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堂反思(通用14篇)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篇1
小学语文是读出来的
----《王二小》课堂教学反思
我是新入职的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因为是非师范生的原因,所以我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这就给了我十分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了我极大的动力,让我能够在每一次的公开课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前几天,我上了一堂名叫《王二小》的第二课时的公开课,这是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抗日英雄王二小为了消灭敌人冒着生命危险将敌人带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终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制作PPT、写教案、在空闲时间模拟讲课、编制课文自然段的问题等等,自以为准备得不错了,结果和骨干教师一对比才看到差距,感悟颇多。
一、我的教学流程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做《歌唱二小放牛郎》,我让大家在听这首歌曲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歌讲的是哪个人的故事?因为有歌词对照,所以大家很容易就回答出来讲的是王二小,这样自然引出了王二小的课文。
然后,我又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同时,重点看看课文中不会或难认的字的读音,进一步巩固第一课时学习的生字内容。
接着,我就开始分段的学习课文内容了。在分段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在每段上都设置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在听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点读以及领读时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这样学生会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同时,在讲到各个自然段时,会指出并解释学生可能难理解的词语,如:放哨、扫荡等等。当然,除了字词的掌握外,句子的讲解同样也是重点,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提到了里面的一个句子“一边„ „一边„ „”,这个句子是之前的课文《秤象》里面学到过,那么在这里我通过指名让学生用“一边„ „一边„ „”造句来复习这个句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我提到了“把字句”,并讲解了如何将“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这是本课的重点!)。
最后,在分段学习完自然段后,我指导了学生如何用适当的语气去朗读这些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学习王二小什么样的品质?”来结束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我们遇到了困难要冷静思考,并要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2、懂得王二小不畏牺牲的优良品质。
我认为,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能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通过课堂最后的思考,学生基本总结出了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品质,并希望能够想王二小学习。已经完成了学习目标,达到了我所期望水平。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满意的是我在讲解什么是“放哨”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有的小朋友可能比较调皮,下课后喜欢拿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乱画,可是又怕老师看到了批评他,于是他就找了另外一个同学在教室外面看着,当老师要来了的时候,另一个同学就告诉他“老师来了”,然后他就跑回座位去,我们把另外的那个同学干的事情叫做“放哨”。通过这样打比方,学生在笑声中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放哨”。这一点,听课的专家老师们也给予了肯定。
当然,优点有,缺点同样不少。在上完课后,专家老师们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我在课上花了大部分时间是在讲授,而交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很少、我的鼓励和奖励机制也很少,这是我最大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新老师常见的问题。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专家老师们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读出来了,我们教师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要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老师的课堂气氛才会真正活跃起来。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篇2
一、一读到底无所求的现状必须纠正
诚然, 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 以读为主来设计教学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读”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养语感, 掌握内容, 体会情感, 分析形象……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和散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读”, 比如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 就无须一读到底, 一读再读。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诵读、美读、品读、速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竞赛读等等。读时还要注意目的与功效: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 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 精读有利于品味语言, 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 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 分角色读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 竞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 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实际, 恰当地选择朗读的方式。那种不管什么文体, 不顾文章语言风格, 不讲语文教学目的, 不顾朗读效用, 一读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 甚至说, 是应该抛弃的。
二、正确品味语言, 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 或者上成音乐舞蹈课, 或者上成综合实践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种“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谬行为在反思中得到了纠正。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味儿, 而体现语文味儿的关键之一就是品味语言, 于是语文课上“品声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 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理解为对修辞的判断。在一次“教学能手”的比赛中, 不少老师对《揣摩幸福》中“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作幸福, 这种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当作幸福, 这种幸福是清纯的;有的人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作幸福, 这种幸福是畸形的……”的讲解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断上, 句子的情味根本没品出来。
