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的教学方案

2024-05-15

认识浮力的教学方案(精选11篇)

认识浮力的教学方案 篇1

认识浮力的教学方案

一、什么是浮力?

平时我们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松开手后,木块会上浮,说明木块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浮力;可将一石块放入水中,松开手后,它会下沉,石块受不受浮力的作用呢?

为了验证石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只要将石块挂在弹簧秤下,测出石块在空气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和石块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进行比较就行了,如图1所示。会发现,石块在空气时对弹簧秤的拉力F1大于石块在水中时对弹簧秤的拉力F2,这说明,石块在水中时,水对它施加了一个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可见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可表示为:F浮=F1-F2。

例1一个重为43.61N的铜球,全部浸没水中时,弹簧秤读数为33.81N。问此铜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分析:该球受到的浮力是F浮=43.61N-33.81N=9.8N。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因为液体内部有压强,所以浸入液体内部物体的上下两表面受到的压强是不相等的,以边长为a的正方体为例,如图2所示。底面B浸入液体更深的位置,液体对它的压强要大于对上表面A的压强,因为它们的.面积相等,所以液体对物体下表面的向上的压力要大于液体对上表面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浮力的大小,其方向竖直向上。

由此可知,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为:F浮=F向上-F向下。

如果物体只受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为零,则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如用塞子塞住水槽下面出水口,水槽中注满水时,如图3所示,虽然塞子的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但下表面由于没有浸在水中,故没有水对它产生向上的压力,所以塞子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2如图4所示,一个三角形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则它_______(填“会”、“不会”)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分析:虽然物体下表面不是一个平面,好像下表面的面积为零,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三角形的物体看成由许多竖直放置的长方体组成,如图5所示。则每个小长方体的上表面都对应一个小的下表面(该表面由于小,可以看成是平的),故液体对这个小的长方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那么对整个物体而言,它也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的作用,所以应填“会”。

三、实验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在液体中到底是下沉还是上浮,要看它所受力的大小。如果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则它会下沉;如果浮力小于重力,它会下沉;如果浮力等于重力,它就会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

例3如图6所示是三个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物体甲、乙、丙,浸没在同一液体中,它们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那么,上浮的物体是_____________,下沉的物体是__________,悬浮的物体是_____________。

分析:由图中力对应的长度可知,甲的浮力等于重力,故会悬浮;乙的浮力小于重力,故会下沉;丙的浮力大于重力,故会是浮。

认识浮力的教学方案 篇2

——编者

错误认识一: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验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规格为2cm×5cm×10cm的长方体铁块和铜块各1块、水、烧杯。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步骤与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G铁=8N; (2) 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测得G水铁=7N, F浮铁=G铁-G水铁=1N; (3)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铜块的重力G铜=9N; (4) 将铜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测得G水铜=8N, F浮铜=G铜-G水铜=1N。

实验结论:可见, 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受到的浮力相等, 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错误认识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验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规格为2cm×5cm×10cm的长方体铁块1、一个规格为4cm×5cm×5cm的长方体铁块2、水、烧杯。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步骤与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长方体铁块1的重力G铁1=8N; (2) 将长方体铁块1全部浸没在水中, 测得G水铁1=7N, F浮铁1=G铁1-G水铁1=1N; (3)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长方体铁块2的重力G铁2=8N; (4) 将长方体铁块2全部浸没在水中, 测得G水铁2=7N, F浮铁2=G铁2-G水铁2=1N。

实验结论:可见, 相同体积的长方体铁块1和长方体铁块2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受到的浮力相等。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错误认识三: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验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规格为4cm×5cm×5cm的长方体铁块、水、烧杯、毫米刻度尺。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与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G铁=8N; (2) 把铁块全部浸入水中, 并使其上表面距水面1cm, 测得F1=7N, F浮1=G铁-F1=1N; (3) 把铁块全部浸入水中, 并使其上表面距水面5cm, 测得F2=7N, F浮2=C铁-F2=1N; (4) 把铁块全部浸入水中, 并使其上表面距水面10cm处, 测得F3=7N, F浮3=G铁-F3=1N。

实验结论:可见, 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所以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全部浸入的深度无关。

错误认识四: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验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体积为4cm×5cm×5cm的长方体铁块、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实验步骤与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G铁=8N; (2) 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测出水温为25℃, 弹簧测力计示数F1=7N, F浮1=G铁-F1=lN; (3) 加热一段时间, 测出水温为50℃, 弹簧测力计示数F2=7N, F浮2=G铁-F2=1N; (4) 再加热一段时间, 测出水温为80℃, 弹簧测力计示数F3=7N, F浮3=G铁-F3=1N。

