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启示

2024-10-31

发展与启示(共12篇)

发展与启示 篇1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其发展过程, 而且有一定的秩序存在。它的背后有一套有效的机制在运转, 用现在的话来讲, 即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为其建立了有序的环境, 然而再进一层, 可以说是由于其背后存在法治思维的管理。因而应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并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1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依照法律处理国家政务的治国方式, 即称法治。其内涵与特征可从五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是良法, 其目标和出发点, 首先是自由、人权、正义、秩序等一系列价值的体现, 以人为起点, 以人为终点, 其中的红线是保持人的尊严; 二是体现民主原则, 使各项权力受到相对的约束; 三是以法为最高权威, 任何组织、个人必须遵守; 四是以其作为手段进行各方面的控制、治理; 五是形式上具备公开、公正、普遍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认为哲学即是研究存在与思维二者的关系, 思维作为本质或不作为本质, 都是人脑中的理性的一种参与对事物进行解析的工具; 法治思维, 即是按照法治观念、逻辑进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由于法治思维也是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发展为基础, 所以应该运用唯物史观来进行历史解析, 将其复杂的脉络搞清楚。

2西方历史上法治思维的演变

2.1从传统的角度看

在西方, 一切与思想相关的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因为当时这个文明国度吸取了人类思想的各种精华, 并且从中开始了对万物的思想, 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文所论述的法治思想, 在那时是古老的政治理念之一, 在柏拉图的体系中, 将法的统治列于哲人王之后,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尤其是其《政治学》对法治展开了命题研究, 并为其规定了条件: 一是普遍服从, 二是良好法律。在法治与人治关系的探讨中, 亚氏对所谓的六大政体 ( 民主、贵族、僭主、君主、共和、寡头) 展开了具体分析, 认为可能有一种混合政体较好, 并且严厉的批判了其师的政治主张与法治观念。从古希腊七贤开始, 就在研究自然哲学, 并为其建立一系列秩序, 因而其思想主法、思维方式, 对于整个以后的法治思维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罗马时期, 由于帝国的形成与发展, 罗马法的法制历史是西方法治思维的重要遗产, 其中最主要特征: 契约精神、城市自治、衡平原理等, 这些都反映出其理性、务实的一面, 由于其统治方式与对于权力运用之事非常灵动, 所以出现了罗马帝国, 并且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余波至今犹在。罗马时期人们对于宗教的运用, 是利用宗教性为其管理出力, 所以, 不应该忽略掉其中的宗教性质。

在中世纪, 以教会作为发展形态, 主要集中于道德伦理, 所以, 此时的法治思维转向十分明确, 而且总是社会问题与思想问题, 诸如财产、婚姻、继承等, 所关注的面更广。但其消极性也较大, 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发展。

2.2近现代西方法治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15世纪末期新世界的发现、世界市场的开辟, 直至近代工业的兴起等, 都十分有利的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更大面积的城市化, 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 其思想更为自由、大胆, 在整个的法治思维发展方面, 更趋向于人的一面。

在17—19世纪晚期,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处在自由竞争时期, 此时也是法治思维的形成时期, 尤其是经历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 那种理性的冰冷的分析与推理, 更加重了对于法律的研究, 诸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都是研究法制的集大成者, 而且对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起到了思想上推波助澜的作用, 尤其是卢梭对于欧洲的影响、孟德斯鸠对大西洋另一侧的美国的影响更大, 而且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被称为 “最自由”的国度。

在19世纪末期至今, 是其法治思维的发展与成熟期,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垄断渐渐形成, 帝国主义思想突出表现, 但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法治思维应用, 而且进入了对各种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时期, 各个专业也开始了分工期的繁荣发展, 各门学科都因其专而不断地出现新思路、新见解, 由于这些因素, 对于法治思维的影响也比较大, 而且由于其宪法、民法、刑法、金融法、经济法等都不一而足, 所以渐渐出现了更高水平、更为人道的法治反思, 甚至提出了 “禁止死刑”等。从其历史发展可以看出, 主要是权利、权益、效益。因此, 应该认识到人道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向社会利益、群体利益方面的平衡发展, 也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其发展与演变的深度、主题的变化、渐渐趋向于完善的优异性。

3中国法治思维的由来与演变

首先, 在春秋时期有管仲的法治思想; 《管子》这本书讲的很多, 尤其是其法治思想突破了西周时期的惩罚方式, 并且有以物代罚, 重商贾、重生态等, 其思想庞杂而具有淳朴的人与自然相合、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后来朝代发展中, 诸如律条、典籍、刑部、皂隶、刑场、衙门等, 都可与现代的依法治国中的各个部门可以进行对应研究。但应该认识清楚, 在我国古代的管理制度与体系之中, 社会关系格局的设置与整体制度的建立, 都是以人治代替法治, 因为, 表面上看是以儒为代表, 实质上却行的是法家之实。另外在真正的法的实施中, 又是以统治者的思想为主, 因而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古代的法, 从字的起源上, 从整体的发展上看, 都与今天所说的法治思维、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区别, 应该进行专门研究。

其次, 在近现代, 被侵略导致对西方的法律观念的吸收较多, 而且, 在各个革命时期或变革时期, 都在努力尝试“宪法”精神的实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才在1954年彻底颁布了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其中体现了法的精神, 虽然在“文革”时期受到了一些阻碍,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已经实现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行的正确道路, 并且以法治国是其核心。

4历史启示

从文明的角度分类, 现代社会两大主流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 尤其是近五百年来, 西方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东方文明的痛苦之上的。其原因并不是毫无根基, 一方面是由于其侵略本性, 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其引以为豪的各种思想体系。从西方法治思维的角度看, 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是, 以法为基, 进而提升人民自由、民主、幸福、公共福利, 建立平等、保障各种人权、财产权、个人隐私等。从中国法治思维角度看, 古代一直是以 “儒外法内” 为治国的主导思想, 可以看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欧美一些国家, 都是以法立国、以法治国、以法为人民各项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然而, 由于时间、空间上的错位, 各个地区都形成了自身的独具特色的法治观念, 而且由于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也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法治思维体现。

应该认识到, 法治思维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 应该及时地对其进行一些修正, 同时应该将其付诸于实践, 将其作为法律建设方面的一个理性工具, 正确理解它的价值, 并且利用它调节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与矛盾, 引导与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

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虽然有了很大进展, 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进行丰富的内容与问题。因此, 应该以社会发展现实为基础,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努力去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

5结论

总之, 对于法治思维的研究, 应该以历史眼光进行切入, 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并且应该认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决定关系, 并且利用科学的唯物史观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中的学科发展进行解析, 从中分析出一些有意义的部分, 对其进行分析与综观, 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同时, 也能够使人们更好的去理解法律的意义与其中的基本内涵, 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遵纪守法。

参考文献

[1]韩秀桃.历史启迪与现实境遇:当代中国司法独立的价值取向[J].清华法治论衡, 2012 (20) .

[2]徐雨飞.中国政治哲学中的“天道仁礼”与中国外交战略[J].当代亚太, 2014 (1) .

[3]张清.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2 (2) .

[4]分丕祥.区域法治发展与文化传统[J].法律科学, 2014 (5) .

发展与启示 篇2

时间:2008-7-3 16:09:06作者:陈振宇

摘要:治理理论是当今多门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它是在对传统官僚制治理模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治理,相比先前统治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公共治理更加强调自由的价值,推崇诉求的多元化和彰显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作为西方社会后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治理理论是西方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体现。虽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它为公共管理的创新和政府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关键词:治理;公共管理;合作网络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一词已成为当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词汇。从学术界到实践界都在广泛地运用治理理论来理解现实并解决问题。治理理论的谱系主要有两条发展线路:一是世界银行针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建项目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而提出的治理危机的概念。这种治理理论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国家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下降导致的治理危机是这些项目无法发挥效益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条发展线路是战后随着公共问题的复杂化,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同时,凭借政府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领域开始了从一场“统治”到“治理”的广泛变革,强调私营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各类公民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面对治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在西方学术界,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一、治理的内涵

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适并能采取合作行动。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安排。

世界银行的定义:治理是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资源中行使权力的方式。治理的内容主要有:构建政治管理系统;为了推进发展而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资源中运用权威的过程;政府制定、执行政策以及承担相应职能的能力。

联合国开发署的定义:治理是行使经济、政治和行政的权威来管理一国所有层次上的事务。它包括机制、过程和制度。公民及其各类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利益、行使合法权利、承担其义务以及弥补他们之间的差异。

罗兹(Rhodes)对治理的概念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他认为“治理”在当代主要有六种用法:最小化政府: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减少政府的范围和公共开支。

2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同时适用于企业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新方式。新公共管理: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和激励结构引入政府部门,用更多的“掌舵”代替“划桨”。作为“善治”的管理:它从政府的合法性和管理效率上定义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的能力。社会-控制系统论的治理:它以一种有别于传统等级制的新的结构或模式来定义治理,政府不再是金字塔顶端的那个发号施令者,而是与其他行动者彼此依赖的网络中的一个结点。自组织网络的治理:由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共同组合而成的问题导向型的网络,在这种网络中没有权威的自主与自治是其特征。

二、公共治理的三个视角

(一)从政府管理的新方式的角度来看待治理

这一观点是与新公共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公共管理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被视为是市场化条件下的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它着力于在西方社会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的官僚制公共管理模式有效性的质疑,认为机构林立、缺乏创新、行动缓慢、难于复杂而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已经成为其继续进行有效社会管理的障碍。新公共管理主张采用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

然而,学者们意识到,在传统官僚制模式的社会管理方式无法应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管理体制本身。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公共问题日益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已经大大超越了政府的边界,在政府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和管理技术,提高政府部门的运行效率并不能有效解决政府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到政府之外去寻求答案。

(二)将治理视为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

与前一种观点不同,这种观点将政府排除在治理过程之外,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埃利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证实了,一群相互依赖的当事人在管理公共池塘资源时的确可以建构自己的网络,“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在政府的权威之外的公民团体,社会的各个部分建立起一种以参与者共同利益为目标导向的治理结构,它通过自我协调、自我整合和自我满足,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化的、不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维护网络运行秩序的不再是来自政府层级结构单向施加的命令,而是平等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和互动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由于它将政府排斥与治理过程之外,甚至将国家放在公民社会的对立面,所以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判。他们认为在解决集体问题和提供公共产品以至于构建自主网络方面,政府依然有其行动的空间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将治理视为由政府和其他参与者构成的合作网络

承接上述学者的观点,它将政府和各类公民组织作为平等的参与者纳入治理的过程,将对其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协商互动中形成的合作网络的管理视为治理的本质。它一方面承认了政府本身在处理公共问题上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认为由公民社会中,各类公民组织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网络应当作为应对和解决公共问题的基础结构,同时也强调一个负责、高效、法治的政府的参与对合作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这种观点结合了前面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完整的描绘出来相互依存时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对当代公共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所以日益得到学者们、官员们、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承认。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指的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其他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重新构建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治理就是从垄断公共权力到分享;就其他行动者而言,治理就是从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的主体。这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一一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

三、治理理论的思想内涵

(一)公共治理强调了自由的价值

相对于新自由主义积极的自由观,公共治理所强调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是一种

“独立于他人的专断意志”的状态。在公共行政中,最容易侵犯他人自由的,就是政府的意志,和保障这种意志得以实行的政府权力,因此限制政府权力成为公共治理各种的焦点。现代福利国家,鼓励了个人对政府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国家更容易实施控制。国家过深的涉入资源分配,侵犯了个人对私有财产的绝对支配权。“大政府”造成的行政权力的膨胀,破坏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同时也引发了官僚制的扩张„„以上种种损害了个人追求自由的观念与能力。公共治理重视政府以外公民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主张有限政府,要求重新建立公共权威、分享公共权力、参与公共事务都体现着消极自由的理念。其目的正是为了反对福利国家的扩张对自由造成的损害。

(二)公共治理彰显了公共性

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角色定位,同时宣称没有包容和参与,公共性就会堕落为狭隘性和私利性。只要共同的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各种社会行为主体都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治理中。这是公共利益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因而,公共治理重视公民社会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作用,将政府与这些组织在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合作作为促进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

就政府而言,如果用“民有、民治、民享”来概括其公共性的话,“民有”说的是政府权力是来源于公众让渡的权力。“民享”说的是既然是公共性的权力,政府权力就应该以服务公众、维护社会公益为唯一宗旨。公共治理在这两点上都只是沿袭了西方传统的观念。而公共治理的突破在于“民治”上,传统的“民治”是指公民通过代议制定期选举,组织政府,监督政府。公共治理进而要求社会自主自治。政府只应做个人和社会不能做好的事,剩下的事应该留待自组织网络自主治理。这是由代议制民主向参与式民主党跃升,提供给人民直接治理国家的实践机会。

(三)公共治理推崇诉求的多元化

公共治理的多元诉求在西方传统的思想脉络中来源于自由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从来就以个人主义为逻辑起点,强调差异性就是必不可少的价值,绝对不能因为社会一致的要求而牺牲差异性。它主张通过向社会其他组织开放国家对内主权中的行政管理权,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公共治理的多元诉求体现在四个层面上。

政府治理工具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外,以市场为核心的治理工具和机制,财政性工具与诱因机制,管制性工具与权威机制等都可以作为政府治理的手段,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形态。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方面都没有单独应对所有公共问题的资源与能力,另一方面又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比较优势。各尽所能成为实现良好治理的前提条件。

公共权力的多中心化:要实现各尽所能的良好治理,就必须让治理的各个主体参与权力度分享。在立体的合作网络中权力的网络化分布,形成了对政府权力的强有力约束,保障了其他治理主体在治理活动中的独立。

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合作:主体的多元化可能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对抗与对立。然而,公共治理是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的合作网络管理。共同的目标,与相互信任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协商对话的行动方式,确保了合作网络成员之间能够精诚合作,弥补各自不足,在公共利益中携手共进。

