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与赏析

2024-07-14

阅读训练与赏析(共9篇)

阅读训练与赏析 篇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课的任务在于着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以及阅读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词汇, 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应是主体, 是中心,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辅导、诱导及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的灌输, 忽略了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语言技巧。多年来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重视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 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讲解句子层面上的语言难点, 试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则忙于背诵语法规则和单词, 认为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就是掌握了文章的意义。其结果是学生具备了很好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能力却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正涵义。

近年来, 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教材的内容及编排形式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方法也随之有所变化, 突出表现在教师的课堂地位, 由主讲改为主导, 成为阅读教学中的指导者。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指导任务, 我通过实践教学, 提出以下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以供同行借鉴。

一、引导学生加强对语境知识的掌握, 对把握阅读内容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篇文章, 其内容本身的意义比文字意义要重要得多。表面来看, 学生阅读的是语言文字, 但文字背后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文字只是表达内容的工具, 阅读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其背后的内容。因此, 关注文化语境知识的学习, 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和语言内涵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意义。

学生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们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他们的交际能力则决定了他们对于一定情境的理解。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通过正确的相互理解, 使阅读能够顺利地进行, 从而使阅读转变成读者与文字或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而要想使这项交际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交际的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语言作为基础。

在进行阅读时, 一方面, 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尽可能地了解与文章有关的知识, 以便加深对作者和文章的理解和挖掘另一方面, 要想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具有博而精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人性的陶冶。同时, 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文化和文学方面的内容, 尽可能多地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民俗, 培养他们学会运用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语言、了解文化。通过背景知识的教学, 学生会不自觉地发现: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会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 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二、适当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 将注意力集中于宏观结构, 更有效地提取所需信息, 提高其阅读理解水平。

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阅读的速度就是理解的速度 (胡春洞、戴忠信, 1998:34) 。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逐词逐句进行阅读, 过分依赖视觉信息。这既妨碍阅读速度的提高, 也影响阅读理解。2) 过多注意细节, 抓不住文章重点。学生习惯于课堂的精讲细练,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字、词、句和语法结构等上面, 而忽略了文字所承载的信息, 并且容易遗忘前面所读的信息, 从而导致理解力下降。3) 过多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如果适当提高速度, 那就会迫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上, 从而提高理解力。

究其原因, 1) 学生在加快阅读速度时, 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需信息上。他们会先看题目, 然后快速浏览文章, 获取相关信息。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宏观结构。2) 适当加快阅读速度, 有利于学生对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如果对保存的信息不及时加工处理的话, 便会很快丢失, 那么后面所获取的信息便会因为失去关联而变得支离破碎, 我们就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所有的细节, 并且提取信息。因此我们应尽量注意那些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 也就是宏观结构。3) 学生慢速阅读对阅读理解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危害 (胡春洞、戴忠信, 1998) :其一, 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有一个集中点。如果学生将注意力放到部分信息上, 将部分信息作为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就很有可能失去其他信息, 不能理解整体。其二, 慢速读者阅读过程复杂, 他们往往以词为视幅单位, 对一个句子的处理需要多次定睛才能完成。由于视幅小, 大脑记忆负担重, 因此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细节问题, 容易造成见树不见林的结果 (同上) 。其三, 慢速读者不善于利用篇章知识, 不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和宏观结构, 他们阅读是消极的、被动的。4) 对于阅读理解, 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提取和加工有关信息。适当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篇章知识来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掌握其宏观结构,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立体的意义框架。

最后, 引导学生根据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文章中的已知信息对文章中作者的真正意图及暗含信息进行合理推测。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是文章整体意义的一部分, 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作者对于文章中所讨论话题的态度。推测即是根据已知信息经过读者的合理分析对作者未直接表述的含义进行提炼。在这个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推论的基础是依据作者的话语而不是读者本身的感觉或经验。2) 确保作出的推论能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3) 作出推论后, 应检查是否跟文中的表述相矛盾。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阅读训练与赏析 篇2

(一)别踩疼了雪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⒁雪花在天空舞蹈!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

19、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4分)

●20、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3)

21、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22、选文第⑽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50字左右)(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9分)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7.“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分)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21.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三)大医仁心

周大新

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的一瞥: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天呐,90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

我当初和你一样:不相信!因为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36—60岁。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去做这样的手术?

今年2月下旬,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之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看吴孟超做手术。我心中想的是:我一定要看出个真假来!

