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与启示(精选12篇)
特点与启示 篇1
我国台湾地区是高职教育(台湾称“技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中私立高职院校约占2/3。2008年5月,我们对在台湾高职院校评估(台湾称“评鉴”)中排名较好的正修科技大学、辅英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进行了考察,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大陆高职院校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私立高职院校的特点
(一)理念清晰,定位准确
台湾的私立高职院校主要是在私人所创立的各级各类专门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办学理念比较清晰,对于学校、专业的定位都比较准确,比较切合实际。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高,质量好,为台湾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台湾各私立职业院校能够由各种专科学校逐渐升格为科技学院,而后再升格为科技大学的主要原因。
正修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私立科技大学,以“止于至善”为校训,充分显示出其卓而不凡的办学气度。该校本着德、智、体、群、美、技六育平衡发展的教育方针,配合台湾经济建设政策及工商信息发展需要,建构制度化、计算机信息化的行政环境,以支持教师良好的教学与研究环境;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情境,以达到实务化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及生活、人际历练,重视通识全人教育,以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表达能力、知性观照创建能力、感性关怀奉献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能成为具备专业知能的科技人,更能成为具备宏观视野的文化人,以适应多元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的社会,即培养具备人文与科技宏观视野的优秀学生。
与正修科技大学不同,辅英科技大学以护理起家,虽经4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然以护理为主。在多年的发展中,辅英科技大学承续创校40余年的传统,怀抱大学的精神,以关注社会经济及民生发展作为科技大学的自我定位,以“人的健康”作为核心价值,建立学校的特色与竞争优势,秉持“专业、关怀、宏观、气质”的教育理念,培育优秀的健康科技专业人才。整个课程的规划,是以发展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个人为出发点,进而藉由专业的能力去服务他人与社会,以追求人我、群己、天人和谐的健康人生。
同样是以医护起家,弘光科技大学的教育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关怀生命”,将学校的特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认为教育是教人成人的过程,因此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熏陶,秉持“弘毅博爱”的校训精神,培养学生恪尽职守、牺牲奉献的职业道德,使其能认同专业,发扬各行各业的特殊价值,并能与相关专业互相配合,达到培养人性化专业人才的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为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培育服务人群身心整体健康,并兼具人文与科技均衡发展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职志”的高等技职教育学府。
(二)全程关怀,体系完整
从培养全人及对人一生发展的关注出发,在教育体系上,台湾私立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全日制(台湾称“日间部”)到夜间大学(台湾称“夜间部”)以及各种短期培训班等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据考察,正修科技大学下设工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学院;含化工与材料工程系、土木与工程信息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建筑与室内设计系、资讯工程系、国际企业系、企业管理系、信息管理系、财务金融系、幼儿保育系、应用外语系、运动健康与休闲系等15个系科,这些系科负责本科生教学。另设材料工程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电机工程研究所、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营建工程研究所、经营管理研究所、信息管理研究所、运动健康与休闲等9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负责研究生教学,其中机电工程研究所还开设有博士班,形成了由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辅英科技大学及弘光科技大学也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体系,但在层次上缺少博士班,这正是现在这两所学校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同时他们也与其他院校采取合作培养的形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或为学生进行继续深造提供咨询。
台湾各私立高职院校与公立高职院校一样,学生在入学形式和修业方式上都是相同的。台湾学生在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后,可以进入三类学校学习:第一类为普通高中,第二类为中等职业学校,第三类为五年制专科(简称“五专”)。学生普通高中毕业后,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就读,也可进入二年制专科学校(简称“二专”)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升入两年制专科和四年制的技术学院(简称“四技”)以及普通本科高校就读。“四技”和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均可授予学士学位。近年来,为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台湾地区普遍将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二年制,简称“二技”),主要招收专科毕业生,学习二年后,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相当于内地的“专升本”教育形式。科技大学除了招收“四技”、“二技”的学生外,还办有硕士班、博士班。当前,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构成了较为典型的“高等教育立交桥”(图1-1)。
(三)产学融合,师资雄厚
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台湾各私立高职院校都极为重视产学的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科技研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与企业产业界联系紧密,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较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据考察,弘光科技大学工学院现设有环境工程研究所、职业安全与防灾研究所、环境与安全卫生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资讯工程系。系所设置与台湾的产业发展完全相连。工学院的发展颇具特色,一是持续开设整合性课程,二是重系际整合、资源共享,三是加强产学合作。从2003年-2006年,工学院在产学研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获得专利17项,科研经费1.7亿多台币(约4000万元人民币),并发表论文627篇,其中在SCI上发表231篇。
台湾各私立高职院校在产学融合上的卓越成就与其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很大关系。据考察了解,科技大学中博士、硕士、学士所占百分比分别是56.3%、33.4%、8.4%,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及讲师所占百分比分别是13.6%、43.3%、9.5%、28.9%。正修科技大学营建工程研究所有教师21人,其中博士16人,硕士5人,并且3/4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不但理论水平高,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该校的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的研发能力在台湾的高职院校当中最为抢眼。该中心成立于1999年,其设备总值约合人民币1亿元,目前是环保署环境检验所认证实验室,已取得戴奥辛采样及分析、水质重金属分析、空气品质监测等多项认证,并参加由瑞典、挪威、意大利等国举办的实验室间盲样比对,其戴奥辛分析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准。该中心在运动药物检测方面也具有较高水平,目前能够进行同化性类固醇、兴奋剂、镇定剂、利尿剂等多项检测,正在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反运动禁药机构申请资质认证。
二、台湾私立高职院校特色成因分析
台湾的私立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是内因(学校)和外因(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善抓机遇,目标明确
从内因上看,学校善于抢抓机遇,谋求发展,这是主要原因。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初期,私立学校很好地适应了台湾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大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有效地拓展了办学空间,得到社会的认可。20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转型,美国的援助从1965年开始全部撤出,台湾经济由援助型发展转向自立型发展。1965年3月20日,高雄加工出口区成立,从高雄港浚港新区开始建设至1966年12月3日完成,台湾第一个加工出口区开始运作,成为世界上较早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地区之一。3年后相继成立了台中加工出口区及楠梓加工出口区。加工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台湾初期资本的形成,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及医护人才需求较大,有睿智眼光的人士抢抓机遇,相继成立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正修工专”于1965年成立,弘光护理专科学校于1967年成立,而辅英科技大学则成立更早,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妇婴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台湾第一所私立护理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因时而生,顺势而上,培养的学生素质好,能力强,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也因此而提高。
台湾私立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使学校得到了迅速壮大和发展。辅英科技大学原来是单一的医护学校,但后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设置新专业,并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调整,学制由原来的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后来还设有五年制,专业上1988年增设医事技术科,1994年增设环境工程卫生科,1995年增设应用外语系,1998年环境工程卫生科停止招生,1999年增设工业安全卫生系、应用化学系等,2002年起护理系硕士班和环境工程卫生系硕士班开始招生,2003年生物技术系硕士班也开始招生,显示出极为灵活的办学机制。
台湾私立高职院校善于运用台湾地区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经济自由化的市场机制,以及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向的机会,使台湾地区私立高等技职院校迈进了发展的快车道。正修科技大学成立之初,只开设“五专”(初中毕业后读五年可获专科文凭)的化学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工程科,但随着台湾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特别是电子、通讯、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业等服务行业的壮大,该校相应地增设了电机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国际贸易系、建筑工程系、企业管理系、应用外语系、资讯管理系和运动健康休闲系等,社会应对性比较强。
(二)外因:政策驱动,公私并举
从外因上看,台湾地区为了提高私立院校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规模,主管当局不断增加对私立学校的奖励和补助,每年用10%的高等教育经费资助私立院校。如1995年2月制订的“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提出缩短公、私立大学资源差距,提供私校合理发展空间,对私立大学院校的奖助经费将逐年提高,使该项经费占学校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在公元2000年时能提高至20%;奖助的重点将加强以学生为直接对象,包括提高学生奖助学金、就学贷款及工读金;计划逐年缩小公、私立大学院校学费差距,预定从目前的1:2.9缩小至2000年的1:2。另外,台湾当局还放宽私立学校的收费标准,以促进公、私立院校的公平竞争。在各种政策的鼓励及经济社会的驱动下,台湾的私立高校从1950年的1所发展到2007年的94所,约占2007年高校总数的55%。1
三、台湾私立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一)政策鼓励,体系完整
台湾私立高职院校能够得到良好发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内地高职教育特别是私立高职学院的发展目前只有柔性政策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章“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第七章“扶持与奖励”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对此做出了一些质性的描述,但没有硬性的指标规定,因而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比台湾私立高职院校更多的困难。另外,大陆公立高职院校也由于政策的缺陷面临入口(招生)不畅、经费短缺等问题。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上看,大陆职业技术教育仅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开设有本科专业,并且政策限定当前不准高职高专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仍然停留于层次上的专科教育,尚未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类型。未来大陆高职教育需向本科、硕士、博士技术教育方向发展,方能贯通整个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融通,构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从考察到的几所私立高职院校来看,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如正修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工程系所把本科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分为一般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一般核心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整合应用与沟通协调能力;关怀社会与文化素养、欣赏艺术能力;文献阅读与报告撰写能力;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能应用于化学工程。专业核心能力有:基础数理演算能力;化工材料原理与制程之理解能力;化工厂基本设备之构造知能与操作技术;实验之理解、执行与数据之计算、处理、分析能力;工业安全与环境保护知能;实验室仪器设备之维护使用能力。从这些目标出发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整个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大陆高职院校特别是新近成立的高职院校由于经验不足,无论是从整个学校的发展还是专业设置及教学,整体思路仍然有待进一步明晰。
(三)产学结合,校企共荣
产学合作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普通高等教育尚需如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更应如此。弘光科技大学和辅英科技大学都是以护理为主,每校都各有几家医院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其他专业校内也有职业资格鉴定资格和场所,并与台湾相应企业行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能够满足占总学时约50%的实践教学需要。从考察的几所私立高职院校来看,产学合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雄厚研发能力,如正修科技大学的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从2003年至2006年的4年时间里进行了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得3项国内外专利,取得4项国内外技术论证,并在SCI上发表论文多达53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看,研发能力是校企双方合作的纽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自身研发能力的提高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从而获取社会的认可。
(四)师资优化,术技皆馨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研发能力、学生的素质及学校的声誉,因而台湾的私立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吸收高学历毕业生,另一方面是从企业里聘请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另外还从其他公立或私立大学中吸纳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在职和退休教师,特别欢迎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整体而言,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比较成熟,素质较高,研发能力强,管理水平高,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和事业拓展的需要。我国大陆地区高职院校可借鉴台湾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建立校企技术人员互通互认渠道,强化双师素质结构,从而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师资瓶颈问题。
(五)以人为本,管理科学
台湾是一个中西文化得到较好交融的地区,学校内部管理中个人情感因素所占成份不多,更多考虑到事业发展需要。另外,台湾各私立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比较高,就考察的几所学校看,私立院校与公立院校教师的待遇基本一样,学校提供给教师足够的发展空间,对教师的评价依其专业能力,比较客观,并且教师来去自由,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管理科学。这是台湾私立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原因所在。
注释
11.周满生.日本、韩国、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比较及其启示[EB/OL]. http://www.jy90.com/html/2008-02-26/DA-02264375.html,2008-02-26.
