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优秀作文

2024-10-11

崛起的中国优秀作文(通用12篇)

崛起的中国优秀作文 篇1

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圆了一个航母梦;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的成功对接,蛟龙号深潜的成功,体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力量;京广高铁的开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的正式运营,也为中国梦提了速。

现在对于中国的崛起很多人持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应武力崛起,征战四方使自己强大;有人认为时间会决定一切,中国一定会经过时间的考验,成为世界强国;有人认为中国应和平对待周边邻国,以和平对待世界。总之众说纷纭。不过我认为中国应和平崛起。

从历史上看,英国就是和平崛起。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英国却没有对外侵略以实现崛起,而是在大不列颠岛上改革以谋求崛起,最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然后开辟新航路,进而成功崛起,成为了浩瀚无边的“日不落帝国”。

而与此相反的正是德国,它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强大起来,但它却想重新瓜分世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妄图通过战争实现崛起,可是战争的失败使德国人的美梦破灭了,可德国仍不甘心,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这个法西斯国家形成战争策源地,虽然在开始德日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战争崛起始终不能够长久,在全球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彻底失败!

所以,中国要和平崛起是必然趋势,并且领导人也屡次强调要和平崛起。不过,现在中国却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是以经济崛起还是以军事崛起。

在如今这个并不算稳定的国际局势下,各地战火不断,领土纠纷频繁,中国如何崛起已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些人被怒火冲昏头脑,提出要优先发展军事,达到威慑周边诸国的目的,不过这样会使东亚局势更加不问,同时也加剧了战争的不稳定因素,我相信这是中国人民不愿意见到的。而正相反,有人还保持着理智,依然坚持着优先发展经济,在处理国际纠纷时本着和平的原则处理,避免发生冲突,期待着中国和平崛起的那一天。

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不再是幻想!

崛起的中国优秀作文 篇2

“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90年代主持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国学大师丛书》, 作《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出版28卷本, 并获国家图书奖, 同期完成自己的哲学背景主义基础建构, 并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始进入最前卫的《潮流生活》, 担任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钱宏为凤凰新媒体首席评论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欧社会论坛首席顾问。出版专著六部, 译作二部。

钱宏自称是一个除了思想、几乎一无所有的极其平凡的人, 但毕生的梦想, 是创办一所大学——一所能够实行开放全人格教育、博雅通识教育和身心灵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大学。

钱宏先生的《中国:共生崛起》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为朗朗乾坤增一抹亮色。我作为一名出版界的老兵, 曾经有幸对这部富有创新意义的书稿进行过全面审读和必要的编辑加工, 所以, 我想就此书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 我从《中国:共生崛起》强烈感受到的是, 作者钱宏是个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 一个思想者, 忧国忧民之士。面对人类增长的极限、对抗的极限、施恶的极限, 以及出现哲学人文危机、经济伦理危机、政治道德危机的当代中国, 他极力倡导一种全新的共生思想、共生哲学、共生价值观即共生注意, 奉行Live and let live的共生法则, 还原和复归人类修养生息、安居乐业的生活常态。中共十七大在全球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认为:这是中国人从工商文明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积极主动转变思维方式, 是对共生哲学或“共生新思维”时代呼唤的实践回应 (中共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新目标, 则更与共生理念深度耦合——编者注) 。中华民族也将像法兰西贡献自由、平等、博爱观念, 美利坚民族贡献民有、民治、民享观念一样, 为人类贡献良知、文明、共生全新价值观, 以一种全新的魅力大国形象融入世界, 引领全球。尽管作者的一些观点可商榷, 但依然不失为解决当下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坐标, 一个新的参照系。

其次, 对经历西方工商文明冲击与磨合百年的中国, 特别是近三十多年GDP高速增长后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困局, 《中国:共生崛起》多有涉猎, 亦有中肯的分析。如何解困?作者认为, 中国与世界正处于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前夜, 人类还需整合和超越工商文明, 中国还需“对内实行社会大和解, 对外树立魅力大国形象”, 重塑自己的精神文化, 促进全球范围的善政与良治, 实现共生主义。作者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共生思想、共生哲学、共生价值观即共生主义思潮”, 从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加以阐释, “发展观点上的生态文明主义“, “文化上的社会共生主义”, “方法论上的背景组织主义”等概念。因本人学识有限, 不甚了了, 但综观全书, 其实就是站在今天的高度, 将古今中外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 (主要指精神文化方面) 融于一体, 过一种有别于以往的生活。“一切偏颇、偏袒、东方、西方、唯物、唯心、财富、权利、社会、资本、国家、政党、组织、个人的价值诉求, 都应当在共生价值观中重新阐释并获得新解、新意、新生。”

再次, 关于生态文明。作者超越“五种社会形态”学说, 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成采集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古已有之, 只是在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诸多不良后果之后, 人们才惊醒。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 虽有不同反应, 但环保组织, 特别是欧洲绿党为此奋斗了数十年, 促进了人类的环境观念和新能源概念的诞生。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相继强调和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后来又提出政治文明建设, 到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 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的。作者认为马克思预见到生态文明必将取代工商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两种生态文明不完全是画等号的, 至少不是在一个层级上的。还有一些观点和概念或卓尔不群, 或颠覆了传统认识, 比如提出“官生”概念并认为“官生、民生协同生, 是谓共生”, 比如提出“重建人类经济学基础”, 比如把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民工潮称之为“新市民运动”, 从《中国社会的自组织力——中国农民与中国特色》一文中, 我隐约感到作者提出了一种姑且称之为“共生历史观”的社会历史理论等等。

最后, 我感觉作者知识面广, 书中内容涉及诸多领域, 有不少溢出本人知识范围, 不多置评。书中因是作者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所写的文章或发言集成, 但其宗旨就是不忘阐述和传播他提倡的共生思想、共生哲学、共生价值观即共生主义, 可谓不遗余力。在思想文化呈现多元的今天, 作为一种新的视角,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亦对当下中国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比如主张“以社会建设为中心”整合超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主张社会大和解等, 此书出版还是值得关注, 其思想的实践诉求, 很值得期待。

中国的崛起必是道德的崛起 篇3

用“管理文明与中国企业成人礼”作为本文的主题,起因于《中外管理》2007年以此为主题的论坛(上期对此已作报道)。也因这次论坛,更增添了我对这本杂志各位同仁的敬意。我确信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的刊物,不仅报道和研究一个时代,而且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一个时代,帮助中国企业进步。

“澡堂”能成就崛起吗?

