“浮力”的奥秘作文

2024-10-17

“浮力”的奥秘作文(精选15篇)

“浮力”的奥秘作文 篇1

这一天,我来到小桔灯上作文课。我发现讲台上有几件东西,走进一瞧,原来是鸡蛋、筷子、盐、玻璃杯和一杯水。讲台下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可能是做实验;有的说是拿来看的……

这时,老师来了,老师宣布:“今天,我没来做一个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一听这话,同学们欢呼雀跃。

实验开始了,只见老师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入倒满水的杯子里。只见那只鸡蛋摇摇晃晃地沉入水底,仿佛一个喝醉酒的大汉,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在我正奇怪鸡蛋怎么会浮起来时,老师倒了一点盐进去,搅拌了一下。可是鸡蛋没有浮起来,仍然纹丝不动。老师又开始加盐了,这次加了一大把,只见鸡蛋摇摇晃晃地、慢慢地浮了上来,像一个潜水员背着的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完了,要浮出水面呼吸一样。

后来,老师向我们揭晓了实验的原理:原来,在清水中加了食盐,水的密度加大了,浮力也跟着变大,鸡蛋就浮上来了。

揭开儿童作文的奥秘 篇2

当年,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我们教育界从上到下,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作文教学的改革形势是喜人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蓬勃发展;作文改革的实验不断深入;研究作文教学的专著、论文,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的经验总结大量涌现。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沿着素质教育轨道,正在改革中前进,成绩是令人鼓舞的。

前进着的时代和发展着的社会,不仅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切地感到:我们的作文教学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在作文教学中师生所付出的心血与取得的效果相比,还很不相称;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少;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较少。

从作文教学方法方面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得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得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较少。有些关于作文教学的争论,往往停留在方法、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所以,争论很难深入下去,也就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

作文教学改革如何才能深化?袁浩老师认为,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

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早在1978年他就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北京东路小学为实验室,开展了“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小学作文教学”的课堂研究。几十年来,他和同事们携手合作,锲而不舍,硕果喜人。

1979年,袁浩所教班级全体40多名学生的《观察日记》两度汇编成册,一版再版,并被多家报刊转载,深受各地师生欢迎。

1980年以来,袁浩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介绍,赴省内外各市县作作文心理的学术报告;他的论文一次次被收进反映全国作文教改成果的新文集;他的作文教例分别被选入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的课本《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他的作文课堂教学被中央和省、市电视台送到了千家万户的荧屏上。

1988年1月《江苏教育》许元新副主任以独有的远见卓识,开辟“作文教学心理”专栏,以一年多的时间连续刊载袁浩同志和我的文章。这个连载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省镇江等市的教研员和教师们还以“作文心理”为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3年,由袁浩与宁益民同志撰稿并主讲的10集《作文教学心理研究》系列教学电视片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3年通过卫星电视向全国播放。对这套长达10小时的电视片,时任南京市副市长的张连发同志曾评价道:“这套电视片全系北小领导撰稿、主讲,由学校26位教师执教。其理论、实践性之强,执教教师之多,教例之新颖丰富,就一所小学而言,我想,可能在国内外都是不多见的。”

1997年9月,袁浩同志的专著《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被中央教科所列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第一辑),作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这套丛书的主编、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先生说,“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是切中肯綮的结论,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只要我们剖析一下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作文,是学生主体心理活动的产物。人们常说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这话没有错,但还不全面。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镜子般的反映。文章对于生活的反映,是文章的作用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这就是说,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可能像镜子般地、自然地反映到文章中来。它必须经过学生这个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才能体现到文章中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学生的作文,从它的本原上说,既不是纯从客体上产生的,也不是纯从主体上产生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这个主体与客体之间联系的枢纽,即学生的心理活动。

学生作文时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多维的、连续的、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们:从获取材料到积累材料,从确定题目到明确中心,从选择材料到拟定提纲,从动笔行文到自行修改、评讲,这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总是离不开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对生活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联想、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还时刻伴随着作文主体——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而且还不可避免地时时刻刻受到作文主体——学生的主观需要和认识水平的制约。

从语文教学现代化和语文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今天大家已经取得共识:语文教学现代化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作文主体的心理过程和发展规律。

