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2024-07-2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我们看到了诸多教师在改革中的努力探索和大胆创新, 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课堂上, 创新意识感人深思, 三维目标更是贯穿课堂的始终。在此, 作为一线教师, 我用批评和反思来给改革赋予新的内涵, 将在学习和教研中的一些感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讲授, 学生只是听和记, 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自问自答。教师生怕学生学不会, 便把问题一一地设想出来, 再一一地讲解清楚。学生感觉听懂了, 但遇到问题自己却又无从下手。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问题意识太狭隘、太陈旧。课堂上的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正确引导和点拨, 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设置问题然后解决。

首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问题应该从读开始。读是融于教学中的, 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读发现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来读、来思考, 并且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如错读字音、错误停顿等, 教师就应立即指出并纠正,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一旦学生出现问题, 教师就应该指出并鼓励, 顺着问题引导学生, 让他们从小就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

其次,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要丰富。我们应该认识到, 语文其实与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是通过汉语文字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 所以很多问题需要打破学科分界。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一定要当堂澄清, 更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教师有源源不断的水源, 才能不断地给学生新鲜的水。

二、课堂上的情感意识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课上我们富有激情, 那么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很好, 回答问题积极, 反映灵敏;相反, 如果教师自己精神状态不佳, 学生也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学起来没有劲头。所以, 教师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情感投入。

首先,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让大家一起融情与文中, 使学生能“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满于海”。课文中的情就像课堂情感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情感上的收获。如学《悯农》时,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让学生懂得感恩和节约。又如, 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一起来欣赏。学生们看到地球的美丽画面时, 就会感到地球的美, 产生强烈的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情感。

其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学生对问题沉默以对的现象。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 教师不能顺其自然, 不闻不问, 要及时调整课堂氛围, 让课堂氛围变得宽松和谐。教师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 因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盛装器, 而是有血有肉、思想独立的人。只有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能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才能学会知识, 懂得道理, 悟到情感, 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课堂上的语言问题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很关键的。语言对一堂语文课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领略过全国名师的风采, 他们的语言无一不是简明扼要、清楚准确、优美生动。好的语言, 本身就是一道亮色, 自然能够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好的课堂语言要能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如想要提醒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可以说“‘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的一段话”;当讲完课了, 想要了解学生听讲的效果时, 教师可以说“不知我说清了没有, 说明白了没有, 如果有疑问, 大家可以提出来, 咱们一起解决”;当学生有了新问题, 教师可以说“大家对这些新问题这么感兴趣, 真让我高兴”;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太准确时, 教师可以说“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 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这些语言既鼓励了学生, 又委婉地指出了不足, 使学生易于接受, 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 教学语言三忌。一忌病语。语文教师使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规范, 否则肯定会使学生受影响, 说出病句、写出病句, 那将是致命的硬伤。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看不惯, 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 就用冷言冷语讽刺、挖苦、嘲弄学生,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从内心里远离教师, 更甚者产生自卑的心理。三忌闲语。个别教师讲课总是啰嗦重复, 讲了一遍又一遍, 或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 闲话连篇, 不着边际。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上的作业问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通常是满堂灌, 学生忙于听讲、抄写, 根本无暇思考。教师讲完之后, 通常是留下重复性的作业, 如把生字和课文抄写若干遍等。这种教学模式使课上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学生学会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学会, 教师并没有掌握。如今, 还有不少小学教师留下机械性的抄写作业, 天天如此, 月月如此,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等进入中学就被抹杀殆尽了。

单纯的枯燥的抄抄写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应是多种多样的, 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如在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我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周恩来总理, 让学生利用周末搜集整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生平资料。学生有的利用网络, 有的到图书馆查阅, 有的向长辈请教, 仅仅两天时间, 学生就各自搜集了很多资料。其实这个作业量一点也不少, 但学生做起来兴致很高, 没有丝毫的厌烦情绪。这是因为作业兼顾了知识和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进下, 全新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动力。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5) .

