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几点反思

2024-06-03

小学语文的几点反思(精选12篇)

小学语文的几点反思 篇1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 也产生了一种追潮流、赶时髦的教学“作秀”现象。甚至一些教师走进了只求表面形式, 不求教学效果的误区。就此, 我从听过的一些教学观摩课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流行的时髦话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语文, 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教师上的每一堂课, 或每教一篇文章都千篇一律, 冒昧地赶时髦。这样一来, 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 背后就存在一些令人疑惑思考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 让学生朗读课文时, 教师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顿时教室里人声鼎沸,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场面极为热闹。难道就只有大声朗读这种喜欢的方式吗?这是因为让学生高声朗读课堂上人声鼎沸, 教师甚觉学习气氛好。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仅仅采用这种方式, 其他的阅读方式不就被扼杀了吗?《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生即使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 也不要总强调“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 运用默读和浏览等多种方式来进行阅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你学懂了什么?”

一节课进入教学总结时, 教师往往说“你学懂了什么?”顿时,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课堂上十分热烈感人。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全盘肯定, 或蜻蜓点水式评价, 不深究, 听之任之。仔细品评, 我们就发现,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却没有针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这样提问就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 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仅仅是隔靴搔痒, 装点了教师“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而已。

3.“你想学哪一段, 就先学哪一段。”

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这仅仅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表面现象。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能实用么?语文教材中内容有别, 结构多异, 不同的课文就有不同的特点。一概地以“你想学哪一段, 就先学哪一段”, 这样的教学组织语言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最佳目的, 甚至还会影响课文的整体性、联系性, 给自己驾驭教材带来负面影响, 也给学生自主学习造成误区。因此, 像这样赶时髦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4.“你真棒!”

“你真棒!”这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课堂学习正确的行为进行赏识性的表扬语。如果教师在课上多次地运用而不作具体的评析, 久而久之只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明辨是非时, 教师所言的“你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话语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自己的观点对不对, 这样不分是非, 不置可否的赏识, 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造成误导。“你真棒”也许是鼓励培养孩子建立学习自信的一种方式, 但是, 我们不能滥用, 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不宜多采用这种表扬方式。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 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 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 在汇报 (全班交流) 时, 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 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老师, 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 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退出教学的舞台, 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 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 一会儿说甜, 一会儿说苦, 东一榔头西一棒, 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 教师就跟到哪儿, 教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对教学无组织, 对学生不引导, 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 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 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中,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确实担当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的方式。然而, 我们发现一是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 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 毫无探究欲望, 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了, 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 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二是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的时间氛围, 合作学习成了形式主义, 成为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 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 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 要求学习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 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 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三次合作学习, 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 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 毫无意义。

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 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 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成为教师教学的“作秀”而已。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 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 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新型玻璃》这课时, 设计了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的表格式填空,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讨、填表, 然后向大家汇报。经检查, 每个学生都能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 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 学生则根本没有过问, 更谈不上对课文的细细研读、体味。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往往就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本色, 将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

另一种现象是有的教师只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 唱歌跳舞、绘画, 学生的活动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唯独读书不多, 这样就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 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活动课教学。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城市和农村的教学已经拉开差距, 上述列举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示范课中仍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课后进行认真反思, 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换位思考和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创造,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教学发展的教学谋略, 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才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学环境, 真正达到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的几点反思 篇2

卢氏县育才中学耿云飞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某一门课,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要让他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并推行课堂教学改革,采取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施教。把课堂变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让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教授方法才

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三、重视作文教学,系统扎实的进行作文训练

关于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都心有体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首先要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很多学生都抱怨自己的作文语言太贫乏,简直是大白话,其实语言是积累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语言会很含蓄优美的,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作文积累本,记下写作的材料和优美的语言。平时作文时,写之前把本子翻一翻,说不定能找到好的灵感,尽量把所积累的材料有意识的多用,把优美的精彩语句变换到自己的文章中,考试前复习作文时,把这个本子多看看、多记记,应对考场作文十分有好处。没准因为语言优美而得高分。其次,多动动笔,闲时写一些随笔。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都写出来,或者模仿他人的范文开始,融入自己的语言特点与自己积累的材料,从“模仿——改编——创造”,他人的文章就成了自己的有些作文,自己的能力会很快得到提升。模仿,可以模仿他人的结构,也可以模仿他人的内容。第三,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这是口头发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注意细节、注重点拨引导,狠抓语文平时的落实。

作为语文教学,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语文教学耗时长,见效慢,要想提高非常不易。正是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我们要把功夫用在平时,狠抓各个板块知识训练落实。对于落实,要实行在教师引导下的“兵教兵、兵强兵”的落实机制,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训练学生,提高学生。既要防止不相信学生而事事躬亲,也要防止教师甩手放羊而致落而不实,这样才能保证效果和质量。比如作文训练,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在小组推荐和评选的基础上,全班选出10个“作文小能手”,充当小老师,每个小老师每次改5本作文,这样不仅提高了小老师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被改者的作文水平。都知道“熟能生巧”,只有训练才能提高能力,关键是教师要把训练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防止放任自流,首先教师制定修改作文的标准和要求,其次教师要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示范修改,交给学生修改方法,第三,每次作文训练和修改都要有训练目标,使之系统

