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课堂教学有益

2024-10-19

反思课堂教学有益(共9篇)

反思课堂教学有益 篇1

冀教版的许多略读课文中好词佳句接连不断地出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于是一些教师干脆将其当讲读课来上。对如何切实上好略读课,我一直在探究中,并在执教《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贵州省贵阳市。知道这里的风景名胜吗?

生:黄果树瀑布!

师:(板书课题:黄果树瀑布)知道它吗?(生简单介绍)

师:黄果树瀑布是亚洲第一大瀑布,以雄奇壮观吸引着八方游客。大家预习课文了吗?

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四字词语多。

师:(出示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28个四字词语) 谁愿意读?(生读词语)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描写黄果树瀑布的。

师:(指“轰然巨响、细如珠帘、轩然大波”)大家用心读。发现了什么不同呢?

生:“轰然巨响”描写了瀑布声音;“细如珠帘、轩然大波”描写了瀑布样子。

师:那谁来读描写瀑布声音的词?

生:(读)轰然巨响、拍石击水、万马失蹄、千军扑地、激昂高亢、万马奔腾、咆哮如雷、崩崖裂石。

师:能谈一下感受吗?

生:震撼人心,有气势 。

师:齐读词语!

师:其余都是描写瀑布样子的词。大家读读这些词,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细如珠帘、碎玉四溅、银珠轻扬、蒙蒙细雨、点点飞雪、晶莹缤纷、耀人眼目这组词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轻、柔、美。

生:银河决口、崩泻而下、气势磅礴、喷烟吐雾、万练倒悬、粗若冰柱、轩然大波、激昂高亢、雄浑奇伟、波涛汹涌、白浪滔天、雄奇壮观、汹涌澎湃这组词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气势。

师:谁想读一下这两组词?(男女生分开读)

师: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雄伟壮观 。

生:柔美 。

师:(板书:壮美)这些词已经震撼了你我的心灵。那如果把它们放回到文中,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出示阅读提示:1.自由读文,分别用“___”和“”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和样子的句子。2.小组内试着读出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师:谁来读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壮美的句子?

生:(朗读)“我刚下车,便听见隆隆的好似闷雷一般的声音震撼山谷。”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

生:“隆隆的好似闷雷一般”“震撼”。

师:听过隆隆的雷声吗?读出那种震撼之美!

师:在读句子时,一定要先想想哪个词让你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或产生了美好画面,你就想方设法把这个词读出感觉来,感染听者。

生:(朗读)“只见一道宽八十多米、高七十多米……气势磅礴。”

师:你听出哪个词震撼了他吗?齐读这个句子。

师:谁来读描写黄果树瀑布壮美样子的句子?(一生读)

师: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瀑布气势雄伟,好像是从天上倒垂的巨幅白色绸缎。

师:读出这种感觉!

师:还有描写黄果树瀑布样子壮美的句子吗?

生:(朗读)“喷烟吐雾处,万练倒悬……耀人眼目…… ”

师:这句使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瀑布落下瞬间不同的姿态,有的细如珠帘,有的粗若冰柱,都挺美的!

师:大家练习读这个句子,看你的眼前会浮现什么,然后再陶醉地读读。

师:黄果树瀑布无论是声音还是样子,都令我们赞不绝口。

师:(播放黄果树瀑布的视频) 瞧你们那一脸的痴迷。齐读,只见——

师: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献给人类的一幅惊人的杰作!

在略读课上,教师适当地指导学习方法,大胆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方能体现略读课上学生自主阅读的地位,高效地上好略读课。

