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课堂反思

2024-05-16

家课堂反思(精选14篇)

家课堂反思 篇1

在本节课中,我巧妙地运用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入境的诵读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为第二课时教学时自然落实“理解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的生活习俗各是什么样的,从而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做好了铺垫。

1.读的方式多。

老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作读……这样通过不同形式地读,不同要求地读,让学生感受文本,品位语言。

2.创设情境。

开课时播放《爱我中华》,为学生进入学习营造了美的氛围;在引导学生了解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时,向学生播放有关的风俗图片,优美的音乐、生动的动画、入境的诵读,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之,自然地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本课只讲完了两小节,今后在时间的把我和分配上,还要更合理地安排。

家课堂反思 篇2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土”和“子”两个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规范书写。

3.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爱自然、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拓展延伸,激发爱自然、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生动活泼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名字是什么?(大家一起说:《家》)。对,小朋友们读得真响亮。要想学好这首诗,首先要认识一些生字宝宝。

1. 读一类字

大家看,田字格中的是我们的一类字宝宝,你们能读好吗?请做得最端正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领读。(评:这位小老师每个字都读得正确,大家给他掌声。)

2. 读二类字

读好了一类字,我们还需要读好两条绿线中的二类字。火车火车哪里开?你来开。(评:这列火车开得又稳又快,真棒!“蓝”是前鼻音,你读对啦!“泥”的声母是n,你注意到了。“种”是翘舌音,而且是后鼻音。“祖”是平舌音,对啦!“就”读得响亮。)

3. 读词语

生字宝宝大家都会读了,那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读好这些词语朋友。每个词读两遍,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蓝天,蓝天,预备齐。(示范边拍手边读)

二、文本解读

小朋友们将词语读得这么好,肯定也能学好《家》这首优美的诗歌。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歌主要写了谁的家?要按顺序说哦!(点名回答,适时在黑板上贴上关键词)评:你答对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我们的家。有一天,他们出去玩,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家吗?(出示课文内容填空,点名回答,学生答对一个,就在黑板上贴一个词语)你都答对了,真厉害!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诗歌。你们想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里去看一看吗?

1. 学习第一行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幅图中是什么呀?(出示蓝天图)对啦!这是蓝天。蓝天是谁的家?对,白云。仔细看,碧蓝碧蓝的天空中飘来了一朵朵洁白的云彩,多美呀!假如现在你就是那片白云,在蓝天中慢慢地飘呀飘呀,你会有什么感觉呢?(点名回答)评:你真是一朵开心的自由自在的白云。下面老师送给大家一些词语,跟我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无忧无虑、心旷神怡。(边拍手边读)你能带着这种自由自在的、悠闲的感觉读好这句诗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是呀!蓝天给白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温暖,不管白云飘到哪里,它永远生活在蓝天的怀抱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蓝天是白云的家”。

2. 学习第二行

白云的家真美,那小鸟的家在哪里呢?出示第二行,你来读。你们瞧,那么多棵树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叫它“树林”。一棵棵大树为小鸟遮风挡雨,小鸟在树林里飞来飞去,你听,他们在叽叽喳喳地说话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点名回答)

对呀,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树林真是小鸟离不开的家!谁能把小鸟的快乐读出来?(男女生赛读,再齐读)。

树林是小鸟的家,它还是哪些动物的家呢?(点名回答)

树林是________的家。(提示结合图片)

3. 学习第三行

对啦,树林是小鸟的家,也是大象、狮子、老虎、长颈鹿的家。这些动物在树林里快乐地生活着。那鱼儿的家又在哪里呢?对了,弯弯曲曲的清澈的小河是鱼儿的家,大家一起读。

同学们想想,假如鱼儿离开了小河,会怎样呢?是呀,鱼儿一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了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小河是鱼儿离不开的家呀!谁再来读好这一行?

评:你真是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你真是一条快乐的小鱼。你读出了对小河的感恩之情。

把自己想象成一条可爱的小鱼,再读读这一行,相信你会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吧。

4. 学习第四行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呀?对了,这是一大片黑黝黝的泥土。泥土是谁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谁能做做种子发芽的动作?(点名做种子发芽动作)“种子种子快快长,种子种子发芽了!”大家一起做一做,边说边喊“种子种子快快长,种子种子发芽了!”

老师发现这棵种子长得最高,你为什么长得这样快?靠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出示图画。哦,原来你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你喜欢你的家吗?那就来夸夸你的家吧。(读句子)

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在泥土的怀抱里,它慢慢地长大,长成花,长成草,长成树木和庄稼。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行诗。

(出示前四行诗歌)你看,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美。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四行诗!