浅谈小学蒙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3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做到: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等。

一、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行为

小学蒙语文初看新教材的内容好像很简单,但要教师抛开旧观念、旧思想、旧传统、旧教学模式就会有一定的惰性。因此首先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蒙语文教学,教师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应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安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探索发现。

就新课程而言,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体现更多地在于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整个教学环节都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一位老师在蒙语文课上让学生用“虽然——但是——”造句,一位平时在课堂上常“爱捣乱”的男同学造句:虽然我们学习很努力,但是老师还是不喜欢我。”句子造得很通顺并且很实际,道出了学生的心声,也说出了孩子的期待,但老师没有表扬却狠狠地训斥了这位学生。试问: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的蒙语文课,如何能创设学生良好的学习情境?如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如何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怎能成功地培养出学生诚实善良的思想?

二、做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蒙语文是一门语言科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蒙语文课的教学,更应致力于学生蒙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蒙语文素养”可以从感觉能力、情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蒙语文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

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不等于“感觉了”。许多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如教“风”字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样的是“微风”,怎么样的是“暖风”怎么样的是“一阵阵风”,怎么样的是“大风”,怎么样的是“狂风”。然后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的到大自然界去感受、去观察、去体会。

最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做一名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感觉了,不等于能爱憎分明,还要能正确地决定取舍。许多学生对感觉到的事物和现象麻木不仁,所以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

曾经有个6岁的女孩问妈妈:“花会说话吗?”她妈妈说:“孩子,花儿如果不会说话,春天该多寂寞,谁还对春天左顾右盼?”女孩长到10岁,问爸爸:“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吗?”爸爸说:孩子,星星若能说话,天上就会一片嘈杂,谁还向往天堂静穆的乐园?”这样的教育何尝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三、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课文能背下来了,背下来了不等于“理解”,还要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在阅读中提升理解。对古诗等知识的品味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终身体验,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步学到位,先背下来,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另外,词语的教学,不一定要把注解写下来并要求学生背下,有些教师可能会问,不写注解怎么教词语?注释是别人对词语认识的“结果”,不能代替学生自己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背下注解并不意味着真正懂,当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词语时就已经证明懂了。还要及时督促课后复习,深化学生的理解。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蒙语文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的及时复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四、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未来不断地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而教学就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 教师要做好预习提示,做到循序渐进,“牵引扶帮”,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行之有效的进行。阅读要抓主要抓重点,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实现由多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化。阅读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蒙语文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要充分交流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结果,展示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条件。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4

一、小学语文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小学语文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突破重难点, 深化学生认识, 因此具有一定的高效性。

(一)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 对形式多样的教学充满好奇和兴趣。多媒体不仅可以利用音乐、画面等营造情境, 还可以利用视频来促进学生感同身受,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学《丑小鸭》时, 教师播放《丑小鸭》的flash, 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现, 将孩子们带入童话的王国, 兴致勃勃。

(二) 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突破重难点, 比如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 学生凭靠听讲是难以记忆的, 但是利用多媒体展现不同颜色的字词, 配图解释, 可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印象。

(三) 深化认识

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出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 置身其中, 加强对文章的体验, 深化认识。如,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 笔者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 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 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 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并非一劳永逸, 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 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否有欠缺?对于欠缺指出, 应积极应对, 方可使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更为完善。

(一)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信息量多源自教材, 加上教师的一些自主延伸内容, 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在课件上呈现的内容除了图片、声音、视频, 还有大量的文字, 这些信息量过大, 忽视了小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多媒体做得再炫目再吸引眼球, 也会积重难返。为此,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简化课件, 精简信息, 使学生接受最有价值的信息。

(二) 课堂缺乏交互性

课堂交流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与情感的碰撞。传统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 但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多为人机交互,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 教师只顾着播放幻灯片, 容易忽略了和学生的互动, 课堂上没有提问和回答以及师生的交互, 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便曲解了语文教育的目的。为此, 教师应该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增强提问环节, 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 (如竞争与合作) 。

(三)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喜欢颜色鲜艳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常常会设计一些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内容,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 教师播放了一些图片和视频, 学生十分亢奋, 谈起了《三国演义》, 而对于教学内容却没有听进去。这节课虽然学生感兴趣, 但是注意力却没有集中在教学上, 可以说效果也并不显著。为此, 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平衡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设计一些简洁的、与教学内容关联较大的内容, 使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教学内容, 及时调控课堂, 使课堂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 忽略学生的个性体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黑板+ 粉笔”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虽然教学效率比不上多媒体教学,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语文学科是一个关注个性体验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观察学生的反应, 与学生交流,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但是多媒体课堂中, 教师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个性体验上, 使得语文课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里。

(五) 课件使用低效

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件制作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不能很好地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优势互补, 存在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违反认知规律, 从而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使课件更科学、更高效。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手段, 对于这种手段, 教师运用得当,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而运用不当, 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在具体的多媒体教学中, 应该学会衡量, 学会扬长避短,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多媒体教学方案, 使多媒体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马英.海原一小三年级语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现状及培训的实践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 2014.

