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相结合(精选8篇)
阅读训练相结合 篇1
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阅读训练相结合 篇2
一、在不同教学阶段, 侧重“听”的训练
“听”是一种语言输入, 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1]除了专门的听力训练 (课本中每单元中的听力训练) , 教师还应该注重阅读课文教学中的听力训练。课文教学中的听力练习一般可以安排在以下三个阶段的教学中———导入新课文、阅读以及阅读后听说交际活动。
(一) 在呈现阶段导入听
在新课呈现阶段, 即导入阶段, 听力训练一般围绕以下两个内容展开:一是复习旧课引出新课的主题;二是介绍与新课有关的背景知识。无论怎样导入, 教师都必须以听入手扩充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量。笔者在教学Feed the World一课时, 采取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内容:
T:Last period, we studied the dialogue and learned that Wang Bing was so hungry that she could eat an ox.Do you think hunger is a big problem in the world?
Ss:Yes.
T:Are there 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are still suffering from hunger?
Ss:Yes,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e still suffering from hunger.
T:Why are they still suffering from hunger?
Ss:Because of the growing world population.Because there is not enough farmland...
T: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Ss:Control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increase the farmland.
T:Yes, very good.Now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text Feed the world.What does the title mean?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问答,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影响听力的主观障碍———情绪状态就不存在了。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二段课文, 设计几个问题, 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的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问题如下:
T: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urrent world population, farming population, farmland and hungry people?
由于激活了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听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 在阅读阶段提高听
课文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训练学生的听力。一般在新课导入后的课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因此教师在布置阅读、检查、释疑、理清文章脉络后的课文复述, 即进行师生双边活动时, 都安排相应的学生的“听”的任务。
(三) 在交际活动阶段深化听
在交际活动阶段“听”的活动和“说”的形式比较多, 常见的有“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沟通信息”等。但此时的练习并非是简单的复述课文或者围绕学过的课文进行对话和角色表演, 而应该是信息交流, 也就是说交际的双方都应该有对方不知的信息, 而形成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 产生真实的交流需求。因此, 在学生理解Feed the world课文并复述以后, 笔者设计了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1.Why did the fierce flood occur in China in 1998?
2.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land loss in our country?
3.As young people, what should we do to prevent land los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in nature?
学生在生动的语境中不由自主地用英语阐明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自然地过渡到了笔者精心安排的“说”的训练阶段。
二、利用各种手段, 提高“说”的效率
“说”是一种语言输出,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课文教学中训练“说”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在整体输入基础上发展说的能力
在“听”的三个阶段中, “听”“说”占的比例应该各有侧重。呈现阶段以输入为主, 课文阅读阶段输入略多于输出, 而交际活动阶段主要体现为输出。
学习语言首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大量语言输入, 在保证给学生输入正确的语言知识前提下, 尽量增加信息量———在课内外进行大量的听和阅读, 使学生在频繁的语言接触中逐步内化规则、吸收和扩大积极词汇, 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一个整体。其本身各部分如语音、语法、词汇并没有意义, 是课文 (或者故事) 给各个部分带来了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整体着手。[2]现行高中教材课文篇幅较长, 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掌握课文内容并复述课文, 许多学生会感到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胳,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优化语言输入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而示意图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强, 易于对比的特点, 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在提问并引出段落中心及主要细节后, 可以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如下表格:
(二) 把握难度, 提高不同层次学生“说”的水平
“说”的训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两者均有难易之分, 教师要准确把握。
从内容上看, “说”的训练首先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但是也要注意不断地增加难度。成功感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缺乏难度、没有障碍的学习也会抑制学生的兴趣, 削弱有积极作用的情绪感受[3]。因此, 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时, 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
“说”的训练的形式也决定了其难易程度。“说”的训练多种多样, 从易到难可以列为:复述课文、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命题说话和评论等。教师应该在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 适当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 运用不同的“说”的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课文复述, 可以帮助程度较差的学生提高“说”的水平:以个人为单位的复述则相应提高了“说”的难度;而到了topic talking and commen making时, 则有助于程度更高的学生练习“说”, 这不仅适应他们的学习水平, 也会刺激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与形式互为依存, 缺一不可。但形式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 只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无法提高学生“说”的水平。所以选择形式对应注意既要与内容难度相当, 又要互相匹配。如本课涉及的内容有一定难度, 人口和土地问题又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采取topic talking and commen making的形式, 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 起到填补信息沟, 交流思想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了他们的即席语言表达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在讨论中, 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语, 而不仅是完整的句子。因此, 语言的流利性和连贯性就大大增强了。
