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启示(共12篇)
现状与启示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频发,日益引起我国政府、普通民众的关注。从2001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了沙尘暴天气预报,到2012年开始大半个中国日益严重的雾霾,再到2014年的APEC蓝,一方面说明科学进步、物质文明发展对我国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说明环境问题可防可治,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把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向公众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以期正确的引导企业和谐发展、引导企业重视环境问题、引导企业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迫切的需求。
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关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清晰地梳理这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借鉴与吸纳这些成果,可以为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背景知识与学术立足点。本文对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进行了分类,主要涉及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内容、模式、体系的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和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在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可能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环境会计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环境会计研究在我国的若干进展
从最新的文献研究内容来看,近几年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丰富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理论基础、从正式制度的视角扩宽到非正式制度的视角、也重视国外环境会计的构建对我国的启示。环境会计在以下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一)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研究
2001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的研究也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周守华、陶春华(2012)认为学术界对环境会计的定义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认为环境会计起到的是“簿记”作用,即会计是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经济业绩的一种工具。另一种观点强调的是环境会计的“管理”作用,如Steele&Powell(2002)认为环境会计是通过使用环境会计管理系统来对物流及其相关的现金流进行确认、分配和分析,使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的环境影响和财务影响。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环境会计依托的理论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外部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公共压力理论、合法性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决策有用理论。吕俊(2012)合法性理论认为,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关注其是否符合社会和环境规范。公司需要通过较多的环境披露把自己的环保行为和绩效展示给社会公众,让社会公众认可其继续合法合规存在的理由。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的持续经营需要取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认可,公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对公司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环境披露可以看作是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对话,公司需要通过环境披露告诉利益相关者自己的环境政策、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自愿披露理论认为,企业愿意披露有利信息以将自己与存在不利信息的企业区分开来,避免利益相关者的逆向选择(何玉、唐清亮等,2014)。沈洪涛(2010)指出目前国内有关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理论讨论,大多围绕基本概念的界定和在操作层面上讨论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更为根本的目标和理论基础关注较少。尽管如此,在操作层面上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结论。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内容、模式、体系研究
近年来,作为监管方的政府及相关机构发布了一系列与环境信息披露有关的规范,如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2010年环保部颁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及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13号《或有事项》和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具体准则中对企业的环境负债进行了规范。但作为污染产生源头的企业目前的环境信息披露往往是面对制度与监管等外部压力所做出的,是强制性披露。
沈洪涛、李余晓璐(2010)分析了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何丽梅、李哲(2011)分析了我国电力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都得出: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比例有显著提高,但是存在较为明显的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不同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披露正面的和难以验证的描述性信息较多,有负面影响的资源耗费以及污染物排放的信息则披露较少。胡曲应(2011)以2009年开展环保后督查的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发现:环境绩效信息主要集中于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进行披露,定性信息主要在“董事会报告”部分披露,定量信息主要在“董事会报告”与“报表附注”部分披露目前还属于强制披露阶段。环境绩效信息项目的披露内容、口径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披露方式也不规范。张长江、许家林(2012)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现:时序看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方面均显示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但地区间、市场间和公司间差异显著。
学者们对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研究结果都表明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高,而且定量信息披露不足,没有经第三方审计,可信度存疑。披露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实用性低。沈弋、徐光华、王正艳(2014)在总结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现状、资本市场的反馈现状后,指出“一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局限,由此提出了“多维”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新环境—大数据。“多维”的大数据披露新环境也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途径开辟了新的视野。
鉴于我国环境会计披露的现状,学者对环境会计发展较为先进的日本进行研究,以期建立我国环境会计披露的内容体系。刘仲文、张琳琳(2007)认为,日本环境会计后来者居上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会计榜样的原因是日本企业高度重视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日本政府倡导循环型社会建设,并发布专门指南帮助企业;日本社会各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日本推行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方面认证工作。彭珍(2013)认为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成功经验有: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公共团体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推行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第三者认证工作。日本环境会计发展比较进步、完善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层面:政府、企业、民众。政府方面,日本政府在2005年发布《环境会计指南》对企业的环境会计进行指导,规范具体,可操作性强,并推行企业环境监督。企业方面,日本企业高度重视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政府。民众方面,由于日本自然资源贫乏,民众环保意识很高,参与度高,对企业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通过对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研究,针对我国的情况,学者们也提出的自己的见解。王月欣(2010)提出应借鉴日本制定出我国的《环境会计指南》,在借鉴时应考虑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综合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借鉴日本对外报告、内部管理的表格,增强可操作性。刘家松(2011)认为只有完善立法、改变政府环境监管体制、重视公众参与、引导企业自愿披露才能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通过进行相关的借鉴和研究,一大批学者提出了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体系。姚圣(2011)借鉴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夏孟余、王依军(2012)在确立环境会计基本内容时进行了必要简化,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层次评价指标是核心指标:生态效率=生态权益/股东权益;第二层次主要评价环境成本;第三层次评价资源损失。高辉(2014)认为企业报告未来的发展模式应当是立足于全面反映公司整体价值,克服财务报告与各类非财务报告并行发展的弊端,从根本上整合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提出了企业综合报告的编制原则、特征、逻辑框架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等内容。沈洪涛、廖菁华(2014)探讨了将外部性问题内生化的途径:排放权交易、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税。张威、伍中信等(2014)对产权保护导向下的碳排放权进行了确认与计量方面的探讨。
(三)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姚圣(2011)具体验证政治关联对环境业绩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表明,政治关联与环境业绩低下没有显著关系,但对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杨熠、李余晓璐、沈洪涛(2011)系统考察绿色金融政策下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股权、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审计委员会以及设立环保部等公司治理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影响非常显著,而绿色金融政策则强化了这些因素的环保作用。吴德军(2012)检验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演进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影响,得出上市公司被纳入社会责任指数成份股之后,提高了其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是否重污染行业、国有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毕茜、彭珏(2012)对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证明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提高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同时研究验证了公司治理具有增强制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崔亚飞、宋马林(2012)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第三方负责环境污染信息披露才具有社会效率。杨肃昌、万湘媛(2012)通过对银行业进行研究,得出:银行资产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实际控股人属性也会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沈洪涛、冯杰(2012)分析舆论监督和政府监管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以及政府监管对舆论监督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有关企业环境表现的报道能显著促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地方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并增强舆论监督的作用。何玉、唐清亮、王开田(2014),Wiseman(1982)、Freedman and Wasley(1990)以及Ingram and Frazier(1980)等未发现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业绩间显著相关。Bewley and Li(2000)、Hughes et al.(2001)、Patten(2002)、Campell(2003)以及Clarkson et al.(2011)等发现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业绩显著负相关。吕俊(2012)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何玉、唐清亮、王开田(2014)Al-Tuwaijri et al.(2004)与Clarkson et al.(2008)发现环境业绩与环境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沈洪涛、黄珍(2014)则研究得出:企业环境表现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当企业环境表现水平较高时,环境表现越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并且信息质量较高;当企业环境表现水平较低时,环境表现越差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这一特征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显著。毕茜、顾立盟、张济建(2014)把非正式制度引入研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制度及传统文化分别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同时传统文化与环境制度有互补的效应。
在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有关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控股股东的性质、独立董事、两职合一情况、股权集中度、流通股规模、行业性质、环境披露制度等因素是被学者们广泛研究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些因素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有相关性。从毕茜等(2014)[32]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一篇名为《传统文化、环境制度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可以看出,非正式制度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已引起了学者的思考,这将会给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四)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如果资本市场能对环境信息有效的反应,那么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就会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一是研究得出环境信息的披露对公司价值和权益资本成本有正的影响;二是研究得出环境信息的披露对公司价值和权益成本成本有一定影响但是不显著,由此得出我国应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等结论。
