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筑设计(通用11篇)
新加坡建筑设计 篇1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动画设计本科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动漫大师所必备的创造精神、专业知识及技能。课程重点教授二维动画和三维动漫设让生成与结合,包括人体素描以及背景和字符设讯同时,为提升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学生将学习如何创造移动的肖像和特效;如何运用当代最新的设计工具突显自己的设计风格.使自身成为国内外电影圈和娱乐圈紧俏的人才。
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动画设计本科专业学制3年,入学时间是一月、四月、七月和十月,被授予的是澳大利亚悉尼莱佛士设计与商业学院文凭。
入学要求
申请者需要完成高中学业才有资格进入我们的学士学位课程的学习。如果没有达到相关的入学标准,也可通过我们职业课程加以衔接。设计专业的申请者需要提交创意作品集来展现个人设计方面能力。作品集是为了方便我们更了解申请者以及确保申请者能够跟上课程进度。申请者需要原件提交5-8幅附有简要描述的近期原创作品。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可有资格报名参加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雅思6.0分。
就业前景
动画设计专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全球动画产业的产值为2000亿-6000亿美元。此专业深入商业插图绘画设计与分析、3D Max模型制作、灯光材质渲染、粒子特效与动画制作、MAYA模型制作、Soft Image模型制作和动漫影视后期制作等。
电视制片人、MV设计者
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动画设计本科专业
A:电脑游戏软件专业
职业方向:动漫设计者、艺术/电影导演、游戏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特效设计者、后期编辑、商业
主要培养学生成为独立完成从策划、程序、美术、音乐到成品的完整,实用的游戏制作过程,成为独立游戏和网络游戏开发、设计、制作的专业型人才。进行游戏玩家心理分析、游戏设计概论、游戏开发与策划的方案编写、游戏场景设计与制作、游戏剧本的规划与设计、游戏攻略、游戏策划实践等等。这个专业也将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先进的游戏编程语言。
B:多媒体设计专业
主要为影视和多媒体等行业培训专业人才,包括商业广告和电影电视等制作。多媒体设计本身包含了不同角色的工种,比如前期策划、导演、编剧、设计、制作等。
中国目前的多媒体,动画和游戏开发、设计与制作起步较晚,始终跟不上人们的需求。国家信息产业部已将游戏产品的技术开发列为“863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今后几年,游戏开发人员,将成为中国市场的抢手人才。
新加坡建筑设计 篇2
故本文主要从其装配式住宅发展历程入手, 侧重于对其政策规范以及政府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新加坡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经验加以说明分析, 得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经验借鉴。
一、装配式住宅发展历程研究
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 装配式工程技法仅仅使用在预制管涵、预制桥梁构件上, 时间推后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 (HDB) 开始逐渐将装配式建筑理念引入住宅工程, 并称之为建筑工业化。
在1981年~1983年的新加坡建筑工业化历程中, 3家外国承建商标得了HDB的5个重点工程。他们开始向新加坡引进预制技术, 在这些工程中, 采用预制工法的构件主要有框架梁、墙体、楼板、垃圾槽以及楼梯。
基于装配式建筑带来的标准化、高效率等优势, 这几项工程的交工时间由以前同类工程平均施工时长的18个月缩短为8个月至14个月。比起传统的现浇方案, 装配式施工的引进, 大大节约了建筑成本。
随着这5个工程项目的成功开展, 新加坡一些本地公司也开始逐渐尝试起了这种新兴建筑理念。一座座预制工厂顺应潮流而建。起初, 这些工厂主要承接一些大体量的简单预制构件项目, 但逐渐的, 在HDB的引导下, 他们开始学习和生产一些较为精细的构件, 诸如垃圾槽、楼梯、女儿墙等。
20世纪90年代初, 新加坡的装配式住宅已颇具规模, 全国12家预制企业, 年生产总额1.5亿新币, 占建筑业总额的5%。
现在, 87%的新加坡人住进了装配式政府组屋, 这表明3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基本实现了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居者有其屋”的住房计划。
二、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措施及其发展规划研究
新加坡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主要从鼓励生产应用以及提升装配式建筑住宅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入手。
(一) 建设局 (BCA) 推行建筑工业化, 提高建筑业生产力
1. 易建性设计评分 (Buildable Design Score)
由于新加坡的本国工人短缺, 外劳供应量不足, 使得新加坡建设局 (BCA) 早在2001年就提出并编制了易建性评分体系。该体系意在从工程建设的源头—设计阶段为切入点, 以减少建筑工地现场工人数量, 提高施工效率为目的, 以改进施工方式方法为引导方向而制定出的一套评分体系。BCA在2001年的第一版评分标准中, 将诸如非异性设计、清水隔间墙、预制结构设计、重复性高的轴线间距和楼层层高等作为设计师的得分点, 加以鼓励采用。
2013年, BCA对评分标准重新进行修订, 增加了对于不同用途的建筑设计的最低得分, 未达到易建性设计评分最低分要求的设计将不被BCA审核通过。
上图为易建性得分计算公式, 上图为部分得分点和得分依据。
2. 对于提高生产力所使用的工具或者施工方法采取奖励计划 (Mech-C and PIP)
易建性评分属于设计阶段的强制性规范, 而Mech-C和PIP计划的引入, 是建设局 (BCA) 为了鼓励施工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案采取的奖励政策。
在外劳日益紧缺的今天, 建设局 (BCA) 鼓励施工企业进行改革创新, 从施工方案到施工设备机械再到施工管理方面, 使得企业在施工过程中, 最大化地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 以达到工业化模式, 从而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其中, Mech-C计划倾向于对设备采购方面的奖励和补助, 比如企业购买并使用了剪刀式升降机或者悬臂式升降机, 代替了传统搭设脚手架的方式进行高空作业, 节约了大量的工时;再比如, 采用全自动的洗车设备, 代替传统的洗车工人对工地进出车辆进行清洗等。该计划可最高奖励企业20万新元。
PIP计划是建设局 (BCA) 另一项奖励政策, 对一切先进的施工模式、施工材料等进行奖励。诸如先进的系统模板的使用, 铝模板的使用, BIM系统的使用等均能申请并获得每项高达10万元新币的奖励。
(二) 现阶段建屋局 (HDB) 在新加坡组屋项目中推行建筑工业化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始于1960年, 当时, 新加坡刚刚从英殖民统治下脱离, 成立自治机构, 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政府财力有限, 民众住房条件比较差。李光耀当时提出的口号是, 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自此, 新加坡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并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 在最初的三年里, 建屋局总共规划并建成了21000个组屋单位。
