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反思

2024-06-27

课堂反思(精选12篇)

课堂反思 篇1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活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 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 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更是教师关注学生, 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苏教版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音乐知识的学习内容是“音符”。课前我回忆了以往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的情景。应该说同学们都是喜爱上音乐课的, 可一旦到了学习有关五线谱知识时, 同学们的热情就明显降温, 少数同学的注意力也会发生转移, 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音乐入门所必须的一个过程。该如何设计这一环节, 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呢?经过充分的反思, 我带着一张彩纸走进了课堂。学习“音符”时, 我拿出了这张彩纸, 给彩纸命名“全音符”, 并在彩纸上写下一个全音符, 规定全音符的时值为4拍。演示开始了, 我将彩纸对折, 名称改变, 二分音符, 时值也只有原来的一半, 2拍, 写下一个二分音符。彩纸继续被折叠,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课前反思的作用显现了, 原本可能会出现的冷场在此刻被活跃、热情的气氛所替代, 有同学还这样说:“五线谱有意思极了, 一点也不难!”

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为主体、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的课堂, 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课堂, 也必将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终身幸福的课堂。

二、教学中反思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苏教版七年级 (下)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是歌曲《回声》的学唱, 及音乐表现要素“力度”的学习。同学们在对歌曲进行分析时, 不仅分析了歌曲的曲式, 还说出了这首歌曲的特点:歌曲每一乐句后, 都用人声来模拟森林中的回声。我抓住了这个契机, 继续问:“那么演唱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效果的呢?”生答:“声音的大小, 用很轻的声音来表示回声。”“怎么实现声音强弱变化?”“不同的力度。”“对, 是力度。力度是塑造音乐形象、营造气氛、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让我们来演唱一遍歌曲, 用不同的力度控制好自己声音的大小, 塑造好‘回声’这一音乐形象, 让听者一听就能明白。”就这样, 无需我刻意讲述, 也无需我多说一字, 学生们已然“发现并掌握”了“力度”这一知识点。我对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反思的“成果”感到满意。

三、教学后反思

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苏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在学唱歌曲《我们一起来》时, 我准备了很多资料:舞蹈视频欣赏、本校学生参加“市健美操大赛”获奖录像等, 同学们热情高涨, 拍着节拍、和着韵律很快学会了这首歌曲。课后, 我进行了反思。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效果也不错, 可我却觉得有一点缺憾, 环境约束了学生们的表演、创作激情。“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表演、创作激情得到有效保护呢?”有了, 何不将音乐课堂“搬出”室外?迈着轻快的脚步我走进了另一个班级的课堂。在同学们热情高涨时, 我手提录音机将学生带出了教室, 来到了操场。同学们在草坪上载歌载舞, 用自己的歌声、肢体语言诠释着对歌曲的理解, 创作激情空前高涨!

这节课的成功归属“课后反思”。

事实证明, 教学与反思相结合, 不仅可以使教师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 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 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思则深, 思则新, 思则进。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一项满怀希望的活动, 因为实践着反思的教师, 总带着发展的愿望, 充满着超越自我的信心。反思是从现实出发, 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 教师通过反思, 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充分运用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活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 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反思,充满活力

课堂反思 篇2

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形势下,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改革,冷静反思新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新的理念、目的、内容和方法。

如教学《台阶》时,在完成了一个班的教学后,没有达到我的预设效果,我就认真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觉得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时,耗时过多,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文章主题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有点儿缩水,而且还忽略了课中动态生成的问题:“父亲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造房子,值不值得?” 的有效处理。导入新课时播放的背景音乐《愚公移山》,不能提前播,也不能整首播,提前播可节约时间,但缺乏新鲜感和神秘感;整首播耗时长,不能快速吸引学生。于是,我就截取了“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一段,且只播一边,声音可以稍大声点。在对课外延伸环节播放的音乐《父亲》的处理也如此,我只截取了“想想你的背影---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一节。结果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此过程中,我通过请教学校电脑老师,掌握了利用音频处理软件截头去尾的技术和不同音频文件之间格式的转换知识,还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也不能信手拈来就可以用,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地,教学反思《课堂因反思而出彩 教学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在课堂上出彩,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再如,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我起先采用干巴巴的说教,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后,就逐句进行讲析,结果教学完毕时,我随便叫一个同学,让其背诵,他却背不上来;更不用说“愿”的含义和对诗人情感的积极体验了。这样的教学在我的心中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意发现一个学生在画陶渊明种豆的图画,触发了我的灵感,使我想象到王国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是,我在教学本诗时,引入了用flash制作的动态画面《月夜归耕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增加了《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对写作背景进行了更详尽的讲解:“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辞官场)是对其三(乐农事)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结果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使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很准确到位,全班同学都能当堂背诵下来。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才能为学生烹制出营养丰富、色味惧佳“课堂大餐”。学生爱吃了、吃饱了、吃好了,我们就知足了,就会感到欣慰。