5. 学习五、六行

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你有自己的家吗?能不能介绍介绍你自己的家?

小朋友说起自己家的时候,都有说不完的话,老师从你们高兴的小脸上看出来了,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小家”。我们在家里生活得又轻松又自在,有爸爸妈妈疼,爷爷奶奶爱,多幸福呀!其实,我们每天上学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家。(出示学校图片)你们知道吗?我们呀,还有一个共同的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对,祖国。

(出示“祖国”)我们祖国叫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

小朋友看,祖国的形状就像一只昂首高歌的雄鸡。

大家看,祖国有巍峨的高山,有辽阔的草原,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蜿蜒的长城,有雄伟的天安门广场,还有可爱的大熊猫。小朋友们,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样啊?用一句话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吧。

预设:(1)我们的祖国很美丽。

(2)我们的祖国很伟大。

(3)我们的祖国很可爱。

是啊,祖国真美,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祖国大花园里可爱的花朵。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就像小鸟在树林,鱼儿在小河里一样。此时此刻,你想对祖国说点什么?让我们大声地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让我们自豪地说……;让我们幸福地说……,让我们骄傲地说……,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再来放声齐读。

刚刚我们已经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将一些生字宝宝藏起来了,你能找出来吗?(点名填空)你答对了。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大自然、对家、对祖国的热爱读好这首诗。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写诗?下面请小朋友们也来当小诗人,模仿课文创作一首诗歌。看看谁来争当小诗人。

模仿课文内容,写一首小诗。

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的家。

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的家。

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的家。

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四、学习生字

同学们能写好诗,一定也能写好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个生字宝宝。

1. 学习“土”

这个字是“土”。土是一个象形字。大家看土字的演变过程。这是甲骨文的写法,下面的横像地面,上面像高出地面的一堆泥土。土本来的意思就是泥土。

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写土字时要注意什么?我请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来回答。

预设:(1)第一横短,第二横长。

(2)第一横在横中线的上面。

(3)第二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范写,书空,齐读笔顺歌。

“土”有哪些词语朋友呢?(先点名读,出示词语后齐读)

2. 学写“子”

这个字是zǐ,在这首诗中,读轻声zi。同学们,我们古代的子是这样写的。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大大的头,伸着两只胳膊,两条腿紧靠在一起。我们现在的“子”,像一个站起来的婴儿,横撇是头,竖钩是身子,横是婴儿的肩膀。小朋友们按照这个方法,就很容易记住这个字啦!

子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1.第一笔横撇和第二笔竖钩不能连在一起写。

2.第二笔横在横中线的上面。

范写,书空,齐读笔顺歌。

“子”有哪些词语朋友呢?老师送给大家一些词,跟我读。这两组词读音是不一样的。

下面请大家打开习字册,认真书写“土”和“子”。身正,肩平,足安,三个一要牢记。(播放轻音乐)

【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情趣。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片,如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小河等,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情境中。同时,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陈涉世家》教后反思 篇3

一、回顾为教这课,我所做的工作

1、 准备阶段

我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老师,是一个对工作负责的老师。每上一篇课文都是准备充分后再开始上课。当然《陈涉世家》也不例外。首先,我对文章起码通读了3遍以上;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大意,把握内容和情感;接着,利用相对有权威性的《教师用书》完善对内容的理解;接下来,利用网络查找该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篇,以便进一步补充对文章理解,同时可以借鉴别人教学中的精彩环节;最后,要在备课本上写好体现教学环节的教案,做到讲课有条不紊。

2、教学过程

首先,用精心设计的导语引入课题。在导语设计上,我力争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安排学生说说记忆中的历史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况他们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安排学生反复阅读

先是自读,要求试着读准字音;然后,老师强调生字读音后再让学生读,不仅要读准字音,同时试着读出停顿;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抽读。

再其次,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文言翻译的方法,积累的文言知识,和课下面的注释,自己疏通文章。

接下来,让学生提出词句障碍,老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翻译文章,同时,顺便理解内容和情感。

最后就总结内容,情感,重点词句。

二、重读《课标》和查阅相关文言文创新教学所得

1、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

2、文言文教学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3、文言文课堂教学实况,对言和文的关系处理, 要“言”“文”兼顾,不要重“言”无“文”型。着重字词句翻译及串讲,把“文”弃置不顾,没有“文章、文学、文化”的影子。

4、注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诵读为核心,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作用在于指出路径,不可代替学生的体验感知过程。