特点与启示 篇2
王永春
银行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意识上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管理措施更加严密。西方国家在银行内部控制上有哪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通过这次考察笔者对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特点
德国是一个经营管理非常严谨的国家,内控机制的建立是德国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德国银行内部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风险管理机构,岗位有序分工、职责明确到位,形成有效的牵制机制。
德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是追随德国客户走向世界、服务他国客户走向欧洲拓展业务,并与客户共同成长。其业务已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目前拥有110多万私人客户,最远的客户距法兰克福德国商业银行总部 18189 公里,德国商业银行在德国私营银行中拥有最为密集的分行网络,分行数量达到 1200多家,有 5000多家合作银行。金融危机后,2010 年德国商业银行就扭亏为盈,业绩达到历年最佳,实现利润 14 亿欧元。在业务网点遍布全球、业务量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骄人业绩,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国商业银行实行全员控制和全员监督,既有专业控制,又有地区和部门控制,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主要作法是:
(一)建立业务审计部门与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稽核,及时发现问题。银行所有权人可以监督经理人,以此实施有效的监管,防范经营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内部监督稽核情况。在指定审计范围、内容和进行审计时完全独立,内部审计部门不受非主管的高层管理人员干涉。
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分布世界各地,不可能全部、及时进行现场审计与监督,因此,他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部、各业务部门、审计部门都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董事长负责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确定风险及其上限。市场风险管理部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和计算风险。通过量的分析到质的定性,提供降低风险的措施。每天通过计量的方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监控数据超过了规定的风险上限,董事会将马上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同时,各业务部门要预测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风险上限,定时检查,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并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首先,明确职责分工。据了解德国银行内部控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双人原则”,也就是业务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各项业务活动必须通过4个层次的核算与监督,有明确的职能分工流程,即“前台交易、后台结算、会计监督、双重控制”。前台交易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开,交易管理人员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其次,监督与牵制到位。在一个职能部门中,相关但不同的工作要由不同的人员去做,以确保相互的业务监督牵制。使用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时,要有相应的程序来保证实施监督数据处理系统中输 入人员要与交易、后台结算分开,会计审核 要与经营业务监控人员分开。一切数据修改,均由处理系统自动记录在案。风险控制人员要与前台交易人员分开,头寸权限由管理人员授予,要有一名管理人员专门负责风险控制和管理工具,并且他本人不介入每天的前台交易,保证交易产生的风险及时得到监控。
二、对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流程的研究与分析,笔者主要有3 点体会。一是银行业务越高速发展,越要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德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主要含义就是追随客户,并与客户共同成长,如果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想追随客户,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其经营风险是难以控制的,其风险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二是科学设置市场风险部门预警机能。国内一些银行在外部审计与监管部门发出经营风险警报甚至是依法处置银行经营风险问题时,内部职能部门和管理层常常无所适从,后果十分严重。风险 管理系统不健全,如一些银行仅仅满足决策环节的“审贷分离”,使银行的业务管理从一开始就存在风险隐患。三是依法合规确保内部审计地位,提高内部核算与控制的科学监管手段,防止依赖现场审计时的 人海战术。在会计核算手段电子化的同时,原有监督制约机制要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措施要及时配套,要同步提高核算与监督的电子化水平。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 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根据上述定义要求,借鉴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作法,农发行下一步改革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建议如下。
(一)遵循现代企业规律,依法合规确保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地位,有权有责,权责对等,推动内部审计责任主体认真履职、敢于担当。逐步改变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审计监督行为和结果为所有权人负责,为董事会负责。对审计内容要“签字背书”,实行承诺和责任机制,以利监督和责任担当。内部审计监督 人员在被审单位提供真实资料的基础上,为审计结论的真实性承担历史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实行倒查机制。
内审部门除做好规定的现场审计工作外,还要建立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审计机制。一是审计内容的调研,将调研工作贯穿到审计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全过程。根据前期调查,定期参加分支行业务分析会制度,先期界入分行业务经营研究,掌握分行工作动态,了解审计重点,为决策部门提供审计内容参考意见;中期调查审计内容,是否应审尽审,审计到位;后期调查重点,审计结论是否落实,是否整改并促进了业务的发展。二是审计方式方法的调研,提高科学审计水平。研究设计科学的审计流程,开发审计软件,节约人力物力,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审计绩效考评的调研,发挥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有的放矢,将审“死 账”与审“活情况”相结合,实行开门审计。
(二)科学设置市场风险部门预警预报机能,充实完善风险部门的职责。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总行党委、市场风险管理部、各业务部门、审计部门都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行长负责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确定风险及其上限,确定风险 “容忍度”。市场风险管理部要根据国家监管部门的风险防控要求和农发行的实际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和计算风险。通过对分支机构的业务经营进行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提供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每天通过数字计算的方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超过风险上限,总行党委立即采取措施 降低风险。同时,各业务部门要预测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风险上限,定时检查,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并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
高考政治生成性试题的特点与启示 篇3
【例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注: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经济建设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图1反映了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2)结合图1,分析图2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
(3)运用经济常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由。
立意思想:生成性试题的答案变成了“书本之外的某物”,这与以往“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的预设答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类试题体现了由教科书的知识立意转变为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立意,能有效考查考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问题(1)和(2)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及调用知识的能力;问题(3)和(4)则主要考查考生调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角度:生成性试题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样”的角度设问,以有效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如,该试题要求考生在阐释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说明问题(2)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问题(4)中“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由,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3)则要求“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以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1):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零售商品定价由国家政策定价为主转向以市场调节定价为主,这反映出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分析问题(2):图2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减少,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增加,结合图1进行分析,图2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分析问题(3):要注意设问要求,避免答成“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4)属于原因类,一般可以从“存在的问题、事物本身属性或规律的客观要求、作用或影响”角度作答,即从“问题、要求、作用(影响)”角度分析。
考查目标: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而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又为生成性试题的命制留有较大的空间。第一,试题考查强调问题描述和阐释的辩证性和综合性。如问题(1),考生要利用图1的信息与已有经验才能阐释三十年来商品零售定价由“政府主导”逐步演变为“市场主导”的变化,进而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问题(2)的回答,要通过图1、图2及考生储备知识的建构,才能发现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下降并保持适度的比重、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上升,并揭示市场不能完全解决公平问题、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等原因。这不仅要求考生有历史的全面的观点和方法,而且要求考生具备综合性知识。第二,试题考查注重问题论证与探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试题要求考生发现或提出的问题不全是课本中的已知老问题,而是生活中的未知新问题,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新情境中的有效信息和已有的知识方法相互联系生成答案。在解决问题时,考生所需要用的知识、论据或从书本中习得,或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自主探究生成。如问题(1)和(2)的回答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思维过程:生成性试题的审题要审出考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的关键词对思维过程有导向作用。如问题(4)要求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由。此问题需要综合调用我国性质、我国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权力的监督等知识,并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是通过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从而真正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可通过“人民”、“监督”等词联想相关原理。
导向启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考试题在材料的选取、问题的设置、答案的拟定等方面逐步体现新课程理念,凸显生成性特点。这启示我们要具体分析试题的类型,根据试题的不同类型,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解答试题的能力。第一,根据答案的来源不同,可分为材料生成型、时事生成型、书本生成型等。如问题(1)的答案需要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与相关时事来生成,问题(2)的答案需要依据材料与书本知识来生成,问题(3)和(4)的答案则需要考生依据书本知识与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信息来生成。第二,根据问题设问的角度不同,可分为因果生成型、启发生成型、意义生成型、辨析生成型等。如问题(1)、(2)、(4)属于因果生成型。第三,根据知识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中等生成型和高等生成型等。如问题(1)和(2)答案的生成需要考生具备深厚的学科底蕴,带有高等生成的色彩,其余的则属于中等生成型。第四,根据答案开放程度不同,可分为封闭生成型、半开放生成型和开放生成型等。如问题(4)属于半开放生成型,其他则属于封闭生成型。[S]
美国初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篇4
一、美国教育体系完善, 目标明确
1. 美国教育体系非常完整。
美国教育体系整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初等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中等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最后就是高等教育。美国学校的属性和我国一样, 无论是初等、中等, 还是高等学府, 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种。
2. 美国教育目标非常明确。
首先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美国属于发达国家, 社会保障很好。表现在教育上更明显, 义务教育非常普及。大学教育比例在80%左右。其次是为了民众的生活, 给人一个健康人生。美国教育的特点非常明确, 专门设立研究院与高等专科学院, 培养专门人才, 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走向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最后才是培养高科技人才。
二、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
美国初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1. 传授知识时间迟。
在小学阶段, 美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寓教于乐, 寓教于玩。在传授知识上不求难, 知识传授时间非常迟, 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有个健康的身体和完整的心灵。
2. 课程教材内容浅但面宽。
美国教育在于引导, 在于素质提高, 在内容上没有太多难而深的东西。所以课本、教材都非常浅。浅, 对孩子们来说容易接受, 不会厌学。
3. 每天授课时间比较短。
美国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比较短, 包括午餐时间在内也不会超过8小时, 其中课堂教学只有4个小时。
4. 校内活动丰富、生动。
美国小学生除在课内学习基本的科学等课程外, 更多的教育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 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 又开发了孩子智力, 更重要的是叫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最珍贵的东西。
5. 教学过程及管理气氛轻松。
教育是开发孩子智力, 引导他们走入健康人生。所以教师很多时候只负责计划组织, 具体由孩子凭想象去干。
6. 课外作业量少但有趣。
由于理论课时少, 所以作业量也很少, 尤其是作业形式很有趣味性, 符合孩子的心理和天性, 使其乐于完成。
7. 注重培养组织、演说、社交能力。
社会是人组成的, 交往和表达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与人交往和自己的表达正确。所以, 美国教育中很重视组织能力培养、演说能力培养、社交能力培养。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互相交往, 讲述自己的制作。不求正确, 只求做过, 一种经历, 形成一种培养。
8. 靠近自然, 了解社会。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 既让孩子高兴, 又教育孩子了解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使他们接触自然, 快乐生活, 认识自然, 健康心灵, 了解社会, 明确自己未来的责任。
9. 注重个性发展培养。
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 评语基本上都是鼓励,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 0. 教师负担比较轻。
由于教材内容不深, 作业量少,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可以个性化, 老师可以展开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挥, 所以美国小学教师负担相对较轻, 师生关系平等和缓。
三、从美国初等教育的特点思考我们的教育现状
从美国的初等教育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我国以往的教育情况。
1. 教育目的不明确。
教育应该是为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整个国家的富强。教育是为全社会而设计的, 教育不是为了挑选拔尖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祖国富强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
2. 有些学校要求太高, 导致课程内容深。
美国初等教育课程教材浅, 但不影响他们培养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他们的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非常好。因此, 一些学校应摒弃一味追求高深知识的做法, 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创造性。
3. 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
有些学校过于强调知识传授, 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灌得满满的, 回到家里拼命做作业, 深夜都做不完, 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压迫下学习, 身心健康很容易产生问题。
4. 评价体系不完善。
老师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作为被评价者, 是评价的客体, 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忽视了师生互评及学生自评。这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不利的。
5. 教育观念陈旧保守。
不少学校都是以一张考卷定终身。教学总是照本宣科, 严格按统一的要求来, 希望学生做的题必须符合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读书本来是好事, 结果造成了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 都是陈旧思想导致的。
