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实践(精选12篇)
训练与实践 篇1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反观当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 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 学生缺少习作素材的积累。在平时的习作课上, 学生常常是愁眉苦脸, 感觉没有话说, 交上来的习作往往只是几个词语干巴巴地拼凑在一起。其二, 对于习作字数的要求过高。现在的学业测试对于习作基本上都有“不少于400字”或者“不低于800字”等严格的字数要求, 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 逐渐地失去了兴趣。其三, 教师习作指导过细, 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习作现状不佳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素材积累的匮乏。因此, 增加学生习作素材积累显得至关重要。另外, 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围绕素材积累与习作训练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多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习作素材的积累不是靠看一两本书就能一蹴而就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多读, 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书目, 笔者定期把学校图书室里的一些图书借到班级里来让学生读。同时, 还发动学生把家里的图书带到班级的“阅读角”里, 让更多的学生共同来分享。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此, 笔者还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摘抄本, 把在阅读中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一学期下来, 学生就记了满满的一本子, 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二、体验——生活自有素材库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素材, 而且要让学生进行“快乐体验”, 在体验中吸取, 在体验中收获。比如, 农村农忙时让学生帮助父母播种花生、为庄稼除草等;夏天和一些小伙伴捕鱼摸虾;平时学着做饭、洗衣等等。这样的体验学生真的是终身难忘, 写出的习作也是妙趣横生。
三、多练——片段练习见真功
许多著名作家在谈起写作时都说没有捷径, 关键是多练。说起来, 写作和开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它同样得在实践中习得技能, 就是要多练习, 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1.仿写中练。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桥梁。在讲读课文的同时, 进行课文内容仿写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课本上许多文章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或者文章的某一段值得借鉴。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孔子游春》一课在描写泗水河畔时写道:“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继续写下去。有范例可以仿照, 学生写起来易如反掌。如, 有学生这样写:“奔腾不息的河流是她流动的血液, 笼罩大地的浓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2.补白中练。
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不少地方写得很含蓄, 或者说很简单, 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扩展的空间。在教学这些课文时, 我们就要找准这些“留白”, 让学生把简略的地方写具体, 把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如《螳螂捕蝉》一课中写道:“吴王恍然大悟……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他会怎样向大臣们解释停止攻打楚国的计划?作者把这些问题都留给了读者。教学时, 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空白,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把这些“留白”补充出来, 给学生增加了一次练习写作的机会。
3.抒情中练。
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时必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 这时如果安排一次练笔, 就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 学生深深地被谭老师爱生如子、临危不惧打动了, 一个个都有一种想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这时, 笔者安排了一次以“谭老师, 我想对您说”为题的小练笔, 只见学生笑脸通红, 个个拿起笔尽情地书写着自己的感想。
4.写“画”中练。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其中有些插图所表现的内容, 课文中已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可是还有一些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对于这样的插图, 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尝试去写一写, 这样, 学生就如同经历了一次看图写话, 训练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 《船长》一课的插图展示了船长哈尔威以身殉职的情景, 面对这样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我顺势让学生认真读图, 描写此时的哈尔威船长。这样的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
四、内化——语文实践提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复述课文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 对于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时, 其中的一词一句都会在学生的内心驻足, 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文本语言带来的丰富的“食粮”。这样, 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 不断丰富语言积累, 以后就能随意地从语言库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了。
只要我们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引导学生搭建起习作与生活的桥梁, 就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素材积累少、练习机会少的问题, 相信学生也一定能够创作出出色的习作。
训练与实践 篇2
解放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语文 教学化时多,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不高,这些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老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广大教 师也深感语文教学任务越改越复杂,花样越改越多,课越改越难上。一些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教师深有感触 地说:现在语文课越上越不会上了。语文教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不能不引起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进行思 考。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值得讨论:
1.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阅读训练课或是作品分析课,将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任 务。我们认为,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或是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 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 句式。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当前语文教学中化在语言学习上的 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 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 要原因。
2.过分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混淆了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语言知识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 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比如像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等。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是现代语 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然而学习语文知识和学习语言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语 言知识也不能代替语言的学习。有人认为,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识学生弄懂了,课文中的语言 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掌握语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还必须记忆,记不住的语言不能算真 正掌握。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 ,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也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记住的都是 一些抽象的经过高度概括的知识,而课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词句没有积累下来,那么这些孤零零的知识除了对 付考试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分清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区别,正 确处理好学习语言和学习语言知识的关系。
3.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 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往往只进行到理解这一水平级上。学过的词语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就 完事了。教师很少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过 的.句式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会用的少得可怜。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理解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更要重 视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通过运用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 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4.阅读量过少。醒е小⒏吣昙兑谎?诘慕滩拿坎峤觯玻抵粒常捌?挝?左右。每周平均教学的课文不足 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处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对他们语言的发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 喻的。并且这样的教学进度对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可能压抑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博览,是我 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解放后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实践都证明增加阅读量对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使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 制。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先后在本区两所小学各设立了一个实验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改革语文课
英语听说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篇3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多听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靠环境的。平时,学生都以汉语作为思想、文化、生活交流的工具,这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无疑是个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尽可能地多说英语,坚持用英语授课,以加大英语口语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环境,让学生多听,并通过“听”吸收语言知识。如在教学parent和parents单词时可说:“parent”means “father or mother” “parents” means “father and mother”在呈现新的交际用语时,尽量用英语介绍情景,如果学生听不懂,尽量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加大语言操练量,让学生多说