反思“课改”新课堂 篇3

一、教学过程设“限”——“守株待兔”式的数学课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现实呢……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在初步交流了认识的方法后,教师提出:“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一听就明白,一个让学生绽放思维的机会到了。果不出所料,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是这样分的,一类是纸做的,一类是硬币。”“这样分也可以。”老师似乎有些失望。有的说:“我们把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二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学生还没汇报完,教师迫不及待地说:“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是要求把桌上的所有钱分一分。”“老师,我们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在一起。”“可以这样分吗?”老师愈加失望,透出难堪的表情。“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为一类,把角的分为一类,把分的分为一类。”“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分法与老师的想法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教师一下子由无奈转为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呵,老天,总算达到目的了。在执教者开心的同时听课者也释然了。

学生的各种想法、分法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不绽放着思维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无不表达着其探索的乐趣,无不展示着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无不共享着学习的成果,而由于老师对目标的缺失,缺乏对许多交流中生成性资源的把握,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天性。学生的探究与交流,仅仅是为教师的“教”服务吗?只能囿于教师的“预设”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家都清楚,但要落实在教学中,就不仅需要悟性,需要灵感,更需要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

二、教学目标贪“全”——“大杂烩”式的数学课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的学科。可现阶段却有不少的数学课一味追求“花样多”,把数学课异化成了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如教学“租用船问题”,老师激情导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光啊!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成语或古诗来赞赏公园的美景。然后不紧不慢地说:接下来我们就请“管理员”向学们介绍情况(课前教者让一位学生作了准备),根据管理员介绍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所获信息:每只船限乘4人;每只船每小时3元。(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2)每条船付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教师只让一名优秀生板演了一下就完成了这一教学过程。很快地进入了下一环节: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乘车去。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自由分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也在教室里响了起来。学生在自由分组中的争吵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当下课铃响起时,教师还抛出了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公园玩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试图进行思想教育。

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地联系相关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但“联系”与“整合”并不意味着数学学科本性的丢失,认知目标与思想教育不能油水分离。

三、教学思路偏“窄”——“育儿袋”式的数学课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通过主体性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问题是……

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若干种不同的卡片,有硬纸做的圆,有软纸做的圆。教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看圆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各小组利用不同材料得出不同数据。学生在汇报各自的数据时,我们发现老师在有选择地往黑板上写数据(直观上感觉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数据),而对误差较大的就不写了,也不向学生作说明。接着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顺利得到教师所期望得到的结论。这个过程看起来是教师不经意的行为,却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数据是可以取舍的,“不好”的数据可以不要,导致学生形成不实事求是的习惯,这种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实验数据肆意进行,任意取舍和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这种忽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单纯视为工具和手段,从外部强硬灌输某种知识和某些思想的做法,在我们的新课堂中屡见不鲜。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新昌中心小学

“高效课堂”反思 篇4

近段时间观摩若干“高效课堂”, 对两种现象深为忧虑。其他学科我不太懂, 就只说说语文。

一是学生展示内容的应试化、低幼化。

“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是还课堂给学生, 这没有什么问题。它甚至还是一种纠偏———传统课堂确实存在着教师霸占课堂、学生被边缘化的痼疾。但我非常期待看到的是课堂还给学生之后, 学生做什么呢?