其实品味语言, 不仅仅是要品语言的隽永之美, 还要品出情感的丰富之美, 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师在讲《羚羊木雕》一文时, 抓住文末“可是, 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进行品味, 将“我”的无奈、屈从、后悔、不满、疑惑等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品味出来了。父母的重财轻义, 奶奶的明理无奈, “我”的重义轻财软弱求全, 在对这句的品味中逐渐凸现出来。
洪镇涛先生在教《荷花淀》一文时, 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话来品味, 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通过品味, 发现作者塑造了一个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临困难的善良农家妇女形象。若将其中的冒号改为逗号, “水生嫂”就成了一个表面支持丈夫革命, 实际上刁蛮难缠的不觉悟者的形象。
三、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训练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的理念。如果说, 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重要标志, 那么, 发展学生的思维, 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 思路不开阔, 思考不周密, 认识不深刻, 联想不丰富, 那么, 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 存在着重积累轻思维的现象, 课堂上读得多, 说得多, 背得多;思得少, 辨得少, 争得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断续性, 片面性与盲目性。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质疑问难、比较求异、驰骋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有时候, 一个词语里面也藏有玄机。在一次阅读研讨课中, 笔者将《归来吧, 从容》里“草原逶迤的裙裾从车后窗渐淡渐远”一句中, “逶迤的裙裾”进行了挖掘, 认为“裙裾”一词极具画面美, 让学生展开联想。草原的广阔, 草原的美丽, 草原的魅力, 在学生的想象中, 宛如一位衣袂飘飘、亭亭玉立的少女, 那份美感永驻学生心间。此时, 学生联想越丰富, 想得越美, 就越能更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从容的渴望, 也就越能理解文章的中心。
当然, 比较求异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故乡》一课中, 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 中年闰土话语少, 讲话断断续续, 充满等级观念。他的木讷、呆滞让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 农民痛苦地生活着;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 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课堂上, 教师若能抓好切入点, 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3
一、一读到底无所求
诚然,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以读为主来设计教学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读”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养语感,熟悉内容,体会情感,分析形象……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和散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读”占螯头的,比如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无需一读到底,一读再读。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诵读、美读、品读、速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竞赛读等等。
读时还要注意目的与功效: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品味语言,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分角色读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竞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朗读的方式。那种不管什么文体,不顾文章语言风格,不讲语文教学目的,不顾朗读效用,一读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甚至说,是应该抛弃的。
二、品味语言表象秀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或者上成音乐舞蹈课,或者上成综合实践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谬行为在反思中得到了纠正。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味儿,而体现语文味儿的关键之一就是品味语言,于是语文课上品声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理解为对修辞的判断。在一次“教学能手”的比赛中,不少老师对《揣摩幸福》中的语句“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清纯的;有的人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畸形的;有的人把朝三暮四、寻花问柳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丑陋的……”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断上,句子的情味根本没品出来。幸福观的多样化,作者对正确幸福观的倾向没有品出来。
其实品味语言,不仅仅是要品语言的隽永之美,还可以品出情感的丰富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師在讲《羚羊木雕》时,抓住文末“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进行品味,将“我”的无奈、屈从、后悔、不满、疑惑等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品味出来了。父母的重财轻义,奶奶的明理无奈,“我”的重义轻财但软弱求全,在对这句的品味中逐渐凸现出来。
洪镇涛先生在教《荷花淀》时,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话来品味,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通过品味,发现作者塑造了一个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临困难的善良农家妇女形象。若将其中的冒号改为逗号,“水生嫂”就成了一个表面支持丈夫革命,实际上刁蛮难缠的不觉悟者形象。
三、轻视思维让人愁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的理念,如果说,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重要标志,那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认识不深刻,联想不丰富,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着重积累轻思维的现象,课堂上读得多,说得多,背得多;思得少,辨得少,争得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断续性,片面性与盲目性。
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质疑问难、比较求异、驰骋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鄂教版教材《长河落日扁》中,“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一句中,“咦”后为什么用叹号不用问号呢?原来,用叹号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惊异之情,与文章的观点“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相吻合。小小标点学问大。
有时候,一个词语里面也藏有玄机。在武昌区名师工作室的一次阅读研讨课中,笔者将《归来吧,从容》里“草原逶迤的裙裾从车后窗渐淡渐远”一句中,“逶迤的裙裾”进行了挖掘,认为“裙裾”一词极具画面美,让学生展开联想。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美丽,草原的魅力,在学生的想象中,宛如一位衣袂飘飘、婷婷玉立的少女,那份美感永驻心中。此时学生联想越丰富,想得越美,心中的缺憾就越大,作者对从容的渴望也就体现得愈加急切,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了。