课堂上,在学生感知、熟悉教师用英语介绍的英语材料后,应让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是学生练会的,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喜欢参加语言实践。因此,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操练。采取的方式通常可为跟读、替换练习、提示背诵、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等。教师应重视说话训练,并应不断变换操练形式。如:Pair work, Croup work, Team work, Class work等。但机械训练不是交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把得到的语言技能用于交际对话。所以,教师应在学生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知识,能比较流畅地表达时,及时让学生初步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交流信息,让他们走出课本,步入生活,从而能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以致用。
三、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听说练习
提高听说能力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应相辅相成。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使用日常用语,自觉地进行听说训练。
措施一:和同座自编“俩俩对话”。对话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内容,但必须包含新学的语言项目。第二天利用早读或课前值日汇报时间任意让五、六对学生起来对话,并把成绩记下来,作为学生的口试成绩。这样做,人人要做准备,而且因为有准备,学生说的速度快,不会占用很多时间,会使更多的学生有练习的机会。
措施二: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多说。例如:在学了询问家庭成员情况后,可让学生把全家合影带来,课余让学生指着相片互相询问:Who’s that in the picture? Is the man your father? Who’s that baby? Haha,is’syou.又如学生学了打电话,教师可把家中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让学生课后用英语打电话给老师。学生刚学了的打电话的语言,就能用以交际,一般兴致都非常高。
措施三:课后模仿语音、语调进行朗读。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很乐于模仿。可要求学生课后分角色朗读,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遍朗读,录在自备的空白磁带中,每次选择性地抽查其中一部分在早读课时播放,并从中评出优秀的模仿者。这样的评奖每周进行一次。学生为了使自己成功,必须去听、去认真模仿。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爱听、更爱说。
措施四:进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乐于交际的特点,本着量力而行、自主参与、因材施教以及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原则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设说的环境。如创设“英语角”,让学生互相自由对话、表演对话等。
课后练听说弥补了课堂训练的不足,扩大了操练量,使语言贴近真实交际,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课外学习的好习惯。
四、利用口语测试、听力测试这一杠杆引导学生重视听说训练
初中英语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如果考试方法不改,那势必会穿新鞋走老路。为此,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不能打折扣,使学生考为所学,考为所练,从而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措施一:增加口试。学生平时口头回答、俩俩对话、对话表演等口语活动教师要留有记录,并作为学期英语成绩的一部分。单元测试中的口试部分不能忽视,每次进行口试,必须人人准备,但并非人人参加,而是抽出几人进行,并记录成绩。期末统一测试一次,侧重于朗读能力和简单会话能力。
措施二:增加听力测试。每次测试中都应设有听力内容,一般占总成绩的20%左右。任何成绩都是平时训练有素的结果。所以,教师平时必须坚持让学生听写,并把它纳入期末考核成绩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方法为听写“四会”词汇和简单句子,根据课文回答问题,串连答案成篇。听写5-10个句子,然后调整句序,组成短文。听写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由课文改写的短文等。
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是新教材、新大纲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之一。如何使学生在最有限的时间内、最有限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将是广大英语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训练与实践 篇4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建设人才,这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中国的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教育观念,建立更科学的教育体制.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竞争的环境需要,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这种研究与探讨,既具有客观必要性又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
1 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如何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最关键的核心作用,带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成功的创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首先以学校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计算机硬件原理与维护》为课题进行立项,在网上公布题目。经过对学生们的多次考核和筛选,建立了科技活动实践小组。我们系统的分析了同学们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思想状况,认为大学生们缺少的正是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决定利用假期的机会,让《计算机原理及硬件维护》科技实践活动小组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去磨练,在社会实践中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社会实践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在计算机公司里的销售部、客服部,网络部和工程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实践。他们不但要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同时要了解计算机市场;他们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同时也要掌握局域网络的建立。
在实践期间,我们时刻与公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随时听取公司对他们的反馈意见。教师作为科技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但要积极参与和热情辅导,同时要不断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所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各自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如果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去引导他们用于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去探索,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社会实践中回到学校,我们又让他们参加了实验室部分计算机重新组装和改造活动。这既是对同学们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再一次锻练,同时又是对他们的考核。现代教育论认为,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捕捉有关信息,把握视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灵感。同学们在对计算机的改造组装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在“公司”实践中学到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了他们,主板、CPU、电源、硬盘等等思路不断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涌现、否定、再涌现。创造的激情,成了学生们的强烈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又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了兴趣才能挥发无穷的力量。同学们怀着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这次将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是一次改革的尝试,是对教学实践的有益补充,为从事科研工作,走向社会工作进行了铺垫,对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进一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要有对真知的执着追求,以及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安排科技实践小组的同学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采取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参观、听专家讲座、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学习专家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这对创新结果的最终实现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 教师在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不同,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不是单纯地理解为培养绝对的具有重要贡献、巨大成就的范畴,而是重在创造性教育的过程。只有重视创造性教育过程,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释疑解难回答学生在科技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不是简单的给予答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学生多走弯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更要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而具有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完善和提高的。
其次,从教学的现实来看,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创造。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活动的形成是多样化的,这给予了教师极大的自由和发挥创造力的可能和机会。教师应该灵活地对各种意料之外的偶发事件及问题进行即兴创造。所以,教师应该既重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又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容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想,教会学生重视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
创造力必须以多方面的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以前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整理、综合才可能产生出别出心裁的思维及创造性产品。教师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并相互渗透,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分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
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的教学实践过程,还体现教师对课外科技活动课的设计能力及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的能力。教师的课外实践能力可以表现为教学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科技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科技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
4 结语
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注入式教育,应试教育严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提高认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为其内因的优化确定基点和为其外因的形成创造条件,要始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我们认为科技实践活动更应该紧跟形势发展,紧跟大学生就业方面,培养出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的有用人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层次要求,是适应新世纪人才竞争的环境需要。文章从大学生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重要性出发,就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型技术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科技训练,社会实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中国高教研究,2005,9.