四、简短的评价

公共治理是西方社会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对传统的官僚制的管理的反思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它是政府、企业、社团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在治理过程中,主要依靠网络权威,与非强制性权力协作进行管理。

然而,虽然经过二十余年在理论与实践反复探索,治理理论得到的蓬勃发展,并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有力的理论指导,但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的反思治理理论时,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其内在的困境。

鲍勃?杰索普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合作是共同治理的基础,但过度强调信任与合作,会造成创新意识的衰竭和适应力的退化。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有效网络管理的前提是多元权威之间的互信与合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严格控制治理网络的组织数量,即使网络保持一定的封闭性。但封闭性不仅会将一些潜在的成员排除在体系之外,而且也不符合平等、协商、开明等网络管理原则。

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可治理性要求制定和遵守稳定的网络运行规则、利用过去的经验提高治理的绩效,这与灵活性相冲突。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元、瞬息万变要求不断摒弃过去的经验并适时改变网络的运行规则。

责任和效率的矛盾。明确责任是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部分,但过分强调责任归属不利于开展高效的合作活动。

欧洲云计算发展策略与启示 篇3

欧盟委员会:关注顶层设计

欧盟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在欧盟层面建设统一、标准化的云计算服务,充分释放云计算服务潜力,缓解信息基础设施使用率低、资源需求分散、重复建设严重等现实问题。

2012年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云计算公私伙伴关系行动计划”,通过公共采购的方式加强公共部门和私有机构的合作,为云计算的商业化应用提供示范导向,增强公众使用云计算的信心。该行动计划初期,欧盟委员会投资1000万欧元,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研究云计算采购基本规则,包括云计算采购标准、云计算安全和激励竞争的措施等;第二阶段提出云计算采购实施方案;第三阶段在欧盟范围内实施云计算。

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发挥欧洲云计算潜力”(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cloud computing in Europe)战略,旨在推动欧洲地区云计算发展进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欧盟委员会及成员国共投资450亿欧元用于云计算建设,预计到2020年,在欧洲地区累计新增380万个就业岗位,创造9570亿欧元的产值。

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该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包括筛选技术标准,使云计算服务在用户互操作性、数据便携性和可逆性方面得到保证:支持在欧盟范围内开展“可信赖云服务供应商”认证计划:正式启动在欧盟成员国和行业间建立“欧洲云伙伴(European Cloud Partnership)”合作关系,通过公共机构采购云计算的方式塑造欧洲云计算市场;设立云计算服务水平协议,解决数据保存、数据披露、数据传输、数据所有权等问题,欧盟委员会希望通过专家详解数据保护方面的复杂法律问题,开发一套全球性隐私标准来消除云计算使用者的疑虑。

2012年10月,在“发挥欧洲云计算潜力”战略基础下,欧盟委员会提出“云计算发展战略三大关键行动”建议,进一步突出规范和简化云计算标准,加强在数据保护、网络安全、信任举措、云计算互操作性、宽带部署、在线服务等核心环节的推进力度,推动部署公共行业率先参与云计算国际对话与合作,加快云计算技术研发创新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法国:打造龙头企业

为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及尖端技术创新,法国政府于2009年启动“未来投资计划”,总投资3500亿欧元,涉及高等教育、科研、工业及中小企业、数字经济等战略性优先领域。在“未来投资计划”框架影响下,法国政府整合数字经济建设主要参与企业,筹划“法式云计算”项目。

进入2012年,法国政府通过国家信息基金投资1.5亿欧元,推进面向政府、企业、公共机构的开放、安全、可信任的云计算服务。由法国政府牵头,组建起两家云计算联营企业,一家联营企业面向公共部门,由法国移动通信运营商Orange与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泰雷兹集团(Thaies)组成,总投资2.25亿欧元,其中Orange作为第一大股东,投资1亿欧元,法国政府占33.3%股权。Orange及泰雷兹集团在数据安全、数据追踪及可信度方面的专长将在该云计算项目中得以发挥,新组建的公司将对用户按需提供云计算处理、存储等,利用开源代码开发相应的软件,鼓励开放性、交互性及标准化,并提供较高层级的安全保障。

另一家联营企业服务于大型集团和中小企业,由法国移动通信运营商SFR与计算机制造商布尔集团组成,其中SFR拥有47%股权,法国政府及布尔集团分别拥有33%和20%股权。促进云计算企业壮大之时,法国政府没有忽略对由云计算引发的数据安全与保护问题的重视,积极研究相应对策,并决定将与数据安全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交给法国本地企业实施,为法国企业积累云计算系统建设与服务经验提供条件。

英国:突破安全瓶颈

英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推广政府云(G-Cloud)项目,投入6000万英镑,设立云服务组、安全工作组、商业工作组以及数据中心联合计划委员会,协力推进公共云服务网络建设,以期通过政府示范带动,吸引众多科技新创公司的加入。

2013年伊始,英国政府决定为国内13个云计算研发项目拨款500万英镑,以应对阻碍云计算商业化应用的若干安全问题,解决云计算服务互操作性,允许企业使用多个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服务,通过建立混合型服务,免除更换云计算供应商引发的数据迁移问题;提高数据恢复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注重隐私保密,需要确保数据完整性的应用领域:提升云计算用户安全性,尤其是在用户身份验证方面取得突破。此前,英国政府向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拨款450万英镑,通过举办“云中革新(Innovating in the Cloud)”竞赛,吸引企业参与云计算项目建设。

俄罗斯:推动国家级平台

为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改善商业环境、消除信息不对等状况,俄罗斯政府在其《信息社会(2011-2020)》规划中,将构建云计算平台列为信息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项目之一。

目前,俄罗斯云计算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计划建设20个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软件平台,并投入4.76亿卢布构建国家级数据处理配置平台,建设重点包括提升“软件作为服务”(SaaS)模式下软件应用安全与规范:在国家软件平台基础上为政府机关设计一整套软件服务标准,覆盖文件协同处理、公共网络数据存储和软件开发工具:促进国家网络软件服务与提供云软件服务的大型商业资源能够相互兼容。

毋庸置疑,云计算产生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潜力不容低估,欧盟委员会及欧洲地区多个国家期望通过政策手段推动云计算快速发展,抢占云计算产业先发优势,为世界其他地区发展云计算提供了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

促进云计算发展,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合适的政策措施。欧洲地区的云计算发展策略大多采取政府示范主导,企业广泛参与,最终走向民众的路径,政府先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源,让企业熟悉相关技术后加入云计算平台,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信心。从建设投入资金角度看,通过公共资金和企业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完成,既有利于政府节约开支,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

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发展启示 篇4

张新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博导、会计学教授。资深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FCCA),资深澳洲注册会计师,资深香港注册会计师。

1999年至2010年间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曾经为长江商学院、清华大学EMBA项目主讲《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是中国EMBA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教师之一。曾担任格力电器、五矿发展、中国北车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十余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因提出并不断完善企业财务质量分析理论而成为中国会计与财务管理界的杰出学者。其专著《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等在中国会计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主要研究领域:企业财务质量分析;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等。

融资约束是公司财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Fazzari et al(1988)首次研究该问题,并给出定义:融资约束是指在不完美资本市场的情况下,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导致企业投资过于依赖内部资金,进而造成投资低于最优投资水平的现象。自Fazzari et al.(1988)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开辟性的研究之后,相关领域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一批学者们首先建立了不同的融资约束研究模型;后人在前人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再之后,更多的学者进入到融资约束研究领域,不断将新元素纳入到融资约束模型中;在扩展融资约束领域研究边界的同时,也造成融资约束研究线索的分散化。

一、融资约束经典模型

由于融资约束本身很难准确数量化,所以早期学者们的研究重心在如何构建合适的融资约束模型来度量企业的融资约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早期的投资-现金流模型、KZ模型、现金-现金流模型和较新的WW指数、SA指数。下面分别详细综述。

(一)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是由FHP(Fazzari,Hubbard&Petersen,1988)提出来的,他们的核心观点是融资约束程度可以由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间接度量——敏感性越大融资约束程度越严重。具体而言,他们以股利支付率为先验分组指标,将美国1984年上市的421家制造业公司,按照此前10年不同的股利支付率分为3组:第一组是连续10年股利支付率都小于0.1的公司,为融资约束程度最重的一组;第二组是10年股利支付率为0.1-0.2之间的公司,为融资约束程度中等一组;剩下的公司为第3组。之后,他们分别检验了这3组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发现这3组现金流敏感系数都显著为正,且敏感系数与股利支付率——融资约束程度——成正比,这也就证明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可以作为融资约束程度的度量工具。与FHP类似,Fazzari和Petersen(1993)、Gilchrist和Himmelburg(1995)参考FHP(1988)的思路,利用不用的样本得到与FHP(1988)相似的结果。

FHP(1988)使用了股利支付率这个企业内生变量作为先验分组标准,后来学者开始试图利用公司的外生特征变量作为先验分组标准来研究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Hosh等(1991)选取日本制造业公司,将样本分为集团成员公司和单一公司。研究发现,集团成员公司投资支出与现金流敏感程度相较单一公司。他们的解释是集团成员公司可以通过与主银行保持合作以及分享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减轻融资约束程度。Schiantarell等(2000)发现意大利的单一制造业公司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也比大商业集团成员公司的更严重。所有这些结果都支持FHP的结论。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FHP提出的用投资-现金流敏感度量融资约束程度的方法提出质疑,其中最有代表的学者是Kaplan&Zingales(下文简称KZ)。他们的理由是,经过函数推导认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并不一定与融资约束程度成单调正比,因此不能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度量公司融资程度。同时,KZ认为FHP(1988)利用股利支付率作为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先验分组指标也是不准确的,他们举出固定股利政策的企业作为反例——这些公司即使在面临临时的融资约束情况下,也不会改变其股利支付率。

在质疑FHP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方法的同时,KZ首次提出应该利用企业综合的——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来度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

(二)KZ指数模型

KZ收集公司年报及其附注、告股东书、管理层关于经营和流动性的讨论中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将这些信息汇总成总观察值以确定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并将公司每一年度观察值划分为五组:非融资约束组、可能非融资约束组、或许融资约束组、可能融资约束组和融资约束组。之后,KZ用新的分组标准对FHP(1988)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分组,并检验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的关系,发现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反而低,得出了与FHP(1988)相反的结论。

Lmaont等(2001)参照KZ的研究思路,利用次序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利用营业现金流量(Cash Flow/K)、资产负债率(Debt/K)、托宾Q、股利支付率(Dividends/K)及现金持有量(Cash/K),构造了KZ指数:KZ=-1.002 Cash Flow/K+0.283Q+3.139Debt/K-39.368Dividends/K-1.315Cash/K。并以KZ指数度量融资约束,研究融资约束与股票回报的关系;利用1968~1997的美国样本数据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公司的平均股票回报率低。

(三)Cleary多元判别模型

KZ模型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KZ模型存在的缺点,并试图改进。Cleary(1999)基本认同KZ的结论,但同时认为KZ的分类标准较为主观且样本数量较小,因此,他采用了更为客观的多元判别分析法,计算融资约束指数,并将之作为融资约束的度量。

具体而言,他首先根据公司股利支付率是否比上年增加、减少或不变将1987~1994年1050家美国公司预分为三组;然后,以流动比率(Current)、固定利息保障倍数(FCCov)、财务松弛(Slack/K)、净利润率(NI%)、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Sgrowth)和资产负债率(Debt)六个财务变量,运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得到判别值为融资约束程度的分类标准,判别值高的公司表明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低。其中判别值ZFC由如下公式获得:

利用上述等式,可以算出每家公司每年的ZFC值。之后按ZFC排序来确定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具体地,不受融资约束的公司是每年ZFC排前1/3的,可能受融资约束的公司是中间1/3的,受融资约束的公司是ZFC排最后1/3。最后,对不同融资约束分组下企业投资与内部现金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融资约束较轻的公司的投资支出反而更依赖于内部现金流,与FHP(1988)结论相反,支持了KZ(1997)的观点。

当FHP与KZ、Cleary争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是否能度量融资约束程度时,Almeida、Campello&Weisbaeh从公司现金持有量的角度,提出了另一种全新度量融资约束程度的敏感性方法: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四)现金—现金流模型

Almeida、Campello和Weisbaeh(2004)(下称ACW)将度量融资约束程度的视角由公司投资政策转向公司现金持有政策。Christopher F.认为ACW的现金-现金流模型是一个突破性的度量融资约束程度的路径方法(a path-breaking design for evaluating a firm’s financial constraints)。

ACW认为融资约束企业在面临投资机会时,会将更多的内部现金流以现金持有的方式留在企业内部,以预防未来出现现金短缺对投资造成威胁。因此他们认为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现金持有-现金流敏感性越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可以区别公司为融资约束还是非融资约束。他们利用美国1971~2000的制造业样本并验证了他们的结论。

Bates等(2009)研究发现1980~2006年美国企业现金占比总资产从10.5%增长到23%,他们认为可以从融资约束角度解释这些超额现金储备。Ozkan等(2009)利用英国公司为样本也发现了受融资约束的公司,其现金持有量越多。

2005年之后,有学者开始尝试利用多元变量法构造衡量融资约束的指数,以更“直接”的方式度量融资约束程度。

(五)Whited Wu指数模型

Whited Wu指数简称WW指数,是由Whited和Wu(2006)在研究融资约束与股票收益的关系时提出的,他们通过对欧拉投资等式进行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进而构造了新的度量融资约束的指标——WW指数。该指数选取现金流比率CF、负债比率LEV、总资产LNSIZE、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SG、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SGind和股利支付虚拟变量DIVdummy这6个指标的线性组合作为外部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其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GMM方法的优势是无需同方差假设,也不用线性无关和正态分布的假设,方法本身就可以对异方差性和自相关的存在进行调整,由于以上优点,国内外学者Li(2011)、Chen and Wang(2012)、Bao、Chan and Zhang(2012)、顾乃康、万小勇和陈辉(2010)和鞠晓生、卢荻和虞义华(2013)等人的研究均采用了WW指数法进行了融资约束的衡量。

