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故事的兄弟

2024-06-27

采集故事的兄弟(共4篇)

采集故事的兄弟 篇1

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又吵又闹。咦,原来是量词兄弟们在争吵。“只”字说:“我可以代表有多少只动物,人们应该保护动物,我就是咱们量词兄弟的主角!”

“只”字的话招来了一阵哈哈大笑的声音。噢,原来是它——“棵”字。它说:“我代表多少棵植物,我才是主角!”

这样,量词兄弟们你争我吵,不肯罢休。

这声音引来了字典公公。字典公公故意把量词兄弟们换了位置。此后,量词兄弟们和自己对应的词语混淆了,比如:一条粉笔、两头鸭子、一枝书、两根马……结果闹了很多笑话。人们在用量词的时候也因此无所适从,怨声载道。

一天,量词兄弟们一起议论:“人们怎么埋怨我们了?”字典公公听了,把原因说了出来:“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只要有一个排错了地方,引来的,只有人类的埋怨和嘲笑。请你们不要吵架,我会把你们放回原位的,好吗?”量词兄弟们个个都脸红了。它们再也没吵过架,它们也恢复了原来的位置,人类也很好地把数量词搭配使用了。一直到现在,量词兄弟们都没有再吵过架。

语文知识点击板

每种事物用什么量词做单位,是有一定规定的,如“两列火车”不能说成“两条火车”,如果搭配不当,就会闹笑话,所以我们使用量词要得当。

趣味语文馆

读句子,用“__”画出句子中的数量词,并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例:妈妈刚从菜市场买来两斤土豆。(两斤)

(1)小鸟在一棵大树上做了一个鸟窝。()()

(2)奶奶向我介绍了家乡的一种特产。()

(3)爸爸新给我买了五本课外书。()

(4)我订了一份《中国儿童报》,内容可丰富了。()

(5)教师节那天,我送给老师一束鲜花。()

答案展示厅

(1)一棵、一个(2)一种(3)五本(4)一份(5)一束

快乐学习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

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用错量词出笑话。

采集故事的兄弟 篇2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兄弟之间的故事,有的情深义重,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

卖香屁

从前有两兄弟,父亲宠老二而轻老大,去世前,给弟弟留了两头肥牛,只留给哥哥两条狗。哥哥想了个法子,耕地时在地的两头各放一个饭团,当两条狗看到饭团,耕地时便像公牛一般快。

弟弟听说了,觉得很奇怪,就要求哥哥把狗借他用几天,善良的哥哥答应了。可弟弟是个既吝啬又恶毒的家伙,不懂得在田头田尾放上饭团,所以那狗也就一动不动。弟弟一气之下把狗打死了,之后还把尸体扔到山沟里。

有一天,哥哥上山为妻子采药,无意间在一条山沟里看到了两条狗的尸体,非常伤心,但也很无奈,就把尸体背了回去,葬在自家房前。

过了一年,那狗的坟上居然长出了一簇茂盛的竹子。哥哥砍了两根,编了一个竹篮,挂在堂屋门前。

令人惊讶的是,所有路过的飞禽总会在竹篮里留下一颗蛋。弟弟听说后,又非常嫉妒,就把哥哥的竹篮偷来,挂在自家门前。可是,所有路过的禽类,都只给他拉一堆粪便留在篮子里,这让弟弟非常生气,一把火把竹篮烧了。

哥哥听说,伤心难耐,他在留下的灰烬里发现了两颗略微烧焦的蚕豆,就吃了。然后他来到了集市上,因为先前吃了两颗蚕豆,便忍不住放了个屁,不料这屁竟有一股奇香。不少达官贵人听闻,觉得新鲜,纷纷前来看稀奇,还赏了哥哥很多金银和布匹。

弟弟听说了这件事,又开始嫉恨哥哥了。他也效仿哥哥,烧了一把蚕豆吃了。到了集市上,他就大喊:“卖香屁,卖香屁。”可是,当他放了个屁时,把所有人都熏坏了,愤怒的人们只好把他赶出了集市。