一句句经典的论点,如棒槌一锤一锤敲击着我的心,我慢慢醒悟了在《陈涉世家》教学中的不足。

三、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

1、我的教学过程安排,基本上是采用的文言文教学的固定的模式。

当做完导语引入,就介绍作家作品常识,之后,不用我这老师安排,同学们都知道该依次干什么,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创意,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倡导了自读,表面上注重了让学生动起来,可仔细一分析,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怎么调动得起学生的积极性呢?我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我便特意设计了体会人物说话语气来读,让学生模仿表演,虽然读得各式各样,但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在大家互相评价基础上明确该采用正确的语气,利于内容理解。

3、对于质疑、讨论,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进行。

所谓的质疑,我安排在词句的理解环节上,就是简单的让学生问不懂的词句,老师回答;或者老师为强调重点词句而进行的提问,学生基本上不动脑筋也能回答的。这样形式单一,思维简单的质疑,久而久之,学生们能有多大兴趣呢?当然,词句有疑问应该质疑,可是,应该将质疑扩大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如,讲到“苟富贵,勿相忘”时,如果设问一下,陈涉在以后发达了,真的做到了吗?学生就会众说纷纭,老师就趁此机会说,欲知结果,请看课后练习的课外文段,这就激发学生对后面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质疑有如此作用,学生质疑会怎样呢?我还清楚地记得多年前,我搞了一节特别的提问课,让学生们对最近一周所学内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学生问题很丰富,涉及面广而深。其中就有《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一个学生就问,罗敷真的就有文中吸引众人那种程度的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积极性很高,议论纷纷,最后,我归纳说,这有文学作品的特点的体现,运用夸张修辞,同时也是体现文章写作的用意所在,即更能体现罗敷美好品质。

讨论基本上是:我说,学生听,然后问问学生是否同意或者弄懂。这导致学生不可能真正的参与讨论,讨论就流于形式了。表面看起来学生活动起来了,实质上是美化了的“满堂灌”, 没有走出“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因为缺少探索和研究,绝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于是,我想到了李镇西老师讲《给女儿的信》当中,对同样是相对简单的字词处理就很有艺术性,首先让学生说说读中不懂得字词,让其他学生来解答;对于需要注意的字词,老师要加以强调或者补充。

4、重“言”轻“文”,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字词的理解积累上,而不自觉地淡化了对文本的“文”的教学赏析。

在文言文中,影响学生成长的决不是哪个文言词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在这一点上,我恰恰就没有引起注意。回顾《陈涉世家》漫长的6节课的内容安排,其中有4节课左右时间在进行文意的疏通,对于个性鲜明的主人公陈涉就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形象,没有深入去分析这一人物,感受人物独特的形象。现在想来,如果设计一问“在文中陈涉表现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语句,并且可以分析讨论出陈涉的形象,有利于对人物把握。也可启发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对“语文”的全面内涵的理解。不仅仅要关注语言的理解(文言到白话的翻译),还要重视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更要重视古代汉语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对提高语言素养的影响。只有这样,文言文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总而言之,经过认真深入的反思,我明白了,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改变:即在设计读的时候应该有所针对性,不能盲目的读,要么教师提出有关问题,进行重点阅读,要么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再读;对于质疑和讨论,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老师一定不能怕耽误时间,进行缩减甚至是包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还得注意加大“文”的教学比重,减少“言”的课堂占有率。

《家》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情:一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能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学生对蚂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能够画出火柴人的动态,本节课孩子们可以大胆地对蚂蚁的动态进行表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情境教学,引入蚂蚁首领“米果”来带领大家搬家,从认识蚂蚁的结构,到让“小蚂蚁”来模仿搬家动作,到最后的创作蚂蚁搬家作品,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了小蚂蚁搬到了新家,学生作品生动有趣、活泼而不失童真。

本节课有幸请到郑东新区教研员麻老师前来听课,麻老师对这节课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小学低段美术课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注重情感的渗透,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图片及语言营造出主题氛围,场景配上丰富的语言描述,支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二、在低段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术学科知识渗透到创设的情景中去,整个课堂就像是一场生动的故事会,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师生互动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以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

一年级《家》教学反思 篇5

教 学 反 思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思考:

一、设温馨情景、引学生入文

在这节课上,由多媒体展示出: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亲密关系。我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让学生听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拟扬顿挫、轻柔和谐的解说,再让学生经过思考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随之,我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再让学生跟读一遍,声音好美、好美,仿佛是领学生走进了诗文中的“家”里。