[2]张武升.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教育研究,1999,8.
[3]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林祟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
[5]张勇.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12.
训练与实践 篇5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出现正是对该问题的具体举措。其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调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受限的原因。通过对具体改革内容的分析,对改革目标的研究,从中得出了教学方面如何科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模式方面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能力;考核方面如何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三大关键问题。针对以上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训练模式;受限因素;改革内容;关键问题;实施方案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
自1999年以来,经过十三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已经突破700万大关,在数量上居世界首位,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的总人口量[2]。对于现阶段我国国情而言,虽然本科生数量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也与此同时达到了世界前列先进水平。反而数量与创新质量的不协调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缺陷。正如现在很多复杂工程问题技术创新大多数来自于国外发达国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面临实际复杂工程情况,大多数往往是束手无策甚至于在经过多年培训工程实践后仍不具备该能力。而西方相同层次水平大学生处理这种情况则是显得更加的具有创新意识。
据统计,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0:1,但我国高校创新的主体人员却集中在占高校人数比例相对较低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中[3]。从以上数字的极大反差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来自于高学历研究者,这也进一步说明本科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若能有效的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我国的科研创新水平、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将会进入更高层次。
作为工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和实践性,其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而且包括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论[4]。随着我国对基础建设力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更加复杂的工程问题也不断涌现。而这也更加充分反映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是我国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在新的形势下,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应具备以下能力[5-6]: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的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领导能力;能胜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具有终身学习和保持科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胜任复杂多变的职业岗位。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既要懂得多,又要在该基础上有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在本领域不断创新、不断突破难关。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受限的三大原因
(一)本科固有教学模式的限制
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都只是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教学,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接受层次,不能进一步思考,只会源源不断的接收新知识,并不能够及时理解创新。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在面临课本知识以外的实际工程问题不具备创新意识,不知所措。
(二)应试教育的固定思维
学生经过了大量的考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考试方法,很多选择的是记录笔记并尽量记住其中的所有内容。这是实行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其充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考试的逐步增加思维不断被应试教育所吞噬,这样即使在最后考试中能获得满意的分数,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是只会墨守成规不懂得创新变通。作为当代大学生,其具备的不仅仅的取得高分能力,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三)大学生不具备自学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于创新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并不具备创新的基础。对于创新的实现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但多数学生对基础并不重视,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愿向师长请教,久而久之基础也就溃散了。再者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灵活,片面的看待吸收,不能够自主地将基础知识联系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也导致了能力的不足。以某本科院校为例,其本科生自学能力现状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号召学生参与科研技术创新等活动,以达到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为了号召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培养者应当根据时代发展实时调整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思维训练培养模式,即时订立相应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从而为我国土建行业注入有活力的血液,使得土建行业蓬勃发展;为土建行业人才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改革内容
(一)教师分配改革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变化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缺乏创新行的教师队伍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长期的高校教学,模式单一,不太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更多的是完成教学课时任务,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教师是学生的行业灵魂指导,?τ谕聊竟こ绦幸刀?言,在师资引进方面应当吸收经历过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创新经验的工作,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接收更多的前沿课题以及更多的工程经验,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向行业创新方向发展。师资力量应当充分分配与各个年级,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性格特点,应当使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授课,在行业入门时由丰富经验教师领入将会进一步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潜在的研究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可以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大学生创新能力检验体系及课程改革
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高校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以及素质学分制。对于这一举措,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该部分体制改革,充分突出综合能力评价,从而增加检验的全面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以下几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当注重及时更新内容,不断更新,使学生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程前沿性,新颖性,向世界先进行业水平教学看齐;以及教学课程设置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实现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以达到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激发。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方面变动
对于学生而言,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时发现自我问题以及充分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以便体会实践工程中的快乐及成就感。不应因学生个体差异歧视部分学生,充分树立学生自信使其积极完成实践环节,鼓起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热情,使其对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燃起渴望。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创造性。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社会和市场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比例都大于4:1,而在发达国家此比例接近为1:1。一些高校长期推行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严重降低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使得很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意识和实践经验,导致人才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遍低下,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师资力量跟不上以及固定的思维培养模式所限。
高校培养目的本应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本科生相对于高学历学者所具有的优点在于其思想活跃,想法独特,对于新环境、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故对于本科生而言,提早实行本科生选择导师的制度是有必要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导师是学生科研创新的助跑者,也是学生科研创新的引路人。
四、改革目标
本申请项目拟结合申请者多年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经验以及专业教学的工作体会,调查分析制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试图从师资分配改革、考核体系及其课程设置改革以及实践环节改革等方面尝试并研究出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对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拟解决的的关键问题
(一)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构建,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系统
自主创新意识进而创新思维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在高校培养模式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应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课堂内外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知识,提出自我看法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知识。
