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

2024-10-05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精选8篇)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 篇1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

按: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收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供参考。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在7000多家跨国公司中,60%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投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化工、生物医疗、技术、物流、资讯、信息科技、金融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当前极具实力的“总部基地”。

一、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制定出一项较制造业发展战略更为详细的发展战略,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基金中心和世界著名外汇市场,确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创造了先发条件。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为许多海外金融和商贸企业拓展了市场机会。因此,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一方面是为了在新加坡自身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谋求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总部以进一步拓展巨大的市场。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本身制造成本的提高,在新加坡的企业也开始把制造环节向亚洲其他制造成本低,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而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新加坡,以便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便利服务等。在新加坡相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过程中,伴随着本国公司及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聚集,两者共同推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转移。新加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有:

1、拟订了“全国科技计划”,投资20亿新元在制造业、资讯工艺、电子技术、细胞生物等9个重要范畴进行研发,设立研发中心;

2、在美国设办事处,通过不断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国外研发资金:

3、利用国外的投资,借合作机会学习最新技术,促成技术的转移;

4、通过“公民权”吸引外国人才。同时,新加坡政府一方面通过不断在科技上的突破,克服“土地”和“人口”的欠缺,另一方面推出促进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例如:

1、为了刺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实行了“纠正性工资政策”,大幅提高技术型产业的工资;

2、设立科技工业园,实施一系列投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1

促进产业转移;

3、出台鼓励措施对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4、不断推进研发,加强科技教育、在职培训,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的升级。

第三,推出一系列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国际贸易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多,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为继续保持和加强新加坡的竞争优势,推出了《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新加坡设立办事处,以促进对外贸易及转口贸易的增长。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公司每年只收10%的公司所得税:

1、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须超过2亿新元;

2、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的公司业绩;

3、每年在新加坡的商业开支不少于200万新元;

4、企业至少要有3名经验丰富从事交易活动多年的职员;

5、充分利用新加坡国家银行、金融、保险及航运服务等。

第四,在吸引“总部”上实行有差别的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新加坡政府根据不同的企业总部类别采取了各种针对性优惠措施,具体如下:

1、“商业总部”奖励,目的是奖励并协助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或企业,将其技术扩展到本区域,并能提供商业、技术和专业服务,走商业区域化、国际化道路。有以下规定:

(1)奖励条件:①申请奖励者必须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该公司在商业或特定领域有良好的业务基础,在股权、资产和雇员方面都能达到相当的规模;②申请者必须至少与三家真正从事商业活动的岸外公司签有正式合同,同时向这些公司提供服务,并从这些服务中获取利润。

(2)特定条件:①申请者在本区域的主要业务包括商业和服务业;②申请者必须明确其主要的业务核心是新加坡作为区域管理和监控中心。

(3)申请者的主要经营范围:①工程和技术服务包括:研究发展各种技术、商贸行业咨询、管理和监控服务;②计算机信息、通讯及业务;③娱乐、休闲、生活消遣方面的服务及酒店管理;④出版、医药卫生、教育及培训项目;⑤仓储自动化。

(4)申请者的经营服务可通过特许经营权计划来区域划分。

(5)经营服务所雇佣的人员必须以新加坡人为主,至少有管理人员10名、高级专业人员5名和技术人员10名等,受雇人员应向申请者的主要业务区域提供至少三项辅助性的服务,包括:①总体管理、发展和协调;②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③市场研究、控制及销售;④公共宣传活动管理和设计;⑤区域培训及人才管理;⑥企业财务、债券及基金管理;⑦区域技术与通讯产品开发。

(6)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授予“商业总部”称号的企业享有如下优惠:①从事上述行业及特定领域里的业务可以享有10年免税优惠;②对于前期享有“先锋地位”的工业,可获得巧%的减税优惠,为期5年;③对出口销售和服务所得收人5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④对出口服务所得收人的9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⑤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原折旧率的基础上可享受50%所得税优惠;⑥对于购买生产设备的岸外贷款可扣除利息税;⑦对经批准的专利权使用费、各种杂费及发展经费、对符合要求的付款可享受全部或部分免税;⑧来自岸外公司的红利收入免征所得税。

2、“营业总部”奖励,这是新加坡政府为吸引跨国企业集团设立以新加坡为“区域营业部”而推出的优惠措施。有以下规定:

(1)凡享有经发局授予区域总部地位的外国公司及本国企业总公司,在5至10年内对从所提供的服务中赚取的利润只交10%的公司所得税。

(2)岸外公司汇来的利息和权利金,以及总公司买卖外汇所获得的利润,岸外投资所得,均可享有10%的公司所得税优惠。

(3)岸外附属子公司汇来的红利享有10年免税优惠。“商业总部”为区域里的任何客户提供辅助性服务,所获取的优惠视情况而定。“营业总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并统一享有10%的优惠税率。

3、“跨国营业总部”奖励,目的是鼓励在新加坡成立和注册的公司将总部设于新加坡,并对其海外附属公司及其有关企业提供管理规划及协调。

(1)奖励条件:①在本区域拥有众多的生产营销网络;②与投资国其它同行业相比,其净资产值、员工人数均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地位。

(2)奖励内容:①红利:跨国营业公司总部获得拥有股权的海外附属子公司或有关企业的红利可免交公司所得税,该公司若将其转贷给区域子公司或汇人新加坡总部也不增加任何税项;②管理费:在新加坡境内的跨国营业总部,其各项管理服务收人只须交10%的公司所得税;③利息:跨国营业总部向新加坡金融机构融资,并将其转贷给区域总公司或有关企业的所得利息,可申请10%的优惠税率;④期限:跨国营业总部租税期一般为5至10年,税期延长视营业范围和营业项目而定。

第五,打造高效廉政政府,形成制度化的软环境基础。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打造高效廉政政府,提供优质的制度软环境基础,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例如,专门负责投资申报、审批手续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该局机构精简、手续简便、工作效率高。一项外国投资项目从申请到批准设厂,只需要10天至20天时间。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了防止政府官员贪污的机制,既有机构,也有相应立法,执法严厉,形成对政府人员强大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一个廉政的政府形象对跨国公司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启示

1、战略制定和宏观控制好;

2、颁布的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

3、法制完善:

4、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水平高;

5、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地好,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办事效率;

6、实行了以“租税减免为核心”的投资鼓励政策,有效吸引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

7、不断利用跨国公司的经验和力量;

8、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 篇2

本刊讯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第十八期双月论坛暨新加坡医改经验借鉴、交流及启示研讨会于2014年6月21日召开。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黄红致词。市卫生计生委干部人事处处长许铁峰、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处处长王彤、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肖涟波、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中心主任唐文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顾清扬分别作了题为“市卫生计生系统管理骨干团赴新加坡培训报告”、“警惕医改中的民粹主义”、“新加坡医疗机构设置的制度安排与借鉴意义”、“学以致用, 提高计生药具公共服务水平”和“新加坡医改实践与经验”等主题演讲。

上海市相关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及相关委属单位负责人、市医药发展基金会和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国内知名医院管理专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心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主持会议。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作会议总结。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篇3

关键词:新加坡 职业教育 发展 经验及启示

一、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是由英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发展而来的,既推崇因材施教,又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其目标是成为亚洲的教育之都,所以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新加坡每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新加坡的学校分为政府学校、独立学校、特别辅助计划学校和特殊学校。政府学校是由政府提供财政资助的学校,其中一部分是政府全额资助学校,另一部分由政府给予部分资助。由于得到了政府的资助,新加坡政府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都较好。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

