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

2024-09-10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通用5篇)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 篇1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

《雨后》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夏天的雨后,孩子们在广场上赤着脚使劲在水塘里踩水花的欢乐场景。

诗人以欣喜的目光捕捉住生活中一个细小的、极具童趣的场景,并绘声绘色地将这一场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课堂上教师可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自然地感受到诗中语言的魅力,同作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二、教学片断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儿童嬉戏玩耍的诗歌。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然后具体写兄妹俩在雨后玩耍时的快乐。本文学习以读为本,在要求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读出感情。识字、理解与想象的训练穿插其中。层层递进,以达到能读、会读、读好的目的。鼓励学生读而优则背,试着背诵。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共鸣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雷雨过后,你最喜欢做什么?学生在交流美妙畅想的同时,教师揭示了课题及诗歌涉及的大致内容。教师对于冰心的简介和相关名言的介绍,帮助学生走近作家冰心。

学生的注意力就此被吸引,他们迫切想知道的是文本是如何表达同自己很想象的那对兄妹在雨后的种种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被激发。

(二)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感受,在想象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于诗中出现的人物,学生通过读不难找出答案,但是关于“哥哥”和“妹妹”让我们喜欢的原由,学生的观点看法肯定各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有耐心去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无疑也是一种学习。在以下的反馈的环节,教师务必要求代表发言的学生要表述学习小组成员的想法,同时还鼓励同组成员加以补充。

继而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和全班交流的环节,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产生互动。教师在学生谈及相应课文内容之际,适时引导学生朗读,并且进一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充分的小组表达和全班交流,使得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解读文本,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很自然地读出感情。在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

(三)齐声朗读,建议学生读出感情,在倾听中学生对于作家冰心有了大致了解。

在前两个教学环节很好落实的前提下,对于学生的朗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有感情。学生在读通诗歌的基础上,读懂了诗歌,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又通过朗读展现各自的内在理解。至此,学生自然对写这首的作者产生了好奇心。因此,最后一个环节中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完全合乎于学生的需求。名言的出示也是水到渠成的,便于学生的积累。

三、教学反思

1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我努力为学生多次营造文本同学生实际生活相构联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个导入环节,既让学生重温了玩耍时的情景,又激活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生活情感,学生入情入境,畅所欲言,交流着自己充满童趣的活动。他们个个谈得津津乐道,快乐之情溢于言表。促使学生的相关生活经历的想象,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在“营造气氛,感受情趣”的环节中,我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会文本中人物或兴奋、或骄傲、或羡慕之情。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融为一体,激起了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借此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 篇2

1. 换近义词比较

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 不同句子比较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其意思用适当的感情进行朗读。如《第一场雪》中两个“咯吱”,①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②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第一个“咯吱”表示树枝断的那种清脆,所以要读得轻快。而第二个“咯吱”为了表示出积雪的厚,要得读得稍长、缓慢。就这样,通过读时的语速语调来区分两“咯吱”的不同含义。

教《林海》一文时,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个句子是说岭多,岭的式样多。此时,如果直接点破,那就索然无味了。可让学生比较朗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大不一样。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比较,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惊喜。

3. 不同重点比较

我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揭示课题后,我颇具匠心地指导学生朗读课题。选择不同的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独到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分角色比较

在分角色读《田忌赛马》中三人对话时,我要求学生要把齐威王的得意洋洋、孙膑的胸有成竹、田忌的垂头丧气三种不同情绪读出来。同时,一个学生可以体验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加深理解了作者如何刻画角色的用心。

5. 学生与教师比较

师生朗读对比的方法,可以区分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先让学生试读,当学生读得不得要领,把几个重音词读重了时,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听老师和同学读的不同,然后引发讨论。学生发现老师读“冷极、雪、黑”等几个重点词是低沉的,整句话要读得绵长些,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这样的朗读比较,不但能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锐感觉。

6. 课文前后比较

指导学生读《草地夜行》中老班长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时,应前后比较,读出三种不同的语气。第一处,老班长陷进泥潭后说的:“……要……要记住革命!……”语气应该断断续续,越来越轻,而且要有拖音。第二处是“我”回想起老班长牺牲时说的:“要记住革命!”这句话,读时应该深沉而稳重。第三处是“我”从心底里发出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这是“我”被老班长舍已救人的品质所震撼后的决心,读时语调要顿挫有力,读出发自内心的深沉和坚定。

