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

2024-09-09

新加坡经济(精选6篇)

新加坡经济 篇1

原标题: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以经济发展道路为例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 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过后, 发展中国家 (地区) 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 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 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以亚洲四小龙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 为代表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地区) 迅速崛起, 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也就是所谓的东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 各国 (地区) 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即使是东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 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 , 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香港经济迅猛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 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 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 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 制造业规模最大, 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 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 位于第二位。该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 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 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 (1967~1975年) , 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 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四大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 其他行业变化不大。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放慢, 但是对香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阶段 (1976~1985年) , 香港经济增长加速、健康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 需求不断上升, 并且对外进行产业转移, 香港及时采用出口导向战略, 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前5年增长速度达到11.6%, 后5年的增长速度放缓, 为5.5%。1985年人均GDP达到6, 375美元, 达到中上等国家和地区中位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到阶段末的1975年零售批发酒店餐饮业比重略超过制造业, 出现并立局面。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为:22.0∶22.8∶8.1∶16.1。香港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 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 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支撑, 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人均GDP达到6, 375美元, 香港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第四个阶段 (1986~1998年) , 前5年增长速度为7.4%, 后8年增长趋缓, 平均速度为3.8%。198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低位水平, 步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 也标志着香港真正进入现代化阶段;1993年人均GDP近2万美元, 这是香港成为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选定四个行业增加值比重为:6.0∶25.0∶9.2∶24.6。该阶段进出口贸易业成为该时期香港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 转口贸易中超过一半的比重来自中国内地。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北移和拓展, 本地制造业呈现出集融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虚拟化特征, 但本地制造业虚拟化可能带来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洞化”的质疑。总之, 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以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主导, 制造业虚拟化为特征的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第五阶段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 得益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互动以及全球一体化推动, 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之一。产业结构变革特征是代表高技术含量的电机与电器制造业又成为制造业优势部门, 服务业中商业服务业上升为第一优势部门。该阶段发展趋势表明, 香港管理和应对国际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其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稳固。

(二) 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66~1975年) :改善基础设施, 鼓励投资创业, 提供金融服务, 促使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 着力“进口替代”, 发展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加快工业化步伐, 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机场、港口、道路相继建成或得到改善, 公共住宅开始大规模兴建, 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 外国投资设厂开始增加。

第二阶段 (1976~1985年) :着手重组经济结构, 大力引进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值、高度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方向转化, 以电子行业为先导, 继续发展制造业, 以石油提炼、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初具规模, 跻身于亚洲新兴工业国,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阶段 (1986~1995年) :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降低企业所得税, 引进投资、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 大力发展高技术, 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 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

第四阶段 (1996年至今) :以服务业、信息产业为发展重心, 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近年来, 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策略”, 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 加速向海外投资, 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 制定实施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战略规划, 全力推进经济重组。

三、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特征分析

第一, 香港和新加坡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香港位于亚太地区的核心位置, 是东北亚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新加坡是连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之一。香港面积为1, 080平方公里, 新加坡为659平方公里。同时,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WTO的成员和独立关税区。

第二, 实行国家管理和干预。扶持特定产业, 创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 推动私人企业投入开放市场的积极性。香港和新加坡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结构残缺、市场主体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弱、经济发展滞后, 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国家的职能, 将政府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 形成灵活又有弹性的经济发展机制, 并使之成为了东亚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保证了经济长期的正常运转。一方面政府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 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 企业则与政府协调一致密切结合, 积极参与市场活动。

第三, 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即出口工业化战略。具体来说, 就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 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全方位开放,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放宽外资投资环境、鼓励出口、利用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 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带动经济的高增长率。人均GDP的年增长率1970~1980年间, 香港9.2%、新加坡8.3%, 1980~1993年间, 香港6.5%、新加坡6.9%。1974~1993年, 东亚地区的经济年增长率达到715%, 是同期发达国家年增长率219%的2倍多。两年平均增长率9%的骄人战绩被称作“东亚奇迹”。要指出的是, 香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率因素推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香港回归后, 政府加强了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 由此引发了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 推动力香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于新加坡, 香港是更小型经济体, 经济结构单一, 开放性和对外投资依赖程度更高, 所以在全球性的经济冲击中会受到更大的影响。新加坡的发展则是通过要素的积累 (高储蓄率、教育方面的投资) 。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是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第五, 儒家文化的肥沃土壤培植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为香港、新加坡的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现了良性循环。儒家文化强调个人服从集体, 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与尊重、精诚合作, 儒家文化提倡诚信、勤俭节约, 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重要性等等。这一切对企业发展、国家廉政、教育事业的前进具有重大的作用。

