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分析

2024-08-30

朗读分析(共12篇)

朗读分析 篇1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拖腔拖调, 拖音现象严重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 经常可以发现齐读时, 孩子读得特别拖沓, 总有一种老牛拖破车的感觉。原因是许多孩子是逐字在读, 光注意了每个字的发音, 但忽略了朗读中句子的整体连贯性。例如《四季》这篇课文, 孩子们容易读成“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二) 怪腔怪调, 存在语感问题

一年级新生中有一些学生语感较差, 往往过分强调上声的准确, 而破坏了句子的语音语调及应有的变调, 让人听起来总觉得不那么自然。例如《比尾巴》一文中,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这段话中上声较多, 如“尾, 短, 鼠, 伞”, 孩子们常常把上声调值[214]发得特别准, 影响句子的连贯。

(三) 停延不当, 读破句

词与词之间一般都有或短或长的停顿, 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 停顿的时间一样长, 有的学生字字拖音, 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一句与一句之间, 一段与一段之间, 正确的停顿就更难。也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停顿, 连换了一句话甚至换了一段都不停顿, 直读得喘不过气了, 最后在不该停的时候停了下来, 多读破句。

二、节律朗读在小学低段儿童朗读中的运用与分析

(一) 学习语音变调, 回归朴实自然的朗读

在平时普通话的朗读和对话中, 都存在着一种变调规律。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 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 中间调值低平, 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 为了缩短发音过程, 它会变得或升或降, 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 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 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为此, 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

1.“上声[214]+非上声”→“半上[211]+非上声”

例如上述《比尾巴》例子中的“尾”字, 如读成“尾[214]巴”一定会显得拖沓而不自然, 往往学生也会困惑:我声调明明读得很准确啊, 为什么听起来总怪怪的呢?原因是不了解语句中的变调规律。在朗读中如果碰到这样的在词语中的第三声, 我们可以不扬上来, 读成“尾[211]巴”。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比如:首都、火车、雨衣、海洋、小麦、宝贝……由于变调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规律, 所以孩子一学就会, 不会在力求把第三声读得非常准确而使语句听起来不自然。

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 (35→214)

当两个第三声的字组成词语, 如“老虎”, 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不能读成“老[214]虎[214]”而应该把第一个“老”字读成第二声[35], 这样听起来自然多了。这样的词语还有:本领、古老、保姆、产品等。

(二) 合理停延, 读出语篇结构, 表意层次

小学生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 或者无停顿地连续, 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应重视让学生正确把握句内的停顿和连读, 以正确表现句意。开始时, 用一些符号帮助学生指点句内停顿处, 如:“早上/丁丁/背着书包/上学去。”之后, 再训练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正确停连, 使学生朗读的节奏感和流畅水平一步一步提高。

要把握好停延层次, 还得掌握汉语内三层和外三层的停延规律:语篇>段落>句群>句子≥气群≥音步≥音节。例如《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三) 把握文章的基调, 展开再造想象, 结合左右大脑进行入情入境的节律朗读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左半球主管语言, 右半球主管音

乐。节律朗读, 能够在保证汉语言语音语调准确的基础上, 结合左右半脑的功能。这样既解决了小学低段儿童在朗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又能结合再造想象, 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美好情感, 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 让孩子们乐于朗读, 勇于朗读, 在朗读中获得自信, 获得快乐, 增强语感, 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 首先确定文章的基调。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韵文, 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 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朗读时我们应以快乐、喜悦、轻快的口吻来朗读。同时可让孩子展开想象, 天上飘着白茫茫的大雪, 小动物们欣喜若狂, 都高兴地跑到雪地上玩雪, 每个小动物的脚印都不同, 多可爱呀。这是再造想象参与朗读模式的结果, 它的超常韵律唤醒了大脑左右半球的语言区、图像区和主管兴奋情绪的神经系统, 是左右半球功能整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吴洁敏.汉语节律朗读和语言双码认知[J].浙江:浙江大学学报, 2002年9月.

