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反义词

2024-05-23

崛起的反义词(精选10篇)

崛起的反义词 篇1

2011-2012学年

《猩球崛起》“崛起”后的反思

看了这部影片的开头,便能料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了。这是美国大片的一贯风格。当然,电影不是小说,小说玩的是构思奇特,布局巧妙,电影重在表现的方式,灯光,摄影,音响,场景,剪辑,等等。这画面的一开始,是一片森林,立体感很墙,很逼真,身临其境般的真实。

这个地球上,人在主宰一切。谁会是人的对手呢?人们一般不去考虑,或考虑的,多是天灾人祸,地震,海啸,非典,瘟疫。至于被人类主宰惯了的动物们,人类习惯于不屑一顾了。好莱坞的编剧们喜欢突发奇想,想出了2012,想出了侏罗纪公园,想出了星球大战,又想出了这部影片——猩猩要与人类为敌了。人类从来不惧怕地球上的动物,要想让猩猩与人类为敌,并战胜人类,必须有一定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给猩猩注入了某种人体的基因,让猩猩有了思维,有了喜怒哀乐,有了不甘屈服的思想。于是,猩猩崛起了。

一、你是怎么失了宠?

简单复述下剧情,一个在基因药物公司工作的威尔,被迫收留了一只黑猩猩遗孤,取名凯撒。一开始像爸爸一样照顾他,但是我还一直觉得像是对待一头宠物。中间貌似有一段,威尔和女朋友携凯撒外出,路遇带着高级镀金项圈的宠物恶狗,狗眼看凯撒低,凯撒略施微小威,恶狗退,这是凯撒

那头母牛,几次神秘离家出逃,虽然每次线路都不同,最后总是被人发现出现在她出生的邻村,她的脑袋里一定装满了故事,不知道她有木有对另一头算是闺蜜的白牛娃说起?

它尽管恋着你,也许是身不由己,也许是生存的妥协,但是它内心总会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情感自留地。也许它会被项圈加身,或者某一天吃了一只剧毒的干耗子,或者被人杀了熬汤,没有机会做回自己,没办法找到家,但除了有些狗,它们一定不喜欢做宠物,何况是人,所以请别把你的TA宠物化„„因为这样你会失去的更快,搂得再紧都没有用。

二、“崛起”的是什么

“科学家为了崇高的科学目的”而与试验品发生的灾难性冲突,此前我们熟悉的“鲨鱼试验品”,例如《深海狂鲨》;“蟒蛇试验品”,例如《狂蟒之灾》的第三部,第四部。„„如影片里所展示的,则是这种试验结果的不可控情况,然后,则是“实验品”疯狂的报复,最终是英雄最终战胜灾难的故事。

如果按照这样的内容编下去,大多数肯定有“审美疲劳”。这次的试验品选定了“猩猩”,与人最近接的灵长类物种。故事发生了,穿插着这样或那样的桥段,但是这个叫做”凯撒“的试验品,他太聪明了,因为和人类生活,他似乎有了属于人类的智慧和价值认知体系。主人公威尔和父亲,也一直把他当孩子一样对待。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只猩猩。这样此后的故事,发生在了他,以及他的种族,和“高贵的人”间的冲突:人像对待宠物一样对待他,人像对待危险品一样恐惧另类的他。也许他要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猩猩也没什么,可是他不是!

冲突爆发了,他像人类一样去准备,思考,筹划,去战斗。带领着自己,和种族一起为自由和平等去追求应有的权利。这样对吗?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一些”反抗强者,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影片片段。甚至在凯撒怒吼的“NO”的同时,似乎看到了梅尔.吉普森饰演的威廉.华莱士面对战斗与死亡时喊出的“Freedom"(参看《勇敢的心》)一样。结局是,凯撒找到了属于“他的家”。并在迅速攀爬中,于风中树顶自由的远眺人类的城市。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别人,是指尊重我们的同类,这是我们“高贵于其他物种文明”的体现。可是,在商业和政治利益,以及狭隘的观念的左右下,人类其实并不比别的种族高贵。这需要自身的内省才能视察。而作为“人猿星球”系列影片的前传,似乎也在圆了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此前“猩族是如何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并初步掌握了分庭抗衡”的实力。常常惊叹于美欧国家,通过“娱乐”的方式,不断的对未来传达一种“危机”感,这一点我们的影片似乎缺乏这种前瞻性的危机意识。但是话说回来,他们一方面在不断“预示”这种危机,另一方面,却在不断的加重,制造这种危机。似乎是一个“悖论”。