[2]张文娟.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小学语文的几点反思 篇5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随之而来在全国推广的课改,让每一个困惑中的语文教师眼前一亮,看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希望之光。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和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讲人文,但不能淡化工具性学科这一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却淡化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就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用,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讲自主,但不能丢掉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很大程度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学习主人的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当“讲”不讲:学生各抒己见时,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想象体验时,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时,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殊不知,丢掉了精要的“讲”,学生的思维难以深入,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培养,学习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很好的启示,教学反思《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绝不是放任自流。

三、讲合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如公开课上,教师在教学《〈名人传〉序》时,学生对课文都没有深读和细读,就让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⑴、为什么需要英雄?⑵、什么样的人需要英雄?⑶、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名人、英雄?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因而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说是小组合作讨论,实是不容分说,最终统一由教师电脑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合作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有的教师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小组讨论,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当“忠实”的听众,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得其乐,自己想自己的,缺少最终的“交集”。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千姿百态”,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看课堂氛围较好,实质上是徒有形式。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忽略了合作的深层指导,学生没有充足而独立思考的时间,最终教师表演了,语文的“精英分子”活跃了,却忽视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推进。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讲对话,但不能远离文本这一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当教师确定的时间一到,汇报的往往是爱表现的学生和教师事先指定的组长,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遍课文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表现尤为明显,由于时间紧,教师要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推进教学内容,就会在“读”上“挤压”,可又不能不读,于是乎,有限定时间读的,有叫学生默读的,有让学生研读某段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有“读”,为对话奠定了基础,实际上没有学生的细读和深读,对话质量可想而知,很大程度只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流程展示,没有多少实效。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一个汇报接一个汇报,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五、讲新颖,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尤其看重“发现·创新”与探究式学习,本想引导学生观察中外文学和文化现象,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可是教师本身不能对作品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一味探异求新,对作品的解析随意发散。如有教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中,引导学生分析王熙凤,让学生对王熙凤所说的话大胆挑刺,找出不得体之处,这种创新和发散,有何意义?就课堂而言,有何实效?

新课改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的教师理解成语文课件展示课。有教师在教《荷塘月色》时,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美,把四五六段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幅图一幅图的幻灯显示。且不说这些画面能否表现课文所要呈现的意境,最为根本的是这些图片展,让学生获得什么呢?这样的视觉图像定然是不能与朗读、想象之效相提并论的。为了追求新颖,课文的品读、赏析成了展示课件、图解课文、图解教学流程。

对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没有固定的“标本”,只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方法,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切方法和模式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切不可为新颖而“创新”,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不能为新颖而“花样百出”,忽视教学效果。

毋庸置疑,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课堂教学与改革实践,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找到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张兴爱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教学参考 2009、28、刘党桦、于颖泓

语文课改别“陷入”十种误区

关于语文课改的几点反思 篇6

一、教学环节服务于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首先考虑的是本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再围绕它分配教学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学的环节可分为预习、导入、朗读、学习生字、感悟课文、分析课文、拓展、作业等。这些教学环节的运用,要看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以学习生字为主的第一课时,还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的第二课时;是以培养学生情感为主的赏析课,还是以掌握知识能力为主的探究课等。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环节的选定。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如果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巩固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背诵第三自然段;3.了解蝴蝶谷的奇丽风景,激发学生对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那么,教学环节就可以设定为预习、导入、朗读、感知、细悟、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并朗读背诵、学习第四段、作业。其中预习、导入、朗读、初步感知这些环节的设计一定要有实效性,对后面的细悟和第三段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如果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呼应,那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如果导入的作用仅仅是激发兴趣,我觉得那还是不够的。导入的作用很多:引发兴趣,提起激情;旧知新识,承上启下;画龙点睛,强调重点;安抚情绪,吸引注意;沟通情感,构建桥梁……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难易程度,课堂内容的多少等,进行针对性地缜密设计。如开门见山的方式適用于课堂内容较多、完成需花费时间较长等情况,这时就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同学们,我们来继续学习《台湾的蝴蝶谷》。”在学生刚上完音乐、体育等课,情绪一时难以安定的时候,就需要先安抚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先播放一段蝴蝶起舞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边欣赏蝴蝶翩翩舞蹈的画面,边聆听优美的音乐声静下心来。

总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定,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连,首尾呼应,紧紧围绕中心目标进行,这才是具有实效性的课堂。

二、教学方式服从于课堂实效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因个人的性格、特长、对教学时效的看法存在差异,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擅长舞蹈的老师用优美的舞姿,展现自然界的美好;擅长乐器的老师用优雅的音乐,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擅长做课件的老师,用七彩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形象地让情景再现;还有组织能力超强的老师,让学生独立学习、分组讨论、游戏,井然有序。但是不管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产生课堂实效,换一种说法就是需给课堂“瘦身”。过于“丰满”会臃肿,且不说会占用大量的时空资源,单是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就足见弊端。看到过好几篇学生作文,他们回忆《一节难忘的课》时,会非常兴奋地描述教学过程中种种有趣的教学方式,但中心跑向好玩、搞笑等,没有写到学到新知识,获取能力,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这节课收效甚微,是教者一手造成了学生舍本求末。

