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1
摘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教师常常会写“教学后记”或“教后感受”, 但一般缺乏对教学的深层反思, 没有真正起到教学—反思—调整—改进教学的积极作用。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及案例分析, 针对对反思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题构建及运用做了简要阐述, 和同仁共商榷。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主题构建,运用
一、引言
所谓反思性教学, 就是教学主体 (教师) 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 将“学会教学 (learning how to teach) ”与“学会学习 (Learning how to learn) ”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教学中涉及教师内部的认知过程和教师行为, 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的成效, 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构建及运用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基本观点, 教学反思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只有首先澄清问题、界定困难, 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反思的计划, 为反思和探究做好准备, 并开展行动。第三步是对资料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 教师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1.教学前的反思
即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 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 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 以“他思”取代“我思”, 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 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 不注重反思, 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 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 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 教师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 (或相关内容) 时, 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等。针对这些新问题, 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教师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就属于这一阶段的反思运用, 教学行为一般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 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对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做出种种的反应。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教师必须敏感地体察, 并深入领会其意图。明确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 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 利于及时调整, 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
例如,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发现一篇构思精巧、立意新颖的优秀作文, 于是决定利用作文评讲课朗读这篇作文。可是, 教师刚把这篇文章读完, 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检举这篇作文是抄袭的。此时, 全班一片哗然, 同学们一齐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 那位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 老师也一下子愣住了。后来, 这位教师经过短暂的反思后, 将话题转移到评价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当同学们评、赏结束后, 老师问大家:“今天我们能欣赏到这样的好作文, 应该谢谢谁呢?”这时同学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一起为那位同学送去了热烈的掌声。这位语文老师以此为契机, 从那天开始, 要求全班同学每周轮流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在班里朗读。这样的教学反思, 不仅开阔了全班同学的阅读视野, 而且使那位抄袭作文的学生免受心灵的伤害, 可谓一举两得。
3.教学后的反思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 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教学后的反思, 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1) 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审视、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通过撰写反思札记、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录像等方式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转变教学行为, 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事实上, 这是一种进行自我反省的有效手段。
例如, 一位教师执教《群鸟学艺》一课, 当学完课文后, 老师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大多数学生都从课文的重点句着眼谈了体会:学本领要有始有终, 不要怕苦、怕累等。正当老师准备结束课时, 有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边举手边喊:“还有, 还有!”出于对学生的尊重, 老师请这位学生作补充性发言, 没想到他语出惊人, 完全超出了老师备课时的设想。他说:“许多鸟儿没有学会搭窝, 凤凰也有责任。鸟儿们飞起的时候, 凤凰为什么不把它们叫住?所以, 我觉得学本领应找个责任心强一点的老师。”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和在场听课教师的一片掌声。 课后, 这位教师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反思:“是啊, 为什么一定要按教参上的道理讲呢?难道教材只是用来教育学生的吗?如果问题的答案只能是惟一的, 那么, 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那位学生的发言, 是学生创造潜能的极好证明!
(2) 教学后征求学生意见的反思
一般来说, 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知识的再现程度, 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 也可以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 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
三、结语
总之, 反思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了对教学的自我意识, 建构起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 促使教师结合教学活动中的计划、调控、评价及反馈等一系列教学行动, 提高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8) :13-17.
[2]李长吉, 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 :85-89.
[3]胡一宁.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6) :67-70.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2
一、基本工作情况
总体上说四年级学生基础中上, 班上学生比较纯善,得益于班主任老师的管理。
这学期,从平时学生的表现来看,作业基本上能够按时完成,除了少数一部分学生有作业胡乱应付,上课不够专心听讲,爱讲话,课堂纪律时好时坏的情况。为了改善这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认真上好每堂课,每个早自习,对于那些作业不按时完成的学生,我采取了课后留下来补做的办法。并且积极同家长交流,与他们取得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部分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只是有个别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家长的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薄弱,怎样使他在学习习惯上发生较大的转变一直是我在深思的问题。对于上课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作业做的比较理想的学生,以及在单元测验中成绩比较突出的,我都对他们进行了奖励和表扬,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是个灵活性以及逻辑性比较强的科目。这个班有一部分学
生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不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始终没有取得较理想的成绩。比如:有的学生虽然记住了数学公式,却不会应用;有的对于应用题不求甚解,盲目乱列式子;有的在计算上连基本的乘、除、加、减都不能够计算正确,针对这一些,我对这些学生采取了课后辅导与单独辅导相结合的办法,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学期下来,我深深体会到要在总体上提高这个班的成绩并不是容易的事,有个别学生无心学习,虚度光阴,也有的学生不爱动脑筋,做事拖拉。无形中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我能够配合班主任老师,积极参与管理,对于班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如对学生之间的吵架,打架等一些行为进行制止,并妥善处理;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讲脏话,乱买东西,看漫画书等不良习惯,我也能够采取批评说服教育的方式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由于我是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向老教师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如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上,敬业精神、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也还应不断加强;在和家长的沟通方式方法上,应对与老教师交流,寻求他们的帮助。
三、今后努力方向 对学生加强管理和辅导: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的几点体会 篇3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地研究语文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能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进行反思。语文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语文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这就需要:1.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的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语文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建议多研读语文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著作等。这些专业的文著能让你扎实基础,广开思路,获得更加灵活的研究方法。
其次,要教学基本策略进行反思。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语文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2.语文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语文学科来说,其实平常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的众数。
2.在问题解决中体会众数的应用价值,通过比较,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在猜年龄活动中复习“平均数”
师课件出示:草地上有七个人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猜想一下可能是什么年龄的七个人在玩游戏,把他们的年龄写下来。
反馈: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年龄,全班检查是否平均数是10。
生:10, 10, 10, 10, 10, 10, 10。
师:每个人的年龄都是10岁,平均年龄当然是10了。
生:8, 8, 8, 10, 12, 12, 12。
师:你怎么看出平均年龄是10?(复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生:7, 8, 9, 10, 11, 12, 13。
师:平均年龄是10吗?