[2]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 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2)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2

骅西小学于娟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通过这今天的学习,看了几个课例,和老师们的共同探讨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是普通话培训之后。自己朗读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读,底气就足了。基本功过硬,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比如如果你善于听,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你的评点,引申就有根据,有针对性。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往往会发现他们本身素质相当之高。可惜,大学、目前的培训机构对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

素质教育教学的观念: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主体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动性、创造性学习;学校和教师应在为培养师生主动的习惯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性,需要师生自我反思。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过于重视讲解而忽视写的训练。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对于字的结构、音节和笔画笔顺给予了关注,而且非常重视关于这些方面的讲解,甚至有些教师对于三四个汉字的结构、音节和笔画笔顺讲解要用去十几分钟的时间。此外,对于学生的书写指导也要讲解,这样,如果一篇课文生字较多的话,教师的生字讲解和指导就要用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书写。

其次,写字练习关注点在量上而忽视写字的质。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写字练习的时候,往往以量为标准,要么要求学生一个字写多少遍,要么要求学生将学习过的生字写多少篇,总认为这样就可以牢固学生的记忆力。其实不然,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初始写字时还能保持工整规范,越到后面,字写得就越发潦草、不规范。虽然是这样,教师们依然以多写多练来要求学生,而对于学生的写字的质关注不够。

最后,偏重于字写得对,而不重视字写得好。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只关注学生字写得正确与否,而对于学生字写得是否规范工整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有的学生把“森”字写成了上小下大,使得整个字失去了美感,很难看、别扭等。而对于这些学生写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做到一一指正,也没能够对其做相应修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养成了写字不规范、潦草等不良习惯。

二、原因分析

首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和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是课堂教学依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管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程序上都存在一些不合理。此外,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思想和固化教学习惯影响下,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识字教学理念。大部分也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和教材上的识字学习安排,对于新教材的编写、识字顺序等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完全适应。

其次,不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识字学习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也要遵循这个规律。而且,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教师只有重视和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展识字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切合学生实际的,如教师在上复习课时,总是习惯性地让学生把学过的生字反复重复训练,这样不仅会使得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也难以使得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三、相应对策

首先,创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思想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听讲,难以产生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变,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识字教学教会学生技能和方法,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凸显灵活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发挥主动性。如在对“青”字进行教授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青”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美丽的颜色,还可以引申出与“青”组合成的字——“清” “睛”“静”等,并且让学生们猜猜这些字的怎么读,代表什么意思。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能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此外,多媒体技术、探究式学习等都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加以应用。

其次,认清并且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易后难、先直观后逻辑、兴趣主导一切”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低年级小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占优势,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增设一些生动直观的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识字。如教学“日”字时,教师可以多一笔将其变成“目”,进而讲“日”和月组合成“明”,这样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有利于学生识记。此外,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讲究有序性,“循序渐进”的教学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新课程教材中,“体”字在前边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而在后边课文的生字表中才被列为生字。教师如果没有把握生字分布特点,就可能在前边的课文中就要求学生对“体”字进行识记,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注重识字方法的引导。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识字方法的教授,以此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如学习“眺”字时,教师引导学生调出以往学习过的生字“跳、挑、逃、桃”等让学生做细致分析——“跳”是要用脚的,所以是“足”旁;“逃”偏旁是“走之儿”,所以与脚的走动有关;“桃”与树木有关,所以是“木”旁;“挑”是“提手旁”,故与手的行为有关。以此类推,“眺”是眼目旁,所以与眼睛看事物有关。这种步步引导的识字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容易,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探索更多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方法,使其真正服务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焦海荣.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浅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1).

[2]孟庆琳.浅议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张永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5).

[4]张茜.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语文天地,2009(1).

[5]魏长青.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3).

[6]苏金禄.识字教学的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9(3).

[7]吴耀堂.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学教育,2009(1).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4

一、假评价

现象一: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 教师像魔术师一样, 时而拿出小红花, 时而拿出几张卡片, 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小朋友读完课文后, 教师总是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孩子们所做的只是机械地拍拍手。一节课下来, 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如果哪个学生读得让教师稍不满意, 便说:“有哪个同学比他读得更好一点!”

