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教学反思

2024-09-14

《蛋白质》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蛋白质》的教学反思 篇1

佛山二中的李兆芬老师大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整,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蛋白质功能----氨基酸结构----蛋白质特点----脱水缩合。衔接过渡自然,通过阅读(划关键词)与思考(讨论),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课堂和学生沟通互动效果好。教学中强调细节,脱水缩合重点突出。

我是以生成概念图的方式统合教材,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多动笔,多阅读,多动脑。学生课堂较活跃。但在细节上还有较多问题。

1、课堂时间驾驭不好。因为我平时教学是把蛋白质安排为2课时,但二中要求1课时,上课中不自觉的又进入了习惯性教学中,在评讲练习时前半段花的时间过多;又因为没有提前充分了解二中学生学情,还是象对着自己的学生一样,讲解过细,又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最后下课拖了堂,结束匆忙。反映出自己面临新场景时教学应变能力和临场控制能力还有欠缺。

2、因为使用了PPT,在板书上省略了许多,导致板书内容偏少,板书结构不是很完整。可能会影响学生笔记的有效性。

3、细节或基础知识强调过多(如预错分析),对纪中学生而言可能会更有效,但对二中生源质量而言设置问题应该更要加强梯度或层次性,引导学生学习更加深入,更加注重知识宏观或整体性。

4、可以适当创设更多的情境,为教学服务。

5、因为有点紧张,导致在课堂上某些环节没有处理好,比如重视阅读但没有提醒学生勾画关键词。而李老师就处理得较好。

《蛋白质》的教学反思 篇2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系统的计划过程, 它是教学过程必要的一个环节。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物质, 蛋白质的有关知识是学生认识生命开端, 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教学中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职业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 采用启发设疑式教学模式。本次教学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 是由浅入深, 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推导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 列举一些和蛋白质性质相关的生活和临床医学例子,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服务医学专业。

2 教学目标的设计

2.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 并通过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3 教材分析

本次课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 由刘景晖主编的《化学》医药卫生类, 《蛋白质》是该教材第九章第三节, , 教学内容安排为2学时。蛋白质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几乎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是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与蛋白质相关专业课的必备基础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蛋白质元素组成、基本结构、理化性质, 蛋白质理化性质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 知识面加宽了, 并以医学、药学中的化学现象为实例, 体现化学在医药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的密切联系, 以满足专业需要。本次课教学重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1]。

4 学生的特点分析

教是为了学, 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 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 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中职学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 这类学生底子薄, 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 学习动机不高。究其原因,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 大都是不会学习, 不爱学习, 也不想学习, 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没有打牢基础的缘故。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把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到主动获取知识。同时, 要适当把握教学难度。

5 教具准备

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及相应课件、试管若干、试管架、烧杯、0.1 mol該L—1硫酸、0.1 mol該L—1硫酸铵、鸡蛋清溶液、酒精。

6 教学过程的设计

6.1 创造情境, 设疑引趣

创造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可设疑“2004年, 安徽阜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大头娃娃”事件, 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该事件说明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大家知道蛋白质主要有哪些元素组成?, 及“三聚氰胺”事件吗?”“哪些蛋白质食物对于人更有营养?”同学们今天学习蛋白质这一章节后, 就可以知道答案

6.2 观察实验, 诱导提问

做好蛋白质的电泳、蛋白质的盐析、.蛋白质的变性、颜色反应等性质实验的实验[2], 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 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并引导分析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 诱导提问导出蛋白质的相关性质。

6.3 课件演示, 比较讨论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 更细微展示实验现象。同时, 多媒体课件能较好展示氨基酸通过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课件展示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及肽键的特点,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4 难点讲授, 练习巩固

对于难点, 学生自学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通过讲解, 学生相对容易掌握。如氨基酸和蛋白质在不同pH溶液中存在的形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在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 并布置一定的练习, 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6.5 自学解疑, 举例讲评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 并能与医学专业相结合, 是医护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为什么人误食重金属盐时, 可以喝大量牛奶、蛋清或豆浆来解毒?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蛋白质?”带着疑问在学习蛋白质性质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结论。为加深学生理解, 可再举例讲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蛋白质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6.6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 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为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适当布置课后作业。