(三) 创设语境,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比起初中生来, 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层的认知和兴趣, 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学习知识, 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4]因此, 教师应当为他们设计一些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交际性比较强的语境。这样可以高效地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在交流信息中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抓住兴趣热点
抓住兴趣热点就是要首选学生关心、最适于他们开展讨论的话题。比如说校园生活、流行音乐、体坛风云、社会时事等等。在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状态下, 学生对熟悉的题材可以做到有感而发。本课设计的第一个问题“Why did the fierce flood occur in China in 1998?”是当时社会上的新闻热点, 媒体报道很多, 学生也了解不少。因此在小组讨论时, 就是连“说”的程度比较差的学生, 也能做一些简单的总结或者评价, 达到比较满意的结果。从而兼顾了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 (特别是水平较低的学生) , 使他们的英语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2.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可视语境
电教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工具。英语课也可以像其他课程比如说物理、生物等, 采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手段。大量直观的形象、真实的声音构成浓郁的情景以及英美文化的氛围,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他们置身于英语对话和表述的情境之中, 引起“说”的欲望。本课利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关于1998年我国特大洪灾的英语新闻报导和国外关于洪水成因和防范措施的英语背景材料, 让学生围绕该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句式。
3. 寓教于学
教师可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口、环境、能源、法制等问题的学习和思考, 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笔者在教学Feed the World一课时, 由于讨论的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 学生们发言踊跃。讲到水土流失, 他们就联系一些地区和部门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滥伐森林,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水灾频繁;讲到如何保护土地, 学生提出要完善法律以及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这样就把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听说是对英语的一种感性认识和训练, 学习英语往往从听说入手, 继而落实到读写之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 应该注意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性, 吃透课程标准, 优化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文教学中的听说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初步掌握英语交际运用的能力, 为全面学好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考试将从2011年开始分别进行笔试与听说考试, 其中, 听说考试占英语科15分, 这对高中生的英语听说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教育专家指出, 听说考试成绩的提高要靠考生自觉地进行口语训练, 考生在加强自身语音水平的基础上, 熟悉“人机对话”考试题型与考试环境, 将有助于提高成绩。英语教师应该在课文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 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听说训练, 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听说技能,课文教学,语境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131—136.
[2]郭跃进.高中英语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武建平.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新尝试[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 2009, (7) .
一堂欣赏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课 篇3
(1)通过欣赏带动作文的语言。
(2)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学习语言,争取能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重点:
赏析名家散文的语言美,学习运用几种表达技巧(排比和比喻,多用修饰语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借鉴名家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1)循循善诱引导法。(2)独立思考探究法。
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美、欣赏美,用美丽的语言来表现美,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次写作文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想让文章的语言漂亮一些,文字优美一些,但是总感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同学说:我每次写文章都是苦思冥想,搜肠刮肚,无论怎么努力,语言还是干瘪无味,读起来有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是啊,我们怎么才能使自己作文的语言亮丽起来呢?让我们先来欣赏名家散文《荷塘月色》(原文略)中“月下的荷塘”,“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面的环境”三个片段。这几段诗情画意的文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绝妙的动词以及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传神的荷塘月色图,堪称语言锤炼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玩味。请同学仔细品读课文,勾画出精美传神的词句,然后从修饰语、修辞手法、重叠词等角度来品味语言的妙处。
二、欣赏文章
生1:这几段文字在表达技巧上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例如:“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不仅描绘出了淡淡的月色映照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形态,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生2:这三个喻体还写出了在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魅力。
生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也很美。写出了荷花的那种清淡的香味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特点。
生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了月下荷塘的静。
师:很好!这几段文字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5:我很喜欢这几句:“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两个词语把荷花写活了,使人觉得月下的荷花就像美女一样,漂亮而又有点羞羞答答,使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感。
师:好,联想很有特色!
生6: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下面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些描写都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写出了荷叶和流水的灵性。
生7:读好的文章就像品一杯香茗。我更喜欢文中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比如“曲曲折折”、“田田”“婷婷的舞女的”,几个很普通的叠词就把景物的形和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真让人佩服。这样写不仅用语准确,而且显得很细腻。
生8:作者善于运用“AABB”、“AAB”的重叠词语,除了刚才举的例子以外,还有“层层的”、“脉脉”、“静静地”、“薄薄的”、“弯弯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这些语言看起来很平淡,若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很有意蕴,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使人觉得像唱歌一样。
师:很好,这叫节奏美。以上这些写法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联想和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欣赏美文以后,有哪些体会?
