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单位

2024-07-02

形式单位(共5篇)

形式单位 篇1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年来财政部门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的建立, 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会计工作效率、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拟就其运行中的利弊及改进提出一些看法。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取得的成效

1. 优化理财环境、提高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 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 杜绝了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 减少了会计工作的行政干预。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2. 监督职能进一步体现, 减少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首先, 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 进行会计统一核算,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 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其次, 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财政对核算单位资金收付全过程监管, 特别是对支出的方向、结构、规模等方面的监督, 把许多不合理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 各核算单位的财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3. 确保“收支两条线”的实施, 为集中支付奠定基础

实行会计集中支付后, 各单位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 大大强化了部门预算的约束作用, 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 资金直达供应商, 减少了中间环节, 杜绝了回扣等问题, 加快了资金周转, 既保证了专款专用, 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存在问题的剖析

1. 会计核算资料不完全准确

核算中心会计独立于被核算单位之外, 由此产生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脱节。同时, 由于绝大多数报账会计是由原来的出纳担任甚至是兼职, 他们对会计业务并不热悉, 报账时往往不能准确填写资金来源、性质、开支渠道。这两大因素直接制约着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 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出现弱化倾向

由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分离, 致使单位理财积极性受挫, 财务管理多出现弱化倾向。 (1) 通常情况下, 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只能通过电话沟通或报表反映情况, 对单位财务及时全面了解并掌握本部门财务状况极为不利。 (2) 资产管理更为薄弱。会计核算进入中心以后, 许多单位往往只重资金管理而轻物资管理, 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会计档案查阅不便。许多会计事务往往具有连续性, 由于会计凭证在中心统一保管, 查阅时单位需要开具证明, 而一些跨年度凭证还要到中心档案室查阅, 由于不了解账务处理情况, 又需通过中心核算会计帮助查阅, 给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形成了诸多不便。

3. 真票据假业务事项的报假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单位不再负责做账, 只负责报账。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在代理会计核算的监管中, 只能识别票据的真伪, 不能识别经济业务事项的真伪。因此, 真票据假业务事项现象可能在某些报账单位一定程度地存在。

4. 账外设账或账外资产的违纪违规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一些单位为保住小团体利益, 弄虚作假手法更趋多样化。 (1) 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现象屡禁不止; (2) “上转下、明转暗、真转假”现象时有发生; (3) 账外资产逐渐增多。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和建议

1. 明确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

为确保年初预算的执行和设备采购计划, 进一步保证各单位经费合理、合规、合法使用, 具体建议如下: (1) 核算和监督职责。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 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 分户建账, 集中核算, 正确合理地使用会计处理方法, 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对报销凭证进行审核, 保证资金的合规、高效使用。 (2) 资金收入程序。各核算单位根据年初预算数定期向财政部门申请, 由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核算中心根据单位预算安排资金使用。 (3) 报表编制报送。会计核算中心按报表报送日期, 定期编制并向单位发送财务报告, 以便单位领导及时了解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资金结存情况, 并接受财政、物价、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4)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核算中心必须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5) 加强报账会计的管理和培训。会计核算中心应适时负责对单位报账会计的业务培训和管理。

2. 明确各核算单位的职责

实行集中核算后, 经济活动的主体、权利不变, 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1) 各单位根据业务量大小设置专职或兼职报账会计, 取消单位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 (2) 各单位应准确、及时地编制综合财务预算 (会计核算中心协助提供相关资料) , 预算一经批准, 原则上不做调整; (3) 各单位的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等业务虽然集中在中心办理, 但单位工作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4) 单位报账会计在报账时不得发生“坐支”现象, 并且要按有关规定审核各种报销凭证和票据, 保证凭证和票据合法、合规、合理。

3. 完善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 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间双向沟通联系制度。完善学习培训制度,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 及时更新知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优化业务流程,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做到以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

(2)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报账会计有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及说明、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职责。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对他们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 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 做到入账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确保账实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财政部门、会计中心要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形式单位 篇2

