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2024-05-20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1

借助教学反思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是近几年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他们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实践。假如热爱声乐是做声乐教师的前提, 那么进行教学反思则是促进声乐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什么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 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 它具有人为属性。通俗地说, 反思就是认识你自己。1933年, 反思被引入教育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学者萧恩对反思的推崇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思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 反思在中国教育界开始发展。首开我国反思性教学先河的是熊川武, 他的《反思性教学》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此后, 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的成长公式, 认为教师的教育工作, 多一分反思与监控, 就多一分提高。

反思在哲学、认知心理学、方法论等领域都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在教学这一专业背景下,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做出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思想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 是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 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声乐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应当立足于教学实践, 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诊断, 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整理、继承和发扬, 增强自我监控与调试能力, 达到对教学规律认识和理解的深化, 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变化。善于反思的教师其成长的步伐明显比普通教师的要快。人们日益觉察到反思的这种益处, 因此许多学校都将它列为教师考核的要素。

二、声乐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创新与教师的成长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不仅宏观教育发展需要教师做教学反思, 具体的声乐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做教学反思, 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更是依靠教师不断地教学反思, 此外,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家长们都期待教师做教学反思。于是, 教学反思成了众望所归。

教育事业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事业。随着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战略地位认同感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时代在发展, 教育在进步。教育的进步依靠教师, 从而向教师提出了教学反思的要求。

声乐是各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声乐教学具有高难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落在声乐教师肩上的教学责任重大, 因此教学必须科学化、规范化。声乐课程的外延是广泛的社会生活, 因此教师如果不下苦功夫, 教学是难以收到成效的。每个教师都有着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场所,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收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大相径庭。每当声乐考试成绩出来, 总是会倍受各界评论。学生会说难学、难考, 下功夫苦学但考不出好成绩;家长们也各抒己见。为了处理这种尴尬局面, 声乐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声乐教师需要做出教学反思。

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 需要不断地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因为反思不仅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而且能有效促进声乐教师整体素养的提高。纵观当下, 声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了很大的改观。声乐课程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接连不断, 这些都需要教师学而不厌, 知识才能不断增进与更新。声乐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知识、新思想来实现专业成长, 并在教学中渗透它们, 这就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反思。

考尔德希德说过:“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 包括他们的教学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声乐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他们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做出自己最佳的教学行为。简而言之, 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三、声乐教学反思中存在的不足

(一) 反思意识匮乏

一直以来, 教师都被当作是一种职业, 而非一种专业。经验与旧有观念的控制使教学水平长期维持在原有状态。大多数教师都存在教学反思意识薄弱的问题, 认为只有教学出现了问题, 才需要反思。这表明, 教师对反思还没有足够重视。此外, 有些学校只有在硬性规定下, 教师才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反思意识不足, 教师的胡乱应付, 流于形式, 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对教学反思的消极态度。

(二) 反思内容肤浅

就事论事、浅尝辄止是教学反思中的常见现象。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薄弱致使反思面狭窄, 忽略从教学的宏观层面进行思考和探讨。“过去, 人们总是习惯于教育方法和诀窍的倾销, 把教学改良的关键看作是教师能否正确地按照程序行事, 能否复制和照套有效教学的行为标准, 而不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层理解做出复杂批判的能力的发展。”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从自身角度思考, 更要多从学生眼中、从同事角度反思。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变化的, 每节课讲授的是不同的教材。眼高手低的毛病, 折射出教学反思缺乏深度。

(三) 反思方法单调

许多声乐教师都缺乏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 反思不够灵活, 更不具备多样性。对于在实践中怎样具体操作, 怎样写教学反思, 不少老师都很困惑, 由于缺乏必要的反思指导, 而觉得无从下手, 只言片语。另外,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可是许多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方法都大同小异。

(四) 反思落实缺失

教学反思, 是教师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需要发自真心并积极主动地检测, 回归实践。许多教师都存在“为反思而反思”的问题, 反思之后就把它抛至脑后, 盲目追求一种表面的反思形式。教学反思的目的, 是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那种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检验的教学反思, 是不会有突破的。

摘要: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 需要不断地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声乐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 现阶段声乐教师在教学反思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仍需我们认真研讨加以解决。

关键词:声乐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0.50.

[2]徐智.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3]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 2001, (12) .

[4]王枬.教师之魅——关于教师职业美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15.

[5]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6]史根东, 傅道春.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李静.如何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8) .

[8]肖珑.多层次反思: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0) .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2

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鸣。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前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学前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作为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园对师资的新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边交流边创新,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科学、有效发展是每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对当前的学前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1.生源差距大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很多,生源基础良莠不齐,音乐素质和嗓音条件都比不了声乐专业学生,那么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就不能采取“一对一”这种单一的上课模式,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以集体课教学为主。但是以往的声乐集体课难以照顾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久而久之,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如何更科学有效的处理共性与个性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2.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是幼儿教育工作,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内容脱离幼教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中职音乐教师长期缺乏与幼儿园的直接交流,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关注不多,致使多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基本与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相类似,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幼教实际。再者,学生由于接触的幼儿歌曲较少,对于幼儿歌曲的发声概念十分懵懂,到了幼儿园,在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她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用白声、真声去范唱。又如,对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幼儿歌曲弹唱课程,学生只在键盘组的伴奏课中学习,由键盘教师授课,导致多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更不用说有什么音乐表现能力了。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教育专业,作为一种职业定向的专业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其声乐教育应与音乐专业相区别,让学生早接触、多实践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课程。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

1.加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把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合理恰当的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

(1)教学把学生上课的情况和舞台表演录音或录象复制给学生,以自身为参照,对声音概念更加清晰,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