[2].樊姝好.浅论汉语的停延规律及其功能[J].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

朗读分析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启迪学生思维。请看案例《搭石》的教学片断:

指导学生把课文中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师: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一起去走走搭石,找找课文中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破浪线划出来,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来看看,这有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争议。

师:不敢肯定了?想想平时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总教我们排成一队,那叫排成一 ——行(hang),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叫做—— 一行(xínɡ)人。

师:请把“一行人”读三次。

师:这还有几个生字词呢?谁来读读?

男女生分别读生字词。

生:我们再看到这两个句子,你从哪体会到美的?

生:我从协调有序看到美了。

师:是嘛?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

生:人们不慌不忙的。

师:这样,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生:搭石。

师: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练习3次)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稍快)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

师引读,前面的——生接读——抬起脚来

后面的——生接读——紧跟上去

(练习3次)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没有。师: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案例分析:

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到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以上的教学片断是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协调有序这个词在走搭石情景中的具体再现。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不断的让学生读来逐渐加深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截取的片断很短,却也说明了重点词的理解在指导朗读中的重要性。以上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1.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解书的。我理解就是文章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这样讲、那样问弄懂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逐步与作者沟通,达到感情共鸣。

2.感悟语境。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或以语言描述,或借助电教媒体,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身处雨中的情景。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有伞不用,把皮鞋当雨鞋,在地上的积水中快活地穿行,几近疯狂的喊叫,忘乎所以的玩乐。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雨中的喜悦和兴奋,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读出情来。

3.语言感染。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素质很重要,不同的文章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事,教师适宜的教学语言能带动学生更好的感悟文本内涵。

4.诱发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想象催生情感,情感融入朗读,朗读又促进感悟。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篇3

一、没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难听到学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分析全文、默读全文或用做练习的方式来替代朗读。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使那些对朗读感兴趣和有朗读习惯的学生也只得跟着教师的脚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二、没有明确的朗读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朗读之前,一些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或要求;在朗读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朗读之后,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及时作出评价。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的驱赶下为了读而读,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投入,更没有用心尽情地去读。例如,教师在讲解《乡愁》这首诗时,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诗歌,学生就会机械地自由朗读。然后,教师会选择两位同学朗读。学生读完后,教师就会说读得很熟练,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从表面上看,学生们都朗读了,而且采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从实质上看,一遍遍地朗读,其结果只是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对《乡愁》中作者的那种思乡爱国之情没有丝毫感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朗读方式就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生找不到那种令人神采飞扬的感觉。这样的朗读毫无目标,往往无法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没有充实的朗读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把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割裂开来。在讲解课文前,教师会让学生们朗读一遍课文,分析完后又会要求学生再朗读一遍全文,甚至在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读出文中的感情。学生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需要逐步激发出来,仅仅靠朗读是无法读出真情实感的。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恰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读懂文章、读出感情,完完全全地理解课文。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采用幻灯片的模式,对朗读的情境进行渲染,有隐约可见的竹林、朦胧的夜景等画面,再配上轻松优雅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跟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情不自禁地入情入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月夜的自然美,还能学习作者在逆境中坚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师的范读严重缺失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比较原始、朴实、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因为电教教学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范读被机器所代替,学生只能接受从录音机或电脑的光驱中传出的标准或生硬的普通话训练,学生自身的情感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因为没有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如何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学生还是摸不清方向。再说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特别重视,具体到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这一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也逐渐被忽视直至省去。

五、没有科学的朗读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是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机械化,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呆板,没有针对性,与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接轨,教师只注重声音形式和表达技巧,并不注重内心体验和语言环境中的内涵。有的教师在讲解、分析完课文之后会说:某某同学,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把某种语气、感情读出来。学生们听到教师此类引导,很难理解和感悟课文的真实感情。有的教师则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词要重读或轻读,这个句子要速读或慢读,从而忽视了朗读时表情达意的重大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们在朗读时就会变得相当机械,只要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语句,就习惯性地认为要重读,并不明白有时重音轻读的效果会更好。此外,在读排比句、长句时何时换气、何时停顿,教师并没有作出科学的指导,学生只要遇到此类情况就一头的雾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朗读进行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领悟课文的内涵,真正感受文章的韵味之所在,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力。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篇4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真正的朗读还应是一种艺术, 它不仅能读出语调,还能将文本的内容、 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