(六)Size Age指数模型

Size Age指数是由Hadlock和Pierce(2010)提出的。在他们的研究中,首先质疑了KZ指数,认为KZ指数在计算准确性和适用性上存在问题;之后,他们提出企业的规模(Size)和上市时间(Age)是衡量融资约束的特别有效的指标,并利用这两个指标构建了SA指数;最后,利用稳健性检验指数的有用性。

SA指数绝对值越大代表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情况越严重,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ZE为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的自然对数,其值用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进行度量,单位为百万元;AGE为公司上市至今的时间,单位为年。

SA指数的优点在于利用企业的规模和年龄作为构建衡量融资约束指数的元素,不仅十分符合直觉,更可以避免内生性问题。这也是SA指数的创新之处。

二、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研究

在前人解决了如何度量融资约束的基础上,后来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研究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表1归纳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研究。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因素。同时各个因素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学者们在并列细分领域的研究不断扩宽融资约束大研究领域的边界。

三、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融资约束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学者们普遍认为融资约束会导致股票收益率的变动,但他们在融资约束是能给公司带来更高的还是更低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率问题上看法不一致。Lamont(2001)检验了1968~1997的美国制造业样本,研究认为高融资约束公司的平均股票收益率偏低,同时不会给投资者带来超额风险溢价,Lamont对此的解释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而Whited&Wu(2006)不同意Lamont的观点,他们发现融资约束程度高的公司股票收益率也高,且测算出融资约束能带来2.18%~2.76%的超额风险溢价。Jaehoon(2009)细化了这一研究,他认为企业的债务能力是影响融资约束企业股票收益率正向显著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对于非融资约束公司,债务能力对其股票收益率没有影响。国内学者武磊(2011)利用中国数据得出了融资约束与股票收益率负相关的结论,他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的非融资约束企业往往同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现象,从而导致投资者更高的预期收益率。

(二)融资约束对创新的双面影响

传统的战略弹性理论和资源观认为良好的融资环境是保证企业创新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基础,即融资约束会限制企业创新所需资金。Hall(1992)实证发现了R&D投资与现金流显著正相关,由此证明R&D投资主要来自企业内部资金。Himmelberg(1994)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由于外部的融资约束,R&D投资主要依靠企业的内部资金。

进入2000年,逐渐出现不一样的观点。创新理论认为人脑智力在外部资源约束下更具创造力;代理理论认为融资约束可以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从而使R&D投资更有效。Baker(2005)实证证明了资源受限的条件下,企业的产品开发更有创新性也更加成功。我国学者毕晓方(2010)发现我国的非融资约束企业,由于财务松弛原因,创新效率反而更低。

Martin Hoegl(2008)研究试图调和对立的两派观点。他认为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是单调正相关或负相关,而是会根据企业所处情境变化的。为了发挥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企业应做到有统一的项目目标、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充分调动成员的能力。

(三)融资约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1. 融资约束与大宗商品价格风险对冲:

Adam&Tim(2009)通过研究采金业,发现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公司会采用买入或卖出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对冲金价的波动风险。融资约束最轻的大公司一般采取买入看跌期权的方式,而中等融资约束程度公司往往采取卖出领式期权的方式,融资约束最严重的公司会采取卖出看涨期权的方式。

2. 融资约束与所得税、股权资本成本:

Zhonglan Dai,Douglas A Shackelford,Harold H.Zhang(2013)研究了融资约束对所得税和股权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他们以美国1997年和2003年两次减税法案出台为背景,检验了所得税减免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发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来说,所得税减免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

3. 融资约束与企业信用评级:

Tsoukas等(2014)首次将融资约束因素与企业信用评级联系起来。他们利用惠普2001~2007年美国公司评级数据,发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较重的公司,财务指标在评级过程中占有更大的权重,由此发现融资约束是考察市场隐含评级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

四、评述及发展启示

(一)度量模型方面构建核心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融资约束度量模型

经过30多年中外学者的不断探索,融资约束的研究重心由度量模型研究转到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影响效应研究,融资约束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元素被纳入到以融资约束为核心的模型中,这极大的丰富了融资约束研究的内核。但与此同时,度量模型本身的研究确没有大的进步,大部分学者使用的度量模型仍是经典的投资-现金流模型、现金-现金流模型或其他指数模型,这些模型有各自的优点、缺点和适用范围。这有时导致了不同学者即使了采取同样的研究思路,却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模型而得到不一致结论的现象。

一方面,多种度量模型并存的现状反映出,在融资约束领域还是缺乏一个统一、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框架。另一方面,不同度量模型选择可能给研究结果带来偏差这一现象,阻碍着人们进一步理清公司金融理论分析背后的关键因素和深入认识企业融资约束内在机理。

因此,未来学者们可以加强对融资约束原理构建方面的研究,力图对现有度量模型及其背后的原理进行梳理和整合,同时尽可能地将近年有关影响因素、效应的最新成果纳入其中,从而构建核心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融资约束度量模型。

(二)实证方面,关注三个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融资约束作为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变量,在众多未探究的领域,等待着学者们去考察其作用和影响。

当下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微观企业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经营环境,这对学术界意味着获得更细分研究领域和更多样研究样本的机会。以下试列举三个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1. 加强融资约束与并购绩效方面的实证研究

中国并购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发生交易3546宗,与2013年相比增长44.28%;交易金额达到9874亿元人民币,与2013年相比增长48.44%。然而与并购市场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促进并购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支持并购的制度创新慢:贷款、股票、债券、信托产品,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均处于萌芽阶段;市场机制的健全和监管制度的弹性,仍然存在的区域、行业壁垒,均难以适应并购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两慢”对企业融资约束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影响机理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火爆背后的企业并购绩效到底如何?融资约束对并购绩效又是如何影响的?这些都是有待学者去研究的空白领域。

2. 加强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

虽然通过实证检验,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但未来在这一细分领域,我国学者们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新一届政府施政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我国金融发展速度已经并仍将持续加快。(1)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2013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2015年,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尚受管制外,其他管制已全部放开。(2)本年内即将实施的注册制以及本轮A股的上涨,都表明政府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政策导向。新的宏观融资形式将给微观企业融资约束带来哪些新的变化,以及政策是否发挥了相应的效应,值得学者们未来深入研究。(3)2009年10月成立的创业板宽松的上市条件,已经为学者们提供了不同于主板和中小板的研究样本,但目前尚无文献利用创业板数据研究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相关问题。(新的融资环境,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

3. 加强融资约束与商业信用、市场地位方面的实证研究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从实践经验来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不仅来自于银行的贷款歧视,也来自市场地位普遍偏低的中小企业要向强势地位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甚至依靠银行借款向强势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但学界尚未提供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商业信用和市场地位联系起来的研究实证支持。

总之,融资约束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研究空白。结合中国金融、企业发展实践,未来的该领域的研究空间和价值依然十分巨大。

摘要: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融资约束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相关研究重点经历了3个阶段:融资约束度量模型的构建阶段,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的研究阶段,融资约束分析框架复杂化分散化的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中国学者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上可以加强对融资约束研究框架的整合,实证研究上可以与中国商业实践更加紧密结合。

某区发展农村沼气的调查与启示 篇5

学员深入××区调研。通过调研,他们感受到沼气建设给××区农村带来的四大变化:革新了农民观念,农业生产更加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改善了卫生条件,农村容貌更加整洁;改进了生活方式,农村乡风更加文明。也从中总结出××区发展农村沼气的基本经验:一是始终保持发展农村沼气的热情和韧劲,一届接着一届干;二是始终坚持农村沼气建设质量标准,务求建设一户、成功一户;三是始终把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作为重要引擎,做强产业链接,让农民持久得实惠;四是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典型示范引路”的工作路径,逐步全面推开;五是始终坚持构建服务网络,为沼气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文章-http:///找文章,到]

××区农村沼气建设给人们予启示:

——农村沼气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鱼)”等生态农业模式,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沼气建设带来农业产业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品质改善,是促进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农村沼气池建设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达到了“三净”(家居净、庭院净、饮水净),是农村社会“村容整洁”的有效实现形式。

——农村沼气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亮点,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大文章。实践已经证明,农村沼气建设推动着结构调整,促进养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清洁能源;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农村卫生,提升文明程度;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由我市首创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为建设和谐农村作出了贡献。

信贷支农发展的国外实践与启示 篇6

关键词:信贷支农;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

一、国外主要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发展的实践

目前世界上各国实行小额农贷的机构多种多样,有非政府组织、社区合作金融组织、非银行金融中介、商业银行等形式。小额农贷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异,有银行担保贷款模式、合作社模式、社区银行模式、信用联盟模式、乡村银行模式、小组贷款模式、个人贷款模式和村镇银行模式等等。在所有国家的小额农贷制度中,最典型的是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GB),此外,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村行系统成功实现“降级”从事小额农贷服务并且实现了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孟加拉国乡村银行(GB)的农村信贷支农体系

1976年,乡村银行首先在孟加拉国的Jobra村得以创办,1983年当局允许其注册为银行。在此之后的30年间,乡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组织遍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而还款率也达到97%以上。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具有典型的层级组织结构,这包括乡村银行自身组织结构和借款人组织结构两个相互连接的部分。首先,设在首都的GB总行构成自身组织的第一个层次,分布在各地的分行构成第二个层次,每个分行之下有10个左右的支行,支行是GB的基层组织。每个支行有6~7名工作人员、2~3个培训人员、一个会计和一个经理。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支行在财务上自负盈亏。支行之下设有营业所,直接面向贷款小组开展业务。

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所谓“传统模式”的第一代乡村银行和称为“广义化推广模式”的第二代乡村银行两个阶段。改革发生在2001年,但其酝酿过程却始于1998年的严重洪涝灾害,灾害使许多农户变得一无所有,不再能够适应传统模式中严格而明确的还贷规则,这些规则事实上不允许任何的偏离,而一旦客户偏离规则,就很难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在矛盾不断扩散并可能导致普遍危机的时候,乡村银行对其自身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从而塑造了所谓第二代乡村银行模式。

(二)印度国家农村发展银行(NABARD)的小额农贷发展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印度为缓解贫富差距,帮助农业人口脱贫解困,引入了颇具特色的小额农贷发展模式。小额农贷机构主要有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NABARD)、非政府组织的金融或非金融中介、信贷合作社以及非银行金融公司类小额农贷机构。这些机构在印度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积极的补充作用,已经取得了一些引人瞩目的成绩。印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NABARD)于1992年启动的“银行与自助小组连接”的小额农贷项目,将银行、政府、NGO、农户和联保小组的作用进行了有效整合,在业务覆盖面和机构可持续性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该模式中,各种非政府组织(NGO)或政府部门,在农村地区推动小额农贷自助(联保)小组的成立,并承担这个过程中由客户识别和培训等活动引起的相关费用。然后银行通过其业务部门向成熟起来的联保小组发放信用贷款,以小组成员间的连带担保责任保证按时还贷。该业务的典型结构有三种:其一,“银行-联保小组-成员”,该结构中,银行直接面对农户,自己推动和扶持联保小组的建立,并对其发放团体贷款;其二,“银行-促推机构(NGo或者政府机构)-联保小组-成员”结构,由NGO志愿或政府部门负责推动联保小组成立,银行对小组发放团体贷款;其三,“银行-NGO小额农贷机构-联保小组-成员”结构,NGO小额农贷机构充当了金融中介的角色,银行把资金批发给这些小额农贷机构,再由它们面向联保小组发放贷款。

(三)印尼人民银行(BRI)的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机制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国有银行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69年开始在全国建立3600个村行(UNIT),被政府指定向农村地区提供贴息贷款,性质相当于政策性银行。20世纪80年代BRI对其村行系统进行改革,根据商业银行的规则,创造了全新的组织機制和金融产品,成功地将银行的商业利益与扶持农村低收入农户结合在一起,成为制度主义信贷支农模式的代表,在国际上与孟加拉乡村银行(GB)齐名。

印度尼西亚BRI村行系统的核心业务是发放小额贷款并吸收自愿储蓄,其他产品、服务和开发都围绕支持这项中心任务展开。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所有的产品开发都以下面三个基本思想为基础:一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村行的存款和贷款等产品,都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的;二是赢利性,必须覆盖自己的财务和运行成本,并且赢利,没有任何补贴;三是简单易行,标准化管理,并高度透明。

印度尼西亚BRI村行的基本服务是普通农村贷款和4种存款业务。村行在一个家庭中可以认定一个可以偿还贷款的生产活动,就可以以这个项目的名义发放普通农贷。普通农贷是非常灵活的,由家庭的一项生产活动取得,但是在其他经营活动需要时可以改变用途。普通农贷不支持投资风险高的项目。

(四)玻利维亚团结银行(Bancosol)的小额农贷制度

1987年,美国的非政府拉美行动国际(ACTION International)和美国国际开发署在玻利维亚搞信贷支农的试点,成立了一个名为PRODEM的非政府组织,主要为城市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提供小额贷款。为了自动瞄准目标对象,对新的借款人的借款规模作了限制,不超过100美元,以排除非贫困人口获得贷款,而以后只要借款人按时还贷则可以逐渐增加贷款规模。贷款要求3-8人的小组联合担保,任何成员的贷款拖欠将使整个小组丧失贷款的权利。与前孟加拉所不同的是,这种小组是一种正规的相互的担保人制度,如果小组中任何人的贷款拖欠,其他人将联合承担偿还责任;而且其目标群体不是单纯的贫困人口,而主要是城市的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即积极进行经济活动的贫困人口。由于玻利维亚大量的城市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的存在,对信贷支农业务有很大的需求,因此信贷支农业务发展迅速,而且从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商业化的运作。

1992年,PRODEM进行了分化,把商业化运作的一部分单独分离出来,成立了玻利维亚团结银行(Bancosol),成为第一个转变为商业银行的非政府组织,而且也是玻利维亚盈利最好的一家银行。

