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兄弟的故事(精选14篇)
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1
莱特兄弟的故事
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4月16日,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生于1871年8月19日,他们从小就对机械装配和飞行怀有浓厚的兴趣,从事自行车修理和制造行业。莱特兄弟原以修理自行车为生,兄弟俩聪明好学,从1896年开始,他们就一直热心于飞行研究。通过多次研究和实验,他们很快得出一个结论:要解决飞机操纵这个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必须装上某种能使空气动力学发挥作用的机械装置。他们按照这一想法,在基蒂霍克沙丘上空对载人滑翔机进行了几度寒暑的试验之后,他们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奥托〃李林塔尔试飞滑翔机成功的消息使他们立志飞行。1896年李林塔尔试飞失事,促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飞机的平衡操纵上面。他们特别研究了鸟的飞行,并深入钻研了当时几乎所有关于航空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个时期,航空事业连连受挫,飞行技师皮尔机毁人亡,重机枪发明人马克沁试飞失败,航空学家兰利连飞机带人摔入水中,等等,这使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
莱特兄弟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从1900年至1902年期间,他们除了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之外,还自制了200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风洞实验,修正了李林塔尔的一些错误的飞行数据,设计出了较大升力的机翼截面形状。滑翔机的留空时间毕竟有限,但假如给飞机加装动力并带上足够的燃料,那么它就可以自由地飞翔、起降。于是,兄弟俩又开始了动力飞机的研制。莱特兄弟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不久,他们便设计出一种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和高效率的螺旋桨,然后成功以把各个部件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他们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这架飞机的翼展为13.2米,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后,两副两叶推进螺旋桨由链条传动,着陆装置为滑橇式,装有一台70千克重,功率为8.8千瓦的四缸发动机。这架航空史上著名的飞机,现在陈列在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内。
“飞行者”号是一驾普通双翼机,它的两个推进式螺旋桨分别安装在驾驶员位置的两侧,由单台发动机链式传动。1904年,莱特兄弟制造了装配有新型发动机的第二架“飞行者”,在代顿附近的霍夫曼草原进行试飞,最长的持续飞行时间超过了5分钟,飞行距离达4.4千米;1905年又试验了第三架“飞行者”,由威尔伯驾驶,持续飞行38分钟,飞行38.6千米。第一次试飞的那一天,天气寒冷,刮着大风,首先由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飞行者”飞机进行飞行,留空时间12秒钟,飞行36.5米。在同一天内,飞机又进行了3次飞行,其中成绩最好的是哥哥威尔伯〃莱特。他驾驶飞机在空中持续飞行260米。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飞行者”1号进行第4次试飞,地点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第一次试飞由奥维尔〃莱特驾驶,共飞行了36米,留空12秒。第四次由威尔伯.莱特驾驶,共飞行了260米,留空59秒。1906年,他们的飞机在美国获得专利发明权。
莱特兄弟飞行的成功,最初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与承认,直到1907年还为人们所怀疑;反而是法国于1908年首先给他们的成就以正确的评价,从此掀起了席卷世界的航空热潮。他们也因此终于在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威尔伯.莱特于1912年5月29日逝世,年仅45岁。此后,奥维尔〃莱特奋斗30年,使莱特飞机公司成为世界著名飞机制造商,资金高达百亿美元。奥维尔.莱特于1948年1月3日逝世。
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2
“只”字的话招来了一阵哈哈大笑的声音。噢,原来是它——“棵”字。它说:“我代表多少棵植物,我才是主角!”
这样,量词兄弟们你争我吵,不肯罢休。
这声音引来了字典公公。字典公公故意把量词兄弟们换了位置。此后,量词兄弟们和自己对应的词语混淆了,比如:一条粉笔、两头鸭子、一枝书、两根马……结果闹了很多笑话。人们在用量词的时候也因此无所适从,怨声载道。
一天,量词兄弟们一起议论:“人们怎么埋怨我们了?”字典公公听了,把原因说了出来:“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只要有一个排错了地方,引来的,只有人类的埋怨和嘲笑。请你们不要吵架,我会把你们放回原位的,好吗?”量词兄弟们个个都脸红了。它们再也没吵过架,它们也恢复了原来的位置,人类也很好地把数量词搭配使用了。一直到现在,量词兄弟们都没有再吵过架。
语文知识点击板
每种事物用什么量词做单位,是有一定规定的,如“两列火车”不能说成“两条火车”,如果搭配不当,就会闹笑话,所以我们使用量词要得当。
趣味语文馆
读句子,用“__”画出句子中的数量词,并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例:妈妈刚从菜市场买来两斤土豆。(两斤)
(1)小鸟在一棵大树上做了一个鸟窝。()()
(2)奶奶向我介绍了家乡的一种特产。()
(3)爸爸新给我买了五本课外书。()
(4)我订了一份《中国儿童报》,内容可丰富了。()
(5)教师节那天,我送给老师一束鲜花。()
答案展示厅
(1)一棵、一个(2)一种(3)五本(4)一份(5)一束
快乐学习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
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
七棵果树,八朵花,
九架飞机,十辆车,
莱特兄弟背后的女人 篇3
15岁成了女主人
莱特夫妇前后育有7名子女,最后长大成人了三男一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莱特家的小妹凯瑟琳·莱特出生于1874年8月19日俄亥俄州代顿市家中。
除了大哥洛林,凯瑟琳自小就与另两个哥哥威尔伯和奥维尔亲密无间、形影不离。这两个哥哥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莱特兄弟。有时,两个哥哥也会像别家兄弟一样吵得不可开交,而凯瑟琳就是哥哥们的“黏合剂”。
凯瑟琳·莱特15岁时,母亲苏珊·莱特过世。父亲由于丧妻而备受打击,一蹶不振。此时,能干的凯瑟琳接替了妈妈的位置,当上了莱特家的女主人。照顾父亲兄长的饮食起居,管理家庭日常事务,成了家庭生活的主心骨。
家务的负担并未影响凯瑟琳的学业。天资聪颖的她考上了俄亥俄州奥伯林师范学院,成了莱特家三兄妹唯一一位大学生(莱特兄弟俩高中都没毕业)。大学毕业后,她任教于代顿市斯蒂尔中学,教授古典文学。
哥哥们的坚强后盾
1899年到1905年之间,莱特兄弟开始研制他们的第一架飞机。在此期间,凯瑟琳四处游说,发表演讲,募征飞机实验所需要的经费。她帮助哥哥们经营他们的自行车店,以便使他们不用再为每天生计四处奔波,而专心致志搞飞行研究。当莱特兄弟在俄亥俄州代顿市郊外赫夫曼大草原改进他们的飞行器时,凯瑟琳甚至召集她的同事前来助阵。因为飞机和降落机械装置太重,仅莱特兄弟两人无法单独完成操作。
1908年,奥维尔在一次飞行中受重伤,在华盛顿特区一家医院进行抢救。凯瑟琳离开她心爱的教师岗位,赶到华盛顿照顾哥哥。在妹妹的悉心照料下,奥维尔逐渐康复。当时,威尔伯在法国向欧洲人推销他的另一架新飞机。1909年初,在凯瑟琳的护送下,奥维尔乘船顺利到达法国,兄妹三人团聚异乡。
