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工程的崛起说课稿

2024-06-04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说课稿(通用4篇)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说课稿 篇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共五部分。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

1.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阅读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本课的阅读目标有:

1.正确读写“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对于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资料的了解是有必要的,因此,我利用学生自身的了解和自己的补充及视频的介绍为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准备。

教法上我采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学法

课标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写一写的学习方式,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以图片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理解“崛起”的意思,指导书写“崛”字。

(二)初读课文。1.检查生字词。出示词语:

帝国主义、租界、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由对课题的思考,产生: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课文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租界里的那一幕也让同学们读中感受到悲伤和愤怒。结尾处,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要读出周恩来立志的坚定与振奋。

(四)精读课文。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想结合的方法感受课文中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此时再播放课前搜集的视频,让同学们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周恩来的沉思一定触动了你的心,在祖国正在崛起的时候,你的中国梦又是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说课稿 篇2

【关键词】说课 蛋白质 理化性质

1 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与作用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是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生物化学(陈明雄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蛋白质的组成、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对蛋白质理化性质的研究,为今后学习酶、蛋白质的代谢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生活、临床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属于理解应用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我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通过某社区医院“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病例,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再来讲解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和蛋白质的其他性质。

1.2 教学目标

根据大专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课程设计方法当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21 认知目标

掌握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意义,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及胶体性质,理解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了解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

1.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训练独立学习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

通过导入临床病例,结合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趣及使命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发现生化之美。

1.24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测验和课后习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当场吸收度。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临床医疗班《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及本次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31 教学重点

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变性的定义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1.32 教学难点

蛋白质在不同溶液中带电状态的判定。

2 说学情

大专医疗班的学生,经历三年的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但由于文科生多,化学底子薄弱,分析问题、抽象思维的能力差。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动性差。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将以病例视频—问题情境式的方法导入正课,辅以具体的生活实例,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拗口、抽象的生化名词。并且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精神。

3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大专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模式仍是束缚性的高中学习模式,为此,我将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目标任务驱动法来完成本次课的教学。

4 说学法

在学法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乐于表达。“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采用了预习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思考法和合作交流法。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顺利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5 说教学手段

我们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另外,借用了视频和学生熟悉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6 说教学过程

6.1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发放问卷。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解决问卷上相应的问题。(每组集中解决一组问题。)

问题为:

第一组:蛋白质变性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构变化?理化性质有何改变?

为什么长时间紫外线照射会造成眼睛损伤?

你在生活和临床实践中,见过哪些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第二组:为什么可用大量鸡蛋清或纯牛奶解救重金属中毒的病人?

一岁以内的小儿在测量体温的时候,为什么不测量口腔温度?

第三组:人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在正常体液环境中将带什么电荷?

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组:胶体性质有哪些?

人体内有半透膜吗?

6.2 复习提问,唤醒记忆

复习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本次课中蛋白质的变性及两性电离性质的学习埋下伏笔。

6.3 导入新课

通过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损伤眼睛的视频,设计“为什么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眼睛”的问题情景,导入“蛋白质变性”的学习。通过此视频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6.4 问题式教学法

首先解释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它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对于其中的要点,如“理化因素”,给予图片展示。接着,结合前面复习过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让学生讨论蛋白质变性的特征以及蛋白质变性的临床意义,让第一组的学生回答第一组问题,并适时给予讲解。

由生活中常见的可溶于水的鸡蛋清,煮熟之后,会发生凝固,引出 “蛋白质沉淀”的学习。

解释蛋白质沉淀的定义,配以图片,以及加入硫酸铜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产生沉淀的实验演示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后总结归纳出蛋白质变性不一定产生沉淀,蛋白质沉淀不一定都是变性产生。得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的结论。让第二组的学生回答第二组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沉淀还可以由等电点状态下的蛋白质产生。由此进入下一个内容——蛋白质的两性电离性质。

回顾前面复习的氨基酸的结构式,强调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说明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引申到蛋白质中的酸性和碱性的基团,接着给予自制动画,形象说明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得出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以及不同溶液中蛋白质带电状态的判定。为了巩固学生理解,给予及时的课堂测验,了解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度。带电的蛋白质可用电泳的方法可以分离,引用动画解释电泳的现象,并给出上届学生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的真实结果,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蛋白质会表现为不同的速度,为实验中讲解电泳的影响因素埋下伏笔。接着由第三组的学生代表回答第三组问题,并给予讲解。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物质,符合胶体的范围,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因素,我们采用画图的方式,画出蛋白质分子外的水化膜和同种电荷,方便学生理解。并引申出提纯蛋白质的一种方法——“透析”,与临床常见的血透相联系。待学生讨论后,组织第四组的学生回答第四组问题,并给予点评。