二、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我随机又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这时展开想象,有的回答:“白云只有在蓝天里才会有温馨的感觉”。有的说:“白云只有在蓝天才自由、快乐。”……说得多好。“谁能读出感觉来?”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同样的方法,我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

三、让角色转换,再体验温馨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我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在我的身边飘浮、玩耍、游动、静伏。文本不再只是一种文字,而是有形、有声的体验,学生也变成了有感情的文本角色。此时,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到此,课文已经基本讲完,但是我并没有打住,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我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我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此时我打开课件中的一首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儿真鲜艳……”。

在这节课上,我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引领学生与文本解除对话,在诵读、表演、对话中去体验、感悟语言带给我们的温馨。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一堂精心准备的语文课到此结束了。

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但是快乐、感动,而且是审美的情趣。让我感到教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的。这首小诗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保持语调欢快、流畅和幸福、愉快的感觉。

教学时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中的意味,发自内心对祖国的抚育的喜爱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挖掘文本,向老教师学习使自己有更大进步。

武家庄小学

小班娃娃家活动反思 篇6

妈:喂,老师。

师: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

妈:到我家来给宝宝过生日。

师:那我怎么走啊?你是哪一家啊?

妈:我是小猪家。

师:那我怎么走啊?

妈:你左拐,再直走就到了(这时爸爸走到教师面前来接教师了)。

师:小猪爸爸来接我了,好的,我一会儿就来。

(教师把手上其他幼儿的衣服放到衣柜里后,便到“小猪家”去了。下面是发生在“小猪家”的对话实录。)

师:你们家宝宝过几岁生日啊?

妈:3岁。

师:有蜡烛吗?

妈:没有。

师:哦,你们家没有蜡烛啊?

爸:哦,我去买。

师:哎,你等一下啊,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啊?

爸:直直的。

(幼儿从“百宝箱”里拿来一根短而细的绿色管子当蜡烛。)

师:怎么插啊?

妈:这儿插一根,那儿插一根。

师:插几根啊?

妈:3根。

(幼儿又从“百宝箱”里拿来两根绿色管子。)

爸:我去找打火机。

师:打火机是什么形状的?

爸:是长方形的。

师:宝宝醒了吗?

妈:醒了。

师:你家宝宝叫什么名字啊?

妈:就叫宝宝(是妈妈和爸爸商量的结果)。

师:宝宝真可爱。

(接下来就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吹蜡烛的是小猪家的爸爸妈妈而不是宝宝。)

师:谁吹蜡烛啊?

妈、爸:宝宝吹(于是妈妈和爸爸便让宝宝吹蜡烛)。

(接下来是切蛋糕的环节。)

爸:没刀。

师:啊?你们家没刀啊?

妈:有刀(妈妈拿来刀并把刀递给了爸爸)。

(接下来是吃蛋糕的环节,爸爸把蛋糕切好,先给了教师一份,然后妈妈和爸爸各拿了一份开始吃起来。)

师:为什么先给我吃?

妈、爸:因为你是客人。

师:哦,要先给客人吃啊。

(教师吃完蛋糕后有礼貌地跟幼儿道别。)

评析:

这个游戏指导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话”中的师幼对话,二是在“小猪家”的现场对话。

先来看“电话”中的对话部分。在幼儿园活动室里,“打电话”的教师和“小猪妈妈”之间的距离不到3米。双方目光对视。“打电话”的教师运用“兴趣导向的策略”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问题导向的策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的做法,比如,她问了幼儿三个问题:“喂,你找我有什么事啊?”(目的)“你是哪一家啊?”(自我介绍)“那我怎么走啊?”(地点)教师和幼儿通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给幼儿打电话常识的过程,告诉对方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自己是谁、自己的家在哪里。

在这个游戏指导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游戏的年龄特征。小班幼儿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来思维,当真实事物不在眼前时他们会用其他事物来替代。因此,当幼儿给教师“打电话”时,教师迅速用手势做出“接电话”的动作,并且把在视线范围内的情景假想成不在眼前。教师只有蹲下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幼儿,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当幼儿“打电话”给教师时,教师直奔“小猪家”这样可能令幼儿无语的局面。

在“小猪家”里的对话更能显示出教师指导游戏的机智。小班幼儿往往对过生日吃蛋糕的经历印象深刻,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教师进入“小猪家”。很好地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围绕过生日“宝宝”的年龄、蜡烛的数量和形状、点蜡烛需要的打火机及其形状、插蜡烛、切蛋糕、招待客人等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幼儿对话,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并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根蜡烛并说出总数。在游戏中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教师还以问题“为什么给我先吃”鼓励幼儿有礼貌地招待客人。在这里,教师的语言运用比较恰当,有利于幼儿积极思考、参与。