转载2015-09-15 16:55:12 汇聚富讯

6月25日,家住清水县的小王来到麦积区一家酒店应聘保安工作。该酒店与小王签订了1年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明确约定:经双方协商一致,酒店将应缴纳的社会保险以工资补贴形式发放给小王,由其自行参加社会保险,并且还附有小王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的承诺书。干了6个月后小王总觉得他与公司约定的劳动合同条款有问题。为此,他带着疑问,来到麦积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前来咨询。

麦积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到小王投诉后,立即派劳动监察员对该酒店进行了询问调查,依法查看该酒店劳动用工资料时发现,该单位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同时在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确约定有“经双方协商一致,单位将应缴纳的社会保险以工资补贴形式发放给劳动者,由其自行参加社会保险”的内容,还附有劳动者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的承诺书。

法律相关规定

1、《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应尽的法律义务。

2、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与劳动者约定免除缴纳社保义务,该行为违法,该约定是无效的。在本案中虽然劳动合同中约定,酒店将应缴纳的社会保险以工资补贴形式发放给了小王,由小王自行参加社会保险的内容是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的约定,但是该约定内容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因此该条款是无效条款。

结果

对该酒店的违法行为,劳动监察员当场向酒店负责人指出,并依法对其下达《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整改指令书》,责令酒店限期为小王办理社会报登记,并补缴社会保险费。

形式单位 篇3

一、建立单位内部财务预测系统

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宏观管理系统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预算会计,也可以说,预算是事业单位会计的第一步。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各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都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还有的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在预算过程中多要指标与计划,给上级财政部门的资金预算造成了很大压力。与此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浪费创造客观条件。在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如何科学合理地对资金进行预测,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财务预测系统,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其目的是编写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

具体规划各年度财务活动的收支预算的内容及指标是财务预测系统的重要内容。在编制预算前,要针对单位近些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对于财务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除去偶然性因素,客观合理地分析单位年度预算需求,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制定各项财务活动的内容与指标。对于收入预算的编制工作,要坚持稳健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保证收入预算的可行性。对于支出预算的编制工作,要坚持抓住重点、各项兼顾、勤俭节约的原则。财务预算的内容可以为定额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可以为考核预算的执行提供依据。

二、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事业单位如何管理资金创造更好的效益?资金管理工作应做好筹集与运用。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

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一些单位进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除去已有的资金来源,开拓多渠道资金来源,可以参照企业模式,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也可以引入民资本,或引入外资。但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必须防范风险,确保筹集资金的总需求量与成本,优化内部结构,降低风险系数。

(二)实施财务监控制度

为了保证资金的合理调度,重要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要在财务的收支方面严格实施财务监控制度,不能随意挪用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超出支出与年未突击性支出行为。

(三)发挥分配制度的杠杆效应,拓宽资金管理范畴

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分配问题,要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杠杆效应,努力协调各项账务关系,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要拓宽资金管理的范畴,重视资金的预测、组织与管理工作,为单位的资金运转提供更多的渠道与方式。

三、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有效地配置货币与实物资源,提高对于违法违纪等行为的监控力度。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健全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从资金与资产、采购到付款、投资到收益等各个方面加强建设,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将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一)关于货币资金与实物资产的控制

为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货币资金的收支与保管应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相关机构与人员要互相制约。为防止实物资金的毁损、丢失与流失,要建立审批、记录与保管等相互分离与制约制度,由专门人员控制实物的领发,以便于实物资产的保管、领用与清理。

(二)关于对外投资的控制

为降低对外投资的风险,规范对外投资的决策程序,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有会计人员参与,对于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证,加强投资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度,对于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与实施环节加强会计控制,对于重大投资失误要实行问责制度。

(三)关于工程项目的控制

为打击、遏制与预防项目招投标、承发包过程中的犯罪行为,要抓住关键环节,实施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的决策程序与责任制度,如情况需要可委派专门会计,监控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关于采购与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

为防止单位在采购与付款过程中存在的回扣问题,预防资金流失,必须建立完善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规范申请、审批、验收与付款程序,防止“一言堂”决定采购的种类、数量与品牌。通过对于采购环节的制约与监督,强化内部管理。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薄弱环节。对于事业单位高额的固定资产,多数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管理不善状态。加强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必然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从清查资产开始,健全资产明细账,清理产权关系,严格执行资产出入库管理,定期清查,做到账物一致。为合理有效地使用与管理资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不同类别的资产要进行分类核算,要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防止固定资产的低价流失。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的管理机构与专职人员,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优化资产配置与优化,有效防止固定资产的贪污浪费与流失。

