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阅读训练

2024-06-28

幽径悲剧阅读训练(精选6篇)

幽径悲剧阅读训练 篇1

《幽径悲剧》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幽径悲剧》

这一条路……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儿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1、文中划线句“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化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请你把这两句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懦者立怯者强”是什么意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神奇”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错别字者不给分)

2、软弱胆小的人能奋发刚强起来。 荷花爆发出来的生命力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感染,使人从中汲取活力、信心、勇气。(意对即可)

3、蜿蜒曲折,有曲径通幽之趣;四季总有翠色在目,令人不辨四季;夏季荷花、冬季松柏的旺盛生命力给人以无穷的感染。(意对即可)

幽径悲剧阅读训练 篇2

季老的《幽径悲剧》描写的是燕园仅存的一株古藤萝最终没能幸存于世的悲剧。季老为了一株古藤萝的离去而宁愿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我没有如此沉重的心结,也不会背负十字架,但总觉得一棵植物就这么离去确是一件憾事,由此不禁想到了单位里去年尚且存活于世的藤萝。

黄绿相间的藤萝将十几米的长廊紧紧地裹在怀里,盘根交叠,错落有致,犹如硕大的雨伞把长廊盖在它的身下,为我们遮风挡雨、纳阴吐凉。每每上下班的时候,我走在藤萝紧裹着的长廊中,感觉自己像是进入到藤萝怀里的孩子。抬头看着绿得密不透风的枝枝叶叶,我总会笑着轻轻地踮起脚,柔柔地拍一下离自己最近的一片叶子。说不上来为什么,上班时走到这,莫名地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身体里忽然涌动起来, 犹如武侠剧里一位身怀绝技的高人向我身体里注入绵绵不断的强大动力,让我感到一种精气神,不由得身板挺直了,走路有力了,工作起来自然是精力充沛了。而下班呢,我又像是告别伟大母亲的孩子,带着些许恋恋不舍。无须开口说出心中的不快,它就如同“吸尘器”一般,将工作中的种种烦恼统统从我的身体里吸出去,好让我神清气爽地踏上回家的路。每年春天,藤萝都会开出串串如葡萄般的紫色小花,沁人心脾的香气引得游蜂流连忘返;也使得单位里爱好摄影的朋友在此驻足许久,或远观调试角度,或近景来个特写———这已经成了单位每年不变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那是个星期一,我像往常一样走进厂门,等待着藤萝为我清洗这两日来的奔波和烦恼。但是,就在我将要走近它的时候,我猛地停了下来,好像有什么东西阻碍我不能向前。我久久地不敢相信,往日大如巨伞,为我们遮阴纳凉的藤萝没有了,长廊仅剩下厚至20公分的水泥地面,地面上还七零八碎地横陈着藤萝的残枝败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拿眼睛去抚摸它已经消逝了灵魂的身体,甚至不敢捡拾起任何一片叶子……我小心地从它旁边走过,生怕踩到它已经不知道疼痛的枝叶上。匆匆地走过去,没有再回头看一眼。整整一天,我郁郁寡欢,不敢再去看那片裸露的地面,总感觉在那个上面有藤萝的灵魂在呼喊、在鸣冤。

上天终会开眼,让我得以解脱。

近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又看到了盘根交错、大如伞盖的藤萝,它伸展着浓绿的枝叶,似乎在向天空询问着什么。莫非单位已逝的藤萝的魂魄转嫁在这株藤萝上? 莫非是同伴的不幸殉难使得藤萝界在发生着无言的抗争? 生长,生长! 欲与天公誓比高?

它长得枝繁叶茂,为人们遮风挡雨、净化空气,却从不要什么回报,不正是以德报怨的现身说法吗?

我在藤萝面前久久地伫立着,心潮澎湃。由过去看到现在,我仿佛看到了一幕化干戈为玉帛的精彩演出。感觉心一下子释然了,原来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总是在想,情愿是一株藤萝,每天都以昂首挺胸的姿态面对一切,无畏今日的风霜雪雨,不惧明日的坎坷颠簸。以一株藤萝的精神做我自己,以善化冤,以微笑面对诘难,活一天就要有精彩的一天,今生无悔!