2011年版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抓专题,抓升学率, 认为考试不考朗读就不去学不去教不去读。语文课堂变得“ 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汪洋”的哑巴课堂。 根据笔者在广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平时对学校其他教师与班级的观察,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缺乏系统的朗读理论指导; 语文课堂朗读时间有限。 针对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朗读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朗读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 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 进行朗读相关的强化训练。 学校也有责任建立相关制度, 如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等。 通过学校与教师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指导学生。 师生重视朗读能力,从而再现“ 朗朗读书声”的精彩课堂。

二、完善朗读教学理论系统

首先, 有关专家应完善语文教材中的朗读知识体系, 让教师和学生有理论可依。其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即不仅停留在对语音语调等表层的指导上, 更要教会学生在朗读中利用朗读技巧来调动情感。 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再次,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慎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朗读范文, 然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方式方法的把握,如合理安排齐读、范读、 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 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 接力读、 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 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朗读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朗读的凭借、教师的指导、朗读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让朗读实践有理论可依。

三、 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朗读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一改“ 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朗读, 也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 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点缀。哪些篇章、段落、句子、 字词需要学生循环反复的朗读, 教师要了然于心并在课堂中做到实处去。

其次, 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 早晚读的时间应设定在30分钟左右。 早晚读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保证在这有限时间里的朗读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做好巡堂和指导的工作。 适时的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止停留在语音方面, 更要着重于技巧与情感上的指导, 让学生避免陷入麻木的重复文本中, 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对朗读产生兴趣。

第三, 把朗读作为一份家庭作业或者寒暑假作业来布置,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能适当地去朗读一些文章, 教师应配套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朗读登记, 并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课外朗读系统。 这样课内与课外两手抓才能更好地落实朗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

朗读分析 篇5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1: 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点评]: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 1 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片段二:朗读体会法: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课件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点评]: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片段三:举一反三法: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点评]:

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简要评析]: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朗读教学法

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日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朗读教学法逐渐成为了英语教学重要方法的新趋势。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灵活地运用朗读教学法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应用朗读教学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也对英语教育工作者如何恰当地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与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过分注重课堂形式。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课堂上过于注重教学形式,活动频繁、热热闹闹。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学生缺乏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练习和巩固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对自己并不熟悉的英语有一定的了解,才不会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最终也才能让学生学到语言能力,获得深层次的快乐,这样他们才能对英语保持永久的兴趣。

2.忽视朗读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我国现在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英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最终的英语考试成绩,他们为了提高教学业绩,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英语习惯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听、说、读、写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说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获得一种交流的能力,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却使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到了实际生活中,却不会运用英语来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我们学习英语的初衷就会遭到破坏,学生也无法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学生在讲英语的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而且很多的发音都不够准确。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教学法的应用

1.在课堂上进行模仿朗读。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模仿朗读可以使学生接触比较正宗的英语的发音和语调习惯等。朗读训练可以边听边说,边说边读,有机地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听录音或是视频文件,听清发音再模仿。让学生体会并找到模仿的发音位置,区别英语与汉语的发音异同,进而读准字母。

2.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朗读训练。英语课堂比较注重气氛,而且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解知识点和单词,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比较能吸引学生的环节。比如,在讲解打招呼的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分饰课本里不同的角色,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情景训练,学生身临其境,比较容易弄清楚英语中的打招呼的语言习惯以及各种相关的打招呼的语言。也能够在情景中介绍自己、介绍别人,或对别人的介绍做出正确的反应。

3.开展课外活动。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太成熟,性格也比较贪玩,因此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来对其进行教育。他们对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课堂教学,所以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对其进行英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比如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加,通过比赛,选出英语发音比较好的同学,让大家能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英语不好的同学进步。也可以举办英语故事接力,让大家每天轮流准备一段简单的英语小故事,可以自由创造。然后每个同学只说一小段,剩下的由下一位同学给补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加能够锻炼大家的英语朗读水平。

4.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对英语的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接触英语比较少,所以英语学习能力很差,赶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就导致学生间朗读水平的差异。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对英语失去信心,所以老师应该对那些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们能够增加学习英语的自信。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互相讨论,兵教兵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优秀的学生可以示范朗读,也可以以小老师的身份帮助后进学生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为后进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后进生,帮助他们进步,不断地提高英语的水平,促进英语的学习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朗读教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了这一点。我们这些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致力于朗读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合适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也只有切实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英语课堂的朗读教学法进行优化,掌握一定的英语朗读教学法的特点以及应用技巧,才能使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邦林.英语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J].家教世界.2011(10).

