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堂反思

2024-07-01

北京的春节课堂反思(共13篇)

北京的春节课堂反思 篇1

人教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课堂练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通过品读感悟,体会用总分的方法叙述一个场景,并学习老舍先生具体细腻的描写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3、运用总分的方法,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学习老舍先生具体细腻的描写和总分表达方法。教学难点:围绕一个特点进行多方面细致生动地描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知道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先生却只选了六个特殊的日子,谁能说说?(腊八节、腊月二

十三、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初

六、元宵节、正月十九。);而在这六个日子中,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二、现在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最热闹的(除夕、元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除夕、元宵写热闹的。

1、默读第7、1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两个日子写热闹的?

2、小组交流。

3、汇报。预设:除夕:

①开头第一句,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概括出除夕的特点热闹;

②作者从香味、色彩、声音等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③问:还能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提炼写作要由条理、层次性)

元宵:

①总分(先写总貌,再分写它的特点)②排比(写出灯的种类多、材料、造型)③用词丰富

三、堂上练笔

1、北京的除夕热闹非凡,广州的除夕也毫不逊色。谁知道广州的除夕什么地方最热闹?(花市)

2、播放花市的图。

3、如果让你写这个场景,你想介绍花市的什么特点呢? 出示句子:广州的花市真。问: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特点?

4、练笔

5、组织部分学生展示练习片段,相机点评

四、总结全文

教师回顾总结本课内容。

板书:

总 分(条理、层次)除夕 热闹 味觉、视觉、听觉

元宵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篇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练习

1、理解填空。

课文是按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春节差不多在________就开始了,在___________这天,家家都要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小年,差不多是春节的“”彩排。__________真热闹:要做_________、穿_________、贴________、放_______、吃_________,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男人们外出________,女人们在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灯结彩,吃元宵。__________春节结束。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闹()间断()光景()接待()特有()姿态()娴熟()技能()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唐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中的诗句。()(2)《北京的春节》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节日的风俗。()

4、根据提示写出含“手”字的成语。

形容高兴的:()

形容聪明的:()

形容容易的:()

形容慌乱的:()

北京的春节课堂反思 篇2

设计理念:本课是这一组课文中唯一一篇精读课文, 通过教学,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阅读专题, 为后几篇课文的阅读打好基础。根据本文语言表达朴实简洁, 生动形象, 耐人寻味等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拟采取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气氛, 同时品味语言, 学习表达方法;通过议加深对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气氛,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 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童谣文字课件和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

2.学生收集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春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同学们,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课件播放童谣, 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 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 糖瓜粘;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 冻豆腐;二十六, 去买肉;二十七, 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 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 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 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课文, 把生字读正确, 句子读通顺, 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交流读懂的和暂时没有读懂的地方。

三、理清顺序, 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 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 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

4.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5.自由读文, 品年味。

6.全班交流汇报, 总结年味。

(1)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1) 爆竹的声音, 是春节特有的声音, 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2) 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 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 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 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1) 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 说说体会。 (2) 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 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 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 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 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1) 正月初一逛庙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 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 (2) 结合自己的实际, 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小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 虽然有些繁文缛节, 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 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 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

四、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 检查改错

二、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 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 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 你最喜欢哪一天?画出相关句子, 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深入研读详写部分, 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 边想一想: (1) 腊八的时候, 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 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2) 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 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1)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2) 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3) 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 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 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3) 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 边读边思考: (1)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 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 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 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 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 (1) 勾画出写灯的语句, 自由朗读体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 整条大街像办喜事, 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 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 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 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阅读, 领悟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 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 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五、交流延伸, 升华认识

1.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的。在不同的地方, 有一些不同的风俗。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北京的春节 篇3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與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广,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大年初一这天,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篇4

6、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星村小学六年级二班

孔振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

八、腊月二

十三、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着重选取“除夕、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读课文,了解详写的部分,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年的味道、感悟老北京人浓郁的年文化。再自读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体味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除夕和元宵俩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篇5

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当我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学生对这个问题竟然没有选择沉默,有同学根据自己的读书收获,说出了课文是以时间为顺序来写的……那一瞬间,我的内心如花般灿烂绽放。上一届的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抛出这个问题,无奈全场是一片寂静,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找到课文的行文线索。时隔三年,重教这篇课文,我备课时在问还是不问或者以怎样更好的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去问这个问题,是我纠结了许久不能释怀的难题。最后我准备了两套方案,先试着亮出这一问题,看看学生的反应如何?如若这一石块激不起一丝涟漪,那便带着学生逐段逐段读出文中被时间之手串起的一个又一个关于春节的那些不寻常的日子,再将这些日子依次排列下来,学生也就不难回答出文章的记叙线索了。