高效课堂的做法是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先自学, 然后课堂展示, 互相质疑, 教师点拨获取知识。从初衷来看, 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出在导学案的内容。因为要便于操作———学生得分组展示, 要适于板书, 适于学生讲解, 于是乎, 导学案的内容就必须分板块, 要能够很好落实。这样一来, “导学”成为了导“知识”。至于思想、文化、文明、情感、艺术等对于语文来说似乎更为珍贵的内容, 却不太好上“导学案”, 于是便被忽略了。

我前后观摩了若干堂“高效”语文课, 学生确实情绪很高, 互动性很强, 但可惜讲解的几乎全是基础层面的东西, 略微深人一点点的, 也不过是练习册和参考书上的低层次内容。这实在不能怪老师, 是学习的固定模式决定了内容的低幼化。

比如听《桃花源记》, 授课老师自己也先跟我讲:王老师, 这么上还是语文课吗?这样做确实非常为难我们的年轻老师。当学生课堂展示的全是“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的知识时, 我想陶渊明也会愤怒的。我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如果教学《桃花源记) , 重心居然放在字词上面, 这不是暴殄天物吗?我跟他有一样的惶恐和痛心。语文学科和理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其魅力恰恰在于知识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多元化。可以这么说, 只有知识肢解, 没有艺术和情怀支撑的语文课绝不会是动人的语文课———哪怕它适合于考试。

语文课跟相声一样, 必须得“抖包袱”, 在不断的情感濡染和理性感性交织渗透的引领中, 带学生跨越千山万壑。语文需要审美, 而一张导学案, 把学生的思维全然固定, 把所有历险过程全部定义为做题, 这是语文的窄化和“死”化。

二是教师的边缘化。

看了几堂“高效课”, 我最着急的还不是学习内容的应试化, 而是教师的无所作为, 这样的课堂模式完全固定, 甚至学生朗读教学目标都是程序化了的。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 学生确实动了起来, 可是老师呢?有的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 有的无所事事地偶尔穿插几句话。从头到尾。却极少见教师有什么创造性的行为。

这也不能怪老师。导学案已经把老师完全“出卖”了, 教学程序一目了然, 教学内容明明白白。学生几乎不用独立思考, 所讲内容在《课文全解》等一类书上都能找到。学生只需要照搬过来填写在“导学案”上, 再板书到黑板上, 即可夸夸其谈。加上课堂时间极其珍贵, 老师被边缘化既是无奈, 又是自愿。

据说“高效课堂”以教师讲解的多少来衡定课堂效益, 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还听说北大附中有一位很著名的数学教师, 每一天都用秒表卡自己的讲课时间, 最后终于把教师的讲解成功控制到了3分钟之内, 于是皆大欢喜成为典型。

数学课这么上也许没有什么问题。较之于语文, 数学确实明白透彻得多:即使课堂完全试题化大概也不会有人诟病, 但语文真的没有这么简单。课堂上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点拨本就天然属于语文的一部分。讲得过多肯定不好, 但完全不讲或者讲得不精彩, 就是语文教师对教学责任的推脱和逃避。

而这样长期把课堂“焦点”彻底让位给学生的做法, 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不利的。语文教师的职业兴趣来自于什么地方?前段时间和校长聊天, 我提到一个观点:你给教师过生日送礼物很重要, 关心教师的起居也很必须, 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力量。真正促进教师的职业兴趣蓬勃发展的, 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高峰体验, 是来自于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之后产生的美感。只有这样的体验和美感, 才能让教师痴迷于课堂, 专注于教育。

讲与不讲, 讲得多与少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讲到了学生的心中, 是否点燃了学生的情怀和智慧。教师的讲, 如果极富个性和文, 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曾经读到这样的典故:

西南联大的国学太师刘文典, 恃才傲物, 不可一世。他曾和学生在三五月圆之夜, 团团围坐在草坪上, 吟诵《月赋》, 那种情景, 让钱理群先生都思幕不已。同样是刘文典, 有一次警报响起, 他挟着一个破布包, 往郊外逃窜, 正好遇见沈从文夺路狂奔。刘文典火冒三丈, 侧过身大骂沈从文:“我跑是为了庄子而跑, 你这个该死的, 你为谁而跑?”

刘文典自认为世界上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 一个是自己, 另半个是冯友兰。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 吴宓等西南联大几位重量级教授便前往听讲。刘文典旁若无人地闭目演讲, 讲到精彩处, 戛然而止, 抬头张望教室最后排的吴宓, 慢条斯理地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呵?”吴宓闻听立即起立, 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吴宓号称清华四大教授之一, 是钱钟书先生的授业恩师, 尚且对其恭敬如此。每每读至此, 我总是震惊于刘文典的狂妄, 但同时觉得, 作为先生, 首先是真性情, 其次才是真学问。

老师有真性情, 洒脱不羁, 随心所教, 呈现一种自然生命的姿态。这种教学, 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启迪, 它给予学生的必然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舒展, 传递的则必然是自由天性的藏露。个体生命的承担, 独立人格的追寻。真实的生命, 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也该如此。而这样的老师, 如果不讲, 那该是学生多么大的损失啊!

