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

2024-07-14

三让(共5篇)

三让 篇1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的主阵地。一直以来, 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多种讨论, 如王君老师的“快乐学习法”、钱梦龙老师的“六步学习法”等。基于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提升, 从鼓励学生阅读、帮助学生自学、注重学科教育灵活性等方面来论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三让”策略, 为语文教学尝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让”策略,自主学习

课改理念要求, 语文教学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完成既定素质目标。这样的教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当然从学科教育方法来看,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及需求, 从而建构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教育体系。以从教语文多年经验作为基础, 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实施“三让”策略, 以完善补缺课堂教学方法, 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鼓励广泛涉猎, 让学生博采众长

从实践层面来看, 语文课堂教学综合性很强。这就对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提出了严格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跟进大语文教育模式, 并提升对语文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 延展学科内文本, 提升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 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视野扩展与资源积累。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毕沅先生的《岳飞》一文时, 笔者首先对岳飞之生平及精忠报国精神进行了针对性设计。而在课外阅读时间, 则制定了“精忠之魂岳飞”的班级阅读主题, 要求学生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关于岳飞的故事或史实资料等, 并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或书籍在班上交流, 对课文内容形成良好的补充。

此外, 语文教师要将地方性教材或自编读物列入学生的阅读篇目中, 注重对学生课外刊物与资料选择的指导, 争取在文本选择上做到“科学、优秀、有趣”, 进而让学生拥有较大的知识阅读量。同时, 可增设班级图书柜, 提倡学生每人选择一本自己认为“最得益”的书籍捐于班级, 充实图书柜, 让每位学生都有阅读优秀书籍的机会。再者要在学生参与阅读过程中, 做好详尽的阅读笔记, 做好阅读反思, 记入“个人读书档案”中。以上做法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营造良好的阅读与学习氛围。

二、坚持授之以渔, 让学生会学语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教育者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会知识, 倒不如将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传于学生, 使其终身的语文学习受益。

笔者认为, 课堂上的教学往往为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能力提供帮助。这里的自主学习能力即为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自学进行方法指导时, 应注重基础性学习方法教育, 比如, 如何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含义, 如何对文本进行合理分段, 如何品析文本表达主题等。同时,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 如通过问题作为导入或借助影视剧等进行引导, 让学生有欲望去进入学习环境中学习自学之法, 并在获得新知识的满足中延续学习趣味。此外,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根据文本的内容设定阅读主题, 根据学期学习目标来制定分阶段的阅读内容等, 养成遇到生僻字即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 遇到好的文段即进行记录圈记的习惯等。在很多时候, 会学要比学会更为有价值。 语文教师可从“教学生学”上着眼, 争取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之法, 成为未来语文领域发展的领航人。

三、灵活设置语文课堂, 让学生整体发展

在当前, 教师教育工作的成效考核依旧停留在学生的升学率上。因此, 即便在语文学科, 题海战术都一直被许多教师所热衷。学生们疲于奔命与应付, 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形成恶性循环。而从新课程理念角度来看, 课堂教学步骤及方法的选择不可一味死板缺乏灵便, 要遵从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 否则将使得课堂僵化而低效。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很是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与调整。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上, 要通过轻重缓急的语调让学生注意到哪些内容是重点, 哪些可以一扫而过。其次是要让学生有间歇空间, 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允许学生在自主消化中提出质疑。再者要加强学生课堂的“学”与“练”, 课堂有45分钟, 教师可选择总计15分钟作为主体内容交流, 而间歇期可延伸授课交流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品读或练笔训练。这样的交叉变化, 会让学生学习张弛有度, 学习有效。在作业布置上, 笔者充分考量到学生的能力差异, 实施“分层作业法”, 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作业量与作业难度是存在差异的。一般的作业布置三道题, “基础- 提升- 高难”。这样的兼顾,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展, 真正促成学生素质的整体进步。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学的意识与能力。在这个阶段进行语文教学, 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摸索与尝试, 在实践中思考, 在思考中进步, 引导学生成长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三让 篇2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