鉴赏空间

作者先将单位的藤萝细细地描绘了一番, 既写出了它的美,又写出了它给人的力量,接着写它遭到砍伐的惨状。这样的对比衬垫,使藤萝之死更具悲剧的力量。但是,作者在另外一处又见到了藤萝,心灵得到了慰藉———坚信上天有眼,自己不用背着十字架;表现了作者心存希望,坚信美好的事物肯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读有所思]

幽径悲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

2、掌握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3、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媒体搜集相关资源的方法。

2、掌握赏析散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结合背景和实际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幽径悲剧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2、结合新时代背景,知道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分析:

1、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可能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穿插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学生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2、由于人生阅历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故而有必要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由季羡林为北大新生看行李导入,出示季先生照片,简介季羡林。

7月11日上午8时50分,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补充介绍)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幽径悲剧》,一起走入季先生的情感世界。

2、检查预习字词。

(生提出不好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解决)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幽径悲剧》是个什么样的悲剧?

2、提问:这只是一株藤萝而已,有什么好可悲的?值得吗?为什么?

分析第9、10自然段 结合“鲁殿灵光”、“唯一点安慰”等,联系作者的文革经历,总之,是作者的精神安慰。

三、找藤萝之美

1、请学生圈画出表现藤萝之美的词或语句。

你们觉得美不美?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名朗读,生齐读)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藤萝的呢?(学生讨论,老师读句子,生归纳): 形:

盘曲而上 香:“蓦地”“扑鼻之香”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外在的形象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 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内在品质美)

四、看藤萝之毁

1、这么美的藤萝,最后是怎样的结局呢? 被砍,被毁。从哪段可以看出?

2、试说说这种结局悲在何处? 师读第11段,分析。

3、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藤萝被人无端砍断的悲剧,而课文用6小节的文字来写的什么,为什么?

幽径的悠久历史,是为了表现幽径藤萝的古老;

幽径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意在表现浓烈勃发的生机,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以美衬美)

过渡: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以美衬悲)

五、感作者之悲

1、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悲哀?

2、学生齐读第13、14小节,突出“哭泣、哭泣、哭泣„„”

3、朗读指导,学生反复试读体会作者的悲哀之情。

4、这里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自己的悲痛之情的?

5、把下面藤萝的控诉转换成第一人称来读。(要求读出控诉的感情)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转换:(我)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我)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我)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我)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我)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我)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我)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我)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读出悲哀、无奈、对人的控诉。(人为物代言,物为人代言)

过渡:大师在为藤萝代言的同时,还陷入了深深地自责: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6、怎样理解大师的自责? ⑴朗读大师自责的语句。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

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⑵大师是不是个没出息的人?大师是个渺小的人吗?怎样理解“小人物”。出示:“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剪接(多媒体)

正如“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中所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⑶大师还自责说“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思考:“这个十字架”指的是什么?

明确: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

六、探悲剧之因

读了大师的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出悲剧是怎么形成的呢?

1、在人遭劫,花木不能幸免的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这棵古藤萝没有被毁灭,反而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春天,古藤萝却毁于愚氓之手,这是什么原因?作者对这株古藤萝被毁感到可悲,仅仅是因为一棵树吗?有没有更深的原因?

由于人类的无知,才会发生这桩愚氓灭美的悲剧,作者真正悲的是人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有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值得可悲吗?藤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是人生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悲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普遍漠视

2、大师由“愚氓灭美”的悲剧而引发的自责,引起你怎样的共鸣? 呼唤——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做爱美护美之人

3、小结: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师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使命和责任心)。

七、布置作业

谈谈我们身边有没有“愚氓灭美”的现象,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爱美护美之人?