1.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少教”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在传授知识时以知识、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主,重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知识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多学”是指学生借助经验积累与分享系统,在完成课题或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各种知识、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2.模块化课程体系

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双轨制,即把一、二年级同年入学的相同专业的学生分成A、B两个班,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学习不同的模块,并交叉学习。到三年级时,再将A、B班均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交叉学习。

3.“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

“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会动手做,然后再慢慢弄懂其所以然。

4.多样化的作业

新加坡学生的作业形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团队作业、项目作业、专题作业,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挖掘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5.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学生所用的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开发的。他们认为,自己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不仅内容广泛、实用性强,而且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6.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优点,可以在国内选择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专业作为实施对象。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启示

1.学习管理理念

在学习新加坡的许多制度时,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应深入思考,对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办学思路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益的。

2. 学习“教学工厂”理念

这里的工厂并不是指成批生产产品的工厂,而是指教学环境、工业项目及经验积累与分享的教学工厂。学生仿佛处于企业的各个部门,既接受了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了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集体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课程结构采用双轨制

每一学年的学科都会分成两个独立的不同学科的组合,每一学年的学生也会被分成两个学习轨道,选读不同的学科组合,两组学生的学习同时进行。一个学期后,两组学生再交换学科组合。

4.注重教师的培训、开发和引进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团体的作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抓住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特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均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2]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李光耀.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 篇4

摘要 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国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兼容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不论是新加坡精神的形成,还是大力推行德育,这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新加坡;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

新加坡与中国相比,也经历了从独立到崛起的过程。作为早期的移民国家,其思想传统的形成来自早期移民将本国的文化传统带入并相互交融。其国民中有7成左右是华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样作为亚洲国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十分成功,其道德教育兼收古今中外的精华思想,同时坚持东方文化价值,形成了“新加坡精神”,在其国内具有十分有力的号召力。这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 新加坡德育开展的背景

新加坡在独立之前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存在的,一度还曾为日本所占领。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是新加坡居民的三大民族,这三大种族之间在历史、文化、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宗教信仰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并且这些移民对其来源国有着密切的情感联系以及认同意识。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人民行动党执政,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上以改变落后局面。1965年建国后更是专心致志于现代化建设,当时的新加坡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大量引进,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人们竞相追逐、仿效。学校的伦理教育已不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政府虽有所意识,但没有应变措施。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岌岌可危,个人主义流行一时,新加坡面临全盘西化的危险。[1](P105)

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新加坡居民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物质水平上升的同时,来自西方文化的糟粕,如吸毒、性自由、色情犯罪等也日渐突出,逐渐严重的社会现实使得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腐朽、堕落的思想会对整个新加坡国民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使所有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这个背景下,新加坡的道德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渐渐形成当今这种吸收来自各种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自己独特成果的德育特色。

二.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特色

新加坡在独立之后,一直十分重视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发展阶段及内容

新加坡独立之后,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便落在培养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上面。这个阶段中,有一点十分值得重视的便是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家的义务意识,这点与我国现行的政治教育不谋而合。例如在初高中的政治教材在税收这个内容上,便十分注重强调“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对于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守法意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974年,新加坡政府对公民课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了研究,推行集公民意识、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在这三科的内在联系中,使用母语进行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其爱国思想十分有益。1979年,新加坡政府委派文化部长王鼎昌为首,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全面调查、研究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于1979年5月提交了《道德教育报告书》。以该报告书为引导,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公民教育进行全面反思和探讨。在这个报告书的指导下,新加坡经过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公民教育的反思,重新制订了公民教育计划。其内容包括:

1)所有学校的所有班级都开设正式的公民教育科目,并成为师资训练的必修科;

2)公民教育的内容结合个性与共性教育;

3)公民教育不只在学校进行,还要求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并在全社会开展各种运动,使公民教育成为全社会都关心并参与的大事;

4)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外,还采用讨论、讲故事、参观、视听教材和社会义务活动等方法来进行。

根据《道德教育报告书》的建议,新加坡教育部先后成立了两个小学公民教育教材组,编写赵主活与成长》、《好公民》教材,由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用其中一套。在中学,公民教育厂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阶段。低年级中

一、中二开设《生活与成长》和《公民时事》,也由各校任选其一。[2]

20世纪80年代初,以石油提炼、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为主题的新型工业发展起来,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在新加坡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同时,西方的“西化”触角逐渐深入,再加上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这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是不利的。在这个背景下,新加坡开展了大规模的公民道德教育改革活动,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该报告找出了公民道德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2、全面反思道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公民道德教育进行综合性的反思,得出许多宝贵经验。

3、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经过反思之后,再次提出实行公民伦理道德训练。

4、开设“儒家伦理”课程。

5、提出“共同价值观”,其核心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3](P448)

(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特色

第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新加坡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超过七成的居民都是华人,深受儒家思想及传统的影响。在这种居民构成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儒家思想的号召力和向心力便是新加坡道德教育的中心。

在共同价值观中,充分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忠孝、礼义、仁爱、廉耻思想,其内容无不在教育公民“安身立命”,追求社会和谐,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对儒家思想有了新的表述。在坚守儒家思想精华的同时,基于本国特色,又跟随时代发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的东方道路。第二、以严明立法与公民教育双管齐下为保证

在公民教育高度重视对公民意识的培养的同时,新加坡还采用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其法律的严格程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比。李光耀有在其自传中提到了一种理论,他说新加坡人文化低,需要严格训练,就像宠物,必须严格训练,训练好了,它自己就知道到外边拉屎撒尿了,那时候就不必用严峻的法律去规范它了。严峻的法律在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十分有用的,毕竟法律作为最低的道德,只有得到充分的遵循和实现,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强有力的法律后盾的保障下,新加坡的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公民素质也有了极大地提高。

新加坡素以法律法规严格而闻名全球。在新加坡,打劫、盗窃被捉,至少要

坐牢3年,打鞭5下。鞭刑,是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国家使用的一种酷刑,判鞭刑最高的多到25鞭。新加坡鞭刑使用的是皮鞭,打鞭要求一鞭下去,皮肉皆开,疼痛难忍。打完一鞭后,医生便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受刑者不能承受下一次鞭打了,便停下来,过3个月再继续打。而且,打鞭时,各家报纸的记者去拍照,第二天登在报纸上,传遍全国。

中国有句俗语,“乱世重典”。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各种制度体制问题丛生,各种矛盾相互冲击,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律法惩治等级,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第三、立体化的教育网络的形成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包含多种途径。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作为主渠道,一只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必修课。除了专门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使得学生不仅在课堂时间内受到德育的熏陶,更在充分发挥各科“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之下,将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成效提上了一个台阶。这是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4]

在课堂之外,新加坡中小学还普遍开展了多项辅导活动,榜样、阐释、规劝、环境、体验等,特别是社区活动。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活动十分规范,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从小培育学生的服务精神,以便养成更好的集体意识。这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影响下,这三种教育资源各取所长,相得益彰,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有效的将所学应用于所用,真正的实现了知行的合一。

三. 新加坡的德育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公民道德教育网络的构建

新加坡在以学校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又综合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合力,再加上各种类型的群众性运动,如文明礼貌月、尊老敬贤活动、升旗仪式、植树活动等,使得学生能在一个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环境内习得道德实践和道德经验,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加坡市民多应该具备的各种美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借鉴新加坡的这方面经验。在现阶段,中小学生每周都有升旗仪式,在不同的节假日老师还会要求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班会、家长会,在活动后上交心得体会等。但是在多位一体合力作用方面仍有些欠缺,学校的道德教育重点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宣传总是有一定的不同时性,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某些学校周边环境混乱,网吧、游戏