在这个游戏指导片段中,教师不仅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和幼儿一起游戏,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而且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随机渗透数学、语言、社会等领域的教育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高效课堂”反思 篇7

近段时间观摩若干“高效课堂”, 对两种现象深为忧虑。其他学科我不太懂, 就只说说语文。

一是学生展示内容的应试化、低幼化。

“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是还课堂给学生, 这没有什么问题。它甚至还是一种纠偏———传统课堂确实存在着教师霸占课堂、学生被边缘化的痼疾。但我非常期待看到的是课堂还给学生之后, 学生做什么呢?

高效课堂的做法是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先自学, 然后课堂展示, 互相质疑, 教师点拨获取知识。从初衷来看, 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出在导学案的内容。因为要便于操作———学生得分组展示, 要适于板书, 适于学生讲解, 于是乎, 导学案的内容就必须分板块, 要能够很好落实。这样一来, “导学”成为了导“知识”。至于思想、文化、文明、情感、艺术等对于语文来说似乎更为珍贵的内容, 却不太好上“导学案”, 于是便被忽略了。

我前后观摩了若干堂“高效”语文课, 学生确实情绪很高, 互动性很强, 但可惜讲解的几乎全是基础层面的东西, 略微深人一点点的, 也不过是练习册和参考书上的低层次内容。这实在不能怪老师, 是学习的固定模式决定了内容的低幼化。

比如听《桃花源记》, 授课老师自己也先跟我讲:王老师, 这么上还是语文课吗?这样做确实非常为难我们的年轻老师。当学生课堂展示的全是“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的知识时, 我想陶渊明也会愤怒的。我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如果教学《桃花源记) , 重心居然放在字词上面, 这不是暴殄天物吗?我跟他有一样的惶恐和痛心。语文学科和理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其魅力恰恰在于知识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多元化。可以这么说, 只有知识肢解, 没有艺术和情怀支撑的语文课绝不会是动人的语文课———哪怕它适合于考试。

语文课跟相声一样, 必须得“抖包袱”, 在不断的情感濡染和理性感性交织渗透的引领中, 带学生跨越千山万壑。语文需要审美, 而一张导学案, 把学生的思维全然固定, 把所有历险过程全部定义为做题, 这是语文的窄化和“死”化。

二是教师的边缘化。

看了几堂“高效课”, 我最着急的还不是学习内容的应试化, 而是教师的无所作为, 这样的课堂模式完全固定, 甚至学生朗读教学目标都是程序化了的。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 学生确实动了起来, 可是老师呢?有的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 有的无所事事地偶尔穿插几句话。从头到尾。却极少见教师有什么创造性的行为。

这也不能怪老师。导学案已经把老师完全“出卖”了, 教学程序一目了然, 教学内容明明白白。学生几乎不用独立思考, 所讲内容在《课文全解》等一类书上都能找到。学生只需要照搬过来填写在“导学案”上, 再板书到黑板上, 即可夸夸其谈。加上课堂时间极其珍贵, 老师被边缘化既是无奈, 又是自愿。

据说“高效课堂”以教师讲解的多少来衡定课堂效益, 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还听说北大附中有一位很著名的数学教师, 每一天都用秒表卡自己的讲课时间, 最后终于把教师的讲解成功控制到了3分钟之内, 于是皆大欢喜成为典型。

数学课这么上也许没有什么问题。较之于语文, 数学确实明白透彻得多:即使课堂完全试题化大概也不会有人诟病, 但语文真的没有这么简单。课堂上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点拨本就天然属于语文的一部分。讲得过多肯定不好, 但完全不讲或者讲得不精彩, 就是语文教师对教学责任的推脱和逃避。

而这样长期把课堂“焦点”彻底让位给学生的做法, 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不利的。语文教师的职业兴趣来自于什么地方?前段时间和校长聊天, 我提到一个观点:你给教师过生日送礼物很重要, 关心教师的起居也很必须, 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力量。真正促进教师的职业兴趣蓬勃发展的, 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高峰体验, 是来自于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之后产生的美感。只有这样的体验和美感, 才能让教师痴迷于课堂, 专注于教育。

讲与不讲, 讲得多与少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讲到了学生的心中, 是否点燃了学生的情怀和智慧。教师的讲, 如果极富个性和文, 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曾经读到这样的典故:

西南联大的国学太师刘文典, 恃才傲物, 不可一世。他曾和学生在三五月圆之夜, 团团围坐在草坪上, 吟诵《月赋》, 那种情景, 让钱理群先生都思幕不已。同样是刘文典, 有一次警报响起, 他挟着一个破布包, 往郊外逃窜, 正好遇见沈从文夺路狂奔。刘文典火冒三丈, 侧过身大骂沈从文:“我跑是为了庄子而跑, 你这个该死的, 你为谁而跑?”