二.作者课文中记叙的春节的这些日子中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关于“详写”和“略写”,从七年级开始便有接触,但是考虑到我们聋生的认知特点是“学得慢,忘得快”,因此在提问时,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抛出这个问题。一开始,同学们也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过了几分钟,吴清任同学自告奋勇说他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我便顺水推舟让他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补习这方面的知识。吴清任用聋人手语将详写和略写解释了一遍:详写就是写得很具体,写得比较多、比较长的内容就是详写;反之是略写。我又顺势而导,你说的很对,那你能不能以课文中写的关于春节的几个重要的日子来给大家现场举例说说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于是,在吴清任同学的娓娓道来中,之前提出的关于详写和略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篇6

课堂上,我通过检查导学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课文的大致了解情况。课堂上通过研读除夕夜的段落让学生感悟春节的喜庆祥和。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是重点,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春节习习俗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我觉得应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及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研读了除夕夜这一部分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学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课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对春节不是很感兴趣,写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们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有的孩子饶有兴致的写了自己家供财神的情节,怎样摆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样磕头、许愿等等,真实俗白非常贴切,这或许是城乡的差别吧。通过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春节的独特习俗,也明白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北京的春节》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7

师:提及春节,每个人都会有美好的回忆。说说咱们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好不好?

生:在南京过春节,每天晚上都可以放鞭炮、放烟火。

生: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拜年。

师:这正是我们传统的习俗。

生:我们小孩还喜欢向大人们讨压岁钱。

师:这是一个有收获的春节,能说说你的压岁钱做什么用了?

生:压岁钱,我一般都会留着,等开学的时候买学习用品。

师:你是一个理智的孩子,会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压岁钱。

生:我们一般都是先吃团圆饭,然后全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我们都是这样过年夜的。

【点评】好的文章要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好的课堂要能链接学生的生活,这样才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关。张老师上课伊始问南京的学生南京人怎么过春节,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引向熟悉的生活,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弱化了对空旷的教学现场的紧张感,开启了心扉,打开了学生言语表达之门,同时也悄然接近了文本,为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读过课文了,那么大屏幕上的词语能读正确吗?自己先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词语)

师:(指名读前两行词语)这些词语当中有没有不太理解的词语?

生:残灯末庙。

师:谁理解了这个词语?

生:“残灯末庙”就是指庙会的最后阶段。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出的,作者说“学生该上学了”,我就读懂了,学生该上学之前肯定就是庙会要结束了。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残灯末庙”就是指庙会的最后一天。那么,还能从哪里知道“残灯末庙”的意思?

生:还可以从27页下面的一个解释。“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师:你非常会读书,借助页下注解去理解词语,是一个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两行词语。(生齐读)

师:(指名读第三行词语)读得字音非常准确,发现它们是一些——

生:多音字。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一行多音字。(生齐读第三行词语)

师:(指名读第四行词语)读得非常准,有什么特点,发现没有?

生:都是儿化音。

师:对啊,北京话里,老北京人说话经常带着儿化音,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一个特点。同学们一起大声读一读这些词语。(生齐读所有词语)

【点评】词语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张老师敏锐地抓住“残灯末庙”这一陌生词语,肯定了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语”的方法,又启发学生“借助页下注解去理解词语”,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意,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关乎智慧的教学,因为知识不是智慧,习得知识的方法才是智慧。

词语教学不只是理解词意,首先应该是读准字音。教师将多音字、儿化音归类分行呈现,可谓重锤敲响鼓。这样的呈现,把原本看似不相干的词语整合成一个词汇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与识记。而诸如“老北京人说话经常带着儿话音”这样揭示特点的话语,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正确,还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切近老舍文本语言的风格,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看来啊,这个热闹而隆重的春节确实深深地感染着大家。那么,我们就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除夕,一起来欣赏老北京人的除夕,感受语言,品味文字。请大家默读课文中描写除夕的内容,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生默读课文并批注)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勾勾画画,说明他的思想已经找到了落脚点。还有的同学在认真地做着批注,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下来。表扬我们班的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做的批注清晰而又工整。好,可以交流了吗?