(2)利用录像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播放教学音像资料。强化音乐教学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更快了解乐曲风格和演唱风格更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演唱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扩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提高生源学前教育专业几经专业层次提升,办学思路虽然得到拓展,但生源质量一直在下降,这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受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制约,学前教育专业还特别需要招收具有良好艺术基础的生源。为此,中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主动、广泛地开展专业招生宣传,吸引有一定音乐基础的生源转向学前教育中来,并设置技能测试,优中选优,提高生源的文化素质与艺术基础。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如:各种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学期可以定期地搞小型的,以班级合作形势的汇报演出,以声乐为主,可以穿插一些儿童歌舞表演等,让学生大胆上台演唱,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还可以在学院附近的幼儿园、艺术中心、文化馆等从事声乐教学和观摩工作,这样更有利于贴近现实,对学习更有促进。

声乐课堂中互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声乐课堂 互动式教学 应用

声乐艺术是技术性和艺术性并存的一门学科,它利用人体的发声系统,结合物理原理如振动、共鸣等,带给观众美的享受。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进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家们认为声乐教学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师生之间要互相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互相补充的目的。就声乐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声乐基础等方面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不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了。恰恰相反,科学的、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能够给学生以更加专业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声乐系统得以构建、声乐感觉得以形成。在诸多的学习方法中,互动式教学是公认的最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它将声乐课堂上的两大主要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调动起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反馈,提高声乐课堂的效果。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符合广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声乐教学的发展规律,所以得到了普遍的实施。下面,本文就互动教学法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在声乐课堂上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要注意互动式交流

交流是运用语言、文字或者肢体动作等进行的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它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互动式对交教学法流的方式进行了限定,它是指在声乐课堂中,老师和学生运用语言和动作,进行声乐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使得师生双方能够及時接受对方的意图,进而做出一定的回应。互动式交流不再等同于一般的交流,它的信息流通是双向的、不断进行的。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声乐知识。在声乐课堂中运用互动式交流,要尤其注重互动性的体现。在声乐课堂上,既不能单一地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也不能单一地以学生的训练为主,老师和学生要在讲授和训练之间不断地进行互动,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修正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偏差和理解方面的错误、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领悟力、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敏感性。同时,这一形式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优化,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较强的信任感,从而能够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声乐课堂中,互动式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不仅仅可以运用传统的语言形式进行信息交流,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等教学器材进行互动,尤其是后者,因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所以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

二、在声乐课堂上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要设置情景

情景能够带领学生迅速走进歌曲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演唱情感。所以,情景设置在声乐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声乐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要尽可能地设置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演唱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描绘的画面、蕴含的情感。在设置情景的过程中,多媒体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辅助工具。利用多媒体的音乐播放、视频播放等功能,声乐教师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培养他们的直观感觉。所以,教师在互动式教学法中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在声乐教学开始之前,为了使得学生对要学习的歌曲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大概的了解,声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小段相关的歌曲或者电视剧,来引导学生快速地走进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一条大河波浪宽》这首歌曲之前,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吸引学生快速走进美好、欢乐的歌曲意境中,激发他们的抗日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有的学生声乐演唱技巧已经十分娴熟,但是演唱出来的歌曲总是缺少一定的韵味,这就是歌曲情感缺失的表现,声乐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情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在声乐课堂上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要注意课后的实践和交流

课堂内容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知识要点,课后的训练和实践是学生消化课堂内容的重要途径。所以,互动式教学还应该包括师生之间课后的实践和训练。在课后的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向老师反馈当天课堂上的疑难点和不理解之处,也可以向老师反映自己的练习情况,教师也可以对当天的学习效果进行评点,或者指出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细节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后的交流和互动中,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之上的威严、权威形象,以更加平和友善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打破师生之间无形的壁垒,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此外,有的学生存在着临场发挥困难的问题,一到了大庭广众面前,就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特别指导,如让学生在人多之处进行练习、通过录像让学生观摩自己的表演等等,来锻炼学生的临场能力,消除学生的临场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晨辉.高校声乐课教学互动与实践研究——对于“互动式教学”的理论思考[J].艺术教育,2006,(11).

[2]周熙婷.声乐教学中演唱技术与演唱情感的互动[J].滁州学院学报,2008,(05).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1. 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

不同艺术院校的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均分为歌唱方法训练与歌曲练习两大部分。在歌唱方法训练中包括了歌唱姿态训练、声音呼吸、共鸣、韵律、咬字、吐字、唱法特点训练与技术规范学习等。歌曲练习中包括乐理知识学习、识谱练习、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与外国声乐作品演唱, 部分学校还加入了戏曲演唱和戏剧声乐作品演唱等。这两大部分虽在各个院校的影视表演专业中以不同的搭配组合进行教授, 但在整体的内容建构上是较为统一的。

声乐课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方法训练和歌曲练习,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 学会嗓音的合理运用及开发其嗓音的潜能, 使其能够演唱一定程度的声乐作品并提高其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通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提高其音乐素养的目的。

2. 课堂教学方式

经过调查和资料收集, 国内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集体课为主。也就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声乐课教学。一般的人数为20人左右。这当中有些学校由于每个表演班的班级人数多, 还进行了男女生分班或以“美声”“民族”“通俗”进行专业分班。但都保持在每堂课的人数在15人左右, 仍是集体课性质。随着表演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 集体课已成为表演专业教学的主要模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基础上, 不少声乐教师在集体课上穿插个别课教学, 由于学生基数大, 课时量有限, 所以个别教学仍然是整体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上进行的穿插教学, 其时间长短不固定、课时无法保证, 所以,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仍然是集体课。

