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

2024-10-11

《幽径悲剧》(精选7篇)

《幽径悲剧》 篇1

《幽径悲剧》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 理解文章中古藤萝包涵的形象特征和内在的美好, 通过幽径和藤萝被毁前后的对比让学生看见亮色和沉痛。

课堂开始, 我用季羡林先生的数字故事,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把学生带回那个年代, 短短的3分钟时间, 学生有了一些震撼, 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学者, 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作品呢?

接着我出示了北大燕园的图片, 请同学们在本文找出相应的文字来描绘这个画面, 把学生的视线带领到幽径中来。接下来我就很自然地引导同学们走入描写藤萝段落。平常的幽径中有不平常的美, 神奇的幽径里有更美的东西吗?幽径里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同学们很快找到这样的句子:“但是, 根据我个人的评价, 在众多的藤萝中, 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通过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文中描写藤萝的段落, 同学们感受到藤萝的自然生长、直上云天、凌云之志, 这时候, 同学们对于藤萝的美, 作者对于藤萝的喜爱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

紧接着, 我改变语调念出句子“然而, 这根藤萝命运多舛。”让学生在文中找, 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到答案:“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 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我继续引导:生活在北大, 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北大, 幽径中的藤萝尚且如此悲剧, “我”呢?学生继续读文章。投影出示下面的段落:

“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 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 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 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 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 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 奈何!

但是, 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 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请学生体味, 作者对于幽径悲剧的心境究竟如何呢?四个“偏偏”如何读出味道来?所有这些真是“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的吗?品读文章, 感受作者维护真善美, 尊重历史, 真爱文明的决心和呼唤。这段话表现了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无可奈何的心情, 正可谓“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但他并不消沉, 而是从个人的情思生发出来, 上升到对人生、社会、时代的思考。“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 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 表现的是矢志不渝的决心。我继续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读出作者那种虽然失望, 但不绝望的情感。

第一遍的品读让学生阅尽了幽径的美, 幽径的毁, 季老的悲。这是一篇极美的散文, 需要带领学生反复地品读, 在文中反复地来回。

这篇文章的教学, 通过两种色彩词语的对比, 让学生感受亮色和悲痛, 藤萝已不再是一棵古树, 它已经成了历史和文化的负载和见证。幽径悲剧不仅仅是指古藤萝被砍断, 更可悲的是在茫茫人世中, 人们“争名于朝, 争利于市”, 没有人有一丝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萝的生死, 任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践踏生活中的真、善、美。古藤萝的最终被砍, 如同人们最终摒弃了自然, 摒弃了历史与遥远的精神回望。

《幽径悲剧》 篇2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品读《幽径悲剧》的和谐美 篇3

学界泰斗季羡林,从来都是以谦和、平易的面貌出现在他的文字中,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记录着生活中的琐屑事,但无一例外地传达的是真性情。《幽径悲剧》便是季老81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力作,讲述了一株古藤萝无端被砍的悲剧,字里行间溢满悲天悯人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这篇文章中熠熠生辉。

一、古藤与幽径周边环境的和谐之美

关于古藤,季老咏物散文中也多次提及。在季老的笔下,古藤是生命的主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无棚,也无架”,对人类索取甚少;“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彰显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历史悠久,生机盎然;“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善良、美丽;加上这一条幽径,依山傍湖,曲径通幽,春夏秋冬,四季皆景,绿意盎然,蕴含着无限生机。季老二三十年之久,天天走这一条路,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亲近、和谐。古藤因幽径而更显沧桑,幽径因古藤而凸显幽静,两者相互映衬、相互照应,在燕园早已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这也体现了大自然自身的和谐,是一种原生态的和谐。

二、“我”与藤萝的和谐之美

季老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学术研究是科学严谨的,“同一种死文字拼命”,也是枯索的,古人有闻鸡起舞,朗润园是鸡闻他起舞,因此在写作之余,他常常散散步,数数荷花,听听雨,嬉戏猫……,点滴的感悟诉诸于文字。这些“足以缓解他如此惨淡经营的学术生涯,使他的心灵中所贮藏的人性的温暖得以释放,将自己诗人般的情态自由找到归宿”(范曾《彼美一人——谈季羡林先生散文》)。而在这条二三十年天天走过的神奇的幽径上,“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难忘它的幽香,难忘它青云直上的风度,难忘它的善良,具有历史的厚重美、生命的活力美。此时的藤萝集真、善、美于一身。面对这样的大美之景,季老赏心悦目,“顾而乐之”,陶醉其中。