肖华、张国清(2008)探讨重大环境事故对相关行业的公司股价和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公司的正当性受到威胁和未来可能承担更大的管制成本作出了负面反应。沈洪涛、游家兴(2010)我国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能显著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及其执行力度能显著的影响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唐国平、李龙会(2011)考察了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及质量在资本市场中导致的市场反应和经济后果。得出: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数与投资者信心微弱正相关;投资者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和质量的反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差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与公司价值微弱正相关,即披露了环境信息的公司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价值。孔东明、徐茗丽、黄京(2012)研究发现环境污染整体上导致了公司价值下降,但市场只对由媒体曝光的污染事件进行了惩罚,对于政府部门披露的污染事件则没有显著反应。市场定价机制并未显著关注企业环保责任,而这种惩罚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导致了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差异。
从以上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有一定的关系。早期的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呈微弱的正相关,而近期的研究则表明有正相关关系。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公众开始比较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这对企业积极披露环境信息有激励作用。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企业综合报告的编制
沈洪涛(2010,2011)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年报中虽然披露了大量环境信息,但这些信息一般是根据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方式选择性的披露,各企业间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完整性。如何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引导企业通过环境信息的自愿披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最终产生战略性竞争优势,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综合报告视角进行探讨。
(一)综合报告视角披露环境信息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以披露财务信息为主的财务报告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催生了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但如何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整合,简化复杂、重复的信息,综合报告此时应运而生。综合报告是近年来国际会计学界重点研究并力推的一种企业报告模式,它将整合传统的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现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试图用更有效的方式报告公司持续创造价值的信息。沈洪涛、廖菁华(2014)认为综合报告将企业战略、治理、业绩、前景和财务、环境、社会等重要信息整合在一起,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已成为全球各国广为接受的规范财务信息编制的准则体系,但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缺乏相应的准则体系,各国实践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是形式各样,没有统一的规范。在此背景下,IIRC的成立和综合报告框架的制定正好弥补上述空白。我国近年来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综合报告未来可能成为我国规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正式制度安排。
(二)综合报告视角披露环境信息的建议
第一,基于价值创造设立评价指标,重产出绩效。综观国外学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关注的焦点已从对环境描述及对于环境污染发生后的后续治理等内容,转换到了对环境的改善这一方面。国内学者也认识的我国现有规范对企业环境绩效考虑不够全面,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包括与环境成本有关的项目如排污费支出、弃置费用支出、环保设备支出等,还应将能重点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信息充分披露。国内外学者在这一点上已达成共识,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应当反映环境管理理念、环境管理方针以及为改善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绩效的数据。这和综合报告反映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理念相吻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标,学者们在指标内容界定上都涉及到了环境绩效、环境政策等一系列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第二,环境信息的披露应体现综合报告的重要性特征。为避免报告篇幅过长、信息冗余,国际综合报告框架提出的指导原则包括重要性。哈佛商学院的Robert G.Eccles教授在解释重要性原则中指出,重要性即综合报告呈现的内容应该是董事会判断对投资者重要的信息,而不是将传统财务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等进行简单拼凑。他认为重要性的对象是针对投资者的,即对投资者重要的信息才应纳入综合报告,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或者全社会重要的信息纳入可持续发展报告而非综合报告。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只把外部投资者需要的,判断企业环保能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绩效信息反映在综合报告中。如我国环保部为了详细掌握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所取得的环保成绩,这些信息的提供放在社会责任报告中。
第三,利用XBRL建立环境信息系统。XBRL由美国一位注册会计师在1998年提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进。2000年中国财政部委托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了相关研究并于2008年11月成立了XBRL中国地区组织。近年来有关XBRL在会计上应用的研究较多,如史永、张龙平(2014)实证研究表明XBRL财务报告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股价波动的同步性。XBRL能够有效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提升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能够方便地利用计算机工具对财务报告进行充分的挖掘,获得决策有用信息(Pezaee and Turner,2002Malnig,2005)。陈宋生、李文颖等(2015)实证研究表明XBRL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权益成本。可见XBRL在财务报告中应用的效果得到学者们的肯定,因此我们认为可利用XBRL,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现状与启示 篇2
南溪县人民医院内科王琼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应用循证护理现状,进一步发现问题,探讨对策。方法:对宜宾市二级及以上的医院的10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循证护理的知晓现状,知晓途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循证护理的阻碍因素等。结果:宜宾市在职护士循证护理知晓现状及实践现状不尽人意。结论:循证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普及循证护理知识,更新观念,调查护士工作,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人员知晓度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10余年来,循证护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尽管我国的护理科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循证护理使我国的护士与全世界的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有效地开展循证护理工作,提高整个护理队伍的素养,本文对宜宾市的循证护理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宜宾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职护士(不含学习护士)。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1-5),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医院级别等;(2)处理临床问题采用的方法及阅读文献的情况;(3)循证护理知晓度、知晓途径;(4)阻碍循证护理开展的主要因素等。
1.3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本次调查共120份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经过必要的解释说明后填写,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回收率为84.1%.应用SP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
2.1被调查护士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中,工作时间10年及以上41人,5年至9年16人,5年以下44人;从事临床护理93人,护理管理7人,护理研究1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88人;二级医院52人,三级医院49人;学历以中专21人,大专64人,本科及以上16人,等等。
2.2护理人员对EBN的认知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循证护理学。被调查者对循证护理学的认知情况在学历、职称方面存在差异(P0.05)。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护理人员和中级职称的护理人员知晓度较高。
表1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知晓度比较(n=101)
循证护理知晓度文化程度职称
中专大专以上初级中级
了解较多22058一般了解42493仅知道概念426101没有接触过1110641
合计21808813X2=18.18P〈0.05
X2=47.47P〈0.05
2.3阻碍循证护理开展的主要原因有:观念尚未更新;缺乏相关知识;没有行政支持和时间(见表2)。
表2阻碍循证护理开展的主要的原因(n=56)
开展阻碍循证护文化程度职称职务
理的主要原因
中专大专及以上初级中级护士护士长及以上
观念未更新519204190
缺乏相关知识323224250
缺乏时间123025
没有行政支持032132
2.4护理人员处理临床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及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医学科研信息的情况
被调查人员中,有98%的护理人员表示工作中遇到过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在处理临床问题的方法,情况是:(1)向有经验的其他护士咨询占88.1%;(2)向医生咨询占76.2%;(3)查阅教科书占72.3%;翻阅期刊杂志占51.5%;其他如上网查询等占39.6%。
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处理临床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情况是:依靠个人经验的占22.8%;查阅书籍的占14.9%;请教其他有经验的护士的占12.9%;查阅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寻找反映病人效果的临床研究成果的占4.0%。
2.5被调查者对循证护理的态度
知晓循证护理的护士有56人,对循证护理的态度不一。仅有40.6%的人认为很有必要;有14.9%的护理人员认为无所谓;其他的护理人员认为根本没有必要。3讨论
EBN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护理措施,是EBN的真正含义。其核心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它使传统狭义经验主义护理模式转变为依据科学研究的新理念护理。
3.1开展循证护理的意义
在我国开展“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研究发展,提高护理学术水平和临床护理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EBN使传
统的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EBN与整体护理一样,均为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整体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同样也是循证护理的基本出发点,但如果只注重统一化的所谓最佳行为,就会忽视个体化的护理。循证护理借助于循证医学中的系统评价,更科学系统地评价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病人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健康情况、家庭史以及医疗条件等进行全面考虑,这可使护理人员根据病人所处的不同健康状态提供特定服务,从而使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和利用。而研究工作为个体化服务提供了准确的理论指导。②强调以证据为基础,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力。EBN是遵循证据的护理,“依据最好的证据为病人实施最好的护理”是EBN的核心,遵循的证据是科研成果、临床经验以病人的需求三者的有机结合体。③更强调病人的参与意识,为法律问题提供保护依据。EBN强调在进行护理决策中,必须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使病人充分享有知情同意权。EBN过程是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的,在法律规范日趋完善和病人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EBN是临床护理人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利证据。④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EBN注重的是充足的资料和准确的判断力,因此,EBN对病人评估判断的过程中,要求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理解力以及精湛的工作技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知识。只有具备了以上的基本素质,才能收集到充足的临床资料,挖掘病人潜在的信息,以发现潜在问题,有利于判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2.1循证护理知晓现状及实践现状不尽人意
调查显示循证护理知识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接近一半的护理人员对此一无所知。仅仅有55.4%的被调查者通过杂志、网络、会议等途径有所了解,但对其概念、中心内容并不清楚,其中学历、职称较高的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学习主动性较好,但即便如此也仅有少数的被调查护士对循证护理知识了解较多,多数护士还缺乏相关知识。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宜宾市二级以上医院的护理人员,他们都有很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而且调查表显示:100%的被调查人员均表示有必要接受继续教育,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较好。但也仅有55.14%的人对循证护理有所了解,其他在更下级医院或社区的护理人员对EBN的了解也许会更少。
3.2.2护士采用传统的方法处理临床问题,不能在临床实践中
充分应用现代医学科研信息
在被调查的护士中,能够查阅医学文献检索数据的仅有4%,而回答在为病人做护理诊断、解决护理问题时,能够准确应用最好研究证据的护士占41.6%。这一前后矛盾说明很多护士并不明白什么是最优的科学依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8.1%的护士在有困难时向有经验的护士请教,76.2%的护士向医生咨询,72.3%的护士查阅教科书,51.5%的翻阅杂志,39.6%的选择网上查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推行循证护理还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3.2.3护士对开展循证护理的态度不够积极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0.6%的被调查护士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循证护理,14.9%认为无所谓。其中23.8%的护士认为观念还未更新,25.7%的护士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
3.3启示
加强在职培训、充实护理教育内容是推行循证护理的技术保证,实践循证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然而,我国护理人员的整体学历太低,绝大多数在职护士是通过业余学习获得文凭,没有受到系统的高等教育,基础知识不牢固。因此,有必要在学校护理教育中加设循证护理相关课程和加强在职护士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培养在职护士主动学习的习惯,经常查阅文献,及时更新知识。同时,医院领导重视、组织院内业务学习是促使在职护士更新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调查护士工作、争取行政支持。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首先调整护士工作,减少护士工作中简单的机械劳动及非护理工作,把一些可以由护理工人代替的工作交给护理工人去做,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护理管理部门应定期派护士出去参加各种学习班、进修班等,医院在政策上应给予支持,例如:提高在职护理人员学习期间各种福利待遇等。
建立循证护理研究机构是促使循证护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1997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建立了我国首家循证医学研究中心,而循证护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学术基础,合作氛围,协作网络,而且需要丰富的资料来源,并有实践验证过程。在此基础上,在宜宾市开展循证护理势在必行。但由于护士工作的繁重性和护
士的整体素质不高决定了循证护理在我国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广大的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殷磊。循证护理学—-科学指导护理实践的方法[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8): 577~579
