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形式

2024-05-25

朗读形式(精选7篇)

朗读形式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落实课标的要求呢?

一、课前自读, 达到预习目的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的获得一般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 得从正确的朗读教学入手。”小学生好奇心强, 刚看到一篇新课文,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阅读, 可读过一遍就没有兴趣再读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我采用以下方法激励学生阅读。

1.领读。每天早读, 我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对于那些不够用心、不够投入、也不爱读的学生, 我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动他们朗读;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我让他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读文接力, 并挑选出读得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竞读。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我开始改变策略, 开展“竞争朗读, 争当百灵鸟”活动, 让读正确、流利、发挥比较好的学生竞争“百灵鸟”。不一样的方法, 让学生对阅读保持着持久的兴趣。

3. 促读。为了形成良性循环, 每篇课文的朗读我都按照座位顺序依次进行, 让学生人人参与, 并采取分等级的方式, 即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感情丰富的学生可得A级;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但有丢字加字情况的得B级;再差的得C级。以此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二、课堂悟读, 达到情感内化

学生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经验, 培养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1.范读。如教学《春天的雨点》一课, 对于“我那黑油油的叭儿狗正在追赶鹰映在地上的影子吧?”这样一个长句子, 学生不会断句, 不知在哪里作短暂的停顿。在我范读后, 学生很快理解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读得很到位。

2. 引读。教师以恰当的引导, 启发学生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和意, 可促进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教学《田忌赛马》时, 我从田忌疑惑的话———“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到没有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输!”,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 体会疑惑、没有信心时该怎么读。这样抓住感觉引读, 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对于课文《小虾》中描写小虾脾气不好的句子———“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 它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 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 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读出小虾生气的样子。如此抓住想象引读, 显得灵活生动, 充满生气。

3.问读。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如教学《捞铁牛》一课, 我让学生说说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再读, 在读中进一步熟悉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在此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一问一答中,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三、课后赏读, 体现多彩个性

1.画读。学完课文,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悟用笔画下来,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直观起来, 让画和文之间互相补充, 变为孩子们自主消化的过程。如教学《捞铁牛》后, 我让学生把捞铁牛的过程画成简笔画, 这样捞铁牛的准备过程就一步步成像于学生的大脑。

2.伴读。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师可在朗读中伴以适合的音乐, 让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 让音乐与朗读相得益彰。

3.找读。为保持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可推荐一些相类似的美文或者文本作者的其他文章让学生读, 让学生徜徉在阅读的世界中, 视野更加开阔。如学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后, 我设问:你还想知道哪些伟人读书的故事?……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兴趣, 深入阅读。

朗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课文主旨, 品味文章情感, 领悟表达情意之法, 在读中积累,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朗读形式 篇2

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以驱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神形兼备,给人以思相关推荐:

普通话朗读美文:《我的母亲》

普通话考试朗读材料——种树老人

小学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之探究 篇3

1.换近义词比较

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不同句子比较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其意思用适当的感情进行朗读。如《第一场雪》中两个“咯吱”,①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②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第一个“咯吱”表示树枝断的那种清脆,所以要读得轻快。而第二个“咯吱”为了表示出积雪的厚,要得读得稍长、缓慢。就这样,通过读时的语速语调来区分两“咯吱”的不同含义。

教《林海》一文时,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个句子是说岭多,岭的式样多。此时,如果直接点破,那就索然无味了。可让学生比较朗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大不一样。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比较,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惊喜。

3.不同重点比较

我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揭示课题后,我颇具匠心地指导学生朗读课题。选择不同的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独到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分角色比较

在分角色读《田忌赛马》中三人对话时,我要求学生要把齐威王的得意洋洋、孙膑的胸有成竹、田忌的垂头丧气三种不同情绪读出来。同时,一个学生可以体验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加深理解了作者如何刻画角色的用心。