末了,想说两句,第一是对于“自由,平等,独立”是每个人,每个物种的权利和梦想,如果说到“崛起”的是什么,这个应该是本片所要传达的要义;其次是,男主人公威尔(貌似和《蜘蛛侠》第一部中皮特的高中同学哈里是同一个扮演者),他父亲,与凯撒这种超越种族间的“情谊”,在现实人类的规则和认知中,到底有多少市场!?卡梅隆的《阿凡达》借助女科学家的经历思索过这个问题,本片仍然在思考,但是是否有答案,和共识,待定中。

崛起的反义词 篇2

为彻底改变这种状态,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沈北新区区委区政府于2007年投资3000万异地重建道义中学, 又于2008年异地重建了道义小学, 并于2011年3月将道义小学按计划并入道义中学, 组建成道义地区唯一的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五年来, 这所根基薄弱的学校发愤图强, 砥砺奋进, 在沈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强劲夯歌

一一、五年规划, 大展宏图

2008年8月26日, 学校首先接手道义中学。其时, 道义中学刚刚从平房搬入楼房, 四壁俱空, 百事待举, 500多名学生学风涣散, 66名教师教风慵懒。面对这样的实际, 我们分析现状, 研究策略, 反复论证, 最后为学校制定出五年发展规划:用五年的时间, 不仅要把这所薄弱校引向正轨, 还要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化、平民化、特色化的新型品牌学校。其具体规划为:

第一年, 抓常规;第二年, 呈特色;第三年, 见成效;第四年, 成体系;第五年, 塑品牌。学校基本教育理念为:全面实施阳光教育。

学校依此确立了以阳光文化为内涵, 以“道义”文化为底蕴, 以大学文化为引领的三维立体的文化建构。在此基础上, 具体拟定了以“阳光、健康、和谐、发展”的校训, 以“尚新、尚善、尚美、尚进”为校风, 以“求真、求实、求新、求优”为教风, 以“自尊、自信、自主、自立”为学风的系列文化定位。

在目标实施策略上, 学校确立了双向的正方体模式, 即“点线面体的整体建构”和“体面线点的分解落实”, 即:一个中心, 六大层面, 四大支柱, 八个特色点。

一个中心即:以“全面实施阳光教育”为中心;

六大层面即:施行阳光管理, 创建阳光环境, 培训阳光队伍, 开展阳光德育, 打造阳光课堂, 运行阳光评价;

四大支柱即:创新活校, 科研兴校, 特色立校, 质量强校;

八个特色点即:管理特色、文化特色、环境特色、课堂特色、班级特色、评价特色、队伍建设特色、特长培养特色。

1. 从四个层面入手, 推进“阳光队伍”建设。

第一, 抓领导队伍建设——施行阳光管理;第二, 抓教师队伍建设——培训阳光教师;第三, 抓学生队伍建设——培养阳光学生;第四, 抓家长队伍的建设——培训阳光家长。

在所有目标的具体落实上, 学校力求结合本土特点, 简洁、通俗。比如在教师的培养目标上, 学校提出了“五讲、四好、三及时”的目标。

五讲即:讲道、讲义、讲礼、讲智、讲信;四好即: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三及时即:及时行善、及时行孝、及时行乐。

2. 从四个角度入手, 推进“阳光德育”构建。

第一, 抓环境建设——创建阳光氛围;第二, 抓班级建设——创建阳光班级;第三, 抓心灵建设——倡导阳光心态;第四, 抓合力建设——构建阳光体系。

比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 我们力求用“大视觉、大画面、大创意、大气魄”的校园环境来熏陶和滋养学生的“大德、大志、大行、大才”。从一楼正厅浮雕隐含的理念和校训, 到各楼层缓步台的人文提示, 再到各楼梯口的励志促学功能, 以及各楼层东西两侧休闲角、艺术角、科学角、读书角……学校都以“有主题、有内涵、精构思、巧天工”为原则, 力求做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充分发挥其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 于无声处沐心灵, 极力打造幽雅、和谐、天人合一的校园环境。

在德育引领上, 学校从强化管理到规范管理, 再到自主管理, 以“导”为主, 导情、导理、导行、导向;以“管”为辅, 引领老师具备“三心二艺”, 做到“三从四得”。小步伐、小角度、小细节、小尺度, 耐心细致地引导这些刚刚从平房过渡到楼房、被大家笑称为“散养”的孩子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从三个维度入手, 推进“阳光课堂”实验。

第一, 抓思维方式的变化——培训多维的阳光思维;第二, 抓课堂状态的变化——打造多彩的阳光课堂;第三, 抓评价机制的变化——开展多元的阳光评价。

在备课上, 除大量的校本培训外, 适时地调整了备课形式。每日, 个人备课;每周, 学科备课;双周, 班级备课;每月, 联合备课。对备课组提出了五点要求, 即:抓住一个中心, 坚持两个原则, 做到三个追问, 抓住四个基本点, 实现五个统一。