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提高理论素养,“活到老,学到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要不断加强党的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思想的敏锐性和坚定性,做到政治上的绝对可靠。二是要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及时掌握各种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真正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维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只有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为广大民警服务,为人民群众尽责。

二、自觉遵守组织纪律。

纪律是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是弘扬优良作风、保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前提。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强化纪律意识,模范遵守纪律、坚决维护纪律,才能进一步把心思凝聚到工作上来,凝聚到督察事业上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干工作,一心一意搞服务。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心存侥幸,试图钻纪律、法律的空子,更不能认为自己有特权,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不做违纪违法的典型。作为督察民警,要时刻有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对法纪心存敬畏之心,把职权看得小一点,把责任看得大一点,主动约束自己不当的行为,拒绝腐败,不断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要时刻牢记法纪就是高压线,任何时候都碰不得,更要把对法纪的敬畏,转化为自身的信仰和自觉的行动,依法办事,严格自律。

三、自觉激发工作热情。

督察工作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整体与全局,如何激发广大督察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的正常运转。一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江楷鑫同志在全市公安机关“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会议上讲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就是说只要是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不违背组织原则的情况下,各个单位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只有大胆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能让组织放心,才能无愧于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二是要在务实上下功夫。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少摆花架子,多走新路子,尝试新法子。时刻谨记自己是做什么工作的,要怎么去工作。不断加强责任意识,破除急躁情绪,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兢兢业业,立足岗位,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自觉维护民警和群众利益。

姬十三让科学像电影一样流行 篇3

“焦虑就是患得患失,当你与某样东西的得失陷入拉锯战的时候。焦虑感就油然而生。因此,治疗焦虑症有两种捷径:彻底失去某物,或者牢牢拥有。英国作家德·博顿指出,观看古代废墟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因为面对历史久远的石头,我们会觉得急吼吼地去获得成就是多么俗不可耐的事,而且你大概不会萌生拥有它们的念头。你还能随手找到缓解焦虑症的一系列工具:河莉秀、茂陵、新疆干尸、大西洋洲、外星生物、流星雨。”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姬十三的科学专栏,听上去是不是让人心里麻酥酥的?这也是为什么姬十三的专栏被众多读者追看的原因。他笔下的科学有股浓浓的人情味儿,文字特别友好。讲的都是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模模糊糊感觉得到、只是没有仔细想过或者想不明白的事情,让你愿意去了解、去探究、去倾听。虽然这个复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不愿被人说成具有“文艺气质”,但人们还是坚持认为,这个理工男与众不同。

如果看他的文章,感觉这个文理通吃的人应该有颗七窍玲珑心,不过面前的人长得很清秀,也很腼腆。有的人问一答十,说了此想到彼,那就继续说彼。姬十三说话则像答题,谈自己的性格时就更泛泛。或许像松鼠会成员喜欢调侃他的那样——“内心热烈”。

科学松鼠会的办公室在北京崇文门一栋居民楼的顶层。顶层举架比较高,又可以被间隔成两小层。下层年轻的“松鼠”们在电脑前工作,上层的小间可以会客。除了墙上贴了Logo,房间里的布置仍然以舒适、居家为主。只要牵上一条网线,姬十三就可以和一群年轻人快乐地在这里工作、传播科学了。

理科男的文科情怀

姬十三如果学文科,大概也能学得很好。在高中读书时,他并不是坚定站在理科阵营里的学生。分科之前,他在班里文科排名第一,理科排名第五,为了能更广泛地选择专业,才选择了读理科。他喜欢哲学,在大学时也常写点诗当作业余爱好。只不过那时他的文学和EQ的天赋还处于自我消化阶段,没有机会全力爆发出来。

2004年读博士时,姬十三突然想“写点东西”,于是将自己的论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在网上投给了几家杂志。一位主编给他回了信,认为他是“可以培养”的。他的科普写作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博士毕业时,他已经同时在为几家杂志撰写科学专栏,并在一家杂志开设科学问答,在业内小有名气。