刘文典自认为世界上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 一个是自己, 另半个是冯友兰。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 吴宓等西南联大几位重量级教授便前往听讲。刘文典旁若无人地闭目演讲, 讲到精彩处, 戛然而止, 抬头张望教室最后排的吴宓, 慢条斯理地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呵?”吴宓闻听立即起立, 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吴宓号称清华四大教授之一, 是钱钟书先生的授业恩师, 尚且对其恭敬如此。每每读至此, 我总是震惊于刘文典的狂妄, 但同时觉得, 作为先生, 首先是真性情, 其次才是真学问。

老师有真性情, 洒脱不羁, 随心所教, 呈现一种自然生命的姿态。这种教学, 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启迪, 它给予学生的必然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舒展, 传递的则必然是自由天性的藏露。个体生命的承担, 独立人格的追寻。真实的生命, 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也该如此。而这样的老师, 如果不讲, 那该是学生多么大的损失啊!

俗语说, 教师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讲的水平, 任何时侯都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而教师, 如果以“还课堂以学生”为借口, 降低自己讲的质量, 退化了讲的能力, 这对于语文。实在可算是灾难了。所以, 课堂如果要真正高效, 必须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应试化、低幼化;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边缘化。课堂, 只有成为师生双赢的场所。我们的教学才有希望。

一年级《家》教学反思 篇8

我执教这节课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家》。本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中对“随文识字”的关注,以及针对一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训练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在朗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我牢记这一宗旨,让学生看拼音读;拼音与汉字对照读,看汉字读,分小节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地读,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前提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的读,营造了“曲调未成先有情”的氛围;这样的读,引领学生进入潜心会文的情境;这样的读,既保证了阅读的面,又保证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又落实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重点放在指导上,并且使学生读中悟情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如何让学生愿意读书,又会读书,在读中悟情。悟中升华呢?我把功夫下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上。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家》同样如此。在读通读懂后,我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这样的一些提问“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蓝天里的白云是怎么样的?”“假如我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呢?”……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读着读着,学生便融入文中,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心。如此朗读怎能不感染学生。琅琅上口的一首儿童诗,如涓涓的溪水,清香的荷塘,孩子的心底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

三、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先让学生完成语文天地的相关练习,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迁移语境巩固生字,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的改编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四、课堂教学注意实效性

本节课我很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如: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跟老师书空,指导学生按顺序说话,说完整话等,对词的理解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结合朗读、做动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理解,如读出舒服的感觉、抚爱等词的理解,依照第一、二小节的句式,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小动物的家,用上“谁的家,是什么?的句式,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课后的延伸能由学生的家联系到班级和祖国这个大家庭,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板书精练并且课件图文并茂,体现了文章的重点,拓展练习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较有创意。

这节课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我的预设目标。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9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交流和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会写字 “ 云 ” 和 “ 禾 ” 。 “ 云 ” 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 “ 云朵 ” 、“ 彩云 ” ,还有的想到了 “ 乌云 ” 。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 5 句, 1 至 4 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 “ 蓝天、土地、树林、大海 ” 是 “ 白云、禾苗、小鸟、鱼儿 ” 的家。第 5 句指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一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 “ 引学第 1 句 —— 自学 2-4 句 —— 共同体会第 5 句 ” 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点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 “ 地球是( )的家 ” ,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 …… 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课文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直观图画的引导下 “ 草原是( 羊群 )的家 ” 和 “ (花朵 )是( 蝴蝶 )的家 ”……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通过联想,自由发挥,主要是巩固句式,张扬个性,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反思历史课堂“高效教学” 篇10

结合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课堂的高质量, 高效率;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 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综合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就是在有效的时空里, 采取恰当的形式, 养成良好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 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就是教师在课堂40分钟教学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

通过前阶段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历史组教师一致认为,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 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 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 有积极的学习心理。

那么, 教师应如何具体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 没有预习的课堂是放任的, 也是杂乱无章的, 也必然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 用好这40分钟的每一秒, 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定要精心备课, 课堂设计要做到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以实现高效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层次分组, 采用学案导学。学案由课标要求、重难点、学法建议、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识整合、自我测评、中考链接等几个部分构成。要督促学生有充足的课前预习, 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恰当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通过课前准备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情感教育中实现“读史使人明志”,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而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较强的时间观念