在课堂进程中, 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校本实际, 进行了以“导学--交流—汇报—释疑—检测”五大基本环节为核心的阳光课堂的探索。课堂通过减少“讲与听”, 增加“说与做”, 尝试“教与评”, 较好地实现了课堂高效、回归、学习力提升、素质培养、彰显个性等目标。

二二、五年耕耘, 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来,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全校教职员工群策群力, 排除万难,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扩大办学规模。

学校由原来16个教学班、500名学生的初中扩大到现在拥有62个教学班, 3200多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由原来的66人扩大到现在的186人, 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32人、硕士生导师3人, 百分之百的教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2. 提升办学质量。

五年来, 学校教学成绩节节攀升, 各年级各学科的“一分三率”都分别由原来的倒数二、三名, 上升到六、七名, 再上升到三、四名, 甚至个别学科已经上升到第一名、第二名。从升学考试进段人数来看, 各年级总分进入省重点高中分数段的由原来的几人、十几人上升为二三十人、四五十人, 近年甚至高达六七十人……连续五年的中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地实现着跨越式进步。升入省市重点高中的人数由原来的几人到现在的六七十人, 翻了几倍。中考总平均成绩一跃进入全区前三名, 在沈北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3. 增强学校影响力。

五年来, 学校结束了彻底告别了六年未得到过一张奖状的历史, 先后获得了辽宁省义务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辽宁省控辍保学先进单位、辽宁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沈阳市德育示范校、德育特色校、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沈北新区质量再提升先进单位等三十多块奖牌。同时, 学校先后承办了“质量提升”“德育示范”“分层教学”“精细化管理”等省、市、区各级各类现场会和研讨会26次;接待来自厦门、长春、青海、大连、丹东、本溪、锦州等省内外兄弟学校到校参观听课6000多人次。

值得强调的是, 所有来访人员对学校别具匠心的“阳光文化”、对富有特色的“阳光课堂”、对卓有成效的“阳光德育”、对师生自然流露的“阳光状态”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好评。

4. 塑造学校新形象。

五年的不懈努力, 使学校彻底摆脱了原本落后的局面, 摘下了薄弱校“五朵金花”的帽子, 实现了“管理规范、校风纯正、声誉良好、办学有特色”的沈北名校目标。

五年中, 学校代表全区中小学承担了沈北新区全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任务, 700人的学生方队的成功表演成为全场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五年中, 学校代表全市出席了“东北亚和平论坛”的剪彩仪式, 400人的迎宾队伍赢得了多方媒体和国际友人的赞誉和好评;

五年中, 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艺术节的表演获奖, 队列广播操比赛获奖, 科技发明获奖, 篮球比赛获奖了, 棋艺比赛获奖了, 轮滑比赛获奖……

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让学校原本大量外流的学苗出现了大量返流的现象;2011年秋季至今, 更是出现了“学苗过剩”、“人满为患”的情景。

五年中, 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 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 然而师生的精神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课堂高效了, 我们的教师勤勉了, 我们的学生阳光了……目前, 学校初中、小学各为一部, 人心向善, 政通人和, 一支能战能胜、凝聚力极强的领导团队已经形成, 一支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教师团队初步形成……

三三、五年回望, 寄意未来

面向未来, 学校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

五年来, 从硬环境上来看, 依靠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在完成了中学校区体育馆建设、小学校区幼儿园建设以及地理馆、历史馆等多个项目的完善和建设之外, 整体环境和配套设施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向着优质学校的标准迈进。

从软环境上来看, 学校实施的阳光教育历经五年多的探索实践, 已经逐步趋于成熟。目前, 学校已经把它立项为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两项省级科研课题, 全校教师都是课题的操作者和践行者, 都在努力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阳光课堂的实效, 还是阳光德育的构建以及阳光评价的创新, 都初步形成了体系。尤其是在阳光教师的培养方面, 得益于沈阳师范大学的引领, 依赖区教育局务实求真的培训, 再加上学校切合实际、经常性的校本教研, 全体教师已经初步完成了新课改背景下应有的角色转变, 并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体系。今后, 学校将一如既往, 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而努力奋斗。

品牌的崛起是一群人的崛起 篇3

“十年”用其本意,即完全成熟的意思。

十年来,江苏太阳雨太阳能公司(以下简称太阳雨)推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水箱由八角形改变为圆形,推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支架由反光板发展为无反光板,推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由“吸热时代”进入“保热时代”,推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走向世界,推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家电下乡”,推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企业践行“生态公益”,推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品牌化发展……太阳雨吸引了千千万万人了解并进入太阳能产业,在此过程中,它成为中国太阳能行业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实现企业和品牌蝶变。