然而,这注定会是一件艰难、漫长的事功,甚至可能是一件不讨人喜欢的事功。

最近,沸沸扬扬的“胡紫薇控夫外遇”事件再次发出警讯:这个国家如果继续漠视道德崩溃,缺乏精神文明的追求,不重视并建立输出价值观的能力,是不可能实现大国崛起的。

《圣经》记载:当年犹太王国兴起,也曾是一派“崛起”景象。然而人民道德堕落,罪恶之声达于上天,上帝一再借先知耶利米向犹太人发出警示,说如若不悔改,犹太国将彻底倾覆。然而冥顽不化的犹太人未能反省,结果犹太国真的灭亡,子民流浪世界达2000余年。

今天的中国,崛起之象日盛,奥运会这个大“party”即将召开,但形势同样不容乐观。遍地是澡堂而不是教堂的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承载文明兴起的重任的。中国人以及中国的企业、政府如不能在道德上、文明上悔过并兴起,则所有一切繁荣景象最终将证明不过是建在沙滩上而已。

谁说没有走遍天下的“文明”?

不妨再回首一下2007年被称为“中国商业纠纷第一案”的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我很尊敬宗庆后这样的草根企业家,但却不无遗憾地发现中国商人在追求伟大、永恒的商业伦理信念上的缺失,最终不免沦落为注重一城一池得失、急功近利、缺乏商人信条的商人,阻挡其进入到商业文明的境界。

遗憾的是,中国人恐怕连商业及管理文明是否真的存在,也是怀疑的。尽管国人并不质疑万有引力由英国人发明因而在中国不适用,然而许多人却怀疑社会的建构与自然的建构一样也有某种普遍性。所以,到今天仍有许多人(甚至包括学者)在奢谈所谓中国基于维护民族利益而对“国际规则”的改变。这似乎很动听,很有诱惑力,但国际商业规则究竟如何与民族利益成为矛盾的?所谓“洋巨头”建立起来的世界商业游戏规则,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类商业及管理文明的共同规则、共同底线,普适于全世界,而不是只某个利益集团。比如:尊重产权,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圣经》,现在更是全人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基石。又比如:诚实守信。中国商人难道就不需要诚实守信吗?或者中国人只需要对自己人诚实守信,对外人就不需要吗?当然不是。再比如:“待人如已”——美国学生品德规范准则规定:“要像自己所希望受到的对待那样对待别人,确认这项原则适用于对待所有的人,不分阶层、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也是一条基本的国际商业准则。显然,所有这些基本的国际商业游戏规则它不仅畅行于国际,更应该畅行于中国(因为中国最缺乏规则),绝不因到了中国就要按“中国国情”来改变。

走出自我,才能壮大自我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爱国主义有两种:一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者,因一已之利而失公正与大义,最终导致的却是国家利益的损害。而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却必然是一个超越民族狭隘心理,追求公正、文明商业规则的人。因为只有公正、文明,只有恪守全人类共同的商业文明底线,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

从长远来看,只有形成新的商业与管理文明,才能确保中国商业的持续繁荣。管理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崛起作文 篇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科学成就数不胜数:从《九章算术》到圆周率,从《齐民要术》到《天工开物》,从四大发明到浑天仪、地动仪,从唐诗宋词元曲到四大名著……当我读到链接亚欧文化的枢纽——丝绸之路时,我不禁感叹:中国古代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作为龙的子孙,我倍感骄傲!还有那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华岩三圣”……这些都让我心潮澎湃。

中国,也是飞速发展、广聚英杰的国家。在21世纪的开头十年,我们的祖国出现了改头换面的大改变,从的“神五”飞天到的“神七”升空,我国的航天科学家们仅用了五年时间就使中国航空业出现了从“载人上天”到“太空行走”的大跨越,经济的飞速增长超越了日本等经济强国,位居全球第二……忘不了那些伟大的名字,他们在祖国的史册上熠熠生辉:甘愿抛弃国外的优厚条件而毅然回国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朱光亚,让我感受到了爱国精神的可贵;刻苦练习跨栏的刘翔,让我体会到了勤奋的重要;带着呼吸机援藏的英雄张敏,更让我感悟到了“中华一家亲”的温暖。

为什么吴斌愿意舍命救乘客?因为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为什么黄美廉虽然身患重病却仍然坚持画画?因为她热爱生活;为什么李小鹏可以获得16个世界冠军?因为他坚持不懈……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更让我深思:其实他们原本也很平凡,只是心中多了一份坚守,才让他们的人生大放异彩!想想我自己,以前写作并不太好,在每年一度的作文比赛中只得到过优秀奖,但是之后我就开始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不仅把目光锁定在我最喜欢的科普类书籍上,还开始阅读一些文学类和历史类的书籍;不仅每天回家后读书,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久而久之,我便和书成为了最好的伙伴,因为这样的一份坚持,在去年的作文大赛中,我的作文荣获了二等奖。我告诉自己,获不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的坚持,付出的汗水终究会得到回报。所以,我还会坚持下去。

