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读后感作文

2024-09-28

《哈姆莱特》读后感作文(通用9篇)

《哈姆莱特》读后感作文 篇1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奶瓶匆豢醋约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哈姆莱特》读后感 篇2

苍白的眼神,神武的铠甲,连夜徘徊在城垛上,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迟疑而从容的鬼魂的最轻微的几句话,让一个年轻的王子奔涌的热血凝结成寒冷的坚冰,双眼像脱了轨道的星球向外突出,纠结的鬃发根根分开,像愤怒的豪猪身上的刺毛一样森然耸立。凄惨的密语是永恒的神秘,抑或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当仇恨、杀戮、阴谋、战争铺垫了通向银白王座的骸骨阶梯,当在世界巅峰的荣光到来之前,命运已用鲜血向万物祭献,向灵魂诀别的时候,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战争把它们扫清?徘徊、思索,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的王子却要去承担一个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能推卸的复仇众人。一个无法成为英雄的人最终虽成为了英雄,但结局让人悲叹。

虽然他为自己或别人的灾难而沉思,而忧郁;虽然他目睹邪恶如芒在背,身受忧郁如疽附骨,但他却精于思想而疏于行动,以致一点行动的力量为思想吞噬殆尽,以致反复谋划后面临不少机会,却踌躇不决,从而导致虽然复仇成功,但代价却如山般沉重、海般浩瀚。让死神用残忍的、不可抗拒的手腕,只一挥,便拂去多少王裔贵胄的生命。虽然他被赠谥为英雄,但这名号之后却是惨不忍睹的热血与阴谋。

踌躇不定的心性让也许原本天衣无缝的计划成了嗜血的利刃,刀锋横扫,将原本善良的天性切割得支离破碎。为了复仇,为了清白与真相,他让原本善良的人与已屈死的冤魂一同埋葬,这不是一件值得嘉许的事。淋漓的血洒在王座与大地之上,灵魂的哀号在死灵般的天空之上回荡,这不是天堂的情景,这是地狱的面容。英雄的倒下是为了更多的人站起,而不是一同倒下。结局不尽如人意,造成这残缺的便是王子天性中的优柔与寡断。可惜他没能早点遇见福丁布拉斯,没能早点领悟到真正的伟大不是不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遇到危险的时刻,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不论性命,不论自身,不论前方的危难与荆棘。而当他摒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脑际时,时局早已发生了变化。如此多的羁绊,让他最终有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

或许会有更好的计划的,会有更好的巧合的,只是那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疏于行动。那中国古代的掷杯为号或忠诚的刺客再配合一张乐不思蜀的面具,比如此的复仇来得也许会不这样血腥吧!可惜当一个精于思想疏于行动的人在此蒙蒙不见天日的阴暗之下仍保持如青天白日般清醒的头脑也着实是一件难事。

哈姆莱特读后感 篇3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斗争的武器。人文主义着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哈姆雷特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巨大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恋人峨菲利亚说:"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是这样陨落了!"这样的王子自然得到民众的拥护,连他的敌人克劳迪斯也承认:"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可是他一接触社会的现实,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爱的母亲连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没有穿旧,就匆忙嫁给了从前受人耻笑的克劳迪斯。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丹麦是一座监狱","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样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他有意安排了"戏中戏"以便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当罪行的真相确证以后,便立即行动。但为了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弃了在奸王祈祷把他杀死的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这样就招来被放逐的命令。最后,他虽然逃了回来,在决斗中杀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剑而牺牲,"重整乾坤"的责任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也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特色。剧作的生活画面广阔,情节的展开生动、丰富。剧作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皇宫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从剧场到比剑场,构成了剧中人物活动的广阔的背景。莎士比亚非常注重情节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复仇的情节之外,还配合诸如爱情、友情、亲子关系等,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相联系,作者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如"戏中戏"演出的那一场,是一场重点戏,又是过渡戏,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动的转折点。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富有诗意。他的剧作主要是用自由的无韵诗体写成,还有民间歌谣,其人物的语言也变化多端。