最后提出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这也是蛋白质定量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6.5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回到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四个概念,对应各要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首尾呼应。

6.6 巩固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根据本次课的内容,为了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我们提出三个练习题:要求学生举手抢答,并给予鼓掌和加油声,鼓励学生

6.7 拓展阅读

根据大专生的自学能力,给予相关书籍和网站,指引学有能力的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前沿的生化知识。

6.8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了三个部分,中间正上方是本次课程内容的名称,右侧列出了本次课程内容的纲目,方便学生了解,学了什么,还需要学什么。中间部分列出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左侧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进行解答。

6.9 教学反思

问题式教学法基于PBL教学法改良而来。它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法,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消耗时间长,学生花费的精力多,不适应于整门课程的讲授。

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对教师的要求高,需要不断拓展教学知识水平。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生化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说课稿 篇3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第一节学习过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系统地学习的第一个化合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从课题上就能够看出蛋白质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而且也是为后续学习《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打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建立起生命是物质的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是从进入高中阶段后更微观地去探究生命的重要开端。可以说本节课对学好生物学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在生物里学习有机物有些难度。而且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在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同时还要清楚认识到有层次的区分,更是不小的难度。而且,此时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渐形成,但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要注重运用形象比喻的方式,以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培养跨学科的分析综合能力;锻炼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与蛋白质相关的计算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认同生命是物质的,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读书指导、角色扮演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展示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乳制品,并询问大家挑选乳制品的原则,引出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含量这个比较项,建议大家挑选蛋白质含量高的纯牛奶,提出为什么要摄取蛋白质这种营养物质,引出探究蛋白质功能的课题。

2、新课教学

带领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摄入的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成为小分子的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所以要从氨基酸去认识大分子的蛋白质。进而引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通过大屏幕展示教材20页“思考与讨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四种氨基酸的相同点与区别。教师纠错、总结,引出氨基酸的基本结构通式。

至此,氨基酸的正文部分就讲解完毕,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介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有关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部分的知识,告诉同学们不能挑食、健康减肥等生活常识。

接下来就到了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的部分——蛋白质的结构。在讲解之前,我将蛋白质比喻成珍珠项链,而氨基酸是项链上的珍珠,利用形象化的比喻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展示教材21页的图2-4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找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讲解“二肽”、“多肽”等相关概念,接着引出“串成项链”的方式——脱水缩合。

先是教师板演脱水缩合的过程,可以利用“酸碱中和”方便学生理解羧基和氨基之间的反应,然后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氨基酸,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演示脱水缩合的过程,提出一些相关的计算题供学生们思考。

脱水缩合是这部分的重难点,更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所以为了突出重点,我会提出几个问题共同学们思考、讨论。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

清楚连接方式后,提出思考问题引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如果上述演习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如果用20种不同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写出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可以写出多少条互不相同的长链。找同学回答问题,并且师生共同总结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由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引出多种多样的蛋白质要承担多种多样的功能,这部分内容简单易学,我打算让同学们自主探究,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总结,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扣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以上是新授课程的全部过程。

3、课堂小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4、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查阅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历史资料和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相关资料,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学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尤其是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及其功能,以便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位于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也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三、说学法

通过讨论、观察对比、图文结合、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xx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劣质奶粉除生产过程中毫无卫生可言,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xx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蛋白质对我们的成长重不重要?

评价学生回答,那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地学习一下什么是蛋白质,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再请三位同学上来排成一排问:这样能得到多少个水,如果排成两排呢?

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更有兴趣,非常容易地就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结合课件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

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可知道:结构决定功能。

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了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六、板书设计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

1、都含C、H、O、N很多含P、S,少数还含Fe、Cu、Mn、I、Zn等。

二、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种类:大约有20种。

2、结构通式:

3、结构特点:

三、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连接方式

四、蛋白质的主要功能(具有多样性)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括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

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的难点:

①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②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法:

通过讨论、观察对比、图文结合、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三、说教法: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直观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利用图片展示“大头婴儿”,用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说说为什么有些食品需要添加氨基酸,还有哪些食品中含有蛋白质,且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问题,从而导入研究课题。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物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向学生展示四种未见过的化学结构式,分组讨论哪些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设问:判断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据是什么?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区别在哪儿?