厅、台球厅等屡禁不止,这不仅扰乱了学生健康正常的学习成长环境,在整个社会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校园暴力现象屡屡发生,该反思的,不仅仅是学校一方,更有我们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有整个社会。

(二)、对于教育主体的尊重,注重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八荣八耻”,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念”,其核心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两种价值观教育都十分重视个人对的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意识,重视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但是与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荣辱观教育缺乏的是对个体的重视和发展。每个公民,不论其年龄大小,只有先成人,才能论其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顺序。

对教育主体的尊重,不仅包括教学过程中教育双向过程的把握,更包括整个社会对于个人贡献的承认与重视。例如,中国越发重视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专利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之下,必定会鼓励更多的人们发挥其聪明才智,为整个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

新加坡是世界上法律极为严格的国家之一。在这种背景之下,每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操守,在街道上没有人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珠宝店和银行关门时仅仅采用玻璃门便足够,这也使得新加坡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成了世界上很多国民向往的居住圣地和旅游天堂。

目前,新加坡现行法律有400多种,法律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政府权力,商业往来,一直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全部囊括。一旦发现无法可依或者需要修改的,立刻交由国会处理。2008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法律分类目录”(以下简称“白皮书目录”)统计,截止到当时我国共有229部有效法律(含《宪法》)。与新加坡相比,我国法律数量不仅少,而且修改和制定的效率也相对低。在百度中键入

“遭遇法律空白”后,约有202,000条记录;在谷歌中键入同样的字符,找到543,000条记录。例如有关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保护、新婚姻法、新兴项目团购等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和规定,使得公民权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护,相关侵权行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惩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对违反德育要求行为的惩处,导致现今道德现象混乱,榜样效应失衡,道德规则失范,再加上西方腐化堕落思想的侵蚀,造成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结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法律本身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许多问题的产生都与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和体制问题息息相关,也许只有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缓解。我们的德育水平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8)

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对厦门的启示 篇5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 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的原则,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在“ 十一五” 第一期中青年干部班实施常规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全班学员分设“ 城市管理”、“ 行政效能”、“ 土地管理与住房制度”、“ 港口物流” 四个课题组,分别由中共厦门市委党校指派专业骨干老师指导。四个课题组成员,先在厦门作了深入调研,2006年 11 月 5 日至 12 日赴新加坡公共事务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和考察,学习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四个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集大家智慧形成了四个调研报告。为了充分发挥这批成果的作用,本刊在这一期加以刊登。

一、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值得厦门市借鉴的先进经验

新加坡城市与厦门城市有共同的属性,诸如:(1)新加坡与厦门均为海岛或滨海城市,地理等自然情况有类似之处;(2)新加坡为城市国家,厦门市城市化率也非常高,城市管理有其共性的一面;(3)新加坡人口为 410 余万、外来流动人口 80 余万,厦门市人口为 220 余万元、其中外来流动人口为 80余万,外来人口组成相差不大,其管理方式也有共同的要求;(4)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且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厦门市在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也取得较好成效,城市发展思路有其一致性;(5)新加坡的人文历史具有中华文化的渊源,其城市建筑也有闽南特色,新加坡与厦门的城市管理文化有相通之处等。新加坡与厦门两地的城市共性,决定了两个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实践中两地已有相互借鉴的先例,特别是厦门市近几年来在城市管理方面借鉴新加坡有关经验也取得了成效。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加坡与厦门两个城市之间也各有其特质。厦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了特殊的经济、社会和城市问题;厦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自己的进程和特殊性;厦门市行政管理体制及法制环境、基层社区制度等方面有其不同点。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学习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必须紧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而是力求在借鉴中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务求实效。为此,从比较研究出发,我们总结出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可以值得厦门市借鉴的经验,主要是:(一)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成为世界闻名的“ 花园城市”,为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树立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新加坡城市管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其树立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保障。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不断完善、不断超越“ 花园城市” 建设。新加坡城市规划分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两个层面。概念规划主要制定土地和交通的规划蓝图,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框架的研究。总体规划是在概念规划基础上,整合 55 个分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而成,为法定文件,具有法律约束力,对城市管理发挥法律作用。

其次,强调服务优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新加坡政府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亲商思维、服务理念,政府行为要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再次,加强法治保障。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新加坡城市管理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了长效管理。

(二)具有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

新加坡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在于:(1)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在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国家发展部等行政部门之间职责是法定的,特别是有关部门下属的多个法定机构,均由议会授权设立。(2)城市管理协调有力。新加坡城市管理涉及诸多相关部门职责,有些管理也存在衔接、配合等问题,为了增加管理合力,成立了 “ 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这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建立严格的考评监督制度。建立一套完备的、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这就减少了考评中的人为主观评判程度,硬化了考评工作。(4)社区自治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公民角色的确立,并使其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新加坡将城市划分为 5 个社区,并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在推动社区自治和参与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具有健全的法制环境

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较高。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严格、具体、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没有回旋余地的法律体系,可谓是“ 管得严”。一是立法严明、严密;二是执法严实、严正。

二、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分析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作现状,并与新加坡城市管理相比较,从中看到厦门市城市管理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传承城市管理体制中先进做法;从中发现厦门市城市管理中的不足,有利于明确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重点。(一)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合理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国家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等殊荣,这充分表明厦门市城市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表明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运作良好。

一是基本建立了“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的城市管理体制。

目前,市政府成立了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等决策机构和协调机构,实行市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区政府实行地域管辖,具体负责城市管理相关工作;有关城市管理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等事项由市、区政府部门分工负责,且事权管理中心不断下移,诸多管理事项由街道具体实施,居民小区配合落实。这种管理体制,其特点是: 突出宏观决策和调控,加强城市目标管理;突出协调,保障管理有序;突出层级管理,调动各级积极性;突出群众参与,动员居民、单位参与管理。

二是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和省政府的 2002 年批复,厦门市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试点。从此,厦门市多年来运作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城监支队行使综合执法权)转变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2004 年厦门市人大常委制定出台了 《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规定》,标志厦门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是城市管理法制体系基本建立。

多年来,厦门市重视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先后出台了《 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等几十部城市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将城市管理各个领域均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二)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诚然,厦门市城市管理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的不足。随着厦门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难度加大,问题增多,情况越来越复杂,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出现了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城市管理理念上尚存在一定偏差。在城市急剧扩张中,人们愈来愈重视城市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强调城市管理的效率,有时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得到全面坚持,城市管理服务意识没有得到明显增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反映在城市管理体制中,有时重行政权力的运作,管理中存在利益驱动。结果是对部门有利的事抢着管、对群众服务的或难以管理的事推诿扯皮,没有很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反而损伤了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影响城市管理的效果。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协调力度不够的问题。为了加强城市管理,市政府设立了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市容考评及城市管理等决策与协调机构,有的还下设办公室分别挂靠在规划、土地、市政、建设等行政部门,这些决策与协调机构之间也存在有时衔接不够的问题,有关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机构可以进一步精简。同时,城市管理部门之间、上下级管理之间、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是城市管理体制中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一方面,从横向结构而言,厦门市城市管理涉及诸多部门,部门之间的职责存在界面不清现象。这次调研中,有关城市管理部门反映最多的是城市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缺乏合力。例如停车场管理,涉及交警、市政、建设、规划、城管、交通、财政、物价等多部门管理以及市、区、街多级管理,结果是至今厦门市尚未明确一个主管部门,各唱各的调,停车场管理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实践中往往是对某一件事情多个部门都可以管、也可以都不管。另一方面,从纵向结构而言,城市管理事权下放尚待进一步规范。在城市管理权限下放过程中,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临时性。有的事权下放还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尤其是街道管理事项增多,有的事项管时不合法、不管时又导致相关管理职责不落实;有的是市级下放,有的是区级再下放,到了各区、各街道,做法不尽一致,各有各的做法,从而引起城市管理体制上纵向职责分工不清的问题。