刻画哈姆雷特时,多次运用独白,诗体与散文交相使用,哲理与抒情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巨作,它给我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哈姆莱特》读后感400字 篇4

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也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为了试探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莱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莱特。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朝廷的暴君。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荒淫无度,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于君王。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总之,这些统治者的形象是: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他们贝利与冲昏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

莱特兄弟读后感 篇5

你还记得小时候追逐着断线的风筝,让大人们说我们长上翅膀,变成美丽的天使追上风筝。在那以后,对天空展现无尽的幻想,曾梦想着有一天人长上美丽的翅膀飞翔广阔无垠的天空。不错,他们就是莱特兄弟。他们对梦想的热爱是我们每个人所应学习的,看大街上的大人们的一张张疲惫不堪的脸,那就是他们在中途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你们可曾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在我们认为鸟类最会说话的是鹦鹉,但它是最飞不高的。莱特兄弟。不错,在人生的旅途,只说不做的人,他的梦想会离他越来越远,到最后变成了无目标的笨蛋。

我也曾经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生活很迷茫,但现在不同了,我的一直向前走,因为我知道我的梦想在不远的前方!我要奔跑起来,就像莱特兄弟将他们的飞机翱翔在那广阔无垠的天空里无尽的翱翔!他们将梦想抓住了,稳稳的抓住了。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能停留!也不能放弃!也不能休息!就像邓亚萍在信中写的一样我好像在攀登珠玛郎亚峰,我不能停留!一旦想好好休息,就会滑落谷底,永远不能到达顶峰!

梦想?在无尽的生命里永远伴随着你。

莱特兄弟读后感(2)

飞翔是很多人的梦想,莱特兄弟是飞行的始祖,他们忠于梦想,努力奋斗,才成功发明了飞机。

莱特兄弟从小对机械很感兴趣,但如果他们没有合作无间的话,可能飞机的发明又会晚了几十年,莱特兄弟一生奉献于飞机的发明,虽然在努力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冷嘲热讽,但他们努力不懈,终于发明了飞机,完成了梦想。

伟伯˙莱特出生于一八六七年,奥维伯则在一八七一年出世,伟伯十一岁时,爸爸买了一个简单的飞行玩具,启发了两兄弟的灵感,飞行的梦想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萌芽。他们同心协力发行了一份报纸——迪顿周刊,可是因为大报社的恶性竞争而改行做脚踏车。后来因为德国发明家李连的飞行实验,让他们重新对飞行感到兴趣。一九零零年莱特兄弟进行了第一次滑翔机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锲而不舍,在第二年制造了第二号滑翔机并修改了第一次的错误。一九零五年,莱特兄弟的动力飞机成功飞行了三十九公里,创下佳绩。四年后他们在迪顿成立莱特兄弟飞机公司,开始大量制造飞机。但不幸的事降临了,伟伯染上了伤寒,虽然他努力的和病魔缠斗、抗争,终因天命难违,伟大的发明家就与世长辞了,享年四十五岁。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奉献一生所发明的飞机,竟然在世界大战中成为可怕的杀人工具,这件事让奥维尔痛心不已。奥维尔缠绵病榻,一九九年四一月三十日安祥的离开了人间。

莱特兄弟努力不懈,再接再厉,正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最好的典范。虽然飞机的发明成了战争无情的杀手,但也让交通更无远弗届,使距离缩短了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更加快速、频繁,这正昰他们伟大的地方。莱特兄弟克服了许多困难,从不向失败低头,他们对于发明的坚持和力求上进的态度,正是勇者的画像也是我们效法的最佳楷模。