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工程方面的杰出贡献:‘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并展示结晶牛胰岛素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完成“思考与讨论”。

讨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

学生活动: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与同学交流看法,获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知识。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猜想蛋白质的种类?

提问:氨基酸结合之后生成的化合物是否还符合氨基酸结构通式,是不是一个氨基酸?

引导学生分析氨基酸缩合反应的关键部位。并分析二肽两端各有什么?

学生对号入座后会发现生成的化合物已经不是氨基酸,从而引出肽、二肽、多肽的内容。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用图解形式记录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提问: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教材23页图2-7,说说蛋白质执行哪些功能呢?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归纳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小结这堂课的内容,然后在练习中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网络。从而完成本课时教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及布置作业。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2章第2节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本课包含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内容,侧重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其能够成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原因。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呈现方式,落实了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相关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与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学习本课,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分析我的教学对象。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知道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了解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高一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已经有了初中阶段的基础,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在探究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氨基酸结构通式;在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最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探究法等,总结归纳氨基酸相关计算;在讲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此环节,通过提问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哪些食物富含蛋白、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目的是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问题探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为了使学生认同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并知道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通过讲授法介绍不同类型的氨基酸结构式,引导学生思考氨基酸的结构具有哪些共同特点?“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归纳总结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解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蛋白质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基础。

(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种类繁多。那么20种氨基酸如何构成种类众多的蛋白质呢?教师通过图示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的过程。脱水缩合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涉及计算题目的考查,因此讲解过程中会结合氨基酸结构通式讲解脱水缩合过程中肽键、氨基、羧基以及形成水分子的数量。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学生讨论总结,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的原因:每种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三)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其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一环节采用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蛋白质常见的功能。教师提问蛋白质功能多样的原因?学生总结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环节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化,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塑造。

环节三: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⑵能力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⑴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⑵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⑴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⑵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法

通过快速阅读、组织讨论、观察对比、图文结合、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三、说教法

本堂课采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1、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的表达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取有关蛋白质和氨基酸结构的知识。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的功能。

3、利用“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和flash动画演示等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首先展示“大头婴儿”图片及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说说为什么有些食品需要添加氨基酸,还有哪些食品中含有蛋白质,且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

问题,从而导入研究课题。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物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向学生展示四种未见过的化学结构式,分组讨论哪些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问题1:判断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区别在哪儿?

演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flash动画,认识的结构特点,并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工程方面的杰出贡献: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并展示结晶牛胰岛素的图片。

4、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完成“思考与讨论”。

讨论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讨论2: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

学生活动: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与同学交流看法,获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知识。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猜想蛋白质的种类?

5、演示《缩合反应》的flash动画并提问。

问题1:氨基酸结合之后生成的化合物是否还符合氨基酸结构通式,是不是一个氨基酸?

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氨基酸缩合反应的关键部位。并分析二肽两端各有什么?

学生对号入座后会发现生成的化合物已经不是氨基酸,从而引出肽、二肽、多肽的内容。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用图解形式记录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6、提问: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教材23页图2-7,说说蛋白质执行哪些功能呢?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小结这堂课的内容,然后在练习中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网络。从而完成本课时教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及布臵作业

(略)。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6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要达成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之上。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特点: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

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按照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直观教学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

4.教学流程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去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的教学难点的。这次说课主要说说这方面的问题,其他内容略。

1.课前预习与准备

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给出问题探讨旁边的图片,然后提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能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P20页的思考与讨论。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A.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B.“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

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说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我给出课件中的图形,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来。(1分钟)

问: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这种预习加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就可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及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肽键。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加深理解。

后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的理解,对此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和形成肽键的数目的计算,做如下游戏: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问: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六个。)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个肽键?学生很快说出:(n-1)个。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老师做手势划一条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条多肽链。

强调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四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最后给出练习,给予及时的巩固。

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二、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实验探究、课外调查、阅读教材、看电影或录像、游戏、制作模型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我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并且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应该符合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这样思维才能活跃,就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即让他们进行“愉快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针对本节课内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理解较为困难的特点,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以“形象教学”为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和解释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抽象——具体——抽象”的学习方法。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的教学,要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生物模块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为以后学习学习核酸、酶和基因的表达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知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时间为1课时,授课内容包括氨基酸及其种类和蛋白质结构及其多样性。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科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

