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朗读大赛

2024-07-31

教师朗读大赛(共10篇)

教师朗读大赛 篇1

教师素养大赛朗读材料

四年级上册 第10课《九寨沟》第3、4自然段

四年级上册 第12课《桂花雨》第1、2、3自然段

四年级上册 第16课《说勤奋》第1、2、3自然段

五年级上册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第5、6、7、8、9、10自然段 五年级上册第18课 《莫高窟》第1、2、3自然段

五年级上册25课《黄鹤楼送别》全文

六年级上册第9课《小草和大树》第1、2、3自然段

六年级上册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第5、6、7自然段 六年级上册第21课《鞋匠的儿子》全文

六年级上册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第1、2、3、4、5、6自然段

教师朗读大赛 篇2

一、创设情境, 披文入境地读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方式, 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教者的范读能创设意境,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这课时, 课文距离时代久远,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抗美援朝战场上, 中朝两国人民在依依惜别的乐曲中, 血浓于水的感人画面。 我入情入境地朗读, 读出了大娘的热忱, 小金花的勇敢, 大嫂的视死如归, 读出了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学生如身临其境, 完全沉浸在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感情之中。 与此同时, 指导学生在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 分角色朗读, 这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在诵读中很容易理解, 体会得很深刻。

二、激发兴趣, 声情并茂地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模仿性极强, 尤其是向师性。 教师精彩的范读,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使学生从中领略语气、语调, 想象到表情, 可以视其人, 闻其声, 从而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感情基调。 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文, 我在哀乐声中沉痛地范读着课文, 如泣如诉, 学生听后很容易产生共鸣, 明确了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灵车的感人一幕,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爱戴与思念之情。 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沉痛的, 语速是舒缓的。 “通过诵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欲望一下子产生, 学生便能很好地诵读课文, 从而展示自己朗读的水平。

三、培养语感, 绘声绘色地读

“语感”即对课文语言文字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感悟。 有了丰富的语感, 才能读得有感情,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 教者要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 发挥语言的感染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地范读, 能很好地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感, 把课文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 聆听着教者精彩的范读, 学生能受到强烈的熏陶, 进入课文意境, 感悟语言的魅力。

四、强化理解, 选择重点读

课文中的有些重点段落, 往往需要学生反复朗读, 才能真正强化理解其中的内涵, 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此时, 教者的示范朗读能起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作者情感的作用。 最近, 我听了一节由我校郝校长执教的《落花生》一课, 对课文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段 (最后一段) 指导非常到位。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快速找出文章点明中心的一个自然段, 自由读, 思考:这段父亲寄予了我们怎样的思想? 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在学生试读不理想时, 郝老师范读。 缓慢的语速读出了父亲话语的深沉、严肃, 读时突出了重读的字及停顿, 再让学生闭目想象:秋天的一个夜晚, 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 品尝着花生, 听着父亲亲切教诲的场面。 之后, 老师带头大声读, 学生小声读, 如临其境, 读得真切。 最后, 放手让学生读, 学生读得投入, 品出了“味道”之后, 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就容易理解了。

另外, 对于一些特殊句式, 如文中的排比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重点指导学生读,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 在学生品读、感悟了榕树的大、美、绿的特点之后, 重点指导学生品读本段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师深情、精彩地范读后, 让学生投入地读, 要求: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读出情、读出味, 读出作者对大榕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读后, 同桌、小组内、指名进行展示读。 读中学生真正领会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从中体验到了朗读的甜头。 范读、指导特殊句式, 有助于学生掌握句子的朗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培养习惯, 教给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内容读得是否流利, 能否读出感情, 从中品出情、品出味, 朗读的习惯很关键。 教师在范读时, 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如使用普通话、注意词句连贯、把握文中角色的语气、内容的语速、语调等, 再加以精彩的范读。 这样, 学生明确了方法, 在范读中很容易掌握了读书技巧, 自己读中体会, 日积月累, 朗读水平便会提高。 同时,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养成。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 篇3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激发朗读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氛围指导朗读。

例如:《春雨的色彩 》教学片断

师:你们看,田野里来了一群小鸟,他们都是谁?正在干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他们是燕子、麻雀,还有黄莺。

学生:他们正在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

师:那你们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学生读句子(学生朗读的声音一个高过一个)

师:看来,你们都把自己变成了燕子、麻雀和小黄莺小鸟,现在,让我们一起变成小鸟来读读吧!

