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

2024-08-03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共12篇)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 篇1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理解,虽然有现行的教学标准与参考书籍,但归根结底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免由于个体对教科书的理解并不完全清晰、准确而走上岔路,这就要求教研部门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深化对教科书要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不走偏路、岔路。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从教材入手。

教学参考是教师把握教材的参考书籍,每个教师几乎都有配备,研究教材少不了研究教学参考,但我发现不少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造成认识上有些偏颇。建议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以参考书为参考,以教材为本,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舍本逐末。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教科书不够深入,在实际课堂中往往抓不住重点,容易造成教学的反复拖沓。经不起孩子们对教科书问题的深入追究;探讨问题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对于此种情况,上级教研部门应该加强指导与监督,避免教师由于钻研教科书不到位而导致教学与实际要求脱节。

2. 语言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教材的语言因素,因为教科书的情节只是师生理解教科书的一个层面。语言因素往往隐藏在情节背后,不易察觉,教师要有意地挖掘教科书中的语言因素,使语言因素为教学服务,引导孩子们体会语言之美,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水平,进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3. 有的放矢地对孩子们进行引导。

推荐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学了《哪吒闹海》后,介绍学生读《封神演义》……这样就实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2.推荐与年龄适宜的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优秀作文等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名家名篇等。

3.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所以,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限于书本。除了书本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宽自己的阅读面。

四、运用激励机制,增强阅读动力

良好的评价方案,将有力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身需要,终身受益。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我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1. 每个小组设有一个小本子,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阅读情况。

而且这个本子由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保管,记载,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填写、评比中了解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暗自较劲,相互赶超。

2. 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

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不阻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质疑与探讨为前提的。而教师要提倡与鼓励孩子们就所学知识展开探讨和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质疑并不是怀疑。孩子们可以质疑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对于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孩子们不能怀疑。因为如果孩子们怀疑教材内容,他就会对所学知识不信任,更不会信任教师。这样就阻碍了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接受与学习。

二、理清教科书的具体要求

教师对于教科书的理解难免因个体因素而不够清晰、准确。这就要求相关教研部门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深化对教科书要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不走偏路、岔路。具体表现在:

1.新课改后,课堂内容增加,但流于表面。

新课改以后,课堂教学内容有增无减,与过去相比虽然教学的知识难度有所降低,去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却增加了大量有关孩子们能力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必须通过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探讨、交流活动实现。对于这一变化,广大的一线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在具体把握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教师过于在意对教学形式的变化与把控,不能顾及教学内容的深入,使得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流于表面,没有实际效果。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孩子们对知识一知半解,探究能力并无多大提高。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阅读浅尝辄止,阅读时间少,读得不充分,不细致,造成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不是很准确。教师阅读时缺乏感情,没有对阅读的感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造成孩子们阅读时没有感情、生硬。

2.阅读教学缺乏整体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教材的内容看做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这一过程的把握并不够。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科书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科书的把握不够准确,这就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以提高;参加各种读书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逐步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 组织比赛和评比。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评,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赛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 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快乐阅读的目的是让孩子亲近书本、享受阅读。能够享受阅读的人内心是丰富的,视野是开阔的,见解是独到的,心情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享受这种快乐和幸福,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让生活弥漫书香,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贵州正安

摘要:文章提出只有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置、课堂问题设置、学生主体性发挥及教师语言的有效性,才能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纠正的是在中小学系统传授语言学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传授。相反,我们应当研究中小学到底需要教授哪些语文知识,如何教授这些语文知识。我们纠正的是不民主的、不倾听学生个性声音的教学,但并不反对教师必要的、关键性的价值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

一、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用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教师都一定要结合目标找准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又能使课堂有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到形象的鲜明性,进而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素养。四环节教学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使教学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则教学能够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我以为,有效的教造成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孩子们阅读整体性的把握。这样在备课时对阅读的整体性的把握的准备与训练就会缺失,进而造成课堂上对学生整体性训练的缺失。孩子们得不到训练就不可能对阅读内容有整体把握。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课堂中,我们对学生课文内容的教学时间占得比较长,而对教材中人物的背景和情感的关注比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全面认识人物。教师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的阅读整体性,从培养学生的语感下手。具体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其次,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上所下的工夫,体会关键词和句的作用;最后,边阅读边领会教材的表达安排的妙处。