实验结论:可见, 铁块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相等。故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温度无关。

错误认识五: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验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体积为4cm×5cm×5cm的长方体铁块、水、烧杯、毫米刻度尺。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实验步骤与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G铁=8N; (2) 把铁块浸入水中, 使下表面在水面下2cm处,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7.6N, F浮1=C铁-F1=0.4N; (3) 把铁块浸入水中, 使下表面在水面下4cm处,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7.2N;F浮2=G铁-F2=0.8N; (4) 把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处,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7N, F浮3=G铁-F3=1N。

实验结论:可见, 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即排开水的体积不同, 所受到的浮力就不同。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而与物体体积的大小无关。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篇3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因此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②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③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三)学习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②经历探究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资源:

①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②本节课需要的各种实验器材和物品;③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媒体辅助,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1万吨油轮在海面上航行;2人躺在“死海”上看报纸。

引出万吨油轮能在海面上航行,人能躺在“死海”上看报纸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与浮力有关的。

投影图片:曹冲称象。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曹冲称象的故事,教师点明早在三国时期,我们的前人已经会巧妙地利用浮力。

(二)动手实验,感受浮力

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小木块、乒乓球、小气球。让学生利用这些器材,去感受浮力的存在。

学生实验:用手分别将小木块、乒乓球、小气球按入水中后松手,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发现它们都会浮出水面上。

师生分析小木块、乒乓球、小气球的受力情况。

(三)奇异现象,探究解疑

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在水面用手托住两块相同质量的橡皮泥,一块卷成团,一块捏成小船,放进大水槽中。

提问:同时松开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松开手,学生发现橡皮泥小船浮在水面上,另一块沉下水底。

提问:同样质量的橡皮泥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提出问题:以橡皮泥为例,捏成小船的橡皮泥受到浮力的作用,卷成团的橡皮泥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

(四)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器材准备:—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绳子、一个小铜块和一个装有水的大水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选出较好的实验方案(例如下图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个别进行指导。

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将小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当把小铜块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G

②比较G和GG,发现G>GG,说明浸入水中的小铜块受到了一个与重力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浮力。

得出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五)理性分析。阐述本质

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设想有一个正方体物体浸没在水里,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

根据公式p=pgh,F=ps

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只有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所处的深度不同,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上表面向下的压强小于下底面向上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力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F向下一FG向下

结合课本(教科版)图10-2-4,解释轮船和鲸鱼受到浮力的原因。

(六)深入解析,浮沉现象

把木块和铜块浸没在水中,松开手,木块将会上浮,而铜块则要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书中图10-2-5去思考,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别对三种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漂浮:FG=G

上浮:FG>G

下沉:FG

讨论交流:畅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国防中的应用。并解释万吨油轮能在海面航行、人能躺在死海上看报纸、曹冲称象等都是利用浮力的知识。

(七)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小结:学生谈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及学习体会。

【教案二】9.1+认识浮力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漂浮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漂浮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

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二、引入新课

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新课教学

(一)研究什么是浮力

1、演示:把乒乓球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9—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③、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④、引导学生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得出浮力的概念 及测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⑤、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⑥、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箧秤的读数(F)=重力(G)

-浮力(F浮)

练习

将一物体系在弹簧称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称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二)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①、演示:与容器底紧密接触的木块不受浮力 ②、演示:如右图

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F浮=F向上-F向下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多媒体展示]: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提出问题]:看到上述情景,你想到了什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辅导,视学生的情况点拔。如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那些器材?需要记录那些数据?等。

[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求浮力的两个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如气球

板书设计

9.1 认识浮力

(一)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一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 G- F。”

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F浮=F向上-F向下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认识千克的教学方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北京市21世纪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61——63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测量活动中,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五、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各种实物。

六、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都玩过跷跷板吧?如果老师和明明玩跷跷板,会怎样呢?为什么?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体是有轻、有重的。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轻,那些物体重?

3、感受身边物体的质量

拿出包装大小相似的一袋盐和一袋薯片,分别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认识计量工具“秤”。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有质量。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质量,就要借助测量工具“秤”去称。生活中有哪些秤呢?