(二)训练模式方面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应当在高校中普遍推行并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积极调动学生创新意识性,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科研点,通过自身学习探索结合教师指导完成项目训练,积极开发自我创新潜力。这些由学生自主选题的创新项目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而其主旨同样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非结果。而重点应当放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想法交流,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实践环节的改革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环节能充分考察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储备、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分析问题能力以及个人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实践环节的改革比较复杂,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学生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志趣爱好,选择最合适的实践方式。由于实践环节具体实施方式多样,实施效果评价和考核标准亦难以统一界定,如何结合不同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给出合适的改革建议和具体措施是本申请项目拟解决的第三个关键问题。
六、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一)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大四本科生已经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及相关实践,完整的接收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实施任务,对于本行业的了解以及自我的定位大于低年级学生。故对郑州大学生土木工程以及其他相邻领域工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对于这部分学生调查可以更加贴合问题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度。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互相交谈随机结合的调查模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大四本科生个人定位、科研兴趣方向、自我创新能力打分、对目前我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看法以及对改革方向的建议。
(二)考核方面如何检验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层面还未建立考核体系,现有的学分制和考试模式不能反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体系格外重要。对于现有的评优评先制度应当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部分考察因素;对于现有的考试制度也应当进行一定改革突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新性认识;对于现有的课程设置应当适度增加一定学科外课程。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面如何科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服务。学校应当充分调研行业领域,向行业工作人员交流学习并记录其存在的实际工程复杂案例以及突发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全新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对在校学生进行实际情况处理模拟评分。并应当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其创新能力积极性。在课程之外还应当结合学科竞赛以及各类创新活动设置相应的科研项目创新基金,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想法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科技创新,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学科竞赛推动培?B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
对于国家省级以及学校组织的竞赛,学校以及老师应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参加竞赛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不足,更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赛中学会新知识增加自己的能力更是对创新能力的一种铺垫,学校和领导应当充分注重从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科竞赛可以采用不同年级学生组队形式完成,并建立相应的教师指导工作制度。在项目完成过程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优秀团队,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学科竞赛项目流程图如图2所示。
七、结论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所有年级本科生都应调动其积极性并鼓励其参与尽可能多的创新活动实施过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应当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以及新时代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创新意识、高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在面对各种复杂工程状况都能够得心应手,很好的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故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训练培养对于我国的土木建筑行业持续发展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新华网.2012年03月12日
中学田径业余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出现上述情况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看带队教练如何正确地掌握,如果一味地迎合家长和学生,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一定要严格要求,秉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信”。在坚持科学训练的基础上,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忽视或丢弃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技能是适应体育竞赛和身体锻炼的需要,那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是自己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因此,教练员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训练的效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开阔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练,使训练质量稳步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要解决日常训练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持之以恒”地训练,要多鼓励、肯定学生
体育训练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半点捷径可走。正如同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需求,在训练中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发学生去实现这种需要的欲望,使他们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奋斗与前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训练工作中的思想必须统一,尽可能多地运用激励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倾向。作为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在训练中,作为一个指导老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必须是要适应,不能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一步一步适应并提高。
2.慎用大强度训练
大强度训练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以下不良后果:(1)使关节韧带受伤;(2)对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的培养和形成。因此,一般在训练中应采取强度小而量大的训练方法,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也有助于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练习,才会提高练习的效果。 因此,教练员要在这方面多动一点脑筋,改变以往的训练方法。如:在正式开始训练前,可先对全体队员进行一次思想动员,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跑步及呼吸方法。然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最初的一百米到二百米,中间穿插弯道跑、间歇跑以及游戏和小型比赛,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训练场上。同时,要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自己躯体的各种运动感受和快乐,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与参与欲望,促进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去学习。其次,在训练中要对学生加以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动作,告诉他们只有在掌握正确动作的前提下,他们的技术和身体技能才会更进一步地提高,使他们从“要我练”转变到“我要练”,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三、培养良好的训练作风
在日常训练中,除了系统地进行运动技术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质,同时要培养顽强拼搏的训练作风。从小就要接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刻苦认真的训练方式,这是科学训练的前提和基础。而田径训练,本身容易让学生感到既枯躁乏味又非常辛苦,因此,在训练中要加强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训练质量,使他们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技术水平,使训练不断跨上新台阶。此外,可多采用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功的事例来正面教育和鼓舞学生,使他们牢固树立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质以及吃苦耐劳的训练作风。
训练与实践 篇7
一、课题的提出
(一)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感悟、重模式轻个性的现状及由此导致学生“‘听’则充耳不闻, ‘说’则口不善辩, ‘读’则心不在焉, ‘写’则言不逮意”的弊病, 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因此,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为改变以上现状探求一条有效途径。
(二) 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 十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新课标多次提到“积累、感悟、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界长期探索得到的几个核心理念, 其中“积累”处于起始位置, 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还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新的教学途径与方式。因此,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经验。