不言而喻,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遵循教育学的一般原则,应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但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对作文主体——学生的心理研究,忽视对作文主体在作文过程中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的探索,忽视对作文主体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的研究与培养,那么,作文教学就很难收到预期的、理想的效果。我们只有像袁浩老师那样,把作文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多维的、复杂的心理过程,高度重视作文主体的心理作用,遵循心理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深化,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突飞猛进,课程改革永无止境。希望我们小语界能有更多的同行投入作文心理的探索,为作文教学改革作出新的贡献。

浮力的作文 篇3

老爸说,是因为蜡烛烧起来后,使孔明灯里的空气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上升,由于热的空气比冷的空气轻,从而排出孔明灯的空气的重力变小,空气对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来,所以孔明灯就飞起来了。那浮力又是什么呢?老爸说浮力就是浸在液体中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一个力,而它就叫做浮力。呀,原来我们放的孔明灯是“浸”在密密麻麻的空气中的。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么“神奇的浮力”呢?企图直接百度的我,被老爸没收了手机,要我自己去找。嘿,瞧,楼下小妹妹手里牵着的“小花猫”氢气球、远远的酒店门口五彩斑斓的宣传大气球,小区游泳池里飘着的小木船……

我听了这么多的关于浮力的知识,未来,我要发明一种可以借助浮力的书包,在书包侧面设置两个按钮,一个是上升,一个是下降。平时就象常用的`书包一样,在要去上学的时候,按以下“上升”键,书包就像气球一样充满一种很轻很轻的气,让我们能浮在空中,然后向学校的方向飘去;等到了学校的操场,再按一下“下降”按钮,书包就变回原样,我们就直接降落在操场上。哈哈,是不是有点像多拉A梦?

神奇的浮力作文600字 篇4

今天一上课,阮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幅图,上面有一个人悠闲的躺在碧蓝的海面上看书,我感到很奇怪,这个人为什么不会沉下去?阮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海叫死海,因为它的含盐量很高,浮力很大,所以上面的人不会沉下去。”这是真的吗?同学们半信半疑,有的在摇头,的有在摆手,有的露出了怀疑的表情。为了打消我们的`疑虑,阮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个实验。

只见阮老师拿出了一个玻璃杯,在里面接了大半杯水,接着老师又拿出了一个鸡蛋,把鸡蛋放在水里,鸡蛋迅速沉了下去。老师加了一些盐,盐慢慢地沉到了杯底,像是在杯底铺了一层小雪花。可是鸡蛋纹丝不动,像个熟睡的小娃娃。第一次实验失败了。阮老师又往杯中加了一些盐,可是鸡蛋还是没浮起来。

阮老师问:“都试了两次了,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大家有没有其它的办法?”我们冥思苦想,突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用筷子搅一搅,就可以让鸡蛋浮起来了。”阮老师又拿来一根筷子,加了点盐,又用筷子搅了搅,鸡蛋跟随着筷子到了杯子中间,大家都激动地鼓起了掌。可是阮老师的筷子一拿出来,鸡蛋又飘飘摇摇地沉了下去,同学们觉得很遗憾。

阮老师又加了一些盐,用筷子搅了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鸡蛋慢慢地浮上了水面,大家欢呼雀跃,喊到:“浮起来了!浮起来了!”阮老师把鸡蛋按下去,可是它又浮上来,这时的鸡蛋像个已经睡醒了的小娃娃,露出水面看着我们。这时的水变得像牛奶一样,我尝了一下,啊!!好咸呀!

蚂蚁的奥秘作文 篇5

我以为蚂蚁拖不动蜻蜓走了,就不再观察,走回了教室。坐在座位上想,难道蚂蚁就这样走了吗?它真懒。我思考了好久,觉得不对,蚂蚁是不会这样懒惰的。等我再次走出教室的时候,地上的蜻蜓已经不见了。

吓唬回到家后,我特地抓了一只苍蝇,故意放在一只正在爬行的蚂蚁面前,那蚂蚁发现苍蝇后使劲的拖了几次拖不动,就在苍蝇周围转了几圈,然后往回走。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只蚂蚁,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行踪”。当它发现有同族经过时,就用头上的触角与对方斯磨一会。它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有一大群蚂蚁涌向苍蝇,很快地把苍蝇“抬”到它们的“家”门口,可苍蝇的头太大搬不进去。从放大镜底下,我每次发现他们那触角与触角相互触碰,好像再说着什么,可我却听不清它们发出的一丝声音,我慢慢变得疑惑了。

