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2024-06-18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1

本节公开课比预想得要好,整节课流程清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做到了师生互动,同学们能积极投入,踊跃发言,其中学生在课堂中绽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听课的老师。回顾这节课,感慨颇深,现谈几点,以释情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首先,我感觉学生的状态特别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集体朗读,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听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晏子就活灵活现得站在我们面前。

第二,在“过把导演瘾”环节中,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导”的形式是花样翻新,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组采用故露破绽的方式,导演先不导,演员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学又用方言说,最后导演再说戏,并特别强调如果不是剧情的需要,表演时必须说普通话,这种方式用心良苦,可见同学们确实动了脑筋。我认为,不管这节课结果如何,同学们的这种创造性发挥是应当肯定的。

第三,在小组交流探究时,同学们确实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比如,同学们学到了如何整合资料,学到了如何根据要求找出与文本的联系和区别,我想,如果学生们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一点,那么,学生们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节课有几处疏漏之处:

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学们导演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略显粗糙,应重点点出同学们要重点点评导演而不是点评演员。

第三,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考虑问题的深度。第四,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这是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总之,我觉得开一节课很难但又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许正是这点才吸引我鼓足勇气去尝试。确实也是如此,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这是我感触颇深的。另外,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真正的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2

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任务包括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小学语文教材、研读每一篇课文及其课后练习、吃透教学参考用书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只有这样,它才能着力解决如下4个问题:(1)(WHAT)这篇课文写了什么?(2)(HOW)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3)(WHY)这篇课文为什么写出来?(4)(HOW)这篇课文写得怎么样?

早在2006年,靳玉乐教授在其主编的《对话教学》一书中已把对话教学划分为6种类型,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及教师的自我对话”。

一、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常见问题

1. 对话目标虚幻化

与以往教学不同,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非预设性,部分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应一味地放大课堂的非预设性,觉得对话教学应随课堂教学而生成,教师只需要凭借自己课堂的应变和机智就可以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这样,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就减弱了,教学目标也相应淡化了,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淡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会任意为之,没有确定性。

(1)课例1。《晏子使楚》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笔者在Y小学听过S教师执教这篇课文。

师:同学们好,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晏子使楚。

师:晏子本名晏婴,为什么叫他晏子呢?

生:因为古代对有学问的人,就会带有“子”之称。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这位教师还是对这个题目进行了详细分解,解释晏子中“子”一词的由来。因为S教师在这一环节没有时间的控制,课堂上完全是他一人掌控,看似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实则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因为课前没有对这些古代尊称进行预习,学生听课的时候一脸茫然。

2. 对话内容浅易化

在Y小学的同一天,笔者还听了另外4个老师对《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讲解。以F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

(2)课例2。多媒体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对预习的字词有什么疑惑吗?

生:有的是多音字。

师:那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答。

师:那我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下。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些字词写一遍,老师在黑板上写,你们在空中手写。

生写。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自读。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得是什么?

生:讲了晏子出访楚国时被楚王侮辱,最后还击楚王的故事。

师: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说得更完整一点?

生:讲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还击的故事。

师:被楚王侮辱的晏子是怎么还击的呢?是一次比一次厉害,还是怎么样的呢?

生答。

师:被楚王侮辱的晏子,为什么要反击楚王呢?

生答。

对话教学属于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思想碰撞,F教师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内容上,她的教学问题围绕书中内容进行,但都属于同一个层次,缺失师生之间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3. 对话问题形式化

在教学中,对话的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教学对话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缺少必要的深度。这样就体现不出思维的含金量。以Y小学L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

(3)课例3。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什么呢?

生:晏子使楚。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觉得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晏子出访楚国。

师:晏子本名晏婴,为什么叫晏子呢?

生答。

师:是不是外出访别国的人都可以叫什么子呢?

生答。

师: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人叫什么“子”呢?