[2]刘建平,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J].医学与哲学,1999,20(10):4
[3]张明,李幼平,沈彬,循证医学与外科临床[J].中华外科杂志,2001,(2):166
[4]张应天,临床医学中的循证医学[J]临床外科杂志,2001,(1):56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经验启示 篇3
英国政府于1997年提出了“新英国”计划,其主题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首相布莱尔一上台就亲自担任创意产业特别小组主席,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策划和推进工作。1998年出台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使英国真正开始利用公共政策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欧洲最大的两个创意中心就来自英国的伦敦和曼彻斯特。
英国创意产业呈现出以下特征(以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 Statistical Bulletin》):
1.创意产业增长高于整体经济增长。近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约为70%,而创意产业增长约为93%,这显示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1997—2007年间,其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5%,增长速度居全球之首。其中软件、电子游戏和电子出版业增长最快,达到9%,而同期整个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仅为3%。2008年创意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超过任何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成为继金融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英国已成为全球创意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国家。
2.创意产业出口额增长迅速,就业规模庞大,企业众多。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年出口达到166亿英镑,占英国总出口额的4.5%,其中以软件与计算机游戏及电子出版物的出口额最大,达49.6亿英镑,占创意产业总出口额的31%。音乐产业年产值约达50亿英镑,其中出口约13亿英镑,净出口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还要高;2008年全球销售成绩最佳的前十张专辑中,有四张出自英国音乐家。
3.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人数众多。截至2008年,英国有157400家创意企业在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nter—Departmental BusinessRegister(IDBR)登记。在所有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集中在两大创意行业:软件与计算机游戏及电子出版业(75000家)、音乐与视觉及表演艺术业(31200家)。1997—2007年间,英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数从160万上升至200万,年均增长率为2%。在伦敦,创意人才集聚更为明显,正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创意产业高级顾问Christine Losecaat所说:“在伦敦,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是服务于创意产业的。”
4.英国的创意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哈利·波特”系列文化产品国际化的巨大成功,为英国打造了许多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文化产品品牌。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借助英国的专业设计,建立国际品牌,打进全球消费市场。雅玛哈、诺基亚、三星等国际著名企业均在英国有设计和研发中心,他们利用英国的创意人才打造出富有创意的产品。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创意设计灵感都来自英国设计师,如苹果的ipod设计灵感来自于Rober Brunner等设计师、宝马的minicooper的4人装载创意设计最初来自于设计师阿历克·艾斯戈尼斯。
1.政策保障。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创意产业架构最完整的。1998年英国推出首个创意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和产业分类,提出为支持创意产业,政府应在企业财政扶持、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1999年发布《地方的发展维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做出了规划;2000年发布《未来十年》,从扶持个人创意、教育培训、提倡创意生活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年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了创意产业就业、进出口等统计数据,并介绍了产业的发展现状;2008年,为实施2003年提出的“创意英国”战略,主管创意产业的DCMS发布《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了包括人才培育在内的26条促进建成“全球创意中心”的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由上可见,英国创意产业基本上是通过政策制定推进的,并且形成了稳定连贯的政策支撑体系。这些政策不仅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布局,制定了长期的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而且也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了创意产业的稳定发展。
英国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启示我们,发展创意产业要有政策保障。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中央未动,地方先行”,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我国没能从战略的高度规划整个产业的发展, 如对创意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长远的发展计划和产业归属、核算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再者,缺乏中央政府的引领,创意产业全民性支持的氛围和软环境难以形成。因此,创意产业应纳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之中, 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来引导和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另外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行业指导、实施管理及协助多部门联动的权威机构。
2.法律规范。英国早在1709年就制定了《安娜女王法令》,这是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鼻祖。其后先后颁布过1814年《版权法》、1842年《版权法》、1911年《版权法》、1956年《版权法》,1949年《注册外观设计法》、1968年《外观设计版权法》、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专利法》。经过30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版权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同时,英国还于1993年颁布了《彩票法》、1996年颁布了新的《广播电视法》,1996年后又陆续颁布了《电影法》、《著作权法》和《英国艺术组织的戏剧政策》等。英国无论是从法律的制定还是执行以及处罚都已经十分完善,这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护。另外,英国明确了主管创意产业的DCMS部是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实施机构,2004年DCMS专利办公室和贸易产业部联合组建了“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论坛”,负责推进创意产业新商务模式、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交流。另外,英国还通过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为使用者和创作者提供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促进资讯的自由流通,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知识、法规、方法。
nlc202309051642
这启示我们,要适应产业的发展需适时修订法律。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很多部门立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虽然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在不断完善并逐步与世界接轨, 但盗版猖獗、模仿抄袭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对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与此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机构,以便其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事务进行管理。
3.人才支撑。首先是在培养创意人才上下功夫。英国政府认为,艺术教育是启发人思维的教育,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教育。因此,英国孩子从12岁开始一直到大学都要学习设计理念,且一般都邀请专业领域的相关专家授课。其次是实施人才再造工程。英国教育机构有时会根据业界需求增设与创意产业接轨的新课程。例如,英国产业技能委员会曾在高校为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行业实施为期3年的人才再造工程,提供了上百种课程,使66%的影视业和24%的多媒体业员工达到研究生水平,有效地提高了这些行业的创新潜能。再次是资助机构进行大众教育。英国政府出资支持一些专业的机构或协会,如艺术委员会,让这些协会来支持大众的艺术教育。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90%以上的机构都有艺术教育的功能,33万青年人被纳入了创意合作伙伴计划中,大约3000个学校在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和设计等学科设置了艺术学分。为了方便大众的学习,英国政府还资助成立了“人民网络”计划(People’s Network),在该计划的帮助下,公共图书馆开通了互联网终端。此外,英国还广泛吸收国际资本和创意企业,使越来越多的全球创意人才汇聚英伦。
这启发我们,创意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培训机制(如忽视艺术教育)的制约, 不能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已成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要为培养创意人才献计献策,如通过大专院校和创意企业的密切配合与联姻,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从源头抓起,从社会需求抓起,大力培养创意人才,建立起一套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创意认证制度,同时要营造吸引全球创意人才的氛围。
4.资金扶持。英国创意产业由文化传媒体育部、贸工部和外交部三个部门来管理,它们出版了相关手册,指导投身创意产业的企业或个人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英国创意产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公共资金,二是私人投资。公共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科学与艺术基金会、英国电影协会、艺术协会和高校孵化基金;此外还有贸工部在地区发展局下建立的创意产业特殊基金、西北地区发展基金及伦敦种子基金、西北地区种子基金、早期成长风险基金等;政府设立的高科技基金和苏格兰企业发展基金也为创意产业提供融资。此外,英国的创意产业还可以申请欧盟的发展基金。在政府融资支持下,英国私人资金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公共基金、银行贷款和私人基金成为英国创意产业融资的创业资金网格。
这启示我们,渠道多样、行业广泛的融资扶持,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国在2009 年虽然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但创意产业资本市场依然不是很成熟,创意产业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单一投资机制,且中小创意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而英国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与其健全的投融资制度密不可分。因此,我国应从政府资金扶持、产业基金设立、银行信贷制度创新、民间资本引入、资本市场支持等方面构建创意产业金融体系。同时,为促使我国创意产业金融体系有效运行,还应建立相应的信用机制、约束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
美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篇4
学校体系内的华文教育
美国学校教育系统对于华文教育越来越重视,汉语已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大学生经常修习的12大语种中,汉语是近年来选修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语种,目前排在第7位。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名牌高校,汉语甚至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3]据美国“亚洲协会”《扩大美国的中文教学》报告称:截至2003年,美国已有16,000名学生注册学习中文,“全美中文学校联合总会(NCACLS)”(港台移民创立,教繁体中文)和“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大陆移民创立,教简体中文)两个传统中文学校共有15万名学生。[4]据统计,截至2006年,在美国学习汉语的7~12年级中、小学生已达5万人,2,400多所中学申请开设汉语基础课程。[5]作为汉语推广的重要载体,到2008年底,美国的“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已有57所。同期,全美开设了汉语课程的大学已有800多所,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1,000多所,学习汉语的学生总数已超过10万。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200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在美国高校入学的“学业成绩考试”(AP)中设立了汉语项目,并于2007年举行考试,成绩成为美国重点高校招生时的重要参考。这一项目和考试的设立标志汉语已正式进入了美国国民教育体系,华文教学也从边缘走向主流。[6]
随着“汉语热”急剧升温,中文老师成为紧俏职业。美国大学理事会和中国国家汉办联合筹建的“中文教师志愿者项目”预计至2009年从中国引进250名中文教师,但这远远不够。“亚洲协会”在《美国汉语需求不断扩大》的报告中称,到2015年,至少5%的美国中学生将学习汉语,到时需要5,000~7,000名汉语老师。[7]出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美国家庭对会说中文的幼儿教师和保姆需求也越来越大,自2000年以来,中文保姆在美需求量增长了9倍。师资的巨大缺口也反映出汉语的传播现状与发展态势。
参加中文考试在美国也越来越成为时髦。截至2008年,美国已设立了16个中文考试点,基本上覆盖了美国各大区,考试项目也包括HSK、BCT和YCT多种。中文教材种类大量增加,内容也在不断改良之中。在2008年全美外语教学学会(ACT-FL)的年会上,展出了10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汉语教材(包括有声教材和光盘),如《汉语900句》、《快乐汉语》、《汉语图解字典》、《长城汉语》、《汉语800字》等。
对于美国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大而教材、教师、教学法等方面相对不足的问题,美国许多学校正着力解决。比如,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不仅开设汉语基础课程,还十分重视中文教师培训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2006年夏季,该校孔子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中文师资短期培训班。课程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名著、中国文化要略、中国当代社会考察等;2007年3月,又召开了首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了美国中文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夏威夷大学则依托于美国教育部在该校设立的“国家东亚研究资源中心”、“国家外语资源中心”等机构,积极进行华文教育,该校孔子学院于2007年暑假主办了“沉浸式体育汉语夏令营”,用“任务教学法”培训汉语零起点学生,初次开展“朋友项目”,在剑桥拉丁高中举行的灯笼制作、折纸、书法等活动,让近百名学生和家长在愉快的气氛中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该项目已在全美推广。
民间组织与华文教育
美国各种民间组织(包括学术机构)对华文教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汉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在诸多民间机构中,创办于1926年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较为典型,它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2006年暑期,该社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全球第一个孔子学院研究生班,旨在缓解美国中文教师紧缺的状况;同年,“华美协进社”还在纽约组织召开了来自IBM等20家大型跨国企业共175名管理人员参加的高层会议,旨在推进汉语与中国文化在纽约的传播;2007年1月,由该社牵头举办了首届全美孔子学院年度大会和题为“书在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再创”的展览。[8]再如有多家分支机构的美国“亚洲协会”,于2005年召开“如何在2015年前达到5%的美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目标”的会议,提倡扩大汉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K-16(幼儿园至大学)的中文学习机会,会后发布“扩大美国的中文教学”的报告,从中可看出它对汉语教育的高度重视。[9]2008年10月,亚洲协会与中方续签中文推广项目合作备忘录,计划开展以下项目:制作相关DVD,帮助美国人了解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好汉语;筹备2009年的全美汉语大会;出版《在美国培养汉语教师报告》,以期更好地调查美国汉语教师培训的能力并建立广受认可的汉语教师培训标准;每月出版电子通讯,报道美国最新华文教育情况。“亚洲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是美国最大的从事亚洲研究的非政治、非赢利性学术机构。这个协会分为中国和亚洲腹地委员会(CIAC)等4个地区委员会,常年资助与华文教育相关的课程、研讨会、学术访问。在亚洲研究协会2005年年会上,由“中文教师协会”赞助召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讨论电影等多媒体设施在汉语教学课堂上的运用。[10]2006年年会上,亚洲研究协会新增“中文教学讲座”,重点研讨AP中文考试的规则、计算机中文教学法,同时特别强调提高中文教师在文化教学方面的总体水平。[11]民间组织也十分重视与正规教育机构开展相关合作。比如2008年底,美国百人会、亚洲协会等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合作,推动洛杉矶市通过了2020年外语教学规划纲要,将中文列为首要外语。