然而难忘的还不仅于此,这不是一株普通的藤萝,它历尽沧桑,十年浩劫中,在其它同类“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的情况下,它幸免于难,是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更是季老精神栖息地。文革初期,他既被新北大公社打倒,又被同派落井下石,季老曾想自杀离世。正是这棵藤萝,让季老在“悲愤、惆怅之余”感到一丝慰藉。嗅着古藤萝花“淡淡的幽香”,听着藤萝花上“嗡嗡的蜂声”,看着历经磨难,却岿然不动、满树生机的藤萝,季老“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是这株古藤给予他活下去的勇气,做燕园教授、学者中的“鲁殿灵光”,做知识分子界的“鲁殿灵光”。此情此境大概就是刘勰所说的“物我双会,心物交融”。

三、内心的和谐之美

季老向来“相信人、人类都是向前进步的,向着真、善、美发展,这是总的规律,懂得规律的话就有了个人和谐了。……顺着规律走就是和谐,规律就是人的趋向,向真、善、美发展。”(人民网2008年12月19日)文章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各种思潮一浪高过一浪,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芸芸众生争名争利,虽喧嚣于个性的崇尚,却把美作为买卖的对象。自然不会有人来关注一株野生古藤的命运。正是那个时代,作为季老的二三十年来天天见面的老友,就这样突然发现被砍了,成了“吊死鬼”,“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季老“悲哀至极”。其惨状目不忍看,“紧闭双眼,疾趋而过”,耳朵里却传来“古藤的哭泣声”,“它在控诉无端被人害”。究竟是什么原因要砍掉它?也许是愚氓无知,无视它作为生命的存在。也许是愚氓灭美。更让季老感到悲哀的是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北大燕园里,这个中国最有历史、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里。茫茫燕园中,“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颗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季老感叹人们都为名利而奔波,蔑视生命。当世之人已违反了向着真、善、美发展的规律,这是一种冲突、个人内心的不和谐。季老却决意承担这个被忽略的悲剧,重视生命和谐美的价值,永不放弃揭露悲剧,永不放下维护人类真、善、美的决心。这是追求个人内心的和谐,更为可贵的是季老付诸行动——撰文警醒世人,以此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发展。在当今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这本身就极具有现实意义。

《幽径悲剧》 篇4

季老的《幽径悲剧》描写的是燕园仅存的一株古藤萝最终没能幸存于世的悲剧。季老为了一株古藤萝的离去而宁愿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我没有如此沉重的心结,也不会背负十字架,但总觉得一棵植物就这么离去确是一件憾事,由此不禁想到了单位里去年尚且存活于世的藤萝。

黄绿相间的藤萝将十几米的长廊紧紧地裹在怀里,盘根交叠,错落有致,犹如硕大的雨伞把长廊盖在它的身下,为我们遮风挡雨、纳阴吐凉。每每上下班的时候,我走在藤萝紧裹着的长廊中,感觉自己像是进入到藤萝怀里的孩子。抬头看着绿得密不透风的枝枝叶叶,我总会笑着轻轻地踮起脚,柔柔地拍一下离自己最近的一片叶子。说不上来为什么,上班时走到这,莫名地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身体里忽然涌动起来, 犹如武侠剧里一位身怀绝技的高人向我身体里注入绵绵不断的强大动力,让我感到一种精气神,不由得身板挺直了,走路有力了,工作起来自然是精力充沛了。而下班呢,我又像是告别伟大母亲的孩子,带着些许恋恋不舍。无须开口说出心中的不快,它就如同“吸尘器”一般,将工作中的种种烦恼统统从我的身体里吸出去,好让我神清气爽地踏上回家的路。每年春天,藤萝都会开出串串如葡萄般的紫色小花,沁人心脾的香气引得游蜂流连忘返;也使得单位里爱好摄影的朋友在此驻足许久,或远观调试角度,或近景来个特写———这已经成了单位每年不变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那是个星期一,我像往常一样走进厂门,等待着藤萝为我清洗这两日来的奔波和烦恼。但是,就在我将要走近它的时候,我猛地停了下来,好像有什么东西阻碍我不能向前。我久久地不敢相信,往日大如巨伞,为我们遮阴纳凉的藤萝没有了,长廊仅剩下厚至20公分的水泥地面,地面上还七零八碎地横陈着藤萝的残枝败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拿眼睛去抚摸它已经消逝了灵魂的身体,甚至不敢捡拾起任何一片叶子……我小心地从它旁边走过,生怕踩到它已经不知道疼痛的枝叶上。匆匆地走过去,没有再回头看一眼。整整一天,我郁郁寡欢,不敢再去看那片裸露的地面,总感觉在那个上面有藤萝的灵魂在呼喊、在鸣冤。