(三) 古今中外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 都很重视语言的积累及语言的运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注重熟读成诵和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 当代语文教育家也很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训练, 国外也很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研究。既有的经验和研究,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但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尚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课题的界定
“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是一项涵盖语文学科听、读、说、写诸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性研究。“语言积累与运用”是指研究的主体内容。其中“积累”主要就“听”“读”而言, 即信息的输入和吸收 (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情感的积累) 。“运用”主要就“说”“写”而言, 即信息的输出。“整合训练”是指达到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即“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力求听、读、说、写有机结合, 合理开发, 协调发展, 整体推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研究, 探索“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基本途径, 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初步形成“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理论观点。
2. 通过本课题研究, 构建“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供实践方面的好经验,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3. 通过本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在不断听、读、说、写经验的积累过程中, 养成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好习惯, 掌握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的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4. 通过本课题研究, 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 并在实践中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二) 研究内容
1. 初中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实践活动的现状。
2.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理论探索。
3.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式。
4.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5.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情境活动设计。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 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研究认为,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人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生长与学习。而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 即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另一类是外部条件, 这是存在于学生之外的种种客观因素, 主要指学习的环境。学习任何一种新的技能, 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 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 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积累过程。初中学生要学好语文, 其前提就是要具备较好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二)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近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有关论述。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注重熟读成诵和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近当代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和经验。张志功先生说:“贫乏, 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以读为主, 要有积累的意识”。语文教学专家谭惟翰说:“‘纳’是‘吐’的前提, 是基础, 会‘纳’才谈得上‘吐’……假如欲‘吐’而不‘纳’, 便无所积累和借鉴, 势必言之无物, 言而无方”。章熊先生也讲过“学习语言从积累语言材料开始”。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认为, 只有不断地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才能把古今语言精华化为己有,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五、课题成果与分析
(一) 从心理学和信息论角度对“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进行了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加涅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受纳器——感受登记器——短时记忆 (或长时记忆) ——反应生成器——效应器, 形象地反映了学习与记忆的内在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简化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系统 (又叫短时记忆系统) , 学习者找出新信息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与此同时, 与新信息有关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原有知识和新信息产生联系, 最后, 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贮存起来。这一过程显示, 新知识在记忆系统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充分说明, 信息不仅要能储存, 而且要能提取和运用, 否则, 就不是有效的、积极的信息。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储存了多少言语材料, 而在于能否把这些内存的言语材料运用在言语实践中。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语言积累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运用的过程。
(二) 从中国文化传承的高度认识了“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意义
语言积累与运用不单纯是一种言语的记忆与表达, 不单纯是对古今中外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语言积累与运用是文化火种的传承, 是民族信念的一种潜移默化, 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当然, 我们也应该鼓励批判、创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因此, 我们得出结论:构建语言积累与运用新理念要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髓。
(三) 构建了若干“语言积累和运用”课堂训练的模式
1. 层进式积累模式即每个步骤层层深入的积累:
(1) 诵读课文, 感知式积累; (2) 复述背诵, 再现式积累; (3) 品读句段, 感悟式积累; (4) 课外拓展, 延伸式积累; (5) 语言运用, 内化式积累。
2.“三环七法”模式把阅读课设计为三个环节:
(1) 整体感知; (2) 研读赏析; (3) 拓展延伸。把语言学习分为七种基本方法: (1) 听, 利用听觉学习语言; (2) 读, 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3) 说, 说自己喜欢某语段的理由; (4) 品, 品味词句的作用与好处; (5) 抄, 抄写精彩词、句、段; (6) 背, 背诵, 巩固记忆; (7) 写, 创设情景, 模仿写作片段。
3. 全程渗透训练模式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
(1) 导入环节训练如《竹林深处人家》的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正楷的“竹”字, 然后要同学们说出与竹有关的成语或诗句。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等成语与“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
(2) 学习生字新词环节训练如《纪念白求恩》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A.读准并识记下列加点的字:狭隘殉职热忱鄙薄
B.默写并解释下列成语:漠不关心拈轻怕重微不足道精益求精
(3) 朗读环节训练如《春》一课设计的朗读环节:朗读下列句子, 读出句子的美, 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A.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4) 理解赏析环节训练如《鹤群》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细读课文, 仔细品味, 把在阅读中发现与体会到的, 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标记出来, 从修辞、情感、形象各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展示自己的欣赏水平。
(5) 巩固训练环节训练如《小巷深处》设计了这么一道训练题——按下列句式说话:______这句话写得好, 妙在_______, 它表现了 (或它写出了) ________。
(6) 拓展延伸环节训练如《蟋蟀在时报广场》我们设计了如下拓展延伸:搜集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 在课堂上交流。
(7) 布置课后作业环节训练如《小巷深处》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散文, 把最精彩的词语、段落写在摘抄本上。
4. 活动课整合训练模式例:
语文实践活动课──《古诗神韵》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 导入:播放外国名曲《月光曲》, 问:哪组同学能用中国的古诗描绘乐曲的内容; (2) 在下列诗句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鸟的名称; (3) 在下列诗句的横线上填上带“春”字的词语; (4) 看表演猜诗句; (5) 诗句唱和。
(四) 总结归纳了“语言积累和运用整合训练”的若干途径和方法
1. 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 “内储”与“外储”结合所谓“内储”, 指人脑在初步理解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识记、保持的过程, 即通常所说的“口诵心惟, 烂熟于心”。方法有几种:听读欣赏、演读背诵、美读吟诵。所谓“外储”, 是通过建立文字资料库或电子仓库等非人脑物质载体对语言、知识进行物化处理, 即旁搜博采, 有闻必录。方法有下列几种:制卡片、剪贴、复印、写读书笔记、计算机储存。
(2) “吸收”“表达”结合所谓“吸收”, 指信息输入的过程;所谓“表达”, 指信息输出的过程。吸收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在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 加强读写结合,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运用信息的机会。方法有:开展主题活动、举行办报比赛、开通小灵通广播台、进行课堂练笔即挖掘课文中的相关因素, 借助阅读课文中的空白处、可延伸处、精练处等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言语材料进行仿写、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等练笔活动。
2.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运用
(1)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强化熟读背诵。A.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B.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C.加强语言的品味、感悟、积累。
(2) 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抓好课外阅读。A.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B.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C.在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3) 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在班级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组织“新闻播报”“校园要闻”“奇闻趣谈”“好书推荐”“成长的烦恼”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平台。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朗诵、演讲等比赛, 学生积极准备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欣赏他人表演, 学习他人所长当然更是语言积累的机会;进行自编小报活动, 学生搜集素材, 自己写文章来点缀更有利于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