“创业十年,我最大的一个体会是做企业的本质是‘做人’。这里的做人是指依靠人、经营人,也就是说,企业获得发展一定是人的进步,企业赢得竞争一定是人的比拼胜出。”太阳雨董事长徐新建谈及太阳雨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像其他企业家那样大谈特谈技术,而是反复强调那些跟自己一路走来的“同行者”。

一个品牌的崛起,其实是一群人的崛起,是一群人的精神力量附着于品牌的集中爆发。

加盟太阳雨以来,太阳雨营销总经理陈荣华全面负责太阳雨的品牌规划和市场营销工作,通过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品牌推动活动和在三、四级市场上的渠道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太阳雨深入拓展全国市场。

一个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企业扩张的本质上是人才的扩张。对于陈荣华来说,营销的本质是“培养人、带队伍”,太阳雨营销队伍的快速成长是令陈荣华最感欣慰的一件事。

与太阳雨一起快速成长的还有经销商,他们和太阳雨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在终端的不懈努力让太阳雨的市场策略得以落地生根。

从“残奥助威团”、“太阳雨公益慈善”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爱心合作伙伴,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企业快速发展为中国太阳能光热利用行业的领导品牌,太阳雨的“公益心”维系了更多的人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向未来。

太阳雨十年磨一剑,初露锋芒,为百年基业长青奠定了基石,可谓十年立基。而其稳固的根基、辉煌的业绩背后,则是笃信美好、坚持信仰的人们和由他们内心深处生发的企业文化。

万达广场的崛起 篇4

济南零售百货行业的转型初

济南城市核心商业发展比较早,具有百年商埠历史,但缺乏国际化的大型综合体项目,传统商业圈的潜在有待激发。作为济南首家超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崛起于经四路核心区域,以百万平方米的恢宏体量全方位的业态规划,成为济南上也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商业地标。对于推动区域城市化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济南的服务行业发展水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也是万达在全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济南万达广场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包括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尚住宅等。其中,购物中心面积约16万平方米,引进万千百货,万达影城、大歌星KTV、神采飞扬、国美电器、乐购超市、ZARA等七家主力店及400米长的室内步行街,加上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城市步行街,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化商业中心。作为济南最国际最现代化、最完善的商业中心,万达广场拥有的主力店数量最多,品牌最高端、商品最丰富、必将成为济南商业新的标杆。济南万达广场网罗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商务休闲等各种生活元素,一站式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无论是规模、品质、业态、功能,都为济南树立全新标杆,将区域内原本落后零散的商业格局有效整合,成为了济南最大的商业群。同时。济南万达商场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可谓济南新增近万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每年创造上亿元税收。

济南万达广场在室内步行街上,既有欧时力、拉夏贝尔、太平鸟等原本济南市民熟知的品牌。也有ZARA等全新品牌。

连锁店万千百货也是新面孔之一。万千百货成为济南万达广场的主力店之一,占据了六层楼,与北侧的室内步行街相同,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定位于城市中心旗舰店。这是万千百货首次进军济南。无论商品布局还是装修风格都明显有别于济南目前的百货商场。

餐饮休闲类则有哈根达斯冰淇凌,约翰皮萨、万达影城、大歌星KTV等不少新品牌。万达影城拥有省内首块IMAX,巨幅屏幕定能在看电影时带来全新体验。

论越南经济的崛起 篇5

关键词:发展过程、特点、概况、现状

参考文献:《当代越南经济社会研究》、《列国志·越南》、《越南国情报告》

摘要: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历史上饱受镇民侵略和战争破坏,而如今它却在国际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迅速崛起。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崛起的历史,也是越南人民走上民族独立并不断强大起来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研究价值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分别从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发展特点以及发展概况和现状,全面阐述了越南经济社会崛起的历史、原因以及具体表现。

论越南经济社会的崛起

在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南端,有一个与中国相邻,国家领土呈“S”形的国家——越南。越南,全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邻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越南国土面积仅有3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000多万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经历了封建社会、侵略战争、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等一系列复杂的历史阶段后,取得了革新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等诸多巨大的成就。一个倍受殖民压迫和战争破坏的国家,是如何摆脱困境,一步步在世界国际舞台上崛起的呢?从越南的经济革新以及经济社会迅速崛起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发展的经验呢?