四是城市综合执法体制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就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范围而言,目前厦门市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的处罚权的法定依据是 《 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规定》,其中缺陷在于有的城市管理执法事项应当集中授予城市管理执法局行使,但未能得到法定授权。同时各区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的职责范围也不一致,其中主要问题是有的区或部门自行委托或授权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有的没有法定依据,属违法执法。就厦门市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分工而言,也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市级对区级执法监督和指导不力的问题。在执法过程中,城市管理执法局集中行使处罚权后,特别是执法权下放到基层之后,受到行政干预越来越多,围绕所在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展运动执法、突击执法的多,而日常执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群众关注的执法活动少,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有法不依和暴力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完善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的对策

理论界比较认同的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是指关于城市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地位、职责和内部权责关系及其相关的规章制度的总和。城市管理

体制是确保城市管理过程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载体和保证,也是支撑城市管理系统的骨架支柱。城市管理体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 城市管理的机构及其职能体制、领导体制、市区街道的层级管理体制等,其核心是各机构间的职、权、责的配置问题。从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不难发现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主要问题包括: 创新管理理念、重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职责、完善执法体制等。

(一)创新城市管理理念

在城市管理理念创新上,要借鉴新加的先进经验,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思维转变。城市管理不能一味管人、管事、管物,而是要日益重视城市管理在改善人的生存、人的发展环境中的作用。为此,要强化城市管理体制中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城市发展目标。二是从以效率至上向服务至上的思维转变。城市管理不是为了形象工程,而是为了服务大众,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要强化城市管理体制中协调职能,增强行政管理服务意识,实现城市和谐管理。三是从以人治为主向以法治为主的思维转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现城市长效管理的必然途径。为此,要强化城市管理体制中监督职能,不断推进法治城市建设。(二)重构城市管理模式

从有关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其运作协调机制来分析,主要的城市管理模式有:(1)主管型政府管理模式;(2)协调型模式;(3)数字化型模式。当前厦门市城市管理模式主要是协调型,主要特点是各部门行使管理职责,城管办负责协调。虽然目前存在各部门职责不清而协调又不力的缺陷,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协调型城市管理模式还是符合本市城市管理实际的,不必推倒重来,而是应对症下药,在理顺职责的同时,强化协调的力度。为此,有必要研究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的问题。国家一个建设部,而到了厦门就有了建设局、市政园林局、规划局、房产管理局等,城市管理还涉及交通、公安、环保、工商等多个部门,多个部门之间职责界定不清,同时多部门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衔接,这都需要有一个综合机构进行协调和综合管理;同时城市管理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要实施长远规划和宏观调控也需要一个综合机构牵头运作;城市管理的统一监督与考评工作也需要一个综合机构来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城市综合管理机构。

这个综合管理机构应是:(1)综合机构。直接隶属市政府,将城市规划、土地、市容考评等委员会的办公室进行整合,相关职责交由这个综合机构统一实施;(2)协调机构。牵头厘清城市管理体制中横向、纵向部门的管理职责,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区的城市管理以及执法工作,实现城市管理的合力;(3)监督机构。仅有协调没有监督是难以保证力度的,监督与考评有关城市管理工作,有利于有关方面严格依法办事,实现城市管理目标的实现。(4)法定机构。通过立法明确该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职责,实行依法决策、依法协调、依法监督。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机构时,还要注意这个机构不应是对外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职能部门,不属于增设一个行政部门,特别是要避免代替有关行政部门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其职责主要应界定在宏观决策及行政部门之间协调和监督。(三)理清城市管理职责

对城市管理中涉及的有关部门职责必须进行梳理,对市、区两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进行必要的厘清,还要对部门与部门的关系、职能管理与行业管理的关系、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及市场调节的关系需要理顺。在理清管理职责时,我们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职责法定性,二是合理适当性,三是管理数字化。

具体而言,对厦门市市、区、街三级之间城市管理职责分工应当予以进一步规范。首先在授权主体上,应由市政府统一实施(可由前述的市城市管理综合机构行使),改变市直部门及各区自行擅自授权的做法。其次,在授权方式上,应依法办事。对其中有些管理职责属于法定分级管理或者法定并不明确的情况,市政府可以直接明确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对其中有关职责法定市级或区级部门行使的,需要再下放的应当通过法定程序进行,不可以违法授权。再次,在授权范围方面,全市城市管理纵向层级管理权限分工应尽量统一,不能对各区、各街授权有不同做法,同时各区有关城市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责分工也应尽量全市统一,还要兼顾上下部门职责划分的科学性、合法性,以有利于理顺本市管理体制中层级管理关系。最后,授权管理应充分考虑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四)完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

一是进一步扩大集中行政处罚范围;二是市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职责分工,应注意相关管理权限层级分工要求,既考虑管理与执法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执法效率和效果;三是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可在街道、社区设立分支机构;四是综合执法问题,不能视管理相对人为“ 敌人”,动不动就用几个“ 大盖帽” 去管一个“ 破草帽”,要纠正野蛮执法、无理执法、滥用联合执法等倾向。

四、关于完善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的几点工作建议

总的来说,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是符合城市管理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不和谐之音,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近期,可以就完善厦门市城市管理体制开展如下几项工作:(一)抓紧组建城市综合管理机构

在目前市城市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进行充实调整,整合本市有关规划、土地、市容等方面的协调机构办公室的职责,由市政府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编制全市城市管理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综合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全市城市管理工作,负责城市管理考核及投诉处理工作,指导各区城市管理工作,指导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工作,负责城市管理数字化管理与应急处理等。相关组建工作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相关工作方案,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二)开展城市管理职责清理工作

目前厦门市正在进行行政执法依据梳理,该项清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总结,特别是对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职责“ 结合部”、需要再清理,明确其职责界限。有些职责还需要经过法定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

厦门市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以来,需要进行适时总结。建议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落实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对厦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界定工作方案,对实践中有的自行扩大处罚权的做法进行清理,对需要扩大处罚权的,应当通过立法程序、法定委托或者报省政府批准等方式予以解决;二是拟定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之间职责分工的具体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三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切实解决有法有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四)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

在城市管理立法方面,建议对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法制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为重点,做好立、改、废的衔接,及时拟定一个近期立法规划和计划,以利于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近期需要抓紧开展《 厦门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 的立法前期工作,构建厦门市城市综合管理模式。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 篇6