那一天早饭后,我在一位医生的带领下,到医院手术准备处领取了一套消过毒的隔离服。随后,走进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这时,我看见了吴孟超。和照片上的他相比,他失去了伟岸和威武,真实的他原来就是一个身材不高、体态偏瘦的普通老人。

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

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

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

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B超室为病人做过B超检查。

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

他站的是主刀的位置,看来他是真的要亲自为病人做手术。

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

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

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

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

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忙,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

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吴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的脸,轻声说:“别害怕!”那病人微微一笑,回答说:“有你在,我啥都不怕。”十几分钟以后,第二台手术又开始了……

眼见为实。一个近90岁的老人在这天上午为两个病人做了肝胆手术,耗时3个多小时,而且都非常成功。

我不能不信。我查了一下有关吴老的统计资料,仅2010年,他就主刀完成手术196台。他主攻肝脏外科以来,已主刀完成14000多台肝脏手术。按每天平均两台算,他得连续工作7000多天。换算一下,是得连续工作20年呀!

接下来,我就特别想弄明白:他,吴孟超,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过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为何还要让自己如此辛苦?为何不歇息歇息,享享晚年之乐?

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的岗位是手术台,只有在手术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才舒服,才痛快;再说,做手术时,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时说说话,聊聊天,我很开心;还有一条,我们外科医生要想多带出好学生,必须上手术台;最后,是有好多病人希望我亲自给他们主刀,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只要我还能干,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手术室里,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我会感到幸福……

一个90高龄的老人!

一个罕见的老人!

(选自2011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有改动)

16.文章题目《大医仁心》该如何理解?(3分)

答:

18.文中说吴孟超“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又说“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这互相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19.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神态描写:

作用:

★20.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吴孟超是一个怎样的人。(5人)

答:

方法讲解:

1.考点摘录题(原因归纳)

(1)先找到问题点的出处,联系上下文理解(2)多数是摘录原文。(3)少数是根据原文归纳。(4)要逐条归纳。

19、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4分)

▲17.“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分)2.考点

5、赏析题(词语、句子、语段)如何赏析句子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

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3.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6:“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7:“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8: 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中的题目(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9: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例句10: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1.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中的题目(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例句12.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中的题目(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三)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句1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4:“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5:“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例句16:“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赏析: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细雨”、“朝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气”、“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息。

三、句子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例句17: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击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赏析:可从修辞(拟人)的角度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的内容。此句表现了大海愤怒时壮观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例句18:“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赏析:可以选择艺术手法(直接抒情)作为切入点,落脚点在于分析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文章的主旨。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的人却感到愉悦。海潮激起作者的心潮,由此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透过鲁彦热爱大海的感情,看出了他那积极进取、勇敢搏击的人生态度,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总之,赏析句子的方法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明确答题规律,掌握答题方法,清晰答题角度,多练多思,就一定能提高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20、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3)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3.考点

7、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3)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表现方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设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联想

★21.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5分

★19.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神态描写:

作用:

★20.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吴孟超是一个怎样的人。(5人)

四、总结本课收获。

参考答案

(一)19、4分在女儿的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她想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20、4分(1)第一个“踩疼”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第二个“踩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1分)

3分(2)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等,紧扣“黑夜”理解,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紧扣“雪白”,1分),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紧扣“亚”理解,1分)21、4分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2分),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22、5分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你!(能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2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

参考答案

(二)17.(4分)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非银行的顾客;银行职员不给这位开了账户的14岁的男孩取钱。

18.(2分)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19.(4分)(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

20.(4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从侧面烘托出“黑人”保护孩子利益的执着;欲扬先抑。

(1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5分)性格(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关注细节,小心谨慎;耐心热情,关心客户;热爱工作,忠于职守。

启示:(2分)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

(三)16.(3分)

答:意思是真正的名医不仅医术精湛,同时还应该具备一颗仁慈善良之心。

(意思相近即可)

17.(4分)

答:递进关系(2分);这3段放在文章开头层层深入,逐步引出文章主人公吴孟超,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分)

18.(4分)

答:不矛盾。(1分)“慢”是说吴孟超作为老人平时正常的动作特点,因为毕竟他已近90高龄;(1分)而“快捷”是说他进入工作状态时的动作特点,表现了他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让他年轻了许多。(2分)

19.(4分,各2分,酌情给分)

