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

2024-08-05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精选9篇)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 篇1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培训总结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又进行了一次“充电”。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它给我提供了一吸取新知识的好的平台,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新颖独特,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对我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是非常有益的,对日常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能使我们领悟到教育学习的真谛,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来谈一点体会。

一、这次学习我对各个专题的视频、专题讲座、案例评析、互动对话、思考与活动等知识非常感兴趣,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等;这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而言是一个启迪。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经验不断得到提练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远程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这种开放式教育模式是现代远程教学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人们接受教育的自主性,为终身学习、自主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创造了条件。

二、这次学习转变旧思想,提升新观念。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中不断改变自己教学观念。

三、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改进自己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养成积累习惯,激发兴趣,唤醒情感体验。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好的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总结反思,因为有反思才有进步,才能使整个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努力通过这方便的学习的平台来增强学习意识,更新巩固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修养与内涵,继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 篇2

本问卷调查设计10个问题。通过对问卷题目的归纳整理及访谈记录的分析统计, 将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为培训阻碍因素、最需要的知识、有效的培训方式、考核评价等四方面。

1、参加培训的阻碍因素

分析: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 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广开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保证。

2、教学中最需要的知识

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欠缺的方面

分析:目前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分别占55%和43%。对学科教学技能, 学员们在自己参加的具体培训中比较关注,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被小学教师所看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归纳出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能力, 占51%。再一次说明教育科研是小学教师最关心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与对学科前沿缺乏了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并不认为专业知识老化是自己最不满意的项目, 说明学员们普遍关心学科的发展, 对最前沿的知识有相当的兴趣, 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对自己专业知识老化的一种隐隐担心。

对第六题“您希望在哪些方面获得培训 () ”的反馈是:100%学员选择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来讲, 对学科知识上的欠缺感受不深, 因为他们的“学术水平”已足够应付小学浅显的学科教学。他们更关注知识的新拓展、新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在具体的培训中他们又很强调自己的感受, 以为了解了一些东西, 记住了一些知识, 思想受到了启发就是学到了东西, 这种实用主义的学习观非常注重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所以当强调效果时, 把学科知识学习看成是培训中最没有效果的项目。

3、最有效培训和学习方式

分析:针对第四题“下列培训和学习方式中, 哪些方式您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 () ”选择专家、优秀教研员讲座的共占85%;选择观摩名师课堂的占60%, 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教师们看来, 学科教学技能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属于实践类知识, 可以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学会并掌握, 所以在认识上并不看重。但是在具体的培训中, 他们又很强调培训的实效性, 非常注重自己的实际感受。实践类知识往往见效快, 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有用。事实上, 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 实践性知识往往很难从培训中学到。这也是目前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不注重教育实践的结果, 所以教师们对此不寄予更多的希望, 也许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融合在实践性知识的培训中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水平的讲座仍然是最受教师们欢迎的培训方式, 可能的原因是:首先这是一种传统的保留项目, 效率高, 容量大;其次这次担任主讲的教师和学者专家都有相当的实力, 有的在省内甚至国家培训中都在担任讲师。

4、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分析:关于培训的考核, 教师们更倾向于实际的表现形式, 不愿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模式, 如:“对通识知识的检测”选择率就很低, 而“上汇报课”是选择率最高的, 达52%, 教师们更希望用灵活实际易操作的方式检验自己培训的效果。

二、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搭建多层次的教师成长舞台, 展示教师的成长。

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教师的个性差异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就要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多层次的舞台, 使得每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获得成长的快乐。

2、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校尽可能地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得方式, 为教师的专业化学习提供机会。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导, 有了具有先进理念的专家引领, 教师的成长会更有效。

3、给教师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

在研究中, 教师才能不断总结得失败, 提升经验, 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才能逐步把自己由“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向。

三、小结

我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授课内容, 终于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 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积极改进, 从而优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员的学习。我第一轮上课的问题在于:

1、教学没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 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 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 有时一堂课下来, 满堂灌, 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教学目标无从谈起。围绕这一问题我在第一轮课后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案, 采取的对策是:教学目标的确立, 精简理论部分, 围绕并使学员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学案例, 通过学员的联想、阅读, 激发学员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 正确处理师与生, 教与学的关系, 使学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给足学员思考的空间, 突显在学员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 篇3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陷入困境

教师既然需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那么信息技术培训本应该是受到欢迎的。但是,当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蜂拥而上时,教师的反应并不那么积极,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并不叫好。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培训机构开设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课程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受到众多教师的追捧,而今甚至无人问津,即使参加学习也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本应是“及时雨”的信息技术培训成为教师排斥、埋怨的众矢之的。这无疑是陷入了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呢?