师:老师之前也让其他班级的同学来猜这个问题,有同学是这样猜的。(课件出示柱形图:15, 10, 9, 9, 9, 9, 9)
师(追问):这七个同学的平均年龄也是10岁,他们的年龄还有什么特点?
生:大部分人的年龄是9岁。
师: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猜的。(课件出示柱形图:12, 12, 12, 12, 10, 6, 6)
师(追问):那这七个同学的年龄还可以怎么来介绍?
生:超过一半的人年龄是12岁。
师:我们有了那么多种不同的猜测,那么到底是什么年龄的七个人在玩呢?(课件出示柱形图,揭示七个人的真实年龄:3, 3, 3, 3, 3, 3, 52)
师:你们怎么这么惊讶?这七个人的平均年龄也是10岁呀!
引起学生议论:这组年龄中有一个人的年龄特别大,另外大部分都是3岁。
师:这样的一组数据用平均数10来表示整体水平合适吗?(不合适)那么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来表示整体水平更合适?理由是什么?
生:用3来表示整体水平更加合适,因为大部分人都是3岁。
(设计意图:众数是一个统计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个概念,必须打破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即习惯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所以本课引入猜年龄这一情境,用一组平均数是10但与学生想象中有很大冲突的数,让学生感受引入众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众数这一概念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三)借助典型数据,引出众数概念
师课件出示三组数据(见图1)。
师:仔细观察,9、12、3在每一组数据中都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出现次数最多)
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师:众数和我们学过的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众数也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一个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三组具有共同特征的数据的观察,发现9、12、3在各组数据中的特点是出现次数最多,初步得到众数的概念,知道众数和平均数一样,也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二、展开
(一)探讨计算众数的方法,感受其多样性
1. 依据众数概念直接求众数。
给出五组数据,请学生找出每一组数的众数。
师:说一说每组数的众数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生1:第一组数的众数是155,因为155在这里出现了3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生2:第二组数的众数是40,因为40出现了2次,其他都只有1次。
生3:第三组数的众数是1.48。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找的?(投影展示学生统计过程)
生4:我是画“正”字统计的。
生5:我是数的:1.46 (4), 1.52 (2), 1.48 (6), 1.52 (1) 1.47 (1), 1.49 (3), 1.50 (2), 1.51 (1)。
结合生5的发言,教6次师课件演示:将这些数落在数轴上(如图2)。
师:是的,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数时,一定要有序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准确找到众数。第四组的众数呢?(生摇头)
师: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这组数中的84和87都出现了2次,怎么办?
师:看来我们需要再回顾一下众数的概念:出现次数最多的数。那么这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84和87),所以84和87都是这组数的众数。同学们,一组数的众数有时不止1个。
生:第五组数的众数有5个,因为每个都出现1次,都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师:有不同观点吗?
生:我认为这组数没有众数,因为大家都是众数,就没意义了。
师:对的,当一组数中每个数都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就没有众数。
师小结完善众数的概念(板书):众数的个数有时是1个,有时不止1个,也有可能一组数据中没有众数。
(设计意图:上述五组数据的设计都有其目标:前三组依据众数概念直接找众数;第三组数据比较多,反馈时关注找的过程的展示;第四组众数有2个;第五组没有众数。通过这一过程,巩固众数的概念,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初步感受众数与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
2. 进一步提炼计算众数的方法。
再出示一组数,请学生找一找众数。
口头反馈,教师追问:n是数字几重要吗?在这里会影响我们找到这组数的众数吗?从这组数中找众数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概括众数概念的一般特点:众数只和这个数在这组数中出现的次数有关,而与这个数是几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带有字母的数组找众数,使学生感受众数概念的一般特点:出现次数最多。)
(二)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1.结合直观图,体会三个统计量的适用性及局限。
出示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的直观图(如图3),讨论:这两组数据都能用众数代表整体水平吗?