生9:要让自己作文的语言亮丽起来,关键要向文本学习,学习名家的表达技巧,学习他们的精雕细琢。
生10:在写作文的时候,要会模仿这些写法。
生11:我不一定做得那么好,但是,我一定会向那个方向努力的。
三、知识迁移与写作训练
师:我这儿有我们同学们作文中的部分语段,大家可以借鉴朱自清先生《荷》中的写作技巧,对这几个语段进行修改。
修改前:
1.我穿着帅气的军装,骑着自行车直奔学校,似乎老天也感受到了我的快乐,连过马路全都是绿灯。(毛珍)
2.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拉开了我们军训生活的序幕。(郑志)
3.我就喜欢军人,喜欢他们穿上军装,喜欢他们有规律的生活,喜欢他们抓敌人的英姿。可是,刚训练一会儿,太阳就出来了,炙热的阳光灼烧着我们,我们就像红薯一样被炙烤着,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儿从脸上肩上往下流。我们这些“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好像都是等待着雕刻者来雕刻的柱子一样。(陈丽)
修改后:
1.我穿着帅气的迷彩服军装,骑着崭新的“山地牌”自行车,哼着走了调的“咱当兵的人”的歌曲,兴高采烈地直奔学校,就连十字街口的绿灯也多了一点灵性,一路乖巧地为我开道领航。
2.“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嘹亮的歌声中充满了对军旅生活的向往。“立正!”我们的军训生活就在教官富有阳刚之气的命令之中拉开了序幕。
3.我从小就喜欢军人,喜欢他们穿上军装的风采,喜欢他们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喜欢他们抓敌人的英姿,我渴望军训早点开始,即使太阳的酷热也不能抑制我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可是,训练一开始,太阳就像较足了劲似的,比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的三昧真火还要毒辣。所有的同学都站在操场上,空气仿佛凝固了似的,一丝风都没有。豆大的汗珠像爬虫一样从脸上、肩上、手上往下流,我们这些“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在教官的严肃的命令之下,就仿佛给上了定身术一样活像一棵棵“青松”站在那里。
师:看来,今天的欣赏和训练收获不小。下面请大家根据要求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画:题目是“一肩担尽古今愁”: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迤逦而行……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万古愁,这是何等的气概!又是何等的悲壮!
这幅画触发了你的哪些联想?请根据自己的体验,以“承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写作特别要求:语言亮丽。
四、学生习作
马蹄声声踏征程
孙翠平
如果我是山,就站成一种威严,让山花灿烂山风拂面,让我的价值在太阳底下展现;如果我是水,就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远航鱼儿欢畅,让每一股溪流都一往无前。
——题记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秭归是个秀色可餐的地方,她养育出了一位空谷幽兰似的美女。
漂亮美丽本来是一种资本。可是,美丽的容颜有时也可能成为“红颜祸水”。由于王昭君的闭花羞月、沉鱼落雁而被选进皇宫当了秀女。但是宫廷生活极其复杂,王昭君的性格又耿直,未向宫廷画师毛延寿行贿,毛便串通黄门尚书石显,将王昭君的像画丑,因而被贬居冷宫三年。就这样,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在鸟语花香的春天,只有空叹花开花落的忧伤;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只有倾听梧桐频打芭蕉的苦闷。每当“月儿弯弯照高楼”的时候,只有凭借那哀怨凄婉的琵琶曲来传达自己的绵绵情思。
不是英雄,胜似英雄。一个柔弱的女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解救一个民族于水火的历史使命。
强悍的匈奴民族多次骚扰我汉朝边境,让我大汉子民居无宁日。汉元帝决定以和亲政策来解决这场战争。可是,在美女如云的三宫六院中,没有一个女子能够深明大义。
试想:如果和亲不成,九州大地上就可能是硝烟,战火;是背井离乡、生灵涂炭;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是“古来白骨无人收”。
正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王昭君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她心甘情愿牺牲自己远嫁他方。尽管她知道自己将面临的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环境!尽管她知道自己将要承担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但是,她还是勇敢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掮起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忧愁!
为了国家和民族,照君啊,你选择了离开那金雕玉砌的皇宫,踏上了奔向大漠的马车!