5.学生与教师比较

师生朗读对比的方法,可以区分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先让学生试读,当学生读得不得要领,把几个重音词读重了时,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听老师和同学读的不同,然后引发讨论。学生发现老师读“冷极、雪、黑”等几个重点词是低沉的,整句话要读得绵长些,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这样的朗读比较,不但能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锐感觉。

6.课文前后比较

指导学生读《草地夜行》中老班长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时,应前后比较,读出三种不同的语气。第一处,老班长陷进泥潭后说的:“……要……要记住革命!……”语气应该断断续续,越来越轻,而且要有拖音。第二处是“我”回想起老班长牺牲时说的:“要记住革命!”这句话,读时应该深沉而稳重。第三处是“我”从心底里发出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这是“我”被老班长舍已救人的品质所震撼后的决心,读时语调要顿挫有力,读出发自内心的深沉和坚定。

当然,还有许多比较朗读的形式,如:语内比较与语外比较;平行比较与阶段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等等。以上只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且收效较好的比较朗读形式,与各位同仁共享,以期达到抛砖引玉。

小学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之探究 篇4

1. 换近义词比较

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 不同句子比较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其意思用适当的感情进行朗读。如《第一场雪》中两个“咯吱”,①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②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第一个“咯吱”表示树枝断的那种清脆,所以要读得轻快。而第二个“咯吱”为了表示出积雪的厚,要得读得稍长、缓慢。就这样,通过读时的语速语调来区分两“咯吱”的不同含义。

教《林海》一文时,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个句子是说岭多,岭的式样多。此时,如果直接点破,那就索然无味了。可让学生比较朗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大不一样。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比较,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惊喜。

3. 不同重点比较

我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揭示课题后,我颇具匠心地指导学生朗读课题。选择不同的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独到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分角色比较

在分角色读《田忌赛马》中三人对话时,我要求学生要把齐威王的得意洋洋、孙膑的胸有成竹、田忌的垂头丧气三种不同情绪读出来。同时,一个学生可以体验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加深理解了作者如何刻画角色的用心。

5. 学生与教师比较

师生朗读对比的方法,可以区分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先让学生试读,当学生读得不得要领,把几个重音词读重了时,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听老师和同学读的不同,然后引发讨论。学生发现老师读“冷极、雪、黑”等几个重点词是低沉的,整句话要读得绵长些,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这样的朗读比较,不但能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锐感觉。

6. 课文前后比较

指导学生读《草地夜行》中老班长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时,应前后比较,读出三种不同的语气。第一处,老班长陷进泥潭后说的:“……要……要记住革命!……”语气应该断断续续,越来越轻,而且要有拖音。第二处是“我”回想起老班长牺牲时说的:“要记住革命!”这句话,读时应该深沉而稳重。第三处是“我”从心底里发出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这是“我”被老班长舍已救人的品质所震撼后的决心,读时语调要顿挫有力,读出发自内心的深沉和坚定。

朗读形式 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朗读;形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64-01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自觉运用语音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否用正确的语音,流利的语调,适当的节奏准确生动地表達和准确迅速地理解他人的说话,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对语感的掌握,所以,“培养语感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所以在小学阶段,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把朗读形式和方法视为重要任务来教学,努力探索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有效形式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很短的,如果老师只是一种方法进行到底,比如总是跟读或者齐读,那么即使他们嘴上在动,其实他们的心思早就不在了。教师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保持那股新鲜劲,需要变着形式让他们读。具体如下:

1、跟读 就是全班学生跟着老师或录音读。这是学生学会语言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常见的朗读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初学单词或初读课文。

2、分组读 有几种分组法,可以按照座位分组,也可以按男女生分组,还可以按照学号分组(分组读一般都含有比赛的意思,这样只要会读的同学都会卯足了劲读)。总之,就是要让各个方向、角落的学生都感受到读书声,这样即使不愿开口的学生也会被感染了。