20世纪70年代, 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请;80年代, 提高到2500新元, 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这基本上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组屋。这一政策实施以来, 新加坡政策在境内各地纷纷兴建组屋, 民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本国人口组屋入住率, 到90年代达到顶峰。
截止到2015年, 建屋局总共建设了约100万户的组屋单位, 80%的新加坡公民住在组屋中, 其中, 93%的居民拥有其房屋的产权, 7%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价租赁;另外15%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场上购买的高档商品房。
组屋通常为塔式或板式的多层及高层建筑, 早期建设的组屋多为6层~10层楼高, 新建组屋多为13层~17层高。新建组屋的装配率达到70%以上, 部分组屋装配率达到90%以上 (如达士岭组屋, 装配率达到94%) , 常见的组屋预制构件有预制混凝土梁柱、剪力墙、预应力叠合楼板、建筑外墙、楼梯、电梯墙、防空壕、空调板、垃圾槽、管道井、水箱等 (见下图) 。
从经济节能角度出发, 组屋外墙很少采用高档材料, 而多采用涂料粉刷, 一来节约了成本, 二来易于翻新。建屋发展局会定期对每个组屋建筑进行翻新, 如重新粉刷外立面和走廊、楼梯间等公共区间, 或是对旧式无电梯的组屋加装电梯等。
由于组屋设计标准化程度极高, 大大减轻了设计和建造时间。与此同时, 由于重复性高, 预制构件厂在生产过程中也降低了模板生产的成本。
据统计, 通过装配式建造的组屋, 与现浇技术相比, 现场建筑垃圾减少83%, 材料损耗减少60%, 建筑节能5%以上, 并且, 住宅的施工质量可控性更高, 误差精度精确到5毫米以内。如今, 新建组屋结构标准层施工的周期通常为10个工作日左右, 与传统现浇模式相比, 施工速度提升两倍之多。由于装配式建筑在新加坡的普及度之高, 本地施工企业均配备有专业的吊装团队, 能够进行熟练、快捷、精准的施工作业, 不仅大大节约了工期和成本, 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可控性。
三、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规范标准研究
由于新加坡的装配式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组屋建设, 故此类标准规范主要针对组屋等类型的建筑。
(一) 对组屋建筑及结构设计的规范制定 (包括预制构件模数, 建筑层高, 接头设计)
在HDB 2014版的装配式设计指南 (HDB precast pictorial) 中, 对于构件的户型设计、模数设计、尺寸设计、标准接头设计等都做出了规定。例如, 标准户型设计指南以及层高设计规定:HDB规定组屋层高需为首层3.6米、标准层2.8米。
此外, 该指南对预制构件的节点设计也做出了相应规定, 比如竖向构件接口处设计接缝宽度为16mm、水平构件接缝为20mm或15mm (见下图) 。
对于建筑细部的尺寸设计也一一进行了说明, 比如滴水线的尺寸以及位置 (见右图) :
(二) 对组屋施工企业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
每个工程预制构件的第一批生产和吊装须有建屋发展局官员见证和指导, 如存在问题, 可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改良。
(三) 建立对组屋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规范化管理
批准并要求选用合格的建材生产商, 对工程中所有材料进行定期检查, 规范材料检查间隔和要求。
四、建设局对本地建筑业的展望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一) 大力推广使用PPVC免抹灰预制集成建筑技术
(二) 根据市场要求, 继续使用并推广PBU预制卫生间技术
(三) 发展并鼓励BIM系统的使用
在各大院校开展了BIM系统的专业课程, 培养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的信息化、系统化管理的专业技能。
在新加坡住宅政策的推动下以及建设局 (BCA) 和建屋发展局 (HDB) 的共同努力下, 新加坡的住宅产业正在平稳有序地发展着, 其良好的居住条件, 给一代又一代国民创造了和谐美好的家园。
五、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例如, 新加坡的组屋多以楼栋为单位, 3栋~10栋楼组成小区, 而小区全部为开放式设计, 并无围墙和保安, 出入口处设置电子收费闸门供车辆进出, 行人则可在组屋底层和小区道路间穿行。由于组屋的底层全部为架空层, 一方面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受太阳直射的活动空间, 另一方面, 解决了通风、避雨、防潮等问题, 不仅方便了居民在楼群和小区之间步行, 也为老人和小孩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
(二) 模数化设计作为装配式设计基础
建筑产业化是建立在标准化之上的, 这就需要对住宅户型进行模数化设计, 这样有利于装配式预制构件的拆分、构件尺寸的选取和节点的设计。因地制宜, 规定建筑层高、墙厚、楼板厚度的模数, 有利于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 节约材料和生产耗时。
(三) 以节约生产力, 节约材料工期为创新及发展方向
在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老化, 劳动力价格日趋高涨的今天, 节约生产力必须引以重视。而节约材料和工期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当对有创新贡献的企业进行鼓励, 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 而企业也应当肩负提高工人技能, 提升生产效率的重任。
(四) 重视人才培养
五十载的新加坡设计之路 篇3
本次展览所呈现的经典、流行和重要作品,对设计业的发展影响深远。这批优秀设计作品取自环境设计、服装与配件、产品与工业设计,以及视觉传播等领域,不仅横跨五十载的岁月,而且是首次汇聚在一起进行展示,意义非凡。除了设计物件,本次展览也记录了真实事迹,反映出每个十年阶段的动向、趋势和价值观。
五十载是一段匆匆的时光,但正是这些分水岭的年头见证了设计业兴起成为创意的动力源,也是国家创新型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通过与设计师进行深入访谈和协作的策展过程,本次展览不单只是记载了新加坡设计业辉煌时期和奠定里程碑的时间轴,而且还是一个记录个人经历的合集,以及在瞬息万变的美学、经济和社会政治背景下所展现的一个国家的创意情感和态度的自画像。
1965~1975:建设国家
独立后的早期岁月,新加坡处于建设国家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创设工作着重于满足国内需求,如为人口提供住房、成立民事机构、建造公共建筑物,以及为新的工业化经济体打造基础设施。
这段时期的重点是市镇规划和建设方案,还有通过国徽和建筑等国家象征来促进国家认同感。为了给制造业类型经济提供高效的劳动队伍,遂设立职业专科学院来教导手工和工艺技能,如商业美术(今称为平面设计)、服装剪裁、木工和印刷。虽然在这些开垦的年代里尚无“设计界”可言,但却奠定了这个城市国家的基石,它有助于推动日益蓬勃的设计业,并转而得利于后者的支持。
1975-1985:经济腾飞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见证新加坡崛起成为强大的经济体。在国家经济成功的背后,本地设计业也开始成形。在这十年里,国外的跨国公司进驻本地,投资于设计研究和开发业务,这也预示着新加坡工业设计界的起航。
由于航空旅游日渐普及,新加坡大力发展旅游业并积极开发本身的休闲景观。配合国家发展,经济持续起飞,国人对崭新生活方式的相应需求也日益高涨,造就了艺术、文化和时尚界蓬勃发展,百花齐放。随着国家富足,私人住宅和商业市场也显著增长。
这段成长时期见证了本地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企业的迅速增长。这是个用于创新的时代,创意先行,不受局限,一切都充满可能性。
1985-1995:新科技
20世纪80年代末见证了新加坡的经济从1985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并注重向外发展,门户大开,与世界贸易和投资接轨。新加坡贸易发展局极力向企业推介设计作为有利工具,来开发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品牌。通过各种努力措施,普罗大众的设计意识已成功提升,设计也开始被公认为是一种专业行业。好几个设计协会也成立于这段时期,从而加强设计师的专业形象。
