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2025-01-13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共9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篇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实验教学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设计时围绕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当地自然条件及资源进行全面的考虑,在执教中巧妙地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取材做一些创新,逐步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设计、创新

小学科学教材以图片为载体呈现科学探究的内容,其中,学生实验操作及实验方法的图片占很大比重,目的是引领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科学。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基本技能。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始于观察,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科学中的自然现象。如“月相”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对月相的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定时定点地进行观察,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积累对月相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月相的明暗变化规律和月球的运动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

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大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四、实验教学设计中要有所创新。

1、方法要创新。教师要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老师边讲授知识边演示实验,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反复实验直到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如“滑轮的作用”和“小车的运动”这两节课可改为边教边实验的课,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规律。(2)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科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结论,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老师的演示实验和课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电影一样,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3)将部分合作性实验改为自主性实验。实验方案不一定强求一致,更不要用多媒体画面来指挥学生统一行动。在这里,老师不再为学生框定实验所用的器材,而是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器材,由学生自己进行挑选来完成实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题思想。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尤其要表扬那些别出心裁、有独特创意的学生。也要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不断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过程,真正实现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2、实验教学手段要创新。这就要求实验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如“日食的形成”可利用计算机使知识再现,并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突破,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2)用投影和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细胞壁”可利用投影等方式,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的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3)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将一些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受气候影响等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科学教学的内容。如火山、地震。另外还可以通过悬念、实验、故事、描述、游戏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

3、实验取材要创新。针对新课标下实验器材的不足,老师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科学实验,能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如“土电话”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演示科学教学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五、学生的实验情商有待进一步激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创新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科学教材中增添了许多要探究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动手动脑进行探究。老师要努力唤醒学生的实验需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如 等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做。高年级学生更应实验探究、创造兴趣的培养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发明、小制作、校外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激发他们更持久的实验兴趣。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由扶到放的,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科学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篇2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从教材入手。

教学参考是教师把握教材的参考书籍,每个教师几乎都有配备,研究教材少不了研究教学参考,但我发现不少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造成认识上有些偏颇。建议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以参考书为参考,以教材为本,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舍本逐末。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教科书不够深入,在实际课堂中往往抓不住重点,容易造成教学的反复拖沓。经不起孩子们对教科书问题的深入追究;探讨问题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对于此种情况,上级教研部门应该加强指导与监督,避免教师由于钻研教科书不到位而导致教学与实际要求脱节。

2. 语言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教材的语言因素,因为教科书的情节只是师生理解教科书的一个层面。语言因素往往隐藏在情节背后,不易察觉,教师要有意地挖掘教科书中的语言因素,使语言因素为教学服务,引导孩子们体会语言之美,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水平,进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3. 有的放矢地对孩子们进行引导。

推荐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学了《哪吒闹海》后,介绍学生读《封神演义》……这样就实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2.推荐与年龄适宜的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可推荐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优秀作文等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小说、诗歌、名家名篇等。

3.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所以,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限于书本。除了书本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宽自己的阅读面。

四、运用激励机制,增强阅读动力

良好的评价方案,将有力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身需要,终身受益。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我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1. 每个小组设有一个小本子,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阅读情况。

而且这个本子由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保管,记载,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填写、评比中了解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暗自较劲,相互赶超。

2. 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

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以不阻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质疑与探讨为前提的。而教师要提倡与鼓励孩子们就所学知识展开探讨和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质疑并不是怀疑。孩子们可以质疑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对于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孩子们不能怀疑。因为如果孩子们怀疑教材内容,他就会对所学知识不信任,更不会信任教师。这样就阻碍了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接受与学习。

二、理清教科书的具体要求

教师对于教科书的理解难免因个体因素而不够清晰、准确。这就要求相关教研部门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深化对教科书要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不走偏路、岔路。具体表现在:

1.新课改后,课堂内容增加,但流于表面。

新课改以后,课堂教学内容有增无减,与过去相比虽然教学的知识难度有所降低,去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却增加了大量有关孩子们能力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必须通过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探讨、交流活动实现。对于这一变化,广大的一线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在具体把握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教师过于在意对教学形式的变化与把控,不能顾及教学内容的深入,使得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流于表面,没有实际效果。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孩子们对知识一知半解,探究能力并无多大提高。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阅读浅尝辄止,阅读时间少,读得不充分,不细致,造成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不是很准确。教师阅读时缺乏感情,没有对阅读的感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造成孩子们阅读时没有感情、生硬。