[2]郭海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朗读[J].学苑教育. 2011(19).

[3]王晓丽.好英语是“读”出来的——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06).

[4]梁维.重视英语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J].天津教育. 2011(05).

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分析 篇7

一、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1. 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朗读时, 老师必须指导其对字词的规范化读音。遇到读错的字时, 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读的通顺, 掌握好断句, 停顿的位置。因为在朗读中, 增加了与生字接触的机会, 熟能生巧地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字形, 强化了字词能力, 又增加了语感。这些都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虽然语文考试中, 没有直接考到朗读, 但朗读却可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语文课文的选材几乎都是美文佳作,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朗读, 渐渐可以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 使其写作文时, 不会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学生们的交流对象多为同龄的孩子, 而小学学生的日常对话中, 几乎用不到语言修辞和句式, 无法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而对课文的朗读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帮助表达情感方式的有效渠道。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火烧云》一课, 其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孩子们通过对这节课的朗读, 大大加深了对这些修辞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这些不但可以使语文成绩取得更高的分数, 还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 更完美地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美丽事物的文章, 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大兴安岭》、《观潮》、《五彩池》等。这些文章充分运用了中国汉字音意情结合的画面感等特点, 把一个个景物, 通过文字的描述, 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们便会被这些文字引入到文中的意境中, 得到美的感悟。学生们再通过自身朗读, 借助文字的力量再次感受到自然美的画面感, 培养出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 使其感受没得同时, 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同时人教版教材中还有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诗歌等多种诗歌形式, 每一首都是经过精心挑选, 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朗读, 进而增加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品味诗歌。从而从诗歌中陶冶情操, 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文化积淀, 并且被其文化内涵所感染, 爱上朗读, 爱上祖国语言文字, 提升民族自豪感并且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实施朗读训练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身却没有朗读的兴趣, 朗读只是源于听从老师, 那么学生的朗读, 将只流于形式, 不具有真情实感, 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 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 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朗读, 这也是保证朗读训练实效性的首要前提。

1. 利用好奇心, 引出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 引出话题, 例如人教版课文《狐狸和乌鸦》之中, 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图片。第一个图片里乌鸦叼着肉, 狐狸在树下流口水。第二个图片, 狐狸开心地拿着肉, 乌鸦却没了肉, 看起来很伤心。与此同时就引出问题。“狐狸是怎么从乌鸦那里得到肉的呢?那么请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 学生们都会争抢着举手朗读这篇文章了。在准备进行《雪孩子》课文的朗读时, 先对学生发问, 雪孩子是什么, 是雪的孩子吗?之后拿出图片给学生们展示, 起火的时候, 小兔子正在睡觉, 那小兔子会不会安全渡过吗?如果小兔子没有事, 那又是怎么安全渡过的?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势必会积极主动的抢先阅读。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这一天性, 便可以顺利地进行朗读训练。

2. 角色扮演

除了引出问题, 还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朗读课文训练。例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 可以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不同的同学分别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和旁边的角色, 并让其朗读的时候, 带入角色的感情。如松鼠劝小马不要过河时要表现的很激动, 说朋友昨天被淹死的时候, 还要加入悲伤的语气。老牛说水浅的时候, 要加入不屑的态度;老马要有语重心长的慈祥态度;朗读小马的部分时要带有天真浪漫的感情特点等等, 同时还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 让同学们选举出哪个小组朗读的最好。这种如同表演节目的方式, 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朗读兴趣, 再加上小组评选, 可以更激发学生们以更饱满的感情带入到阅读训练之中, 从而更能体会出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三、结束语

首先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有高度重视, 要明确虽然朗读不占分值, 但朗读训练将会给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表达, 道德情操培养等多方面带来哪些好处, 进而有充分的认识, 加大对朗读训练的重视力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并对当今朗读训练模式实行优化改革, 使朗读训练可以切实有效地进行, 使学生在语文的字音意情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最终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芳, 朗读.语文的魅力体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小学教学研究 (理论版) , 2011 (05) .