二、国外主要金融结构信贷支农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贷支农业务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在解决贫困农户融资问题上取得了成功,因此信贷支农成功的国际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总体而言,国外主要金融结构发展信贷支农的经验主要体现为:

(一)采取不同的政策支持是各国信贷支农的基本做法

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国家的金融改革对信贷支农的发展十分重要,实践表明,制定出有创新的、前瞻性的政策,特别是相应的鼓励措施是信贷支农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情况下,对信贷支农大多采取了鼓励发展的政策,并且实施了相关的支持手段。

(二)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信贷支农业务发展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的信贷支农模式千差万别,以各种方式存在,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模式、正规金融机构模式、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社区合作银行模式、村银行模式和国家级信贷支农批发基金模式等。各国在选择自己的信贷支农模式的时候,均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具体政治模式、经济体制、金融发展状况等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信贷支农发展模式。

(三)强调信贷支农监管是各国小颊信贷制度的基本内容

世界各国对信贷支农机构的监管政策设计多是鼓励性的,以便金融机构扩大加强信贷支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对信贷支农业务的监管又须坚持审慎原则,以确保这类针对特定人群的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国外经验表明,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信贷支农机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一是信贷支农机构资产组合的稳定性较传统银行差,短期内资产质量可能出现明显恶化;二是信贷支农机构单位贷款成本较传统银行高,如出现同样金额的贷款损失,信贷支农机构的资本水平下降得更快;三是信贷支农的发展历史较短,经营者和监管当局缺乏控制信贷支农风险的经验。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农村基层信用社信贷支农发展的启示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贷支农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虽然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使其运作方式、发展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但仍呈现出某些共性,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农村基层信用社在新形势下发展与完善农户信贷支农业务的发展模式和具体途径,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机制,主要表现为

(一)商业性信贷支农的利率要遵循市场化原则

在阿尔巴尼亚和乌克兰,信贷支农的利率是放开的,信贷支农业务的存款、贷款利率差也大,各机构的利率由机构本身确定。例如在乌克兰一年期存款、贷款利率2002年底的情况大体是:本国货币存款为16%~18%,一般贷款20%~25%,小额贷款(以MFB为例)为26%~36%,贷款利率差距较大。硬通货(美元、欧元)存款利率为7%~10%,贷款利率12%~18%,一般贷款和小额贷款间差別不太大。阿尔巴尼亚银行的一般商业贷款的利率为15%,信贷支农则为23%,而非政府组织信贷支农机构的贷款利率则大体在16%~30%。

(二)自身内功扎实是信贷支农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础

我国信贷支农业的发展与孟加拉、印尼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起步晚、水平低、规模小,而且后劲发展不足。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农行和农村基层信用社)信贷支农规模不小,但资产质量远不如其他大型信贷支农机构。同时,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管理水平低。我国的信贷支农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资金供给等因素,更有赖于农村基层信用社自身的素质。

(三)加强监管是农村基层信用社信贷支农业务发展的必要保证

基于国际经验,我国目前应该采取审慎性监管:将农村基层信用社的信贷支农纳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中考虑、鼓励多元化信贷支农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的发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允许吸收储蓄的信贷支农机构的存在、消除利率限制、取消无抵押贷款的限制等。

(四)借助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力量,来促进农村基层信用社信贷支农业务的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面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国家也十分关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及其利弊、小企业贷款和信贷支农问题等。既然在我国发展信贷支农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国家担心的一些问题,比如微型、小型信贷的适用技术、监管等,完全可以在试验中探索。我们可以大量吸纳民营资本,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信贷支农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村基层信用社信贷支农的良性运营。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基层信用社可以有效地引进外资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探索新形势下发展信贷支农的新的模式和方法,在实践中摸索经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叶航欣,陈贤英.浅析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Stigliz,joseph.E.and weiss Andrew,“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1.

[6]S.C.Myer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1984.

[7]希拉·赫弗南.商业银行战略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中意复式簿记思想发展比较与启示 篇7

(一) 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总体路径

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顽强地从人名账户思想、物名账户思想、账户平衡思想等主要方面写下了成长轨迹, 并终于在十八世纪中叶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据资料记载, 人名账户思想大致出现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秦时期 (可惜当时没有实物证据) , 此后公元前二世纪的湖北江陵10号汉墓提供了这方面的实物证据, 大约在明代的三脚账 (十四世纪七十年代) 中人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记账的特征。公元前二世纪湖北江陵10号汉墓的有关资料还表明, 物名账户思想在西汉已初露端倪, 大约在明末清初的龙门账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 中具有了复式记账的特征。与此同时具有实物证据的账户平衡思想以“双轨平衡”思想借助龙门账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 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此基础上, 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就此成形, 并终于在清乾隆年间 (十八世纪中叶) 以四脚账展现了相对成熟的形态。

(二) 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春秋战国至秦, 人名账户思想出现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是: (1) 商业发展体现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 秦朝统一交通和度量衡通过促进商业发展进而促进了会计思想供求关系的良好发展; (2) 社会环境中的政府商业政策, 由不抑不励到重视商人, 为会计思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秦至西汉前期, 物名账户思想出现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是: (1) 经济发展水平, 粮食亩产由1.15石提高到了2.5石; (2) 商业发展体现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 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局面, 经商的地理范围远大于从前; (3) 社会环境, 包括政府商业政策:由重视商人到经济放任、抑制大商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了商业正常发展;风俗习惯:由不重不轻发展到重商求利。

西汉前期至明前期, 人名账户思想复式化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是: (1) 经济发展水平, 粮食亩产由2.5石提高到了3石; (2) 商业发展体现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 商业发生了实质性变革, 表现为新型商业机构、牙人、行、商业信用、会馆等的发展; (3) 社会环境, 包括政府商业政策:由经济放任到厚商、资商, 促进了商业发展;风俗习惯:由民间重商求利到皇帝开始纠正商业偏见, 在这一风气下出版了许多商业书籍。

明前期到清初, 物名账户思想复式化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是: (1) 经济发展水平, 粮食亩产由3石提高到了3.5石; (2) 商业发展体现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 出现了商人资本过百万的局面; (3) 社会环境中的风俗习惯, 在明朝基础上进一步将商业与士农工等同看待, 为会计思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清初到清朝乾隆年间, 相对成熟的复式簿记思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继承了上个时期的各种基础, 复式簿记思想乘胜追击, 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因此本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与上期基本类似。

二、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总体路径及其主要原因

(一) 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总体路径

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从人名账户思想、物名账户思想、损益账户思想、资本账户思想、账户平衡思想等主要方面展现了其成长轨迹, 并终于在1430年至1482年间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大约在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账簿使人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特征;1296年至1305年间佛罗伦萨菲尼兄弟商店账簿使物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特征;1340年热那亚市政厅总账通过增设损益账户使账簿体系具有了部分平衡思想;1406年至1434年间威尼斯多纳多索兰佐兄弟商店账簿通过增设资本账户使账簿体系具有了全面平衡思想, 并终于在1430年至1482年间通过安德烈亚·巴尔巴里戈父子商店账簿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二) 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

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211年以前, 人名账户思想复式化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有: (1) 经济发展水平。十字军远征客观上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世纪前期, 经济衰落, 文化束缚, 再加上宗教势力和封建主的残暴统治, 使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洲社会危机四伏。为了缓和社会危机, 罗马天主教会、封建主以及大商人借着将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从伊斯兰教徒手中解放出来的幌子, 在1096年起至1291年止的近两百年之内, 先后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征, 对地中海东部的国家进行大肆侵略和掠夺。这八次东征虽然以失败告终, 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地中海沿岸商品贸易的繁荣。十字军除带回必要的航船、粮食以外, 还带回了东方的丝绸、香料和其他产品, 这直接刺激了当地居民对这些东方商品的需求, 同时刺激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努力生产能与这些东方商品相交换的商品。加上意大利的枢纽位置 (因为就欧洲而言, 地中海是通向东方的门户, 意大利各城邦是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化的连接点) , 来自东方的珠宝、香料等以及来自西方的商品, 以地中海沿岸各城市作为集散地, 然后实现交换,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 (2) 商业发展和银行业发展促进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继续快速发展。工商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从而银行的客户大量增加, 因此需要设置繁杂的账户;存款、放款的数量增加, 款项吞吐频繁, 从而银行的账务处理工作量相应增加;客户之间款项过户和交割关系的日趋频繁, 不仅增加了银行的工作量, 而且增加了客户间款项过割的风险, 如银行有可能要背负客户的未偿款项等。所有这些都要求银行进行业务上的革新。为简化款项过割手续与避免风险, 客户要求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代为转账, 银行则从简化手续与减轻工作量出发, 选取了居间代为转账的做法, 于是银行的转账制度便产生了。这种转账制度的确立促使银行业务的处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银行的记账人员由在账务处理中处于主体地位逐渐转化为处于客体地位, 从而直接促进了人名账户思想复式化的发展。 (3) 城市化促进的社会环境。早在公元九至十世纪, 意大利北方城市的商业经济相对发展, 作为新兴势力代表的手工业主以及商业主,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为了摆脱封建主的约束, 利用贫民的力量同封建主进行了长期的较量, 终于把这些城市从封建主手中解脱出来, 使这些城市从封建主和神教势力的堡垒变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中心。十二、十三世纪是意大利城市的繁荣时期, 意大利北方几十个城市在当时成了意大利乃至全欧洲的经济中心。经济联盟以及政治联盟的结合产生了多个城市共和国。当时,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工业和银行最发达的城市, 这个城市既是工业的中心, 又是商业高利贷和银行业的中心。因此可以说, 城市化对于走出封建势力、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的束缚以及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账户思想复式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1296~1305年以前, 物名账户思想复式化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有: (1) 经济发展水平。1211~1291年, 十字军远征提供的机遇, 加上意大利的枢纽位置继续有力地促进着意大利的经济发展。1230年, 以佛罗伦萨为首的诸多银行在西欧各地均设有代理店, 这些分店代理罗马教皇征收各项税款、贡赋, 同时也与所在国的君主进行大宗的银行业务。从十三世纪末起, 佛罗伦萨的银行业就在欧洲金融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 如那些最早在西欧从事信贷和高利贷业务的意大利人被称为“伦巴底人”;金融机构所在的街道在伦敦被称为“伦巴底街”;所有的短期贷款利率在法国被称为“伦巴底人利率”。 (2) 商业发展促进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面对数量愈来愈多、品种愈来愈复杂、周转愈来愈快的商品, 佛罗伦萨的商人们在经营中意识到:如果仍然按照惯用作法, 仅仅依靠用于反映人们之间借贷关系 (或者债权债务关系) 的人名账户, 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商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既无法对众多商品的购销一一进行反映监督, 也无法明确某一具体商品自身的费用和增减变化;而要对购销过程中的众多商品进行反映与监督, 就有必要在人名账户的基础上再增设各种物名账户, 以便反映物 (如商品等) 的增减变化, 从而直接促进了物名账户思想复式化的发展。

1340年以前, 损益账户思想以及部分账户平衡思想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有: (1) 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热那亚同样是沟通东西方商品交换的物资集散地, 经营的商品品种和销售数量仅次于威尼斯。 (2) 商业发展促进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十四世纪中叶前后, 正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经济在意大利北方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 商人以廉价购进商品, 并以高价卖出商品, 同时按进价和售价分别在物名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加以反映。这样, 待全部商品销售结束以后, 物名账户的贷方合计一般都大于借方合计。与人名账户、现金账户能轻易地结出余额, 并将余额追记在反方向, 以求得该账户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的平衡不同, 这种账户却难以使自身的借贷双方实现平衡。如果说, 由于人名账户、现金账户所反映的金额不大, 笔数不多, 尚可进行平衡验算的话, 那么由于商品账户所反映的商品品种太复杂、购销次数太多、数量太大, 因而要依靠商品账户自身对这些巨额的进销差价进行管理, 就成为难办的事情了。在找到物名账户不能自动实现平衡的原因以后, 人们继续寻找物名账户实现自动平衡的方法, 想在售完全部商品后使所有的商品账户借贷平衡, 是否能单独另设一个账户, 以便随时从物名账户上结转余额, 进而计算总的损益, 这样既能使任何一个物名账户随时通过差额弥补法实现平衡, 又能使整个物名账户体系实现平衡, 从而直接促进了损益账户思想以及部分账户平衡思想的发展。 (3) 热那亚市政厅锐意改革促进的社会环境。1327年热那亚市政厅为了防止厅内官员徇私舞弊, 决定以银行的记账法为楷模, 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根据资料记载, 当时银行的簿记技术非常著名, 早在十四世纪初, 银行就已经拥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复式簿记方法。因此可以说, 热那亚市政厅的锐意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损益账户的增设以及部分账户平衡思想的发展。

1406~1434年以前, 资本账户思想以及全面平衡思想时期。起主要作用的有: (1) 经济发展水平。早在十二世纪, 威尼斯就逐渐夺得了海上贸易霸权, 到后来, 威尼斯拥有三千艘商船和大批的军舰, 贸易范围不仅扩展到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 而且越过直布罗陀海峡, 与英国、尼德兰发生了贸易。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处于中介贸易地位的威尼斯, 在沟通东西方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千上百的船只将奴隶、粮食、毛织品和亚麻布匹等从威尼斯港口运往东方, 然后从东方运回胡椒、肉桂、丁香、糖、水果、酒、棉花、羊毛、染料、宝石、丝织品, 以及各种生产原料———蓝靛、明矾等, 再运到西欧各国高价销售。欧洲人对东方商品的需求使得这些商品的利润大得惊人, 其中中国的丝绸、阿拉伯的药品、印度西海岸的胡椒等最为突出, 一般商品的利润通常为70~100%, 肉桂的利润高达287%。在十五世纪威尼斯已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和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中介, 繁荣发展的商业经济使经济关系日趋复杂。 (2) 商业经济发展促进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伴随商业投资而来的风险促使会计人员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到资本应用的管理方面, 从当时将商业的最终利润即损益全部划归所有投资人的思路出发, 找到了解决损益账户自我平衡问题的方法, 最终解决了整个复杂账簿体系的账户平衡问题, 从而直接促进了资本账户的增设以及全面平衡思想的发展。