教师指导:急性子的燕子先跳出来,指着草地说;麻雀不肯让步,挥动双臂说;小黄莺迫不及待地摇摇头说。你们看他们争论不休。(课件展示)

学生读加上动作

师:读后有何感受?

学生:我真想找星星博士来说一下。

学生: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

师:别着急,(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五颜六色的。

《春雨的色彩》教师善于利用课件、导语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情景,营造好一个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情与情交融,心与心撞击的过程。从直观画面到情境创设,从角色转换到心灵释放,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对课文的品味。

二、循序渐进,读出实效。

循序渐进。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②精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读课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地。

例如:《珍珠鸟》疑问的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

2.精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那样做。

3.边读边想。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来,怎么竟大胆地趴在“我”肩上安祥地睡着了?学生大胆质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学生经历了一番沉默达到一种欲言而又无可言状,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即易理解课文内容,甚至能深层感悟课文。

此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有关读的组合,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珍珠鸟从怕人到不怕人,完全是由于我的呵护、关爱,得到小鸟的信赖,才达到如此和谐的境界,这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阅读教学增值效应。

三、把握关键,读出品味。

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情假意”。“悟情”应与词语的品味、揣摩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进行读读、想想、说说,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从而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以读悟语”与“以读悟情”交织融合。

例如:

教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对课文中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体会成功喜悦与艰辛进行了朗读指导。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提炼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生:三年又九个月。

师:是呀,这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的衣裙上,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词让你有自己的体会?

生:0.1克镭。

师:你知道0.1克镭是多少吗?

(相机指导:比圆珠笔尖还要小)

师:“终于”还能给你一点什么体会?

生:从“终于”中,我体会到实验成功给居里夫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师:同学们,读吧!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重点句子,再抓住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通过读、想、说、揣摩、品味等训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4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5 祝伟强.对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湖北教育,1997(3)

教师朗读大赛 篇4

北仑第五届“富邦杯—寻找最美童声”

少儿朗读大赛

策划方案(初稿)

=========== 亲,还记得近年夏天轰动全城的“寻找最美童声”——宁波市少儿歌唱大赛吗?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整整两个月的暑假时间里,来自全市各地的近两千个孩子,以热爱音乐的名义,汇聚在追求梦想的殿堂中,用发自内心、宛若天籁的歌唱,成就了那个夏天最动听的记忆。

当一切已成往事,“最美童声”的悠悠余韵却还在我们心底久久回荡——还有不少市民们也在期待下一次,因为他们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社会公益活动,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艺术熏陶,能多的友谊交流,更多的童年欢笑....现在,“最美童声”又来了!2017年6月—8月,北仑第五届“富邦杯“寻找最美童声”——少儿朗读大赛。

现在,“最美童声”又来了!2015年6月,“寻找最美童声”——北仑少儿脱口秀大赛即将隆重启幕!

“富邦杯“第五届“寻找最美童声”——少儿朗读大赛,是涵盖各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大赛,包括、朗诵、讲故事、演讲等等。只要你勇于表现,只要你有足够的自信,那么一起来吧!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踏上“寻找最美童声”的美好旅程吧!

一、目的宗旨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突出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方面,也越来越舍得花精力,愿意下功夫。据非官方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全市上百万少年儿童中,仅仅学习钢琴的孩子就有多达十万之众,由此推断囊括音乐艺术全门类的培训群体总数必定相当可观。

据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示精神,使全市广大少年儿童群体的暑假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丰富,特别是给语言艺术爱好者开辟一片有利于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开展实践、增进友谊的社会公益平台,FM100.8可乐台延续和拓展“最美童声”的良好口碑,拟定于2017年6月举办“富邦杯“第五届“寻找最美童声”——少儿朗读大赛。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丰富和活跃宁波市少年儿童暑期的精神文化生活

2.为所有爱好表演的少年儿童搭建一个权威专业公平公正的梦想舞台 3.推送宁波市少儿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4.推动宁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建设 5.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组织机构

主办:FM100.8可乐台、北仑区教育局(待定)

