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特点与方法(精选12篇)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1
在游泳训练中,通常会遇到疲劳的问题。关于如何快速有效地使运动员的体能快速恢复过来问题,联系游泳训练的实际,就相关问题做如下交流。
1 游泳疲劳的基本特点
疲劳是人的一种自然反应,是人在劳累到一定程度,人体器官会出现暂时性下降的现象,这就是疲劳。
一是疲劳原因分析。在游泳运动训练过程中和训练后,运动员的身体会产生劳累的感觉,这是身体机能暂时减弱的具体表现。从疲劳的原因来看,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机体疲劳造成的,有的是能量消耗过多所致,有的则是能耗补充不到位造成的。有的认为与血液酸度、缺氧条件等有一定的关系。二是疲劳部位分析。疲劳最初产生在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因此,疲劳与神经细胞中的能量供给有一定的关系。在耐力性训练中,经常容易出现心血管疲劳的问题,因此,有效掌握心血管生理指标也做好训练度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从疲劳中,肌球蛋白ATP活性会出现降低和再合成减弱的现象,同时,肌肉收缩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可见,疲劳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生理的疲劳,也有心理的疲劳。疲劳是一个综合的过程。疲劳对运功员的身体、运动技术和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教练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对疲劳恢复方法的研究,切实了解其中原因,才能有效地促进运动员恢复身体机能[1]。
2 恢复方法
2 . 1 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
在自然恢复法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睡眠。一是要确保睡眠的时间。睡眠时间是影响自然恢复的基础因素。只有保证游泳运动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才能尽快恢复体能。因此,要严格控制作息时间,并严格按时作息,保证其睡眠时间的充足。二是要确保睡眠的质量。睡眠质量是影响自然恢复的关键因素。游泳运动员在游泳训练中受到的刺激比较多,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或不好的问题。如果睡眠质量不高,是难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有效恢复的。根据神经系统分析,只有让受训者逐渐适应运动负荷的,就会减缓神经疲劳。等到机体逐渐适应运动周期,就会大大提升睡眠质量。由此可见,自然恢复法是最为基础、简单的方法,也是使用其他方法的先决条件。
2 . 2 训练中的恢复方法
恢复是一个过程,它不仅在训练后,而且也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切实注重训练过程中的恢复方法,坚持边训练边恢复的原则,才能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
一是立足机能水平实际设计练习密度。练习的时间密度是指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长和训练量的大小控制。具体每个月、每个星期和每天的训练密度,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而定,必须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如果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好,就可以适当加大训练密度,而如果身体机能一般,而应相应减小训练密度。对于身体较差的运动员,还应适当延长休息时间,避免产生过度性疲劳问题,以免造成恢复困难,严防产生训练“负效应”现象。
二是正确采用呼吸方式促进机体恢复。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机体中所需的氧量往往比较大,但需要的氧量过大时,就会因为供氧不足而造成物质无氧分解,这时就会产生乳酸堆积,从而产生机体疲劳。故此,想方设法地增摄氧量是促进机体恢复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可以从通气量的方式入手。在非剧烈运动的正常状态下,一般都是用鼻呼吸,而在剧烈运动中,则需要采用口鼻并用的方式。因为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加通气量,从而达到增加摄氧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又深又慢地呼吸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减少肺部的运动频率,起到缓解肺部运动负荷压力的作用[2]。
2 . 3 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在进行游泳训练后,人的能量会大量的消耗,有的甚至是消耗殆尽,这个阶段,如果能量补给比较充足、及时,就能获得明显的恢复效果。如果训练后的恢复不到位,则会对后续的训练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给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伤害。故此,做好游泳训练后的恢复是疲劳恢复的关键时段。在恢复时,要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做好相关的调节和恢复。
一是物理恢复法。从物理的角度进行恢复,有多种方式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几种常用的有效方法。一般在游泳训练或比赛后,可以采用温水浴和局部热敷的方式,这些都是快速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通过水疗法的方式,可以使得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使酸性代谢产物滞留在肌肉中的时间减少。也可以有效消除肌肉的紧张、酸痛和僵硬,使肌肉得到放松。在水疗中,可以采用药浴的方式,如采用腐植酸药浴。将腐殖酸放入到水中,就能让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入内,从而到达杀菌、消炎、消肿的作用,有利于赶走疲劳,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此外,还可以采用水按摩的方式。通过特制的喷头,合理控制水压强度,对身体肌肉采用自动喷射的方式,让运动员的身体得到温水浴和按摩的双重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恢复方法。
二是按摩恢复法。在游泳训练中,用点与扣等按摩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在训练之前,可以采用先对身上的关节、肌肉等进行15~20 min的按摩,这样能够使神经的兴奋性大大提高。在进行游泳训练后,采用揉擦等手法,按摩20~30 min,能够有效地恢复身体的机能,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有效地加快代谢产物的排除,肌肉的酸痛感也会降到最低。同时,还能够使肌肉收缩力得到提升,使关节更加灵活。通过按摩穴位的方式,能够加速血液循环,使人体肌肉因为内部毒素和寒气的排出而得到放松。在按摩的作用下,就如清洗器一样,通过揉擦挤压的方式,使体内毒素更快地排除到体外,促进新鲜血液的在体内的循环,从而快速地消除疲劳,促进恢复[3]。
三是营养恢复法。在游泳训练过程中,通过营养恢复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加快营养的恢复。因此,采用营养的手段也是加快恢复的重要手段。在进行营养恢复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方法,特别是要注重生理化的指标,确保营养恢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切实加强营养指导。特别是要注重对消耗能量进行合理补充。通过合理进膳的方式,是做好游泳训练的有效途径。在进行膳食搭配时,必须要确保蛋白质、脂肪等八大营养的合理性和齐全性。每天都要吃到五类食物,以确保营养供给到位。第一,做好糖类的主食补充。在人体中,糖是能量产生的主要来源。人可以从糖中 得 到5%~7% 的 能 量,在 运 动 过 程 中,最 先 消 耗 的 能 量 也 是糖。第二是肉类。通过肉、蛋、禽制品,补充人体不可或缺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能量中的基础,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能源之一。可以通过提供适量的蛋白质类的食物,来满足蛋白质的供给,从而加快身体的恢复。第三是水果和蔬菜类。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 蔬菜水果主要能够有效地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第四是奶、奶制品。主要是给人体补充优质蛋白质[4]。
3 结语
综上所述,游泳训练疲劳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影响运动员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和成绩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练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疲劳恢复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要不断研究和分析造成疲劳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恢复方法帮助运动员做好恢复工作,这样才更有利于运动员身体健康,促使游泳训练成绩的不断提高。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2
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方法可以通过后天煅练,从而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法,不是一种培训或自我培训的技法,而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或发明方法,然而要挖掘人才能力,有必要了解这一方法。
逆向倒转思维法的特点
1.普遍性
逆向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那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维。
2.批判性
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
3.新颖性
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逆向倒转思维法的逆向训练
1、根据65×39=2535,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几种填法?
