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阅读训练

2024-08-25

进行阅读训练(共12篇)

进行阅读训练 篇1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能力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考试卷中, 阅读理解的题目是重头戏, 可见阅读成了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如何训练学生进行阅读呢?

一、阅读材料必须有针对性、趣味性

要选择一些适于初中水平的学生阅读资料, 调整阅读难度, 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选择出难度不同的开放性阅读材料,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主发展。内容分级由易到难, 具有弹性, 而且要今昔兼容, 侧重表现最新的题材, 尤其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和浩瀚的知识信息,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阅读刊物和一些附有插图的卡通书就很生动、活泼、有趣。适合中学生的英语读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报刊类, 二是小说杂志类, 三是有声读物。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智能, 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理解

阅读智能在整个英语阅读活动中自始至终起着重要作用。它包括猜词悟意、推理阅读、概括阅读和预测阅读等能力。充分运用阅读智能, 有目的地愉快阅读, 除了根据上下文意义猜测词义, 也可根据构词法进行词义猜测。并且还可以依据句子的结构如对比或排比的形式来猜测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标题可以使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 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可以概括出整篇文章的大意。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帮助学生高效率地阅读理解

1. 阅读前。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 帮助学生在阅读时做一些精心的设计。如“语言点问题”的设计与作用;“整体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趣味思考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能够带着解决这三类问题的心态去阅读。

2. 阅读中。

在阅读时应提高视读的速度, 扩大视读的广度。切不可在个别难懂的词句上磨蹭, 只要全篇理解了, 个别难懂的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去猜测, 去推断。而且在阅读时应注意语言中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练程度。

3. 阅读后。

读完一篇文章后, 要回味一番, 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中心思想、人物事件、论点论据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看几次, 要留心关键词句, 注意弦外之音, 要尽量理解文章作者的原意。

此外, 我还利用每天上课的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每次一篇, 后附几个问题, 做完后统一给出正确答案。经过一系列的阅读训练后, 初三年级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阅读训练。

总之, 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是长期的、大量的、广泛的。只有通过逐步积累, 学生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进行阅读训练 篇2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还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赋,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3.本文的开头写刘谦有什么作用?(3分)

14.“兴趣不仅是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15.运用引用论证,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举出两例分析其作用。(4分)

16.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

13.举了刘谦在兴趣的引领下,执着追求,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的事例,(1分)引出了中心论点——兴趣是成功起点,我们要将兴趣进行到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14.入场券:对学习的“外在吸引”,即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2分)

飞船:对学习持续不断的“内在需求”,产生持久的动力。(2分)

15.例如引用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名言:“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的名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的”的观点。(引用内容1分,论证观点1分)

引用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的观点。(引用内容1分,论证观点1分)

怎样进行小学阅读训练 篇3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言训练有被削弱的严重倾向,这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新课标的精神,阐述了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语言训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 探究”、“开放” 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了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进入误区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训练太呆板、太僵化、太机械,学生学习知识是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并且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而需重新构建,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中知识和能力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适当的方法,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强记强训。另外,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过程应积极主动,重视情感体验,才能转化成素养,因此三维目标必须整体推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 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 你真行! 你真棒! 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这样做是失策的,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篇4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爱学”的老师,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 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 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 摒弃呆板的教法, 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 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 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 强化发散思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 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 采用多种方法, 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 以免再遇见他”就戛然而止, 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 编出发展题: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 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 又会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 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延续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此外, 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等, 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 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注重课外阅读, 发展创新思维。

如果把课内阅读比作“前沿阵地”, 那么课外阅读无疑是“主要阵地”。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反馈拾遗———补偿提高, 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抓这一环节的训练中, 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出目标要求, 制定阅读计划。2.写好读书笔记, 定期检查督促。3.传授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品位。如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评价阅读法等。4.总结阅读成果, 开展交流活动。由于课外阅读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了想象余地和空间, 更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

进行阅读训练 篇5

1、打开视幅:我们每个人具备一眼识别多个字的能力,经训练就可以充分开发出来,一眼看多字;

2、提升焦点移动速度:训练我们的眼停眼跳,让焦点迅速准确地移动到第二眼的位置,以更快地吸收到信息;

3、眼脑直映: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实现阅读速度的飞跃;

4、消除回跳。

二、快速阅读的5个训练方法

1、调息训练

调息训练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丹田呼吸。快速阅读是一项必须严肃认真从事的脑力劳动,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大脑需要消耗大量的新鲜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许多人读书时间长了,都会产生头晕脑胀的感觉,快速阅读要以超过普通人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速度来阅读,而且理解和记忆水平还只能提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丹田呼吸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对这种方法从有意识的转变为无意识的、自觉的。