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上天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轰动。许多人都想对莱特兄弟和他们的飞机有进一步的了解。然而莱特两兄弟性格害羞内向,为人处事低调,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向购买商推销他们的飞机。而凯瑟琳成了他们的喉舌,她成功地代表哥哥向全世界解释了这架新飞行器的制造原理和设计。
威尔伯在法国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然而业务经营不善,危机重重。又是凯瑟琳出马,很快帮助哥哥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1912年,凯瑟琳本人也成了莱特公司的一名重要成员。莱特公司的股票上,签名都是奥维尔和凯瑟琳。没有妹妹,也许莱特公司就不会运营得这么顺利。也难怪,欧洲的一些报纸戏称她为
“莱特家的三弟”。
当莱特兄妹离开法国回国时,法国政府授予他们兄妹三人“军队荣誉奖”。美国妇女获此殊荣的人少之又少,而凯瑟琳就是极其幸运和自豪的一个。
从法国回到美国后,莱特兄弟成了炙手可热的名人。世界各地的航空飞行爱好者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专程赶到莱特家中跟兄弟俩进行探讨。一时间,莱特家宾客盈门,热闹非凡,又是凯瑟琳热情周到地招待八方来客。
由于“飞机发明者”这一头衔的“荣誉与权利”的官司保卫战,莱特兄弟耗尽了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45岁的威尔伯于1912年死于伤寒病,莱特家稳定的“铁三角”关系就此结束。1915年,奥维尔卖掉了莱特公司。1917年,他们的父亲病逝之后,凯瑟琳和哥哥们搬到了代顿市南部一处名为“霍桑山”的别墅中。
迟到的“春天”
凯瑟琳年轻时美丽大方,风姿绰约,仰慕者众多。其中一名是莱特兄弟的飞行学员。在他的心目中,凯瑟琳拥有“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像大海般深邃迷人的蓝眼睛,亲切温暖的笑容”,是位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尽管她对哥哥们的飞行计划感兴趣并参与其中,但凯瑟琳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她拥有多重身份:代顿市青年妇女团体主席;代顿市妇女俱乐部的一名基金捐助人;奥伯林学院校友会主席(她还帮助母校设立了英语学习助学金)。此外她代表哥哥接待总统、政客甚至美国军队要员。她还是唯一一位获邀参加“法国航空俱乐部”的女性。凯瑟琳跟哥哥们周游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会见皇室成员和商业领袖。任何见到她的人都对她的风采深深着迷。她还勇敢跟随哥哥飞行,并在裙子底部系上绳子,防止走光。没想到这样的穿衣方式很快成为时尚,当时的妇女竞相模仿。
凯瑟琳一直到年过半百却仍单身,跟哥哥住在一起。凯瑟琳的未婚缘于她跟两个哥哥不成文的约定。母亲死后,他们相依为命,约定要永远在一起。莱特两兄弟恪守诺言,终身未婚。
但是,爱情还是降临了。卖掉莱特公司后,凯瑟琳任职于奥伯林学院顾问委员会,她在参加学院会议时遇到了亨利·哈斯克尔。亨利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堪萨斯城星报》的大股东。当时,亨利的妻子刚过世,而他的妻子正好是凯瑟琳以前的一个朋友。为了安慰沮丧的亨利,凯瑟琳和他开始了书信来往。不久,爱情的种子开始萌芽。凯瑟琳一直跟亨利秘密交往,她不想让奥维尔知道,两个哥哥在生活和情感上都过分依赖她,这让她压力很大。特别是威尔伯死后,奥维尔更是孤单,他更加自闭,而凯瑟琳则是他跟外界的接口,没有她,他将不知道如何继续生活。
1926年,凯瑟琳决定嫁给亨利·哈斯克尔,追求自己迟到的幸福。当她把消息告诉奥维尔时,他勃然大怒,沮丧无比,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妹妹伤心地搬走后,他仍然没有对他们说一句祝福。凯瑟琳曾多次试图弥补对哥哥的伤害,挽回兄妹感情,但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结婚两年后,凯瑟琳患上了肺炎。奥维尔没有只言片语的问候和关心。1929年3月3日,凯瑟琳病危,弥留之际,奥维尔在大哥洛林的百般劝说下终于肯来到妹妹的病榻前。
奥维尔本人也于1948年去世。兄妹三人最后都安葬在家乡代顿市墓地,那里成了世代飞行爱好者凭吊的胜地。
莱特兄弟读后感 篇4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莱特兄弟意志的坚定,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找到了通往成功彼岸的道路,但到达成功彼岸的代价,却是惨痛的:莱特兄弟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自己高收入的自行车铺,飞行失误还让弟弟奥尔维折断了腿骨。但是,有付出才会回报,后来,他们得到了充满荣耀的米修兰杯,继而又成为了现代航空之父。
可谁又曾想过,他们成功初期受到的讽刺呢?试飞成功不久后,哥哥韦尔伯去了巴黎,到达后,法国航空振兴协会的秘书用骄傲的口气对韦伯尔说:“我们法国的飞机也能飞行了呢!什么?你们美国没有发飞行协会的组织,这样说来,我们法国比美国先进多了!”这确实给韦尔伯泼了盆冷水,但却并没有浇灭他的壮志。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伴随韦尔伯的除了讥笑,就是讽刺。韦尔伯却一声不吭,而是用6月22日那天精彩的表演告诉他们,你们没用资格取笑我与我们兄弟制造的飞机!
莱特兄弟倾注了毕生心力,用孜孜不倦的努力与越轻越好的造诣,为人类的航空事业,树立了一块让世人永远记住的里程碑,因为那也是人类航空事业的起点,它给予了后者信心与勇气,为现代航空科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当莱特兄弟分别离开人世后,那噩耗就好像是它们的飞机,立即传到了千万人的耳朵里,学校.博物馆……所有有旗的建筑都悬挂半旗致哀,总统亲自吊唁,声明会永远记住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5
1899 年 6 月初,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开始正式阅读与钻研有关航空与飞行方面的书籍。 1903 年 12 月 17 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他俩制造出人类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并且试飞成功。仅仅用了 4 年多的时间,他俩便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飞行梦想,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在反复进行滑翔试验中,莱特兄弟发现气压中心侧转的现象——弯曲的翼面气压中心并不总是像平翼面承受的气压中心一样往一个方向移动。这一重大发现与许多科技书籍的论点相违背——科学家们已经获得的关于大气对机翼压力的数据竟然有许多是不正确的!莱特兄弟于是在 1901 年下半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对模型机翼进行准确试验的风洞,用两个多月时间使用风洞进行了 200 多次各种类型翼面试验,取得了一整套科学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飞机。
莱特兄弟不迷信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这是创新必备的可贵品质。
两兄弟的故事 篇6
从前有两兄弟,在其父亲死后分了家产。大哥把大部分家产和两头肥壮的牛占了,只分给他弟弟两条狗。然后他们各自生活,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直相安无事。
然而,自从分家后,老大的两头牛却不怎么耕地。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大的生活越来越窘迫了。而他的兄弟,每当耕地时,便在地的两头各放一个饭团,当两条狗看到饭团是,耕地时便跟公牛一般快。因此,即使他在分家时只分到小分家产,凭借着善良朴实和踏踏实实的劳动,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而他的哥哥日子却一天不如一天。
当他哥哥听说了这件怪事时,觉得很奇怪,怀疑是父亲给兄弟留了什么宝贝。他就去问他的弟弟。他兄弟是个既善良又老实的人,便把一切都告诉了哥哥。他的哥哥听说后既惊讶又后悔。他就想着把他弟弟的两条会耕地的够骗去。他就要求弟弟把狗借他用几天,善良的弟弟便答应了,就把两条狗借给了他的哥哥。