25.35 =( )×( ) 2.535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2.6×8
= (12.5+0.1)×8
=12.5×8+0.1×8
=100+0.8
=100.8
3、在1-5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不是7的倍数?
4、一群羊的只数乘0.2后除以3,再乘0.2后除以3,正好是2。这群羊有多少只?
2×3÷0.2×3÷0.2
=6÷0.2×3÷0.2
=30×3÷0.2
=90÷0.2
=450(只)
答:这群羊有450只。
5、在括号中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一步解答的应用题。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250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250÷5=50(千米) 答:1小时行50千米。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250千米。(行1千米需要几小时?)
5÷250=0.02(小时)答:行1千米需要0.02小时。
6、小张骑自行车以每小时行1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返回时他换成骑摩
小张骑自行车每行1千米用6分钟(60÷10=6)
托车,每行1千米比骑自行车少用5分钟,这样他在返回的路上用了40分钟。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60÷10=6(分钟)
6-5=1(分钟)
1×40=40(千米)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40千米。
逆向倒转思维法的经典案例1
印度有一家电影院,常有戴帽子的妇女去看电影。帽子挡住了后面观众的视线。
大家请电影院经理发个场内禁止戴帽子的通告。经理摇摇头说:“这不太妥当,只有允许她们戴帽子才行。”大家听了,不知何意,感到很是失望。
第二天,影片放映之前,经理在银幕上映出了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衰老有病的女客,可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在放映电影时不必摘下。”通告一出,所有女客都摘下了帽子。
逆向倒转思维法的经典案例2
18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
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弟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N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十年后,法拉弟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
随后,他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法拉第十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如今,他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3
摘 要 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疲惫感會影响到体育训练的正常进行,也会降低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会使运动员做许多无用功,甚至还有可能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本文就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疲劳情况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恢复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游泳运动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游泳训练 疲劳 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体育运动员们的体育素质也大大提高,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游泳运动。然而,目前我国游泳运动事业仍面临着些许问题,其中最受游泳运动界关注的当属游泳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性疲劳问题。游泳训练过程中的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泳训练的质量,要求我们严肃对待运动员们在游泳训练中产生的疲劳,通过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疲劳的认识,并科学地预防和防治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
一、游泳训练的疲劳特点与表现
(一)游泳训练的疲劳特点
1.游泳运动的特性。首先,游泳运动是一项在水中进行的活动,而水的阻力不同于空气的阻力,约为空气阻力的800倍。这种环境的差异性,又给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加大了难度,相比其他竞技类运动而言,游泳运动训练更容易产生疲劳感。其次,水的散热性更好,使得游泳运动员的体力消耗比在空气中的体力消耗更大,更容易产生疲惫感。
2.运动性疲劳的特点。训练疲劳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现象,它是由肌肉伸缩过程导致的最大收缩力量和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所引起的。在此过程中,肌肉会失去弹性,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肿胀、酸痛等情况,肌肉此时自身的调节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对于运动员生理和物理上的伤害,不但会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极有可能给运动员的心理带来伤害,打击到游泳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因此,教练应当加强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这一方面的重视,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理论基础,为运动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二)游泳训练疲劳的具体表现
游泳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之后的疲劳具体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以及神经方面。绝大多数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会出现四肢无力以及酸痛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记忆力衰退和反应能力变弱的情况。这些都是训练性疲劳的具体表现,需要游泳训练者认真对待,依据具体表现找到科学有效的恢复措施,以保证运动员们的正常训练。
二、游泳训练疲劳的恢复方法
(一)改善新陈代谢法
1.水中积极性休息。改善新陈代谢方法中最为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水中积极性休息。在高强度的游泳运动训练中,运动员们体内的血乳酸积累将减少,而根据研究发现,当血乳酸水平彻底降低到一个安静范围时,采用主动恢复方法要比静态恢复方法节省两到三倍时间。因此,在游泳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训练之后,安排慢速的800米游泳将会有效消除运动员的疲惫感,使游泳运动员们快速恢复体力。
2.热水浴、桑拿浴。游泳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之后,先稍作休息,再进行一个热水浴,将会很好地消除游泳运动员们的疲惫感,促进游泳运动员们的体力恢复。值得一提的是,在训练结束约一个小时之后,采用冷、热水浴交替的方式将更能促进疲劳感的消除,从而达到恢复体力的效果。
桑拿浴方法则是指游泳运动员们在高温环境下,将排除大量汗水,加快体内血液循环,从而使游泳运动员们的新陈代谢变得更加旺盛,促进体内代谢物质排除体外。需要注意的是,桑拿浴一般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神经系统调节法
1.心理学恢复手段。这种手段主要指游泳运动员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心理暗示等方法,调节中枢神经,促进身体的兴奋,从而达到运动员体力的快速恢复。具体可采用呼吸调节法、催眠暗示、催眠休息等方法。
2.睡眠。睡眠是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最有效的办法,能够直接、有效地消除游泳运动员们的运动性疲劳。同时,这种办法也最节省训练经费。在平时训练中保证运动员们的充足睡眠,尤其是在高强度训练时,更应当适当延长运动员们的睡眠。若时间安排十分紧张,可在中午安排一小时左右的午休时间。
(三)营养补充与调理法
1.营养补充。在高强度的游泳训练下,游泳运动员们体内的能量自热消耗得更快,这就要求游泳运动员们加大对能量的补充。由于人们对糖的需求相对较高,而糖又更容易被人吸收,因此,教练们可以采取给运动员们补充糖分的方式,保证对游泳运动员们的营养补充,并且还能有效预防运动员们产生贫血等问题。当然,对于运动员们的营养补充也不能忽视对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的补充。
2.中药调理。我国在传统中医药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中草药对运动员身体状况的影响不可忽视。中药注重调理,对于某些在游泳训练中产生疲惫感的运动员,可以采取中药调理的方式,帮助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恢复。某些中药中许多药品如枸杞、阿胶、冬虫夏草等都能很好地消除游泳运动员们的疲惫感,提高游泳运动员们的运动能力。
三、结束语
对于游泳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带来的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不仅需要相关教练增加重视,在给游泳运动员们训练之前就学习和掌握好理论基础,并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予以运用,还需要游泳运动员们深刻自身认识到训练后体能恢复的重要性。只有运动员们自身认识到运动性疲劳恢复的重要性,在每次游泳训练之后,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能恢复,才能更加高效的促进疲劳的消除。
参考文献:
[1] 梁峰.高校游泳教学内容方法及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4(24).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4
1. 少儿生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1.1 少儿生理特点。
1.1.1 运动系统生理机制。
少儿骨骺柔软,软骨成分多,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所以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
1.1.2 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
少儿的相对血液量较成人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少儿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因此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少儿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少儿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因此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
1.1.3 神经系统机制。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
1.2 教学训练方法。
1.2.1 根据运动系统生理机制要控制力量训练。
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1.2.2 根据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要控制耐力训练。
少儿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踢腿、冲拳等。不宜过多地进行力量、耐力和静力性的练习。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1.2.3 根据少儿神经系统机制训练中要注意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在学生作出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
2. 少儿心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2.1 少儿心理特点。
少儿有以下几种心理特点:贪玩、好动、活泼、热情;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一旦兴奋好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不到纪律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可塑性强。
2.2 教学训练方法。
2.2.1 鼓励为主,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少儿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2.2.2 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少儿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少儿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3. 加强武德教育,弘扬武术精神
少儿是最容易塑造的群体,需从小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习武者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没有好的武德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3.1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
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赋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使习武者激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岳飞、戚继光、霍元甲,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事迹可歌可泣。近百年来,我国饱受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他们为国争光,大振了中华的武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武德教育就是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人们珍视它、弘扬它。
3.2 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热爱武术事业,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据有关调查表明,练武术的少年儿童,其组织纪律性明显好于一般少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像我们的武警战士,每次围捕持枪歹徒总是冲在最前面,表现出了舍身求义的高尚品德。武德教育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等等。
4. 结语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一定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符合少儿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
少儿处于人生关键期,教师或教练员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训练和学习动机,培养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要注意武术技能、文化素质和德的有机集合。
摘要:武术教学与训练应从少儿抓起, 在多种训练方法中, 教师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方法外, 还要结合少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武术道德规范进行科学教学与训练。本文根据武术运动的特点, 对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了科学训练方法。
关键词:少儿武术教学训练,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武德
参考文献
[1]杨峰.浅谈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战线, 2009.5.