在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中,在软件前特意开辟出“静心调息”一栏。在调息一栏里,软件运用音乐、声音、图片、文字等方式的引导,让学员尽可能地集中精力,让身体进入高效阅读的最佳状态。

2、眼力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给学生配备了一整套视觉机能训练图,对学生进行眼力训练,有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扩大视读野,使眼球变得更灵活。

在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眼力训练是最基础训练项目。包括视幅类的“视野扩展”、“舒尔特表”、“字符扩展”、“文字扩展”和焦点移动类的“横向移动”、“纵向移动”等六个训练项目,通过这些训练逐 步提高学员眼睛视幅范围、定向搜索能力和视幅移动速度,让学员在阅读中能够尽可能多地看到更多更大的文字词组、句组、行甚至是页,为快速阅读提供生理基础。

3、节奏训练

我们平时所惯用的阅读方式是点式阅读,也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快速阅读是在不降低理解和记忆水平的前提下,几倍、十几倍,乃至上百倍地提高阅读速度,因此在训练中要强行让眼睛跟着一定的节奏,如耳听节奏器,或应用有强制节奏的专业快速阅读软件进行阅读。

在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中,节奏训练贯穿软件训练全程。软件身为强制性的训练平台,通过这种强制性的节奏,由初级的每秒闪现几个字,到中级每秒的一行,再到高级的每秒数行,循序渐进。训练次数增多之后,这种强制感就会渐渐消失,并形成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4、辅助训练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的,如果一味地看视觉机能图,进行单一的节奏训练,就会觉得枯燥乏味。针对此情况,我们给学生设计了许多有趣的辅助训练,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快速记忆数字,快速记忆成语,20秒词语搜索,5秒熟记儿歌,快速阅读句子并找出错字等等。所有的辅助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都是为了今后的综合训练做准备。

在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为各年龄阶段及职业的学员组建了不同的资料库,如,小学、中学、大学、考研、综合等。每天更新上传训练数据时皆可自由选定任一你感兴趣素材库进行训练。正式软件还可以自由添加TXT文档进行训练(测试板块除外),文件大小暂无限制,学员可以自行添加相关学习资料、时事到软件边工作学习边练习。

软件后附奇像记忆及思维导图两种经典记忆方法,是针对速度快了之后理解率下降的问题而特设的。奇像记忆法新奇有趣,适用于无规律词组的记忆,而思维导图逻辑清晰,可广泛运用内容连贯文章的理解记忆。有了这两大助力,我们的阅读更加高效。

5、综合训练

这里所说的综合训练就是我们最终所预期的目标——快速阅读。在综合训练中,我们集调息训练、眼力训练、节奏训练于一体,进行快速阅读。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节奏地读完一篇文章。在综合训练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回忆。回忆的目的是为了把快速阅读时摄入的信息重复一遍,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三、练习快速阅读办法

1. 快速阅读要默读,不要朗读。

默读是不出声地阅读,只用视觉扫视文字来理解内容,省去了发声器官的活动,不用考虑停顿、重音、声调、节奏等。默读是加快阅读速度的基础。

2.快速阅读要逐句逐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由于我们平时养成了逐字逐词读书的习惯,所以视觉感受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在快速阅读中,我们采用逐句逐行读书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视觉感受的潜能。逐句逐行读,是一种概念阅读法,即抓住句子的主干。这有利于我们抓住句子的主要信息,提高我们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对句子理解得快,段落也就理解得快,阅读的速度自然会加快的。

3. 要注意力集中,看得快、想得快。

阅读,既是一种视觉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视觉、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的综合活动。所以,要加快阅读的速度,除了注意力集中(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全神贯注)之外,还要看得快、想得快。这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关键。看什么,想什么?看这句话或这个句群,这几行字说的是谁或什么,它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想它说的是谁或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等等,进行分析、综合,抓住了主要意思枣句意、段意,理解得就快了,阅读的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怎样进行自我速读训练

1、回忆法。要提高阅读速度,必须从按字按词阅读的习惯中解放出来,逐步发展到按句按行进行阅读,以脑图的形式根据文章主干与内容形成自己记忆特点的场景与图像,形象鲜明便于记忆。

2、搜捕法。在扩大视觉幅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扫视在文章中搜捕自己所需要的关键词和相关内容。在横扫和纵扫中发现的自己需要搜查抓住目标。

3、归纳法。许多政论性文章每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往往在一段的首或尾,读者要在速读中迅速找到并在脑子中归纳出中心意思,加深记忆。

