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实践

2024-09-19

朗读训练实践(精选9篇)

朗读训练实践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的高一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下, 按照传统教学,学生成绩不仅难以提升,而且教学费力。 通过调查发现, 其根本原因有三点:一是教材难度加深,课文生词多了,句子长了,加上未掌握的初中词汇,造成读得不顺畅;二是学生不重视朗读,不喜欢开口读英语;三是老师想当然,认为朗读是学生课后自己完成的口头作业,事实是,对学生而言,朗读作业等于没作业,他们基本上没有课后朗读英语课文的习惯。

针对上述原因,依据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靠读,读得多了,才能形成语感。 我在所教班级开展英语朗读训练,在实践与探究中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提高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二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三是辅导朗读技巧,加强朗读课文的指导和训练。

二、实践探究

1.朗读的作用举足轻重 。

(1)朗读让单词 、语法活起来

在课文朗读中,单词、句型和语法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语言材料。 在声音的配合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音、形、义变得鲜活生动。 朗读时,学生的眼、口、耳、脑同时并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理解记忆,而且可以培养阅读的基本技巧[1,2]。

(2)朗读能让语感好起来

学语言不仅是学习“词、句、语法”,更重要的是“段、章”,“熟读诗词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坚持朗读能培养学生心中有“段、章”的概念,逐步达到提高语感的目的。

2.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

一是用好教材中的“趣味阅读”部分,如Book1 P16绕口令 :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ner can can a can? How many cookies can a good cook cook if a good cook could cook cookies?A good cook could cook as many cookies as a good cook who could cook cookies.教师先背一遍 ,然后给学生点拨can与cook的一词多义现象及整句汉语意思,带领学生读几遍,便能朗朗上口, 这种方法比单纯讲解can与cook一词多义现象更容易掌握。

二是补充英语名篇佳作欣赏,通过播放朗诵材料的录音, 指导学生欣赏英语名篇佳作。 如教学虚拟语气时,安排学习朗读“If I Were A Boy Again(假如我再回到童年)”,通过模仿语调,学生不仅能领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可能回到童年”的感伤; 还能帮助巩固虚拟语气中“动词构成”这一语法难点。教学名词性从句时,学习欣赏“I Have a Dream”,相信学生对马丁·路德· 金运用一连串排比句表达自己的梦想的句子有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样,理解名词性从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就轻而易举。

3.辅导朗读技巧 ,加强朗读课文的训练 。

以必修1第一单元课文“Ann‘s Best Friend”为例,我是这样组织一堂朗读指导课的:(↗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停顿)

一是示范读、领读、仿读,老师或英语高手先示范朗读,如这篇文章的第一段通过两个设问及一个回答提出作者的观点,所以朗读的关键是运用升调(↗)达到设问效果。 然后领着全体学 生仿读 , 在仿读过 程中指导 学生关注 : 易混单词through,though的读音 ; 不要吞掉 单词的尾 音如feelings, thoughts,wanted;按意群停顿 (‖),指导学生做如下标注 :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feelings and↘thoughts?

二是试读、独立读,随意指定不同学生或分组轮流试读, 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导。 如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一封信,表达作者对接近大自然的强烈渴望,朗读好的关键是主从复合句的停顿及并列名词的升降调运用。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the song of the↗birds, ↗moonnight and↘flowers‖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三是按组轮读PK,开展读书秀活动,在前两个步骤中,学生扫除了词汇障碍,获得了朗读技巧,这个步骤的目的是鼓励每个学生都开口读起来。 采用同一组共读一个段落先评比,然后小组活动时独立朗读秀,按如下细则打分。

开展读书秀活动评比细则表(共10分)

三、成效与体会

通过朗读教学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中长期存在的“不读书”问题。 以往叫学生“剩下时间读课文,全班鸦雀无声”;现在叫学生“大声朗读这篇文章”,很快就能听到书声朗朗。 从半年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看,活动班学生对待朗读课文的态度、 朗读课效果及朗读对巩固英语基础知识作用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效:

1. 90%的学生说 “在晨会时读课文两三遍 ,而不像以前只 是专门记单词”。

2. 70%的 学生说 “会坚持把每篇课文念熟悉了 ,会更主动 朗读课文”。

3. 85%的学生认为 “读不出的生词明显减少 ,单词发音基本上准确”;75%的学生认为 “多读课文后增强了对词汇的记忆,对语法结构也更理解”。

4. 86%的学生认为 “朗读更容易理解课文 ,不过要读很多遍才会有记忆”;90%的学生认为 “课文如果经过老师一段段讲解会更明白,读得更有‘味道’”。

从一年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看, 活动班学生在朗读习惯的养成、朗读技巧的运用及朗读对听力、语感培养等能力提高方面逐渐取得进步。

5. 70%的 学生认为 “现在我习惯了每天早晨大声读英语 ; 念比看更有效;平时多开口,让我更自信”。

6. 90%的学生觉得 “读得比以前快多了 , 会流利 , 但还读不出节奏,读得平平淡淡,没有感情”;70%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指导过的句子或段落,懂得重读、停顿,运用得好,很美,但有时读出来却没那个味道,一直在努力”。

7.每篇课文坚持朗读5遍以上的学生认为 “对句子更加熟悉,更有句子感了;做完形填空及阅读理解时,会更有意识地联系上下文”。 部分学生说“有边读边思考的感觉了”。

从反馈的七个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一年多来,学生对朗读这一学习手段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进步过程: 首先朗读态度转变,从只读读记记单词到会更主动朗读课文;其次体会到朗读有作用,从更容易记忆词汇和理解语法到更有句子感;更重要的是养成朗读习惯;更可喜的是意识到朗读技巧运用得好, 朗读课文很美。

目前, 需要努力的是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

总之,朗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语言学习最简易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朗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有利监督和学生的不懈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针对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不重视朗读、不喜欢开口读英语的状况,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兴趣,养成朗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作者对英语课文教学中指导朗读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探讨了高中英语课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旨在加强朗读训练,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不读书”问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朗读训练,实践体会

朗读训练实践 篇2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初步掌握诗朗诵的基本技巧 3.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诵水平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朗读基调,并把朗读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 教学难点:

1.用所学朗读技巧在诗歌朗读中充分的体现 2.对其他同学的朗诵进行鉴赏并提出见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妙文欣赏----评论

第二环节: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XX同学带给我们的感动文章,也听到了XX同学精彩的评论。是啊!孝敬父母就应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哪怕是在学校打给家里电话中的一声问候,哪怕是回家后给父母沏一杯香浓的热茶,都会让父母为之欣慰,欣慰孩子已渐渐的长大。不要等到父母洗尽铅华,再讲孝敬父母,再行动却为时晚矣。怪不得,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中这样的说道:“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说起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诗歌的朗读在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中又是重中之重。接下来的四种文体的朗读训练,诗歌,散文,故事,小说。诗歌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基础训练。所以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歌朗读训练。

朗读诗歌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流露,诗歌在里面是占很大一部分地们的,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朗读能上一个台阶的话。那再读散文,故事,小说便如鱼得水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所讲的知识: 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1.熟悉作品

熟悉朗读内容 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作品

分清朗读对象 确定朗读目的把握朗读基调 设计朗读符号 3.感受作品

形象感受

逻辑感受 4.表达技巧

停连

重音

语气

节奏

而其中表达技巧当中的节奏可分几种类型

1.高亢型 2.紧张型 3..轻快型

4.低沉型

5.凝重型

6.舒缓型 +

接下来请打开课本214页,我们学习新的诗歌内容。内容不多讲,我让大家预习了: 主要说明一下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抒情性 所谓抒情性 准确把握和深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然后转化为自己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听众。感染听众,达到朗读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用16个字概括一下便是: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2.把握诗中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大多为名词。一首诗歌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很多个。意象可谓是诗歌的骨架所在。比如:一个事物会引发多个诗人的情思

。月亮~~床前明月光~~~~ 明月几时有~~~

儿歌的代表: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包括如今的歌曲中: 月亮代表~~~ 月亮之上。。

3.音乐性 主要表现为节奏。节奏又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外在节奏:节拍顿数和押韵

内在节奏:内心情感的律动

外在的抑扬顿挫和内在的情感的波动起伏相一致,才能完美的体现诗歌具有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朗读技巧:

1.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风格样式,确定朗诵的基调 2.找出韵脚,读出诗的音乐美

3.感性体验,掌握技巧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

板书

诗歌朗读训练

一.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复习)

1.熟悉作品 2.理解作品 3.感受作品 4.表达技巧 二.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

2.把握诗中意象

3.音乐性 +

三.朗读技巧:

1.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风格样式,确 定朗诵的基调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篇3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1/3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 缺乏目的性。

3. 朗读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或“把×××语气读出来”,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 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 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 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一个字 (词) 读得重 (或轻) 些, 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 (慢些) , 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 就认为该读重音, 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 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调查, 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 (相对环节而言, 非指读的人次) , 但有安排却未到位, 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1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训练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声清楚, 读音准确,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同学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另外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这就要精心设计问题, 让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学生的读, 特别是那些浅显易懂、语言平平的课文, 实在不必循规蹈矩。

2.注重感情朗读

叶圣陶先生把感情朗读叫“美读”, 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的当时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 我认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和技巧的具体指导。如重音、停顿、缓急、语气等。可按范读———仿读———指点———再读的步骤感情朗读。如老舍的《趵突泉》一文中, 有“看那三个大泉, 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 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这两句话, 指导读第一句时, “大泉”读重音, “昼夜不停”和“老那么翻滚”之间气自发而促, 马上吐出“老那么”;“翻滚”二字读得很慢, 给人的感觉是泉水日夜不停地翻滚, 时间久长, 没有终止时。读第二句时, 提醒注意第一分句是叙述句, 语气平稳, 第二分句声音稍响, 重“自然的伟大”, 第三分句声音轻, 轻中重读“再不敢”, 反复诵读后, 学生知道这是因为作者看到的趵突泉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 老那么翻滚, 从而体会到自然的伟大和自我渺小。学生掌握技术后, 将举一反三, 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3.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 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它们相辅相成, 必须有机结合。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 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是正确地读?”结果, 有的重音落在“这是”上, 有的把重音落“大”上。显然, 这样的朗读对上下文理解还未到位。于是, 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 这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 学生才恍然大悟, 应重读“一棵”, 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 朗读到位, 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齐读、个别读, 学生感兴趣的有演读、引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其中引读有提示式、插问式、添词式, 各有所长。无论用哪种朗读形式,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所以, 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灵活运用。

5. 朗读评价多样化

全面参与的、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活动, 不仅使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 还增加了交流, 发展了人际, 促进了沟通与合作。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评, 学生自评、互评, 家长评价已成为日常评价的主体。例如, 学习了诗歌《爸爸的老师》, 每一位学生都写出了对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一个评价。真诚的话语, 真情的流露, 无处不体现了师生间的尊重与平等。

总之,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加以重视, 强化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

朗读训练和声音技巧 篇4

什么是朗诵艺术

朗诵是文学阅读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以文学作品为材料,借助有声语言的丰富元素,用饱满的情感加以表达。

朗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审美价值和群众基础。朗诵容易,几乎能说话就可以开口朗诵;朗诵好很难,它需要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有声语言要素的巧妙运用,让文字作品“活”起来、“动”起来。

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可以使我们逐渐掌握汉语语法规律,培养敏感的语感,还可以使声带、发音、语气、语调、语势等得到全面锻炼,相声情并茂的境界攀登。

朗读训练应采用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五步法”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一步是基础训练。 选用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要求是: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不添字,、丢字,不读错字,按标点符号要求进行恰当的停顿。

第二是过渡训练。 选用二、三百字的文章朗读。在第一步训练的基础上,过渡到通顺流畅,且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句子的不同语气、语调。

第三步是巩固训练。 选用五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重点练习朗读技巧,并结合听范读巩固前两步的训练成果。要求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句中的轻重缓急,且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恰当而自然地带者感情去朗读。

第四步是综合练习。 选用八百字左右的文章朗读。将分项训练中得到的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朗读中去。要求语言流畅,语气连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五步是发挥训练。 选用千字以上文章朗读。着重在感情运用上下功夫,感情表达准确丰富,声情并茂,使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与朗读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声音技巧