兄弟打虎

从前,山里有兄弟二人,各有一身好拳脚。有一段时间,村里常发现有老虎出没,村民惶惶不安,于是兄弟俩商议上山打虎,为民除害。

这天,两人拿着钢叉和铁棍上山埋伏。时近黄昏,一阵冷风吹过,一只老虎从密林中闯了出来。老二年轻气盛,拿起钢叉,冲着老虎迎了上去,顿时惹得老虎抖起虎威,“嗷”的一声,跃起前腿,居高临下扑下来。老二不失时机,把钢叉对准老虎的脖子叉上去。老虎被叉在半空,前腿乱踢。这时,老大急忙用铁棍打折老虎的前腿,老虎便不能再抖威了,兄弟俩趁机双双举起铁棍和钢叉往老虎身上猛打乱刺。不一会儿,老虎就断了气。

从此以后,兄弟俩就以打虎为生,日子过得颇为顺心。一晚,老二向妻子讲起了打虎时和哥哥如何默契配合。妻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觉得丈夫出力多,和大哥平分得利实在不合理。

弟弟经不起妻子的怂恿,也认为自己吃亏了。就这样,夫妻俩打起了小算盘。

隔天,老二夫妻俩没叫大哥,悄悄拿了家伙上了山。埋伏了一阵儿,终于等来了一只老虎。老二拿起钢叉熟练地与老虎周旋几下,就把老虎叉了起来。可老二妻子见到老虎胆战心惊,站都站不稳,差点没昏过去。老二看到妻子没法帮他,心里也发慌了,就大声呼喊救命。他心里明白:如果不能把老虎前腿打断,就难得虎口余生。

正当危急之际,只见他的大哥拿着铁棍赶来了。原来,老大一早找不到老二夫妇,钢叉铁棍也不在,预感大事不妙,急忙抄小路赶上山,当看到人虎相持的架势时,老大赶紧挥动铁棍,把老虎的两条前腿打折。老虎趴下死了,老二也无力地躺在地上喘大气。

经此教训,老二的妻子再也不敢搬弄是非了,“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就流传开了。

爱撒谎的两兄弟

从前,有兄弟俩都喜欢撒谎,不同的是,弟弟的鬼主意更多些。久而久之,别人看穿了他们,都不愿与他俩来往。

有一天,弟弟对哥哥说:“咱兄弟俩撒谎成瘾,别人都不相信我们了。听说前山有个清水潭,只要去那儿洗个澡,就能戒除恶习,我们不如到那里去洗洗澡,洗去撒谎的习惯。”

哥哥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兄弟俩来到水潭边,弟弟先脱下衣服,顺手从衣袋里摸出几块肉干,捏在手中,然后跳进潭里,潜入水中。

过了一会儿,他上岸来,摇头晃脑地嚼着肉干。哥哥见了,好奇地问:“你从哪里得来的肉干?”

弟弟回答说:“海龙王正在宴请宾客,见我去了,便赏给我这些肉干。味道非常特别,不知是什么龙宫珍味。”

哥哥听后,也脱衣跳入水中,谁知用力过猛,他一头撞在水里的石头上,碰得鲜血淋漓。哥哥好不容易浮出水面来,弟弟见了大吃一惊,连忙问道:“怎么回事,你的头怎么破了?”

哥哥愣头愣脑地回答说:“或许是龙王嫌我去得晚,命虾兵蟹将打了我一顿!”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有两兄弟,哥哥在外从商,弟弟在家读书,弟弟学问虽长进不大,却仗着自己粗通文墨,喜欢到处卖弄,经常用一些虚词,以增加文气。

有一次,他写信给哥哥,讲述家里的情况。当时,邻居家死了一个人;市场上肉价上涨得厉害;他的嫂子怀孕,即将分娩,由于家里人手不够,所以新雇了一个佣人。

上一页12下一页

他给哥哥的信却是这样写的:“邻居家死了一个人,其肉卖至一百七八十钱一斤。家中新雇一个佣人,所以,嫂嫂的肚子又大了。”

由于他加进了“其”和“所以”这两个虚词,信的文气虽然增加了,意思却完全变成了丑闻、绯闻。

憨厚的哥哥读完信,大惊失色,急忙回信说:“家丑不可外扬,人肉岂容乱卖?”