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练、讲的内容, 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的高效运用。同时, 要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小组学习中, 不仅要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 而且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动起来, 养成合作探究、相互提问、总结反思的习惯, 最终形成文字表述。课堂上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不能拖沓。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效控制时间, 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帮助学生制定时间计划, 反思时间利用情况, 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 让课堂时间产生最大效益。

四、活跃的课堂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 要始终坚持“巧设情境, 精心设问”的原则, 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 我总结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情景的创设要真实;情景的创设要连贯;情景的创设要简练;情景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要因材料而设;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要和活动连起来。

五、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人以渔, 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出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家》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1

《家》这首儿歌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注重用自然界的事物说明“家”的内涵,而第二句则引申到我们与祖国的关系,用了儿童熟悉的相关形象,明确了“家”的内涵。尤其是生动的.比喻,更是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乐读,愿意读。因为这首儿歌简短,上口,易读,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上。

首先,随文识字,把识字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为主,为了体现随文识字又不失课文整体性的原则,我采用了字词→句子→诗文的形式来学习,即由字词带出句子,其中需要重点记忆和容易读错的字词着重强调读,如“鱼儿”一词,“儿”这里的儿化韵就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韵。

然后,主动记忆生字,做到多种方法记忆生字。

《小喜鹊的两个家》教学反思 篇12

《小喜鹊的两个家》是小学语文第5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根据发生在北京四合院里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狂风刮断树枝,鸟巢从树上掉下来,三只柔弱的小喜鹊中只有一只幸存。在郭家母女细心地照顾下,小喜鹊伤病痊愈。树上的鸟巢建好了,小喜鹊可以回家了,可小喜鹊早把郭奶奶家当成了自己的家,把郭家人当成了亲人。这篇课文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和鸟类对人类的感情。本文围绕着郭家母女对小喜鹊关怀备至和喜鹊与她们亲如一家两条线索展开,感人而有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现教学的灵动性。我设计了一下环节。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以生为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有一句教育名言说的好,发现一个问题,比回答十个问题还好。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有意识的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我们应该放手时则要放手,给学生思考锻炼的机会,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头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充分自主感悟、体验,自由去表达、探索,提高语文素养。比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质疑题目《小喜鹊的两个家》,提出“为什么小喜鹊有两个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最后让学生通过说对文章的理解释疑问题,得出答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想象点,增强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填写郭家母女还会对小喜鹊做些什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融入文本,为郭家母女出主意,为小喜鹊帮忙。同时此设计也符合《课标》精神,在发展语言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

三、设置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中

我在《牧羊鹤》的朗诵中配以抒情的音乐,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带给了学生美的感受,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和动物间的感情。

四、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反思 篇13

一、要精讲精练, 不要讲解太详细

在课堂上, 教师经常把知识点讲解得十分详细、清楚, 唯恐学生听不懂, 或者讲少了学生掌握的不够全面。然而, 教学效果却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有成效。这都是由于政治老师讲得太细致, 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给了学生, 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 而是一味地听教师讲, 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机械的记在笔记本上, 很难及时消化知识。长此以往, 学生便不会积极地去思考, 思维停滞在记笔记上, 心智变得疏懒, 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育现状是普遍存在的, 也是一种十分失败的教育。它让学生的思考过程完全消失了, 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样一来打消了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要在课堂上多设置几个问题或悬念, 多引进些热点话题供学生讨论, 从而调动学生对高中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我们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 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下相关资料,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分析、探讨, 最终总结出国际关系形成的原因。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激情。

同时, 我们要把握好度, 不能讲得过多、过细, 这不是说教师闭口不言, 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比较容易的知识点, 学生们可以自学, 教师点到为止。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对知识点有了主次的掌握顺序, 对难点也进行了自行消化,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不要占用课堂的全部时间

高中一节课45分钟, 在这短短的45分钟内, 我们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兼顾到学生的课堂反映。我们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占用了整节课的时间,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反映。高中教师都知道, 学生课上最佳思维时间可持续20分钟。因此, 我们教师要注意课堂上时间的控制, 在讲述一部分内容后,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让课堂有了生机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例如, 在学习《一国两制》时, 学生在课上表现得不是很积极, 有的学生甚至听不进去。面对如此现状, 我就及时插入了一段新闻, 引起他们的注意:2008年12月15日, 两岸实现大“三通”, 象征着两岸的和解, 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此时向学生抛出问题:请各位同学思考下两岸“三通”有哪些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这时候, 学生的情绪即刻高涨起来, 课堂氛围也轻松了许多, 经过讨论, 学生们总结的答案很清楚, 教师只需要进行下点评或补充即可。