新加坡积极朝现代化发展,矢志达致世界顶级标准。家用电脑和手机的问世,揭开数码信息时代的帷幕。本地设计师也与时俱进,大胆采用新技术和新工作模式。这种前瞻意识和开放性,也可在建筑环境中窥见一斑。新加坡热烈欢迎外国建筑师和环球构想,以期在这个十年里把自身塑造成一座现代化城市。有鉴于公众对设计空间的鉴赏提升,本地的室内设计市场也在此阶段冒起。
1995~2005:走向国际
适逢世纪之交,干禧年的到来见证着新加坡设计师跃登国际舞台,名扬海外。这个行业全面蓬勃发展,其成功横跨所有领域:产品设计师纷纷建立本身的品牌,服装设计师到海外展出和外销作品,摄影师和视觉传播设计师亦受邀与国际品牌进行合作。
随着新加坡设计业取得国际认可的骄人成就,对本地设计的认同感和信心当然也要有所提升。新一代的本地建筑师开始重新诠释传统设计形式类型。新加坡设计理事会的成立,旨在发展设计业以协助提升国家的价值主张,并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生活品质作出贡献,这是新加坡创意行业格局的又一次转折点。
2005~2015: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新加坡设计界已兴旺发展,形成一种生气勃勃又百花齐放的创意文化。借助WEB2.0技术,设计师得以在流动性更大又无远弗届的创作环境里工作。这是关乎速度和连接点的时代,业界纷纷进行跨领域的协作。创业和自发项目有了新的突破,设计师不断实验创新,以求让事物都更好、更快,也更愉悦。
在繁荣的景象里,不忘“回首过去”。在全球趋势中,仿如工艺的回归;而在本地则是“追本溯源”。它不仅攸关怀旧,也是在展示一种积极再生的力量,满怀感恩之心去保存及维护往昔已完成的功绩。
新加坡建筑设计 篇4
新加坡建筑管理学院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属建设局设立的一所专业建筑管理学院。学院建立于1984年,近20年来为新加坡建筑企业培养了许多人才。学院的师资除包括专家学者外,也包括新加坡的政府官员。在校学生近4000人。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公顷,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学校具有条件优良的教学条件,基本设施齐备,图书馆,研究室,计算机教学室,大型讲堂,健身室,篮球场,学生休闲室等。
学院设有大专文凭科,单科专业文凭科,及多项继续进修及证书课程。由于学院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建设局属下专业管理学院,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在建设局领导下,得到建设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建设局通过管理学院,将其科研成果与建筑行业的参与者分享,提高建筑技术和管理来促进新加坡建筑行业的发展。新加坡建筑局推行的革新计划在整个亚太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
入学要求:
a)中国高中毕业(不一定要参加过高考/会考)或高三在读学生(完成5学期的高中课程,有高中5学期的成绩)
b)中专毕业生或大专毕业生
c)大专或本科在读学生
d)参加新加坡GCE “O”Level 考试的毕业生或参加IGCSE考试的毕业生。
申请材料:
1、留学申请表
2、高三在读生,出具在读证明复印件
、高一至高三上下学期的平时考试成绩证明复印件
4、高中毕业证复印件
5、大学在读证明复印件
6、护照型(白底彩色2寸)照片4张
参加入学考试
英语(笔试、口试)、数学:建筑工程、绿色建筑科技、战略设备管理
新加坡建筑设计 篇5
学校名称: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ManagementUniversity
所在位置:新加坡,
学校设置类型:
创建时间:
学历:
学校性质:公立
学生人数:7500人
院校地址:
学校中文网址:xinjiapo.liuxue86.com/school/9993
出国 留学网liuxue86.com为即将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留学新闻:《高考后如何选择留学新加坡》06月28日报道。
新加坡素有“世界花园城市”之称,优美的环境、健全的法制、稳定的社会,已是人所皆知。而其完善的教育体制、国际公认的学术地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必须谨慎选择O、A水准课程
目前申请新加坡公立院校的渠道一般为在中国直接参加校方的考核,另外一种就是去新加坡先读0、A水准的“预科班”。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学生用自己的会考或高考成绩参加校方直接的甄选考核。另一种是学生先去读私立学校“高复班”。这些学校的课程和公立院校毫无关系,必须和当地学生一起参加新加坡的“统考”才可以确定入学资格。
新加坡的公立院校申请的学生络绎不绝,也带动了当地培训业的商机,这几年私立“0、A水准”如雨后春笋,但良莠不齐。很多学校的学生被录取公立院校的比例低于10%,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
目前,新加坡的公立高等院校都将海外学生的招生重点放在学校在海外的直招直考上,并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此外,每年理工学院、大学的.在海外直招考试都早于新加坡当地的0、A水准,录取结果也比较早出,据非官方统计,8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这个渠道而被成功录取的。
二本成绩可申请政府助学金
新加坡共有5所理工学院,虽然是3年制的大专但也是最广泛的综合性学院。其教育特点是将专业课程与海外或本地工商业实习以及研究与发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课程多元化。理工学院分设商务、设计、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科技等不同的多种学系。因为有3年专业课的学习经验,理工毕业生深受世界各地大学的青睐,其中不乏“哈佛”这样的名校。很多学生把理工学院文凭看作是就读名牌大学的“通行证”。
自统计至今,理工学院的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新加坡政府对于被录取的学生都发放70%的学费助学金。中国学生仅需支付4万元人民币一年。
新加坡建筑设计 篇6
新加坡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优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近年来新加坡也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合理的留学费用吸引了大批的`留学生前往新加坡留学。 新加坡留学费用相对于欧美等国家低廉得多,近年来,新加坡公立大学学费上涨趋势明显,新加坡私立大学学费相比之下更加合理,私立院校也更加受欢迎。新加坡公立大学经过几次学费调整之后,其留学费用已经超过了部分私立院校,一些优秀的私立大学如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新加坡楷博高等教育学院,学费始终如一,而且还有下调倾势,凭借自身优质、浓缩、快捷、实用的课程吸引学子。
和去年相比,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公民新生学费增幅介于1%至8%,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学费一律增加约2%。这四所大学的永久居民和外籍新生学费涨幅介于7%至17%。这是国大、南大和新大自冻结学费后,连续第四年调高收费。新科大去年录取首批学生,因此这是该校首次调整学费。
新加坡建筑设计 篇7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目标,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系统、精致、和谐的城市无障碍环境[1]。为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新加坡政府建立了连续性强、标示性突出的无障碍服务系统,各种交通方式的转乘均做到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的顺利通达。