7 教学反思

7.1 要重视课题的引入, 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实际教学使我感到在蛋白质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和生活实物,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更好的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发现他们正在进行的课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 这种兴趣所带来的学习积极性是任何外在能量所不能比拟的, 在自身所产生的疑惑的牵引下他们的创造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得以发挥。

7.2 要重视新旧知识联系, 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知识的接受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尤其对学习中等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在教学中我发现想降低新知识的门槛就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借鉴羧酸和胺两章的知识, 采用内外因学习方法, 全面学习。我发现当学生感到他们的学习可以借鉴以往的学习经验有法可循时, 以往教学中的畏难情绪大大降低, 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7.3 教学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 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

课堂结束前我提出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蛋白质性质的问题, 最初只是想让学生升华知识, 没想到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也很感兴趣。我发现当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学”而学, 而是为了“用”而学时, 他们会更加热爱化学, 更愿意思考。这也让我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 化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也符合科学认知规律。

7.4 要注重双基掌握, 生活实例分析、课堂归纳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实际教学使我体会到要让学生切实从课堂中提炼出重点知识, 不能仅靠兴趣培养, 也要不断分析、归纳和练习。但这种分析、归纳和练习不能过多, 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能过于枯燥, 否则像习题课;也不能过于浅显和深奥, 否则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少而精巧的设计是对老师知识和经验极大的挑战, 也是我今后在各个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景晖.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丁宏伟.医用化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蛋白质》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蛋白质分子结构 教学环节 课件制作

生物化学是学习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化学可以使他们从分子水平认识诸多生物学现象,有利于他们深入认识农林业中各种生命的化学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利用这些规律处理当前农林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林业产品向着高产、优质的方向发展,造福于民。然而,许多学生反映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多,理解困难,难以记忆。究其原因在于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几乎涉及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概念繁多而且高度抽象,特别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这一部分内容。为了强化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的教学效果,笔者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蛋白质化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蛋白质化学是生物化学课程中重要的一章,重点介绍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蛋白质的主要性质、分离与纯化。蛋白质化学这个教学模块是许多教材中的第一章,也有教材放在第二章,但都能看出该模块是进行生物化学后续教学模块的基础。由于生物体内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生物体内几乎所有反应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因此蛋白质几乎参与了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换句话说,在生物化学的所有教学模块中除了核酸化学这一模块之外,其他各模块均涉及蛋白质。由此可见,蛋白质化学的教学在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自身知识结构特点及教学探讨

蛋白质分子结构是蛋白质化学这一章中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比较多,而且多数概念高度抽象,不易理解[1]。这部分内容环环相扣,逐层递进,但对与初次接触生物化学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只是按这样的逻辑讲解,他们很难真正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层次。为了强化蛋白质分子结构这部分的教学效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科学组织教学环节

蛋白质化学中对于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的教学,多数采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以及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的教学模式,对于这种“单线模式”[2](图1),教师每讲一个层次的结构,学生很可能就困于该层次,待到所有层次的结构都讲解完毕时学生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事实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模式可以调整成“多线模式”[2](图2),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讲解完毕后直接讲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中讲解组成它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到具有三级结构的单体蛋白质各个层次的形态、结构,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蛋白质的不同层次。待到这部分讲解完毕后,再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出发讲解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因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主要考虑组成它的亚基排布及其相互作用,而其中的亚基主要指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质,由此可见蛋白质四级结构基本不会考虑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一下的层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这种“多线模式”的教学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分析,使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明显提高了学习效率,换言之,该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层次。