生:我画的是这一句:“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我觉得,这是老舍笔下每一户人家辞旧迎新的景象。

师:具体到哪个词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生: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

师:多么简练的语言啊,都穿起新衣,都贴上对联。老舍先生就是用这样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描绘北京人的生活。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段。(生读)

师:你的朗读确实让大家感觉到了过年的温馨。

生:我画的是:“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我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这些人是期盼团圆,喜欢幸福平安的。

师: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春节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生说不出来)

师:其实你读懂了这句话,只是有点儿紧张,说不出来,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想一想“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其他同学能帮他吗?

生:我认为除夕又叫团圆夜。

师:说得非常好。在除夕夜啊,人们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浓浓的团圆情节。

生:我画的是:“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都要守岁。”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大家通宵不眠,表现了人们对这美好时刻的期待与热情,还有对北京过年习俗的重视。

师:你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非常体贴人的孩子,从短短的几句话当中体会出了这么温馨的感受。是呀,老舍先生的语言就是这么富有魅力,虽然是简简单单的话,却呈现出了鲜明的场景。

【点评】张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做批注,自主对话,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这一“让”,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生本课堂的理念。所有的理念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是生动的,有活力的,才能使学生受益,否则就是灰色的、空洞的。

还必须要提的是教师的评价语,张老师不是僵硬的“好极了”“你真棒”,而是非常具有指导性、鼓励性、针对性,比如“你的朗读确实让大家感觉到了过年的温馨。”“其实你读懂了这句话,只是有点儿紧张,说不出来,你再读一读这句话。”“你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非常体贴人的孩子,从短短的几句话当中体会出了这么温馨的感受。”教师的评价语还始终关注文本语言的特点,“老舍先生就是用这样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描绘北京人的生活。”“老舍先生的语言就是这么富有魅力,虽然是简简单单的话,却呈现出了鲜明的场景。”“语文教学必须从文本出发,解析文本,从语言出发,亲近语言,才能让学生走进‘这一个’文本,领略其语言的‘秘妙’。”(王崧舟语)如此,或许就递给了学生一把打开这位作家作品的钥匙,学生可以尽情汲取其中丰厚的语文的营养,文学的营养。

【教学片段四】

师:这浓浓的年的味道,在除夕夜和着酒香,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飘满了大江南北。那么,同学们,我们除了从这段文字当中感受到情,感受到味,感受到鲜艳的色彩,大家看一看这段文字整体的格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一段是总分结构。

师:哦,你很会读书,知道总分,哪一个是“总”?给大家说一说。

生:“总”是指“除夕真热闹”。

师:这是一个——

生:总起句。

师:总起句,也是一个中心句。那么,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下边的内容呢?

生:我发现这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家家赶做年菜”是在早晨和中午的时候,“男女老少穿上新衣”也是在早晨的时候,“鞭炮声”就是说快到夜晚的时候,“吃团圆饭”也是在大年三十夜晚的时候,“守岁”也是在夜晚的时候。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这样的总分格式,在这篇课文里非常明显,大家课后可以细细品味,来体会这一写法。

【点评】关注文本的内容往往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从关注文本内容出发,领略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进而让学生学会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张老师引领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彰显其鲜明的语文意识,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不能缺失的。总分是小学阶段常见的一种文本结构的形式,在本文中又体现得非常明显,因而是可以关注的,但是不是一定要关注,还可以见仁见智。

(本课教学实录由何思源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李吉银节选)

(张春娟,内蒙古乌海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李吉银,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北京的春节》优秀的教学反思 篇8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感,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对课文的理解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学习课文的方法也多样化。教学除夕这一片段时,感觉现在的学生语言特别丰富,说起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真是绘声绘色。当教学初一这一片段时,我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写感受,有的概况段落大意,有的则把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还有的同学自己翻阅工具书查看资料。可见学生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给予空间,他们是可以在这片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教学元宵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充分想象,设计一个“我是元宵节灯会导演”的环节,学生大胆谈论自己的方案,举手的同学比以往多了很多,身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最高兴的莫过于学生的手举起来的那一刻。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发展,本着尊重学生的目的,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布置硬性的作业强得多。“我要重新写一篇我的春节”、“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联,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网查查中国其他的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这些作业,比平时做的基础练习、抄写生字可谓是有意义多了,很有现在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愿意去完成。

北京的春节课堂反思 篇9

1,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的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了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了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兴趣盎然,教学时教师应采用以读为主的方法,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2、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个人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课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自学学习的学习课堂空间,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查找各国各族过年的习俗的相关资料,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地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局不提高,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北京电台春节系列活动启动 篇10