生:第一组众数155可以代表它的整体水平,因为一组中有3个人跳绳的个数是155个。
生:第二组数的众数不可以代表整体水平,因为众数40是最大的一个。
师:观察第二组数据发现众数代表整体水平不合适,那么你认为平均数和中位数(课件显示并排好序),谁代表它的整体水平合适?(中位数34,平均数29.6)
生:中位数34代表它的整体水平更合适,因为这里有一个数7很小,使平均数偏低。
师:你们太棒了,的确如我们讨论的,并不是每一组数的众数都适合代表它的整体水平。
师出示第三组数据, 并给出中位数和平均数。
师:这组数用谁代表它的整体水平合适?
生: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都可以代表它的整体水平。
师:怎么想的?
生:因为这三个数都差不多,这组数里也没有极端数。
师:是的,有时候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都可以代表一组数的整体水平。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我们要会选择用不同的统计数据来分析。
2.结合数据组中某些数据的变化,分析三个统计量发生变化的情况。
再次出示第二组数据。
师:如果在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数据发生变化,你认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谁会受影响?
生:平均数一定会受影响,因为只要有一个数变了,平均数就变了。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平均数最敏感。那么中位数和众数呢?
生:中位数可能会变,也可能不变。
师:你能举例吗?(结合学生的举例,师利用excel演示,观察变化)
生:沈易7个变成20个,中位数还是34。朱迎30变成35个,那么中位数就变成35了。
师:说得真好,我相信这样的例子一定还有很多。那么众数会怎样变化?
生:如果少的那个变成和其他人一样多,众数就变,如沈易变成21个,众数就变成21和40了。如果蓝天从40变成41,那么这组数就没有众数了,其他情况一般不变。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这个变化的数据如果影响到这些数出现的次数,众数就会变,否则众数就不会变,是吗?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众数的概念,分析数据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它的整体情况。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把握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从而深度理解众数的概念。)
三、应用
师出示题目:江干区举行打字比赛,每校派出1名代表参加,老师对两位候选同学进行了1分钟打字测试,9次测试结果如下图,你认为根据什么条件选择,应选谁去参加比赛?(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小结:同样的数据,如果从不同的统计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用好学过的这些统计数据,学会有利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略)
【课后反思】
一、顺应认知,引出众数概念雏形
众数是继平均数和中位数之后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第三个统计量,本课引入部分依据学生已有的概念,实现认知转向,把握新的数据特征。在反馈学生猜测的结果时,目标指向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复习平均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感受“根据平均年龄是10,大家猜测的七个数据都是接近10”;第二层次是通过教师补充的数据,将视角慢慢转向,引导关注数据中某个数出现的次数,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超过半数都是12”“大部分都是9”来描述数据特征,初具概念的雏形。
二、层层推进,逐步完善众数概念
在教学中一个概念的建立需要量的积累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建构。通过下面三组数据“15, 10, 9, 9, 9, 9, 9;12, 12, 12, 12, 10, 6, 6;3, 3, 3, 3, 3, 3, 52”让学生感知这几组数据的特征:某个数出现的次数特别频繁。特别是第三组,会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从而顺势引出“众数”的概念,即“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课中用了三个不同层次目标的七组数据,帮助学生掌握众数的求法及逐步了解众数的一般特征。
另外,在理解众数的概念时,如何让学生了解其真正的适用性,有一定难度。本课设计了应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几组数据:结合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跳绳个数和仰卧起坐个数,选择“哪一组数用众数表示整体水平合适”,让学生知道众数能表示一组数的整体水平,但并不是每一组数的众数都适合用于表示整体水平,打破学生新学的知识一定是最有用的思维定势。
三、比较辨析相关概念,使理解趋向深刻
教师通过不同数组的众数比较,让学生感受众数应用的局限性;通过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众数应用的适用性。为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比较辨析。
1. 不同数据不同选择。
通过三个具体情境和三个关键问题:“这两组数据都能用众数代表整体水平吗?”“众数代表整体水平不合适,那么你认为平均数和中位数,谁代表它的整体水平合适?”“这组数用谁代表它的整体水平合适?”让学生明白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之别。有时这三个数都可以代表一组数的整体水平;当众数处于最大或最小时,不适合;当有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不适合。
2. 变化中感受相对稳定。
仍然用第二组数,面对“哎呀!我的个数数少了”,抛出问题:“你认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谁会受影响?”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以及众数的相对稳定性,究其原因还是在概念上。正因为众数只和出现次数有关,所以某个数的变化只要不影响次数,都不影响众数;反观平均数,因为它和每一个数的大小都有关,只要任何一个数变化就会引起它的变化。
3. 不同数据为我所用。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5
我校组织的“青蓝结对”工程之师父示范课展示于上周顺利进行,听了四位师傅的精彩展示,领略了师父们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感受到小学数学的灵活多变,让我有颇多深刻感悟。尤其是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现在的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的上好每一节,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四位老师各有特点:勉老师的课堂紧凑有序,课堂容量很大,各个环节都掌握的很好,语言干净不夹多余半字;李老师沉着稳重,遇事不慌,课堂应急处理的很好,而且鼓励的语言多样,能够很好的调节课堂常规,如“我要请一名坐的最端正的同学回答问题”等;郑老师的课堂灵活多样,很有特点能够感受到活泼的课堂气氛,饱满的激情和孩子们融为一起,又不失教师的威严;吕老师的课堂干练简单,听他的课让我有种回到学生时的感觉。
2、要让学生“做”数学---在探索中发现
“做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数学”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还让学生上台板演,在现阶段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课堂中是值得提倡的。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又提出:“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各种证明方法。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整个课堂都体现出他们精心的准备,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不会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紧张,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利用不同素材加上视听效果,形象生动的展示了课堂内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另外他们的练习设计注重实效,都能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很好的学有所用,在练习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师父们的示范课各有千秋,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问题,想了很多。我觉得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取得更多的进步,把自己所欠缺的不断填充,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我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6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反思
1.问题的提出
上课以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一节课的反思可能很平淡,但如果能对一节课形成多次的反思会有更大的收获。笔者在参与某次优质课比赛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反思,并在评委和听课老师的意见下,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实践。