图1 单线模式

图2 多线模式

2.精心制作课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作为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3]。这种教学模式以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将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形象地加以呈现[4]-[5]。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基本概念繁多并且高度抽象,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课程中这些抽象的概念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但制作课件时有两点要把握。首先,每张幻灯片除了核心概念其余文字尽量压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其次,精心选择图片,切记勿用与主题无关的图片,更不能喧宾夺主。这部分对图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理解,一张好的图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图片必须精心选择,因为关系到“多线模式”教学的成败。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图片必须选择具有两个以上结构域的单体蛋白质,并且每个结构域中要能清晰呈现出蛋白质二级结构和超二级结构。这类图片最好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中下载,一方面图片清晰完整,另一方面图片真实更具说服力。

3.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教学对象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教学效果[6]。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在蛋白质分子结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但也要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如在讲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时,将毛发蛋白和蚕丝蛋白的例子引入,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进入微观结构的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

其次,课程内容的讲授时间要有所选择。生物化学作为农林院校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学时比较多,但每到一个知识点讲授时要本着“能用一学时不用两学时,能用一次课不用两次课”的原则集中讲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因两次课之间的间隔时间而影响对完整知识点的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部分的讲授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做更多工作,把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吃透——把书变薄。这样课堂上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该部分的理解,从而既使学生对所讲知识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又可借此机会了解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王亮,王清河,李先军,等.运用Flash制作生物化学蛋白质结构章节课件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28(4):159-160.

[2]宋月芹,董钧锋.高校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4-15.

[3]王曦.多媒体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77-78.

[4]张建民,王文凯,李传仁,等.普通昆虫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刊,2009(34):189-190.

[5]刘文霞,宋宏立,王丽宁.多媒体对《园艺植物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12):217.

《蛋白质》的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涉及化学中的有机知识,而学生缺少这部分化学知识做铺垫,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对知识点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由简到繁,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和补充。

二、反思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课的一个中欧那个男的就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比较抽象,所以突破这个难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看到脱水缩合这个变化过程。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还选择了让学生扮演氨基酸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讲台手拉手从站成一排到多排,体现肽链的不同以及形成的多肽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的计算。这样让学生参与进来积极主动的探讨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些知识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是蛋白质的功能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利于蛋白质功能的掌握。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难点的掌握。

三、反思教学效果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 篇5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卞志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理解:“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结束。

3、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2)通过对“遗传信息究竟如何表达?”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也可以通过比喻等手法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

1、引子:利用“问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想到,需要使恐龙DNA上的基因表达出来,表现恐龙的特性。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基因的表达”。从而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3、分析推理1: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两者如何联系起来呢?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RNA。

4、分析推理2:RNA如何解读DNA的遗传信息?

5、分析推理3:mRNA的信息如何用于合成蛋白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一个破译电码的小游戏,引申到遗传信息的破译上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降低了学生理解基因的表达的难度。在具体学习到翻译这一过程的时候,同样,教师把遗传密码的翻译过程比喻为破译莫尔斯电码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

6、总结:基因的表达是在细胞中完成的。DNA分子、RNA分子、氨基酸分子、核糖体和线粒体等众多的细胞器一道,合作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组成蛋白质的肽链合成后,肽链就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被运送到各自的岗位,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开始承担细胞生命活动的各项职责。

7、问题探讨:大家现在再来探讨恐龙能否复活的问题。首先,恐龙的基因是如何表达的?基因表达需要什么条件?通过探讨,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实施的程序

(一)布置预习作业

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预习作业见下面的文本)

一、探索你能破译这些密码吗?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1、左边表中是早期拍电报时所使用的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请用它来破译下面这段信息。其中每个字母之间都用斜杆号隔开。

2、以上这段文字是一个问题。请回答这个问题,并把答案翻译成莫尔斯电码。

3、和同桌交换密码,然后破译出他(或她)的答案。

二、实践你能破译这些遗传信息吗?