反思课堂教学有益 篇2

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

12月07日 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已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了,平时做了一些摘要,很零星,因为读书征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连缀。也不知道这本书能否称上教育名著,但像我这样对语文科认识模糊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什么上,而不是怎么教上,对文本的阅读才是课堂的关键。这是我个人读后的感觉,可能有些偏颇。下面就这本书里提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上课做一些感言。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本书所选的,是我近年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课评教的实践,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自序里有这么几句话: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的、长期性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读书感言:虽然不是语文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那么我想就可以避免许多错误,更好的改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观课评教的专业水准,我想这本书对我们的专业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简略摘要:在书的导言里:王教授直接提出“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一、什么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错误观点: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 观课评教的两个入手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而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后者更为重要。原因是: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那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程度之后,更关注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题。 从教学内容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体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关联程度。 读后感言: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课时,正确的思路是:我先教什么,再教什么,最后教什么。然后是,我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能很好的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即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说实话,平时我们真有这样去做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由于教师的诸多因素,比如改作业、晚自修,很多时候备课都很匆忙,如果是老教师就凭着经验来确定怎么教,如果是新教师,那只能拷贝,有时候自己都不是很熟悉文本,另外教什么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很难的问题,必须对文本熟悉,有时候还要参考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而且还要揣摩编者、作者的意图,这种自觉的意识对脑袋来说做起来很累。 简略摘要:二、怎么理解“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语文教学方法,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讨论语文教学方法,理应先弄明白“什么是教学方法”。然而对于“教学方法”的定义,学术界多有分歧。 为了直奔主题,我们姑且从“怎么理解教学方法”的角度来展开讨论。 我们将教学法方法大致地分解为四个层面: 1、教学法方法的原理层面,或者叫“教学方法观” 教学方法观,体现了一种特定的教学理念,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接受式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无指导教学方法等等。 它们不具有操作性,不能直接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之中,而是通过影响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各科具体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 2、教学方法的技术层面,或者叫“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落实在教学的行为和手段上,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法。比如施良方等按“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这四个方面将教学方法分门别类。 3、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或者叫“学科具体教学法” 学科具体教学法,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相聚合,它具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序,运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教学方法的技巧层面,或者叫“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教学方法在具体场合的运用,它融合了教学方法的技术层面(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学科具体教学法),是教学方法的最终落实和实际呈现,因而体现不同教师的个人色彩。 教学方法的上述四个层面,在研究中,在教师培训时,是可以相对分离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原理层面”要贯注在“技术层面”要体现为“操作层面”,最后要通过“技巧层面”得以落实。一堂具体的课实际上是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并实现。 读后感言:一节课所呈现的东西很多,在教学方法上具体的就包括以上四个方面。而最后一项教学技巧,是老师的本人特色,这一点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对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具体的方法则要不断的反思,总结,学习,才能在一整节课中得以体现。上一节好课,是我的梦想。作为语文教师,我非常希望我的所有思想能够在这短短的课堂上,在与学生眸子的交汇中一同迸溅,达到真正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样的追求,我想不是一天两天能成,语文是学科,而个人觉得更是艺术,艺术之美,在于心,不能急功近利,而是慢慢体验和感悟。作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仅会教,而更应该独创自己的教学技巧。有了自己的秘籍才能发挥个人的长处,展示个人才情,获得学生的认同。 简略摘要:四、为什么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 我们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而反对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也就是说,主张用 “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这样的方式来讨论语文教学,而不主张“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后用什么方法”那种方式。 (一)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王荣生教授例举了《狼》一课不同教师的不同教法。也就是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在实际上教学着什么各有不同。 同一篇课文,有教朗读方法,有教词语理解方法,有教点评方法,有教分析故事情节的,有教续编故事的。 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教法,往往意味着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对教学方法的讨论,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的之所以不同,也无从判断那些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合适与否。 (二)有利于更妥贴地解释语文教学实践 王荣生教学授以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和一位教研员的评课文字具体的阐明了这一点。给我感知最深的是:《只有一个地球》确是一堂成功的课。而成功的要诀,在我们看来,在于教师把握了适宜的教学内容。 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体验被课文唤醒的情感,二是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 语文教学界有不少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学,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所谓的教学模式,可是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在我们看来,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永远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右以推广的经验。也就是,我们一味的学习与模仿本属于优秀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内在素养,而不是学习可以转化为我们个人所需要的能转化为我们个人对语文知识敏感度的相关风容。 读后感言:支玉恒老师的这节课,王教授有褒有贬,分析的透彻明理,事实确切,态度中肯,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姿态,那是真正的研究者的姿态。原来《只有一个地球》是卢卡斯《演讲的艺术》中的一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演讲稿。那么这样的演讲稿,说服性很强,主要是通过调动读者的感知,诉诸于听者、读者的情感,通过包含感情的事实陈述来唤起听者,读者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让读者、听者感受到悲、愤、忧、喜,这也正是《只有一个地球》所要达到的效果。而支玉恒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正是抓住了这些:体验被课文所唤醒的情感,并用抒情方式加以表达,这也正是感悟言语表达的正确方式。 还有支老师在课堂中运用的“朗读竞争权”“发表权竞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运用,是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的教学策略。我也曾试过在自己的班级上运用,可是发现根本用不起来,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是谁都可以用,不是什么样的学生都适合的。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至理名言。 简略摘要:五、怎样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学 (一)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 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作质的评坐,判断它是好课还是坏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我们提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 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王教授用言简意阂的语言说:要与学生的“听、说、读、写”发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最低的教学标准中,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十几个内容,上课东一碰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但是,一堂课最起码要做到内容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还是要注意的。 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从写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常态即与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常态的对立面是变态,如果我们所教的“语文”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体现它的用处,甚