生答。

在这堂课上,L教师虽然频繁发问,但这些问题都缺乏思维的含金量。对于教材来说,都没有实质性的对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完全可以从题目入手,介绍一些古代尊称的常识。没必要为了课堂导入,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教师普及课外常识之后,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主动参与教材解读,这样课堂对话教学才能有效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思考

1. 教师与教材应“平等对话”

教材是一个共有错综复杂的意义与关系的复合体,它的基本构件组合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含义和结构层次。教材解读对教师个人来说是一种再创造。教师“文本解读”的“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它是为教学服务,既达成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考虑到如何将之转化为学生的理解。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自己不但要深入教材,对教材的标题进行解析,还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把握,这也体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设想学生的角色,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听得懂。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实践和思维发展的最佳“路径”。

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只有从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生活化”4个维度来进行,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且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师示范、讲解有序的片段和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学思结合、手脑并用,有说有做”的操作性活动版块;加强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强化知识结构意识,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联系起来。这4个维度有利于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老师讲授《晏子使楚》时运用了主题教学法,将其施展得淋漓尽致。窦老师这堂课主题新,她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拟定了“尊重”这一主题,体现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窦老师这种“主题先行”的教学方法,正是对教材文本的深刻解读。教师熟知、熟透后,才能将文本内容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

2. 教师与编者应“惺惺相惜”

(1)与本单元整体结构的对话。编写教材时,编者都有一定的思考和意图,教师应站在编者的视角解读教材,预设教学目标,并促以达成。学习新单元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初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和本单元学习要求,把全单元课文主题粗略浏览一遍;然后思考单元各课之间有何联系、异同,结合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在课文学习中加以关注,为语文实践做好准备。

(2)与课标的对话。编者精心编写的教材是围绕课标的三维目标来进行的,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要确切理解文本解读,必须把握教材体系,领会编者意图。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对话呢?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该阶段的训练目标。一篇文章放在不同学段,承载的教学使命是不一样的;其次,要准确把握单元训练重点。一篇文章一旦进入教材,它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单元训练点的约束。例如,《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单就文章而言,可以说它是一篇写事文,一旦进入教材某一单元,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写可贵的亲情、友情的,如果把它当写事文来教就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3. 教师之间应增强沟通,避免对文本误解、误教

教材中课文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一般情况下,文本有3层意义:其一,作者想表达的主观意义;其二,客观意义,即是文本问世后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其三,读者独到的主观意义,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意义。

能否探求到教材文本的意义,首先涉及读者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文本涉及的内容总是涵盖一定范畴的知识,读者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是解读文本的前提。只有具备对文本相一致的认识,才可为文本的有效解读提供可能。

对文本的理解还取决于读者的生活经验,即读者的现实生活状况。个人的实际生活情况决定了其认识特点。不同的人对教材关注的视点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自身知识组成了一个人的前理解,前理解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个体在解读教材中的独特性。独特性使对话教学过程充满张力,也使对话过程普遍存在误读现象。

教师解读教材不是为了阅读,而是肩负着教育的使命,需要更全面、更合理、更深刻地解读文本,这就需要更广泛的对话空间,以便拓展思路。因此,教师集体备课是较好的选择,可以有效地避免对文本的歪曲与滥解。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备课时文本的对话交流必须要有针对性,小组之间可分享文本阅读的亮点,交流多元的理解,探讨文本阅读的难点和疑点,最终促进阅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摘要:教材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解读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掌握的重要手段。文章指出对话教学中解读文本所存在的问题,力图以教材解读的理论为依据,提出相应策略,以便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地展开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材,策略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董丽雅.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思考[J].教海拾贝,2009(10).

[3]雷鸣.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初探[J].教学纵横,2013,(6).

[4]黄娅,邓李梅.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四化观”[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

[5]陶玥.窦桂梅《晏子使楚》课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5,(63).

[6]林红.掀起你的盖头来——文本解读策略谈[J].小学教研,2013(31).

《晏子使楚》教学及反思 篇3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本课相关成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并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4.拓展阅读,理解人物语言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

借助自主学习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等方法重点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并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懂得礼节,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创设小记者情境。

2.解释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小组交流批注

晏子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组内先交流一下大家课前做的批注。

四、全班交流晏子的语言和表情,体会晏子的人物形象

五、情感朗读

1.师生先合作。

2.生生练习。

3.生生合作展示。

六、交流拓展

各位小记者还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对晏子进行了调查,是吗?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们打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交流一下吧!