2.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笔者担任班主任的高二生物班,班级学生比较配合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导入部分,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更高结构层次——生态系统。接着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生态系统的类型。由学生总结的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先用多媒体展现池塘生态系统的图例,让学生读图思考:①图中有哪些动物、植物、微生物?②图中的无机环境具体指哪些?③动物、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经过学习小组讨论以后由各个小组回答以上问题,并进行相互补充完善。再由教师总结四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过渡到食物链和食物网。以书上的图为例讲解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并总结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去分析食物网。最后进行课堂的小结和相关例题的讲解。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的板书,辅以黑板上简单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
3.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分析和相互补充是本节课的亮点,但仍有很多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有一下几点需要改进。
3.1导入要更加有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一次设计时只考虑到前面所讲的种群和群落,忽视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能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框架。
3.2三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落实,但情感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渗透。
3.3教学过程要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次设计只有在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总结生态系统成分时,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但在其他知识的处理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3.4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切近实际生活
第一次设计时的池塘生态系统与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但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食物链部分也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没有让学生去体会。
4.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针对第一次设计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4.1导入可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系统性
由于笔者为该班的班主任,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系统性,所学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第二次设计时,在回顾种群、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回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2教学设计体现情感目标的具体渗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往往很空洞,但本课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是有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人教版教材在讲述生态系统概念时书旁有一个小问题: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生态系统不是将各种生物和环境随便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而是相互之间有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情感目标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
4.3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第一次的设计发现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阅读课本、相互交流得到解决。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更加注重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总结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在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在多媒体实物展台上向全班展示、讲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和补充形成最终的结论。最后黑板上知识框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并用实物展台展示加以点评和完善。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4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身边的例子总是很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几个耳熟能详的的食物链分析,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理解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
5.小结
经过两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和实践,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上两点在很多教学过程中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教材,把握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参考文献】
[1]吴依妮.“细胞与能量”教学设计反思[J].中学生物学.2014(1):15-16
[2]杨立国,杨晶.利用教学反思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3]麦曦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6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7
1 努力扩大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明确这些来中国进行肿瘤学培训的外籍官员的目的, 他们的政府送他们来中国学习, 就是要他们能够在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所收获, 回国后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肿瘤学的研究进展也是如日中天, 无论在预防、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 因此教师的知识面是最为关键的, 如果自己只是半桶水, 那肯定会误人子弟。比如平常说肿瘤治疗的“三早”, 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体现的是一种科学防癌抗癌理念, 强调将早期肿瘤消灭在萌芽状态, 使中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治疗走向好转, 甚至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肿瘤发生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 但并不意味着在肿瘤面前, 人们无所作为。国际抗癌联盟认为现1/3恶性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l/3恶性肿瘤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 1/3恶性肿瘤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且随着肿瘤综合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部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 且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要做到“三早”, 首先要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 让大家对肿瘤的起因、早期表现、常见症状、预后、自我检查方法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它许多疾病一样, 癌症也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 可通过对已知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和消除, 提高防癌能力, 防患于未然。