[提要]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为使我国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抵御房地产崩盘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本文以风险为视角, 从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出发, 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进行审视。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市场;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当前经济的警示———以风险的视角重新审视次贷危机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虽然距今已经过去3年有余, 但是其带给我们的警示却永远不应该被忘记。当前在我国, 自房改以来上涨了近13年的房价终于有了回落的趋势。中国指数研究院对2011年国庆期间20个城市的监测发现, 绝大部分城市的交易数据均比2010年同期下滑, 总成交量同比下降44%, 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某些楼盘的售价降幅高达30%~40%。可以预见, 房地产市场崩盘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在此背景下, 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重新审视次贷危机对我国防范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本文将以风险为视角对次贷危机的生成与传导进行再探析。

一、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自2001年以来, 面对“9.11”恐怖袭击和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为刺激经济的增长, 促使市场恢复往日的繁荣, 美联储推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 连续3年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自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 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的超低水平。另一方面, 低利率和政府担保等优惠政策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 大大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加之由于流动性的过剩造成一般金融产品投资收益不断降低, 促使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房地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发展上。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地产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巨额扩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美国房价自2001年以来稳步攀升, 一路上扬, 房地产泡沫不断被吹大。次贷危机爆发前超低水平的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为系统性风险的积聚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因为,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 这种繁荣

摘要:战后, 东亚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侧目, 全世界都在探究背后的原因。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东亚奇迹”的主要缔造者, 两者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 但却存在一定的共同经验和共同特征, 比较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广汉.香港回归后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6.

[2]李若谷.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2.

[3]高军波.香港与新加坡及相关区域经济整合研究[J].城市观察, 2009.2.

[4]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M].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5.

[5]Garry Roda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Singarpore's Industrialization.

新加坡经济 篇2

——重视教育和人才,实行精英治国。一是新加坡非常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善于治党治国的精英人才。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从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实施。新加坡法律规定,公民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后,要到军队服2年兵役,即国民服务,然后才有资格到大学就读。当学生考上大学后,总理公署通过考核评估,确定精英人才培养名单和培养方案。凡是被选入培养名单的学生,由总理公署提供奖学金,送他们到全世界名牌大学深造。在国外学习时间一般4-6年,其中大部分完成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即被政府招回本国服务。这些留学生就成为政府实施人才战略的重点培养对象。在人才的使用上,受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由总理公署再确定今后的培养计划,并有计划地放在有关的工作岗位上接受实际锻炼。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实际锻炼和轮岗交流,再把他们安排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注重引进国外人才。对国外的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则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和聘用。政府设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奖学金,吸引外国学生到新加坡学习,毕业后在新加坡服务数年。每年都邀请外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到新加坡实习,以培养他们对新加坡的感情。三是注重人才激励措施,调动人才积极性。无论公务员还是企业员工,其招聘、晋升和奖惩,都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用优厚的待遇激励他们施展才干。公务员薪金的设置,不同层次的人才拉开距离,相近资历的大学以上岗位高出初中以下岗位5倍左右。四是政府强调全民终身教育,重视公务员培训。通过税收统一征集技能发展基金,再根据员工的实际培训情况进行反补,以调动各单位开展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面对21世纪的挑战,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的持续培训目标,规定公务员每人每年在职受训不少于100小时(约占工作时间的5%),培训情况纳入公务员考核,未完成培训计划由其上司负责。专司公务员培训的政府法定机构民事服务学院,开课100多种,各个层次、各种技能需求的公务员可随时报名参训。