协办:待定

全程微信、网络支持:FM100.8可乐台(官方微信)、北仑电视台、看北仑、北仑广电网、新北仑

四、参赛须知

北仑区户籍或学籍2005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少年儿童。

本次比赛涵盖各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朗诵、讲故事、演讲等等,各种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统一合并进行。

参赛选手演出服装、化妆、道具自备。

鼓励具有时代感、创新性、贴生活的作品。

本次大赛为公益性质,不收取报名及其他费用。

四、全微信报名方式

FM100.8可乐台北仑赛区选手报名。官方微信: 1008可乐台;关注公众号“1008可乐台”,点击“最美童声报名”,按照报名相关要求输入相关信息即可。咨询电话:26882688

五、赛事流程及规则

【宣传筹备阶段】

5月底,各主办方、协办方、合作方通过第五届“寻找最美童声”—宁波市少儿朗读大赛方案。

6月初启动各项宣传。制作拍摄宣传音频、各大网站、新媒体上发布;并前往各小学、幼儿园、少儿培训机构等张贴海报、发宣传册。以广告、节目等方式展开宣传。

【报名·微信海选阶段】

6月初选手报名。可乐台官方微信启动“第五届寻找最美童声”活动专题,微信作为报名唯一通道。所有报名孩子必须准备一分钟参赛视频,上传到报名界面,接受网友投票。

启动广播配套宣传:6月初全天及节目开设《“富邦杯“寻找最美童声——少儿朗读大赛》宣传。

另外,FM100.8在节目中设置选手的小片花及小故事,增强前期活动宣传。

【比赛阶段】

6月初定6月6日,大赛初赛启动。经过微信海选脱颖而出的200名(初定)孩子具备初赛参赛资格。初赛启动仪式拟定在星级酒店或商业广场。

FM100.8官方微信“富邦杯“第五届最美童声活动专题持续报道跟进活动进程、亮点、花絮,并推出“比赛视频”视频直播、投票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实时互动。

6月7月初完成初赛和决赛,共两场。决赛5名选手晋级宁波市复赛,其中4名由现场导师评委评分产生,另外1名,由微信投票复活产生。每个选手截取60秒精彩比赛视频放置在FM100.8官方微信“寻找最美童声”专栏上,进行为期一周的投票,取票数最多者复活。

初赛地点拟定为全区大型商超进行现场比拼,涵盖地点包括富邦世界广场、新世界百货、石浦豪生、银泰等(视招商情况定)。

本次大赛最后全市决赛专业评委阵容以宁波广电学会(播音主持委员)专家为基本班底,总决赛可邀请全国少儿语言艺术的专家(如鞠萍姐姐、央广《小喇叭》李晓兵老师等)

六、奖项设置

主要奖项:

最终决赛前4名,全场人气奖——微信投票最高者,共五名

优秀奖若干名

以上各奖项的奖金及奖品待定。(所有奖项暂定)

七、宣传执行策略

全媒体宣传推广:依托FM100.8可乐台,FM100.8可乐台官方微信、看北仑、北仑电视频道、北仑广电中心网站、新北仑网站,利用音频、视频、海报、宣传手册、文字报道、比赛专题网页、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宣传方式,全方位跟进宣传“最美童声”活动。前期宣传为期近一个月时间。

组织机构宣传推广:一是争取得到北仑区教育局的支持,通过教育局官方途径全区各中小学,重点是小学;二是全区主要少儿语言类培训机构的宣传推广。最大范围宣传推广“最美童声”活动,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选手参与比赛,保证大赛的高水准和精彩程度。

新媒体官方微信全程推进:从前期宣传造势、活动报名,到初赛、决赛的微信投票复活选手,再到总决赛的现场微信投票占50%的得分权重以及全场最佳人气奖的产生(在第五项:赛事流程和规则中有详细提及),北仑第五届“世纪东方杯”寻找最美童声—少儿朗读大赛宣传执行的全过程都充分整合了新媒体官方微信。目的是迅速增加FM100.8可乐台官方微信的粉丝,并实现与粉丝的实质性互动,提升官方微信影响力。

八、活动延伸

体现传统媒体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FM100.8可乐台在北仑乃至全宁波有更深的影响力,同时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合作平台。