俗语说, 教师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讲的水平, 任何时侯都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而教师, 如果以“还课堂以学生”为借口, 降低自己讲的质量, 退化了讲的能力, 这对于语文。实在可算是灾难了。所以, 课堂如果要真正高效, 必须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应试化、低幼化;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边缘化。课堂, 只有成为师生双赢的场所。我们的教学才有希望。

教学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篇5

一、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教学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古人云:“纸上得来总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间太少,学生活动没有余地,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教师把该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剖析,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三、在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动态中实现有效教学,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在这种和谐的师生交往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这个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亲其师,信其道。”

课堂教学反思 篇6

一、反思课堂教学目标,能彰显教学实践的灵活性

教师要根据学程情况和整节课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苏教版第七册中《珍珠鸟》这篇课文是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课文第四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时,我采用“基于任务式的默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效果非常好。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默读,自学。用“△”标出表示小家伙(珍珠鸟的雏儿)活动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用“○”标出表示小家伙逐步与我“信赖”的词语。基于任务式的默读,孩子们圈画得很认真,很投入,个别辅导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文中三个写小鸟不同的飞行姿态的“一会儿”,也当成了时间顺序词给加上了“△”。于是我根据学情,及时变“小组交流”为“全班交流”。

第二步:交流,点拨。首先,检查默读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也在文中板书出规定的记号。然后,重点引导体会第一句中的三个“一会儿”。我是这样来组织点拨的:

听老师读文中的三个“一会儿”的句子,想想描述了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边听边模拟小鸟的动作边想像当时的场景。我反复地换着顺序读关于三个“一会儿”的描写,孩子们反复做不同的飞行动作。在模拟动作“飞”的过程中,他们很快体会出“一会儿”表达了小鸟的不同的活动状态和活动情趣。是作家用了排比的句式,把小家伙的活动表现通过“落”、“站”、“撞”三个动作表现得酣态淋漓,没有时间的先后之分。孩子们学习中的错误就这样得到了及时的反馈、纠正。

第三步:模拟,揣测。就是通过情境模拟,揣测文本形象的内心世界。这一环节,我是这样与孩子们互动的:现在,你们就是作家笔下的小家伙,轻轻地飞起来。让老师来采访你们这些小鸟。

师:可爱的小鸟呀,你为什么离作家冯骥才先生怎么远呀?

生1:我怕呀,怕冯骥才先生会捉我呀!

生2:我怕呀,怕作家会伤害我。

生3:我怕呀,怕冯骥才先生会讨厌我。

……

师:小鸟呀,你又为什么一点点一点点地挨近了作家先生呢?

生1:我不甘心呀,想与他交朋友呀。

生2:我想试着亲近冯骥才先生,我得慢慢靠近他呀。

生3:冯骥才先生把我的家 安排在家里,他一定是喜爱我们的,我也喜爱他,但我还是怕呀,只好一点点一点点试着靠近呀。

……

师:小鸟呀,你跳到作家的茶杯上喝水不算,还要瞧瞧他,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在一步步的挨近的过程中,我没发现冯骥才先生的异常动作,却发现他很友好地在看我呢。

生2:一点点地接近,我发现冯骥才先生是那样的亲切,我喝他的水,他也不赶我,不打我。他真好。

生3:他连我喝他的茶,也不在乎,可以确定他是可以信赖的。真是位可爱的作家呀。

……

师:你啄笔尖、啄作家冯先生的手指又是为什么?

生1:我想跟他说说话呀。

生2:我想告诉他,我信任他。

生3:他轻轻地抚摩我,我感到很亲切,我就放心了,我啄他的手指,是想告诉他,我很信任他,我们能成为朋友。

……

教室里,孩子们一边自由自在地做着自己喜欢的飞行动作,一边与老师互动着揣摩小鸟的心理。这种入情入境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了,这完全是小鸟从怕人到不怕人的试探性过程!