1:“声音美”的基本标准。

(1):正确清晰。

所谓正确,是指发音正确。一方面,不可读别字。另一方面,不能用“直译”方式将方言变成蹩脚的普通话。

所谓清晰,是指吐字要清楚明晰,不含含糊糊,有正确的停顿和适当的节奏,不要前言不对后语,或者结结巴巴,使人听不明或弄不懂。

(2):明快清脆。

这既是指说话要开门见山,口到心到,心口一致,不故弄玄虚,快言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又是指声音要干脆利索,爽利痛快,不拖泥带水。

(3):圆浑清亮。

如果说“正确清晰”是要求声音表达科学化的话,那么,“圆浑清亮”则是要求声音表达艺术化。其内涵主要指:声音流畅自然,圆浑雄厚,悦耳动听,有滋有味。

(4):富丽清新

这是指声音既要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又要清爽新鲜,生动活泼。

(5):坚韧清越。

朗读训练实践 篇5

一、朗读的意义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意义不容否定, 朗读, 就是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 是将停留在书面上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丰富的语言活动, 同时, 也是能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告诫我们人生苦短, 趁着年轻要多读书。“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 尊重人的劳动, 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所以, 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 拥有什么财富, 都离不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万卷始通神”, 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 而唐寅则是以“人家不必论富贵, 唯有读书声最佳”推崇;颜之推则是“积财千万, 无过读书”始成大家。

语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但是它却十分重要。好的语感并不是天生的, 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朗读培养出来的。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 把追求分数放在了第一位, 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的本性是活泼好动, 而整节课却在默写生词中度过, 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样的话, 语感从何而来?没有了语感, 又如何能领悟到词句的精妙之处。可见,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吟咏美读中感受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在涵泳品味中理解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在熟读成诵中复述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因为朗读使得眼、耳、口、脑共同合作, 协调配合, 只有多朗读文章, 有了大量的积累, 尤其是那些优美的文章, 更加要反复朗读。把朗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把语感变成为开启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 去捕捉文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感悟作者隐藏在文章中的旨意, 进而获取到蕴涵在文章中的精华。

二、朗读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为了掌握祖国通用语言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互动的活动, 它以人为本, 以文为本。我们各年级语文课本所选篇目, 大多文质兼美, 适合学生朗读。“书声朗朗”应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明显的特点,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 是给了学生展示语文水平的机会, 对学好语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 让学生变得开朗

朗读时, 学生口、眼、耳、脑、心并用, 用眼逐字逐句逐行的关注, 用心用脑判断字的读音, 用口朗读, 用耳感受字的发音。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敛、或者是比较害羞的学生, 朗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只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反复朗读, 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流畅, 表达清晰, 从而充满了信心, 勇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会渐渐提高, 对美文有了朗读的欲望, 不知不觉就背诵了自己喜欢的好句好段。

(二)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知道发音是否准确, 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读出语感的抑扬顿挫, 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体会到文章中词语的优美。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无论是交谈、讨论, 还是演讲都是, 长时间坚持朗读可以让学生的发音更加清楚, 要做到吐字颗粒饱满, 气息沉稳、扎实, 锻炼了当众发言的胆量, 而且还会在无意中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不管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写作的能力, 都会突飞猛进。

(三) 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 朗读也不例外。每次教学课文的时候, 我都会结合课文主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确定朗读的基调。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使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得到同步激发。可以说, 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 拨动人的心弦, 撼动人的灵魂。

例如, 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 文中第三自然段, 法布尔喊道:“妈妈, 我在这儿呢!瞧, 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这句话, 学生们读得平平淡淡, 毫无激情。这时, 我问学生:“当你八九岁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虫子, 你的心情如何?你说话的语气怎样?”学生会结合实际, 各抒己见, 有惊讶的, 说话连喊带说;有开心的, 说话满怀激情;有兴奋的, 说话慷慨激昂……我说:“好, 请同学们带着不同的心情和语气读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于是, 教室里便有了一个个稚气十足的法布尔和妈妈的对话。这样对课文开头“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十分着迷”有了感性认识, 对表现法布尔喜爱昆虫的基调也就定准了。