当他的哥哥大两条狗借去后,便和他弟弟一样用来耕地。可是,他的哥哥是个既愚蠢又恶毒的家伙。打他拿弟弟的狗耕田时,不懂得在田头田尾放上饭团,所以那狗也就一动不动。他的哥哥生气了,就拼命的鞭打。可是,无论他怎么鞭打,那狗还是一动不动,只是越打越汪汪的叫。他的哥哥越来越气愤,恶毒地说:“我这兄弟太可恶了,父亲留了宝贝舍不得拿出来,用两条蠢狗来骗我,还在这汪汪乱叫,真是可恶。”说完就把他的弟弟的两条狗给打死了。之后还扔到山沟里。
而他的弟弟在借了够给哥哥后,他的哥哥几天都不还给他,他非常着急,就去问他的哥哥。而他的哥哥知道他把它们给打死了无法还了,并且他还怀疑他的弟弟藏着宝贝却瞒着他而非常嫉恨他,就厌烦的敷衍:“再接几天就还你了,我还有事要忙呢。”他弟弟只好无奈地走了。后来,他有去了好几次,还是被他的哥哥没耐心地敷衍过去了,甚至有几次还遭到了他哥哥恶毒的谩骂。他的弟弟无奈,每次都只好 回去了。
有一天,弟弟上山为妻子采药,无意间在一条山沟里看到了两条死了的狗的尸体,等他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他的两条爱犬,(说来也怪,都过去几个月了,那狗的尸体还是没有腐烂)他非常伤心,但也很无奈。就把尸体背了回去,好好葬在自家房前。
过了一年,在那狗的坟上居然长出了一簇茂盛的竹子。他弟弟看到了,就砍了两根各编了一个竹篮,并且挂在堂屋门前。而所有路过的鸡鸭和其他飞禽都总会在他的弟弟的竹篮里留下一颗蛋。而当他的哥哥听说了这件事后,就非常嫉妒,就把他的弟弟的竹篮偷来挂在他家门前,可是,所有路过的禽类,都只给他拉一堆粪便在启篮子里。这当然使他非常生气,就一把火烧了。
他弟弟非常伤心却也无奈,他在留下的灰烬里发现了两颗略微烧焦的蚕豆就吃了。然后他来到了集市上,因为先前吃了两颗蚕豆,便忍不住放了个屁,这是所有的达官贵人都说实在太香了,就给了给了他很多金银和布匹。他的哥哥有听说了这件事,又开始嫉恨弟弟了。他就效仿他弟弟,烧了一抖蚕豆吃了。到了集市上就大喊:“卖香屁,卖香屁。。。”可是,当他放了个屁时,把当场的所有人都熏坏了,愤怒的人们只好把他的屁股给缝合了。
哈姆莱特的道德完美主义 篇7
一、道德完美主义
道德完美主义,是由“道德”和“完美主义”构成,就是道德上力求保持高尚的品德和人格,用一种完美的道德标尺的做事,道德情感上保持高度的完美,所做之事必须符合道德完美,道德不允许出现了瑕疵。道德完美主义不但过于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用自己的这种道德完美主义去苛求别人。如果所做之事不能达到自己的完美标准,违背了哪怕是一点的道德,就会表现出一些消极情绪,感到失落,忧郁。严厉谴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一旦所做之事不能遵守道德,做不到完美,就会导致自己所做之事拖延,直到找到才会付诸实施。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俨然是一个道德完美主义者,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道德完美主义,灵魂和品德始终保持着道德完美主义。
二、道德完美主义遭受冲击
在威登堡上学的哈姆莱特,突然得知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回国奔丧的哈姆莱,首先最接受不了的便是母亲的乱伦改嫁,母亲的改嫁促使他觉得人们可以贪婪于欲望而轻易毁掉道德和纯洁的人性,这是对哈姆莱特所秉持的道德完美主义的第一个冲击; 而母亲的改嫁间接地诱发了他对奥菲利娅爱情的怀疑,发现奥菲利娅被利用以后,纯洁的爱情被玷污, 这是对哈姆莱特所秉持的道德完美主义的第二个冲击; 朋友贪图权贵, 夕日的友情化为乌有,这又给了哈姆莱特所秉持的道德完美主义一个沉重的冲击,一系列变故让这个道德完美主义者无法接受,开始变得忧虑, 越是忧虑越是引发了他的理智思考,发现举国上下乌烟瘴气,道德败坏的人和事处处可见,哈姆莱特的所秉持的道德完美主义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如雨下的冲击。
三、道德完美主义下的复仇计划
父亲鬼魂告诉哈姆莱特真实死因,激起了哈姆莱特对这个道德败坏国度里道德沦丧人们的愤恨和无可忍受,决心要替父报仇和重整乾坤。 但是哈姆莱特的复仇是有别于他人的,不仅是出于高贵的王子身份的不同,更是所秉持的道德完美主义。
( 一) 佯装发疯,证实杀父
哈姆莱特的生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可抗拒的使命。当 “父亲的鬼魂披着甲胄”前来说明自己惨死的原因时,更是进一步打击了哈姆莱特,在听到鬼魂诉说并嘱咐其替父复仇,哈姆莱特立即痛下决心要忘掉一切,只想为父复仇。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为“替父报仇”和“重整乾坤”,作为老哈姆莱特的独子,同时也是丹麦国的法定储君,因此他的复仇具有双重意义,决心担起了两副重担。
哈姆莱特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想要在这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里保持道德上的完美和灵魂上的高尚,是极其可悲的,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有着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他要去复仇,拯救丧失道德人性的人们,自己又是伟大的。所以他感到倒霉的他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救赎道德污潭中的人民,整顿时代秩序,恢复明君统治。
( 二) 正义磊落,错失良机
《捕鼠机》求证成功,眼看轰轰烈烈的呐喊下一颗躁动的新马上就要行动了,但激愤之后,他又立马投入到了审慎的理性思考中,又表现出了犹豫和踌躇。哈姆莱特被赋予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使命,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一颗纯洁善良的被人文主义思想熏陶的心,他凡事都希望做到周全完美,符合自己道德完美准则,符合一个王子应有的风范,符合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光明磊落,正义和公正。在惩恶扬善这件事上,虽然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所做的事是要整治乌烟瘴气,道德败坏最糟糕的丹麦,但他不能贸然行动,要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也要做的光明磊落。正是这种道德完美主义导致了哈姆莱特复仇行为延宕,错过了“大家”公认的复仇的最佳时机。复仇行动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 三) 借刀暗杀,脱险回国
波洛涅斯自作聪明的向克劳狄斯献计巴结,暗地偷听王后和哈姆莱特的谈话,证实克劳狄斯的奸恶后,与王后谈话时,哈姆莱特更加发疯的严厉的斥责母亲的失贞改嫁,咄咄相通的攻击,希望能唤醒王后的道德良知,姑且留有一丝道德。突如其来的悲剧让这刚从异国他乡回来的无忧无虑快乐王子想到势单力薄,人性败德处处可见的丹麦,没有可以助他复仇的正义力量。孤独感和过多的忧郁,使他产生了对人生的悲观绝望。污浊的社会使这位完美主义者失去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开始等待符合他的道德完美主义复仇机会。
四、复仇结果: 同归于尽,悲剧收场
从道德完美主义的角度看,从接受复仇使命到完成复仇,哈姆莱特在这个过程中反省,自责,犹豫迟疑过多的审慎思考,从而导致复仇行动延宕。但他却是勇于斗争的,只是拥有高贵身份和地位的他,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天性善良、仁慈的他,处事上更加正义、磊落,内心深处始终秉持着道德完美主义,特殊的时代里这样的他,复仇无疑具有双重性和困难性。
哈姆莱特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巨人必须寻到一个公开的,符合道德完美的机会,正大光明的实施复仇,但在那颠倒混乱的时代里,这样的机会很难找到,最后哈姆莱特以自我的壮烈牺牲,用一种相对符合他道德完美主义的方式,同克劳狄斯代表的假丑恶进行斗争,一定程度上重整了社会风气,洗涤了人心。
世界向前变化发展,《哈姆莱特》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我们一同前进, 生命脉搏跟着时代的脚步鲜活的跳动,不像物质会变质,不像时装会过时,不像生灵会毁灭……今天乃至更远的将来,《哈姆莱特》仍会以它无限的魅力给予我们无限新意的视界。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哈姆莱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
[2][德]歌德著,张可译.《关于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6.
