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精选8篇)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篇1
为了拓宽眼界,加快培养人才,我委部分年轻干部赴新加坡进行了短期学习培训。新加坡面积为我市的1/6,人口规模相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我市。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面临的资源短缺、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大、交通拥堵、社会和谐等问题,我市也同样面临或即将遇到。因此,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的主要发展经验
1、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不断升级的经济战略
吸引外资。新加坡于1961年投资创建60平方公里的裕廊工业区,加快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授权裕廊工业管理局招商引资、审批项目、园区规划、征税、土地供应、公共服务等多项自主权。目前,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基地,年产值2000亿新元以上,并以此为基地和突破,吸引外资加速发展。2007年新加坡吸引外资230亿美元,占东南亚吸引外资的50%以上,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国际银行100多家。
产业升级。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60年代劳动密集型、70年代资本密集型、80年代技术密集型,到90年代末制造业多元化和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过程。进入21世纪,新加坡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其他知识密集型经济。目前岸外钻井平台占世界20%,船只维修占世界20%,电脑硬盘驱动器占世界30%,同时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亚洲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服务业发展。新加坡服务业以港口商业服务为基础,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相继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2007年新加坡的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4.9%,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业和旅游业,合计占服务业的85.5%。新加坡总部经济发达,目前有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最近,新加坡提出发展可出口的服务业战略,重点是国际医疗和国际教育产业。
2、富有成效的住房保障制度,公开透明的个人税收政策
公积金制度。从195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公积金制度,要求雇主和雇员依法缴纳定额保险费。公积金局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对雇主和员工双方缴纳比例进行灵活调整,目前情况是个人缴纳工资的20%,雇主缴纳职工工资的14.5%。新加坡的养老保障制度也是与公积金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集养老,保健、住房、家庭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住房、医疗、养老三大难题。
住房保障。1960年,新加坡政府设立了建屋发展局,负责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近四十年来,建屋发展局组织实施了八个五年建屋计划,已建设了87.8万套公共组屋,全国86%的人口居住在组屋里。目前,新加坡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3平方米,95%的家庭拥有私人成套住宅,两项指标均居发达国家前列。组屋为开放式,一楼空置用作社区活动之用;每个组屋区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超级市场、熟食店、诊疗所、图书馆、购物中心、游乐场一应俱全,组屋区的楼道公共照明、电梯维护、绿化、学校、道路等均由政府投入。此外,政府每隔5年还对组屋进行一次外墙粉刷,因此新加坡的组屋外观都非常整洁亮丽。
弹性税制。新加坡主体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但税负较低,而且有很多税前扣除。扣除结果,50%的新加坡家庭不需要缴税,另外45%的家庭税负在5%以下,只有5%富裕家庭税负高于5%,全社会平均税负在2%左右。尽管税负不重,但新加坡财产申报制度非常透明,一旦呈报不实就要面临法律的严惩。
3、执行严格的城市总体规划,宜人宜居的国际花园城市。
土地国有。新加坡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独立以后,国家通过强行征用个人土地的办法扩大国有地产,全国私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已由独立前的70%下降至20%左右。为了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法》赋予的权力,政府规定了非常详细的征地程序:有关部门提出土地征用建议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呈报给规划审查委员会审核,经国家发展部部长呈交给内阁和总理最后批准,并在政府的征用土地公报上予以公布,征地才正式启动。如果被征土地所有者对地税官确定的赔偿方式、金额,以及赔偿费的分配等不服,都可以向上诉委员会提出上诉。
规划严格。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新加坡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发展指导蓝图、详细规划组成的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编制由民间事务所完成,政府只负责审查其资质,对于政府认为重要的工程,可通过设计委员会对建筑布局和外观设计进行指导。新加坡对国土面积功能的区分非常严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居民居住用地抑制控制在国土面积的15%以内。城市重建局将新加坡所有土地划分为900多个区块,并在每一区块内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制作沙盘模型供舆论监督,由于每一栋房屋、每一扇窗户都能在城市规划沙盘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违反规划的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集约用地。新加坡一方面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铁、停车场大部分在地下,甚至污水处理厂、地铁维修厂、水库、商场、康乐设施也逐步转入地下。全岛6个污水处理厂均建在地下50米深的地方,共节约土地300公顷。
4、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势,廉洁高效的行政机关架构。
社会稳定。新加坡是一个人口超过400万的经济中心,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共同生活在一个面积6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依然秩序井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新加坡在社会和谐方面要比香港和台北更加出色。新加坡很注意保护弱势群体,致力于推行增加人民资产的富民政策,如旧屋翻新计划、店屋出售计划、全民拥股计划、公积金填补计划、教育储蓄基金计划、小家庭辅助计划等。这些政策和计划的实施使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了保障,稳定了社会环境。新加坡大多数人口所居住的组屋没有围墙,但盗窃事件很少发生,社会环境非常安全,犯罪率只有0.48%,是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劳资和谐。新加坡劳资关系比较和谐。全国工资理事会每年6月份公布工资指导原则,在保持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同时确保职工获得合理的酬劳。如2001年经济萧条时,工资理事会建议公司采取严格节制工资的措施来渡过经济难关,保住员工的工作,吁请公司将裁员当作最后的途径,在裁员之前公司应先采取其它措施,包括公司管理层带头减薪、减少每周工作日、无薪休假、冻结工资或减薪、控制除工资成本外的其它商业成本、将公司的业务表现及前景向员工介绍等。
廉政建设。新加坡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反腐倡廉、遏止腐败的体制机制,即教育倡廉、高薪养廉、规则和监督保廉。为消除腐败,先后出台了《防止贪污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等法律,任何人所拥有的财产如果与该人已知的收入来源不符合,又不能向法院作出合理的解释时,即被视为贪污所得,从而使得各种隐形的腐败行为都会受到惩罚。贪污调查局是新加坡反贪污腐败的最高专门机构,直接对总理负责,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广泛的权力。
二、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对我市的借鉴意义
1、政府应创优环境服务企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新加坡共有公务员6万名,若把教师扣除,只有3万名左右。由于行政层级单一,公务员队伍也比较精炼,行政成本得到节约,因此税负水平可以维持较低水平。同时,政府层次的单一和廉洁的公务员队伍也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不需要和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在时间、精力、财力上都得到节省。与此同时,新加坡通过实施差别化的产业优惠政策,促进了高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据外商反映,由于物流效率高,从印度出口中东的货物,出口商宁愿绕道先把货物出口到新加坡。进行编组换载后再前往中东,这样反而比从印度直接出口中东节约时间和成本。相比之下,周边国家如印尼、泰国虽然工资成本低,机场和港口也很现代,但效率低下,加上政治不稳,外商往往望而却步。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空前严峻,企业面临着市场萎缩、经营困难的巨大压力,我们必须强化服务,有所作为,把扶持企业的措施落实到位,为企业营造逆势突围的优质环境。江苏省123项、常州市101项行政事业收费的取消停止要全面落实到位。对中介机构不合理收费问题,要清理、整顿、管理、处罚多管齐下。同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加工业向高端制造业、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物质资源支撑向人力资源支撑转变,摆脱企业对资源消耗和国外技术、市场的过度依赖,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全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2、政府应吸引民资参与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新加坡对公用企业的管理卓有成效。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以民营化为中心的改革,陆续把新加坡地铁公司、新加坡港务局、新加坡电信公司通过上市实行了民营化。新加坡对民营化的国有企业一律实行政府控股,民营化的政联企业中至少要有30%的股本是由政府控制的,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过5%的公司股权,外国投资者入股则不允许超过公司资产总值的15%。通过实施上述国有企业民营化措施,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实现经济目标,而且使新加坡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如地铁系统和公交系统票价都很便宜,但由于管理高效,公共交通公司都保持盈利。
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快速公交、南北高架路、奥体中心等重大设施相继投用,城市综合功能大大增强。我市公用事业在公交优先、菜市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引进民间资本方面已经有所突破,比如港华燃气、污水处理等方面,但也存在条块分割、资金短缺等矛盾。今后应借鉴新加坡方面的经验,按照“政府监管、特许经营、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放开市场,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实现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和发展产业化,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3、政府应重视因材施教,培育和吸引一流顶尖人才。
精英教育是新加坡精英治国的基础。新加坡实行强制教育,中小学全部公立并对成绩优秀者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他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实行分流,凡是成绩优异的孩子就由国家送入最好的学校培养,在新加坡,只有30%中学生升入大学,并把经过层层选拔的1‰左右的精英分子由国家出资送到哈佛、牛津等国外著名大学深造,学成回国后为国效力,其余学生则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技术。新加坡职业教育发达,对专业师资要求很高,鼓励有成就的工程师、技师进入职业教育行业或做兼职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由于推崇因才施教的教育方针,新加坡职业学院毕业生不仅节约了抽象理论教学上的成本,而且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我市教育事业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基础教育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蓝天计划”和“春晖工程”让10多万流动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4%,连续7年列江苏省首位;常州科教城建设创造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的高职教育常州模式,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成绩面前我们更要看到差距,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抓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推动科教城三期建设,让常州真正成为人才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集聚的首选之地。