当然,比较求异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故乡》一课中,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年闰土话语少,讲话断断续续,充满等级观念,木讷、呆滞的原因让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地生活着;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课堂上,只要抓住了思维点,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言品位和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重点,犹如鸟的两翼,扑棱任何一边的翅膀,鸟都无法正常飞翔。
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在新理念的武装下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任重道远,理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努力探索出佳绩。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篇4
读第一节时先让学生表演“踮起脚尖”,引导他们体会孩子们恐怕惊动老师的心情和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读第二、三、四节时引导学生回忆、想象:老师为什么会疲倦,老师挂牵什么?学生一边听着《我爱米兰》这首歌,一边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老师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而付出的艰辛劳动。有的学生说:老师讲一节课要准备许多资料,要费很多时间,夜深了,还不休息;有的学生说,那次我感冒了,是老师带我到医院看病拿药,晚上还帮我盖被子;有的说:从刚开学到现在,老师嗓子一直不好,但是仍然精神饱满地给我们讲课……学生将生活与诗文相结合,更好地感悟了诗情诗意。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多读:个人读、合作读、分小组读、比赛读等等。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常有越教越不会教的困惑。经过一线的摸索,听了几位老教师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自己能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基本功过硬,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比如如果你善于听,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你的评点,引申就有根据,有针对性。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往往会发现他们本身素质相当之高。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三种现象
现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反思:
(一)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1.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
2.学生无其他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
(二)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我认为,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即放声朗读,那么,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
结论:这是浅表性的“选择性学习”,不排除“放任自流”之嫌。
启示:
(一)要教给学生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法——让学生可选择。
(二)(二)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法——让学生会选择。
现象二: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教师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如此这般,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词析句吗?“适度模糊”是在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反之,它还凭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为支撑。就像行书之与楷书,没有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哪来行云流水?
结论:这不是“模糊性理解”,而是隔靴搔痒。
启示:
(一)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
(二)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
现象三:在朗读比赛中,有一方明明不如对方,其他学生的评判也十分明了。但是,教师在总结性评判时总会说:“平分秋色”。
反思:
(一)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何况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结论: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启示:
(一)评判客观公正,才具说服力。
(二)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的不足。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6
我也在楼上跟着凑热闹。但我却是在网上冲浪,充电。在茫茫网络中,我有幸碰到了一个名叫:鸿鹄班主的博客。从其博客中,看出鸿鹄班主也是一位乡镇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很普通。刚开始,我看了她几篇文章,感觉很一般。随后就很长时间没有再去其博客。
今晚,我又玩完了开心网后,竟然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感觉到自己的语文教学老是不好,成绩也老是不好。在课堂上也感觉到越来越来费力。语文教学到底如何教?
无聊之下,我又溜达到了鸿鹄班主的博客,这么长时间没有来,竟然没有想到“鸿鹄班主”的博客也越来越丰富。我细细阅读着她的每一篇文章,发现她的每天都在反思,都在进步。看着她在教学上,所进行的思考,有些我也思索过,但却没有真正实施过。即使有些实施过,也是水过地皮湿。总是缩手缩脚,不敢出手。如果我坚持下来,今天也可能变的很自信了。
“鸿鹄班主”的“五个一”工程,让我汗颜,同样的条件,人家怎么坚持的这么好?
感谢“鸿鹄班主”,让我学到了朴素的语文教法,您将是我下步学习的榜样。
收获:
坚持实施“每周两节晚自习,一节阅读,一节进行随笔练习或者文章欣赏。”
坚持每天都要写日志。
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7
一、反思内涵
1. 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是我们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后首先要反思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所以教师的思考重点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 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只有从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去思考, 课堂的45分钟才更加有效。
2. 学生掌握了吗———这是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安排是否恰当的问题。
如何感知教学的成效呢: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 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 还是几名优秀生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二看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状态, 答题效果优劣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 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 有没有提出独到见解的问题或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认知?