七、总结

总结本课。推荐读《晏子春秋》。

八、布置作业

1.把从这节课学到的成语及解释积累到采蜜本上。

2.随笔本练笔。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突然他看见你们这帮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他轻蔑地说:“齐国没有大记者了吗?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么反驳呢?拿起笔来,写一写吧,看谁的语言最妙。

教后反思

我讲授《晏子使楚》这一课,可以说,这是参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的又一次练兵。一节课下来,自己还是挺满意的,虽然仍然留有遗憾,但总体上感觉自己的“语文主题学习”是在由表面走向深入,由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节精读课。单元主题是“妙语天下”,顾名思义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语言就是本单元的目标。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即精讲多读,借助学生自主学习卡,把这节精读课压缩成一课时完成,并拓展了一篇和文本难易程度相同、长短相近的文章进行课上交流,力争创设一种高效的语文课堂。

基于以上单元目标和“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即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这样一个问题,落实“一课一得”。反思这节课的得失,我觉得有两点突破、一点遗憾。

首先,突破了缺少生机的课堂,致力于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众所周知,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高年级的课堂往往缺少生机。学生稳稳当当、举手寥寥无几的场面在我的课堂也是常常上演。“如何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地徘徊。前几天的“语文主题学习”观摩学习给了我启示,我在笔记本的扉页中写道:“设计点燃学生兴奋点的环节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于是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与晏子一起出使楚国。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学生兴奋了,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齐国的代言人,一种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为理解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高尚品格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的结束语中,我利用图片,把“晏子的话”带给孩子们,这一设计不但让文本活了起来,也把《晏子春秋》介绍给学生,学生的兴奋点再次点燃,读书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其次,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学生自然有所收获。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演绎他们的精彩,参与度不断提高。但是,我渐渐觉得这样看似精彩的课堂往往效率低下,因为学生捕捉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量并不大。如何让学生有所得,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这成了我考虑的问题。还是“潍坊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会”的学习,帮我理出了些头绪。名师课堂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生成的精彩,而这种生成的捕捉和利用往往是建立在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于是,我参考了许多和《晏子使楚》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并看了《晏子春秋》这本书,对晏子其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进入课堂,我觉得自己的站位高了,学生的各种回答都能在我的引导下深入,对晏子的理解也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学生有所得,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真正高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登台的演员说的,但是我觉得,有时它对于任何事业都有效。精彩的课堂来源于教师深入的学习和不断的钻研。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遗憾。因为学生的思维局限,提醒我备课要考虑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40分钟可以完成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更从容。其实,致力于“一课一得”不可避免要有选择和放弃。选择容易,可放弃却很难!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语文素养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把大量阅读带入语文课堂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我想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坚持,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4

(一)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

本课教学中我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首先利用知识树带领学生理清整篇课文的脉络,紧接着让学生明确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内容。分别是“进城门”“初见时” “酒席上”。因全文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所以每一个小故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知识树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二)先扶后放,引导学生由会学到学会。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从一上课便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首先,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品格。教学中我做到先扶后放,在全班学习第一个斗智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后两次斗智,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并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主动学会了后面的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之中我能够以学生的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学法,由不会到学会。并通过动手动脑地学习,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理清文章层次,注重语言的积累。

知识树的运用让学生由了解本单元入手到理清本课脉络再到理清事件脉络,从而感悟到作者的写法。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在课堂上我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主动积累成语时,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补充成语“张袂成阴”并及时地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这样一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对我校的教改实践中,通过知识树的运用把握更加清楚,并在课堂上做到人人清、堂堂清,这是我感触颇深的。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导学提纲设计让文章没有整体性。

在导学提纲中,只是强调晏子这一个人物,但晏子一个人不能引领全篇,所以课中学生汇报过程中,学生出现分析楚王的语句。而且课中还缺了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例如导学提纲可以直接设计成:

1、默读3—5自然段,文中是怎样叙述晏子和楚王智斗过程的?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有感受的词语或句子旁写感受。

2、读一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在书上批注。

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师语言过多。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不是一味的让孩子说。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知道我在哪点拨,点拨并不是重复学生的话,而是是学生回答做总结或上升一个层次。

三、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

四、深入解读文本,潜心读文。

因为自己对整篇文章把握不准,没有很清楚的思路,所以讲起来有些混乱。阅读应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所以在解读本课时,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让孩子明白晏子话的意思,再让学生体会话的妙处,说话的方法,最后在让孩子带着理解读文。这样读书才有层次。在对语言文字理解上还要结合语言环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反思中提升自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索提升个人素质,争取教学再上新台阶。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令我们赏心悦耳。