[2]黄筱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06) :90.

[3]李焕娥.关于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 (12) :341.

[4]吴海洲.抓好小学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J].新课程 (教育学版) , 2009 (09) .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朗读教学法

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学生日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朗读教学法逐渐成为了英语教学重要方法的新趋势。因此, 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灵活地运用朗读教学法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恰当应用朗读教学法,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也对英语教育工作者如何恰当地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与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过分注重课堂形式。现在, 很多学校的教师课堂上过于注重教学形式, 活动频繁、热热闹闹。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 学生缺乏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练习和巩固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学会学习, 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 才能对自己并不熟悉的英语有一定的了解, 才不会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最终也才能让学生学到语言能力, 获得深层次的快乐, 这样他们才能对英语保持永久的兴趣。

2.忽视朗读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我国现在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英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最终的英语考试成绩, 他们为了提高教学业绩, 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英语习惯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听、说、读、写都是极其重要的, 尤其是说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获得一种交流的能力, 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却使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到了实际生活中, 却不会运用英语来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我们学习英语的初衷就会遭到破坏, 学生也无法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学生在讲英语的时候, 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 而且很多的发音都不够准确。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教学法的应用

1.在课堂上进行模仿朗读。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在课堂上进行模仿朗读可以使学生接触比较正宗的英语的发音和语调习惯等。朗读训练可以边听边说, 边说边读, 有机地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在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听录音或是视频文件, 听清发音再模仿。让学生体会并找到模仿的发音位置, 区别英语与汉语的发音异同, 进而读准字母。

2 . 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朗读训练。英语课堂比较注重气氛, 而且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解知识点和单词, 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比较能吸引学生的环节。比如, 在讲解打招呼的内容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饰课本里不同的角色, 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情景训练, 学生身临其境, 比较容易弄清楚英语中的打招呼的语言习惯以及各种相关的打招呼的语言。也能够在情景中介绍自己、介绍别人, 或对别人的介绍做出正确的反应。

3.开展课外活动。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太成熟, 性格也比较贪玩, 因此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来对其进行教育。他们对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课堂教学, 所以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对其进行英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比如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 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加, 通过比赛, 选出英语发音比较好的同学, 让大家能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 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 促进英语不好的同学进步。也可以举办英语故事接力, 让大家每天轮流准备一段简单的英语小故事, 可以自由创造。然后每个同学只说一小段, 剩下的由下一位同学给补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 更加能够锻炼大家的英语朗读水平。

4.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对英语的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学生接触英语比较少, 所以英语学习能力很差, 赶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 这样就导致学生间朗读水平的差异。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对英语失去信心, 所以老师应该对那些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 让他们能够增加学习英语的自信。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互相讨论, 兵教兵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优秀的学生可以示范朗读, 也可以以小老师的身份帮助后进学生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为后进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后进生, 帮助他们进步, 不断地提高英语的水平, 促进英语的学习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朗读教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了这一点。我们这些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学工作者, 有必要致力于朗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通过合适的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也只有切实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英语课堂的朗读教学法进行优化, 掌握一定的英语朗读教学法的特点以及应用技巧, 才能使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邦林.英语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J].家教世界.2011 (10) .

[2]郭海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朗读[J].学苑教育.2011 (19) .

[3]王晓丽.好英语是“读”出来的——小学英语朗读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2011 (06) .

[4]梁维.重视英语朗读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水平[J].天津教育.2011 (05) .