4、摘重法。大多文章可以事先或事中列表或确定摘记纲要,在速读中把纲要完成,如通过扫视迅速理出文章的要素,如作者、题目、地点、人物、时间,编写出适合自己记忆特点的纲要来。

5、循序法。一般的文章的条理很清楚,往往只需要把它的目录迅速熟悉后,在速读时可以依循着文章标出目录或要点重点来速读,以此为基础来联想、归纳、画图。

6、衔接法。在具有相当速度的基础上,就可以先读内容提要,然后在一页或两页上扫视两三处,把即刻形成的印象与前面获得的印象衔接起来,逐步连接出文章的整体,最终获得文章的整体印象。

7、详略法。在读长篇或重要文章时,可以把速读与精读结合使用,在一般速读过程中选择重要章节再仔细阅读,实行大部分略读与部分详速相结合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篇6

一、创设情境练仿说

小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示范中学到并悟出交际语言的方式和态度。

1.依托教材练条理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窄,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较差,言不达意。小学课文配有很多插图,正是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画面,有条理地叙述,先同桌交流,然后由学生评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又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根据课文介绍他们的年龄、衣着、表情神态和心理活动。而后组织学生观察一场拔河比赛,让学生以《狼牙山五壮士》的叙述方法,有条理地叙述比赛场面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又如教学第十一册《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可以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图中两个人物是谁?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有条理、系统地说说图中表达的故事,让他们走上讲台进行交流发言,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示范练习惯

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是口语交际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创设示范的情境让学生仿效。说话的音量要适中稍大声点;语速不要太急应偏慢点;吐字要清晰;说话时目光对着听者,听话时目光也应对着说者;说话自然大方;交谈要注意礼貌用语。例如:教学第十一册口语交际——演讲。我先当众即席演讲《祖国,我爱你》,然后鼓励学生结合本星期学校布置的演讲主题“感恩祖国”踊跃参与这种训练,学生们被老师那种声情并茂的演讲形式感染了。看,语文科代表林怡婧同学自信地走上讲台,一篇《时刻不忘祖国》征服了全班同学,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接下来的《腾飞吧!中国》《祖国,万岁》《时刻不忘祖国》等等也纷纷燃起了学生爱国的激情:最后班长的一篇《感恩祖国,放飞梦想》把这次演讲比赛推向了最高潮,鼓掌声、赞扬声响彻整个教室。通过这一口语交际课不但教给学生演讲的常识,培养了学生说话应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习惯,而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心中要有祖国,要报效祖国,更要懂得感恩祖国。

二、激发兴趣练自说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小学教材中课文不但文句优美,而且富有童趣。教师要利用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借助兴趣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1.运用媒体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课文《飞夺泸定桥》,先把泸定桥的天险和写夺桥的过程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逼真地展现:大渡河两岸悬崖峭壁;河水湍流不息,像瀑布直泻下来;水声震耳欲聋,溅起的浪花三米多高……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横空悬挂在峭壁上,22位红军战士拿短枪、背马刀、冒枪弹、攀铁链、穿大火和敌人浴血奋战……这样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再让学生说一说“飞夺”一词用得妙不妙?为什么用“飞夺”?课文哪些语句与“飞夺”一词相关?学生都跃跃欲试,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2.演讲故事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小品。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情趣的课文和片段编成故事,表演小品,然后由学生学习课文,再根据课文内容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开展演讲故事比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教师可以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章的情节详细讲给学生听,再由学生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然后由学生对说者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评说。

三、设置氛围练创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口语交际训练也必须注重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哪怕是天真烂漫、幼稚可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水平。

1.空白联想

在小学教材中,不少课文留有空白,作者想说的话没有说尽,需要读者根据课文上下的内容进行填补,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讲课时应利用这些空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说出空白的内容。例如:教学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一段:“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到过多么美丽的地方,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段话言简意赅,含义深刻,也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教学时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上文小女孩“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难道只想“暖和一下”吗?但为什么人们只这样说?两处“幸福”表达的意思一样吗?顿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发挥想象,有的说:“小女孩还想吃烤鹅,过圣诞节,跟奶奶在一起”,有的说:“人们看见她的尸体,谁也不去关心,这正说明了社会的黑暗”,有的说:“第一处幸福是指小女孩在死前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现实生活中所渴望得到的东西,可见她在现实中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只有死了才能摆脱寒冷、饥饿与痛苦,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引导学生评议,以学生的说代替老师的讲,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2.悬念追寻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一种“笔断意连”的效果,造成悬念。尽管文章结束了,但学生还在回味,咀嚼情节的结局,这正是训练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好教材。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文章的结尾:“兄妹俩被这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教师可以引导:穷兄妹醒来,发现了贝多芬不在时,他们的神态怎样?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哥哥或妹妹会怎么做?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故事改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进行阅读训练 篇7

【教学片断一———《司马光》】:

师: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请同学门仔细观察, 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有什么? (为避免课文内容限制学生思维、语言, 学习新课前先引导学生看图。)

生:图上画的是公园。公园里有假山、水缸、花草树木和小朋友。

师:谁能够把这些景物的样子说仔细点?