——人民行动党执政有方、领导有力。经过了解,其建党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注重以选拔优秀人才为核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以选拔高层次人才为重中之重。占党员总数不到1/10的干部党员是人才重点。党特别重视由党的现任高层领导和议员等直接推荐并选拔高层干部候选人,每年大概要约见100多位有潜能的人(相当于后备干部)。政治人才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筛选,包括与遴选委员会饮茶、交谈;接受专门委员会的考察;与由政府核心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对话;与党的职业活动家、内阁部长组成的专门小组对话;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组成的小组见面;一次严格的心理测试等。二是建立广泛联系民众的制度。其基层组织和2万多名党员,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建立和保持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国会议员除反对党成员外,都是人民行动党党员,他们一方面担负着政府或所在选区的行政工作,一方面担负着所在选区的党支部工作,除参加会议和活动外,每周一个晚上到社区接待上访民众,帮助排忧解难,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家庭矛盾和个人困难、申请营业执照等。人民行动党的国会议员在一个任期内,必须上门将本选区内的住户拜访一遍,听取意见,嘘寒问暖。考察团全体同志参观后深受感动。在他们的示范下,很多党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党的基层组织中义务工作。我们接触的阿裕尼集选区巴耶利巴党支部的一名老党员,已连续38年义务为党工作,毫无怨言。人民行动党的自律、奉献和热情,每天都感动着民众,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三是党注重发挥社区建设的作用。建有“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主要服务于社区,特别是党办社区教育覆盖了与儿童教育成长有关的所有领域。既培养了未来的人才,又加强了党的社会基础。四是组织结构极为精干高效。当我们考察团一行步入人民行动党总部时,大家感到十分惊讶:没有门岗和警察,也没有多少工作人员,更没有多少人出面接待(仅一个讲解员,一个组织秘书),党的办公用房还是向政府租来的,全党常年用党费支付薪金的只有9名工作人员。每个党员每年缴纳党费仅7元,每个党员部长每年捐赠党费约2万元左右,党的财产和经费十分有限,也就没有腐败行为可言了。

3.新加坡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的诸多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其一,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情,即使是先进的东西,总体上照搬也是不能成功的。新加坡可以说是把英国、美国的许多做法同东方儒家文化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模式。

其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密切联系民众,切实为民众排忧解难。发展经济,降低失业率;发展政府组屋,实现“居者有其屋”计划;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障;议员接待日、民众俱乐部、民众联络所、人民协会、民意处理组等等,活动实实在在,没有形式主义,真正体现了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在新加坡看不到群众上访的事件,由此我们找到了答案。

新加坡经济 篇3

●新加坡最主要的治堵政策就是数量控制,而竞投车牌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会促使人们尽量出低价格。

●在新加坡路上,有时还会看到一些红牌车,这也是新加坡特别的分流交通举措。

●目前,道路面积占到了新加坡国土面积的12%,新加坡人的共识是,道路面积不能再增加,而出行及便利问题却要进一步改善,因此私家车不是方向,公共交通才是解决之道。

●统计表明,工作日的高峰时段(早上8点~9点、晚上6点~7点),快速道路上的平均车速能够达到63.1公里/小时,主干道上平均车速为28.6公里/小时。对于一个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交通环境确实相当好了。

●新加坡政府采取任何措施往往不追求最先,有一点保守,但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执行的效果来看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新加坡政府未来面临更大的挑战是,现在能想到的办法似乎都用上了,该如何 “管理”人们拥有车辆的欲望呢?相比年长的一代人,新加坡的年轻一代更难被“说服”,当某些经济杠杆的作用越来越小,政府该如何应对?