1430~1482年以前, 相对成熟的复式簿记思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继承了上个时期的各种基础, 复式簿记思想乘胜追击, 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与上期基本类似。

三、中国与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比较

(一) 两者的主要相同之处中国与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主要有:

(1) 发展的总体路径基本相同。两者基本上都是从人名账户思想的复式化、物名账户思想的复式化, 发展到所有账户的全面平衡思想, 从而复式簿记思想基本成形, 并继续发展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2) 经过的阶段相同。两者基本上都经过人名账户思想的复式化阶段、物名账户思想的复式化阶段、所有账户的全面平衡思想阶段、复式簿记思想基本成形阶段、复式簿记思想相对成熟的阶段。

(3) 发展的总体趋向基本相同。在实现所有账户的全面平衡思想方面, 两者最终都走向了单独编制损益表,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实现全面平衡的单轨平衡思想, 从而由不成熟最终走向了相对成熟。

(4) 发展的主要原因基本相同。两者的发展均有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 主要因素均有经济发展水平, 会计思想的供求关系, 社会环境, 特别包括工商政策以及风俗习惯。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首要原因。在经济不太发达的阶段, 仅需要一种比较落后的会计思想就可以满足需要;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 就需要一种更完善的会计思想。会计思想的供求关系起直接影响作用。会计思想供给方的素质、态度以及需求方对会计思想的需求程度, 再加上会计思想在供求双方之间传播的难易等都直接影响会计思想的发展。社会环境, 特别是工商政策以及风俗习惯, 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另外, 三个因素中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也起着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商业越发展, 人员交流越频繁, 会计思想的供求沟通越容易, 社会环境也越开放和越能促进创新, 从而共同促进会计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二) 两者的主要不同之处中国与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名账户思想出现的时间不同。据《云梦秦简》记载, 制订于公元前三、四世纪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09年) 的秦国法律《金布律》表明, 当时人名账户思想在中国已经出现, 公元前二世纪 (公元前191年~公元前153年) 的湖北江陵10号汉墓提供了这方面的实物证据。而确切实物资料表明, 意大利在1211年才出现人名账户思想, 比我国最多要晚1500多年, 最少也要晚1360多年。

(2) 物名账户思想出现的时间不同。公元前二世纪 (公元前191年~公元前153年) 湖北江陵10号汉墓的有关资料还表明, 物名账户思想在西汉已初露端倪。而确切实物资料表明, 意大利在1296~1305年才出现物名账户思想, 比我国最多要晚将近1500年, 最少也要晚将近1450年。

(3) 人名账户思想复式化的时间不同。大约在明代 (公元1370年左右) , 三脚账使物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记账的特征。而大约在1211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账簿使人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特征, 比我国大约要早160年。

(4) 物名账户思想复式化的时间不同。大约在明末清初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 , 龙门账使物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记账的特征。而大约在1296年至1305年间, 意大利佛罗伦萨菲尼兄弟商店账簿使物名账户思想具有了复式特征, 比我国大约要早360年。

(5) 账户全面平衡思想的时间不同。大约在明末清初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 , 龙门账根据总清簿的记录编报会计报表, 分两条线进行, 一条线是进、缴, 逐项摆列进、缴各项目, 编制进缴结册 (相当于损益计算表) , 然后以进项合计数减去缴项合计数, 以确定本年盈亏, 进大于缴为盈, 否则为亏;另一条线是存、该, 逐项摆列存、该各项, 编制存该结册 (相当于资产负债表) , 然后以存项合计数减去该项合计数, 以确定存该差额, 存大于该为资产余额, 否则为负债余额。最后将进缴结册的余额与存该结册的余额相核对, 如果二者相等, 说明本年账务没有错误, 否则要重新检查计算, 从而以“双轨平衡”思想的形式实现了账户的全面平衡。而大约在1406年至1434年间, 意大利威尼斯多纳多索兰佐兄弟商店账簿通过增设资本账户使账簿体系具有了全面平衡思想, 比我国最多早将近260年, 最少也要早将近230年。

(6) 复式簿记思想相对成熟的时间不同。大约在清乾隆年间 (十八世纪中叶) , 四脚账展现了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相对成熟的形态。而大约在1430年至1482年间, 安德烈亚·巴尔巴里戈父子商店账簿达到了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相对成熟的阶段, 比我国最多早320年, 最少也要早将近280年。

(7) 经历的阶段不尽相同。一方面, 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除了与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一样, 经过上述所讲的几个相同阶段以外, 还经过几个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没有专门经历过的阶段, 如损益账户思想以及部分账户平衡思想阶段、资本账户思想以及账户全面平衡思想阶段等。另一方面, 在账户全面平衡思想的发展上, 两者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依次经历了增设损益账户以便实现部分账户平衡的思想阶段以及增设资本账户以便实现账户全面平衡的思想阶段。而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依次经历了龙门账体现的“双轨平衡”思想阶段以及四脚账体现的“单轨平衡”思想阶段。四脚账需要编制两种会计报表, 一种是彩项结册 (相当于损益表) , 来方列示由货物总簿 (销方账户) 及杂项总簿转来的各种收入, 去方列示由杂项总簿转来的各项费用、税金、财产损失及其他支出, 用彩项结册的来方 (毛利) 减去去方 (费用+税金+损失) 来确定盈亏, 来方大于去方为盈利, 否则为亏损。另一种是存除结册 (相当于资产负债表) , 上格称为天方, 列示由杂项总簿转来的资本、由交关总簿转来的负债以及由彩项结册抄来的本期利润等;下格称为地方, 列示由货物总簿转来的货物结存额、交关总簿转来的各项债权以及由杂项总簿转来的现金库存额和其他财产库存额, 若发生亏损列示由彩项结册抄来的亏损数。然后进行平账, 平账主要是在存除结册中进行, 若天方总额等于地方总额, 说明本年账务正确, 否则就应检查错误, 重新计算。“单轨平衡”思想比龙门账更合理, 采用“盈亏”为媒介将两册连在了一起, 并在存除结册上实现了平衡, 这比龙门账的“双轨平衡”思想更加一气呵成。

(8) 各发展阶段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在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所不同, 在第二、三、五阶段, 所有因素都发挥了作用;在第一阶段, 商业发展体现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和社会环境中的政府商业政策两个因素发挥了作用;在第四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体现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以及社会环境中的风俗习惯三个因素发挥了作用。而在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有所不同, 在所有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发展促进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都发挥了作用;在第一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促进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以及社会环境中的风俗习惯三个因素发挥了作用;在第三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商业发展促进的会计思想供求关系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政府工商政策三个因素发挥了作用。

(9) 发展原因的来源倾向性不同。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发展所依据的主要是中国内部的社会和经济原因, 包括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会计思想的供求关系、社会环境 (特别包括工商政策以及风俗习惯) 的影响。而在意大利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意大利外部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在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如在1096~1291年近两百年之内的八次十字军东征、加上意大利连接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枢纽位置等, 都极大地促进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10) 衰落的时间及原因不同。正当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循着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完善之时,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西式簿记便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进入了古老的中国, 从此传统中式簿记便被人轻视和看不起, 于是中国会计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而在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相对成熟以后, 接着以贝内代托·科特鲁依 (1458年, 《商业与精明的商人》) 和卢卡·巴乔利 (1494年, 《计算与记录详论》, 或者称为《簿记论》) 等为代表的会计学者对当时的复式簿记实践和思想进行了较好的理论总结, 一方面促进了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的理论化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会计思想的独立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会计思想的发展史上当之无愧地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 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开始衰落, 从此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中心便由意大利先后转移到荷兰、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也就是说, 从衰落的时间上来看, 意大利比我国大约要早300多年;从衰落的原因来看, 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的衰落更多地是由于外敌入侵, 而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的衰落更多地是由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

四、小结及启示

(一) 中意复式簿记思想发展小结

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与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在发展的总体路径、总体趋向以及主要原因上表现出了类似的特征, 甚至经历了几个相同的发展阶段, 主要原因在于: (1) 技术特征为主的复式簿记在发展中必然大致地要经过这几个类似的发展阶段; (2) 置身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中的复式簿记思想发展必然要受到几个基本因素诸如经济发展、会计思想供求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当然中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与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在人名账户思想的出现及其复式化、物名账户思想的出现及其复式化、账户全面平衡思想的时间、复式簿记思想相对成熟的时间、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各发展阶段的具体原因、发展原因的来源倾向性、衰落的时间及原因等方面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不同, 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 具体表现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会计思想的供求关系、社会环境 (特别包括工商政策以及风俗习惯) 以及三个因素中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等主要因素的情况及作用不同。 (1) 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更多地依赖了意大利外部社会和经济原因的重要作用, 一旦外部原因丧失, 意大利经济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就是一个重要原因。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率领一支四艘船只组成的舰队, 首次发现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卡利库特的新航线;接着西班牙人哥伦布开辟了北美航线, 麦哲伦和他的同伴在1522年完成了环球一周的航行。这些新航线的开辟使得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心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荷兰经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十六世纪, 荷兰的手工业工场、商业、捕鱼业、航海业、造船业以及与造船有关的行业和部门都有长足发展, 1572年荷兰北部诸省宣布独立, 不断对外扩张, 开拓殖民地, 这些都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时荷兰比较有名的两大城市, 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位于北方, 与西边的英国、北边的波罗的海沿岸、东边的俄国均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捕鱼业和航海业在当时首屈一指。而安特卫普位于南方, 早在十四世纪初就因开设定期市场而享有盛名。进入十六世纪以后, 更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中心和世界银行信贷中心”。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经济逐渐衰落, 最后不得不将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中心让给了包括荷兰在内的其他欧美国家。 (2) 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使得我国人名账户思想和物名账户思想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意大利。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就在江陵古城建立郢都, 先后20个国王历时411年之久, 使江陵成为灿烂的楚文化中心, 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已经广泛地使用铁制农具。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两头牛拉的铁制拖犁, 而西欧到十一世纪才广泛使用铁犁, 我国比西欧至少早了1100多年。汉代“生铁冶炼工艺大致达到了西方十七世纪的水平” (《中国冶金史》编写组, 1978) , 比西方至少早了1600年。“两汉生产力所达到的总水平……大致与西欧十七世纪相当” (饶会林, 1980) 。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不少商业繁荣、人口在10万以上的大都会, 但直到十三世纪末, “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人口……超过10万” ([美]龙多·卡梅伦, 1993) 。 (3) 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我国传统复式簿记思想的后续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伴随着1096~1291年的十字军东征, 加上意大利连接东西交通的枢纽位置, 意大利经济飞速发展, 早在十二世纪已是非常繁荣, 十三至十五世纪在世界经济领域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直到明朝中后期 (大约十五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中叶) 才开始出现并且发展缓慢, 因此我国复式簿记思想发展的总体落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 中意复式簿记思想发展启示

通过对中国和意大利复式簿记思想发展及比较中可以看出, 我国会计 (包括簿记) 要想获得较快发展, 至少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 (1) 解决好中西关系, 既应该保留中国会计中可以保留的部分及其发展中的优良传统, 又应该吸收外国会计的有效做法及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2) 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既应该保存中国会计发展中积累的优点, 又应该根据需要改进其缺点, 从而较好地促进其发展。 (3) 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既应该研究、宣传相关会计理论, 还应该努力促进有关会计理论及其方案在现实中的应用, 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改进。

我国宽带通信市场的发展与启示 篇8

2010年上半年, 我国宽带网民规模继续增加。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 2010年1月~5月, 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979.2万户, 达到11301.7万户, 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168.8万户。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的不断扩大, 带动了宽带用户规模的增长。截至2010年6月, 在使用有线 (固网) 接入互联网的群体中, 宽带普及率达到98.1%, 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

虽然我国宽带网民的绝对规模在增长, 但其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规模增速过快所致。截至2010年6月, 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增加到4914万, 较2009年底增长1842万人, 占整体网民的比重提高到11.7%。

同时, “宽带不宽”的问题仍然存在。根据Akamai公司的报告数据计算, 我国平均上网速度, 只有857kbps, 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互联网发达国家。

二、我国宽带通信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宽带市场方面

(1) 目前宽带业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客户网络接入费用, 宽带的杀手级特色应用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用户对宽带增值业务、IPTV等新业务认知不足。

(2) 用户的快速增长和网络规模化之后的资源保证和服务保证产生矛盾, 成为制约宽带发展的一个瓶颈, 宽带不宽在一些地区成为消费者的投诉焦点。

(3) 宽带市场的设备供应价值链还不是很成熟, 宽带接入设备市场的竞争过度, 非理性的竞争手段使产业链各环节倍感压力。

2. 产业政策方面

(1) 宽带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具备了承载高带宽业务和应用的能力, 因而建立宽带产业价值链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如何开发出特色的宽带业务和应用来吸引用户, 宽带视频业务被寄予厚望。

(2) 宽带网络的建设涉及到了线路敷设的“路权”问题, 而这些问题涉及到了政府的市政、建设等部门, 而目前不清晰的政策使网络建设遇到了很多麻烦, 尤其对新技术的采用 (如FTTH) 非常不利。

三、宽带通信发展趋势和建议

1. 高带宽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近几年宽带的飞速发展并非我们意料之外, 而深藏在宽带用户数量高速增长的背后, 是人们对宽带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是宽带内容应用的持续推进和层层突破。宽带运营商打破传统观念, 开放独有的网络和接入资源, 紧密联合上下游企业, 聚合各方优势资源, 积极拓展网上信息源和各类应用, 打造了丰富的网上应用, 有效引导和满足了日益活跃的信息消费需求。依托强大的应用平台和丰富的内容资源, 运营商对消费群体进行了有效细分, 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推出风格各异的宽带应用业务, “网络社区”、“在线炒股”、“远程教育”、“可视聊天”、“在线游戏”、“视频点播”等全新应用使广大用户享受到宽带的欢乐, 体验到宽带生活的精彩。