创设开放而有益的教学环境 篇3

1.课前“开放”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开放的同时,要把触角伸向课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而在搜集信息的同时又发现了新的信息。

2.课堂“开放”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信息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外显信息一般包括语言、姿态、神情、文字,这些信息是课堂教学最真实的一面。从学生发出的“Idon’tunderstand.” “I

can do it.”“Oh,I see.”等语言信息中,从学生的自信、困惑、犹豫、迫不及待、紧张、欲言又止的神情信息中从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左顾右盼等灵活多变的姿态信息中,从学生正确或错误的语言信息、文字信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开放的课堂充满了信息资源,它们是“创新”的

摇篮。

二、捕捉信息,讓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堂信息存在于瞬间,稍纵即逝,有赖于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关注不断生成的信息资源,从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

1.善于倾听和体验学生的情感

在开放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教师不再是“说”的主角,学生也不再是“听”的配角,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往。学生敢于质疑、批评、赞许、争论,这一切需要教师在心理上对所有的问题持平等的态度。不论其问题价值如何,都是学生个体生命的一次展示。同时要充分理解、充分尊重、充分体验学生的情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

2.善于选择课堂信息

在课堂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然而信息本身也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正确与错误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选择有价值、有生成性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比如有这么一道图文填空题: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站在雪花飞扬的室外,身上穿着单薄的短衣短裤。根据图片和句意,学生需要填写出相应的单词。

Todayisverycold, lookatBenandNancy.They needsocks, sweaters,_______,_______ and_______.

Theydon’tneedice-creams .

一些学生很快说出coats,shoes,jackets。我鼓励他们再想想,看看他们还需要什么,有些学生又说出一些与图文相关的单词,如scarfs,gloves,caps,shirts等等。这时有个学生说:他们需要一些bread,我夸他聪明,关心别人。受到鼓励,学生的答案更多了,他们如法炮制,hamburgers, eggs,apples,hot-dogs等等,所有学过的有关吃喝的单词全部都运用上了。于是一道题花了差不多20分钟,学生们意犹未尽。这就存在着教师对信息没有认真地甄别,对于课堂教学没有实际推动作用的信息没有及时地舍弃。

面对课堂中那极富有变化、充满生命气息的信息资源时,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捕捉,并逐渐形成教育智慧,从而使课堂散发出灵性和魅力。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 篇4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的细节

课堂导入本身就是一门蕴含了大量知识和技巧的学问, 导入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系到学生能否迅速进入课堂情境之中, 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导入方面给予更多的细节关注, 使之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可以设计一段和课堂内容紧密相连的独白, 可以放一段与文章氛围相契合的音乐, 又或者可以找一篇和本文同一作者的精彩小文章等, 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下面我们举实例为证, 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济南的冬天》时, 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有关济南冬天的图片和视频, 在课堂伊始先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印象, 然后把这些事前准备好的图片及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 相信一定会激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进而深深陶醉在对这些资料的欣赏之中, 尤其是当浑厚的男中音配音响起的时候, 更是会充分刺激同学们的感官, 在看完有关济南冬天的介绍之后, 请同学们畅谈一下自身的感受, 接着教师可顺势导入对新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 课堂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关键是教师对课堂导入的细节下足了功夫,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获得亲身的情感体验。