6. 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隐患。
在学校,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上课是老师“满堂灌”;在家里, 学生除了要完成大量的作业, 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的辅导班。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时间, 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没有人际交往的机会。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 无论在身体上, 还是心理上, 都极容易产生问题, 养成自私自利、唯我是主、以个人为中心、思想偏激等性格。
四、对发展我国初等教育的建议
美国教育也要求学生解决难题, 可那是在高等教育, 不是在初等教育中进行, 初等教育的宽松和能力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还孩子以童年, 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知识。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减少孩子的负担, 让他们在宽松、轻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对发展我国的初等教育, 我提几点建议:
1. 转变观念, 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
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先进成熟的教育模式, 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为什么一个不以高深内容作为教材的美国教育能培养高科技人才呢?不合情理?恰恰相反, 这种宽松的教育, 正是孩子潜能发挥的最好环境。这种现象的存在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2. 明确教育目的, 教育为人生, 服务为社会。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为人生!我们的教育应该还学生健康人生。确保他们身体健康, 心灵阳光, 健康向上, 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日益强大和昌盛。我们的民族要想持续发展和强大, 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需要加强训练。
3. 修订教学目标, 调整教学要求。
教师要因地制宜开设更多有益智力、能力、潜力开发的活动, 列入教学计划, 做到智力、能力、潜力并重。尤其是在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上多设置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4. 提高教师地位和报酬, 减少教师压力, 让其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改革上。
教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和学, 一个良师益友在人生路上很重要。好的师资力量, 就是良师益友。在这个经济社会, 应该提高教师待遇, 鼓励他们热爱本职工作, 积极创新, 接受新理念, 开创新的教育局面。
5. 调整评价体系, 出台衡量标准。
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 学生的升学成了教育的指挥棒。调整教学要求后, 接踵而来的是如何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 如何升学, 怎么去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 等等, 这是我们教育应该思考和做的事情。
6. 思想教育不可偏废, 民族教育不可忘记。
我们现在有的学生没有信仰, 没有思想, 世事与我无关,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 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因此, 我们现在的教育的改变需要一种从实际出发, 需要一种潜移默化, 需要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7. 加大教育投入。
特点与启示 篇5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课程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具有6个特点: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其先进的经验对于我们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的课程体系框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具体到数学学科,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教师的数学教育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感等不断增强和完善的过程。“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空前激烈,教师职业对数学教师双专业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亚洲各国中,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无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及课程体系
1.1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
随着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重视,以及“现实数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兴起,新加坡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数学教师教育模式及其课程设置近年来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已从本科教育学士,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凭”(ThepostgraduateDiplomain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层次较高。即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层次发展。中等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招收立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非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第五年专攻教师教育专业,重点是进行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似于美国的“4+1”培养模式。
1.2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采用PGDE(S)这种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说明新加坡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资格要求很高。要想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还必须专攻一年的数学教育专业以获得中等数学教育研究生文凭。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本科阶段要求研修两门专业,对来自不同专业并且申请获准进入PGDE(S)培养项目的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将依据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辅修专业背景实施双科教育,以便他们能执教数学和其它一门中学课程。这种高起点,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保证了中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1.3课程设置与分析
从横向上看,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由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3类构成;而从纵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育实践、语言与书写技能四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下又分若干专题。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含有教学设计、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课堂管理四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则内容丰富,主要开设有:学法指导、学习动机与心理学、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教学、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对天才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危机处理等二十多门限定选修课,以及IT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等14门专题性任选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丰富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课程研究系列则由两门执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组成。其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要求必修数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础、数学的教与学1、数学的教与学2三门核心课程”。特别地,数学基础旨在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以自学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方式完成,不占学分,但是作为必修课,期末需通过一个与中学数学国家级考试对应的测验。
从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不难发现,数学的教与学1—2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集数学学习论、课程论、方法论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化课程,其课程理念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已从2O世纪80年代初过于关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为90年代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并重,并在理论的学习掌握、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时间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
其中,教与学1包括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数学概念的形成及学习原理,数学思维策略、问题解决与数学交流,课堂教学设计与IT技术应用等理论性专题。课程主题则由围绕中学数学大纲中的具体课程课题开展的学习困难诊断及教学设计和分析等实践性专题构成,以引导师范生们在中学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算术、代数、测量与几何、函数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三角、集合、矩阵、向量、微积分等具体课题中,一一检验和考查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习分析和诊断各专题学习中学生的困难,讨论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等。特别地,对于中学数学大纲中的核心课题、问题解决与方法策略的教学研究则渗透和贯穿在上述领域的各专题之中。
数学教与学2则为数学教与学I的发展与深化课程,主要由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和模拟实习等专题构成。教学方式包括学生上模拟课前与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进行的研讨,以及模拟课后指导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的反思、改进、讨论等多样化活动,目的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改进他们所学理论和在上述专题研讨中形成的教学设计与思想,发展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方法、技艺的丰富性、专业性、复杂性、创造性等认识,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性向反思型实践转变。
教育实践是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计划中长达1O周,不占学分,由专设的等级进行评定,其中有1周于上学期到中学见习与观摩,其余9周于下学期在中学全方位的开展教学实践,并在专业化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成长。
教学语言与书写技能系列均由选修专题构成,大多不设学分,旨在提升师范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沟通、书写技能。
综合上述介绍,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关注教师应有的高等、初等数学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数学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突出教育实践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模块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数学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较高要求,保障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也解决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师的培养。PGDE(s)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教学型数学教师,它通过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础性教育课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课程系列的有机结合,以及广泛的开展反思、改进、讨论、研究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教育的理解都实现从操作型向概念型转化,为学生将来向学术型、科研型教师转化奠定基础。
三是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对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解,关注学生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立足于中学课堂展开教学研究,紧跟中学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数学教育改革。这种紧密围绕中学数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学科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注重合作学习与个人反思的作用,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性意识的培养,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型向反思型实践模式转变。
五是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从整个大学教育学习教育类课程的时数上看,比例上已占总学时的20%,绝对课时远远高于其它各国的教学课时。包括模拟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时间充分,考核方式灵活。
六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有通识性的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又设有数学学科专业的多媒体学习模块,这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观念。
2我国普通师范学院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比较中新两国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合普通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教育培训中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凸显出以下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层次单调,课程形式简单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课程设置只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除了开设通识性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一般只开设数学教学论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也没有相关课程的辅助。理论课、学术课偏多,实践课、实务课极少。学生普遍把它们作为一般的考试课程,违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着学生从师任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2.2缺乏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真正接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肤浅的应对,如开设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或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论》教学中;面对中学数学教材,既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也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教材分析研究,更没有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研究等。单一的《数学教学论》包打天下,缺乏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中学数学内容来设计课程的观念。
2.3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高师院校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单一的现象使得教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脱离,与中学数学教材相割裂。师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用处,不清楚教师讲授内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学科内容的实际价值。他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业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后,其数学学术功底明显缺乏后劲,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势就逐渐显现出来。
2.4教学技能培训形式化,教学实践薄弱
高师普遍开设有模拟实习、观摩见习等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不少从未接触过中学数学教育的高师教师滥竽充数的担任指导教师,难以有效的开展实践、反思模式的专题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多是一种形式或一个过程。而在教育实习中,由于中学数学教师受到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少实习生象征性的上过几节习题课或讲评课,没有真正的体验数学概念教学、公式与定理教学、复习课教学等这些典型的数学课。尽管有6—10周不等的实习时间,其真实的实习时间又有几何呢?而即使在这样的课时数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也仅仅为5%,远远低于新加坡。
2.5有计算机技术,无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观念与能力
中新两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客观而言,当代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娴熟,占有技术优势。但在学生的课件制作作业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所谓的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或课件放映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标榜为一种整合,不如说是一种赶时髦。