长安城渐行渐远,只有那皎洁的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只有那优美的琵琶曲才能寄托你对远方无限的思念之情。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马蹄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这是你踏上征程的脚步,这是你肩负重任的回音。
从此,一个民族过上了安宁而美好的和谐生活!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一定的突破。首先,她的题记和文章的题目都很好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题记以一种设想方式、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婉转地告诉读者,自己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会尽职尽责;题目学习文本的写法运用了叠声词,不仅掷地有声,而且有意蕴。
其次,在正文中,除了比喻、排比的手法都能运用自如以外,并在学习文本,多用修饰语方面有所突破,例如:“秀色可餐”“空谷幽兰”、“闭花羞月、沉鱼落雁”、“美若天仙”、“鸟语花香”、“绵绵”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引用名人名言也不错。
这篇文章,不仅灵活运用了我们这次欣赏课上的一些写法,而且能够自觉地把教材中的素材“借”过来充当自己的作文素材。
五、教后记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只算教材起码应该学习了二百多篇文章罢。但是学生写作水平却没有多少提高,特别是一部分学生作文的语言甚至越来越萎缩,更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字、对写作产生恐惧感。而一部分教师也在作文教学“投入大,收效少”的“教训”之下,“放弃”了作文训练,他们把学生考高分的希望寄托在基础题得分上,有的教师一学期也不训练一篇作文!
作文教学形成“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当然有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连用了十几个“靠”字,还有几个学生总喜欢用带“耶”的句子,例如:“我好幸福耶!”);但是,我们都无意地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注重对文本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至少找个切入点,让教材(文本)发挥例子的作用。
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名家的写法,各个击破,点面结合地进行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希望的。
作文教学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篇4
郸城县宁平一中
王玉坤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把作文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割裂开来,讲读课文就单纯讲析,教写作就单纯教写作,认为作文教学纯粹是写的问题,与读无关,其实并非如此。
一、把写作植根于阅读之中
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作文提供范例。而有些学生正因为读得少,想得浅,所以在写作时就往往出现不入格的现象,比如在写驳论文时,常常就不懂得在开头便摆出论敌的论点及其论据,这样一来,议论时就抓不住中心,论不到点子上。所以,在写作时,阅读显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读与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读就不可能有写。一言以蔽之:写作深深植根于阅读之中。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上好作文课,更应该尽可能地挖掘课文中有用的东西,在平时的讲读课文中贯穿作文的教学。
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讲读课文中贯穿作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老师再加以点拨、强调,最后在写作时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在一代文豪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出现了“偷豆──煮豆──吃豆”这一情节,而临近结尾又提到了第二天吃的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的感受。同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同的两种感受呢?原来,“昨夜的豆”是由童心和野趣酿造了它的无比美味。这样写,也更突出那夜的生活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课堂上,我强调了这一写法是值得借鉴和摹 仿以后,有位农村来的学生在写《难忘的二三事》时便学习了这一写法。文中叙述了他所难忘的一件事是:他小时候和邻居的孩子比赛游泳,他赢了以后就带领孩子们到自己的荔枝园里吃荔枝;第二天,他的母亲摘回和前一天同样鲜红的荔枝,但他却觉得比不上前一天的荔枝鲜甜可口。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小作者是多多少少领略到了大文豪表现童趣的这一精髓了。
二、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应齐头并进
写作和阅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获得写作的技巧,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反过来,写作是阅读的进一步深化,是阅读的结果。学生可以把阅读文章获得的精华、营养运用到作文中,然后又用这一精髓来指导、促进自己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所以,阅读可以促进写作,而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并且,这是一个由阅读到写作又回到阅读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读书看报,写写日记和点评文章等等,这些做法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水平。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典范文章”。既然是“典范文章”,那么,它就必须起到“典范”的作用。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平时的作文还不是一种创作,它往往是一个摹仿的过程,因此,这些课文无疑是他们摹仿写作的最好的范文。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齐头并进。如果做到这一点,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然,丰富的写作营养就遗憾的流失了。
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将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在《荔枝蜜》 一文中,文章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即写“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在讲到“我”讨厌蜜蜂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说自己‘不大喜欢’蜜蜂?其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经过预习的学生们基本上能认识到,“不大喜欢”是为后面的“喜欢”作铺垫,为文章制造了悬念,提供了线索,并定下了反面的感情基调,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等同学们都明白了这一点,我就进一步强调说:“我们写文章也不妨学学作者的这种写法,欲扬先抑,欲褒先贬。”后来,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爸爸,他先写了爸爸的“吝啬”。文中写道:有一天,妈妈值中午班,在单位吃午饭,“我”建议同爸爸一块到饭馆吃饭,免得下厨,但却遭到了爸爸的拒绝,并且对“我”进行了一番“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教育,而“我”却认为爸爸太“吝啬”了。但是,有一件事又使“我”觉得爸爸非常“大方”,即为了“我”的学习,爸爸毫不犹豫地给“我”买回许多的学习用品和复习资料。到这里,前面的“吝啬”和后面的“大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可见,课文教学结合作文教学是何等的有用!