生:图上画的是公园一角。公园一角有一座假山, 假山前面有一口大水缸, 水缸里装满了水, 还有五个小朋友。

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1:有个小朋友正从破的缸洞里往外爬, 一个穿红衣服的小朋友蹲在缸边扶往外爬的孩子, 有的小朋友哭了, 有的在大喊, 有的跑走了。

生2:小朋友正在公园里玩, 忽然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 有的吓得大喊大叫, 还有的吓跑了。而一个穿红衣服的小朋友很冷静, 他拿大石头砸破了水缸, 水流出来, 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也从里面爬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插图, 把图上内容说得很清楚。下面, 谁能够将这些内容连贯起来, 完整地说一说?

生:一个星期天的早上, 几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公园里有假山, 假山前面有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小朋友们捉迷藏, 玩得正高兴, 忽然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一看, 有的吓哭了, 有的跑了, 而一个穿红衣服的小朋友不慌张, 拿一块大石头砸破了水缸, 掉进水缸的小朋友爬出来得救了。

师:同学们观察图画很仔细, 以后希望同学们观察图画时都能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观察, 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尽量说具体说清楚。

【片断反思】: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笼统, 不精细, 往往是粗略地一看, 就嚷着要讲述。因此, 在引导他们观察图画时, 首先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学时, 笔者引导学生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 观察《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插图并说话。这既教给了学生正确看图的方法, 又让学生练习了说话, 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方式。通过实践, 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说话, 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好方法。

【教学片断二———《坐井观天》】: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 大家学得很好。谁来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

生:小鸟也笑了, 说“朋友, 你是弄错了。不信, 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师:读得真好!大家想想, 小鸟飞走以后, 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

生1:青蛙跳出来了。

生2:青蛙不信小鸟的话, 没跳出来。

师:认为青蛙跳出来了的小朋友请坐到左边来;认为青蛙没跳出来的小朋友请坐到右边来。 (分边坐) 请左边的小朋友讨论:青蛙跳出来后, 它会看到些什么, 又会说些什么?请右边的小朋友讨论:如果青蛙没有跳出井口, 它会怎么想?

生1:小鸟飞走后, 青蛙想:我还是跳出井口去看看吧!青蛙跳出井口, 惊讶地叫了起来:“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 大得很。真是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 那小鸟说得一点也不错, 它没骗我。”

生2:青蛙说:“以前我坐在井底, 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现在才知道自己错了, 那不过是老天的一个小角而已。天无边无际这么大, 我真是只井底之蛙。”

师:左边同学说得太好了, 相信右边同学会说得更精彩。现在请右边同学说说, 如果青蛙没有跳出井口, 它会怎么想呢?

生3:小鸟飞走后, 青蛙想:“我和小鸟谁说得对呢?难道是我错了?不可能的。我每天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我才不信小鸟的话, 还是呆在井底睡大觉吧!”

生4:青蛙想:小鸟光会吹牛说大话, 我在井底呆了这么久, 就从没听说天比井口大, 我才不跳出去呢!

师:同学们发挥合理想象, 续编课文, 说得真好,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动脑筋, 多锻炼自己的口才。

【片断反思】: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 笔者设计了续编课文的环节, 让学生创造想象、延伸拓展, 学生说话欲望大增。通过这一环节教学,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抓住时机, 凭借教材, 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了想象力, 可谓一举三得。由此, 笔者得到一个启示:语文教学中, 既要借助教材, 又要“脱离”教材;既要阅读文本, 又要发展文本、超越文本, 使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 都能够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 都能够延伸练说。

此外,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内容生动、富于童趣、角色鲜明。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扮演有关角色, 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 使教材中的文字变为自己的语言,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表演中, 学生还即兴发挥, 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 加入了自己的语言,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进行时 篇8