再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朗读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 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 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 朗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爱伊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 我在教学中是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让学生在读中想, 想中悟, 反复朗读, 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的画面。这样, 朗读时才会有感情, 才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学生联想的面越大, 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不仅是一种美读, 更是把书面的、静态的字句充满了立体动态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如果能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方法, 就会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优美情景之中,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好学生朗读, 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 让朗读不流于表面, 真正扎在学生的心中, 只有让学生爱上朗读, 善于朗读, 陶醉于朗读的氛围, 才能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定要认真对待, 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素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多进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所以, 教师要设计好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 让学生爱上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切实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朗读起步训练“四抓” 篇6

一、抓“词语→词组”的分节朗读

一字一拍,拖腔拉调是唱读的特点,也是朗读的大忌。“分节”朗读,是针对唱读而进行正确朗读的最基本的训练。“分节”朗读要引导学生画出拼音词语,然后按一个词一个词朗读。有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划分词和词组后朗读。朗读时,一定要要求学生不拖泥带水,拖腔拉调,语速应略快,其后,让学生逐步过渡到目及词语和词组进行朗读。

二、抓标点符号的停顿和不同句式的朗读

不管句子的标点符号,句末停顿时间相等和固定一种语气的读,也是唱读的特征。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时间和语气。在具体教学时,要先向学生讲清楚每个自然段后的停顿时间要比一句话后的停顿时间略长一些。要根据课文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不同语气的读法。指导时,先由教师讲清读法后再范读,接着让学生跟读和仿读,通过朗读实践掌握朗读技能。

三、抓朗读训练的方式

1.减少大声齐读,提倡轻声朗读。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声朗读,不仅会是学生因为噪音干扰而思维受到影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学生为了读的速度的“同步”,以致读的速度缓慢。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尽量避免大声读和齐读,提倡轻声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个别朗读(有利于检查学生朗读效果)、相对快速读(有利于杜绝唱读),让唱读没有形成的条件。

2.采用各种朗读方式。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方式因文因生而异。一般说,较难理解的课文,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宜采用轻声读;情节生动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容易混淆的语句,宜采用对比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宜采用竞赛朗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宜采用轮流朗读,等等。

四、抓朗读训练的实效性

1.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朗读方式有很多,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强化朗读训练促进情感升华 篇7

一.以读带讲, 读中感悟

语文课本中情感型课文, 为我们加强朗读训练提供了内容。读前有一定的训练目的, 或为理解文章字词, 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读;或为欣赏文中描绘的景物而读;或为体会文章意境而读。通过朗读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卢沟桥烽火》一文, 课文主要叙述了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 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这段历史离我们比较远, 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于理解。因此, 课前我让学生先收集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 让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个初步了解。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字词、重点段落反复朗读, 在读中体会、感悟文章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时, 我先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句子, 体会敌我双方各自不同的表现。然后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品读描写双方各自表现的语句。在阅读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先带着问题自由读, 再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读, 最后再分角色读, 学生个个读得非常投入, 声情并茂, 激情洋溢, 把对敌人的仇恨, 对我军战士的敬佩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过程也是以读带讲, 读中感悟的过程。

二.以读激情, 以情悟文

朗读不仅能达到领会课文, 加深理解的作用,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还可以达到为学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目的。朗读的方法很多, 如范读、齐读、领读、引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 不过要服从于训练目的。

(1) 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感, 渲染气氛。如教学《老师, 您好》一课时, 在让学生听完范读录音后, 我充满回味、饱含深情地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同学们, 听了刚才的范读录音, 我不禁想起了曾经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 他们不顾寒气袭人, 为学生认真批改作业;不顾酷暑难当, 为学生精心备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年华默默地培养我们, 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 才有了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同学们, 为了表达我们对老师的崇高敬意, 我想和大家一道朗读《老师, 您好》这篇课文。就这样, 通过师生共同朗读, 把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敬意随着激昂的语调,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2) 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 通过分角色朗读, 既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3) 借助多媒体, 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我课前精心录制了一段音乐, 教学中, 先让学生找准这篇文章的情感点, 即一个“痛”字, 文中的景物都蕴含于作者的这份“痛”之情中。学生在把握了文章的朗读基调后, 让学生配乐朗读, 随着音乐低沉徐缓的旋律, 学生读出了呜咽之声, 痛心之情。