除了学术组织,民间基金会也为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是美国较早关注亚洲问题的组织,它资助美国一些知名大学建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从事亚洲研究,其中许多项目与华文教学有关。1936年创立的卢斯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也长年为亚洲研究和华文教育提供奖学金。从其2006年年度报告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研究仍是它的重点资助方向。[12]弗里曼基金会(Freeman Foundation)近3年给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培训项目的资助达40万美元。另外,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卢斯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还在台北创建“大学间中国语言研究项目”,为国际各高校间的汉语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凯特林基金会(Charles Kettering Foundation)、斯塔尔基金会(Starr Foundation)、麦克阿瑟基金会(Mac Arthur Foundation)等也都先后向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和其他相关组织提供巨额资助。
美国一些民间教育组织对华文教育十分重视。成立于1900年的“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近几年与中国国家汉办开展了全方位的中文教学合作。2006年双方签订“中国语言文化项目”,推动AP中文项目的实施;2008年,双方又续签了相关计划书,继续开展“汉语桥”系列活动。“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协会(CLSAA)”和“中文教师协会(CLTA)”、“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等机构也定期对美国正式学校体系之外的中文学习人群进行调查,探讨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在美国华人华侨的支持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美中教育交流基金会”、“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等组织也对汉语在美国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机构学术性较强,推广汉语的同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介绍,设立了一系列美中之间互派学生和教师的项目。另外,大型跨国企业出于商业合作需要也积极鼓励员工学习汉语。
政府机构与华文教育
美国政府各部门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高度重视华文教育,目的性极强。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是大力倡导掌握汉语的政府部门之一。经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五角大楼发现,外语人才不亚于某些新式武器。掌握外语不仅有利于士兵逃生,还能从当地获得重要情报。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06年)中指出:“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对于赢得长期战争的胜利以及适应21世纪的挑战至关重要。国防部必须增强国民对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等关键语种的掌握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提高到运用于实践和决策的水平。”[13]2004年6月,国防部召开由政府、企业、学术界领导人参加的“全国语言大会”,旨在“提高外语能力增进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改善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会后发布《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书》,号召美国公民学习国家需要的“关键语言”(包括汉语)。[14]2005年1月,国防部发布了《国防语言改革指南》,指出与美国防务相关的几门“基础”外语的掌握现状,并提出培养熟悉“基础”外语和专门从事地区研究的专家、提高士兵和驻外军事基地人员的外语运用技能。[15]2005年1月,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政府智囊团华裔成员朱思九在“国家语言会议”上发起了调动一切力量“增强国家外语能力”的倡议。[16]2005年10月,国防部又发布指令(5160.41E号),对如何提高国防语言能力做了细致的部署。这份文件列举了1988年至2004年国防部有关防务外语的相关指令,可见美国国防部早已重视这个问题。[17]2006年10月和2007年6月,国防部再次发布类似指令(分别为5124.02号和5160.70号)。[18]2008年1月,美国海军发布了《关于语言能力、地区专家和文化通识的战略》,首次将汉语置于阿拉伯语、印地语和波斯语之前,成为首要应该掌握的外语。
美国国会、外交部和其他政府机构也积极参与发展“关键语言”。2003年8月,国会议员洛什(Rush Holt)提交“国家安全语言法案”(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Act)指出,“如果我们不学习世界各重要地区的语言与文化,我们将无法再保持国家的安全。美国国家语言战略的第四个战略目标是为海外的军事情报人员、外交人员装备‘语言武器’”。法案还提出向大专院校修几种“关键语言”的学生提供无息贷款。[19]2005年5月参议员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和亚力山大(Lamar Alexander)提交《美中文化交流法案》,要求政府5年内拨款13亿美元开展中文教学。该法案不无远见地指出,“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将使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获胜机会”。“法案”称:2000年美国有2,200万人讲汉语,但其中85%以上有中国血统,在大学注册的美国学生98%学的都是欧洲语言。然而,美国有必要花时间和金钱来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是和中国打交道的必备武器。与其把成千上万美元用于外援,不如适度投资语言文化教育[20]。小布什政府在国务院成立文化外交咨询委员会,就美国外交政策中如何增加文化外交项目和制定文化外交政策向国务卿提供建议。2006年1月5日,美国教育部、国防部召开全美大学校长国际教育峰会,小布什提出在2007年向国会申请1.14亿美元建立“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其中一半拨给教育部,1/4拨给国务院,剩下的拨给五角大楼和情报部门。政府还将成立“国家语言服务团”和“语言教师团”。该计划明确了8种“关键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汉语、印地语、数种中东语及俄语。[21]小布什介绍“国家安全语言计划”时强调:国务院和国防部主持“语言”计划,很能说明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世界。教育部长旁坐着情报主任也说明该计划涵盖面广,涉及国防、外交、情报、国民教育。它的短期目标是自卫,长期目标是传播自由。在这一政策下,美国国防部拟进一步扩大“国家旗舰语言项目”(NFLI)。这个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为政府培养具有高级关键语言水平的专业人才。在8个关键语言中,“汉语旗舰项目”由杨柏翰大学(BYU)承担。与此同时,一些美国人批评华盛顿之所以经常制订不出收效良好的对华政策是因为政府智囊团中很少有人懂汉语。[22]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美国极大关注和恐慌。美国政府认识到,为确保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力,美国必须“拥有高水平外语技能和了解他国文化的专家和领导人”,企业需要既有职业技能又了解其他文化和语言的职员。
总结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以语言为代表的“软实力”增长引起了信奉实用主义的美国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出于现实的利益需求,美国社会全民动员,把汉语列为“关键语言”。汉语在美国日益流行并逐渐进入其国民教育体系,成为美国青年一代抓住“中国机遇”的问路石。汉语是目前美国人了解中国、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此类交流已经从教育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
华文教育只是美国教育政策、模式与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教育合作的一个缩影。从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首先,社会对一门新兴外语的需求很快会反映在国民教育体系的教学改革上。比如美国在AP考试中设立中文项目;在大、中小学的课程设计上也加入许多汉语学习的内容;语言组织会迅速地关注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汉语教材也因地制宜地不断被改良;与中方在教师培训和其他交流方面的活动也大量展开。其次,政府将外语教育提高到文化外交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政府牵头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协调,从制定政策到经费资助、宣传鼓励均予以支持。政府还出面与相关国际教育组织、国家之间合作,开展教师培养、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最后,各种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教育合作中来,扮演了研究、辅助、协调、宣传的角色。他们的参与淡化了外语教育的实用性目的和政治色彩,使其真正进入到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层面。
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篇5
摘 要:ICT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壁垒,新的外部环境不仅提供了实施创客教育的可能,也提供了更多知识与技术、创新与应用相融合的机会。创客运动的发展实质上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注入了一股活力,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创客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梳理,得出了三条启示。关键词:创客;创客教育;现状与启示
一、创客热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分布了1000多个创客空间,创客运动为什么能在兴起后很快就得到发展?笔者在经过认真分析后,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1.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社区逐渐规模化,在客观上为创客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数字制造、互联网技术的整合与创新加强了科技的普及性与可触性,可触性一方面体现在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制造业成本,人人都可有接触新技术的机会;另一方面体现在创客成果是实体化的真实产品;
3.应对当前教育体制中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象,重塑教学活力。
二、国内外开展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综合国内外目前已有的有关创客教育的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创客教育定义的探讨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鲜有对“创客教育”这一名词直接进行组合并定义的文章,他们在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创客”“创客运动”等。例如,Halverson等在其文章中对“创客运动”进行解释时就提到:“创客运动指向的是一批快速增加的、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工艺品创造的人群,他们在物质和数字世界中都找到了可以和他人分享创造过程和结果的平台。” 2.国内的相关研究
祝智庭,孙妍妍在《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中提出:“虽然创客教育不会直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但在当‘创客’的过程当中,学生将有机会运用到数学、物理、化学、甚至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创客教育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杨现民,李冀红在《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一文中将创客教育作为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新型教育模式提了出来。
(二)关于已有的系列创客空间的描述 1.国外的相关研究 《Makerspaces Playbook-School Edition》的倒数第二部分介绍了4所在学校中开设的创客空间,教师Casey Shear描述了其在Analy高中发起、组织创客项目的一个过程,他希望学生能改变对失败的看法,养成学会坚持的品性,并乐于从挑战中学习。Halverson等人通过对三类不同的创客空间进行为时一年的田野调查,借助访谈和网页资料,最后从参与者,共同的媒体/创客学科,项目持续时长、学习关键、作品的使用与分享五个角度,分析和比较了三类空间的关键性特征。2.国内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创客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图书馆、学校三方面。(1)社区创客空间
潘丽在《创意好玩—新车间》中形象的描述了创客们的共同点,通过对上海“新车间”进行探访,介绍了上海新车间“开放、互助”的诸多特点;而谢丹丹在其文章中对深圳柴火空间创立的起源和内部结构及其平台作用作了介绍。(2)图书馆创客空间
陶蕾在《创客空间——创客运动下的图书馆新模式探索及规划研究》一文中,从创客空间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兴起和发展历史,并进行了空间的规划;罗博,吴刚则在其文章中介绍了国外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实践。(3)学校创客空间
以谢作如、向金、李双寿等为代表(在下一小节中具体介绍)。
(三)关于开展创客活动的相关要素的分析 1.国外相关研究
Halverson等通过对创客活动的定义,创客活动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等几部分展开描述,最后得出了创客运动的三要素(创客运动、创客空间、创客)作为核心进行分析。《Makerspaces Playbook-School Edition》对学校在建设创客空间时如何选址,所需工具和材料,学生、教师分别扮演的角色,创客教育开展的实践、项目、空间缩影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描述,它非常重视创客思维的养成。2.国内相关研究
谢作如以自己创办创客空间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探讨了中小学建设创客空间必须满足的条件,并对空间搭建平台、配置等都作了相关解释。
向金通过其自身创建的指尖创客空间,开展了面向青少年的创客教育项目研究,其团队所设想的课程是根据学生需求从小众转为大众的普及课程。
李双寿等以清华大学的I.Center为研究对象,对I.Center的建设流程、理念、主要举措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构想了一种创客交叉融合空间规划方案。
(四)关于将创客活动融入到教育中的探讨 1.国外相关研究
Dougherty提出了将创客运动融入到教育的11条建议,包括:创设一个发展创客思维模式的环境;构建新的指导创客活动的实践模式;为服务于不同的学习者,在多种社区环境中设计和开发创客空间等;Schultz等以伊利诺伊斯的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基于社会行动课程项目框架下,为学习者创造机会的方式,以克服一直以来发展中的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2.国内相关研究
赵俊华在其文章中将创客思维与微课的设计、开发与运用相结合,提出在微课录制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注重创新性,创生性与创造性;张立新通过其自身实践,将定格动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融合了多种学科课程。
三、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创客教育在近两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的创客教育研究还存在以下可以进行拓展或深化的地方:
1.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研究应是基于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的即时反应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创客教育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围绕创客及创客教育的定义和起源、创客空间开设应具备的条件等内容展开,很少将视野转到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作为最直接参与创客活动的人,是整个创客活动得以进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经验描述与反思真实的反应了创客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尽管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的研究却往往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生成性课程中,不免会被研究方法所局限。