一、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

训练应紧扣文本重点, 这是一条黄金法则, 所以教学中自然应在重点处使力, 挖掘其有价值的训练点。 如《理想的风筝》一课我就着力抓住三件事中能集中体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片段进行品读, 并不失时机地穿插语言训练, 使人物的形象不断丰满, 使文本解读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平面运动, 而是表现出层次感和深度。 如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个片段时, 让学生想象刘老师笑看风筝飞上蓝天时的样子。 此时此刻,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生动的:

“刘老师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天上的风筝, 脸上漾出甜蜜的笑, 大声地喊:‘啊, 你们看, 那风筝多美啊! ’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让我觉得他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

“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那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的燕子风筝, 生怕它跑了似的,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比的渴望:渴望自己能像风筝那样自由自在地飞在蓝天上, 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渴望社会上的残疾朋友们不要丧失生活的信心, 渴望……”

从学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刘老师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 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带给他们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对原文所表现的刘老师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形成有力的补充和强调, 这是训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同时, 在训练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即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这几个基本要素, 当然应紧扣人物特点和场景, 对有些学生的想象中写到的 “刘老师笑的时候露出了两个小小的酒窝”之类不符合人物年龄特点的描写进行及时的评讲, 告诉学生外貌描写要跟人物的年龄和身份吻合。

像这样的随文训练其实很多, 老师不必面面俱到, 每一课中抓住一两个点练扎实练到位, 真正让学生有所收益, 而不应走过场式地一带而过, 很多情况下是几个优秀学生一讲就代替所有学生的训练, 其实到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你才发现很多学生仍是无从下手, 所以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在这些训练上,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二、抓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

如何挖掘教材的训练点, 教师还应关注那些文本留白处, 让学生拓展延伸, 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掌握, 另一方面对原文句式、内容举一反三, 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如《孔子游春》一课中, 对于“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段, 我在教学中抓住段尾的省略号做文章, 让学生想象省略的内容, 仿照文中句式“……是……”自己写几句。 此时, 学生已经明白原文句子的特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要求他们把这位母亲的形象进一步拓展和美化。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有的说“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裾”, 有的说“缥缈的云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有的说“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美丽的绣花鞋”, 甚至想到“高耸的山峰是她丰满的双乳”……没想到,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想象超出文本本身的语言, 这位伟大的母亲是何等娇俏迷人。 这样的补白达到了超预期的效果。 同样在“孔子论水”一段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抓住段末的省略号想开去, 描述出水另外的真君子特质。 这时, 学生根据平时对水的了解, 结合学过的相关课文, 又开始一番想象, 这一次的难度是要把水的本身特点和真君子的特质联系起来, 前后要一致。一开始学生面有难色, 老师灵机一动, 随口一句“水默默无闻, 总是甘居低处”, 学生自然接出———它好像很谦虚。 这么一启发, 他们立刻有了灵感, 有的说“水清澈见底, 毫无杂质, 它好像洁身自好”, 有的说“水纳百川, 包容万物, 它好像有胸怀”……虽然, 有些句子还稍显生涩, 有些说法还有些牵强, 但经过老师的点拨疏通, 学生对水的认识确实拓展。

这个例子还提醒我们, 当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尚未点燃出现冷场时, 教师要及时救场, 降低训练难度, 激活学生思维。

三、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训练之根本

语言训练, 到底训什么练什么, 有些教师的认识仍是模糊的, 表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就是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尤其苏教版语文教材, 对语文知识的要求都分化、渗透在每一篇课文中, 需要教师敏感地捕捉这些训练要素, 扎实有效地组织训练。 笔者特地对12册语文课本进行一次梳理, 发现出现最多的训练是词语的理解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蕴含的情感等, 其次是关于段落结构方面的训练, 侧重“总分总”这种结构的学习和运用, 另外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也是训练重点。 有了这样的梳理, 那么在教学中就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 建议老师们拿到教材都应该关注课后练习, 明确训练的导向和重点。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关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年段训练目标的相关叙述, 明确年段训练目标, 避免“在低年级讲段落, 到高年级指导写字”这样的训练错位, 使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形成一个体系,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语文教学再次把重点落到训练上, 使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务实和沉稳, 但是切不可让训练代替学生的读书活动,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双赢。

摘要:当阅读教学的风向标再次转向语言训练时, 语言训练仍应顺应自然无痕的法则, 应该是由读讲过程自然产生或拓展延伸开去, 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 抓住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 结合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进行语言训练, 力求语文教学的务实、沉稳和有效。