预设的教学方式,尤其出现在公开课、观摩课上,通常都会犯舞台表演的错误,因此江苏省教育学院的杨九俊副院长提出了“洗课”一词,实在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我想,这就是强化本真课堂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让课堂充满实效,减少表演。小学语文课堂时间仅有40分钟,要在一个个40分钟里实现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一滴滴积累,那每分钟都必须是有效的,都必须是学生自己的,都应该是真正得益的,日积月累的实效就是高效。

三、赏识评价有助于学生成长

流行一时的赏识评价曾一度被推崇备至,认为赏识万能,学习态度能转变,后进生就能先进。在转变的初期或许有效,但是在更为艰难的巩固阶段,赏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学生进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否愿意认知求学的态度和付出了多少努力。内因的转变才是根本,才是学习的动因。赏识的优点明显,缺点也很突出,最明显的两点就是:一是赏识听多了,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当赞美之声不绝于耳的时候,很容易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二是赏识评价通常会姑息错误,对于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只赞扬一个方面而回避另一个方面,久而久之,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全面发展就非常有害。试想,一节课从头到尾“很棒”“真不错”“好样的”“真聪明”,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怎么不错法,学生皆不知,昏昏然,飘飘然,云里雾里。与巧妙地指出学生问题所在并引导改正的做法相比,后者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因此,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必须收敛滥用赏识评价。

总之,语文老师必须走出一味追求花里胡哨、天花乱坠的课堂误区,走进以生为本、返璞归真的本真课堂,还语文教学一个清新的环境,这是每位语文老师理应追求的理想梦。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篇7

一、充分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效的集体备课, 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集体备课不可流于形式, 表面上轰轰烈烈, 无所不谈。集体备课应该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大家在一起备课堂模式, 备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备课堂难点突破的过程, 备教学案, 等等。在集体备课时, 教师们积极参与, 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既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商讨, 又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这样就能集众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只有吸收了别人的经验和智慧, 才能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有深度。例如高三语文专题训练:成语的使用, 同一学校的不同教师课堂效果完全不同。一位教学校验丰富的老师, 有清晰的思路, 由历年高考成语题目导入, 步步深入,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活动, 比较有效地解决成语的使用方法。但是这位老师凭着老经验, 点播不够透彻, 不够深入, 缺乏深度, 因此在课堂有效性上打了折扣。另一位年轻老师缺乏经验, 课堂没有亲和力, 满堂灌, 唱了独角戏,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讲解, 没重点, 没针对性, 实际上缺乏课堂模式, 缺乏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 没有把握住如何教会学生学, 如“连篇累牍”、“屡试不爽”等这类浅易成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也没能掌握住。这位老师也找到了重点的成语, 讲解得也很透彻, 但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课堂效率较差, 学生集体缄口, 气氛沉闷, 老师所谓的努力备课化为乌有, 这样谈何高效?归根结底, 他们没有真正集体备课, 还是各行其是。集体备课正是集合大家的智慧, 提高效率, 弥补不足, 如果能把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加以结合, 经验加上深度, 应该会很有效。

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延续和深化, 能凸显个人特色。个人备课是深加工的过程, 教师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 能够点燃思想的火花, 深入细致地分析具体问题, 得到创新的思想。如《高祖本纪》一文, 教师集体备课, 明确了教学思路, 侧重文言字词和句子, 分析了高祖其人。个人备课继续深加工, 发现高祖还乡部分很有阅读性, 细细品味, 发现高祖还乡是百感交集, 探究高祖还乡的心态, 进而探究中国人还乡的民族心理:衣锦还乡抑或落叶归根。这样的深层探究, 彰显个人特色, 学生亦满怀兴趣, 积极思考与探索。有了课堂模式、重点难点, 加上自己的特色:幽默、智慧、煽情等, 课堂效果会事半功倍。强化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师生和谐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师生双方的和谐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因此, 要保证课堂的高效,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有效地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新课改的体现, 也是高效课堂的载体, 能引导学生主动的预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要搜集材料, 查阅大量的工具书, 在此基础上才能解决基本知识点, 课堂上,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可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有利于深层次的探究。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 要做到人人参与。只有每位成员都积极参与, 广泛搜集资料, 精心筛选, 细致审核, 才能群策群力, 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导学案能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学生在课前就能清晰地掌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 对教学的重难点更有准确的把握, 同时认定学生的预习成果, 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有了第一手材料,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 利用前后的黑板、实物投影仪或者口头表达, 给学生更多展示个性才华的空间舞台, 这样学生思维会明显活跃, 参与度会明显提高,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 规范课堂模式, 加强师生互动。