1、请在学习了基因的表达这一节后,把上图基因碱基排序中所含的遗传信息破译出来。(用氨基酸的排序表示)

2、通过实践、你对密码子表应该有所熟悉。请对密码子表进行分析、归纳,写下你从密码子表中所获得的信息。在预习作业中,设置了两部分内容。第一是探索部分,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完成。目的1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申到基因的表达。目的2是在具体讲到翻译过程的时候,以莫尔斯电码打比方,所以需要再次用到电码表。第二是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后完成。

(二)课堂教学 片段1:导入 师:当我们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后,能不能利用这一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呢?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

生:讨论、争论,看图,形成新的问题

(提出探究的问题,引起悬念,明确探究的目标)

师: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需要使恐龙DNA上的基因表达出来,表现恐龙的特性。师: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基因的表达”。引导学生看本章的章图。询问学生看懂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师: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导入新课。片段2学习转录过程

师: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两者如何联系起来?

推测有一种物质能够作为传达DNA信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此物质就是RNA。师:如何解读DNA信息? 生:看图分析比较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区别,通过图形和CAI课件的演示,认识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师:DNA是如何转录的,特点是什么?转录的单位是什么?转录与复制有何异同?(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学生推理分析,形成结论)生: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答案。

(结合图解、讲CAI课件,认识转录的过程)

师:转录得到的RNA仍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质。那么,RNA上的碱基序列如何能变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呢?RNA如何将信息翻译成蛋白质? 片段3:学习翻译过程

师:美国人莫尔斯是电报的发明人。他创造了莫尔斯电码。同学们有没有把莫尔斯电码破译出来?这段电码代表的信息是什么?

生:where are genes located?中文意思是:基因位于哪里?

(破译电码的小游戏,以谜语的形式出现,涉及到生物知识和英语知识,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努力,得到正确答案,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师:基因位于哪里? 生:DNA。

师:基因位于DNA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含有多个基因。比如:在果蝇的一个DNA上,存在多个基因。每一个基因都决定一种生物性状。比如白眼基因决定果蝇的眼睛颜色是白色的。

师:基因与基因结构上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生: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师:不同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生物不同的性状。所以,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预习作业上画有一个基因片段,这个基因决定着什么样的生物性状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从破译电码的小游戏,自然地引申到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上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师:翻译是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哪里? 生: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师:信使RNA结合在糖体上面后,就要翻译成蛋白质了。你们知道AUGCAA能翻译成怎样的蛋白质吗? 生:不知道。

(翻译成什么呢?到底怎样翻译呢?学生充满了迷惑。)师:那你们知道。。/。--。/-。--翻译成什么吗? 生:SPY。

师:这串莫尔斯电码有几个三个密码? 生:三个。

(以莫尔斯电码做类比,生动有趣,同时降低理解难度)

师:同理,这mRNA上的碱基也差不多,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师:请问,老师黑板上画了几个密码子?

生:2个(也有可能答4个,老师就说明密码子的不重叠性和不间断性)

师:这三个密码翻译成什么?和破译莫尔斯电码一样,我们需要一张密码表。书本的15页。3 让我们都来做一回SPY,把它翻译出来吧。(由于有破译莫尔斯电码作铺垫,学生非常容易就理解了翻译的过程。学生查阅密码表,熟悉翻译过程。)

片段4:完成预习作业中的实践活动:破译遗传信息。

师:通过上面的探索过程,相信大家已经学会怎样破译基因所含的遗传信息了。现在请同学们完成预习作业中的第二部分:破译遗传信息。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生:根据“基因→mRNA→蛋白质”这条主线。这段遗传信息所决定的氨基酸序列是:

甲硫氨酸-谷氨酰氨-酪氨酸-甘氨酸-谷氨酰氨-亮氨酸-亮氨酸(这样处理保证整节课的完整性,因为在课的开始,提出了问题:“这个基因决定着什么样的生物性状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课临近结束时,让学生完成实践,学生获得成就感。而且,通过实践,使学生回顾了这节课新知识的主线条:基因→mRNA→蛋白质;从知识回顾中还获得了新知识,那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的:多种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及终止子的意义等。)