人们往往在肿瘤治疗上不惜重金, 但发病前很少在预防上下功夫。事实上, 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忌烟, 提倡健康饮食 (减少脂肪摄入和增加食物纤维) , 高危人群药物干预以及癌症的早期普查等措施均可以预防肿瘤和早期发现肿瘤。坚持定期体检有利于发现早期肿瘤。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跟上肿瘤学发展的趋势, 掌握最先进的肿瘤治疗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素质培养, 对于外籍学员来说, 与他们接触最密切的就是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代表着中国, 教师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人品修养来扩展外籍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外籍学员通过授课教师的的言行会逐渐积累对中国的印象。因此, 作为教师, 应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修养, 深厚的基础专业功底, 举止大方的言行举止,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综合素质, 展示中国教师的英姿, 不断增强个人魅力, 树立在外籍学员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 努力克服语言交流障碍, 提高教学能力
来参加培训的外籍官员大多数来自非洲或者东欧不发达国家, 没有中文基础, 仅有少数学员接受了出国学习短期的中文培训, 且只局限于日常简单交流。他们大部分学员英语水平较好, 但是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 很难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因此语言沟通是成为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上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键就是教师能否清楚、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医学词汇, 而且还需要以口述的方式恰当、准确、规范、简练地表述, 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同时还要能听懂学生的问题, 并给予准确的回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选派了有留学经历、外语基础好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员, 并聘请外籍教师在开课之前对授课教员进行培训[1]。同时挑选了相应的肿瘤学英语视频教材, 让授课教员在上课之前反复观看, 充分熟悉肿瘤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标准发音。纠正不标准的发音, 改变不正确的发音习惯, 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是课前及课间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沟通, 逐渐适应彼此语音特点及发音习惯, 培养师生之间的友谊, 使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加自然流畅, 即使有时不太明白重复解释时也能互相理解。对于部分来自法语系的外籍学员来说, 我们的教学压力则更大, 因为我们的教师不得不将幻灯材料翻译成法语然后再通过法语翻译进行授课,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体会是放慢教学的进度, 让学员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课后留出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 采取开小灶的方式, 单独解决学员们存在的各种由于语言交流导致的问题。
3 加强互动教学, 紧密联系实际, 加强教学效果
外籍学员与中国学生相比, 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更为自信、独立、活跃, 而且他们在当地政府都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 想法特别多, 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 对于同样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一旦有问题会随时提问, 与教师具有很好的互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往往不把书本作为权威, 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也是他们独立自信的体现。他们对待教师的态度非常客观。他们会把教师当作朋友, 非常友好, 而且也很尊敬。但少数情况下, 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态度有些问题, 他们会直言不讳地要求更换教师, 不留任何情面。加上外籍学员的医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因此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要求教师不但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特点[2]。外籍学员随堂提出的问题常常涉及到与其关联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甚至临床问题, 涉及面广, 导致课堂的教学进度不容易控制;而且外籍学员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 知识水平差异较大, 一部分学员基础知识的较为缺乏, 影响了他们对新授知识的理解, 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3]。如何来平衡这些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鉴于这一点我们考虑到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学员接近, 容易与学员沟通, 激发外籍学员的热情, 提高学员的兴趣, 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外籍学员学习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针对这方面我们教师就会在课堂上以启发式主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乳腺癌在当地的发病率如何?乳腺癌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如何?外籍学员非常喜欢课堂上教学互动这种方式, 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又可以使学员专心听讲,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与学员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 学员更有兴趣参加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化, 应该说是一个与外籍学员的好朋友和交流者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期望后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 寻求更合理、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外籍学员的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4 合理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
肿瘤学课程的内容范围较广, 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英语教材, 因此我们对多家医学院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逐一比较斟酌, 同时借鉴外文原版教材, 结合外籍学员的实际, 编写了一套符合外籍学员短期培训的专门教材做为教学基础。然后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外籍学员, 补充不同的、更为实际的教学内容[4]。比如对于来自非洲国家的外籍学员, 我们的教师就会加上更为丰富的前列腺癌预防、检查和治疗的内容, 而对于来自东欧国家的外籍学员则会补充上结直肠癌的相关内容, 因为在他们各自的国家, 这两种癌症的发病率居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前列。同时我们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大课, 所有学员统一授课, 由专职外教授课, 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占总课时数的50%, 主要给外籍学院讲授肿瘤的发生发展、预防、诊断及综合治疗。第二部分为实习课, 占总课时数的50%, 安排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学习相应的肿瘤治疗设备和治疗仪器, 并请各位肿瘤方面的专家当面讲授仪器的操作程序, 同时安排外籍学员观摩各种治疗仪器治疗患者的整个过程。同时给外籍学员以充分的自主性, 也就是说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间内, 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请授课教师或者肿瘤治疗专家给以现场解答, 使外籍学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实际领会的时间,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并加深外籍学员的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1]尤长宣, 苏瑾, 郑维扬, 等.留学生诊断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6) :1239-1241.