一、新加坡廉政建设概况及成效 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新兴现代化国家。历史上,新加坡曾经是一个贪污泛滥、腐败猖獗的岛国。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下定决心坚决打击贪污腐败,把廉政建设作为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经过长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加坡已成为亚洲最廉洁的经济体。在“透明国际”2013年全球清廉指数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五,不仅在亚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廉政典范。廉洁的执政环境不仅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体系,而且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其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了经济的腾飞。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建国至今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良好的经济环境,良好经济环境背后的保障则是政府官员的廉洁及高效的办事效率;反过来,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第二,增强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人民行动党和政府对于腐败的治理,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提高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此同时,新加坡的做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第三,提高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新加坡政府在廉政教育上尤其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教育,倡导儒家文化,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爱国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了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服务精神,提高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二、新加坡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加坡的廉政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效,在于其完备的廉政建设体制,并在廉政建设实践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反腐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1.完整而严密的反腐败法律系统与法治体系。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会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①法律是治贪防腐的第一道防线,为了使公共权力不被滥用,必须制定严密的法律体系加以约束。新加坡素以严刑峻法、铁腕护廉著称于世,其吏治严明、法律严苛更是为亚洲之冠。新加坡肃贪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防止贪污法》,该法共涵盖35个条律,内容详尽而严厉,尽可能将贪污行为的所有可能形态纳入其中。该法扩大了对“贿赂”一词的定义,不仅包括收受金钱、礼物、证券、财产利益在内的任何动产或不动产,同时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财物,如提供的职务、服务、便利等。不仅如此,“意图贿赂”也算犯罪,就是说,贿赂或贪污与金额多少没有关系,只要任何人“企图接受”或“默许给予”都会被认为是犯罪。为了强化防贪效果,更有效地打击贪污行为,1988年颁布了《贪污所得没收法》,使得贪污之人不仅要受牢狱之灾,其不当利益还必须上缴国家。除此之外,新加坡还颁布了《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财产申报法》等反腐败法律。这些法律相互补充,为新加坡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加坡不仅有法可依,其执法也是相当严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新加坡社会中彰显得淋漓尽致。无论何人,职位高或低,功劳大或小,一旦触犯党纪国法,必将严惩,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即使是再小的腐败行为都会受到很重的惩罚,这就是新加坡治贪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经验。如此严密的法律体系和秉公无私的执法态度,给犯罪分子以极大的震慑,大大降低了腐败的发生。2.专门的反贪机构。新加坡治贪的另一大武器是1952年成立的贪污调查局(cpib),它是新加坡防治腐败的专属机构,也是全国预防贪腐贿赂的最高机关。贪污调查局直接隶属于内阁总理,局长和副局长由总理提名,总统亲自任命。人事决定权亲自掌握在总理手中,确保了该组织高度的独立性,达到防治贪腐的最佳效果。在人员组成结构上,贪污调查局是小而精的肃贪组织,仅有40名侦查员,但办事效率极高,一旦接到贪污投诉,要在最快时间内给投诉者以明确答复,并立即决定启动调查。作为一个独立、高效、权威的治贪机构,贪污调查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新加坡廉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坚强后盾。3.全方位的监督机制。要实现政治清廉,防止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必须要有系统全面的监督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监督。对执政党的有效监督是保证新加坡清正廉洁的首要条件。新加坡由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政府每隔四年会进行一次大选,随时监督执政党的工作。反对党则可以考察其是否发生渎职现象,甚至可以批评指正其中的缺陷,这种监督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其次,社会各界的大力监督也是政治清廉的重要保证。新闻媒体是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政府出现腐败现象时,新闻媒介就会对此进行详细的报道,给腐败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公众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向政府和公务人员举报腐败分子或提出相关的治理建议。为此,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举报机构,同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来保护举报人的权益,让公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对行政工作的不满以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4.自上而下的廉政文化建设。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一系列的反贪制度和反贪机构的硬件支持,政治领袖、公职人员和普通公众的廉洁意识及整个社会的廉洁风气更是推动整个机制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前贪污调查局局长曾说过:“有个好的制度非常重要,但许多时候单靠制度是不够的,要取得成功,需要有利于运作的整体风气。”①当廉洁自上而下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时,人们就会从思想上自觉抵制贪腐,社会才能形成一种廉政氛围,一系列的反贪制度才能顺利实施并发挥作用。首先,高层领导人的个人品质魅力和政治作风在廉政建设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前总理李光耀多次反复强调,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具有标杆的作用,反腐必须从最高层做起。自人民行动党执政以来,他率领党员全身心投入到打击腐败的行动中,着重从整顿高层领导的贪腐行为人手,实行“反贪没有例外”的铁腕政策。并且,他还十分注重道德操守观念,在廉洁自律方面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其次,新加坡注重运用儒家经典,开展道德教育。新加坡将儒家经典和现实国情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中倡导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思想积极渗透到社会大众心中,使其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从而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团结。第三,新加坡注重对社会民众进行廉政思想文化教育,特别注重向青少年普及廉政观念,设立有关廉政教育的课程。为了整个社会能够形成良好的廉洁风气,政府还通过网络等媒介向民众宣传廉政教育知识,定期开展廉政知识讲座和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措施,整个社会树立起廉洁观念和廉政氛围,反腐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新加坡电网规划经验及启示 篇7

关键词:国际对标,世界一流,电网规划,技术原则,规划管理

0 引言

新加坡能源集团公司(SPGO)成立于1995年10月,承担地区电力系统和燃气系统的运行维护任务,包括新能源资产公司(SPPA)、新能源电网公司(SPPG)、新能源燃气公司和新能源服务公司。同时,新加坡政府主持成立了具有政府职能的能源管理局(EMA)和能源市场公司(EMC),其中EMA充当电力市场管制者和系统运行者的角色,EMC充当批发市场运行者的角色。

新加坡总面积为682km2,人口约有400万。截至2005年3月31日(文中新加坡电网的数据及现状均指2005年前后,其中的电网可靠性指标目前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的,对国内电网仍有参考意义),新加坡电网发电装机容量为9330MW。2005年新加坡电网最高用电负荷5408MW,全社会用电量333.14亿k Wh;全年负荷较为平稳,不存在夏季高峰和冬季高峰;全部负荷中商业占40%、工业占40%、居民占20%。SPGO服务的客户数超过100万户。

1 新加坡电网供电可靠性概况

新加坡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位于世界前列,已达到“6个9”(即99.9999%)的高水平。SPPG针对该国用电负荷密度大、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通过先进的电网规划思路、原则和方法,在规划理念、规划手段、管理机制以及与政府部门协调等方面值得我国城市电网规划人员学习。

新加坡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指标及说明见表1。

注:“供电恢复时间”的统计周期为 2004 年 9 月 1 日至2005 年 8 月 31 日;其他指标 2005 年的统计周期均为 2005年 1 月 1 日至 2005 年 8 月 31 日。

需要说明的是,新加坡地区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统计对象涉及400(230)V~230k V各电压等级用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指标是统计到各电压等级所有用户的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供电可靠性。因此新加坡地区不再统计各类输变电设备可用率指标。由于预安排停电引起的停电户数相当少,因此预安排停电不计入供电可靠性统计范畴。

2 新加坡输配电网主要技术原则

2.1 网络结构

66k 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网络均采用网状(Mesh)连接模式,并列运行,其电源来自同一个上级电源变电站;一些重要的网络还引入另外一个上级电源变电站电源(一般称为第3个接入点)。其整个网状网络的外接电源备用容量一般考虑整个网状负荷的50%左右。

22k V配电网络 采用环网 连接、并联 运行模式(Ring);每个环网(花瓣形)并联运行的两路电源来自同一个66k V上级电源点;每个环网的第3路备用电源来自不同的66k V上级电源点;每个环网的供应负荷应控制在15MVA以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电网22k V配电网络采用环网连接、开环运行模式。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新加坡电网公司开始实施22k V电网改造,具体原则为:花瓣型网络的电缆截面均按300mm2考虑,以增强网络的拓展性和可适应性,并为今后的改造、割接创造条件;每个花瓣型网络引入第3个电源点,供电可靠性大大增加;每个花瓣的容量按80% 考虑,确保了网络的健康运行水平;网络改造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区域开始进行且成片实施,确保“花瓣”的一次建成。22k V配电网络改造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至90年代初期完成。