1.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需求,缺乏实效性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应深入调查、分析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这样才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许多部门在缺少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将培训内容设计出来。这就造成了培训班中部分信息技术水平相对低的学员“吃不消”,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高的学员又“吃不饱”。这种培训缺乏针对性,久而久之,教师对此失去了兴趣。

在对我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要学的内容,大大打击了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一点,笔者作为信息技术培训者深有体会。我曾经开设过几次Flash课件制作高级培训班,但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培训初级内容。事实上,该班在招生时,要求参加者具有一定的Flash基础,但结果许多教师在选择课程时不理会参加条件就盲目报读,造成该班的学员层次不一,甚至差别很大,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难免会顾此失彼。

2.不能学以致用,培训流于形式

很多教師在培训结束后不能学以致用,导致所学内容在一段时间后所剩无几,最终培训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部分学校的领导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没有给教师创造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环境;二是部分教师在忙于应对中、高考,没时间、没心思研究信息技术;三是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受训教师回到学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

3.对培训承办部门缺乏必要的考核

主讲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承办部门师资力量的考核,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培训教师理论陈旧、技术水平不如学员的现象,使学员对培训怨声载道,失去热情。有的培训班请来高校教师授课,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却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缺乏实际应用的经验,只能讲授一些不能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对承办部门师资的考核也是必需的。

4.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经过几年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考核,教师已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且也能够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操作问题。笔者在中小学调研中发现,教师制作课件的工具主要是PowerPoint,他们认为PowerPoint既简单又易操作,而其他课件制作工具则较少使用。对此,多数教师误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已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没有必要有更高的追求。其实,他们也感觉到PowerPoint在教学应用上的极大局限性,但由于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去学习,部分教师职称又到了相应学校级别的极限,再没有晋升的可能,因此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完全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

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反思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否真的无可救药了?我们现在以及今后的教师培训应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既是对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追问,也是对正在进行和将持续进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提醒。追问引起反思:我们的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南京师范大学彭智琨老师认为,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培训工作如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缺乏教师的主动选择、参与、配合和接纳,这种培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是以往培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既要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例如,培训机构可以利用每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央电教馆定期举行的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的常规活动,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力度,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制作课件的需要,让教师真正做到有目的地学习。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是非常需要且迫切的,但实际上又得不到这方面的有效培训。

2.分层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层、网络管理层和综合应用层。基础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小学教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使他们建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网络管理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教师,他们是对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主要力量。综合应用层的培训从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转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培训对象主要针对那些已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师,以实际应用教学实例进行教学交流为主,使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激励工具与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经过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根本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另外,要实现分层培训,还要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避免形式上分层而实际混合的现象,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培训方式要更灵活、互动性更强

培训可以采用圆桌式、马蹄型、对话型、活动型等模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式的培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对于专家讲座式授课,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与学员共同研讨。例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模式,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培训不同,英特尔未来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帮助教师在案例学习中了解和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逐渐获得应用技术的自信。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不仅学会了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还建立了教师本人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所以它称得上是一项“换脑”的培训。

4.加强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大力发展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

要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的实效,必须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强培训者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证明,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避免了培训流于形式和盲目性。这种教育培训机构对培训者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培训者除了具有培训能力外,还应具备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培训者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并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同时,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开展研究,以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区的培训机构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而成。在这十多年当中,曾经出现过多次分与合,目前该模式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好评。