春节预热送礼包和现金红包

腊八刚过,北京电台已经在广播里为新春佳节预热了,“广播过大年红包滚滚来”互动活动1月20日开始给听众送礼,“今年我们准备了上万份奖品,还有20万元的现金红包,大家听节目参加‘摇一摇’互动游戏,就有机会获得礼品。”记者了解到,1月20日至26日、2月1日至8日收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音乐广播《娱乐东道主》、文艺广播《吃喝玩乐大搜索》、新闻广播《资讯早八点》等16檔节目,通过微信公众号“听友吧”或节目指定微信平台参与“摇一摇”互动,就有可能获得春节大礼包;1月27日至2月5日每天7点到10点、17点到20点每个整点5分钟,通过“听友吧”微信公众号“摇一摇”互动北京电台送出价值不等的现金红包;2月5日16点至19点3小时春节特别节目播出时,更是“红包大升级”,听众“摇一摇”将可收获更多现金红包和更丰富的春节大礼包。

1月26日、27日,北京电台举办了“我爱段小乐”相声专场演出,现场观众不仅欣赏了一批年轻相声演员的爆笑段子,还摇到了现金红包和大礼包。

线下活动送温暖、送福利、送惊喜

今年春节北京电台的线下活动非常丰富,1月29日由总编辑王秋带队去延庆进行“三下乡”送温暖活动;此外还有4场公益慰问活动,北京电台主持人和节目组将把新年礼物、新春祝福送到福利院、公交车队、老年公寓。

北京电台副总编辑李秀磊介绍,2月1日至4日期间,文艺广播《吃喝玩乐大搜索》将带领听众在物美超市北京部分分店进行“超市寻宝真人秀”;2月5日在春节特别节目直播的过程中,还将同时展开“超市寻宝”活动,幸运参与者可拿到大奖。“开门见喜”活动则进入小区,寻找家中有属猴的、有65岁以上老人的等家庭,并为其送上春节礼物。

春节特别节目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2月5日(腊月廿七)16点开始,北京电台将并机直播时长3小时的春节特别节目,“与以往做一台晚会式的特别节目不一样,今年的特别节目将回归到传统广播的直播间,突出音频特色。”李秀磊副总编介绍,届时主持人将在直播间为大家送上猴年神曲、爆笑相声、原创小品等精彩内容。

《年来了》是一部迷你广播剧,2月1日(腊月廿七)小年儿开始播出,每集不长,只有几分钟。李秀磊表示,希望借此普及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包括一些传说,同时为听众带来一些乐趣,“每集的最后都有一个问题,答对的有奖。”

从2月7日(除夕)至13日(正月初六),北京电台推出春节系列节目展播,除了音乐、曲艺、相声、小品、戏曲等精彩节目外,“我爱段小乐”相声专场演出以及3小时春节特别节目也将经剪辑后呈现给听众。此外,还有原创贺岁广播剧、“非遗时光”专题节目、名人故居专题节目等精彩内容。

北京亮起来了课堂教学反思 篇11

我们的课堂总是在提倡“让孩子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亦或“以学生为主体”,可是这一点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往往会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

就说说我的课吧,在“复习词语”这一环节后,就要进行本节课的第一次总读全文,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太阳的光芒渐渐退去,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什么样了?”接着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让孩子们使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回答,即: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孩子们看到我的提示,自然就会说出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样的设计让我认为很直接,很明快,一下子可以切入到文章的主线,然后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交流,总体感觉很流畅!课后,针对这一环节王老师和我进行了探讨,她说:“为什么要出示第一自然段回答那个问题?你给了他们一个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多好呀!可你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填空来回答,为什么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感受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的确!这个环节的设计说道底对谁最有利?当然是我!在出示第一自然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准确”的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然后再从这个“准确的答案”入手,开始全篇课文的学习,这个过程正在“准确无误”的实施我的教案,是我在牵着学生们跟我走。如果不出示第一自然段,孩子们会怎样说呢?于是,当我课后再次把这个问题作为讨论题在全班出示时,得到的回答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有的说变成了不夜城;有的说变成了彩虹的世界;有的说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世界等等,这样的结果让我重新对这个环节进行了设计:提出问题后,孩子们自读课文,回答问题时,“放手”让学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适时的“收手”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了什么样的词句来说夜幕下的北京城?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再学再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放手让孩子们学习;放手让孩子们想象;放手让孩子们回答问题,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爱!