上天终会开眼,让我得以解脱。

近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又看到了盘根交错、大如伞盖的藤萝,它伸展着浓绿的枝叶,似乎在向天空询问着什么。莫非单位已逝的藤萝的魂魄转嫁在这株藤萝上? 莫非是同伴的不幸殉难使得藤萝界在发生着无言的抗争? 生长,生长! 欲与天公誓比高?

它长得枝繁叶茂,为人们遮风挡雨、净化空气,却从不要什么回报,不正是以德报怨的现身说法吗?

我在藤萝面前久久地伫立着,心潮澎湃。由过去看到现在,我仿佛看到了一幕化干戈为玉帛的精彩演出。感觉心一下子释然了,原来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总是在想,情愿是一株藤萝,每天都以昂首挺胸的姿态面对一切,无畏今日的风霜雪雨,不惧明日的坎坷颠簸。以一株藤萝的精神做我自己,以善化冤,以微笑面对诘难,活一天就要有精彩的一天,今生无悔!

鉴赏空间

作者先将单位的藤萝细细地描绘了一番, 既写出了它的美,又写出了它给人的力量,接着写它遭到砍伐的惨状。这样的对比衬垫,使藤萝之死更具悲剧的力量。但是,作者在另外一处又见到了藤萝,心灵得到了慰藉———坚信上天有眼,自己不用背着十字架;表现了作者心存希望,坚信美好的事物肯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读有所思]

《幽径悲剧》 2 篇5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

1、 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 (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 (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 篇6

一、课前预习的四点联系

其一, 联系作者。季羡林, 学生大多不清楚, 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明白在中国他是响当当的一个人物, 是知识丰富、淡泊名利、谦逊朴实的一位大师, 一位东方文化的传播者, 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程度和聆听大师教诲的目的。

其二, 联系时代。文中涉及一九九二年这个特定时间,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形势大好, 经济建设红红火火, 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者为何写下这篇文章, 引发学生思考。

其三, 联系藤萝。古人常常吟花弄月, 作者也是状物抒情。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是藤萝, 让学生了解这种植物通常在暮春时节盛开, 有时夏末秋课初还会再度开花, 花穗垂挂枝头, 紫中带蓝, 灿若云霞, 美妙无比, 是古今画家写手钟爱的题材。下载图片放大使用效果更佳。

其四, 联系悲剧。让学生找一找悲剧的重要作品和重要人物, 不要求过高, 希望通过搜集材料, 对悲剧有感性直观的认识。

二、文章材料的三段结构

在讲解课文时, 我采用以中间突破的教学方法, 抓住中间分开两边, 第二段是写藤萝之美, 前面一段是写幽径之美, 后面一段是写为藤萝悲。三段结构联系自然紧密, 层层深入, 在状物细致逼真的前提下抒情, 使情感真诚实在, 深入人心。这样的大三段结构看似简单, 仔细推敲品味, 不难揣摩出作者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娴熟的写作技巧。

三、写作手法的两处铺垫

看了材料, 分析了课文, 我们不能不提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这篇课文为表现藤萝之美, 既采用正面描写, 直接描绘出藤萝的形色香势;又利用间接烘托, 通过写幽径周围小山和池塘一年四季的景色之美, 为写后面的藤萝之美蓄势, 看似无意的闲笔, 却处处显示出作者用笔的老到精细。通过方法的分析, 既深得文章意旨, 又帮助学生领略大师厚积薄发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

四、重点突出的一句名言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课堂上抓住这一名言, 先在课堂上突出一个“美”字, 知道作者通过层层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这种美, 而且表现得很美;接着讲美的被毁灭, 对象是愚氓之人, 而且是不经意间, 对此结果也不太在意, 也就是不自觉的一念之间被毁, 从而达到强烈的反差, 使读者与作者一同痛心疾首, 深感一个国家虽然经济繁荣了, 生活变好了, 但是人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令人堪忧。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教学环节紧凑有序, 组织有条不紊。

