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10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7篇)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悲剧”的真正内涵,发觉“愚氓灭美”的深层动因。

2、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1,难点同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藤萝的美,藤萝的悲,探究一下作者所写的“悲剧”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细节研究

(1)感受藤萝之美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藤萝是美丽的,那藤萝美在哪里呢? 明确:第8自然段:盘曲而上、幽香、嗡嗡的蜜蜂声,万绿丛中一点红。(外在美)

引导:这藤萝真的看起来好美,但我们说美的事物不仅仅要外表看起来美丽,还要具有内在美,请问藤萝有内在美吗? 明确:第14自然段:和依附的大树和睦相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意。以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内在美)

引导:看来,这株藤萝的美是一种广义的美,是大美,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请同学自由朗读第8小节和第14小节,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藤萝的美。

(2)感受藤萝之悲

引导:藤萝如此美丽,却在“今年春天”被毁了,没了,永远地消失了,文中哪一

段描写被毁之后的藤萝的惨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

明确:11自然段:吊死鬼悬在空中,孤儿,不能微笑、无处痛苦

追问:你为何选择这些词语来描绘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

明确:悬在半空说明藤萝此时已经是无依无靠,与生存之根永远地失去了联系。追问:失根的藤萝就像失去母亲的孤儿一样无依无靠,作者为何要将古藤虬干比作吊死鬼? 明确:吊死一般是被迫而死的一种死法,吊死鬼必定生前含有冤屈,此处用吊死鬼做比,既描绘出藤萝被毁后悬在半空的惨状,也暗示了藤萝的死也是被迫而死。追问:课文中有表现藤萝冤情的语句吗? 明确:第14小节。(14自然段:哭泣,细如蚊蝇,万分委屈,投诉无门,哭泣,哭泣,哭泣......)

教师总结:被迫而死,最后成了鬼,这鬼阴魂不散,悬在空中,随风摇曳,悲情四溢。请同学读一下第11小节,语速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让大家感受一下藤萝的悲剧。

(3)延伸:课题是《幽径悲剧》作者为什么要把幽径、藤萝写得如此之美呢?

明确:写美是为了突出悲,越美越悲,形成强烈的对比。教师说出:“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可提示鲁迅先生关于悲剧的一段话)

(4)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为何对藤萝的毁灭感到如此伤心?

明确:第8自然段:顾而乐之

第10自然段:感到安慰、喜爱、留恋(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第13自然段:怕走幽径,悲哀至极

教师找出文中这几段话:

(1)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2)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明确:(悲愤,无奈)

答案:藤萝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如今藤萝毁于愚氓之手,一方面作者心中的慰藉失去了,另一方面,作者既伤怀于真善美的被毁灭,又为世人对美的毁灭的漠然感到悲哀和无奈。

三:重点探究

1、幽径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答案:愚氓灭美

问:愚氓具体是指什么样的人?明确:不知美的人,没有爱心的人

引导:由此可见,作者表面上是在说藤萝的悲剧,实际上是在说人的悲剧。文章中说“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这句话是在批评世人什么?

明确: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乏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追问:那作者写愚氓,写世人,仅仅是为了批评他们吗?

明确:警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盲目地毁灭美的事物。提醒我们要关爱生命,珍重生命。

追问:生活中像作者这样的人多吗?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

明确:不多,世人、三个“绝不会有任何人”,说明不多。

引导:看来作者是孤军奋战,力量太弱小了,作者在这这样的情况下,是选择和世人一样呢?还是继续坚持自我呢?

明确:坚持自我。“我愿意把十字架永远永远、、、”

引导:十字架一般出现在基督徒的仪式中,这十字架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答案:信仰)

追问:作者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矢志维护美,爱美的决心。

2、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作者在文中12段,15段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明确:12自然段: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绝不会这样的。我甘愿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引导:作者在和伟人的比较中得出自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是个渺小的人,这伟人在作者的眼中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作者真的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吗?