3.通过互动环节深化孩子们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在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孩子们为主体展开教学。广大教师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心急等不到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发挥作用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组织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总之,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挑战性,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么即使这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会感兴趣。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或是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那么谁会稀罕呢?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四、语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语言素养也是教育艺术修养的一部分。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教师的语具体表现在: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思路没有清晰的情况下就对所要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说教,使学生的自主探究难以深入。

另外,有时教师会随着学生的思路开展教学,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教师就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时,可能会由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与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形成差距,浪费了时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切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这是对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

4.教师课堂评价要适当改进。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至关重要,应用得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其师、听其课”,反之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对此我们要做到:课堂及时表扬;学生思路受阻要及时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赏。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 篇2

首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体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数学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第三、要研究课型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数学课可分为如下课型:

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

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实践应用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辅导课。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要建立教学的评估体系

要认真抓好活动课的开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研部门应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数学课的教育功能、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估。评估要考查:

1.是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整个课教学目标之一。数学课中,教师如何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

2.是否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数学课中,教师如何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在研究教学问题中受到启迪,潜在智能得到开

发。

3.是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维训练,是否通过有趣的数学材料,在学生自主参与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4.是否指导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有趣、自主、积极思维的同时,是否使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和在探索中发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增长才干。

5.是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是否使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形成、巩固和发展。逐步增强民主、合作、竞争、奋斗的意识,培养向往美好、崇尚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3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呢?本文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的三维目标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突出主干、消减细节。

教学时教师要把课程标准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转换教学观念,将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做以转换,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熟知学情、知识目标,能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做一个系统分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在熟知课程标准后,对本节教学的知识点要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梳理,找出教学中应该重点探讨的内容,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需要学生掌握的认知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实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教学目标。

二、创设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

1、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

2、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三、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五、多角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应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多实践,多总结,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探寻出实现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法之路,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江.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金色年华(下),2010.(11)

[2] 刘庆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

[3] 程万福.新课改视阈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课外阅读:中下.2012(03)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 篇4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思考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又正是教学的启蒙阶段,此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大多教师以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生硬地分割成段落结构、主题思想、作者简介等版块,采用程序化、机械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对阅读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可以说整个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阅读教学自然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新课改非常重视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们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先进的教学观念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在兴趣中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的动力源泉,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一件繁重的任务,苦不堪言,尤其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枯燥学习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水平的提高,相反还会让学生对阅读彻底丧失兴趣。为此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阅读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主动的阅读。

1. 用直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为感兴趣。图片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直观的图片图像比起枯燥静止的文字更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热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插图、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一连串的图片,以全新的视角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展现教学内容。直观的画面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此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目的。

2. 用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音乐诉诸于人类的听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天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尤其在学习一些包含真挚情感的文章时,在阅读前播放相关的音乐,以音乐来愉悦学生的身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高度亢奋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落,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播放雄壮的音频,这样不需教师做过多的语言描述,学生便可以为音乐所吸引,所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情感基调。

3. 用趣味的问题来刺激学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追根溯源,爱问为什么,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基础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关注,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与行为。