如果人人选择职业都可以完全遵循内心的喜好,也就没有那么多工作的烦恼了。生物学博士有两大坦途,也是姬十三多数的同学们选择的:出国深造,或者进入研究所和药学、生物学企业。在家人和外界的眼中,神经生物学博士出来做科学作家,是有些屈才了。父母开始也反对姬十三弃理从文。“但后来父母也默许,所幸他们都是开明的人。”姬十三说。

科学不光可以用,

还可以欣赏

一毕业就成了自由职业者,姬十三没感到什么不安。做了五个月的自由撰稿人,姬十三发现,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圈子里的人也很孤独。姬十三说:“国内科学作者的报酬比较低,能全职写作的不多。科学写作需要相当的专业背景、学术素养,还要具备表达能力。写作条件其实很艰苦,但影响力却不大,能得到的回应也有限。他们一般不善于与传统媒体做各种合作和互动,也不善于推销自己。”

除了科学作者自己的局限,大环境留给科学写作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科学本应是很温暖的东西,积极、努力地去解释现象,帮人们打开未知、战胜恐惧,但近年来,人们感觉科学殿堂高高在上,越来越冰冷和遥不可及。当科学对自己没有实用价值时,就丢给科学家束之高阁。姬十三也感到科学之美正在被忽略:“科学当然有实用价值,也是以实用价值为基础的。但科学不仅能被拿来用,也可以拿来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欣赏。科学其实是一个特别丰富的体系,其中的美无以言喻,几辈子也研究不完。让人们爱科学、欣赏科学,其实就是让人们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

于是,2008年春节后,在一次“孤独者”们的聚会上,姬十三提议组织一个群博。有了群博,既可以上传大家的最新作品,互相交流,也能用集中效应扩大影响,增加与媒体的合作,帮助争取稿费,还能培养新的科学作者。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做科学的人效率果然高,2008年4月28日,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群博就正式上线了。

之所以叫科学松鼠会,因为“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

或许科学松鼠会创始之初只是一个互相取暖的松散组织,但十几天后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迅速将松鼠会的能量激发出来。地震当天下午,松鼠会就贴出一篇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又在随后的20天内发稿30余篇,纠正了很多地震的常识性错误,被众多媒体转载,日IP点击量达到了16000人次。

松鼠会一夜之间被大家熟知,姬十三也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人传播科学的美感。科学的起点现在被放得越来越高,成了专业人士才能用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就遍布着许多没有标准答案、等待人们去思考的题目。引导人们从这些小事中爱上科学,科学作者也自然会找到广阔的天地发挥。

用这样的思路,姬十三设计了一个明星栏目:Dr.Y0u。意思就是“你自己就能成为Doctor”。这个栏目会设计一些常见又刁钻的问题,你无法在Google或百度中找到答案,比如“为什么我刷牙时牙膏总会掉出一块”;“为什么吸鼻涕不会呛着但吸水会”;“为什么字看久了会变得陌生”等等。向所有读者征集答案,然后由松鼠会的专业评委会选出每期的优胜答案。

群体的智慧被开启,出现了很多很牛的答案。比如关于鼻涕的问题,有人这样回答:“呛着是因为管理气管、食管分流的那块小骨头(会厌骨)没反应过来,让该进入食管的水进入了气管。水的黏度小、流速快,会厌骨对水要从鼻子进入这种行为很不理解,从而呛着。而鼻涕被倒吸,最后进入的是食管。有一种擤鼻涕的方法,就是抽吸鼻涕,让它通过后鼻孔进入食管,然后再像吐痰一样吐出来就好了。”

从作者到管理者

松鼠会初剑时,姬十三曾经为了平衡收入,在一家美国百科网站工作,不过在前几个月离职了。这也是他做过的唯一一份传统意义上需要按时上下班的工作。对比自由职业者、传统职业和组织管理者,