答:神态描写:“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

“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

作用:准确地反映了吴孟超对工作严肃认真、投入工作时精神抖擞、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20.(5分)

随堂阅读与作文训练 篇3

关键词:阅读,写作训练,应用

在中考中,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教师及学生都明白作文的重要性。但中学生写作现状令人堪忧:真正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写不好作文,在作文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逃避性、盲目性和脆弱性,严重影响到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项训练就是围绕阅读中的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形式活泼多样,可写人记事,也可描景状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使长期沉积在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极易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系统训练,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妙结合阅读中的对话进行练笔

在众多的阅读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精练的人物对话都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透过它,可以更深入地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把握主题。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回到了分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伙伴闰土,然而“我”却怎么也感受不到那种好友重逢的激动与喜悦。因为,“我”在他那枯枝般的手上看不到红活圆实的痕迹;在他那灰蒙蒙的脸上找不到那紫红色的活泼与可爱;更因为在他那微弱的“老爷”声中,再也寻觅不到那亲密无间的“兄弟”之谊。这一声“老爷”如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进“我”的胸膛,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这一声“老爷”的背后蕴涵着什么呢?学生从他的那份“欢喜”中读出了两个童真少年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从他那份“凄凉”中读出了他生活的拮据与精神的苦闷;更从他的困窘中读出了他所认为的封建等级的不可逾越。他如木偶一般逆来顺受地迎接着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与“我”再也不可能成为“兄弟”了。同学们在颤抖的声音中解读着闰土的心语;在沉郁的文笔中述说着闰土的无奈;在激愤的思潮中控诉着封建制度的腐朽。他们用心灵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巧妙结合阅读中的争辩进行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是一种观点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我们可在辩论之后,让学生写出心中所思。这样做,既可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又可创造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古代圣贤孟子层层深入地论述了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极富有说服力。然而人们所渴求的一帆风顺的境地不更能促进成才吗?到底是“逆境成才”,还是“顺境成才”?这时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学生们争先表达自己的看法,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还自发地结成了统一战线,形成了双峰对峙的局势。赞成“逆境成才”的同学们列举了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古今中外名人在挫折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例子来证明,极富有气势。赞成“顺境成才”的同学们则条分缕晰地分析城乡教育差别较大的现状,强调良好的环境对成才的重要作用,还列举了温室培育蔬菜、水果、花卉等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双方或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搏击对方,争得面红耳赤,难分伯仲。当时激烈的争辩场面,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小练笔交上来后更是令我激动不已。它们有血有肉,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真正地获得了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

三、巧妙结合阅读文本中的场景进行练笔

在典范的阅读材料中,常常有很多精彩的场景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它们有的以优美的场景吸引读者,有的以深情的描述感染读者,有的以耐人寻味的场景启人深思。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紧密地结合这些精彩的描写,深入分析体验感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阅读写作与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例如:台湾著名作家王鼎均的《那树》一文,以一棵老树默默为人类奉献反而无辜地惨遭杀戮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存在之间的矛盾,朴实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作者的同情与忧虑。尤其是文中描写老树的葬礼这一场景更是感人至深。老树预知自己的被罚,事先将自己的不幸告知体内寄生的弱小的生灵,提醒它们做好迁移的准备。那些弱小的生灵们在临行前排着整齐的队伍,绕着老树依依不舍地道别,真是耐人寻味。走近那棵老树,走近那些弱小的生灵,在生离死别之际它们会倾诉些什么呢?学生们静静地思索着,深切地体验着,在幼稚的字里行间,有的倾诉着对老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着对老树由衷的赞美,有的强烈地谴责着人类伐倒无辜的罪行,有的提出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性思考,有的表达着人类美好生活在碧水蓝天、绿林环绕的优美家园的美好愿景……是的,弱小的生灵尚且有知,更何况我们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面对老树的不幸,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呢?学生们在充满深情的场景描写中感悟着作者的同情与忧虑,既提升了语言品析的能力,又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所写出的练笔自然有血有肉,有了灵魂,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如意娘》阅读训练答案及赏析 篇4

如意娘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注】①此诗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写给唐高宗的情诗。

1.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具有多重含意,历来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要赏析。(6分)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武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运用赋比兴手法(1分),“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1分),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2分)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2分)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2分)(考生“赋比兴”手法必须答到,后三点写出2点即可)