第四步:表达、迁移。就是进一步追问文本,迁移作者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引导的:

首先,作家冯骥才先生写雏儿的活动表现可爱,为什么还要用上这么多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呢?读读圈点到的表示顺序的词语,揣摩揣摩作家为什么这样写?通过思考,孩子们一致认为,透过这些时间顺序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小鸟与冯骥才先生的相处是一个日渐亲近的、试探性的过程。

接着,我追问:你能学着作家的样子,说一说生活中小动物与你亲近、试探的过程吗?孩子们一下就兴奋起来,纷纷争着说自己的故事。

最后,我就要求孩子们,仿照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第4自然段的笔调,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要把小动物那种试探的心理表现出来。由于是孩子们亲历过的事,又有方法可循,孩子们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课堂练笔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反思课堂教学内容,能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反思课堂教学内容不但指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更可以反思是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苏教版第七册中的《九寨沟》是一篇优美的记叙文。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以生动的笔墨,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的原始自然风光,展示了一幅清纯脱俗、色彩斑斓的画卷。主要描绘了雪峰、湖泊、森林、瀑布这几处景观。

教学中,我让学生逐句领略其神奇与美丽,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图画帮助学生感受体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可以从孩子们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中看出来。

背诵练习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很快就能背出,但是,一旦离开提示,就显得不熟练了。我很纳闷,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教材描写的几处景物有点乱。文中是这样来描写的:先写“雪峰”……接着写“湖泊”……再写 “森林”……然后又写“湖泊”……最后写“瀑布”。错乱的顺序使学生背诵时没有了抓手,难怪学生背诵有困难!

应该把本段教材中的第二、三句写“湖泊”的句子与第四句写 “森林”的句子换一下,变成:先写“雪峰”……接着写“森林”……然后写“湖泊”……最后写“瀑布”。这样学生背诵时就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背诵一边想象九寨沟那神奇的原始自然风光了。

三、反思课堂教学结构,能展示教学实践的能动性

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反思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是否是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形象、能动与受动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的发展过程。

苏教版第六册《花瓣瓢香》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让妈妈高兴的事,表明她是个敬爱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洋溢着浓浓亲情,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

教学中以“情”为主线,加上巧妙的板书设计,就能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首先,根据学生初读课文后的交流,板书“摘花瓣”、“事”。——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作者看到小女孩摘花瓣时,最想弄清楚哪些疑惑?孩子们迅速就能找到文中作者向小女孩的二次询问,于是再次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快速板书:“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老师也补充一个疑问“怎么摘花瓣的?”这样本堂课的研究目标在课始的几分钟内,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了。

接着,围绕这三个问题来研读课文。解决第一问时(师生互动),引导孩子们对小女孩“摘”的动作、神情进行模仿,在模仿表演中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那样的入境入情。解决第二、第三问(生本互动)时,抓住“不知所措、惶恐、低下头、不好意思”等词语,孩子们很快琢磨出小女孩那种既爱花,又想让病中的妈妈高兴的复杂的内心情感。而当读到小女孩听从在南沙当解放军的爸爸来信叮咛,不惹妈妈生气时,孩子们的内心与作者一样产生了共鸣,对小女孩那种敬爱妈妈、敬重爸爸的美好品质多了一份敬意。由衷地发出“真是一位懂事的好孩子”的感慨。随之,师生之间情绵绵的对读,把那份亲情,那份真挚,表达得淋漓尽致。

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最后一小节(生生互动),小组交流“当文中的我,把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时,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当文中的我,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在交流中,孩子们活力四射,你一语,我一言,那种对小女孩的赞美、敬佩;那种对母亲的敬意、关心,溢于言表,课堂上充满了智慧。

最后,回到课题,让孩子们深情地读课题,此时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读这课题,我仿佛闻到了淡淡的月季花香。”有的说:“读这课题,仿佛有一股淡淡的花扑鼻而来。”有的说:“读这课题,我感受到了磬人的花香,也感受到了浓郁的人香。”有的说:“读这课题,仿佛小女孩那种敬爱父母的美好行为随着清清的花香一起飘进了作者、也瓢进了我们的心田。”有的说:“这篇课文是通过摘花瓣的事,来赞扬小女孩敬爱父母的美好行为的。”……课题的意思,通过一件事写人的方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

当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课题时,孩子们说的那许许多多的“香”,我们每个人仿佛都“嗅”到了。