6.6k V配电网络 采用环网 连接、开环 运行模式(Mesh),每个环网的两路或三路电源来自不同的22k V上级电源点;每个环网的供应负荷控制应在4.5MVA以内(环网的始端电缆为铜芯电缆)或3.5MVA(环网的始端电缆为铝芯电缆);每个环网中串接的配电站数量应控制在8个以内。为避免重复降压,6.6k V网络的发展受到限制。

400V低压配电网络采用环网连接、开环运行模式(Mesh),每环串接多个配电分支箱(OGB),每个配电分支箱最多配置6回用户电缆出线。

2.2 系统安全性规划准则

1)正常运行状态:所有设备均运行在各自正常的热稳定额定值内。

2)单一或可能性较高的紧急情况(单个网络元件故障,即“N-1”):所有设备必须马上运行在各自最大的热稳定额定值和电压限制值以下,并且不发生任何形式的电力中断、运行设备的长时间过负荷、系统电压无法调节和一个以上的网络元件振荡或系统失稳等。

3)可能性较小的紧急情况(同时或连续失去两个网络元件,即“N-2”):故障切除以后,系统不发生电压崩溃、一个以上的网络元件振荡或系统失稳。可能需要通过调整网络运行方式和发电机组出力来减轻网络中的过负荷现象和通过切除部分负荷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极端的紧急情况 [ 失去一座发电厂;失去一座变电站或开关室;失去同一敷设通道(电缆沟或隧道)内的多条输电线路 ]:需要维持系统的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可能需要通过自动切负荷装置等方式来限制这种大扰动的影响。

2.3 站内主接线模式

1)400k V变电站。400k V和230k V母线均采用一个半断路器接线方式;4台500MVA变压器并联运行;“N-1”条件下供电能力可以达到1500MVA。

2)230k V变电站。230k V和66k V母线均采用双母线接线方式;4台200MVA变压器或5台150MVA变压器并联运行;“N-1”条件下供电能力可以达到600MVA。

3)66k V变电站。66k V和22k V母线均采用双母线接线方式;4台75MVA变压器,分成两组分别并联运行;“N-1”条件下供电能力可以达到150MVA;每组66/22k V变压器一般配置20回22k V出线,即可以连成10个22k V环网。

4)22k V配电站。22k V配电站有 两种电压 比:22/6.6k V和22/0.4k V。

在22/6.6k V配电站中,22k V和6.6k V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2台10MVA变压器。

在22/0.4k V配电站中,22k V母线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2台或2台以上的1MVA变压器(少数用1.5MVA);一般每段母线配置的变压器数量不超过3台,若所供用户为重要用户、申请容量超过5MVA的高压用户或所供变压器的数量超过3台,则可以考虑设置分段开关。

5)6.6k V配电站。6.6k V母线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采用环网负荷开关(RMU);1台1MVA变压器。

2.4 环境保护

1) 噪声要求:11p.m.~7a.m. 期间必须 小于50d B(A)。

2)电磁辐射要求:小于100m T。

3)退界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66k 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本体和其他建筑至少保持4.5m的间距,但SPPG为了更好地满足变电站噪声小于50d B(A) 的要求,公司规定增加间距至20m;22k 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允许与建筑相结合,没有具体的退界要求。

2.5 电力线路

新加坡输配电电网中的电力线路全部使用地下电缆。

2.6 用户接入系统

根据用户的合同容量确定其最高的供电电压等级限制,具体指标见表2。

3 新加坡电网规划工作的开展

3.1 输电网规划

3.1.1 概况

输电网规划主要由3个阶段组成,即规划研究(负荷预测、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网络设计(方案陈述、方案风险评估、建议)和规划批准(EMA、商务评估委员会、董事会)。

3.1.2 远景概念规划的编制流程(未来 35 年)

输电网远景规划以未来35年为规划水平年,主要规划远景年主干输电网架,并规划相应的电力主通道(以新建隧道为主)。

1远景年(未来35年)总负荷预测(由EMA预测提供);2输电网规划组的4位66k V电网规划工程师编制远景年区域负荷预测;3远景年发电厂分布和规模(实际由电力市场竞争确定,由EMA预测提供);4通过经济和技术比较(潮流计算、经济核算等)规划主干输电网(输电网规划科和管制事务处提供);5编制电力通道规划;6将远景年输电网站址和通道需求提供给EMA;7由EMA与政府协商确定用地控制。

3.1.3 长期规划的编制流程(未来 10 年)

1由EMA提供10年总负荷预测;2输电网规划科的4位66k V电网规划工程师编制区域负荷预测(落实到66k V变电站),并由其中一人根据总体负荷进行区域平衡;3根据区域负荷预测结果,确定66k V变电站分布和规模(计算66k V变电站容量是否够,设计调整变电站负荷, 进行10年所有变电站负荷预测,并将数据输入潮流计算软件,设计10年的6k V及以上的变电站);4根据EMA提供的发电侧电力市场竞争结果(发电厂分布和规模)由2位230/400k V输电网工程师确认电厂接入系统方案;5通过经济和技术比较(潮流计算、经济核算等)规划主干输电网(输电网规划组和管制事务组提供);6将输电网站址和通道需求提供给EMA;7由EMA与政府协商确定用地落实。

3.2 配电网规划

配电网规划的设计理念基于客户申请、适时发展、密切监视负荷增长(GMap的报告)以及需求容量发展,即GMap应用软件利用SCADA系统的负荷数据每月进行一次环网负荷计算(一般采用将一个22k V环网的起点、终点负荷相加),若负荷超过环网额定容量(15MVA,该容量是由截面为300mm2的22k V电缆组成的环网考虑“N-1”原则后推算出来)的80%,需要考虑采用网络调整的方案即通过平衡周边环网的负荷或新增环网的方法来解决。

3.3 规划辅助工具

在SPPG的规划过程中,工程师的大量工作依靠有效的辅助工具完成,为他们提高规划效率提供有效帮助,这些工具主要有:

1)PSSE:主要负责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

2)GMap:电缆线路规划和变电站连接。

3)NPAC:用户信息和接电流程管理。

4)负荷预测软件:主要用于区域负荷分析和预测。

3.4 电力通道规划

新加坡当时尚无系统全面的通道规划。由于新加坡法律规定新建或开挖道路两年内不得再次开挖,且道路开挖费远比电缆本身昂贵,所以SPPG通过参加政府相关部门每3个月召开一次的道路施工计划协调会,结合5年变电站建设计划适时预先铺设排管。电缆隧道主要用于敷设400k V和230k V电缆,设计的每条隧道可走8回共计24条电缆。

3.5 变电站建设的若干问题

3.5.1 土地落实

在新加坡,230k V和400k V的土地由SPPG自行购买。EMA每年根据SPPG的变电站建设计划,向政府提出400k V和230k V变电站的用地需求,政府相应提供廉价或者打折的土地(根据市场价格最多优惠40%),并由输电规划组的两位技术员负责完成这些400k V及230k V变电站用地购买。400k V和230k V变电站目前全是独立建筑。