九、招商建议

总冠名权、特约赞助、联合主办(承办)。

场地提供。指定用品。现场宣传。

建议:少儿食品、饮料、文具、服装、才艺培训等相关产业的规模企业,或地产、银行、保险等实力雄厚的财团作为总冠名商和特别赞助,再吸引些商业广场等作为场地提供、指定用品等。

我们将在比赛的前期、赛程中、后期宣传中投放赞助商的广告、商标等。

附录:

一、宣传广告片构想方案

目的:吸引参赛者,鼓励父母亲友为孩子报名 形式:音频 文案策划:

独白(童声):(配合相应情节画面和音乐)

我睁开眼睛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了你们,我想开口呼唤你们,却只发出了一声啼哭,我很沮丧,不知道如何称呼这样美丽的你们

后来,你们微笑着做了自我介绍,于是,我称呼你妈妈,称呼你爸爸,我看到你们欣喜若狂,我拍着小手傻傻的笑

再后来,我开始学习拼音、学习念字、学会用铅笔描绘出一句又一句美丽的语言,你们笑着问我在写什么,我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最美童声,最美言语,表达我们的爱。

(最美童声宣传海报,报名信息、奖项设置、赞助商logo)

第五届“寻找最美童声”第一场海选流程文案 流程

一、主持人出场介绍本次活动

流程

二、相关企业领导及活动赞助商发言

流程

三、第五届“寻找最美童声”正式开始,介绍四名评委老师,开始第一场海选

海选第一轮:

①才艺展示:40名选手依次进行让评委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每人展示时间3分钟,每位选手展示完才艺导师进行简要的点评,导师进行打分,前16名直接晋级,剩下的24名选手中,每位导师拥有一个直接晋级的绿卡名额,绿卡名额在文艺表演和抽奖环节结束后进行(吸引未晋级的家长不要提前离开)②文艺表演 ③抽奖

④四位评委依次公布自己选中的获得绿卡直接晋级的小选手

海选第二轮:小小演说家

①进入第二轮的20名选手依次抽题进行一分钟的即兴演讲和收到的朗读文,由导师打分确定前8的选手。②文艺表演 ③抽奖

海选第三轮:帮帮看

①进入第三轮的小选手带着本轮进行帮助的伙伴依次上场,由小选手对伙伴进行简单介绍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位伙伴的理由。②最终由导师团商议定出4名选手晋级复赛。

③第一场淘汰的37名选手后续进行网上投票,票数最高的一位选手获得复活名额。

语文教师朗读能力培训 篇5

乐平十小

王金妹

10月15日,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语文教师课文朗读能力培训,首先由我们的校长总结了一些语文教师在课文朗读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欣赏了优秀老师朗读比赛的视频和名师的点评。每参加一次学习都有不少收获。

(一)注意朗读手段,教会学生正确朗读

朗读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学生反复朗读,但效果甚微 ——只有朗读要求,没有朗读指导 ——过分看重概念,孤立强调技巧 ——朗读目标重复,缺乏针对性

我们语文教师过分关注学生是否大声读,却没有教会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方法。很多学生唱读现象严重,部分同学读书甚至在嚎叫,这样又怎么能读得有感情呢?其实读书就像说话,就是用适量的声音读出书面文字。朗读要注意基本的表达手段,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⒈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⑴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⑵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⑶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⒉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⑴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③ 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⑵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因而,在朗读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⒊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⒋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二)把握作品内容,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们一起欣赏了优秀教师精彩的朗读视频,最吸引我们耳朵的是名师的点评,讲得最多的就是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读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读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读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⑵深刻

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指出: 理解是基础——不理解或理解不深,文字作品就不可能化入朗读者的内心,就不可能变成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

感受是关键——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其中一定要饱含朗读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有思维过程、心理变化,特别是感受过程,才能为形之于声准备好有机性依据。

只有准确理解、分析作品,把握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有感情的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也不同: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可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1、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2、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步,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3、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范读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范读很受学生欢迎,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二是以情激情。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教师读毕,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读指导乏术,那么你的范读就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王牌”。

(三)名篇朗读指导

朗读视频中,名师对几篇美文还做了针对性的朗读指导,我也多多少少记录了下来,例如:

1、《春》片段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语调上扬,整体节奏为轻快型,不时有舒缓型节奏交错,形成文章回环往复的特点。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段是对盼春的描写,是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快型节奏做铺垫。此时春天尚未来临,人们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反复手法的运用,将渴望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性,中间不停顿,就情感而言,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上扬。“东风来了”表明春天已近,“春天的脚步”进了表明春天确实到了,读时应重读“来”“近”,读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绘春图首先从草写起,节奏为轻快型。“偷偷地”“钻”为强调性重音,写出了春天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带着可爱的神态。“嫩嫩的”“绿绿的”为比喻性重音,写出小草生长的清新、颜色的可爱。“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重读“满”读出草迅速蔓延的情景。随后写人物的活动,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节奏愈快,就越能体现出在春景中尽情欢乐。“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应放慢速度,读出在春景中陶醉的情形。

2、《山雨》片段

“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朗读时应将山雨渐行渐清、渐行渐响的感觉读出来,有一种推动的韵律。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在这部分,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朗读中,应幻想出那岩石、那树叶、那绿草在雨丝的抚慰下轻摆、舞蹈,展现一种动感的美。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本句“融化”一词极为传神,“水淋淋”则是透着作者对这色彩变化的喜爱,“绿得耀眼,绿得透明”更是作者直接表达着对这颜色的喜欢。朗读时应突出这些词语,并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一“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到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本句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应充满着快乐地读。

3、《桥》片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故事的开头要读出悬念,读出神秘的氛围,突出雨大的可怕,令人不寒而栗。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读出咆哮和惊慌、疯狂,突出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弱小。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大家惊慌失措时,衬托出老汉的镇定,威严、临危不乱。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读出两人同时牺牲的悲痛、壮烈和无奈。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儿子。”

久久的死寂以后是空白的停顿,然后缓缓交代后事,言犹尽,而意未尽,绕梁三日,久久不绝,读出人性的伟大和形象的光辉,精神的永恒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课堂教学呼唤朗读(教师中心稿) 篇6

――重视教师范读抓住范读时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语文教学手段也日趋丰富、新颖,传统的范读渐被忽视、冷落。很多教师认为录音磁带朗读比自己范读要规范、标准,因而担心范读效果不理想,会影响学生听课,或影响教师形象,故以磁带代劳。有些教师认为范读对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多大作用,不如不读,因而许多教师在强调学生朗读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范读,这不能不令人焦虑:教师自己都不重视朗读,如何言传身教,让学生去重视朗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呼唤着教师的范读。

一、教师范读的重要作用

1.教会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一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学生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环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指导学生朗读的技能,平时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时会受到感染,但一旦读给旁人听,却不一定能感染听者,这就是朗读能力在起作用。同样一篇文章,由不同教师讲授,就可能因为朗读能力的差异受到不同教学效果。教师范读是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的美感,一个不会朗读不善于朗读的语文教师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呢?

近日,笔者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公开课,很欣赏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更为他精彩的范读拍案叫绝。《马背上的小红军》片断:“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当他读到这里,全场响起了雷鸣般掌声。随着于老师声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变幻,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都在活动,仿佛置身于大草原,看到了活脱脱的陈赓和那位可怜的小红军。于永正老师精彩的范读无疑为他的公开课锦上添花。

2.教师范读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情感交流。

“教师自身的形象教育着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最适宜夸张的模仿,而录音磁带朗读过于死板,过于机械。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能力的加强,既缘于教师理性指导,也缘于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范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笔者对上课“喜欢听教师朗读”还是“喜欢录音朗读”这一问题在本班做了一小小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类别 教师范读 录音朗读 无所谓

优等生 29人 1人 /

中等生 57人 2人 1人

差生 26人 2人 2人

合计 120人 5人 3人

可见,92%的学生选择前者。有些学生说:“老师虽不及录音朗读优美,但心里觉得较真实。”有的小学生则天真地说:“老师读得比录音好。”

孩子是天真的,在这一阶段他们心里充满了对老师的祟拜,希望教师以真实、亲切的声音去打动他们。如果学生从感情上接受教师,那么对教师的指导也就言听计从了。

3.教师的范读也是渗透美感教育的一种途径。

培养学生美感,教师富有表情的范读是个较好的方法,有些课文感情深沉、韵味浓厚,单凭视觉往往限于皮毛,难得真谛,必须辅以声音外形。汉语普通话以元音为主,响亮悦耳,声调平仄交错,加上嗓音变化,能把无声文字读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或深沉委婉,或欢畅愉悦,或豪迈悲壮,使学生在听觉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一篇好文章,通过范读,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受到美的教育。