2、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1分)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1分)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1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相思愁苦(2分)。

赏析:

《如意娘》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所写的七言绝句,是写给唐高宗的`情诗。此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阅读与训练,不可本末倒置 篇5

一、阅读的主人是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只有自己去读书, 才能在接触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且也只有学生的自己读书, 才能扫除文字障碍, 才能走进文本, 才能开展阅读对话。如果学生不读书, 就不能从文本中获得信息;如果学生不读书, 就不能完整地了解文本内容, 也就不能有自己的阅读体验。现在的情况是,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太少, 课外预习的时间少, 上课读书的时间少, 学生还没有阅读文本, 还没有走进文本, 就要完成大量的练习。而且这些练习, 都是具有指向性的, 学生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 而是为了答题。

这样的练习, 与阅读的目的背道而驰, 只是为了训练练习的技巧与答题的速度, 对真正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成正比, 这也是语文阅读无效教学的原因之一。所以, 以练带读, 这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人的时间和权利, 长此下去, 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的过程是积累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也是在不断进行积累的过程, 并把自己原有的积累与新的积累重新进行组合, 构建成自己新的知识与能力体系。阅读过程的这种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缺少了这种积累, 那语文的能力和素养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阅读积累是需要时间的, 而不能靠蜻蜓点水式的。如果是浮光掠影式的阅读, 再进行大量练习的训练, 那是不能真正形成语文的积累的。

所以, 我们需要在课堂中把目光放在引导学生的阅读上, 通过默读、朗读、精读等多种形式, 学生才能走进文本。同时, 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读中做笔记、做批注, 在读中圈点勾画, 这样的读书才能形成积累, 也比阅读中的所谓训练一定更实在, 更有效。而训练是一种功利性, 养成了学生阅读浮躁的习性, 不愿走进文本, 不愿做质疑探究, 只要完成练习, 也就完成了阅读的任务。这样与阅读的积累没有联系, 自然不能收到阅读的应有之效。

三、阅读的理解是悟性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书读多了, 其中的意思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是古人都懂得的道理, 可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中却忽略了。我们一方面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差, 一方面又不肯放手去让学生自己读书。对文本的解读, 现在一靠教师的讲解, 二靠教辅资料的辅导, 三靠练习训练。但是, 这种训练只能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 对培养他们理解能力, 提高他们在阅读中的悟性, 是毫无帮助的。

其实, 对一个句子的理解, 特别是那些深层含义的理解, 是需要学生有时间去思考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神童, 不可能一读就懂, 即使在课堂上能很快回答出来, 许多时候不能他们自己悟出的, 而是借助于教辅资料上的答案回答的。一个靠教辅资料的答案来学习的学生, 他的阅读能力, 他的悟性显然是难提高的。

悟性, 也是需要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它也是长期的阅读积累中逐渐培养出来的。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是学生自己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如果我们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就会妨碍这种悟性的成长, 也就会扼杀学生思考与体验的能力。

四、阅读的能力是素养

学生阅读能力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同步进行的。他们的阅读能力中最核心的是自己学会阅读, 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大量的练习, 把他们变成了训练的工具, 答题的机器。而这种练习训练并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更谈不上形成语文的素养。同时, 一些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 也是这些练习造成的。试想, 当丰富多彩的阅读仅仅成为一种训练, 这是多么索然无味的, 又是多么烦人的事情。可我们的阅读功利化后, 那就只有赤裸裸的考试。

可是, 我们的学生需要阅读的能力与素养。而这种能力和素养不是口口相授就能获得, 也不是大段大段的练习就能得到的。所以, 我们需要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阅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 形成阅读的思维品质, 这才是最重要的。

五、阅读的破题靠教师

真正能够让学生突破阅读能力培养瓶颈问题的, 恰恰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我们必须改造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 给予学生阅读时间的保证。课堂上, 教师需要有精彩的讲授, 那是学生靠自己的能力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堂上, 需要指导学生的方法, 这些方法是最适用的。课堂上, 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这些习惯是他们学会阅读并且是终身受益的。