朗读分析 篇9

一、把握重点, 营造情境, 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 朗读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完成新课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朗读教学需要选择文章的重点内容, 而后营造出恰当的朗读情境, 进而引领学生完成一个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以《刘三姐》为例, 其朗读教学设置如下:

首先, 教师没有急于向学生展示《刘三姐》一文的知识内容, 也对文章进行“干读”, 而是引入了电影《刘三姐》中的最为经典的一幕——江上对歌, 使得学生能够乘着歌声的翅膀开始认识文章中的“主人公”, 并且注意力被电影中美妙的歌声深深吸引住了。

而后, 教师将《刘三姐》一文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摘抄、选择与排列, 而后以电影中的音乐作为背景进行集体朗读。尤其是文中提到“她不仅聪明伶俐, 美丽动人……他唱起山歌来……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 此情此景将学生深深吸引住了。

最后, 教师对于《刘三姐》一文进行了深入讲解与分析, 使得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与认知, 而后又借助于音乐和画面的背景, 进行了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入情朗读, 在情境中深切感悟文字内涵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亲身参与、互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可以将朗读活动引向更深的发展层次, 使其深入到朗读情境之中, 深切感悟文字的内涵。在具体的朗读教学活动中, 以《假如》为例, 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 在朗读教学之初, 教师把朗读的重点内容指出来, 并且进行入情朗读的引导和指引。诸如:

老师:同学们, 在这一篇课文中, 作者为什么会把窗前的小树描绘成金色的太阳呢?我们一起用心去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小节吧……

而后, 当学生初步进入到了朗读的情境后, 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情感交流, 用自己的情感表现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想象的情境, 不断提升阅读效能和教学目标。诸如:

老师: (用多媒体播放风声) 听, 寒风呼啸而至, 假如你就是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苗, 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寒冷、发抖、冰冷……

老师:好, 那我们一起将这种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吧。

……

老师, 听到同学们感情饱满的朗读, 小作者也会感到高兴的呀。老师也想读一读啊, 我们一起朗读吧……

最后, 教师根据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再次互动与情感引导, 使得学生能够在朗读和想象中逐渐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深切感悟与领会文字的深刻内涵与思想世界。

三、朗读拓展、教学延伸, 在新的层次和意境中提升朗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朗读教学并非是仅限于课堂教学之上, 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素材进行充分扩展与延伸, 从而在更广的教学层次与范围上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朗读能力。同样是以《假如》为例, 其扩展与延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运用多媒体将《假如》中的多种场景和音乐要素融合起来, 充分引领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境界, 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齐读, 以充分感知课文中的世界。

而后, 对于课文的主题思想进行重点延伸, 教师采用了画“爱心图”的形式进行充分扩展。诸如:

老师:同学们, 在文章中作者的最大心愿是为寒风中的小树送去温暖、为饥饿中的小鸟送去实物、为残疾的朋友送去健康, 其满满的“爱”是深深吸引大家的。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 将这种深情、爱描绘出来吧。

最后,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课文中的几个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为其划分相应的角色, 配属相应的图片资料、声音信息和文字场景, 展开情境朗读比赛,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朗读分析 篇10

一、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当中,大部分小学都应用统一的教材,由教材编著部门统一编著,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但一些教材能容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穷人》这一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收养两个孩子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赞颂了贫穷百姓的善良以及封建统治的残酷,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但实际上这篇课文的主要描写内容均为国外的生活场景,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内容,而思想当中封建统治与俄国沙皇等也与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所要表达的思想与精神,反而会造成课堂上过分沉重、压抑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2.朗读教学目的不明确

许多小学教师都逐渐的意识到朗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但对于朗读教学仍旧处于“随意”状态,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导致朗读教学课堂上的教学制度混乱,学生经过一节课的朗读,却没有得到提高或进步,教师往往点名朗读课文,男生读之后女生读、小组读和个人读也时常可以见到,但在整个阅读课上,学生对朗读的目的并不清楚,这与教师并无要求和任务布置有直接的关系,在朗读后也没有做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导致朗读课被白白的浪费。