二.在朗读环节注意细节的设置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且朗读效果的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章的情境把握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切实重视这方面工作, 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注重一些细节问题, 首先朗读需要声情并茂、身心投入。除此之外, 教师为了充分展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韵味, 还可加入一些必要的肢体语言, 以自己饱含情感的体态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感情, 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却羞于大胆、夸张地表现自己, 总感觉不好意思, 这一点在女老师身上尤为明显, 这种心态必然会使朗读的效果大打折扣, 可能连学生的兴趣都激发不了, 更别提去深深地感染他们了, 鉴于这种情况, 教师一定要注意加以改善, 要摆正心态, 要深刻认识到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 一定要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并辅以必要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必然会深深地影响学生, 使之陶醉在朗读的美感之中, 进而从更深层面上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境。

三.善于抓住分歧进行深层拓展

虽然在新课标影响之下, 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认真研读教材, 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细节和内容, 但是不论老师对文本研究得有多么到位,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比如同学们就某一个问题意见不统一, 发生分歧,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教师如果能够及时细心发现这些小插曲, 把握好细节, 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恰当的引导, 就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使之能够更仔细、更全面的看待问题, 比如在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 有部分学生就提出文中的“我”送给万芳羚羊木雕是正确的, 不能再要回来, 因为友谊是无价的, 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有的学生却提出友谊固然重要, 但是也要考虑爸爸妈妈的感受, 毕竟那是父母都很珍爱的东西, 面对学生的这种分歧, 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点, 可先请两位学生代表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 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文中的“我”送给好朋友羚羊木雕并没有错, 这是她珍视她们彼此友谊的重要表现, 而“我”的父母却批评了她, 并逼她把木雕要回来, 只能说父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成人和孩子衡量感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这一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但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在学习上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可见教师善于把握和运用细节教学是多么重要。细节, 可以让学习活动更有效,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魅力。

陈珊,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初级中学校教师。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语文课堂更注重对教学细节的设置, 细节虽然微乎其微, 却能够对教学效果发挥巨大作用, 比如它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气氛, 可以使学生们更快速地进入课堂情境等, 总之有价值的细节创设有诸多益处,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 如何巧设细节、营造活力, 提高中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裨益。

《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设计 篇5

《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设计

连山区钢屯镇钢东小学 安久福教材分析《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是人教版小语语文课程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课。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有益的动物”。有了话题还要善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通过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动画课件或出示挂图,情境导入,激发起学生说的欲望,讲的冲动,让学生人人开口。说的过程中,要相机诱导,激活思维,拓宽思路。学生分析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中不要要求过高。说动物名称即说出自己知道的小动物的名称,说得越多越好;能说明小动物怎么有益;能设想出如何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具本的办法。可能有的同学的办法很天真,教师不必苛求其可行性,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意识。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力求让学生用普通话阐明自己的观点,语言流畅。有表达的自信心,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进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说清自己想与动物交朋友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听力训练水边有个歌唱家,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蹦蹦跳,专捉害虫保庄稼。[要求学生听后一字不落地进行复述,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师:我们刚才说的是一种动物,名字叫 ?(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 2、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都喜欢哪些动物?请选择下列句式说一说。A、我特别喜欢 。B、我喜欢、 和 。 C、 、、 我都喜欢。 D、 我喜欢, 我喜欢, 我也喜欢。[采用多种句式来表达同一种意思,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3、 大家都很喜欢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与动物交朋友。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小卫士。[出示课题: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二、自主参与,大胆陈述。1、师:瞧!安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动物朋友?(出示图片:猫、天鹅、熊猫、金鱼、孔雀……)你想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生:我特别想和 交朋友,因为 。[这样设计是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中去获取知识。]师:这些动物有的外形可爱漂亮,有的声音动听,有的姿态优美,跟这些物交朋友能给人以美的享受。2、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练习说话。[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学生讲解,逐一将图片贴在黑板上。教师小结:老师没想你们在课外交了那么多动物朋友,你们真是了不起,你们交的这些朋友虽然平凡,却能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朋友你们交得对。

---------------------------

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效率的有益探索 篇6

关键词中学 化学 课堂效率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能源科学、环境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加强对化学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尤其对于化学这样的科学类学科,单凭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的,因此,化学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秉承《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对提高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措施进行积极地探索。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初中化学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开始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一方面,中学化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和抽象,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课程的时候,就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女同学,在初中的课程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偏科的现象,而偏化学的现象又较为普遍,很多化学教师沿用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不了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化学课上往往打不起精神,降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单纯靠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课程讲解,很难对知识点做到有效地掌握,因此,教师在化学课程的讲授中,一定要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增强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信心,促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二、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并不是学生的管理者,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重建教学方式,使化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也能看到化学的影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一般都是过分注重化学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常常忽视了化学教学的实用性,新课程改革强调化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构建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发现化学问题,并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能找出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维,深入挖掘生活当中的化学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自然的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化学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显然是不够合理的,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新的时代背景下,化学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积极投入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多进行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三、结语

在创新教育的指导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化学知识做到有效地把握,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化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积极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做到有效地巩固,提高了化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清花.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2]李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吴永玉.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科学大众,2008,(01).