2 认识新加坡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计系统
2.1 交通枢纽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为地铁、轻轨、公交车。公共交通方式承担了60%的日常出行量,这源于住宅、商业、办公的安全、连续的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且各个交通的衔接处,均设置醒目的标识,特殊情况时设置指示牌提醒民众缓行。
2.2 休憩设施
在商场、地铁站、公交站等地点无论是正在路上还是停下脚步,都可以感受到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周全的考虑,细致的处理。无障碍座椅、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出入口等设置,在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外出中,起到人性化的关怀。
2.3 坡道
新加坡无障碍坡道的设置,在场地的设计上均满足实际需求,且实用性强,标示性强,是以一种“本质”就应该存在的方式,融入到整体的项目设计中。如乌节路上的公交车站(图1),商场等出入口的无障碍坡道。
2.4 盲道的设置
新加坡的盲道的设置在于合理性和适用性,体现盲道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精髓[2]。如轨道交通站台上,一般只从无障碍垂直电梯口铺设到无障碍专用车厢,减少非残障人士的行走障碍。而我国盲道铺设是习惯性铺设,没有真正理解盲道的意义[3]。新加坡盲道的适用性,将给我国设计者带来很大的启发。
3 认识新加坡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的细则
3.1 人行道的安全防护
人行道是连续性的,除盲道只铺设在交叉口、道路沿线车行出入口设置盲道警示砖外,防撞柱的设置,在新加坡的道路路口及交叉口处极为明显,从防撞柱的高度数量、规格、材质使用上,均能安全有效地保障行人安全。
3.2 人行道的信号灯
信号灯,在新加坡的人行道的设置分成两种:第一种是非交叉路口的无信号灯或者是道路交叉口的左转设置斑马线及黄色警示灯。第二种是在道路交叉口行人直行过街处,画双虚线,行人过街时按下按钮(图2),否则信号灯一直为红色,不能过街,在行人灯绿时,所有车辆必须让人,安全避免冲突[4]。
3.3 公交车的无障碍连接板
在公交车站除了注意防滑设有轮椅的停靠区,残障人士在此处可以通过公交车上的连接板独立上下车,真正做到全程全城无障碍。因政府及全社会的一致推广下,希望在我国也能实现这样的公交无障碍上下车。老人轮椅、婴儿车可以从小区的绿地,推到更远的公园。
4 结合考察项目,学习新加坡无障碍设计
4.1 住宅类
案例:新加坡最高组屋(Pinnacle@Duxton)达士岭组屋(2010年世界建筑节庆大奖及2010年新总统设计奖)。
该建筑超过50层楼高的公共房屋,由7座住宅大楼共1848个单元。在实地的项目考察中,主入口的无障碍设计坡道,结合整体的建筑外墙及中庭景观设计,将坡道沿着城市界面一侧,进行了统一设计,坡道本身就像一个“绿坡”,形成了自然而然的风景。
4.2 教育类
案例:SOTA新加坡艺术学院(WOHA)。
该院校是新加坡一所学术地位界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艺术专科学校。校园主入口大台阶面向广场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场所。在大台阶一侧组合式的景墙,如屏风装饰着大台阶(图3)。过往时,尽是无障碍设计的坡道,如此艺术化的匠心所在,让笔者对该城市的“一流”的无障碍设计用心之处由衷佩服。
4.3 公共景观类
案例:亨德申波浪桥(新加坡LOOK+CPG)(2009年荣获新加坡“总统设计奖”)。
亨德申波浪桥也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波浪桥全长274m,最高点离开路面36m,约等于12层楼高的组屋。桥身犹如后浪推前浪,有4个波峰和3个波谷,8m宽的桥身就在波峰浪谷之间穿过。桥身从花柏山向直落布兰雅山攀升,两端落差20 m。该桥采取无障碍设计,没有梯级,设有扶手,桥面防滑,方便老人及坐轮椅者。“天鉴变通途”的壮阔,穿越在树林的顶端,用人类的智慧和胆识展现在工程项目中,因为该桥全程的无障碍设计,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人造的“波澜壮阔”。这是一种人性化、人人平等的理念至始至终贯穿在这个城市的建设项目中。
4.4 公共建筑类
案例:滨海堤坝(全球环境工程卓越奖)。
滨海堤坝的建设主要目的为供水、防洪两项。堤坝由三部分组成“大坝、蓄水池、泵房构筑物。其中泵房构筑物为覆土建筑风格,180°环回绿色旋涡状。有4个足球场大小。循序而上,到达屋顶,依旧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建设成为一个“畅通的绿色通道”的典范案例。新加坡在无障碍设计的建造、监管、维护体系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新加坡居住、生活、出行的无障碍环境的成功关键在于设计与管理的高度结合,而设计环节中,又体现出规划师、建筑师、园艺设计师的密切协作,因此无论建筑形象还是空间创意,直至种植设计都极具匠心。
5 新加坡无障碍设计的意义
国内的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及意义,常常在实际的实施,并未提到重要的高度上。如建筑的前厅入户按国家的建筑规范要求进行,并在验收中,作为强制性规范能够落实到位。而其他高差处的处理,无做到面面到位。希望在实际的项目落成后,人在实际参与活动中,处处都能体现无障碍设计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设计者与管理者能始终贯彻“人性化”的标准。不以眼下的设计繁复或者造价等因素来回避了实质使用者的内在需求。
通过新加坡相关的设计案例,可以清晰地了解无障碍不仅是一个交通体系,一样能够通过设计成为一道无障碍的“爱”的风景,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意义所在。
6 结语
国内无障碍设计的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仍有不足的地方。通过对新加坡无障碍设计、建造、监管、维护体系的考察、学习、分析之后,更加深刻了解城市无障碍设计的意义。交通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城市发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便利出行、安全通行,体现城市大家庭的关爱,是城市与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无障碍设计的细致入微、用心关爱,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建造者、城市规划师为居民献上的一份“礼物”,一份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完善的“助力器”。改善出行、改善生活。
新加坡重建局原局长兼总规划师刘太格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大家讲坛”时建议:城市规划师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尊重地形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用心去建造最宜居的城市。
摘要:指出了随着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各种人群工作生活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一些交通方式、居住环境给有障碍的人群及看护人员带来了不便,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不仅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也不利于身心健康。而在我国的各项建设项目中,还无法有效落实国家的《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的规范要求。对新加坡城市的无障碍设计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更加深刻理解无障碍设计的意义及可实施性。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公共交通,弱势群体,坡道,人性化,新加坡
参考文献