5.加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 篇4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讲解:*** 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但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成绩与问题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对于成绩,必须给予肯定,同样,对于问题,也必须给予正视。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如下: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新课堂与旧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是一些课堂虽有温度,却没有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非常自觉地拒绝这样的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拓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宁愿要肤浅的热烈,也不要片刻的思维的沉静。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

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这是一种极其狭义的教学。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这是新课程十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

第一,教材受到了冷落。

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成为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超越。教材是引子,依然强调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

第二,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必须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如某教师在讲“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均为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可

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第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防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第四,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与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对这个过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应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主观性偏差。

第五,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应该说,相对于传统教育对孩子吝于肯定、褒奖,过于批评、严厉,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实践上也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课堂上,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大夸其口:“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探究,这便是误区。

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

传统的不一定都是糟粕,流行的也未必全是精华。传统是继承的基础,承前方能启后,教学教育改革和创新亦是如此。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作结。“有一个放羊娃,人们问他为什么放羊,他回答:赚钱。人们问他赚钱干什么,他回答:要媳妇生孩子。人们又问他:孩子长大干什么,他回答:放羊。”多么朴实,但又多么悲哀!

小学数学短期培训总结反思 篇5

——何景潭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在邢台学院举办的“国培计划(2012)”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师短期培训,15天的培训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过去了,我认为这次培训是送给一线教师的一席知识盛宴,以专家讲座为主,配合观摩教学、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等活动,内容丰富、实用。既重视对学员理念的更新,又重视具体操作技能的介绍,既有理论上居高临下的指导,同时也有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交流。培训时间,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通过学习,使我们对新课标有个更高层次的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对本职工作充满了信心和热爱。反思自己平时工作中的困惑,认真体会培训期间专家们精辟的阐述,感悟深刻。老师的教育总是有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很多。

一、“国培”学习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理念,为“新”教育全面贯彻实施奠定了基础。

1、新课标理念与之前的课标有所不同:培养目标的增加由“双基”到 “四基” 从“双基”到“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双能”到“四能” 既要重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键词变化和增加。旧课标围绕着六个关键词设计: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提出了10个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3、观念的进一步调整。“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前者强调“平等”,后者强调 “差异”,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

4、结构的调整。新课标在结构和表述上更严谨和准确,把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了附录中,并且在措辞表述上也更加具有逻辑性。增加 “课程性质”部分,作为设计数学课程的逻辑起点,统一按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设计,体现了三个学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改进,在实践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与教师教的主导地位的关系、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等等。

二、“国培”学习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小学不同学段、内容的特点,为科学施教找到了“指南针”。

小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国培”专家各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谈起,理论结合实例,为我们深入文本探究,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阐明了现代教师应该据备的基本素质,校本教研的意义和方向,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等。使我深刻体会到,今天的社会不再需要红烛式的教师,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由苦干的经验型教师转为智慧的科研型教师、学习型教师。只有让自己成长为参天大树,才能奉献给学生勃勃的生机,我们要在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中,造福社会!

三、在学习中得到进步

半个月的学习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使我能够在原有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烦琐的工作,有时候我们会被学生发生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心情糟糕到极点,有时还会把这样的坏心情带回家,影响了家庭的和睦。后来听了各位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们做老师,一定要保持心态平和,这样对自己、对学生都是有利而无弊的。

面对问题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我们特别的爱来浇灌他们,用真诚去拥抱他们;对他们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这些问题学生,更需要关爱和重视,我相信,在平凡而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在教师真诚的关心与指着的爱护下,问题学生一定会走向成功。

四、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教育工作要有反思,我们教师工作也要有反思,经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培养,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1、自强素质,树立形象

教师应以知识丰富自己,以文化充实自己,以情趣滋润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增强自己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影响力。

2、勤于反思,善于总结

教师的工作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在各种冲突化解、矛盾解决的过程中曲折前进,有成功,有失败,有迷茫,有困惑。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还要学会积累各种教育案例,教师拥有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教育故事,才能进一步总结和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珍惜当老师的机会,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是教师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

“国培”是一份精神文化的“大餐”,这份大餐的消化、吸收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对这份弥足珍贵的“营养物质”不断反刍、咀嚼、消化吸收,使自己精神的大树长得更加茁壮茂盛。