4、政府应吸引全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加社会爱心和活力。
在新加坡,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普通市民,都要坚持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运动,各居住小区、学校、企业都有自己养护的绿地,所有的绿化工程都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推行全民管理方式,形成了男女老少共同养护,政府、单位、群众同心协力绿化美化城市的机制和风气。新加坡的社区硬件建设资金投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政府投入80%,其余20%来自社会各界捐助,新加坡政府并不缺少社区建设资金,之所以要留出缺口,就是为了培养全体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新加坡每个社区都有义工队伍,在社区生活的成功人士是义工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处于社会较高地位的有知识有专业技术的人士都愿意为相对贫穷弱势的群体服务,他们是社区工作和服务的主要力量。
我市近年来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创造了慈善事业常州模式,全市募集慈善基金数量超过13亿元,一度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今年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价值超过4亿元;积极开展创建“爱心之城、慈善之都”活动,社会爱心充分涌流。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继续体现出强烈的民本意识和浓厚的民生情怀,切实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集中精力、财力、物力解决好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营造和谐、和睦、和顺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5、政府在城建时应注重文物保护,尊重城市历史文化。
新加坡寸土寸金,但新加坡的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非常出色。新加坡有原始的热带雨林,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修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另一方面也将这些珍贵植物很好地保存下来。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都有相当比例,各民族既交流融合又保持传统文化,印度寺庙、教堂、清真寺、佛堂和平相处,成为族群和谐的一个象征。在新加坡高楼林立的金融街隔壁,就是一排一排的传统华人建筑——牛车水,虽然那些传统建筑地块非常值钱,如果搞商业开发政府可以赚很多钱,但新加坡政府没有这样做。在新加坡,50年以上房龄的房子都作为文物得到保护,业主可以对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但不可以改变建筑物外观。
历史文化是软实力,也是展示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光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崛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不能真正崛起的。我市是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有国家级文物单位4处,历史文化街区4处,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但由于文物保护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常州历史风貌曾遭受不同程度损害。值得庆幸的是,文保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文物三年修缮计划和系列修复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还应深入学习新加坡在文物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经验,加强统筹规划,不应只强调文物保护而将古建筑区域孤立起来,要使周边新建筑与古建筑相协调,让常州古城区既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又能不断满足城市更新扩建的步伐。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篇2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新加坡以高效廉洁的政府著称于世, 其政府采购工作也有独到之处, 在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以新加坡政府采购制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新加坡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管理过程的介绍, 基本原则、基本目的的阐释, 采购方法、申诉机制的叙述, 为我国政府采购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新加坡政府采购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是城市国家, 没有地方政府, 政府采购政策由财政部的预算署制定, 其权限来自于《财务程序法案》授权以及内阁授予的权利。1995年以前, 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是集中采购制度, 由中央采购处负责采购, 而法定机构则自行采购。1995年5月后, 政府关闭了中央采购处, 除个别项目外, 其他物品实行分散采购, 即由各个政府机构自行采购。1997年9月, 新加坡签署了国际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定》, 该协议适用于所有新加坡政府部门和25个法定机构。为了更好地履行《政府采购协定》的义务, 新加坡制定了《政府采购法案》, 该法案采用了《政府采购协定》的规定。在制定政府采购政策时, 财政部也尽量采用《政府采购协定的规定》与非《政府采购协定》的采购项目, 以减少行政上的负担。此后, 新加坡政府采购便走上了法律化、规范化的道路,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合理的政府采购管理机构
新加坡政府的采购活动大多数是分权给各个部门和法定机构操作, 它们将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采购。但是, 它们必须遵守财政部所制定的指导方针。
对于大量消费的货品和服务必须进行集中采购, 采购额须通过中央采购条例。新加坡的政府采购活动是由以下采购机构执行的。
(1) 政府机构。即指政府行政机关。
(2) 法定机构。类似于我国的事业单位, 它是由特别设立的法案成立的, 以执行特定的政府政策的机构。相对于政府行政机构, 法定采购机构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法定机构有别于政府机构, 后者不需要遵守政府采购条例。
(3) 审计总长。审计总长负责政府采购的审计, 确保政府采购政策的有效实行, 如发现违规行为, 向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
2. 完善的政府采购申诉机制
为处理有关政府采购的申诉问题, 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政府采购仲裁法庭, 负责处理《政府采购协定》本身无法调解的投诉。
对采购过程中出现争议的仲裁程序是:
(1) 提出申诉的供应商必须在事端发生后的15天内向仲裁法庭提出投诉。
(2) 若确认发生下列情况, 仲裁法庭方决定正式听审: (1) 有争议的采购项目在法案规定的范围内; (2) 申诉的供应商被法案所认可; (3) 申诉请求符合规定。
(3) 申诉者可以要求暂时中止有争议的采购项目的执行, 除非该项目涉及公共利益或已经裁决。
(4) 在听审时, 双方可以由律师代表。听审后, 仲裁法庭须在45日内完成裁决。
(5) 仲裁法庭的裁决内容包括: (1) 命令政府采购机构采取补救措施, 赔偿供应商的损失和仲裁费用; (2) 命令采购供应商支付仲裁法庭的费用。
(6) 如果任何一方不服仲裁法庭的裁决, 可以要求法庭进行司法复审。
3. 便捷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政府电子信息化发展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同样, 作为信息化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政府采购, 新加坡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7年, 新加坡政府就启动一项名为Ge BIZ (即政府电子商务网站) 的计划, 即为商业交易活动创建一个“一站式”、全天候的网络中心。网站在2000年底已经投入全面运营, 该网站作为新加坡全国唯一的政府采购交易平台, 由新加坡财政部统一开发和建设。它全面公布政府采购商品和服务的清单, 具有竞争性的竞价、网上下单省时、更低的存货和对高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等优势, 使信息更快捷地到达世界各地供应商。
Ge BIZ还把新加坡政府各部门与机构的财务系统和采购软件整合到一起进行工作。它的主要功能有: (1) 发布采购信息。报价和招标的细节都在电子政务网站上公布。政府部门在网上发布招标公告和中标公告, 采购项目供应商可以在网上得到政府各个部门招标的邀请, 对于采用公开招标方法以外的采购方式的, 则发布成交结果公告; (2) 供应商注册。对参加网上政府采购的供应商必须上网注册为“贸易伙伴”, 不仅自己可以被采购单位考察, 还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的详细情况;同时, 对欲竞标者限定条件, 如供应商公司的净值必须是工程价格的5%以上, 常年收入不可少于工程价值等。供应商在网上提交相关的资信证明, 采购方可通过网络上庞大的企业数据库确认其资质; (3) 电子招标。政府部门将招标文件上网, 由经过注册的供应商直接从网上下载, 并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修改和改善招标文件。如果一个采购项目涉及数个单位, 各单位可直接在网上挑选适合自己的投标文件; (4) 电子商务。对于小额采购项目, 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 直接通过网络来提交产品目录并竞价, 确定中标者或成交供应商。 (5) 电子支付。在网络上审核支付申请和支付资金, 政府采购物品的供应商还可以直接在网上索要发票, 检查付款情况等。
二、新加坡政府采购对我国的启示
1. 成立政府采购的中介机构
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 (以下简称采购中心) 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2]53号) 和中编办《关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批复》 (中央编办复字[2002]163号) 的规定成立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 是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执行机构。在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成立以后, 各级地方政府采购中心也相继成立。政府采购中心是由政府授权, 从事各级政府所属单位交办的大中型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事务。考虑到政府采购的技术因素的限制, 采购中心可以委托中介机构从事采购事宜, 这种中介机构是具有独立行使政府采购资格的各种采购事务所或有能力从事该业务并经政府采购中心审查认可的其他机构。中介机构必须接受中心的委托和监督, 通过招、投标或其他有效的竞争方式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推荐给用户。这样, 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即:采购单位上报计划, 由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审查、批准, 批准后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向政府采购中心下达采购计划, 委托其进行采购。由用户向采购中心提出具体采购计划, 委托其进行采购。采购中心将采购任务下放给各级采购中介机构。各级采购中介机构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招标、投标, 选定供应商, 合同履行后由用户验货, 财政部门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验收单据支付货款。在这一运行机制中, 财政部门、供应商和购买主体之间三者分离、相互监督, 可以有效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2. 建立政府采购的公诉机制
