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作品教学摭谈

2024-09-27

悲剧作品教学摭谈(精选3篇)

悲剧作品教学摭谈 篇1

生活中的突然变故或灾难往往会使人大彻大悟, 真正的体验到人生的真谛。悲剧性作品亦如此, 其通过悲剧形象的塑造、场景的烘托等等, 在使人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 会使灵魂得到净化、人生境界得到提升。高中语文教材的悲剧性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这些作品给人的不仅仅是悲痛与伤心, 更多的是启迪, 让人看到悲剧背景下的人性之美, 令读者对人生进行深入思索, 从悲剧中看到人性的力量, 看到由于人的存在而产生的美, 这样, 就会令读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事实上,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性作品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的。充分的利用好悲剧性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品味, 更可以解决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等问题。那么,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应如何利用悲剧性作品进行审美教学呢?

一.营造特定的情境

特定的情境产生特定的情感。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就必须首先有意地营造特定的情境, 使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审美体验状态。例如,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利用《葬花吟》这首歌曲, 当悲切悱恻的乐曲在教室里响起时, 学生无不动容。再加上感人的歌词“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学生的头脑中会很自然地出现那凄惨、悲凉的场景, 对林妹妹的柔柔弱弱、孤立无援顿生怜惜、同情, 对她“昨被双亲抛下、今又面临爱情的失落”深感惋惜, 在思想上会对封建思想进行深刻反思。这样, 在歌声的帮助下, 课堂的气氛被渲染起来了, 教师、学生以及作品也在音乐声中产生了共鸣。

二.引导学生分析

光有情境感染还不够, 要达到通过悲剧人物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还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时候, 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 要精心分析人物的语言, 要从悲剧人物的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人物的性格美。例如, 讲授《孔雀东南飞》这课时, 在刘兰芝明知婆母刁难的情况下, 她的语言“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就很能说明她是一个孝敬的人;对丈夫“君当做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这又看出她是一个坚贞的人。在如此不公的待遇面前, 刘兰芝具有如此美德尤其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给人以深深地思考。其次, 要精心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动作与神态虽然无声, 但却可以形象地展现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 在讲授《祝福》这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神态, 以此理解人物的经历与精神世界,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传神的神态描写把祥林嫂内心的悲苦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让学生有疑

疑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恰到好处的疑问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会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悲剧性作品而言, 要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 教师就要根据悲剧性作品的教学目标设计能达成目标的疑问。同时, 还要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的反应, 针对学生反应进行深入的追问, 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悲剧中蕴含的美感。例如, 在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杜十娘攒百宝箱的原因是什么?明明有百宝箱, 怎么不让李甲知道呢?有了百宝箱, 杜十娘依靠自己就可以过上‘小康’生活, 那她怎么还要自杀呢?大家想一想, 杜十娘似乎不同于一般的妓女, 她是有追求的?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学生能互相研究, 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给出合理的答案, 那么, 一个虽身在肮脏之地, 却向往美好至纯爱情的杜十娘的形象就会丰满起来, 作品的内涵与意义也会被学生所掌握。这时, 为了达到审美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作者在结尾, 不是让杜十娘投水自尽, 而是让她不再相信爱情, 带着万贯家财, 到清净的地方去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样的结局岂不是更会令人满意?”学生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后一致认为, 原作设计的结局更好, 因为这本身是一出悲剧, 不这样设计就没有悲剧性了。悲剧的特点就是把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杜十娘的纵身一跃, 虽然悲烈, 却永远的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贞烈与不屈的背影, 是对情感世界的美的召唤。

总之,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悲剧性作品的审美因素, 并采取恰到好处的方法, 就一定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

悲剧作品教学摭谈 篇2

但悲剧性作品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 而且中学生的阅历、理解力、想象力和感悟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 教师在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时要多角度、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悲剧的情境, 以进行悲剧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悲剧性文学作品的主题, 体会其悲剧美。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悲剧性作品教学创设情感的几点方法。

一、以读促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有一个误区, 一提到创设情景就利用多媒体, 用视频、图片、音效来创设悲剧情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手段应是借助于教师自身的语言感染, 让学生置身于文字创设的悲剧情境中去感受体会, 这种体会和感悟才能更真切, 更深刻。正所谓“十分文章, 七分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叶圣陶语) 。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如果语文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忘情投入的诵读, 还能配有教师迸发灵感的讲解, 一定会迅速把学生带入情境, 使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文学魅力。