二、在阅读中思考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一个积累的渐进过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简单的素材的堆砌,而是建立在主动思考与思维基础上不断内化与提高的过程。缺乏思考的阅读只能是机械地记忆阅读材料,而无法将这些素材转化为能力,无法去判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依旧是一知半解,这自然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如果只思考而不阅读,将自己封闭起来,就会失去根基,同样是无法提高阅读水平的。阅读与思考是一对有机统一体,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考有根基、有发展,让学生的阅读有深入、有发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这也正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开始,发现的基石,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提问艺术,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主动阅读,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1. 设计好问题的价值。问题本身的价值性直接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深入性与教学的成败。如果问题价值性不大或者只是一些简单的是非型问题,那么学生就只能敷衍了事,而无法起到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的效果。一是层次性。阅读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刀切的问题无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只能让阅读成为部分学生的特权。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设计梯度性问题,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递进的小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更加贴近全体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独立思考与自主阅读。二是开放性。封闭性的问题只能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特定的教学内容上,而并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运用与再创造。教师要将问题的视野向外延伸,设计开放性问题,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才能让学生真正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考才能有深度有广度,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2.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一是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提问,导入虽短,但影响巨大。导入时能紧紧地吸引学生,自然就可以让学生专注于阅读。以问题来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的悬念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 二是当学生精神涣散时提问,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难以长时间将思维集中于文本的阅读上,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思维再次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阅读。三是在学生理解困难时提问,小学生受自身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阻碍学生前进的步伐,此时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带给学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重新思考,从而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思维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语法科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它的认识:“学语法是为了掌握语言,而不是为语法而学语法”。就初中英语而言,语法教学是初中教学阶段至关重要的内容。现代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四会”要求,要求初中生理解基本的词法和句法、要求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以便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初中生学习英语缺乏信心和毅力,特别是英语语法和口语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经过我短短的几年教学,我也摸索出了主要的原因,我认为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观念有待更新,他们主要陷入了“为语法而学语法的怪圈”。诚然,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语法的教学有时侯也把握不定,以致出现教学时显得单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显得有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找不正位子”的感觉。这样教师教起来也颇费口舌,套入了“填鸭式”教学模式。长持以往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效果一点也不好!众所周知,要学好语法的确很难,尤其是初中阶段尤为突出。当然,原因很多很多,有主观的(学生个体差异),也有客观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说到这里,我记起了学生问我问题的情景,学生问我“陆老师,学英语语法有什么诀窍?”“说实话,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在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条件下,实在无什么捷径可走。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下苦工夫’。”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是通过日积月累,只有量变,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当然,它需要不断的练习、交流(像口语一样),切不可脱离语言的实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时,就会大大激发他的求知欲,那么到底怎样使学生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只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正确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及时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点,在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掌握新的语法内容。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即通过实物、图片、手势等手段导入教学。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发达,通过直观手段,可以减少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起来更容易领会和掌握知识。如讲授“名词复数”时,我预先准备好了两只苹果。上课时,我首先一只手拿出一只苹果复习问句: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们都能回答:It’s an apple.接着我另一只手拿出另一只,把两只苹果展示在他们面前,问道:What

are these?我听见一小部分学生回答:They’re

apple.针对这一回答,我不是马上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我做手势,让他们再仔细看苹果。最后,我叫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道:They’re

apples.这样下来学生从我的反复出示实物手段中领会新的语法点。又如:在导入There

be句型时,我拿出一个装满水果的布袋,一边说一边一件件地从里面拿出苹果、桔子------问道:What’s this?Oh,there is

an apple in it.What’s this? there is an orange in it

------然后很滑稽地把这些东西分别放在学生A的课桌上,学生B的头上,学生C的口袋里,一边大声说:There is an apple on A’s

desk.There is an orange on B’s head.There is a pear in C’s pocket.并且板书这几个句子,随着老师的表情和相应的手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接着我要求他们找出共同点,学习的热情早就调动起来了,个个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这样下来就很容易近入了下一步的教学。再如:在教初一下册Unit

28“交通方式”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出示了一张骑自行车的图片,我随后根据这张图片加以发问S1: How do you go to

school?S1回答: I go to school by bike.接着我把这张图片给S1,让他去问S2: How do you go

to school?S2自然而然地回答:I go to school by bike.随后像这样我出示了其他的交通方式(汽车、轮船、飞机)一边问一边让学生回答,然后他们互相操练。最后,我板书了这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它的意思和语法。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正确地回答了我的提问。通过这样的图片直观教学,学生产生了感性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使这种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理性知识。

二、演示导入法

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或多个动作,借此引入新的语法内容。此类方法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此外,它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我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态时,我深知动词的运用是关键。因此,我经常用此方法教学,一边做演示一边问:What

am I

doing?(跑的、跳的、游泳的动作)这样,学生们一见就明确了我的意思,获得了第一手材料,接下来的回答就容易多了。再如:对祈使句的教学,我针对其特点,向学生发出了一系列的命令,让学生根据我的手势或动作做出相应的动作:Put

your pencil in your pencil-box.Don’t put it on your desk

.天气冷或热时,我发出了这样的命令:Put on your coat or Take off your

coat.这样学生就能心灵神会地领悟到我的意思,从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我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使用了此方法,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加深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情景导入法