明确:这是作者在说反话,在责怪那些所谓的“伟人”和周围的人缺乏爱心,对视生命冷漠。

追问:作者这样写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悲愤之情、鄙视厌弃、无力保护生命之美的自嘲、无奈、悼念和惋惜。

引导:面对作者如此哀婉的沉痛之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类似答案: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向季老一样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热爱美,维护美,追求美。

四:课堂小结

白岩松说季羡林先生拥有了人格这一最高学位,这赞誉并不为过,他那悲天

悯人、爱满天下的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他在文章中说:“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如果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就是无用之人的话,我们也愿意成为这样的没有出息的人。世界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美丽。爱他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最后,以王蒙的一句话与君共勉:“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你若温柔,世界必以礼相待!五:作业布置

请大家以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要爱护生命,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200字左右)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72-02

一、扣题导入

在北大的燕园有一条幽径,那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然而就在这个偏僻的角落里,季先生却目睹了一出悲剧,一出触目惊心的悲剧。今天,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径悲剧》(课件出示课题《幽径悲剧》),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我们的震撼。

设计说明:开门见山,以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一)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学生讲,教师明确:讲述的是北大燕园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这株古藤萝原本开得繁花似锦,充满生机,后来被毁灭,景象非常吓人。)

(二)教学时通过以下3个环节去学习这篇课文。

课件展示:(一)赏——藤萝之美

(二)感——藤萝之悲

(三)悟——作者之情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赏藤萝之美

(课件展示藤萝被毁前的美丽画面)

教师明确:这是藤萝被毁前的景象。然后请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美,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美。

(一)引导学生对比画面,细读文中描绘藤萝之美的语句、段落,说说自己感受到的美,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藤萝之美。(教师提示:从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情感意蕴等角度分析。)

答案预设:

形:盘曲而上

味:扑鼻的“幽香”

(1)正面描写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2)侧面烘托 ①幽径的四季

②与其它藤萝的比较

(3)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从无害人之意”,“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真、善、美。)

(二)教师小结,请学生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带领学生再次感受藤萝之美。

设计说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直面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给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四、感藤萝之悲

(一)教师:这是一棵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藤萝,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这样美好的事物却遭到了无辜的毁灭。(课件出示画面:被毁后藤萝的惨状。)看,这就是被毁后的藤萝,你能结合此时此刻的感受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情景吗?作者又是如何展现它的惨状呢?

答案预设:

(1)直接描写

①虬干:“悬”“摇曳”——吊死鬼

无依无靠

②花朵:微笑——孤儿 飘零空中

③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

④作者的感受:像吊死鬼、毛骨悚然

(2)议论、抒情——倒数第3自然段

(二)教师明确:这是一出触目惊心的惨剧,它让我们为之痛惜。然后请学生朗读文章的第11自然段,其余学生再次思考这一触及我们心灵的悲剧。

设计说明: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对比中感受藤萝的惨状,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五、悟作者之情

教师:作者的痛苦仅仅来源于这株被毁灭的藤萝吗?是否还蕴藏着更深层的悲哀呢?

(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师明确:

愚氓——制造悲剧

伟人——决不会这样关心

世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燕园中人——决不会注意

决不会关心

决不会伤心

(三)领会作者的悲情。

1.深感世人的冷漠,人们的无知。

2.深感社会对“愚氓”的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

3.呼唤社会群体提高爱美、护美的意识。

4.护美的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教师小结: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对愚氓的行为也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作者写的是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实际上却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作者真正悲的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和冷漠无情。

设计说明:以作者之情引学生之情,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明确作者正是因为爱之切,所以愤其愚,作者丰富的情感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在这个教学环节,师生的阅读体验会在平等的交流中得以强化,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与大师同行

(一)教师:类似古藤萝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吗?