(2)把你认识的.秤介绍给大家。(课件演示:台秤、电子秤、杆秤、盘秤、弹簧秤、健康秤)

2、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

(1)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称物体的质量要用到质量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吗?

(2)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板书课题)。“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对于学生提到的“斤”、“两”,告诉学生是我们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说法。)

(3)认识台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

3、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1)我们每组桌上都有一袋盐,请把它放在秤上称一称,看看这袋盐的质量是多少?

(2)每个同学把这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3)请各组称出1千克的苹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一千克?

4、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1)每个同学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很轻)一般,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用天平称。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质量,并汇报称得的结果。

(4)把1克重的2分硬币拿在手中再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换只手再掂一掂。

(5)用天平称出1克瓜子,看看有多少粒。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7)再掂一掂100克的薯片大约有多重,500克的饼干大约有多重。

5、千克与克的关系。

(1)谁愿意把你们手中的100克的薯片借老师用用?(向学生借100克的薯片,装在一个大袋子里,边借边数,借了多少克。)

(2)老师借了1000克的薯片,放在台秤上称一称,是多少千克?1000“克”是以克作单位,1“千克”是以千克作单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3)小结、板书:1千克(kg)=1000克(g)。

(4)对比:一手掂2分硬币,一手掂1千克的物品,有什么感受?想像:多少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千克?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1、分别称出1千克的毛线和1千克的钉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要知道物品的质量,不能仅凭它的外观、用处去判断,而要实际去称一称。)

2、先估计物品的质量,再称一称,填入表中。(表略)

3、小组活动。课下称出本组同学的体重,填入表中,并提出问题。(表略)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注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方法:探究式、讲解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2、研究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二、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性,外在形式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研究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举例

间接使用价值:举例

潜在使用价值:举例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基础训练》

六、布置作业:

认识乘法教学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上小学一年了,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你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本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所特殊的学校,想去吗?(课件出示主题图)看,这是一所动物学校,青青的草,弯弯的小河,小动物们在这所美丽的学校里学本领呢!看,谁在校园中欢迎我们?(小鸡和小兔)

[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望。]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观察例1,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一共有几只小兔呢?你怎么知道的?怎么数的?(上来数)你是2只2只数的!谁有不同的方法?怎样加?(2+2+2=6)这是几个2相加?

⑵那你会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鸡吗?你怎么数的?(上来边指边数)写成加法算式谁会?这是几个3相加?

小结:刚才我们2只2只地数,数出了小兔的只数,3只3只地数出小鸡的只数。

2、从不同方位再次感受“几个几”

早操时间到了,我们去参观小动物做操吧!谁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小鸭是怎么排队的呢?(5只5只排的)怎么看的?边指边板书:这一排几只(5只),第二排呢?……会列加法算式吗?(5+5+5=15)这是几个5相加?(3个5相加)

谁有不同看法?竖着看小鸭又是几只几只地排的`?加法算式怎样列?(3+3+3+3+3=15)这是几个3相加?

刚才我们看的方法不同,先横着看,再竖着看,列出了这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那你发现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学生讨论、交流)

3、比较、讨论,找共同特征——“几个几相加”

谈话:我们来到了动物学校,看到了许多小动物,还列出了这4道加法算式,请仔细观察这四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可轻轻读读算式,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集体交流:得出①都是连加;②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4、引出乘法

像这样加数都一样的加法题生活中还有很多,如我班小朋友是几个人坐一张凳子,那我要数全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几个几个地数?算式怎么写呢?(指名边看同学边说加法,老师写2+2+2……)这样写觉得怎样?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有)像这些加数都一样的加法可以写成乘法,板书:乘法。

[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通过看图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再列加法算式计算数量,让学生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式,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算式的理解。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观察,引导学生为现规律,得出共同性,使学生体验初步的比较归纳推理的数学思考方法。再通过2个2个地数全班有多少个学生,并写出加法版式,让学生体验到乘法算式重要性。]