3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是普通文化课程、数学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科课程、数学教育学课程、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几方面的结合。由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定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高师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师范生的整体专业发展,统整其教学能力结构,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个性的教师,以确保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借鉴新加坡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构建数学教育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指导,以促进师范生的数学专业化水平为宗旨,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立足于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构建新的数学教育类课程群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师培养目标,我们以“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构成”为核心,结合对在校师范生、部分往届毕业生以及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借鉴新加坡课程改革经验,并研究分析与思考,构建与实施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反思层面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数学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置。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学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上促使他们“上路”,从科研意识和思路上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课改项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关注以下重要因素:(1)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性——为研究性教师奠定基础;(2)数学教师的双专业性——数学知识和数学教育齐头并进;(3)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保证数学教师专业化的针对性;(4)学生就业面试内容——教师数学专业化发展的动力;(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只设一门必修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任选课和活动课的结构设置课程。增开了面向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符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和师范生今后从师任教实际需要的9门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新增的选修课都属于任意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判断、作出选择的机会,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课程层次。在原来只有理论层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实践,促进锻炼提高教学能力的应用层面、实践层面课程。新增的应用、实践层面课程弥补了过去在知识理论学习和中学教育实习之间缺少的操作应用中介环节,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培养。(3)丰富课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学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的这几门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都主要是偏重应用、实用,侧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改革性实务课程。新增的实务性课程注重贴近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走向,便于师范学生了解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熟悉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公务员之家:
按照学科结构主义课程论的观点,课程的构建需要明确课程的组织结构和实质结构。本课程具体的课程体系如下:专业基础课1门:数学教学论;专业课6门:微格教学与教学实践、数学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竞赛数学;专业任选课5门:初(高)中数学教材分析、高中数学模块选修的内容与教学、数学史、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数学教育类论文的写作与鉴赏;活动任选课4门:中学数学课例分析、中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与研究、中学数学高(中)考题研究、初中竞赛数学辅导。
特点与启示 篇6
一、“认识启示类试题”题型特征
1.答案设计开放弹性。
开放弹性是指答案设计较为灵活,有的甚至不给明确答案,只给“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的标准,不像某些题型给出明确的参考答案,对错界限明显。但要注意开放弹性,不代表此种题型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答案,可以漫天作答,具体作答时还应紧扣题目论述主题组织答案。此种题型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
2.充分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资治育人”的功能
此类试题往往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或者试题提供的材料去分析现、解决现实问题,然后从中得出相关的启示,凸显命题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使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切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有助于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目的。
3.有助于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 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认识启示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考查。该类试题往往在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背景材料分析有关历史问题的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的基础之上,综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试题的答案一般要求跳出教材固有的结论,谈认识启示、经验教训,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同时又有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认识启示类试题”解题策略
针对认识启示类题型的特殊之处,认识启示类题型除遵循主观题审题、答题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时应特别注意:要审清试题立意,明确论述方向。试题立意即试题所确立的主题,也即题目论述的核心,体现了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定了应试者的论述方向。迅速准确的把握命题意图需全面阅读试题提供的材料以及设问,提取有效信息,找准题目论述的核心问题即能明确立意。需要提醒的是,有时正题之前会有一段叙述性的语言即题引会明确告知题目的立意,读题时要重视。
2.组织答案时应注意:(1)认识启示应从多角度思维,面要广、点要多,切忌思维僵化,但无需展开论述,只需亮明观点。(2)重视试题情境以及前面设问及答案的铺垫作用,注意认识启示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一致,切忌漫无边际的随意作答。(3)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启示,要善于整理合并抓住本质,上升到理性高度,得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结论,切忌就事论事。(4)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启示要注意与现实联系,通过历史问题对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出对策,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借鉴功能。
3.平时学习中应注意:(1)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认识启示类题型重在考查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对历史问题融会贯通的理解,就得不出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认识,就形不成综合能力。(2)重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认识、启示,储备结论,用时能信手拈来。如在学习《现代中国外交》专题时,可得出如下结论,供应试中灵活应用:综合国力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影响外交政策的调整。(3)注重“探究学习”。认识启示类试题设问指向范围较大,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答,因而,平时适当进行探究性学习很有必要。“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平时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选择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事件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训练,必能循序渐进的提升此种题型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平时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认识启示类题型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指导策略,并精心设计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课堂教学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英法德公务人员培训特点与启示 篇7
一、英、法、德等三国公务人员培训共同特点
1. 培训法规健全。
西方各国都具有健全的培训法规, 如法国的《公务员总章程》、《继续教育法》, 德国的《公务人员资历条例》。纵观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 大都建立公务人员培训相关法律。
2. 分类培训。
西方各国公务人员培训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录用培训, 即上岗前培训, 培训目的是为熟悉工作;任职培训, 即公务人员职务晋升后或晋升前, 为适应晋升职务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培训;经常性培训, 公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间隔一定的工作时间进行。如英国低级文员每周需学习一天;专门知识培训, 这是一种针对性培训, 针对于公务人员某方面不足而参加的培训。
3. 分工培训。
西方公务人员培训分为部内培训和部外培训两种:部外培训是由国家人事机构组织的共同培训, 培训具有共同性的知识和技能;部内培训由各部门组织, 主要是具有专业特点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
二、英、法、德等三国公务人员培训特色
1. 英国公务人员培训。
英国公务人员培训有很长历史, 主要分为三类: (1) 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包括对任职1年以上的文官进行培训;对调任工作岗位的文官进行胜任工作的培训;对具有学历的文官, 进行专业性工作培训。 (2) 在职培训, 对文官进行深造, 以提高公务人员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3) 后备培训, 针对高级文官开设, 为进入高级文官队伍进行准备。英国非常重视在岗培训, 要求文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鼓励资深文官进行专题研究;允许文官报考各种学位;对年龄在30-40岁的文官, 有针对性地安排短期培训。
英国公务人员培训分三个层次:行政实习员培训, 培训对象是新入职文官, 工作1年后即可进行2期约20周的相关知识培训, 主要包括经济、行政、财务、政策、法律、管理等;高等执行文官培训,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最高级文官培训, 主要对象是副司一级的高级文官, 开设研究生课程, 为晋升司长做准备。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公务人员培训机构的改革。英国国家政府学院在欧洲国家具有较大影响, 是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发展中心之一。它的前身英国文官学院属文官事务部领导, 主要开设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以及研讨课程。1989年, 英国文官学院被批准为执行机构, 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学院改为事业执行机构后, 政府逐渐减少拨款, 学院已开始对几乎所有培训课程收取培训费用。2004年, 政府发表《政府文职机构改革———作为与价值》, 在文件中, 文官培训问题作为改革的一部分又一次被提出来。2005年6月, 文官学院新组建成为国家政府学院, 学院成为公共服务中心, 此后, 国家政府学院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 地位相当于非内阁部[1]。
国家政府学院在行政地位和职能上属于部级单位, 但有关文件规定, 学院必须在市场中谋发展, 必须实施企业化运作模式。这就意味着文官学院与企业具有相同之处, 要靠出售产品才能生存。政府学院与全国经济类学院、私立培训机构共同竞争。学院把培训规划、培训课程及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地点等做成手册, 寄往政府机构、公共部门或展出。政府及公共部门中的公务人员, 可以选择培训项目。除此之外, 学院重视人才发展, 任课教师分为专职及兼职。兼职教师来自政府部门以及民间企业。学员除了高级公务人员, 公共机构和私营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报名参加培训。培训时间比较短, 1-7天不等[2]。
2. 法国公务人员培训。
法国公务人员培训法规制度十分健全, 时常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培训项目进行调整。法国政府规定, 公务人员需进行培训;公务人员有权利要求培训, 同时规定公务人员每三年必须接受培训。此外, 公务人员可申请1-3年脱产培训, 培训期间不影响职务晋升, 第二年第三年停发工资和奖金。培训主要由公职部门负责, 具体计划各部门制定。每年大约55%的公务人员接受培训, 平均每人6天。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主要培养高级公务人员, 处长以上文官大约80%毕业于此, 培训完成之后将进行考试以及排名, 政府文官职位按照名次替补。培训与晋升紧密挂钩, 这是法国公务人员培训最具特色之处。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职业学校培训, 根据受训者工作需要, 安排到工程技术学校、行政学院进行;岗位培训与进修, 主要在内部培训中心举行。法国政府重视深入企业学习、调研, 因此, 选派中高级人员进入私营企业进修。
培训评估是法国公务人员培训一大特色。为提高培训水平, 法国政府重视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后评估, 即培训结束, 学员填表表明自己所学知识的情况;测试评估, 测试培训人员新知识的应用;实际指导评估, 公务人员在回岗位工作6个月后进行。
法国公务人员培训机构比较多, 总理府直属的有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巴黎综合工科大学、国际公共行政管理学院等三所国家级院校, 还有地方行政学院和各部门技术院校及培训中心。其中,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校之一, 该学院的目标和任务, 就是培养除工程师职系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系以外的行政管理高级公务人员, 学员毕业后主要进入行政法院、审计法院、省长职系、外交和领事职系、财政监督职系、行政监督职系、社会事务监督职系、民事行政官员职系、巴黎市政府行政官员职系等供职[3]。
同时,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是一所高度开放的培训机构, 它充分借助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教学服务, 不仅后勤管理全部社会化, 而且课程设计和教学工作也都兼职化, 形成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全新办学模式。学院专职教师极少, 几乎所有教学都由兼职教师承担, 其中, 政府高级公务人员兼职居多, 约占70%, 只有非常优异的高级政府官员, 才可能被聘请担任兼职教师, 此外, 还聘请一些学界名流来校讲学[4]。
3. 德国公务人员培训。
德国政府重视公务人员培训, 《联邦官员资历条例》第六章规定, 官员有义务关心有助于保持和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业务进修措施, 同时还应关心资历变动时, 以适应新的情况为目的的培训。官员培训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以及自己申请。
德国公务人员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入门培训, 主要是预备官员培训, 包括高级公务人员和上等公务人员;专业和行业培训, 全部公务人员参加, 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目的;晋升高级职务培训, 为即将晋升或有晋升潜力的公务人员举办, 参加者要通过考试选拔;国际合作知识培训, 为国际组织培养德籍公务人员[5]。德国公务人员教育培训方法多样且针对性强, 培训贯穿整个职业生涯。重要特点之一是把公务人员实习、培训、考试、任用紧密结合, 使其具有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此外, 德国公务人员注重实习, 初等职的实习半年, 中等职的实习2年, 上等职的实习3年, 高等职的实习2年以上。
在德国, 公务人员的培训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行政学院或行政学校承担。其中, 有三所全国性的行政管理学院, 即联邦行政管理学院、联邦高等行政管理专科学校和斯佩耶耳行政管理科学研究院。这些行政管理院校的任务是为公务人员提供职前资格培训和晋升等级资格培训。三所学院培训侧重不同, 联邦行政管理学院主要负责联邦一级高等职官系列和上等职公务人员系列的培训与进修工作。联邦高等行政管理专科学校主要为公职管理部门培养非技术性的行政官员, 就读人员是试用期的国家公务人员。斯佩耶耳行政管理科学研究院, 是高级研究培训机构, 主要职能包括研究生教育、在职培训和科研。
三、对我国公务人员培训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公务人员培训与我国相比起步较早且经验更为丰富, 对促进我国公务人员教育培训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及实用性, 采用多样培训方法。
我国和西方国家公务人员培训都是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对教学和课程进行设置, 并且对工作职务与类别不同的公务人员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都以提高工作以及能力为重点, 培训内容涉及法律、经济、管理等多方面。但是较之西方国家, 我国公务人员培训更为传统,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课堂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西方国家则注重实用和有效。在设置培训内容时, 以实践和问题为中心, 注重培训公务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沟通交流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决策实施能力方面相对于西方公务人员较弱[6]。因此, 应当注重公务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以及操作性、实用性, 在培训方法上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并且在课堂之上多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研讨等具有开拓思维的方式, 以拓展公务人员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能力。
2. 建立实习制度, 注重考察评估。
以法国公务人员培训为例:法国公务人员十分重视实习并将实习始终贯彻于教育教学之中。以法国国立行政学院为例, 自其建院以来, 始终率先实行实习制度。学员在行政学院学习27个月, 其中有一半时间被安排实习[7]。此外, 法国培训机构众多, 竞争激烈, 每个培训机构都重视考察评估并以此进行绩效管理。通过及时的、完善的、有效的培训评估,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因此, 不仅在培训之前对培训计划进行可行性评估, 调查培训者的培训需求, 进行培训需求评估, 在培训中进行多角度评估, 还有在培训结束时立即对培训效果进行的评估以及培训结束6个月后进行跟踪评估等。
3. 培训社会化。
一是在培训政策方面, 强调培训的政府主导性、个人选择性和适用性, 培训环绕提高工作效率进行, 培训要与工作或事业有关。因此, 重视业务与能力成为公务人员培训的主题。二是从服务方式上看, 可以设立各种服务以满足各种社会组织的特殊需求, 同时协助国内和国外的有培训需求的单位或部门开展各类培训, 设计满足培训者需求的项目和应用性课程[8]。三是与国内外公共服务领域著名的大学、商学院、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开展广泛的合作, 开发新课程甚至组织发展硕士学位点。四是教师来源多样化。教师采用专兼职相结合, 可以有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或者政府机构的中高级公务人员, 教师的专业领域范围要广, 主要涉及领导学、管理、行政、政策、经济、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等。教师不仅是专家, 还要是学员的引导者、学员经验交流的催化者, 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 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富有创新意识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姜海如.中外公务人员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39.