3.朗读教学中示范逐渐消失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当中的多媒体应用也逐渐的增多,但在朗读课上,许多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朗读课变成了“听录音”课,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领会优秀的朗读名家的朗读优势,只是觉得“很美”,并作盲目的模仿,而教师则将“听录音”替代了自己的朗读示范,使学生无法循序渐进的接受朗读训练,造成学生在开始时积极的进行收听和模仿,但在课堂当中就被其他的内容吸引,无法集中在朗读上。对学生的朗读教学起到了不良影响,学生无法切身的感受到朗读的技巧与乐趣,造成学生对朗读课的误解,这对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针对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提升对策

1.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针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这一问题,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时,应对不好理解的课文进行系统的讲解后进行朗读练习,学生如果无法领会课文当中的思想与内容,则可以进行类比教学,而在进行朗读材料的选择时,则将此类课文的朗读进行简化,对更具有共鸣性、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的课文或材料进行系统的朗读教学,学生在更加快乐、更贴近生活的课文当中进行朗读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紧扣教学目标

针对朗读课上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瞎读”“滥读”的问题,教师应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高年级朗读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力的朗读教学目标,并循序渐进的进行朗读任务的下达,教师利用一个学期或学年,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与朗读技巧的学习和提高,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进行朗读教学,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教学,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朗读水平。

3.正确处理语文课讲解课与朗读课的关系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时,要充分的领会讲解课与朗读课的关系,讲解课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内容,而朗读课则是学生的“实践课”,教师需要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己联系和朗读实践,学生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时间,即时了解朗读知识,也无法有效的提高朗读能力,朗读课应充分的渗透进语文日常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课文资源进行随时的朗读教学,特别是在教师需要进行示范教学时,不可以将课件展示作为示范教学带入课堂,教师应充分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示范教学。

三、总结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都与低年级有很大的差别,具有更多的知识内容,在朗读教学上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也有所变化,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对当前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十分必要,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过于老旧等问题,需要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做到有效示范、积极制定教学计划,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技巧与朗读能力,并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课是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能力,改变学习方法的重要课程手段,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并根据自身的教学问题与发展需要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俊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30):81.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需要注重对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在语文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后的学习中难度也是逐步的升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语文的学习、理解、写作等方面都大有好处。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朗读教学的应用,使其充分发挥出其优势,增加学生的阅读训练。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但是在小学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其作用并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出来,只是老师带着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生字词,读完后就马上讲课,朗读似乎成了一种开课的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没有发挥出感情,体会不到课文的意境,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对这项内容感到厌倦,甚至在朗读时出现对口型的情况,根本没有投入到课文朗读中,语文阅读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改变朗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知识的语文素养。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老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老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训练,需要提高让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在朗读训练中,老师要先进行朗读示范,设置教学导语,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自主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比如在学习《北京》时,在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提过迂回式的引导法导入课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可以是旅游,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这时老师再引入课文中的北京,老师朗读课文的导读内容,让学生将注意力都放在导读上,让学生投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带着自己对北京的看法进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多读多听,通过老师先示范,让学生记住老师的朗读效果再去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会想要达到老师的效果,也就会更努力的投入到朗读中去,通过多读和多看,学生对课文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理解。老师还可以通过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进行朗读教学,比如默读、小组读以及朗读,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具体的朗读形式,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老师先示范朗读,可以起到正音的作用,帮学生纠正正确的读音,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的朗读是有感情的,学生听老师的朗读,可以从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魅力。小学生还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这也是老师必须要先进行朗读示范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模仿,需要老师在示范时,要合理的拿捏朗读的手法和情绪,要充分发挥出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借景入情,烘托阅读气氛

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朗读训练中也是很有作用的。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下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颐和园》时,很多学生应该都没有去过颐和园,因此在做教学设计时,老师应该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通过递进式的方法,将颐和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得到视觉上的感受。再借助文中对其的描绘词语,比如金碧辉煌、葱郁等词语,分析颐和园的样子,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颐和园,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文中要表达的情感也要不断的进行升华,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烘托文中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之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这一遍的朗读中,学生还会将之前的对于颐和园的想象也融入到课文中,提高了情感渲染。