莱特兄弟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想飞的莱特兄弟》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莱特兄弟利用爸爸给他们的玩具飞机造了一架真飞机,帮助人类圆了想飞的梦。当然,要想造一架真飞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莱特兄弟在制造飞机时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验,但每次都失败了,他们都没有放弃,坚持不懈。终于,他们获取了成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看完这个故事,我在佩服莱特兄弟坚持不懈的精神时,也有一点惭愧。我记得有一次在做24点练习题时,有一道题我只思考了一小会,想不出来就放弃了,就去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解答案。我觉得这么做是不对的,应该像莱特兄弟一样,坚持不懈地思考,直到想出答案为止。

我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关键是你努力了多少,你努力的越多,收获也就会越大。爱拼才会赢!莱特兄弟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下定决心,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

莱特兄弟读后感(4)

假期,我读了不少书,比如有《悟空日记》,《唐僧日记》,《莱特兄弟》这三本书,其中我对《莱特兄弟》这本书印象最深。

莱特兄弟是哥哥威尔伯,生于1867年4月16日,弟弟奥维尔,生于1871年8月19日。他们还有个妹妹,生于1974年7月2日。

莱特兄弟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的事情,有快乐的童年,发明的启发,各种的悲伤。

1867年威尔伯诞生。1871年奥维尔诞生。1978年,威尔伯11岁,奥维尔7岁,父亲密尔顿送给他们纸蝴蝶,启发了他们关于飞行的兴趣。不久,他们的母亲苏珊去世了,他们非常难过,但是,他们面对生活,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差不多没有不开心的时候,他们发明了飞机,开了自行车商店,出版《伐顿周报》,还有威尔伯在法国创设航空学校。

在《莱特兄弟》这本书后面有两句话,第一句:心中有梦想,有些梦想只要积极面对,是可能实现的。第二句话:莱特兄弟虽然去世半个世纪了,但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发明将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竖起了高高的丰碑!

这本书让我懂得愿望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的这一双手不是白生的,让它创造世界没有的东西,长大后我要比莱特兄弟强,我要向他们学习!

莱特兄弟读后感(5)

自古以来,飞翔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不少人为此而牺牲。但这个梦想终究被一对兄弟实现了,他们就是飞机创始人——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从小就爱好发明,做一些小发明。有一次,他们做了一个有灯的风筝,在晚上偷放,居民恐惧万分,以为是鬼火。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自食其力,自己制造出了自行车,还受到了热销,自己制造打印机,办了一家报社。他们越做越来劲,对飞机的制造更是情有独钟。终于在1903年12月17日,第一架载人飞机“飞机一号”试飞成功。但一件又一件飞机遇难的事触动着莱特兄弟的心:飞行技师皮尔机毁人亡,重机枪发明人马克沁试飞失败,航空学家兰利连飞机带人摔入水中……航空事业连连受挫,这使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但莱特兄弟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努力奋斗,曾做了200多个机翼,进行了上千次试验。莱特兄弟的亲妹妹凯瑟琳莱特,是莱特兄弟的支柱,自从他们的母亲过世后,凯瑟琳莱特就承担了一切家务,除了要照顾父亲,还要帮哥哥们看管自行车厂和报社。有一次,奥维尔试飞失败,凯瑟琳莱特在医院照顾了奥维尔一个月……莱特兄弟把一生的精力投入了飞行事业,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莱特兄弟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他们花费了常人上百倍的努力。而我们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就说我吧,今年我暑假里才去考上海钢琴7级。7月份我在家里练得不认真,本来我学得时间就没其他同学学得时间长,再加上不用功,就弹得最差劲。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的惰性,于是,接下来的8月份,我每天坚持练4个小时的钢琴,手指经常练到发麻才停止,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我才通过了上海钢琴7级考试。

莱特兄弟读后感 篇6

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莱特兄弟,他们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飞机的人。他们拥有梦想,并且朝着梦想不断努力,最后实现了梦想。

故事讲的是,莱特兄弟住在美国的一个乡村小镇上。有一次,莱特兄弟俩和妹妹一起跟着妈妈到野外远足。他们看到了一只白色的大鸟,他们就问妈妈为什么鸟儿能在天上飞,妈妈告诉他们因为鸟儿有翅膀。“要是我们也有翅膀多好呀!”莱特兄弟对广阔的天空充满了憧憬,怀着儿时的梦想,他们决心制造飞机。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次的失败,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不断改进,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