本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语言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过把记者瘾”,先让学生尝试用晏子的思辩方法和语言技巧反驳楚王,然后让学生作为随行小记者采访晏子和楚王,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建构、主动创造的激情,通过晏子模仿秀,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反思这节精品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课内的采访表演和课外的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此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商量一下”“小组交流”“讨论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交流深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机智

课堂上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晏子反驳楚王巧妙语言,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 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借机引出背景介绍。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再追问: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联盟。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既不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儿。有时委婉含蓄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选好文章切入点,理解“尊重”的内涵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直奔主题:晏子使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导孩子作深入思考: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吗?不,是智慧。那么,晏子的智慧从那体现出来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大做文章,在大量补充阅读的基础上,渐渐突出了晏子的冷静,勇气,智慧,风度。到这里,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内涵。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抓住契机,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欣赏到第二个故事时,我告诉大家,晏子的话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成语:“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并及时对学生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我问三个成语都形容人多,但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现在已发生变化了?学生说:“挥汗如雨”。当欣赏到第三个故事时,我说:其实晏子的这段话在原文中就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句典故,快快背记下来,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当我让学生送楚王几句歇后语的时候,学生用上了当天积累板上积累的三则歇后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说:“其实你们的积累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激励学生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

在学生评价晏子凭借智慧和实力赢得尊严之后,我又抛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前后桌互相讨论后发表观点,可赞同,可反对,或赞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再度被激起,这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争辩如泉水涌动,争辩声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闪烁。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习惯、独立的价值立场,不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复制品,而将是自主、开放的思想者。

五、课后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超越课堂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开放式作业:

1、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齐国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某某报道”。

2、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语文课上讲给同学、老师听。

4、如果你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老师推荐给你们一本书《晏子春秋》,你们会对晏子有更深的了解。

以此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练笔能力和表演能力。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 “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理解“使”,出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一: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二: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三: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3)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第二个故事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 2

人了呢?”

(a)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b“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c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d感情朗读。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3)有感情朗读。

(三)第三个故事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3、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四、作业:

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6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电化教学之中。

首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体会内容,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晏子使楚》的语言艺术之谜 篇7

大多教师教学《晏子使楚》时, 普遍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其一, 晏子和楚王较量了哪三个回合? (然后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分析) 其二, 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 晏子怎样反击楚王的? (欣赏语言) 其三, 楚王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人物分析) 其四, 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情感体验) 其五, 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其六, 文化积累:不尊重对方就是不尊重自己, 侮辱别人就是侮辱自己;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首先要尊重对方。其七, 课文总结: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 面对楚王的侮辱, 晏子临危不惧, 沉着应对, 机智反击, 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表现出了晏子正气凛然、足智多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品质。

可见, 这些教师都有浓厚的串讲课文、教课文 (而不是用课文教) 的色彩, 尽管都带领学生感受到了晏子语言艺术的魅力, 欣赏、赞叹、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但是, 几乎没有教师去引导学生探究晏子语言艺术的魅力, 以练就学生语言艺术的实力。仅仅欣赏晏子口才好, 但如果不知道好在哪里, 也是学不到的。

那么, 晏子使楚的语言艺术之谜是什么, 晏子口才好的缘由是什么, 晏子维护尊严、实现言语意图的规律何在呢?言语交际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言语接受者是否做出积极而强烈的反应, 与接受者有关, 也与表达者的言语冲击力和魅力有关。言语如果没有冲击力和魅力, 就近似废话。接受者如果接而不受, 无动于衷, 充耳不闻, 表达者就言而无用, 不能实现自己的言语意图。表达者怎样才能使言语有冲击力和魅力, 使接受者心动, 情动, 行动, 从而实现言语意图, 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呢?我们把言语比作车子, 把言语意图比作车子上的货物。表达者要想让车子把货物顺利地运送给接受者, 就必须在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开辟言语的通道。言语的通道、途径很多, 有触及利益、触及情感、触及经验、触及自尊、触及兴趣。

《晏子使楚》就是触及自尊、将双方的自尊紧密联系起来、开辟言语的自尊通道的一个例子, 鲜明突出地体现了触及自尊的规律。对方不尊重你, 但不会不尊重自己。你只要触及对方的自尊, 在对方的自尊与你的尊严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打通言语的自尊通道, 就可以维护你的尊严。晏子在与楚王较量的三个回合中都是在对方的自尊与自己的尊严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从而打通了言语自尊通道, 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晏子使楚, 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门难进。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 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 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 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 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迎接晏子。晏子怎样实现“叫楚国大开城门, 迎接自己”的表达意图的呢?那是因为晏子的言语触及了楚国的自尊。楚王如果不吩咐大开城门, 迎接晏子, 就等于默认楚国是狗国。楚王为了楚国的尊严, 证明楚国不是狗国, 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迎接晏子。