二、模拟再现

因为悲剧性作品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的模拟再现, 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 正所谓“见者真故知者深”。例如, 在教授《孔乙己》时选取文章中的五个片段“酒客取笑”“教我识字”“分茴香豆”“酒客对话”及“最后出场”让学生模拟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短衣帮的冷酷与麻木, 感受到了孔乙己的可悲。又如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父子之间的离别之情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但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生活境遇的迥异,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在讲课时引导学生设想这样两个生活场景:1.一对父子因家庭琐事产生隔阂, 儿子年轻气盛竟然十多年没有主动关心过父亲, 突然接到了父亲的一封信, 信上父亲以一种淡然的口吻说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作为儿子应有一种怎样的心情?2.一个中年男人自己的母亲去世了, 家里甚至要通过变卖典制才能办葬礼, 而此时自己面临失业的困境。那么当父亲劝自己几近成年的儿子不要悲伤的同时, 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当学生能感同身受, 体会到作者写作此文时怀着对父亲愧疚、思念的情感, 感受到“父亲”的坚强和对儿子深沉的爱时, 就会被文章的悲情美深深地打动。

三、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从创作的角度看, 有些作家正是有过同样的境遇, 或亲身遭遇不幸才创作了不朽的悲剧性文学作品。比如,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渔家傲》、辛弃疾的《破阵子》、李煜的《虞美人》等。所以有人说:“作者的悲剧命运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诗歌‘喷玉唾珠”般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所以在悲剧性诗词作品的教学中, 让学生“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生平, “论其世”即熟悉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作者的创作主旨, 才能更全面地把握诗词的内涵。如果是教授某些悲剧性小说、戏剧, 还要让学生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在这样的情境中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 老舍的经典话剧《茶馆》, 初中语文教材只节选了最为精彩的第一幕。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幕的主旨,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整部戏剧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的历史常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知识来分析其中人物的对话, 感受人物的性格及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刻画的普通人的命运的悲惨, 体会到他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 还有那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渴望。

摭谈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篇3

一、语言细节

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 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相互交谈。常用的语言描写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只言片语勾轮廓。如孙犁的《荷花淀》 :“女人没 有说话 ,过了一会 ,她才说 :‘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只有一个人挑,实则骤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人物性格就表现得栩栩如生。又如琦君的《春酒》 :“到了喝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 ’母亲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只言片语,刻画出一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 慈爱温柔 的母亲形象。

二、肖像细节

在记叙文中总是以形传神来写肖像。肖像主要是指人的容貌、神态、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特征 ,同时 ,结合情节的发展,肖像描写还能表现人物的命运。鲁迅的《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20年前和20年后的肖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特征。

三、动作细节

人物可以用动作去表现, 我们可以描写人物连贯的动作,也可以对人物行动进行对比描写。如《春酒》中:“我呢,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又如:《孔乙己》中“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排”的动作活灵活现的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还有《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几次“脱”、“穿”大衣的动作,“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 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一“脱”一“穿”的细节,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四、心理细节

心理描写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理变化,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交代人际关系情节发展的趋向,反映生活的本质。如《春酒》中“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的要命”。运用“开心的要命”这一心理细节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 同时,突出作品主题往往还可以用人物独白,梦境和幻觉来反映心理。梦境描写,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如林黛玉的噩梦---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 既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五、景物细节

这种技法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文章表现的主体,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也叫寓情于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都是以海面的景象来表现人们当时的心情。 当家境拮据的菲利普一家出发前往哲尔塞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轻快明丽的景 物衬托出 全家人兴 奋快乐的 心情,而在一家人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后 ,他们却望 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面钻出来“这阴影是什么,从小说的角度而言是哲尔赛岛,但更是一家人内心的阴影啊! 于勒还会回来吃咱们的吗? 早先的一千种计划泡汤,连姐姐的婚事是否也会变故呢? 种种愁绪不就是阴影吗! 此时的景物描写就是以阴郁厚重的压抑之景衬托出人们的失望沮丧甚至是担心之情,属于典型的以景衬情。

上一篇:B超检查下一篇:工程造价审核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