反思:现象中激励性的奖品过多, 鼓励性语言过于单调。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 这种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 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 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 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也不是发自内心的, 而只是应付一下。那么, 学生到底好在哪儿, 棒在何处, 谁也弄不明白, 只能是“雾里看花”了。事实上, 教师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 教师那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 甚至奖励学生一项学习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假感悟

现象二: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南沙群岛》讲到第三自然段时, 师:同学们读一读, 想一想哪些词语能反映出南沙是个巨大的蓝色宝库? (学生自山朗读) 师:听老师读一读, 仔细听:哪些词读得重?哪些读得轻? (师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学着老师的样子再练一练。 (再指名读) 师评:“‘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等词读得好, 读得很重。大家也学着这样读一遍!”师在这三个词语的下面标上着重号, 说:“我们读的时候要重读, 要读出对南沙的的赞美之情。”

反思:案例中, 老师在课堂中确实很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但学生的情感是跟着老师模仿出来的, 是在着重号的启发下读出来的, 他们的情感是从喉咙口喷出来的, 而不是内心情感的自然迸发。教者只不过是把新的学习方式点缀在旧的教学模式上而已。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不能靠灌输和贴标签的方法授予学生, 而需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 用自己的心灵与课文对话。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探究创新。

三、假体验

现象三:师:“同学们,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学完了, 你想对狐狸或乌鸦说些什么?”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很喜欢狡猾的狐狸, 因为它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我要向他学习。”师不假思索地说:“你很聪明,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反思: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的、深远的,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也必然是“独特的”“多元的”,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思想发展局限, 他们对同一内容的感悟、体会可能是积极健康的, 也可能是片面消极的。案例中, 教者把“尊重”等同于“迁就”, 当学生说出“狐狸也很聪明, 要向狐狸学习”这样明显的错误感受时, 教者反而一味地赞许。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 但不可忘记, 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纠正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

四、假合作

现象四:师:“同学们, 庐山的云雾秀丽多姿, 神奇多变,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你们喜欢云雾的哪个特点?下面我们合作学习, 请喜欢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小朋友坐到第一组, 请喜欢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小朋友坐到第二组。”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 大多数坐到指定小组中, 而一些紧张的小朋友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 接着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会道的同学发言, 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其余学生大都充当“陪客”。

反思: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刻,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必定是肤浅的、片面的。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教师必须加强指导, 教会学生交流。首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内化揣摩;其次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 明确分工;最后要根据讨论情况反馈交流学习的结果, 实现资源共享。

在课堂教学中, 还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语文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多样, 可就是不写字、不读书, 基本的识字任务不能完成, 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 这样的课怎么看也不是好的语文课。这样的课失去了真实与深刻, 就如同捧出一束束“塑料花”, 艳是艳得很, 却没有生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5

一、虽然重视语文基础,但未能及时跟上检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语文的基础知识,但是虽有布置,但是没有及时跟上检查,以至于不少学生的作业也做了,但是质量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及时检查,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拖到明天。

二、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阅读、作文的教学与指导。

语文的基础知识很重要,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占用过多的时间,不仅语文基础没有提上去,反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降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会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学好基础,课后检查、督促。把更多时间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下一学期,我将制定较为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和作文写作指导计划,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由于对教材较为熟悉,反而造成课堂的随意性严重。

对教材熟悉是好事,但是忽略课堂的严谨性却是大忌。教材是熟悉了,课堂严谨性忽略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教材的不熟悉。下一学期,我会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认真研读学生,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真正的去上好每一节课。

四、重视师生关系,但过犹不及,造成了放任自流。

我教育学生向来来注重平等,对学生宽而有余,而严之不足。以“宽”对待学生是对的,但绝不能因“宽”而不“严”,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因该做到“宽而有度,严而有格”。在下学期中,我不仅会平等对待学生,但我会注重对学生的“严”要求。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宽,什么时候应该严,要努力做到该宽时宽,该严时严。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课堂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主要阵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通过具体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优教。那么,怎样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觉得应该要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去争取。