二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过于单一

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戏剧影视音乐人才的专业方向, 所以从事戏剧影视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多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为歌舞剧院的演员。他们的特点是功底扎实、专业过硬, 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质, 能够让学生第一时间接受到最为正统的音乐教育。然而, 笔者认为, 正统的音乐教育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部分声乐教师将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法直接用于戏剧影视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 并将这些方法手段视为唯一理念, 这对于基础好、程度高的学生勉强适用, 但对于大多数程度一般的学生, 对其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挫伤, 如果一味用专业、规范、正统来进填鸭式灌输, 则会导致最终的教学不了了之。

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强调的是腔体的共鸣、声音位置的统一以及声音的规范, 这些固然是作为一个演唱需要达到的要求, 但这对于入学前没有很好基础的表演专业学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的, 甚至在两学年课程结束后, 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为无法达到音乐院校对于声音的要求。所以仅用过于单一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 必然或导致“教”与“学”的脱节, 最终变成“他教他的, 我玩我的”的局面, 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 教学针对性不强

由于表演专业声乐课主要以集体课为主。这就造成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的针对性不够强, 这种针对性不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无法根据每个学生嗓音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二, 无法选择有针对性的曲目进行配合练习。这样的教学往往依照教师的专业特点采取“一刀切”的方法, 让所有学生演唱同一首或几首相同的作品, 无法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林就曾指出:“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嗓音条件、领悟能力、艺术素质等都不一样,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地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 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训练手段和不同的调整方法”。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均受过一定程度的声乐训练, 其入学后的演唱水平均可达到一定的程度, 尽管如此, 其教学尚需要根据个人嗓音特质区别对待, 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在嗓音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更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才能保证课堂质量。

3. 声乐课教学与表演主干课脱节

表演专业声乐课作为表演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将声音技巧服务于其余专业主干课程, 但是事实上, 大部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却与台词、表演等表演专业主干课严重脱节, 变成了“为学歌而学”, 失去了声乐教学的意义。实际上这一问题折射出的是教师和学生均对表演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或对教学目标不能坚持完成。教师和学生往往是在完成了声乐作品后觉得便万事大吉, 而忘记了声乐课是要为了演员塑造人物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在歌曲演唱和朗诵台词时, 声音的感染力判若两人, 在人物塑造时候声音苍白无力、不会变化, 声音和咬字、吐字不能很好地结合, 这些问题都是声乐课与主干课脱节的表现, 场次以往造成了学生完全不会用声音塑造人物, 放弃了声音塑造人物这一重要手段, 使得其表演苍白无力, 缺乏感染力。

三、多元思考下的教学反思

教学理念过于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以及与专业主干课联系不紧密, 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从“教“到“学”的思维过于简单、手段单一, 仅用一种方法就想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 显然是不现实的。单一的一元思维无法实现从一个点到多点的对话。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 所以我们需要架构起多座桥梁, 找出多种途径, 用多元思维来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良好沟通。

1. 转变教学理念, 建立逐级教学

表演专业声乐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方法训练和歌曲练习,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 学会嗓音的合理运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首先必须掌握其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 建立逐层分级的教学观念。调查发现, 从头至尾单一地运用美声唱法的教学理念, 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学生, 应该依照教学对象入学前基础不牢的特点, 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从建立腔体概念、气息概念开始, 要从最简单的元音练习过度到元音搭配练习, 再逐渐过渡到元、辅音搭配练习。在歌曲选择上要摒弃一开始就选择意大利美声歌曲或咏叹调, 而要从学生较熟悉的中国歌曲开始, 逐渐扩大选择范围及增加歌曲难度。制定考核标准也要逐年变化。第一学年应首先把音准、节奏放在验收教学的首位, 第二学年采用才应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音色和共鸣的考核。总之, 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要依照表演专业学生程度的变化, 建立逐层分级的理念, 细化每一级别的教学, 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2. 丰富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分组教学

针对表演专业的学生入学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 打破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传统模式, 建立一套分组式的多元教学模式, 其具体做法如下:

(1) 学生分组

声乐课开始时首先让学生填写下列声乐基础调查表。

学生填表后, 进行一次考核, 考核的内容为乐理、视唱练耳、作品演唱。经考核后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分组, 例如在2012级一个班20个学生中进行试点的分组情况如下:

表中基础组为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 而声乐演唱基础组则是由具备音乐基础但是无声乐基础且无明显唱法特点的学生组成, 而流行唱法组及民族美声组顾名思义就是由相对应的有唱法特点的学生划分而成的。

(2) 教学安排

分组后的教学安排可将基础组和声乐演唱基础组的课堂授课放在一起完成, 而将视唱练耳教学和基础中国个歌曲的教学分开完成, 而另外两组则此用小班授课方式和一对一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在总的教学目标一致情况下, 多元化分组教学能够在本组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很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组存在的问题, 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节省了教学资源并保证了教学质量。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每一组的同学随着教学的推进, 其演唱能力会有进步, 要根据其变化进行其组别的合理调整, 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针对性。