小学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之探究 篇3

1.换近义词比较

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不同句子比较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其意思用适当的感情进行朗读。如《第一场雪》中两个“咯吱”,①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②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第一个“咯吱”表示树枝断的那种清脆,所以要读得轻快。而第二个“咯吱”为了表示出积雪的厚,要得读得稍长、缓慢。就这样,通过读时的语速语调来区分两“咯吱”的不同含义。

教《林海》一文时,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个句子是说岭多,岭的式样多。此时,如果直接点破,那就索然无味了。可让学生比较朗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大不一样。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比较,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惊喜。

3.不同重点比较

我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揭示课题后,我颇具匠心地指导学生朗读课题。选择不同的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独到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4.分角色比较

在分角色读《田忌赛马》中三人对话时,我要求学生要把齐威王的得意洋洋、孙膑的胸有成竹、田忌的垂头丧气三种不同情绪读出来。同时,一个学生可以体验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加深理解了作者如何刻画角色的用心。

5.学生与教师比较

师生朗读对比的方法,可以区分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先让学生试读,当学生读得不得要领,把几个重音词读重了时,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听老师和同学读的不同,然后引发讨论。学生发现老师读“冷极、雪、黑”等几个重点词是低沉的,整句话要读得绵长些,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这样的朗读比较,不但能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锐感觉。

6.课文前后比较

指导学生读《草地夜行》中老班长的一句话“要记住革命”时,应前后比较,读出三种不同的语气。第一处,老班长陷进泥潭后说的:“……要……要记住革命!……”语气应该断断续续,越来越轻,而且要有拖音。第二处是“我”回想起老班长牺牲时说的:“要记住革命!”这句话,读时应该深沉而稳重。第三处是“我”从心底里发出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这是“我”被老班长舍已救人的品质所震撼后的决心,读时语调要顿挫有力,读出发自内心的深沉和坚定。

当然,还有许多比较朗读的形式,如:语内比较与语外比较;平行比较与阶段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等等。以上只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且收效较好的比较朗读形式,与各位同仁共享,以期达到抛砖引玉。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 篇4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第一小学 陈燕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指的是对语言的内容、语言所蕴涵的感情、语言的表现方式方法等的感悟。感悟是一种触类旁通的悟性,一种潜在的能力,是一种智慧。有了这种感悟能力,学生就能把学过的优美语句内化到自已的语言仓库,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记事、状物、抒情也能达到随手拈来,呼之欲出,出口成章,文采飞扬,感情洋溢之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确立地位,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教材为媒体,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实行对话和交流是阅读教学,特别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引导、激励,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品味和感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效果显著。运用比赛的形式,如小组比、男女生比、个人比等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朗读是对课文的理解和深化,是对作者的书面文字进行再创造,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地再现,其中渗透了学生的个性和见解,我们不能定个统一的标准,要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长处,允许学生有其独到的感受的体验,只要读得准确,读出真情实感,就应该给予肯定,让更多的学生在朗读中解读文本,张扬个性,享受成功的喜悦。对读得不够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缺点,让输的同学心服口服,从而有了克服缺点,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教完每一单元的课文后,我在班中组织一次“读书会”兴趣活动,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以个人诵读、二人或多人组合分角色读,还可以将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进行表演读等等,在活动中评选出优秀节目,颁发冠、亚、季军“流动奖杯”。这些生动有趣的“读书会”活动对朗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班的读书风气浓厚,学生的读书情绪高涨,早读课,语文课往往是书声赛琴声,令人“赏心悦耳”,学生的朗读水平稳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有了质的升华。

二、抓住重点,指导学法

古往今来,凡成功者办事均要分清轻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读书也一样,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抓住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句进行指导,要把指导的力量用到点子上,让教师的指导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重点指导了第八、第十二、第十三自然段的朗读。第八自然段作者通过密得没有“一点儿缝隙”、绿得“明亮”、“照耀”“眼睛”等重点词,并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把大榕树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特征充分地展现出来,此时,作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赞美之情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而第十二、第十三两个自然段通过“鸟声”、“鸟影”、鸟的大小、颜色、动作等的描绘,以及“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的反衬,栩栩 如生地展示了“鸟的天堂”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这两个部分的朗读指导,着重使学生掌握静态和动态描写是如何刻画事物的特点以及表情达意的。又如《桂林山水》一文通过描绘桂林的奇山秀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重点指导了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让学生懂得作者首先通过比较的方法总体说漓江水的美与众不同,然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漓江水“静” “清”“绿”三个特点,朗读的时候要抓住重点词:“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无瑕的翡翠”,还.....................要注意文中“静啊(nga)”,“清啊(nga)”,“绿呀(ya)”等语气词的读法,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学生运用这个方法轻松地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是如何描写桂林的山奇异的特点的。通过朗读课文,学生把桂林山奇水秀,山水交融,空中迷雾,山间红花,江上小舟的美丽画卷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出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之情。