4. 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日常生活是语言积累的仓库。组织和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积累常用谚语、歇后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
(五) 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1. 通过实验,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升
三年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学生普遍达到了一种“听”能声声入耳, “说”能出口成章, “读”能心领神会, “写”能倚马可待的优异水平。
2. 通过实验, 学生养成了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三年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学生养成了好看书、勤动手的习惯。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爱好, 作读书笔记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3. 通过实验, 学生写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对全市实验学校统计, 四年中, 实验班级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在各类征文中获奖的作文有160多篇, 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在县、市各级评比中获奖的达300多人次。
4. 通过实验, 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本课题实验从丰富学生的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入手,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会考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六) 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关于语言训练的认识与实践 篇8
那么如何明确语文课的主要目标, 合理安排阅读和语言训练的比例呢?我想必须正确认识三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 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又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语文课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之上的, 不能忽视工具性, 只重视文本的阅读体会。
二是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 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少语文教师课文写什么, 上课就教什么。课文涉及物理, 语文课就成了物理课;课文涉及历史, 语文课就成了历史课。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语文课失去自身特点, 变成了什么都管又什么都管不了、什么都教又什么都教不了的“万金油”。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专门的任务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
三是要正确认识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应该“以读写为主, 兼顾听说”。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均衡, 普遍存在听说能力强、读写能力弱的现象。二是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听说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怎么培养?唯一的途径是训练。而课堂生成的语言训练因为它和具体的情境相连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激情。
除此之外, 我曾尝试请学生用散文的方式来扩写《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意境优美的古诗, 结果学生有的写得幽远深邃, 有的写得古朴典雅, 读他们的作品, 就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已经体会到古诗的含蓄凝练, 古诗的言简意丰。也学习到了细致描写, 锤炼语言。
这些灵动的语言如果不是在这样课堂环境的引导下, 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而这样的语言如果能运用到日后的作文中, 自然会大大提高作文的审美趣味。
综上所述,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 能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 合理大胆地想象, 自由充分地倾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的说写训练在设计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条:
一.充分利用文章留白处,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具体叙述, 细致描绘的能力。
二.是要紧扣文章本身的语言特点,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语言训练。
三.课堂上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长期坚持, 一课一练, 还要求教师能及时评价纠正, 去伪存真, 去粗存精,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积淀。
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 应该说, 在阅读过程中, 只要教者有心, 总能借助文本找准一个点适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⑴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⑵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见《语文教学与文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第39页)
关于作文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篇9
根据这些情况,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一位很有魄力的君主,采纳邹忌的进谏,去除弊政,广开言路,内修法度,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听取触龙的劝说,派出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兵乃出,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唐太宗多次接受魏征的谏议,并把魏征当作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当魏征病卒后,太宗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表现不盲目听信,敢于怀疑的
如:关于石钟山命名有许多说法,而苏轼对这些说法表示怀疑,亲自考察,找到真相,所以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王安石对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也考证了一番,得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启示。
4.表现治学要专心致志的
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反面的则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奕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表示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的
如:从我国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理想的支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勃《滕王阁序》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表现了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豪迈气概。
6.表现口才重要的
刘勰曾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合围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郑国被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迂回包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7.表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
因为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亦犹未悔”,才有了苏武“云天雁断胡天月,塞上烟草陇羊归”,才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才有了岳飞的精很好的效果。
一、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忠报国,才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有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表现百折不挠精神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本人更是百折不挠精神的楷模。
9.表现胸襟乐观、豁达的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10.表现美好爱情的
《孔雀东南飞》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只可惜在强大的阻力面前这种对爱情的表白最后化作一曲悲歌。秦观《鹊桥仙》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把凄凄婉婉的别情点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千古绝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见两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足以证明双方爱之笃,情之深。
当然,课本里的素材并不限于以上归纳的这几类,这几类只不过是课本这个素材库的冰山一角。素材库里还有更丰富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采,去利用。
要利用就要师出有源,这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一些经典片段。因为经典片段的思辨力量是我们苍白无力的语言所无法企及的,与其我们自己讲道理、论点解释的不伦不类,还不如让经典的力量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当然,不一定非得引用原文,如果能用自己的话将经典的东西表述出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引用课本作素材也不是随意的,必须利用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且要善于从一个文本中引申出多个话题,更好地为自己的写作服务。总之,如果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紧时间整理积累课本里面的材料,并在平时尝试着把材料运用到写作中去,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写作内涵会更加丰富,也就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了。所以说高中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应该重视课本,不能舍“本”逐末,要让课本成为作文素材积累的源头。
《少年情怀都是诗》创新生本作文活动课教学实录
赵五州
(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诗歌能力,使学生能创作简单的诗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现代诗歌的特点、创作诗歌的技巧运践中去。例如在《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智取生辰纲》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鲁迅的《故乡》(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两段关于人物的细节动作描写: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杨二嫂)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少年闰土)