四、加强声乐课与表演主干课程的多元化联系

“声”“台”“形”“表”四门作为演员必修的四门功课, 其本身就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声乐课作为表演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核心价值也体现在其服务于演员人物塑造的手段上。首先, 台词就是需要声音来传达的, 在台词和歌唱的训练上有着很多共通之处, 比如吸气、吐气、咬字、发音等, 所以, 声乐教学要时刻与台词教学遥相呼应, 为台词教学打好基础。比如, 在声乐课教学中建立起的共鸣和腔体都要有意识地运用在台词的朗诵和发音中, 所以在歌唱前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大声诵读歌词, 这既是为了让歌唱充满感情也可以起到稳固腔体、练习气息的作用。而对与与表演教学的联系上来说, 大一、大二正是学习塑造人物形象初期, 声乐课除了在为声音打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歌唱状态和舞台姿态的培养, 让其“站有站相”, 要时刻提醒他们歌唱也是一种表演, 要投入进去, 当众孤独, 用表情和动作辅助其声音, 使其更富表现力。在声音稳定之后, 要训练声音与动作、眼神相配合的协调能力, 其方法是可以选择一些声乐难度不太大但却极富戏剧张力的歌剧片段或音乐剧片段, 让学生试着边唱边演, 在调度行进中保持声音的稳定, 同时保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声乐教学与表演教学的联系上, 中央戏剧学院都一直是一个表率, 其声乐教学就紧紧结合表演的课堂教学, 其方法是借鉴了音乐剧专业的特色, 用音乐剧唱段来辅助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 使得学生在剧情中歌唱, 在歌唱中感受人物, 让学生不断体验歌唱与肢体语言的配合, 消除了学生初期表演中的紧张感, 改善了其肢体和语言的协调性。最后, 声乐与形体也需要进行联系, 比如对于个别节奏感不好的学生, 声乐课就要着重进行节奏训练, 多用“踏步”打拍子的训练其节奏感和协调性, 来辅助形体课的肢体语言训练。

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篇5

声乐艺术,传递着人们丰富地情感,通过美妙的声音打动人的心灵,对人一生产生的影响是无限的。

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篇:声乐教学中的意境论

一、意境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中的“意境”内涵

诗歌中“意境”一词的提出应追溯到唐代。

王昌龄所撰写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文中明确阐述,“物境一:欲为山水诗……神之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世人而设。

世无诗人,既无此种境界。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遂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作欲言,而又非所能自言……”②文中又把意境看作是“心”与“物”相互默契,相互融合的产物,从而构建出意境是由心境与物境的两种融合模式组成的辩证框架。

大家熟知的诗句中,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些诗句虽说呈现出一种凄凉消极之感,但是他们已然是“物境”这一层面的最佳体现。

正如前面所述,事实上,“空山、青苔、枯藤、小桥”这些物境乃是心与物的融合,每一首诗句都浸透了作者当时对生命、前途、情感等各种“心境”的写照。

绘画艺术在宋元时代出现了山水画的高峰,从而促成了写意山水画中“意境”这种特定审美概念的明确提出。

其中,北宋时期山水画的重要专著《林泉高致》一书中六节之一“画意”中就明确使用“境界”一词来要求山水画家画出诗意。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③文中可见古人在绘画中已经开始植入美学思想的内涵,境界理论的提出对宋元山水画具有前所未有的审美意义。

(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意境”内涵

古代音乐文献中关于音乐给人意境之美的记载比比皆是。

先秦时期便有琴师伯牙与钟子期那一段《高山流水》结知音的佳话,樵夫钟子期从琴中领会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叹“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列子•汤问》中,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道家代表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声”,则是代表了另一种以“道”而言的音乐意境

———大音乃此乐无声,无为而自然,永恒并绝对的自然美;道生万物,有声有无。

这些典故都表明了意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生于艺术形象,意境的创造表现为真境与神境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实境与虚境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传统文化、绘画艺术还是音乐文化,意境都是特定形象与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的综合。

换句话说,意境不仅仅代表着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还代表着由此触发的丰富艺术联想和幻想的另一种境界。

笔者通过对意境论的不断探究,并在声乐的学习和教学中逐步引入意境论,经过数年的实践整理出一些心得,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

二、声乐教学中意境探析

(一)技巧意境

声乐是以人声塑造音乐形象,而人的发声器官在正常状态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声音的传导方式以及对声音审美标准的不同都是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种种因素。

由于歌唱的生理基础中,无论是音源还是共鸣腔体,它与普通乐器不同的还有可变性、不稳定性以及难以控制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入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虚必有实,实中有虚”的哲学思想作为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指导之一。

声乐教学中,声乐技术的练习是通过一系列的肌肉动作和联想启发得以实现。

在这个微妙复杂的过程中,需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转化成可以看得见的肌肉动作的训练,通过巩固正确熟练的肌肉动作,形成动作的条件反射;然后再经过这样反复的动作训练,

把歌唱的通道,音色,呼吸等一系列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肌肉记忆,再通过肌肉记忆得到科学性的发声方法来发展培养歌唱者掌握熟练的发声技巧,从而完成由虚到实的转换。

当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没有过多技巧负担,通道流畅,音色统一,语言自然,也就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及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之中,真正达到对声乐艺术作品演绎的深刻感知和完美表达,最终完成由实到虚精神层面的转换。

演唱者精神世界的创造正是声乐技巧意境的体现,而对作品想象的流动性、开阔性和深刻性又都需要借助于技巧来实现,因此可以理解声乐的技巧意境正所谓是:化无形于有形,有形交融于无形。

譬如,对音色的追求是声乐教学过程的重心之一。

笔者一直在研究鼻腔的肌肉动作在实现集中的哼鸣,通透的音色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眼神、眉毛、微笑等一系列可观的动作变化,找到正确的使用鼻腔的力量,把对鼻梁鼻腔的肌肉体会转化成可见可触碰的实物。

学习者经过反复的琢磨思考和练习之后,再进一步提出联想,调整演唱的通道和哼鸣远近的比例关系,以获得更美的音色。

通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笔者和学生都能够较娴熟地运用和把握该技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心态意境

专业音乐院校中声乐的教学对象一般都在17岁以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和独创性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且在不同个体的身上显示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信息接受的区别,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歌唱状态的变化,最终成为授课效果好与坏的直接因素。