[1]张晓,李朝阳,陈启宁.新加坡城市交通无障碍设计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2(8).
[2]缑存歌.城市盲道设计现状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性建议[J].美与时代·城市,2015(9).
新加坡建筑设计 篇8
新加坡只是东南亚小国,但该国5月7日举行的大选却为世人瞩目。选举结果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PAP)赢得87个议席中的81个,得以继续组阁执政,但得票率只有60.14%,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反对党工人党历史性地赢得了六个席位,成为第一反对大党。尽管PAP在议会中仍占绝对优势,但这次大选在新加坡政治发展进程中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成为新加坡政治的分水岭。
大选的特点
这次大选共设12个单选区(产生单个议席)和15个集选区(各产生4~6个议席),总议席为87个,有选举权的公民为2349091人。5月7日早8点至晚8点为投票时间,投票结束之后即开始计票,并逐个公布当选议员,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三点。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笔者也伴随新加坡人度过了半个不眠之夜。根据笔者的观察,新加坡的此次大选具有四个鲜明特点。
大选竞争空前激烈
本次大选是新加坡1965年8月9日独立以来竞争最激烈的。在2006年的大选中,反对党只参加了九个单选区和七个集选区的选举。也就是说,在那次总共84个议席中,有37个议席PAP候选人是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自动获得的。但本次大选中,除李光耀资政领衔参选的丹戎巴葛集选区外,反对党在其余的12个单选区和14个集选区均向PAP发起了全面挑战。除工人党创纪录地获得六个议席之外,反对党还在五个单选区、六个集选区的得票率超过了40%。
在4月28日至5月5日的竞选期间,各党共组织了66场群众集会。与以往不同的是,选民参加群众大会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尤其是参加工人党等反对党组织的集会人数更多,多时达到数万人,现场气氛也更加热烈。笔者与同事曾去观摩过工人党的群众集会,一位长期研究台湾民进党的同事感慨地说,这次新加坡大选的气氛和台湾有几分相似,并且指出各党最大限度地参与各选区的竞争就是借鉴了台湾民进党的经验。
君子之间的理性竞争
尽管选战空前激烈,但是新加坡本次大选总体上仍是在充满理性的氛围中举行的,没有出现明显的民粹主义和泛政治化倾向,没有看到强势打压、造假抹黑或大打悲情牌等不良现象。各党派在竞选期间没有进行人身攻击,也没有像台湾那样,候选人利用族群、宗教等敏感问题来吸引选票。反对党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针对选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竞选活动都能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所有的群众集会都是准时结束。电视和报纸基本上给予了各政党和候选人大致相同的宣传时间,比较中立,没有明显的偏向。5月7日晚上9:30之后电视台直播开票结果,也是英文、中文和泰米尔语同时进行。大选结果揭晓之后,落选者能够优雅地向获胜者表示祝贺,要求其支持者尊重大选结果。更多的新加坡有识之士则呼吁各政党弥合分歧,不要使国会沦为政党和政客个人表现的舞台,不要撕裂族群,不希望看到因为民主竞争而使政府的执政能力下降。在笔者看来,每个候选人选前要交纳16000新元的保证金并且规定得票率低于12.5%就要全部没收也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不会有很多的不良政客破坏政治生态。
选民的政治态度出现明显的分化
在这次大选中,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出生的年轻一代选民的选举倾向与老一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6年大选时,新加坡40岁以下(即独立后出生)的选民约87万,占216万选民的40.3%。到本次大选,21岁(21岁才有选举权)到44岁之间的选民为111多万人,占总选民数的46%。老一代选民亲眼见证了在李光耀和PAP的领导下新加坡如何从落后状态发展发达的历程,对执政党有比较深的感情,对今天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是年轻一代的选民对政府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更多强调的是PAP在执政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与土生新加坡人越来越对政府不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来移民总体上支持执政党,这些人之所以选择移民新加坡,本身就是对新加坡现有体制的一种认可。根据新加坡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在2006~2010年期间,共有约9万人申请成为新加坡公民。不过当局没有公布获得选举权的新移民的数量。
网络等新媒体在大选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加坡是世界上互联网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加坡公民尤其是年轻选民酷爱通过博客、微博、脸谱(facebook)和音讯播客(podcast)等新媒体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看法,并和网友进行广泛的交流。大选期间,新加坡网络上形成了一股反PAP的声浪,尽管新媒体对大选所造成的影响还无法准确换算为选票数量,但它确实已成为影响新加坡政治发展的不可扭转的趋势。
PAP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一般人看来,新加坡政府和执政党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PAP吸引了新加坡绝大多数的顶尖人才,在PAP的带领下,缺少资源、领土狭小的新加坡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时实现了“小国办大外交”,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几十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保持了高效、廉洁和能干的作风,近年来又较快地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形势向好。但是PAP在这次大选中的支持率却跌到了历史最低点。除了所谓长期执政引发的“审美”疲劳之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PAP受到了如此严重的挑战,引人深思。
精英政治的缺陷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一直实行精英治国。PAP执政时决策的正确性以及管理国家的丰富经验不容置疑,而且很多时候民众的要求并非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一个优秀的执政党确实要有勇气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重,而不是一味采取迎合选民的短期行为。这也正是新加坡能取得今天成就的基本保证。但是长期的执政以及在大选中鲜有挑战,也使得许多PAP成员产生了懈怠心理。在面对民众的质疑时,PAP在很多时候表现得高高在上,既不愿意深入基层聆听草根的意见,也不愿意向民众耐心地解释政府政策制定的原因和过程。所以,有的新加坡选民认为,“这个政府已经忘记了聆听”。
民生问题日渐突出