我在钻研教材、备课时,就有意思地找了一些相关的教学情况素材,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形象地运用到课堂上去。外语的学习的确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显示它的作用。同样语法的教学也一定要同具体的言语情况相结合,要通过具体的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情景中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如:我在教“现代进行时态”时,我就有意识地拿出一个苹果,请一个学生吃,伴随这一个动作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并启发他You can answer: I’m eating an

apple.接着接二连三地给其他学生铅笔、桔子、蜡笔,并反复提问,启发学生I’m writing/eating/drawing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走到门口,让他开或关门。T: What are you doing? S: I’m opening the door.I’m

closing the door.随后转换一下动作,让他们站立、坐下、开关窗户、擦黑板等,最后相互操练。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立即在头脑中产生的一个模糊的印象,也就是他们具备了感性材料。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对学习该语法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形象地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对比导入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材时不时就会出现修改。把一些比较陈旧的不适当时代发展的内容去除,补充了一些富于时代气息,具有较强实用能力的知识。但无论怎样更新,教材就排版而言,总是较以往有一个共同点:任何语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捕捉、勤于思考,并且对他们进行对比总结。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理清思路。例如:我在教初一下册Unit22“拥有”时,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I

have------.She/ He has------.的有关句型。在学到Unit24的一般现在时态时,我就把这两个句型与I speak

------.She/ He speaks------.连在一起教,学生马上说出相似的许多句子:I don’t speak------.She/ He doesn’t speak------.Do you speak------? Does She/ He speak------?

举一反

三、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语法,并且学生很容易掌握。又如:在学到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别时,书上讲得比较简单,于是我就有意识的增加了一些内容,在教学时把这两种时态的区别分门别类地加以讲解,分别从他们的概念,彼此与相应的副词的关系及结构等方面深入地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两种时态以及他们各自的用法,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以上我谈的几点见解,在我本人的语法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于语法教学的“导入”方法有许多,运用怎样的“导入”,个人有个人的方法,决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方法来指导你教学,哪种方法更合适你,需要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探取。总之,方法有很多,但总的一条原则不能偏离或否认:语法不能脱离语言的实践。它要充分结合语言环境运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深刻理解英语。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法课上起来有声有色、多姿多彩,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所谓的“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陆宪峰2002.7主要参考书目:

林无伦《激活语法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向蓉《在语境实践活动中轻松学英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屈爱平《激活语法教学-培养创新技能》;

《教育心理学》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 篇6

【关键词】小学品德 社会教学 改革 见解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6-01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教师急需要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并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才能,所以需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科目原本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以及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如果不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其中,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标的改革正是本着这一目的进行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的目的,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

1.要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发展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首先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肯定的是,思想品德教学在整体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局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小学品德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大多是兼职进行教育的,所以在时间以及精力上没有保障,进而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需要为学生带来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带来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这是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区分的主要依据。但是这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因为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在课堂上仍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新課标中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尤其是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但是要掌握一个度的原则。

2.实现师生民主需要循序渐进

虽然教学改革强调了课堂教学应该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朝着的平等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这样很容易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针对实际的经验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讲解与活动是需要同时进行的。有些学生在上课时违反纪律,教师也不过多的干预,所以学生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得到养成,课堂上的纪律也就因此得不到保证。

另外,很多教师依然不能转变其角色,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并不能实现“双向交流”的效果。在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言语相对匮乏,除了是不是、好不好等与学生日常交流的必要语言模式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沟通方式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觉得师生之间经常进行了交流,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可言。

在新课标中,同时也强调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教师,因为只有得到相互的尊重,才能实现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教师应该进行重点的培养,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精神,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加以转变,也能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话的问题。

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要想形成一种民主的关系,就应该注重进行合作式学习。但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的旗号,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然是要改革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过去经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应该得到及时的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革的效果,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程,就必须要拥有一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心,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探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卷[C].2015

[2]金正哲.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7

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教学范例,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内, 而是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一篇或一组文章以后, 学生掌握的不应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学法, 而应是这一类文章的学法。要培养学生以教材为指导, 积极向课外延伸, 从而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 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材为指引, 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利用网络拓宽阅读面

网络中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型图书,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在网络中获得各种知识。例如学生应该了解的名著名篇, 比如国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 巴金的《家》, 钱钟书的《围城》, 鲁迅的《呐喊》, 等等;国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托尔斯泰的《复活》,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等等。这些名著, 学生可能难以搜集齐全, 有的在市场上可能也难以买到, 无法全面涉猎。有了网络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 不受时间限制, 一次读不完可以选择时间再读, 有许多名著已经被搬上了银幕, 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 也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有效拓宽知识面。