[2]Gjbels D, Dochy F, Van den Bossche P, et al.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 from the angle of assess-men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 75 (1) :27-61.
[3]郭风劲, 林建炜, 刘平.PBL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留学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7) :773-775.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篇8
关键词:3D,MAX,教学体会,教学反思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专业性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极大地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 3D MAX就是一个典型。
3D MAX是一种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 起先被运用于游戏动画的制作, 如今被广泛运用于各行业。
目前的市场, 对3D MAX运用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 各中职院校纷纷设立此种专业培养市场上迫切需求的人才。
虽然就业前景良好, 但各中职院校在3D MAX上所取得的教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这成为困扰众多中职院校的难题。
结合这种背景, 笔者在此浅谈3DMAX教学中的体会与反思。
二、3D MAX教学课程中的体会
笔者在中职院校从事3D MAX教学已有一段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少, 在此进行具体阐述。
(一) 3D MAX课程教学难度极大
3D MAX是一种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 是一种直接针对设计和制作的软件, 并且是立足在三维动画的基础上。
首先, 软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复杂性。3D MAX软件是一种强大的设计软件, 软件拥有的功能非常繁杂多样,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更别提运用。
其次, 这是一种三维动画软件, 是立足于三维物体的。涉及三维的角度, 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的抽象性, 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立体学基础, 从而较轻松地理解。
最后, 3D MAX主要是用来设计和制作, 特别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 同时还需要用到Photo shop、CAD等专业软件加以辅助,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举例来说, 学生要完成一园林艺术设计, 首先要发挥3DMAX软件的相关功能, 利用三维设计的功能进行基础的模型设计。其次, 在对环境艺术进行设计时, 需要用到Photoshop对图像的光影效果进行设计和修改, 还要用到CAD软件进行辅助。这就要求学生灵活地利用三种设计软件, 其难度系数非常高。
从另一个角度说, 中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极大地增加了3D MAX课程教学的难度。中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 大多是进不了高中或者初中还未毕业的学生, 其的文化课基础和自身素质相对较差, 对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不高。
这是中职院校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基础和素质, 加上3D MAX本身具有的难度, 两者结合, 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二) 学生的操作能力极差
3D MAX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需要学生反复实践操作, 以便更好地掌握软件中的各种命令。
但在当前中职3D MAX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实践机会偏少, 尽管教师已经用尽浑身解数进行课堂教学, 并且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但失去了大量的实践操作, 学生不能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
这种现象在所有计算机课程中都非常普遍, 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听懂教师的讲解, 但在课后自己动手操作中又不得要领或无法操作, 这就是欠缺实践操作教学的弊端。
同时, 3D MAX软件中的命令非常复杂, 并且部分命令及快捷键都是英文的形式, 而中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 英文能力弱, 从而在进行3D MAX操作时不能很好地理解记忆部分程序命令和相关快捷键, 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 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
这可以算是上述两点现状共同造成的问题。在3D MAX教学课程中, 教学效率和质量非常低下, 使得学生得到的回报较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容易失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本身的难度较大, 加上学生的基础弱和素质较低, 造成中职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 进一步失去学习兴趣, 并且产生厌学等情绪。在实际教学中, 不到半期, 部分学生就直接放弃课程学习, 这不是个别现象。
三、3D MAX课程教学反思
上述是笔者在中职3D MAX课程教学中最深刻的体会, 针对此, 笔者进行了反思, 希望提高中职3D MAX课程教学质量。
(一) 根据学生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D MAX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三维渲染和制作软件, 其进行的工作是非常高端和前沿的。因此, 要达到相应的高度, 就必须掌握该软件。
但在实际课程教学中, 首先要明确的应该是中职学生的基础, 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基础, 才能推断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才能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和素质是困扰3D MAX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不应该只看到该软件能够取得的效果, 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基础, 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并不是让中职学生完全学透这项软件, 其教学难度之大,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 3D MAX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对该软件的基础应用, 只要完成基本的三维渲染和制作就算完成任务。这样首先降低了教学难度, 其次让学生接受,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 增加实践教学
目前, 大部分中职院校已经在网络教室进行3D MAX课程的教学, 能有效避免学生上课听懂下课不会操作的问题出现。但这样的操作训练显然是不够的, 学生虽然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完成相关设计和操作, 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为了改变此类状况, 学校应该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 让学生投入实际工作中,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市场对3D MAX运用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因此实践教学的机会较多, 特别是环境设计这一块, 学生可以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工作, 不断总结和学习。
(三) 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要提高3D MAX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除了从课程教学方面入手外, 还可从师生关系着手。
这是一门非常困难的学科, 学生所面对的困境和挫折是非常多的。此时,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且克服困难, 避免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最终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结语
3D MAX课程教学的难度非常大。笔者根据体会和反思提出了对策。另外, 要提高3D MAX课程教学质量, 必须鼓励学生自学, 学习与三维图形、设计等相关的知识, 从而更好地进行该项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篇9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当下, 多数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 比如这一单元要求记人, 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记人的作文;下一单元要求写事, 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写事的作文。也就是教师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 只是被动地听从书本的安排,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针对每一类内容都练过, 但都只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般地接触一下而已, 至于效果如何, 有多少学生的作文有待提高, 有多少学生的作文需要认真修改等问题, 教师则不闻不问。因为许多教师自己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只是认为练习写过就可以了。