三.以读促练, 读练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课堂上多种渠道的感情渲染, 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已经产生共鸣。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 让学生学为所用。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 我先带领学生品读孔子对泗水的一番宏论,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水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练笔:水_____, _____, 它好像;水_____, _____, 它好像……学生通过给课文补白, 延伸了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了对“水是真君子”的感悟。

又如苏教版第六册《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 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我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 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 学生不但感知了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 还初步感知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这时我便设计了一个随文练笔:“恐龙的种类很多, 假如你是恐龙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 你还想向游客介绍哪种恐龙?请仿照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也来为大家介绍恐龙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学生对恐龙十分感兴趣, 课外已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丰富的恐龙资料, 所以, 学生跃跃欲试。这样的设计不但为学生创造了表达交流的机会, 也符合儿童“模仿——迁移”的学习心理, 读和写收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篇8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应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为此,教师应该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使朗读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如《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把草原的景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是学生没有身临其境,就不能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上课开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牛羊成群……这样的设计感染了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朗读的欲望。

二、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语文课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培养,感悟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我进行范读,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教学《狐假虎威》时,我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习《公仪拒收礼物》时,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拿捏得恰到好处;教学《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散步的情景,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有效的阅读,固然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但同样离不开老师的适时引导与相机点拨。在学生朗读前,针对文中出现的长句、难句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有“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这个写云雾变化之迅捷,令人目不暇接的长句,突出了云雾的瞬息万变,是朗读的重点、难点。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步化难为易。句中很多词语含义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先将这些词语用红色突出显示,要求学生反复读, 读到准确为止。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目的就是将难点分解,各个击破,降低学生朗读这个长句的难度。第二步重新整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体会它们对表现云雾变化迅速的作用,将单个的词语重新整合为一个长句,准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第三步想象感悟。学生听范读想象云雾变化出来的各种形态,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等词语,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悟云雾变化之快。第四步情境朗读。在学生用声音表现云雾瞬息万变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图片,配上轻柔悠扬的音乐,让学生为课件配音。

有了这种从整体把握,层次鲜明地指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也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那种欣赏之情。

四、适时恰当地作出评价

读后的评价,是克服朗读中存在不足的必要程序。学生读完书后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简明、富于激励的评价,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热情,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白自己朗读时情感把握的分寸是否合适。记得教《雨后》一课的第三小节,我要求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小哥哥此时的心情。第一个学生读时很流利但声音很小,我说:“你读得流利而通顺,但你的朗读却让我们觉得你有点害怕。”然后我对大家说:“为什么小哥哥通红欢喜的脸上,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该用什么语气读更好呢?”在我的提醒下,第二个学生读出了小哥哥的自豪心情,我又说:“呀,我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兴奋和骄傲,仿佛看到了他顽皮的样子。”这样的评价,既暗示了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朗读。

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 篇9

一、坚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抓训练目标的确定

整体感知与整体入手是小语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学生读一段话, 先大体上了解写了什么, 再读, 体会是怎么写的, 最后再反复朗读, 进行语句段的积累。读一段话这样, 读整篇文章也如此。所以, 一段文字、一篇文章, 可分为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要求。而精读一篇课文, 又分为初读、精读、熟读等几个环节。因此, 在初读文章时, 要让学生通读全文;在精读时, 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 发现问题, 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最后要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等。完成这些读的训练, 读是基础,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

任何教学活动, 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否则, 就会陷入随意性、盲目性的境地, 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朗读训练也是这样, 必须先确定目标, 一篇课文里每一课时都有不同的朗读目标, 笔者认为, 第一课时的朗读目标要达到“准确要求”, 即读准字音, 并且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 句段分明, 停顿恰当。第二课时的朗读目标要达到“流利”, 朗读具体通达到语气流畅, 语速恰当, 能对作品的基调把握准确。第三课时的朗读目标要达到“表情朗读”, 这是在对课文有着致深理解的基础上, 能运用声调、音量、语速、停顿等变化, 较准确地把握思想感情, 做到认声动人、认情感人。只有明确了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测标”。

二、朗读技巧的指导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不仅要根据“实践第一”的原则要求学生反复练习, 更要注意同文而异, 适时、适度在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朗读技巧上给予指导。