笔者正是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一特点,尝试着把心态意境论引入授课过程。

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声乐学习是精神产品生产行为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为歌唱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这种看不见的控制就要靠心理来统筹掌握,因而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活动是声乐学习的非物质性基础。

技能学习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其中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等。

当这一切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良好的状态时,歌唱者内部机体才会十分协调;反之,则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混乱状态。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笔者发现,调节与控制学习者心理与情绪状态的唯一手段就是心态的平和与空性。

在佛教中,“空性”素来是一种智慧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曾有这样一种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内心清净安宁,排除种种杂念,由此心神才能安定不乱,真气因而调顺,疾病又怎能发生呢?当然这是在传统养生方面由于空性带来的意境。

那么声乐课堂上,如果能够放下自己的固执、自卑、偏见、困惑和身边各种各样的干扰,还原内心一片真空的心境,忘我单纯地吸收课堂传授,心理和生理的调节自然会平衡健康地发展,充分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

当然,要想获得这样优质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能够及时洞察学习者的心态变化,并给予一定时间的调整,做到心中无杂念。

教师应将这种完美的心态意境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深刻的教学互动的心态特点,优化教学效果。

譬如,部分学生在练声过程中,中声区都能按要求正确完成,但在即将进入高音区域时,便开始心情紧张;显然,他能预测自己必然很难达到高音区规范的动作要求,很难拥有松弛的音色。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 声乐教学 整体概念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54-02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1](1)学习者依靠自身的内部状态,对外部情境进行知觉、记忆、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导致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认知学习。[2](1)认知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学习目的、内在需要及期待等主观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动学习。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学科的教学,也适用于声乐艺术教学,合理地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声乐艺术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认知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如何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展开论述。

一、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经验的储备以及学习方法与声音技巧的掌握,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所以教师具有主导的作用。

(一)设计教学内容要量体裁衣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进行深入地了解,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3](5) 我们的学生大都在入学前进行过声乐训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声乐基础知识和经验,这些原有的声乐知识经验会影响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一边实践一边用理论指导的方法使学生在发声练习时用听觉感知对错,并且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在传授新知识时,指导学生对已经建立的声音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声音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声乐学习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声乐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要适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应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计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把原来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并通过理性分析产生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后,学生原有的声音认知结构才会在重建的知识构架中得到更新和扩展。

(二)引导学生建立歌唱的整体概念

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气息、共鸣和清晰地咬字吐字等技术,还要有准确的音乐感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舞台掌控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整体歌唱概念,并对自己的发声器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在歌唱时,除了歌唱器官的协调运动之外,还需要人的整个身体参与歌唱发声,发声器官与发声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要想唱好歌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整体歌唱目标,而保证和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分多个阶段来进行,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强调气息的保持、喉咙的打开、喉头的稳定等状态,实际上每一个状态就是一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训练都必须在学生当时所演唱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这样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演唱时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获得好的声音。所以,声乐教师必须精心构思和准备具有阶段性的教学方案,包括每一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及留给学生这一阶段所能承担的作品,这是对学生未来歌唱整体发展进行的合理安排。

二、声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乐演唱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传达和再现,更重要的是进行二度创作。一首声乐作品的演绎,需要演唱者把自己对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特征、风格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根据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特点,在演唱上做出准确的艺术处理,这样才能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富有感染力,才能打动听众。在演出过程中,演唱者处于主体地位,演唱者的整体表达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在掌握声乐知识的过程中要树立主体意识, 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和习惯。教师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并根据教学任务与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方向。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 使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亲身经历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歌唱是复杂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不论技术与艺术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和生理规律,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声乐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探究中进行辩证思维,对错误的声音与正确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并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过程。在对声音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学生们也许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各抒己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与体会中加深对声乐艺术的理解,长期坚持下去将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创造力。

(二)声乐学习的重要促动因素

声乐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促动因素就是兴趣,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声乐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4](1)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机。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表现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因此,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声乐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一对一式的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互动较其它学科更直接、更充分,也更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产生亲切感,这对学生认知兴趣的进一步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将要获得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声乐学习中来,把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积极接受者和运用者,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声乐学习中的协作、途径与作用

著名音乐理论家俞予正说:“声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融技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课程,也是共同造就声乐艺术表现能力的双边活动”。[5](4) 在这个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既是传授者也是接受者,形成了一种互相协作的学习状态。

(一) 协作学习的途径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进行的学习。[5](2) 协作学习是声乐教学中个人或团队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方面要独立完成演唱的作品,另一方面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集体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合唱课上,学生们需要组成一个合唱团队,用高、中、低声部之间的配合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按照学生的声部进行分工,在同一作品中通过相互配合进行二度创作,学生们在相互合作中吸收其他同学的演唱优点,共同分析作品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交流,然后在各种观点之间找到较为统一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典型的协作学习。学生们在这样的协作中学会了如何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的技巧,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后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展协作学习,例如:重唱课上,教师可以和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组成二重唱、四重唱、六重唱等,师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分享音乐的美妙、共同担负学习的责任、保持融洽的关系和相互合作的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然后进行自我调节,积累经验,修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完善自身的演唱水平。同时,教师可在协作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学生由此而产生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综合掌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协作学习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构建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会在学生们中间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重唱课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部和唱段,而每个唱段都是不同的旋律和音高,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敏锐的听觉还有协调能力,就很难与其他声部的同学配合,所以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能获得比竞争学习,独立学习更为明显的进步。由此看出,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用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存能力的发展。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他认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应该是平等的,如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始时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受控制的,但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讨论将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对认知内容的认识。[7](1)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同学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认知学习理论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适用于普通学科的教学,也适用于声乐艺术教学。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给声乐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途径,还为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深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声乐教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特性,但绝不是独立的和无规律可循的。因此,要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并加以总结,把科学的理论合理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之中,突破传统声乐教学中偏重经验的苑囿,使声乐教学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著,卢溶选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教育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 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论如何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7