《幽径悲剧》 篇7

本人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季老的《幽径悲剧》这篇文章已教过多遍, 每次教过后总感不足, 经过反复思考, 又不断有所发现, 现作一点浅析与大家切磋:

首先, 充分认识表现主题方面和创作手法上的“大”与“小”。作品表现了一个大的主题, 以强烈的批判精神指出了人性的弱点, 告诉我们国民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个挫折时代的悲剧, 从这点来看可谓“大”矣。但季老却用“一颗古藤萝的悲惨遭遇”来表现幽径的悲剧;用“幽径的悲剧”来表现燕园的悲剧;用“燕园的悲剧”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剧, 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摇曳多姿, 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作者把表现这一宏大主题的内容凝聚在平常生活的点上, 这就是文章的“小”。而且提出的问题又是相当尖锐的, 令人深思。从创作的手法来讲就是“以小见大”。试想作者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贯通古今的知识储备是难以完成的, 更不能做到以简驭繁、深入浅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作者这种高超的谋篇布局手法, 从大处着手, 抓住文章的主旨,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点面结合、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才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 强化赏读教学, 认真体会作家丰富的心灵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作家不愧为一代大师, 文化巨匠。身为北大校长, 又是学贯中西的长者, 在这篇表现时代动荡与发展的文章中, 没有一句抽象的理论说教, 恰恰是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 用自我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描写事物, 对造成一系列悲剧的愚氓们进行控诉, 对人性的真、善、美进行弘扬, 给读者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章开篇用慢笔调的方式介绍了幽径的文化底蕴, 一年四季的美景, 点出了燕园中的那株古藤在动荡年代给人们带来的慰藉, 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深受戕害的知识分子显得尤为重要。顺便还点出了“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感情太多, 总是供过于求……真正的伟人是绝不会这样的……特别对于一些小动物……”这些语言字里行间饱含情感, 作者率真的性情自然流露, 可以看出季老卓尔不群的个性和多么丰富的心灵。在完成了对下文的铺垫和蓄势之后, 笔锋陡转, 浓墨重彩地对古藤悲惨遭遇进行描绘:实写了眼前所见藤萝的惨状, 令人震惊;运用模拟的口吻虚写了藤萝的血泪控诉, 使人痛心。这里善与恶的形象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语言如泣如诉, 艺术效果强烈。结尾之处很值得品味, 作者用自嘲的口吻进行自我心理剖析, 表面看来是对自己性格弱点的展示, 实际上是对社会上普遍存在“愚昧的漠视现象”的强烈批评, 表达了自己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坚强决心, 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观全篇, 作品所表现的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和普通人真切而自然的感受是交相辉映、完美融合的。同时作品的情节又曲折回环, 情感波澜起伏, 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反差, 充分展示了率真人性力量的伟大, 作者的人格、价值观给读者以巨大的感染力。由此可见季老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和细致, 精神家园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啊!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对这篇文章精彩段落务必要以赏读教学为主, 突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这些文段的语言非常优美, 且文化底蕴深厚, 时代特色鲜明。通过对文章的反复研读, 细心的体会, 能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和长者睿智的思想进行互动, 处处体现长者的人文关怀, 不断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 增强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能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熏陶感染的作用, 在情感、价值观层面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外, 本文的立意宏大而深邃, 语言风格隽永而儒雅。像这样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佳作, 无论是在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上, 还是在文章的语言风格上均具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学习来说, 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上, 在文学鉴赏和艺术审美方面是有一定难度的。教者要认真研究课文, 灵活安排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并结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恰当地加以阅读指导。特别是在对文章的构思和语言风格的赏析方面, 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本文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效果显著。我们既不能高估初中学生的能力, 大胆地放手, 更不能主次不分、完全包办;而要能抓住文章的主旨, 巧妙引导、适当点拨、力求视野开阔、方法得当。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新鲜的空气, 让学生的语文思维驰骋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让学生在文学的审美殿堂中更好地成长。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本文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效果显著。我们既不能高估初中学生的能力, 大胆地放手, 更不能主次不分、完全包办;而要能抓住文章的主旨, 巧妙引导、适当点拨、力求视野开阔、方法得当。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新鲜的空气, 让学生的语文思维驰骋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让学生在文学的审美殿堂中更好地成长。

上一篇:天津地铁论文下一篇:高风险 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