二、教师应抓住范读时机

1.感知全文时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流动,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初步感知课文。

2.难读、难理解时

有的`文章句子较长,较难读也较难理解。在朗读指导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理解,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同学们会说“语速太快”、“声音太轻”、“人物坚强个性没读出来”……如果这时老师根据学生要求,来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效果肯定十分理想。有着教师“手把手”的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模仿过程中便迎刃而解。可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示范不容忽视。

3.激情时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感情强烈,耐品耐读,教师范读时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自然,再辅之以恰当的手势、身势,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有这么一段,“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在朗读这一段时,教师正身稳步,表情坚定果断,目光正视前方,同时在“冲呀”两字出口时举起手臂,握紧拳头有力挥出,这个充满号召性、鼓动性动作加上教师语言非常形象地突出了指挥者的气魄、决心,学生当时很感振奋,在朗读时也加以模仿。

重视朗读,善于朗读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重视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教师范读。

教师朗读大赛 篇7

‘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坐皆惊呢;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拗过去, 拗过去。 ”

其中内容暂且不论, 但文中私塾先生的深情朗诵着实感染了儿时的鲁迅。 虽是旧式的私塾教育, 但足见朗诵在教学中的吸引力。 放眼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课堂, 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却被摒弃或被忽略, 长期以来,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突出的弊端, 就是重“文”轻“语”。 究其原因, 或因教师咬字强调的不足, 或用磁带、多媒体设备替代, 抑或让学生自行朗读了事, 甚至是教师以讲代替读赏析文本。 诸如此类,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环节。 为何重提教师的示范性朗读环节, 笔者认为, 这是语文课堂的助推器, 是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媒介。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丰富积累, 增强体验, 培养语感。 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言语的最直观的手段, 是解读文本的初始阶段。绝非是停留识字的基础上, 应该使朗读成为表情达意的作用。

表意性:文本经朗读将文意直观地表述出来, 这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言语是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如故事性较强的文本《一厘米》, 说明介绍性的文本《苏州园林》, 其中较多的平铺直叙。 为避免文字的单调枯燥, 用朗读的方式能使其文意更直白地表达出来。

表情性:情感是文本的灵魂, 需要读者细细体味, 言语是情感表白的外在载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捷报的悲喜交加, 而后携带家小的归心似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屋破雨漏的无奈, 推己及人的忧虑。 喜怒哀乐、嬉笑怒骂, 内在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者在轻重、 缓急的语调中以外露的形式得到感知。

朗读的作用毋庸置疑, 朗读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 朗读不是机械的吐字发音, 它不仅要求字正腔圆, 而且要求朗读者善于“披文入情”, 具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 在声调里曲折传达出来, 让学生耳与心谋, 得到深切的了解” (叶圣陶语) 的示范朗读能力, 具有指导学生读出文章情味的能力。 成功的朗读, 可以省去教师许多讲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感品位和素质。 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朗读知识, 在朗读示范及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诸多问题, 干脆放任学生自由朗读, 将自己置于身外。殊不知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示范性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美的朗读、美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源泉。 可是, 有些语文教师的朗读示范能力较弱, 朗读时存在许多问题。 无法给学生提供好的模仿样板, 无法给学生良好的熏陶, 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其实教师开口朗读的实践比起理论的指导要简易方便多了。 “师者, 闻道在先”, 教师在学识阅历方面相对的优越能够使朗读具有示范作用。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能求其千里也”《马说》。 以此为例, 文中的节奏停顿、语气把握等朗读要求, 并非学生所能驾驭的, 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朗读的示范性作用尤为凸显。

二、感染性

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叉、交流、融合, 引发共鸣, 语文课堂的感染力将在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中得以展现。 以《将进酒》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激昂慷慨的语调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广阔的天地间,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哀婉低沉的语调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急促的岁月里。 这一开一合, 一涨一消, 一喜一悲, 从空间、时间悲叹人生的短暂, 以极强的感染力让人为生命的易逝、岁月的无情而唏嘘。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放荡不羁, 任意放纵的语调作结, 在戛然而止间却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全篇大起大落, 诗情忽张忽翕, 由悲转乐, 转狂放, 转激愤, 再到狂放。 如此恣意纵横的情感非朗诵不能表达, 准确到位的示范性朗读必将诗情得以触发, 必然会把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