我认为, 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 再好的声乐教师, 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学声乐需要有一定天赋?天赋很重要。比如, 声带的宽窄、力度、合并是否完全, 基本上是天生的。声带的长短、肥厚, 相撞, 都有一定的标准, 只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耳朵能听出来。一听, 这人有嗓, 可以学唱, 一听, 这人没嗓, 不要学唱。有人以为不管嗓子好坏, 只要后天努力就行。学别的或许是这样, 但是学声乐坚决不行。除了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 还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 贫乏的文化知识, 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中国还是缺少师资, 教出一个好教师, 就能教出一拨一拨的好学生。现在音乐的师资不容乐观, 有的五年刚毕业就教书, 这也太难为他们了。所以他们只能模仿, 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因此, 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 不断探索和积累, 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首先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基本功, 我觉得学生最重要的是基本功, 根扎得深, 树才能长高。这就要了解学生, 从他们嗓音条件歌唱状态到心理活动都要了解, 才能针对他们的情况准备教材和教法。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 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 良好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式的。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能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 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系, 学生成功了, 老师就成功了, 学生失败了, 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 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 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 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 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 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 增强服务意识, 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 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 学生学, 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 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 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 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示之以范, 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 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 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 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 当好他们的参谋。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还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 但决定因素在于本文所提示的四点。广大声乐教师要以“多、快、好、省”地培养声乐人才为已任, 积极探索出更多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好路子、新路子。

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篇8

1 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在很多人眼里, 音乐就是演唱, 声乐学习就是练声, 因此声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练习的音乐板块, 学生只要掌握好了发声技能, 就掌握了声乐这门课。虽然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声乐学习十分重要, 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声乐是一门重要的音乐课程, 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十分重要, 但是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 学生才能更好地、科学地进行练习, 否则即使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也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很多学生都反映在声乐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比较枯燥无味,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声乐理论知识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不仅能够使学生高效的学习声乐理论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 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要进行实际的练习,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 为了更好地提高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练习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会感觉枯燥无味, 同时也不利于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声乐练习活动有效结合起来, 就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也更有助于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都倡导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思考该如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 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 同时也是一门需要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声乐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课程,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对学生的声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注重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及时感触并领悟到声乐练习过程中创新的元素, 在学生有新的发现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声乐练习作为一项十分有灵性的活动, 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4 将声乐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声乐虽然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门学科, 然而学生想要学好声乐, 并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创新,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声乐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生活是一个大舞台, 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无限的灵感。目前在声乐教学中, 将声乐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 而将声乐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意识并不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将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也难以将声乐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生活, 从生活中捕捉更多的灵感, 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

5 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虽然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民主的对待学生, 尤其在大学阶段的教学, 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 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自由学习的空间, 同时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刚柔并济, 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点的教学, 也能够为学生布置有效的练习作业, 然而却在监督方面出了问题, 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督, 学生可能会出现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认为声乐教师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课堂上教师对声乐知识的讲解环节十分重要,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教学上。其二, 对学生课后的声乐学习引起重视。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及要求学生达到的某种水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进行检测, 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也对学生产生了监督作用。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提出严格要求, 既是学生有效进行声乐学习的保障, 也是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音乐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调节人们生活的艺术,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并且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乐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声乐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声乐课堂,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乔爱玲.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构想与提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15, (05) :172.

[2]周颖.高师音乐专业钢琴合奏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 2010, (04) :198.

[3]于淼淼.浅谈新形势下高师钢琴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1) :36-39.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声乐课堂,舞台表演,课堂教学,二度创作能力

一、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融合的意义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包括演唱技能训练、作品欣赏、作品表演等,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系统和全面了解,通过学习提高演唱技能和作品分析能力。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歌唱、表演、台风、服装、化妆等,它不仅包括声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进行舞台表演,带来人们听觉和视觉享受。将声乐课堂和舞台表演融合起来,能促进理论知识学习和艺术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增强舞台表演自信。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演唱和表演专业技能,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融合的教学现状

演唱艺术通常分为表演技术和歌唱艺术,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其中歌唱艺术是基础和核心,对表演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但一些任课老师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对每个部分进行单独讲解,导致一些学生在声乐理论学习时表现非常优秀,但缺乏舞台表演经验,在舞台表演时无法展示声乐技巧。或者是表情和神态不到位,影响表演艺术效果。

三、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融合的教学对策

为应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技巧,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促进声乐课堂和舞台表演的融合。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大班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单一,理论知识由老师讲解,再加上简单的训练和表演,难以促进声乐和舞台表演有机结合。为转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多的声乐知识和舞台表演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和学习。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学习法等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和舞台表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将声乐知识学习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舞台表演是提高学生课堂表现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平台,例如,举办音乐会、演唱会等,让学生更好地表演,同时也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良好氛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学生通过表演,将声乐知识和舞台表演巧妙结合起来,不断取得进步和提高,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声乐和舞台表演技能。表演时既要展示声乐知识,还要表现手势、眼神、情感等,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处理和应用,促进相互融合,提高舞台表现能力。同时,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还能发现存在的不足,并且任课老师要及时指出,提出改进建议和完善对策,让学生及时改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提高舞台表演技能和二度创作能力。声乐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以歌曲为载体将表演者的情感、思想展示出来。为提高表演效果,增强表演者对歌曲的理解能力、调控能力、二度创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要训练学生的舞台感觉和心理调控能力,从而提高舞台表演技巧的掌控能力。进行舞台表演前要心平气和,稳定情绪,从而有利于歌唱和表演结合,更好地表达情感。进行舞台表演时,要全身心投入,缓解心理压力,让情感和舞蹈动作表现得更加自然,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提高演唱和表演技巧。通常将歌曲作品的舞台表演过程称为二度创作,既要尊重作品原味,还要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增强作品感染力,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掌握作品的中心主题。演唱时要将乐谱上的符号经艺术处理转化为真实表现,进行精心创作,让声乐作品能够完美再现,提升舞台表演技巧。