3、教学反思

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学习和探索的是一个微观的世界。对于微观的世界,人类 缺乏直接感知。因此本节课的总体思路是:在课的开始,通过“问题探讨”引入到“基因到底是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这是本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可以说是执行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怎样表达的呢?”这个问题。把莫尔斯电码比喻为遗传密码,围绕着“遗传信息究竟如何表达?”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所以能够紧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同时莫尔斯电码又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了这节课后,很多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遗传信息是这样破译出来的。

《蛋白质》的教学反思 篇6

教学设计 蛋白质 承担 生命 活动 氨基酸有多少种 蛋白质的结构通式 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篇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案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案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⑵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⒉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⑵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教学重点: ⒈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⒉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 ⒈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⒉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两三块海绵,肽键形成的动画课件,血红蛋白、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示意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之一,它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含量仅次于水,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食品包装上常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如果你留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时你还会看到添加某些氨基酸的食品。二.师生互动 ㈠教师提问:你能过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一般都含有蛋白质,瘦肉、蛋、奶和大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尤其丰富。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当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观察课本第20页的《思考与讨论》中的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引导: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甲烷分子(CH4)的结构式。比较课本上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式与甲烷分子的不同,再思考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每种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一个氢原子,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教师总结:用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侧链基团R基分别取代甲烷中的三个H,就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R │ NH2─C─COOH │ H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我们可以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想象成我们的人体,躯干是中心碳原子,左臂是氨基,右臂是羧基,腿是氢,头部是R基。氨基酸有20种,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如甘氨酸的R基是一个氢原子(─H),丙氨酸的R基是一个甲基(─CH3)。这就像我们每位同学头部有不同的笑脸从而区别了每个人。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无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和色氨酸,但它又是构成蛋白质所不可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有一定量的补充。㈡教师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示意图 讨论: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往往是由很多个氨基酸构成的,那些氨基酸之间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呢? 是通过一种叫做脱水缩合的化学反应来完成连接的。(展示肽键形成的动画课件)教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两臂伸展,一位学生的左手与另一位学生的右手相碰,共同握住一块含水的海绵,两位同学共同一挤就将海绵挤出水来。(教师解释:这个活动就象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掉税分子缩合连接成肽键。)(教师以板图形式讲解两个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并请同学注意肽键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的产物叫二肽的原因)(教师再演示三肽化合物的形成)许多的氨基酸通过肽键相互连接成多肽,多肽链盘曲折叠构成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构成脱水缩合盘曲折叠 C、H、O、N ———→ 氨基酸 ————→ 肽链(一条或多条)————→ 蛋白质 讨论:既然蛋白质都是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类的蛋白质呢? 教师展示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示意图 问:学生对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的空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是否相同? 答: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次序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很多,由于数目,种类,排列次序不同,会形成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再加上构成蛋白质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这些都是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师生共同归纳: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⑴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不同; ⑵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 ⑶每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均不相同。讨论: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回忆初中生物学中涉及了蛋白质分子的哪些功能? 学生:经过讨论可举出如抗体,酶,激素(胰岛素)作用的例子。教师:加以归纳,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它在生命活动中担当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 ⑵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酶); ⑶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激素蛋白); ⑷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载体蛋白); ⑸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抗体)。教师引导学生去看课后的科学史话,使学生了解我国在人工合成蛋白质上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三.课堂反馈: ⒈下列为某一多肽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请回答有关问题:(1)上述结构中,代表氨基的结构式为;代表羧基的结构式为; 代表肽键的结构式为;其中、为R基。(2)上述化合物是由种氨基酸组成。(3)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失去