所以, 作文教学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教学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有针对小学生习作的明确标准。其中三年级到四年级要求学生:1.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五年级到六年级要求学生: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的应用文;4.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教师应该把这些标准牢记于心, 用以衡量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那么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再者有了明确的目标, 就可以围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实施相应的策略。
二、反思教学策略
(一) 少讲技巧, 多写多练
传统的作文教学手段太死板, 教师总是在布置作文之后先讲一些写作的套路, 告诉学生不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 结果导致本来就不知作文为何物的小学生一下子就云里雾里, 一句话也不敢写了。所以, 对于小学作文, 教师不能讲太多要求, 否则就是对学生的限制, 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写, 完全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 少批评, 多些耐心
小学生写作文有错误是正常的, 纠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教师必须允许学生犯错, 他们只有在错误和改错的循环中才能学有所得, 并且在犯错中得到的长进才是印象最深、记得最牢固的。初学作文, 有学生把“开头空两格”错误理解为“开头空两行”, 交到我面前时, 我意识到了学生的错处, 但我没有指责她的话, 而是耐心地分析了正确的段落格式, 直到她明白为止, 并鼓励她要认真地完成作文。后来这个小女生的作文一直很好, 成了班里的作文小组长。
还有一个小男生第一次作文就出现了多个错别字, 我意识到必须从一开始就要遏止住他这个毛病, 我认真地给他圈起来并一笔一划地改正。在课上, 我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他, 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医生误把“食指”写为“十指”而使病人失去所有手指的故事, 学生听了很震惊, 明白了写错字的危害, 纷纷检查自己作文中还有没有错字。而那个小男生也把作文中的错字都认真地改了一次, 并且保证再也不写错字。我趁着这个时机告诉大家, 防止写错别字的方法很简单, 只要有一本《新华字典》就可以了, 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只要我们有耐心, 一定会彻底消灭错字。学生接受了我的建议, 从此, 很多学生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 少模仿, 多修改
固然我们的教材里有许多语言规范、优美的文章, 将它们作为范文为学生的写作引路是很好的。但是, 我们的目的是“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品味文中的好词好句, 让学生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体会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的。而不要让学生全篇模仿例文的结构和内容, 否则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被固定化了。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写、去想象,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而不是模仿出来的, 因此不要惧怕学生写无章法的作文, 只要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内容, 那就是可塑之才。要知道, 玉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润滑的玉器, 但前提是它必须是闪着特殊光芒的玉, 如果只是光泽一般的石头, 即使再圆滑也无济于事。
三、反思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般情况下, 教师认为作文课上不需要创设情境, 只要确定好写作内容, 说明了写作要求就可以了。但在教学中我发现, 这样的作文课学生没有写作的灵感, 自然觉得作文难写, 长时间在这样的状态下“被迫”写作文, 也难怪没有了写作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学生应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曾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几名学生站到教室外边去, 然后让他们的同桌描述一下这几个人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有几个图案、几个扣子等, 结果没有一个完全说对的。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明白了什么叫留心观察, 增强了认真观察事物的意识。
总之, 小学作文是基础, 这个基础能不能牢固, 关键要看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发荣.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学语文, 2011 (3)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一、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讲授, 学生只是听和记, 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自问自答。教师生怕学生学不会, 便把问题一一地设想出来, 再一一地讲解清楚。学生感觉听懂了, 但遇到问题自己却又无从下手。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问题意识太狭隘、太陈旧。课堂上的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正确引导和点拨, 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设置问题然后解决。
首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问题应该从读开始。读是融于教学中的, 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读发现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来读、来思考, 并且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如错读字音、错误停顿等, 教师就应立即指出并纠正,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一旦学生出现问题, 教师就应该指出并鼓励, 顺着问题引导学生, 让他们从小就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
其次,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要丰富。我们应该认识到, 语文其实与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是通过汉语文字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 所以很多问题需要打破学科分界。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一定要当堂澄清, 更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教师有源源不断的水源, 才能不断地给学生新鲜的水。
二、课堂上的情感意识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课上我们富有激情, 那么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很好, 回答问题积极, 反映灵敏;相反, 如果教师自己精神状态不佳, 学生也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学起来没有劲头。所以, 教师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情感投入。
首先,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让大家一起融情与文中, 使学生能“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满于海”。课文中的情就像课堂情感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情感上的收获。如学《悯农》时,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让学生懂得感恩和节约。又如, 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一起来欣赏。学生们看到地球的美丽画面时, 就会感到地球的美, 产生强烈的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情感。