培训是暂时的,但进取是终生的。今后,我会更积极主动地向优秀教师学习,亲身实践,把自己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总结反思 篇6

首先,通过本次培训,我的思想认识和教学理念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培训,我对基础英语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清楚的了解核心素养下的教育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我们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堂教学和管理都有了新的变化,新兴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我们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业务素质,掌握信息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现实。

其次,通过培训,观看到各级示范课,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这一次学习除了各地优秀老师的示范课还有本土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在同一个地区,用着同样的教材,这些示范课更接地气,观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比如来自德山经开区高开慧老师的这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Let’s make a kite.》,正好今年我也上了同样一节课参加武陵区小学英语录像课比赛。虽然是同一节课,但是设计完全不同,高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新的启发,比如她的第三个环节Let’s know more,在这个环节中,她讲本课的重点动词进行拓展,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词的其他用法,更贴近平时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并且乐意去表达。在第二步Presentation中,利用“英语趣配音”来让学生给课文配音,同是操练课文内容,落实课文的读,但是这个形式新颖,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次,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全面,弥补了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这次培训内容不仅仅只有本学科的学习内容,还有其他非常实用的课程。这次学习分为八个板块,前四个板块分别是: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拓展课程和本地课例观摩。在通识课程中我再次学习到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了解了***的教育梦。还走进了名人师德故事,他们的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学习了小学教师专业解读。在学科课程中,许多的课程都给我很大的帮助,解了我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疑惑。优化板书,提高阅读效率、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移动学习环境中小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探究,这一个个课程真如一场场及时雨,滋润我的心灵,丰富我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 篇7

对辽宁地区29所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调查的样本主要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调查样本中, 学校类别包括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 教师学历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以及其他学历, 男教师283人, 女教师575人, 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现状分析

院校培训模式是指由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为主, 综合性高等学校、非师范性高等学校参加的对中小学教师实施继续教育的一种培训方式。[2]通过分析当下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 既有优势与进步, 也不乏劣势与不足。

(一) 优势与进步

第一, 培训机构需要在经过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之后才能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而且参训人员是少部分要经过选拔的群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参训教师的参训态度。针对调查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 有组织教师参加院校培训的中小学占到70%以上, 在参加过院校培训的教师中, 属于自愿参加的教师达到了82.2%, 其中自认为态度认真的也达到了76%以上, 说明了教师对参加院校培训机会的珍惜和对学习进修的重视。

第二, 在培训目标上, 对培训结果有具体要求的占总数的70.4%, 即多数有院校培训的中小学开展院校培训目标明确。

第三, 培训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师参加培训后的效果和积极性。调查中教师认为院校培训的内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比例达到了69.7%, 由此可以说明当前院校培训的价值所在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 在院校培训开展过程中, 68.1%的学校有专门人员对院校培训工作进行监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多数中小学为院校培训的质量做了保证, 无论是培训部门还是参训教师, 在有专门人员监督的情况下可以更认真。

(二) 劣势与不足

第一, 对于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 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了解程度只是一般了解或者不了解, 很了解的仅占37.9%。学校组织少部分教师参加院校培训, 大部分教师只是单方面服从学校安排参加培训。这说明学校对于院校培训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以及教师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欠缺。

第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 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第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 并采取措施, 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对于上述关于教师培训的具体要求的法律条文, 教师很了解的仅占总数的40%左右。教师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院校培训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了解, 使得院校培训的准备和开展工作都存在潜在的危机。

第三, 参训学校对于教师参加院校培训的经费投入比较充足的仅有44.2%;派遣学校给予报销或报销一部分的只达到44.6%;认为学校对于参加院校培训教师的经费投入比较稳定的只有55.2%。这意味着学校选拔教师参加院校培训, 对费用的支持力度不够, 可能会给参训教师带来经济压力, 影响着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第四, 大多数学校对于参加院校培训的教师没有任何奖励措施, 仅有44.7%的学校对教师参与院校培训有奖励措施但样式单一。院校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是需要严密思考和严谨实行的, 而对于其满意的教师只是全体人数的43.9%, 这说明了主办方对于院校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不合理程度较深。