所以这就需要专业学者和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以中小学教师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专业学者丰富的理论知识为铺垫,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对创客教育的课堂情境进行深层联系。
2.丰富对创客教育的理论研究,理清“创客”与教育相互间的关系 由于创客教育的有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虽有部分学者对其理论的依据进行了探讨,但还未有学者明确对创客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例如,当“创客”从经济走向教育领域,当“创客”从时时适应变化,走在社会发展前沿的年轻人变成了学校中也许专业基础薄弱、但兴趣盎然的学生来说,是否一定要将高科技信息技术内嵌于教学才能称之为创客教育? 理论应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于实践,所以这些理论及关系的描述适不适用于创客教育,或者说能不能很好的转述为创客教育的依据,必须结合实践活动中创客教育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价值,进行判断。
3.进行深度研究,从推广与总结阶段迈向经验反思与创生阶段
目前国内创客教育的文献结构相对较散,未成体系。一方面体现在虽然国内有众多描述各大知名创客空间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多属推广性质,内容也偏向物理空间和工具的介绍,而对课程的设置、实施、评价,教学活动的反思鲜有描述。相比之下,通过“追踪”国外正在进行创客教育的一些教师的博客,可以反映出国外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反思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他们在不断地积极构思考改进教学的方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
美国杂志广告经营现状分析与启示 篇6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传媒帝国,美国发达的杂志业向来为世人所惊羡,其丰厚的杂志广告收入也吸引着如中国等杂志业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的国家去探寻其广告运营模式,以求寻得其迅速成长的秘诀并加以成功借鉴。
同时,当今的美国杂志业面临着诸多新的环境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冲击挤压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对广告业造成不小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美国杂志广告市场2010年的复苏着实难得。本文将对新环境下美国杂志业的宏观环境及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得出美国杂志经营策略对中国杂志经营的启示与可借鉴之处。
一、美国杂志广告市场PEST分析
作为一种外生型经济收入,杂志的广告经营是一种严重依附于外部经济的赢利方式,它经常以放大的形式反映整个经济的起伏升降。因此,研究美国杂志的广告经营现状,就不得不首先探究其所在的整个宏观环境的情况。下面就借助于PEST分析模型,对目前美国杂志广告经营所处的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进行阐述。
1.政治与法律环境:政府与行业协会双轨制
美国报刊业长久以来的繁荣发展首先得益于其对言论自由保护的传统。著名的《权利法案》的第一条就规定了国会不得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且在之后的行政立法活动中也一直坚决贯彻着这一法则,这就为报纸杂志的内容发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美国在实践中对行业性政策法规的制定往往是采取政府与行业协会双轨制的办法,从而尽力在国家利益与行业利益间求得平衡,如近期美国杂志媒介协会(MPA)同纽约财政税务司正就杂志销售免税政策进行合作,继续致力于免税与应税报刊间的区分工作。由此,从整体上说,美国杂志发展的政治环境还是比较安稳且有利的。
同时,杂志的经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邮资政策及税收政策等的影响。日前,美国邮政总局针对国家CPI指数的增长,提交将邮资上调的提案。这可能会造成杂志成本的上升,但从总体上对杂志业的经营并无大碍。
2.经济环境:全球性经济危机余波未平,广告经营缓慢复苏
正如前文所叙,杂志的广告收入受宏观经济影响显著。2008年全球范围爆发的经济危机不仅对金融业、制造业造成重创,给杂志的广告经营也带来了巨额的损失。以汽车业杂志广告的投放为例(见图1),上世纪90年代汽车制造商曾一度是最大的杂志广告投放商,之后虽落后于化妆品、食品等类别的广告投放额,但也一直是杂志重要的广告合作伙伴,在2007年,汽车制造业共投入杂志广告20.16亿美元,单第四季度投入就高达5.61亿美元。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首先对金融业造成打击,2008年汽车业的广告投入较2007年有所下滑,但态势仍不明显。2009年初,经济危机进一步蔓延至制造业,第一季度汽车业的广告投入急剧下滑至1.99亿美元,之后一度反弹,但2009年末受经济危机余波影响再度下跌。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恢复,汽车业广告投放额也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开始趋于平稳。
3.社会环境:杂志阅读传统悠久,受众基础广泛
作为世界上的头号杂志帝国,美国杂志业的发展历史可上溯至18世纪,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培养起了广泛的受众群体。一方面有着世界第一强国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美国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美国18岁以上的成人中,获得大学及以上学位的人口比例达到35.5%,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更是高达85%。在经济和教育的双重支持下,在长久杂志阅读传统的基础上,美国杂志培养出了极为广泛的受众市场。2010年的相关调查显示,美国93%的成年人阅读杂志,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96%的人群阅读杂志,美国成人平均每月阅读或浏览5.3份杂志。
同时,美国读者对于杂志广告较其他媒介广告表现出较高的信任度。在18到54岁的调查对象中有48%表示信任杂志广告,而这项比率在电视和互联网媒介中只有40%。这种社会倾向更为杂志的广告经营提供了极佳的环境与发展空间。
4.技术环境:网络技术强势冲击
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兴起,传统出版业就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及时且丰富的信息含量大大挤压着报刊业的市场份额,同时广告商也纷纷看好互联网广告的发展空间,这给杂志的广告经营进一步带来威胁。
然而,导致杂志在技术转型期步入困境的原因又绝不限于新技术的冲击,技术变革的背后,是受众需求以及受众和杂志关系的变化,技术转型期杂志的出路在于积极应对这种社会层面的变化,而绝非以单纯的发行量或是广告费用来与新技术对抗。
同时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大型杂志业已跟上数字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纷纷推出杂志的电子版,并致力于探究电子杂志的经营模式。网络时代的到来,既是威胁,也是机遇,事实上电子杂志的广告销售已成为许多杂志未来的重要发展策略之一。
二、美国杂志广告经营现状分析
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2010年,美国杂志广告经营总体呈上升趋势,下面具体从广告收入、广告页数及广告类别等方面来分析其现状。
1.整体态势趋好:广告收入增长迅猛,广告页数显著上升
2010年美国杂志广告总收入达200.8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3.1%。同时2010年PIB注册杂志中有147家赢利,而在2009年仅有26家赢利。2010年美国广告收入前十名杂志如表1所示。其中《Vogue》在2009年排名13后重返前十,而2009年排名第十的《家庭妇女期刊》跌出榜外,《人物》《居家设计》和《体育画报》仍占据着前三甲的位置。
另一方面,2010年PIB注册杂志共刊登广告页面169633.57页,比2009年同期仅下降0.1%。2010年注册杂志中有128份的广告页面数都有所增长,比起2009年的22份涨势迅猛。在2010年美国杂志广告投放页数前十名中,只有《FLEX》和《福布斯》较2009年页数有所下降,其余都有增长。《纽约消费导刊》从2009年的第11名晋升前十,2009年排名第七的《健美先生》则跌至第13名(见表2)。
2.广告页价格持续上升
2010年杂志广告收入较2009年增幅高达3.1%,广告页数则基本持平,略有下降,由此便可看出美国杂志广告页价格整体上是持续上升趋势的。事实上,2010年广告收入前十名的杂志的收入增幅大部分都高于其广告页数增幅,即广告页价格整体上升。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杂志广告经营仍处于发展成熟时期,且尚有进一步增长的余地。
3.行业广告排名变化莫测:大众消费品业主宰广告市场,汽车业退居二线
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汽车业的杂志广告投放在最近几年大大减少,由原来的杂志广告投放霸主地位退居二线,2010年汽车业有所回升,列于第七位。而经济危机下,化妆品、食品、药品等大众消费品类行业受到冲击相对较小,分列杂志广告投放额的前三名(见表3)。
三、美国杂志广告经营于中国的启示
1.我国杂志市场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2009年我国期刊业的广告经营总额为30.37亿元,较2008年的31.02亿元下降2.1%(数据源自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其市场规模同美国相比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影响我国杂志市场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目前我国期刊结构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在我国9800多种期刊中,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大学学报2000多种,行业期刊有1000多种,这与发达国家的期刊结构差距较大。这种结构上的不适应也导致杂志媒介得不到广告商应有的重视,杂志本身也缺乏吸引广告投入的数据及理论支持。
由此,若想发掘我国杂志广告市场的巨大潜力,首先必须对我国的期刊结构进行调整,增加面向大众消费的杂志,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切实负起责任,开展有关杂志广告市场的相关研究,为广告商的选择提供理论上的鼓励。
2.发挥广告协同效应,实现杂志、广告双赢
表面上看来,杂志的广告与内容似乎是矛盾的,广告过多,杂志的内容就显得空洞,同时也会影响到社论、内容的公正性(杂志编辑们将不得不担心触怒广告主),这也是一些杂志宣称不刊登广告的原因。然而,作为杂志重要组成的广告,如能有效加以利用,将与杂志发挥巨大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两者双赢,这一点在大众消费类杂志中体现最为明显。
广告可以作为提升杂志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美国知名杂志《好管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持家者心目中一直是最值得信赖的杂志。杂志不仅建有检测中心,而且推出了《好管家》质量检测认可标志,并在杂志上刊登广告产品的质量证明,承诺对有质量问题的广告商品进行赔偿。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好管家》在受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信力,这种声望和公信力使读者和广告主都受益。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杂志广告商品时尽可放心;另一方面,也为杂志的广告主提高了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这种双赢的模式对于一些片面追求广告销售额的杂志来说颇具启发意义。
广告也是杂志地位的一种体现。杂志中刊登的广告品牌级别在无形中也显示了杂志的定位级别。对于很多时尚杂志来说,拥有国际品牌的广告主往往会是杂志高端定位的最好诠释。在这一点上本土杂志相对于国际传媒公司所属杂志有着天然的劣势,国际广告客户往往完全不了解本土品牌的内容、定位,于是这些广告客户只会寻求欧美杂志合作。国内杂志品牌若想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获得国际广告客户的信任与青睐是其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高职通信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启示 篇7
1. 调查形式及样本结构。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共向2009年到2013年连续五届的毕业生发出3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74份, 回收率为91.33%;其中男生187名, 占68.25%;女生87名, 占31.75%。
2. 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单位、工作岗位、薪资水平、发展空间、知识结构等六大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单位。
如图1所示, 本次调查表设置了运营商、终端商、设备商和其他四个就业单位选项,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运营商的就业人数始终小于10%, 其他单位的就业人数也基本在15%左右, 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终端商和代理, 并且终端商的就业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代理商的就业人数在逐年上涨。分析其原因, 主要在于近年来终端产品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 2G网络的运行超过10年, 3G网络的建设也已经告一段落, 所以行业的利润增长点不在于新建, 而更多地集中在网络的优化与服务的提高, 所以大量需要网络运营维护方面的人才, 为运营维护或设备销售代理商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由于历史沿革, 我院通信技术专业具有更多的电子学优势, 故专业设置偏于终端方向, 已经与就业趋势有所偏离。
2. 工作岗位。
本次调查表设置了终端生产、运营维护、产品销售和其他四个选项, 从事终端生产的学生逐年减少, 从事运营维护与产品销售的学生逐年增加, 但今年从事运营维护的学生较去年有所减少, 从事产品销售的学生却增长迅速, 可见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在发生转型。究其原因, 其一, 岗位需求发生变化, 其二, 我院2010级学生录取时文理兼收, 有些文科学生由于基础薄弱, 学习通信技术知识显得吃力, 所以毕业从事技术型岗位难以胜任, 转而选择销售岗位。
3. 薪资水平。
学生薪资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有所提高, 但基本处于1500元至3500元, 月薪高于3500元的寥寥无几, 而低于1500元的却大有人在, 反映出学生整体薪资水平较低, 并且薪资增长幅度较小。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并不扎实, 与中职学生的职业水准差别不大, 没能凸显高职学生的特色, 故而竞争力不强。
4. 发展空间。
本次调查表设置了发展空间很小、较大、很大三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同时让学生列出原因。调查显示, 认为发展空间很小的学生占56%, 较大的占27%, 而认为发展空间很大的学生仅占17%, 不足五分之一。根据学生反馈原因分析得出, 限制个人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学历的提升, 但所学知识欠缺, 提升较困难。
5. 知识结构。
本次调查表设置了课程与岗位吻合度选项, 其中紧密 (吻合度大于60%) 、相关 (吻合度处于30%~60%) 、无关 (吻合度小于30%) , 并要求填写工作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虽然超过一半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相关, 但也有高达3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无关, 而认为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紧密吻合的只占12%。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课程设置较为滞后, 系统性较差并且缺少工程实际相关知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三、改善措施
1. 紧跟市场需求, 调整培养目标。
从调查数据分析, 整个行业市场需求在发生转变, 高职院校的办学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同时考虑到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文理兼收的特点, 我们尝试将专业划分为两个培养方向, 运营维护方向和电信商务方向。两个方向专业平台课程相同, 能力训练课程有所区别。兼顾文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 两个方向确立了不同的培养目标, 运营维护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网络运营维护方面的能力, 电信商务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营销能力。这种调整不但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而且解决了文科生学习困难的问题, 激发了学习兴趣。
2. 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课程体系。
调查数据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 不能很好地与工作岗位相吻合, 于是我们加深了与企业的合作, 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重新确定了课程体系, 并利用暑假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将最新的技术引入课堂, 增加了工程相关的多门课程, 避免了课程与实际的脱节。
3. 理论实践并重, 彰显高职特色。
调查数据反映的第三个问题是学生的后续发展力不足, 究其原因是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重实践轻理论的理念走向极端, 只注重“职”而忽略了“高”, 造成学生只注重技能训练, 偏废理论知识, 最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理论基础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因此, 我们及时纠正, 理论实践并重, 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是我院关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反映出的问题也许是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 得到的启示希望能予以共勉, 共同努力办好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 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提高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王冬云, 梁慧.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J].电子商务, 2008.
[3]黄敬宝.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基于2008年北京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02) .