人类可以直接用语言交流,有些动物会通过叫声吸引同伴。蚂蚁是怎样告诉它们的同族,食物在哪里呢?为了了解谜团,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并长时间地对蚂蚁的行为进行观察,终于明白了蚂蚁相互传达信息的奥秘。原来蚂蚁在找到食物,而自己又无法搬动的时候,会在途径的路上散发一些带有特殊气味的激素,同伴就根据气味寻找到食物的来源,它们相互间触角的碰触,实际上是在用“化学语言”交换气味传递它们的信息。异同去的蚂蚁都散发触相同的气味,在来往的路上形成了“气味长廊”,成群的蚂蚁就沿着这条长廊忙碌的搬运着食物。

具有超强浮力的“死海” 篇6

在zài约yuē旦dàn,有yǒu一yí个ɡè非fēi常chánɡ特tè别bié的de湖hú,它tā具jù有yǒu超chāo强qiánɡ的de浮fú力lì——就jiù算suàn你nǐ不bú会huì游yóu泳yǒnɡ,你nǐ也yě可kě以yǐ在zài水shuǐ面miàn上shɑnɡ任rèn意yì漂piāo浮fú。这zhè个ɡe湖hú的de名mínɡ字zi叫jiào“死sǐ海hǎi”。湖hú中zhōnɡ及jí湖hú岸àn均jūn富fù含hán盐yán分fèn,在zài这zhè样yànɡ的de水shuǐ中zhōnɡ,鱼yú儿ér和hé其qí他tā水shuǐ生shēnɡ物wù都dōu难nán以yǐ生shēnɡ存cún,水shuǐ中zhōnɡ只zhǐ有yǒu细xì菌jūn和hé绿lǜ藻zǎo没méi有yǒu其qí他tā生shēnɡ物wù;岸àn边biān及jí周zhōu围wéi地dì区qū也yě没méi有yǒu花huā草cǎo生shēnɡ长zhǎnɡ,所suǒ以yǐ人rén们men称chēnɡ它tā为wéi“死sǐ海hǎi”。死sǐ海hǎi水shuǐ中zhōnɡ含hán盐yán量liànɡ极jí高ɡāo,且qiě越yuè到dào湖hú底dǐ越yuè高ɡāo,是shì普pǔ通tōnɡ海hǎi洋yánɡ含hán盐yán分fèn的de10倍bèi。正zhènɡ因yīn为wèi如rú此cǐ,游yóu泳yǒnɡ者zhě很hěn容rónɡ易yì浮fú起qǐ来lái。

如rú果ɡuǒ你nǐ不bú会huì游yóu泳yǒnɡ,又yòu想xiǎnɡ感ɡǎn受shòu漂piāo浮fú的de乐lè趣qù,那nà就jiù不bù妨fánɡ去qù死sǐ海hǎi里li玩wán玩wɑn吧bɑ。

nlc202309031641

鸡蛋的奥秘作文 篇7

鸡蛋的奥秘作文

鸡蛋的奥秘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出去打羽毛球,回来后我肚子饿了。 “爸爸,我饿了,给我煮个鸡蛋吧!”我摸了摸饿扁了的肚子对爸爸嚷道,过了一会,鸡蛋就好了。我迫不及待地一手拿起鸡蛋,“烫死了”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把手烫到了。我想,鸡蛋转久了就会变冷了。我用手指带动鸡蛋转了起来,鸡蛋像“水上速滑运动员”一般,转了起来,一转就是四十多圈。 “奇了!怪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平时的鸡蛋怎么转也转不过五圈,这回怎么一下子转那么多圈呢?”“呃,女儿,你平时好像是用生鸡蛋转的。”爸爸的一句话使我的.脑海里冒出了一连串的问号。 我从冰箱里拿了一个生鸡蛋,放在地上一转,生鸡蛋就像“懒蛋”一般,没转两圈就懒洋洋地停了下来,我左思又想,为什么两个鸡蛋转动的速度、圈数都不一样呢?我怎么也想不出来,我重新转了几十遍,把生鸡蛋和熟鸡蛋一同转动,还是熟鸡蛋转得快,转得多,生鸡蛋转的慢,转的少。我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便上网查资料。 原来生鸡蛋的蛋清和蛋黄是液体,当转动鸡蛋时,它产生摩擦阻力。而熟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凝结在一起成了固体,所以熟鸡蛋转得快,转得多。 “知道了,我知道原因了!”我高兴极了!心里像喝了蜂蜜一样甜蜜。