四、反思课堂教学方法,能丰富教学实践的多样性

反思课堂教学方法是指反思教法与学法是否得到有机的统一,是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苏教版第七册《天安门广场》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领全篇,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第二、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分别介绍了天安门、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具体位置和壮观景象。由于“按方位顺序介绍”这种方法,四年级学生还刚刚接触到。所以,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落在对“方位顺序”、“壮观景象”的理解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第一步:默读思考。边读边想边用“□”框出文中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第二步:小组合作模拟探究。利用文具、直尺等工具,摆出天安门广场的模型图。说说,如果我们的操场就是天安门广场,那些建筑物应该在哪个位置?

第三步:交流。说说“摆放天安门广场模型图”的理由。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叫方位词。请用红“△”框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词。

第四步:观察插图,完成课后练习4,意在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五步:默读思考。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天安门广场的“宽广”、“壮观”?分别用“”和“___”画出。

第六步:抓住重点词语,读好课文,表达自己的赞叹、热爱之情。

课堂反思 篇7

教育的反思就是教师作为一个他者, 不断地检验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及过去、现在实施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断地追问自己, 否定自己, 发现自己理论上的缺失和行为上的不足, 探究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行为和更为成熟完善的教育理论过程.

法国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 他说,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 不到最后一刻, 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 做到了这点, 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 多一份反思, 或许会多一份清醒, 多一份进步.

反思方式之一:写教学日记、教学体会.教学日记是以日记的方式, 记录再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事件;教学体会是以心得和感悟的方式, 捕捉教学当中的经验和灵感.通过写教学日记和教学体会, 分析教学中的困惑和失败, 可及时纠正教学环节的偏差与不足,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反思方式之二:课堂反馈分析.教师备课上课是工作的职责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备好课不等于上好课.课堂教学有其丰富的多样性、突发性、动态性.备课的预设和实施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 这就给了教师绝好的反思机会, 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备课教案进行反馈分析.比如:目标能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足, 能不能更好;学生学习活动能不能更积极主动等.这一反思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细节, 是最有效的反思方式.

反思方式之三: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是在一定的高度上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总结性评价、评定.分析得与失,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从而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教师可以以月总结、学期总结、年度总结的方式进行反思.

反思方式之四: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记录自己或他人教学过程、经过分析参考的教学实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能更直观地再现教学的利弊得失, 从而在反思自己、学习他人中提高自己.“如果每一个人积累了一年的经验, 5个人交流就有5年的经验.”案例分析也不失为很好的反思方式.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 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 在汇报 (全班交流) 时, 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自己没主见, 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 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 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 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退出教学的舞台, 成为一个旁观者, 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 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 一会儿说甜, 一会儿说苦, 东一榔头西一棒, 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 教师就跟到哪儿, 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对教学无组织, 对学生不引导, 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 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 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 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 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 毫无探究欲望, 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 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 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 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 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 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 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 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三次合作学习, 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 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 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 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 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 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 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 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 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 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 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 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 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专挑“科技含量高, 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 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 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 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 “种别人的田, 荒自家的园”, 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 唯独读书不多, 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 某教师教学《家》 (苏教版第一册) 时, 这样活跃课堂, 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当一回小画家, 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 (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 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 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 边唱边做动作 (学生刚入小学, 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 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 再表演, 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

我们不能否认, 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 可以带给学生欢乐, 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 学科间加强“整合”, 可以开阔视野, 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 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 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 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 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服务,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 为整合而“凑合”, 结果只能使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异化本质.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反思 篇8

1. 分层教学

课前:学疑前置,学生课前预习,因学生程度不同,所以所提问题难易程度不同,上课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课中:分层提问,把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把概括性强、难度大,不易解决的问题留给成绩好的学生,把联系现实,标新立异的问题留给思维敏捷的学生。评价的原则是能答多少是多少,尽量给予肯定、赞许的态度。课后:分层布置作业,原则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面向基础知识,成绩好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加大史料的运用提炼概括能力。笔者认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解决大班额教学的片面化,实现分层教学。平时:分层管理,对性格张扬的学生要不时压制,让其不要骄傲,谦虚做人。对性格谦虚,务实的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其自信,让其减轻压力轻装上阵。