广西蚕业流通体制现状与启示 篇8
1 广西蚕业生产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 有沿江、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全区有人口约4890万, 其中农业人口3400万。陆地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4.87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1.2亩。属低纬度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21.1℃, 持续日照270~340天, 年平均降雨量在1835mm。雨热资源非常丰富, 适宜栽桑养蚕, 全年可养蚕10~12批 (次) , 亩桑产叶量2500 kg左右, 亩桑产茧200 kg, 养蚕收入比较效益明显。
2000年, 全区仅有桑园面积28万亩, 年产鲜茧2.95万吨 (59万担) , 蚕茧产量在全国排名第六。“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广西蚕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 五年增加了近5倍, 平均年增长率38%以上。到2005年, 全区桑园面积发展到141万亩, 蚕茧产量14.86万吨, 跃居全国第一。到2009年, 全区桑园已达191万亩, 有养蚕户84万户, 平均每户有桑园2.5亩, 发种458.6万张, 产茧17.29万吨 (345.8万担) , 产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30%, 已连续五年雄居全国第一名。
全区虽有114个县, 但80%以上的蚕茧集中在16个县, 重点县7~8个。宜州是养蚕第一大县, 横县第二。2009年横县有桑园16.8万亩, 发种70万张, 产茧2.61万吨 (52.2万担) ;上林县有桑园10.5万亩, 发种近20万张。
2 广西蚕业流通管理体制
2.1 广西蚕业管理体制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自1964年成立以来, 一直隶属于区农业厅, 是一个集蚕业技术推广、蚕业科学研究与开发、良种繁育、蚕种管理和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等职能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现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蚕业科学研究院、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而各市、县、乡 (镇) 的蚕桑推广部门 (蚕业站或经作站) 都归农业部门管理。蚕种场大多数是事业单位, 归农业部门管理。
2.2 广西蚕种流通体制
广西蚕种管理现行的依据是农业部颁布的《蚕种管理办法》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施行的规章《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 以及由区农业厅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实施细则》。全区蚕种管理由农业厅负责, 市、县 (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蚕种管理工作。
全区蚕种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现有原种场1家, 可年生产原种10万张以上;普种场28家, 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张, 其中有5家是缫丝厂开办, 23家是事业单位, 但有一半的种场已经由个人承包生产。原种、普种均能满足本区生产的需要。全区取得蚕种经营许可证有370多家, 其中, 种场有29家, 县蚕业站50家, 其余均是个体户。但实际上仅有工商执照而无许可证的、受种场委托销售的还有许多, 几乎无法完全统计。部分蚕业站有蚕种经营许可证, 因担心事业单位的改革而放弃蚕种经营。蚕种经营基本格局:种场—经销商—共育户—蚕农或种场—经销商—蚕农。在养蚕集中的地方, 一个村最多的有7个蚕种经销商, 蚕农作为蚕种使用者可以选择经销商的蚕种。蚕种的价格是区站每半年发布一次指导价, 但实际均是由茧价及蚕种的供求关系在起主导作用。广西的蚕种市场是一个基本放开的市场, 全国各地的蚕种都不断进入广西主产地区参与竞争, 蚕种销售存在赊销欠账的现象。
2.3 广西鲜茧流通体制
广西鲜茧收购实行许可证制度, 审核办证部门是区经委的市场运行处 (挂茧丝办) , 全区有800多个鲜茧收购许可证, 他们是缫丝厂、个体户茧站、蚕农协会, 也有无证收购的。横县有54个收茧站, 其中一半是个体户, 一半是厂家, 也有几家没有证, 行情好时收, 行情不好时不收;上林县有缫丝企业5家, 收购蚕茧有20多家, 主要有厂家和个体户共同收购鲜茧。但也有个别地方因为引进外地缫丝企业, 不允许个体收购鲜茧, 有5~6家丝厂在一定范围内收购。
广西的蚕茧市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 近年来也有全国各地的厂家及经商者介入广西一些地区蚕茧的收购, 广西蚕茧收购时不同地方价格相差非常小, 也成了全国蚕茧价格的风向标。
3 广西蚕业流通管理体制的经验
广西蚕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热带品种研制成功外, 我们认为还得益于高度市场化的蚕业流通体制。
3.1 蚕业生产管理与收购分开
坚持蚕业生产管理公益性, 蚕茧收购有序竞争, 调整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 蚕农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对蚕农利益的保护就是对整个产业的保护。
3.2 管理体制单纯
蚕业一直归农业厅管理, 这一管理体制, 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3.3 雨热资源优势为蚕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雨热资源丰富, 多批次滚动养蚕, 增加了单位面积养蚕收入, 提高了蚕业竞争力, 有利于市场化成功运作。
3.4 蚕桑品种因地制宜
热带品种成功研制, 提供了蚕业管理市场化成功运作的条件。
4 对重庆蚕业流通改革的几点建议
重庆和广西同处我国西部, 得到国家西部大开发及国家“东桑西移”宏观政策的支持。近年来, 重庆蚕业却大幅度萎缩, 快速下滑, 2000年重庆发种102.7万张, 产茧2.8万吨, 2009年仅发种44.6万张, 产茧1.53万吨, 与广西蚕业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 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一些地方蚕业流通体制不顺, 企业包袱过重有关。因此, 我们应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深化蚕业流通体制改革, 合理调节蚕业产业链中生产者、经营者、加工者、消费者的利益关系, 减少中间环节, 最大限度地保护蚕业生产者的利益。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4.1 坚持蚕业发展的公益性, 减轻企业负担
蚕业生产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结合, 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子项目, 属于弱势行业, 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 蚕业理应同等享受农业的相应扶持政策, 不能把蚕桑生产发展的责任完全加到收购企业, 应减轻企业负担。
4.2 修订《重庆市蚕种生产 (冷藏) 经营资格认定管理实施细则》, 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完善的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一是选择适当时机推行蚕种质量公示制度。二是要充分尊重用种单位和个人的意愿, 保证其选择蚕品种和供种单位的权利。三是落实蚕种生产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四是进一步明确蚕种经营单位的权利和责任, 使其权利和责任对等。
4.3 修订《重庆市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及管理实施细则》, 最大限度地保护蚕茧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中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比较与启示 篇9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 经过30年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市场产品日渐丰富, 产业化的格局初见端倪。2002年中央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2010年中央又提出“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历程中两个重要的时间点, 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路线。2009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同期GDP的2.5%。据统计, “十一五”时期, 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 年均增幅25.28%。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积极性, 众多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取得不俗的成绩和口碑。
目前,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小, 实力弱
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市场框架体系,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文化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以传媒业为例:2001年, 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成立, 固定资产为215亿元人民币, 而当时美国时代华纳已拥有1500亿美元固定资产, 差距可想而知。
2. 文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现阶段,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文化贸易发展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通过引进他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理念, 有利于丰富与扩展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品质的提高, 对于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同国外文化产品的竞争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 据国家版权局的不完全统计, 2006年中国文化贸易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大约是10:1, 目前这个差距可能会更大。
3. 脱离市场需求, 缺少竞争优势
我国的文化企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经营机制上是典型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运作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拨付, 大部分文艺创作服务于国家政策宣传和对典型事件、人物的塑造, 真正以顾客为对象的文化产品很少。这种脱离市场需求的做法, 自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因此市场盈利能力很弱。以我国的电影产业为例, 据国家电影局官员介绍, 每年除极少数的大片能够获利外, 绝大多数国产影片血本无归。
4. 创新能力差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 是文化产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美国虽然缺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但是美国却懂得利用其他国家的历史素材, 生产了大量的蕴含其他国家历史和故事, 却属于美国的文化产品, 电影《花木兰》便是取材于中国。相比而言, 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与美国相对照, 中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上还停留在使用传统技术的低层次上, 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甚至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这一差距都程度不同的存在。
二、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 美国凭借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产品的倾销;20世纪90年代, 美国出现了一批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 引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 美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优势无人能及, [1]其年产值约占美国GDP的33%, 产品出口超过航空航天业, 成为全美第一大贸易出口产品。美国文化产业占有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 在某些国家甚至能占到当地文化市场的70%—80%市场份额。美国文化产业每年的经营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 在当今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 有72家是文化企业。[2]以美国的影视传媒为例, 虽然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量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 但是其放映时间占据全球50%以上, 其影片票房占全球三分之二的份额。同时美国已经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影节目生产和制作。[3]2010年美国娱乐文化产业的总收入仍高达1.5万亿美元, 相当于加拿大2009年的GDP,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其影响甚微。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范围的文化资源吸收与转化
这种吸收与转化首先体现在人才方面。美国每年从世界各地吸收大量优秀文化艺术人才, 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精萃, 给美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新鲜血液。[4]其次, 美国文化产业重视吸取各国文化的思想精髓, 并将其进行别具匠心的“美式改造”, 从而促进美国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例如《功夫熊猫》就是从中国的功夫文化中吸取创作灵感而创制的一部优秀动漫电影。
2. 充分利用高科技
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 科技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科技含量高, 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5]高科技在电影特效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借助科技高速奔驰”的目标, 高科技也使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
3. 文化输出
美国运用世贸组织作为手段, 打破了加拿大的文化保护壁垒, 在加拿大的期刊市场上, 美国杂志占到了80%的份额;在中国加入WTO之际, 美国要求中国放开文化市场, 并要求中国取消文化产品配额制度;在1993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 美国政府出面要把协定范围扩大到服务领域, 包括电影电视节目之类的娱乐服务, 最终由于联合国的反对而没有达到目的。
4. 健全的法制保障
为保护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 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 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并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修改。例如, 美国的《版权法》自1976年实施以来, 到2000年共经历了46次修正。[6]作为版权法的补充, 美国又先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主要体现在数字版权领域。在加强国内相关立法同时, 美国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 以促进其文化产业占领国际市场。健全的法制, 一方面为美国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也为其国际化发展拓展了空间。
三、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纳, 既有渗透又有抵制, 既有融合又有扬弃。我们应在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借鉴、博采各国文化之长, 特别是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将其转化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和对策, 助推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1. 相同领域的吸收与运用
(1)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好坏的最根本要素是要以产业规律来经营文化产业, 即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发展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文化产业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 依靠商业运作, 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 为社会认知和接受, 继而影响民众。”我国现在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更多的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够在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创造出经济价值, 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2) 政策倾斜。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律, 但同时也得益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的倾斜,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美国政府对美国文化产业实行间接管理, 目标就是从多方入手, 创造条件, 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国文化部是专门管理文化产业的政府机构, 可以更好的利用其职能,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制度, 给与相关文化产业特殊的优惠政策, 扶持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积极拓展和创新, 生产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 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雄厚的资金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做为支撑, 正是因为如此, 美国可以每年从世界各地吸收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为其服务, 这些人才带来了创新的思想, 源源不断地为美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保持了美国在全球市场的龙头老大地位。同时, 美国也注重与各大艺术院校的合作, 共同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学习和借鉴。
(4) 注重创新, 开拓产业资源。美国主体文化在其构建过程中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 通过不断地演进, 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上一支生气勃勃、不断进取的文化力量。《功夫熊猫》《角斗士》等由外国传统文化改编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热卖, 动画片《花木兰》的成功制作就是典型的一例, 我国在此方面应该深刻反思, 更应该跳出陈旧思维, 大胆创新,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来, 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2. 不同领域的借鉴与参考
(1) 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上的借鉴。由于两国制度的不同, 致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在差别。我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打破, 国有专营文化产品生产依然被“垄断”经营。对此我国应加快改革步伐, 着力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只有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和深化, 才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同时, 借鉴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打造新的机制和体制,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 加强文化市场经营的法制保障。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为了保护日益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 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 不断加强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保护, 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在国内,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肥沃的“法治土壤”;在国外, 为文化产业的“走出去”积极拓展生存空间。
(3) 促进投资多元化。目前, 美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颇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等, 背后都有金融大财团的支持。而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仍主要是政府。在部分领域也应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主要面向市场经济的文化企业、产品应吸收民间资本, 海外资本, 通过多方融资渠道、管理方式等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透析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EB/OL].http://www.lawtime.cn/info/zscq/zhishi/2011021563272.html, 2011-02-15.
[2]周松波.美国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启示[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0110/15035744714.shtml, 2009-01-10.
[3]杨利英.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警示[J].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2010 (1) :96-98.
[4]郑迎平.读解美国文化产业[J].科学决策月刊, 2006 (9) :38-40.
[5]李微.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探析[J].新闻界, 2007 (1) :123-124.