进行阅读训练 篇9

一、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只有在语言环境中, 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 在阅读教学中, 进行“读”的训练时, 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 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样长, 人是那样多, 向东望不见头, 向西望不见尾。”这句话初读很平谈, 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 就不一样了, 此句描写路长人多, 不正是为表现人们悲痛欲绝、望眼欲穿的感觉吗?因此, 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 学生意识到前半句应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 后读“望”字时要延长声音, 加深感情。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是阅读最常用的训练。长此以往,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

看到波澜的大海, 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 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 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 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 创设相应的情境, 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 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得其熏陶感染。

三、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朗读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 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 分析前读一遍, 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 甚至根本没去理解课文, 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 听一位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 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 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还说:“桂林的景色这么美, 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何为“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 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 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 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次我上《鸟的天堂》课, 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 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 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 有的把重音落在“大”上, 显然, 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 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 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经过比较, 学生才恍然大悟, 应重读“一棵”, 从而强调文中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 对榕树的“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通过榜样示范进行朗读训练

我们提倡“多读”, 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 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 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 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 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 这样可以降低难度, 放缓坡度。一般来说, 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至于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 一般是和提问连在一起, 随时示范。如: (1) 听老师读这段课文, 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 (2) 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 (3) 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 几种读法中, 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他们的思考,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中学到具体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五、运用比较法进行朗读训练

比较法是就同一内容向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读法, 让学生比较这些读法, 指出哪种最合适。也就是说, 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和感受课文。

常用的比较法有三种:

1. 删减词语, 进行比较朗读。

指导朗读时, 在不影响句子通顺的情况下, 删减一些准确、传神、关键的词语, 让学生去探究课文的内涵, 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

2. 调整词语, 进行比较朗读。

朗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 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采用调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

3. 改变句型, 引导比较朗读。

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作出些句型变换,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 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文的句子, 又能促使他们领悟情感, 产生共鸣。

进行阅读训练 篇10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前理解,元认知监控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之中, 主要是经济力量的竞争, 科技水平的竞争, 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一个人能否成才, 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是否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的锻炼。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 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维成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可谓是得天独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由来已久, 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到现在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发展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研究在逐渐深化,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主观随意性强, 缺乏统一的训练计划和目标, 没有明确的操作流程。笔者在已有的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尝试提出一套可操作的训练系统。以下将从思维训练准备、备课及课堂训练、课外实践巩固三个环节展开论述。

一、思维训练的准备阶段——宏观准备

(一) 了解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状况。

教师除了要对中学生思维的共性特点有所了解外, 还可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及有关思维特点测试问卷等手段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思维个性特点, 甚至是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 建立学生思维特点档案。

(二) 确定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主线。

思维训练的内容众多, 包括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品质训练、思维策略训练、思维模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等, 这几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 相互渗透。为了使思维训练更加有序、有效, 必须确定出一个思维训练的主线, 其他内容以训练点的方式作为训练主线的有益补充。点线结合, 才能使思维训练既有序又全面。

(三) 根据思维训练主线, 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划分。

作为学科思维训练, 教材依旧应该是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的最主要的材料来源。但是,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往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而并不一定满足思维训练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已设定的思维训练主线, 去挖掘教材内容背后隐藏的思维训练价值, 从整体上做出一个大致的划分和安排。比如:

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可避免还带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 而初一的课文主要是记叙文, 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是重点训练学生形象思维。

初中二年级, 是思维发展的飞跃期。这时期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开始, 也是逐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的开始。初二的教材刚好有两个说明文单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准确的含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 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或者条分缕析地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 可借这类文章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初中三年级学生可能很多已经具备了高中生的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萌芽, 初三上学期教材中的议论文居多。议论文往往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形式, 以分析、综合、抽象、分类、比较、概括等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因此, 可借这类文章继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掌握抽象思维的方法。另外, 初三下学期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文学名著, 而这时期学生的思维较刚入学时已有明显的发展, 这时可着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大凡文章, 都是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体。因此, 在进行思维训练时, 还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讲读文学作品, 在侧重训练形象思维的同时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训练;讲读议论文、说明文, 在侧重训练抽象思维的同时要辅之以形象思维训练。这既是文章自身的要求, 也是思维训练的要求, 同时又是阅读教学根本目的的要求。

(四) 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前理解”是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学生在理解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 包括经验、思想、心理、思维等因素。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 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 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什么有的学生分析作品能如此深入?为什么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呢?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前理解不同, 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存在差异。可见, 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水平, 影响文本对读者的价值。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水平与能力, 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丰富前理解。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行课外阅读, 使学生广泛涉猎, 丰富体验, 不断积累,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备课及课堂训练阶段———微观设计

根据思维训练主线, 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划分, 确定了每一学期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目标后, 便进入了具体的备课及课堂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尽量挖掘思维训练点, 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在此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