 

奥秘的作文 篇8

第一个是我的爸爸,他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他的头发好像懒羊羊头上的毛卷起来他梳头的时候像鹦鹉似的,太让人家来作比喻了,真搞笑。

第二个是我的善良妈妈,她也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妈妈的头发柔软,也多么的顺畅,妈妈的头发可能是用了一种对头发柔软很有效的洗发露来洗头。妈妈的发型是和我表嫂一样的,也是同一个地方剪的发型。

第三个是我的好朋友,她叫余梓昕,我把她叫做小余,她也是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她是剪了一个学生装。她剪了这个头发后,就带上一个头饰感觉好看多了,这头饰的颜色也挺好看,有些粉红色带点黄色。

第四个是我自己,我也有一头乌黑的头发,我由普通的发型变成现在的蘑菇头,剪的时候很短很齐,觉得有点不习惯,但我也要坚持剪这个头发,因为我喜欢蘑菇头,挺适合自己的。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9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浮力的基础知识之后,继续学习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应用的知识。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第二部分了解浮力的应用,并用到了前面学习的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发挥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方法的变化与灵活水平。

五、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六、教学难点

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的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氢气球升空的幻灯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其中蕴涵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入课题:浮力的应用)

(二)新课

1.物体的浮沉条件。

(1)师生共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演示一:教师把一个气球(课前已经进行了加工,已注入一定量的盐水,恰好在水中悬浮)置于水中,放手后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气球会停留在水中,教师说明这种状态叫做悬浮。

同学们进行现象分析:从力的角度分析,物体受几个力?这几个力存在什么关系?

同学得结论:悬浮的条件→F浮=G。

演示二:教师把另外的一个气球(课前已注入大量的盐水,和上一个体积大致相同)置于水中,放手后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气球会下沉,教师说明这种状态叫做下沉。

同学们进行现象分析:从力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考虑这个气球明显比上一个注入的盐水多即重力大,得到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同学得结论:下沉的条件→F浮<G。

演示三:拿出第三个气球(事先注入少量的盐水,和上两个体积基本相同)。

实验现象:气球会上浮,教师说明这种状态叫做上浮。

同学们进行现象分析:从力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考虑这个气球明显比第一个注入的盐水少很多即重力小,得到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同学得结论:上浮的条件→F浮>G。

想想议议:①上浮的物体一直上升吗?

②漂浮与悬浮有什么区别?

(2)学生探究活动:物体的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①让同学们把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入水中(铁块、金属片、橡皮泥、木块、泡沫块),观察不同的表现。

②同学们思考: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物体的沉浮条件应是怎样的?

③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密度条件:

悬浮:ρ液=ρ物

下沉:ρ液<ρ物

上浮:ρ液>ρ物

漂浮:ρ液>ρ物

2.学生探究活动:如何让密度比水大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给定材料:橡皮泥)

学生动手实验:把橡皮泥做成空心放在水面上。

分析得结论(学生试着说明自己办法的理由)。

教师小结: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也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浮力的应用。

A.轮船:

①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吨”。

排水量=m船+m货

提出问题:

①轮船从河中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變,始终漂浮)

②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③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④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B.潜水艇:

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资料(潜水艇部分)。

演示:用潜水艇模型进一步演示其上浮和下潜过程。

教师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时所受浮力相同。

C.气球、飞艇:

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资料(气球、飞艇部分)。

演示:用嘴吹的气球放手后会落地。

讨论:

①为什么嘴吹的气球落地?

②升到空中的气球、飞艇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③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降回地面,可以采用什么办法?由于热气球里充的是热空气,又可用什么办法?

(作者单位 辽宁省鞍山市第四十六中学)

海水的奥秘作文 篇10

去年冬天,我在家上网时无意间看到了一个新闻,有一处大海零下10摄氏度也还没有结冰。这让我的心中冒出一个问号,为什么湖水在零下10摄氏度时结冰了,而海水却依旧波涛汹涌?