接下来,本文将从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特点、概况与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认识以及学习体会。

一 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

越南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客观条件。然而,由于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近代又遭受外国殖民主义近百年的统治,以及长期战争的破坏,越南经济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

1945年八月之前,法国老殖民主义下的越南,是一个工业不发达、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土地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商品货币关系尚未发展,农村和山区人民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不断受到法国殖民者的剥削和压迫。之后,二战期间,日本入侵越南,越南成为日法双重侵略的殖民地。日法的侵略,造成越南空前的饥荒。第二次侵略战争后半期,法国经济面临崩溃,便向美国乞求支援,这为美国势力入侵越南并将法国排挤出去提供了机会。在美国等欧洲国家的支持下,越南南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1945年的八月革命之后,越南北方建立了民族民主经济。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货币与财政制度各异,战争的影响也不一样,越南南、北方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而长期的抗法、抗美战争,一方面促进了越南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长期战争的破坏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口与社会结构等早成了巨大的危害,是战后的恢复与重建任务繁重而艰辛。

1976年国家统一后,由于越南当局思想认识上超越发展阶段,脱离本国实际,以及当时对外政策的失误,使国家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为解决经济危机,1976年越共“四大”推行产品经济途径,着重强调国家调控,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完成南方社会主义改造。1982年越共“五大”调整了经济政策。1986年越共“六大”提出了全面革新路线,在肯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基础上,同时肯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1991年越共“七大”肯定了越

南“初步形成了再国家管理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2001年越共“九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2006年越共“十大”继续坚持实行革新路线,先后制订了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2001年~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过10年的实施,越共“七大”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指标都已完成。现在,越南已迈入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期。全党全民正朝着既定目标——吧越南建设成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奋勇前进。

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越南社会主义方向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中形最终确立,相信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理论会不断完善和深化。越南,凭借自己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正在一步步崛起。

二 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越南逐渐形成了了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代越南从产品经济的强力推行到逐步调整,进而逐步转向商品经济的途径,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发展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化体制变革到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渡过挫折和危机,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并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注重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主观错误政策的干扰。在革新开放的动力下,内外动力从机制失衡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断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培育和加强。

当代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为: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非国营与外资三种资本与资源运营主体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为发展途径,以民族主义、传统文化与内部资源和动力为根基,将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相结合,达到内外动力融合协调为推动力,努力追求经济高增长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最终通过以人为本的综合持续发展,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标。

当代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的特色。越南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劳动人民集体做主权,让人们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二,具有独立自主性。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深厚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积极利用外部力量,同时坚持以内力为主,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自主性。第三,后发外源性。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受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以及中国革新开放模式的影响。第四,曲折渐进性。越南由于受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殖民统治,经济发展过程曲折,通过不断地探索,一步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第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南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与发展动力,采取多边化、多样化协调平衡发展战略。

越南坚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渐渐步入正轨,保持着平稳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 越南经济概况与现状

越南的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以及金融业等发展程度不一。在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商品经济之后,越南政府全面发展经济,从各个行业进行经济建设。越南是传统的农业国,历来以农业为本,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越共六大后,伴随着革新的全面展开,越南农业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越南林地和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炎热,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甘薯和木薯等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越南的土质、气候和雨量适合咖啡、橡胶。腰果、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经济作物给越南带来了不少的财富。越南采取畜牧业与农业同步发展的道路,林业走上了保护性开发的发展道路。越南河流众多,温度适宜,食物丰富,有利于海洋生物生

长,因此水产业迅速发展。

越南的工业经历了一段高低不平的道路才走上了坦途,如今,越南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越南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有利于发展加工工业,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是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之一。但工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能源、水电、和交通配套设施方面。越南的工业体系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产业中,油气工业为越南经济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煤炭已成为越南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缓慢,钢铁工业长足发展,并初具规模,化学工业为越南工业结构中薄弱的一环。轻工业产业中,越南纺织业发展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九大纺织品出口国。服装业在产量、产值和创汇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制鞋业也蓬勃发展。

革新前,就物质水平而言越南的交通运输业还十分落后,结构不协调,分布不合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革新后,越南政府加强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今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越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因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比较丰富。革新前,由于经济欠发达,价值战争破坏等诸多原因,旅游业几乎处于空白。革新后,越南经济形势好转,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南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建设旅游设施,国内旅游与国际接轨,加强旅游软件建设,旅游业蓬勃发展。

越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提升国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

越共极大之后,越南外部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越南先后加入了东盟、WTO,并积极与中国、美国、俄罗斯和东盟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对外贸易出现新局面,越南的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

2001年4月,越共九大通过了《2001~2010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制订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展示了越南在21世纪头10 年的发展蓝图;它的实施将大力推进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到2020年把越南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国家奠定基础,这必将极大地激发越南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数的历史事实说明,越南人民通过不断地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途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越南正以全新的姿态,一步步崛起。

结语: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越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史,也是越南人民的文明史,是全体越南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越南语这一门语言的同时,认识和研究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10级越南语班姓名:李丽萍