晏子使楚, 面临的第二大问题就是话难听。晏子见楚王时, 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 说:“您这一问, 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 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 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 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 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 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 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 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 楚王只好陪着笑。晏子将使者与出使的国家对应, 触及到了楚王的自尊, 让楚王明白贬低晏子就等于贬低自己的国家, 要提升自己的国家, 就得提升晏子。

晏子使楚, 面临的第三大问题就是脸难看。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 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 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 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 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干这种事?”哪知晏子面不改色, 站起来, 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 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 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 好好地劳动, 一到楚国, 就做起盗贼来了, 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 只好赔不是, 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 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从这以后,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晏子将人的变化与所处环境对应, 触及到了楚王的自尊, 让楚王明白贬低在楚国的齐人就等于贬低楚国, 要提升楚国就得提升在楚国的齐人。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晏子的能言善辩才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些人物之间的故事?

2.楚王几次刁难、侮辱晏子呢?

3.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是用什么办法?结果呢?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感知“机智”

1.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2.画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3.默读思考:这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4.结合填空题,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课件出示: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楚国,因为楚国是 。

5.重点指导学生填写“结论”。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勇敢”

1.这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画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意思。

3.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课件出示: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 ,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 。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体会“尊重”

1.这一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2.改双重否定句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3.深刻认识“晏子”———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有过人的才智、善辩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我们从三个故事中领略了晏子卓越的外交才能,老师这儿还有一段话。

(课件出示古文,教师范读。)同学们看一看,从中你能不能发现什么?

2.小结:中华五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段文言文就是其中之一二,课后大家可以对照课文再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品味中国文化的魅力。

3.作业:

(1)选择三个故事之一,排演课本剧。

(2)写一写你想对晏子说的话。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只有访问狗国才进狗洞 只好大开城门,迎接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 只好陪着笑

两国的水土不同 只好赔不是

教学反思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排演课本剧,体验课文内容,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9

一、循循善诱,勾起探究欲望

老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吗?

孩子们:想。

老师: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痛快不痛快?

大多数孩子:痛快。

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痛快好吗?

孩子们:……

老师: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吗?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佩服不佩服?

孩子们:……

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佩服好吗?

孩子们:……

老师:准备好了回答老师的第三个问题了吗?第三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气愤不气愤?

孩子们:……

老师:why?

孩子们:……

老师:老师的第四个问题是,读了课文后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觉得奇怪的?──-(实际上就是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孩子们:……

学生提问后老师要及时梳理!做到心里有底,什么问题该在什么时候讲哪节时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当时解决!

二、设情入境,深入学习课文

这部分我建议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进行,然后让下面的同学对表演的同学加以评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道明确:第一次晏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再结合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三、《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10

课后老师推荐读《晏子》、《春秋的故事》。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但是整个反馈的过程又进入了分析的老路,特别是第三个故事,让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水土不同”,学生难度很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半天,多数学生还是不明所以。虽然教师反馈时紧紧抓住晏子的几次说话,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学生没有读出晏子的话外音,也就是语言文字里面所含着的意思,对晏子能言善辩,胆识过人感受不深。其实这篇文章学生一看就懂,内容上没有什么好分析的,但是晏子的智慧体现在每次反驳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礼节风范,让楚王恼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后赔不是:“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这些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学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极强的调控指导能力,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朗读,巧妙指导,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故事情境中去,而且教师的语言要丰富一点,诙谐一点,智慧一点,学生的智慧需要教师的智慧去点燃,智慧的教师,智慧的学生才能走近智慧的晏子。