故事看完了,我非常佩服莱特兄弟,他们不怕困难,朝着梦想坚持不懈。换做是我,如果碰到一次两次的困难,我就会感到厌烦,就放弃了。

有一次,我要用纸折一个盒子,我照着折纸书折,可是我总是不会折,折出来的盒子总是散的,一点也立不起来。我想再把它改一下,我把边再折好一点,结果还是不行,我就厌烦了,就把纸拆开不折了。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7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其实,以上这些都是复仇行动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还应加上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另外,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人文主义者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众,嫌弃“一个平民也敢用他的脚趾去踢痛贵人的后跟了。”尽管国王曾经担忧哈姆雷特在民众中的威望,海盗也给了他应有的尊重和帮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8

最近阅读的经典作品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本书,这是莎士比亚篇幅最长的一篇剧本,也是他最具盛名的一本。该文主要讲的是叔叔克劳迪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且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而哈姆雷特作为王子,为了父皇像叔叔复仇。

其中有十分多的个性鲜明,影射现实的主角存在。其中主角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王子,是个充满矛盾的主角,他既有人文主义中对于梦想的向往,他内心中充满着许多的疑惑。在应对复仇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犹豫与纠结。所以最终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而另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主角,克劳迪斯,他可谓是作恶多端,是社会罪恶的化身他自私自利,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而乔特鲁德,这是一个难以评价好坏的主角,她的性格与处境决定了她的变化,她爱丈夫,但却抵挡不住克劳迪斯的诱惑。她爱孩子,是不是为了孩子喝下毒酒,我们也无从得知。还有很多很多的主角,他们有着自我鲜活的生命,也反映了很多现实人性中存在的问题。

《哈姆雷特》读后感(共) 篇9

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滴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莉娅,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给我的力量与思索是巨大而无穷的……

《哈姆雷特》读后感(二)

他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一个经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感受到的是悲剧的美丽与伟大,莎士比亚所塑造的每个人物每一幕都那么每句话都有着戏剧的崇高。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这个剧本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它的震撼人心。而这震撼不只来源于情节,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命运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发出了复仇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哈姆雷特是一个英雄形象,他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他是一个巨人型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场悲剧,却也是对他的结果。当将命运的枷锁揭开了,他的责任也应该是放下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意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经典,不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为父报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为他的英雄行为下的懦弱,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下的一个大的突破。在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中,哈姆雷特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过的,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的形象也就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这部戏剧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对金钱、权利的欲望。对于哈姆雷特的死,是很悲痛中也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永远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哈姆雷特》读后感(三)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哈姆雷特》这本书的影响力巨大。的确,《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历史中“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不仅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成就。细细读来,慢慢咀嚼,愈发让人感到内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单纯,也是幸福的一个王子,他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时,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这下,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从浑噩中觉醒过来――他要为父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并认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许许多多安逸的物质生活。然而,就当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时候,却中了国王的奸计,被毒剑刺伤,但他最后还是杀死了国王。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他的灵魂因为自己的抉择而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爱情。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中,我从中体会到了深深地无奈。他一系列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欲挽救世界,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的人,但他却不停地与不平抗争!

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像哈姆雷特这样能抛弃个人情感,维护大众利益,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我对它们的印象很深刻,也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文中哈姆雷特说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那么作为“灵长”的我们,为什么要破坏供给万物食物的森林,又为什么污染给予我们甘露的河流,这难道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所为?哈姆雷特谴责了人类的黑暗,而我却对人们仍抱有光明的信心,毕竟那些丑陋的人们只是少数,多数的人们都穷尽自己的一生来造福万物,造福地球,为社会的和谐而作出努力,我相信人类终究会有一天,会真正当得起“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个光荣的称号!

上一篇: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定稿下一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