耐克公司的崛起 篇6

奈特被选入俄勒冈州大学田径队,成为专业中长跑队员后,他对体育用品的激情被磨掉了。后来他曾在波兰Price Waterhouse当了五年会计师,它的商业意识也就是在那时培养起来。俄勒冈传奇人物式的田径教练彼尔・鲍尔曼,总是给他的明星运动员定做跑鞋。他告诉奈特,一个田径队是由一些个体队员组成的,每个人必须永不停息拼命提高他或她的成绩,径赛运动员的信条是:“没有端点”。Price Waterhouse给它的启示是“商业行为有最基本的原则”。

耐克的历史是以上两个信条不断对话的过程,是运动员的个人奋斗精神与商业约束相协调的过程,

奈特与鲍尔曼开始共同创办蓝带,并于1972年更名为耐克,从那以后,它开始设计带本公司商标的鞋,并在亚洲生产。

当时,在美国运动鞋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阿迪达斯、彪马和Tiger。70年代初期,慢跑热逐渐兴起,数百万人开始穿用运动鞋,因为运动鞋不仅穿着舒适,而且还是健康而年轻的象征――这就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形象,运动鞋即将流行起来,但以阿迪达斯为首的“铁三角”却没有掌握这一发展趋势。“耐克”却跑步进入了。1974年,鲍尔曼教练在烤华夫饼干的铁模中摆弄出一种脲烷橡胶,制成一种新型鞋底。这种鞋底是“华夫饼干”式的,鞋底还有小橡胶圆钉,使它比市场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这项看上去很简单的产品革新推动了奈特的事业,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耐克1976年的销售额从前一年830万美元猛增到1400万美元。

耐克象野火一样发展起来,公司为开发新样式跑鞋而花费巨资,到70年代末,耐克公司有将近100名研究人员,其中许多人有生物、化学、试验生物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学、化学和多种相关领导的学位。这雄厚的研究力量开发出140余种不同式样的产品,其中不少产品是市场最新颖和工艺最先进的。

电子大国的崛起 篇7

在同期举行的以“跨越、融合、新征程”为主题的报告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作了主题报告。他深情回顾了30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重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信息产业由大变强……

30年弹指一挥间,电子信息产业发生了惊天巨变。从黑白电视到大尺寸平板,从“摇把子”电话到3G无线通信,从半导体“匣子”到MP4,从闭目塞听到网络无处不在……电子信息产业改变了人们生活。

仅次于美国

经过30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型产业。目前,产业规模在全球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约占世界总量的30%。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相当于1977年 (12.97亿元) 的4717.7倍,年均增长32.2%,30年中翻了12番。

当然,30年的巨变,光看上面的数字也许还不能直观地感觉出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实际上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现在每个人身上随身携带的数码产品平均不少于3件,每个家庭则不少于5件,而因特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产业只有做大,企业才能变强。去年联想迈进全球500强门槛,海尔、TCL、华为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海信、浪潮、中兴等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表示,联想控股2007年收入1462亿元人民币,PC年产量近2000万台,占有全球约8%的市场份额。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也表示,通过自主创新,浪潮在高端服务器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设立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战略推动发展

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在从电子大国走向电子强国。

30年来的成就证明,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环境、文化、政策、监管等6个外部条件,占领信息、技术、品牌、市场、资金、安全等6个制高点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实施了知识产权、标准、产业集群、大公司、国际化、人才等6大战略。

根据2 0 0 8年W I P O最新公布P C T专利申请排名信息,2007年专利申请增长势头最好的是中国,申请数量比上年增长38.1%,达到5456项,位居全球第七位。

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从无到有,从全套引进前苏联标准到采用国际标准,从应用国外标准到自主制定标准,从单纯制定军用标准到制定军用、民用标准,已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军民结合、广泛参与”的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创新体制与标准化运行机制。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福厦走廊、中西部地区等5大集群内,目前已形成9个产业规模具有竞争力、布局相对集中、综合实力较强、辐射作用明显、产业链基本完善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7年9个产业基地的产品 (不含软件) 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54%。在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占产业规模的2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走向集约化发展之路。

转型迎接新挑战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融入了全球产业体系,初步确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的国际地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正在步入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期。

有专家指出,当前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网络、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建设新的价值链,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积极改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国际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

另一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解决,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依赖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产业链断裂点过多;生产经营以加工组装为主,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末端,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加工组装的发展模式进入微利阶段,产品出口效益明显滑坡,经济增长也出现了阶段性波动。

新一轮的竞争形势迫使我国必须加快战略转型步伐。加快从持续了20多年以速度和规模主导的粗放型模式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型模式转换,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带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而信息产业则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先行者。娄勤俭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科学定位发展战略,全面拟订产业政策体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刀郎的意外崛起 篇8

第一件事,是张艺谋继《英雄》后,于7月10日,精心推出的《十面埋伏》稳坐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赢利的头把交椅,投资人也已获得1.3亿元的巨额回报,而他们的全部投入却不足5000万元!