这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掌握了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方法,学生可以触类旁通,灵活地运用到其它课文的朗读中去。

三、优化形式,提高效率

1、认真备读,示范启发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朗读教学也一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浅显易懂的,可以以读代讲。朗读的要点方法和注意事项,往往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作示范朗读之前要认真备深备透教材,不同的内容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语气进行朗读,怎样处理重音和轻声,怎样记事状物,怎样表情达意都要娴熟于心,轻车熟路,随手拈来,游刃有余。教师正确、流利的深情范读,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语气的轻重,再适时地加上一些表情和动作,绘声绘色,入境融情地表达出 来,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来,使学生对课文或有整体的感知,或对自己朗读的错误有所反省,或对自已在语言方面的困惑有所感悟,或对文字语言产生强烈的共鸣,或会激发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朗读愿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精彩示范中学生就可以领悟了。有的学生说,听老师的精彩范读,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如果教师的范读达到了如此之境界,那么还有什么比这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的呢?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在这愉悦的听读中得到了有益的启迪。

2、多种形式,合理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点拨、引导要准确、精练、简洁,要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特别是朗读。多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提升语言感悟能力的金钥匙。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蕴涵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读,整体感知课文;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课后读,复习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要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时采取个人读、自由读或指名读;为分清文章内容、层次时采取引读或接读;为活跃课堂气氛时采取小组读、齐读;为体现协作精神时采取开火车读、轮读等;为区分不同人物语言时采取扮演角色表演读;还有比赛读、评读等也是学生容易接受和积极参与的方式。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换朗读的形式和方法,保持学生的朗读热情,切实抓好朗读训练。

3、角色表演,营造氛围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喜欢参与和善于模仿,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的课文,更适合于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读是朗读的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朗读方式,是一种创造性朗读。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忘却自我,入境融情,将角色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角色的感情,让听读的同学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争吵》《蒲公英的梦》等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将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进行表演。他们刚开始时,有的表演得词不达意,顾此失彼;有的念了台词又忘了表情和动作;有的做好了表情又忘了人物的对话。但是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读成诵后,学生就有了理解语言的悟性,掌握了朗读的技能和技巧,就能潇洒自如地进行朗读表演了。

4、配景配乐,创设情景

在教学《走进丽江》一文时,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丽江是我国风貌独特,自然景观神奇的旅游胜地,国内外很多游人都慕名前来一睹她的风采,看哪个同学能当个导游,向游客介绍丽江神奇美丽的景色?在我的“煽动”下,很多同学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争相尝试。此刻,我就势提出要求:要想做个出色的导游,首先要对课文能够熟读成诵,有条理地、绘声绘色地、充满激情地向游客介绍,才能使游客如临其境,留恋忘返。在同学们经过反复朗读之后,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历史悠久的丽江古城,城中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川滇藏茶马古道”,古城八卦形放射状的布局,城中小桥、流水、杨柳的江南景物特点,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玉龙雪山上玉龙飞腾、雄伟壮丽的景色,并配上时而悠扬时而激悦的古典乐曲。随着课件的播放,几个学生先后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洋溢的热情介绍了丽江古城奇特的风貌 和神奇的自然景观,听的同学如痴如醉,沉浸在奇特的丽江美景之中。入境融情地朗读的精妙和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一类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这种由学生来当导游的方法进行诵读乃至表演,学生会在角色的扮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为了成功扮演导游而要深入理解课文,反复朗读,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再创造的过程。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词汇,积累语言,提高语言感悟能力,提高运用语言和表情达意的技巧,把握各种句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学会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变式朗读 犊中感悟教学案例 篇5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1、“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2、“添油加醋”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上一篇:三班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雾中即景五年级高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