[2]张彩虹.少儿武术训练方法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4) .
[3]王珍.试论少儿武术训练中的几个问题[J].搏击·武术科学, 2009.1.
话题式作文的特点与训练对策 篇5
1.开放性。话题式作文往往只提供一个话题,一个思维的起点,即一个大致的写作范围,一个记叙、描写、说明、论述的对象,而不是观点,也不是论题。由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考生可以由此编故事、发议论,也可以借此为依托抒情,考生松绑了,思想解放了,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出来。话题式作文开放了写作创新的环境,开放了取材的渠道,开放了命意的题材,这些开放性特征,无疑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遇,使考生能在自己占有资料最丰富的领域,在自己有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的领域,纵横驰骋,一骋才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使考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而充分挖掘考生的写作潜能。
2.灵活性。话题式作文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说明文、抒情散文,甚至可以写应用文如书信等。全国卷作文“文体不限”的命题方式,极大地鼓舞了考生对书面表达的自信,激发了考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 ,为考生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话题作文虽提供话题但文题让考生自拟,它虽有一系列要求,但这些要求都较为宽泛,可以说,话题作文使考生较大限度地获得了写作的自由,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历灵活地确定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和中心,选择自己相对擅长的文本体裁和表达方式,或漫谈,或演讲,或独白,或对话,或幻想,或写实……总之,话题作文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展示自己的表达优势。
3.辐射性。话题式作文可以旁骛八极。20苏南地区高三作文统考题,是以“减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能辐射出许多内容。有的学生写减负要减课业负担、心理负担,也有的写要减轻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学校、在社会,也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自己;更有的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从全球的角度来谈“减负”,内容包罗万象、林林总总。学生各抒己见,创新文章层出不穷。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6
关键词:少年举重;训练方法
一、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一)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举重技术从表面上来看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技术是比较复杂的,它包含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原理。对于初期训练的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一定要了解技术的动作形式和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例如抓举,粗略地讲,在预备姿势中,全身肌群处于等长收缩,在作提铃第一阶段,伸骸肌和两臂屈肌是处于等长状态,而伸腿肌是处于动力状态,在下蹲支撑杠铃时,全身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在起立收腿时,上身肌群仍处于等长收缩,而下肢进行等张收缩。在作挺举动作的过程中,参与活动的肌群也同样需要进行上述两种形式的收缩。因此,在运动员掌握动作的过程中,教练就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运动员静力姿势的正确性和动力动作的协调性。在现代的举重比赛中,要取得高水平的成绩,光有强大的肌肉力量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熟练的动作技术,才能把力量和各种必要的素质发挥出来,产生举起更大重量的效果。
(二)分解练习和整体练习相结合练习。抓、挺举技术结构复杂,动作难度大。如果一开始就教完整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为了使初学举重的少年运动员迅速、正确地掌握好技术动作,采取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显得极为重要。根据举重完整动作的结构及特点,要遵循由浅到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践经验,应先教分解动作,再教完整动作,把举重技术根据动作特点分解成若干个环节,进行分解训练,并要求队员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一丝不苟。教练员认真指导,严格要求,监督,并且进行有效检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抓举与挺举相比,抓举较挺举容易,所以先教抓,后教挺。
(三)抓举技术动作练习的顺序。1.先教耸肩提肘拉,再教耸肩提肘发力拉;2.掌握好耸肩提肘发力动作后,再教膝上高抓;3.膝上高抓掌握好后,再教完整的抓举动作。
(四)挺举技术动作练习的顺序。1.先练膝上高翻;2.掌握膝上高翻后,再教膝上下蹲翻,最后教完整翻铃动作。要注意翻站起后的调铃以及换气、憋气动作的练习;3.掌握翻铃动作和调铃、换气后,再教上挺动作;4.上挺动作时先练预蹲,再练借力推、半挺;5.半挺掌握后,再练分腿挺,最后是完整动作。
二、青少年各阶段训练手段、方法和特点
(一)选材和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对举重有兴趣,激发他们的训练动机。使学生掌握标准动作和主要辅助练习的基本技术,通过技术练习进一步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发现和纠正训练中的易犯错误,消除多余动作,逐步地达到用力协调、节奏明显、杠铃路线正确。选材和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特点:重在打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比重大,专项训练强度小,次数较多,以熟练技术为特点。
(二)全面和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以稳步的发展专项力量、速度力量为主。加强关节、肌肉和环节系统的支撑能力,发展内脏器官负荷的能力,避免脊椎负担过重,注意恢复和放松练习。全面和专项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特点:该阶段仍然重在打基础,身体训练比重较大。但也要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训练原则以中上强度快节奏多课次为特点。
(三)巩固和专项训练阶段。(适合省、市专业队员)该阶段训练过程的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专业力量、完善和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增加负荷量,有計划地进行大强度、打运动量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多课次快节奏的训练。
(四)高水平训练发展和保持阶段。(适合高水平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运动员长期坚持高强度、高质量、快节奏、多课次的训练,承受高度的身体和心里负荷。这一阶段的运动员,由于训练的强度不断加大,预防伤害事故和多种疾病的措施必须加强,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小肌肉群和薄弱环节的训练,加强训练后的恢复和按摩理疗,加强生化指标的人工督测。
三、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时一定要加强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练习,从而防止伤病
为作好各种接、撑杠铃的动作,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有关肌群的力量外,还要有适度的有关关节的灵活性。如肩、肘、髋、膝和踝关节的灵活性。因此,做早操时或其它时间教练员要安排压关节的训练项目。
(一)加强肩关节柔韧性的训练项目。
1.吊单杠:运动员可采取由宽握过渡到窄握,由徒手过渡到负重,为了使上肢充分放松,因而使肩关节韧带得到充分牵引并拉长,最好用拉力带吊单杠;2.木棍穿肩动作;运动员直臂在头顶上握棍,然后做穿肩动;3.墙上压肩动作;运动员面向墙壁,单臂抬肘将关节的背面贴在墙上,然后上身靠在墙上做压肩动作,左右两臂轮换进行。
(二)加强肘关节柔韧性的训练。运动员走向深蹲架,双手握杠,横杠务必置于掌心,做胸前深蹲的起举动作,保持这种姿势,教练员将运动员的两肘慢慢往上抬,重复这动作。
(三)加强踝关节柔韧性的训练。运动员将两脚前掌的前半部蹭在五公分以上的小木板上,然后慢慢地屈膝下蹲挤压踝关节,保持这种姿势5—8秒。重复此动作。强度可由徒手过渡到负重。
(四)加强膝、髋关节柔韧性的训练。箭步蹲;运动员走向深蹲架,双手握杠,做胸前深蹲的起举动作,将杠铃抬出深蹲架,箭步姿势,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然后,臀部随着身体重心垂直线往下沉,使杠铃重量落到髋关节处,(而不是像做箭步压腿将杠铃重量压在前出腿上)。既然叫箭步蹲,所以安排这项目训练时,要像安排前蹲颈后深蹲一样要求强度,这样,不但为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是很好的训练项目,而且为上挺箭步分腿接铃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人的一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是运动员训练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不是生来就有的,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需要在后天教育和日常训练中有目的地加以培养。