一、认真研究并设计好课堂提问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能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问的方式必须有效。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

第三,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二、在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注重的首先是一个“读”,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大胆采用这一基于合作,探究基础之上的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努力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为学生提供开口说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就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每节课中老师在上课时讲课时间都应控制在10到15分钟之内,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练、练习。可运用操练句式、自编对话、表演故事、完成课堂中特别设计的任务并报告任务完成情况等训练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演、多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在学生说话训练时,老师进行纠正,而且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以此来提高课堂效果。

四、勤动笔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托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习得语言技巧。但是练笔的主题受教材制约比较大,如果教师在设计时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所以课堂练笔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写什么?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阅读课文的进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要让学生有情感要宣泄,有语言要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练笔内容。

其次,要抓住时机。再精巧的练笔设计,如果错过了时机,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练笔”。用教育心理学来说,当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思维极为活跃,此时,也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教师在组织课堂练笔时要讲究时机,在学生表现出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的时候,趁热打铁,才能卓有成效。

小学语文《山海关》教学反思 篇7

一、加强情境教学,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深刻精辟的,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二、教师做好主导作用,完成与课文境界的统一

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山海关,这座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承载着民族精魂的雄关的赞颂,开篇即直接抒怀。我想作家在写这样感情炽热而真挚的文字时,也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情感积淀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范读,而且要声情并茂的读,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适当的手势语,有种置身于雄关之上的感觉,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你感染了,教师与课文的境界达到统一,进而才能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范读《范进中举》的情景:他让我们把书盒上,闭起眼睛来听。当他读到:“咦!中了”时,全班爆发出阵阵笑声,引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给我们带了无尽的乐趣。有一句话:有情才会有才,自古才情不分家。学生虽然年纪小,情感的体悟少,但是他们却处在一个充满灵性的年代。著名作家王蒙说:当你十八岁的时候仍然没有对于生活的丰富想象,那未免是一件太令人遗憾的事了。教师的情感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灵动而充实的世界上,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三、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画面,声响等),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在播放课件的时候,搜集的好多关于山海关的图片,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岳飞《满江红》做配乐,给同学们营造一种雄浑大气的感觉,促进学生与作者及课文之间情感的疏通。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此,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优化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作用。

四、运用文中小知识点境界的铺设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通常责怪学生没有记性,忘的比学的要快。其实学习就是一个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再说学生学的内容太多了,如何让学生对你说的话长久的保留印记呢?语文学习一方面是教师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这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之中,不但要有情感大境界的衬托,小知识点境界的铺设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文中需要解释词语很多如闯关东、老龙头等,涉及到历史小故事有天下第一关、吴三桂引清入关等,因此,教师在平时应多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文化典故就可以聚沙成山,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文中有一句形容山海关的诗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学生知道哪两京吗?简简单单地告诉同学们是燕京和盛京,恐怕很多同学连听都不听,不会在脑中留有印记,如果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讲一讲沈阳故宫的规模及其现今的状况则可以吸引学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建构式课堂“失真”反思 篇8

所谓的建构式教学“失真”包含了学生自学阶段的效果与目标偏离以及教师与小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三方面的“失真”,整体的建构式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摆设,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课程负担。

一、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意义

1.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模块的建构式课堂强调学生的学案预习,在预习阶段教师会提前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及解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内容的接受都是基于个体的学习状况而进行的,在这一前提下,教师们根据学生的预学案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建构式语文教学强调“学在前教在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建构式教学需要渐进地完成

教师在实施建构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完成,如在初级阶段学生在接受传统教学方式之后形成了学习依赖感,这时候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入手,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在学生慢慢习惯独立思考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吸收和接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不独立到独立,从而在学习上逐步形成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建构式课堂失真的描述