所以, 我们教师要有正确的课堂教学的选择策略, 把学生从大量的练习中解放出来, 把课堂评价的标准从花架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就是语文, 让阅读就是阅读。这样的课堂才能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这样的阅读才能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浅谈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篇6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翁的佳作, 我们最为熟悉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行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描绘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空明’二字更是绝妙, 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 出奇制胜。”然而却描写了一个玲珑剔透, 冰清玉洁的银辉世界。苏赋般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它以其短小精悍、意味丰富而扣人心弦。只读一词, 便让世人品味悠长。如何让孩子们走近、嗅闻、汲取它的精华, 丁老师无疑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全文不仅委婉地描绘了月色的动人, 还含蓄地讲诉了苏翁在闲适中见细腻的复杂情感, 短短八十余字状写出了苏翁流传千古的“苏氏月光”之美, 无观之以目, 而观之以心;无观之以心, 而观之以气。这文中的“心”与“气”是文章的精华, 站在这个角度, 重新审视丁慎杰老师上的这节课,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苏翁的此种意境, 结合多种朗读方式, 采用了配乐朗读, 辅之以联想想象, 让学生设身品味。真正让学生用心去品味, 用心感悟到苏翁身上的此份“意气。”

要尊重学生的质疑, 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 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课堂上, 丁老师尊重学生的质疑, 从标题问难、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环环相扣, 层层提升, 在老师的引导下寻芳觅蜜, 渐入佳境, 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或触摸了苏翁豪迈乐观的灵魂, 或汲取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 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在朗读品味中, 也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朗读品味没有轻易否定, 而是通过增删字词、创设情境、教师范读, 适时地出示背景资料等方式, 引导学生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所感, 让学生在困惑质疑与思考中层层破茧, 碰撞思想, 积蓄力量。丁老师的追问, 使课堂有深度, 对“清闲”“悠闲”“安闲”“闲人”的解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捕捉信息, 达到了读与悟的结合。

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研究 篇7

一、通过阅读批注提升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对文学的阅读,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体悟到人性的真善美,语言的综合使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思维变得更为开阔和灵活。把这些体验运用到写作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头脑,写作就是语文教学的腿脚,只有有了头脑的指挥,腿脚才能够自由灵活地行走,有了腿脚的支撑,头脑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行走得更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批注,写出自己对所阅读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世界名著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内容学生可以进行批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文中的比较有感触的语言进行记录,抒发一下对这些语言的想法,这些语言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帮助等等。有的比较优美的句子,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标注,说出他们优美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据这些句子优美的关键所在进行仿写。对文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有没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你的看法是和作者的保持一致,还是和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其性格有变化没有?这些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批注。经过这样的阅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通过写作的不足确定阅读内容

阅读和写作之间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不但增加阅读量、储备较多的语文知识和经典语句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写作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不足,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需要在哪些内容方面增加阅读量,以弥补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写作题目是《理想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议论体裁的写作题目,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写完同样一个题目都不是问题。但是想要写好这样一个题目,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题目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想要把这个作文写出亮点、写成高质量是不可能的。学生在写作这篇作文的时候,需要从这几个方面付出努力。语文教师做完这些指导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写作了。在写作的时候,学生就能发现自己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查漏补缺,发现自己语言储备不足的,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阅读一些名言警句和优美的散文;发现自己的结构方面不足的,就可以多阅读一些结构比较严谨的议论文;发现自己整体布局不好的,可以阅读一些布局比较好的小说之类的文章。这样通过写作的过程在知识储备方面的欠缺,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不但能提高写作质量,也能平衡阅读书目的类别,让写作和阅读相互补充。

三、通过读写结合促进双方共赢

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对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同样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让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领悟到人情的真、善、美,也能看到人性贪婪、自私的一面。通过阅读,学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知。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对世界的认知大多处于比较肤浅的层面,通过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弥补学生生活阅历方面的不足。这些认知对学生的写作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更有韵味,体现更多的人生的哲理。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阅读的过程,通过对自己写作作品的阅读和同学优秀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写作过程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写作过程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过程,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了解,明确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案。

四、总结

阅读训练与赏析 篇8

1. 课堂阅读的训练方法

(1) 选好阅读材料、成功的阅读的关键是要选好阅读材料, 初中学生阅读的材料, 应该是文字浅、篇幅短、有趣味、形式多、有注释的。

文字浅是指阅读材料不能超越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 不能要求学生去读那些读不懂的文章;篇幅短的读物阅读起来费时少, 容易获得成就感, 有助于学生看到成绩, 树立信心;有趣味的材料初中学生才乐意读, 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有利于激励学生克服困难, 坚持阅读。阅读材料应该形式多样, 题材多样, 如故事、童话、小诗、幽默、对话、传记、科普等都应该是学生阅读的内容, 使学生充分看到阅读的益处, 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有注释是说对阅读材料中的有关语言点、关键词语、背景知识和难点要有注释, 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要点。