对于初学者来说,开始练举重时,往往感到肌肉酸痛,手腕、肩带和锁骨可能有压痛现象出现,这就要求运动员有不怕苦、不怕疼的坚强意力。所以,经常教育运动员要有不怕苦、不怕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7
关键词:舞蹈教学,呼吸特点,训练方法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外在美和内在美, 在此过程中, 呼吸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在完成舞蹈动作的过程中, 翻身、跳跃以及旋转等技巧都需要发挥呼吸所具有的推动力量, 同时在情感的表达方面, 恐惧、痛苦、疯狂等也需要依靠呼吸来表现, 由此可见, 呼吸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 所以对舞蹈教学中呼吸的特点以及训练方法作出研究对于提升高校舞蹈教学水平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呼吸的特点
在高校舞蹈教学前期, 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呼吸对于舞蹈的重要性, 并要求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以及练习中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感受与体验, 从而让学生将呼吸的控制养成一种习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呼吸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 快速呼气与快速吸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快速呼气与快速吸气体现为一种速度较快的换气方法, 即在某一个动作中迅速进行呼气与吸气以完成呼气与吸气的替换。呼吸的这种特点主要出现在动作幅度虽然较小但是要求快速完成的舞蹈中, 一般而言, 这些舞蹈中都具有一些跳跃动作。在高校舞蹈教学的小跳练习中, 这种呼吸方式十分常见, 这要求学生能够在跳跃过程中吸气并在落地过程中或者落地后呼气, 在这种呼吸方式的作用下, 快节奏的舞蹈动作会完成的更加流畅和轻快。
(二) 缓慢吸气与缓慢呼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缓慢呼气和缓慢吸气主要使用在节奏上下起伏且缓慢平均的动作中, 如在碎步、圆场步等舞蹈的教学过程中, 缓慢吸气和缓慢呼气的方式能够加强舞蹈动作的流畅度, 在使动作更加自然的基础上让舞蹈体现出连绵感。
(三) 快速吸气与缓慢呼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快起慢落的舞蹈动作经常需要使用到快速吸气与缓慢呼气的呼吸技巧。如在摇步的教学和练习中, 通过使用快速吸气与缓慢呼气, 可以让动作更加柔和与轻盈, 而蒙古舞的柔臂与趟步中呼吸需要随着手臂来进行, 主要表现为在上步中快速呼吸并让呼吸伴随着拖步和踏步起伏, 从而展现出蒙古舞蹈的稳重端庄与豪迈矫健。
(四) 缓慢吸气与快速呼气。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慢起快落的舞蹈动作经常需要使用缓慢吸气与快速呼气的呼吸技巧, 如在漫步的教学与练习中, 通过让这种呼吸方式来伴随舞蹈动作, 能够让舞蹈中的步伐更加平稳。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这些呼吸的特点是最为常见的, 同时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内容, 通过将这些呼吸技巧运用到舞蹈练习中, 能够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并使舞蹈动作在具有更强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舞蹈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呼吸的训练方法
(一) 前期训练。
前期训练主要针对刚刚接触舞蹈系统训练的学生, 在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包括肢体训练,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与重视舞蹈呼吸。对于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展现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呼吸习惯, 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矫正学生的呼吸习惯并将学生这种无意识的呼吸习惯转换为有意识的呼吸习惯。教师可以将舞蹈进行分解, 并把每一个动作中的呼吸方法传授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能够实现呼吸与肢体动作的融合。同时, 教师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将基础训练和神韵训练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基础动作的练习中体验正确的呼吸方法。总之, 这一阶段的呼吸训练需要从基础做起, 从意识做起。
(二) 中期训练。
中期训练主要针对复杂的舞蹈动作, 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复杂多变的呼吸方式组合, 并让舞蹈动作与呼吸统一起来。这种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完美地展示肢体语言。如在以缓慢节奏和抒情舞姿组成的控制力与平衡力训练中, 学生需要运用长呼吸、深呼吸、满呼吸的方式来进行动作的展现。而在摆腿跳、凌空跳跃等跳跃动作的训练中, 学生需要在蹉步瞬间完成呼气, 并在离地瞬间完成呼气, 相比较控制力与平衡力训练而言, 这需要进行浅呼吸、短呼吸以及快呼吸的配合,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
(三) 后期训练。
后期训练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舞蹈素质并且在技术、力度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的学生, 后期训练的内容不仅要求动作的规范性、方向与节奏的专业性, 同时仍然要重视舞蹈动作与呼吸的融合。与中期训练中动作与呼吸的结合不同的是后期训练需要加入情感的表达, 即便是学生能够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 但是如果学生无法通过呼吸来表达出这些情感, 那么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表现力也将会欠缺, 所以这一阶段的呼吸训练更加复杂和细腻。缺乏呼吸技巧的舞蹈表演难以表达出舞蹈作者以及舞蹈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 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化对舞蹈本身的理解, 并告诉学生哪些情感需要怎样的呼吸来进行表现。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急促的呼吸还是舒缓的呼吸, 都要做到松弛自然, 并以教学重点为依据来对这些呼吸的合理运用做出讲解, 从而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舞蹈情感以及舞蹈呼吸技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舞蹈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蓉.浅谈“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J].歌海, 2009
[2] .王海燕.浅谈民间舞中的呼吸[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
[3] .孙新.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9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8
1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
1.1 运动员短跑训练的方法
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是我国短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该训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受程度,最大化地开发运动员的潜能。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法在短跑训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动短跑训练方法主要训练运动员的耐力,并在短跑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这样才能让运动员在短跑运动的后期加速度,挖掘自身的运动潜力。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强调的是量,但是教师一定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控制训练的量,保证短跑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在充分了解运动员身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合理控制训练的次数与训练间隔的时间,短跑训练不能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1.2 大运动量短跑训练的优点和缺点