崛起的中国优秀作文 篇5

它让我回忆起中国的发展史中的磨难,蜕变,再升华。从七七事变,使我们变成各国的侵略目标,让我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让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家烧杀抢掠。但是痛苦让我们重生,让我们在磨炼中成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一句空谈。中国逐渐涌现出了许多为了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杰出青年,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挺等。他们把我们新中国的雏形给描绘出来了。

时代的变迁,让国人的荣辱感与日俱增,我们熬过了太多灾难和伤害,熬过了太多的悲伤与惆怅,如今也到了我们该扬眉吐气的时候了。香港回归,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国家的日益强大,让我们看到了隔海相望的同胞们,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家还记得那些被侵略的土地。香港回归第二年,澳门回归,这些都是我们国人心中翻过去的坎,因为如果国家不够实力,那么这些殖民地是不可能被收复的。的北京奥运会,让世人看到了我们中国的变化和进步,更让世界惊叹中国与日俱增的实力,那无疑是我们最自豪和高兴的日子。接下来,2022的北京冬奥会,我们国家也是为数不多的举行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国家,这是我们给世界的肯定,然后世界也给予我们肯定,在平昌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与中国完成了交接,然后张艺谋导游编排的节目,让世界为之一振,让世界都开始期待科技化元素的北京冬奥会。再一次的让我们国人扬眉吐气了一把。

当然,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是只有我们承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不敢忽视,如果说原来我们是沉睡的雄狮,那么现在这只狮子已经苏醒了。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我们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身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感到无尚荣光。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篇6

在社会学课上,我们观看了两集《大国崛起》关于美国部分的纪录片。很早之前便听说过这部著名的纪录片,这次不仅见识到了美国迅速崛起的三百年历程,更加深刻地觉醒到美国崛起过程中政治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就像高中历史学的一样,影片介绍了五月花号上的英国人们踏上了美洲的土地,独立战争后,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他们带着从欧洲传来的先进科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虽经历了南北战争,但很快便迎接来了电气时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良好基础。之后由于自由竞争,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罗斯福总统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经济危机大萧条时期,另一位罗斯福总统,他的罗斯福新政用著名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再次拯救了美国经济。二战对美国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使得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更加稳固。

美国的发展在于机遇,虽然美国有源自欧洲的工业基础,但是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国的不菲的利益。而中国现在无疑是经济大国,却称不上是经济强国。中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并且,中国国内存在着相当大部分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大而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而环境污染严重也是困扰着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就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极大,大批失业人口,胡福总统以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政策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使社会问题得以解决,但是这种放任政策却使问题更加严重。罗斯福总统的新政,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了宏观调控,事实证明这种适当的调节比起放任不管政策有效。而对于我国存在的问题,政府加大宏观调控是必行之策。罗斯福新政从金融方面开始,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我国国内如今的物价等问题都可以通过金融制度管理来得以控制,并且缩减政府开支,而不是在召开各种大会上肆意使用纸电等资源。其次对工业和农业进行调节,罗斯福进行了工业复兴法,而中国工业虽蒸蒸日上,但却面临着破坏环境等问题,这是需要发展工业的同时所注重的问题。至于农业,中国农业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出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注重农民工在城市的问题,也应该注意农民工外来务工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再次罗斯福对失业进行救济,建设公共工程,对安抚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作用。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此举毫无疑问地缓解了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于国于民皆利。最后罗斯福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行之有效,我国在此方面做的很好,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都日渐完善,连我们大学生也参加了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社会的平衡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更多财富更多肉中国崛起的问题 篇7

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种趋势一再上演,影响全球谷物和奶产品的价格,而且随着谷物被转而用于饲养动物,世界穷人挨饿的风险加大。

西方供应者宣称,这种变化将在世界市场掀起涟漪。世界最大的肉类制品上泰森食品公司的中国业务主管赖斯表示,这是中国自给自足时代的结束,今年将是中国可以生产足够供应自己的玉米的最后一年,是它蛋白质自给自足的最后一年。

他预计中国到2010年将进口价值45亿美元的蛋白质,当中国从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对全球价格会产生巨大影响,看看石油就知道了。

但以西方的标准来看,张秀文是一个温和的消费者。他北京的家很小。他和他的妻子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仅有的家电就是一台电冰箱、一台电视、一台电脑和一台洗衣机。但如今,他的家庭不缺吃。张秀文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他只需要花五分之一在食品上,就可以确保味美均衡的饮食。15年前,多数北京居民在冬天主要吃大白菜。如今,张秀文可以去当地的商店或者最靠近的超市购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最具象征意义的变化是肉类。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变得更加喜欢吃肉。在1980年,但是人口仍然不足十亿,中国人均吃肉量是20公斤;去年,中国人均吃肉量是54公斤,而且人口与1980年相比多了三亿。如今,整个国家一年吃掉超过6000万吨肉,大约相当于2.4亿头牛,或者6亿头猪,或者240亿只鸡。把谷物从世界穷人身边拿走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肉类的消费量一年上涨超过5%。

要生产一公斤的牛肉,需要8公斤的饲料;一公斤的猪肉,需要6公斤的饲料;一公斤的鸡肉需要2公斤的饲料。在全世界,每年需要7亿吨谷物喂养动物。

张秀文表示,在20岁以前,他没喝过牛奶。如今他家每天可以喝完一升牛奶。这将变得更加平常。去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他梦想有一天,中国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品脱牛奶。这样,要么需要牛群规模大幅度扩大,要么这种需求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目前进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贸易牛奶。在德国,消费者抱怨说中国人的需求推高了他们早餐谷物的价格。