66k V变电站站址一般由用户无偿提供,如果没有用户提供则由SPPG自行购买。66k V变电站目前全是独立建筑。

22k V变电站站址全部由用户提供,产权归用户所有,SPPG有使用权。22k V变电站大多数和建筑物结合。

3.5.2 变电站出线通道

在变电站里面预留铺设电缆的空间,如果公路紧挨变电站,最少要留4m宽用来铺设电缆;如果没有公路,最少要留6m宽用来铺设电缆;尽量避免在铺设电缆的地面上安装消防栓、路灯等。

3.5.3 变电站从规划到施工的过程

规划阶段:1从EMA获得支持以预留所需的土地;2市区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URA)对总规划的批准;3向新加坡土地管理局(URA下属机构)买地;4从发展管理单位获得规划批准;5从建设局获得详细蓝图批准。

施工阶段:1从建设局获得开始施工的批准;2初步完工后从建设局获得暂时运用的批准;3竣工后获得官方证明书。

4 新加坡电网规划经验总结

4.1 规划理念超前

SPPG所有工作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充分、安全、可靠的电能传输。首先从电网规划理念着手,对电网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多台变压器并联运行和环网连接闭环运行等模式,可以真正的做到满足“N-1”供电安全标准,即在一台变压器或一回电缆进线故障的情况下不中断供电。

同时,为了确保对重要用户的安全可靠供电,新能源提出第3接入点或备用电源的概念,使得重要用户在进线电源“N-2”紧急情况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供电,做到满足“N-1.5”供电安全标准(指介于“N-1”和“N-2”供电安全标准之间)。

区域负荷预测工作做得比较细致。一方面,区域负荷预测结果必须与能源管理局所作的负荷总量预测结果吻合;另一方面,区域负荷预测必须真正落地,即落实到相对应的每座66k V变电站之中,为下一阶段的输电网络规划提供扎实的基础。

电网规划原则与设备运行状况紧密结合,根据设备的使用生命周期确定网络的设计年限,具体实施时以30年为周期,确保网络在使用周期内满足负荷发展需求。

4.2 规划手段先进

新能源制定的输配电电网规划业务流程能够确保规划理念得到贯彻。由于大部分用户采用22k V及以下电压等级供电,SPPG通过建立标准化和模块化的用户接入方案流程设计,使单个用户接入方案与整个配电网络规划和设计理念相吻合。

同时,通过应用相关规划辅助决策软件,例如负荷预测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Map)和网络规划软件(NPAC和PSSE)等,提高规划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4.3 管理机制保证

SPPG依靠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将先进的网络规划理念应用于网络规划的日常工作之中。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加强输电网络规划队伍建设,将其建成一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研究型队伍;另一方面,依据为用户提供充分、安全、可靠的电能传输的目的,制定具体的、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配电网络规划和设计细则,以便配电网络规划人员进行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从而规范和迅速地为用户提供供电方案。

同时,SPPG依靠有效的网络运行和资产管理模式,确保各级输配电网络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4.4 政府大力支持

能源管理局(EMA)通过技术(网络表现)和经济(电价和回报)指标对新能源电网公司(SPPG)进行管制,对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和电力新技术的应用等具有导向作用。

SPPG的电网规划工作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针对规划400k V和230k V变电站站址和规划通道的需求,政府将为新能源公司提供廉价或者打折的土地;66k V和22k V变电站站址一般由土地开发单位负责落实,其中66k V变电站为独立建筑,而22k V变电站基本上与建筑物结合建设。另一方面,区域负荷预测工作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具体表现在:政府组屋局提供公共住宅的未来5年发展计划,每年滚动一次;工业园发展局提供未来5年工业发展计划;市区重建局提供土地征用以及出售的情况或计划、旧城改造计划及其他事宜;经济发展局提供新加坡经济发展规划;工程发展商提供大型基础设施发展计划。

5 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新加坡电网规划的了解和学习,在规划理念、规划内容及规划手段方面对我国的电网规划工作人员有很多启发,具体有以下几点:

1)提升规划理念。

电网的安全供电标准不能简单地按照全网“N-1”标准实施。在某些重点区域或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区域,应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标准,重点地区电网需满足春秋季计划检修方式下“N-1”不失负荷要求(类似于新加坡的“N-1.5”);春秋季计划检修负荷水平,宜按照最高负荷的70% 进行控制。电网检修方式下“N-1”安全供电标准的实施,将标志着国内重点城市电网规划的理念逐步与国际一流电网接轨。

2)深化规划内容。

配电网规划从简单粗放地、以电网容载比作为规划主要原则的阶段,过渡到精细化地、以变电站供电能力能否满足区域负荷发展需求为依据的阶段;负荷预测工作从传统的以功能块为单位的方式过渡到以供电块为单位,做到区域负荷预测的真正落地。同时,建立每年对规划进行滚动修改的工作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分析电网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措施。

3)完善规划手段。

借鉴国外电力公司先进的规划手段,逐步通过标准化、模块化、专业化的规划辅助设计工具,使具体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案与整个电网的网络规划和设计理念相吻合。具体来说,就是逐步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自动化系统、营销系统、输配电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已有资源,加强对现有系统数据的挖掘和整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同时,采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实现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负荷预测和电网规划辅助决策功能,真正提高规划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上海电力国际同业对标报告-电网规划[R].2006,11.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 篇8

关键词: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MP4;启示

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更体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上。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被看作促进教育变革、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前瞻性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第五十九条明确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1]。新加坡是世界上教育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便察觉到信息技术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制定了相关政策[2]。目前,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的政策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3]。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并汲取其成功经验,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虽然新加坡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其领土狭小,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4]。新加坡一直将人力资源视为关键资源,把教育看作国家发展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世界各国大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新加坡也不例外。根据世界人口网2015年3月公布的数据,新加坡2014年的人口增长率为1.3%,是过去10年中人口增长率最低的一年,65岁以上公民的人口比例同比增长0.7%[5]。因此,新加坡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根据情况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发展战略,促进教育现代化。

(二)经济背景

自1965年建国以来,新加坡在经济上总体保持连续稳定发展,经济成就令世人瞩目。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10月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新加坡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七,在亚洲位居首位[6]。根据《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新加坡全球竞争力指数在140个国家中以5.68分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得分5.76分、排名第一的瑞士,并且其发展近几年来一直呈稳定趋势[7]。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教育质量和条件,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给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和保障。

(三)政治背景

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其国家政治一直保持稳定。50年来,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新加坡政局非常稳定。政局稳定保证了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方针的连续稳定[8]。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根据政府的长期规划,新加坡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很快跃居世界前列。

二、前三期规划回顾

(一)一期规划

为了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的挑战,新加坡教育部于1997年颁布了为期5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一期发展规划——Masterplan 1(简称MP1)[9]。MP1的实施为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提供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基础设施以及使教师具备基本水平的ICT整合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MP1提出了4个发展目标。第一,加强学校与周围世界之间的联系。通过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或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和学生将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角和观点。第二,改革教育过程,推崇创新。基于ICT的学习策略将帮助学生学会灵活地、创造性地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并做出合理的、基于价值的判断。第三,加强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新的教与学策略将会给课程和评价带来新的可能,学校拥有决定如何使用ICT资源的自主权。第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优势。ICT将使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沟通更加高效,同时使教育管理变得更加有效成为可能。MP1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