三、直观性

想象的翅膀是阅读的一把钥匙, 但直观的再现却是想象的最初始阶段, 示范性朗读的直观性再现表现为朗读者将文本的情感溢于言表。 人的语言、神态、动作, 都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最直观外露。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激昂处可扬眉吐气,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悲愤时可仰天长叹,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欣喜处可喜笑颜开,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悲怆时可如噎在喉,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哀怨处可掩面而泣。 或捶胸顿足, 或横眉冷对, 或奋袖出臂, 或振臂高挥。 这一笑一颦, 举手投足间, 一切情感不仅在朗读者借助音调、语气的变化中体现出来, 更从示范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中得以充分展示, 让学生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意味, 将文本的情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师朗读大赛 篇8

事例一:我想大多数语文教师对高万同老师的讲座应记忆犹新,他一直主张教师应对文章有深入地理解与真情的朗读,通过自己的 朗读体会,去把握文本的教学方向。他曾现场表演过《我的油布伞》中的一段。“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便说:“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娘好久没做声,最后才说:‘买,咱买一把!’”高老师一句三叹,把母亲当时复杂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把教学中的难点依靠最简单的朗读手段轻而易举地 解决了。

事例二:从课改初,朗读被重新重视以来,曾几何时,为了学生能读好书,我们声嘶力竭地呼喊过,绞尽脑汁地指导过……不说学生朗读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且看教师的朗读情况:公开课上,一味依赖现代化教育技术,用音像资料代替教师生动亲切的朗读。以“机”代读,使学生接受了录音机里标准的、生硬的、成人化的普通话训练,而把对课文的情感封闭起来。为了给学生示范,一位教师范读课文时居然读错了两个字,谈不上任何朗读技巧,更不必说对文本有真切地体验了。

面对已经被淡化了的教师朗读示范作用的语文课教师真切、高水平的 朗读到底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些什么?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取向:

价值一:利于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的内容和文本的体验方向

传统的备课观虽然被遗弃许久,但其思想影响深远。为了摆脱“舍弃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旧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在“务本”上下功夫。特级教师闫宗学多次在语文培训会上指出:“备课时,不妨把要求学生读的,教师先拿过来多读几遍,这样该教什么就心中有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如果这样,我们备课也就简单多了,那就是先把课文读好,用好教材这个“本”,能把课文读好了,教学中就能把握学生对文本体验的方向。

价值二:更真切地反应形象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情景教学中,强调了“形真”就是把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验必须从阅读开始;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反映在眼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样学生才能受到形象地感染,获得情感体验,获得智慧的启迪。在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的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把教材的真情实感展现给学生。

价值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

由于受到年龄、心理、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可能无法达到文本的背景、作者的时代和心境等深层含义,因此,教师有必要借助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外音”,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或愉悦、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恨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又能更好地作用于对文本的深层次地理解,使其心灵上更贴近文本。

一位教师在教学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一课时,在学生深切体会了作者与母亲的浓浓深情之后,教师出示了诗人在母亲生病后的一段回忆:“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在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这段话教师没有放手给学生去自由朗读,因为学生对母亲患病、对作者内心的感受可能不深,如果处理得不好,刚刚形成的对文本的体验就有可能被淡化,教学效果相应地也将大打折扣。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完全被教师的融浓浓的情感于抑扬顿挫的诵读之中的身临其境的氛围所打动。对文中母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又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大爱无言。

价值四:让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迪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第二节时,有学生提问“既然肖邦不愿意离开祖国,那他为什么要‘疾驰而去’呢?”——的确,肖邦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为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我提了两名学生先试读,但读的效果并不佳,没有把肖邦极度悲伤、愤怒、不舍但又忍痛离去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此时我充满感情地给学生范读,学生豁然开朗,他们带着深深地同情作了生动地概括,真正走进了肖邦的内心世界,学生们苦着他的苦,悲着他的悲,怨着他的怨,痛着他的痛,怒着、恋着、爱着,却又无法言表——都融进了“疾驰而去”这句看似矛盾实则又在情理之中一句,对祖国的爱,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语文是具有启智功能的,只有在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并恰当地表达,即转化为可见可闻可感的形象或声音时,才能彰显它的功能。使语言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迅速组合、转变,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