二、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及其保障机制的漏洞

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相关因素进行卡方检验, 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注:0.000≤P≤0.01—**, 0.01≤P≤0.05—*, P>0.05—)

从反馈的问卷数据分析得出: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与培训师资、学校类别、参训人员文化程度、经费投入、时间、法律等因素相关程度较大, 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院校培训自身的弊端和其保障机制的漏洞。

(一) 院校培训自身弊端

第一, 院校培训是由专门的培训学校主导开展的, 这类学校都是一些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 它们与中小学校的联系程度和对中小学教师的了解程度的欠缺, 给院校培训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第二, 院校培训以理论培训、专业知识更新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为主, 任职学校以岗位练功、专题研讨和全员培训为主。[3]培训内容是前沿性强和理论性强的知识, 理论与实际常常脱节。培训对象则是少部分骨干教师, 而且有56.8%的学校将参训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给其他教师代理, 这说明少数教师在耽误自己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得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 却增加了代课教师的教学任务, 造成工作学习矛盾日益增加, 而且只是解决了少数人的培训问题, 对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不到绝对的作用。另外, 作为地方性院校培训, 参训者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 培训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针对他们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工作实际, 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4]

第三, 从培训方式看, 讲授法与大班级教学是其主要形式。若培训者学术水平较高, 选择的内容适宜, 讲授的方法恰当, 讲授法对于传播新知识与新理念, 大面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有帮助的。但实践表明,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却收效甚微。近年来, 在讲授法的基础上, 增加了问题研讨、小组教学、师生互动等形式。同时,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 一些地区采用了网络化的培训形式, 对缓解优秀培训师资紧缺和培训空间狭窄等问题起到了较大作用, 但对于满足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是很难彻底解决的。[5]

(二) 保障机制的漏洞

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保障机制是对培训工作的有力保证, 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关于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 针对院校培训保障机制的研究也较少。有关学者仅是对整体教师培训的个别保障提出观点。很少有学者和相关专家针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保障机制进行全面的研究, 造成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准备、进行和评估等环节的漏洞日益显现。

三、反思与重组

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主要是实现社会本位培训目标。社会本位培训目标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 带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影响因素众多, 根据上述数据和相关学者的研究,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保障机制进行重组。

第一, 师资保障。对于从事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培训人员, 首先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应达到培训人员的统一标准, 这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建立从事教师培训的资格认证制度;教师培训学校的培训教师多数应选自中小学的高级教师, 其他培训教师也应保持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 不仅解决中小学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 还可以使他们尽快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理念。

第二, 制度保障。对于主办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学校, 在培训前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教员的认定、对培训教师的监督机制以及培训后的评估计划等, 不但保障主办方对教员的管理, 而且利于主办方培训制度的维护和实施;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校训前要制定参训人员选拔制度, 建立训中监督制度以及训后的评估计划, 并将每次培训的经验作为下次培训的参考。另外在时间上, 学校应安排专门的培训时间, 既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 又能促进教师专心参训而提高培训的质量。

第三, 经费保障。中小学教师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祖国未来栋梁的培养, 理应得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一方面可以减轻主办学校物质设备和教员报酬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参训教师的经济负担, 对成绩好的参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四, 培训模式保障。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主要模式是参训教师到专门培训学校参加学习, 常常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权威发号施令, 因此在培训模式方面应加强与校本培训的有效结合, 加强教员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现状的考察, 提高培训的质量。另外, 由于参训教师只是少数群体, 所以当参训教师参加培训结束后应将先进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其他教师。

第五, 法律保障。没有专门法律法规的保护, 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很可能会出现程序上和秩序上的混乱, 如培训的态度不严谨和行为的不规范等, 因此, 针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法律法规急需建立和不断完善, 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过程进行明确规定, 完善检查、监督等机制。

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保障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 这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努力, 切实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阳.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16.

[2]刘丽俐, 潘海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27.

[3]冀文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双轨制培训模式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15 (4) :128-131.