2. 再现式教学

再现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总结式教学,不同于教师按教参的设计总结概括式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更细腻、更具体,并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体现自己的风格、特点。不仅如此,还要求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联系现实,让历史为当下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不断思索古今各个事件的联系,探索事件的真相,并由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感悟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其思索,让其去掉浮华回归本真。当前历史学科地位较低,开学考试所占分数少,中考只占40分,高考虽100分,但相对于语数外150分,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历史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副科中的副科,绝大多数学生初中没打好基础,到了高中的专题史更是无处着手。而当前的高考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综合材料的历史素养的能力,这相对于以前的高考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着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如何引起学生兴趣,笔者认为,要多采用再现式教学模式。文字,影视材料再现,有可能将学生引入历史剧排练再现的情境中。再现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较细腻的历史场景中融入历史,体验历史,感知历史。

3. 评书式教学

知道一件事,不等于能表达清楚一件事,表达清楚一件事不等于能表达精彩一件事。平时大家都爱听相声评书,看百家讲坛和历史剧,却为何不爱上历史课?假期常有培训,有的老师讲得句句精彩,字字玑珠,很富文采,给人美的享受;有的老师讲得风趣幽默,诙谐有度,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而有的老师讲课史料详实,学识也很丰富,但让人总想睡觉,不想听、不爱听。怎么让学生爱听,教师应多向评书艺术家、相声艺术家学习,也可以采用此办法,用评书相声的方式表现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教无定法,还是教有定法?新课改反思:当下全国都搞新课改,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省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及辽宁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督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让教师教学习方法,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一指导思想没错,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学校的模式环节太多,不管什么都要照此模式上,就连音乐、体育、计算机课都要导学案,况且因为环节太多教师每天上课疲于完成环节,常有教师调侃完成一环节不知下一环节是什么,整节课都在为回忆完成环节步骤而忙碌。比如学生展示环节,学生上讲台回答问题就算完成环节,学生在座位上回答就不算,这不成了一刀切与形式主义。过去都说教无定法,现在却教有定法,一学校一定法,一校长一定法,教师全无自主权。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9

一、一读到底无所求的现状必须纠正

诚然, 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 以读为主来设计教学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读”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养语感, 掌握内容, 体会情感, 分析形象……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和散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读”, 比如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 就无须一读到底, 一读再读。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诵读、美读、品读、速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竞赛读等等。读时还要注意目的与功效: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 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 精读有利于品味语言, 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 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 分角色读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 竞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 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实际, 恰当地选择朗读的方式。那种不管什么文体, 不顾文章语言风格, 不讲语文教学目的, 不顾朗读效用, 一读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 甚至说, 是应该抛弃的。

二、正确品味语言, 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 或者上成音乐舞蹈课, 或者上成综合实践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种“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谬行为在反思中得到了纠正。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味儿, 而体现语文味儿的关键之一就是品味语言, 于是语文课上“品声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 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理解为对修辞的判断。在一次“教学能手”的比赛中, 不少老师对《揣摩幸福》中“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作幸福, 这种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当作幸福, 这种幸福是清纯的;有的人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作幸福, 这种幸福是畸形的……”的讲解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断上, 句子的情味根本没品出来。

其实品味语言, 不仅仅是要品语言的隽永之美, 还要品出情感的丰富之美, 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师在讲《羚羊木雕》一文时, 抓住文末“可是, 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进行品味, 将“我”的无奈、屈从、后悔、不满、疑惑等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品味出来了。父母的重财轻义, 奶奶的明理无奈, “我”的重义轻财软弱求全, 在对这句的品味中逐渐凸现出来。

洪镇涛先生在教《荷花淀》一文时, 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话来品味, 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通过品味, 发现作者塑造了一个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临困难的善良农家妇女形象。若将其中的冒号改为逗号, “水生嫂”就成了一个表面支持丈夫革命, 实际上刁蛮难缠的不觉悟者的形象。