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教学法】

教法:观察式、讨论式、归纳式、体验式是我这节课所选用的四种教学方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分别展示四幅图片,指出人们很早就对各种各样进行了大量探究实验,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去认识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二)逐层深入,突破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分三个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直观演示:

先给学生展示几幅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图,指出虽然蛋白质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发现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的,接着给学生展示科学家探究的成果:组成生物的二十种氨基酸,并让学生分析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对氨基酸这一抽象分子有了初步认识。

由于学生此之前并未学习过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具有一定的困难,加上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做了如下处理: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入手,去学习抽象微观的氨基酸分子。

在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甲烷、氨、乙酸。氨去掉一个氢,就变成了氨基(—NH2),乙酸中—COOH为羧基。(点击)这是甲烷的立体模型,中间是碳原子,周围是四个氢原子。如果我们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分别去替换甲烷中任意两个氢原子,甲烷会变成什么样的化合物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甲烷变成了甘氨酸。甘氨酸像甲烷一样拥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0思考与讨论,观察四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同桌讨论交流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它们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阅读、观察、对比,学生会归纳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通式的理解,并归纳总结氨基酸结构特点。我展示两种化合物并设置以下2个问题进行引导:

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定是生物体的氨基酸吗?

氨基酸含有的氨基最少多少个,最多呢?羧基呢?

通过同桌讨论,学生可以总结出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1)、氨基和羧基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强调多余的存在R中。

(3)、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在学生归纳总结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体构建氨基酸的结构模型,(我先在黑板上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引导学生和自身身体相比,磁铁分别代表氨基中的氢原子和羧基中的羟基)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

这种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也为下面学习脱水缩合做好铺垫。

2、角色扮演: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难点。我采取以下策略突破: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脱水缩合内容,然后以flash演示脱水缩合的动态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设计问题串和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

(1)、同排相邻的两个同学怎样模拟缩合成蛋白质?三个呢?

(2)、握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同时还脱去了什么化合物?

(3)、三个同学模拟形成的化合物叫什么?四个呢?多个呢?

(4)、他们所连成的队伍可以称作什么?

通过游戏学生对二肽、多肽、肽链、肽键和脱水缩合这几个概念有了较深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中相关计算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做如下游戏:

请同桌两个同学站起来手拉手,问: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如果是三个同学手拉手呢?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脱水数和氨基酸数和肽链数又是什么关系呢?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拉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如果是两条肽链呢?脱水数和肽键数还相等吗?再找另一排三个同学一起加入游戏中。

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归纳法总结出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并将抽象难懂的脱水缩合过程具体化,简单化。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至于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则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和尝试,找出氨基酸如何才能组合出不同的蛋白质。因为是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学生们的想法不尽相同,当他们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找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氨基酸的数量、氨基酸的顺序)。课本上还提到了“空间结构”,什么是“空间结构”?通过展示肽链折叠图片,使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肽链还可以折叠,盘旋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通过游戏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和领悟了氨基酸缩合成肽的方式,归纳总结了蛋白质的计算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这种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课标的特点之一,也是落实探究型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3、自主阅读

蛋白质的功能及其多样性,是本节课最后一个重难点。由于教材图文并茂,与生活紧密联系,该环节我设计为学生自主阅读,并设计连线题加以巩固。

通过自主阅读,学生们锻炼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的承担者。并建立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三)课后反馈,学以致用

精选习题,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在课堂最后再次展示板书设计,清晰显示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说课稿 篇4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

2.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环境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以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在多媒体上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图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该地区的桦尺蠖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那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又该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物种的概念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之后设疑:马和驴可以交配,产生后代——骡。那么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不是,因为骡不可育)

老师引出: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可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多媒体展示两个池塘中的鲤鱼,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形成两个种群呢?(可能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者其他地理上的障碍,使得每一个物种总是被分成一个一个或大或小的群体)

顺势引出: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

过渡:我们学习了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隔离在物种形成中有什么作用呢?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的13种地雀,让同学观察他们的外形差异(它们的喙差别很大)并且他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分组讨论:

(1)设想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初级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它们的基因频率一样吗?(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产生的)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不会。因为个体之间会有基因的交流)

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

组织学生回顾导入:为什么说桦尺蠖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又该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它们仍然可以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观察这两个种群的雌雄个体是否可以相互交配,并且可产生可育后代)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请同学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以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上一篇:四年级童话作文:小熊生病了下一篇: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