新加坡媒体和观察家普遍认为,对民情体恤不够和民生问题解决不力是PAP在这次大选中总得票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大选期间设立了一项关于最受关注的大选议题的问卷调查。共有120377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中最受关注的话题是生活费上涨(22.02%),以下依次是外来移民(21.89%)、公共交通(21.85%)、经济成长(20.50%)、教育(7.71%)和房价(5.23%)。这表明在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民生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新加坡的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和房价急剧上升,地铁和公交车变得拥挤,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就业岗位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依笔者的观察,新加坡的制度设计是鼓励所有的人都勤奋工作,不养懒人,在新加坡经常可以看到70多岁的人开出租车,还有80多岁的老人在大排档服务。但实际上,随着新加坡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国家财力的积累,政府在增加中下层民众的收入和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选战方法失策
在这次大选中,PAP还是采用以政绩为基础,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参加大选,而在发动民众方面却没有什么新招数。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维持住固定的支持者,但是吸引不了求新求变的年轻选民。所以,竞选期间反对党的群众集会是人山人海,而PAP的群众集会最多时也只有几千人,有的还是因为有PAP租来的大巴才来的,而参加反对党集会的民众却是自发的。另外,PAP领导人的某些不当言论也成为了反对党攻击的把柄,尤其是PAP高层的不同声音首次暴露出了PAP的内部矛盾。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往貌合神离的反对党这次在选前就主动开会商讨选举合作事宜,努力避免恶性竞争和自相残杀。
新加坡政治生态的变化
虽然这次大选并没有改变新加坡的政治格局,但是由于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其对新加坡未来的政治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把这次大选定义为“新加坡政治的分水岭”并不为过。
独立后出生的选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政治选择的势头将不会逆转
到下一届大选的时候,独立后出生的选民将超过50%,这些与老一代有明显差异的选民将决定新加坡政治的走向。年轻一代选民对民主、自由有更强烈的追求,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被政府安排。尤其是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就业等大选议题直接涉及青年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今后将更加重视通过选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往会有不少选民担心支持反对党会遭到PAP的报复,但就目前的社会舆论态势而言,如果PAP对反对党议员当选的选区实行报复,下次大选可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这是滥用公权力的表现,与民主的要求格格不入。此外,一般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也在提高。以往大选的时候,多数集选区只有PAP候选人,很多选民几十年都无缘投票,这次除李光耀资政参选的丹戎巴葛选区之外,其他选区都有反对党向PAP挑战,而且不少人为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PAP“不可战胜”和“永远正确”的神话被打破
在反对党看来,PAP已不再是不可战胜的,即使是在集选区也是如此。曾几何时,反对党认为集选区制度只对PAP有利,反对党要在集选区战胜PAP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反对党很少挑战集选区。但是本次大选反对党一改以往的竞选策略,全面出击,并且实现了突破。在一般新加坡民众看来,过去PAP就是正确的代表,不会犯错,也不会道歉。但是李显龙总理在投票前的道歉以及诸多政府部长坦承还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好,破除了部分民众对PAP的膜拜。此外,杨荣文等多位部长在阿裕尼集选区的失败,可能会使一些原本有志从政的专业人士在面对PAP的召唤时犹豫,甚至打退堂鼓。
李光耀和吴作栋时代的结束
新加坡公民都承认李光耀对于新加坡的立国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但也认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一直沿用过去的方式治理国家。李光耀执政时,可以用家长制的方式来管理,但是现在“孩子们”已经长大和成熟,家长就应该多听听年轻人的意见。以往大选时,只要李光耀和吴作栋发话,PAP的选情就会看涨,但是这次李光耀和吴作栋两位资政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反而影响了PAP的选战。
不过,李光耀和吴作栋两位资政在选举结束后双双宣布不再担任资政,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为建立政治退出制度树立了榜样。李显龙总理也表示,由于时代不同了,他的治国方式会与李光耀资政的强硬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一切都标志着李光耀时代的结束。
新加坡游记 篇9
一下飞机,放眼望去,地上竟没有一种纸屑,墙壁上是装饰的爬山虎,点缀得好看极了。虽然天黑了,但新加坡的夜市更加美丽。整个城市灯火辉煌。新加坡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高165米,比南昌的摩天轮还要高出30米。摩天轮上挂着彩灯,由灯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中文“春”字,并且每个吊篮都发出蓝、红的光,在徐徐转动着。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新加坡植物园。这个植物园也相当大,包含了1多种植物,其中最好看的要属新加坡的国花——胡姬花了。这种花是由各种花杂交而成的,拥有各种颜色,有的外面是嫩红,里面是雪白;有的外面是深蓝,里面却是翠绿……,这些花组成了一个万花丛,把行人都包围在其中,让人留连忘返。
最令人兴奋的、大饱眼福的就是圣淘沙海之颂音乐喷泉了。我们吃过了饭,等到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音乐喷泉开始了。用激光灯讲完了一个女孩在大海中脱险的故事后,音乐开始播放,喷泉也开始喷了。先是一束水柱,随着音乐的播放,水柱越喷越多,高低不同,此起彼伏,有蓝色的、红色的、金黄色的,时不时还从沙滩上喷出一团团金黄又带有火红的火焰,顿时热浪袭来,但又马上被清凉的水雾消散了。最后一下的喷发是最好看的:烟花与水柱交织着同时喷了出来,整个场面是前所未有的,各种颜色融为一体,让人心旷神怡。
新加坡游记 篇10
出发前,我和妈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学习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办理护照、兑换新币、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等。到出发的那一天,我第一次拉着旅行包进行远行,心里既激动又忐忑。经过漫长的大巴和飞行,终于到达了新加坡樟宜机场。
六天行程很快过去了,我们游览了精彩的环球游乐园、雄伟的清真寺和景色优美的热带森林公园。参观了亚洲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当地军校。
通过这几天的见闻,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的见识。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触也很多。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美丽的花园城市和较高的文明程度令我印象深刻,经济、教育的发达也令我惊讶。
体验新加坡 篇11
其实,新加坡的课堂一直以来都使用双语进行教学,只是近几年来新加坡政府更加注意提高国人的汉语水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新加坡每年都要选拔一批从初中到大学的中国学生,完全由新方资助在那里完成自己学业的原因之一吧!