3、高低声读 老师高声读,学生低声读;老师低声读,学生就高声读。这个过程中,学生时刻注意着老师,以便最快的作出反应,充满了乐趣。

4、不同遍数读 比如学生比老师多读一遍,老师读一遍,学生就读两遍,老师读三遍,学生就读四遍。这种方法学生也很喜欢,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二、朗读的有效方法

1、张开嘴巴大声读 学生要读得好的前提是敢于张开嘴巴大声读,李阳的疯狂英语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准确,大声,快速的说出来。即使一开始可能会读得不准,没关系,继续读,边读边改进。为了让学生没有顾忌的大声读,一开始早读课时我就大声的领读,后来我让他们自己读,但是我也是放开嗓门大声读,学生看见老师都在读,也都开口读了。

2、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朗读 学生要学会朗读,真正“驾驭语言”,朗读时能做到语音准确,语调顺畅,语速适当,节奏得体,抑扬顿挫,老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朗读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朗读的初步知识,就像小学生学习语文时一样,老师都会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是高兴的,忧伤的还是感激的,还有应该重点读出哪些字词等等。所以只有用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形成初步印象,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朗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具体指导朗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慢慢提高。老师在教学时要渗透以下朗读知识的教学:

(1)连读。连读的条件:相邻的两词在意义上必须密切相关,同属一个意群。连读所构成的音节一般都不重读,只需顺其自然地一带而过,不可读得太重。

(2)失去爆破。在正常速度的语流中,如果一个爆破音,后面跟着一个辅音(j,w,h,r除外),则其这一步就免掉,就是只做要“爆”的样子或姿态,没有让憋在口腔中的气喷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读”。

(3)重读。在句子中为了对某个或某些词加以强调要重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指示代词,疑问词代词要重读,重读时发音用力,音量大,时间长。

(4)节奏。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节奏,英语的节奏是以重音来计时的,由重音和轻读音节构成,朗读时,将重音读得长而重,轻读音节则读得轻又快,一重一轻,读起来就会很节奏感。

(5)语调。在朗读英语句子时,语调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句子朗读时语调也有相应的规定,在英语中,语调就有升调和降调,在朗读一般疑问句时,就要用升调;而朗读肯定句、否定句、祈使句和特殊疑问句是就要用降调;而朗读选择疑问句时前面用升调后面则用降调;当表示对前面说话人说话内容不理解或者怀疑时也是用升调。语调不同语义也所不同,在教学生朗读时一定要好好运用语调。

3、在教学中反复模仿朗读 农村小学生缺少语言环境,缺少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他们除了上课时间会说英语之外,其余时间是不说的,在同学面前没有胆量,回家了没有对象。所以很难掌握讲英语时的语调,节奏等技能,所以只有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来模仿老师和录音朗读,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都很强,在学习课文时,叫学生反复跟老师或录音朗读是农村小学生习得朗读技能的主要方法,在跟老师或录音朗读时,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能指导,在朗读的句子上标明升降调、重读词,让学生边朗读边学习和记忆,只有在长期的朗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掌握朗读方法并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学生才能使用正确流利的语调,适当的节奏朗读课文。

4、在游戏表演中学习朗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环节。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使学生精神集中快乐地学习,游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游戏的内容用不同的句型不同的语调来指挥学生。

语文教学中不同朗读形式的研究 篇6

一、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1. 在韵文教学中, 宜用范读、配乐读

采用范读形式传授朗读技巧。在我们的教材中,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 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 或对仗工整, 或错落有致。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言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 因此, 准确的朗读是学习的基础。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标准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示范, 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 尤其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 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 教师在范读时可以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 或读重一点, 以引起学生注意, 强化记忆。

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 教师也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 帮助学生揣摩老师是怎样读的, 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此时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配乐朗读增强朗读效果。诗最早是唱出来的, 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因此, 在韵文的教学中, 万不可忽视音乐对于韵文教学的功用。优美的韵文配上乐曲来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 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活跃课堂气氛, 愉悦学生的心情,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 在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中, 宜用有目的有侧重的片段朗读法