教师朗读大赛 篇9

一、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教学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师普通话朗读的水平,活跃我校教师课余活动的文化氛围,特举行仁和小学教师普通话比 赛。

二、活动时间、地点:12月22日在校园,教师和学生朗读比赛同时进行。

三、参赛人员及比赛形式:

1、所有50周岁以下(含50周岁)教师参与,50周岁以上的老 师自愿到韦主任处报名参加,学生有各班按百分之二十选拔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

2、此次比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中的一项内容,其平时的自主练习也是该项校本培训的较多课时之一,故此所有老师都要利 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通过本次比赛增加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及提高朗读能力。

3、按预先抽签定好的比赛顺序,依次抽签决定。

4、比赛内容:自选一篇文章。

5、由评委现场评分决出名次,打分采用10分制形式,平均分取

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四、比赛评分标准:主要从普通话语音音准、语调、感情表达、流畅度、语句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

1、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正确把握朗诵节奏。(4分)

2、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读得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多字,不倒读,不破读,不重复语句。(3分)

3、声情并茂,表达自然投入,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正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文章意境。(2分)

4、精神饱满,表情自然,举止得体大方,能体现教师的良好形 象和素养。(1分)

五、奖项设置:

教师: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学生: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

教导处

教师素养大赛总结 篇10

——舜陵二小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总结

唐湘玲

我校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已经落下了帷幕,目睹一幕幕这些年轻教师精彩的教育才艺的展示,我们认为这次大赛不是一场教师风采的表演秀,也不仅是教学基本功高低的角逐,而是探索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及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征号!

这次比赛在我校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有所创新,增设了粉笔字展示。在比赛中人人都是参赛者,人人都是学习者,大胆展现着自我素养。

一位专家说过:“书写能力很重要。老师不练书写,就如话剧演员不练发声一样。” 现场书写中,老师们一笔一划,一提一顿,在那些遒劲有力的汉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规范整洁、布局合理、令人善心悦目。其中周丽娜的隶书字圆润漂亮,王峥的字潇洒大方,何双梅的字刚劲有力等。

课堂教学的展示部分是重头戏。我一直觉得大赛的课堂像精装版的书,华丽但是拿在手里觉得沉重,因为我们要面对的平装版的课堂。这次素养大赛这样的课就是我们一线可以操作的。我们惊喜的看到老师们的华丽转身,可圈可点的很多:课堂教学扎实、平实、真实;心理素质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思路清晰,组织语言的能力逐渐增强。

如卜玲花的语文课引领阅读,授人以渔,蒋艳丽的课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蒋礼菊的课取舍得当,王峥的课落落大方,胡巧的英语课

引人入胜等。

才艺展示的是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通过星期六上午的才艺展示,我们欣赏到了卜玲花婀娜多姿的舞蹈、王峥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入以入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柏伟生情并茂的诗朗诵、胡巧充满活力的英语健美操和欧红艳、蒋艳丽甜美的歌声等。

当然,老师们的表现并不是十全十美,毕竟参加比赛的是步入教坛时间并不长的青年教师,所以还有很多不如人意,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不扎实,教学目标的定位不集中,训练没有体现综合性。我总觉得我们的课在教材处理上还不够到位,对细节关注的还不够,对教学流程处理得还不够自然,、、、、、、二是有些老师的书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字如出马枪,三字一画应是每个年青老师的基本功,老师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三是才艺的综合性不强,大部分老师的才艺展示是简笔画和唱歌,老师们还亮得不够、扮得不够、舞得不够,演得不够。

总之,也许你我再多一点童心,再多一点努力,再多一点敬业、、、、、、也许课就能上得更精彩了。

“素养不是河蚌含着的珍珠,素养不是木乃伊裹着的华丽耀眼的外套,素养是樟树由内而外自然流露的淳朴清香,是人品、才华、智慧的和谐一体。”我们在讨论这次比赛的同时,更多地是对素养的思考,对我们自身的启迪,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审视。我希望这次活动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能进一步更新观念,明

确今后学习方向——深厚的文化素养、广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苦练内功,内外兼修,厚积薄发,从反思中取得收获,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教师素养大赛,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一篇:个人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让生命更精彩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