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8
在人类航空史的早期,机械故障或许是空难最常见的原因。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仅仅5年之后,莱特兄弟中的弟弟奥威尔·莱特就“发明”了空难。1908年,奥威尔驾驶一架自行研制的飞机为美军表演,遭遇机械故障坠机,并导致乘机体验的一名美军中尉伤重不治。这起事故,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乘客死亡的飞机空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早期的民航运输也曾面临机械故障的威胁。“一战”之后参战各国军队剩余的飞机催生了民航客运。人们从中选出运载量较大的机型,改造成早期客机以发挥余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军用飞机往往是为满足某些战术要求而牺牲部分可靠性的产物,因此基于军用飞机改造的早期民航机也并不“专业”。
由于战争中积累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20世纪20~30年代成了民航运输的“黄金时期”。随着专业的客机被设计出来,航空旅行也成为一种商业服务,飞机的可靠性问题才得到重视。时至今日,现代民航机纯粹由于机械故障导致的空难已经非常少见。
利益之爭導致設計缺陷
20世纪70年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相信民航客运会向着大客流和超音速这两个方向“两极分化”。然而,经济利益和政治博弈对技术的干预,也为当年的一些先进机型埋下了设计隐患。
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波音公司的B747和道格拉斯公司的DC-10成为人类最早的大型远程客机,并都瞄准了洲际大客流运输市场。DC-10只有3台发动机,在油耗方面有不小的优势,但道格拉斯公司还希望它投放市场的时间也别被B747落下太远。“抢工期”让早期的DC-10留下了机尾货舱门的设计缺陷,舱门可能在飞机爬升时失控打开,导致飞机机舱爆炸性失压。1972年和1974年,两架DC-10遭遇了同样的事故,让DC-10一蹶不振,订单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B747。
苏联超音速客机图-144的失败,则可以归因于其背后的“政治挂帅”。在英法决定合作研制“协和”超音速客机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责令图波列夫设计局必须抢在英法研制成功之前制成超音速客机。但对于相关技术储备和精密加工水平相对较低的苏联来说,“争第一”意味着牺牲可靠性。图-144完成了苏联领导层赋予它的政治献礼任务,但耗油量奇高和输油管道、控制系统均不可靠的事实,让它总共只飞了55个客运航班就不得不退役。而在此之前,这一机型已经发生了数起坠机事故。
超期服役存在安全隱患
北京奥运会前后,老旧的法国“快帆”喷气式客机,仍然在非洲一些国家使用。飞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快帆”,是“老古董飞机”超期服役的一个极端例子。而在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或遭遇政治封锁的国家,民航使用二手飞机、过时飞机或让飞机超期服役的案例并不少见。它们的航空客运主力,可能包括了在很多航空客运发达国家早已淘汰的波音B707、B727,道格拉斯DC-8、DC-9和伊尔-62等机型。
使用老旧飞机有诸多安全隐患。如果飞机远远超过了设计寿命的起落次数和飞行里程,其可靠性无疑会降低很多。另外,在飞机停产若干年后,其全新备件也会越来越难获得,这使航空公司不得不使用其他飞机上拆下来的旧零件,或者使用第三方厂商提供的代用品,这些行为同样使飞机存在安全隐患。
再者,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能导致飞机坠毁因素的认识会越发深刻,并体现在新飞机的设计方面。反过来说,老式飞机在设计之时,很可能没有考虑到一些在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空难原因,而且自身的设备落后也会让它们缺乏对一些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
自然因素挑戰航空安全
飞行中最危险的阶段,是飞机刚刚起飞和准备降落之时。在这两个阶段,飞行的速度不高,稳定性也不佳,很容易受到风切变和侧风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极强的侧风也有可能对飞机的飞行安全构成威胁。在强侧风天气里,几十吨乃至更重的飞机,在降落前一刻也会像纸飞机一样被吹得偏离跑道中心,必须执行特殊的进场程序方能落地。如果飞行员操作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了风和气流,飞机也会面临浓雾、雷电、太阳风暴和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的威胁。它们会从不同方面干扰飞行,比如雷暴和太阳风暴可能会干扰飞机电子设备,而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则会损毁飞机发动机。
暴力行為引發航空意外
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为了政治、钱财或其他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针对民航客机的暴力行为层出不穷,许许多多伤亡惨重的空难也随之发生。
2001年9月11日,4架遭遇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了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等建筑。“9·11事件”的恐怖袭击案件总共造成3201人死亡。
而在中国,1990年10月2日在广州白云机场发生了“10·2”劫机案。当时属于厦门航空公司的波音B737型B-2510号客机,在执飞厦门至广州航班的途中被劫持,并被要求飞往台湾省。但在机组与劫机者周旋的过程中,飞机燃料逐渐耗尽,只得在广州迫降。当飞机落地时,劫机者情绪失控并开始殴打飞行员,导致飞机失控,连续撞击了地面停放的一架波音B707和一架B757。这起劫持事件使128人罹难,3架飞机全部报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和非洲国家独立浪潮中,都曾发生过民航客机被误击甚至是有意击落的事件。
空難補充完善了航空理論
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围绕空难展开的详尽调查,揭示了史上绝大部分空难发生的原因;而这些调查结果,又成为飞机制造商改进飞机设计和生产流程,以及航空公司改进管理和飞机维护标准的依据。
亲历世界上第一起空难,却最终幸存的奥威尔·莱特,在灾难之后不久便开始思考导致坠机的原因,最终发现了螺旋桨设计方面的缺陷—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了螺旋桨经过几次飞行之后就可能出现裂纹。莱特兄弟据此改进了设计方案,为美国军队生产了一种真正实用的飞机。
1953~1954年间“彗星”式民航客机的系列空难,则让人类第一次关注航空飞行中的“金属疲劳”问题。“彗星”是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民航客机,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活塞式发动机的各类运输机,它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飞行高度。为了弥补飞行高度带来的客舱缺氧问题,“彗星”引入了增压客舱,以模拟低海拔的大气压力。但在当时,人们对这种技术可能带给飞机机体的影响还并不太了解,因此沿用了此前民航客机普遍使用的方形舷窗设计。于是,在一次次伴随起飞和降落的增压减压过程中,“彗星”的机体出现了“金属疲劳”现象,方形的舷窗窗框成为薄弱环节,导致飞机发生空中解体事故。对这一系列空难原因的调查,使得如今绝大多数大型客机都使用椭圆舷窗,并针对金属疲劳采取测试技术,从而减少了金属疲劳导致空难的概率。
2009年轰动世界的法航AF447空难,其主要原因也是空中客车A330客机在空速管(皮托管)和电传操作系统方面存在设计缺陷,这可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紊乱,以及飞行员误操作不易被发现。作为A330的第一起空难,AF447的悲剧让人们猛然意识到,空中客车乃至欧洲航空界曾经引以为荣的电传操作系统并非万无一失。