到过新加坡的人,都对这里有序的交通印象深刻。路面极少堵塞,地铁四通八达,坐公交也十分方便。这座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现代化都市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新加坡最主要的汽车政策就是数量控制。”这是在狮城,新加坡管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范平正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他介绍说,新加坡从1990年开始实行车辆配额系统(VQS),政府在综合考虑上一年车辆的总数、每年允许增加额度,以及报废车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计算本年度车辆增长率,即车辆配额。新加坡车牌即拥车证(COE),以竞投方式取得,一张拥车证的使用年限为10年。

记者从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了解到,2009年以前,新加坡的年车辆增长率保持在3%。然而,主管部门评估后认为,3%的增速还是过快,于是,从2009年开始,年车辆增长率被限定到1.5%的水平,到2012年8月,再下降到1%,而从2013年2月开始到2015年1月,设定的车辆增长率不得超过0.5%。

有限的拥车证数量和上升的购买需求让价格水涨船高,根据LTA发布的 《2013统计概要》,2012年,A类拥车证 (排量小于1600CC的车辆及出租车使用)的均价达到63898新加坡元,而B类拥车证的平均价格更是高达84431新加坡元,两类拥车证价格均比2011年上涨约三成。

“这两年,新加坡拥车证的价格确实上涨很快,2008年金融危机跌到低谷后,迅速反弹。 ”范平正告诉记者,“现在一张拥车证通常要8万~10万新币。 ”虽然拥车证很贵,但COE的拍卖并不是基于“最高出价”原则。新加坡竞投车牌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假设有5个人竞投3张COE,他们各自的出价为20元、15元、10元、5元和1元,那么出价高的前三位即可投得 COE牌,但这三个人最后实际需要支付的钱是最低竞投成功价格,即他们都只需支付10元。根据竞卖理论和实际操作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一般会促使人们尽量出低价格。

除了拥车证的价格,新加坡居民在购车时还得考虑另外一项成本——拥堵费。在新加坡,你经常会看到马路上方竖着大大的“ERP”字样的闸门,这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onic Road Pricing System)的收费装置,当上面显示有当时的时间时,表示是收费时段,车子这时候驶过该位置,就会被收取拥堵费,具体的收费时间、价格则是随着交通状况调整变动的,当然,还和你驾驶的车型有关。虽然每次的收费一般在0.5~3新元,但对驾车者来说,一天出行经过多个ERP,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电子道路收费系统1998年开始投用,和通常理解的进城费不同,新加坡在市中心外车流量较高的道路上也会安装ERP收费装置。在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官委议员陈庆文看来,这是比较合理的管理手段,如果你驾车绕开某些容易拥堵的路段,不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就不用支付拥堵费,这是出于“多使用、多付费”思路的调节,也是一种引导交通分流的方式。

油价的高低、停车的便利与否,也会影响人们的出行选择,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的引导方向就是“没那么便宜、没那么方便”。范平正告诉记者,新加坡的油价比马来西亚贵出不少,之前有车主开车去马来西亚加满油再回来,后来,新加坡方面就出台规定,汽车驶出新加坡加油,油箱里必须有超过3/4的油量,以此杜绝人们去马来西亚加油。而停车方面,新加坡路边大多不能停车,很多地方的停车位也相当有限,近来在新建商场或写字楼时,控制停车位数量也是一个主导的思路。据记者了解,在新加坡中心城区,一天的停车费用一般要20新元,且车位非常紧张。

在新加坡路上,有时还会看到一些红牌车,这也是新加坡特别的分流交通举措。和普通车辆相比,挂这种牌的车不受高昂的拥车证限制,但只能在周末、节假日、早7点以前和晚7点以后行驶。假如车主在非允许时段有急事需要用车,那就需要提前购买一张特别行驶证,一天的费用是20新元。不过,这些年,随着COE的价格上涨,挂红牌车的车辆有减少的趋势。

那么,对于拥车证价格高企,新加坡政府和国民是如何看待的呢?范平正和陈庆文都谈到,拥车证的价格是完全市场化的,政府不会去“管理”价格,政府会做的和需要做的只有治理交通,尤其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目前,道路面积占到了新加坡国土面积的12%,新加坡人的共识是,道路面积不能再增加,而出行及便利问题却要进一步改善,因此私家车不是方向,公共交通才是解决之道。从国民的角度,当然会有抱怨,但当他们走出国门,比如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区感受过长时间拥堵的交通后,会对新加坡交通有更高的满意度。