姬十三觉得他们分别是对自己、对上级、对下属负责。相比较而言,对上级负责的职业可能不太适合自由散漫的他。

姬十三说,目前松鼠会满足了他对工作的全部幻想。松鼠会把他的专业与兴趣连接在一起,同时接触到了科学界、媒体、商业领域,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管理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发挥。当然,他还希望能走得更远。《读库》的老六有一次对姬十三说:你要把松鼠会当成百年协会做下去。这句话对姬十三触动很大。要将这样一个组织发展壮大,当然要用盈利模式来支撑。

目前松鼠会还是在依靠成员自愿自觉地贡献智慧,除了一些基本的服务器租赁费用,松鼠会没有太多支出。为了维持松鼠会的持续发展,姬十三注册成立了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准备做一些图书出版、媒体协作、线下活动的盈利业务。但姬十三在采访时总是提醒我要将公司与松鼠会的概念分开,开公司是为了“养”松鼠会,保证松鼠会能自给自足,而松鼠会将是永久的非营利组织。

管理知识他也在边走边学,毕竟松鼠会刚刚成立一年半,互联网这股湍流的力量会把松鼠会推向哪一步,谁都无法预测。但姬十三对将松鼠会维持下去还是很有信心,我问他觉得自己是否有经商的天赋,“应该有吧,毕竟我是个浙江人嘛。”

姬十三的独门道

科学本来就很美

虽然媒体总说我有“文艺气质”,可能是因为人们臆想中的理工科不善表达。但我也并不觉得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出众,科学本来就很美,文理本来也应该是相通的。

看科学也可以像看电影一样

科学以前要么是被人想得太神圣,要么是太妖魔。但我们希望是让科学流行起来,大家可以像看电影一样去欣赏科学。我们组织大家看一些经典的科学纪录片,请嘉宾来讲解。开办一些写作沙龙,做各种线下活动。这个圈子的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灵活,大家就会消除那些对科学的误解,把科学当作爱好来看、来学习、来阅读。

我想做自由的工作

写作和科学都是我的爱好,我也擅长。企业的工作比较重复枯燥,做科学作者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认识很多人;薪水和刚毕业进外企做个小白领差别不大,我也可以接受。

民间组织的活力

过去科普主要由官方机构或者协会来做,我们作为民间组织,一出现就表现出优势:写作水平高,更新及时,传播速度快,与线下有很多互动,媒体争相报导,特别有活力。

为什么松鼠会不做营利

三让 篇4

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 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呢?我想,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的“三让”做起:

一、让出课堂

课改之前,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们喜爱音乐, 却不喜欢上音乐课”, 究其原因, 教材中除了“冗长难懂”的乐曲和“枯燥乏味”的乐理外, 先打节奏, 再唱音符, 然后读歌词, 最后填歌词;教师教一句, 学生唱一句;背作者简介, 分析作者, 分析乐理;考试时, 学生唱唱歌, 老师打打分”的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恐怕是扼杀学生对音乐课学习兴趣的最终杀手。

“唱歌+乐理, 欣赏+音乐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有生机和活力。

1. 让出时间

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40~45分钟, 有科学证明这一阶段的学生, 注意力最多集中15分钟。所以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15分钟, 对课堂内容的引入、总结、重点和难点做“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表演、创作、交流。此时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 但不能越俎代庖变成活动的操纵者。随着活动的进行, 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了。我很高兴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从最初的照本宣科, 到使用版书和教具, 又到更先进的PPT;从个人表演到集体合作;从扭捏不自信到大方自如。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2. 让出讲台

“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 而是站在学生后面。”这句话细细琢磨是非常有道理的。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 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贴心人。在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的时候, 我会坐到学生的位置上, 和他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课, 观赏“小演员”的节目。有异议, 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中, 自身也受益匪浅。学生能走上讲台,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 我所说的“让出课堂”不能浅显地认为是将课堂扔给学生, 彻底撒手不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思维启动时, 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思维断裂时, 教师要帮助衔接;学生思维堵塞时, 教师要进行疏通;学生思维模糊时, 教师要适当点拨;学生思维混乱时, 教师要帮助梳理。教师要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 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各种能力。

二、让出权利

过去教师的话是绝对的权威, 容不得学生有任何质疑。我认为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禁锢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生呢?