教学中,教师有没有指出并强调学习课文中的有关写法,对学生的作文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如果单单指出而没有强调这一点,学生就不一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好的写法。比如,仍是《荔枝蜜》一文,其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要像小蜜蜂那样辛勤酿造美好的生活这一意愿,他是以梦境的方式而不是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结尾的写法值得一学。但是,如果在 教学中不把这一写法告诉学生并加以强调,他们在作文中便不能很好地运用。例如,学生参观中山大学后,老师要求他们写游记。在文章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感受颇深,并且表示以后要更加勤奋学习,他们在结尾便以“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大学生”类似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的愿望叙述出来,却没有人能够通过文学的手段,即从《荔枝蜜》一文中学到用梦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作文讲评时,我便告诉他们:“大家如果在文章的结尾写上‘这一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捧着讲义,漫步在中山大学美丽如画的校园小径上„„’,便可以使你的意愿表达得更为强烈,更有韵味,文章也更富有情趣了。”听完后,同学们赞不绝口。
三、读和写要有所侧重
读写固然要齐头并进,但更要有所侧重。因为,课文是范文,但是每篇课文的优点又有所侧重,有的以细节取胜,有的以思路见长,有的文笔优美,有的剖析中肯,„„所以,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泛泛而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作为教者,只要在备课时多开动脑筋,便能找到课文的精华之处,使你的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讲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自然段后,我说:“这一段写的是‘秋风破屋的情景’,这写景有什么作用呢?作者是不是纯粹为写景而写景呢?非也。这里的写景是为了写情。文中没有直接写诗人的感情,但我们读的时候,却受到了感情力量的震撼。诗人的心仿佛被卷起的茅草拉得阵阵疼痛,焦急万分。
四、各种文体的教学均可贯穿作文教学
前文提到了小说、散文、诗歌的教学可以贯穿作文教学,而议论文的 教学同样可以贯穿作文教学。在《说“小”》的教学中,一开始,我便联系以前写过的《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中的材料引入文题。材料中讲到: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回答了他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的提问,他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讲课时,我说:“这位学者的话听起来非常平常,但是,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小事,他才养成了很好的生活习惯,学到了很好的人品,学会了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些,都为他后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打下了基础,并且,这些好习惯也使他终生受益。
阅读训练相结合 篇5
王 健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很重要。阅读是根,写作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厚积 ”才能“薄发”。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理念的更新并不等于行为的跟进,往往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盲目阅读,阅读的量难以保证、阅读的质难以检测,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或盲目要求、或听之任之,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望书却步或随波逐流。为此,我们学校在2007年3月就“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这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上报江苏省教育学会,并成为“十一五”立项课题。旨在: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年来,本人以教材为依托,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就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这方面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课前预习,立足趣味点
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一般都要布置预习,但以往布置预习,都是围绕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而且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就缺少激情,对预习也失去了兴趣。事实上,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预习中,寻找兴趣点,激励学生扩展阅读、搜集资料,将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写作背景上寻找趣味点。
在国标本小语教材中,许多教材的写作背景很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如,小语第十册第二十课《七律.长征》,二十一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以我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壮举为创作背景,布置预习时,可适当讲一些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事例,以激发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然后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如《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学生通过这些红色经典文章的阅读,对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对教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再如小语第十一册教材第四课《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国家分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情一样,盼望和平、渴望祖国统一。因 1