三、认识乘法

⑴你在哪听说过乘法?(学生回答)小朋友都了解了一些乘法。

浮力教学反思 篇8

南庄中学李勇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浮力》教学反思 篇9

《浮力》教学反思

回想上课之初,虽然时间很短,我还是认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前一天临时通知我,人数比较多还包括家长。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和最终的评比结果来看,效果很满意。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处理得恰当?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的?为今后的公开课留下一点值得借鉴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在引入环节,我做了一个小魔术:听话的小鱼。这是魔术表演常用的一个道具,其实魔术很多用到物理知识的,播放或演示一个魔术,然后又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理,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我并没有过多解释原理,设置了一个悬念,其实后面课程有潜水艇模型,和这个很类似,我只是把它调到这里来演示。)一开始,就把学生和大多数听课者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下课后,还有家长向我了解原理呢。)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习知识后能立刻解决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这节课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生活中的浮力。学生不仅要说出浮力的应用,并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不仅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掌握程度,确立最佳反应区。整节课的效果后来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都有很好的反馈,如:印象非常深刻……,不由自主上网查原理……,自己回去也动手也做一个……,做得比老师的还要漂亮……,把自己的父母也问住了……等等。

3、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通过浮力的举例,我了解到这个班级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较深认识,我做了临时调整,对称重法不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把时间放在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把浮力测出来。时间还是原来的计划时长,效果却比我预料的还要好。我觉得要做到积极的应变,一定要准备充分,事先准备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课后小结。这个环节我并没有做教师总结,预留的时间也不是下课前2、3分钟,而是留出了十二分钟,仅仅在投影上打出两个问题:(1)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内课外不限);(2)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最好举例并说明理由)再留出3分钟考虑时间,我走下去和学生单独交流,聊这节课的收获。由于有了前面活动环节的积极回答,加上我在单独交流时的一些提点,这个环节成为我最为满意的地方。实践证明学生的小结:知识更完整、气氛更热烈、拓展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二、不足之处

过后通过回放录像,我还是发现了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1、由于是临时变为对外开放,所以听课人数超出原计划很多,不仅教室里面显得拥挤,外面走廊都站满人。学生的课桌都连成了个整体,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几桌位置,在单独交流的环节,只能顾及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导致后面的小结时段,前排同学的小结效果比中后排同学好得多。在演示实验时,也无法走下去让后排的同学观察清楚。

2、在引入环节之后,学生提出要求老师说明这个魔术的原理。原计划是设置悬念的,而且学生也还没有学到气压知识,在这节课暂时讲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课前禁不住学生的再次请求,说明了一下,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过后想想,知识还没有达到,说了也不理解,还是不说的为好。

3、没有考虑到实验观察的效果。本来以为演示的实验,可以走下去,顾及后排学生的观察角度,但是临时听课人数有变,无法走下去,准备的器材无法保证后排同学也能看清楚。以后的公开课,要考虑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安排在实验室,位置足够宽,实验器材临时更换也方便。

4、有个环节被临时取消。本来在小结之后,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思考题。本意也是准备在学生小结不充分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补充。但是后来发现学生小结已经超出我的准备的内容,就临时取消了,把时间都放在小结去了。后来觉得,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几点收获

1、时间不足还能临时调整,空间不足则无法临时解决。

2、准备的问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3、不要低估学生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热情超出你的想象。

浮力教学设计 篇10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浅析浮力教学 篇11

浅析浮力教学

浅析浮力教学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一章的引入又成为本章学好的关键。新教材的改革,部分内容的删减,配套练习难度的增加,无不为当今减负大潮,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提了一个难题,不能题海,不能满堂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应教会他们“会学”。怎么办?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把验证性的课题改为探索性课题来研究。教学目标、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意识;提高实验技能。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浮力的理解与计算。教学手段:实验与多媒体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器材:烧杯、水、弹簧秤、同体积的铝块、铁块、铜块、木块、木铝体积比17:4各种颜色的水、多媒体课件(内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海底世界、带有活塞的瓶子颠倒放置、问题海里的鱼有没有受到浮力,海底的群山有没有受到浮力正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倒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1)将铝、铁、木、木铝体积比17:4,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将带有颜色的水装比较薄的塑料袋中,再放在水中发现:下沉、漂浮、悬浮。受力分析:1)重力、一个向上的浮力2)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F浮=G;下沉 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动态过程),F浮=G;下沉 F浮ρ物漂浮;ρ液=ρ物悬浮;ρ液<ρ物沉底二、 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周围液体或气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三、 浮力的计算方法:①F浮=G―F示 ② F浮=G (悬浮、漂浮)③ F浮=F向上―F向下④ F浮=ρ液gV排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计算方法探究为主要线索,展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加以分析、推理的能力。教育是一种点灯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充实自己,才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既然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就要通过日复一日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华。邮编:300121电子信箱:zhangsm1975@yahoo.com.cn

上一篇:高中春游作文800字下一篇:七一先优表彰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