四、结语

互动教学法下的声乐课堂构建 篇10

一、构建声乐互动情景

在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进行互动是教学的步骤之一就是结合情景进行教学。互动情景,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特定的情景, 通过适应并运用情景, 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进而实现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特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 首先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 然后根据教学情景, 分配任务或者角色, 将学生带入其中, 通过学生的自我感知以及老师的有效指导和建议, 是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情感和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只有学生足够理解创作者所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感之后, 才能够更加真切和自然地表现作品。

情景教学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或者老师与学生之间这样的主体互动, 还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进行革命主题的歌曲教学时, 可以通过观看一系列的影片, 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进行斗争时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然后通过学生与学生或者师生之间交流的方式来实现互动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还原当时的创作背景, 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表达, 使学生在演绎作品、赏析作品的时候能够更加准确。

二、落实声乐互动合作

在声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互动式教学的另一步骤是开展合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的互动主体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一来, 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合作式教学的过程中, 实现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就在于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或者小组通过讨论而得到结论之后, 老师对于学生进行指导性建议。小组学习不仅仅实现了互动式教学, 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而且有益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小组内部对于同一首作品发表自己对于歌曲表达或者创作情感的看法, 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可以将作品理解得更加全面, 学生之间沟通各自的想法, 学生可以包容对于作品不同的看法或者理解观点, 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合作式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讲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进行声乐练习或者声乐教学之前进行作品理解的阶段, 学生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得到一定的声乐学习的启发。在声乐练习的过程中, 如果老师根据作品规定分声部进行练习, 可以在根据声部进行分组, 但是这样的分组并不是将全体学生都割裂开来, 尤其是在声乐练习时, 也需要注重整体的协作和配合, 注重作品的完整表达。

三、声乐互动教学评价

在声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开展互动的良好形式。教学评价不仅仅注重对于作品或者对方观点的点评, 也强调自身思想的表达, 可以这样说, 有效的教学评价之所以是实现课堂互动的良好形式就在于不同个体对于作品不同的看法, 正是有了不同的看法, 才实现了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总体来说, 高效的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个类型:第一, 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形式笔者在前面的两种策略中也提到过, 师生之间的评价是贯穿在任何教学模式和任何教学环节之中的, 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最普遍的互动形式。在学生进行表达之后, 或者学生表达之前, 老师做出对于学生或者作品指导性或者引导性的建议, 从而实现学生的不断提高, 促进学生对于作品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表达;第二, 学生与学生的相互评价, 在互动式课堂构建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 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展现自身的思想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式, 对于今后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学生而言, 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 促进个性发展, 而且在另一方面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综上所述, 笔者主要从创建教学情境、开展合作式教学以及进行高效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于在互动教学法在声乐课堂的构建进行了策略性的探讨。在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教学可以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自身的思维表达, 提高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冯波.声乐教育过程的创新和互动究[J].音乐大观, 2014, (23) :82.

声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声乐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影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从而完成课堂中所留有的任务。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来调整学习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上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地位转变成主动。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国的翻转课堂研究通常集中在中小学,但是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技能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科目,所以通过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技巧可以避免走一定的弯路。但是,声乐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培养。一个仅仅注重技能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机械的,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当打破将这种不协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果一个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那么其在音律与歌词的理解上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当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并协调理论、技能、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并不断的进行实践练习,从而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声乐技能。

(二)声乐教师缺少合作精神

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部分声乐教师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失职现象,并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声乐教师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教师的意识当中,认为自己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使得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随着我国声乐教学的不断进步与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现代的声乐教学要求,所以我国各地区的声乐教师应当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得声乐教学不断的创新与进步,为我国培养出新一批的更加优异的声乐学生。

(三)“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不适于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对于声乐教学来讲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传统的声乐教学当中,由于我国部分教师的“拔苗助长”教学做法,使得学生在演唱时力不从心,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导致这种现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没能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了偏差。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够了解,使得学生在演唱时往往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状况,严重时将影响学生在未来的发展。

二、在我国高校中构建起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利用相关理论知识与高校实际的特点相结合,从而探讨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课程开发、课前预习、课堂活动以及课后总结。

(一)课程开发

在我国的声乐翻转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声乐知识安排到课前,使得学生可以锻炼到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讲课之前应当为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学习资源,例如,练习题库、制作素材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构建起网络教学平台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

(二)课前学习

在讲课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制定好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也应安排好学生的课堂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前安排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声乐教师通过将制定好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交代给学生,并将相关的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从而有效的减轻声乐课堂上的负担,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为教师与同学建立起供大家沟通的平台,并积极的鼓励同学向教师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三)课堂活动

通过采取高校声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声乐课前准备,弥补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缺陷,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声乐。目前来看,高校翻转声乐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如下几方面。

1.问题的确定

在声乐翻转课堂中确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声乐课堂之前遇到的问题;第二,是在声乐课堂中所布置的作业中遇到问题;第三,是高校学生的常遇问题;第四,是延伸性的问题;其中还包含有其他类问题,声乐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与总结。

2.独立的进行探究

进行独立的探究式声乐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独立的探究不但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自身修养,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当选择适当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协作学习

所谓的协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得不同的小组之间可以通过沟通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水平的目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从而解决掉在独立探究环节解决不掉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目的,并且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

4.反馈与评价

该环节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我国高校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来评价;第二部分是针对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来评价,并且由声乐教师来执行该环节。教师通过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知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课堂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可以更好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四)课后总结

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从而找到学生身上的问题,通过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该环节主要是为了教师而设立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最终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声乐水平的目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但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之举,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使得课堂效率远远提高。在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拥有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声乐教学在我国更近一步的发展,为培养出全新的音乐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3]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4]龙有成.“翻转课堂”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戏剧,2014,(11).