[4]钱科强.地方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师培训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4) :101-102.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反思 篇8

关键词:问题评价;推行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06-01

经过三天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培训,我对培训的性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认为,要在各级学校、各年级、各学科间广泛推广此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应是第一位的。

虽然新课程在我市已经实施六、七年了,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周围的教师中,还是有这样的看法:在教学中要将知识系统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清楚、听懂,然后记忆、运用到解题、论证,考试中,于是,教学观念就是讲的清楚,明白,学生只要认真听,认真记,就一定能学好,考试成绩一定不会差。在应试考试的考场上,学生考的很好,学科老师也就成了好教师。

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重视教法而忽视了学法;重视知识而轻视了能力;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结论形成的过程;以教代学,以讲代练,老师的归纳代替了学生的总结,老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在知识的训练中,偏重于新知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建立;重视知识的形成而忽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只凭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抹杀和个性的摧残。

新教材从学科体系到编排形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如我们正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不但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且符合新课标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即从教材中,每一节设计的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到不同章节的课题,无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如小学四年级“数一数”、“ 体育场”,“生活中的负数”等等。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的注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和教师智慧型点拨,使自学和点拨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另外“三单”预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仅“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转变观念,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教师中心”、“ 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变老师“教”学生为学生“问”老师。

尊重学生,树立服务学生的思想,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而且是能够学好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尊重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在确立“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师就应做到“五个做到”,这“五个做到”就是:做到学生自己能学懂的,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不教;做到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不教;做到学生自己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做;做到学生自己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教师不教;做到学生自己能归纳和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教师不教。也就是说,把课堂中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老师成为一名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不要怀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创造,大胆创新,让他们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乐趣,感受学习活动自身的魅力。

校本培训教学反思 篇9

转眼间,半年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我担任学科的教学工作。应该说分班后给了我更多地实践我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机会。也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挖掘教材里的内容。这半年来,学校也经历了改制的变革,通过这次改制的洗礼,也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且努力在工作中去不断锤炼和充实自己。

我担任的是1-3三个班的----教学工作。而三个班的化学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个别学生的---基础几乎等于零。这也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当然这也迫使我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虽然我已经带过三次毕业班,但是这半年来,我仍然认认真真地书写我的教案,并且把去年不足的地方加以了补充,还有就是更加注重了与学生的交流,回忆上一年的教学情形,总感觉有一点自己单打独斗的味道,所以这半年来我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从而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还有就是多向老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经验教训:

1、我感觉课堂45分钟是搞好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要上好课,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在备课时多花些时间,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工作。就备课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一定要认真钻研化学教材。钻研化学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课本等。钻研大纲主要是要使自己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而钻研课本对于我来说则是更为重要的,如果合上课本就搞不清某一章节的整个脉络,那么我在课堂上就不能够更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好知识点,自己一乱,学生肯定听的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也就谈不上什么搞好教学了。第二,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我记得上一年才开始上课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反映,课后也没有同学生进行交流,结果学生在他们的周记中普遍反映我上课太快,听不懂。这半年我特意注重了这一方面,尽量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听懂和跟的上我的上课节奏。当然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这也决定了我在上课时应该把握的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等。例如在1班上课时我经常对教材的内容加以了深化,举例时在例题的难度上也有所增加。第三,一定要准备丰富的备用资料。试想一下如果每节课都是照着课本满堂灌,可能只要半个月下来上课时就会有一大半学生要睡觉。我是从学生过来的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我在上课讲解知识时往往穿插了一些课外趣味知识的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我觉得上课时既要把教学大纲、化学课本上要求要掌握的知识点向学生传授,也要满足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适当向他们介绍一些的高科技产品以及化学与生活上的常识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也就要求我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去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查找相关信息。事实上我在internet网上的确也收集了大量这方面的信息。这一切都极大的丰富了我的教学知识体系。第四,要注重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一门实验的科学。高一几乎每一章都有一些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尽量做更多地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并且还补充了一些实验。这样既把学生引出误区,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搞好课后辅导工作。化学课外辅导是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化学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化学辅导时间安排在晚自习时间里。在这段时间里,我除了注重加强对少数学习成绩较差和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外,也对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进行了必要的辅导。化学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给学生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当然,在辅导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包括有时候是由于我上课时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清而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这时,我可以把问题拿出来向全体学生再次讲解。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对,特别喜欢钻牛角尖,这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

