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2024-10-19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精选3篇)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篇1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摘要】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语言表达的不同载体与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顺利完成语文教书育人任务。

【关键词】艺术   语文   课题   教学

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抓住人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淡出课堂,自主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多种艺术形式的点缀,使语文课堂更具吸引力。

一、用话剧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在文艺快餐式阅读的冲击下,如果让一部分人去啃读《三国演义》,可能半途而废,易中天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讲述《三国演义》,以独特的语言征服广大观众,捧红自己的同时,《易中天评三国》也着实让大多数国人过了一把三国瘾,这足以说明解读文艺作品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才是最适合民众的形式。语文课程中的部分课文,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读法,有的学生可能根本就提不起兴致,教师不妨可以试着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表演,让学生融入其中、乐在其中。话剧不受舞台空间的限制,不需要做精心的布置,容易发挥表演者的特长。

曹禺的《雷雨》,本身就是一部剧本,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真正把握人物的性格、心理,必须要大量阅读、深刻理解与剧本相关的文学评论,有了这种充分的准备,人物的表演才会惟妙惟肖。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三十年后的会面时,那复杂情感该以什么样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表达出来,特别是鲁侍萍、周朴园互望的眼神,复杂的内心世界,周朴园人性与阶级性斗争时爆发出的`矛盾、凶狠、自私。鲁侍萍面对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周朴园,那种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坚强,她凄苦的命运同时又伴有宿命的观点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正的情感是很难把握的。学生在一起探讨、研究,话剧表演后,最后鉴别、定论,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另一方面挖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培养了自觉思考的能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可以以话剧的形式表演,罗密欧、朱丽叶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冲破家族的桎梏,如诗如画的表白在中学生心中很容易引起共鸣,兴趣盎然。课后学生自己试着改编适合做剧本的课文,像《鸿门宴》突出刘邦的机智、多谋、狡猾,项羽的“为人不忍”、恃才傲物、沽名钓誉,这样人物的精神精髓就深入人心了。

二、让音乐传扬诗歌教学的魅力

现代音乐变化多端,尤其饶舌说唱,这种根据音乐节奏即兴表演而来的说唱艺术,让更多的人能够展示个性与自由,我们可以尝试把适合说唱的文章让学生即兴改编、评价,提高学习兴趣、激情。音乐尤其适应于诗词教学中,像李煜的《虞美人》,只要让学生听一下邓君的演唱,在那甜美而又哀伤的旋律中,你的心也随着邓丽君的歌声一起低徊,那种国破家亡的忧愁,那种物是人非的无奈,那种来日无向的迷茫,真真地化作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反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去营造一种慵懒、孤寂、思念、无奈的臆想画面,让少男少女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任他们的思绪在纯情的天空中飘飞,去揣摩、去拿捏、去咀嚼、去收获,此举还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特别欢迎。

当然,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教学,除播放该诗词的主题演唱音乐外,让学生配乐朗读的话,可能更容易达到营造到各种预设基调氛围的效果,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时代风云的瞬息万变与作者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

诗词教学,可以通过演唱、配乐朗诵等不同表现形式,在音乐无可替代的穿透力的滋补中,绽放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艺术之美。  三、让戏曲丰满语文教学的身姿

中国戏曲艺术绚丽多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渗透传统戏曲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审美修养。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子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讲到相关课文时给学生看一些戏曲片断,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具体可感,直观地感受生、旦、净、末、丑的区别,体味“唱,念,做,打,舞”的精彩。

在上《长亭送别》(《西厢记》中的一折)时,恰巧我事先了解到班上有一位女生越剧唱得很好,于是开始上课后就请她唱“西风紧,北雁南飞”那一段,她优美的唱腔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在后来的课堂中我还巧妙地穿插着播放了黄梅戏《天仙配》和大家熟悉的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以及京剧的几个相关片段,不仅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让枯燥的古典戏曲教学变得高潮迭起。在接下来上《窦娥冤》、《闺塾》、《哀江南》时,学生的兴趣也空前地高涨起来,不仅要求我给他们放相应的戏曲视频,有些学生还自己试着学唱那些优美的唱段。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著名黄梅戏演员周莉的一曲《声声慢》,哀婉凄凉,道尽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无尽酸痛,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词所营造的凄凉氛围中,戏曲的魅力照亮了青年学子的胸膛。

四、用舞蹈激起语文课堂的浪花

舞蹈这种身体语言对于青春活泼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很有吸引力,中国达人秀冠军卓君凭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舞姿舞出了不同凡响的人生第一步。有的文章可以改编成舞蹈剧,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项链》一文有位同学用舞蹈表现出了马蒂尔德借到项链时的兴奋、舞场上的疯狂、丢失项链时的懊丧、痛苦,面对偿还债务时的勇敢,舞出了他心目中的马蒂尔德形象,全班同学对这种耳目一新的改编惊呼不已。

其他的艺术形式如捏面人、折纸、剪纸,结合《景泰蓝的制作》进入课堂也会掀起不小的风浪,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动起来,生活更精彩。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氛围,借助各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各器官功能参与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绽放出应有的别样风采。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篇2