五、加强成本管理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涉及成本管理的内容。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以绩效为主的考核标准,应用“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单位内部各部门应明确目标与责任,加强成本控制,建立考核制度,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效益。

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包括人员成本管理、物资消耗成本管理、专项成本管理和产业成本管理。人员成本管理主要是指控制员工的数量、性别、年龄及职称等人员结构配置。在工作安排等方面,要注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配备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要注意控制数量,防止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增加单位经费负担。物资消耗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单位日常公务费用的支出,包括办公经费、水电费、差旅费、维修费、培训费等,是成本核算中最易控制的费用,事业单位对于这部分经费要加强管理。专项成本管理是指购置设备与项目建设经费支出。产业成本管理是指单位在保证自身本职工作前提下开展的有偿服务活动,目的是增加自身发展能力,对于各种收入与支出项目要正确核算成本。

六、完善财务核算

财务管理中的核算管理是按本单位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内部各种经济现象进行核算分析,提供动态的财务信息,为领导层提供决策的依据。

(一)转化会计信息为内部财务管理信息

会计信息是由专门的处理方法生成,不能完全反映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必须对于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满足管理的需要,有利于为领导层进行决策。将财务报表及时转化为财务分析说明。

(二)加强财务分析的定期性

对于不同财务报表间的数据分析,表中相关指标的分析、收支费用的分析及资金运作效益分析等。

(三)建立核算工作责任制

建立单位各项核算的责任制,通过实际支出与计划间的对比分析,对于预算的实际支出与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市场经济具有其风险性。资本结构的多样性与投资渠道的复杂性,使各种风险不断出现。事业单位如能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则能从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两个方面防范风险。

(一)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因为负债筹资引发的到期不能足额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由于筹措资金的方式与渠道不同,偿还压力也大小不一。合理的资产结构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于现金的流程进行监控,确定相关财务分析指标:如偿还能力、获利能力、经济效益与发展空间等。对于存在的风险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散、控制、降低风险。

(二)防范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来源于在生产活动与投资活动中,资金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事业单位的风险是以投资过程为主,对于投资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对于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在决策前提高风险意识,获取高额回报。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账务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对于事前管理的有预算管理;对于事中管理的有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成本管理与核算管理都是为事前与事中管理提供相关资料与依据;内控制度是保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风险管理贯穿事前与事中管理的全过程,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为事业单位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鲲鹏,姚钢,王蔚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1(02).

[2]安永红.论如何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山西科技,2010(05).

[3]兰新锐.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05).

[4]胡晓梅.浅议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3).

[5]郝春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06).

形式单位 篇4

信阳事业单位培训资料公基: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导读】信阳事业单位培训资料公基: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河南华图特整理公共基础知识培训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参考。

推荐:河南事业单位招聘 事业单位培训课程 Q群:71486046

华图内部教案全面升级抢购中(限购1000套)包邮仅39.9元可抢华图千元大礼包

信阳事业单位:2013“双千工程”事业单位招聘2444名,其中:市直单位406人,县(区)2038人。此次招聘面向全国引进人才,一般不设户籍限制。对于县(区)、乡(镇)等基层事业单位可要求具有信阳市户口或本县(区)户口(配偶或父母在报考单位所在区域工作的不受此限)。笔试科目其中一科《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政治、法律、管理、公文写作、时事政治、事业单位相关知识等内容。河南华图特整理公共基础知识培训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参考。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

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形式单位 篇5

作为一名基层人事工作者, 笔者难以从更高的层次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仅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 聘用制度形式主义严重, “因事设岗、以岗择人”未真正落到实处。事业单位聘用制的核心是因事设岗, 按岗聘用。即根据单位的社会功能科学设置岗位, 严格细致设置任职条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使符合条件的人员通过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等办法聘用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其他由于不符合岗位要求或通过竞争未能上岗的人员, 则可通过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调整工作岗位, 待岗或者终止聘用合同等方式妥善解决。现实情况是, 尽管事业单位已经推行岗位设置等制度与聘用制度配套, 但一些单位为了保稳定, 随意放宽岗位设置的标准, 或者岗位任职条件大都是为了安置现有人员而量身订做, 结果推行聘用制往往变成认认真真走过场, 实实在在搞形式, 并没有真正落实聘用制度“因事设岗、以岗择人、优胜劣汰、双向选择”的实质, 不但不能选拔优秀的人才到合适的岗位上工作, 提高工作绩效, 而且也给聘用制的后续管理尤其是岗位绩效考核带来很大困难。