3. 实现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又是怎样呢———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 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是有区别的。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 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不断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个体不同、班级素质、教学背景各异, 都可能制约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精思每一个教学细节, 要敢于否定自我, 在不断反思修订中确立最佳的教学方案。课后反思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和有效实施。应大胆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 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实施才会更自觉、更有效。
二、反思策略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教研活动平台, 更新观念努力挑战自我, 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 自我发问法。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后, 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材处理、教学安排、师生互动及学生获知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并且对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研究分析解决处理, 以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 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语文课的知识点是老师直接教给学生好呢, 还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后逐步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认知, 最后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共同的智慧) 好?我想只要不过分耽误教学进度, 能较好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 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就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安排。
2. 借鉴分析法。
《诗经·小雅·鹤鸣》中有这样一句格言:“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作为普通教师应多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课, 并尽可能与之交流沟通, 在交流探讨中, 应多反思名师的教学组织安排、课堂师生情绪的调动、突发意外的处理、课文知识点的落实与掌握情况等, 从而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方法策略。
3. 个案分析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教研中同课异构法, 综合备课组教师甚至外校外地教师的智慧并结合优秀教师的案例, 通过阅读、研讨及亲身实践等, 对教学个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解读。兼收并蓄, 取长补短, 多考虑学生的需要, 对照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 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 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反思意义
走进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 我看到的是一个个充满稚气渴盼知识的笑脸, 感受到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我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 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语文教学教研以新的生机。美国当代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就意味着将会给孩子一个有多大创造力的生活。”反思能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
1. 一个情感交流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前的语文课堂, 教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 而学生只是个可怜的倾听者, 教学也只是在传递着课本中那些一成不变旧知识。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情感交流的课堂, 实现课堂情感交流的互动。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在教学《废墟的召唤》这篇课文时, 找来圆明园过去和现在的图片与资料。当古代圆明园神奇瑰丽与现在圆明园废墟下的荒凉冷清,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时, 我看到的是他们愤怒的眼神, 感受到他们随时爆发出的强大爱国热情!他们太想了解圆明园这段被焚烧掠夺的屈辱历史与今天圆明园的现状!我由此提出:“圆明园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呢?你想针对这一历史与现状说些什么?”同学们个个情绪激昂, 纷纷举手想要发言。课堂的气氛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更好把握文章的要旨。
2. 一个思维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发挥空间, 孩子就会有多大的作为和创造力。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 是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我在教《奥伊达的理想》这课时, 接触到了这样一些有趣问题:“一个连自己名字叫什么也都弄不好的小学生还谈什么理想”“一个异想天开的逃学少年居然想成为一个探险家, 而且居然能独自乘机离开澳大利亚。荒唐, 荒唐!是理想吗, 简直是个幼稚的幻想家。”这些问题一直是此课文教学的难点, 此时我故意放慢教学进度, 放手让全班同学分小组合作探究。没想到经过大家的探讨竟然能得出这样的结果:“奥伊达所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创新意识的生活情景正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和“如果我是奥伊达那该多好啊!”等。让语文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比如让学生在逛商店时注意商品的广告标签是否合乎规范, 是否受顾客喜欢, 有没有更妥当的标签品名。再比如每一次愉快的旅游过后是否在旅游景点中发现许许多多语文知识的运用 (景点介绍、景点设计、对联、篆刻等) 。通过这样的引导, 同学们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
3. 一个人生感悟的课堂。
把人家的情感转化成自己的情感, 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把人家的人生感悟升华为自己的人生感悟体验。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都有值得我们师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 而每位学生所获得知识技能却是不相同的。但正因为这些种种的不同, 才要求教师培养造就这些未来各尽所能、各行所需的人才。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 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 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 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来善待反思, 全方位反思, 进行有效的反思吧!