此,在预习时,指导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为进一步体会诗意作了铺垫。
其次,从课题上挖掘趣味点
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的题目起得很精当,有的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有的是文章中心所在,还有的题目读了让人意韵无穷、令人遐想。预习时,教者如能抓住题目,适时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寻秘探幽的兴趣。如在学习《最后的姿势》前,引导学生回忆课外读过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想象董存瑞手托炸药包、黄继光扑向机枪口、五壮士英勇跳崖前刹那间的光辉形象,使学生感悟到: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姿势”。又如在学习《秦兵马佣》前,告诉学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接着又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知道另七大奇迹是什么吗?”部分同学略知一些,有说“长城”的,有说“金字塔”的,可都说不全面。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在〈〈世界五千年〉〉这套丛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课前就有许多同学兴致勃勃地去寻找、翻阅这套书,在学习下一课〈〈埃及的金字塔〉〉时,学生滔滔不绝,对金字塔的描述远远超过了书本的内容。有同学说,金字塔的顶角是52度,这是最稳定的角;有同学说,“人面狮身像”被拿破轮用大炮轰断了半根胡须,现在还放在巴黎的卢浮宫;还有同学说,金字塔不仅埃及有,在南美洲的丛林中也有,在百慕大海底也有......同学们知识之丰富、见闻之广博,连我当老师的也瞠目结舌。由此深感课外阅读的重要和迫切。
二、课内阅读,找准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因此,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有效结合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内容的结合。小语国标本教材选用了许多古典名著中的章节,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点带面,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火拼王伦”的章节,从而加深对林冲这一梁山好汉的印象;学习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讲讲《三国演义》中有关 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这些内容都是对诸葛亮的精彩描写,学生读后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课后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一读。再如:学习《最后的姿势》一文中的“废墟”和“坍塌”词语时,可结合文
2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废墟”,结合最后一幅插图理解“坍塌”,结合点找准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既形象又深刻。
第二,相关人物的结合。
高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像司马迁、莫泊桑、钱学森、霍金等等,他们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由于教材的篇幅短小,对这些名人,学生不可能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要抓住机遇,结合所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海伦 凯勒》一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学生不仅了解海伦 凯勒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更使学生认识到: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要虚度年华、白白浪费光阴;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同学们都知道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但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在课堂上可让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讲一些具体的情节,使同学们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相关的写作背景、相同的中心、相似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以此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三、课后拓展,寻求生长点
课外阅读虽然很重要,但仍应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不能舍本逐末,脱离课堂、脱离教材来谈课外阅读。要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必须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才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如学习完《三打白骨精》,让学生归纳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各自的特点,然后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重读《西游记》,各自选择一个人物,找出表现这个特点的内容进行精读,同时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再如:学习了《牛郎织女》后,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间故事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欲望;接着,告诉学生:中国的民间故事很多,出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并把故事的梗概编制成一份《民间故事小报》,在班内交流,以此达到课后博览的目的。