笔者经常尝试以下做法,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引入绘画艺术,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给课文配图, 学生能从中获得美的愉悦和思想启迪, 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又使学生受到课文内在美的教育。因为配图过程包含了学生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 最能体现学生的审美情趣。

笔者除了自己给课文配图作示范, 更多地鼓励学生给课文配图, 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到引起感情的渗透, 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 逐步进入情景并显现于笔端。笔者经常要求学生, 把古典诗歌中的描写的山、水、人、物, 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线条、色彩等表现出来。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 笔者和几位学生合作作画, 把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巧妙结合, 加强了协作, 对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很有作用。

二、引入音乐艺术,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自古以来, 文学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在语文中引进音乐, 符合心理学中的暗示原理, 使音乐成为课文内容的一部分, 将音乐、语言、感情等诸多因素融为一体。配乐朗读是笔者在教诗歌、散文时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超脱于一般的语文教学, 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学生一边听音乐, 一边轻声跟读, 在吟诵、体验、品味、欣赏中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与记忆。

笔者在讲《孔雀东南飞》中有选择地插入《梁祝》片段, 让学生进入课文, 身临其境, 让其喜、怒、哀、乐与文章的节奏相应和。在上《琵琶行》一课时, 首先提供了一段优美而凄婉的琵琶曲, 然后在琵琶曲的伴奏下, 深情地朗诵这流传千古的名篇, 当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时, 许多学生都表情沉重, 忧从中来;当读到最后“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时, 琵琶哀婉的旋律与诗人悲人自悲的诗句融为一体, 很多学生泪水潸然, 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白居易、琵琶女那种沦落天涯的感伤。

三、引入戏剧艺术,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 模仿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排成课本剧表演。这样无论是“演员”, 还是观众, 都进入课文内容的理解之中, 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活泼多了, 学生喜闻乐见, 效果良好。

课文中戏剧篇目如《窦娥冤》《长亭送别》《陈毅市长》等, 都可以让学生自编、改编、自演, 不仅使课文富于立体感, 更重要的是学生直接参与, 得到亲身体会。在排演中, 学生要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反复研读, 分析揣摩, 不断接近人物形象的内心和思想感情, 还要思考如何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而且表现得更好, 这些都需要一番磨练。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表演, 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变化, 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 还感受到了各种情感对心灵的撞击;通过表演, 把紧张的学习与轻松的娱乐融为一体, 把厌烦的心理转化为愉悦而积极的动力。

四、引入电视电影艺术,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随着电化教学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幻灯、录像等) , 把声像俱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带入课堂, 让语文课堂能突破时空, 扩大容量, 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 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形, 让教学对象活起来。

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断, 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服饰、美术等多方面赏析, 对文学艺术进行再创造, 领略其中的愉悦;在学习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时, 给他们讲解蒙太奇的手法、倒叙在影片中的运用、人文精神的凸现、人类情怀的关注等等, 从而培养他们爱看大片、会欣赏大片的习惯, 提高审美情趣, 从中受到感性与思想的教育。

用多种艺术形式浇灌语文课堂 篇3

一、借助多媒体活跃历史课堂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历史课堂知识,加深理解历史事件,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鸦片战争》时,我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录像,把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当学生看到鸦片对人们身体的摧残画面时,其愤怒的表情溢于言表;看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学生拍手称快,激发了他们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对英雄林则徐的敬佩之心;看到英国因走私鸦片受阻后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更加深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之情,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能力抵御侵略,保护自己的人民不被人欺负。更有些学生谈古论今,联想到当今的美国,为了推销武器,就像当初的英国走私鸦片一样,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干涉别国的内政。

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对历史事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再觉得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活乐章。

二、善用历史资料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

近年来,随着历史教育改革的推进,史料已被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历史其实是一些过去所遗留的材料之集合,历史资料是治史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没有历史资料的还原与再现,势必会造成历史课的单调、枯燥,相反,如果善用历史资料,则会使历史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有趣,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讲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历史资料,如电视剧《太平天国》,上课时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电视剧的有关情节对比讲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寻找差异,提出质疑,各抒己见,并把搜集到的太平天国的其他史料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史料上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有理有据地辩论。通过大量的史料对比,学生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全面科学地认识了太平天国运动,正确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这种课堂形式生动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现,积极探究,在大量的史料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运用历史地图巩固课堂知识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功课多学业重,历史要求记忆的概念、地名又非常之多,而且不容易记牢,反复记忆又没有那么多时间,而适当运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更容易形象地记住一系列的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

例如,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易混难记,更易遗忘,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让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册对比学习,强化记忆。例如《南京条约》中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天津条约》中开放了十个通商口岸,学生通过查找地图记住了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又如,这些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哪个国家签订的,达成的主要交易,地图册上以文字形式一一标明,一目了然。借助历史地图册,再结合课本学习,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像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一样。运用历史地图册,能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加深记忆,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

总而言之,要学生学好历史,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勇于探索,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升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庭明.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试题与研究,2013(19).

[2]帅瑶.浅谈高中历史教材史料的分类与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3(9).

[3]陈胜霞.论历史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2013(7).

上一篇:简历三个部分的写作技巧下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