1. 学生们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建构式课堂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配合,首先在自主学习阶段需要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完成预学。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有学生因为语文学习成绩差或者是个体自制和自我监控能力弱,很难保证按时完成预习。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实效

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较重,在实际的建构式课堂中不敢彻底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小组讨论。现在大部分的小学语文课堂都省去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问题较多,教师一般只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而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忽视反馈环节

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之后,最后要通过知识的自我建构来实现从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在一堂课学习完之后测试的方法还是传统的考试和测验,评价方法的单一使得教师很难获得建构式教学的真正成果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得到很好的了解。

三、建构式课堂的实施策略建议

1. 增加预习课,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根据建构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增加一堂别开生面的预习课。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整篇文章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更有少数民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从更深层次分析是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在讨论当中学生容易陷入单方面的思维当中,这时候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在预习课上,积极的讨论能让学生对整个课文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用书面的形式反馈到了教师这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2. 针对重点,重视“双基”训练

学生预习过后的学习情况检验是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学细节,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题和难点来准备教学的。但是这样的方式太简单,而且教师无法全面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因此建议教师增加一些小测验,在学生的预习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测试题来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例如,针对课本中出现的新词汇,可以让学生进行词语辨析,根据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场景,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语将这段内容复述出来,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一段即兴表演,等等。

3. 经验的反馈与应用

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学习经验的总结,一节课学习完之后除了部分知识,在学习方式上没有太大收获。教师应该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如在预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思考一下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文章,之前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的,这样学生们在学习中会慢慢地养成习惯,并且开始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

三、结论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篇9

一.关于教师教学

1、教师对课标中有关教师角色转变的理念耳熟能详, 但在实际操作中, 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于新旧观念的并存、评价标准的相对滞后, 部分教师对课改有所迟疑、担心, 不敢轻装上阵。另一种倾向则是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面对课堂上学生随意讲话、不守常规, 教师却听之任之, 生怕担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之名。

2、教学策略的变化创新造就了生机无限的新课堂, 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组织活动, 缺乏对活动目的的思考, 课堂看似热闹, 实际效率低下。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 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 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谈不上充分的合作, 更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关于教材

我市小学语文学科选用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通过几年的使用, 老师们感到教材编排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相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不发达地区而言, 一年级实验教材容量过大, 识字量偏多, 有的课文篇幅过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配套作业编排不够精练, 有的练习价值不高;教材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 尤其是配套的音像资料不多, 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关于评价

1、评价环节的操作滞后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

2、有些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启发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二个问题呢?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课标学习。对课标的学习一定要不断深入, 真正领会课标的精神内涵, 更新观念,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其次在教学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之一新。但部分老师有一种错觉, 以为新课程必须与所有“旧”的教学彻底决裂, 在课堂上时时处处刻意求新。实际上, 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新””与“旧”的矛盾。对传统教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二是感悟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 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其实也就是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然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 却容易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只有训练与感悟相融, 才能相得益彰。遵循这一规律, 摆正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坐标点, 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正确运用教材的关系。新课标中“教师是教学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材的神圣地位, 但是, 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抛开教材进行发散, 就会走上另一种极端。譬如在拼音教学时, 学生对教材所提供的儿歌还没有完全读流利, 有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补充了其他形式的儿歌让学生读, 目的是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环节下来后,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课文读不好, 课外的也没读好。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任意拔高训练难度, 使其他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受到挤压。这样的所谓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尺度, 尤其要警惕任意拔高要求的行为。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不偏不颇。

小学语文《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课文《水》共6个自然段, 内容学生自己就能读懂。我在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后, 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点: (1) 抓分段分层, 引导学生学会高度概括, 感受文章的逻辑之美; (2) 抓特殊的句式表达,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3) 抓生动描述, 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4) 抓标点推敲, 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二、课堂教学片段及反思

1. 分段分层, 引导学生学会高度概括, 感受文章的逻辑之美

(1) 分段, 学会高度概括, 感受结构之美。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后,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 分层, 关注句间联系, 感受语言的逻辑之美。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看第二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写了什么, 在构段上有什么特点?