宽带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它们不断交替往复、向前发展。第一阶段, 带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主导宽带发展, 其属于卖方市场, 竞争较为温和, 策略简单, 利润较高;第二阶段, 带宽超出用户需求, 营销主导宽带发展, 其属于买方市场, 竞争激烈, 营销策略更加重要, 策略复杂, 利润较低。总体来看, 宽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淡化宽带的接入技术, 强化用户的业务体验。运营商将开发用户喜欢的应用, 引导用户使用, 强化宽带应用的销售, 弱化技术销售。目前国内的宽带行业发展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时期。目前运营商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开发高带宽的应用, 促使宽带业务进入到卖方市场。所以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业务非常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在大力关注诸如IPTV、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新业务发展的原因。

2. 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是未来宽带竞争的主流

目前,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实现全业务运营, 作为固网业务中最赚钱、需求处于上升期的宽带业务, 市场上份额较小的电信运营商急切希望扩大份额。由于电信运营商更看重长期效果, 预计未来竞争日趋激烈, 可能进入恶性竞争, 而其他小的宽带运营商很难对三大电信运营商形成冲击。

在宽带行业发展的技术主导阶段, 宽带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运营商、竞争者和用户之间的矛盾, 运营商主要采取市场导向的策略。在宽带行业发展的营销主导阶段, 宽带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运营商和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运营商主要采取竞争导向的策略。目前国内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宽带发展的营销竞争阶段, 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是行业的主要特点。

中国移动采取的价格策略, 一方面是单一业务的低价杀入;另一方面是业务捆绑, 用户使用移动业务, 超低价、甚至赠送宽带业务。目前最大短板在于网络覆盖和最后一公里的接入资源。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采取的则是防御措施, 一方面是单业务提速 (XDSL升速、光进铜退等) ;另一方面是发展融合套餐, 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广电是除电信运营商之外最有实力的竞争者, 可能会对宽带市场形成影响, 目前各地的广电也在积极准备加大宽带市场的投入力度, 但是总体实力略逊于电信运营商, 而且运营能力和经验上有欠缺, 进入宽带市场的动力也不如电信运营商强烈, 但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其在宽带市场的地位不可小视。其他小的宽带运营商受制于资质和资金只能成为搅局者。

运营商通过收取宽带接入费用获得收入和利润是目前的主流盈利方式。业内多数专家认为, 未来的盈利方式是客户付费使用运营商的宽带应用, 免费使用宽带接入。例如客户付费使用IPTV业务, 免费使用宽带接入, 运营商依靠互宽带应用获得收入和利润。在这两种极端的收费模式之间还有过渡模式, 宽带和业务、应用都收取费用。虽然宽带应用收费将是未来的趋势, 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哪家运营商以应用收费作为互联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从运营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能力来看, 电信运营商在相应领域的竞争力还较弱, 勉强通过宽带应用盈利会得不偿失。所以, 目前运营商还不具备从第一种盈利方式向第二种盈利方式转型的基础。

3. 整合发展才是宽带发展的趋势

单一的宽带业务, 很难形成进入壁垒, 容易被其他竞争者进入。所以领先的宽带运营商采取了“融合”的策略。“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就是运营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无缝的宽带接入和应用。

目前运营商一般有两种基本的路径, 将宽带从单一发展到融合。第一种是通过开发互联网的应用, 逐步达到“融合”, 例如开发杀毒业务、安全监控业务、IPTV业务、生活助理业务等。第二种是通过与其他业务的捆绑逐步达到“融合”, 例如中国电信的e8套餐、中国联通的亲情1+, 通过将宽带捆绑固话、移动电话业务等。现在这两种方式正在逐渐相互渗透, 向着融合的最终目标发展, 但是距离“融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策略存在两个问题:首先, 实施捆绑策略是有前提的;其次融合并不是宽带发展的惟一出路。

捆绑是以优势业务捆绑弱势业务, 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降低用户的总支出, 提升运营商的总收入, 同时起到打击竞争对手业务的作用。但是捆绑策略有一点非常关键, 自身的优势业务必须比自己的弱势业务有更大的粘性, 才能实施捆绑策略。也就是说, 以自己的优势业务捆绑弱势业务并不是一条真理。中国移动通过手机捆绑宽带是一条好的策略, 但是中国电信或者中国联通通过宽带捆绑手机就未必是一条好的策略。因为手机号码对用户的粘性要远远大于宽带。换言之, 用户可以轻易地更换宽带提供商 (宽带质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 , 但是用户很不愿意更换手机号码 (前提是不可以携号转网) , 因为手机号码背后有客户的社会关系, 而宽带背后则没有。

不仅在电信行业, 纵观其他行业, 许多企业都提出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但是大部分的客户并不认可, 仍然会进行自己的组合, 究其原因是客户偏好千差万别, 同时, 运营商也不可能把所有产品都做到最好。所以整合才是最佳的策略, 也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运营商利用宽带的优势, 整合其他资源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例如, 运营商可以整合安防、整合视频、整合优势甚至整合电脑厂商等, 这时运营商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并利用其宽带的优势, 利用其庞大的客户资源建设一个互联网平台, 强化对产业链的话语权力, 获得利润。

宽带市场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运营商大力发展高带宽的应用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但是通过宽带应用实现盈利的基础还不成熟, 整合 (聚合服务) 发展才是未来的趋势。

4.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宽带产业政策势在必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宽带属电信服务的范畴, 但它的建设运营与城市规划和小区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个部门如政府信息办、电信部门、甚至国土局或者广电局都想作为管理者。许多管理者看到资金投入时都想伸手要钱, 需要规范化时又甩手不管, 这也容易造成运营管理的混乱, 不利于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宽带的运营权尚无专门的管理, 拥有ISP许可证者便有权建设宽带网, 而ISP执照只需向当地邮电管理部门申请便可获得。另外一个政策障碍是网上传输的服务内容的限制很多。政府对于网上互动娱乐还存在很复杂的心态, 这个最易优先发展的内容受到的限制非常多, 也就不容易带动其它服务的开展

因此, 要解决我国宽带网发展中出现的混乱局面, 也需各方共同协作。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协调, 管理部门担任具体的资源整合, 而科技企业要出钱出力, 推广商品、抢占市场, 网民享受实惠, 这样分工合作, 才能有条不紊推动宽带网的发展。韩国网络业的宽带建设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实事求是, 根据本国的国情, 整合资源, 统一部署, 避免一窝蜂和重复投资, 整个宽带网络要有辅助配套的服务, 这样才能使宽带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5. 三网融合将促使宽带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网融合的驱动力量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与竞争。近年来, IP技术进一步发展, 也为促进三网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网融合的基本含义表现为在技术上趋向一致, 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业务层上相互渗透和交叉, 应用层上趋向统一, 三网融合话音、数据和图象这三大基本业务的界限逐渐消失, 整个网络正在向下一代的融合网络演进, 也为光通信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光纤宽带产业是当前信息产业中成长最快, 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之一, 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建设能够升级网络基础设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衍生新型业态, 拉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 提升国家长远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光纤宽带网络的共建共享有效利用,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同步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 提高骨干网互联互通水平, 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

国外牧草生产装备技术发展与启示 篇9

国外牧草生产机械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 经历了以畜力为动力到以配套拖拉机为动力, 从单项作业机具到成套作业机具, 从分段作业机具到联合作业机具等发展过程 (如图1所示) 。产品品种齐全, 系列完整, 能满足各种生产条件下全面机械化的需要。国外产品以适应生产规模化与商品化为目标, 朝着系列化、标准化、大型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农业产业体系的一致性高。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健全, 牧草规模化种植实现了机械化, 从土地耕整到草籽播种, 一直到田间管理等, 标准化作业为牧草收获和生产技术设备奠定了良好的作业基础。二是与规模化利用原料标准化的一致性高。规模化养殖场原料的储备、运输和供给等, 充分考虑了原料设备的标准化问题。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高。农场主或者农机专业户已具有牧草收割、搂集、摊晒、集收、打捆、储运全套设备购买和经营能力, 牧草不仅自产自销, 还可以加工成商品草料, 社会生产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刺激了牧草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的需求。四是与农业装备配套的一致性高。国外主要以与拖拉机配套的作业机具为主, 除了与农艺要求配套外, 同时与牧草收割、装载、运输和储藏设备标准符合, 形成完整专业化配套体系。五是设备本身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的一致性高。广泛采用电液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 实现自动调节、自动监视与智能控制, 提高作业的高效性、作业性能的稳定性以及作业质量的可靠性。

典典型装备发展概况

牧草生产装备主要包括收割、调制机械, 搂集、摊晒机械, 打捆设备, 装载运输设备, 散草收获设备以及加工储藏设备。

1. 收割、调制机械

最早的牧草收割机械产生于1833年, 起源于美洲, 为往复割刀式, 时至今日, 除了材质、可靠性与传动性能外, 其工作方式与结构并没有突破性的改观。该类机型的主要特点是割幅宽、造价低及运行维护成本低, 迄今在美国仍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适合于人工种植的豆科牧草收获, 但限于往复式割刀的运动方式, 机器作业速度不宜过快, 易堵塞。最初的旋转收割装置产生于欧洲19世纪初, 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产品, 主要是一种大直径转鼓式割草机, 由于收割的草条比较窄, 适应不了现代牧草收获和后续作业要求。70年代初期, 旋转圆盘式割草机开始占据市场, 是一种喂入量大、适合于高水分牧草收获的理想机型。为提高生产效率, 逐步发展为由一组切割装置到多组的组合, 割幅从1.5 m扩大到3.66 m, 旋转割刀绕中心轴旋转, 其端部线速度超过4 800 m/s, 生产效率几乎不受切割装置的限制, 只受限于作业行走速度。多组切割装置可以挂接在拖拉机左、右两侧与后侧,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在作业和行走过程中, 由拖拉机液压控制可以升、降以及旋转多种角度。为了促进割后牧草的田间快速干燥, 缩短后续作业时间, 在收割装置后加上各种结构型式的调制部件, 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即收割调制机。目前, 市场上的收割机均为收割、调制一体化机具, 以旋转圆盘式割草机为主导机型, 依据收割装置配置方式的不同分为悬挂式、侧牵引式、中心牵引式以及自走式机型。

2. 搂集、摊晒机械

搂集、摊晒机械主要用于割后牧草的翻晒、并铺及摊铺, 以加快牧草的干燥, 主要有栅栏式搂草机、指盘式搂草机和摊晒机等多个品种。代表机型有纽荷兰Rolabar栅栏式搂草机、海斯顿3900系列指盘式搂草机及纽荷兰、海斯顿、库恩系列摊晒机, 均为牵引式机型。栅栏式搂草机沿横向将牧草集拢, 同时剔除石子等杂物, 对牧草破坏性小, 保障了牧草或青饲料的质量, 只需配套小动力拖拉机。相比而言, 指盘式搂草机效率更高, 结构更为紧凑, 是目前的主流机型, 一般为两褶指盘, 每褶指盘数为4、5、6、8或10个, 工作幅宽可达10 m以上。该类机型一般具有先进的液压控制系统, 以控制指盘的伸展、缩回、上翻和下翻, 同时方便切换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摊晒机是在具有搂草功能的机具基础上拓展摊铺翻晒功能, 一方面通过均匀摊铺, 促进水分快速干燥;另一方面, 提供高质量的铺条方便后续作业。

3. 打捆设备

国外打捆机研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畜力牵引式打捆机、小方捆打捆机、圆捆打捆机以及中型和大型方捆打捆机等发展阶段。产品都已系列化生产, 打出的捆型向高密度、大捆型趋势发展, 设备成熟、结构参数合理, 可靠性、生产率高, 在机械结构、动力配套、液压系统或是控制系统设计方面都采用新的设计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

圆捆打捆机有内卷式和外卷式两种, 著名生产厂家有爱科、克拉斯、纽荷兰和迪尔等公司, 捆直径一般60~120 cm, 市场上甚至出现了150~180 cm直径的大型圆捆打捆机。圆捆机生产效率高, 但存在着捆密度低的缺陷, 且圆捆储存、运输占用空间较大。方捆打捆机相对于圆捆来说, 技术和结构更复杂, 虽然各个厂家采用的捡拾、预压、打结正时传动的方式和结构以及自动化程度等有一定的差异, 但一般都经过捡拾、预压和利用活塞的冲击与挤压, 预压草条通过相对固定的压缩室, 草捆密度高, 捆型整齐, 易于储运, 应用量有高于圆捆的趋势。国外方捆设备生产商以爱科、克拉斯、纽荷兰和迪尔等公司著称。捆型截面有36×46 cm2的小捆型, 80×70 cm2、80×90 cm2、120×70 cm2、120×80 cm2、120×90 cm2的中捆型系列, 以及120×130 cm2的大捆型, 捆长度根据需要可以调节。

4. 装载运输设备

国外小方捆、圆捆以及大方捆装载运输均形成了以大农场为基础的全过程机械化与自动化作业方式, 专用设备可一次性完成草捆田间自动捡拾、码放、堆垛乃至卸捆等。如针对小方捆, 挂接在小方捆打捆机出捆槽后面的草捆收集车, 利用草捆运动惯性自动顺序排放在收集车内, 以8捆或12捆为一个单元, 然后利用专门抓取设备整单元抓取、转移, 再码放至另一相同大小草捆单元上, 累计10次堆积成小垛, 再采用草捆垛运输车整垛抓取、运输并进行入仓堆垛。针对圆捆, 美国威猛公司、加拿大HighLine公司开发的系列圆捆自动捡拾装载车可以完成圆草捆自动捡拾、码放、运输及卸捆等作业, 一次可装载搬运6捆、8捆或16捆直径1.2 m的大圆捆, 允许载质量达10 t以上。针对大方捆, 英国Big Bale公司开发的集草捆捡拾、装载、码放和堆垛于一体的大方草捆捡拾装载车, 适应于目前打捆机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大中型草捆, 如12捆1.2×1.3 m2、14捆1.2×0.9 m2、18捆1.2×0.7 m2、21捆0.8×0.9 m2、27捆0.8×0.7 m2。针对场地作业的大捆型草捆装载搬运, 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动伸缩臂、自动调平和防倾翻等功能的装载机、叉车等, 以及针型、叉状、抓状和夹具等辅助属具,