勤俭匾

传说古时候,有个老汉日子过得挺好,乡亲们都佩服他有办法,纷纷登门求教。老汉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朝正屋墙上的一块朱红匾指了指,这匾上写着“勤俭”两个大字。乡亲们明白了,原来“勤俭”两字就是老汉过好日子的办法。

后来,老汉得了病,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我死后,你们兄弟俩要照匾上的字过日子。”不久他就死了。

转眼兄弟俩长大成人,由于不团结,就分了家,他们分家可真彻底,一家分一间偏房,连正屋中间也打上竹笆,抹层泥,一家一半,匾也隔成两半。哥哥住东边,只能看见匾上的“勤”字;弟弟住西边,只能看见匾上的“俭”字。兄弟俩没有忘掉父亲的嘱咐,只是老大光顾“勤”字而忘掉了“俭”字;老二光顾“俭”而忘了“勤”。

老大夫妻俩起早摸黑,上山种田,成天忙忙碌碌,手脚不停。屋前鸡兔,后塘鹅鸭,栏栅里还圈着肥头肥脑的大猪,架上豆角棚上瓜,收得也不少,可是他们不注意节俭,大手大脚,一开春,米桶肉罐就空了。幸而还没有碰上荒年,要来个荒年可怎么得了呀!老大夫妻俩总是闷闷不乐。

老二夫妻俩计算着吃又计算着穿,从不浪费一点儿。身上总是穿着补补缝缝的旧衣裤,连巴掌大的布片片也都缝起来做裤衩穿。吃的又是什么呢?该吃稠的喝稀的,该喝稀的喝口汤,连一小块盐巴颗粒也砸开分几颗吃。可是他们俭而不勤,一到开春,米桶肉罐也都空啦,所以夫妻俩也总是闷闷不乐。

一天,舅公走来一看,哎哟哟,不对不对!怎么每个人都耷拉着脑袋呀?一问,哦,原来都发愁呢。他想了想,不觉哈哈一笑,把四个人拉到门口,指着正屋中间的匾说:“勤是摇钱树,难填无底洞;俭是聚宝盆,没余聚不成。勤俭兄弟匾,一字不能少,要勤又要俭,团结家业盛。”

两兄弟一听,连连称是,两妯娌也羞得满脸通红。于是舅公领着大家拆去隔墙,把匾洗刷干净,安放好。从此,兄弟俩齐心合力,既勤又俭,日子越过越好,后来人们就把“勤俭匾”称为“兄弟匾”了。

黑天送米

某村有两兄弟,成年后分别娶了媳妇分了家。时逢灾年,虽然两兄弟都过着半饱半饥的生活,但他们却很和睦,从不吵架。

秋天到了,哥哥称了一下米,心想:我的粮食不多了,一共只有十袋,但弟弟还要少,应该帮助他。

天黑了,哥哥背了一袋最好的米,向弟弟家走去。路上,他遇到一个人,不过由于天黑,看不清是谁。哥哥把米背到弟弟家里,放下了米,又急忙回家,准备再给弟弟背一袋米去。当哥哥回到家里一看,却搞糊涂了。他原来有十袋米,刚才背走了一袋,可现在还是十袋,一袋都没有少。他来不及多想,又背上一袋,向弟弟家走去。

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人,但因天黑,看不清面孔。哥哥回到家里,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他的十袋米,现在还是十袋,真奇怪!“要是这样的话,我给他背两袋去!”哥哥自言自语。

于是,他又顺着熟悉的小道,到林子另一头去了。这时,月亮出来了,照亮了小路。当哥哥刚走到半路,看到迎面又走来一个人,这人也背着东西。当那人走近时,哥哥认出来了,原来是自己的弟弟!

哥哥问:“弟弟,这么晚了,你还要上哪儿去?”弟弟反问:“哥哥,你这么晚到哪里去?”