1.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校园里的花被摘、家乡的河流被污染、埃及的古文物被刻上“×××,到此一游”等。

2.教师:这些令人扼腕的行为,让我们的树木不再葱茏、小鸟不再歌唱、天空不再湛蓝……

(二)教师:为了让古藤萝不再哭泣,让美丽绽放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畅所欲言。)

(三)教师小结:要保护美好的事物,唤起社会群体爱美、护美的意识,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爱美、护美的路上,我愿意做一个像季先生一样“没有出息的人”,把维护真、善、美这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我愿意!你愿意吗?

设计说明:紧扣悲剧来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水到渠成。以悲剧震撼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附:板书设计

古藤萝的悲剧:毁于愚氓之手

时代的悲剧:愚昧灭美

——悲叹人类的愚昧无知,呼唤人们提高意识,在创造美的同时更要爱护美。

注:此教学设计用于2013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模拟上课环节,荣获二等奖。

《幽径悲剧》的教案设计 篇4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1分钟)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24分钟)赏藤萝之美

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

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

(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

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

(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

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讨论。

(明确:“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藤萝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人世沧桑,经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成为惟一的幸存者,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株藤萝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显现出岁月的沧桑美。古老的藤萝饱经风霜,历尽艰辛,仍然萌生着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2、师:这是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7段,写幽径与其它藤萝是为了衬托藤萝之美,烘云托月手法。)

师: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8段,感受藤萝的美丽。

3、师: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这株藤萝所怀有的感情,以及“这一株古藤萝”在作者心中占据的地位。

师追问:这一株为什么会成为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

(明确:“顾而乐之”、喜爱、依恋。“惟一的一点安慰”或 美带给“我”精神上的安慰等等。让学生结合第9段的语句分析,让学生懂得,在“十年浩劫”之中,美好的事物已经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这株幸存的藤萝成了作者唯一的知己。)

师: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安慰,那他为什么不在人世中寻找呢?理解这一点,还需要同学们联系季羡林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分析。

屏幕出示: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写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他写道:“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之美而留恋人生了。这株历经沧桑仍充满活力的藤萝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

四、(6分钟)观藤萝之惨

1、师: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第11段。明确: 一是虬干:“摇曳”,就是摇荡,说明它没有生存之根,失根的藤萝就像是失去母亲的孤儿,孤苦无依。“吊死鬼”,上吊而死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似乎有某种冤屈,这里似乎在暗示藤萝是被害而死。二是花朵:“微笑”,藤萝本是自在地绽放笑容,天真无邪地笑对世界,它们浑然不知赖以生存的根已被砍断,巨大的反差更让人觉得藤萝的无辜、不幸,令人痛心和悲哀。)

师:一串串美丽的藤萝花像孩子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已经永远失去了母亲!美的毁灭总是那样震撼人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悲剧让你们难忘?

(生回答)

(明确: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这是美好被撕碎的悲剧美,它带给我们的这种震撼人心、难以释怀,也是一种文学美。)

2、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

你们觉得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读出痛心和同情。)

五、(3分钟)感作者之悲

1、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其悲剧性就越强。

阅读文章12—14段,作者在此更是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划出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深切的悲痛之情。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五、(8分钟)探悲剧之因

1、师: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屏幕出示:找出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以及冤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愚昧的人,不知欣赏美、毁灭美的人。)

师追问: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那么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会有人砍断如此古老而美丽的藤萝呢?是不是没有文化的人呢?

(明确:在“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可是在1992年的春天,十年浩劫已经结束十五六年了,在北大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着毁灭美的悲剧。北大校园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这更让作者感到悲痛。)

2、师:第12段中,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追问:其他人对待小花小草以及这株藤萝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呢?从文中找出语句。

(明确:此处将“伟人”、“世人”、“燕园中人”一一与作者进行对比。所谓的“伟人”,对自然中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冷漠无情。“世人”只知道争名逐利,没有爱心,对生命缺乏情感。“燕园中人”,不注意、不关心、不伤心。)