第二个奇迹,是在音像圈里冒出一个横扫九州CD、令业内人士无不大跌眼镜的刀郎!此人本名罗林,年仅33岁,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是一个在新疆自行搞了一个音乐工作室的成都小伙子。

刀郎的成名歌曲中有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实际上,他本人则是2004年青像界、甚至是整个文化娱乐业生产圈中,奔出来的第一匹令人惊异的大黑马!刀郎的歌的确唱得不错,特别是那首《冲动的惩罚》,一时间几乎响彻国内所有的大小音像店,征服了大街上走过的每一个喜欢听音乐的路人,使他们掏钱买下刀郎的CD,虽然没有谁在以前听说过这个什么“刀郎”。

刀郎这匹大黑马,奇就奇在他竟是凭自己的力量,单枪匹马奋斗,居然红起来了;刀郎的火,纯粹是由老百姓和市场决定的,而非媒体的炒作推荐才骤然崛起。没有对刀郎进行起码的宣传、没有MV、也没有怎么打过榜,与一掷百万打造偶像的唱片公司模式截然不同,刀郎创造了一场非典型的流行,第一张唱片发行量270万张,第二张保底数为520万张。这几乎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

然而,当初刀郎拿着自己制作的CD,到一些唱片音像公司自荐时,可没有一个说他的歌能火。就是同意给刀郎一个机会的那家唱片公司,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做这张唱片。

不料,这一试,便试出了一位火爆歌星。

刀郎的奇迹,令人特别是令业界,不得不反思:究竟什么是好的音乐?唱片界该反思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这么“土”的东西都能这么流行,那么唱片界老是不停地制造那么多所谓流行的东西的做法。是否有问题?也许,刀郎走红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在于他的作品真正回归了音乐的本质,就是“好听”!刀郎奇迹也揭示出,这些年流行乐坛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音乐的时尚化方面,像刀郎这一类的作品反而严重匮乏。因此,现在,一个人并非蓄谋、并非策划、并非炒作而自制的CD,竟然打败了整个音像业,甚至击败了有强大金钱做后盾的整个歌坛。

实际上,张艺谋的精心造作与刀郎的意外崛起这两件事,是一个问题的两头。

如果说,《英雄》与《十面埋伏》的成功,是强大的商业操作手段,在市场中将艺术性的电影托到了商品价值的极致高度;那么,刀郎以《2002年的第一场雪》创造出来的奇迹,便是整个流行音乐界,一味离开音乐本原的“流行”风格而长久麻木迟滞之后,终于以内容战胜了包装的标志。

对于企业界来说,张艺谋的精心造作与刀郎的意外崛起,这两件事之所以都值得关注,值得研究.是因为:

第一,自然是要加深自己对商业操作各种可能效应的认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做法,在如今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的确是会吃大亏的。生产出好商品,也不一定能创造出好价值;而营销手段得当的话,则会帮你加倍赢利。因此,了解《英雄》与《十面埋伏》的成功操作,应该能给念念不忘市场的企业家们又一次令人振奋的鼓舞!

第二,刀郎的奇迹更应引起重视虽然市场现在已是一派繁荣景象,但,确没有一些像流行歌坛那样,仅仅是貌亿繁华的商品拥挤,而实际上,却是商品雒构的极不合理,货不对版,人们需要的谪品实际上严重短缺?有没有这样的市场机会、市场漏洞,可供你去扬鞭驰骋?

刀郎的成功,其实来得也不容易一个人,却要与整个虚华的流行市场观念拼搏。幸亏老天有眼,让他成功了。

大国崛起之中国的发展 篇9

结课论文

院系:艺术设计系 专业:工业设计

学号:081406217 姓名:尚可 指导老师:葛露

大国崛起之中国的发展

摘要:《大国崛起》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本文通过对九国强国之路的浅析,探讨了我们中国崛起的方向。

关键词:大国崛起 经验 教训 社会主义 科学技术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但是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却被我们记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大国崛起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让我们从中找到我们中国的发展方向。