摘要: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 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是教师提高个人教学业务水平的手段。包括反思内涵, 反思策略, 反思意义。要善待反思, 全方位反思, 有效地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73-0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2、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 科学 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 理学 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9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马上进入互相批改,认真评估环节。以队为单位循环调换作文,以小组批阅。
小组由语文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组长,四位同学共同完成四篇作文的批阅。首先每两个同学共同默读一篇作文,边读边作好旁批。精彩之处打上圈,并作赏析;有问题的地方画横线,批注上原因与修改建议。这样旁批完一篇作文,组内互换,以同样的方式阅读另一篇并补充旁批。四个同学都读完这两篇作文,这时在组长的带领下,同学各抒己见,作出总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有时会因为一个字的写法去认真地查字典;有时因为对某一句话的看法不一而争论激烈;有时因为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去与作者交流,了解写作背景与目的……整个教室是一个沸腾学习的场面,思维灵动的场面,学生那种认真批阅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让我感动。我也穿梭于同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拔指导。这样的作文批阅课上,学生是活跃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获的。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反思更有效呢?我想,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得思考和实践就能使课堂教学反思更为有效。
1、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所以,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的45分钟才更为有效。围绕学习目标“亲历一个场面,倾听一身悲叹,领悟一个忠告” 抓住“震惊”通过学生在组内说场面——分析场面——读场面,通过想象群龟四散逃窜、被撕扯被残害的献血淋淋,产不忍赌的场面,和想象群龟的哀鸣、呻吟等声音,挺会人类因为一次好心施救而带给龟群的伤害
理解中心句“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2、学生收获了没有——这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
3、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后反思这一问题便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有效实施。通过反思,肯定会发现传统的影子,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要看到自己的发展,敢于肯定自己,但同时更要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
1、高效课堂的高度概括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成为富有生命的、激情的课堂,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高效课堂的特点
高效的课堂就是应该是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能做到轻负担、高效率、立体式、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愿意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课堂。
我们就应该朝着这样的课堂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能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中,肯学、想学、学会。
3、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课堂才是富有生机和生命的课堂。
4、高效课堂的“三原色”和四个核心词
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是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让学生能人人学会,让教师能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老师不能取而代之。
5、高效课堂的策略
教师必须编制好学道,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把“X”时间用好,把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不是预设好,要更加注重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知识需求,要认真落实好“学簇”组织评价,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作业的完成,4、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是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认可的基础上的,是对自我水平和素质的再提升。有时,教师通过再三思考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实施后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自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对课堂采用的方法会倍加珍惜。但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应不断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群体不同、教学背景各异,都可能制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善于向自己质疑,要挑剔每一个教学细节,要敢于否定自我。
感悟课堂教学反思 篇11
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反思”一词,最早源于佛学,是指人对照佛祖的规训,对照自己的行为,在内心自我剖析、自我谴责、自我慰藉、自我律戒,以到达灵魂升华的境界。确切地说,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不断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新语文教学观。“新语文教学观”应该在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同时,不忽略语言文字训练,只不过这种训练不是机械的、重复的。深入了解“语文”的特性,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应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中进行,重在理解、运用、感悟和思考,同时要聚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平时,在课堂教学之后,我会对上过的课选取几个角度来反思,写下教学反思。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反思来谈一谈自己的新语文教学观。