2.阅读教学缺乏整体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教材的内容看做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这一过程的把握并不够。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科书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科书的把握不够准确,这就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以提高;参加各种读书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逐步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 组织比赛和评比。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评,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赛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 根据学生表现,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快乐阅读的目的是让孩子亲近书本、享受阅读。能够享受阅读的人内心是丰富的,视野是开阔的,见解是独到的,心情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享受这种快乐和幸福,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让生活弥漫书香,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贵州正安

摘要:文章提出只有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置、课堂问题设置、学生主体性发挥及教师语言的有效性,才能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纠正的是在中小学系统传授语言学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传授。相反,我们应当研究中小学到底需要教授哪些语文知识,如何教授这些语文知识。我们纠正的是不民主的、不倾听学生个性声音的教学,但并不反对教师必要的、关键性的价值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

一、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用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教师都一定要结合目标找准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又能使课堂有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到形象的鲜明性,进而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素养。四环节教学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使教学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则教学能够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我以为,有效的教造成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孩子们阅读整体性的把握。这样在备课时对阅读的整体性的把握的准备与训练就会缺失,进而造成课堂上对学生整体性训练的缺失。孩子们得不到训练就不可能对阅读内容有整体把握。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课堂中,我们对学生课文内容的教学时间占得比较长,而对教材中人物的背景和情感的关注比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全面认识人物。教师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的阅读整体性,从培养学生的语感下手。具体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其次,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上所下的工夫,体会关键词和句的作用;最后,边阅读边领会教材的表达安排的妙处。

3.通过互动环节深化孩子们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在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孩子们为主体展开教学。广大教师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出现心急等不到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发挥作用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组织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总之,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挑战性,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么即使这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会感兴趣。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或是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那么谁会稀罕呢?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四、语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语言素养也是教育艺术修养的一部分。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教师的语具体表现在: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思路没有清晰的情况下就对所要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说教,使学生的自主探究难以深入。

另外,有时教师会随着学生的思路开展教学,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教师就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时,可能会由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与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形成差距,浪费了时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切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这是对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

4.教师课堂评价要适当改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15-01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是一个人真正接触和认识学习汉字的开端,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后成才和成功的奠基石。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汉字文化,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在一个人以后的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学习的话语,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很多这样的话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奠定识字基础。

郭沫若曾说:“识字是一切探究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 始。”小学是一个孩子真正识字的开始,不管学习哪门学科,识 字都是基础,小学课本上的汉字大都包含在语文课本中,把语文课上好学好,打好识字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以后的学习都至关重要。在学生初学识字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多加沟通,建立朋友般的关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那种抵制 枯燥乏味的学习的心理就很难出来作怪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 生打好汉字基础,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奠定识字的基础。

(二)辅助以后学习。不管是谁,也不管要学习什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好基 础,就像堆沙土一样,下边准备好了,才能堆出满意又耐用 的沙堆房,学习也是一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以后的学习 才能扎实牢靠,记忆深刻。小学语文学习就像是堆沙土,不 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要想学好其他学科,首先就要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在小学课程当中,只有语文课教授汉字,因此语文教师发挥了辛勤园丁的最大作用,带动学生 学习认识汉字,学习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语文课。在我们成长 的过程中,认识汉字是不能缺少的,不管做什么都需要识字,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以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方法

现阶段,我国国民教育水平虽然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是有很多方面 仍然需要不断地改善,只有从实际角度出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团队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基本保障。首先,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在上课之前,应该对语文课本摸清摸透,对课本进行深度 的研究,对基础知识进行全方面的掌握,扩大教学范围,最大程度上满足在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将讲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 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难点进行记忆,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授课,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并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见,只有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大对语文课文的钻研力度,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营造自主的课堂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自主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地发现学生的情 况和问题,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力度,让课堂学习更加的具有互动性。其次,教师 应该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形象更具亲和力,减少学生的惧怕心理,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的交往中,发现学习语文的魅力。其次,教师应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鼓励和赞美。例如,微笑和充满肯定的眼神,或者在课本中留下的激励话语,在潜移默化中都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信心,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能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性地思考问题,并带着问题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使他们了解课文的内涵,并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重难点知识进 行提问,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大胆地说出对问题的看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始终在完成问题的明确目的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使他们通过解决问题掌握课文内容,并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四)运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思维。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创新性地对问题 进行分析和思考,发展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探究性问题时,要使问题 具有思考和讨论的价值,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吸收其他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在合作探究方式中,教师要关注小组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始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对职高计算机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4