这里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要求学生重视对动词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我的老师》、《思考》、《猜猜我是谁》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地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做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不能进行细致的心理刻画。《我的叔叔于勒》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
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存在畏惧心理,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为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的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终于按捺不住,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要描写一个人,要想了解其内心世界,极省俭的方法便是借助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以上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写作示范作用
现在的语文老师似乎不太喜欢写东西,有时要范文就上网去找,慢慢地也就变成只会“指导”而不会写作了。这样固然效率是高了,但对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并无好处,对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不利的,就像一个游泳教练,站在池边上讲固然可以把游泳动作要领讲清楚,但有时倒水中比划几下可能会更好。语文老师也同样,布置学生写什么文章,自己有空也不妨动动笔,既可提高自己,又可体验学生写作的艰辛,感受学生写作中可能的遇到的困难。例如我有一次叫学生写“本色与装饰”的话题作文,发现很多学生对“本色”的内涵把握不准,我便自己试作动笔写,一动笔发现自己对“本色”内涵也并不太清楚,于是自己赶紧查词典、查资料,把它的意思弄清楚。可见,不自己动笔,有时是很难发现学生写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的。同时根据作文教学的目标,教师进行示范性的写作,也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训练的要求,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训练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工程训练,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探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将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方略正在我国许多院校深入贯彻执行,如今已经由原来的初步探索进入规模发展、系统成熟的阶段。
1工程训练是高校教学体系的升级
大家知道,原来我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这其中实践教学所提供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金工实习,即传统技术多工种,多技能的实用工业技术专项培训,延续多年。而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不断更新、运用、发展以及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单靠过去传统的金工实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对现代工业技术的认知及掌握,如何把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一个大的飞跃与提升并与社会融合;这一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教育者的面前。因此,2007年我校在原来金工实习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即把原有的传统金工实习与现代正大力推行的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从此使我们的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有了一个质的跨越和提升。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选择的激烈竞争,原有学生毕业后到岗位进行再培训的观念明显滞后,“能力上岗”已是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的最基本要求,而这种考量在现实中又往往是多方面的。对此,我们学校为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职业条件需求,对如何做好“实践教学”这一课题研究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这包括理念更新、扩大规模、基础投入、师资配备等成为一系列工程。
2工程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一般理论教学不同,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训练有着操作性强,实用性广等特点。学生们经过短期的多工种、多技能的实习培训,就能把书本上理性的知识升华为感性的东西。即看得见、摸得着,而这正适合当今学生好奇、求新、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等特点;正适合当前国家培养人才的指导性教育思路。
工程训练学的就是实用技术,积累的就是实践工作经验,这点尤为重要。它对同学们到工作岗位后发挥才能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体系课程可学到:初步制定产品成型的工艺方法;掌握加工程序的技术要领;学会操作过程的专业术语;进行劳动保护的安全知识。学习期间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能力、挖掘自身潜能的公共实践平台。
课程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指导教师将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导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告诉他们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机会面前要做到是有准备的人。让学生们清楚认识到工程训练可在短时间内就能初步掌握多门工业技术以及基本加工手段和技术工艺,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给他们提供完善的独立思考和操作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工程训练与个人素质的密切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物质文明的日新月异取决于工业技术的发明创造,是工业技术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进程,没有工业技术就没有现代文明。而工业技术又无处不在,工程训练正是了解工业技术的必须手段———材料是如何通过工艺技术成为产品的过程。
组织管理与技术运用是大学生以后到岗位的主要工作,初到现场基本的个人技术和起码的知识的确是最实用的,这一点正是工程训练的学习目的。一旦将来学以致用,功底扎实,自然受益一生,工程训练的宝贵之处也在于此。
人们常说:“21世纪缺的就是人才!”那么如何培育社会适用性人才一直是各大院校探求、思索、力抓的主题。如今工程训练作为专项科目在大学课程体系里必不可少,并体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这一点学校、老师、学生都是有目共睹的。学生能力强,学校口碑好。从最近几年各个院校学生参与工程训练的积极性和实训中心满负荷工作的效果与品质就能看到其在社会迫切需求的实用价值,它完全顺应我们国家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所大力倡导与推崇的方向。
结束语
我国“十三五”的教育发展纲要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具体实施方案。归根结底: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而工程训练以其自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着眼未来,其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张子园,赵晓运,郑宝增.机械工程训练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剖析[J].价值工程,2013,1.
[2]李勇,黄炳辉,殷凯.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3]于兆勤,彭端,吴福根等.加强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
初中作文层级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作文教学在利用层级训练法时教师要在头脑中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按照合理的方式逐层推进教学内容。首先可以从认知层面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认识,随后可以透过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帮助学生积攒写作素材;最后可以透过对于学生思维和感悟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感悟性作文教学。
【关键词】
初中 作文 层级训练 实践 思考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展开中,层级训练是一种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能够层层深入地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展开系统训练。在利用层级训练法时,教师要在头脑中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并且要按照合理的方式逐层推进教学内容。首先可以从认知层面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随后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帮助学生积攒写作素材;最后可以通过对于学生思维和感悟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感悟性作文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对于这些教学环节都有良好的把控,并且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收获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文本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将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培养与构建。
一、认知性作文训练
首先,教师需要展开对于学生的认知性作文训练,这个时期要确定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作为作文教学的初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初中阶段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要让学生了解作文训练需要达到的效果,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方向才会更清楚。在这个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间的不同,在给予学生学习指导时也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认知作文训练阶段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思维体系中那些有价值的部分得以留存,这也是学生今后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更多个性化表达的基础。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个体上的不同,尤其是结合具体学生写作中的一些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会让学生的写作基础更为扎实。
认知性作文训练阶段教师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作文时可限定内容范围,但是同时可以适当放宽体裁形式。只要能达到“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目的,完成“观察——思维——表达”整个过程,使学生产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语言,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景,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教师要有目的地精心设计些富有创造性和一定难度的作文练习,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去探索,用“新”“奇”为标准来衡量其作文质量。这其实也是传达给学生的一种信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作文中如果有一定的创建性,有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的表述,这就是一篇优质的文章。这会让学生今后在独立习作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认知性作文训练阶段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很好的达成。
二、体验性作文训练