八、老师寄语:

《幽径悲剧》 2 篇4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

1、 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 (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 (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读后感 篇5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然界的美丽新奇带给人们舒畅的感受。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装饰点缀着大地,哪怕是一棵矮小的草儿,他也拥有着翠绿的清新;哪怕是一株树苗,他也伴随着生机的蓬勃。人们以那歧视、丑陋的心灵和眼睛,无视美的存在,毁灭着这“无罪”的美丽。就像卢梭真切的话语:“从我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这场激烈的竞争从此拉下了帷幕,似乎再也看不到这场竞争的结束,人们只能看到自己亲手毁灭地球的行为,却没有能力阻止,他们的私心都放在了夺得权威和金钱的欲望上,不停的破坏自然之美,让那些想季羡林先生一样分明目睹了悲剧,却毫不能力将这一切来阻止的人们看到了毁灭美的同类的无知。

人类若继续、固执地想当一名毁灭者,这个被忽略,而且即将要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的真谛也会荡然无存,造就了自己毁灭自己的悲惨未来,想要改变悲剧,只有人类齐心协力,我们需要呼吁并且一起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心声——不再把美毁灭。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读后感《幽径悲剧读后感》。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甚至为它能躲过“十年浩劫”而幸慰不已。可见,“这一转”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激起了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而且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

3.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4.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可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驰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邃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5.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你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注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文章结尾的这两段文字,先连用三个“决不……”和四个“偏偏……”在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将对古藤被毁的忧伤归为一个特例,不用说它没有引起社会起码的重视,就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无比的偶然。然后,用“但是”一转,强调了“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决心,通过“我”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偶然趋向必然,特殊成为普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幽径悲剧阅读训练 篇6

一、课前预习的四点联系

其一, 联系作者。季羡林, 学生大多不清楚, 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明白在中国他是响当当的一个人物, 是知识丰富、淡泊名利、谦逊朴实的一位大师, 一位东方文化的传播者, 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程度和聆听大师教诲的目的。

其二, 联系时代。文中涉及一九九二年这个特定时间,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形势大好, 经济建设红红火火,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者为何写下这篇文章, 引发学生思考。

其三, 联系藤萝。古人常常吟花弄月, 作者也是状物抒情。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是藤萝, 让学生了解这种植物通常在暮春时节盛开, 有时夏末秋课初还会再度开花, 花穗垂挂枝头, 紫中带蓝, 灿若云霞, 美妙无比, 是古今画家写手钟爱的题材。下载图片放大使用效果更佳。

其四, 联系悲剧。让学生找一找悲剧的重要作品和重要人物, 不要求过高, 希望通过搜集材料, 对悲剧有感性直观的认识。

二、文章材料的三段结构

在讲解课文时, 我采用以中间突破的教学方法, 抓住中间分开两边, 第二段是写藤萝之美, 前面一段是写幽径之美, 后面一段是写为藤萝悲。三段结构联系自然紧密, 层层深入, 在状物细致逼真的前提下抒情, 使情感真诚实在, 深入人心。这样的大三段结构看似简单, 仔细推敲品味, 不难揣摩出作者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娴熟的写作技巧。

三、写作手法的两处铺垫

看了材料, 分析了课文, 我们不能不提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这篇课文为表现藤萝之美, 既采用正面描写, 直接描绘出藤萝的形色香势;又利用间接烘托, 通过写幽径周围小山和池塘一年四季的景色之美, 为写后面的藤萝之美蓄势, 看似无意的闲笔, 却处处显示出作者用笔的老到精细。通过方法的分析, 既深得文章意旨, 又帮助学生领略大师厚积薄发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

四、重点突出的一句名言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课堂上抓住这一名言, 先在课堂上突出一个“美”字, 知道作者通过层层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这种美, 而且表现得很美;接着讲美的被毁灭, 对象是愚氓之人, 而且是不经意间, 对此结果也不太在意, 也就是不自觉的一念之间被毁, 从而达到强烈的反差, 使读者与作者一同痛心疾首, 深感一个国家虽然经济繁荣了, 生活变好了, 但是人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令人堪忧。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教学环节紧凑有序, 组织有条不紊。

上一篇:赞美的300字作文下一篇:水庙沟游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