虽然《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对惩处弄虚作假行为的具体规定还不够完善。例如, 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 如果政府采购中出现供应商弄虚作假行为,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行政机关可以予以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造成采购方损失的, 采购人可以要求赔偿, 并且不排除其直接诉至法院的可能。但是采购人维权不力, 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 检察机关却不能直接介入。而对于出于公益目的的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 如果发现其违法犯罪问题, 除了检举之外, 也没有更为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新加坡政府采购的范围中第三点明确指出, 申请请求符合规定即可受理, 这点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政府行政监督的人力和资源毕竟有限, 本着维护全社会利益的原则, 允许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站在国家和社会的立场上, 对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不法行为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进行社会监督, 对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乃至推动法治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3. 构建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平台
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通常由信息发布系统、电子招标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电子合同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供应商注册系统等组成。我国虽然建立了全国性的政府采购网站——中国政府采购网, 但其功能主要用于发布政府采购的政策和规定, 使公众了解招标和投标、供应商和产品的信息。网站虽然也能够为中央单位自动挑选评标专家, 并具有网上查询、下载部分采购项目招标文件和合同下载等功能, 但与新加坡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Ge BIZ提供的服务功能相比, 我国的政府采购电子化还处于初创阶段。根据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的功能要求, 我国需要着力建立包括评审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库、用户信息库、合同管理数据库在内的政府采购相关数据库, 通过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供应商、产品以及市场变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为政府采购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设计科学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流程, 通过整合有关政府采购的信息资源, 最终实现预算、采购、支付、统计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统一和为政府采购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1995年, 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实行政府采购试点改革, 在采购方法与采购方式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98年, 我国开始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政府采购的规模也开始迅速扩大, 从1998年的3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990.9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69.3%。2003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 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规范政府采购过程, 杜绝贪污腐败成为了新时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环节。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 搞好自身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加坡政府采购的优秀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秉着“扬弃”的精神, 运用“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智慧, 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养分, 搞好我国的政府采购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灿明, 李景友.政府采购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寇立群.新加坡电子政府采购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中国机关后勤, 2005 (11) .
[3].楼继伟.政府采购.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篇3
【摘 要】阐述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理念,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 职业教育 教学工厂 经验借鉴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15-02
职业教育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用性,其办学理念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2009年2月至3月,笔者由学校选派分别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系主任研修班、机电一体化班,培训方式有参观、学习、分享、交流等,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切实感受了该校灵活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高,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因此,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积累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与成功经验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由工艺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三大部分构成。(1)工艺学院。新加坡共有10所工艺学院,开设的课程有工程、工艺、商科和服务业技能等。工艺学院通过和国际企业伙伴的合作,丰富了学生的工艺与专业知识。(2)理工学院。新加坡共有5所理工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都专注于学生的兴趣和其在各个学习领域的发展。课程是与企业密切商磋设计后开设的,以符合市场的需求。(3)大学。新加坡共有3所公立大学,开设的课程有商业、工程管理、医药、实用科学及生物化学等。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全民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新加坡的主体教育。从理工学院的学生构成来看,生源渠道很广泛,专业文凭教育主要来自初级学院和工艺学院及中学毕业生,专向文凭教育生源则来自社会从业或非从业人员,录取对分数没有严格的要求。从就业来看,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就业,选择是双向的。从学制形式来看,学院实行的是完全弹性教育的学分管理制度,每学期都开设主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是必须及格的,而选修课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及格可在一年之内参加补考或者重修,以修完学分。
具体而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近年来,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工读双轨计划”的推行、以工艺教育学院取代工职局、“混合型学徒训练计划”推行三个阶段。它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同时给了更多的学生受教育和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在新加坡,学校是企业亲密的伙伴,企业的真实产品由企业技术员和学校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发,如地铁自动投币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产品开发中去,单纯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由此可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就是将来在企业工作的内容,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内容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2.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完善,国家注重办学资金的投入。新加坡教育经费在政府预算中占有比例高达23.4%,仅次于国防开支,而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26%~28%,50%以上的经费划拨在职业教育上。新加坡发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经费保障。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有业精技强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企业的全力支持,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具有前瞻性、实用性。新加坡职业教育在针对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行业做认真的需求分析后,制订非常细致的教学计划,并进行切合实际的项目化教学,采取“教学工厂”的模式。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学校的学生分成两批,一批学生这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程,另一批学生安排到企业去实习,在下个学期将这两批学生调换,专业学习的去企业实习,企业实习的学生回学校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快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新加坡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避免学生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新加坡的职业学校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直接来源于企业,学生有了参与实际项目的经历,更为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新加坡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独立承担实际的项目,而我国的中职学生甚至高职学生都严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依据企业需求对课程设置、实操要求、教改目标等进行改革,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顶岗实习,从简单到复杂的实际项目不断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
2.重视“教学做”相结合,实施“教学工厂”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成功,在于将企业项目放在学校开发、完成,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学,给学生一个类似工厂的学习环境,通过实际的生产和项目设计,学到企业实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和职责,更好地体现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为本位的精神;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独立承担生产或设计任务。我国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专业作为实施对象,来培养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3.提高我国中职教师实践和科研的能力、开发项目的能力。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项目和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研究。因此,教师的专业技术是紧随社会的,避免出现教师所教不是社会所需的弊端。而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普遍存在科研能力薄弱、教学任务繁重、动手实际能力较差等现象。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企业技术骨干、能干巧匠,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等方式来提升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为教师搭建科研交流的平台,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与企业技术人才针对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型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开发项目的能力。