2) 聘用合同有期似无期, 一纸合同定终身。虽然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分短期、中期和长期合同, 有聘期的约定。但由于存在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实际情况复杂多样, 往往是一聘定终身。一个聘期结束后, 除了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情况有岗位的调整外, 即便单位僧多粥少, 人浮于事, 或者个别人员确实不能胜任工作, 但由于现行解聘条件难于界定或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一些单位为了保持稳定, 只能和聘用人员“再续前缘”, 别无选择。于是聘期无论长短或者是否续聘, 一聘定终身的现象在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由于流于形式, 聘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对聘用单位或被聘用的人员都是形同虚设, 没有根本的约束力, 尤其使单位的聘用制度管理显得软弱无力, 给违约和侵权留下了隐患, 极易引发一系列人事争议。

3) 聘用人员“进出口”不畅通, 聘用制度综合配套措施不健全。尽管事业单位已实施公开招聘制度拓宽了选人进人渠道, 减少了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等弊病, 但公开招聘整齐划一、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事业单位的用人进口渠道不够快捷畅通。相对于人员的“进口”问题, 事业单位的“出口”问题更为严峻。一些单位求稳怕乱, 怕得罪人, 怕担风险, 加上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 没有实现优胜劣汰, 结果是人员能进不能出, 能上不能下, 成为堵塞人员“出口”通道的主要因素。另外, 由于“出口”人员进入“市场”后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对单位和“出口”人员的保障和约束均不到位, 使得一些用人单位轻易不敢不能把已不适合或胜任岗位的人员往“出口”上引导, 合同终止人员也轻易不敢“出口”。这样聘用制度增强职工的危机感与竞争意识, 提高工作效能的作用只能停留于纸上和愿望上, 使得干好干坏一个样, 发挥不出真正效用。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初衷始终不能实现。

当前, 全党正在深入贯彻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集中解决“四风”问题, 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笔者认为应借此东风对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存在的实际问题, 尤其是形式主义方面的问题, 予以改进完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设置是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前提, 更是对聘用人员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应以本单位的职能、编制为依据, 结合各类人员结构比例,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和因事设岗、以岗管人的原则设置岗位。内部岗位设置一经确定, 要相应制定岗位说明书,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任职条件等。同时, 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考证调研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 结合岗位设置实际效果,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既要对基层单位有指导, 又要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通过岗位的科学设置, 真正落实“因事设岗、以岗择人”, 为聘用制度的健康正常进行提供有力保证。

第二, 制定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加强聘后管理。事业单位应融会贯通人员聘用、岗位设置、工资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政策规定, 深入细致调研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考核管理办法, 加强人员聘后管理。在考核管理过程中做到层层负责, 考核斗硬, 不徇私情。把考核结果作为聘用人员续聘、解聘、调整岗位以及奖惩、晋升、增资的依据。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 不能胜任本职岗位的, 应按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对于个别态度恶劣、屡教不改的则应通过程序严肃处理直至解聘, 决不姑息, 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三, 完善配套制度, 保证进出口畅通。近几年, 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的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等制度已相继出台, 为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配套保证。但要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充分发挥聘用制度增强职工的危机感与竞争意识, 提高工作效能, 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 还应从以下进行配套完善。

(1) 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分流人员安置制度, 畅通落聘人员的出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建立分流人员档案管理制度等, 以促进行业内外流动;积极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 如设置择业期、再就业帮扶机制、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机制等, 完善配套的人事代理、保险关系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制度。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为分流人员提供必要的保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并使这些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解决分流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

(3) 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及时解决因履行聘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和纠纷, 维护和谐稳定的人事关系。

摘要: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应以反对形式主义的决心和勇气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有效改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度, 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形式主义,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翟炳芳.关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一篇:沪港通下一篇:智能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