两兄弟马上明白了,大家高兴地笑了。原来弟弟也决定帮助哥哥,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他们在同一时间互相给对方背米,所以哥哥的米才一直没见少„„

老二行医

有兄弟二人,老大饱读医书,成了医生,老二聪明却不学无术,只能种地糊口。

老大给人治病,总是被主家好酒好菜招待。老二呢,终日粗茶淡饭,爱吃不吃。

老二觉得不公平,就对哥哥抱怨道:“你不用出力,却净吃香喝辣的。我呢?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累个半死,也混不上口好吃的。”

老大说:“你眼馋,下次再有人求医,你去。”老二说:“去就去。”

第二天,果然有个人家的媳妇难产,来求医生。哥哥也有点怵难产的,就问弟弟:“你去?”

弟弟一声不吭,跟了来人就走。

老二到了病人家,看了产妇一眼,说道:“这个好治。”

病人的婆婆说:“快请先生开方。”老二说:“你们去拿一面锣来就行了。”

弟弟拿着锣,悄悄来到那产妇的窗外,冷不防“当当”地敲起来。产妇受了惊,一抽搐,婴儿竟生了下来。主人家大喜,连忙烫酒炒菜,让老二吃了个酒醉饭饱。

再说老大在家,心想老二去了也是白搭,人家过一会儿肯定还得回来另请他。谁知等到日落西山,只见弟弟骑在马上,由人家送了回来,而且喝得红光满面。

哥哥心中又惊又纳闷,连忙问弟弟是怎么看的病。老二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老大不明白:“敲几声锣能治了难产?”

老二洋洋得意地说:“你想想,连大人听到热闹都想往外跑,何况是小孩!”

上一页12下一页

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兄弟纠葛故事在藏族地区的流传 篇3

从此表看, 汉族地区的两兄弟纠葛型故事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上较藏族地区都有很大优势, 是两兄弟纠葛型故事的主要流布以及流布较早的地区, 故事型态发展较为完整。

此类故事在汉族地区得以广泛的传承是基于汉族农耕社会广泛存在的均分财产的制度。这种财产继替制度要求处于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要在成家立户后平均分配父母的财产以实现各自的独立。而现实生活中又往往存在种种并不均衡的分配现象, 年长的哥哥, 更多的是在嫂子的唆使下, 要求在财产分配时占有得更多。往往留给年幼的弟弟很少的财产, 这多少会引起人们的强烈的不满。人们为了表达对这样一种现象的鄙夷和憎恶的情绪, 就编讲了一系列兄弟纠葛的幻想故事, 把不满、愤懑以及对弱者的同情消融在故事的神奇幻想里。

藏族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雪域高原, 低压、高寒、土地贫瘠且少雨, 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这就使得藏族社会中兄弟关系比较密切, 建立了“优势亲属关系”, 因此兄弟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 并由此发展了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喜马拉雅地区, 主要为藏缅语诸民族 (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 以及周边藏文化影响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比如云南的纳西族等) 是历史上两大一妻多夫制分布的地域之一。[1]最近的一项人类学调查表明, 至今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地区仍然存在着兄弟共妻的现象。藏族传统民间肯定兄弟共妻, 认为这样可以让兄弟和睦不分家, 不进行财产分割, 使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家族财产得以集中, 从而有利于家族在经济上的延续。较之兄弟纠葛型故事的少量传播, 藏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则存在大量的兄弟友好型故事, 该地代表性的文本集《尸语故事》及各地区的其他故事集都有相当数量的记载。一定的民族风俗习惯及民众生活方式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期待视野。这种特定期待视野的满足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召唤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唤醒该民族民众内心深处积聚的“集体无意识”, 触激起原发动机, 最终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这一角度讲, 无论是故事讲述者还是听众都更倾向于选择兄弟友好型而非兄弟纠葛型故事作为他们的审美对象。