丰城职业中学涂柏青

【摘要】职高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是针对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之举。对于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师抓好课堂质量、增强计算机教育的时效性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情。针对职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要求和特点,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对如何做好计算机教学作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兴趣

职业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职业高中学生的入学门槛很低,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学习爱好冷淡。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呈逐步向下的趋势,学习困难的学生相对要多一些。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明确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有些学生学习一时跟不上,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智力才能。只要施以良好的教育,调动其积极性,后进学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优秀学生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要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信息课中都有所收获,绝不能照搬教材,而要结合教材进行挖掘,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巧妙构思,提高质量

好的构思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的教学设计要像别的科目一样做到因材施教、详略得当。例如:上“Office 2000”的“Word”内容中的对“文本框设置”这一节,怎样的构思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学会呢?在上课之前,我先编了一张“报纸”,其报纸的格式中有:文本框、自选图形、表格、剪贴画、字体设置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这些内容都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突现出来。但在上课时,设置文本框前先要进行文字的输入,假如一节课都放在输入文字上,那就没时间设置文本框,根据此情况,我事先准备好一篇文章,课上让学生打开这篇文章(内容是这节课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复制、粘贴”把这段文字放到文本框里。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合理地把这一节时间充分利用好。接下来,我让学生对照自己编的报纸和老师编的报纸有何区别,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文本框的线条和颜色还不够完美。学生就在上课时带着问题,认真听讲“文本框的设置”,这是“Word”教学中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学习“Word”的整个软件呢?如果把所有的内容都详细地讲一下,学生恐怕一学期也学不完、学不好。所以我们应该去粗取精,把常用的几方面讲讲,剩下的让他们去看看“帮助”,或者点一下。

二、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实行任务驱动。例如在教学Word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的。首先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普通的只有文字的黑白纸,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比较哪一张比较好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有色彩的一张。然后在出示用计算机制作的一份小,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5

忠县马灌镇高洞小学校

廖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SMILE项目开展的培训活动,为我们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培训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探究模式下数学学科三大能力的解读。三大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我们学习了此能力之后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以提高同学们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课堂教学的一些模式。这些都是对三大能力的具体应用,学习了之后也要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通过这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SMILE”项目的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培训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科学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和谐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其次,如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科学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科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科学大餐”!

最后,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科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探究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理念,乐学、爱学科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科学方法,体现科学课的灵魂,使科学课上出“科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科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篇6

由于企业的不断改制,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改变为现在企业的合同制工人,新的管理模式使一部分员工不适应,有的员工思想波动,积极性发挥的不好。这既有员工观念转变不够、自身素质难以适应的问题,也有企业的正面引导、企业制度、管理方式等对其影响的问题。如何稳

定企业员工的思想,将企业员工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本人有以下几点见解: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每一过程中,都需要人、财、物等资源,在这里人力资源是处于首位的。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能不断开发的资源,在实际中应改变过去那种视人力为成本的观点,而应将人力看做是企业资本,科学的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

因此,必须信赖和尊重企业员工,使其愿意工作,有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进一步实现他们的进取心、创造性和人生价值。“以人为本”不能是企业挂在口边的一句空话,而应下工夫真正落到实处,要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制度、日常工作和文件之中。

二、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好范文版权所有

领导干部的行为对员工的情绪、心理影响极大。领导干部只有在德、能、绩、勤和社会生活诸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才能树立威信、更好调动员工团结向上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以“四互”促团结。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以团结的形象来带动和促进广大员工的团结,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二是以“四讲”树清政廉洁的形象。领导干部只有“讲学习、讲廉洁奉献、讲无私为民、讲与民同甘共苦”,才能贴近群众、深得民心。反之,哪里有腐败,哪里环境就不安定,管理就会混乱,内部就会离心离德。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是以“三做到”拉近与员工沟通的平台。做到“经常与员工进行谈心,做到尊重支持下属工作,做到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及时地表扬,对员工遇到的困难要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四是以“二心”做员工的表率。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把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心扑在工作上,说话办事要让群众心服口服,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