3.使用技巧解读,提高阅读能力

朗读训练需要训练学生的朗读情感、氛围烘托,还要进行根本的停顿、音节轻重、节奏快慢、语调升降方面的训练,每一种都有其要表达出的情感,老师要教会学生熟练的使用这是种方法,并学会运用。比如语调升降,是常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比如《小狐狸卖空气》中,老奶奶说的“太好了,新鲜空气治好了我的气喘病,我叫大家都来买你的新鲜空气。”这要表现出老奶奶高兴的情绪,因此在语调上就需要稍微上扬,体现出高兴的情感。语文阅读教学要通过朗读技巧以及情感的认同,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增强阅读效果

通过教学,能够发现很多的课文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沾边或者很遥远,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诗、文言文阅读等,遇到这些内容的教学,就需要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以弥补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间的差距,让其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诗人并没有进入院中,观赏到美景,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满园春色”的景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結语

综上所述,朗读虽然是一种基本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但是实际的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还需要老师多努力,选择适合每篇文章的阅读技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示范朗读,为学生正音,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本,注意感情的表现,只有正确的发挥朗读的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2(02).

[2]高秀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有效性教学探析[J]学生之友.2011(05).

[3]邵馨漪.让语文课堂充溢琅琅书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6).

加强朗读指导提升朗读层次 篇1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指出:“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以上可以看出,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 而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要求的。然而它往往会被忽视。尤其是中学教师, 尤其是在过于注重所谓智力培养的今天。因为它不像英语有口语测试, 在中考和高考中算总分。

事实上, 朗读的确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着明确的目标, 而且这种目标还是有层次的。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

第一层次———正确朗读。正确朗读, 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 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 (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 调值要读得“到位”) ,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拖尾韵) 。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 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第二层次———流利朗读。流利朗读, 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 读得通顺流畅, 不顿读, 不读破句子, 不中断朗读, 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第三层次———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 即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能将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出来。它包括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 我们的学生大多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 对于第三个层次, 包括教师在内, 也只有很少人愿意下工夫去做到。因此, 真正把书读得好的、读出很高水平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在教师的身上。

一、重讲轻读, 重问轻读

多年来, 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讲和问, 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 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问结束了, 课文分析完了, 课也就上完了。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一味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上, 把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法放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上, 往往会造成一节课问题过于琐碎, 造成满堂问、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 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 就无法亲自去感受, 朗读水平上不去, 学生也渐渐地缺乏了语感。

二、随意性的“滥读”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 在课文教学中点缀一下;或为了自己设计的提问而读, 仿佛不读一下, 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 可还没有下课, 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 由于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段朗读教学的要求还不清楚,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这样教学下来, 也就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 效率不高

目前, 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朗读代替指导。例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 理解诗句后问学生, 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回答后, 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 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 教师不满意, 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 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 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 再合理创设情境, 学生还能读不出真切的情感吗?

朗读, 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过程, 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最大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作为语言学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是第一重要的。没有语感, 人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好一门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应该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经常的训练。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 不断提升朗读层次, 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例如,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叫“正确地读”, 什么叫“流利地读”, 怎么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朗读的基本要求以后, 教师再步步深入地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会不断提升。

加强朗读指导, 提升朗读层次, 教师要注重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指导。例如:

1. 教会学生确定重音。

通过训练, 让学生逐步懂得, 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 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一些特殊词语。这些词语大多要读重音。另外, 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 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 还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 教会学生掌握速度。

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 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 一般要读得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 读的速度则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 要有快有慢, 富于变化。

3. 教会学生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 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 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乐、赞美、喜爱等表达美好情感的课文, 要读得高昂明快些;表达悲壮、凄凉情感的课文要读得低沉舒缓些。一般的文章, 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科学的方法, 学生就有了提高的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有利于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感受作品中深厚的感情、体会作品中美的境界。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 它有利于开发右脑, 能改变学生的性格, 增强记忆力等。因为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 久而久之,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完善。性格内向者不爱说话也不善于表达, 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 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朗读课文, 就很容易促使学生大声讲话, 从而变得爱讲话, 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同时, 在大声朗读时需要精力集中, 这使大脑容易处于“排空”状态, 也就容易记忆材料。大声朗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实质上还是一个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 大声朗读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噪音危害论文下一篇:热学考点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