思维训练目标:

以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为主线, 重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初步形成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训练方法包括联想法 (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 、想象法 (想象出画面、填补作品中的艺术空白、传奇性编创等)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包括 (概念法、比较法、推理法等) 。

思维训练具体实施步骤:

1.导入课文。

通过联想关于春的诗句, 谈个人对春天的感受。——联想法 (相似联想)

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概念法。

3.品味语言——想象法 (想象出画面) 、比较法 (字、词、句的比较) 。

体会作者笔下的春,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 发挥想象, 说说自己喜欢的春之图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 要求他在描述时渗透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畅谈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学生畅谈时,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运用比较法去感受原字、词、句的美妙之处。例如, “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了”中的“钻”换成“长”好不好?“嫩嫩的, 绿绿的”放在“小草”前面修饰“小草”好不好等。

4.课外拓展——比较法 (文章之间的比较) 。

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告诉学生《春》与《荷塘月色》写于不同时期, 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不同的情调及风格。

三、课外实践巩固阶段——元认知监控

叶圣陶曾说:“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 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 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 这就是训练。”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阅读水平,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想仅靠课内教师指导下的训练是不够的, 还需要学生自我进行训练。具体该怎么做,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元认知策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这里说的元认知监控, 即监控策略。监控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 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具体做法有很多, 最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提问法。使用自我提问法, 首先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应用学习策略的“问题单”, 这个可以由教师制定提供给学生自学时使用:

(1) 我能否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2) 文章有无我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填补的“空白”之处?

(3) 读了这篇文章, 我能联想到什么人或事?能联想到读过的什么文章?我能试着从多个角度比较这些文章吗?

(4)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5) 对这篇文章有无疑问?至少向老师问一个问题。

学生起初要借助问题单不断自我提醒, 当熟练后, 则可以自动化地进行, 实现有效的策略监控了。

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 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在学识、文化上打功底, 以知识的清泉滋养自己;要在思想、情操上锤炼, 升华自己的思想, 净化自己的感情;要优化自己的思维。于漪说:“打铁要靠自身硬。要对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地培养, 教师自己就要爱思、善思、辩思、多思, 就要具有较高的思维培育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做一个杜威提倡的具有“反思性思维”的教师, 可在思维训练过程中, 经常追问自己以下问题:

(1)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思维训练?

(2) 我的教学实践是否体现了我的设计?

(3) 我是否达到了设想的思维训练的目的?

(4) 我在训练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5) 我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6) 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通过不断反思, 及时地发现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正, 保证思维训练有效进行。

(二)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进行思维的训练, 就得有思维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有良好的思维环境与土壤。一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学生的错误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不但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 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提出自己意见的勇气。二要坦然面对、积极应对学生的质疑与不同意见。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教师常常无视学生对自己所下结论产生的质疑与不同意见。一方面他可能认为学生在捣乱而不想理会, 另一方面教师的权威性使他们误认为自己的思维在各方面总是高于学生的, 不自觉的惧怕心理驱使他们完全采取防卫态度, 排斥新观点。这样的训练气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宽容还应表现在坦然地、积极地让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挑剔和批评,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一个拥有宽容品质的教师, 他的学生将能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下更自由地、大胆地、有创见地思考。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夏晓.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卫灿金.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2) :27.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连瑞庆主编.形象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进行阅读训练 篇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用意识训练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师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彼此的交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慧,只有加强语用意识训练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用意识训练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有语用训练意识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教学形式,阅读教学应当摒弃那些十分繁琐的教学内容和空洞的人文教学内涵,将教学的重点锁定在品味语言之上,尤其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阅读教学以及逐渐告别了曾经的内容式分析,实现了多个层次的转向,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转向就是加强语言运用和积累。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大纲重点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新课程语文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也应当引导学生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在学习祖国的文字和文化,只有让学生多读多写才能真正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增加体会,也才能更好的语文学习的规律。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语用训练意识,并积极指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比如在《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既然是看云识天气,那么教师就需要意识到本文一定会涉及很多云彩变化的专业性词汇,这些词汇是本课内容的重点,教师要意识到本课中语用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出现的关键性词汇。再比如,《看云识天气》中也有很多值得赏析的重点句子,“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的形态和变化。教师就可以从文章中寻找类似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寻找作者所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训练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捕捉语用训练点

想要更好的落实语用意识的训练点就必须根据新课标对不同年级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不同的训练因素,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捕捉到有效的语用训练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中也有很多常用的词语和多变式的句式以及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和严密的说理,这些都是语文语用训练中的重点训练因素。