生:第二自然段共5句话。第一句写人们期盼下雨, 第二句写下雨天可以储水, 第三句写只有下雨天才可以痛快洗澡, 第四句写小孩洗澡的情景, 第五句写大人们洗澡的情景。

师:好的, 说得不错, 谁能说说这五句话之间的关系呢?

生:第一句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二句写了人们期盼下雨的第一个原因即可以储水, 第三、四、五句写了人们期盼下雨的第二个原因, 可以痛快洗澡。其中, 第四第五句又是围绕第三句话写的, 分别写了小孩洗澡和大人洗澡。

师:你说出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就是语言的逻辑之美。在结构段落时, 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就可以使语言拥有这种美。

分段分层的教学, 虽然让学生反复读书、概括花费了些时间, 但是, 此方法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同时, 也提升了学生作文构思、构段和语言表达时的逻辑性的水平。

2. 抓特殊的句式表达,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句式一: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 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句式二:顿时, 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 再加上缕缕清风, 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句式三:在水的滑动中,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抓特殊句式的迁移运用, 是每节语文课都要关注的事, 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新颖的语言表达形式, 引导迁移、即时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日积月累, 渐显文学素养。

3. 抓生动描述, 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五自然段的描写细腻生动, 十分值得体味。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描述的比较, 来体会本段语言的表达之妙。

改文:水从头顶倾注而下, 滑过了我们的脸、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直到脚板, 没有一滴浪费。

学生在比较品味后, 发表见解。

学生体会得特别深, 当我再叫他们读这段话时, 自然就把水的珍贵、有水的享受读出来了。

4. 抓标点推敲, 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像过节一样, 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 想想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 我觉得“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这句话好像是病句, 不完整。

教师也露出质疑的表情, 又点点头。

师:怎么才能使其完整呢?

生:可把这句前面的句号改成逗号。

师: (点点头) 改一改, 读一读, 完整吗?

生:全都点点头。

有生提问:老师, 您不是说教材上都是美文, 是大作家写的文章吗?我们能随便改吗?

师:能, 老师跟你们讲, 大作家也会有小错误, 天下没有圣人, 我们把大作家犯的错误改出来了, 我们就比大作家还厉害!怎么样, 佩服自己吧, 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学生使劲鼓掌, 神情特别愉快。

小学语文教学相关反思 篇11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新课标

一、注重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重方法、轻理论的观念,长此以往使语文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仅仅停留在表浅的形式上,难以取得实质的进步。为了迎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摒弃这种片面的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终身学习的思想,要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变化革新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除了有狭义的学科知识外,还要有宏观的专业知识,具有能够分析社会先进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教育尽可能的契合实际,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理念作为根基,那么再多的教学方式也是徒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针对性的研究一套可行的教学方式。

二、解决应试教育的诟病

虽然小学的升学考试被取消了,但是考试分数依然是教师以及家长评定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导致一些教师过于看重分数,并且围绕分数来制定教学任务,这样的话教师肯定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陷入消极应付学习的恶性循环中。同时传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是利用高压力来逼迫学生负重学习,情感交流也被教师的权威性压制,无法体现,使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同时没有情景教学而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或是机械式的训练。这些死板的知识体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语文教学的所谓培养,实际上对很多学生的发展形成了压制。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看作是朋友而不是命令和必须接受的关系,以孩子为中心进行减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它作为主轴,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面对低分数时首先分析自身问题,而不是陷入被教师或者家长责骂的恐惧中,而要完全弥补应试教学的缺陷,则教师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广阔的胸襟。

三、丰富教学方式及手段,以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兴趣培养的观念。此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相比高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更容易开展引导教学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性,通过灵巧的问题构思以及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多的是将知识点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呈现,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用递进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力,也可以用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构建情景课堂,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模拟教学,不仅使课堂氛围热烈也能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改编故事,在班级中叙述出来,利用学生对成就感的渴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开展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在传统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也能够间接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味的進行机械式的课文知识灌输,导致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对于语文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更好的体现新课标改革理念,教师需要通过情感教育构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消除传统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师生隔阂。在课堂任务中教师对学生情感进行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达成共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妥善把握情感和教育两者的度,教育是最终目的,而情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教师只有合理应用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个人情感的水平,也使教学效果得以体现。