笔者在在材料搜集过程中察觉到的一个现象——狗耕田型故事在藏族地区几乎没有流传, 对于其原因, 除了上面提到的藏族地区民众的家庭制度之外, 我们还想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 藏族存在着广泛的犬图腾崇拜的习俗, 在古老的藏族部落中这一习俗就一开始流行。“犬为吐蕃图腾, 唐人以为其祖先”。[2]《突厥传下》亦云:“默棘连……谓振日‘吐蕃, 犬出也, 唐与为昏”。

既然存在着对狗的图腾崇拜, 那么部落的人们对狗就有着一种敬畏和避讳之心。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印第安狼氏族成员不称自己为狼而为圆脚, 龟氏族不称自己为龟而为爬行者, 居住在威多特地区的狼氏族成员不称自己为狼而为咬骨头的人, 鹿氏族不称自己为鹿而为徘徊者;鹰氏族成员不称自己为鹰而为飞翔者。所以唐廷不称吐蕃为狗而为苟。因为吐蕃先民狗当作自己的祖先保护神, 当然也就不能直呼其名, 这不仅禁止在本氏族内, 而且其氏族成员也不能直呼其名。[3]因此, 自认是狗氏族的人们就对“狗”字有避讳之心。

根据丁乃通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抽绎的“狗耕田”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 “狗”在这一故事类型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叙事功能, 起着故事基干的作用, 背后也凝聚着汉族深厚的文化意义。狗之所以被选择进入故事, 首先是因为狗是汉族农耕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其次, 狗对于农耕社会民众生产的推动并无实质性的意义, 特别是故事中提到狗可以耕田, 可以说有着神奇的色彩, 无怪乎商人等过路者要与弟弟打赌。

在藏族民间故事中, 狗都是助人为乐, 神通广大的。它或是神的化身, 或是造福于人类的天使。狗一出现, 就标志着人的命运的好转, 情形开始向着善的方面发展。所以故事中的狗均非凡畜, 它是藏民族以自己图腾为原型, 经过千百年众多故事能手和作家生花妙笔的高度艺术化, 调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 加工创造而成的。狗懂得人情世故, 世态冷暖。犬形象是在藏族古老的文化基因和当时人们审美观相结合下完成的, 在它身上文学性, 科学性, 历史性融于一体, 形象丰满, 内涵丰富。这其中浸润着对祖先力量的神秘莫测, 对犬图腾的虔诚的崇拜。藏族地区有很多故事记述了狗如何从天上盗得粮种, 例如《青稞种子的由来》以此来维持人类生存的需要说明了这一点。

在农耕社会中, 牛、马等可以作为蓄力用于耕作在一个家庭财产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财产的分割中如若有幸获得这份财产那将是极为值得欣喜之事。相反, 诸如狗、猫、鸡、鸭等对农业生产没有实际帮助动物地位则相对较为低下。而处于狩猎时代, 狗不仅是一切民族的保护者,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吃饭问题。西藏地区虽然也有诸如雅砻河谷之类的耕作区, 但相对于整个藏族居住地来说这个地域是相当狭小的。广大的藏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还处在牧猎文明时期。人们生活生产资料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牧养家畜和猎获的飞禽走兽。不论是放牧还是狩猎, 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牧人看守牧群毡包, 也能帮助猎人追捕猎物, 同时狗又以无比的忠诚性赢得了人们的信赖。狗成了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犬只。也正因此, 西藏成了狗的故园。时至今日, 我们依然可以在藏民的院落, 牧区的周围看到很多的犬只。藏地土生土长的藏獒也跻身于了世界名犬的行列。