空难往往意味着“粉身碎骨”,是人类的黑色记忆,但空难又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种另类的里程碑。因为,每一次空难之后的科学分析,都可能会填补航空理论上此前被忽视的缺失环节;而每一次对航空理论的补充完善,都意味着千千万万的生命将得到拯救。
两兄弟的传说故事 篇9
巴塔是一个很强壮的小伙子,身材健美,皮肤黝黑黝黑的,干活又是一把好手,邻居们都夸奖他。兄弟两人的感情也很好,从来没有吵过架。
有一天,巴塔到地里去干活,不久艾奴卜也跟着去了,他们一起拉着牛在地里耕地、播种。干了一会,艾奴卜发现种子少了许多,便让巴塔回家去拿一些来。
巴塔回到家里,背了三大袋种子在身上,这时正好被刚做完早饭的嫂子看见了,他见巴塔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像个男子汉,便对他心生好感,有了非份的想法。她对巴塔说道:“你先放下种子,到我房里来洗个澡,我们一起休息休息再去吧。”
巴塔听了嫂子这种要求觉得她很不守妇道,而且也为她感到羞耻,他说:“嫂子,你难道就没有一点廉耻之心吗?你放心,这件事我不会说的,就当没发生过。”说完,巴塔就扛上袋子到地里去了。
但嫂子越想越不对味,怕万一巴塔在外乱说,自己岂不是声名不保。于是她自己精心化妆,用颜料把自己浑身上下涂成伤痕累累的样子,还对提前回家的艾奴卜恶人先告状,说巴塔趁回来拿种子之机要凌辱她,她由于反抗而被打得浑身是伤,于是艾奴卜气得磨好刀等巴塔回来。
好在巴塔以前经常放牛,能懂得牛的语言。在牛告诉了他要小心之后,他就被哥哥追着满山坡乱跑,最后他不得不说:“伟大的天神呀!你知道我是无罪的,为什么不帮我呢?”顿时巴塔身后出现一个大水池,将两兄弟分开来。
“哥哥,你要相信我,”说着,巴塔割下了自己身上一个重要部位的肉,“真的不是我干的,是她想引诱我的。”剧痛再加上辛苦的劳累,巴塔一下子就晕了过去。艾奴卜终于相信了巴塔的话,并且发誓一定要为巴塔把家里那个女人杀了,作为报复。
巴塔一会儿醒了,见哥哥还在,很高兴,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吧,我要一直生活在这个叫松谷的地方。我要把我的心取出来放在最高的松树上做松花,如果它掉下来了,我就死了,你一定要来帮我找到我的心脏,这样我还可以继续存活下去。当你看见啤酒无故冒泡时,也便是我遇难之时了。”巴塔说完,就隐入了茫茫森林中,不见人影。
在松谷生活的巴塔,天天在拉神注视下过着艰苦但却愉快的生活,拉神有感于他的勤劳、善良,决定造一个女人给他,与他同住。
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诞生了,巴塔谢过了拉神的美意,与女子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每天巴塔出去打猎,拉神的女儿便独自在家里做饭。巴塔也曾多次嘱咐她外面很危险,叫她不要独自四处乱转,他还把自己心脏的秘密告诉了她。
一天,她在家里实在是闲得无聊,于是便到松谷中去散散步。快走近林海边缘时,她美丽的容貌被海神看见了,海神掀起大浪要过来抓住她,她只拼命地跑啊跑,一缕头发还是被抓走了,并吹到了埃及国的岸边。
那里有几个法老的洗衣工,每次洗完衣服回去,法老的衣服上都沾满了奇异的芳香。法老很是纳闷,要求手下去查明原因,后来有一个顾问急急忙忙地跑回来告诉法老说:“这是拉神女儿的头发,这是神明赐给您的美好姻缘,她就在彼岸的松谷里生活。”
法老让使者带上金银珠宝去接拉神的女儿回来,那个女人一见这么多的财宝,顿时忘记了巴塔,还将他出卖了。她让他们砍掉那棵高高的松树,当松花落地之时,巴塔也就应声倒地了。
这时艾奴卜的啤酒杯里无故冒泡,他知道一定是巴塔有难了。他迅速地跑到松谷去寻找巴塔的心脏,可是找了几年都没有找到,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巴塔鲜红的心脏。
在艾奴卜的精心调养之下,巴塔终于恢复了身体健康,并且下决心要去报仇。他变成了一头牛,让艾奴卜把它牵到法老那里去卖掉。法老十分喜欢这匹黑亮健壮的牛,但王后却很讨厌它,并要求法老杀掉它。在用刀割牛脖子时洒出了两滴血,这两滴血一落地,立刻变成两棵参天大树。人们都觉得很惊讶,纷纷围观,只有王后说这是两棵妖树,应该砍掉。
于是法老又叫来两个木匠把树给砍倒了。
呆瓜兄弟的寓言故事 篇10
有一对傻瓜兄弟,老大叫呆呆,老二叫瓜瓜,他们总是形影不离,镇上的人都说他们又呆又傻,可两兄弟不在乎,每天都嘻嘻哈哈的,年迈的.父亲病故之前放心不下两兄弟,留给他们一罐金子。
父亲去世后两兄弟没有花那罐金子,而是继续本分的农耕,镇上的人都欺负兄弟俩,什么脏活、累活、都让兄弟俩去做,有什么好事的时候,总是把兄弟俩仍在后头。
呆瓜兄弟还是每天很开心的过日子,但是好日子不久,镇子上闹干旱,小镇上的土地都干涸了,人们没有水喝都快渴死了,地里长不出粮食,大家都没吃的。
兄弟俩拿着父亲留下来的金子给镇上所有的人买了粮食,还在打了一口井,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水源给挖出来,这一年镇上的所有粮食都是用兄弟俩的金子买的,金子没了,镇子上有水了。可奇怪的是从那以后镇子上的人,再也没有说过兄弟俩傻,有什么好事都先让给兄弟俩。
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11
一、性格对比
1. 哈姆莱特——矛盾的哲学家
哈姆莱特出生丹麦宫廷, 是尊贵的王子, 可一夕之间, 自己的父亲离世, 母亲改嫁给叔叔, 自己的王位继承权也被剥夺。故事就此展开, 也为我们塑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王子形象。18世纪的弗兰西斯·兼特尔在《戏剧批评》中谈到哈姆莱特时说:“非常遗憾, 作者本意把他写得可爱, 而实际上却是一大堆显著的矛盾, 他好冲动, 又富于哲理;受损害时很敏感, 但要反抗却畏缩不前;他精明却缺乏策略;他充满孝心, 但长亲受欺辱自己反而软弱无能;语言上大胆妄为, 行动上优柔寡断”[2], 哈姆莱特确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忧郁又开朗, 踌躇与果断并存, 冲动与理性集于一身, 种种相互矛盾的特性同时在他身上显现。他放过了正在祈祷忏悔的叔叔、为奥菲利娅而与雷欧提斯决斗等所体现在他身上的“骑士品质、虔诚的基督情节、个性化的人文精神”[3], 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确实是多面而复杂的。其次, 在他身上最突出的是他的沉思特质。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有大量的心理活动, 他不断思考是非对错, 思考命运、人、罪恶、死亡等深刻难解的命题, 可见他确是一个“思想的巨人”, 一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
2. 雷欧提斯——狭隘的骑士
雷欧提斯出生在一个大臣之家, 父亲波洛涅斯是一个思想传统而正直的大臣, 他从他父亲这里接受到传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重视名誉, 对权贵持不信任态度, 这些都颇具骑士气质。此外, 他又游学巴黎, 深受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从故事情节来看, 雷欧提斯劝奥菲利娅不要相信哈姆莱特表现出他的保守与对权贵的不信任。由于他骑士的荣辱观, 他为父报仇的冲动使他的眼睛被蒙蔽, 听信了克劳狄斯的谗言、成为他的工具, 并说“忠心, 到地狱里去吧!让最黑暗的魔鬼把誓言抓了去!什么良心, 什么礼貌, 都给我滚下无底的深渊里去!我要向永劫挑战。我的立场已经坚定了, 今生怎样, 来生怎样, 我一概不顾, 只要痛痛快快的为我父亲报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复仇什么都可以做, 而将忠心、誓言、良心、礼貌等高贵的精神品质置之不顾, 这正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可见他是一个多么狭隘的骑士。另则, 他可以聚众造反, 让众人高喊:“让雷欧提斯做国王!”可见他相当的煽动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对哈姆雷特相比, 同样是为父报仇, 他却不弄清事实的真相而轻信谗言, 为达目的而不顾道德沦丧, 沦为了克劳狄斯对付哈姆莱特的工具。
3. 小福丁布拉斯——入世的王子
全文对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的描写不多。第一次是通过霍拉旭之口:“那位福丁布拉斯的儿子, 他生得一副烈火也似的性格, 已经在挪威四境召集了一批无赖之徒, 供给他们衣食, 驱策他们去干冒险的勾当。他唯一的目的, 我们的当局看得很清楚, 无非是要用武力和强迫性的条件, 夺回他父亲的土地”,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福丁布拉斯, 他性格刚强, 很有政治头脑, 对疆域和王位有强烈的欲望, 并且颇具行动力。与哈姆莱特相比, 二者存在超世与入世、纯粹与实用、悲悯与欲念、孤独与聚众、踌躇与果断等差异, 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从不曾像哈姆莱特那样纯粹地去思考命运、人、罪恶、死亡等宇宙永恒的无解命题, 而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复仇计划’的谋划, 步步为营, 踌躇满志。”[3]