MP1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MP1结束时,所有的学校都配备了用于支持教学的ICT基础设施,都接入了互联网并且能直接访问教育部网站,小学的生机比达到6.6:1,中学的生机比达到5∶1;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能力,学生们获得了必要的、帮助其完成基于ICT的项目或者任务的技能。在2001年的ThinkQuest国际竞赛中,除美国之外,新加坡入围决赛的人数最多。

(二)二期规划

2003年,新加坡教育部启动了为期5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二期发展规划——Masterplan 2(简称MP2)[10]。与MP1侧重于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MP2侧重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更深层次的应用。

MP2提出了6个发展目标:第一,学生们能有效地利用ICT进行主动学习;第二,通过使用ICT,加强课程、教学以及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能够充分利用ICT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第四,学校需具备利用ICT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能力;第五,积极开展ICT应用于教育中的研究;第六,具有保障信息技术广泛传播和有效使用的基础设施。MP2的主要任务如表2所示。

MP2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到MP2结束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基本通信技术工具的能力,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文字处理工具和演示文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如何使用互联网;教师们也都能够熟练地使用基本的工具,2/3的教师能够使用现有的ICT工具和资源来支持课程教学;80%的学校ICT设施都达到了MP2预期的结果,大约15%的学校超过了MP2的预期结果,灵活的网络环境允许学校使用无线网络等新技术进行实验;小学的生机比达到6.5∶1,中学的生机比达到4∶1。

(三)三期规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加坡教育部于2009年制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三期发展规划——Masterplan 3(简称MP3)。MP3继续推进MP1和MP2的愿景,即丰富和转变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并且使他们具备关键的能力素质[12]。MP3的侧重点在于进一步促进ICT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MP3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ICT的有效使用,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并成为有辨别力的、有责任感的ICT使用者;第二,学校领导要提供指导并为师生创造利用ICT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条件;第三,教师要具备为学生设计和传递改进了的ICT学习经验的能力;第四,ICT基础设施能够支持师生随时、随地学习。MP3的主要任务如表3所示。

MP3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14年)》(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4)显示,在全球被调查的148个国家中,新加坡的网络准备指数(The Networked Readiness)以5.97分位居第二,仅次于芬兰。其中,移动网络覆盖率、数字化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人均网络带宽等教育信息化指标都处于世界前列,分别位居第一、第九和第四。[17]

三、四期规划概况

2015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第四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plan 4(简称MP4)[18]。MP4建立在前3个规划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之上,并且拓宽了整个课程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关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一)MP4的愿景

MP4的愿景是培养面向未来和有责任感的数字学习者和公民。MP4聚焦于有质量的学习(Quality Learning),这一目标也符合新加坡教育部“以学生为中心”和“价值驱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ICT被有效地用于支持有质量的学习并且支持全部课程。MP4和MP3都强调,要关注网络健康。

MP4的目的是使有质量的学习深入人心。其中,两个重要的推动因素为教师作为学习经历、环境的设计者和学校领导作为文化的建设者。

(二)MP4的目标

MP4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3个方面,提出了6个具体的发展目标,如表4所示。

(三)MP4的战略

第一,ICT在课程、评价和教学方法中更深层次的整合。课程、评价和教学方法中的ICT(ICT i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Pedagogy)力图在整个教育部门中带来ICT的协同传递。其重点是不断地将ICT整合到课程、教学方法、学科评价以及学习资源中,这将保证ICT被恰当地嵌入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提出的策略旨在使技术更好地融入学习领域,同时培养数字学习者。MP4促进技术深层次融入课程、评价和教学法的具体策略有4种:一是将ICT融入国家课程;二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在线资源;三是将ICT纳入评估;四是深化数字化学习,其中包括网络健康和新媒体素养项目。

第二,持续性的专业学习。MP4将对各种ICT能力建设工作采取更加系统的评价,从岗前培训到在职培训,并且要保证培训知识的连贯性,从而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实现利用ICT进行优质教学和学习。为了在整个教学界带来持续的专业学习,MP4制定了如下策略:一是建设学校团队能力,二是形成良好的ICT实践,三是加强网络学习社区建设。

第三,转化型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创新和扩展。MP4中的转化型研究、创新和扩展力图在各学校培养创新和反思性实践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教师从事实验和创新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允许教师从事专业的演讲、学习、反思和共同探讨,深化实践,提高技能。通过转化型研究,成功的实证示例将被肯定和推广,并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使其他学校受益。在学校支持、推动和鼓励实验和创新的策略有3种:一是寻找与教育技术相关的问题和应用;二是在整个学校“播种”创新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课堂实践中;三是在学校传播成功的做法。

第四,连接的ICT学习生态系统(Connected ICT Leaning Ecosystem)。连接的ICT学习生态系统是指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相连通的系统。使用ICT进行优质教学和学习这一目标能够快速和高效地实现得益于在物理上连接的基础设施为其提供灵活性的策略。通过总部和学校之间的多元伙伴关系,连接了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将得以实现。具体策略如下:一是提供基础设施以支持随时随地学习,二是为伙伴关系和利益相关者建立社会文化生态系统。

四、启示

(一)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新加坡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中,一直都很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加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也在不断提升。只有基础设施完善才能够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近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应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边远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确保每一所学校都配备基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国家还应建立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缩小数字鸿沟。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新加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创造性应用,通过建立试点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成功在其他学校进行推广。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19]。我国过去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总体上主要以买设备、架网络、配软件为主。从总体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过程仍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20]。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它贯穿于4个发展规划当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1]。信息时代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3年10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2],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5月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与发展性要求[23];对教师进行灵活的、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纳入考核体系,这样更能有效地带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加坡至今发布的4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其重要的发展任务。从MP1提出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到后来的“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制定教育信息化战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时,我们应该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更是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设计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式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5-12-25.

[2][11]朱莎,张屹,杨浩,吴砥. 中、美、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34-45.

[3]张进宝,黄荣怀,吴砥.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内容与结论[J].开放教育研究,2014(4):76-83.

[4]刘奕民.新加坡教育体制[J]. 外国教育资料,1993(1):1-6.

[5]世界人口网.新加坡2014年人口增长率为1.3%[EB/OL].http://www.renkou.org.cn/countries/xinjiapo/2015/2731.html,2015-12-25.

[6][8]吴鲁平.2008.新加坡教育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7]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2016[DB/OL].http://www3.weforum.org/docs/gcr/2015-2016/Global_Competitiveness_Report_2015-2016.pdf,2015-12-25.

[9]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Masterplan 1[DB/OL].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masterplan-1,2015-12-27.

[10]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Masterplan 2[DB/OL].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masterplan-2,2015-12-27.

[12]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Masterplan 3[DB/OL].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masterplan-3,2015-12-27.

[13]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Masterplan 3[DB/OL].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masterplan-3/understanding-the-goals/for-students, 2015-12-27.

[14]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Masterplan 3[DB/OL].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masterplan-3/understanding-the-goals/for-school-leaders, 2015-12-27.

[15]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Masterplan 3[DB/OL].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masterplan-3/understanding-the-goals/for-teachers,2015-12-27.

[16]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Masterplan 3[DB/OL]. 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masterplan-3/understanding-the-goals/ict-infrastructure, 2015-12-27.

[17]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2012[DB/OL].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alInformationTechnology_Report_2014.pdf, 2015-12-27.

[18]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Masterplan 4[DB/OL].http://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2015-12-27.

[19]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3-9.

[20]杨宗凯,杨浩,吴砥.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21]陈琳.2013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透视[J].教育研究,2014(6):136-14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html,2015-12-29.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170123.html,2015-12-29.

上一篇:关于我市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下一篇:防震减灾优秀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