三、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训练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的理念。如果说, 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重要标志, 那么, 发展学生的思维, 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 思路不开阔, 思考不周密, 认识不深刻, 联想不丰富, 那么, 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 存在着重积累轻思维的现象, 课堂上读得多, 说得多, 背得多;思得少, 辨得少, 争得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断续性, 片面性与盲目性。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质疑问难、比较求异、驰骋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有时候, 一个词语里面也藏有玄机。在一次阅读研讨课中, 笔者将《归来吧, 从容》里“草原逶迤的裙裾从车后窗渐淡渐远”一句中, “逶迤的裙裾”进行了挖掘, 认为“裙裾”一词极具画面美, 让学生展开联想。草原的广阔, 草原的美丽, 草原的魅力, 在学生的想象中, 宛如一位衣袂飘飘、亭亭玉立的少女, 那份美感永驻学生心间。此时, 学生联想越丰富, 想得越美, 就越能更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从容的渴望, 也就越能理解文章的中心。

当然, 比较求异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故乡》一课中, 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 中年闰土话语少, 讲话断断续续, 充满等级观念。他的木讷、呆滞让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 农民痛苦地生活着;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 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课堂上, 教师若能抓好切入点, 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反思历史课堂“高效教学” 篇10

结合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课堂的高质量, 高效率;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 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综合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就是在有效的时空里, 采取恰当的形式, 养成良好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 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就是教师在课堂40分钟教学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

通过前阶段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历史组教师一致认为,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 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 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 有积极的学习心理。

那么, 教师应如何具体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 没有预习的课堂是放任的, 也是杂乱无章的, 也必然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 用好这40分钟的每一秒, 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定要精心备课, 课堂设计要做到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以实现高效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层次分组, 采用学案导学。学案由课标要求、重难点、学法建议、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识整合、自我测评、中考链接等几个部分构成。要督促学生有充足的课前预习, 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恰当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通过课前准备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情感教育中实现“读史使人明志”,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而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较强的时间观念

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练、讲的内容, 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的高效运用。同时, 要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小组学习中, 不仅要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 而且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动起来, 养成合作探究、相互提问、总结反思的习惯, 最终形成文字表述。课堂上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不能拖沓。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效控制时间, 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帮助学生制定时间计划, 反思时间利用情况, 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 让课堂时间产生最大效益。

四、活跃的课堂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 要始终坚持“巧设情境, 精心设问”的原则, 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 我总结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情景的创设要真实;情景的创设要连贯;情景的创设要简练;情景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要因材料而设;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要和活动连起来。

五、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人以渔, 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出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课堂反思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反思环节 反思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依然“穿旧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老路”,与目前我们所提倡的“生本思想”严重相悖。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话,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老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在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从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是否充分。有时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教学中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实质上我们不禁要问:每个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何鼓励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答疑,。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

反思教学,创造高效课堂 篇12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作为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深感工作量比较大, 日复一日地陷在备课笔记里、作业堆里、试题海里, 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考试, 还有年复一年的公开课、评估课等, 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很少有反思实践的机会, 大多只是在教案的最后一项“教学反思”一栏里草草地写上两句。那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呢?

一、课前反思, 增强备课的预见性

新课标指出, 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 使教学在可预见的前提下, 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 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 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 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 (错不在牛, 而在弹琴者) 的现象。因此, 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 要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内容的现有知识水平。教学设计时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 突破重点、难点, 正如“挠痒挠在痒处”。教学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1.科学制定 目标。要以 “学生的全域发展”为标准对“知识与能力” (目标1) 、“过程与方法” (目标2)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3) 三维目标进行分解, 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 而且解决“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2.优化教学设计。 从教师备课的现状看 , 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 以“他思”取代“我思”, 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某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于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 不注重反思, 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 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 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有所思考的基础上。

例如: (1) 自己或他们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 (或相关内容) 时, 曾遇到哪些问题? 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 效果如何? (2) 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 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 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 针对这些新问题, 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教师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再制订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一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二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二、课中反思, 提高课堂的成效性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能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及达到的效果, 捕捉教学中的灵感, 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 常常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调整教学策略, 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中及时反思,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 善于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感受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实践证明, 课中有效的反思,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反思, 实现教学的创造性

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 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 也不是照相机, 把现实复呈出来, 而且艺术家、创造者。”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 恰恰就是找到创造性地上好课的根源。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 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课后反思能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也能极大地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应具 有开拓、创 新精神 , 要开拓、创 新就必须 对反思有所体验, 养成反思习惯, 形成反思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教师既是探索者, 又是思考者, 只有不断思考, 才能进一步探索, 获得成功。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教师才能走向反思、研究、内求于己的专业自主之路。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2]唐纳德.反思性实践者.

上一篇:采集故事的兄弟下一篇:井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