三、将企业做强做大增强企业的吸引力,调动员工积极性。

增强企业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度。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加快企业发展是实现员工利益的体现,所以,既要重视企业形象建设,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又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兴旺,员工富裕,员工就有一种光荣感,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反之,企业衰落,员工贫穷,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员工就会情绪低落、人心思散、缺乏凝聚力,最终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四、提高民主管理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民主管理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形式,员工只有感到自己处在当家作主的地位时,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才能充分得到发挥。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重大问题交由员工代表大会或发动广大员工群众进行讨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对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并给予奖励,这样才能持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营造城信友爱和谐共事的氛围,调动员工积极性。

要尊重员工的人格、权利、尊严与爱好,平等待人,化解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载体,让员工在活动中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建立友谊、增进感情。还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六、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激励机制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语,涉及供应商、客户和企业员工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这里我们只探讨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这一单方面内容。企业的激励机制应结合企业整体制度的发展变化,从企业经营活动中不断的发现和清除不利于激励的因素,采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激励因素。在现实经营活动中物资激励,虽然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但也要避免过多采用物资激励的方式降低精神激励作用的发挥,使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效相结合相得益彰。在企业除了应用高薪激励外,企业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竞争力及发展前景等也能对员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也是企业自身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内在重要因

素,而企业内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员工调岗加薪、车间绩效管理、重奖技改人员等等,都能对企业员工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大小,采用物质或精神手段进行奖惩,使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迫使员工努力工作,不断产生新的绩效。建立“竞争上岗,定岗定薪”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挖掘员工创新才能、从

根本上提高员工人性化竞争意识。通过给予员工选择岗位的自主权,发挥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凭实力竞争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建立的激励机制才会达到企业的期望值,“促进企业价值观和标准的提升”。夯实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基础。

七、给员工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调动员工积极性

公平竞争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使用与管理方面。为了使企业员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企业在择人、用人方面应充分挖掘内部人员的潜力。而且,内部选拔有助于对参与竞争者进行全面的了解,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节约人员招聘成本等好处。另一方面,要防止“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晋升的机会,以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员工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领导不仅要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尊重人才的环境,同时也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员工承担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指导员工参与企业决策、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技献策、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等等,为员工发挥个人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应以人为本,有良好的领导团队,理想的企业发展前景,采用公平竞争、平等对待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手段,使之贯穿于企业员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员工管理机制,避免人才流失,极大的调动员工长期在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企业人心稳定,才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格局给现代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更是把人才竞争看成企业竞争的核心。人才作为企业主体,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夯实企业基础所在,也是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活力源泉。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7

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教学范例,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内, 而是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一篇或一组文章以后, 学生掌握的不应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学法, 而应是这一类文章的学法。要培养学生以教材为指导, 积极向课外延伸, 从而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 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材为指引, 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利用网络拓宽阅读面

网络中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型图书,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在网络中获得各种知识。例如学生应该了解的名著名篇, 比如国内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 巴金的《家》, 钱钟书的《围城》, 鲁迅的《呐喊》, 等等;国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托尔斯泰的《复活》,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等等。这些名著, 学生可能难以搜集齐全, 有的在市场上可能也难以买到, 无法全面涉猎。有了网络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 不受时间限制, 一次读不完可以选择时间再读, 有许多名著已经被搬上了银幕, 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 也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有效拓宽知识面。

三、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1. 前引后连, 自然过渡。

由初中升入高中, 对于学生来讲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必要扶一扶, 拉一拉。针对入学新生, 应注意适时调整教法,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师、新教材。在教学中前引后连, 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如教《记念刘和珍君》, 不妨总复习一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七篇作品, 借此对鲁迅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两篇》, 也可先复习《春》, 以使学生更充分领会不同时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关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 在知识衔接的同时, 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提升。

2. 重视实践, 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所学内容, 只能说明有一定基础, 往往不能灵活运用。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认为, 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 只有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养语文能力。

(1) 多读。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 朗读、默读、精度、略读, 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 课本要读, 报纸要读, 科技文章也要读。什么书籍都应有所涉猎。

(2) 多写。据统计, 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 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 初中一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 每次五百字, 三年总计约两万字, 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 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还要注意, 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可互相评改, 以互相启发, 拓宽思路。