既然藏族自身的土壤, 不利于兄弟纠葛型故事的产生, 那么近期在藏地流传的这些兄弟纠葛型故事就不可避免地源自外域文化因子的介入。众所周知, 文化是交互影响, 相互渗透的, 特别是近域文化圈的边际地带, 此类活动更为明显。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我国境内, 西藏临域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大量的兄弟纠葛型故事流传。而且在这些地域流传较为广泛的亚型与藏地流传的兄弟纠葛型故事又相吻合。如此看来, 不能不说这其中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藏有着我国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地理、文化、历史和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复杂性。周围高山壁立, 原上大河切削, 既是近似的封闭体, 有着独立的风貌, 又透过一个个的切口吹进他域文化的风, 与周边包括印度在内有很多交流。历史上, 西藏同中原汉域的联系并不密切, 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但自唐代起, 特别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入驻西藏后, 这一局势就被彻底的打破了。两种文化开始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交融, 汉藏成为真正的一家。汉族不断把内地先进的技术、成熟优秀的技艺、制度等传入西藏, 西藏也把具有异域风情的民族生活、生产、娱乐方式输到内中原。与此同时, 民族居住的隔离状态被打破, 藏、汉人民逐渐形成交错杂居的局面, 民族生存范围也大大地延展开来。在这一过程中, 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 不可避免地在两个民族的民众之间传讲。而数量、类型都极为丰富的兄弟纠葛故事也借此机会和平台传入藏区, 并被藏族民众进行了有选择性地接受, 并且进行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改编, 以此来适应本民族民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

当然, 兄弟纠葛故事在藏族能够流传, 周边汉族人民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印度作为西藏文明源流之一的又一个近邻, 对其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佛教入藏并成为西藏民众精神信仰的中心, 左右着民众的精神生活。随着佛教一起进来的佛家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民众的审美取向, 尤其是崇善惩恶, 因果报应等观念形成了诸种禁忌驻进了民众的心里。随之而来的佛教故事也为人们所接受, 这其中也携带了一部分的兄弟纠葛故事。

总之, 兄弟纠葛故事在藏族流传既数量少又类型单一, 并且在汉族中流传最广泛的狗耕田亚型几乎没有。这些源自藏族民众特有的社会亲属结构关系和精神信仰。而兄弟纠葛型的故事是异域输入的结果, 其中汉族与印度, 尤其是汉族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西藏并非被动地接受, 而是进行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民族化, 使其呈现出特有的雪域高原的风貌。

摘要:兄弟纠葛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个典型类别, 广泛流传于华夏大地。但是, 在汉族和藏族地区却有着不同的流传现状。深入剖析这一现状很容易发掘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基因以及它们蕴含着的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构成和文化积淀。

关键词:兄弟纠葛故事,藏族,流传,差别,沟通

参考文献

[1]徐阳尚会鹏:《藏族一妻多夫婚俗:一项文化人类学分析》, 《青海民族研究》, 2009年第一期。

[2]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注》, 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两兄弟的故事 篇4

“没关系,”猎人说,“只要你们保持诚实,不游手好闲,我看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好心的猎人喜欢孩子,而自己又没有孩子,于是将两兄弟带回自己家,说:“我来给你们当爸爸,把你们养大。”

兄弟两人跟着猎人学会了打猎,而每天早上他们醒来时就有的金子由猎人替他们保存着将来用。

他们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养父将他们带到森林里,对他们说:“假如你们今天试猎成功,你们就不再是学徒了,我让你们做独立的猎人。”

他们跟着养父藏起来等了很久,没见有猎物出现。这时,猎人看到天空中有一队三角形的野鹅飞过,就对其中一个说:“从每个角上射下一只。”

他射中了,因此完成了试猎,不久,又有一队野鹅飞过,于是猎人叫另一个也从每个角上射下一只。第二个也成功地通过了试猎。

“现在,我宣布,” 养父对他们说,“你们已经结束了学徒阶段,你们是熟练的猎人了。”说完,兄弟两人便一起来到森林里,互相商量着今后该做些什么。

晚上,他们坐下来准备吃饭时对养父亲说: “你得先答应我们一件事我们才肯吃饭。”

“什么事?”