一、课堂教学中时刻存在动态生成,教师要随机应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我教《丑小鸭》之后的教学反思: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之间,产生了非常浓厚的感情。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较好地读懂了课文,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在最后,还插入了安徒生的童年,将文本学习推向了高潮,真正做到了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在这课堂上,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童心情趣。
由此,我感悟到课堂教学中时刻存在动态生成,教师要随机应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对话、摩擦甚至碰撞中,现实生成的超出教师预期、教案规定的新问题、新情况就是课堂动态生成。
二、阅读教学注重个性化阅读,在个性体验中激发主体情感,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个性体验的表达中
我教《笋芽儿》之后的反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有体会、有感情的读。很多课文都可以大胆地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我在教学《笋芽儿》第一自然段时深有体会。每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学习语文是极具个性的。他们在自主积极的阅读中,对教材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由于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学习方式存在着差异性,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在教学片段中,我对于学生提出的“春雨姑娘低声呼唤”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慢一点看法给予肯定,切切实实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三、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之后的反思:因为学生放飞想象去读词,原本凝固的词被激活,原本干瘪的词变得丰满,生硬的读词环节也因此充满情趣。把文字变成画面,把画面变成文字。常此训练,还怕学生的语感出不来吗?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习作教学给学生表达的自由空间
构筑反思式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篇12
一、立足“自我”,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教师教学要提高反思能力,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把“反思”看成是教学的本质特征,这也未尝不可。在美术特色高中,语文教师要经常探究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积累经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不断充实“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及时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质,以追求教学实践科学性、教学效果高效性为目的。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我曾尝试用“自我提问”的反思方式,做到“课前三问和课后三问”,效果比较显著。“课前三问”是指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学习目标),学生应该怎么样去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要用什么策略与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下课后立即来进行“课后三问”,即这堂课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样掌握的(经验),还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好。每次都把这“课前三问和课后三问”的东西全部记在每堂课教案后的教学后记里。一学期结束,针对自己的教学也可设计一些问题表对自己进行调查,从而通过审计、统计来促进自己的转变,使教学后的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二、进行同伴交流,实现自我超越
1. 语文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交流
我清晰地记得:2011年9月我校高二语文开始进行《〈史记〉选读》教学。到期中考试前夕,高二同一备课组的5个语文教师教学进度参差不齐,总的说来,年轻教师比原定计划慢了很多。如依此速度继续后阶段的教学,将无法完成前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此,备课组以《高祖本纪》为例,进行了集体会诊,找到了慢的原因:年轻教师不会教传记类的文言文,仍按逐字逐句的老方法进行全文翻译,一篇人物传记有十几页内容,光全文翻译就占了大部分课时,没有突出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在集体反思下,大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大胆走出旧方法的束缚,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全文翻译是不可取的,应该立足于通过课文让学生发现司马迁在选材和刻画人物上的绝妙之处,对自己的作文写作起到借鉴作用,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大胆予以舍弃。因此,在上课时,教师不必一字一句地讲,学生也不必一字一句地背;而应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当然,这要求教师勇于超越自我,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学科整合
语文学科与其他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语文教师的知识毕竟有限,主动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必然就是一条捷径。再说,语文新课程也很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所以,语文教师应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心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倘若我们在了解了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情况下,还能介绍更多更新的知识,那么语文课的功效自然会增加。众所周知,美术教学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语文学科是相融相通的,我校的语文教师经常借助美术教学中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学生体验过的某些强烈情感体验与语文课所传授的情感有机结合,通过类似的情感体验,感受对语文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认同感,把诗词的意境转化为画面,如语文教学中的情境美与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等,做到“以艺传情”。
三、立足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性教学
1. 通过回顾自己作为学生时的体验来反观自己的语文教学
在作为教育硕士接受教育期间,我发现有的教授授课时完全是按自己编的书在念讲义,底下的学生出于礼貌虽没讲话,但都各忙各的,当地的一些同学抓紧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究其原因,大家纯粹是为应付研究生处和教授的点名而坐在教室里的。而有的教授讲得生动有趣,从不点名,大家反而是早早地去选好座位等候。对此,我常想到自己:学生又是怎样看待语文课的呢?对语文教学的成效又该如何评估呢?