[2]张素玲.英国国家政府学院:历史变迁、培训实施及其启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3][8]桑学成.谈法国行政学院培训模式的启示[J].群众, 2010, (5) .
[4][6][7]周敏凯.比较公务人员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188.
欧洲发达国家安全管理特点与启示 篇8
悠久而健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在立法方面,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就产自欧洲。
13世纪德国政府就颁布了《矿工保护法》。
19世纪初英国政府制定了《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
1936年法国颁布的《劳动法》内容就非常广泛具体, 如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管理和对事故预防、责任追究、工伤保险、职业病防治等都有非常具体细致的规定。
欧共体 (欧盟前身) 也是最早针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研究和立法的地区。1982年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1987年生效的《欧洲统一文件》中规定了雇员安全生产和健康保护的最低准则。同时, 颁布了欧盟《89/391/欧共体-改善雇员劳动保护的执行措施》框架指令。因此, 欧洲国家现已普遍遵循欧盟指令建立起适用于本国国情、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以德国为例, 其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包括欧盟法律规定、基本法相关条文、国家劳动法体系和社会法体系等方面有10余部法律。立法上采取“双轨制”, 即由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劳动安全法》《劳动保护法》《企业安全规定》《化学物品法》等, 以及行业自治立法由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颁布的系列规定如《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守则》等 (与国家颁布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此外, 德国的《刑法》《民事法》《社会法法典》《违章条例》和《劳动法》等也有相关的条款规定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在标准方面, 欧盟制定的各个行业标准都非常细致具体。2000年欧盟颁布了《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系统的功能安全》 (IEC61508) 标准的全部6个部分。2004年颁布了《流程工业安全仪表系统功能安全》 (IEC61511) 等功能安全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已相继成为欧盟各国工业生产的强制性标准。功能安全标准作为一个系统解决安全问题的标准系列, 全方位地展示了欧美等国在100多年工业实践中总结的、与安全控制有关的法律基础、标准体系、管理制度与方法措施, 为建立科学的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
作为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地区, 欧盟各国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氛围为工业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有效安全监管与严格执法
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 欧盟各国采取了各有特色的监管模式。
在德国, 安全监管包括两方面:一是由国家、各联邦州和州各部委、行业监管局负责的劳动保护工作和劳动监察, 主要是制定并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律和联邦州劳动保护法规及制度, 对企业的劳动保护实施监控和引导, 向社会提供技术性的公共保护等;二是法定事故保险机构开展的劳动保护活动和监察, 主要制定行业安全和健康保护的规定与规则, 结合国家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来贯彻行业事故保险机构的规定, 为企业提供预防事故与职业危害的专业咨询和事故救助, 对企业负责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为企业职工提供康复、治疗和退休保障等。
在法国, 就业和团结部承担政府对安全工作的立法、监督职能。同时, 设立了工伤事故预防最高顾问委员会 (下设建设施工、化学物品、职业病、致癌、触电、负重6个分委员会) 、改善工作条件国家办公室、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国家医疗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福利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库等机构。与此相配套, 各区和省设立就业和团结分部。法国的安全组织网络不同于我国的管理体制, 部和区、省之间在安全工作方面没有明显的行政隶属关系, 工作监察长独立行使监察职权, 政府作用只限于立法与监督。
工伤保险制度在保障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保险费率的确定、保险的前期预防性投入等方面欧洲国家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如法国的工伤保险包括医疗保险, 其资金来源由工人交纳15%、企业支付25%〜30%、政府支付补偿金8%, 这些基金依法、按时、足额上缴社会保险机构。事故发生后, 根据就业和团结部审批, 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标准给予赔偿。为保证工伤认定的公正性、保险费支付的准确性, 地区和地方设立了工伤保险法庭。法庭旁听一律免费, 也没有律师, 法庭依照《劳动法》的相关条款宣判。
严格执行各类安全法规与规章制度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 欧洲各国在工业生产中都能较严格自觉地执行各种技术规范、规程和安全措施, 这方面尤其以德国人为典范, 其法律法规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生产安全和劳动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实行“重罚机制”, 一旦企业或个人被查实存有违法违规行为, 或发生伤亡事故, 经法院认定为责任事故后, 将要承担高额的罚款, 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完善的安全生产专业科研服务机构与公司
欧盟设有众多专业的安全与健康科研机构和协会, 为安全生产基础科研、安全实用技术、检测检验、事故调查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各类科研组织机构每年都发表大量的安全相关研究成果, 既为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制定或修改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标准提供了有益参考, 也为各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
如挪威船级社就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专业风险管理服务机构, 是以“捍卫生命与财产安全, 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独立基金组织, 涉及安全评估、认证等方面, 可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和各类评估认证服务。其在全球100个国家中设立了约300个分支机构, 员工9 000多人。
德国的TUV集团以“保护人类、环境和财产, 防止技术的消极影响”为其宗旨, 在产品安全、防火安全设施、电力、汽车、发电厂工程、载人电梯、索道、核电站等领域提供广泛全面的安全认证、测试、检验、资讯及专家指导等服务。
英国的健康与安全执行局 (HSE) 提供全面的安全生产政策、技术、专业建议和支持, 并进行现场执法监察, 监督安全和健康法律的实施。此外, HSE还为顾问委员会提供大力支持。下属员工约有4 000名, 包括监察人员、政策顾问、技术专家、科学与医学专家等。HSE的监察范围非常广泛, 从核设施、矿业到工厂、农场、医院与学校, 以及海上石油与天然气设施与输送网络、危险物质的运物、铁路和其他有关职工和公众的安全防护等。
法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有700多名技术人员, 以人机工程研究为基础, 进行动作研究、工作空间 (环境) 研究、人与设备关系研究、新型机械性能研究等, 并开发先进的劳动防护用品。
此外, 德国、法国等欧盟成员国中有一大批技术实力雄厚的从事自动化产品和安全监控设备与系统生产的跨国公司, 如西门子、皮尔兹、施耐德等就是世界知名的安全系统产品制造商与集成商, 可为企业的自动安全保护、综合自动化等方面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企业和员工的自主安全意识高
欧盟主要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安全机构, 安全管理人员资格也有明确规定, 机构的配备标准统一、规范, 这为安全管理取得成效发挥了作用。
企业积极倡导安全文化建设, 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从业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企业将安全生产变成自觉行为, 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为保障企业的安全, 企业的领导层都设定有明确的安全工作目标, 并且做到目标量化, 做到坚持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制止各种违章行为, 并坚决给予处理。同时, 倾听员工对安全生产提出的各种建议, 采纳合理的建议, 并适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安全规章, 并经常察看生产现场, 掌握第一手的安全状况。建立准确快速的安全报告系统, 及时掌握安全状况。同时, 领导层参加必要的培训, 实时了解最新的安全法律法规、适当的安全评价技能、人的安全行为心理学、所在企业的主要毒害, 以及在其管理区域内应当承担的安全责任。
企业积极倡导安全行为教育, 为每一个员工提供足够的安全培训, 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不少企业都明确提出“零事故”的公司安全生产目标, 以激励全体员工为此目标努力工作。
欧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也得益于其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安全技术装备先进且应用广泛
在欧盟国家的高危流程企业中, 集散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工业安全与自动化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高, 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所处危险场所的风险。
安全相关系统等多层安全防护设施和措施在工业现场得到大量应用, 生产和制造过程的本质安全化程度高, 这为保障生产安全、力求“零事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 绝大多数的企业包括化工企业都很清洁, 绿化率高, 现场无异味或粉尘现象, 工作环境适宜。
高度发达的工业水平也为应急救援部门提供了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虽然德、意等国的安全生产状况稳定, 事故率、死亡率都比较低, 但两国仍然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建有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和工作机制, 企业和政府建立了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 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配备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 建立了培训中心, 加强了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演练等, 拥有很高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水平。
启示与建议加快完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发布的安全生产标准有很多存在内容过时、技术水平低、系统性和操作性不强、与国际标准接轨程度低等问题, 直接影响了法律、标准的效力和实际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参考国际最新标准, 但不是照搬国外, 而是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统筹规划, 加快对中国安全生产方面的新法规、新标准的制定, 如及时对《安全生产法》等法规、标准进行修订和调整, 并逐渐形成系统性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 要避免法规或标准的缺失、重复、交叉或实施困难等情况, 保证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前瞻性, 提高标准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探索改进安全监管模式
要根据我国国情特点, 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安全监管模式, 确保各方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关系, 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充分运用财税优惠、市场调节和保险机制等手段。建设专业化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培训、执法资格、考核等制度, 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能力评价体系, 强化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 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家型的安全监管队伍。
促进企业自主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安全体系, 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自控能力。在国内, 还有很多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以人工监视、手动控制为主, 自动控制系统尤其是安全联锁保护等安全相关系统的应用还不普及, 这些系统在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石油化工企业逐渐得到了应用, 但对安全相关系统上的持续投入、及时维护和更新上还做得很不到位, 整体安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因此, 要加快高危企业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和本质安全化程度, 鼓励企业对安全监控设备和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改善工作环境, 增加危险生产流程的安全保护层, 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降低生产过程的事故风险。
加强安全基础研究和安全投入
对安全科技的高度重视是欧盟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加快实施科技兴安、促安、保安工程。健全安全科技政策和投入机制, 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 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针对有关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综合性科技问题, 开展科技攻关, 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推广应用安全科技成果。制定实施安全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灾害监控及应急救援等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业, 促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 规范和整顿技术服务市场秩序, 健全专业服务机构诚信体系。推动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培训、咨询、安全标志管理等专业机构规范发展。
加强安全宣教、培训和社会监督
特点与启示 篇9
(1)日本观光农业的概念
日本观光农业既是广义上的观光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把农村景观和农业体系作为舞台吸引游客从而获得更多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极具当地农业特色的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2)日本观光农业的类型