5. 散草收获设备

散草收获设备主要有两类机型, 一类是青饲收获机, 另一类是散草捡拾装运车。青饲收获机已由单一针对具体作物的专用机型发展成为以设计开发联合收获作业底盘, 集田间越野行走、喂入、切碎和抛送为一体的机型, 通过选配青饲割台或捡拾系统等模块, 以实现不同功能要求。目前, 纽荷兰公司的青饲收获底盘配套功率最大已超过588 kW (800 hp) , 配套应用于条铺牧草的捡拾割台, 工作幅宽达到5 m以上, 应用于青饲收获的割台, 工作幅宽最大接近9 m。散草捡拾装运车已由最初的捡拾、装载和卸料等功能, 发展成为集收割、搂集、喂入、切割、抛送、压缩、计量和自动卸料于一体的复合作业设备, 同时配备了更为精密的电液控制系统, 分牵引式和自走式两种机型, 有效容积可达35 m3, 最大配套功率接近1 1 0.3 k W (150 hp) 。

6.牧草加工与存储设备

牧草收获后, 为了运输、利用以及储存的方便, 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存储, 如压块造粒、强制通风干燥以及通风仓干燥存储。

压块造粒设备通常有活塞挤压成型、螺旋挤压成型、模压成型 (包括平模和环模) 等类型。国外应用最为普遍的压块设备为模压成型设备, 代表机型有美国沃润贝尔格公司生产的200HD型小草块机, 生产能力为8~10 t/h (以含水率为10%~12%计) 。在压块机顶部安装了可以调节水分的喷洒装置, 该装置能够在牧草含水率很低的条件下压块成型, 草捆密度可达500 kg/m3。该公司生产的另一种WBSCS168型移动式小草块机是一种新型的移动式、适合小规模加工的设备, 自带动力, 能够移动至不同地点进行加工。

牧草干燥处理可以保障牧草质量, 提高适口性, 延长存储时间。国外常用方法是将切碎的新鲜牧草直接进行高温快速干燥降至安全水分, 同时保持鲜亮的绿色和具有芳香气味, 提高了适口性, 再经过压块成型, 截面为25×25 cm2或者30×30 cm2, 采用PVC带或编织袋包装成商品草块。采用的干燥设备一般为滚筒式干燥设备, 有1回程、2回程或3回程的, 滚筒内壁焊有许多抄板可将内部牧草在干燥过程中不断抄起, 增加了牧草与热风的接触面积和时间, 实现高温快速干燥, 1 min左右即可将牧草含水率降至安全水分。典型机型有荷兰的AS-25型转筒式青饲料干燥设备, 西班牙比利牛斯农业公司牧草滚筒式干燥设备等。

对于草捆的储藏, 通常采用干燥仓或者通风仓储藏, 将青牧草在蛋白质含量最高时适时收获, 利用热风强制循环干燥方式, 使热风在捆间或者缝隙之间流动进行热交换, 从而将草捆烘到安全储藏水分12%~15%。

国国外技术发展的启示

1.加强技术储备, 注重产权保护

国外牧草机械生产厂家十分注重技术储备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如打结器、旋转切刀等核心部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即便被仿制, 依然可以销售其核心产权零配件获取高额利润。查阅美国知识产权专利局文献可知, 仅涉及打捆技术的公开专利便有1 600多项, 专利所代表的技术水平至少领先目前市场成型设备技术20年以上, 所以国外产品能够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国内企业如不加强技术创新和产权储备, 则与国外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2.树立品牌意识, 丰富产品系列

克拉斯、纽荷兰、库恩、约翰迪尔和爱科等国际著名农机厂商, 以其先进的技术产品、完善的服务体系, 塑造了其优秀的品牌, 始终引领着牧草生产机械领域发展。主要产品涵盖了收割、搂集、翻晒、打捆、装载、运输和加工储存等环节, 且具有多种功能和规格型号, 如打捆机有小型方捆、大型方捆和圆捆等, 配套动力范围40.4~139.7 kW (55~190 hp) , 圆捆直径范围0.5~1.8 m, 方捆截面0.36×0.46 m2、0.8×0.7 m2、0.8×0.9 m2、1.2×0.7 m2、1.2×0.9 m2、1.2×1.3 m2等各种规格, 可以满足各种生产条件和规模, 竞争优势明显。

3.加强理论研究, 实现自主创新

一直以来, 国内牧草机械生产厂家普遍走着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但是创新不足, 仿制居多, 而打结器、集中润滑系统等核心部件还是完全依赖进口, 结果是生产成本下不来, 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能上不去, 产品销售利润低, 必然导致企业竞争能力下降。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理论支撑, 特别是涉及与牧草生产加工特性、多机构运动相位匹配等相关理论。二是没有采用先进设计开发手段, 如三维建模、虚拟样机和有限元分析等工具, 还是依靠传统的设计、试制、试验和再改进设计的老路子, 引进一台、消化一台, 既增加了生产成本, 延长了开发生产周期, 又无力支撑系列化产品开发。

4.产学研相结合, 加快技术转化

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发展与启示 篇10

一、绿色会计在西方的发展

(一) 绿色会计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的经济贸易位于世界前列, 在环境保护领域尤为出色, 绿色会计已在日本迅猛发展。日本绿色会计的起步是通过政府对企业、民众进行持续调查并咨询专家意见。在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上, 日本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绝佳的榜样。在1960年, 日本就已经着手处理环境问题, 面对污染事件的陆续发生及其带来的严重环境灾害, 1993年3月日本环境部门颁布了《关于环境保全成本公司环境》, 极大地提高了日本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几年之后, 政府又颁布了《引进环境会计系统指南》、《面向环境会计2000年报告》、《环境会计指南》等法律法规。环境调查结果表明, 到2001年3月已有350余家企业将绿色会计加入到日常经营核算中。日本在绿色会计领域发展的卓越显示了政府的作用。政府将它的感染力发挥到最大, 从最初持续的企业调查、咨询专家意见来积极开展绿色会计, 又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陆续推出种种法律, 以便更好规范它的进展。

(二) 绿色会计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 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担忧也逐渐加重, 要求控制污染的社会呼声愈加高涨。美国政府应民众要求开始展开对环境污染地治理, 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合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现有资源。19世纪70年代末, 美国政府着手制定了环保条例, 创建了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专门负责处理各项环境案件。在环境保护局刚刚成立的两年内, 统计处理各类环境案件近千起, 处罚金额高达900万美元, 许多严重污染的企业随之关闭, 导致许多企业将环境会计核算的金额和处罚金额计入到会计报表中。由此, 环境财务事项正式走进会计核算。政府不仅制定了各种相应的法规, 而且配合增加了严格的惩罚, 这样促使美国环境问题一再受到重视, 而绿色会计也飞速地发展, 甚至直趋领先地位。

(三) 绿色会计在加拿大的发展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已提出了着手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理念。该会计师协会积极地研讨环境与会计之间的种种联系, 并主要提出以下几项观点:《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同时, 会计师协会还创办了《特许会计师》、《对话》等杂志阐述绿色会计的理论和观点。1993年加拿大会计师协会健康发展特别小组提出了一项议题, 充分考察了人们面对环保问题上面对的危机后, 提出了绿色会计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绿色审计的相关问题。90年代后期, 该协会提出了在完全成本法下评估环境的新课题, 随后公布了《完全成本环境会计》。在加拿大绿色会计演变过程中, 特许会计师协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它一直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理念, 让全新的思想渗入到社会各阶层以及企业中, 直至整个加拿大都普遍接受了绿色会计这个理念, 并且企业核算也已经完全计入财务报告中。

(四) 西方绿色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1) 充分查询, 制定计划。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绿色会计之前, 大多曾经进行过大量企业调查, 充分听取了社会民众的意见。目前我国的绿色会计研究还仅仅处于科研方面, 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企业中。所以, 为了将绿色会计推到企业面前, 首先应该让企业充分认可。可以择选重要城市广泛进行企业调查, 让企业管理人参加免费论坛会议, 普及绿色会计知识和环境保护的观念, 只有企业基本认可, 才能积极将绿色会计核算加入到企业中。 (2) 选择国企作为尝试区。美国对绿色会计的推动主要集中在企业, 在企业中迅速地磨合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对绿色会计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 市场经济也逐步趋于完善, 各个企业迅速崛起, 社会资源占有分散, 但是国企却依然是整个社会的核心主流, 且其占有的资源比重较大。因此, 应该抓住重点, 以国企作为实验区, 全面推行绿色会计, 进行评估, 并按时出具会计报表。首先, 这样可以有效发现绿色会计在实践中应用中的问题和矛盾, 以便找寻对策, 加以处理, 完善绿色会计应用时的不足。其次, 国企的推行也可以给其他中小型企业起到带头作用, 督促中小型企业也尽快将绿色会计加到企业的评估核算中。 (3) 设立专门机构, 全面致力于绿色会计的建设。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 尽管政府一直在起到先驱与推进作用, 但是一些专门机构对绿色会计的建设也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属加拿大, 绿色会计推行至今, 能够发展成如今的规模, 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我国理应设立社会型专门机构, 独立于政府, 但是却又有政府密切联系。这样的机构应专注于绿色会计的科研, 不断公开发布各项理论研究, 也可以创办杂志, 推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如此, 以一种非政府代表的形式, 向社会灌输思想与理论, 也有利于企业和个人接受。同时, 与政府的密切配合也有益于工作的高效性, 兼并相同, 改进差异。

二、我国引入绿色会计的必要性与障碍

(一) 引入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 现实情况的需要。我国环境资源的配置不均匀, 导致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丰富地区没有合理开采计划, 造成大量浪费。二是许多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 没有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折旧。而绿色会计从会计资源、环境、生态的整体考虑对企业所拥有以及使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它严格要求企业如实对破坏的自然资源计提折旧, 通过正常的资金渠道反应破坏的程度, 以便更好的管理自然资源, 从根本上控制企业为盲目追求利润, 使原本有限的资源存量逐年锐减, 甚至枯竭。 (2) 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 人们生产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资源利用率下降、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这极大限制了我国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所以, 引领绿色会计走进社会已迫在眉睫。首要,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其次, 充分认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根基, 全面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和个人都不应当再有先破坏, 再治理的传统观念, 应当明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应当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3) 企业顺应全世界竞争的必然结果。当前, 环境保护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进行, 各国财政部门主张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加以核算。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地推行有利于紧随国际发展方向, 更加全面快速地发展经济。

(二) 推行绿色会计的障碍

(1) 绿色会计理论不成熟。虽然绿色会计拥有美好的前景, 但绿色会计并不仅仅涉及到会计核算, 它也包含了环境领域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的绿色会计发展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在社会上推广, 主要有以下几点制约:其一, 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不够明确。现有的会计制度中主要以货币为计量方式, 对各项可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生产要素进行核算, 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用价格进行确认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则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也没有将这一部分计入到生产成本中。从某种程度上看, 目前的会计体系忽略了环境污染, 忽略了未来资源的全面匮乏, 只关注当下追求利润的核算体系。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没有真正地计量企业创造的效益和支出成本, 计算而来的利益也不完整。与财务会计相比, 非货币计量方法目前看来还不够完善, 主要原因是计量单位杂乱而没有统一的标准, 缺乏可比性。其二, 税收方面存在显著缺点:没有设置专门保护税种, 没有将环境破坏加入到税收政策中, 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与保护作用;环保税收优惠单一, 现今的税收政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同污染物间收费标准尺度不平衡, 不合理, 致使企业躲避纳税。 (2) 政府当局对绿色会计缺少重视。其一, 我国发展绿色会计仅10余年。2001年, 我国刚刚成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设法推动绿色会计融入企业。在这期间, 我国的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都只关注各自的管辖领域, 并未对绿色会计的发展做出推动性的贡献。甚至有的国家部门为了追求眼前城市的发展, 利润的最大化, 忽视环保, 忽视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从需求角度来考虑, 社会各方对企业批量环境信息和社会责任报告的需求并不迫切, 导致企业没有实行绿色会计的紧迫需求, 绿色会计依旧停留在研究阶段, 一味地“纸上谈兵”, 而并没有应用到社会上加以实践。其二, 我国对绿色会计制度构建保障不力。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健全的绿色会计法律制度, 绿色会计的推动缺乏保障。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可依, 就不能准确客观地将环境污染加以计量, 不能如实披露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2011年, 道农研究所、中共企业家俱乐部、用友公司等为帮助实现企业更好持续发展, 推起了“企业绿色会计项目”, 这为企业核算计量提供了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 但是应用者寥寥无几, 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这种公益性项目, 并提供相应的会计报表, 来反映环境污染对企业利益的影响。政府没有以法律法规确定绿色会计的主导地位, 没有强制监管企业进行绿色会计核算, 这使得绿色会计一直停留原地, 没有显著进展。

三、绿色会计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一) 转变传统观念, 增强环保意识

政府各个部门应当充分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用战略性的目光真正意识到推行绿色会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绿色会计的发展。每一项新兴的事物, 都需要充足的后备力量将它应用到实践, 更好更贴切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 建立专门机构, 拟订相应法律法规

政府体现的强制性是其他学术机构所不具备的, 而正是这种强制性才能使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绿色会计, 真正应用, 而不是口头上高喊绿色GDP。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 制定绿色会计的发展规划, 负责绿色会计的推广, 在社会中营造绿色会计氛围, 促使各阶层承担责任。