当然,课后拓展的生长点还很多,如学习了《三亚落日》后,可引导学生阅 读巴金的《海上日出》,学习了老舍的《草原》后,可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林海》,学习了话剧《负荆请罪》,可介绍《将相和》给学生阅读。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阅读训练相结合 篇6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家里要为我承担更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在暑假时,我都会去做暑假工,真去挣更可能多的生活费。暑假工是做流水线的,因为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我们来讲,只能靠贱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挣尽可能多的钱。这与工厂的利润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们就得比他们正常上班的多付出。平均每天上班11个小时,早上七点上班,中午吃饭加休息共一个小时,再持续到晚上七点。每天回来全身都是软的。上班就是打包装,企业老板是外国老板,里面生产的东西是不允许在国内流通的。当时真的神游感触,我们自己造出来的东西不是给自己的同胞用,反而是运输到外国。若是中国的国力变强了,这种现象会不会得到改观,或者说,我们的劳动与所获得的报酬是等价的。突然之间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广东那边,最沉重的感觉就是热。中午太阳白的刺眼。工厂里的机器就更热了。它们需要将化学原料加热融化、冷却、成型。工厂虽然有风扇,但扇出来的都是滚烫的气流。虽然有高温补贴,但是一天只有一块钱,只能买普通的盐水冰棍儿。其实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可能是那个时候思想单纯,一心只想着帮家里减轻负担。真的,在那里确实很能够磨练我们。厂里的规章制度很严,要严禁烟火。因为要保护里面的塑料玩具,还要防止别人顺手牵羊。上班是一个入口,进安全门;下班则是另外一个出口,又要过安全门,在里面做事就是劳动改造。不过优点还是值得学习的,就是厂里的规章制度,很严,但是赏罚分明。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企业要是都能这样,我们的GDP肯定是会增长的。突然从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到这里来做事,上一个厕所都要向组长申请离岗,还要佩戴离岗证方能出去,确实,感觉很不习惯。我的一个同学,也是和我一起来的,家庭条件比我好,觉得这里做事相当无趣。虽然我也觉得流水线,每天机械式的重复很无聊。但是和身边的同事进行交流,大家都是迫于生活压力才出来背井离乡加入南下大军的。我感觉到这里和他们的距离很近。认得的比我小一岁的小伙,打工三年多了,高一读了半期就不读了。那个时候喜欢玩,觉得挣钱比读书好。但是他说,出来工作几个月就后悔了,没有文化,看到自己喜欢从事的行业,却因为学历问题不得不退避三舍。我觉得,我已经很幸运了,能够有书读,能够申请得到了国家助学金,这是学校和国家对我的期望,顿时,心中悠然升起的一阵热血。
是的,当时在打暑假工的时候心理也确实很矛盾。不知道一个人到底能够做多少是。能够创造多大的社会价值。大学的生活很长,父母已经尽最大的力量攻我读书了。已经七八年了,过年时他们都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但是暑假只有短暂的两个月,我们的工资是经过我们的中介层层剥削下来,两个月下来,才挣到了2000左右的生活费。如今的物价飞涨,我深知这些钱只能保证我不会饿死,若我自己想再发展一些什么,真的困难重重,何况我更不能让父母来为我操心了。幸好的是,学校的助学金是我生活中的阳光,照亮了我前面迷茫的路。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的父母时,他们也非常高兴,觉得读大学不仅能够增加我的就业面,又能够使家里的经济不那么拮据,是应该值得高兴。我爸妈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骨子里有一种我非常钦佩的精神,那就是——执着。父母觉得读书是条好出路,这才让我继续走下去,还有就是做人的时候,要学会低调。生活要有理想,并且执着的去追求。我记得我爸和我说的话让我感触颇为深刻:“强强,你到学
校就专心念书,生活费没有了我就给你寄过来,你不要有太多的思想包袱,爸妈这辈子没读到什么书,没什么出息,也做不出什么大事业,但是我们就要保证你读书,争取以后读书出来让爸爸妈妈也来享下清福。”当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把么对我寄以了厚望,但是他们都没有说出来,就是怕我思想包袱太重,怕我在学校过得不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做儿子的早已长大,但是在父母眼中永远是那个只会大吵大闹需要父母来呵护的小婴儿。很多事情讲究的也是运气,以前读书时根本不懂助学金这个概念,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才能够获得奖学金,在初高中时,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没想到,读大学了,可以申请助学金。当时真的很感动,国家和学校这样大力发展人才,使人才的学习机会人人平等,这对于家境贫寒的我来说,当之无愧助学金就是我生活中的阳光。
不仅仅是国家和学校对我们这么栽培,班上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也非常亲切。当初读书的时候,我就在和我和其他同学之间划出了一道隔阂。因为是两个生活化环境的人,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生活习惯都会有不合节拍的现象。我又非常幸运的是,和我认识的同学都很友好。我想如果当初马加爵能够到我们学校来,或许,我们的祖国又将多一份前进的力量。马加爵事件发生时,那个时候我正在读高中,老实说,那让我对大学有了一种危机感,就是我前面为什么会在没有入校的时候和大家建立起来的无形隔阂了。不过幸好我也知道感恩,身边出现的都是对我好的同学,我一直将他们的关心记在心里,有机会就会报答。所以这样,才能和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校也专门设立了勤工俭学部,在我们课余时间,利用几分钟去打扫卫生,可以挣到一点小钱去滋润下生活。这让我感觉,大学生活真的是挺美好的,所以这就越发的督促我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学有所成,能够回来报答母校。在勤工俭学部,遇到了很多和我家庭状况差不多的同学,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一起赞美学校的政策有多温暖。我的以为好朋友,“南瓜先生”,我觉得他很伟大。她的母亲更伟大。他父亲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做挖掘考古工作。因为工作不慎,殉职了。留下了他和他母亲相依为命。他母亲也没什么文化,平常靠做点钟点工,偶尔把路上手机起来的废品拿去卖了。因为在生视力,是没有田和地是可耕种的。他妈妈就靠着这些生活中的小钱将他抚养长大,并且供起了读书。而他,也是个非常奋进的人,南瓜的交际很广,很会说话,我觉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南瓜都能这么能说会道,和他相比我的确有很多不足。所以,我们成了好朋友。这让我再一次感到了大学他独特的魅力。有友情,亲情。
阅读训练相结合 篇7
在教学中, 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呢?下面谈一谈笔者在职高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一、科学的理论对学生的行为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一)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 他们的思想健康成长需要接受正确理论的浇灌。在调查问卷中, 学生回答:
1. 对“每个公民都应对社会尽责”这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A.我要做到 (39.3%)
B.这是对国家干部说的 (9.6%)
C.如果社会对我负责, 我也对社会负责, 并且还需根据个人自愿 (51.1%)
2. 你认为在当今世界形势下,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还有其优越性?