事实上,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可以无限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提升运动员的耐力,促进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在大运动量短跑训练下,运动员可以在一天内进行多场比赛,而且还可以保证运动员的正常发挥,提高运动员在短跑比赛中的成绩与排名。但是,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该方法的训练时间相对较长,只有进行多次训练才能见到成效,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才能完成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而且如果运动员不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大运动量短跑训练很有可能会给运动员到来伤害。
2 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
2.1 高强度短跑训练的方法与原则
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在短跑中的速度,主要是针对短跑技术展开训练,比较常用的训练方式就是跑步,高职院校会安排运动员每周开展5次高强度的短跑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能少于5个小时。相比于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要求每位运动员都需要在短跑比赛中保持高强度训练的状态和短跑的速度,这样才能在短跑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2 高强度短跑训练的优点和缺点
相比而言,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训练次数比较少,该训练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快速提升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时间的限制不严格,运动员除了按照教师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也可以在空闲时间自行安排短跑训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训练,该方法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训练方法。但是,高强度短跑训练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果训练的强度超过了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就很容易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运动员虚脱等问题的出现,而且高强度训练方法只能提高运动员某一部分的体能和素质,无法实现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仅仅能让运动员在日常短跑训练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无法在大型比赛中发挥作用。力量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就需要加快步伐的频率,增大步长,这些都离不开腿部力量。虽然一位短跑运动员的步长与自身的先天条件有很大关系,但是步长也是可以通过后期训练改变的,只有短跑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腿部力量,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短跑运动员。运动员腿部力量的训练也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做准备。力量训练的部位有以下几个:一是前群肌;二是后群肌;三是后腿肌群;四是臀中肌;五是下肢外踝;六是内踝;七是胫骨;八是跟骨肌群。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除了腿部需要发力,还需要上肢的配合,上肢的变动对运动员的起跑速度和最终的冲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摆动上臂不仅可以保持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还可以协调运动员的腿部动作,增加短跑中后瞪的效果,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上肢的肌群有以下几个:一是肱二头肌;二是肱三头肌;三是三角肌;四是胸大肌。短跑实际上是一项肢体运动项目,在短跑的过程中运动员的肢体所承受的力度比较大,力度来自运动员的身体和地面的作用力。因此,高职院校还必须加强短跑运动员的腰腹肌力量的训练,腰腹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腹直肌;二是复外斜肌;三是腹内肌。因此,高职院校短跑教师必须结合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力量和肌肉情况展开分层训练模式,不断调整短跑训练计划和方案。
3 大运动量训练法与高强度训练法的结合
3.1 高强度短跑训练为主,大运动量短跑训练为辅
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与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把两种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两种训练方法的互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就可以在短跑训练过程中既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在短跑训练中,训练的强度越大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刺激就会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高强度短跑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运动员的体能,而且每次超能短跑训练都可以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让运动员更快的适应环境,在各项短跑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2 高强度短跑训练与大运动短跑训练法结合
在开展短跑训练之前,高职院校需要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短跑训练设计的科学性。在短跑训练的过程中,短跑运动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变换训练的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但是,高职院校也必须认识到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短跑训练的时间,对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运动员,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训练的时间和次数,对文化课成绩不是很理想的运动员,教师需要坚持“以文化课为主,运动为辅”的训练原则,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短跑运动员。
4 结语
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是我国短跑训练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该训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运动员的体能和耐受程度,最大化地开发运动员的潜能;二是高强度短跑训练法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在短跑中的速度,主要是针对短跑技术展开训练。在短跑训练中,虽然大运动量短跑训练方法与高强度短跑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把两种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两种训练方法的互补。高职院校短跑教师必须结合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力量和肌肉情况展开分层训练模式,不断调整短跑训练计划和方案。教师在充分了解运动员身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大运动量短跑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避免短跑训练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要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短跑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但是短跑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与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一定要结合短跑运动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训练方案,创新训练模式,丰富训练手段,提高短跑运动训练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训练,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少华.高职院校运动员短跑训练的特点与方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25,427.