我校一直在大力探究高效课堂模式, 结合杜郎口课堂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实行了以导学案为引导, 课堂展示,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指导, 课后巩固的课堂模式。课前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预习, 课堂上先由学生做主, 展示自己的答案, 谈谈自己的看法, 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展示, 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为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思维提供最真实的材料,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合作探究能够把问题深度化。这一环节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 也可以不同小组之间展示比较, 甚至教师也参与探究, 这样问题就有了深度, 不仅是学生, 甚至老师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 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 (2) 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 写一段不超过30字的话, 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有的同学说:“愿上海世博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马上有学生指出这个例子没有体现出“小美人鱼”的身份, 不符合题目要求, 大家点头赞同。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美丽的句子, 如:“我来到上海世博会, 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愿中国小朋友像喜爱我一样喜爱世博会。”等等。学生展示后的合作探究, 开阔了思维, 丰富了想象, 更增加了探究的深度。

在此基础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展示的情况, 以及课堂出现的症结难点, 进行归纳、总结、拓展, 让学生加深对自主合作学习的认识。最后的几分钟, 回归学习目标, 检查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并布置有效的练习作业, 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

3. 展示语言魅力, 营造学习氛围。

语言的魅力是语文课堂高效的内涵, 没有美丽的语言, 语文也就失去了固有的魅力。首先语文教师要练内功, 熟读诗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听过上海杨浦中学朱振国先生的课和报告, 那富有磁性和情感的声调令我们感动, 特别是那如诗的语言令我们如痴如醉。多年以后, 每每回味, 还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可见语言的魅力是永恒的。用朱先生的语言特色, 我学习着赏析诗歌:“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争破坏了无数个家庭, 丈夫血染沙场, 命丧胡尘, 白骨累累, 游魂飘荡, 找不到回家的路;可年轻的妻子还在春闺思念, 做着一帘幽梦, 盼望着丈夫归来时的激动时刻。它有着生与死的离别和痛楚, 有着阴阳两隔的迷茫和思念, 可以说这是一首人间最悲凉最伤感的诗。师哽咽, 生动容。语言的魅力, 可以震撼学生, 我们在课堂上的点拨, 都应该是精彩的, 这既能感染学生,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落实巩固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巩固练习要做到有发必收, 有收必改, 有改必统, 有统必评。真正落实到位, 才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只有对作业认真批阅了, 才能发现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统计分析, 找到重点难点, 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 这样课堂教学内容才能更有针对性。多数同学存在的问题, 就是大问题了, 要分析原因, 结合好的例子和错误例子, 并向外延伸, 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不落实巩固练习, 课堂教学就会处于一种盲目状态。一位老师在讲解病句专项时, 某位同学的答案质疑, 让同桌来解释, 这位同桌心虚胆怯, 不敢回答, 老师鼓励去说, 该同学大胆回答, 而且还挺“智慧”的:“我的答案和他一样。”不料这位老师还客气地让学生坐下了。看到此处, 我哑然失笑, 课堂效果达到这种地步, 真不可思议。我想作业即使没有检查到位, 老师也应该让学生说出所以然来, 说不出, 学生就露馅了, 这样做最起码对学生是个督促, 在以后的作业中学生才会认真。因此, 对巩固练习的检查, 是课堂效果的保证。

总之,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是一个过程, 也是对新教学理念的深刻体验。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 立足学生,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更高效。

摘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高效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双方的和谐互动。充分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师生和谐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落实巩固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作者根据本校课堂改革的体会, 总结归纳经验, 并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体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8

关键词:自信心,传统文化,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焕发出活力, 令人欣喜, 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仍然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遇上磨难和挫折, 哪怕一丁点儿的磨难和挫折, 就丧失信心, 这是人之通病。上天是很公平的, 它在给我们关上这扇门的同时, 一定会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所以, 我们永远不要绝望, 永远要对自己有信心。我近期研读苏轼的《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对比他们的遭遇, 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苏轼和柳宗元都遭遇到了人生的沉重打击:一个由官居二品的皇帝“秘书”直降为黄州团练副使, 行动不得自由;另一个则由红极一时的改革人物贬至永州司马, 永不“量移”。两个人在仕途上的落差如此之大, 但他们不仅没有被压弯、击垮, 反而是另辟蹊径, 活出了别样的人生。苏轼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参禅悟道, 吟诗作赋, 创作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不朽名篇;柳宗元则在他的谪居之地永州与大自然对话, 与天地际会, 为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和多篇寓言故事。他们两人也因此而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

纵观历史, 因政治失意而畏惧、胆怯, 而丧失斗志, 以致终生碌碌无为者比比皆是, 何以独独苏轼和柳宗元等有限的几个人能够熠熠生辉呢?以人之常情而揣测, 苏轼和柳宗元在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 大概也会像一般人那样悲伤过, 迷茫过, 甚至绝望过吧?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 在厄运面前, 他们都有坚忍不拔之志, 都有宁折不弯的傲骨, 都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有执著的追求, 就不会被环境左右;有铮铮傲骨, 就不会轻易低头;能容忍, 灵魂就不会堕落。磨难和挫折是什么?其实, 它们就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遇, 可以让我们有脱胎换骨的机遇, 关键看我们能否抓得住。苏轼和柳宗元都抓住了这个机遇, 所以他们的灵魂得以升华, 所以他们创造了不朽。然而有些人在机遇面前却是畏首畏尾, 失了方寸, 乱了阵脚, 以致在厄运的泥淖里越陷越深, 最终难以自拔。有些人之所以屈服于磨难和挫折的淫威, 是因为他们少了一份从容和淡定;而之所以少了一份从容和淡定, 又是因为他们舍不得放下。如果他们懂得“与我皆浮云”的道理, 毅然决然地放下心灵上的重负, 还会患得患失吗?还会因为失去而悲观绝望吗?