3、要积极并且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捉摸不定的问题,这时千万不要略过,通过老教师的指点迷津往往能够使自己获得很大的收获。我请教的人不仅包括学校内的老教师,还有网上的一些朋友,甚至包括我的学生。在讲解某一个习题后我往往向班上同学征求其它解法,学生也乐于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些他自己的解法。有时候我发现,学生的解题方法比我思考的方法要简单的多!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丰富了我的解题思路。

当然,在这半年的教学工作上,我也感觉到自身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在课堂语言的表达上,我上课时的语言表达仍然缺乏生动性,有部分学生反映听我的课没什么劲,尤其在一些比较枯燥的概念的表述上,不能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更好地让学生加以理解。对于这个缺点,我想我只有去了解更多的资料和信息,让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另外,我的板书较差,经常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我以后一定要改进的。还有就是我对学生的要求不太严格,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吧,而有些学生(包括成绩较好的)如果你不严格要求他们,他们往往在对待学习任务时就比较马虎。在下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去改正这些缺点,认真去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反思二:校本培训之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在教学考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更为重要。但是,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长,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中学,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造成中学生对语文教学逐渐消极、渐行渐远的现状主要可从师生客观和主观上找原因。

客观原因:1.语文学科太枯燥,尤其是字音、字形、标点、病句、文言文等,难以吸引富有现代气息的喜新厌旧的学生。2.考试的效度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很多学生说,语文考试靠运气,语文成绩靠发挥。3.学习语文没有成就感,没有数理化解题时的快感。

主观原因:1.部分语文老师秉承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居高临下,不愿放下师道尊严,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难以和学生打成一片。2.有些语文教师课堂上缺乏激情,教学观念陈旧,甚至有的认为语文尤其是专题复习课,无需技巧,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3.应试教育的沿袭,使大多数老师仍然认为应试教育实在而摒弃素质教育,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

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即将推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换教师角色搞活课堂

新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都有深刻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角色进行历史性转换: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为平等对话者。老师要以开放的胸襟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碰撞,从而和学生打成一片,增强课堂效果。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知识的共享者。改变传统教授者惯用的手法是填鸭式和启发式,而采用体现出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新境界,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对话地位,实现师生互动的共享者教学。学生成了课堂乐趣共享人,课堂能不活起来吗?

(三)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创造者,由成绩的裁判者转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教科书进行裁剪,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拓宽和拓深语文课程,并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统一起来。让课堂吸引富有现代气息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用激情激活课堂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李镇西先生就说过: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

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激情而更动人。

其次要使课堂充满激情,还得让课堂语言精妙,回味无穷。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三、灵活多样的方法教活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那么为了让学生活起来,可以尝试哪些手段方法呢?

(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

(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农厚的感情色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竞答抢答。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作出回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点反思。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都是新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省新课程的即将推进,我们语文教学中将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我们的教学之花便会更加璀璨夺目!

反思三:校本培训教学反思

教学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奠定基矗本,学校从师德教育、基本功技能提高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现将我的参训反思小结如下:

在本的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如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成长目标等等。普通教师与专家的比较表明,教师的知识不仅有量与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教师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整合,而专家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给教师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

通常某一类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把教师当成了学生,从基本的教育理论到各科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就是全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而校本培训就扬长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教师之间、校长与普通教师之间,每人的长处、短处彼此都十分了解。比如,年轻教师课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课的进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等,校长、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可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这些指导可以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堂外、办公室里。所以,这样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三年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反思四:校本培训教学反思

通过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校本培训,让我受宜非浅,感触很深;其中在新课程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现就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心得总结如下: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善于课后的反思,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他们正在不断更新知识。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却留下了败笔。不论教师有无经验,处理起这类问题都会很棘手,在上课时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弥补这个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总之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距,在这样多次往复的反思后的课堂中,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上一篇:组织部长谈心谈话发言提纲下一篇:中国共青团报报刊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