我们就以常规性的训练为例,常规性的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法,教师也应当根据目前的教学目标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这种训练。常规性的训练主要包括:理解文意;字词辨析;分析重难点句子;段落划分;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归纳写作方法;字词听写;加标点符号以及赏析能力等。比如,在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去划分段落,说一说老舍先生是以怎样的结构去描述济南的冬天的,在学习完整一篇课文之后让学生找出重难点句子和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分析,并能够在初学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最后再总结出。老舍通过写济南的冬天表达了自己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确定语用训练重点

由于一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师对于每一篇文章字词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有重点训练才能更快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词语的训练,教师就需要考虑到学生之前是否有接触过但是却很容易理解错误的词语,课文中表达中心内容的关键词语是否能够顺利的找到。对于句子的训练而言,就需要重点训练文章中出现的含义十分深刻、结构复杂、生动形象、表现中心、地位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在整一篇文章中有着转折、顺承、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甚至对文章总体结构划分也有着关键作用。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风筝》的时候,这篇散文有写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也有鲁迅自省的精神,文章第一、二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些关键性的词语让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语文就是表达言语的过程,语文能力也就是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总具有极大地作用,这种言语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充分的语用意识训练,只有通过这种语用性的训练才能够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获得全新的体验,养成学习语文的语感,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表达能力。

进行阅读训练 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写作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的策略

力小明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作者探索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英语写作训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总结的英语写作训练策略对初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写作

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重要体现, 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是采取单项训练的方法来进行的, 效果不是太好。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把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教学, 效果不错。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有收集和处理信息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应用当中的能力, 这样的综合教学模式是对于学生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提升, 同时提高其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面就其实现的策略加以分析。

一、选择好适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主题

在英语的教学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这样对于加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选择适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材料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 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得到写作的启发, 发现其规律性, 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将积累的知识加以利用。但是, 不是每个主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在对于学生兴趣不大或者是不熟悉内容的时候, 教师需要应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去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激发, 引发其对于所学知识的联系。阅读教学的时候导入阶段可以设置一些问题, 引发学生的联想。例如:How do you think the little boy of this article?What do you learn form the second part。这是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渴求未知经验和所得经验三个部分进行问题的设计。

例如, 针对一篇文章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Could you tell me some methods to learn English;What problems have you met in learning English;how do you want to solve this problems?这些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结合自身的经历能够进行解答, 这样的问题的设计能够很好的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对问题加以重视, 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归纳和提取有用的写作信息

学会归纳是指将阅读中遇到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 以便于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应用起来。归纳提取信息, 一方面是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加以提高, 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于学生归纳信息和组织语言等的能力加以锻炼, 学会对于信息的提炼和语言的加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锻炼, 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的表达信息和自身需要的内容能够很好的提炼和组织, 然后运用一种新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细读文章, 将主要的内容进行概括, 框架进行提炼, 这样获得的信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写作。

学生将学习中的challenges;read sons;solutions进行一定的归纳, 这样学生对于整体的文章框架就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学生在归纳的知识点上再进行一定的语言上的组织:I can't understand the teacher because he speaks too fast.But I find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can understand every word.这样的语言组织的练习是写作的一种提升,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掌握了信息也学会了句型的组织, 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以后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三、对阅读材料进行模仿性写作是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有了前面的两个步骤的积累后, 学生在对于写作的基本信息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样可以进行一定的仿写训练了, 对于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和巩固。这是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的关键步骤, 对于在阅读中接收的信息也是一种检测。

例如, 在写作之前先对于书本上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学生自然就学会了应用the ways;challenges and solutions三个方面作为写作的三大线索。写作的时候就方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解读, 这样文章框架清晰、规律明显, 加上应用语言的组织和句型的应用就可以将文章较为完整的表达出来。对于此类文章的写作有了经验, 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得心应手。还可以应用对于文章的改写、扩写或者是续写等方式进行联系。

四、扩展课外阅读强化英文写作训练

虽然教材中的文章已经是较为丰富, 但是对于学生摄取全方位的信息还是不够的, 必须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补充和强化。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熟悉语言表达的多种形式和文章的行为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联系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文章的思想。

课外的阅读中能够对于学习有着更好的丰富作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不同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例如一些句型的搜集:I find it difficult to…/It's not easy for mo to…/It helps a lot./I decide to…这些句型的应用可以使文章能够在书本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发挥, 同时也是对于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灵活应用, 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有更多可以表达的素材, 在行文的时候脉络清晰, 题材新颖, 写作的内容让教师眼前一亮。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下一篇:现代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