我问了姐姐,姐姐说是海水的含盐量与温度的关系,我决定好好探究探究。

我拿出了2只纸杯,在一只纸杯中加了10勺盐,在另一只纸杯加1勺盐,然后慢慢地加入温度相同的等量冷水,接着放入冰箱冷冻。我每隔2小时观察,第一次,没什么变化;第二次,也没什么变化;直到过了6小时,含盐量多的那一杯没有变化,含盐量少的那一杯表面微微有了一层薄冰;第四次时,含盐量最少的`那一杯大部分结冰,可含盐多的那一杯还是一杯盐水,这是关于研究含盐量的实验,那关于温度呢?也需要用实验来证明。我不禁感叹盐水的神奇之处。

我把2只纸杯同样多的5勺盐,加入冷水后,用筷子搅拌均与,分别放入冷冻区和保温区,都没变化;第二次也没变化;第三次,在冷冻区的那杯盐水的表层有冰,而保温区的没变化;第四次时,冷冻区中的盐水有小部分都是冰了,保温区的还是没变化。看来温度起着重要作用。

樟树的奥秘作文 篇11

我相信,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找到许许多多隐藏在大自然中的奥秘。

校园的操场边,立着一排大樟树。这些樟树四季常青,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放学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经过文化长廊。突然,好像有什么东西落到了我的头上。我拿下一看,原来是一片枯黄的樟树叶。是风把它吹下来的吗?我随手把樟树叶扔到了地上。地上已经铺满了樟树的叶子,好像一层树叶做成的地毯。踩上去沙沙作响。突然,我的脚步一顿,现在不是春天吗?樟树怎么会落叶呢?难道它要死了吗?我迷惑不解。抬头看樟树,密密层层的枝叶遮天蔽日,叶子似乎一点都没减少。这难道是我的错觉吗?带着一个个疑问,我跟着队伍走出了学校。

关于初中物理浮力问题的探析 篇12

1从浮力概念的角度出发求解浮力问题

物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物理学习的基本要素,初中物理最基础的考查也是从基本概念开始,这也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例1已知铁的密度为7。9 g/cm3,试求:质量是79 g的铁块重量为多少?若将其完全浸入水中,则排水量为多少?铁块所受浮力大小?

解析m铁=79 g=0。079 kg,

则G铁=m铁g=0。079 kg×10 N/kg=0。79 N,

V排=V铁=[SX(]m铁[]ρ铁[SX)]=[SX(]7。9 g[]7。9 g/cm3[SX)]=10 cm3,

即m排=ρ水gV排=1 g/cm3×10 cm3=10 g=0。01 kg,

则F浮=m排g=0。01 kg×10 N/kg=0。1 N。

思考本题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少,设置的问题层层相接,环环相扣,需要按部就班的解决;其实仔细分析发现题中主要考查物体重力和浮力的计算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计算公式分别为:G物=ρ物gV物和F浮=ρ液gV排;计算方法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本题在解题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清两者的区别。

2以物理小实验为平台探究浮力问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型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浮力知识与物理实验的完美结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例2如图1所示为某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的重力为[CD#3];

(2)比较图B与图[CD#3]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比较图C和图D得到的结论是[CD#3]。

[TP5CW106。TIF,BP#]

解析(1)根据A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知物理的质量:m=4 kg,则重力

G=4 kg×10 N/kg=40 N。

(2)从该实验的总体来看,本实验采取的是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在浸入液体种类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分析比较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的物体体积的大小关系,显然答案是:图B与图C比较符合题意;

(3)从图中可以发现图C和图D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但是浸入的液体的种类不同、密度不同(水和盐水),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相同,说明两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不同;可见,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思考:本题是以实验为探究载体,通过实验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题中让学生体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策略,有助于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3处理与日常生活常识相联系的浮力问题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科虽然比较抽象,学生感觉难学,但是由于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对我们正确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和好处。

例3下列关于浮力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在水中浸没的物体,其深度越深,那它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

B。对于物体来说,它的物体密度越大,那么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

C。对于物体的浮力大小来说,越重它受到的浮力就会越小

D。对于同样大小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来说,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

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以知道: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物体在水中的深度无关,只要水的密度不变,物体受到的浮力就不变;则选项A和B错误,对于C选项而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会影响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体积大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相同,则浮力大小相等,选项D正确。

反思本题涉及日常生活常识与物理定律相结合的问题,主要考查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阿基米德原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具体公式为:F浮=G液排=ρ液gV排,从命题的角度要求学生注重物理基本原理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提醒一线的物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讲解和思维方法的渗透。

蚂蚁的奥秘作文 篇13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妙,蚯蚓钻洞,蚂蚁搬家,蜻蜓低飞等。我现在就要研究一下关于蚂蚁的一些问题。这些天我在上学的路上经常发现有蚂蚁在路上堆得很高,我觉得很奇怪,正巧语文课上老师讲了这个问题。原来那是要下雨前,蚂蚁搬家了。