随着学生对于初中阶段作文的要求、方向等有了基本认知后,教师随后可以展开体验性作文训练。这个时期的教学重点落在丰富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上,这是学生写作素材和灵感的最直接来源。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习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将这些瞬间留存下来,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中,这往往是一篇优质习作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锻炼学生观察的技能,并且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能力。很多其实值得留意的瞬间学生都未能捕捉到,那些本可以成为学生习作中素材的内容也被遗失。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更加敏感,观察生活时更为敏锐,有更好的洞悉能力。这会让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充分,大家积攒的写作素材自然也会更为丰富。
教师可以时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去探索人生。比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带学生起到田野中去感受春意,去观察小草、麦田、梨园、花朵……随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春”,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写“春”。这样就会使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比如观察景物不一定只限于外表事物,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闪光点。学生只有对于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能力更强,学生才能够找到更多写作的素材,想要表达的感受也会更为丰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写作基础更为夯实。
三、感悟性作文训练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渐形成,大家获取写作素材与资源的素养也慢慢深化后,教师可以让作文教学进入感悟性作文训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写作训练更加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学生要能够在文本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与感受,能够对于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这是作文教学的一种较高要求,也是作文训练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段。感悟性作文训练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思维引导方法,可以透过一些具体的范例来和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与剖析问题的一般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作文训练中加深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多进行独立观点的表达,这些都是很好的提升学生习作质量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写作训练的范例来渗透感悟性作文训练。如写《冬天的小草》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你观察时看到的只是它那枯黄的、被风吹得杂乱的茎叶,但可透过它并不美的外衣,而想到它深埋在地下的根,想到它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的奉献精神。写人物也如此,有的人外表的平凡与缺憾反倒更能衬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残疾人做到的事,更能表现出他的伟大与坚强。教师可以透过这些引导过程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层面,锻炼学生思想的深度,让大家在文章中剖析问题或者理解事物时更加透彻,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更具可读性,也更加富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吴禹春.试论作文命题的改革【J】.北京教育,1994(10)
【2】万晓庭.路,还是让学生自己走的好——浅谈作文批改与讲评【J】.北京教育,1994(Z1)
【3】潘新和.夏丐尊写作教学观初探【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4】邵宪邦.写前指导的基本特点与运作要义【J】.吉林教育科学,1994(01)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篇12
1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探索工程训练体系的新模式
1.1 探索新形势下工程训练体系的新模式
工程训练中心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条件下工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 从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网络条件下的集成技术培训方向转化, 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化, 并在工程训练中尽可能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力图解决工程实践与理论基础、教学实验之间的关系, 常规机电技术与先进机电技术之间的关系, 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经过不断探索, 初步确定了我院工程训练教学的五个层次, 每个层次又分若干个工程训练模块。为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工程训练的要求不同, 我们在通用训练模块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针对性训练模块, 并在建筑环境及设备等专业进行了试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 改革实习教学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大工程知识背景, 随着数控设备和特种加工等新技术设备的增加, 我们改革了课程教学内容, 新技术实习教学时间增加到了30%以上;我们探索了数控线切割和激光雕刻机的创新性的实习教学方式;指导老师在示范教学后, 由学生根据爱好自行设计加工出富有创造性的工艺作品,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金工实习设计综合训练模块 (目前只对机械类学生)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加工组装成独立运行机械装置, 使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1.3 重视科学研究, 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 中心立项院级科研课题一项, 省级教改课题一项, 国家高科技发展研究计划一项。中心教职工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5篇, 其中SCI 、EI等收录10篇。近年来中心教职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得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二等奖一项, 湖南省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心作为全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创作基地, 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12项次。2007年7月工程训练中心出色地完成了由我院承办的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新与制造大赛暨湖南省第十一届金工学术年会的会务组织工作, 我院学生表现出色共获五个一等奖、五个二等奖, 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指导的两个作品均获得一等奖。
由我院工程训练中心主持的《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水平工程训练体系的探索》课题已列入2007年湖南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2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机械基础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实习基本要求和我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 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教学文件。制定了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教学大纲》、 《实习报告》、 《训练卡》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等各种实习教学文件、授课计划和教案、讲稿。
工程训练教学的特点是学生每天与高速运转的机器打交道, 危险性比较大。我们除了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外, 还给每位学生发放了《工程训练守则》, 每个工种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还配备了安全文明实习管理员, 负责每天的安全生产检查和每周设备保养检查, 保证了中心在建设改造与正常实习教学同步交叉情况下的安全文明实习。
为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我们采用了学教互评的考核督促办法, 一是制定了完善的金工实习成绩考核办法, 将十二个实习工种按教学大纲的时间分配及重要性给定一个权重系数, 每个工种的实习成绩又由安全文明、实习操作件质量、实习报告等三个部分成绩组成, 每个部分也制定了相应的成绩评定办法。最后将十二个工种的成绩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折算成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 从而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学生日常评教制度, 每批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听取学生对实习过程的反映和意见, 由学生填写实习情况调查表, 教研室进行总结和讲评, 从而掌握了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手资料, 为提高教学质量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打下了制度基础。
中心积极开展了教师互评互学活动, 开展了精彩一课等教研活动, 开展了各工种授课计划与教案的集体研讨、示范课培训和指导老师培训等活动, 使得教学方法不断优化, 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 开展内培外引, 逐步提高指导教师素质
近年来, 随着大批新技术设备投入教学, 原有教学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教学要求都存在差距。工程训练中心采用内培外引等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年来选送外出学习的老师达12人次之多, 引进“211工程”大学硕士一名, 引进获湖南省数控比赛第二名的技师一名, 一人进入湖南省“121人才工程”。
4 发挥优势, 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我院的办学宗旨之一, 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已成为湘潭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培训基地、湘潭市劳动局就业培训合作单位, 中心为湘潭广播电视大学等院校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教学服务。中心正在申办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将为我院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等服务工作。中心作为全国唯一仍在运转的“教育部金工实习教学指导人员考试与培训中心”正在筹办第十一期全国普通高校金工实习指导教师培训班。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教育部对我院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 工程训练中心获得优秀等级的评价,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出了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明.创新理念下的工学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4) .
[2]惠记庄.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型的工程训练中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7, (9) .
【训练与实践】推荐阅读:
短跑训练的实践与体会06-28
作文训练的实践与体会07-02
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论文05-22
朗读训练实践09-19
综合实践训练11-08
专业综合实践训练06-13
模拟实践训练教学09-21
综合实践专项训练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