LTA发布的 2012~2013年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新加坡各类车辆总数达到近97万辆,其中,私人拥有车辆约53.5万辆。然而,在汽车总数比上一年增加1.3万余辆的情况下,新加坡整体道路交通状况保持良好。统计表明,工作日的高峰时段 (早上8点~9点、晚上6点~7点),快速道路上的平均车速能够达到63.1公里/小时,主干道上的平均车速为28.6公里/小时,分别比上一年的数字提高了几个百分点。对于一个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交通环境确实相当好了。

新加坡经济 篇4

2015年1月20-22日,中国-新加坡自贸区联委会第五次会议在新加坡举行。双方就中新自贸协定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进行了磋商,并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领域的具体议题交换了意见。

会议由商务部国际司副司长孙元江和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东北亚司司长陈家亮共同主持。来自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和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建筑师局、建设局、律政部、金融管理局、旅游局、创新局、农粮兽医局等相关部门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中新自贸协定于2008年签署,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有力推动了双方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新加坡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目的地,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新加坡经济 篇5

关键词:新加坡;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98--03

产业集群是指同类企业或其上下游产业链集结成群的一种经济增长形态,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打造新型老工业基地、走工业强市之路的有效途径。

2008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受组织选派,笔者参加了白山市后备干部赴新加坡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培训班。经过听课和参观考察,使我们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尤其是重点考察和思考了新加坡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受益匪浅。

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国土狭小,资源稀缺;人口增长迅速,失业率高达10%;经济上高度依赖转口贸易和英军基地服务业;制造业十分薄弱,缺乏工业技术和资金。针对这种情况,新加坡政府提出改变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走工业化道路。从1960年起,新加坡政府提出多项工业化政策,颁布《新兴工业法案》和《工业扩展法案》,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战略,解决失业和经济结构单一问题;实行进口配额制度,保护新兴工业。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其主要任务是推行新加坡的工业化政策、招商引资。同年,大规模开发裕廊工业园,鼓励各类企业到工业园落户。随着大批服装、纺织、玩具、木器和假发制造企业的建立,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政府的措施很快就收到了成效,1960年到1964年,GDP年均增长5.3%,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左右。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12%增加到1964年的14%。

1965年,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受阻。由于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国内市场骤然缩小,原料供应受到极大限制。此外,区域贸易中心的地位受到印度尼西亚的严重威胁;开支庞大且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英军基地计划撤离;进口替代工业政策受到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战略,提出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战略,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和金融业。1965年以征收进口税取代了进口配额制。1967年,颁布《经济扩展法案》,对出口厂商提供减免所得税的优惠,缩小进口商品的征税范围和进口限额范围。同时,政府通过财政和中央公积金等措施为发展出口导向工业积累资金,对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而无法经营的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收归国有的。1968年成立裕廊城市管理局、机械工业管理局和国家贸易局,加强对工业贸易的引导和管理。政府还通过了雇佣法令与工业关系(修正)法令,加强对劳资双方的约束。1972年,组建全国贸易联合理事会和工资理事会,进一步改善劳资关系,为工业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证。这期间,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纺织、电子部件业获得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形成,既增加了国家经济收入,也解决了民众就业问题。1965年到1979年,GDP年均增长10%,失业率降至3.3%,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65年的15%增加到1979年的27%。

1979年,新加坡勞动力供应一度紧张,工资成本持续增加。周边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商业成本吸引外国投资者,成为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有力竞争对手。新加坡的经济结构重组和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的要求极为迫切。有鉴于此。新加坡政府连续3年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用提高劳动成本的方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采取各种投资和税务优惠政策,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行自动化、机械化和计算机化。使工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在这期间,新加坡的经济虽有起伏,制造业由于高工资政策,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但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一批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陆续落户新加坡,房地产业方兴未艾。资本密集型产业获得迅速发展。1979年到1985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6.8%。每个制造业工人创造的名义附加值增长6.9%,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比例从11%提高到22%。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经济发展步入成熟阶段。资源制约、工业成本增加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基础薄弱。为此,新加坡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强科技基础建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1991年到1995年投入20亿新元实施国家技术发展计划,1996年到2000年又追加投入40亿新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在这两个计划的带动下,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起来,电子业发展成为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二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政府适当调整工业政策,加强企业和产业间的合作,选择一些相互关联的产业建立整体产业集群赢利领域。通过产业集群的竞争,形成产业集群内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计划实施后。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加强在新加坡的投资,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和壮大。三是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制造业的兴旺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此间,新加坡的金融、交通、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的数量超过5000家,许多具有地区总部职能。1986年到1998年,GDP年均增长8.4%。金融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增加到26%。1987年到1998年,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达到1.27万人,增长了13%。高技术产品出口价值由1990年的240亿新元增加到1998年的620亿新元。