国外数字声音广播发展现状与启示 篇10
国际上地面数字声音广播系统主要有DAB/DAB+、DRM/DRM+和HD Radio三种。
DAB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1995年,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发布DAB标准。2007年DAB+标准发布, 采用编码效率更高的MPEG-4 HE AAC v2 (即AAC+) 替代之前的MUSICAM算法。另外, 还附加了RS信道编码, 使传输可靠性大大提高。
DRM最初是针对30MHz以下长中短波调幅广播数字化解决方案, 2001年ETSI发布DRM30标准。2009年发布DRM+标准, 将工作频率扩展到240MHz, 频率覆盖VHF波段Ⅰ、Ⅱ (FM) 和Ⅲ。
HD Radio系统是美国i Biquity Digital (DTS) 公司针对调频和中波调幅广播开发的数字音频广播系统。2005年, 美国国家广播制式委员会NRSC发布IBOC/HD Radio系统标准规范文本NRSC-5-A, 2008年发布修订版NRSC-5-B。HD Radio分为AM HD Radio和FM HD Radio两种。
截至目前, 没有证据显示某一种标准被全世界所有国家采纳。
2 国外数字声音广播发展现状
2.1 DAB/DAB+发展现状
目前, DAB/DAB+在欧洲的发展如火如荼, 这至少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 欧洲广播联盟2013年2月针对欧洲数字广播传输的推荐书 (EBU R 138) 建议, 数字广播的部署优先选择DAB/DAB+标准, 当不能采用DAB/DAB+进行覆盖时, 可将DRM标准作为选项;其二, 2015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 (WRC-15) 确保波段Ⅲ传输数字广播业务可用性。
DAB/DAB+标准主要应用于欧洲国家、澳大利亚和南非。目前全球共有21个国家正式播出DAB节目, 19个国家在进行试验广播。截至2016年6月底, 有4.05亿人可以收听到DAB广播, 接收机总销量为5100万台, 其中车载接收机为1200万台。挪威将成为第一个从FM到DAB转换的国家。2017年1月, 挪威将逐步关闭FM发射机, 预计为时11个月。挪威交通部门决定2017年所有隧道将部署带应急信息功能的DAB系统。瑞士计划2020年~2024年, 开始关闭FM广播。丹麦决定当数字广播用户达到50%时开始关闭模拟广播。DAB接收机价格为15欧元, 带彩屏的接收机零售价格不超过65欧元, 并且价格在持续下降。主要汽车制造商大都为产品配置了DAB接收机。目前欧洲正致力于为不同国家的接收机制定统一的性能参数。2016年9月, World DAB发布了截至6月底, 欧洲和亚太地区主要市场的销售和覆盖数据, 如表1所示。
2.2 HD Radio和DRM发展现状
HD Radio标准主要用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罗马尼亚、巴拿马、菲律宾等国家。根据DTS公司的报道, 目前, 美国有2300个AM和FM发射台采用HD Radio标准发射节目, 累计3500多套数字节目, 有78%的广播听众收听HD Radio节目, HD Radio接收机销量为3000万。主要汽车音响售后服务品牌均在产品中集成了HD Radio技术, 主要汽车制造商的90多个车型将HD Radio接收机作为标配。墨西哥目前在14个城市的101个数字广播频道播出HD Radio节目, 覆盖31%的人口, 14个汽车制造商的50多个车型出厂标配HD Radio接收机。
目前, 全球有十多个国家进行DRM常规播出。德国2015年在柏林进行了波长为11m的DRM短波实验。DRM+标准的试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 通过两个频率试验播出。印度是目前DRM应用最广泛的地区, 共有39部DRM中短波发射机, 功率从20k W~1000k W, 共覆盖6亿人口。其中, 中波35部, 包括1000k W 2部、300k W 6部、200k W 10部、100k W11部、20k W 6部;短波4部, 包括500k W 1部、250k W 1部、100k W2部。最近, 印度计划再购买6部DRM发射机, 以扩大覆盖范围。
3 国外数字声音广播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对数字声音广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DAB从1995年正式播出至今已20多年。不同的国家发展差别很大, 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欧洲和美国等地区数字广播发展成功的经验可归纳为6C, 即Coverage (覆盖) 、Content (内容) 、Costs (费用) 、Collaboration (合作) 、Communication (宣传) 与Commitment (承诺) 。下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一些想法, 以期对我国数字声音广播的发展有所启示。
3.1 政府和政策的支持是保证数字广播推广的有效手段
2014年12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实施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 决定在全国563座发射台启动CDR覆盖试点, 实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套节目覆盖的目标。从试点工程的台站数量和投入资金可以看出, 政府对此项工程的重视程度及推动数字声音广播的决心和信心。本次试点项目只有3套FM质量的数字广播节目, 为了使人们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高质量数字声音广播的魅力, 应从频率资源、产业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相关试点台站开展CD级质量的试点项目和单频网组网试验, 进一步扩大CDR的试点规模。在接收机推广上, 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和市场推广计划, 给予接收机生产厂家一定的资金补贴, 使其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信心, 持续地对接收机进行研发和投入, 实现接收机价格瓶颈的突破和大规模生产。
3.2 加强广播生态系统各方参与者的协作
广播市场参与者众多, 各自有特定的利益, 矛盾和分歧普遍存在。模拟广播数字化需要广播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员共同努力, 包括决策者、管理部门、广电机构、网络运营商、接收机厂家、零售商和汽车制造商等。决策者和管理部门应寻求双赢局面, 使各方参与者都能找到动力去拥抱数字广播。要明确各方参与者的利益所在, 预测风险和不确定性, 并设法消除潜在的影响, 为各方参与者创造机会。2016年3月, 中国数字音频广播技术与产业推进工作组在京成立。这对于推动我国CDR产业链各方的合作, 共建互信, 树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3.3 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高质量多样化业务
由于数字技术频谱利用率高, 除了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立体声和环绕声节目外, 还可以利用节省的频率资源实现多种形式的数据增值业务, 如与广播节目有关的交通路况、歌曲资料、广告等图文信息, 以丰富数字音频广播内容的可听性和可读性。另外, 还应加强对数字广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如利用TPEG为用户提供交通路况信息、停车场信息、旅游信息等。积极尝试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混合广播业务。
3.4 扩大数字广播的网络覆盖范围和发射频点
目前, 全国范围的数字音频广播试点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后期在场外测试的基础上, 对于信号覆盖不到的地区, 应进一步扩大补点台站的数量。同时, 鼓励各省市启动当地广播节目的数字化覆盖工程, 扩大数字广播的发射频点和节目数量。虽然初期数字广播的用户极少, 但仍要坚定不移地扩大数字广播网络覆盖范围。国外的经验表明, 只有良好的网络覆盖, 才能让用户产生购买数字广播接收机的欲望。当数字广播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关闭模拟广播时, 数字广播的网络覆盖范围至少要达到与模拟广播基本相同, 包括主要路段。听众不会接受与模拟广播相比覆盖范围缩小的业务。为了保证已建网络的有效覆盖, 发射台站后期的运行维护费用必须长期得到保障。要加强对台站播出信号的监测, 从战略的高度确保信号不间断、高质量地传输和发射, 坚决杜绝因为听众极少而随意关停数字广播信号的行为。
3.5 加强对公众和相关产业的宣传, 加快接收机的普及
无论广电机构, 还是其他数字广播参与者,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要让民众充分了解数字广播这个平台带来的好处, 增加公众对数字广播的良好预期, 并建议他们购买数字广播接收机。这种宣传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可利用现有的调频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或第三方媒体进行宣传。既要对消费者进行宣传, 还要对汽车产业、消费电子产业等相关产业进行宣传。让消费者知道数字广播的独特性和丰富的节目内容, 让相关产业知道数字广播带给他们的机会。
3.6 加强与消费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的沟通
消费电子产业在广播数字化过程中, 为用户提供接收机等设备。尽管有许多专业接收机可供选择, 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收音机的可用性及价位。市场上应提供价位合理的接收机供消费者选择, 给低收入听众一个接触数字广播的机会。另外, 还需要提供各种不同价位和质量的收音机供不同消费群体选择。消费者不会购买感觉过几年就会过时的产品, 当生产、进口和销售收音机时, 切记要保护投资者权益, 否则不良的体验将会给数字广播带来负面影响。这可通过直接引入强制性数字调谐器或间接为检测合格的接收机进行宣传或张贴证书标志, 这需要广电机构与生产厂家、零售商的紧密合作。
尽管广播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 但广播并非汽车产业的核心关注点。数字广播对汽车产业并不重要, 除非用户购买带数字收音机的车型会有某种激励措施。广播产业的最佳合作伙伴是购车族, 因为他们对数字广播的需求将促使汽车产业积极回应。一旦市场打开滚雪球效应便会显现:汽车制造商竞相提供数字收音机, 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提供, 尤其在同一阶段面向相同阶层时。让汽车产业参与进来的理由是数字广播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安全性, 如利用TPEG提供交通旅游信息、导航和路况信息、交通事件、停车位和酒店等信息, 信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包括文字、图形、导航等。另外, 广播在应急情况下是最可靠的网络, 可以同时将信息传送到大量听众而不存在网络阻塞。
3.7 制定模数转换的准则与期限
模数转换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对参与者而言是一项挑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仔细规划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转换的细节不同, 但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转换的指导原则, 旨在向市场释放由各方参与者共同承诺的强烈信号。大多数情况下, 产业界希望整个转换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日程, 而广电机构大都比较慎重, 以避免在最后期限到来时无法完成转换, 给数字广播带来负面影响。确定模拟广播关闭的日期是模数转化进程最敏感的决定, 应认真研究并制定明晰、可测量的准则, 这样可以给参与各方明确的信号, 并指导其行动。
4 结束语
数字音频广播在欧洲国家和美国发展迅速, 我国也正在抓紧实施数字音频广播试点工程, 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R标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做好模拟广播数字化转换工作, 促进我国数字音频广播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三种主流数字声音广播系统的标准制定情况和发展现状, 重点分析研究了欧美数字声音广播发展的经验, 以期对我国数字声音广播的推广与应用有所启示。
关键词:数字声音广播,发展现状,DAB+,HD Radio
参考文献
[1]Market Insight Digital Radio 2016.Media Intelligence Service, February2016.
[2]Global Digital Radio Developments.Radio World International, March 2016.