小学教材所选录的篇幅较长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 很多教师因此忽略了教学中朗读的环节。课堂上只剩下空洞的讲解分析, 抽象的艺术手法的研究, 没有声情并貌的朗读, 学生学习的情绪很难被调动起来, 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教师很容易从“主导”地位滑落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话。但面对长篇幅的课文, 课堂上全篇朗读已不切实际, 一则时间不允许, 二则有些内容只是起到贯穿情节的作用, 没有必要揣摩推敲。所以此时应该根据教学重点的要求, 有目的有侧重的朗读, 选取有关片段,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分析、理解。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1.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宜用范读指导

如我在教诗歌《我想》时, 先示范朗读。那如诗如画的朗读声立刻感染了学生, 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 情不自禁地读起来, 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 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因为我们鼓励有个性的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 宜用引读

3.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宜采取分角色朗读

4.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 宜用齐读

5. 在初读课文阶段, 学生需要整体感知, 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

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 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

朗读形式 篇7

在我班, 我发现学生在朗读上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1) 朗读时“多字、添字、漏字”; (2) 朗读时语音语调不正确, 有学生“唱读”; (3) 朗读时“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 (4) 速度过快, 缺乏感情。因此, 教师必须合理进行朗读教学的指导,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谈谈我在语文课堂上采用的几种朗读形式:

一、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精彩的范读生动、形象、感人, 可以帮助学生正音, 了解词的感情色彩,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声情并茂的范读, 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 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使课文的思想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范读时, 学生视其人, 闻其声, 感受着文章的语言, 领略着文章的气势、文法……在积极的思索中, 学生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 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浅谈范读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之口, 入于学生之耳, 了然于学生之心。于是就在范读过程中, 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 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 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 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 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 做到了然于心, 这样方能作好“示范”。

二、学生诵读

诵读常常运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古诗词, 是语言特点本身所决定的朗读形式。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古诗词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 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而且词句优美, 有的讲究对称, 有的讲究平仄, 有的讲究押韵, 读起来有轻重, 有快慢, 有起伏, 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 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 到13 岁达到最高峰。学生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吟诵古诗词, 接受经典的熏陶, 既能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 又能提高自身修养。而教材上的古诗数量毕竟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引导学生多吟诵经典诗文, 实现“量”的积累呢? 我认为唯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较快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在吟诵古诗词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 边吟诵边表演, 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 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 吟诵《月下独酌》, 当背到“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这两句, 引导学生做动作, 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来吟诵。比如友情难忘, 友谊天长地久一类的送别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或者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 比如描写春天景色的《春晓》《忆江南》等。为了调动学生吟诵古诗词的兴趣, 我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的方法, 如两人赛、小组赛、有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也有分类背、表演背、看画背、听记背等, 多种形式综合, 灵活且富有变化,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古诗词的积极性。

三、配乐读

音乐作为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音乐, 把音乐和语言沟通起来, 通过教师的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产生通感, 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 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而配乐朗读能使人在音乐的感染下, 对文章意境和朗诵魅力的感受更直接、更真切, 仿佛身临其境, 心驰神往。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 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 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 直达中心的时候, 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和升华的作用。进行配乐朗读时, 教师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内容相配, 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内容相配。如, 讲授《黄果树瀑布》一文中那种气壮山河的壮观景象, 我配上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前进的脚步》, 再加教师铿锵激昂的朗读, 仿佛把孩子带入观看瀑布的现场, 学生激情一下子调动起来。在讲授《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时, 我配上了轻快、明朗的钢琴曲《蜻蜓之舞》, 带领着孩子们在充满鸟语花香的花园畅游了一番。不同文体宜选用不同乐器演奏曲。如果是古代诗歌, 一般选择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曲子。当代诗文选择西洋乐器演奏的曲子一般会取得较好效果。

上一篇:《小红马》下一篇:施工进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