和很多城市人相比,张秀文的饮食比较朴素。他很少在餐馆吃饭,从来不去快餐店。但年轻的北京人和纽约、伦敦的年轻人一样,热衷于炸薯条、汉堡和炸鸡。在过去20年,在中国,肯德基从一家店拓展到2000家店,麦当劳从0拓展到800家店。

过去三十年,中国有3亿人脱贫,饮食的改善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健康。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如今中国一个6岁的小男孩比1978年经济改革之初时的男孩重6公斤。但是也有迹象显示越来越多儿童和成年人变得肥胖。

北京坚称中国不是全球食品价格高涨的主要推动者。很多分析家表示赞同。中国以食品高度自给自足为豪,特别是鉴于它是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

张秀文家的午餐是醋溜猪肉、西红柿、馒头、马铃薯、西兰花和黄瓜炒蛋,远非许多西方餐厅餐桌上的盛宴。以平均来计算,美国和欧洲人消耗的肉类比中国人多。但依中国的情况来看,令人担心的不是个人的消费,而是13亿人一年经济增长超过10%所带来的消费规模与增长速度。曾经是农民的张秀文明白这种担忧。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浪费。

(摘自:英国《卫报》2008年5月30日编译:何乐)

中国崛起的外部条件 篇8

和平崛起要像中药一样持久

世界现代史上500年来出现过两种头等强国,一种是英国和现在的美国,他们是持续性的强国,还有一种是短暂性的强国,像苏联、德国、日本。中国一定要成为可持续性的世界强国,如果我们的强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十年风光、五年风光,就不值得。

我们要成为可持续性的头等强国,“和平崛起”至关重要。中国以现在这种方式崛起,依靠的是一种最无敌的力量,美国现在觉得真是没有办法。

和平的经济力、外贸力、外交力、文化力甚至移民力,它产生的作用就像中药一样,是软的,它的有效性往往不一定那么完美,不一定那么高效,而且作用缓慢,但是好处就在于,它的作用比较经久,成本低,这一点非常重要。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其实中国人很少有这种心态,但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很多事情是谁笑到最后谁就成功,美国人觉得谁有耐心谁就很难对付。

美国对华政策的拳头

从外部环境看,我们能不能崛起为世界强国,有两个基本的瓶颈,一个是美国问题,一个是日本问题。

美国从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其中有两项变化是特别重大的。第一就是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的世界影响、世界权势有显著的变化,相比以前有明显的衰竭。同时也影响到第二项:美国特别反对中国崛起。

基于美国的变化,它对华也采取了一些行动。第一,继续强化对中国的军事防范。防范就是把棋谱摆好,特别是军事上的谱摆好,如果中国将来强大了,但不像今天这么和谐,美国和中国碰一下的话,美国还能赢。美国几乎天天在做这个事。

第二,是经济问题,从美国方面来讲就是美国对中国经济、外贸的抱怨,甚至愤怒,因此美国国内针对中国所谓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强化。

第三,从去年开始,美国尝试在亚洲跟中国比一比,跟中国竞争。像布什访问印度,访问乌兰巴托,拉姆斯菲尔德访问蒙古。并且美国开始实践系统地增强同中国的合作和协调,在军事防范之外,在外交行政之外,在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之外实现经济的合作和协调。

如果中国像目前一样以强劲的趋势发展下去,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就是美国在今后比较长的时期逐步倾向于最终接受“中美关系根本解决”。什么叫根本解决?粗一点讲就是分配优势。冷战结束以后,全世界在主要的领域,经贸领域、技术领域、军事领域、政治影响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外交领域,在每一个领域美国都是第一,但是这个状态不可能持续下去,如果美国一直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中国就没有崛起。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中美之间的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正在比过去越来越加深刻,结构性矛盾变得更加深刻,远处的乌云正在积聚。

有一个东西有可能摧毁中美关系,就是美国的军事优势。这是一个拳头,美国握得非常紧,还有另外一个拳头,那就是中国决心加速实现军事现代化,这是一个真正的战略性矛盾。

这两个拳头虽然隔得很远,但是很明显地在逐渐靠近,一靠近就有几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两个拳头靠近到一起突然握手了,实现了我刚才讲的平分秋色。还有一种是两个拳头靠在一起,产生第三者,把两者所有的吸引力都吸引到处理对付第三者。第三种可能性是两个拳头快要撞的时候,有一个拳头会主动退让,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主动退让不会是美国,会是中国。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两个拳头撞起来,中美陷入经久冷战对抗,或者是局部的军事冲动。我们要在战略上戒备这种可能性的出现。

如果日本用强,我们也必须硬

我们目前面临的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远不是中美问题,而是中日之间的问题,我称之为“结构性的战略对比”。

从2002年11月的十六大开始,一直到2005年5月下旬的吴仪副总理忽然取消事先安排好的同小泉在东京的会晤,中国最高领导集体从大局考虑出发,先后几次明显地向日本示好,表示要争取缓解紧张,但小泉政府不仅没有实质性的积极回应,反而反复地在中日问题上采取单方面行动。

5月下旬是一个转折点,总体上看中国有一个新的对日政策,就是以强硬为根本特征。这个政策是有效果的,当然也是有代价的。日本政府在中日东海问题上开始显得在某些原则问题上不得不退让。而且日本没敢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进一步措施。

日本因为害怕中国崛起,所以要搞一种预防性的东西,它的典型担心就是:中国崛起了,如果日本不崛起,日本以后就惨了,就没有尊严了。现在日本也在崛起,这叫做“双强崛起”,这种局势本身也是充满着动能,充满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中日之间发生冲突对中国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日本的负面影响更大。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对控制危机、防止冲突、防止双方关系进一步严重恶化取得了一些进步。