4.注重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都由任课教师自己设计、开发、制作。据了解,新加坡的学生没有课本,都是采用任课教师制作的教材或者讲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视频都上传到学校的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再学习,增强学生对讲义内容的知识要点。制作网络视频教程,要求教师懂计算机的基本软件,这就是“无界化”管理模式。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职业教育也应该鼓励老师自己编写校本教材或者讲义,选取一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校现有的设备,引入真实的工作场景,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选择资源载体,编写内容灵活、实用性强的活页讲义。
5.重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由工艺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三大部分构成,从理工学院的学生构成来看,生源渠道很广泛,专业文凭教育主要来自初级学院和工艺学院及中学毕业生,专向文凭教育生源则来自社会从业或非从业人员,录取对分数没有严格的要求。从就业来看,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深造。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将600多所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进入应用型的高校深造,但需要考虑几个因素:首先,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设都有不同,如何开展可行性的衔接方式值得去探索。其次,中職学生的基础底子薄弱,高职、普通本科院校所开设课程的深度、难度都大大提高,学生由中职到高职及普通本科院校不断提升的学历层次,在办学方向和课程开设应该更加科学、合理,以便与高等院校进行衔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红波.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三阶段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4(8)
[2]钟启泉,吴国平.革新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曾志华(1968- ),男,广西梧州人,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务处主任;唐雯雯(1982- ),女,广西桂林人,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处副主任。
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和启示 篇4
中央国家机关赴新加坡考察团
2013-4-3 9:10:48 来源:《中国社会报》(京)2007年911期
2007年4月22日~29日,由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带队,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组成赴新加坡考察团,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培训考察。重点学习研究了新加坡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新加坡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做法
新加坡是一个建国时间不长、资源贫乏的小国,立国之初曾面临失业、房荒、经济衰退、环境恶化、政治斗争激化、劳资冲突尖锐、族群纠纷不断等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40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政策措施,使新加坡逐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政局稳定、族群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走上了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注重民生,构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安全网
新加坡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以促进人民福利为宗旨,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大方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编织有效可行的、覆盖面广的社会安全网,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实施全民就业和劳资和谐政策。政府把解决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支柱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2006年失业率为2.5%,是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推行劳资政和谐政策。一方面提高工会地位,保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保护资方的正当利益,推动劳资双方建立协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避免矛盾激化。目前90%以上劳资纠纷由劳资双方自行解决,几十年基本上没有发生重大的罢工事件。
2.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自助原则,新加坡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发展,公积金制度从最初提供养老保障扩展为涵盖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中央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达310万人,占总人口的85%,就业人口的100%,构筑了广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了民众的后顾之忧。
3.实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政策。政府从1960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了“公共组屋计划”。(1)政府拨出国有土地和征用私人土地,作为建屋用地,征地费及拆迁安置费等由政府负责。(2)严格管理组屋租售,高收入者不得购买组屋,同时设立购屋津贴,对低收入者提供特别帮助。(3)绝大部分新加坡人通过公积金存款按月摊还或低息贷款购置了住宅。“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使新加坡近乎所有居民都拥有自己的住房。
4.大力发展惠及全体国民的教育和培训事业。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的20%用于教育,建立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政府、企业和社区设立多项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确保不同种族、宗教、性别和地位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培训机会。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新加坡对人力资本汰旧换新和持续积累,不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厉行法治,建设“东方式”法制社会
民主法制已成为新加坡立国、治国、强国的重要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制度保证。
1.建立具有新加坡特点的民主政治。新加坡对西方民主体制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国情加以吸收和改进,李光耀称之为“东方式的民主主义”。这种新加坡特色的“民主制度”,成为新加坡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保证。
2.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法律关系渗透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各个方面。首先是有法可依。大到政治体系、经济管理,小到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如“禁止乱丢垃圾”、“禁止乱过马路”等都有法律加以规定。立法之多、范围之广,世界罕见。其次是违法必究。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再次是执法必严。新加坡推行严刑竣罚,除了死刑和各种徒刑外,还保留了具有肉刑性质的鞭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慑了犯罪的发生。从新加坡井然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国家风气,便可以看到新加坡“以法治国”“严格执法”的效果。
3.以法治权,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目标:“让人人感到贪污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加坡政府采用强有力的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实行综合反贪战略,依靠制度铲除滋生公务人员贪污行为的动因和社会土壤。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颁布了《防止贪污法》,并专门设立了位高权重的贪污调查局,用法律的震慑力和严厉的处罚遏制贪污行为。从1972年开始新加坡又在经济动因上作文章,大幅提高公务员收入,来削弱贪污行为的内在动因。由于立法严明,使人“不能贪”;以法治权,使人“不敢贪”;高薪养廉,使人“不必贪”;以教促廉,使人“不想贪”,其廉政建设已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获得“最廉洁的亚洲国家”美誉。
(三)德治与法治并重,推动国家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新加坡把包括社会凝聚力、政治稳定、国家认同感、集体意志、共同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无形资源称为“心件”(heartware),十分重视“心件”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1.培植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语种、多元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单一法治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新加坡政府始终致力于共同价值观建设。1991年,经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经全民讨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并把它提升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国家归属感、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形成全社会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2.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新加坡重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1982年提出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道德标准,把儒家思想核心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现代化,形成新加坡化独具特色的文化范式。这种社会道德集儒家学说思想和现代管理经验于一炉,既继承了好的传统,又与时俱进,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在新加坡,几乎每月都有专门的活动周或活动月,如睦邻周、敬老周、国民意识周、华族文化月、马来文化月、印度文化月、生产力月等。这些体现共同价值观的社会运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法治奠定良好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3.推行种族宗教和谐。为使各民族和谐相处,新加坡规定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规定不同种族的人按比例分配政府组屋,实行“混居”政策,并在国会中考虑各族议员的比例。此外,新加坡尊重宗教自由和多元,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把宗教和谐、容忍与节制看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宗教之间和谐相处。
(四)推动社区建设,增强基层社会凝聚力
新加坡从国情出发,致力于建设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社区,使社区成为和谐社会基础。
1.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新加坡在社区建设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居民需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服务方式既有行政事务服务,如房屋登记、治安服务等,也有针对老弱病残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利民便民的社区商业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则由市镇理事会聘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日常管理。
2.建设完备的公共设施。新加坡社区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完备,公共交通便捷。许多公寓大楼底层均不作住宅使用,而用作社区内社会组织、幼儿园、教育中心及老年人的工作或活动场所。一个标准社区的家庭数约8000户左右,平均分布3所小学、2所中学、1所宗教场地、3个综合游泳中心、1个足球场、1个社区花园和一批超级市场等商业设施。社区各种设施均由政府投资建设。