总结:这些人都漠视美、对美的毁灭无动于衷。社会群体缺乏对“愚氓”灭美现象的重视,缺乏爱美护美的意识。才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

出示板书。(明确并总结:如此美好的事物变得惨不忍睹,作者的最爱变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藤萝的悲剧,是幽径的悲剧,也是燕园的悲剧,也是北大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更是我们人类的悲剧。)

六、(1分钟)抒心中之情(这一环节时间多则用,不够,就舍弃。)

假如你就是这株被砍断的古藤萝,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七、(1分钟)结语。

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我们总能感受到一颗高贵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他那悲天悯人、关爱一切的伟大情怀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

伟大的悲剧 第二课时 篇5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伟大的悲剧(第二课时)

编者:关博 审核: 语文组班级:组号姓名: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2.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3.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2.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课内语段阅读:阅读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4.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6.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7.“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8.归纳本段大意。

9.“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10.“国企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

11.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了“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12.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3..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二.问题交流:

1.小组长让组内互相交换导学案,欣赏他人之美和发现自己的不足。

2.小组长组织组内每位成员先说出自己在完成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把不能解决的或者有问题的展示到黑板上只写番号。三.展示提升:

1、解决展示出的问题,没有则跳过。

2、分组展示翻译的内容,其他同学及老师判断正误。然后纠正和补充

幽径悲剧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内容要点,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学习层层铺垫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3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难点:

1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

2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学会维护真、善、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时间:2011年9月2日—3日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应答应当抖擞惆怅等闲视之 ....

摇曳绽放潋滟猥集漠然 .....

虬干万斛愚氓毛骨悚然....

2分析题目:幽径悲剧短语结构为,词义重点在想课文会写那些内容?

3简要概括: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4、速读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验证猜想。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

(二)、(—):;

(三)、(—):。

二、导入新课:

教师: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讲到这样一件事:“有

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

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

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

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

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

行李的老人。”

走近作者 :(说明:这一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补充

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

准确的理解文本。)

季羡林(1911--2009)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享誉国内外的“东

方学大师”。他一生有众多头衔,如“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中国语言学家,东方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佛学家等,对印度语、文学、历史的建树颇多。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

12门语言。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我要活到108岁。”(推荐观看央视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是季羡林先生一生人格的写照。下面让我们

一起走进这位真实、正直学者的心灵深处,聆听他为我们谱写的一曲民族悲歌《幽

径悲剧》。

三、预习检查:

1、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检查预习:大抵:大概;大都。曲径燕园 ..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异化: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应、支配自己的东西。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惆怅:伤感;失意。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向外面人说。

十字架: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十字形的木

架,把人的两手、两脚钉在上面,任他慢慢死

去。据基督教《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被钉死

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记,也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

四、感知文意,梳理结构

1、分析题目,:“幽径悲剧”的短语结构为词义重点在据此猜想课文会写那些内容?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板书:藤萝被

毁)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2,(1).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

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可换作“藤萝”,因

为“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2).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幽径”呢?哪几节文

字是在写“藤萝”呢? 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抓住以下过渡句:“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

此。”;“……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然而,我快

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五、精读课文,分析感悟

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

心体会。幽径四季之美环境:一面……一面……山上:春夏秋冬四时景物

湖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1)哭泣的藤萝

阅读11-16小节,说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藤萝之悲并陈述理由。

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进行分析。

(2)微笑的藤萝

读一读文中描写藤萝美的段落,结合相关语句概括出藤萝美在何处。

学生在书上作批注。

藤萝美在外表:

•形:盘曲、古劲苍龙般(比喻)

•色:苍黑、紫红、淡紫的花、绿叶

•味:幽香、淡淡的幽香

•声:引来的蜜蜂声、隐隐约约的古藤的哭泣

(拟人)

•态:微笑、控诉、万分委屈(拟人)

美在内心:和周围的大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为人间增添美丽,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板书:真 善 美

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

之美而留恋人生了。作为纯真、善良、美好化身的古藤萝历经沧桑,依然充满活........