二、复仇动机对比
从表面上看, 这三者都是父亲被杀害而为父报仇, 但深层来说, 他们的复仇动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这三者父亲的死因不同, 哈姆莱特的父亲是被他欲篡夺王位、占有王后的弟弟下毒谋杀而死;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是在偷听哈姆莱特与王后谈话时被误认为是国王克劳狄斯而杀死的;小福丁布拉斯的父亲是骄矜好胜向哈姆莱特的父亲挑战的过程中被杀死的, 不得不说, 后两者父亲的死都有点咎由自取的成分在内。
结合复仇动机来说, 作为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动机主要是杀死自己弑兄篡位、奸占皇嫂的叔叔克劳狄斯, 夺回王位。但不仅于此, 他自己也说了, “丹麦是世界这所众多房间的监狱中最坏的一间”, 整个国家充斥着酗酒纵乐的恶习, 奸臣小人横行, 罪恶处处发生, 人性普遍堕落, 真诚缺失, 倒霉的他“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而雷欧提斯, 作为一名贵族公子, 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的骑士, 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不问真相, 偏听偏信, 仅仅是为了维护他的封建家族的荣誉就要去不择手段地报复杀害他父亲的哈姆莱特, 而不像哈姆莱特, 他根本不管事情的真相, 也根本没有想到国家的处境, 想到自己的责任。
小福丁布拉斯, 并没有过多地体现出对杀父仇敌的仇恨与愤怒, 也没有任何道德的高度, 而更多的是借他父亲的死谋取物质利益。福丁布拉斯聚集乌合之众, 团结全国上下厉兵秣马, 一呼百应, 来对抗丹麦, 以夺回他父亲丧失的土地甚至进一步扩充疆土。
三、复仇过程对比
三个人的复仇过程也不同。哈姆莱特见到鬼魂后并没有完全相信它的话, 而是装疯以自保并借机试探。他利用《捕鼠机》这出与真相极其接近的戏剧巧妙地试探出克劳狄斯果然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之后哈姆莱特放过了正在忏悔的克劳狄斯, 因信仰基督教他相信此时杀克劳狄斯会帮助他上天堂, 就达不到惩罚他的目的了。最后, 在克劳狄斯与雷欧提斯的密谋下,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决斗, 雷欧提斯被刺伤后良心发现告诉他真相, 他成功地杀死了克劳狄斯, 自己也毒发身亡。
对比而言, 雷欧提斯的复仇行为就简单多了。他在得知父亲惨死后, 马上回到丹麦, 纠集一帮人来到宫门外叫嚣。在听信了克劳狄斯的谎言后与其密谋, 后在奥菲利娅下葬时遇到哈姆莱特, 两人争执并决斗, 淬剧毒的剑刺伤了哈姆莱特, 后二人均毒发身亡。哈姆莱特死了, 他也算报了杀父之仇。但其过程与手段却是极其卑鄙的, 最后也害到了他自己。
小福丁布拉斯在国内征募壮丁, 训练士卒, 聚集乌合之众, 伙同叔父团结全国上下厉兵秣马来对抗丹麦。
总的来讲, 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不断徘徊在良心和仇恨之间, 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却一直没有找到, 可谓可泣可叹;雷欧提斯则是莽撞的, 他认为只要达到目的, 手段的卑劣与否一点都不重要, 最后被他人利用, 成为他人阴谋的陪葬品, 只能是可悲可怜;而小福丁布拉斯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复仇更多是为了利益。
四、复仇的结局及意义对比
哈姆莱特最终死了, 他的死是高贵的、悲壮的, 虽然哈姆莱特死了, 但他赢得了道德上的胜利, 只是于他最初的复仇目的和他自身的责任来说, 他的复仇只完成了一半, 他虽为父报仇却未能“重整乾坤”, 他一死丹麦王室再无继位之人, 国内势必大乱;相反的, 雷欧提斯利用卑劣的手段, 杀了哈姆莱特, 他虽报了仇最后也害了自己, 他的死就显得不那么有意义, 只是让人叹息波洛涅斯一家三口都被复仇的漩涡淹没了。至于小福丁布拉斯, 他的复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复仇的对象已死, 由于霍拉旭最后的阻拦他不知能否达到占有丹麦王位和国土的目的。但就复仇的意义来说, 他的复仇过于实用主义, 充满着自己的贪欲, 并没有对他人发挥有益的作用, 因而他的复仇并没有过多的意义。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铺垫和对哈姆莱特的崇高的衬托。
五、结语
《哈姆雷特》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巅峰, 关于其中三人复仇的对比研究, 只是从一个很小的方面分析这部经典。但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哈姆莱特悲剧的意义之一是揭示了冲锋在时代前列的思想精英的悲剧, 是孤独的先觉者的悲剧, 这层意义是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形象无法取代而只能衬托的。
摘要: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是一部以复仇故事为框架的作品, 具有很强的复仇悲剧成分。《哈姆莱特》中描写了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三个人物的复仇, 但是他们在复仇的动机、手段和意义等方面有存在截然不同的地方, 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比较。
关键词:对比,性格,动机,过程,意义
参考文献
[1] (英)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朱生豪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七个兄弟的故事读后感 篇12
在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里,第一个故事是七兄弟讲的是一个老汉和七个儿子的故事。到底内容是什么呢?跟我一起看看吧。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古代的时候,高山下面的`大海旁边有一个非常小的小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十分老的老汉。他有七个儿子。七个儿子分别有他的“超能力”
他们各个都是法力无边的强者。在一天老汉对七个儿子说的:“你看在嫩庄西边都是高山和大海,听闻太不方便了,你就把他们挪的更远吧。”过了一小会儿,果然海望不到边,山也没影了,四周全是黑油油的图不干也不湿,老汉就让儿子们把。大地凯猜一下让他们可以种东西。过了几日后地上长满了王普遍的庄稼。可是不幸的是皇城里的皇帝又来催粮了。孩子们非常的生气,就去皇帝那里说你到了那里之后,大将军十分的怕七个兄弟。不让他们进去,大壮时1厅生气了,手一推只听啪喳一声去,城门和楼房全倒了。过七兄弟进去了,发现皇帝和大臣们都躲在屋里。二兄弟就愤怒了,连叫好几声都没人答应,他就吹了一口狂风,把满朝官员全吹死了。七兄弟进去以后满朝官员都很害怕。他们准备把三兄弟打死,准备把它用刀砍死,然后发现三铁汉咋弄也砍不死。皇帝又让他们用火烧,可是还是杀不死七兄弟,最后七兄弟反应过来,皇帝怎么可能讲理呢?就一口切把皇宫全部消灭了。
这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身怀绝技,武力高强的七个兄弟去找黄尚讲理,可是皇上却不跟他们讲理,想除掉这七个兄弟,反而最后被七个兄弟给淹死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我们要有善报,善有恶报,不要去欺负那些弱小的人。要保护那些弱小的人。
民间故事:爱吹牛的三兄弟 篇13
爱吹牛的三兄弟
从前有三个喜欢吹牛的兄弟,他们到处卖弄,弄得人家谁也不信他们说的话了。
在家里待不下去了,兄弟三人决定换个环境,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
一天,他们在路上见到一个王子。他们望着王子身上穿的那套华丽衣服和满身的珠宝,便凑在一起想了个办法,要把王子的东西全部骗过来。
于是,他们亲热地拦住了王子:“尊敬的王子啊!我们早就耳闻您的智慧和聪明了,请您答应和我们比赛讲故事吧。谁要是不相信别人讲的故事,那他就必须做讲故事人的奴隶。至于奴隶呢,我想,您一定是知道的,奴隶的一切都得属于他的主人!”