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意识,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在合作性探究学习中,学生成为了主体,而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启发的角色,教师先提出研究的对象然后利用一定的教学资源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当中对问题开展讨论,在详细记录讨论的结果,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将交流的过程回顾一遍,从而加强了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教师还要设置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够有空间施展自身所学,这种教学方式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体现了新课标下合作探究的理念。

六、进行开放式教育

开放式教学针对封闭式教学来讲,以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包括开放开的空间环境、开放课程安排、开放的教学态度以及开放的教学资源利用。开放式教学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将教学局限在课堂中的缺陷,开放式教学指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对于学生的有益的资源。主要分为故事式学习、“导游”式学习以及辩论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导向,在围绕关键知识点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情感教育模式挖掘学生潜力,构建合作探究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开放式学习的理念贯彻落实。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眼光的科学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丁春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情感和培养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李隆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

[3]毕建敏.刍主实践,合作探究,体悟情感——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例谈 [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

[4]韩建军.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

刍议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反思 篇12

关键词:教学反思,专业成长,探究合作,提升理论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笔者认为, 要扮好这样的角色, 最需要的是不断地总结, 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改进, 不断地创造, 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那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所谓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 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 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 从而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过程。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特点

1. 教学反思具有创新性: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案、完善思维过程。历史上许多新的发现都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师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地回顾、分析和思考, 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探索教与学的一般规律, 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2. 教学反思具有批判性:

反思就是用批判、审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反思思维就是批判思维。教师经常批判地、反复深入地思考问题, 其知识结构就会更完善, 思维就会更严谨, 思路就会更灵活, 见解就会更深刻、更新颖。教师在批判中教, 学生在批判中学,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 教师也只知道机械地“传道”、“授业”、“解惑”, 而没有自己的创造的现象。

3. 教学反思具有自主性:

教师之所以要反思,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 进而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个人主动反思, 而且要与同行们进行集体反思, 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 接受他们的反馈意见, 这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通过自主、积极地反思, 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反思的作用

1. 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 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产生困惑, 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 这样他就能积极主动地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 并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 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 于书海中寻宝。

2.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 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反思、研究, 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最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3. 教学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

从教师成长的规律中可以看到, 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 进而促进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来说, 只有“经验+反思”才会有效地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只有经过反思, 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升华, 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力量, 唯有如此, 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 换位反思:

俗话说得好“站着说话不腰痛”。站在教师的角度, 应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 我会怎样做?”“这位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应怎样学才有效果?”经常这样进行换位移情反思, 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2. 逆向反思: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 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人们在解决问题时, 习惯于按熟悉的常规思维路径去思考。然而, 实践中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答案, 一旦运用逆向思维, 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上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 而是转换为破缸救人, 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被传为佳话。鲁班上山不小心被野草划破手, 他逆向思考:“既然小草的细齿可以划破我的手, 那如果铁条上带有很多小齿就应该可以锯断大树了吧!”于是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把锯。这样运用逆向思维, 以“出奇”而“制胜”, 结果让人别有所得。

3. 对比反思: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 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对立面的特征来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也要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 找出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学习比较, 对照思考, 琢磨反省, 才能理解深刻、自我提高, 才能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4. 质疑反思: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教师要不断地质疑, 才能有提高, 才会有新的发现, 才能有所收获。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授, 每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我们都要进行质疑反思:“这样做行吗?”“这样安排合理吗?”“这是最佳方案吗?”

总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才能把自己的潜意识活动纳入到有意识的活动之中,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从而实现由专业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1]林志华, 刘志明.积极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科学之友, 2010, (15) .

上一篇:肾结石钬激光碎石术下一篇:汉字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