1.农林业公园型。把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作为观光的热点完整的展现在游客眼前。打造开放式果园、庄园,提供水果蔬菜的采摘、观赏,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农业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服务。
2.饮食文化型。把当地极具特色的农产品或者制作方法作为卖点,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又传播了地区的历史。
乡村景观观赏与体验型。直接以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美景为主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玩赏,并通过居住在独具特色的民宿、旅馆中以体验当地的生活,融入其中。
(3)日本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济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开发与经营下,民间也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高级度假村的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了。许多农民、个体经营者们在农闲阶段,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而进行开发与利用,建设了一系列围绕当地特色而精心设计的旅馆、酒店、商店、娱乐设施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访,获得了很大的效益。
第二阶段:1933年开始,日本的泡沫经济逐渐破灭。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空前快速发展。随着泡沫经济动荡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旅游环境也随之恶化。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既积极的推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并重点关注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城郊地区的果园、种植园等采摘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日本观光农业的新时期。日本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假期与休息时间,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近一部促进了日本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观光农业的经验
1.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为推进观光农业健康发展,应对日本农业出现的种种难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向观光农业的方向有计划靠拢,取得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政府积极承担了责任,给与了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例如,组织开展了“交流往来的日本”、“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绿色旅游”等一系列活动。
另外,日本政府制定的科学合理的计划也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举例说明,日本政府2000年制定了“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建设更有特色更有活力的新农村,加速推进城乡间交流的密切化、长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联结,实现农业多元化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益。与该计划相衔接的是,2001年日本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围绕观光农业的计划、法规。有了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效果极其明显,2006年日本北海道的观光农业总获利为244亿日元,较之往年有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在其带动下,本地的其他企业增收557亿日元,对本地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占总贡献份额的7.3%。
2.完善法规体系的保障
日本在观光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上制定和实施了很多法律规定,例如,《旅行业法》、《森林法》、《海岸法》、《旅馆业法》、《岛屿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山村振兴法》、《景观法》、《温泉法》、《停车场所法》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都是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和《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为依托制定和实施的。这些法律条文涉及了观光农业旅游问题的各个方面,从审批程序到实行流程都完善到每个细节,实用性、操作性极强,保证了整个程序的顺利实行。将整个系统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观光农业旅游在法律的保障下和谐、有序、不受阻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合法、透明的管理渠道,健康有序的进行。
继1992年“绿色观光计划”和1994年的“促进农山渔村滞留型余暇活动的基础建设”的相继出台,2006年日本政府又对相关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规定日本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针对各景观良好的农村地区,开发建设观光旅游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例如,土地利用事项、农事作业体验的设施等。各地区要贯彻和实行这些法律法规,做好具体的推进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将相关工作及时提上日程。
3.科学的规划与引导
日本政府实施了科学的规划与引导,优化了产业结构,将农业生产、旅游业、服务业三者合而为一,相互调和。给农村、农民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扩大了农民就业,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成功的创设出一个新兴产业,促进了外部资金的流转,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关于观光农业旅游的规划还促进了城乡间的交流,将许多乡村民俗文化传播出去,增进了城乡感情和都市人们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农村经济与生活度注入了诸多活力。
科学的规划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还带来了生态效益,为了吸引游客与投资,在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了改善与美化,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完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是非常强大的,因而我国政府在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经济方面能发挥的扶持作用更大、更有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观光农业视为一个重点的新兴产业进行推进与发展,使其在本身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一个强大助力。政府应及时的提供资金上、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提供从技术到人员配置各个方面的协助,为观光农业旅游创造一个绝佳的发展环境。
2.完善相关法规体系
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前景宽广的新兴产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许多其他产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拥有一个良好有序的法律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应该规范从事相关产业的从业者的行事程序,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加强审批和核查。对于开发观光农业的地区和管理者进行细致的核查和规范,并且制定安全方面的法规以对游客和从业者进行保护。
建设一个和谐的法律保障体系,使整个流程趋向规范化、合法化,对观光旅游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3.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旅游业的现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既旅游业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压力。
我们应该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同时注重生态问题,不仅不能带来生态上的负面影响,还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为实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我们在制定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是否会为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要在改善生态的基础上获取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摘要:日本的观光农业旅游起步虽不及欧美,却独辟蹊径,成果显著。其将旅游业巧妙的结合了各地的农业生产,以具有独特韵味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别具一格的特色服务,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观光旅游农业的概念、类型、阶段、成功经验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找出有益之启示。
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篇10
关键词: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特点,启示
自学与函授教育是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扩大了官兵接受教育的数量,较好地克服了工学矛盾,在职自学与函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在实践中应用,也比较省时、省力、省经费。研究美军的自学与函授教育,对改进我军自学与函授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的基本情况
美军非常重视自学与函授教育(美军称“非传统教育——Nontraditional Education”),把入校学习、实践锻炼与自学函授作为军事教育的三大支柱,大力鼓励官兵通过磁带、电子邮件、网络、光盘、掌上电脑、广播、纸质函授、卫星电视等方式获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等。①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的基本情况是:
(一)组织机构。国防部非传统教育保障处统一管理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它的主要职能,是使军队所有人员都能参加各种学术测验与考试,包括普通教育发展考试、军人通过工作实践获得知识而得到高等院校学分的各种考试以及远程学习课程。各军兵种和院校设有受非传统教育保障处指导的函授部、院外教育部和函授班等。各军种的各级院校以及与军队订有合同的地方中、高等院校具体负责参与各种非传统教育计划的相应学员的选拔、培训、管理和鉴定。
(二)组织形式。教育实施主要靠自学与函授教育计划进行。美国中高级军事院校和士官学校大多数都开设有不同形式、不同名称的函授教育计划,包括高中毕业计划、准学士学位计划、学士学位计划和高级学位计划、职业军事教育计划等,均由军方提供学费资助在业余时间进行。教育计划如同法规,规范教育的对象、目标、类型、考核、评价、反馈等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教育计划通过竞标的方式,依靠具有为军队提供非传统教育资格的军地院校来实施。
(三)参加人员。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对象,横向上涵盖与军队密切相关的各类人员,包括现役军官和士兵、非现役文职人员、军队职工、军人配偶及子女、退役军人、联邦政府中挑选的文职人员以及少量外军人员②,纵向上包括从低级士兵到将官的各个层次。如陆军军事学院的院外教育计划开设有多门课程、多种班次,以多种形式进行,包括军中高级学院研究员计划和高级军官继续教育计划③(含将级军官联合作战课程、陆军军事学院将级军官现代化计划、美国陆军当代军事著作阅读书目等)。参加人员中,军官主要是学习研究生课程,以获取高级学位,或进行中、高级职业军事教育。其他各类应征入伍人员主要是学习高中、大学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第二职业教育,获得国家承认的普通中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文凭、证书和从事各种职业的资格。文职人员主要是进行各个级别的职业技能教育训练,以及领导艺术、管理能力培训。
(四)学习与授予学位。实行学分制,不同组织单位之间相互承认教育经历。各种教育计划开设的课程,大都军地通用,在不同的军地院校及盟国的院校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学员转学时可以参照授予学分。学历层次上分为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等不同的培训层次,各层次与军队相应的任职教育层次对应。学习的形式有远程学习、函授、夜校、补习班以及短期离职入校学习等。这些教育经历都以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种正式考试的形式加以确认④,以特定的形式记录在官兵的档案中,并按照国家教育部门与军队的协定,转换为各种学分,当学分累积达到授予学位的标准时,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和学历资格,并保证其在军队和地方的效力。
(五)教学保障。美军对自学与函授教育的鼓励与支持主要是提供财政资助。财政资助多达几十种,分别来自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个人。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设备和手段的更新以及教材、图书、音像与信息资料的供给,保障了教育与军队信息化建设同步、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军人参加教育的费用一般由军队提供,极大地提高了军人的积极性。
二、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的特点
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度落实有效。美国国防部非传统教育保障处作为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过非传统教育计划,负责自学与函授教育的集中管理和监督。这种做法,管理层次高、权责明确,便于机构之间的协调,有利于融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掘最佳教育资源,提高组织效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美军注重以法律的形式推动、发展和巩固教育,各种制度落实有效。一是保证自学与函授教育与在校教育同等重要。经国会批准的《士兵法案》和《蒙哥马利军人法案》等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军队各类人员受教育的基本权利⑤。自学与函授学历文凭与入校学习享受到同等待遇,获得同样的晋升资格。二是严格非传统教育计划。教育计划必须由国会参、众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拨款委员会的成员和专门制定的专家、学者、高级将领、知名人士组成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后提出明确意见,方可进行修改与调整。三是注重考评反馈。教学管理中不断反馈和重新评估,调整教育计划及课程设置,保证了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严把质量,突出为军服务。美军采取多种办法提高自学与函授教育的质量。一是进行院校资格评审。美军对参与自学与函授教育的院校进行资质认证和定期审核,选择办学条件优越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承接函授任务。美军现有军校117所,地方公立大学1 579所,而被国家和军队批准在军中进行函授教育的军校只有21所,地方大学43所,可见是优中选优。⑥二是实施教考分离。各类考试都委托专门的考试机构进行测试,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提高了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三是以人为本。适应官兵职业生涯发展自我设计需要,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计划。如美军在1994年推出的“自我发展考核计划”,指定军官业余时间学习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定期进行考试,将考核成绩记入档案,作为晋升和人事变动的依据。⑦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直接服务于军队建设。美国国会明确规定:业余文化教育必须直接为军队训练和战备服务,避免把军队办成普通的文化学校。职业军事教育的许多内容就是靠自学与函授教育计划完成的。如海军陆战队第1553.4号命令规定:陆战队上尉级别军官的职业军事教育可以通过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学校函授计划来完成。⑧美军还通过经费补助、晋升优待、放宽学习时间等,对为军服务的学习内容进行鼓励,对非为军队服务的内容进行适当限制。