具体谈几点建议:学生初读感知时,有个学生谈到晏子是个“能言善辩”的人,老师追问:“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学生感到为难,在老师的契而不舍的追问下,只好说:“知道,说不出来。”老师又让其他同学解释。一学生说:“很会说话,善于辩论”老师这才满意了。看来老师仅满足于孩子能回答出问题。老师,这是何苦呢?是不是这样解释了大家就理解了这个词呢?我看未必。教师这一做法首先让刚才那位发言的孩子感到些许难堪,“能言善辩”是他初读课文的第一直感,这种感受是很珍贵的,至于什么是能言善辩,他意会到了,但不能言传,这也是很真实的。老师的穷追不舍可能让他以后在发言中会有顾虑,不深思熟虑好了,他不会轻易发言的。这样,课堂的生成性会大打折扣,很多有利于师生深入学习的契机就会失掉。其实,这位学生“知道,说不出来”是我们课堂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极好的资源,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把课堂教学,把学生地思维推向深入,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存疑,就让他说不出来,仔细读了晏子的`几次说话以后,孩子的这个疑自然会迎刃而解,而且这时对能言善辩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从晏子的话中深刻地领悟了这个词的涵义。

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词语,你根据这篇课文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8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区分“乘机”和“趁机”,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通过补充、比较等形式品读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感受他的能言善辩和爱国热情。

3.关注提示语,揣摩人物的内心,读好晏子和楚王的对话。

4.渗透古文,了解“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3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

教学重点:

1、品味晏子的语言,体会巧妙之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叫晏婴,人们这样评价他:(大屏幕出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指名读读这句话,说说这句话得意思。人们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呢?相信学完今天这个故事你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2、解题:指名读;强调“子”的读音和意义,(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读文:晏子在出使楚国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指名逐段读,读的过程中相机强调一些关键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其他同学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课文的分段。(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遍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又解决了字词。省去了出示字词的环节)

2.交流:课文的写作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既然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就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划分呢?

起因(1、2)

经过(3、4、5)

结果(6)

三、概括起因、结果,激发探究的兴趣

1、媒体出示,指名读“起因”,强调“乘机”的读音。概括成一个词表达(侮辱)

2、指名读“结果”,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说说“不尊重”的意思,“不敢不尊重”呢,换一个说法。(不得不尊重、只好尊重、、、)也概括成一个词表达(尊重)

3、侮辱和尊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楚王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的经过部分。

四、研读第一个故事

1.首先让我们来品读一下楚王和晏子第一回合的较量。

指名读文。

出示晏子的话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

(课件打出)填空: “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3、思考:晏子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4、如果你是楚王面对这样的问话,你会怎么回答呢?所以楚王--------(生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你感觉到了楚王什么样的心情,把体会读出来。有感情朗读此段。

五、品读第二个故事

出师不利的楚王不甘心失败,又和晏子拉开了第二个回合的较量。

1、谁来读一读第二个故事。

(课件出示对话: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2、仔细读一读晏子的话,体会他的巧妙之处。指名谈一谈。

(1)(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生先自由说,(课件出示填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楚国是()国家,所以派最不中用的我访问。)让学生填一填,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填空学生对晏子的言外之意体会的更清楚了)

(2)(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比较:

A、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B、我们齐国有很多人。)

比较这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让学生体会晏子的话更具体,更有理有据。

(3)、积累典故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成的,本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的,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现在老师摘录了其中的一句来考考大家,出示: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1)师读,2)你会读吗?理解,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3)找一找文中相对应的语句。三个成语相对应的意思说一说。“比肩继踵”也说“摩肩接踵”生读,把这三个成语写在相对应的意思下面吧。

3、带着体会读一读这段对话

提示:怎么才能读好呢(注意提示语,人物的神态、语气等)生生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

六、自主学习第三个故事

高傲的楚王一次一次被晏子驳得哑口无言,可他还不死心。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故事。

1、总结方法自主学习。学第三个故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生说师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个故事。

2、汇报交流,可以谈体会,可以分角色朗读

3、积累典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七、小练笔

屡遭失败的楚王心情非常郁闷,你能不能劝劝他?机智敏捷的晏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你想怎么夸夸他,任选一个话题,写一写。

八、拓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篇12

晏子的话不但点出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又一次回敬了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使良民变成盗贼。楚王不但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4、从晏子的应对中我们感受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练读这段文字。

四、评价晏子,升华主题

1、归纳三个小故事,体会晏子形象。

让钻狗洞——楚国狗国——只好……

齐国无人——楚下等国——只好……

齐人盗贼——“水土不同”——只好……

2全面评价晏子,感受课文中心。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结合相关内容、资料谈)