分子水形成的,该化合物称为,这样的反应叫做

。水分子中的氧来自于,氢来自于。⒉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有()A.152;152 B.151;151C. 1;1 D.2;2 ⒊能正确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数字顺序是()。①氨基酸②C、H、O、N等元素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④多肽⑤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A.①③④⑤②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⑤④ D.②①③④⑤ 四.课堂小结: 对于生物体来说,蛋白质是必不可少的,这在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都担当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4页练习,基础题1、2、3。板书设计: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⒈氨基酸(20种)的结构: R │ 通式:NH2─C─COOH │ H ⒉蛋白质的结构: 脱水缩合: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⒊蛋白质的功能: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以食品包装引入主题,学生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分组讨论的方法,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及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回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展示挂图,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讲解蛋白质的结构时,与功能相联系,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在教学中老师活动较多,学生相对少一些,应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与学生进行活动时,课堂秩序会较乱,这属于课前估计不足,应维护秩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再如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进行思维点拨,而不应放任自流,以上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是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篇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方案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方案12 34 篇三: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案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学情分析 本教材一般是高一学生使用的。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内容,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有一定认识,还有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这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来说,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开始由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向抽象思维能力为主转化。这为学生学习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高中生物学(必修1)中 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重点内容之一。它是本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继续和具体化。是学生学习必修1中第三、五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例如讲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动物激素的调节作用等内容时,要用到与蛋白质有关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⑵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⒉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⑵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难点:(1)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氨基酸、肽链和肽键的数量关系。(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查阅课本,小组讨论进行验证。

六、教学准备 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蛋白质》的教学反思 篇7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进行实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实验探究、课外调查、阅读教材、看电影或录像、游戏、制作模型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而且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应该符合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活跃学生思维,才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即让他们进行“愉快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细胞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和掌握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这样能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特意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不但加强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因此“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应为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的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可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按照下列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这样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唯物主义观点。

2.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一)难点。

1.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与有关计算。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探究性学习和直观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并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这一教学难点。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说明: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习内容: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

(二)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1)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学生回答,老师评价。

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三)愉快游戏,突破重难点。

(说明: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习效果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提高作用。)

1.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的“思考与讨论”。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由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2)“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什么对应关系吗?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这个姿势有什么含义?要求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

得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给出课件中的图形,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基。

问:什么的不同会引起氨基酸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预习和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说明: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与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与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

学生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学生答:“肽键。”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加深理解。

老师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答略。

(说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的理解,对此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和形成肽键的数目的计算,做如下游戏。)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

问1: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

问2: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6个。)

问3: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

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

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水分和形成多少个肽键?

学生很快说出:(n-1)个。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条多肽链。

设问: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四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

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3.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和蛋白质的功能。

先请出两个女学生牵手、三个女学生依次牵手、四个女学生依次牵手,各排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数量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然后请出三个女学生依次牵手、三个男学生依次牵手,各排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种类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再请出三个女学生和两个男学生,先三女两男依次牵手排成一排,再一女一男间隔依次牵手排成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最后,请学生思考:给你一些棉绳,有红的、黄的、绿的等不同颜色,既能编织成“中国结”,又能编织出其他现状的艺术品,如手机套、手提包等。从蛋白质的多样性角度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多肽链的数目与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关于蛋白质的功能学习,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4.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并给出练习,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

(习题略)

九、板书设计

(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三)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1. 定义。

2. 过程。

3. 肽键、二肽、多肽、肽链。

4. 有关计算。

(四)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五)蛋白质的功能。

十、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理解较为困难,我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即以“形象教学”为主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和解释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抽象—具体—抽象”的学习方法。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的教学,要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浅谈《蛋白质工程》教学体会 篇8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 多媒体 双语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39-02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重组技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化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为了使学生将所学习过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从事蛋白质方面研究及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科技大学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开设了《蛋白质工程》这门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汪世华教授主编的《蛋白质工程》,该教材知识覆盖面较广、内容难度适中,比较适合于本科生教学使用[1]。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够把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方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蛋白质工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覆盖面广,因而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一些同学在课下也反映希望教师能够结合毕业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和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有一定联系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即首先把该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大纲的形式进行讲解,争取在5~10min内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然后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包括背景、原理、方法、实例以及研究进展等),每节课只讲授一个或两个知识点,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盘活课堂。对于重点讲解的知识点,需要结合一些辅助教材和专业文献事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注意兼顾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同时笔者还结合一些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实例教学,如将在博士期间所参与完成的硫氧化还原酶(SOR)基因的克隆、定点突变、异源表达、纯化以及晶体结构模拟、解析等科研工作进行实例讲解。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蛋白质的分子设计、蛋白质的修饰和表达、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和蛋白质的结构解析等章节的内容,而且通过这些讲授要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步骤以及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去解决,从而使得课程的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既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蛋白质工程》还涉及到一些其它专业课程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每次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提前对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复习巩固,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深入了解,而且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2 合理使用多媒体