(2) 交待阅读任务:每布置一次阅读训练都应有较明确的要求, 以便学生具体操作, 阅读任务的布置应包括以下内容:

阅读时间, 如五分钟读完全文;

阅读要求, 如读懂并记住全文大意.阅读之后要回答几个有关的问题等;

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还可以适当的介绍文字的大概意思, 或者介绍故事的开头, 或提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学生自行阅读:将阅读材料发给学生, 由学生自行阅读, 或者学生两三人一组分组阅读, 以便讨论个别有难度的词语, 教师则巡视全班同学的阅读情况, 进行个别指导, 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较后进的学生。

(4) 检查阅读效果:学生独立阅读后, 应立即检查读的效果。检查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口头检查;二是书面检查。

口头检查时, 通常的作法是提一些有关读物内容的问题, 要求学生回答。口头检查的优点是反馈及时, 能迅速了解学生的阅读期解情况;缺点是检查面小, 仅能了解到少部分学生的阅读情况。

书面检查也叫笔头检查, 通常的作法是将事先印好的检查性练习 (如填空题、是非题、选择题等) 发给学生填答, 然后收上来课后批阅, 或当堂集体校对答案, 以检查阅读效果。

(5) 阅读训练小结:在小结时重要的是要结合阅读中的实例说明有关的阅读技巧, 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 整体阅读, 把握大意, 注意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 猜测词义等, 使学生每进行一次阅读训练都真正有所收益。

2. 课外阅读的训练方法

课外阅读训练与课堂阅读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阅读时限长, 要求更加灵活, 阅读范围更加广泛。

(1) 指定阅读范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学的需要选择好适当的英语读物, 并对读物的内容、大意、难点、关键词语等作出充分的辅导准备。然后向学生指定阅读范围, 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安排时间阅读, 规定一个较宽松的期限进行检查。

(2) 进行阅读指导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时会向教师提问, 所以教师应该随时答疑、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地阅读。对个别比较集中的问题, 可以在英语课上集中讲解。但要注意不要就问题谈问题, 应该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检查阅读效果

到了规定的阅读期限应该检查学生是否读完了指定的阅读材料, 有哪些学生来完成阅读任务, 原因是什么等, 然后开始检查性的练习。练习可以口头与笔头结合进行:口头练习以回答有关问题, 复述、讲述读后心得等方式进行。笔头检查可以要求学生完成预先准备好的答卷, 回答有关的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等。也可收阅学生写的阅读笔记、心得等进行检查。

(4) 开展专题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读物的中心思想、文章情节、人物分析, 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 交流心得体会, 这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使他们加深对英文读物的理解。

二、初中英语阅读训练的技巧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从—开始就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英语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传授英语阅读的技巧。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工作, 它能使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1. 力戒翻译理解

初中学生初学英语阅读, 往往逐句译成汉语, 否则便觉得理解得不透彻。为克服这种心理定势。应告诉学生能看懂的句子就已经理解, 没有必要译成汉语再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带着具体的疑问词去读句子, 得到了关于Who?

Whom?What?Which?When?Where?How?等问题的答案便是

正确的理解, 帮助学生克服翻译理解的习惯。

2. 培养视读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念读、唇读、指读、晃读、重读等都会大大地响阅读速度的提高,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视读的习惯, 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提高阅读速度。读得快才能多读, 多读才能尝到阅读的好处和乐趣, 才能更快提高阅读能力。

3. 注意抓住关键

每个句子里都有一个以上的关键词, 它们负载着重要的信息, 决定着整句的意思, 只要抓住了关键词, 整句意思就容易理解了。在理解各句意思的基础上, 段落和文章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所以抓住关键词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技巧。在训练英语关键词阅读时, 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句中的实词上, 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短语, 都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 而其他词可以快速掠过。

4. 以意群为单位阅读理解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 并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学生应克服远涧阅读的习惯, 养成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理解的良好习惯。为了培养学生按意群词组进行视读的能力, 可以在阅读开始阶段先把短文按意群划分后再要求学生视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就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面, 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这样, 学生才能在阅读文章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提高英文阅读的兴趣。