[2]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第5卷总目录[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257-302.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9
1.1 研究对象
成年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分析法。
2 青少年与成年力量训练方法比较
2.1 青少年与成年力量训练手段的比较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与实施是否有效, 将直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途中跑技术。
2.2 青少年与成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内容比重的比较
力量是运动员有效完成身体动作的基础, 以最佳途径最优化训练方法与手段来发展运动员的素质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由表1得知, 青少年与成年的力量训练手段相同。不同的是青少年主要发展小肌群力量, 关节力量, 跳跃力量和髋关节力量等的训练。青少年把跳跃力量的训练放在一定的位置, 这样可以增加关节力量, 提高支撑能力, 配合力量训练发展灵活性和协调性。成年则采用最大力量训练。使之与速度素质协调发展, 在采用最大力量训练法发展绝对力量潜力基础上发展快速力量。显然青少年运动员不以发展最大力量为主, 但在我国很多业余体校为了取得成绩没有考虑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导致成年阶段无法有效提高运动成绩。所以力量训练在不同年龄段要安排合理。
3 青少年与成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特点的比较
3.1 青少年与成年伸、屈肌对短跑的影响
人体各肌群在跑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负荷及表现的力量有大有小, 但作为一个整体、各环节之间的肌肉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了解在跑的过程中, 人体各有关肌群所承担负荷的大小, 国外体育工作者对短跑运动员下肢各肌群力量进行测定后发现, 下肢各伸肌群力量比下肢各屈肌群力量都大。
这说明下肢伸肌在推动人体向前运动时所承担的负荷比屈肌要大。从而也证明伸肌、屈肌力量的大小影响这成绩的好坏。正因为如此, 教练员在训练中也应该特别重视这些肌群的训练, 但在运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 很多运动员对某些相对弱小的肌群训练不够重视。比如大腿后面的股二头肌肉、半腱半膜肌, 它们既要承担屈髋、屈膝的任务又在膝关节伸展130°后参与伸膝工作, 尽管在工作中所表现的力量强度没有伸肌大, 但在跑的过程中放松休息的时间很少, 工作负荷是很大的。对这部分肌群的训练, 由于方法不如伸肌练习方便, 手段没有伸肌练习多, 在训练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3.2 青少年与成年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模式
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源泉, 短跑运动是周期性的速度力量项目, 肌肉力量和速度与跑速直接相关。研究表明, 跑速提高一倍, 阻力加大四倍, 就是说速度越快, 要求肌肉力量越大, 因而要提高速度, 必须增强肌力, 所以力量的提高十分重要, 但这并不是目的, 力量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掌握与速度的提高, 这是力量训练的实质所在。
4 结果分析
4.1 重视多样化的练习手段
短跑运动训练要求练习的动作速度快,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 应经常变换力量训练手段, 根据力量训练的增长情况, 采取响应的措施以使运动员所受到的训练刺激不同, 以便更能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潜力提高快速能力。这样可保证以最快动作速度进行练习, 有利于加快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换速度, 如果长时间反复实施单一的刺激, 则会使神经产生抑制, 也会使人产生枯燥感而降低训练效果。方法多样的训练对提高短跑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素质与短跑的动作幅度直接相关, 增加作用力的距离, 尤其是髋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影响短跑的大腿的动作幅度。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对少年短跑运动员进行快速、爆发式力量训练时, 所采取的各种力量训练手段一定要有针对性。
4.2 选择设计训练方法应符合现代短跑技术特点
在选择和设计力量训练时, 除了科学地确定运动负荷外, 更重要的是考虑练习动作的结构特点和肌肉用力方式是否符合现代专项运动技术特点存在的某种相似, 因为机体肌肉工作和运动技术结构的相似程度越大, 素质间良性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与专项运动成绩的关联也就越高, 而经过符合动作技术结构的专项训练之后, 其发力特点才能逐渐形成肌肉的正确的动力定型。这有助于强化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形成技术定型。并且动作强化的力量练习, 能促进运动员在很高的运动强度下保持正确的专项技术。因此, 选择以腕为轴的摆动力量及相关关节协调力量, 可以把力量效果有效地转化到专项能力中去。
4.3 注意全身肌肉力量均衡发展
游泳基础教学的训练方法及特点 篇10
1 少年儿童的兴趣特点
1.1 易变性
儿童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参与兴趣的持续度极易受到内在因素(如性格、情绪、身体状况等)和外在因素(如环境、教练及其教学方法、学员之间的关系等)的影响,他们基本不会考虑训练结果和目的,而是表现出强烈的随意性、趋新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总是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当成一种娱乐方式。因此,游泳教学的效果也就容易随着儿童兴趣的增减而有所起伏和波动。
1.2 不可逆转性
当儿童受到心理或身体的某种伤害时,极易产生本能的防卫和应激反应,同时导致兴趣的消失,在以后每当看到或参加同类活动时就会唤起这种心理反应,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而且这种心理机制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这势必对游泳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易变性和不可逆转性是直接兴趣的主要特征,除了占有主导地位的直接兴趣以外,儿童还可以具有间接兴趣,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更持久和更稳定的积极心理倾向,它是保证学员坚持参加艰苦的游泳训练的主要因素。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天津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复康路游泳馆业体校20名7~10岁的学员,男女各10名,全部为游泳初学者(见表1)。
2.2 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对比实验法,具体如下。
将20人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男女5名。A组(实验组)按实验计划进行训练,B组(对照组)按原订计划进行训练。两组在为期一个月训练课中进行的总运动量及各项素质训练均为相同,训练课时为13次,每次60 min浅水教学,课时计划见表2。A组名单包括:女:宋珊珊、王馨平、张馨予、常梓萌、赵雪晴、男:郑毅、孟繁晟、赫一桢、戚航、戴墨含。
A、B两组经过一个月的游泳基础技术训练后,两组进行50 m蛙泳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从50 m蛙泳测试成绩可以看出A组成绩明显比B组突出,A组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在培养维护学员兴趣的前提下,并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与学的结合互动,所运用的教学法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良好的训练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竞争意识,取得了明显好于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同时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和提高。B组学生在单调枯燥的训练中只是机械地重复动作,心态消极被动,甚至出现厌倦情绪,打击和消磨了学员对学习游泳和进一步提高的兴趣。
3 结果分析
3.1 进一步训练孩子熟悉水性
(1)每个动作开始前,教练必须先做详细的动作讲解和示范。
(2)水感不仅是尽量多地抓水,还要尽可能合理、有效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发力。
3.2 提高水感
(1)提高学员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与水建立亲和的关系。
(2)掌握身体在水中的稳定和平衡技巧。
(3)在初学期间利用打腿板进行训练,逐步体会腰椎和颈椎的姿势,调整对整个身体在水中的位置、方向和稳定的影响。
3.3 培养兴趣
(1)着重培养和保持学员练习游泳的兴趣,建立自信,增加训练时的趣味性。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教练员应多使用肯定、夸奖和鼓励的语言。
(2)针对学员的生理特征,在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上做到灵活调整,采取循序渐进及训练手段多样化的训练思路。
3.4 模仿训练
(1)通过陆上游泳动作模仿,达到学员对动作的初步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2)教练员给予动作示范,在强调动作要领和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多组少次、重复巩固的模仿练习。
3.5 游戏竞赛
(1)训练初期首先要让学员对训练产生兴趣、获得自信并有强烈的进步愿望,因此在这个阶段教练员应通过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训练手段尽量提高学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在趣味性、挑战性的心理内容中建立学员的学习愿望和目标。
3.6 呼吸练习
(1)讲解游泳中呼吸的方法以及呼吸在每种泳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先在陆上进行模仿练习,然后到水中借助池边或浮板反复训练,待熟悉自如后,进行水中行走配合呼吸以及加手臂划水动作配合呼吸的简单分解训练。
3.7 滑行练习
(1)滑行练习是保持身体在水中的稳定和平衡的关键,是体会身体在水中的位置和控制的基础。
(2)采用两人一组,相互协助和蹬边的方法,逐渐提高滑行的时间和距离。
3.8 蛙泳技术教学
通过陆上模仿训练,对蛙泳的基本动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练后,进行水中分解练习,训练程序为:
呼吸—腿—划手—蹬腿+呼吸—划手+呼吸—完整动作+呼吸配合。
在蛙泳的教学中,应首先让学员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身体位置,双臂和腿的所有动作应始终保持同步和对称,并在同一水平面进行。腰与大腿发力,脚掌外翻、蹬夹有力、快速并拢。两臂向外后方划水,提肘屈臂转入内划时,借惯性伸肘伸肩,手臂伸直并拢。分手时抬头吸气、收腿,伸手时低头、呼气、蹬腿。只有手腿的配合及呼吸的时机合理准确,才能做到动作连贯、流畅,前进的速度方可保持快速和均匀。
4 结语
通过对研究对象训练成绩的分析以及长期的观察和教学实践体会,总结出一些低年龄初学学员的学习特点以及适合他们的有效训练方法。总结概括起来就是注重游泳兴趣的培养和呵护,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耐久性,建立信心,激发学员的竞争欲望;耐心讲解、示范,及时纠正学员的动作,使其从一开始就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避免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和提高水感,避免一味追求训练量和竞赛成绩的短期内提高,为学员在游泳项目上潜力的充分发掘和未来的长期提高奠定一个良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莉.儿童运动员游泳基础训练的研究[J].运动,2012(3):31-32.