反思课堂教学有益 篇7

一、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教学观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变、不更新, 再好的教材、资料, 再好的教学方法, 使用起来也会“走样”“变形”。

传统的教学观重“教”轻“学”,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教什么, 怎么教, 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而学生怎么学, 学得怎么样则被忽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我们逐步认识到,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忽视了中心的课堂教学是舍本逐末, 怎么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我们必须做到摒弃“填鸭式”教学, 注重启发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 设置教学情境, 提出有效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指导学生一步步探寻结果和答案。

比如, 在教授一年级学生“两位数减法”时, 首先通过图示让学生明确个位和十位的区别。例如, 65-23, 在65这个数中, 6表示六个十, 5表示五个一;同样, 在23这个数中, 2表示二个十, 3表示三个一。二者相减, 应怎么办呢?这时启发学生, 3表示三个一, 应该从哪里减去呢?2表示二个十, 应该从哪里减掉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竖式。见下图:

最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注意事项, 即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还要注意, 计算时要仔细, 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 在教师一步步地引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印象是深刻的, 过程是愉快的, 知识是难忘的, 这样的课堂, 效果是高效的。

二、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 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 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能够发挥对师生教与学的定向功能, 对课堂秩序有效进行的控制功能, 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的协调功能, 对减轻学生负担的提效功能, 对同一标准下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功能。由此可见, 要想提高小学课堂数学的教学实效, 就要根据课程标准, 依据教材内容, 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 制定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达标要求。

例如, 在教授小学四年级数学“垂直”一节时, 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直观演示及观察, 使学生初步认识垂线, 积极探索画垂线的方法并会用三角板画垂线;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规范作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 做到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学实效, 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实效, 必须选用适合的教学手段, 并且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例如, 选用多媒体教学, 恰当地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 (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 , 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 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 既能使学生视、听、触觉同时并用, 吸收率高, 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 又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教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我就采用了动手实践法和演示法。我首先请学生拿出三根小棒 (学校配发的教学用具) , 让学生分组摆一摆, 并进行互相交流, 看看哪组同学和自己摆的一样。然后演示课件“三角形的形成”,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我们将摆三角形用的三根小棒看做三条线段,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教师演示三根小棒是怎样摆的, 从而使学生知道小棒是一根一根连在一起的, 随后明确这是围成的。这些教学手段的结合使用,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亲自动手操作, 从而在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认识的同时, 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有效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课堂教学有益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学得有趣, 有益, 有效, 这三者是相互渗透, 协调进行的。有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益才能促进外在兴趣向内在兴趣转化;有效才能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有趣, 有益, 有效呢? 根据实践经验,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才能主动学习

( 一 ) 循循 善 诱 , 创 设 情境 , 在良 好的学习 氛 围 中 活 跃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步步递进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好奇, 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 从而促进其主动地探索, 思考获取知识。

如在教“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时, 学生经常把最小的素数, 最小的合数, 最小的偶数, 最小的奇数混淆, 在六年级下学期的复习中这部分错误率也相当高。这次在询问一个孩子出错后, 我突然灵机一动, 采用谐音的方法帮学生记忆, 口诀编为:藕 (偶) 0, 鸡 (奇) 1, 素2, 合4, 并给孩子解释为我们现在提倡荤素搭配。这顿饭我们先来道凉菜———藕, 再配上热菜———鸡, 荤素 (2菜) 搭配, 营养合理 (4字) 。学生当时对我的讲解都笑了, 并且有的学生说出了近期有禽流感, 不能吃鸡, 很快就把这四个数字全部记住了。课后立即把这一口诀写在反思里, 从后面的考试中可以看出效果很好, 因为所教的学生无一人在这道题上出错。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动探索, 轻松地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分析思考的能力,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前这种题型学生出错率极高, 但通过我这次的引导, 学生在后面的几次考试中大大降低了错误率。