力,奉献美丽,释放着力量,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藤萝已成了他患难与共的知己。

教师补充资料充分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藤萝类似的遭遇,以及饱受创伤后藤萝给

作者带来的心灵抚慰。

资料链接:

“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被分配掏大粪、看大

门、守电话、发信件。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五、思藤萝之悲,探写作主旨

A何为“悲剧”?联系本文说说你的理解。(结合板书提示学生得出结论。悲剧:真、善、美的东西被毁。幽径之美衬托出藤萝之美,藤萝之美衬托出藤萝之悲,越美的东西被毁,悲剧色彩越浓郁,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作者仅仅为藤萝感到悲哀吗?从文中找出印证你观点的语句并谈谈看法。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组内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悲剧的制造者是谁,藤萝之美毁灭的现实告诉我们什么?

(人们的愚昧无知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逐渐毁灭。人们的愚昧与贪婪把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遗弃,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是真善美)。

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藤萝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六、课堂小结:

藤萝被一把无情的刀所砍去,美被毁灭。这一刀砍去的不仅是一棵古藤萝,砍掉的更是人性中最美妙的东西----真善美。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作者对民族命运充满深沉思索,并决意承担这个被忽略的悲剧,背负起被大多数人丢弃的人文责任,重视生命美的价值,在美的荒漠上守护最后的墓碑。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愿我们每位同学也学会尊重美、呵护美、不断追求真善美。

七、、课后作业课堂作业

一株古藤萝激起了作者的情感波澜。迅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句说出藤萝被毁前后作者心情的变化。

学生在书上作圈点勾画。

被毁前:板书:爱乐恋

被毁后:怕痛悲

:如果藤萝重生,想像它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

附:板书幽径悲剧被毁

(真 善 美)

藤萝

爱怕

乐痛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然而“读懂课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用文学理论界的话语方式来诠释,课文包括四要素:“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读懂课文”就是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读懂课文,就要让学生亲历这四要素之间的转换,强调学生的体验,这与新课标不谋而合。

“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阶段目标第5条和第8条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两条规定为我们开启了自由的曙光。它打破了我们沿袭已久的陈旧观念,引领我们把迷茫的目光投注到眼前一个个活泼的学生身上,并且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世界,他们同样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感知和体验出入于文本与精神世界之间。它促使我们反思过往,看见憔悴的自己忙碌于咀嚼文本,然后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把嚼碎的毫无滋味的文本反哺给学生。不幸的是如此辛苦得到的馈赠不是嗷嗷待哺的感激,却是厌食的烦躁,于是难以抑制自己的痛惜乃至愤怒。当我们把这一切阅读教学行为放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重新审视,才幡然醒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为师者,要做的就是要引领好学生。教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设计学生可以进行体验探究的抓手,多借探究之动力,推动体验之舟,方能航行至广阔的海域,到达自由的境界。

一、从“读懂文本”向“读懂作者”转换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微言大义,每一句似乎都蕴藏玄机、晦涩难明,但是如泣如诉的哀悼之情感人至深,让人不能停止阅读。备课的过程中好像追随着季老踽踽独行的背影,和他一前一后慢慢行走在燕园这一条小路上,领略它的四季之美。但是,只是笔者一人感受些种境界是不够的。笔者要做的是引领学生与季老同行,陪伴他散步在燕园的幽径之上,聆听季老的心曲。为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的环节———“陪伴季老,聆听心曲”。

欣赏了“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之后,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脑海中留存着的藤萝的倩影与眼前的惨状形成的对比可谓触目惊心,学生所见就是季老所见。所见相同,所感自然也是相通的。学生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到作者的心情:对于藤萝被毁非常悲痛,可谓是“悲哀至极”。在对藤萝的“美”“惨”体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紧扣“悲哀至极”这一感受,再次投入到课文中去,寻找原因。他们分别在如泣似诉的痛悼中听出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在寥寥几句的描写中掂量出沉沉的悲痛之情,甚至在自贬自抑的反话中翻寻到作者悲哀至极的痛苦。