[2]李秋兰.对少年儿童进行游泳基础训练的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36-38.
[3]张东世.对儿童游泳运动员基本技术训练的体会[J].游泳季刊,2009(1):14-15.
散打速度训练与方法 篇11
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位移速度,即动作中突然改变方向的能力,包括对平衡和对惯性的控制,如步法、身法的移动等。
第二,动作速度,即以正确快速的动作克敌制胜的能力,它包含了对肌肉收缩的速度。
第三,心灵速度,即用灵活敏捷的思维,思考如何挫败对手,反击对手。
第四,发招速度,由正确的姿势,直接地发招攻击。
第五,视觉速度,它是指眼睛能否在对手运动和静止时迅速地发现其破绽。
这里,我着重谈一下视觉速度。俗话说:“眼明才能手快”,视觉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运动技能的发挥。所有的技击动作都是通过对技击者的视觉神经的刺激传递到大脑中的一种迅速反应,在实战中,技击者的进攻与防御,都需要依靠锐利的视觉传导到大脑中作出反应。同时,锐利的眼光可使对手丧胆落魄,造成进攻和防御动作迟缓。因此,越来越多的技击者开始重视对视觉速度的训练。
速度对技击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如何快速提高速度呢?我想,提高过程的灵活性、爆发力、肌肉的伸展力、弹力和放松能力、运动技术的质量、想象力与洞察先机能力、疲劳的克服能力、意志力和生物化学机制,即精神与肉体的警觉性是增加这一素质的条件。
我认为,经常练习可增加自己的手法与步法的技巧与灵活的变化,这是加强速度的必要手段。
与假想敌的练习也可做为训练敏捷与增加速度的好方法。设想你的对手正在你面前,这时,你应尽量运用你的想像力,预想你的敌人可能如何发招攻击,同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处于实际的技击状态。
另外,动作的简练与肌肉的放松也可增加速度,一个初学技击术的人,最需要克服的就是避免用力过度。紧张、压力过大或一次用尽力气以图得手,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肌肉收缩,降低速度又消耗体力,产生“煞车”恶果。
下面我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在未解释之前,我想先谈谈肌肉纤维组织问题。白肌纤维(快肌纤维)、红肌纤维(慢肌纤维)和中间型纤维,一般比例是4:4:2,比例高的人,就容易提高速度,但这种比例与遗传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也成为选择技击人材的一个依据。使速度更快的要素是:1.做热身运动以减少肌肉的阻碍,增加肌肉弹性,使其适应更高的生理运动状态(如对心跳速度、血液流动速度、血压高低及呼吸的调整);2.肌肉的适当收缩;3.全神贯注;4.养成敏锐的视觉习惯和快速反应的习惯。
速度会因突然地缩小动作半径而剧增,这种现象,我们可在挥拳攻击对方的动作中见到。另外,我们在用毛巾抽打或用鞭抽击时也能发现“缩短杠杆”原理的应用。
我认为,人在做动作时能以抽鞭或压缩弹簧似的反应,那一定非常有效。换句话说,身体的动作可以以脚尖的推动来开始,随着身躯与膝的伸直,加上肩的旋转,上臂的摆动,前臂、腕与掌指就会出现弹性。因此,这种“缩短杠杆”原理可使动作速度增加。上述身体的每一部分在其关节处(作用如杠杆的支点)的旋转可使该部分产生更大的速度,这一部分的速度又可使另一部分更为快速。
举个例子。在打篮球做投球动作时,身体各部分是以肘为支点,这时,手臂的后拉动作致使胸肌伸长,在投球的最后一瞬再突然将手腕向下压也是“缩短杠杆”原理的作用。一个人并不是用脚来投球,但却运用到了由脚传来的惯性和冲量。攻击亦是如此,在接触对手的最后一瞬才发出力量,其原因就在于保存最大的加速度后突然击出。
上述这些观点关系到动作加速度,是善于运用杠杆原理的体现。
速度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现象,它包括了技击者辨识与反应的能力,技击者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多,动作也就会越慢。
根据决定速度快慢的物理原理——弧度越小,速度越快;弧度越大,力量越大,我们便可知道,在实战中,何时该快,何时该慢,才真正掌握了速度。
下面介绍几种训练速度的方法:
一、30米跑
身体素质训练采用30米速度跑就可以了,这样的距离,能提高速度,和增加肢力量,还能改善协调性。在跑步过程中改变节奏,还能培养技击者精神集中能力和应变能力。该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30米快速跑、30米变向跑、30米加速跑、30米侧向跑。
二、练习反应速度
一方进攻、一方防守,要求防守的技击者在对手进攻之前发现其动作,并准确做出防守动作。
三、快速跳绳(跳绳半分钟,计次数)
1.双脚跳一次,绳绕一周;2.双脚跳一次,绳绕两周。
四、移动和移动击靶
30秒内,前、后、左、右移动;30秒内,左右移动击靶或前后移动击靶。
五、击打号码靶
1.按照预定的顺序,击打靶上的号码,评定完成规定动作数量所需的时间;2.规定30秒时间,按预定顺序反复击打号码靶。
训练特点与方法 篇12
一、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
(一)技术复杂性
三级跳远的助跑技术要比一般跑的技术复杂,这是由三级跳远自身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要区别于一般短跑等项目的速度训练,应该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专门的速度训练。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具备较好的短跑的成绩,还要有较高的跳跃能力,但光靠这两者的简单结合是不够的。三级跳远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三级跳远的助跑不同于短跑,三级跳远的助跑技术性很强,助跑训练要注重技术的训练,助跑速度快慢取决于短跑成绩,而助跑的效果就取决于助跑的技术含量。助跑速度好坏不仅在于运动员平跑速度,还要有先进的技术在里面,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助跑速度。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第一跳,因此要求跑的动作技术正确、步幅开阔、有力、有弹性、节奏稳定、摆臂有力,整个动作放松。
(二)技术节奏性
三级跳远技术大致分为高跳型、平跳型、中间型。高跳型也称力量型,特点是第一跳身体重心腾起高而远,三跳距离变化较大。平跳型也称速度型,特点是身体向前速度快,重心轨迹低而平,第一、三跳距离变化不大。中间型也称现代平跳型,特点是在保持第一跳较长距离下,仍能使第三跳增长距离。三级跳远是一个速度性田径项目,是跑与跳跃的结合,它是运动员在助跑之后连续完成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的三次连续跳跃的运动。所以合理的助跑速度、完美的跑跳结合以及三跳之间的节奏对于三级跳远成绩来说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同时要注重对运动员节奏感的培养。三级跳远的助跑不仅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发挥最高速度,而且要同时做好起跳的准备。这就要求三级跳远运动员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要放松自然,有节奏,并且还要跑得准确。
(三)技术阶段性