记得有一次我去公园游玩,看见地上有蚂蚁一起搬着食物在移动中,很好玩我又成心在他们前面放了块障碍物,一下子它们慌了神,但不一会又恢复正常了。

这个星期中我的桌上有只蚂蚁经过,我左看看,右瞧瞧,就告诉了我的同桌这件事。同桌毫不留情地就用手指重重地压在蚂蚁身上,对我笑笑,吓我说:“当心我把这只死蚂蚁擦在你的身上。”于是,放开手一看,蚂蚁竟没死。同桌自己吓了一跳,做坏事没好报呀!但她还不死心,哎!这只蚂蚁命真苦啊,她用餐巾纸拼命地按,可怜的蚂蚁最后在餐巾中动了动,去了另一个天堂。蚂蚁还有一些奥妙,我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当然还有许多的我也不清楚,都需要我们的每天观察而得到结论。蚂蚁一些方面的优点其实我们人类也是需要学习的,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无意间也会发现许多的哦!

蚂蚁的奥秘作文 篇14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走在路上,突然发现——一条龙似的蚂蚁军团。前面的蚂蚁昂首挺胸的走着,像一个个威武霸气的士兵,后面的蚂蚁头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圆点。我抓了一只头上有一个白色圆点的蚂蚁,一看,哦!原来蚂蚁头上的白圆点是食物啊。我好奇的跟着蚂蚁军团一起走,看看究竟是要去干什么?

走着走着,蚂蚁军团到达了它们的目的地。它们进了一个“山洞”,我以为蚂蚁军团还要出来,便站在“山洞”的门口傻乎乎的等着它们。突然,天黑了,我听见了轰隆隆的雷声,但是我不相信会下雨,心想中午还阳光明媚的,现在肯定也不会下雨的。但是,不如我的意,还是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赶紧跑回家,但还是淋成了落汤鸡。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蚂蚁搬家要下雨的道理。

“浮力”的奥秘作文 篇15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或《物理》)教材中,一般在学习了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公式p=pgh后,通过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压强,而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存在压力差”,从而推导出浮力的存在及阿基米德原理。教材这样设置的“优势”就在于它非常符合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似乎浮力的出现和阿基米德原理可以从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推导出来,也正因为这一点,从“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到浮力”的整个知识构成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从而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但我们深入分析,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许多问题,也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浙教版的教材编写者们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制定者们才采取了措施,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删节,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加符合科学知识在学生知识体系上的重构。

问题一:特殊的实例难以使学生信服

通过“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去推导浮力产生的原因”的教材设计中。一般都会有如左图的推导过程:左图中的物体在液体中,其中左、右、前、后四个面都能找到两两对应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压强),所以它们的合力为零,而由于上下表面处液体的不同深度,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强也不同,则压力也不同(上下表面积相同),所以存在着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浮力。

以上的分析,要让初中学生能完全理解,就必须基于一个如上图的特殊的实例,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而如果浸没于液体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则初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压强方向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更不要说计算了。

现实就是如此,初中学生往往在教师举了如上图的特殊实例后,会提出“一般的”、“更常见的”不规则物体在液体中各个表面受到的压强的情况,此时要想如上例一样去推导,则有很大的困难,这对于广大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问题二:过难的要求加重了学生负担

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的初中《科学》,在对知识点的选择上是“慎之又慎”的,一些知识点往往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后才被选人了教材,所以对一般初中学生有些难度的知识点的取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物理)教师都明白,初中学生更注重通过对实际例子、情境的体验来建构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规律。所以,舍去了较复杂的定量计算及具有较高抽象思维的知识内容。在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仅作定性的理解,而不要求作定量的计算应用。同样,也就不要求对浮力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这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念。

问题三:抽象的推导阻碍了学生探究

我们知道,在科学史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比压强概念的形成要早很多,也就是说,在有关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形成之时,科学上根本没有压强的概念,也就无从说起“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从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推导来的”。

科学史上人们对浮力存在的认识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是立足于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的,这与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征是相吻合的。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学习科学概念、规律,几乎都是立足于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理解和利用科学实验进行的。

而如果教材通过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来推导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则此学习过程与科学史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是相背的,更阻碍了学生探究式建构阿基米德原理。

上一篇: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麦兜故事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