如果日本坚持要跟中国较量,那中国只有和它较量,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实现总体上强硬的对策。誰能顶到最后?按照现在的势头,我们可以顶得更长,最后要争取一个结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最终“克服日本”,什么叫“克服日本”?就是最终日本人叹一口气说,中国比我更伟大、更重要,中国是亚洲第一。

最近几个月中央开始意识到,一定要争取日本公众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要争取日本老百姓改变一个印象:那就是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恨我们(日本)。如果日本不改变这个印象,它就会横下一条心全心全意靠美国,跟中国对抗下去。所以中国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塑造日本的未来。

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篇9

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怎样看中国的发展,――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一)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二)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关于这条道路,其次我要强调一点: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就是说,更加充分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并以此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解决我们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关于这条道路,我还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最后,我还要强调指出:义无返顾地坚持和发展这条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使命。(三)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欧洲意味着什么?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欧洲以及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这样说主要有三点依据:首先在发展的问题上,欧洲和中国一样,都处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洲和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过沉重的血的代价,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欧洲正在走向联合和统一,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统一的新欧洲,特别是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在国际战略观上,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欧洲与中国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发展、互信互利、造福人类的国际环境。我们都赞成多边主义,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不断扩大,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的潜力已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石。中欧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无论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不仅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将交相辉映,共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论文 篇10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

(一)

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

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

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

和平崛起的中国特色 篇11

在那个年代,崛起的唯一办法,就是靠炮弹,不管是卡秋莎,还是两弹一星。没有这些东西,就会落后挨打,更不用说体现大国风范。

60年过去,和平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崛起,另一种大国风范。本期封面《民族品牌的大国风范——十大民族IT品牌崛起》,向祖国60华诞献礼,令我们生出无限感慨。

这十大民族品牌的崛起,伴随着与国民经济同步飞腾的历史,是建国以来(主要近30年来)国产品牌崛起的一个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象征。从中,人们不仅可以把脉国产品牌的未来发展,而且可以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式。

和平发展的第一大主脉,在于改革,在于发展市场经济。十大国产品牌,都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通过发展市场而形成的。它们对于中国竞争力提高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平大国一定是经济大国。对中国来说,还有这样的含义:中国有信心、有能力,通过搞好经济建设,通过贸易而不是战争,通过品牌而不是枪炮,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这是民族品牌背后特有的大国风范。

和平发展的第二大主脉,在于开放,在于融入全球社会。本期张静的《OPhone的使命》饶有趣味地展现了移动+OPhone V.s联通+iPhone这样一幅开放发展的具体图景。

60年前的一百多年,开放不叫开放,叫门户开放(Open Door policy),它与我们今天说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指被动的开放,而后者是指主动的开放。

新中国成立前,德国人与日本人在山东打,俄国人与日本人在旅顺打,这些“客人”都是不请自来的。门户开放,把外国人放进来,不是中国人心甘情愿的。今天不同,联通把iPhone请进来了,与移动的OPhone进行和平竞赛,是基于自愿互利,是出于商业考虑。开放是自信的表现,中国和平发展,再也不会搞闭关锁国那一套。相反,中国产品还在不断源源涌向全球,在全球化中充分获得wTO带来的权利和好处。

特别有意思的是,OPhone与iPhone的PK,很可能要以谁更开放取胜。iPhone的长处在品牌,短处在开放度不够;OPhone正在推出开放的重大举措,借着本地市场优势,能不能赢在开放这一招上,对今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富启示意义。

60年来,中国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之一,是把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原来最不擅长的事情,变成了最擅长的事情,并且出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态势。这说明有5000多年生存经验的中华民族,仍然具有强大的适者生存能力。

麦肯锡:崛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 篇12

【编者按】到2015年, 中国的消费者将拿下全球奢侈品市场20%以上的份额。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奢侈品商家又该如何明察秋毫, 投其所好, 顺势而为呢?

手头阔绰, 出手大方, 愿花钱, 敢花钱, 购买几年前还负担不起的奢侈品, 手不抖, 心不颤,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富裕消费者。奢侈品在中国已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人的这种追逐富贵之风所掀起的对奢侈品的喜爱狂潮正迅速席卷全国, 推动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即便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9年,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还是增长了16%, 仅稍低于前几年20%的增长水平, 但仍大大好于许多重要的奢侈品市场。2009年, 中国奢侈品消费达到640亿元 (约合100亿美元) 。2010年, 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更让这个“风华正茂”的市场活力四射, 我们预测, 市场将持续向好, 2015年将达到1800亿元 (按固定汇率计算, 约合270亿美元) 。届时, 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占比将超过20%, 并取代日本, 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市场 (图表1) 。

为迎合这个迅速膨胀的消费群体的庞大胃口和需要, 全球最高端、最负盛名的奢侈品牌都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最时尚的购物区建立大型门店。路易威登在29个城市有36家店, 而2005年仅在10个城市开立门店。爱马仕从2005年的5家店发展到今天的20家店, 增加了四倍还多。古奇扩张得更快, 今天已有39家店 (2006年年初还只有6家店) !