(三) 立法机构应全面致力于理论研究

为更好实现绿色会计在国内的推动, 立法机构应当尽快完善绿色会计的相关理念。要尽快组织会计、审计、环保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对会计的理论基础、确认方法、计量依据、会计报表等方面达成共识, 并尽快形成实施标准供企业遵循学习。

(四) 政府全面进行绿色会计知识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绿色会计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程, 需要全民共同努力, 公众的需求才是促使绿色会计应用的催化剂。第一, 政府应该在社会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培训, 只要整个社会都逐渐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才能将绿色会计深化到群众中区。第二, 政府应当组织会计专业培训, 对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综合培训。政府应当从高校抓起, 增设绿色会计学科、绿色审计专业课程, 培养可以胜任绿色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 应该走进企业, 集中培养在职人员, 开设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相关课程培训, 使他们更快更好胜任在工作岗位上。最后, 企业领导是企业能否应用绿色会计的重要关键, 应该让他们对绿色会计有更好更完善的认识, 能够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资源的利用, 看待企业未来的发展。

目前来看, 经过十多年的推行, 绿色会计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和进步, 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我国应该充分认识西方国家在绿色会计发展进程中的优点, 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当前资源国情, 细化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全面推动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经验启示 篇11

英国政府于1997年提出了“新英国”计划,其主题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首相布莱尔一上台就亲自担任创意产业特别小组主席,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调查、策划和推进工作。1998年出台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使英国真正开始利用公共政策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欧洲最大的两个创意中心就来自英国的伦敦和曼彻斯特。

英国创意产业呈现出以下特征(以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 Statistical Bulletin》):

1.创意产业增长高于整体经济增长。近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约为70%,而创意产业增长约为93%,这显示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1997—2007年间,其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5%,增长速度居全球之首。其中软件、电子游戏和电子出版业增长最快,达到9%,而同期整个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仅为3%。2008年创意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超过任何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成为继金融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英国已成为全球创意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国家。

2.创意产业出口额增长迅速,就业规模庞大,企业众多。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年出口达到166亿英镑,占英国总出口额的4.5%,其中以软件与计算机游戏及电子出版物的出口额最大,达49.6亿英镑,占创意产业总出口额的31%。音乐产业年产值约达50亿英镑,其中出口约13亿英镑,净出口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还要高;2008年全球销售成绩最佳的前十张专辑中,有四张出自英国音乐家。

3.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人数众多。截至2008年,英国有157400家创意企业在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nter—Departmental BusinessRegister(IDBR)登记。在所有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集中在两大创意行业:软件与计算机游戏及电子出版业(75000家)、音乐与视觉及表演艺术业(31200家)。1997—2007年间,英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数从160万上升至200万,年均增长率为2%。在伦敦,创意人才集聚更为明显,正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创意产业高级顾问Christine Losecaat所说:“在伦敦,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是服务于创意产业的。”

4.英国的创意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哈利·波特”系列文化产品国际化的巨大成功,为英国打造了许多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文化产品品牌。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借助英国的专业设计,建立国际品牌,打进全球消费市场。雅玛哈、诺基亚、三星等国际著名企业均在英国有设计和研发中心,他们利用英国的创意人才打造出富有创意的产品。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创意设计灵感都来自英国设计师,如苹果的ipod设计灵感来自于Rober Brunner等设计师、宝马的minicooper的4人装载创意设计最初来自于设计师阿历克·艾斯戈尼斯。

1.政策保障。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创意产业架构最完整的。1998年英国推出首个创意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和产业分类,提出为支持创意产业,政府应在企业财政扶持、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1999年发布《地方的发展维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做出了规划;2000年发布《未来十年》,从扶持个人创意、教育培训、提倡创意生活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年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了创意产业就业、进出口等统计数据,并介绍了产业的发展现状;2008年,为实施2003年提出的“创意英国”战略,主管创意产业的DCMS发布《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了包括人才培育在内的26条促进建成“全球创意中心”的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由上可见,英国创意产业基本上是通过政策制定推进的,并且形成了稳定连贯的政策支撑体系。这些政策不仅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布局,制定了长期的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而且也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了创意产业的稳定发展。

英国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启示我们,发展创意产业要有政策保障。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中央未动,地方先行”,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我国没能从战略的高度规划整个产业的发展, 如对创意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长远的发展计划和产业归属、核算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再者,缺乏中央政府的引领,创意产业全民性支持的氛围和软环境难以形成。因此,创意产业应纳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之中, 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来引导和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另外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行业指导、实施管理及协助多部门联动的权威机构。

2.法律规范。英国早在1709年就制定了《安娜女王法令》,这是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鼻祖。其后先后颁布过1814年《版权法》、1842年《版权法》、1911年《版权法》、1956年《版权法》,1949年《注册外观设计法》、1968年《外观设计版权法》、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专利法》。经过30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版权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同时,英国还于1993年颁布了《彩票法》、1996年颁布了新的《广播电视法》,1996年后又陆续颁布了《电影法》、《著作权法》和《英国艺术组织的戏剧政策》等。英国无论是从法律的制定还是执行以及处罚都已经十分完善,这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护。另外,英国明确了主管创意产业的DCMS部是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实施机构,2004年DCMS专利办公室和贸易产业部联合组建了“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论坛”,负责推进创意产业新商务模式、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交流。另外,英国还通过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为使用者和创作者提供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促进资讯的自由流通,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知识、法规、方法。

nlc202309051642

这启示我们,要适应产业的发展需适时修订法律。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很多部门立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虽然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在不断完善并逐步与世界接轨, 但盗版猖獗、模仿抄袭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对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与此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机构,以便其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事务进行管理。

3.人才支撑。首先是在培养创意人才上下功夫。英国政府认为,艺术教育是启发人思维的教育,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教育。因此,英国孩子从12岁开始一直到大学都要学习设计理念,且一般都邀请专业领域的相关专家授课。其次是实施人才再造工程。英国教育机构有时会根据业界需求增设与创意产业接轨的新课程。例如,英国产业技能委员会曾在高校为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行业实施为期3年的人才再造工程,提供了上百种课程,使66%的影视业和24%的多媒体业员工达到研究生水平,有效地提高了这些行业的创新潜能。再次是资助机构进行大众教育。英国政府出资支持一些专业的机构或协会,如艺术委员会,让这些协会来支持大众的艺术教育。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90%以上的机构都有艺术教育的功能,33万青年人被纳入了创意合作伙伴计划中,大约3000个学校在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和设计等学科设置了艺术学分。为了方便大众的学习,英国政府还资助成立了“人民网络”计划(People’s Network),在该计划的帮助下,公共图书馆开通了互联网终端。此外,英国还广泛吸收国际资本和创意企业,使越来越多的全球创意人才汇聚英伦。

这启发我们,创意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培训机制(如忽视艺术教育)的制约, 不能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已成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要为培养创意人才献计献策,如通过大专院校和创意企业的密切配合与联姻,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从源头抓起,从社会需求抓起,大力培养创意人才,建立起一套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创意认证制度,同时要营造吸引全球创意人才的氛围。

4.资金扶持。英国创意产业由文化传媒体育部、贸工部和外交部三个部门来管理,它们出版了相关手册,指导投身创意产业的企业或个人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英国创意产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公共资金,二是私人投资。公共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科学与艺术基金会、英国电影协会、艺术协会和高校孵化基金;此外还有贸工部在地区发展局下建立的创意产业特殊基金、西北地区发展基金及伦敦种子基金、西北地区种子基金、早期成长风险基金等;政府设立的高科技基金和苏格兰企业发展基金也为创意产业提供融资。此外,英国的创意产业还可以申请欧盟的发展基金。在政府融资支持下,英国私人资金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公共基金、银行贷款和私人基金成为英国创意产业融资的创业资金网格。

这启示我们,渠道多样、行业广泛的融资扶持,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国在2009 年虽然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但创意产业资本市场依然不是很成熟,创意产业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单一投资机制,且中小创意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而英国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与其健全的投融资制度密不可分。因此,我国应从政府资金扶持、产业基金设立、银行信贷制度创新、民间资本引入、资本市场支持等方面构建创意产业金融体系。同时,为促使我国创意产业金融体系有效运行,还应建立相应的信用机制、约束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 篇12

在全国银行体系中, 实施混业经营就数德国为典型, 在德国的金融体制中其主要特征全能银行占据了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 全能银行将不会受到金融业务的分工的限制, 全能银行能够全面金融各种金融业务, 能够为企业提供个方位的金融服务。德国之所以采取全能银行, 也有与他的历史背景有着必然关系。首先还得从德国工业革命说起, 德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 这样以来德国就必须依靠银行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其次在工业化初期, 得过的银行创建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合资的方式,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吸引跟多的股东入股, 从而提高其资金的融资, 以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持有非银行的企业股份时, 一旦企业公开上市后, 那么银行将可以从中获取较大的利益。通过实践证明, 德国全能银行为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而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暴涨。

二、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 我们对德国全能银行的背景已经有所了解, 并且也明白德国全能银行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既然德国全能银行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那么德国全能银行又有着那些特征呢?下面我将对德国全能银行所具有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业务领域的多元化。对于德国全能银行的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主要从业务范围和业务审批两个方面来探讨。首先, 从业务范围上来看, 全能银行涉及到金融领域的所有业务, 不仅仅具备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所有的一切金融服务, 而且还可以涉及到抵押、基金、保险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等所有金融业务。其次, 从业务审批上看, 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德国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方式, 不仅仅可以提高银行在各种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收益, 而且还可以保证银行资金的广泛来源的广泛性。

(一) 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上来看, 全能银行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特征之一那就是:德国全能银行处理会在境内外设置没有独立法人的分行和代表处以外, 德国全能银行还会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 大量建立具有独立法人的专业金融机构。这样通过全能银行的内外交叉的股权, 全能银行的业务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网络体系。

(三) 德国金融市场几乎被德国几家大型金融集团所垄断。德国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就是德国市场是由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占据着主导地位, 并且这几家大型金融机构都会依附于大型的商业银行。集团外部相互持股。在德国全能银行中有一个专门的结构就是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集团外部相反持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全能银行与其自己本身的股东相互持股, 也就是因为德国全能银行这一独特的持股方式, 使得德国全能银行在世界银行体系中创建了特殊的经营理念, 那就是“整体金融服务”。其二、德国银行还有着一个与世界绝大多数的银行所不具有的体制, 那就是德国全能银行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持有非银行部门的有价值的证券, 并且可以以股东代理的身份参加企业的股东大会, 行使企业股东的权利, 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等。

三、全能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

德国全能银行有着它自己独有的特征, 对于德国全能银行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来说, 是远远不具备充足的说明力的。德国全能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德国银行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 这一切都源自于德国全能银行有着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所在, 那么德国全能银行到底有那些竞争优势呢?带着这一个问题加入下文, 我们将对其做详细的讲述。

(一) 资金优势。

德国全能银行是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所以其具有集聚大量资金的能力。对于银行来说, 要想扩大其业务范围, 那么银行自己本身就不行具备大量的资金, 所以对于没有充足资金的银行来说, 要想不断的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那是很困难的事情。将全面银行的融资渠道和其自己本身的资金基础与同企业银行一比较, 显然全能银行在资金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 网络优势。

全能银行因为与企业的关系密切, 所有全能银行拥有众多的客户群体, 并且全能银行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体系。当然全能银行要想直接进入到别国的资本市场时, 也会受到一些内外部因素的限制, 这时全能银行就可以通过收购当地的一些其他公司, 然后在对其业务进行调整, 以便适应当地发展是需要, 同时全能银行还会为其提供相关的金融帮助。

(三) 范围经济优势。

全能银行的经营范围涉及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 全能银行也就凭借其广泛的经营范围, 使得其能够同时为克服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还有就是全能银行的经营成本底、安全性等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全能银行在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应变能力和强的竞争力。

(四) 成本优势。

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广, 这样一来就有了利于其降低经营成本, 这样就是使得全能银行在经营成本上占据了优势。一般情况, 银行的收益会随着银行某一种业务量的增加而曾高;全能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模式就是将保险、银行、证券等多种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 形成金融超市, 这样一来相对各种单一的模式所需成本就底得多。全能银行的在经营成本的优势使得其市场竞争力有着大大的提高, 并且由于全能银行的经营面广, 从而使得与客服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巩固了与客服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其市场竞争地位就占据有利位置。

(五) 抗风险优势。

由于全能银行的经营覆盖范围广, 涉及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其中某一业务经营不景气, 可以用另外经营好的业务来弥补, 所以这就使得全能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强。

四、近年来德国银行业的主要变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德国全能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全能银行也在不但的进行改革, 以便更好的使用市场的需要, 从而提高哦其市场竞争力。德国全能银行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实施并购战略, 实现业务整合。

在欧元正是启动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标志着过去欧洲的过去的独立市场已经不复存在, 巨大市场也在不断的运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有效的抵制美日等国家金融体的挑战, 德国各大银行上演了一处合并和重组的大戏。

(二) 实施经营战略调整, 突出业务强项。

在新的市场竞争中, 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德国全能银行主要战略调整就是, 以立足于与本地, 然后再以此为根基, 不断的向国际化发展。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广, 不能将所有业务都同等对待, 必须要有差异化, 要突出重点和强的业务。

(三) 变革管理构架, 缩减经营网点。

德国银行业相当的发达, 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致命的弊端, 那就是网点过多。网点过多会提高银行的经营成本, 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德国全能银行将对其网点进行布局优化, 缩减其经营网点。

五、德国全能银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描述, 我们对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特征、竞争优势以及其改革有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从中明白了德国全能银行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市场竞争力, 德国银行能够为德国的经济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可以意识到, 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方式方法, 其实我国在银行建设上也是可以借鉴的。

我国在银行建设上可以从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集团化发展、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逐步开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业务、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下工夫。在具体的改革建设中认真研究德国全能银行的经营方式, 然后将其好的方面进行灵活的借鉴应用, 只有这样, 才能够提高我国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张杰.银行制度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网络协作教学模式下一篇: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