“我们现在已经结束学徒了。为了向世界证明我们的价值,所以请你同意我们离开这里,出去旅行。”

老猎人高兴地说:“你们说起话来已经很像勇敢的猎人了。你们的愿望就是我的希望,你们会一切顺利的。”说完三人一起高兴地吃饭喝酒。

选定出发的日子到了,养父送给两兄弟一人一杆金猎枪和一条猎狗,而且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金子,让他们想带多少就带多少。他送了他们一程,分手时他送给他们一人一把闪闪发亮的刀子,说:“如果你们两要分头行动,在你们分手的地方找棵树把这把刀插进去。你们其中一人回到这里时就可以看到另一个活得怎样了。假如他死了,朝他走的方向的刀刃就会生锈,假如还活着就还会是亮的。”

兄弟俩继续朝前走,走进了一座大森林,一天是走不出去的。于是他们在那里歇了一夜,把干粮袋里的食物拿出来吃了。可第二天他们还是没走出去,又没有吃的了,于是其中一个说:“我们得猎点什么,要不我们该挨饿了。”

他拿起枪朝四周打量,看到有只老野兔朝他们跑来,就用枪瞄准了它,可老兔子叫道:“亲爱的猎人放过我,送你们两个小家伙。”

它一眨眼工夫就跳进了灌木丛,拎着两只小兔子出来了。兄弟俩一看两只小兔正玩得高兴,而且那么漂亮可爱,根本不忍心杀它们了。他们收养了兔子,两只小兔就跟在他们后面跑。不久,他们看到一只狐狸,正想射杀,只听狐狸喊道:“亲爱的猎人放过我,送你们两个小家伙。”

他也带来两只小狐狸。可猎人们还是不忍杀掉,于是留下给小兔子作了伴,跟在后边。不一会儿,有只狼从树丛里走出来;猎人又准备开枪,可它叫道:“亲爱的猎人放过我,送你们两个小家伙。”

猎人将两只小狼也编到其他动物的行列中跟在他们后面。接着来了一只熊,它也想多活些日子,于是叫道:“亲爱的猎人放过我,送你们两只小家伙。”

两只小熊又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总共有八只动物了。接着谁来了?是头抖动着鬃毛的狮子!猎人毫不畏惧地瞄准了狮子,刚要开枪,狮子说:“亲爱的猎人放过我,送你们两只小家伙。”

狮子把自己的孩子带来了,这下子,猎人们有了两头雄狮、两只熊、两只狼、两只狐狸和两只兔子跟在后面,伺候他们。可他们越来越饿,于是对狐狸说:“听着:你们这两个狡猾的小家伙,给我们找点吃的来。”

“前面不远就有个村子,我们在那里抓过不少鸡鸭,我给你们领路好了。”

于是他们来到村里,给自己和野兽们都买了点食物就又上路了。狐狸对这里的路很熟悉,知道哪里有饲养场,所以可以为猎人们带路。

又走了一段路,他们觉得必须分开走,于是说:“森林到头了,我们得分道扬镳了。”

他们先将动物一分为二,各自带了一头狮子、一只熊、一条狼、一只狐狸和一只兔子,然后互相道别,发誓要永远像亲兄弟那样相亲相爱。最后他们将养父送给他们的那把刀插进一棵树上就一东一西,分头走了。

弟弟带着动物们来到一座城市,那里到处挂满了黑纱。他走进一家旅馆,问店主能不能让他和动物们住下。店主给了他一间牲口棚让动物住,那墙上有个洞,兔子爬出去找了个菜头来啃;狐狸钻出去抓来一只母鸡,狼吞虎咽之后又去把公鸡抓来吃了。可是狼、熊和狮子都太大了,没法从洞里出去。店主又让人领着它们来到一片草地上,刚巧那里有头死牛,让它们吃了个饱。

猎人安顿好动物后问店主:“为什么城里挂满了黑纱?”

主人说:“国王的独生女儿明天就要死了。”

“是病得要死吗?”猎人又问。

“不是。”主人说,“她健康活泼,但非死不可!”

“怎么会呢?”

“城外的山上住着一条恶龙。它每年都要吃一个年轻美貌的少女,否则就让全城变成一片废墟。现在城里所有姑娘都送给它了,只剩下国王的独生女儿了。她也逃脱不了,还得被交给那孽龙,时间就定在明天。”

猎人又问:“为什么不把恶龙除了呢?”

“唉,”主人说,“多少骑士为此丧了生啊!国王答应只要有人消灭了这条龙,他就可以娶他女儿为妻,而且在他百年后可以统治这个国家。”

上一篇:野战医院下一篇: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