2002年10月,刚刚年满15岁的乔媛就有幸被选中来到新加坡学习。
第一次远离祖国和亲人,我不但思乡情切,也思念亲切的汉语。我那些没有机会去国外留学的中国同学都开玩笑似的告诉我:千万别忘了汉语怎么说,汉字怎么写。
现在三年过去了,我不但没有忘记汉语,英语也大大超过了大多数中国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当我回头看看这既漫长又短暂的路程,才发现新加坡在语言教学方面确实独具特色,实在值得国内的教育界学习借鉴。
大多数新加坡人都逃脱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新加坡是个亚洲国家,但是新加坡毕竟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国家,使英语成为其官方语言。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也是英语,第二语言才是汉语。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表示说,华人的特征之一就是会讲华文。但是他们的华语(注:新加坡称汉语为华语)说的不如中国人标准,变了味儿的新加坡式英文(Singlish)又比不上英国人纯正,这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笑料。对此新加坡政府并不悲观,李显龙总理在前不久还给新加坡人打气:“在新加坡我们华语和英语都学,具有综合优势。如果说中国人的华语能拿100分,而英语却是0分;英国人的英语100分,华语拿0分;新加坡人的英语拿75分,华语拿75分。虽然我们两个都不能拿满分,但我们总分有150分,比他们都高。”当我们只有冷静下来,仔细回味这一番话时,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道理:新加坡虽然国土面积小,但这并不妨碍新加坡对中西文化的兼收并蓄,也不会阻止新加坡特有文化的形成。
在介绍新加坡的语言教学之前,让我们先揭开几个有关新加坡语言教学的谜团:第一,新加坡的学校可以大致划分为英校和华校,虽然这种划分并不是教育部官方的说法,但已是大家普遍默认的事实。
例如,乔媛两年前所就读的中学——圣公会中学就是一所华校,而现在所在的莱佛士初级学院就是相当有名的英校。其实不论是英校还是华校,新加坡的学校对于两种语言的重视程度都是相当的,不同的是学生的整体语言环境。(注:初中与高中的语言教学侧重点有所区别。因为从中学升到初院的“O Level”考试中,英文、华文成绩都很重要;但升入大学的“A Level”考试中,华文就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了)。
在初中时,我(乔媛)班上大部分同学的华文水平都很高,因此大家都可以流利自如地使用华语进行交流,就连校长和老师在训话时也多用华语。
在日常的英文课上,我们的英文老师甚至不得不禁止大家说华文,她的口头禅就是:“No Chinese in my class!”(不准在我的课上讲华文)真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英校,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大家日常交流多以英文为主,许多印度、马来籍的学生甚至对华文一窍不通。
总而言之,学生的语言水平并非一致,这对语言教学是一大挑战。
第二,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指的是英文与华文同时教,并采用华文教华文,用英文教英文的策略。其实,大多数华文老师都来自中国,他们的英文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用华文授课是再恰当不过了;而英文老师大多都不会讲华语,因此英文课也只能用英文教了。这样一来,学生反倒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纯正语言了。
乔媛记得两三年前,在她刚来新加坡不久,新加坡就掀起了一场“是否应该用英文教华文”的辩论。
这种授课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华文基础差的学生迅速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并且能帮助他们记忆大量的成语词汇。
然而其弊端就是:在教学中,华语本来的深厚含义无法被很好地理解。因为两种语言毕竟有隔阂,英语永远不能把华语本来的意思表达得恰到好处。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华语完全是为了一时的考试过关而已,并不能增强他们对博大精深的华语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华语水平。
所以,辩来辩去,大众还是觉得这种用外语教学的方法弊大于利不太可行。
而在中国国内,因为学生整体的英文水平有限,除了个别学校推行用英语教英语课之外,大多数英语老师还是用中文教授英语;还有极少数的学校尝试用英语教非语言学科,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谓之“双语教学”。
那么,新加坡在语言教学方面到底有何秘诀呢?