这三兄弟为什么要和王子比赛讲故事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吹牛的本领很高,年轻的王子一定会败给他们的。只要王子一输,王子就要做他们的奴隶了。那时王子的东西不就都属于他们三兄弟了吗?
王子答应了,他们找了几个过路人来做证人,然后就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比赛正式开始了。
三兄弟中的老大第一个开始。他说道:
“在我还是个小孩时,有一次曾和弟弟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到全村最高的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找了一整天,弟弟们也没找到我。望着渐渐黑下来的天,他们不再找我了。见弟弟们走了,我也想爬下树来了,可那时天那么黑,树又那么高,我怎么也爬不下来。后来我想,如果我有根绳子,将绳子的一头拴在树上,顺着绳子,不就可以既安全又顺利地爬下树来了吗?于是我就到附近的村子里,向村民借了一根粗绳子,靠着这根又粗又长的绳子,我终于爬下了树,回到了家里。”
王子听了这个前后矛盾的故事,并没有和他争辩,也没有对故事的内容表示不相信,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笑了一下,然后,静静地看着三兄弟中的老二,等他接着往下吹。三兄弟非常吃惊,他们没想到王子居然没有上当。于是,就轮到老二开始吹了。他说:“在我们和哥哥捉迷藏的那天,我不知道哥哥躲在村里最高的那棵大树上,所以便跑进森林去找哥哥。在森林里,我突然看见有一个黑影窜进了草丛,我还以为是哥哥呢?就追了进去,哪知道那黑影根本不是哥哥,而是一 只饿虎。那只老虎张大着嘴巴,向我扑了过来。我一看已无处可躲,逃跑是根本来不及了,于是便灵机一动,猛地跳进了老虎那张血盆大口,我顺着老虎的喉咙爬进了它的肚子,为了早点能活着从老虎的肚里出来。我就在它的肚子里又踢又跳,大喊大叫。老虎实在受不了,它张开嘴巴,使劲把我吐了出来。我在空中飞行了好几百尺,才安全地落在家门口。就这样,我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因为从那天起,那只大老虎再也不敢到我们村子里来为非作恶了。”
听了老二的这番胡吹,王子仍然没有表示意见,他叫老三赶紧接着吹下去。老三心里非常害怕。他想:“我要是不能使王子不相信我的故事,那我们兄弟三个不都要变成他的奴隶了吗?”于是,他眉头紧皱,结结巴巴地吹了起来:“有……一……天,我……从岸边走过,发……现渔夫们都很忧伤,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告诉我说,他们已经有一年没抓到过一条鱼了,肚子都饿坏了。我跟他们讲,我能够帮助他们把鱼找回来。于是,我便跳到水里,变成一条鱼,在水里寻找着。忽然,我发现,原来有一条象天一样大的鱼,把海里所有的鱼都吞到肚子里去了。那条大鱼一看见我,便张开大口向我扑来。我马上又变了回来,拿着小刀向大鱼的嘴巴砍去,终于砍断了大鱼的嘴巴,使大鱼既合不拢嘴巴,也不能咬人了。然后,我又变成一条小鱼,游进了大鱼的肚子,把被它吃到肚里去的鱼统统赶了出来,结果这些鱼全被渔夫们活捉了。我游上岸后,渔夫们把我当成了英雄,送给我许许多多的礼物。”
听完老三的胡诌以后,王子依旧没有表示一点怀疑。三个吹牛鬼见了,心里是又惊又怕!不过,他们想:“他不上我们的当?等一会轮到他讲时,我们小心一点,也绝不上他的当,就可以和他平手了,最多谁也赢不了谁就是了!”
拿定主意后,兄弟三人又重新振作了起来,他们竖起六只耳朵,一言不发地听王子讲了起来。
“我是一个王子。这你们都知道,”王子说,“我不但有富饶广阔的国土,而且还有数不尽的财物。可就在昨天,我的三个奴隶逃跑了。所以我就顺着他们逃跑的足迹,追到了这里。为的就是要捉到这三个奴隶,现在我终于找到他们了。”王子说完,略一停顿地看着他们兄弟三个,又继续说:“你们可知道这三个倒霉的家伙是谁吗?就是你们这个三个吹牛鬼!”
三兄弟一听,都吓坏了,因为,他们要是同意了王子的说法,那他们不都成了王子的奴隶了吗?如果要是不同意王子的说法呢?那不就等于承认他们比赛输了,而只好老老实实地去做王子的奴隶了吗?哎呀!究竟是对王子讲的表示赞成还是反对呢?兄弟三人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最后,证人们下了判决,他们说:“王子胜了,三个吹牛鬼都应成为王子的奴隶!”