从90年代后期开始,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加坡政府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此,重组国家科技局。更名为科技研究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起新加坡的科研基础设施,来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工作重点是在新加坡推动世界级的科学、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同时,设立全国科学奖学金。吸引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为解决科研资金问题,科研局属下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和科学工程研究理事会负责提供专项资金,资助各研究院、大学、医院和专

科中心的科研计划,并且密切跟踪各项研究的进展,以确保研究能有实际的用途。政府还投入巨资,建设新加坡科技研究中心——纬壹科技城。该科技城共占地200公顷,完全由无线局域网覆盖,第一个发展项目是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生物城,其面积为180万平方英尺,共有7座建筑物。目前,新加坡已成为区域信息科技枢纽,全球前100家信息科技公司已有69家在新设立分公司。2007年,新加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8125美元,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目前,新加坡正大力发展电子、化工和生物科学,替代性能源、纳米技术以及数字媒体等新产业集群。其电子工程产业集群几乎占全球硬盘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信息媒体产业集群吸引了全球100家顶级高技术公司中的70家;在生物医药方面,新加坡政府更是宣布在今后5年内向生命科学领域再投入80亿美元,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指出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5个地区之一,可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媲美。同时,针对中国和印度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经过总理坚持、全民通过,提出要放弃之前禁赌的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在旅游胜地滨海湾和圣淘沙分别由美国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和马来西亚云顶国际集团投资50亿新元以上,新建两个赌场,以吸引中、印两国的中产以上阶级到新加坡旅游,计划到2015年,使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880多万人扩大到1700万人,每年解决6万个就业岗位,拉动GDP增长1.6%,推动新加坡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通过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加快发展,必须紧紧依托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文化传承,加快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从白山的产业基础和环境看,在拥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中创新比单纯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为重要,传统优势产业仍应是白山市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着力点。其次,在当今区域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激烈,跨国公司投资更看重产业配套环境的形势下。与发达地区相比,白山依靠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发展内生型的产业集群也比一味吸引外资更为现实。而且。由于白山的传统产业多是一些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和缓解生态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何加快白山市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想就这个话题作一些粗浅的理性思考,仅供参考。

一、利用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大力培育要素市场。自“国八条”出台后,尤其是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后,土地资源成为最关键性的市场要素。因此,在土地资源和土地指标越发紧缺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与指标的投向,应从过去“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逐步转移到“科学招商,理性选资”上来,围绕白山市重点发展的八大特色产业,把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型项目,作为引进企业的标尺。从而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产业集聚,鼓励企业产业化集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甚至可以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域,抢抓机遇,狠下决心,做大做强八个以上超十亿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要充分调动现有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二、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建议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捕捉和洽谈。要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靖宇核电站、松江河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上马,更能给白山市增加近1000亿元的投资,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想方设法多上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多晶硅、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清洁纸浆、煤矸石发电等项目就是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大、拉动效益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项目,这样的项目对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类似这样的产业集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英明决策。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要立足市情,着眼长远,创新项目机制,把招商引资政策与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全市之力重点扶持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关键性项目和产业。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稳定的投资机制。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多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几家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长春一汽、亚泰等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四、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引进与扶持技术含量、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引进或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要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随着长白山机场、东边道铁路和几条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市委、市政府要高起点规划,积极鼓励区域内外的大公司利用白山市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和朝鲜对外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在相关区域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品牌分销中心,吸引多类品牌,打造品牌一条街,共创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