总的看三级跳远发展有三个阶段:(1)自由发展阶段,突出强调第一跳与第三跳,把第二跳只当作过渡步,仅仅看成是一个连接动作,这就成为制约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2)高跳型技术阶段,是在保持第一跳较大的条件下,增加了第二跳的远度,把三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当时的三级跳远成绩得到迅速提高。(3)平跳型技术阶段,人们不仅意识到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到速度利用率的问题,将速度有效地保持到第三跳,以增大第三跳的速度来提高总的成绩。这就说明如何分配三跳的力量也是关系到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训练中要注重三跳比例,合理分配好三跳比例将有助于速度的利用,速度越快成绩就会越好,适当减少第一跳比例而增大第三跳比例将有利于运动员助跑速度的更好发挥,同时有效地把速度保持到第二跳与第三跳中去,这也是世界著名运动员取得惊人成绩的秘诀。
(四)技术完整性
查阅文献资料和对许多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看出三级跳远助跑速度与成绩成正比关系,速度快成绩就好。三跳成绩分别占总成绩恰当的比例(三跳比例约为:33%+30%+37%)。
二、三级跳远的训练方法
(一)“布点”训练法
所谓“布点法”就是在助跑道上,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布置一定的点数,让运动员踩着点进行助跑训练。三级跳远的助跑距离约为45米,运动员一般跑18~22步,助跑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要有效地利用速度,运动员要想在这45米距离发挥出最快的速度,这就使得运动员对助跑的技术有很深的领会。所以运动员的助跑要做到动作自然放松、幅度大、有弹性、有节奏、快而有力、高重心和上体摆臂有力向前。要想达到这样的助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50米加速跑,50米布点跑,40~60米下坡跑,40米左右的跨步跳,50米后蹬跑,各肌肉的力量训练,特别是小肌肉群的练习,协调性训练等等。
(二)“限制”训练法
怎样使得第一跳不过高而又快呢?这就要在起跳中注重蹬离起跳板瞬间适当降低起跳脚角度,这就要求起跳时起跳点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可以利用标志物对起跳角度进行限制,在空间上进行约束,通过练习可以让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第一跳距离,而且可以减少速度的损失,让速度很好地保持到后面两跳中。具体方法:连续的单足跳,行进间单足跳,向前单足交换跳,单足跳和跨步跳交换跳,单足跳障碍等等。在长期的训练中发现,运动员经常出现起跳技术不合理、上板动作较慢和摆臂不协调。特别是第一跳腾空过高,这个消极、速度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踏板前一步拉大,起跳后小腿伸得过远、上体后仰,还有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向上而不向前。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进行纠正,防止动作定型难以改正。特别提醒的是在训练第一跳时有的认为只要提高助跑速度就能提高第一跳的速度,那是不完全正确的,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起跳角度的限制以及提高起跳脚对地面的反作用力。这样才有利于第一跳的发挥和减少速度的损失。
(三)“过渡段”技术训练法
“过渡段”技术在整个三级跳远技术过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第一跳和第二跳的“过渡”技术,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第三跳的发挥。第二跳是三跳中距离最近的一跳,我们要处理好这跳的比例,过大则会损失大部分速度不利于下一跳发挥,过小则不能把速度完全发挥出来,所以要找准自己的尺度,既达到理想的远度又减少速度的损失,为下一跳做准备。“过渡”技术训练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训练:连续跨步跳,50米左右跨步跳,原地弓步交换跳,30~40米多级跳,行进单足跳和跨步交换跳,负重弓步前行走,原地负重弓步跳等等。跨步跳是接第一跳屈膝折叠向前摆出,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快摆,大腿要超过水平线以上。在这个动作中要注意两臂和摆动腿以及起跳腿的交换动作速度要快,要加大两腿之间的夹角,整个跨步幅度要大。因为它是三级跳远的过渡一跳,所以起跳脚同样要有向后向下的扒地动作,这才有利于第三跳的发挥。所以说第二跳要做到起跳腿完全伸展、后腿以膝领先向前上方摆动、摆臂与腿部动作配合协调、空中动作要自然、落地时要以前脚掌向后扒地,身体重心落于投影点附近,并以全脚掌着地起跳进入第三跳。
(四)“滑翔”训练法
大家都知道滑翔机,如果让运动员能在空中像滑翔机一样滑翔起来,那么这一跳的成绩就会更远。所以这一跳的高度和速度就是滑翔的关键,因为一定的高度和速度有利于在空中的滑行,速度越快滞空时间越长滑行的距离也就越远。作为最后又应该是最远的一跳,那就意味着在这一跳要把所有的速度和力量全部用上,那怎样把速度和力量全部用上就成为了这一跳的关键。速度是以前留下的,前面我们已经对它的损失采取了措施,而高度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这一跳的一定高度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器材进行辅助性训练。例如:在沙坑上空一定高度放标志物,让运动员越过标志物,标志物的高度应根据运动员的水平而定,随运动员水平上升训练高度也慢慢提高,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能再提高了,那就要将训练转移到速度上了。具体的素质训练如下:立定跳远,原地双腿触胸跳,短程助跑跳远练习,单、双摇跳绳,手持壶铃深蹲跳,跳深练习,连续跳栏,蛙跳,负重半蹲等等。
(五)“整体”训练法
三级跳远的第一跳要低而快,而且不易过大,第二跳要步幅大而且轻松,第三跳要高而远,再加上自然而有节奏的助跑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整体”训练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训练:观看录像,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了解技术动作特点;整体反复练习,对自己的动作不断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完成整个动作时要做到助跑速度快、步点准确,与起跳衔接自然,三跳节奏鲜明,二、三跳要积极着地,保持水平速度,上下肢配合要协调有力;多练练短程助跑三级跳远等。同时运动员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从理性认识为什么,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
三、小结
(1)三级跳远的成绩取决于助跑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速度与成绩成正比关系,在保证顺利完成起跳的前提下速度越快成绩就越好,而合理的腾起角又是减少速度损失的前提保证。
(2)合理分配适当的三跳比例,找到适合自己的三跳比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三跳间的节奏就成为关键。
(3)全身协调用力、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完成动作质量高、平衡能力强的运动员成绩自然就好。
【训练特点与方法】推荐阅读:
铅球训练特点与方法09-26
训练方法特点09-13
从托福口语高分考生3大特点看备考训练方法07-07
复韵母的特点、发音及语音训练11-06
训练方法与手段06-07
散打速度训练与方法08-30
英语阅读方法与训练11-07
即兴演讲训练方法与技巧08-16
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