谁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

我们发现四个不同的奢侈品消费群, 我们以奢侈品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来代表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重视程度。

超过一半的奢侈品消费是来自所谓的“核心奢侈品买家”, 他们将收入的12%~20%用于购买奢侈品, 年奢侈品支出总共为2万~6万元 (约合3000~9000美元) 。

另外三类消费群体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 其中有两类 (奢侈品消费楷模及时尚狂热者) 决定了时尚趋势。到2015年, 这两类总共将占到奢侈品市场的1/3。第四组, 我们称之为“中产阶层进取者”, 尽管现在规模较小, 但其增长迅速 (图表2) 。

“奢侈品消费楷模”富有、年轻、时尚, 有着最典型的奢侈生活方式。尽管这类人群只占所有消费者人数的1%, 但到2015年, 他们在奢侈品上的支出将占到整个市场的24%。他们中大多数是私营企业的老板或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其中许多人生活在北京或上海, 并且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在奢侈品消费方面, 他们与富二代是朋友, 长期与奢侈品牌为伍。

这些“楷模”们每年在奢侈品上花费15万元以上, 约占其可支配收入的10%。他们认为, 这些物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多数人 (71%) 至少5年以前就开始购买奢侈品, 这个比例在其它奢侈品消费群中只有34%。他们频繁买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自己, 为了让自己感觉特别, 而不单纯为了展示财富。

对他们来说, 服务好非常重要 (44%的“楷模”持有这种观点, 而所有其它奢侈品消费者中只有20%的人这么认为) 。他们对销售人员的态度很敏感。有些人说, 他们更喜欢在境外购物, 因为那里的销售人员服务更加到位。品牌若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楷模”们更会愿意再次光顾。

而“时尚狂热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人 (通常年收入10万~20万元, 合1.5万~3万美元) , 这类人群只占奢侈品消费者总数的3%, 但他们在奢侈品上支出占其家庭收入比例是其它群体的两倍多 (40%的收入花在了奢侈品上) !且花大量时间了解最新时尚潮流, 密切关注各类季节性促销活动。他们喜欢在社交圈中和网上分享自己的购买经验和建议, 对其它消费者的影响很大。这种赚得多花得多的现象渐成趋势, 会愈演愈烈, 因为1/3的“时尚狂热者”收入比一年前至少增加了20%以上。

时尚狂热者希望站在时尚趋势的最前沿, 甚至愿意借钱消费:59%的人表示, 他们愿意赊购;而中产阶层进取者中, 这一比例仅为32%。他们并不追求华而不实的产品, 但希望获得朋友欣赏的目光。

时尚狂热者很享受有计划的采购, 他们亲自到店内看货, 上网研究产品, 并与朋友交流后才会购买。59%的人表示, 他们在购买新手袋前会从三个以上的渠道寻找产品信息, 其它奢侈品购买者中只有41%的人会这么做。他们享受浏览橱窗、逛商店, 看看有什么新货, 而不像“楷模”们那么在乎销售人员的服务, 他们容易听从他人建议或追随名人的穿着。

“中产阶层进取者”占奢侈品消费者的51%, 到2015年, 这一数字将上升到61%。届时, 他们在奢侈品上支出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0%上升到16%。他们中大部分人年收入在6万~20万之间 (9000~3万美元) , 多在国企或外企中担任中层管理职务。他们中的许多人居住在二、三线城市, 因为日常生活费用相对较低, 这使得他们可以偶尔挥霍一下, 享受奢侈品。他们对金钱的态度相对保守, 在享受奢侈品后, 很可能会减少其它开支, 以求总预算平衡, 这也是主流城市消费者的态度。

该群体每年在奢侈品上花费5000~1.5万元 (合750~2250美元) , 相当于9%的家庭年收入。他们在奢侈品牌上的经验少于其它群体, 但渴望融入更高级的社交圈子, 并希望在人群中能脱颖而出, 购买奢侈品使他们感受到成功。

每次奢侈品消费通常都会用去他们的大笔收入, 所以, 他们也非常谨慎:会投入大量时间研究, 可能花两三个月时间研究网评和建议;更会货比三家, 以求最好的价格 (29%会货比三家, 而时尚狂热者中只有19%会这么做) 。他们通常不像更富裕的消费者那样常外出旅行、见多识广。他们更偏爱中国品牌。

奢侈品消费者大军源源不断

这几类新兴奢侈品消费者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培育源, 他们以不同的增长速度, 共同而源源不断地造就出中国奢侈品消费大军, 成就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崛起。

在中国的富裕家庭中, 年收入在30~100万元 (4.5~15万美元) 的家庭, 许多来自二、三级城市, 已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客户群, 这个群体正以每年15%的速度不断膨胀。到2015年, 中国将会有560万户家庭达到这一收入级别。

而极端富裕家庭 (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通常拥有的资产超过1000万元) 的增长速度甚至更快, 年增长在20%左右, 到2015年, 将有100万户家庭达到这一收入级别。未来5年, 极端富裕家庭将推动奢侈品市场38%的增长。

在中国1300万上层中产阶层家庭 (年收入10万~20万元, 相当于15000~30000美元) 中, 有许多人省吃俭用, 不断攒钱, 为的就是购买高级手表、珠宝、手袋、鞋和服装等这些曾是富裕人群专属的商品。虽然他们只能偶尔买奢侈品, 但占有约12%的市场份额, 且数量在迅速增长。我们预计, 到2015年, 中国有7600万个家庭进入这个收入范围, 将占奢侈品消费份额的22%。 (图表3)

消费观念渐趋成熟

互联网的爆发性普及, 越来越多的海外旅游以及亲身体验购买和使用奢侈品等, 让中国的消费者对奢侈品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 也使得他们越来越精明, 尤其是在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方面。同时, 他们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也有着明显的改变。

求价实

随着奢侈品商店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开张以及杂志和网站上公布的最新时尚信息, 今天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品牌数量比两年前的多近两倍。在2010年接受我们调查的消费者中, 有一半的人可以说出超过三个成衣奢侈品牌, 而在2008年, 这个比例只有23%。 (图表4) 。

互联网促进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知。奢侈品消费者比任何其它的中国主流消费群体都更热衷于利用互联网信息, 他们中52%的人会上网查看产品细节和价格信息, 而主流城市消费者中只有13%的人这么做。

大约有2/3的奢侈品消费者至少有一次海外购物经验, 他们可以比较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异。例如, 2008年, 五个人当中只有两个知道中国的奢侈品价格比香港等海外市场高出20%。到了2010年, 有66%的消费者都清楚这种价格差异。