三、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1. 前引后连, 自然过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 对于学生来讲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必要扶一扶, 拉一拉。针对入学新生, 应注意适时调整教法,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 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教《记念刘和珍君》, 不妨总复习一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七篇作品, 借此对鲁迅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两篇》, 也可先复习《春》, 以使学生更充分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 在知识衔接的同时, 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提升。

2. 重视实践, 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所学内容, 只能说明有一定基础, 往往不能灵活运用。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认为, 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 只有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养语文能力。

(1) 多读。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 朗读、默读、精度、略读, 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 课本要读, 报纸要读, 科技文章也要读。什么书籍都应有所涉猎。

(2) 多写。据统计, 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 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 初中一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 每次五百字, 三年总计约两万字, 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 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还要注意, 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可互相评改, 以互相启发, 拓宽思路。

(3) 多说。传统教学多强调先生讲, 学生听。学生明白了, 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换一篇文章, 又不知所云。应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说, 大胆讲, 可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 课末五分钟质疑等活动, 提供说的舞台。

四、做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一位朋友说:待在教室里不觉得课长, 就是一节好课。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让学生觉得漫长甚而痛苦的课, 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现状”, 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的地位。

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还要注重课堂对话。因为学生的价值不在于帮助教师证明已有知识和真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而是和教师在对话中一起成为知识和真理的发现者和征服者, 而学生的生命价值就在这一次次的发现和征服中得以彰显和提升。

如果用于漪老师的话说, 八个字就概括透彻了———胸中有书, 目中有“生”。当教师腹有诗书, 能够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地处理教材, 而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他的课堂将会摆脱低效、无效的状态, 逐步走向有效、高效。

五、要着眼于阅读, 复归于言语

总的来说, 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 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 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 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 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 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 二是言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 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 不利于思索, 但容易激发情感, 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验。二者都可增强语感, 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 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 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 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明显加强,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 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8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创造性思维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刻骨、刻竹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出现及广泛应用,书籍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其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书籍装帧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发展到当今的艺术创作。如今书籍装帧已不再是简单的印刷纸张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书籍装帧设计应具有商业性。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商品,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它在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还要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和购买欲。

书籍装帧设计是大中专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其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质量。针对当前这一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围绕如何使学生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充实技能和增强创造能力,提出如下见解。

1 更新书籍装帧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人片面认为书籍装帧就是封面设计,对书籍的形式美也狭隘理解为封面设计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出版界,书籍装帧整体设计观念开始萌生并迅速流行。出版社要求美术编辑不仅局限于设计书籍封面或加上设计护封、插图,而且要对该书的整体,从封面到环衬、扉页、辑页、目录页,从内文的安排、题头图、尾花以至装订、用纸等,都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精心布局,进行统一的、和谐的整体设计,将装帧视为书籍的形式美,使全书的整体设计成为理想的三度空间的结晶。这种装帧观念的更新与扩展,对书籍出版界而言堪称具有飞跃的意义,为书籍由思想精神粮食向具有艺术美的完整艺术品发展开拓了新的坦途。笔者认为,在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应当向学生重点阐述和充分演绎上述新理念、新观点,奠定学习书籍装帧技能的良好基础。

2 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2.1 书籍装帧的任务

根据书稿的内容、性质、读者对象和市场需求,策划并制定全书总体装帧的设计方案,以确定开本、排印工艺、图稿配置、装订方式和材料选用等,从而达到全书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版面清晰、阅读方便的目的。