重音是体验文句意思的重要手段, 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不同, 它的意思也不同。如:“这4是一本书”表示这一本, 不是那一本, “这是一4本书”表示是一本书, 不是几本, “这是一本书4”强调的是书, 而不是其他东西。同样一句话, 重音位置不一样, 就体现出不同的意思。重音应该怎么表示呢?最常用的方法是气息强些, 音量大些, 声势足些, 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内涵的丰富性, 所以, 重音表示的方法也呈多样性, 有的可以加强音量, 适当拖长音节, 一字一顿, 有的也可以采取重音轻读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语词是表达句意和情感的词句, 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来决定的。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壮士英勇跳崖”一段要指导学生用悲壮的、激昂的语调来读, 因此在读的时候音调要稍高一些, 语气要强一点, 速度要快一点, 从而体现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勇气概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语速和表达思想情感也有密切的关系。它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决定, 文章不同, 语速也不同, 即便是同一篇文章, 内容不同速度也不同, 有快慢之分。如《麻雀》一文:“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 嗅了嗅, 张开大嘴, 露出锋利的牙齿。”可指导学生朗读的速度由慢到快, 突出小麻雀危在旦夕的紧张气氛;当读到“突然, 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时语速可以快些, 突出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是快速的、毫不考虑的, 从而体现出老麻雀在凶猛、高大的动物面前的果敢、勇气和胆量。

三、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朗读形式的多样, 对于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范读。范, 即榜样、模式。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 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教师的范读, 对学生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 学生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 恰当地运用范读, 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大。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 先是极力渲染天上瑶池的“神奇”, 紧接着写自己真正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怎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的那份意外的惊喜, 并产生欲知下文的读书欲望呢?对此, 教师范读“……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一句。范读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出了什么?在学生的思考中明确:一是将重音落在了“真”上, 强调了作者是“真的”看到了五彩池;二是读“像瑶池那样神奇”时, 不但有重音, 而且语速渐快。这样的范读, 其好处有三点:一是引领学生去怎样读书, 教会了朗读的方法, 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在诸多变化中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三是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

比赛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朗读状态, 争先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点, 笔者经常在班中进行朗读比赛, 形式有单个对读、男女赛读、师生赛读、小组赛读等。比一比谁的声音好听, 谁读得美, 谁读得最有感情, 谁的进步大, 不定期地评出朗读星、进步星, 这种竞赛式的朗读, 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分读。分读就是将课文分成两部分或多部分, 引领学生朗读, 安排这样形式的朗读, 作用在于能够帮助学生领悟组句成段的方法。

读画结合。画读就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笔画出来,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这样, 通过对视觉感官的刺激, 生发对课文的感悟。如《爬天都峰》一课有这样的描写:“……再看着笔陡的石级, 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真叫人发颤。”要求:边读边想象, 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来。画图的过程, 就是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主旨的过程。

重点段朗读。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朗读训练同样也要抓住重点段。课文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美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雪后的自然美, 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多元化评价, 激励学生“美读”

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鼓励和赞美。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家长及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 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也足以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时, 要以鼓励的行为和语言为主, 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发现其朗读中的闪亮点, 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正视他们的差异, 评价用语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指责, 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例如, 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 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音来解决, 这就决定了低年级学生的朗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把文章读得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读得基本正确、流利, 就应该及时表扬, 可以说:“你读得真好!”“你的声音真棒!”如果读得不是很好, 也不要批评、指责, 可以这样说:“你真勇敢!如果你能读得流畅一些就更了不起了!”“你这儿读得不错, 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读得肯定比第一次好!”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来, 如快乐、忧伤、讨厌等, 就应该给予更高的奖赏, 可以让他来当“小老师”, 带领全班读, 让他体会读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此外,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能提高朗读水平,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惑,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还能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记得在上《观潮》一课时, 笔者请一学生来读读课文, 读完以后, 笔者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觉得我的感情很好, 就是声音不够响亮。”于是, 笔者就请他再读一遍, 他又读了一遍, 果然又响亮又有感情。这位同学正是通过自我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朗读水平。总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艺术化的评价方法, 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上一篇: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下一篇:废气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