其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学生对问题沉默以对的现象。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 教师不能顺其自然, 不闻不问, 要及时调整课堂氛围, 让课堂氛围变得宽松和谐。教师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 因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盛装器, 而是有血有肉、思想独立的人。只有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能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才能学会知识, 懂得道理, 悟到情感, 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课堂上的语言问题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很关键的。语言对一堂语文课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领略过全国名师的风采, 他们的语言无一不是简明扼要、清楚准确、优美生动。好的语言, 本身就是一道亮色, 自然能够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好的课堂语言要能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如想要提醒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可以说“‘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的一段话”;当讲完课了, 想要了解学生听讲的效果时, 教师可以说“不知我说清了没有, 说明白了没有, 如果有疑问, 大家可以提出来, 咱们一起解决”;当学生有了新问题, 教师可以说“大家对这些新问题这么感兴趣, 真让我高兴”;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太准确时, 教师可以说“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 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这些语言既鼓励了学生, 又委婉地指出了不足, 使学生易于接受, 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 教学语言三忌。一忌病语。语文教师使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规范, 否则肯定会使学生受影响, 说出病句、写出病句, 那将是致命的硬伤。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看不惯, 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 就用冷言冷语讽刺、挖苦、嘲弄学生,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从内心里远离教师, 更甚者产生自卑的心理。三忌闲语。个别教师讲课总是啰嗦重复, 讲了一遍又一遍, 或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 闲话连篇, 不着边际。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上的作业问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通常是满堂灌, 学生忙于听讲、抄写, 根本无暇思考。教师讲完之后, 通常是留下重复性的作业, 如把生字和课文抄写若干遍等。这种教学模式使课上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学生学会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学会, 教师并没有掌握。如今, 还有不少小学教师留下机械性的抄写作业, 天天如此, 月月如此,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等进入中学就被抹杀殆尽了。
单纯的枯燥的抄抄写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应是多种多样的, 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如在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我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周恩来总理, 让学生利用周末搜集整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生平资料。学生有的利用网络, 有的到图书馆查阅, 有的向长辈请教, 仅仅两天时间, 学生就各自搜集了很多资料。其实这个作业量一点也不少, 但学生做起来兴致很高, 没有丝毫的厌烦情绪。这是因为作业兼顾了知识和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进下, 全新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动力。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5)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做操》这篇课文时,我把一张画了太阳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面向太阳,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贴上,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學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是,“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使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课本上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学区九龙口学校)
小学语文《山海关》教学反思 篇12
一、加强情境教学,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深刻精辟的,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二、教师做好主导作用,完成与课文境界的统一
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山海关,这座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承载着民族精魂的雄关的赞颂,开篇即直接抒怀。我想作家在写这样感情炽热而真挚的文字时,也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情感积淀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范读,而且要声情并茂的读,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适当的手势语,有种置身于雄关之上的感觉,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你感染了,教师与课文的境界达到统一,进而才能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范读《范进中举》的情景:他让我们把书盒上,闭起眼睛来听。当他读到:“咦!中了”时,全班爆发出阵阵笑声,引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给我们带了无尽的乐趣。有一句话:有情才会有才,自古才情不分家。学生虽然年纪小,情感的体悟少,但是他们却处在一个充满灵性的年代。著名作家王蒙说:当你十八岁的时候仍然没有对于生活的丰富想象,那未免是一件太令人遗憾的事了。教师的情感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灵动而充实的世界上,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三、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画面,声响等),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在播放课件的时候,搜集的好多关于山海关的图片,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岳飞《满江红》做配乐,给同学们营造一种雄浑大气的感觉,促进学生与作者及课文之间情感的疏通。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此,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优化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作用。
四、运用文中小知识点境界的铺设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通常责怪学生没有记性,忘的比学的要快。其实学习就是一个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再说学生学的内容太多了,如何让学生对你说的话长久的保留印记呢?语文学习一方面是教师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这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之中,不但要有情感大境界的衬托,小知识点境界的铺设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文中需要解释词语很多如闯关东、老龙头等,涉及到历史小故事有天下第一关、吴三桂引清入关等,因此,教师在平时应多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文化典故就可以聚沙成山,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文中有一句形容山海关的诗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学生知道哪两京吗?简简单单地告诉同学们是燕京和盛京,恐怕很多同学连听都不听,不会在脑中留有印记,如果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讲一讲沈阳故宫的规模及其现今的状况则可以吸引学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8-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0-0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10-13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08-28
小学语文教学相关反思09-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7-20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11-15
小学语文老舍《猫》教学反思05-10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05-16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