2.2 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

(1)美术设计。包括封面(封底、书脊)、护封、函套的设计,附件(如扉页、环衬、目录页、辑页)的设计,插图、文内修饰图的设计等。

(2)技术设计包括开本、版式、附件版权页、作者简介的设计。

(3)材料、制作设计。包括纸张、封面等材料的选择,书籍装订方式的设计。

以上各项设计分别由美术编辑、技术编辑承担。熟悉全书内容的文字编辑也应该参与或协助书籍的装帧工作,对该书的装饰设计提出原则性意见和艺术评价。

2.3 书籍装帧的设计原则

鉴于书籍装帧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装帧设计必须遵循下列重要原则:一是时空性原则。即装帧设计既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感、现代风味,符合现代潮流),又要有地域意识。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又各有特色,应当体现在各民族的出版物装帧设计上。二是个性化原则。每本书都有不同于其他书的个性,并应当体现在装帧设计上,使之具有独创性,与有个性的书籍内容浑然一体。三是整体性原则。即书籍的装帧应当从该书的性质、内容出发,基于内容与形式构成一个整体的理念进行设计。四是美感原则。即装帧设计要遵循美学的原则,激发读者美的感受。五是经济原则。即装帧设计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既要考虑节约人力、物力,又要兼顾方便生产,缩短出版周期,降低书籍出版成本。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包括书籍装帧设计在内的艺术创作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书籍装帧艺术品位和总体价值。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独具风格的装帧设计是书籍装帧的最高境界。成功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完成装帧设计的书籍,无疑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特定品质和创造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发掘这些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谆谆善诱,注重培养,使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得以充分凸显,充分发挥。

3.1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过程

有学者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过程都有某些共同的次序特点,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兴趣盎然地广泛收集资料和媒介,其间会产生激动、疑问、思考或困惑。第二阶段是酝酿阶段。其间隐喻思维趋于活跃,视觉形象重新组合,可能获得突发的灵感、顿悟。这是至关重要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解释阶段。其间答案骤然涌现,思维空间豁然开朗,装帧设计者会匆匆挥笔绘出草图。第四阶段是核实和修正阶段。设计者完成草图和最后构想,展现新创造的形式。

3.2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根据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的上述规律,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使学生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作出独具风格的个性化作品。一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考,画龙点睛地解答其质疑和困惑。二是引导学生酝酿隐喻思维,重新组合视觉形象。教学实践证明,在充满活跃氛围的课堂热烈讨论中,学生经常有灵感“顿悟”的火花闪现。三是帮助学生加强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思维与视觉传达功能。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创意思维和空间思维,试图在创意中营造视觉语言的通约性。四是帮助学生完成草图绘制和最后的构思。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特别强调装帧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正如尹定邦教授的《设计目标论》中指出的:“设计应该拟定自己的目标,简单的设计要拟定相对简单的目标,复杂的设计则通过艰苦的劳动和严格的程序去拟定科学目标,交流的、先进的、完整的、有个性、有重点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强调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和信息传播功能是最基本的,也是为设计目标服务的。至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最终转化成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书籍装帧艺术作品,从而圆满实现书籍装帧设计的个性化目标。

3.3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提高书籍装帧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和创造能力,使其艺术潜能和审美个性得到充分开发,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强迫、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切忌向学生单一灌输某种艺术观念,否则难以形成“知识对流”而引起学生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书籍装帧教学中,最好通过典型实例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形成师生交流、互相促进的生动活泼局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与生俱来,尊重人的主体性就是对人的个体价值的欣赏。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宽松、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最后,在基本功训练中,要让学生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思考,“不为律所锢,不为形所拘”,做到融创造性思维于技能训练中,鼓励艺术个性表现,而教学模式则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主观情感表达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4 结语

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闻先生说过:“书籍装帧的自身有特殊的内容。可以认为,它不仅是在解决形式美的问题,而书籍装帧本身就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装帧不是可以任意改换的外加物……它是以具象的心态表现了装饰艺术家对书籍内容的抽象,这是书籍装帧的特殊内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必须全面更新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部过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在特质,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审美个性得到充分开发,从而达到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江奇生.谈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包装与设计,2008 (3):78-80.

[3]牛晓丽.浅析封面装帧与版式设计的作用[J].出版发行研究, 2008(1):56.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9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思维,教学手段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数学研究与教育的不断发展, 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已被视为每个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高等数学课程被越来越多的专业所接受、所重视。但对于非数学专业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来讲, 一方面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 高等数学的理论基础已非常坚固, 理论体系也非常完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使学生掌握有用且够用的知识, 是非数学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的高等数学教学时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把握3个原则

(一) 够用

教学内容上删去传统教材中难而繁的内容, 保留高职院校各相关专业必须作为基础的内容, 达到满足其需要的最大限度, 够用即可。

(二) 管用

适当增添以往传统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内容, 达到管用的效果。

(三) 会用

淡化偏重理论知识教育的思想, 减弱或者删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力求学以致用, 学后会用,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形成高等数学中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而数学教学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另一方面, 对于非数学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以“实用为主, 适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更加侧重于数学解题思维方式的培养。像“逆向思维, 化整为零, 类比思想, 变量代换, 极限求和”等这些基本的思维方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强调并侧重进行讲解的。