当他们更熟悉奢侈品后, 中国消费者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昂贵的价格几乎就等同于良好的品质。2010年, 只有大约一半的消费者认为, 价格越高代表着品质越好, 而2008年, 这一比例为66%。

但有趣的是, 一些奢侈品消费者会因为他们以较低价格买到的奢侈品涨价而得到满足。一位消费者告诉我们, 她只买有升值潜力的奢侈手袋, 她说, 她很高兴看到她2008年花25900元 (约合3700美元) 买的香奈儿手袋在2010年的标价为30800元 (约合4500美元) 。

求货真

一直以来, 奢侈品企业始终忙于一场看似永无止境的针对中国仿冒品的战争。尽管政府努力打假, 但仿冒品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虽然中国消费者可能很难摆脱大家认为他们爱用假货的印象, 但实际情况已开始慢慢改变。消费者求真品的欲望越来越强, 也越来越有能力购买真品。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出一个趋势, 为奢侈品企业带来一线希望: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欣赏正宗的奢侈品。愿意买假珠宝的消费者从2008年的31%大幅下降到2010年的12%。一些奢侈品买家说, 如果他们的朋友认出是假货, 会让自己很尴尬。某位受访消费者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奢侈手袋奖励自己, 她告诉我们“如果是假货, 就毫无意义了”。

求精良

与求货真愿望一致的是, 消费者更看重品质。我们2010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发现, 好品质是购买奢侈品的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 有近一半的受访者同意这个观点, 而2008年时, 这个比例只有36%。43%的人考虑品牌的知名度, 使其成为第二大重要的购买考量。对于成衣、皮具、珠宝和手表而言, 质量和工艺是排名前三的考虑因素中的两个, 因为这些是体现产品传承历史的标志。而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也已逐步取代创新设计, 成为消费者考虑购买时的前三大考虑因素之一 (图表5) 。

少虚荣

我们的研究表明, 与对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普遍印象相反, 越来越多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再热衷于公开“显”富, 开始青睐比较低调的奢侈品消费方式。

超过一半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表示, 不想要引人注目的时尚, 而2008年该比例仅为32%。41%的人认为, 炫耀奢侈品说明个人品味低俗, 而日本和美国持相同看法的人分别为45%和27%。一位受访者表示, 自己喜欢爱马仕的围巾, 但不会在办公室戴, 因为担心这样做可能招致“抢老板风头”的非议。

重当下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同于其它市场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年纪轻:73%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不到45岁, 而这个比例在美国只有50%多一点;中国45%的奢侈品消费者年龄在35岁以下, 而西欧该年龄层的奢侈品消费者占比仅为28%。

这些消费者的童年是在中国经济改革逐步升温中度过的, 他们从未经历过经济衰退的磨难;他们透过家长的生活, 看到的是家庭收入和财产价值的稳步上升。因此, 他们对未来财富的增长持非常乐观的态度:64%的人认为, 收入在未来五年将继续显著增长, 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 应该享受今天, 而不是担心未来。

重自我

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满足自己, 这类人在受访者里的占比从2008年的25%, 提高到2010年的36%。超过一半的人说, 自己买奢侈品是为“奖励自己辛勤工作和获得的成功”。

用奢侈品犒赏自己的意愿在上层中产阶层里尤其强烈。这些消费者中, 有许多人不断攒钱, 来买珍爱的物品, 自我享受。某位受访消费者的说法比较典型:“我会在生日时给自己买一条蒂凡尼项链, 奖励自己”, “等年底拿到奖金后, 我再买一只雷达表”。

下一轮增长在哪里?

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大城市以外地区财富的日益增长推动着更多奢侈品新市场的兴起。

未来五年, 虽然中国特大城市 (北京和上海) 将继续保持奢侈品市场的中心地位, 但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 如太原、长春、烟台等, 市场增速很可能更快。而且, 将有更多小城市会发展到足以吸引奢侈品开设门店的规模。我们预计, 青岛和无锡等城市的奢侈品消费将在未来5年翻两番。到2015年, 这些城市的消费水平将接近今天杭州和南京的水平 (即中国目前最发达的奢侈品市场水平) 。届时, 中国将有60多个城市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分别超过5亿元 (约合7600万美元) , 而目前还只有30个城市。

奢侈品企业如何才能抓住下一波增长机遇, 我们认为, 关键是要弄清楚中国哪些城市有可能对市场的增长做出贡献。目前, 多数营销企业都按GDP将城市分成不同层级, 而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即根据城市家庭收入的预期增长对650个城市进行分析。我们按照城市所处的收入阶段对其进行分级, 包括那些已拥有相当可观数量的上层中产阶层的城市, 和那些准中产阶层 (年家庭收入在5.5万~10万元) 才刚刚崛起的城市。我们认为, 该指标能更准确地衡量潜在的消费能力 (图表6) 。

研究发现:

中国36个大城市 (包括2座特大城市, 9座大型城市和25座发达城市) 对到2015年奢侈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为74%, 届时, 它们将占中国奢侈品市场76%的份额。

2个特大城市 (北京和上海) , 合计将占到奢侈品消费的21%, 并将继续保持其重要地位, 对2010~2015年间市场增长的贡献率为19%。

9个大城市 (天津、重庆、东莞、佛山、广州、杭州、南京、深圳、温州) 占目前奢侈品消费的1/3, 到2015年, 它们仍将保持有30%的份额。这些市场对到2015年间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将为27%。

其它25个发达城市 (其中包括一些按GDP和人口计算属较大规模的城市, 如西安, 以及太原或烟台等相对较小的城市) 目前占奢侈品消费市场的25%, 预计到2015年, 将占到26%。这些城市对从2010年到2015年增长的贡献率为27%。