三、要重视板书设计, 多媒体不能全部代替了板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大范围地运用到课堂中来, 高中政治课堂也不例外。教师为了方便教学, 大多使用多媒体来代替板书。我们认为多媒体可以带给学生更大量的知识内容, 更形象的知识画面, 然而却没有发现, 学生们一节课下来, 眼睛总是在盯着多媒体课件, 嘴里应答着教师的问题, 手里还忙着记着笔记, 学生的这种课堂状态, 值得我们深思。课堂氛围虽然热闹了起来, 但学生的思维却没有真正的活跃起来, 只是机械地听从教师的讲解。

我个人认为, 多媒体的运用是不可少, 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比优势远远大于板书。但是,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黑板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有吸引力的板书更有艺术性, 也是教师教学亮点之所在。它是学生学习高中政治内容的启明星、引路牌, 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思维。

例如, 在复习《市场经济》时, 我先在黑白上画了一棵树, 让市场经济的各个知识点来作为这棵树的枝叶, 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回顾复习, 复习结束后, 黑板上呈现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通过这棵大树, 将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形象而清晰地展现给了所有学生。学生们感觉很新鲜、很有趣, 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并能够帮助学生记忆。

可见, 板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要给予重视, 力求做到板书的艺术足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将知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的讲授给学生。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质量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课堂氛围是否和谐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地去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我们教师要真正地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尤其是要深入学生的心里, 尊重学生的观点, 找适当的机会给予他们鼓励。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和学生达成共识。我们只有站着学生的立场去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评价, 学生才能很好地接受。否则, 他们会对教师甚至高中政治这门课程产生不满, 这样将无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 我们要用心去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把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自如, 自由发挥, 从而去创造高效的课堂。

摘要:众所周知, 高效课堂就是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高中课堂的教学效率, 是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 将高中政治高效课堂反思总结如下。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邹彩虹, 吴克明.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构建路径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4) .

[2]王忠江.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好家长, 2014 (48) .

[3]李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 2013 (21) .

[4]朱德蘖.基于学生视角的高中政治高效课堂利弊分析[J].新课程导学, 2014 (16) .

20.去奶奶家教学反思及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结合“去奶奶家”的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会画线段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教学难点:

化繁为简,会利用线段图。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图,彩笔,白纸。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动车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车吗?那你了解动车吗?

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动车是一种速度很快的交通工具,开起来比火车还要快呢!你愿意帮老师解决一个和动车有关的问题吗?

出示问题,生解决,初步感受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出行需要用到各种交通工具,像动车火车,飞机等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随小淘气乘车去奶奶家看看吧!

这是淘气去奶奶家的乘车路线图,仔细观察,看图中给我们呈现的了哪些数学信息?

孩子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提示孩子完整的说一说)演示动画,再次感受淘气乘车路线。

信息这么复杂,你能用画图的方式简洁的呈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吗?不要着急,出示两个要求:第一,尽可能符合图意;第二,尽量完整的呈现数学信息。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学生动手画图,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问,比较黑板上这几幅图,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通过对比,体会到线段图的优越性。师强调,我们数学就是追求这种简洁清楚的表示方式。

那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线段图的魅力吧。

师引导性的在黑板展示线段图,孩子边观察边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孩子提出的问题一一展示,解决。

重点突破:淘气家到奶奶家有多少千米?结合线段图,你会标出问题吗?怎么解决?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汇报,火车行驶路程加汽车行驶路程,自己动手算一算。挑生展示,在黑板上呈现算式。

师生点评。此环节若出现综合算式,也拔高的讲一讲。

三、思维拓展

老师也忍不住想提个问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出示问题3,火车行驶2时,大约在什么位置?在途中标出来。老师放手,孩子独立解决。生汇报,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及估测方法。(因为淘气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2时火车行驶的位置大约是淘气家到新站路程的一半)

学生可以在线段图上标,也可以在路线图中标。再一次感受线段图的简洁性。

回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四、练习巩固

出示李老师回家。李老师先乘动车到北京,再换乘汽车到洛阳,你们想不想知道李老师离长春究竟有多远?出示信息。

自己动手画一画,列式解决。板书设计 去奶奶家

上一篇:关于四年级可爱的狗作文500字下一篇:国庆节经典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