例如, 在讲到“不定积分的第一类换元积分法”这一节中的凑微分法的时候。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 若F' (u) =f (u) , 且u=φ (x) 可导, 则, ∫f[φ (x) ]φ' (x) dx=F[φ (x) ]+C。

很多初学者, 无法理解这个定理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正是利用了求导 (求微) 和求不定积分为互逆运算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一个“凑”字, 虽然∫f[φ (x) ]φ' (x) dx是一个整体的记号, 但如同导数记号中dy的dx可分别看作微分一样, 被积表达式中的dx也可当作变量X的微分来看, 于是微分等式φ' (x) dx=du也可用到被积表达式中, 这和∫F' (x) dx=∫d F (x) 是一个道理。像这种利用互逆运算的逆向思维方式在高等数学解题中是是很常见的。

三、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数学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一个概念的引入, 定义到定理再到最后例题, 追求系统性完整性。数学一向是以逻辑严密著称的, 强调抽象思维。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环扣一环,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知识继承性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在课堂上, 教师说, 学生听, 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教师的高谈阔论, 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法, 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当成知识灌输的对象, 把中心放在教师, 而不是学生上, 使学生用别人的头脑思考, 而不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这种知识继承性的教学模式是单向传授知识, 没有给学生留下困难, 也为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虽然强调淡化数学计算的技巧性和复杂性, 但在教材中有些例题和练习题的计算技巧要求特别高, 计算的复杂程度也比较大;虽然基本体现了以应用为目的, 注重应用, 但由于一些应用问题选择不当, 或者过难, 或者过于复杂, 学生很难看懂, 甚至于有一些长篇大论的问题, 学生根本就不感兴趣, 教师也很难讲解。

要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 就要加强教学法的研究, 改“灌输式”为“启发式”, 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例如, 在讲到三阶行列式的展开法时, 教师先设疑:

将下列行列式按对角线展开:

对比、分析以上几个行列式的展开式, 你能将三阶行列式表示成含有几个二阶行列式运算的式子吗?

很多学生在很短时间的求解的过程中, 会得出三阶行列式与相应的二阶行列式之间的代换式, 这样, 就揭示了二阶行列式和三阶行列式之间的关系, 为后面进一步的介绍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打下了基础。

再比如, 讲到定积分概念的时候,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直角梯形, 并问:“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中学的时候如何计算直角梯形面积?”学生很快给出答案, 教师把直角梯形一边换成曲线, 再问:“这是一个曲边梯形, 请大家考虑, 怎样来计算这类曲边梯形的面积呢”?这种建立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的类比图形思维方式能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 这里, 直角梯形是已有的知识, 把斜边换成了曲线, 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是新知识。教师进一步提示:“考虑按分划[a, b]、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步骤进行”, 并写出相关表达式。已有知识积累的前提下, 对要求解决的问题在直接求解有困难时, 采取退一步先考察它的接近问题 (如特殊的、简单的、近似的等问题) , 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 从中探求出求解问题的方法, 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较张扬, 表现欲望强, 他们更希望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角,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 多提问, 多设疑,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才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要生动地提出问题, 简明扼要地分析问题, 让学生探讨, 发表自己的见解。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特点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并不是全盘一味的否定, 数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 要正确处理灌输与启发的关系。灌输与启发是有联系的, 没有启发, 灌输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没有灌输, 启发就没有内容。把灌输与启发割裂开来, 排斥启发, 灌输就会变成“满堂灌”, 违背学的规律。否定灌输, 启发就会变成没有坐标系的空想和清谈, 违背教的规律.。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数学系.高等代数[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创新动机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那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负担, 消极情绪滋生, 会扼制学生的个性与思维, 处于学习的低谷,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 才能始终处于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 此时学生的情感最积极、思维最活跃, 才能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看法,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一是发挥教师本身的魅力。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不喜欢教师, 又怎么会喜欢上他所任教的学科呢?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严师形象, 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这样学生便会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上来。二是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信息,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将学生带入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的写与背, 而是有着优美的意境、鲜明的人物、真挚的情感, 从而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发现与创新的基石。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与消化的时间与机会, 只是在机械地接收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学生对这些知识也只是处于记忆状态, 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于问题实践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参与的机会, 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在探究中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问题情境生活化。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加强生活与教学的关系, 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这是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教学中只有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真实地再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学生才能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欲,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 问题情境形象化。