A.有 (48.9%) B.无 (13.1%) C.不清楚 (38%)
通过以上问卷, 我们能看出此时的职高生一方面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求知欲旺盛, 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又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所以他们往往对各种错误的东西缺乏分辨能力, 因此, 对他们进行理论常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 不仅应该使学生“懂”, 而且还应该使他们会“用”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说明实际的问题, 调节自己的行为, 开展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共同探索新时代职高生的人生道路……这些都要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二) 从人的认识运动规律来看, 自觉的行为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 同时又能促进人类继续认识新事物。就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构成来看, “知、情、意、行”四要素中, “知”是第一要素, 只有通过教学渠道, 把科学的社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识, 才有可能使学生把个人意识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上来, 形成学生本人的正确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信念, 并能自觉地付之于行为实践中。
因此, 为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信仰, 就要加强说理教育, 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真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信念。
二、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是理论转化为信念的前提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 虽然职高学生往往是“知之而后行”, 好像知是行的起点。但是, 从整个人类认识的过程来说, “实践—认识—实践”, 无论是什么人, “行”都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知而不行, 只讲而不做的现象是常有的, 这就是言与行的脱节。如果我们只抓说理教育而不抓行为训练, 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相反还可能导致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恶习。
只有“行”才是检验知与不知的客观标准。孔子说, 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在学生的行为实践中才能看出他是真知还是假知, 只有行才能衡量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的真正高低, 也只有行才是一个人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并逐步形成为巩固的思想信仰的根本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 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总之, 在教育学生形成信仰的过程中, 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 抓好行为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一课之前, 笔者进行了调查问卷。
1.你认为目前社会上还有没有“雷锋”式的人物?
A.有 (52.4%)
B.没有 (5.7%)
C.很少, 几乎没有 (41.9%)
2.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却有难事, 你是否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A.愿意 (42.45%) B.不愿意 (5.24%) C.看心情 (32.31%)
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34-02
有人曾对66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关于“写作能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在各个年龄段都比较喜欢阅读,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而几乎没有一个“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喜欢阅读。
那些写作成绩得A、B的比得D、E的学生具有更好的日常读报习惯。
写作上的成功者经常阅读,一个暑假他们平均读了14本书。
“更多”“更经常”写作的人,家里拥有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书籍,喜欢写作的学生的家长小时候给他们读的书更多,家长自己读的书也较多。
“爱读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写作的流畅性和复杂性,更加自尊,较少焦虑,并且阅读理解能力有显著提高。
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悟出来的,它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和对作品的领悟。除了要多读,还要会读。要让学生会读,必须经过强化训练,那么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就至关重要了。可是我们常常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教学相分离,作文教学偏重于作文技巧的训练,好好的写作方法指导,变成了枯燥的理论输灌,学生接受得勉强而无奈;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常常把一篇完整的作品分成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等方面,肢解了有血有肉的灵性的作品的整体。
教学大纲中说:“作文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正确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联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联系。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给作文教学打好基础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呢?
课文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是课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书上的阅读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可以称得上篇篇是美文,我把它们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讲细品。
1??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训练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情感和思维,然后,再扩充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阅读,积累并逐步提高。同时写作的一些理论方法要求也要在训练中融入到阅读和写作当中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理论,并熟悉各种文体要求的写法。
2??重视课文的朗读教学,重视情感朗读指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智慧评价鼓励学生朗读。当我们能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时,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将渐渐升华,内化成自己的文化修养。
3??注意品读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心理刻画的描写。我时常结合课文告诉学生,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仅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而且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上了《老王》一课后,我及时让学生习作:首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其次指导学生抓住特征写。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观察出这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及习惯、表情、神态。要选取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来写,只有这样,人物的外貌才能描写得准确、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我还告诉学生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就要通过这个人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如:《蜡烛》中多处用了细节描写,我让学生体会那些词语,从中深切地感受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我告诉学生只有写好人物的行动,才能使人物的思想得到具体表现。行动能把人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般是指描写人物的心情、想法等。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常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如《背影》中,作者4次写了“我”的流泪,从中表达我被父亲的爱感动和自责内疚。
4??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学生在文本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个性化表达主要是指学生在表达“观点”、陈述理解的时候,是真实的、自由的、健康的和创新的,是学生内心深处个人对外物的认识的如实和独特的反应。课堂上我们提倡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讲实话、讲真话。
5??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方法介绍。让学生谈这篇文章为什么感人、为什么生动?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开头、新颖的题目、意味深长的结尾……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6??利用阅读指导作文写作。“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会带来阅读、写作教学的双丰收。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我们学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学习一篇课文,就要寻找一个仿写点。让学生用心去品味文章,然后具体仿写一段,往往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后,学生们能感受到作者如何介绍中国石拱桥,知道了文章是按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文章一开头就要先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特征,这时我便引导学生们模仿文中介绍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写我们的学校。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必将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既省时省力,又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写出优秀的习作。
在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写作训练还应该是不拘于时、不拘于地、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文体的一种训练,是学生随意地写,随时地交或改,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自由发挥,形式可以是随笔、日记、读后感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消除他们写作的畏惧心理。学生只要有了写作的热情和兴趣,那么写作文就不再是一道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