五、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做好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建立项目投资密度、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立足全局,资源共享,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优选相关联项目进驻园区。

六、增强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促进清洁生产。建设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宁要蓝天绿地,不要急功近利,真正使白山市的工业经济做到绿字当头、环保为先,从而保证白山市的产业集群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健康发展。

七、壮大中心城市,保障产业集聚

新加坡教育漫谈 篇6

新加坡每个适学儿童都能接受至少十年的学校教育, 这包含六年的小学教育和四至五年的中学教育。除了十年的常规教育外, 学生们也能在中学毕业后选择工业学院、理工学院、初级学院和其他职业训练课程。这一阶段后, 学生们可在新加坡或海外大学进一步深造或直接就业。

新加坡许多考试试卷都是从英国运来的, 学生作完了之后再送到英国进行审批, 然后由学校把分数通知家长。

新加坡小学学习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MT、好公民、艺术等, 其中英语、数学、科学等用英语编写, 而且英语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

2006年10月13日我们参观了新加坡永颜成小学, 我们听了一年级的英语课。在这节英语课上, 老师上课先让学生听写单词, 然后是句子。本节课着重讲了字母组合的发音。老师先出示了一个例句, 让学生读过之后, 把发音的字母组合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找出更多的例子, 找完了让他们再读, 再猜相同的字母组合在其他单词中的发音, 最后老师拿出彩纸对折示范一下后, 让学生自己做, 并把所练习的字母组合写在折纸上, 老师下来给予指导。2006年10月25日我们参观了REGENT SECONDERY SCHOOL这节英语课上, 老师讲了有关“O”水准考试的口语练习, 针对这些练习考试, 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新加坡小学一年级的英语课, 学生便能听写单词和句子, 我想这是跟英语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有关吧。在中国如果让一年级的孩子听写单词和句子, 在一些地区我想是有困难的, 我想这是跟语境和地区差异有关。因此作为教师, 我认为英语教学也要结合语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使用教材, 选用教法, 启发学生开口说英语, 参与活动, 训练学生学会思考,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是小学的英语课还是初中的英语课, 老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相当于我们国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上课的过程中, 老师都是以学生的心理和兴趣为出发点去组织教学, 在课堂中老师参与、指导、点拨学生, 更多的时间是学生自主、合作、实践的学习与反思。这与我们当前的课改精神也是相吻合的。我想新加坡这些教学理念也是跟国外先进的教学相互借鉴、融合的吧!

从小学英语、初中英语及我们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培训学习, 我觉得新加坡教育有几大特色。

一、新加坡强化多语教学, 新加坡实行各民族和谐政策

新加坡一直很注重处理好各种族间的关系, 加强国内三大种族的母语教学, “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异族同系的母语”, 对于促进新加坡各种族间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新加坡是一个岛国, 很多东西依靠进口, 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也和睦了周边国家, 这对于促进新加坡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在我们国家, 各种资源都很丰富, 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但国家也非常重视外语教学, 特别是英语, 这跟我们国家经济的腾飞也不无关系。

二、教育分流, 因材施教

新加坡实行教育分流制度, 基础教育阶段有三次分流:分别是小学四年级末, 小学六年级末和中学后进行分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考试成绩, 并且按照这些标准逐步分流, 最终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分流制度比较灵活, 如果分流到普通班级, 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如果有好的表现, 也还有机会进入好班, 而且分流制度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兼顾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课程之间相互转换。分流制度还可以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可为社会选拔许多精英人才。但分流制度也让小学生过早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和分流到普通班所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因为分流制度的种种弊端, 新加坡政府已与今年取消了这种制度, 实行种子教学。

三、新加坡英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上课从来不用课本

许多学校采用统一订购杂志或其他读物来做辅助教材。这些刊物包括:《国家地理》、《新闻周刊》、《读者》等。虽然也有一套统一的课本。但许多中学, 特别是重点中学, 似乎对自己学校印刷的辅助读物以及课外杂志等更有信心。

上一篇:西方文化传授下一篇:最美的人生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