因此, 在磨难和挫折面前, 我们不但要学会“忍”, 更应该知道放下。唯有放弃机遇的“这扇门”, 上天才肯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

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课堂中有许多体现传统文化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美, 学习传统文化所弘扬的精神。

司马迁对信陵君的评价是很全面的, 真正体现了他的“不溢美, 不虚恶”的史家良心。在信陵君身上, 一方面, 司马迁既表现出了他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而具有的礼贤下士、能急人之困的优秀品质, 同时又不放过他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等人性弱点, 评价中肯, 不偏不倚。塑造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 司马迁基本上运用了他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贯做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比如为了表现他的礼贤下士, 司马迁先让他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表演———给侯生留了车子左边的一个上座, 拉着辔头, 亲自到夷门迎接侯生。当侯生穿着破衣服, 戴着烂帽子, 径直登上车子毫不谦让的时候, 司马迁写他“颜色愈恭”;当侯生做大睥睨, 故意拉住他的朋友说个没完的时候, 司马迁让他“色终不变”。然后司马迁又借助两个人物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进行了烘托渲染。侯嬴何以竭忠尽智, 献计献策以死相报?朱亥何以义无反顾地跟随单车匹马的信陵君奔赴晋鄙大军?这两个人的献智献力、忠心不二, 为的就是表现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当然, 有了这两个人物的着力烘托,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的特点就更为突出了。

另一方面, 在表现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时候, 司马迁也是沿用了同样的做法, 既让信陵君自我表演, 又加上两个配角予以辅助。与上文略有不同的是, 司马迁在这里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在两场戏里, 司马迁给两个配角的戏份是不一样的。对侯生和朱亥, 他给了他们比较多的“亮相”的机会。尤其是侯生, 司马迁让他充分地展现了自我, 他的故事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这一方面是因为礼贤下士是信陵君的主要性格特点, 必须着力塑造, 而另一方面按照司马迁塑造人物的“互见法”, 侯生、朱亥在其他篇目里不再出现, 所以对历史上的这两个值得尊重的人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交代。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司马迁才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至于平原君和赵王, 因为在其他篇目里还有他们的故事, 所以在表现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时候, 司马迁只给了赵王一句台词“自古贤者未有及君者也”, 也只让平原君背着箭囊诚惶诚恐地给信陵君做了一回引路先锋, 又来了一句也不知道是他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的“平原君自此不敢自比于人”的话。可以说, 司马迁在塑造信陵君这个人物上既有固定的手法, 又有灵活多变的策略。

司马迁是有情有义的, 所以他欣赏有情有义的信陵君。可是如果站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上来看信陵君的话, 我们还应该看到信陵君其实还是有里通外国的卖国贼嫌疑的。不管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丢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大原则。总括全文, 司马迁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栩栩如生的、活在历史长廊中的信陵君形象。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 冷静地思考, 不断地反思,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 我们要不断反思,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晓宏.中学语文教学法探究, 2002 (2) .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9

一.朗读教学被淡化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训练, 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 既受到了熏陶感染, 又锻炼了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朗读教学在诗词教学、散文教学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有不少老师要么将它下放到字词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要么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放一段录音,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学生自己朗读, 老师适当指点这一环节被淡化了, 最终, 学生通过熟读、背诵, 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能力的这条途径就有可能被堵塞。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

不少老师认为,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 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 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表扬的泛化, “这种方法真好”、“你喜欢用怎样的方法就用怎样的方法”、“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称以“突出主体”等等。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 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 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其实, 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 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我们不应该谈“讲”色变, 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好好研究“讲”, 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 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恰当的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 老师巧妙的点拨, 学生便能感悟的更深。

三.学生的合作探究形式化

眼下, 几乎所有的课堂, 特别是公开课, 都可以看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不再“居高临下”, 师生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 但是有的老师只是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只用两三分钟的时间,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 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后进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活跃, 其实思维含金量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这样有问题合作, 没问题也合作, 场面看似很热闹, 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价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 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但如果运用不当, 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另外, 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的品质。历史上许多科学的发现, 真理的探索都是通过独立思考而取得的。因而合作必须是在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前提下的合作, 这样的合作, 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须知,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课堂提问程式化