(三)经费投入充足,技术先进,保障完善。非传统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战备费,包含人事、教育、采购、基建等项目,隐含在各项相关拨款中,每年用于培训的投资达数十亿美元。⑨1983年美军用于官兵非传统教育的费用约为11亿美元。⑩由于投入充足,美军十分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自学与函授教育,为官兵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网络远程教育已成为自学与函授教育的主要形式。(11)美军国防部和国防部秘书办公室1997年推出的高级分布式学习(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简称ADL)环境,将传统的基于计算机教学的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与新式的基于网络的智能教学及仿真能力结合起来,促进了学习工具、课程内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交互流动,建立了一个能够随时随地、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的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框架。(12)陆军网上大学计划旨在帮助官兵通过网上学习和考核获得普通教育证书或从学士到硕士等各种学位,从2001年1月16日正式开学截至2003年7月1日,已有35 573名官兵签约入学,(13)成为招募新兵和保留老兵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远程教育与训练出现融合的趋势。美海军耗资15万美元利用互联网开发了一套包含400多个训练科目的计算机软件,提高了信息化教育训练水平。充足的投入还促进了保障和服务的完善。美军营以上部(分)队驻地和750人以上的军事基地、舰船,都设有设施完备的业余文化教育中心,(14)中心开设各种“学校”为官兵参加自学与函授教育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业余文化教育体系。
(四)军民结合,实施市场化和福利化。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由军地院校共同完成。军内专门的函授教育院校只有三所:海军陆战队进修学校、空军校外进修学校、海军函授中心。其他自学与函授教育任务主要由签约的地方中、高等院校完成。美国军事大学就是一所不属于军队建制的民间函授大学。(15)美军军事教育领域相当开放,市场化程度较高。自学与函授教育计划大都涉民,投入很大,利润丰厚,吸引了各种教育实体的竞相参与。军方也通过评估和市场招标来选择最有优势的教育机构。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具有福利化性质。由于学费主要由国家和军队承担,自学与函授教育既是最经济高效的继续教育形式,又是吸引官兵服役的亮点。自学与函授教育对官兵职务变动、晋升以及退役后谋求高工资和高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了官兵当前军事职业发展和毕生就业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军人的社会地位,成为军内所有福利中最大和终身起作用的一种。
(五)培训对象和内容范围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对象几乎包括与军队相关的所有人员,培训层次上与国民教育相一致,与职业军事教育相衔接,直接针对官兵个人特点。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参与人数众多,国防部推出的业余、自愿学习的继续教育计划,每年约有50 万军人参加,1994年就有4 371名获得硕士学位,有32人获得博士学位。(16)培训内容范围也很广泛,美军业余文化学习根据广大官兵的要求,设有近百种主要课程,近6 500个专业,(17)课程和专业与在校学习基本相同,实践课程和环节占有重要比例。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形式也是灵活多样,军事教育与地方教育相互融合、函授学习与入校学习灵活衔接,主要表现在:选择入学院校和入学时间灵活,大都可以随时入学;实行弹性学制,学业进度可以灵活控制,如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下属的函授部的非在校教学计划学制为2~3年;实行学分制,学业转移灵活,避免了岗位轮换等造成的学习中断;(18)学习形式灵活,除正规军事院校外,还有业余大学、地方院校分校、函授、离职带薪学习、业余技术学校等多种形式。(19)
三、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给我军的启示
我军自学与函授教育为优化官兵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军政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功不可没。但新形势下,我军自学与函授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的成功经验,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启示:
(一)高度重视,加强开发管理。目前,我军自学与函授教育在以院校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人才培养格局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开发不足,导致其功能的弱化。美军官兵军旅生涯中所获得的学历约有80%是函授或自学考试获得的。(20)美军正是重视自学与函授教育的作用,促进了军队的蓬勃发展;正是教育适应了官兵的诉求,才在军事教育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学与函授教育是最重要的继续教育形式,大有作为,必须大力开发。我军应把自学与函授教育同入校学习、实践锻炼同等重视起来,把它作为帮助官兵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和履行本级职责,全面提高官兵的素质,保证每个官兵个体的充分发展与个人价值完全实现的根本途径,作为官兵知识更新、职业创新、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自学与函授教育的开发管理上,可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加大沟通协调的力度,加强研究论证,搞好计划协调。要扩大培训层次和范围,使教育适应各类各层次的人员,增大覆盖面。要兼顾官兵的军旅生涯发展及第二次就业需要,坚持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鼓励第二专业学历教育。要坚持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大力发展军地通用专业的职业资格教育和具有部队特色的职业军事教育、士官岗位技能教育。要坚持以军为主、为军服务,力争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要强化实践环节的管理,突出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大力开发非学历证书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提高军人的知识和科技素养。
(二)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制度不完善、落实不严肃是我军自学与函授教育的关键问题,直接导致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美军以官兵为中心、整合官兵发展需要与部队建设需要建立了军民兼容、军地一体的制度体系和执行程序,保证了教育质量和毕业文凭的效力,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我军应加强制度建设,使自学与函授教育法制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军民结合。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军事教育的新需求,在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设计科学的自学与函授教育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建立院校资格评审制度,遴选办学条件优越和师资力量雄厚的军地教育实体为军队办教育,挖掘优质教育资源。推行教育计划制度,探索市场招标运作模式,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要配套完善。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促进学分互认,改革办学办考方式,统一学位评价与审核,完善助学助教政策。强化与国民教育和军队任职教育体系的配套,服务于官兵长远全面发展和部队科技练兵。着力改变自学与函授教育学历文凭在官兵晋升中的不平等待遇。三是要与时俱进。要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保证自学与函授教育与时代要求同步发展,反映官兵接受教育的新期待与新要求。
日本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特点与启示 篇11
一、日本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特点
日本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其特色教学活动之一,必有其通过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独特之处。
(一)活动时间
笔者通过网站及相关资料查阅发现,大部分日本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从户外活动开始的,活动时间十分充足。日本幼儿园分半日制与全日制保育,以半日制为例,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最少可以保证2个小时。活动时间也具有弹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与需求,适当地调节活动时间,比如说,在活动中减少集体活动时间,相对地延长自由活动时间。这种充足的、富有弹性的活动时间,为更好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种类
日本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种类丰富多样,幼儿除了可以自由游戏外,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和综合性主题活动等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户外自由游戏活动。
以自然为主的环境创设可为幼儿提供很多种游戏方式。比如,可以将一种指甲草做成戒指;用芦苇草编成一只乌龟;在地上挖一个陷阱,用树枝树叶遮盖起来进行陷阱游戏;捉一只七星瓢虫,来玩虫子蹬树枝的游戏等,这些活动都是从大自然中直接取材,增进了活动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日本传统游戏也很受幼儿的喜爱。比如:以“鬼”字命名的游戏。有“冰鬼游戏”、“伤鬼游戏”等。如“冰鬼游戏”,首先通过“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决定一个幼儿扮演“鬼”,被“鬼”抓到的幼儿不能动,只能在原地呆着,只有通过其他幼儿的解救才能逃走。这些游戏并不像命名的那样恐怖,而是富有一定的冒险性。让幼儿通过这些游戏体验竞争与合作,从中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及团队精神等。除此之外,还有如:“竹蜻蜓”、“抽陀螺”、“布阵”、“石头剪刀布”、“相扑”等传统游戏也十分受幼儿喜爱。
幼儿还喜欢使用幼儿园提供的游戏器具以及在特定游戏场所(沙场等)内来进行自由活动,如:滑滑梯、荡秋千、蹬攀登架、在沙场内玩沙子等都是幼儿所喜爱的。日本学者认为:“沙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宝贵素材。”在日本,每个幼儿园都设有专门玩沙的沙场(如图一)供幼儿游戏。在沙场活动中有的孩子负责平整地面,有的负责垒城墙,有的负责挖水槽。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
2.户外集体教育活动。
户外集体活动中,会举行一些如早操、游泳、晨跑等日常活动。日本幼儿园喜欢通过让幼儿的肌肤直接与阳光、水、沙土的接触来促进其身心发展,因此,十分提倡“裸教育”与“裸足教育”(如图二),“裸教育”是上半身赤裸活动的教育,“裸足教育”是脱掉鞋子光脚活动的教育。
每日的早操让幼儿充分享受户外的阳光。有的幼儿园还会在天气好的时候,让幼儿赤裸全身只穿一条短裤,到户外去接受全身阳光的洗礼。
日本教育者重视水的教育作用。几乎每个幼儿园都设有让幼儿玩水的区域,让幼儿通过肌肤与水的接触,带给幼儿全身的刺激,从而有利于促进其大脑的发育。
以日本星子幼儿园为例,每天幼儿来到幼儿园后,需换上短衣短裤,光着脚,然后在幼儿园内开始进行跑步训练,只有当冬天很冷的时候才会穿上鞋子。随着日本社会裸足生活减少、鞋子的复杂化等原因,低年龄群体中出现了扁平足、脚趾外翻等症状。而这种持之以恒的“裸足慢跑”不仅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幼儿坚毅的品格。
3.户外综合性主题活动。
“年中行事”是每年在特定的日期里举行的事件总称。而幼儿园的“行事”活动取材于幼儿园生活或社会生活的重要事件,属于非日常性的综合性主题活动。在幼儿园举行“行事”活动是为了丰富幼儿生活,扩大幼儿与环境的接触,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增强团体意识而形成。因此,“行事”活动在幼儿的保育教育中占有重大比重。幼儿园一年的计划也都是通过“行事活动”贯穿起来的。幼儿园举行的“行事”活动包括,传统节日(节分祭、男孩节等)、成长类活动(入园日、生日会等)、保育总结类活动(运动会、生活发表会等)、非日常保育(远足、泊宿保育等)、以保健和安全为目的的活动(体能测量、灾害训练等)等。
幼儿园除了在园内的户外举行“行事活动”外,还充分利用园外的社会及自然中的资源来开展相关的“行事活动”,这可以让幼儿大大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三)环境与设施设备
在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带着因周围环境而产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心投入到其他生活中的能力。”日本重视环境教育,其中自然环境、游戏器具等都是促进幼儿好奇心、探索心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
首先,日本幼儿园是以崇尚自然的户外环境创设为主(如图三)。幼儿通过与自然的直接体验获得的教育效果,是成人所无法模拟的,必须要依靠自然教育才能获得。幼儿园内的大型器具大部分以原木色为主,户外的运动场是以细沙铺设而成的,园内设有动植物区、沙场区、水池区等接近自然的活动场地。
其次,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设施设备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独特之处:(1)富有冒险性,让幼儿学会从冒险中如何规避危险。(2)可塑性强,给予幼儿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如幼儿园的沙场、玩水区、随意摆放的游戏器具是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场所。(3)具有简单朴素性,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多以自然中的沙土、水、废旧物品作为游戏器材。这种简单朴素的游戏器材让幼儿学会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四)混龄教育
日本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没有严格的区域、年龄及班级的限制。游戏活动是以幼儿本身为中心开展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与任何年龄的儿童游戏。因此,在户外活动时间里可以看见所有孩子都在一起玩,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却让幼儿之间变得更加亲近。在游戏中,大孩子学会了帮助照顾他人,小孩子也会在大孩子的示范中更安全地游戏。
nlc202309011711
(五)安全问题