其余的620多个新兴城市到2015年将分割余下的22%的奢侈品市场份额, 占未来五年奢侈品支出总额增长的26%。

未来竞争战略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前景向好, 但奢侈品企业要把握增长机遇, 需解决好一系列关键性战略问题。

1.策划零售布局

准确选址——从选定目标城市到决定具体的店铺位置——在中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一些奢侈品店大获成功, 而另一些则门庭冷落, 不得不悄然关闭后, 另行选址。

目前的主要市场仍集中在36个大城市。从现在到2015年间, 在这些城市的市场增长将占总体增长的74%, 到2015年, 这些城市的奢侈品销售总额将达到中国市场的76%。北京、上海这两个奢侈品覆盖率良好的特大城市, 市场增长潜力依然巨大:这两大城市的市场覆盖率远未达到饱和, 是很好的奢侈品零售业务扩张平台。我们认为, 奢侈品企业应先在这些城市站稳脚跟, 然后再向其它城市扩张。

目前, 爱马仕在中国有20家店, 仍远低于其在日本的45家店。同样, 香奈儿在日本有50家店, 而在中国却只有8家。其它顶级品牌的情况也是如此:路易威登在中国已有36家店, 包括北京和上海各有3家, 这着实令人惊叹, 但还是比不上其在日本的普遍程度:它仅在东京就有12家店, 在另外27个城市, 还有45家店。

正确选择门店形式, 这是另一个重要决策。经验表明,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 购物商场中独立门面的奢侈品商店比其它零售业态 (如精品店或百货公司专卖店) 吸引的客流量多3~5倍!

2.提供卓越服务

强调卓越的店内服务——事实上, 在所有可能的消费者接触点中, 44%的奢侈品购买决定受到店内体验的影响:包括试用/试穿、与销售人员的交谈, 以及产品在店内的展示情况等 (图表7) 。

我们调查的消费者中, 有2/3对店内销售人员的冷漠态度感到失望。尽管消费者对服务态度的重要性的认同越来越高 (从2008年的17%上升至2010年的30%) , 但许多在华奢侈品企业反应迟钝, 服务至今仍不够令人满意。

多讲品牌传承故事——奢侈品企业需多任用那些熟悉最新时尚潮流、对流连于店内的中国消费者有耐心、不急于推销的销售人员。路易威登就很精于此道。他们指派专家 (有时是门店经理本人) 花时间向购物者讲述品牌的创始渊源、公司深厚的欧洲底蕴及皮具的手工制作方式等。

更好的培训+奖励+支持——鼓励销售人员花费更多时间向消费者宣讲品牌故事、建立深入的客户关系。为确保员工能更专注于品牌传承的宣传任务, 其报酬不受店铺销售额的影响。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应偏重教育消费者的内容和技巧, 而不仅仅只是推销商品。奖励措施应包括邀请高绩效者到公司总部参观或提供纯物质奖励。许多奢侈品牌还开始投资于多级别的会员计划, 采用一整套全球IT系统, 统一有关客户的相关信息/数据, 无论客户在巴黎、纽约还是在上海采购, 都可以设计/实施非常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方案。

3.拥抱数字营销

曾被奢侈品企业弃置一边的互联网, 现在已变成争夺中国消费者的战场。虽然店内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最重要的购买决定因素, 但互联网已迅速成为第二大时尚消费品信息渠道。

善用社交媒体——中国消费者花大量时间收集品牌和产品信息, 阅读别人对产品的评论。知名的社交网站、微博网站, 以及无处不在的公告板 (BBS) 等, 往往是获得此类信息的首选, 也应成为营销企业掌握并回应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有效及时互动的现成平台。

奢侈品企业可以选定并加入一些有影响力的博客, 进行品牌宣传。兰蔻推出了自有品牌网站, 还有非常成功的BBS论坛。一些汽车企业在Autohome (汽车之家) 和Xcar (爱卡汽车) 刊登广告 (这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两大汽车互联网论坛, 每月都有数百万条评论) 。社交媒体研究公司CIC每个月收集的有关奢侈品的评论就超过33万条。

搭建自有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一个新的营销重点。现在, 许多奢侈品牌逐渐发现了建立强大的在线业务的必要性。这可能意味着或在知名度较高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建立官方网站, 或自己单独搭建一个官方网站, 即使不能取得实质性的销售业绩, 但至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品牌在互联网上的形象。

奢侈品企业对电子商务仍抱谨慎态度, 但有一些已经采取大胆举措。比如, 阿玛尼在2010年11月创建了一个电子商务网站, 客户可以在网上下单, 直接购买。

4挖掘文化魅力

奢侈品很大一部分的诱惑力在于可以分享与品牌相关联的文化传承, 特别是具收藏性的产品如珠宝, 其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个概念正好迎合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 对企业在构建营销战略方面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许多领先品牌已开始推广公司历史和产品工艺, 甚至建立小型博物馆, 展示品牌历史、经典设计, 以及数十年来的产品。有些企业或将制作人员请到中国, 现场展示专业制作过程, 或邀请大客户参观其欧洲工厂和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喜欢具有国外传统的奢侈品产品, 但1/3的受访者表示, 更偏爱买专为中国设计、包含中国元素的产品——这在新兴中产阶层消费者中, 尤其如此 (图表8) 。

有些企业已开始尝试, 如爱马仕最近推出了一个中国品牌——上下, 已在上海设有一店, 并计划在北京, 甚至巴黎开店。这个在中国开发、由中国团队设计的品牌将销售一系列在中国设计的产品, 多数工艺也在中国完成, 售价比爱马仕低30%~60%。

上一篇:王涛电影推荐 Microsoft Word 2003 文档下一篇:抱负——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