15世纪,欧洲最早诞生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却在战争中挥霍财富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由于国土面积、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通过科技革命等各种合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之后拿破仑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巅峰。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维持大国地位。直到二战之后,法国才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恢复了往日的光荣。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150年多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黑船来航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归来后,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等一批俄罗斯知识分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俄罗斯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拿过欧洲接力棒的美国,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此后,爱迪生将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对发明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随后,福特生产线的诞生、电气时代一批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9个大国不同的开始,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结局,但却拥有一些相通的规律。掠夺侵略带来的强盛注定要没落,制度的变革,科技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国家兴盛的源泉。所以我们中国的发展要坚持以下两个重点: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不断探索而终于找到的一条完全正确的发展道路。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崛起的方向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科学界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结合实际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令人振奋。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我们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新起点。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二、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一方面,近代以来,凡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强大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由科技创新、科技力量带来的产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大国崛起必然以有利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法律、财税、政治制度乃至文化等因素为条件。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一直以缓慢步伐前行,直到英国工业革命才以爆发形态出现。这一时期,科技力量真正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对国家崛起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并迅速带动、发展了一批对大国崛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产业和新的生产力。纺织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成为近代英国打造“日不落帝国”得心应手的工具。工业革命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大陆各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纷纷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伴随着推翻封建统治的制度变化,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逐步建立起来。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拿破仑政权,很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不忘带上科学家,他的“大陆封锁”政策固然给法国造成了很多麻烦,但也加速了整个欧洲大陆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一系列近代产业的形成。科技实力和产业实力对拿破仑争夺欧洲霸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带来的新产业的推动下,欧洲大陆先后崛起了法国、德国两个强国。其中德国以电气、化工、冶金、汽车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建立了超越英国的重化工业,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建立在强大工业基础上的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尽管两次挑战都以惨败收场,但德国凭借多年积累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在二战的废墟上重新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强国。

在欧洲大国依靠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崛起并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同时,另一个大国——美国在遥远的新大陆默默崛起。自独立以来,美国凭借优越的地缘优势、辽阔的幅员、更加有利于自由竞争的政治经济制度,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飞跃发展。到19 世纪末,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成就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以爱迪生为代表的发明家,推出了一系列改变世界工业形态的技术发明成果——电灯、发电机、电话等。美国发明家怀特尼在生产枪械时,首创了零部件互换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福特在汽车生产中首创了流水线生产方式。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已经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科技创新大国崛起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美国吸取了欧洲大量的科技精英,加之政府为发展军备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奠定了美国二战后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长期占据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位置。在20世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有两个大国—前苏联和日本也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能力的提高跻身大国之列。不过这两个大国的崛起与欧美大国的崛起有较大不同,即作为“后发国家”,其政府在科技、经济的追赶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苏联建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以军事工业为主要驱动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创新、科技能力与大国崛起之间的紧密关系。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通过对科技重大发明的统计分析发现:科技创新中心在不断转移,由16世纪的意大利先后转移到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这一转移过程与大国崛起的过程相一致。

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国崛起的条件、环境、方式与封建时代有了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改变之一是,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力在大国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分析科技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支持大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加速了产业兴替,加速了经济结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加速了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的全面改观。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能力在壮大国家实力的同时,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存状况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其次,科技创新进程的加速,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的非均衡分布,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巨大变化,国家间的博弈出现巨大的力量失衡。为了能在经济、安全等方面处于主动地位,大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进程、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的介入和干预。因此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发展成为了中国发展的一大重点。

中国的发展还在继续,中国也走得路也很长,但是只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将成为一代强国。

参考文献

1.辛一山.大国崛起应该有大的思维.联合早报网,2007/10/192.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门洪华主编:《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篇10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

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这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

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到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

其四,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全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不厌其烦地阐释信息时代的社会动因与经济动力。卡斯特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卡斯特尤为关注中国的网络化进程,在《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章中亦辟有专论。他多次来华讲学,旨在加强中西交流。卡斯特对中国的企业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评价甚高,并将其作为案例研究的重点。

在文章中提及中国的地方,作者写下这些话:“中国的国家主义,似乎成功地由国家主义转变为由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并整合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事实上这比较接近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国家模型。”这里有个“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我不禁想起在上毛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国家的经济。何为资本主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而我国的社会则是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与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又不是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国家性质也即姓资姓社肯定有很多的争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一致对外的优势对中国来说依旧存在,比如举国办奥运、全国赈灾等,其所说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优点的延伸即缺点——官僚主义、特权和腐败——也愈演愈烈,其所总结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社会生产计划性”、“主张为全社会福利而非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而生产”却是让国人越来越迷惑的地方。我想,这也是许多人批判中国的资本主义倾向的主要参照标准。以我个人感受为标准,我也同意作者的“国家引导的资本主义”的说法。

在文中,作者还表明了一个观点:全球化只是再一次证明着马太效应而已。扩张是强者的本性,尤其是在个性泛滥的国度,而开放则是强者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只要逢遇盛世,疆域便空前扩张,汉朝、唐朝如此,元朝更是将铁蹄踏上了白种人的国土。十月革命成功,苏联崛起之后也广纳国土,光收臣民作为一种生物,虽然是有思想、有道德的生物,人类依然摆脱不了进化论的魔咒,依然走着弱肉强食的丛林之路。

上一篇:杏园,杏园姚合,杏园的意思,杏园赏析下一篇:激励员工原则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