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把难理解的或不容易观察到的抽象内容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提升教学效果。《蛋白质工程涉》及到诸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分子修饰、基因改造、结构与功能的计算模拟等许多抽象的内容,因此,一般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然而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整堂课程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并不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点,把握不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反之,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板书、普通教具以及语言表达等)适当结合则教学效果要比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好,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重点、难点以及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应采用多媒体(图片和动画)进行讲解,通过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易于为学生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对于背景、概念、原理等文字描述性的内容则应适当控制多媒体的篇幅,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降低学习效果。而对于提纲、概念以及结论性的内容则适宜采用板书进行教学,并且适当进行强调,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的知识结构和重点。此外,教学效果的提升还需要教师紧扣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既要讲究科学性,还要讲究美学性,笔者曾经将一些从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2]下载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的PDB文件采用phyMOL软件[3]以三维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构成这些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结构域、表面结构以及极性、非极性氨基酸分布的状态,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形成三维空间结构的印象,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的时间还应当合理分配,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两者比例控制在3∶1左右较为合理,即板书的时间每节课在15min左右。

3 双语教学

从2002年起,国内多数高校开始尝试进行本科生双语教学,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4]。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相对较晚,目前《蛋白质工程》还没有开设双语教学环节。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蛋白质工程融合了多门学科的发展成果,想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方向,课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查阅相关的专业参考文献进行补充,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目前学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生物专业英语》课程(蒋悟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5],然而由于该教材侧重于普通生物学的内容,与蛋白质工程的相关性不是很高,因此,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对一些专业词汇、知识点进行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蛋白质工程》的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还缺少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但是探索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对推进和指导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被认为是开展双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然而很多外文参考文献格式较为固定、语句结构较为简单,多以单句为主,少复合句,因此,影响阅读水平的主要因素还是专业词汇量的积累水平和相关科研背景熟悉程度的差异。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在教授过程中注意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对于一些重要的专业词汇和知识点进行双语教学,增加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很多同学反映常用专业词汇量有较大增加,理解力有所提高。

4 实践教学安排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蛋白质工程》实验教学共设8个学时,开设两个大实验,分别为兔血清IgG的分离与提纯和SDS-PAGE测定兔血清IgG的相对分子量,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检测技术。然而就蛋白质工程这门课程的实质—— 通过分子设计改造、设计和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而言,这些实验课程设置显得有些脱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实验课程设计更加符合学科的具体情况,笔者对实验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改为:DpnⅠ酶切法定点突变SOR基因;SOR突变基因的异源表达、纯化和酶活力测定两个大实验。此外,还拿出一节理论课时间通过phyMOL软件演示SOR蛋白一级结构的改变对高级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这些调整使学生对蛋白质的分子设计、结构预测以及表达、纯化的全过程有一个较为系统地认知,从而更好地促进理论学习。

5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笔者在《蛋白质工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多媒体,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尝试,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将教学过程中的这些尝试和其他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和分享,互相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世华.蛋白质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Meyer EF.The first years of the Protein Data Bank[J].Protein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6(7):1591-1597.

[3] The PyMOL Molecular Graphics System[M].Version 1.2r3pre,Schr dinger, LLC.

[4] 江愛华.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表象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5-98.

上一篇:昔日时光作文下一篇:朗读者节目创新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