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

强烈的爱国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3、正是晏子巧妙的智慧、善辩辞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辞让楚王不得不折服,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投影出示,齐读。板书:不得不)

“不得不”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不能不、必须、只能、只好……

(4、楚王仅仅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结合“使”、背景资料“结交”感受理解,楚王尊重的还有齐国人民、齐国国家,因为晏子的背后是一个有力的团队。)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不辱使命!晏子的话句句千金,字字在心。话不多,传神则灵;人不在高,爱国则名垂青史。

2、要想更多地了解难晏子,老师推荐课外阅读《晏子春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_晏子

《晏子使楚》语文说课稿 篇13

学生间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学生在知识积累、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所以说学生是有多方面差异的教育对象。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及我们育民小学提出的“以人为本,育人至上,差异教育,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我力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不仅要侧重于研究学生主体的共同性,同时还要善于研究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即探讨如何促进学生有差异地最优发展,有针对性的实施“差异教育”。

1、尊重学生的元认知,利用有效的交融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差异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

课始,我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问题,即:故事中,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谁令你最佩服;有没有使你感到大快人心的情节。三个问题的提出既巧妙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思路,又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另外,虽是问题,但并不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而是告诉学生“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谁愿意帮助我解决呢?”表面上是简单的话语的不同,是师生间的交融谈话,实质上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无形中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的气氛更为和谐,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利用有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刚才提到,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差异对于超常班的孩子来说更是明显。他们有的偏重逻辑思维,轻于语言感受;有的偏重语言感知,轻于语言表达;有的反应极快,有的则需深思熟虑追求完美;有的性格开朗,有的则不善言谈……在这样的班级授课,“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就更显得犹为重要。

课堂上,我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环节的设置,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多地参与。如:课始,根据初读谈感受,孩子表达上的不同实际上就是他们认识水平、鉴赏能力的不同,教师只做适当的疏导,帮助孩子提高认识;课中,小组合作的设置,既让胆小的孩子充分参与了课堂,又体现了“生教生”,既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孩子在课堂上的收益,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自选伙伴,自定方式,自定角色,自行排练……这一系列的活动,无不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对差异的关注。

3、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利用有效的资料交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晏子使楚》是发生在春秋末期的有名的历史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虽然它中间的推理、斗智深为学生喜爱,但其中深远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征却不好把握和理解,尤其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所以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的环节。这次资料的交流不同于以往,不光是选择资料的孩子要经历一个搜集、筛选的过程,其他听的孩子也要说说你在听完后有什么收获或不懂的地方,这充分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不同,体会和需求自然不同,学生间的交流也正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篇14

(1)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2)酒酣()

(3)吏二缚一人诣王()

(4)所以然者何()

答案:(1)对(2)高兴(3)绑(4)这样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2)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请你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答案:(1)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阅读全文,回答4~8题。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言辞)今方来(将要)

B.何坐(犯罪)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C.叶徒相似(只)寡人反取病焉(辱)

D.晏子避席对曰(躲开席子)吾欲辱之(羞辱)

【解析】选D。“避席”在句中的意思是“离开座位”。

5.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羞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提炼成成语_________,晏子说这话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南橘北枳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7.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揣摩能力,当时楚王想要羞辱晏子,没有想到反而自取其辱,因此当时他十分窘迫。

答案: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8.晏子这个人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很有名。他机智诙谐,能言善辩,大智大勇,兼具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采。课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来突出他这些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写人物有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本文中,面对楚王的挑衅,他以自己巧妙的语言反击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

答案(示例):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突出他的特点。他的比喻非常巧妙,既回击了楚王的诬蔑,又不失外交礼仪。同时,文章还把楚王作为晏子的陪衬,构成对比,更显出晏子的机智勇敢。

【延伸提能力】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晏子入见,立有间()

(2)公被狐白之裘()

(3)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答案:(1)一会儿(2)通“披”,穿着(3)拿出

10.翻译下列句子。

(1)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

(2)晏子能够明白自己想要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认为好的事。

11.本文记述了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提醒执政者要

____________。晏子是用什么方法劝谏景公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视人民疾苦借用古之贤君的例子劝谏当时的国君,借古讽今,有说服力。

12.晏子和景公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结合课文选择其中一人,略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晏子的性格可从晏子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精神来分析。景公的性格特点可从他能听从晏子的正确建议来分析。

答案: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上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布置下一篇:南京大屠杀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