多媒体是一种现工化教学手段, 以图文声像来展现教学信息, 采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 既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感性信息, 从而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通过学生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来完成问题的探究。在表象与本质间建立联系, 更能够让学生突破文字的限制, 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疑问。教师提问学生解决, 只是为学生走进科学的大门指明了方向, 而真正要让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大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会提问。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 要鼓励学生跳出教材与教参的条框限制,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敢于挑战, 善于质疑, 要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勇于挑战教师与教材的权威,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正确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与思想, 而是要深入贯穿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独特看法发表出来。一是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敢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 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问题时敢于提出。逐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自然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制造各种机会。学生受自身文化基础与生活阅历的限制, 在思考问题时难免不周到, 会浮于表面或是理解错误, 不知如何提问等等。教师要做好启发与诱导工作, 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 让学生找准切入口, 能够真正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三、实施多元评价机制, 提升学生创新动力

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价科学得当, 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取成就感, 从而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相反如果评价不合理, 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而丧失学习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而精当的评价, 以评价为动力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创新动机。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长处, 给予学生及时而必要的肯定与表扬。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比如, 有的学生被动参与、课上不发言、不提问, 现在积极参与了, 虽然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 回答问题并不是很准确, 但这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因此, 在评价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 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 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这样学生会以更大的兴趣与热情来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样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11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49-0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标 ,改变文言文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 “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傳》、《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几点见解 篇12

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来说, 口语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科学有效的口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口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 就口语教学情况展开几点个人见解:

一、做好课前口语训练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 为更好地开展口语教学, 教师可采取值日生制度, 在每节课开展前选择一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进行口语回答, 尽量选择一些有趣的经历进行训练。其次,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 控制好时间, 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尽可能地展现自我才华, 为提高他们说英语的胆量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开展课前口语训练, 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 也能帮助他们巩固好英语知识, 培养口语兴趣, 提高口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前的口语练习中, 英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保证以生活型的用语为主, 既要做好课堂练习, 也要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 科学指导学生展开口语训练, 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 切实提高英语口语交际水平。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 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 在操练中熟练, 借助课后活动引导学生应用, 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强化英语实践, 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良好的情境氛围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渠道。为此, 需要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创设真实的场景, 在实践应用中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例如, 在分析“英语问候语”一单元内容时, 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轮换扮演教师、父母、姐妹、朋友和陌生人等角色, 通过表演不但复现课文内容, 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 也是他们展开交际、合作的过程。接着, 再组织他们见面, 见面时采用适当的问候语来打招呼。对于一段时间没有见过面的朋友, 可以使用“How have you been?”;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则可以使用“Nice to meet you.”这样反复练习, 创造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口语, 既能让他们掌握不同场合的口语用语, 又能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情境中说, 在“玩”中说, 从而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朗读和背诵, 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材料, 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朗读和背诵练习。朗读和不断地背诵对提高英语口帮助很大。学生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与背诵, 头脑中必定会形成固定的反射记忆, 这样, 也能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英语语感, 口语能力随之也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 初中生应从一开始就养成背诵和记忆的好习惯, 加强记忆才更有利于自由地表达, 形成知识的蓄积的原始积累。教师也要有意地强化学生这方面的练习, 每节课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检查他们的朗读与背诵的实际情况,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尽量多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增长, 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会日渐增长, 英语整体学习成绩也会随之增长。

四、利用合理评价, 促进合作学习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其重要功能就是交际。在口语教学中, 为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利用课堂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意义重大。在口语教学中, 很多学生缺少自信心。教师的及时肯定, 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动力源泉。比如, 在合作学习中及时肯定学生, 多利用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 多鼓励学生敢开口、敢交际、敢于承认自己是一名英语学习者。

总的来说,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不断优化教学结构, 为学生锻炼口语营造好的氛围, 激发语言表达热情, 提高教学效益。总之, 提高口语教学效率, 还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积极探索, 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口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侯龙云.浅析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商业文化 (上半月) .2011 (09) .

[2]赖文斌, 温湘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教学与管理.2010 (16) .

[3]宋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1) .

[4]夏小利.谈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1 (05) .

[5]李红.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3, (3) :36-37.

上一篇: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下一篇:动态配电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