2. 分析学生的行为,反思语文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课堂反应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反思策略。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师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例如,我校一位已经退休的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很受学生欢迎,我一直不知道诀窍在哪里。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他总是在反思自己,心中始终有学生。例如,他平时讲课看到学生睡觉,心里就会很难受,他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把学生讲睡着了?我的课怎么就吸引不了他呢?”他会很自责!他不会觉得睡觉的学生是一个差学生,而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差老师。因此,面对学生的表现,我们不能利用教师的权威一味压制,而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推己及人,感悟师生“同理心”,才能最恰当地整合教育方法。一名优秀的反思型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对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内心需要的了解,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进而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才能最终获得教学的成功。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13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我在教学古诗《乞巧》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背诵第二课古诗两首,学生背诵的很熟练,学习由旧知入手,很有成就感,因此,我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喜欢古诗吗?是呀,古诗就像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乞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转入新的古诗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高。在比如,在古诗理解完后,为了激发学生背会古诗的积极性,我又播放了《乞巧》歌曲的视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会唱了歌曲,会背了古诗。
二、重视课堂评价与课堂生成
课堂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敢问,敢说,敢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当然,要到这样的理想状态,教师首先要巧妙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比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到位时,老师要巧妙地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老师要用引领、启发性的语言,点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也不要一竿子打死,要巧妙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可以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的思考很有见地,相信会给其他同学带来更深刻的思考”。老师这样的评价,不但保护了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的自尊心,也更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任由思维的火花迸射,课堂教学才更容易有新的生成。
三、重视学以致用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的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应用,因此,语文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本这一个例子的内容的理解于背诵中,要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比如,我在教学《最大的“书”》一课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叹号的加强语气的用处,体会叔叔对于启发孩子的和爱,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展开想象进行口语交际,学生既掌握了文中的对话,更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因此,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巩固,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14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我千方百计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拼音王国里快乐地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巧设教学游戏,在游戏中学拼音。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仍保留着学前儿童游戏的兴趣,甚至企盼游戏活动。作为教者要巧计游戏,吸引学生。如:“开火车”、“对口令”、“摘苹果”、“点名排队”、“悄悄话闯关”等。
2、组织两人合作,在合作中学拼音。如让同桌两人互当“小老师”的活动,一个读拼音,一个当小老师,互考互问,学生们在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兴趣不减,体验着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在拼音的拼读教学中两人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兴趣。如:“找朋友”游戏,同桌两人一个拿声母卡片一个拿韵母卡片,老师说一个音节,学生们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出声母和韵母,再一起拼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兴趣浓、劲头足,并且参与面广、效果好。还有很多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拼音教学,无论是《教参》还是《课标》,都一致要求学生只要能准确认读声韵母和音节,因为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拐杖。对于声韵母也只要抄写能准确认读就行了。如此看来,拼音的教学应该是愉快而单一的。既是单一,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应该就轻一些了——每天练读,抄写几个声韵母总是能承受的。
可事实上,翻开《语练》,再看看试卷,要求就更高了:学生首先要分清声母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节;学会正确标调;能按顺序写出所有的声母;能正确地把声韵母合成音节;能根据图补充完整音节(包含补充声母、韵母、声调);能把图和音节连线;能看图完整地写出整个音节……这样的知识含量岂是光熟读音节就能解决的?岂是光抄写声韵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识类型,大多数的知识是跟“音节”有关系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声母,不熟悉所有的韵母,不熟悉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那么最基本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单项练习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就要会背会默。而填音节、连音节、写音节这样的练习不仅跟声韵母的掌握有直接的关系,还涉及到音节组成的规则(如标调规则和ü上两点处理规则),更需要学生能运用正确的音节来表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那么,熟练拼读音节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音节组成的规则,学生也见识了大量的音节,但要正确书写出完整的音节,哪怕只要填一些声母或韵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觉得对于音节掌握要求可能要调整。
这种调整不是因为作业上有这样的练习、考试中有这样的题目,而是我们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一年级学完拼音后,马上就要学会运用拼音来写词或写一句话,二、三年级在写话和习作中也会比较频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说,其实音节的全面掌握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会认读音节恐怕是不够的,眼睛看与手来写毕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我觉得在拼音教学中,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一定要抄写并会背会默,每一课在书上出现的带调拼音词要抄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声母、韵母只要在习字册上抄写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7-20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14
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反思09-29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与初探07-25
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11-19
语文课堂教学十年回顾与反思11-14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几点反思11-06
更新观念,促进发展--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07-06
语文高效课堂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