1. 让出表现权

音乐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教师苦恼的问题。有教师说, 一堂课40分钟, 用20分钟来维持纪律。还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正襟危坐”, 只为求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试想这样一堂音乐课, 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 更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束缚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使自己具有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 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 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2. 让出考试权

多年来音乐的考试形式一直很单一, 要么“一歌定分数”, 要么“一卷定分数”。虽然不记入学生的总成绩, 却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 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音乐常识样样精通, 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专其一项。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上学期得到了满分, 下学期却勉强及格;有的学生平日表现相当踊跃, 最后成绩却差强人意。我想不妨针对这种情况, 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表演、笔答, 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更有利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 让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 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 声音虽然不大, 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 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

新课程理念倡导发展性评价, 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 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 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 不妨加入平日成绩的记录, 加入学生的音乐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 加入学生的自评和组评。实践证明, 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 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三、让出一份爱

苏霍姆斯基说过, 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 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言伤人六月寒。师生间应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 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 多与学生交流, 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教师的爱, 像三月的风, 可以吹开枯萎的花朵;教师的情, 是及时的雨, 可以滋润一片干渴的心……”只有在爱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心灵才可能是纯洁的, 其灵魂才可能是美好的, 其长大成人后才可能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了许多改进和拓展,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本人的教学风格和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全盘照搬, 还需要经过教师的加工才能适合于本地区、学校、教师、学生, 这实际是课程二度开发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要做一名新型教师除了转变观念, 提高知识储备外, 还要学会选择和加工。可见, 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没有一番对比、思索和研究, 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

“三让”仅仅是我在教学中得到的一点心得体会, 希望我的这片“瓦”能引出“金玉良言”。让我们教师共同携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不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建翔, 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

[2]苏成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3]李强.http://www.wxjy.com.cn/xxjj/dlxx/.

[4]柳菊兴.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三让 篇5

在生活中,爱无处不在。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一直滋润、哺育着我成长。

记得小时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时不小心扭伤了脚,同学搀着扶我回了家。

在家门口,我遇见了正要去上班的爸爸。爸爸见到我,连忙跑过来问:“孩子,你怎么了?”“我把脚扭伤了。”我回答到。于是,爸爸给扶我回来的同学道了谢,二话不说就连忙背着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听见医生说“没什么大事,休息几天就好了。”之后,他才放下心来,爸爸又把我背回了家。回家后爸爸才发现:他已经上班迟到了!

关爱,让生活更美好!

爱不仅包含父爱,还包含了友爱……

一天清晨,我照例正常地去上学。到了学校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语文书忘记带了!正当我心急如焚、眼泪正不停在眼眶中打转时,我的好朋友走了过来。

我把事情告诉她之后,她安慰我:“你别怕,我陪你去给语文老师解释一下,没关系,这没什么!”“嗯!”我说。于是,我们便一起走出了教室。

走到了老师的办公室门口,我就不敢进去了,站在那儿不敢动,她又安慰我:“没关系,你别害怕,有我陪着你,只要你实话实说,老师是不会批评你的,放心!”“好的。”我说。

进了老师的办公室,我总觉得所有老师都知道粗心大意我没带书的事儿,都在看着我,我十分害怕。但幸好有她,她一直在旁边安慰我,这使我感到安心。

我和她一起向老师解释并道歉后,老师原谅了我,我心中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

友爱,让生活更美好!

爱是美丽的,爱是独特的,爱更是无私的!相信我:爱,让生活更美好!

【三让】推荐阅读:

上一篇:英语词汇题错误分析下一篇:阅读训练与赏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