反思二: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要学会放手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理解起来很困难的词语,如夜幕降临、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犹如等等,可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信息技术片不能取代文字的描述,适度的使用图片、适时的使用图片也就尤为重要了,信息技术如何在教学中适时适度的使用是我们应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在这篇课文中理解“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这句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句,想象一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什么样?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说的同时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更大的调动,然后再出示一张天安门夜景的图片帮助理解“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两个词,在孩子们看到图片的吃惊之余也感受到了天安门夜景的美丽,然后再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这样一种“从先读文――信息技术的使用――再回到文中”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理解难于感知的问题。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教研中心和校领导的肯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帮助理解课文的,而不是主要理解课文的手段。我们在备课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感觉这儿需要出图片,那儿也需要出图片,好像没有课件的支持我们的课很难进行下去,孩子们好像哪儿哪儿都不明白不理解,我们使用信息技术时也要学会放手,放手丢掉帮助不大的图片;放手舍弃重热闹轻意义的动画,适时适度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课堂教学。

北京的春节 篇12

北京有很热闹的地方,也有很幽静的地方,它动中有静,很像太极拳;它有很刺激的地方,也有很温和的地方,它劲中有柔,很像香片茶。

北京的田园风光还表现在她严格照节气在生活。节气对农业至关重要。到什么节气一定得播种,晚一天都不成,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对大自然的规律竟掌握到如此精确的程度,也就为自己的生活模式定了一个准确的日程表。

北京人是按这个日程表生活的典范。一年里节气有二十四个。于是,北京人天经地义地有了二十四个节日,年复一年地轮流着过,过得有滋有味。虽然,原本农业上的真实含意已不多了,仿佛只剩下一种躯壳,一种借口,一种象征,一种传统,故意地让生活变得更有变化起伏和情趣,成了十足的文化。

北京人过这二十四个节日的讲究就多了,够写一本书的,噢,不,单单一个春节就够写一本的了。想一想,接近春节的那一个多星期,由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是按天行动的,地道的统一行动,全城的人,头一天一起打扫卫生,第二天一起蒸馒头,第三天一起杀鸡宰鸭,等等等等,何等气派和有趣。

这种年节序幕,由腊月初八起,就都带有文化色彩,说轻松一点,带有很大的游戏性。

腊八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腊八粥。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获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元、大红枣,各种果脯。这么一锅粥,还得了吗!香啊,多彩啊,好玩啊,闻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腊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个通宵,全家都帮着剥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费事的核桃仁皮。小孩子一边剥一边吃,吃得多剥得少,其乐无穷。粥熬得了,按老年间的规矩,要分送给朋友们,间或还有比赛显示的意思。其实,原本佛教早有腊八熬粥供佛的规矩,用大锅熬,装数石米,供佛之后施舍给远近的穷人。皇帝还有赐粥百官的习惯。传入民间,更具欢乐性,一年辛苦之后来个庆丰收大锅熬,岂不欢快,挺好。

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

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沾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北京的春节作文 篇13

我家在“北平村”村委边,于是便常常戏称“我家在北京中心。”因为“北京”以前也叫“北平”嘛。尽管如此,我家离真正的北京依旧很远。但,家乡的春节也是和北京一样热闹、喜庆。

先是腊八,尽管做不了像课本中那么丰盛的腊八粥,但依旧要尽自己所能,煮个丰盛的粥供大家享用。过完腊八,年味稍稍有了些,五天一次的年集把春节逐渐推上了高潮。

到了除夕,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了。每次年集攒下的好东西都在这一天被挥霍一空。在白天,孩子们都是玩些普通游戏,直到日落西山,天兴大发的孩子们才开始真正的玩耍。

记得今年,我在外面几乎玩了个通霄,什么“闪光弹”、“小豆炸”“划炮”“三用炮”……真是应有尽有,震的耳朵都快没有知觉了!零点时,外面几乎没人了,我独自在外面放着“小豆炸”,玩得不亦乐乎。

转眼又到了元宵节。这天是烟花的天下。没有响声,又有五光十色的烟雾。天空上又响了一发烟花,像小孩的笑脸。但转眼,这美丽也灰飞烟灭了。

过完了元宵,就要上学了。春节也就结束了。不过,每次过春节时,心情都是开心的。因为开始也开心,结束也开心,开始春节意味着玩耍,结束意味着可以见到同学们了,难道这不值得吗?

上一篇:高一年级记叙文题目下一篇:大禹治水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