可王子并没有真地把这三个吓成一团的吹牛鬼带回去做他的奴隶。他只是神情严肃地对这三个吹牛鬼说:“你们必须记住,靠吹牛到处骗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你们应该找一份正当的工作,靠劳动去吃饭,老老实实做人才对。如果你们胆敢继续吹牛骗人,我就派卫士用刀割下你们的臭舌头。”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哈姆莱特 篇14
关键词:存在主义,《哈姆莱特》,选择,存在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辉煌的宝石”(别林斯基,1979:108),是莎翁“四大悲剧”之首。它就像一个大金矿,四百年来不断地给挖掘它的人们惊喜。《哈姆莱特》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莎士比亚推陈出新,将一个中世纪流血复仇的故事,写成了一部深刻反映社会和人生的杰作。本文试图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对哈姆莱特的形象进行分析。
萨特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评论家和自由战士,他认为人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以探索“人的存在”的奥秘来解释现实世界(萨特,1988:5)。萨特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对于人的存在,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萨特,1988:3)、“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的”(萨特,1988:4)等一系列著名的论点。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文学不仅对当代和后世影响深远,而且与西方传统文学一脉相承。萨特文学作品的存在主义意识与莎士比亚戏剧反映的人类精神息息相通、前后辉映。他们都是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伟大作家,超越了时空,达到了心灵相通,共同表现了人对荒诞的存在不屈服、不投降,奋起抗争,在与荒诞世界的斗争中捍卫人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崇高主题。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客体观。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异化的;人生是孤独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下。2.主体观。客观事物、既成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它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但是人有个人意志,完全可以通过自由选择、不断选择,确定和证实自己的“存在”。3.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只有在与世界和他人的关系中,在对世界、对他人采取的态度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萨特,1987:304)本文以上述三种基本观点为出发点,对哈姆莱特的存在主义形象进行分析。
一、客体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告戒世人:“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萨特,1988:3—5)。萨特把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指的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它是非理性的、杂乱无章的、与人敌对疏远的、令人畏惧厌恶的世界。哈姆莱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他早年在人文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年轻有为,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第三幕第一场:207)。他有英武贤明的父亲,美丽贞淑的母亲,有霍拉旭这样忠诚的朋友,有奥菲莉娅这样美丽的情人,他自己将来也要践登王位,可以说他的生活是完美无缺的,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是美好和谐的,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向往。然而,晴天霹雳,灾祸连踵:父亲暴卒,死因蹊跷;母亲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第一幕第二场:149)改嫁新王小叔子,以至“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第一幕第二场:144);叔父克劳狄斯不仅篡夺了哈姆莱特应继承的王位,而且乱伦娶嫂,秽乱宫廷。这一切都给涉世未深、空怀理想的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荒诞而丑恶的现实使哈姆莱特感到无所适从:“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竟然变成了“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竟然变成了“一大堆污浊瘴气的集合”,连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也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第二幕第二场:189)。此时此刻,哈姆莱特感到万分的痛苦和悲哀。在他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第一幕第二场:148)、“一座很大的牢狱”,而“丹麦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第二幕第二场:186)。面对如此荒诞的世界,何去何从,不得而知,哈姆莱特异常焦虑、孤独和彷徨。为了麻痹敌人,他故意装疯,用胡言乱语、嬉笑怒骂的“疯话”来宣泄他对这个丑恶世界的仇视和恶心。萨特曾用这种反应来表达人对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厌恶感、孤独感等复杂的、难以名状的、不可驱谴的内心感受。
二、主体观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中引申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人的“自由”(萨特,1988:3)。正如萨特所言:“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虽然“选择是困难的,但你必须选择”。在他看来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权或否定选择的自主权,就是选择人生意义的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个人自由的作用就是在许多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命运。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证实了自己的存在。哈姆莱特生性敏感好思,当他发现生活不再完美和谐的时候,他感到彷徨无助,同时也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此时,父王的鬼魂显现,向哈姆莱特揭发了奸王克劳狄斯弑兄篡位的罪行,嘱儿子为其报仇。哈姆莱特终于了解到罪恶的制造者,立志复仇。但宫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奸王的耳目,母亲投入凶手的怀抱,同学变成奸王的帮凶,恋人也成了敌人刺探自己的工具……这一切,使他不由得对现存世界感到憎恨和绝望。面对黑暗现实,一时找不到为父复仇的机会和“重整乾坤”的良方,哈姆莱特忧心忡忡,悲从中来,陷入了更深的精神痛苦中,于是开始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剑,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也许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第三幕第一场:203—204)。
面对邪恶与黑暗,哈姆莱特不仅要为父复仇,而且要公正地复仇。起初,他对鬼魂的话半信半疑。戏班子的到来,使哈姆莱特终于有了行动的机会,他巧妙地安排戏班子在宫中演出“贡扎古之死”以刺探克劳狄斯,验证了鬼魂的话,锁定了复仇的目标,两个敌手从此转入了面对面的斗争。克劳狄斯设下了一系列的毒计,欲置王子于死地。在此之前,哈姆莱特在严酷的现实斗争中,逐渐摆脱了犹豫和彷徨,积极斗争。面对奸王的一次次杀机,他也在一次次磨砺自己复仇的决心“我所见到、听到的一切,都好像在对我谴责,鞭策我赶快进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复仇大愿!……让我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我的脑际”(第四幕第四场:248—249)。在比剑的过程中,双方都中了毒剑,雷欧提斯临死前,良心发现,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一怒冲天,一剑穿心,刺死了这个“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奸王,终于在临死前手刃了仇敌,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哈姆莱特的选择,是存在主义的选择,他面对荒诞的世界,不是退而逃避,而是奋起抗争。尽管在斗争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有过蹉跎和延宕,但他最终通过积极的自由选择,采取了果敢的行动,除掉了罪恶的克劳狄斯。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存在主义哲理进行了精彩的演绎,确立了自己存在主义式英雄的本质。
三、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萨特进一步说:“我们在争取自由时发现,我们的自由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自由,而别人的自由也依赖于我们的自由。”“我不得不在争取我的自由的同时,争取别人的自由。”(萨特,1988:16)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不仅是为自己选择,而且是为人类选择,对自己负责,也意味着对所有人负责。所以人在进行自我选择时,不仅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在为他人和全人类进行选择,这是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他每发生一事,都好像整个人类在用两眼盯着他,要他用他的行为来指导自身”。选择有善恶之分,萨特主张的是“善的自由选择”,并积极承担自我选择的后果。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萨特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和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和创造,这便给挣扎在荒诞中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出路———虽然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但选择是自由的,那些敢于反抗黑暗现实,积极自由选择,从而创造自我本质的人,就是存在主义式英雄。
哈姆莱特复仇的选择是一种存在主义道德的选择,他不仅要为自己报杀父之仇,而且要为世人“重整乾坤”。他为自己作出了复仇的选择,并承担了一切责任。可以说这不仅是他个人积极自由的选择,同时还是丹麦人民、天下人的选择。
哈姆莱特的忧愁和痛苦,是时代的忧愁和痛苦,“颠倒混乱”的12世纪的丹麦,其实就是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的真实反映。作为伟大艺术家的莎士比亚,他深刻体验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罪恶与荒诞,并以出众的才华、敏锐的观察、睿智的洞见、高深的概括,把世界的这种荒诞性从哈姆莱特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中表现出来。他对生活非凡的洞察和体悟,以及他在其悲剧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理不谋而合。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哲理为核心和精华,它从更高的层次关照人生,从而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一种生活方式。面对荒诞的人生,人要不断地作出选择,不断地抗争,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表现出自己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 (第一卷) [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2]萨特.存在与虚无 (中文版)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中文版)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八大名剧 (上) [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4]李小驹, 万承华.存在主义哲理的一个典型演绎———哈姆莱特形象新探[J].探索与争鸣, 2005, (8) :136-138.
[5]孟海英.《法国中尉的女人》存在主义特征解读[DB/OL].2005, 3.
【莱特兄弟的故事】推荐阅读:
采集故事的兄弟06-27
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08-26
三个兄弟的中国童话故事08-01
哈姆莱特公开课课件08-30
《兄弟分牛的故事》读后感05-2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编成故事06-13
《哈姆莱特》读后感作文09-28
寄故园兄弟,寄故园兄弟孟贯,寄故园兄弟的意思,寄故园兄弟赏析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