3.鼓励民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加坡十分重视民众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采取多种形式使政府与民众实现交流互动。如在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通过网络公示、规划展示等让民众了解政府规划目标和国家发展的愿景,增加施政的透明度。政府鼓励社会团体、宗教团体、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使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和成功人士(社区领袖)、专业志愿者(义工)成为社区服务的有生力量。新加坡政府每年国庆日,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绩效的不同授予志愿者不同等级的勋章。
4.构筑纵横交错的社区组织体系。新加坡基层组织网络严密,分工细致,职能到位,各有侧重:新加坡社会发展及青年体育部下属的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作为管辖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开展社会援助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建屋发展局下属的16个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人民协会作为官方的非营利组织,下设83个公民咨询委员会、105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和514个居民委员会,分别负责人民和政府间反馈渠道,计划和领导草根组织的活动,组织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协调邻里关系,促进种族和谐工作。三大体系构成了新加坡基层组织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加坡实行超前、长远的城市规划,严格土地规划和环境控制。在建国初期,在城市建设中就引入世界著名规划专家霍华德创立的“花园城市”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力,制定不同的绿化目标。政府明文规定:高层建筑占地35%,其余65%用于绿化;在马路和建筑物之间留下15米宽的空地用以种花植树,既可以隔音和除尘,还可以避雨或乘凉。1976年,政府颁布了工业废水处置法令。积极倡导“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认为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唯有自然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成就,不仅为新加坡民众创造了生活工作的良好环境,也成为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旅游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尽管国情不同,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和更多的制约因素,但新加坡与我国地缘相近、文化源流相通,他们的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一)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新加坡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是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人民从发展成果中得到实惠。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这充分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进一步破除妨碍发展的观念和法制障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和政策保障,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兼顾效率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
新加坡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政策,既对“精英”人才高度重视,也对社会弱势群体高度关注。这种奖优济困的政策导向,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的成功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更好地贯彻效率公平、奖优济困的原则,在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多可供分配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把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新加坡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首要任务。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问题逐渐凸显,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社会利益主体增加,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发展公共服务,建立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采用民主、法治、协调的方法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四)社会合力共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对社会强有力的管理,不是靠庞大的政府机构和政党组织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来贯彻国家意图,实现党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落实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扩大基层民主,培育和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等各种力量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大的空间。在共同战略目标下,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凝聚成强大合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我们的建议
根据新加坡考察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生产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重点问题。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调整财政支出,修改政府工作考核标准等措施,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实惠,增强社会凝聚力。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在我国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要努力培育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要从基本规范抓起,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相互尊重、包容多样、敬老尚贤的社会风尚。
(三)激发基层社会活力,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基层和社会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凝聚人心、维护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已成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基层建设的成功实践。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和健全社会组织,探索政府基层公共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对接的机制。发展基层民主,引导群众参与社区管理,行使自治权利,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文明素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篇5
市场营销
直复营销是一种新兴营销方式,它是指营销者通过目录、报纸、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直接向顾客提供信息,通过获得顾客的回复信息达成交易。其具体形式有:邮寄直销、目录订货、电话直销、电视直销、电脑购物等。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邮电通讯事业日益发达,直复营销在西方
企业界,银行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花旗银行曾凭借直复营销,成功地开辟新市场,在同业中业绩领先,高居榜首。
直复营销是一种新兴营销方式,它是指营销者通过目录、报纸、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直接向顾客提供信息,通过获得顾客的回复信息达成交易。其具体形式有:邮寄直销、目录订货、电话直销、电视直销、电脑购物等。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邮电通讯事业日益发达,直复营销在西方企业界,银行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花旗银行曾凭借直复营销,成功地开辟新市场,在同业中业绩领先,高居榜首。
80年代初,美国法律对金融业放松管制,允许银行在他州设置分行,花旗公司决定打进中大西洋区的抵押放款市场。然而要设置一家分行所花费的成本,包括资金、人力以及时间相当可观,于是花旗决定另辟蹊径,采用直复营销,利用广泛普及的电话及发达的邮递业务与顾客进行直接接触。由于不需要寻找地点建立分行,无需过多的营业员,而且不受地区局限,直复营销为银行节省了资金、人力、时间,一样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花旗的做法是:首先成立专案小组,设计推出金融产品换屋贷款,向有相当资产的符合条件的客户提供贷款用于改建、增置房屋或其他用途。然后推出报纸广告,在较大区域内进行宣传,给消费者留下一定印象,以此与直接信函相配合。接着便给消费水平高的消费者寄发直接信函,邀请消费者“在周一至周五早上8∶30—晚上7∶00打我们的免费电话热线080……您可以知道您家中的财产可以使您使换屋贷款中得到多少钱,不须成本,不须负担……随便您怎么用都可以。”并强调贷款利率富竞争性,期限富弹性,快速、方便等优点。当消费者产生兴趣拨打电话时,经过严格训练的电话营销员便在电话中给予消费者热情详尽的解答,并记下愿意申请贷款的客户的地址,给他寄去申请表,同时约好下次电话时间。在第二次电话中,营销员通过电话协助客户填妥申请表。填写完备的申请表被送到区域推销员处,由他进行信用审核和贷款处理,一个贷款协议便产生了。在以上直接沟通进行的同时,另一个重要过程———数据库的建立也在同时进行。通过回复邮件和电话获得的资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营销信息源,银行据此可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的职业、收入、消费水平、贷款兴趣等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库还为银行开展长期业务提供了准确动态的信息。比如,当客户的子女到了上大学年龄,银行便可向客户推荐大学教育费贷款。这种一对一的服务使营销活动更具人情味,更有利于银行与客户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因此,有人认为数据库营销是直复营销更重要的部分。
为了评价效果,花旗公司设立了三项标准:1、推广达成的户数,2、对每户的收益,3、推广贷款的成本。根据统计分析,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均较喜欢利用免费电话查询,因此直复营销可以接触到高比例的合适客户,信息反馈效果较好。测试还表明,将多种媒体加以组合,将会产生互补效果。花旗在马里兰本来并无知名度,由于此次运用直复营销成功,不仅在当地建立了新客户关系,成为中大西洋房地产生意的领导业主,而且为金融产品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成为全美银行界营销成功的典范。
花旗银行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金融企业的启示有:
(一)直复营销是金融企业开拓市场、发展业务的有力武器。
1、直复营销成本低:因为无需设置行址、购买设备、配备人员,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一个中心覆盖广大地区,又可发挥规模优势。而且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电视、电脑、电话等媒体日益普及,电子转帐系统也在推广中,这些均可节省交易成本。
2、直复营销效果好。直复营销可以仔细挑选消费者作为目标客户,针对性强,人情味浓,较易获得顾客的共鸣与参与,回复率高。而且,直复营销在我国开展还不多,竞争者少,较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与之相比,大众传播广告费用年年提高,而竞争日益激烈,广告泛滥,浪费严重,效果很不理想。
3、直复营销有利于获得顾客资料,开展长期业务。直复营销实质上是一种关系营销,其重点在于了解顾客需要,建立长久的良好关系。现在许多公司认识到:保住现有顾客比花钱去吸引新顾客成本更低,收益更大。金融产品同质性强,竞争优势不明显,利用数据库营销建立长期业务关系对金融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此,直复营销是金融企业营销现实而明智的选择。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篇6
ODP的成功经验对学科信息门户的启示
随着网络资源的迅猛发展,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开放目录专案(ODP)和学科信息门户的概况,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共性与不同,同时分析了ODP的.优势以及它对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借鉴意义.