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各地涌现出一些课改教师典型, 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实际课堂, 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新课程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内涵, 以致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随意, 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呈现在一种模式化教学:一是教师让学生提出质疑, 然后让学生就文章读一读, 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虽然整体热热闹闹, 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却一无所得。虽然教学形式民主了、自由了、开放了, 然而教学目标却不明确。二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严重缺失。由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不敢就一些问题进行讲解, 惟恐被认为课改意识不强, 角色定位不准。有的知识传授不深不透, 教师只是发问者、旁观者、旁听者, 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和满堂说, 小组讨论遍地开花, 人为的掌声不时响起……三是学科交叉整合冲淡了语文学科的语文性。一些教师常常会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政史课、生物课, 甚至动漫图片音乐赏析课, 而独独缺少了对语文文本的探究和感悟。四是多媒体教学的喧宾夺主。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往往将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是否优质的工具, 用大量图片影音冲击着学生的视觉。由此可见, 有些教师还不知道语文课要求的对课文的品析学习体现在哪里, 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 因为多媒体课件实现着一种简单转换, 即将大量的提问、板书、练习和试卷转化成画面、电子文本, 所以为了面面俱到, 便认为素材多多益善, 而不考虑这种素材拼凑组装是否必要, 更不考虑学生在观看时的接受程度和水平, 使得多媒体成了语文知识的“大拼盘”。五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头时间长于笔头。教师常常鼓励学生多说, 不管是否成熟, 很少让学生静下心来写一些东西, 甚至连作文教学都是形式上的读一读、评一评, 不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来写, 导致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课标, 实施有效教学呢?结合教学反思, 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目标教学

新课标阅读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作品。还有各学段的目标, 如词语的学习, 要学会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 要学会抓住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字词教学、划分段落结构、概括段落层次意思等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而应在深入研究课标、学生、文本的基础上, 在考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 找到文本与课程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制定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 确定每文每课的训练目标, 以及学科知识的训练点。

二、主体主导一体化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式”教学, 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叶圣陶也说, 教是为了不教。即要突出教师的教, 也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活动, 本身就是“教”和“学”的关系, 而且“教”放在先, 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更何况没有教师的“教”和“导”, 哪来学生的“学”呢?因此, 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莫忽视教师的主导, 要形成有机的整体才会形成合力。

三、画龙点睛巧点拨

教师的主导、点拨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学的层次、挖掘文本的深度十分重要, 所以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点拨讲解。

1. 在学生失误时点拨, 促使学生准确领悟。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错误, 在学生无能力解决时则需要教师发挥指正的作用。

2. 在学生困惑时点拨, 给学生以支持鼓励、引导。

关键处要给予必要的讲解, 发挥解惑的作用。

3. 在内涵深刻处点拨, 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些时候学生由于阅历、感悟尚未达到一定的理解高度, 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启发性引导。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 对于鲁迅作品的思想性的理解是个难点, 教师应该对鲁迅作品做精要的讲解, 并设计阅读感悟训练:“我读鲁迅一点点”,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 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拓展训练, 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四、知识传授明朗化

学习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一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所传授的“知识明朗化”,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语文知识点有条理化地总结归纳起来, 明确地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一节课下来能有一个明确的印象,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至于感到茫然, 模糊不清。只有把知识面讲清楚, 学生才能在脑海中形成系统, 在复习中增强记忆, 在训练中得到升华。如教学《李广》时, 知识点就有: (1) 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句子的理解; (2)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特点; (3) 课文中李广这人物的性格形象及悲剧命运的成因。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

五、阅读教学方法化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纲要阅读法”。即教师在课前先拟定好课文提纲, 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教给学生归纳、列举提纲的方法;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课文, 拟定出提纲, 然后逐项进行解决。这样便使学生在头脑里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阅读文章的技能技巧。无论上什么课, 教师、学生头脑里都必须有“骨架”、“纲要”, 否则就会离题、无序。如在教学《背影》时, 教师就应有以下提纲: (1) 课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2) 课文中多少次提到流泪?各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3) 第2至5段写了什么?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目的在于什么? (4) 父亲的四句嘱语表现了什么?整篇课文就由这些问题组成, 教学中无论是讲授还是指导学生自学, 只要能解答这些, 就算把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 而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就会学有所得。

六、读写教学强化思维

加强训练思维即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学作品是教材的中心, 如此阅读教学就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李肇正这样说道:“教文学是把活的东西弄死, 解剖开来, 然后一五一十, 从实说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剖课文, 分析其中的精美词语、词句,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掌握其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我读—……”“我感悟到……”的形式进行读写训练, 使学生既可以加强对文本的独到感悟, 又可以训练思维能力, 将所学到的反过来推及写作训练, 这样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正确地理解新课标, 及时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使语文教学更实在, 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是新时期语文教师最根本的教学职责, 进而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赖瑞云, 林富民, 邱吉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 2002, 11 (第一版) .

[2]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2006.2.