现状与启示 篇11
一、香港“以子女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以社区为基地”的家庭辅导理念
香港公教婚姻辅导会辅导主任、资深的临床督导专家江任燕琼女士详尽地报告了香港近20年来家庭辅导的历程。香港是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在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对家庭服务(家庭治疗,家庭辅导)的需求日增。香港的家庭服务已经专业化并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家庭服务工作者不断涉猎不同学派的学说,国际知名学者纷纷访港,不少学者前往美、加留学,不断积累着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专业工作者自发组成研究家庭治疗的学会和训练中心,培育专业家庭辅导工作者。工作人员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西方的观点和技巧,本土化的家庭辅导方式日益发展。香港政府成立了社会工作者注册局,要求所有社会工作者注册之后才可以向市民提供服务。受训学员经实习后可获得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认可的专业家事调解员或家事调解督导主任资格。
香港在经历社会转变与金融风暴之后,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移民潮(由内地移民香港者日达约150名)造成“太空人”家庭,港人北上内地发展而出现两地分隔家庭,都对家庭成员造成很大的冲击。社会服务机构对此提供了各种创新的家庭服务:一是处理家庭或婚姻的服务,提供婚姻危机的热线和团队,以应付社会的需求。婚姻调解服务是通过和平协商的过程,由专业调解员协助离婚夫妇和平、合理地处理分居或离婚,帮助他们寻找共同的关注点,解决子女教养、生活、子女探望及财产分配等问题。由于离婚家庭多(每年接近20000宗离婚个案),不少家长成为单亲人士,社会福利署及非政府机构提供一系列支援服务,包括辅导、妇女庇护、职业辅导、儿童照顾和法律援助等。二足回应社会或家庭模式转变的服务。如为广州、香港两地分隔家庭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在移居前做好身心准备。协助新来港定居的家庭成员解决家庭及生活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愉快地融入社会。三是巩固婚姻或家庭关系的服务。如为有性爱关系困难的夫妇提供专业的性治疗服务,举办婚前讲座,协助准婚男女能更深入地认识彼此关系,为婚姻做出更妥善的准备。开展家校合作或亲子教育,推动不同地区委员会、学校及家长的合作,积极推广不同形式的亲子教育。
香港未来家庭服务将以崭新的方法在社区里提供理想的服务模式,其理念足以子女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以社区为基地。家庭服务的四个原则是:(1)方便大众;(2)及早发现或预防问题;(3)综合性;(4)伙伴合作。家庭服务的三种类别是:(1)丰富家庭资源:如开展家庭生活教育,提供教育性、预防性的服务,接触有需要的家庭,利用社会义工、自助小组开展服务等。(2)提供家庭支援:如情绪支持和短期个案辅导。(3)深入家庭辅导:如开展深入的、治疗性的家庭辅导及危机处理,成立“一站式综合家庭中心”(有需要的家庭只要一到家庭服务中心便可以获得服务,与社区合作,联结资源网络为家庭成员提供较全面而有效的服务)。
二、台湾家庭咨商(辅导)与治疗的发展、目标、理论基础和工作重点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的陈秉华教授总结了台湾的家庭辅导概貌。随着社会变迁,台湾的家庭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辅导与治疗的目标是增加家庭内个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感,维系家庭中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和谐完整。家庭辅导与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结合西方的家庭治疗理论、中国人家族主义以及社会变迁中台湾的家庭文化,发展适用于台湾的家庭辅导与治疗工作模式。家庭辅导与治疗工作的重点在于:协助家庭面对、接纳家人出现的问题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困难;协助家庭内的每个人了解自我或彼此的状态,增加对自我或彼此的了解与接纳;协助家庭了解家庭内不良的互动与沟通模式以及由此所带给个人与家庭的困难;协助家人了解、接纳家庭使用不良互动模式背后所隐藏的正向目的,认识家庭的正向资源;协助家人了解家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与社会的压力,了解家庭可使用的社会资源;协助家庭运用正向力量来面对家庭目前的困难,找到可替换目标;协助家庭了解与认可家庭内个人与家庭的改变以及意义;协助家庭持续改变以减轻或解除家庭的困难;协助增加家庭内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家人间情感的重新连结以及重建家庭的和谐与完整等。
三、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婚姻与家庭辅导正在起步
马来西亚博爱辅导中心创办人、亲子游戏治疗导师黄晋亮先生介绍了他们中心的工作。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2000年总人口为2220万人,华人占25.3%。华人社区的辅导起步于80年代。一般的辅导中心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家庭或婚姻的辅导模式,各辅导机构皆以其宗教取向、信念和对象群体实践其目标,以案主中心、亲子游戏治疗、现实治疗、家庭治疗模式为主,这些都是源自美国与香港的辅导模式。2000年底“博爱”开始推荐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艺术治疗和家庭与亲子关系层面的辅导模式,让家庭辅导更具系统性和全面性。
目前马来西亚的辅导境况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短缺。华人多有功利的价值观,一般的家长皆为儿女选择“有前途”的职业,如工程、会计、电脑和医生等,很少有父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选择冷门的心理、社工或辅导等助人的行业。直到近几年,冷门的行业才逐渐有人问津,才成为大学的热门课程,原因在于大学对心理卫生建设的日益重视,大学教育的开放和普遍化,还有就是留美、加、港、台、澳等毕业生回马的贡献。
二是华人文化的影响。华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如大男人主义、家丑不外扬、不苟言笑和不善抒发内心情感的民族性格,都是推动辅导教育的障碍。
三是资源缺乏。民办的辅导机构一般都不能得到政府在经济或人力资源上的援助,在推动工作时力不从心。
四是普遍问题增多。社会迅速改变,削弱了传统的婚姻、家庭与道德观念。近几年家庭暴力、凶杀、自杀等家庭悲剧频频上演,青少年逃学、离家出走、犯罪、吸毒、校园暴力、虐待儿童、强奸、乱伦、弃婴、失踪等事件也时有发生,皆与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情变、债务、吸毒、夫妻恩怨等有密切关系。
五是辅导前景看好。越来越多的本地大学开设心理、辅导及社工系,有的已开设了硕士课程。政府已于1998年正式成立辅导部门,考核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将辅导工作推向专业化。在处理多元种族、文化、信仰的社会问题中,政府更加了解到辅导对人民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经历了独立后的经济建设、金融风暴及最近的经济萎缩后,华人已开始认识到人活在世上,不单靠饮食、衣着、享乐,而更重要的是生、心、灵的平衡生活,因此也较愿意开放自己,探讨个人的内心。有识之士呼吁:(1)政府要从预防及教导角度援助有规模的民办辅导中心,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推动多元化的服务与培训。(2)私立的电台、电视台可设立资源中心,发挥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制作有关家庭、婚姻以及儿童、青少年等辅导专辑,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3)政府可为社会人士提供免费电话辅导热线和更多的求助渠道。(4)警方也可与这些中心有更密切的合作,为在危机中自杀的人士提供更迅速有效的援助。(5)政府可每年定期拨款给这些中心,为员工提供短期或长期的培训与研究工作。
四、对中国内地开展家庭辅导工作的几点启示
1.借鉴港、台和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工作经验,使内地家庭辅导工作与研究有良好的起点。
2.树立“以子女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以社区为基地”的家庭辅导理念。
3.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辅导资源,尤其是加强政府的经费投入。
4.扬长避短、洋为中用,建立中国化、本土化的家庭辅导工作模式和评估体系。
5.制定相应的法规与资格认定制度,依托高校专业师资,有步骤、稳妥地培训家庭辅导员。
美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启示 篇12
商流决定着物流, 物流反过来影响着商流。美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很高, 这与美国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受经济制约。通过分析美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特点, 对探索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以及如何创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近几年经济的波动性发展和不确定性持续影响着全球市场, 进而影响着3PL服务市场。2011年全球3PL营业收入比2010年增加了13.7%, 达到了6161亿美元, 反映了持续性的经济全球化对3 P L服务逐年在增加。美国2011年3PL收入达到1599亿美元, 占全球收入比例2 6 %, 收入增长速率为7.2%, 较低的收入增长数据表明了3 P L市场成熟度较高, 运营管理水平较高。
从成本的角度看, 物流成本占货主企业销售收入的12% (和去年调查数据一样) , 而物流外包成本又占物流成本平均39%的比例, 此数据与去年相比 (42%) 下降了3%。货主外包运输费的比例平均达到54%, 比去年下降了2%, 外包3PL管理的仓储运营费比例也比去年下降了3%, 达到了36%。数据下降的原因是受全球经济发展影响所致。全球经济的波动性直接影响着美国的3PL市场, 外包占物流总支出1的比例和外包3PL管理的仓储运营费的比例均比去年下降5%, 也说明成熟的市场更易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波动使物流方面的投入也下降了1%。
通常全球经营的公司选择自营的不太多, 仅占比例22%。而对3PL的调查结果表明3 7 %的货主会选择回归自营物流业务。这一数据表明了自营物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也说明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选择自营物流是有原因的。
在战略采购方面上, 平均5 8 %的货主企业正在减少使用的3PL数量。但是, 72%的3PL认为货主企业正在减少使用的3 P L数量, 比货主 (5 8 %) 认为的比例高出不少。尽管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外包或者自营的比率保持稳定, 但美国的货主企业将会增加使用外包物流服务。
全球范围看, 平均86%的货主认为与3PL关系是成功的, 并且有平均超过一半 (56%) 的货主认为3PL的服务会使公司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87%的3PL也认为货主使用3PL会使公司经济效益得到持续增长。美国9 0 % 的货主认为与3 P L关系良好, 94%的3PL也认为与货主关系是良好的。从全球范围货主使用3PL服务所获得的益处也可以看到二者的良好关系。通过与3PL的合作, 货主的物流成本降低了15%, 物流固定资产减少了26%。虽然在指标订单完成率和订单准确率上有一些波动, 并且比过去几年的数据要低些, 但货主使用3PL的好处比较明显。
调研表明, 71%的货主企业对3PL的开放性、透明性和沟通性很满意。但是仅有63%的3PL对这些指标感到满意。几乎所有的3 P L (近97%) 认为客户希望他们要更有敏捷性和柔性, 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挑战。但是仅67%的货主认为3PL服务商能满足这点, 数据差异表明彼此间的沟通不够。
两年前, 超过一半 (56%) 的货主认为已经与3PL建立了共赢关系, 但是去年该数据下降到42%, 今年又下降到37%, 对于第三方物流而言, 超过一半 (54%) 的人认为他们已经和客户建立了合作共赢关系协约。
调研数据表明, 41%的货主希望能与其他公司甚至竞争对手合作以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服务的提升, 该数据比去年下降了3 %个百分点。原因不是说货主认为合作不重要, 而是双方对如何进行合作还未达成共识, 认为应该建立一种行业标准来进行, 而不是开始只有少数量的合作者参与, 通过如证明概念或把平台推广给其他公司的方式进行。另外货主更喜欢与3 P L在战术或者运作而不是战略方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3PL已经依据市场开发了许多新服务以便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 然而货主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服务多是事务性的活动、运作性的活动和重复性的活动。就全球区域而言, 国际和国内运输、仓储服务、货运代理和代理报关服务所占比例最多。最不常使用3PL服务多倾向于战略、面向客户、集成IT服务等, 如订单管理与实施、IT服务、供应链咨询服务、车队管理、客户服务和4 P L服务等。另一个较少使用3PL提供的服务是与服务有关的可持续供应链或者绿色供应链, 仅占6%。调研表明, 52% 的货主认为燃油效率和碳排放已经成为他们选择3PL物流服务时考虑的重要部分, 但仅有26%的货主依赖3PL提供可视化的燃油效率和碳排放信息。
通过3PL提供的信息技术功能上也可看出来货主更倾向于使用3PL提供的战术而不是战略方面的物流服务。货主认为3 PL应该具备以执行为导向的信息技术功能和流程, 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或配送中心管理与可视性等方面, 而对支持战略和分析服务的技术需求比例较低。这说明一方面美国的物流信息技术很发达, 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发和采用新的物流信息技术时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以降低自身的运作成本。
对我国3PL发展的启示
虽然近几年我国少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如中远物流, 但总体的差距仍然不小, 一是物流市场需求不足;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特别是一站式的全球物流服务;三是基于全球物流运作和战略发展的能力和经验缺乏, 很多企业规模小, 技术和设备也较差;四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为此,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途径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 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通过建立现代物流行业规范, 促使小于规模经济的物流企业转型;通过修订和完善各种法规和政府行为, 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 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 推动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要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优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的服务, 同时要鼓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
我国目前数据搜集平台还未建立, 已有的很多数据还收费, 很多政府网站已有数据陈旧, 分类粗糙。对物流的研究也多体现在宏观方面, 对微观或者个体企业的调研、数据的分析等较少, 加上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较少, 导致目前多数人对物流研究定量分析难度较大, 多是宏观定性分析, 而这点和国外相比恰恰相反。因此, 各职能部门建立数据搜集平台, 制定合理评价指标体系, 设定专门机构和技术人员负责数据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同时期刊杂志应多鼓励科研教研人员对自身专业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制定凡是定性或者宏观研究的论文原则上不予发表的规则。
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出现瓶颈的制约因素较多, 有产业发展环境方面的, 有物流设备设施方面的, 有自身管理水平方面的, 也有企业文化内涵方面的。比如生鲜电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很多电商企业希望抓住国家的政策优势, 大举进入生鲜行业, 有的走高端路线, 定位白领消费者, 销售国外进口食品和有机食品, 有的走百姓路线, 定位社区千家万户, 销售生活必须的蔬菜、油、水果等产品。目前很多的电商自建自己的冷库和购买一些设备, 不能与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冷链物流企业应转换角色, 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技术与管理能给客户带来什么, 而不是单纯的炫耀自己有什么设备, 什么技术。解决这个问题途径是建立全产业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标准化服务流程, 设计有效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动态评价专业物流与其客户之间的运作管理水平, 促使双方共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能力, 降低全产业的交易成本, 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现状与启示】推荐阅读:
舆论监督的现状与启示07-06
香港的对外贸易推广现状的分析及启示08-02
思考与启示05-16
融合与启示05-24
调查与启示05-27
特点与启示05-28
启示与反思07-27
经验与启示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