(3) 多说。传统教学多强调先生讲, 学生听。学生明白了, 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换一篇文章, 又不知所云。应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说, 大胆讲, 可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 课末五分钟质疑等活动, 提供说的舞台。

四、做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一位朋友说:待在教室里不觉得课长, 就是一节好课。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让学生觉得漫长甚而痛苦的课, 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现状”, 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性的地位。

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还要注重课堂对话。因为学生的价值不在于帮助教师证明已有知识和真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而是和教师在对话中一起成为知识和真理的发现者和征服者, 而学生的生命价值就在这一次次的发现和征服中得以彰显和提升。

如果用于漪老师的话说, 八个字就概括透彻了———胸中有书, 目中有“生”。当教师腹有诗书, 能够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地处理教材, 而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他的课堂将会摆脱低效、无效的状态, 逐步走向有效、高效。

五、要着眼于阅读, 复归于言语

总的来说, 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 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 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 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 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 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 二是言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 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 不利于思索, 但容易激发情感, 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验。二者都可增强语感, 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 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 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 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明显加强,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 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 社会教学 改革 见解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6-01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教师急需要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并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才能,所以需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科目原本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以及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如果不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其中,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标的改革正是本着这一目的进行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的目的,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

1.要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发展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首先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肯定的是,思想品德教学在整体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局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小学品德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大多是兼职进行教育的,所以在时间以及精力上没有保障,进而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需要为学生带来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带来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这是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区分的主要依据。但是这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因为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在课堂上仍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新課标中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尤其是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但是要掌握一个度的原则。

2.实现师生民主需要循序渐进

虽然教学改革强调了课堂教学应该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朝着的平等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这样很容易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针对实际的经验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讲解与活动是需要同时进行的。有些学生在上课时违反纪律,教师也不过多的干预,所以学生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得到养成,课堂上的纪律也就因此得不到保证。

另外,很多教师依然不能转变其角色,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并不能实现“双向交流”的效果。在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言语相对匮乏,除了是不是、好不好等与学生日常交流的必要语言模式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沟通方式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觉得师生之间经常进行了交流,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可言。

在新课标中,同时也强调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教师,因为只有得到相互的尊重,才能实现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教师应该进行重点的培养,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精神,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加以转变,也能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话的问题。

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要想形成一种民主的关系,就应该注重进行合作式学习。但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的旗号,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然是要改革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过去经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应该得到及时的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革的效果,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程,就必须要拥有一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心,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探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卷[C].2015

[2]金正哲.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见解 篇9

涪陵李小

夏吉宏 2014/01/16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发展成长的主渠道。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正向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实践、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依据,课标为准绳和标杆,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采取较为优化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提炼升华,达成教学目标。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师如何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空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获得最佳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呢?通过“国培计划—2013”期间的科学课程教学理论研修、影子研修与实践研修及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如下几点策略尝试探究,以抛砖引玉,供与同行探讨商榷。

一.解读课标 熟悉教材 细化目标

课标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既是课标的血肉,又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研习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用活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研习课标,执行标准。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深入研习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面正确深化理解和掌握课标基本理念,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总体标准与相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主要科学概念总体与分项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总体与分项标准。