作 者:梁蕙玮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刊 名:现代情报 PKU英文刊名:MODERN INFORMATION 年,卷(期): 27(10) 分类号:G250.73 关键词:ODP 学科信息门户 网络资源 资源建设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篇7
新加坡国立大学共有16所学院,分布于三个校园,在人才培养方面着眼于提供跨学科跨院系的广泛课程,立足于转化型教育,包括交换生计划、海外学院提供的企业实习项目、与世界部分顶尖大学联办的联合学位及双学位计划等,为学生提供发掘自我潜能的机会与挑战。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设有三所卓越研究中心(RCEs)及23所大学研究机构与中心,研究项目具备战略意义且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在工程、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实力备受公认。据其公报统计,新加坡国立大学2013—2014年学期共有37,452名在校学生,其中本科生27,391人,研究生10,061人,教学与研究人员则有5,313人。[2]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卓越办学经验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办学愿景、策略与重点发展方针可以浓缩为:“成为一所立足亚洲、影响未来的世界级领先大学”。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围绕这一愿景和已有成就,制定了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办学计划,并成功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帮助学生全方位健全人格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注重通识教育和开放化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i-国大”的概念,即能够适应复杂多变又充满未知世界的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求知心、主动性、坚毅与柔韧、想象力、包容心和气节等“i-国大”特质的人才。为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将扩大寄宿型学院学习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轴心工作。每所寄宿制学院都有来自不同院系与背景的学生一起住宿,并在学院内开办单元课程和项目活动,以多元化的概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在课内外进行试验性相互学习的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想象力和挫折承受力。
(二)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学习条件
新加坡国立大学认为每个学生对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独立的目标,学校的责任在于鼓励和挖掘学生的志向和潜能,其途径便是强化科技辅助课程在创造个性化学习条件中的作用。为此,学校推出了新的线上课程,包括六门基础单元课程和两门导入单元课程,融入重新设计的翻转教室面对面学习模式,统称为“内部综合式线上学习课程”(简称i-BLOCs)。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就同一课题进行线上探讨与交换成果,教师可通过线上评估确保所有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再让学生到辅导课上面对面直接展开提问、辨析、解决问题。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还计划跟世界其他伙伴大学联合设计i-BLOCs线上交流,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自主性。
(三)为强化研究实力进行战略性投资
为保持其在优势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不断投入巨额资源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新加坡国立大学首先设立了新的内部研究基金计划,接受任何研究领域的任何提案;其次,增设了50个研究员名额,增聘与支持有意从事创意研究工作的青年教师;再者,与多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社会公共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让研究成果发挥更大效应,如与中国苏州研究院合作成立国大苏州研究院等。
(四)开辟全新的活动中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在校园里开创更多空间与汇聚点,作为其在教育、研究、服务、管理上做出重大改革的关键元素,以便在校园中注入更大的活力与生气。新加坡国立大学一方面新建了大学城,并新修缮了教学楼与研究所,配套了许多适宜户外使用的学生活动场所,力求提供无壁垒的求知文化。另一方面还将新建成全新的大学体育中心、学生联络中心和学术学习区,形成以大学中央广场为中心的学生知识社群。
二、值得学习借鉴的教育与管理理念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世界闻名的“无墙”大学。“人才不设墙”“观念不设墙”“思维不设墙”“知识不设墙”已成为学校的四大铁律。[3]这种开拓教育转型、培养活跃思想的大学精神根植在教育与管理的理念中,推动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发展,其中有许多值得我国高校在建设发展中去研究、挖掘与借鉴的深层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教育理念和培养设计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培养定位是发掘学生潜能,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才华和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平台。“i-国大”概念和“i-BLOCs”线上系统的做法都延续了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充分了解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实现路径,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体化的教育机会。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时,遵循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独特的天赋和兴趣,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校园规划建设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规划布局合理、结构完善,注重校园美化与绿化。校园规划基本按自然地形设计,不刻意平坡填沟,建筑错落有致,充分保持自然风貌。整个校园内全面禁烟,基本无裸露之土,空气洁净。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空间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佳场所。
在校园活动设施上,充分整合资源建设各种体育场所和健身设施;图书馆和设计中的学术学习中心都秉承了布置雅致、舒适静谧的原则;校园无线网全校覆盖,为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极大便利;学校教室、实验室、活动场所和行政办公室的各种设备设施都遵循人性化的原则。
(二)“人才优先”的理念
在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贯彻执行“人才培养”优先。无论是帮助学生全方位健全人格,还是创造适应学生不同需求与目标的个性化学习条件,都是将人才培养优先理念具体落实到学校发展战略、制度政策等顶层设计上,并落实到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各个环节中。
在学校发展力量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树立与贯彻“师资人才”优先原则,全球招聘汇聚一流师资。以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教学;以一流师资开展的一流学术研究提升学校影响力;以一流师资的师风师德带动与促进学风的培育建设。
在学校发展决策与治理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库作用,已有的各级教授委员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和即将成立的基金委员会等在学校发展决策中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学生培养机制、科研战略投资、活动中心建设等许多制度的制定、政策的执行需先经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充分培育智库人才的主人翁精神和意识,发挥智库人才在学校发展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质量为本”的理念
在生源质量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力争与确保“一流的生源质量”,认为一流的生源是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础。为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国内外生源方面都实行严格的遴选、宁缺勿滥的生源政策。例如2013年成立并招生的耶鲁—新国大学院(Yale-Nus College),其首届100多名学生,是从25个国家(地区)2.5万份申请学生中遴选出来的,并没有因申报学生多而实行扩招政策。
在教学质量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认为,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从一定意义上看就代表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未来。为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提供并设计了一种变革性的全球教育以及先进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设立寄宿制学院的大学城、创设学生基金、开设线上课程等都是在此目标基础上做出的变革式创新。
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通过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和结果监测三个方面来反馈。首先,各级委员会对课程计划制定、修改、审查和批准过程进行监督,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和学生通过反馈监督课程质量。其次,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学生打分评价及同行评审来实现,所有课程都经过同行定性与定量的评审,包括教师的贡献,对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材和评估任务等各个方面,评审结果也作为教师管理部门提供续聘、晋升、奖励等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对就业调查、用人单位反馈调查、校友调查、老师和学生获奖情况等成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实现对结果的监测。
在学术与科研质量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注重与倡导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引领性和前瞻性,注重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对造假、抄袭和剽窃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一经查实即清理出学校,为留住人才、培养本土精英、壮大科研队伍、提升研究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自我管理”的理念
在学业发展与课业学习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实行大班化教学、小班化辅导,其中小班辅导任务由高年级学生承担(一般由大四学生承担辅导任务,规定每个高年级学生每周必须服务4—6个小时),这种辅导模式不仅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学业知识的巩固和沟通表达技能的提升,这种近龄的传帮带学习模式也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更快地了解、融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由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实行在线课程与现场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准备,带着问题来上课、讨论,这样有效地增进了师生互动,也推动了学生课业学习的自我管理,其教学教学效果较好。
在宿舍社区的管理方面,随着寄宿制学院的推广,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宿舍实行申请制,制定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社区管理制度与规范,依据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与纪实评价情况决定其入住宿舍资格。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宿舍空间,又有效推进了学生在宿舍社区的自我管理。同时,学校为没有申请到宿舍或不选择寄宿的同学设立了百万元基金,借此鼓励学生自发推行计划加强社区参与感。
在学校办公与活动场所的自我管理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活动室、讨论室、运动场等都由学生或学生社团自主管理,学生还参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管理,甚至学校教室、实验室、活动场所和行政办公室的各种设备设施是由学生设计的或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学校的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培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育爱校的责任感。
三、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办学成果和教育管理理念中可以看到,其办学理念具有改革创新、以人为本、求实崇真、使命导引、学术自由及服务社会等共同特点,这些理念特点对于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创办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以着眼未来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可得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回归大学本质,重塑大学精神
我国有不少高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一样,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底蕴和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在国家与民族发展进程中担当了引领的角色,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作为历史使命。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中大学精神迷失,大学文化沦落,高校官本位化、功利化、浮躁化的种种不良现象,我国高校应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危机感,在“科学、人文、自由、批判、独立、创新”的精神内涵下,重塑具有独特气质和价值定位的大学精神。进而提高学校在文化传承、传播、创造、革新方面的主动性,摆脱功利性的干扰,围绕“人才培养”和“塑造人格”核心任务,自觉担负起批判、创新以及引领人类文明、社会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坚持内涵发展,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逐渐转型,内涵式发展成为大学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生存发展要求的战略问题。内涵式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前进发展动力的自我发展;是有效促进大学定位科学、特色鲜明,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4]这就要求高校坚持实施高校品牌战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中强化特色,有效促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换届的持续改善优化,推动学校组织和个人开拓市场,促进内部品牌的培育与发展。建议高校根据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通过学校的整体优势和独特个性,争取更多办学资源,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服务,提升学校竞争力,提高社会普遍认同感。
一方面,将师资品牌、学术品牌、学科品牌、院系品牌、学生品牌、科技文化品牌和地理环境品牌等整合进高校制度体系、教育环境、学术氛围、规划发展的定位系统中。以“学科品牌”为例,应该将拥有传统优势的学科进行提升和发展,把学术人才集中、纳入科研机构,实现协同创新;对新兴的学科应招聘、储备、激励学术人才,打造精品学科。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校品牌整合营销与传播,通过高校、政府、市场、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汇集各种新闻宣传力量和宣传渠道,把校园名师、显著学术与教学成果、优势学科、专业和精品课程、优秀学生、知名院系、大学精神与文化、正面影响力的社会事件等传播推广开去。其手段包括综合性地采用大型活动、学术会议、论坛、成果展览、公益广告、公关、网络传播等方式。同时,提高学校机构、管理人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品牌公关意识;积极参与、承办国际国内教育教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术发展的各项交流活动,以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推进院系基层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借鉴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基层院系的有效管理机制,建立充分发挥与调动基层单位办学活力的体制机制。建议试行“由上而下”和“自下往上”相结合的学校院系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新思路,即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鼓励院系根据基层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向上提出建议,使学校推出的各项改革政策和各管理层次的“责权利”更加贴近实际需要,真正激活院系活力。要进一步确立、扩大和加强院系办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院系办学能动性,建立更加自主、自律、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盘活院系办学资源、把院系办学的活力、动力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四)加快与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步伐
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与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是紧密联系的,一定程度上,学校的国际化程度,特别是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程度决定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全球最优秀的高校合办具全球视野的课程,同时也与14所国家级、18所大学级以及超过80所学院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密切合作,其国际化发展经验总体是成功的、值得借鉴的。
为此,建议我国高校确立“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战略,根据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和各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重点选择全球一流伙伴,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同时研究设计具体政策,推动学校、院系和学科等层面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尤其是可以鼓励先行试点师资队伍聘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过程、学术和教学评估考核标准体系、以及管理服务体系等办学基础环节的国际化和规范化建设。
制定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带队社会实践的强制性制度,加快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步伐,推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让高校教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解社会、民情、国情和世情。建议改革教师薪酬结构体系,增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或带队社会实践薪酬部分,强制性、制度化、激励性引导与推进高校国际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
(五)建立学校发展建设智库
相比于国外一流高校的智库团队,我国高校的智库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缺乏体制保障、科研目标不明确等不足。建议我国高校针对自身改革和建设,制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科学布局专门化的智库。细化学校各种改革和建设专题,吸收国际一流大学、校级和院系的专职和兼职专家、培育校内精英团队,吸纳政府有关部门等的参与,并有机结合校内现有相关职能机构,加强各有关专题的细节调研,提出实质政策建议,巡视政策实施过程,评估和反馈实施情况,加速和切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注释
1[1]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3-14/world-ranking,2014-01-18.