日本幼儿园除了重视游戏设施的安全外,还会通过加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意识来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的安全性。(1)日本幼儿园的场地会采用渗水性好、不易摔伤的细沙地为主要铺设材料(如图四)。在游戏器具上,如秋千等的周围会设有围栏和白线标志,来提醒幼儿秋千摆动的安全位置等。(2)教师会让幼儿在遵守基本的安全行为基础上(如不允许在游戏设施上哄闹,禁止对着其他幼儿的脸抛球等),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尝试其他冒险性游戏。除此之外,还会通过园外的远足、交通安全指导、灾害预防等活动,不断提高其在幼儿园、社会、自然中遇到突发事件时的自我防范意识。
二、对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启示
我国也很重视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可充分借鉴、吸收日本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促进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的长足发展。
(一)要重视传统节日教育
当今社会,我们所培养的人最终不但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热爱集体、热爱我们的国家。在幼儿园就进行传统节日教育,有利于一个人从小就树立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其终身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因此,幼儿园除了要善于利用社区资源之外,也要试着举办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要重视自然教育
日本幼儿园非常重视利用自然进行幼儿教育,而我国幼儿园在此方面还存在薄弱之处,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场地设置及合理利用幼儿园外的自然资源进行教育等方面。我国游戏场地大多以美化为主,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进行户外活动也不是很多。因此,要重视自然教育,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三)要重视混龄教育
最近,各大网站、报纸及学者都在讨论的“一胎焦虑”问题,显露出了当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孩子过惯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缺乏与兄弟姐妹的相处环境,导致孩子不会理解、分享与沟通。因此,幼儿期就开始进行混龄教育十分有利于弥补这方面的缺失。通过与不同年龄的幼儿相处,在更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对他人的理解,学会分享与沟通。
(四)要重视幼儿主体性培养
通过让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幼儿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力、积极主动性及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体力与意志力,如日本幼儿园每日的“裸足慢跑”。另外,还可以多设置一些可移动的、可变性强的游戏器具,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园户外安全问题是教师和家长非常担心的,但不能通过限制幼儿的游戏时间或方式来规避危险,要勇于放手,让幼儿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方式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五)要重视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性、灵活性
我国幼教法规规定:“幼儿园户外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但在实际实施上并不乐观。因此,幼儿园对此要作出调整与努力,除了达到规定的时间外,还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适当调节。如当幼儿出现无聊、乏味等情况时,可以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当幼儿仍很专注地游戏或进行到游戏高潮时,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时间。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与启示 篇12
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职前教育, 招收的学生年龄13~18岁;另一类是在职培训, 招生对象年龄19~62岁;还有一类是失业培训, 招生对象年龄也是19~62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工艺教育学院 (ITE) 、理工学院 (Polytech鄄nics) 和大学 (Universities) 三部分构成。
(一) 工艺教育学院。
工艺教育学院 (ITE) 成立于1992年, 在新加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劳动者, 特别专注于学生的职业训练, 理论学习时间占30%, 技能训练时间占70%。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 近20%左右的学生还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 有近25%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入理工学院继续接受深造, 其余的则可选择就业。工艺教育学院除了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全日制的技术培训外, 也为社会上的在职人士提供培训课程, 为他们创造进修和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还提供各类型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和课程进修, 为在岗的员工举办技能水平鉴定考试。
(二) 理工学院。
新加坡有5所理工学院, 分别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这些院校开设的课程以工程、科技及管理课程为主, 各有优势, 错位发展。理工学院的办学突出实用性原则, 办学宗旨是“配合工商业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ITE一样, 理工学院除了完成中学毕业生的全日制教育外, 还担负着终身教育的使命, 利用自身资源与专能为工商界提供人力开发课程及有关服务, 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理工学院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升入大学, 继续学业。
(三) 大学。
新加坡有3所大学, 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这些院校的课程包括商业、工程管理、医药、实用科学及生物化学等。大学学生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新加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他们的理想和目标。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把提高全体国民劳动力素质和终身受雇能力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 把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则是将配合企业需求, 培养人力资源, 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作为办学宗旨。通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 新加坡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者之间已建立了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如今, 新加坡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明天的技术, 培训今天的人才, 为未来服务”的目标, 旨在使职业教育不是消极地等待经济发展的召唤, 而是以一种超前的眼光, 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 尽可能组织超前性的专业培训, 从而能够主动地为产业结构提升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就是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历程, 职业教育理念紧随经济发展形成转变, 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 大约每10年就进行一次经济战略调整, 每次调整, 职业教育都配合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变化核心理念, 有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让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更新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同步,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详见表1)
(二) 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 各学校董事会董事均包含有企业主, 专业咨询委员会也会聘请相关的企业主担任委员。企业主常常向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实习设备, 并在学院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并熟悉这些设备。学生也可到合作企业实习, 企业主主动给予学生一定补贴, 为学生尽快实现人生角色转换提供重要帮助。同时, 企业也有了充裕的人力资源库和很好的项目开发合作伙伴。
新加坡职业教育创设了一种被各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的, 注重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工厂”模式, 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工厂”并不是实际的工厂而是一种理念, 一种注重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合作的理念, 教学中模拟和模仿企业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各类实训 (科技) 中心承接、完成企业项目实现人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所学内容, 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 设计的课题, 参与的实践常常来自真实的工业项目, 最后能制造出真实的产品。这种教学环境、企业氛围和就业环境的高度统一, 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新加坡职业学校选聘教师的基本条件是有5年企业实践经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每年还必须参加培训, 40%的教师都与企业有合作项目, 专业教师每2~3年就要到企业接受6个月或一年的培训, 通过企业技术应用, 为教师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教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花很大精力用于实践上, 学校所设专业、科目都十分注重实用性, 课程安排以完成项目和生产见习为主, 许多课程直接在车间开设, 实践考核占学生成绩一半以上。每年假期中, 学生还必须有八周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实习, 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最新发展方向。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启示
种子的萌发离不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与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政府的摇摇强劲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 我们的学习借鉴应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 以辩证的态度分析其成功原因, 研究其核心精髓, 将之内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方可产生真正的效用, 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 东施效颦。我认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 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 应结合当地支柱经济发展特征, 确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
比照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呈现出的轨迹是:初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他们都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详见表1) 如今, 新加坡企业已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和创新密集的转变,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早已不合时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才能达到他们的理想需求, 为此, 他们现阶段就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说, 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陆地面积, 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域, 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柱产业并不相同, 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就不应该统一。各区域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特色, 确立各自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一些经济落后地区, 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制教育后就直接选择了就业, 他们没有任何技能优势, 只能从事低端劳动, 并不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主要围绕初级技能、特色技能培训展开, 举办在职培训班、特种技能培训班等, 国家和企业承担学费支出, 使当地青年能免费接受培训, 提高生存本领和技能水平, 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也已基本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中职毕业生可能已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些地区可相应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强势提升职业院校的硬件、师资、科研等各方面的实力, 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二) 同一区域的职业院校之间, 应错位发展, 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新加坡职业院校之间很好地实行了错位发展, 各校学历层次错位、同一层次优势专业错位、同一专业技能等级错位, 整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体系, 例如:从新加坡五所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中, 即可见其出色的规划构思, 同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或课程喜好与需求, 自由地选择就读学校, 政府平衡好各校的生源、师资、资金投入等因素, 确保他们均衡发展。 (详见表2)
【特点与启示】推荐阅读:
特点启示11-10
中国经济改革的周期性特点及启示06-05
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11-06
浅论自然科学的特点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启示07-24
思考与启示05-16
融合与启示05-24
调查与启示05-27
启示与反思07-27
经验与启示08-17
作用与启示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