2.研读教材,依据课标,细化目标。通过研读科学课程教材,把握科学课程所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智力水平等,坚持“宁小勿大”、“宁缺毋滥”原则,细化确定导学、导教、导评价的全面、具体、且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教学目标制定设置笼统、泛滥、空大,缺乏指向针对性,规避目标偏离与科学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目标表述简洁规范,更多考虑和明确活动环境条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利于教师自身把握和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活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统筹兼顾,细化确定分层、多维、多向教学目标,避免目标固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研究》时,因部分学生先前就对磁铁及相关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似曾相识却又缺乏较为透彻深入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磁铁的磁极及相互作用”时,就将教学目标细化调整为指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磁性强弱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证据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证据、归类整理、寻找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学生体验实验、认真收集证据并寻求规律结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行熏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与认知能力水平,体现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有效完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教材是课程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托;同时,教材不同于课程,也无法体现课程与课标的全部,只是科学知识的部分载体。正如陈大伟在其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里所言: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源于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规律,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与独立思考方面,做好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必要时更要不拘于教材,充分挖掘、选择和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和已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并进行灵活取舍、增删、有机整合重组,力求“以学定教、活用教材”,避免固守教材与机械地教教材,“不唯书、只为学”,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观念 改进教法 增强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开展实验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并整理分析、寻求规律,把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固化教材”、“固守目标”和“教科学”、“讲科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方法,由重“教”、重“讲”转向重“导”、重“学”,由单一的重“结果”转向“过程”、“结果”并举并重,创造和营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有效时空环境条件,坚持“导”、“学”、“做”结合,让学生通过结果预测假设、问题实验探究、感知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证据,聚焦构建生成科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的操作实验与思维过程,发现、掌握、巩固科学概念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护学生持久探究兴趣。科学课程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教学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目的明确、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探究、验证、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是身边,就是日常生活中,并深刻体会到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话与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探究认知、验证、解释的知识,学习科学就是为了验证、解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解决生活学习与生存中各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激情,并维持浓厚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激情与浓厚的兴趣,自然容易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探究体验与能力培养,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结论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探究获得新知的过程体验,又要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让学生融入有效的教学情景,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让所有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观察感知实验现象→收集记录证据→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用心“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测一测”、“量一量”、“记一记”,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讲一讲”,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操作与观察、证据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发现一个问题,并去探索解答;同时给一点困难,让学生去克服解决;给一片时空,让学生去探究;给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创造、交流分享;放一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地发展并保持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可给学生都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与生产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表达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事物的现象与问题,还是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方法、步骤等,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的。同时,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述事物现象、问题、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标志之一,也只有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主表达,才能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为此,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1)技高为师,身正示范。对小学生来说,身教重于言教。为此,一是教师要注重和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语言的示范导向与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与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对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条件和结论等内容的阐述力求正确严谨、科学和简练、通俗简明;二是教师还应注重和充分发挥教学演示实验操作与学生实验指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实验演示和指导方法正确,步骤合理,符合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原则;三是教师教学板书做到整洁规范,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记忆。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给学生创造的表达机会与空间。教学中,一是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架子,以身作则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当文明听众,腑下身来做学生的倾听者。当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表达不连贯、通顺和完整时,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多给予情感鼓励与表扬,科学探究中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结论的假设、实验方案计划的制定、实验证据(数据)及结论等的探讨、分享、交流,合作探究、营造氛围,让学生“善问”、“愿说”、“想言”、“实说”、“敢言”;二是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设问环节与时机,随机变换提问方式,调动学生表达激情,增强学生“想说”欲望;三是有效启发指导,强化学生表达训练,让学生“会说善言”。如教学设问学生难于回答或表达不完整、连贯和通顺,及时启发引导、请同学相互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把问题假设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结论规律等表述正确、完整,并坚持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言出智慧,说出精彩。

(3)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探究记录单,引领示范,指导训练学生采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多种语言形式简洁、恰当、形象、客观科学地表达实验猜想、探究计划方案、实验数据与结论,逐步培养增强学生多种表达能力。

5.强化实验探究安全督导,规避实验安全风险。重视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科学探究操作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设备器材的安全是降低科学实验成本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不在,何谈效益与质量。为此,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学生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与安全性指导、提示,加强爱护仪器设备教育,实验器材设备的发放、领取做到适时、安全、有序,并适时关注学生探究实验操作安全,强化操作规程与安全督导,确保实验操作中的学生安全,防范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杜绝因操作方法不当与违反操作规程带给学生身体伤害乃至终身的遗憾。

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主体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评价与教学目标结合,明确评价指向针对性。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尺。评价中,应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目标,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目的多样性、评价对象的层面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明确评价对象、内容、目标针对性,进行客观价值判断,以优化教学过程,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2.评价适时适度。教学中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化优点、特长与闪光点,适时及时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评价语言,给予鼓励与客观性评价;同时要注重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中以信任、尊重、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做到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单向性。评价中倡导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摒弃教师的评价“专利”,“放权”给学生,在课堂中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与学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到自信,表现“权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4.全面科学评价考核。改变以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笔试为主,忽视过程、技能操作、方法、思维等考核测试的传统固化教学评价方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化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活动渗透、操作实践渗透等,深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整合,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进一步调整、改进教学,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提高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和谐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公平的爱护“丑小鸭”与“金凤凰”,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同学生真诚地交往、互动。同时,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与卓越。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与师德修养,以文明健康诙谐的幽黙感和亲和力感染亲近学生,以广博系统的知识、符合时代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来征服学生。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的女将军下一篇:自我认知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