大家为藤萝的悲惨遭遇深深痛惜,一如季老当日。季老说自己“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正是代藤萝哭诉,发痛悼之情。这哪里是古藤在哭泣,分明是季老在“哭诉”。笔者请大家化身为季老笔下那一棵含冤而死,冤魂却不愿离去的古藤萝,将所有的“它”换成“我”,以第一人称情读“无声地控诉”,深入季老的内心世界,细品季老的痛悼之情。以第一人称读完之后,大家立刻进入课文悲怆的情境,在感情激荡之潮的冲击下体悟令季老悲愤的真正原因。于是笔者再请大家以“我认为古藤被毁可悲之处在于———”为话题,讨论主旨。

本课的阅读教学,笔者以“陪伴季老,聆听心曲”为抓手,带领学生充分体验季老的感受。季老借藤萝之口诉说冤屈,学生化身为藤萝把季老的冤屈读出来,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再由“文本”到“读者”的转换,最终打通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阻隔,以相通的感受填平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情感世界之间的沟壑。当情感被一次次激荡,便得到一次次的回应,共通的感受回响在文本的天空。

二、从“读懂文本”向“读懂世界”转换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内容非常深刻。学生要读懂此文关键是要随着文本中的孔乙己进入到那个社会,诊断其病态,反思其病因。因此,我把突破口放在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身上,力图引导学生走进孔乙己,经历“文本”与“世界”之间的转换。

首先引导学生透过孔乙己的第一次亮相,谈一谈你看到这个人物怎样的性格,怎样的生活状况?用“不但……而且……”或“虽然……但是……”的句式组织你的看法。然后对比阅读孔乙己第一次亮相与最后一次定格,引导学生观察“变”和“不变”。在变和不变中,我们更能看清孔乙己的可悲性格,那么这样一个悲剧性格的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你觉得孔乙己死了没有?孔乙己为什么必死无疑?并进而思考个人悲剧命运与社会的联系。在这个社会中,孔乙己的地位是什么样?周围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根据鲁镇咸亨酒店内长衫客与短衣帮的对比,以及小伙计职务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等级分明,贫富对立,尔虞我诈,势利冷漠的社会。“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等处可见孔乙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形同乞讨者,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笑料而已。孔乙己是供众人取笑的对象,阵阵笑声冷漠无情。周围人以掌柜的和众酒客(短衣帮、长衫客)为代表极尽取笑之能事,揭短取乐;丁举人恣意妄为、凶残毒打;小伙计也受到了社会的影响,沾染了等级观念,对教他识字的孔乙己鄙弃不理。只有天真无邪的邻家孩童才能给孔乙己带来片刻的快乐。在这个冷漠麻木的世界里,身心俱残的孔乙己只有走向死路。

本课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抓住文本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大刀阔斧,剖析文本,从读人迈步到读社会。学生首先走进孔乙己,然后走入他背后的那个社会,掀起鲁镇的一角,体会到世态炎凉,世人的冷漠和麻木。

综上所述,“读懂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其实现不是单纯地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告知学生,或者单纯要求学生概括出中心思想。而是要引领学生穿梭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元素之间,体验其中的转换。一切从文本出发,着重于学生的体验,以心贴近作者,打通关擎,读懂课文。

摘要:“读懂课文”要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 让学生“经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转换。依据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本文呈现了两个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幽径悲剧》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到“读者”的转换。《孔乙己》则重在引领学生经历“读者”到“文本”到“世界”的转换。

关键词:“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经历体验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什么叫读懂了课文[J].中学语文教学, 2009.01.

[2]史邵典.文本解读:问题与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 2009.08.

[3]朱斌, 黄厚江.阅读教学: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J].中学语文教学, 2009.01.

上一篇:小升初语文:写好叙事作文的六要点下一篇:审计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