[5]陈翠丽,解建红.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4).

作者简介:

互动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篇12

一、互动教学模式替代传统模式

声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能够自如地掌握各种演唱技巧, 提高学生歌唱时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歌唱知识体系。但是,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很多学校的声乐教学仍然在沿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 教师讲授法和教师范唱法) 。即主要由教师讲解身体发声器官构造的知识并用自身的发声器官和发声状态作为标准, 示范各种歌唱技法, 忽视了更多地让学生, 运用他们不同个体的发声结构结合科学发声的方法, 去展示声乐演唱技巧, 并通过技巧这一载体去正确表达作品。这很大程度上, 造成了许多学生虽然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满腹的歌唱理论知识, 但在进行实际的舞台表演时, 却不能熟练自如地将所学的歌唱技能展现出来, 并将其应用到作品表达中去。而互动教学法就与之不同, 互动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它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更多偏重理论和教师讲授这一弊端, 为声乐课堂的教学营造出一种充满自由民主、活泼风趣的课堂教学氛围, 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 轻松地与声乐教师展开学术讨论, 促进学生与声乐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有效地帮助声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同时又能帮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理解, 及时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质量, 促进声乐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二、创新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效率

互动教学法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声乐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 其承担着传授学生歌唱知识、演唱技巧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重要责任, 因此, 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至关重要。以往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 大多都是比较单一的知识传输方向, 声乐教师在钢琴前讲授方法, 做示范, 学生以听讲为主, 模仿老师的发声状态做少量练习。这种中规中矩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得课堂教学没有新鲜感, 学习氛围较为沉闷, 学生的学习缺少兴趣和动力, 不会主动找教师进行提问或者请求辅导, 教师自己忙着讲课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声乐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作用, 原因在于声乐教师不能够及时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学习情况, 以及学生真正的困惑所在。而互动教学法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帮助声乐教师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声乐教学能力。声乐教师可以根据互动教学法的科学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 不是一味的忙着讲解和示范, 而是在教学中多与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多听学生的声音特质, 多听学生的技术问题、多听学生的歌唱表述,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了解学生的优缺点。面对优点, 小心翼翼地进行保护, 面对不足, 力争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进行修缮。同时多听当今时代下, 学生对歌唱的理解, 对声音状态的需求。歌唱反映的是时代的呼声, 每个人的歌唱也是讲求各具特色, 能够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多方听取教学建议, 必能成为一位有水准的好老师。在互动教学模式中: 声乐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歌唱状态的演示, 以提问的方式, 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出科学的歌唱方式或者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歌唱方式。从而把歌唱技能由抽象化为具象,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提升了学生对歌唱方法的认知; 定期相互观摩, 让学生在学校音乐厅或会议室的“舞台上”, 既做演员又做老师, 互演互评, 他们自己得出的好的歌唱方式、好的表演方式的结论, 他们更能虚心接受, 而教师, 只需在关键的地方, 点拨一二即可; 带领学生观看各种演出, 之后做观摩研讨, 写观摩心得, 作模拟表演, 向前辈、同行近距离学习。而这些方法, 不知不觉中, 师生的教与学都得到了提升。

三、声乐互动教学法的外延应用

科学和网络的发展, 更进一步帮助了声乐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外延的应用。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方法往往只是注重声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而将课下学生学习的时效给忽略了。学习音乐专业的朋友都有经验, 和学习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相比, 除了个别疯狂热爱歌唱的学生之外, 绝大部分学生 (包括声乐专业的学生) , 都很少利用课余时间来练习歌唱, 更别说, 要像器乐专业学生那样, 整天扑在练习上。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器乐和声乐不同的学习特点。器乐不练, 还不了课, 过不了关。声乐不练, 只要会唱, 照样还课。学生彼此间在歌唱上的技术差距是微小的, 所以这一歌唱特点蒙蔽了很多学生, 使他们浪费了宝贵的课余学习时间。而声乐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外延的应用, 就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互动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互动交流, 而互动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不用受任何时间条件的约束, 声乐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在声乐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学术讨论, 同时, 在课余的时间, 学生同样也可以与声乐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询问相关演唱技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即便某些特殊地区没有手机、没有网络, 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固定电话进行简单地交流、探讨。那以现今社会为例, 手机、网络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 这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师生间进行课外互动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课余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 检查学生在家的练习情况。也可以布置学生通过网络, 在手机或电脑上观看名家的演出视频, 学生只需要通过手机或者聊天软件等高科技技术, 就可以与声乐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而且很多互联网网络平台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练习时出现困难的视频, 同步传送给老师。这样, 既可以让声乐教师当场解决课后练习中的不到之处, 也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提前备课, 对课上的讲解作充分的准备,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 互动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 但它可以有效地为声乐课堂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歌唱和研究歌唱的兴趣, 加强声乐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 增进师生感情, 全面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舞台实践能力和表演特色。因此, 声乐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借助科学技术, 积极应用互动教学法来辅助声乐课程的教学, 从而有效地提高声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浩月.互动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黄河之声, 2015 (13) :17-18.

[2]王磊.浅议互动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交际, 2014 (6) :51-52.

上一篇:法治思维下一篇:幕后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