对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几点反思 篇11

究其原因,这和语文的学科特点不无关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无边无沿,内容包罗万象,故而经常出现教考分离的现象,不是讲什么就考什么,试题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经常是两张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动,以适应高考的需要。

在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改变:

一、盲目施行题海战术,会适得其反

进入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规模高难度的试题训练,以考促学,以考代练,既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和复习状况,又能让教师明确复习方向。无疑,教师的出发点不错,但这做法是给师生加重负担,既无科学性,又难以操作,因此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频繁的检测和考试,师生只能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学生没有及时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就又开始新一轮的考试,最后势必造成还没站稳就要起跑的结果,得不偿失。

笔者以为合理的高三语文教学:一是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和频率;二是不断激励,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紧扣课堂40分钟,力求高效落实

高三学生时间紧迫,课业负担重,课后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的学习和英语的练习上,基本没有时间学习语文,做语文题,更难有时间去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品味欣赏文学语言,这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种情况,对于高三语文复习课,笔者认为关键要抓住课堂教学的40分钟。教师要争取把复习课的重点难点放在课堂40分钟,少讲精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复习,做练习,务必使每节语文课都能保质保量,高效落实。

三、适当降低训练难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虽说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但毋庸置疑,适量的考试和检测是必要的。

但据笔者观察,考试中,削弱学生自信的,多是些高难度的题,得不上分数,还白白浪费时间。如果这样的考试频率一高,学生自然“望题生畏”,裹足不前。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让学生在做题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他们的信心,胜过没有质量的高频率高难度的训练。

四、抓大放小,让教学工作赢在管理

教学的穴道在于“管理”二字。只有把学生管理好,让学生把自己管理好,教学才能取得成效。

教师要切实改变一节课一讲到底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任何自学体悟的机会,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激励上。年少飞扬的学生,只要从内心获得力量,就能在行动上更主动更积极更配合。

为此,高三教师该做的,不是整天跟在学生后面,严肃督导,不是把一天的时候无限往两头延伸,而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精神上持续鼓励,从心理上及时疏导扶持,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复习课效率。

另外,学校对高三学生,应该采用更温和的管理方式,这包括不要在醒目的地方,刺目地挂上高考倒计时牌。有的学校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时间,从而有紧迫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个出发点毋庸置疑。但同时,悬挂倒计时牌,对学生也是一个刺激,尤其是高三学生本就身心疲惫,犹如惊弓之鸟,每看一次,都会增加紧张感,造成内心的慌乱和不安,反而不利于学习了。因为高三的学生,根本不用谁提醒,对时间本来就很敏感,也记得很清楚。这种做法,反而画蛇添足。

五、劳逸结合,切勿把学生逼得太紧

有的中学,一进入高三,就没了白天黑夜,没了周末,没了假期节日,一天到晚,用来休息的时间平均只有四五个小时,再加上固定的两点一线,让学生身体吃不消。但这一切都只为了学习,为了复课,为了高考。

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学生疲劳过度,精神崩溃。有的学生在高三经常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神情恍惚,目光呆滞的现象,这都和高强度的学习有关系。

所以,学校对高三学生的管理应该劳逸结合,不能把学生逼得太紧,这样既违反教育学习规律,更是拿青少年的身体来做赌注,用健康去换取高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不可取的。反之,学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尤其对高三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做科学合理的安排,劳逸结合,才能激发出活力和学习的动力,无形中提高复习课效果。

总之,高三教学问题复杂多变,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反思 篇12

1.高中语文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1.1高中语文选修课必修化

选修课的存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是服务于高中学生的个人发展的。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选择性学习的机会,但这些机会被浪费了。首先,高考命题人对高考出题范围进行了规范,提出哪些选修课为考试内容,哪些在考试范围内,这些在考试范围之内的选修内容才有机会进入教学活动中。其次, 高中学校的语文课程决策者为了节省教学管理力量,合理利用师资,避免教学硬件使用方面的矛盾,一切课程化繁为简 , 对学生进 行统一教 学 , 这样 , 语文教学 内容缩水 不少。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剥夺学生选修学习的权利。老师为了方便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让许多学生放弃选修学习。

1.2高中语文选修课边缘化

无论从内容来讲,还是从数量来讲,选修课都占了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一大部分。但是,选修课内容很少,甚至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这就阻隔选修课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为选修课所吸引, 将留给选修课的时间移作他用。从学生角度来讲,高中学生具有一定个性化学科学习需求,但大部分学生被高考限制,只为高考而学习,没有正视选修课内容。

2.加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对策分析

发挥选修课的价值, 是促进高中教学整体质量提高的关键。下面,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出选修课教学方法:

2.1建立合理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满足语文学科发展及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当具有强大的资源意识。要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促进语文教学多样化与选择化,这就离不开选修课程的支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不足是影响选修课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中学校应当加大选修课经费投入力度,组织语文学科教师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利用教学活动、教材及专题研究等方式建立选修课程体系,促进选修课程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等,学校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入手,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置选修课程,利用高中语文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对选修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校要对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特点及业务优势进行了解,对教师的潜能进行开发,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利用校内的师师交流,分享更多教学观点与教学想法。学校要寻找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合作性学校,加强校间互动,让选修课的开展方法更丰富,提高语文教师的选修课操作能力, 促进高中语文选修课价值的发挥。

2.3利用体验 、合作与探究方法开展选修教学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利用合作与探究方式开展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开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选修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多分享,一起在广阔的世界中发挥语文学科魅力,让语文学科的学习为学生带来快乐体验。

如学习《川江号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川江号子,引导学生一起听一听川江号子,体验川江号子中的情感。共同探究身边具有民族风味的小调,促使语文学习内容更丰富。

3.结语

上一篇:学生活动管理下一篇:无排卵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