(二) 以疑激情, 在好奇中解决问题。

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就是说任何思维活动都是在碰到问题时开始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是把现成的数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自行获取数学知识。

(三 ) 教 学 形式 多 样 化 , 使 学生的 多 种 感 官始 终 处 于 兴 奋状态。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 以书本, 教师为中心的形象,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此, 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条件引导探究。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 学习思维方法, 从而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古人说“温故而知新”, 这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 旧中育新, 促进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是前后有序, 循序渐进的。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是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环节,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 不仅使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从已有的知识中分析推理出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同时它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我能学, 我能学好”。

(二)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 常常有意引导学生开展“好问能手”的活动, 鼓励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向老师挑战。如在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 告诉学生“只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后, “好问能手”提出:为什么只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不能说是锐角三角形? 于是让学生各自动手画三角形, 并利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这就引出了“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然后让学生互相计算, 结果发现: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 如果说只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肯定是错误的。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就不要怕学生讲错。学生在对正确和错误的讨论中, 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这样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也就逐步养成了。

(三) 参与实践, 在操作中理解知识。

教师要勤于钻研教材, 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 挖掘提炼创新素材, 精心设计教案, 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情境中自主地动脑筋, 乐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以学生为友, 引导学生多思, 鼓励学生多问,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内容时, 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三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 , 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 然后我当即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 “探个究竟”的兴趣油然而生。

反思课堂教学有益 篇9

一、精心预设学情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精心预设应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想到更为复杂的“可能”,预先制定出更为周全的策略。例如针对《风筝》一文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教学前进行如下学情预设: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其写作风格不甚了解,且文章中疑难问题较多,加之学生对平时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够深入,在具体学习时可能感到难度较大。因此,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降低具体的教学要求,通过多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教学内容不必讲深讲透,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许多较难理解的地方可留作将来慢慢感悟。

二、尊重动态生成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瞬息万变,富有动态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面对学生动态生成的智慧光芒,教师不能被这种火花所“电倒”,而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尊重生成的现实,尊重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进程,以生成决定预设。要充分吸取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恰当的引导,从而开掘出文本内涵的新天地。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自己用心提出来的内容,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自己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反之,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定会磨灭,长期以往则无助于学生的发展与培养。

且看《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片断:

生:老师,宗璞是什么意思?(问法不够好,但老师没有打断)

师:你问的是“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吧?我们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尝试解决。

生1:“宗”是动词,包含着“学习、师从、崇尚、效法”等意思;“璞”是一个名词,是指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而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意思。

生2:连起来讲,“宗璞”一词可定义为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境界。(教者充分肯定学生的理解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取向)

生:作者原名叫“冯钟璞”,我觉得“钟璞”做笔名也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此,而偏偏选用“宗璞”呢?

师:(继续肯定学生的提问)你的想法很独特,也很有道理,那么让我们比较一下“钟”和“宗”的差别在哪里?

生:“钟”和“宗”都是表达喜爱之情的,但在感情的表现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宗”的感情含蓄些,看不出来,比较深沉;“钟”的感情比较浓烈,可以看出来,是露在外面的。

师:你们的回答很精彩,作者选用“宗璞”一词做笔名可谓意蕴深厚,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尚的审美趣味,而且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然,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质疑提问,组织学生开展“作者笔名的讨论”,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生成,并能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获了课堂的精彩意外生成!

三、开发利用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当教师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原则,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应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并能据此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具体要求:(1)通过网络、图书、调查采访等各种渠道搜索学习资料;(2)教者自我合理开发课堂教学资源。仍以《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为例,在课堂的结尾阶段教者拓展迁移,延伸开发教学资源,布置一个有关搜集“名字”的作业:“汉字是有方向的,可以把我们引向广度和深度;汉字又是有情态的,可以放映喜怒哀乐的故事。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名字的探讨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给我们起了名字。这些吉祥美好的字眼,独特典型的标记,寄托了父母的祝福和期望,包含着动人的故事和有纪念意义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名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呢?今天的课外练笔作业是——《寻找我的名字》,探寻自我名字中的秘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生成的内部环境得以构建,从而优化预设,让生成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自然实现收获生成。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坚持“动态生成”,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这方面的思考力度,从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上一篇:民办中学德育下一篇:脱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