阅读训练与赏析 篇9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物流应运而生,并继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而物流在国内也成为大力培植的重点行业。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物流人才,尤其是物流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英语则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高级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因此物流英语((EL) English for Logistics)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各大院校的重视。本校也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因而物流英语成为了本院物流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公选专业基础课程。然而物流英语(EL)作为新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难免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因此我作为物流英语教学工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物流英语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和物流英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在本文就目前高职高专物流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物流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及物流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二、高职高专物流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英语阅读是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物流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欲求学生提高英语阅读基本技能、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物流专业知识,然而目前的物流英语阅读教学却存在以下问题阻碍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一)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物流英语阅读课程,并在后来物流专业知识与物流英语阅读课一直不同步,使学生在未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之前阅读较深的相关物流专业知识的英语文章,给物流英语阅读教学带来障碍,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学生在阅读专业英语文章时,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另外,不开设基础英语课而直接学习专业英语课,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薄弱,表现为存在词汇量不足和读不懂长的复合句。

(二)阅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符。

本院学生既有从普通高中参加全国高考直接考入的学生,也有来自职高、中专、技校的学生,因此一个班的学生会出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掌握的词汇量不等,而学生所阅读的物流英语材料内容太难、太深奥,生词量太大,篇幅太长,句子结构复杂,加之没有专业知识,学生理解困难。

(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需要改变。

由于教材难度大,学生专业知识缺乏、教学班级规模普遍便大等原因,主要采取“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方法,讲解生词及术语,对文章进行翻译;教学中教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统一方式传授,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引导,使起点低的学生失去信心,起点高的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很少,有时像是“满堂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佳。

(四)物流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职业院校从事物流专业英语教学,除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要精通、熟悉英语教材,以及用作教学语言的英语。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里这样的师资比较紧缺,现有的从事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为英语专业教师和物流专业教师。前者对物流专业知识的缺乏及后者英语表达水平的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实施英语环境下物流专业教学难度加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高职高专物流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思路

鉴于在物流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设想了以下改革思路。

(一)教学相关部门与物流专业的所属系部沟通,优化课程设置。

学院教务处、英语专业教师所属系部与物流专业的所属系部沟通,优化课程设置,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层次、高质量顺利开展,保证专业英语课与基础英语课及专业理论课之间协调地过渡和衔接,保证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可以尝试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对后续的专业英语课学习有铺垫作用的基础英语课,给学生提供一切平台在词汇量、语法及英语基本技能等方面打好英语基础;继而在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英语阅读课,学习专业词汇术语、专业知识文献,提高阅读能力,进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词汇和阅读技巧了解和获取最前沿的国际物流发展动态。

(二)选用精当、合理的阅读教材,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材选用的精当性、合理性是衡量学科发展实力的重要方面。可以运用“需求分析”理论对高职学生物流英语阅读作相关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分析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准绳进行选材,使阅读材料要有实用性、可读性。作为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物流专业英语,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还要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炼性、英语技能的实践性和辅助性,并在教材的内容上还要突出其岗位的特点。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转变英语阅读教学观念,使用“交流—互动”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主动介入的过程。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学习观,把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同时,贯彻教高“16号文”的重要思想理论,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并以多媒体教学为教学辅助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声音和投影屏幕显示文字、图形、动画、录像等向学生传授知识,故将其用于物流专业英语课堂上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即更直观、更形象、更快捷,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未听懂的词汇和掌握课程的难点。

(四)加强物流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从事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英语专业教师,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听说能力强,但是物流专业知识欠缺,授课时往往把教学内容当作语言学习课来讲解,但一接触到物流专业知识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此外,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比较年轻,教学经验及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重视对物流专业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获取专业资格证书,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实践,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和提高。

四、结语

物流专业英语阅读作为培养物流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获取更多专业信息和上岗就业实操的一种工具,理应而且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应选择适合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教材,并要优化课程配置,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加强物流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物流专业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必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性如, 万笑影.物流英语[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4.

[2]李相敏.高职物流专业的英语教学探讨[J].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2007.9.

[3]李峰.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论丛.

[4]王成林, 刘红, 王微怡等.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研究[A].

[5]彭建琼.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刍议[J].科教文汇, 2007.06.

[6]李瑞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A].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0.

[7]姚秀梅, 丁宇.“需求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材料选择中的应用[J].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外语文法系.

上一篇:三让下一篇:女性生殖器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