2[2]国大数据统计.http://cn.nus.edu.sg/about-nus/overview/corporate-information,2014-01-10.
3[3]张会议.新加坡国立大学:话语世界的骄傲[J].教育与职业,2009,(2):92-94.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篇8
关键词: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5-0075-80收稿日期:2015-05-10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极具个人住房消费基金特色。每当我们研究探讨其改革完善的时候,言必称“新加坡”。原因很直接,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学习了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之后建立起来的。在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公开规范住房公积金制度之时,有必要重新分析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和公积金制度,学习其经验,汲取其教训,使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更具特色。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岛国,由于绝大部分是城市,故有“城市国家”之称。由于他们重视生态环境如生命,使这个“水泥城”国家苍翠盎然,绿荫连绵,拥有了“世界花园城市”的美誉。新加坡拥有国土面积约70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每平方公里多达7000人以上,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新加坡也曾有大部分国民“住房难”的痛苦经历,1960年,新加坡刚刚脱离英殖民地统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落后,国民的住房短缺十分严重。李光耀政府针对时弊提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即通过建屋发展局修建组屋,帮助国民解决住房困难。经过50多年的努力以后,80%以上的国民住上了合适的住房。2008年,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获得联合国公共服务奖,成为全球解决国民住房问题的典范。笔者广泛搜集材料,予以分析研究,力求从中得到启示,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发展提供参考。
1 政府将解决国民住房问题作为基本国策
1.1 制定政策
“居者有其屋”本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被新加坡政府用上了。1959年,新加坡完全自治,此时“房荒”十分严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为此,新加坡政府提出一项基本国策,即“居者有其屋”计划,主要就是政府出资组建房屋,简称“组屋”。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非常成熟、稳定、高效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其特点是低房价、小户型、可租可售,为鼓励世代同堂、互相照顾设计相连组屋。所谓的可租可售,即指无力购房的低收入公民,可以租赁“组屋”,符合优先购房计划的公民,不仅可以低价、更快、更容易购到组屋。所谓的低价,一般为市场价的50%。
1.2 建立机构
为了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保障居民居住权,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简称 HDB)实施“组屋”计划。该局是公共住宅发展事务的政府机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并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直属国家发展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其财政预算纳入国家计划。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建屋发展局具体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建屋发展局将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句作为局训。建屋发展局围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负责制定“组屋”发展规划、施工建设、房屋的出售、出租以及房屋管理。
1.3 严格准入退出
由于价格低廉,要求购房的人很多,因此,新加坡政府严格审查购买者的资格。从准入机制、分配程序、需求层次,都有严格的规定,确保了“组屋”分配的公开、公平与公正。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再购买新房子的话,旧组屋必须退出来。对于弄虚作假者,将会受到5000新元的罚款或6个月的监禁,更为严重者会两者兼施。严格的制度安排对发挥有限的住宅资源作用提供了保证。
1.4 满足多层次需求
新加坡人随着收入增加,希望房子能够更新换代,面积大一些,设计好一些好。建屋发展局将“组屋”建造的重点从一房式、二房式转向了四房式、五房式,以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组屋”的供给发生了变化,但是准入机制、分配程序和等级制度仍然十分严格。这就使得任何一个新加坡公民以及永久居住者,很容易就能买到住房,与此同时也大大抑制了投资投机性的住房需求。
1.5 重视管理
新加坡已经有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里,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每个阶段的管理特征十分明显。上世纪60年代以解决房荒为主;70年代以加强环境建设为主;80年代以建筑多元化和管理人性化为主;90年代以强化社区布局为主;本世纪开始,新加坡已经将完善社区管理提升到建设文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
2 公积金制度发挥的作用
1953年,新加坡还是英属殖民地时,就颁布了《中央公积金法令》,两年后成立中央公积金局(Central Provident Fund Board,CPFB)专门负责公积金管理。在当时,公积金只是单一的储蓄式养老保障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包括养老、住房、医疗、家庭保护等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2.1 公积金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性的、特殊的储蓄制度
2.1.1 强制性
根据中央公积金法的规定,新加坡的每个雇员都须参加公积金制度,成为中央公积金局的当然会员。按规定,每个雇员(会员)须按月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规定数额的公积金,其雇主也必须同时按月为雇员缴纳规定数额的公积金。中央公积金局为每个会员开设公积金账户,强制其缴纳,雇员及其雇主按期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雇员的账户内,雇主为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可以进入生产成本。雇员、雇主都不得拒绝或者延迟缴纳,否则,不仅如数补缴还会加罚利息。当会员存款账户达不到3万新元的数额时,是不允许动用买房或作其他投资的。
2.1.2 长期性
新加坡的公积金存款具有长期储蓄存款的性质,但是又与一般银行储蓄存款不尽相同:银行储蓄存款期限长短不限,由存款人决定;公积金存款只有在雇员退休后才可动用,会员无权决定公积金存款期限的长短。虽然允许公积金会员提前动用公积金存款用于购买住房或进行政府允许的投资,但仍然规定必须保留至少3万新元的公积金存款余额,作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保障。
2.1.3 特殊性
与银行储蓄相比,公积金的特殊性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存款利率由中央公积金局规定,利率稳定且高于银行;第二,公积金会员无权随意支取公积金存款;第三,政府允许会员动用公积金存款进行金融投资,但必须是政府限定的投资对象;第四,公积金存款免缴所得税。
2.2 从单一的“养老公积金”制度变成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2.2.1 发展过程
1955年7月,新加坡政府立法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主要是向老年退休雇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20世纪60年代起,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保障功能逐渐增加。1968年,新加坡政府修改了中央公积金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会员动用其公积金存款购买由政府住宅发展局建造的住房(所谓“组屋”),由于公积金存款享受免税待遇,政府组屋出售价格优惠,所以这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向居民提供了住房福利。此后不久,政府又允许中等收入会员动用其公积金存款购买政府建造的住房。1977年,政府将过去的公积金存款账户分成普通账户和特种账户两个部分,各占公积金存款额的96.8%和3.2%,特种账户存款只允许会员在年满55岁以后,或残废,或永久离境,或死亡时支取。普通账户存款则允许会员购买政府组屋以及作其他投资。1984年,政府又开设医疗保健账户,允许会员动用公积金存款支付会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当时仅限于在政府医院的治疗,1986年扩展到私人医院,同时允许会员动用公积金存款购买家庭保险等。1985年时,普通账户存款和医疗保健账户存款占公积金存款的20%。这样中央公积金制度就变成了包括老年、残废保障以及遗属抚恤的住房福利、医疗保障和家庭保障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资金需要量也大幅度增加,因此中央公积金局不断提高公积金在雇员工薪收入中所占比率。
2.2.2 公积金缴存比率
1955年仅为10%(雇主、雇员各为5%),1970年升至16%(雇主、雇员各为8%),1971年达到20%(雇主、雇员各为10%),1974年升至30%(雇主、雇员各为15%),1981年达到42.5%(雇主为20.5%,雇员为22%),1984年、1985年竟高至50%(雇主、雇员各为25%),1986年下调至35%,但1991年又调高至39.5%。公积金的规模因而大幅度增加,1955年,公积金缴交额只有900万新元,1970年达1.56亿新元,1980年达23亿新元,1985年达60亿新元,公积金存款余额1955年为900万新元,1970年达7.77亿新元,1980年达96亿新元,1992年达478亿新元。这样才能够应付社会保障开支的需要。
2.2.3 调节经济的手段
这主要反映在公积金比率的调整上。由于公积金会员人数占新加坡人口的大多数,公积金存款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比重,公积金比率又达到很高的水平,也就有了政府运用调整公积金比率来调节经济的基础。新加坡政府认为要抑制经济增长时,即调高公积金比率,要刺激经济增长时,即调低公积金比率。如1985年,新加坡出现了经济不景气,政府就于1986年将公积金比率由1985年的50%调低至35%,其中雇主缴纳比率由1985年的25%调低至15%,对刺激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政府采取调低或调高,微调或大调的不同方式来实现政府不同的经济调节目标。
2.2.4 独立于财政之外
基于新加坡典型的城市国家特色,公积金缴交率、负担主体、会员权益等在全国都是相同的,中央政府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组织资金的汇集和运用。中央公积金局是一个独立的、单独核算的、自负盈亏的、半金融性质的专门机构,同财政部以及其他行政部门无任何隶属关系,它专门负责组织公积金的汇集、结算、使用、储存等,不受其他任何政府行政部门的干扰。财政部无权动用公积金存款;公积金存款也不作为财政收入,如果财政出现亏空,政府只能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由中央公积金局购买,来满足政府的资金需要。这种“权钱”合一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于公积金的稳定增长以及支出控制十分有利。
2.2.5 住宅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政府以国家投资局的名义发行债券,通过发行债券从中央公积金局获得巨额资金,使公积金转为由政府支配的资金。中央公积金局积累的公积金存款,其余额的90%都用于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如1987年,公积金存款余额为314亿新元,其中298亿新元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占全部公积金存款余额的95%。政府以这种方式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兴建住房和建设道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其中贷放给住宅发展局的债券达60%以上,这是公积金转化为住房建设资金的主要方式,使政府筹集到了足够的住房建设资金。住宅发展局以这笔资金置地、建房,支付住房建筑承包商的工程款项。住房建筑承包商则同时将建成的住房交给住宅发展局,住宅建筑承包商还可以从中央公积金局取得贷款来建房,获得工程款项后即归还贷款本息于中央公积金局。由于有中央公积金局的资金融通,使大批住房得以兴建,同时,中央公积金局许可居民提取相当于房价款20%的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许可居民逐月提取公积金支付银行贷款本息。居民获得贷款后即向住宅发展局购买住房,住房所有权转到居民手中,资金则流到住宅发展局,住宅发展局将其交与政府,政府运用其偿付债券本息,中央公积金局投放出去的资金又收回来了。中央公积金局又可继续向住房建设和购买者提供资金,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在实现“居者有其屋”中发挥的使国家建得起房,老百姓买得起房的重要作用。
3 得到的启示
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和中央公积金制度成就了新加坡人的住房,也活跃了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使新加坡人经历了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不断改善居住质量→拥有住房产权的住房梦。其中最深的感受:
一是二者相互依存、滚动发展。“居者有其屋”计划依赖于中央公积金向住房建设融资,向购房者贷款,助推了“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现。
二是公积金存款利息高于银行存款利息,政府发行债券的平均利率依法适当返还缴存人账户,使缴存人容易接受。
三是公积金虽不能任意提取,但可以对政府指定项目进行投资,其收益打入缴存者个人公积金账户,其投资风险也由缴存者个人承担,为缴存人提供了运营公积金的环境。
四是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雅,由于新加坡长期奉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和严格的土地使用规划,使所有的居民区生活便利度高度一致。非常有利于居民的出行、工作、生活。
五是严格的实施政策,为实现“居者有其屋”计划和推行公积金制度提供了保证,其政策规定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再购新房子,组屋必须退出,对于弄虚作假骗购骗租者,会受到或罚款或监禁或两者兼施的惩罚。对于应缴未缴迟缴公积金的,不仅限期补缴,而且会加罚利息。
六是建立公积金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为缴存者个人提供社会保障上,更深远的作用在于为国家积累了可供借贷循环的建设资金,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战略国策。
从上述六点感受中得到如下启示:
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又值城镇化快速发展之时,住房情况极其复杂。但是,我们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目标比较新加坡而言是清晰的、明确的,是单一的住房消费资金,比照新加坡更有条件做足住房发展大文章。
一是明确消费层级,向基本住房需求倾斜、鼓励改善性住房需求。其前提条件是国家应设定符合国情的住房标准,以此判断住房公积金的支持力度。越是低于基本住房标准的,住房公积金支持力度越大,否则,或减弱支持力度或不予支持。
二是保护缴存人利益。一方面要方便缴存人使用提取,在服务与管理上做文章。另一方面要改革现行计息办法,实施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政策,使缴存人有受益感。这样,相对骗提骗取之事就会减少或不再发生。
三是激活缴存余额,为缴存人“理财”。截至去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3.7万亿元,如此巨额资金沉睡,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浪费。借鉴新加坡政府发行债券的办法,以良性循环为目的地盘活和统筹使用这些资金,既可以解决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其他基本建设资金之不足,又可以让缴存人从中获益,同时,也发挥出了“有效支持经济增长,更好地惠民生、助发展”的作用。
四是合理控制住房公积金的缴费率。据报道, 2014年6月10日新加坡爆发了大规模集会,抗议政府的公积金养老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越高,其存入的公积金就越多,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就越全面,反之则社会保障越差。如此无形中就会导致‘富者更富,贫者更贫怪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从当前我国归集住房公积金的状况分析:省内不统一、市内不统一、行业内不统一,单位内也不统一,且差距是相当大的,甚至成为某些单位的避税工具。合理控制住房公积金的缴费率,对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社会和谐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赵建福.公平视角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路君平 李炎萍 糜云.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1
3.倪云.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比较.经营管理者.2014.3
4.李玉福.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探索和思考.金融经济.2014.4
作者简介: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推荐阅读:
新加坡经验对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07-14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10-05
交通管理的新加坡经验11-02
新加坡留学的申请条件及程序的介绍08-19
申请新加坡留学各院校所需条件及材料10-23
女性电影的崛起05-13
新经济的崛起08-20
和平崛起的中国特色06-01
崛起的反义词05-23
构筑中部崛起的文化底蕴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