先让我们把视野聚集到圣公会中学的英文课堂里:
教室里稀疏地坐着大概20多个学生,他们神情轻松,桌子上没有摆英文课本。铃声过后,老师左手抱着一个写着“Scrabble'”(一种拼宇游戏)的大盒子,右手拎着笔记本电脑,急急忙忙地冲进教室。学生们一般会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散布在教室的不同角落,开始玩拼字游戏。老师也会很随意地在桌子上一坐,滔滔不绝地讲昨天所发生的趣闻。游戏过后,取胜者会从老师那里得到几块糖的奖励,然后和全班分享。接着,同学们一边吃着糖一边听老师讲课,对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以随时举手发问,老师很乐意解答。此外,老师还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口语能力,经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表演等。
新加坡老师崇尚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从来不会依照课本循规蹈矩地讲课,他们在课堂上做得最多的,就是想尽办法使大家思维活跃。即便是考试来临,老师也不会给学生们留成山的作业。
一开始,我(乔嫒)很不习惯这种授课方法,认为新加坡的英文老师从来不用备课,不如中国的老师认真负责。后来我发现:这里的老师对于每堂课都会有一个大概的构架,具体怎样开展就要看学生们的积极性了。久而久之,我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习惯了这种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我所在的圣公会中学曾经开展过“speak standard English week”(讲标准英语周)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全校都禁止讲“Singlish"。一旦有同学被逮到说“Singlish”,老师就会在他身上贴一个“小哭脸”图,以示他触犯了规则,只有当他抓到了另外的同学,才能洗清他说“Singlish”的“罪责”。在这个星期内,老师没有任何教学任务,大家只是在课堂上玩许多有关英文词汇的游戏。例如,“拍卖行”这个游戏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同学们大胆地在班上讲英语,并且练习“描述”和“推销”的方法。班上的每位同学都要准备一样东西,但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然后大家轮流到讲台上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描述,让别的同学竞相出价,最后用纸做的“钱币”买下。我记得自己当时把一袋从中国带来的牛肉干用报纸包好,并对大家说:“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food,you are not able to study well without eating it since it can provide you energy and nutrition。Moreover,it is very precious,it comes from China!So buy it now!(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没有它你就没有能量学习、运动。而且这还是从中国带来的,非常独特,大家快买吧!)听了我的一番描述,大家都非常兴奋,竞相出高价要买下我的东西。经过一番激烈地拍卖,我以高价卖出了我的东西。后来,当老师和同学发现那只不过是一包牛肉干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老师说:“You are too exaggerated,but good description and sellings Kills”(你讲得也太夸张了,但是说得很好!)后来我们组赢得了最多的成交额,成了班上的冠军。
不过,有一点不可否认:许多新加坡同学在家里也说英语,因为他们的父母英语都很棒。如果说他们的日积月累足以让他们应付英文考试的话,那么他们的华文水平可就不敢恭维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赶上来。
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方法与英文相似。
在华文课上,老师会尽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并把授课内容安排得生动有趣。有时同学们可以听相声、看电影;有时老师会给大家唱汉语歌。由于学生们的华文基础不够扎实,华文老师会在教授全国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强词汇、写作等内容的教学。
除此之外,学校还常常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活动。学校华文部的老师们普遍认为,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生提高华文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圣公会中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赛。
阅读报告比赛:要求同学们在假期里阅读两至三本规定的书,开学后参加全校统一的阅读报告比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内容完全出自书中。
即兴演讲比赛:以年级为单位,每班只能选一名学生参加,每名选手在抽到题目后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要在礼堂的讲台上大声演讲。
另外还有辩论赛、作文比赛,等等。
总而言之,圣公会中学的语言教学活动就是新加坡语言教学的一个缩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语言教学的特色。
与新加坡的课堂相比,中国国内的语言教学要沉重许多。中国的课程以“容量大,内容深”而著称:一间不太大的教室里有时有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起,而且个个坐得板儿直,老师在前面讲得不亦乐乎。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听得头昏脑涨,而且抄笔记抄得手腕酸痛。这样下来,许多学生都对语言课尤其是英语,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先不要说他们学得好不好,单单从心理这一关来看,中国的语言教学与新加坡相比就略逊一筹。
除此之外,老师所讲的内容也大体局限于课本知识,因为对于一个有近百人的拥挤环境来说,任何讨论、表演等课堂活动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还记得在国内上初中时,英文老师要求我们背诵每一篇课文。上课的前几分钟,老师会抽查同学,以考查大家背诵的熟练程度。然后就是大量的语法袭过来,让我们抄得不亦乐乎。不能否认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毕竟这只是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很少有人能有机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而语文的负担也并不轻松,古文、古诗、成语等真是把我们折磨得不轻。
如果拿中新两国的“双语教学”做比较,我们就不能忽略两国的人文环境差异。首先,新加坡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华语。虽然华语是第二语言,但它的影响力毫不逊于英语。在新加坡,主要报纸都有英语和华语两种版本,电视有中英文两种语言的频道,甚至华语广播电台比英文的更受欢迎。而在中国,除了一些沿海的发达城市,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咿咿呀呀地念ABC,除了课堂上接触的一点点英语外,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更深入地掌握英语。一出校门,英文早就被抛在脑后,忘得—干二净了。这是孩子的错吗?他们学的一点点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在校园里,明明用汉语就能交流,如果冷不丁儿地冒出来一句洋文,别人还觉着你是假洋鬼子呢!要学好一门语言,单纯靠教室里或课本上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去再多的课外辅导班、强化班也是无济于事的。它只能提高一时的考试成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就像你新学了一句“How do you do?”,如果没有机会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它才合适。
其次,两国人口相差甚远。在新加坡开展“双语教学”要比在中国可行得多。因为这种差异,考试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新加坡,无论英文、华文都有口试,而在中国,一支笔再加上一张薄薄的试卷,就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在中国几十万的考生中挑选“精英”,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除了“笔试”两个字之外似乎别无选择。可这些经过一轮又一轮“大浪淘沙”后胜出的“强者”,真是中国所需要的“精英”吗?
要变革中国的语言教学,重中之重是要转变全民的思想观念。在新加坡,政府十分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七十多岁的纳丹总统就专门聘请了老师补习华文。每年,新加坡都要颁发“终身学习奖”给那些求知心永远不老的老年人。据了解,“讲华语运动”在新加坡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24年,即使在今年,新加坡仍然到处盛行着“讲华语COOL”的口号。李显龙总理语重心长地说:
如果我们只使用英语,我们将逐渐流失(我们所尊崇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遗产。社会本质将退化,最终国民会失去信心。我们会觉得自己像二等公民,永远都在模仿他人。
李显龙总理还用中文进行了演讲,用实际行动和新加坡人一道,共同掀起了狮城学习华文的热潮。的确,新加坡的“华文学习”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而正确的抉择对这个城市国家的生存与未来无疑十分重要。在新加坡,大批有识之士已经站了出来,为华文热潮的兴起摇旗呐喊。如果中国也能向新加坡学习,整个社会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英文的氛围,还有什么“没有学习环境”可言呢?无论老少,都可以从零开始,慢慢地揭开英语的神秘面纱。或许这样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但至少可以发扬这种精神,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且这对那些“看见英语就发愁”的孩子们也多少是个鼓励。
其次,虽然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颇深,但学校这个担负着育人使命的地方,在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新加坡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不仅在娱乐中就轻松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一种灵活的思考方式。如果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能在中国大面积地推广,想必那些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也会睁开眼睛,认真听课了吧!比如说,在中国的英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和学生们做一些游戏,看看电影,唱唱歌,然后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等。
最后,国内的学校也应该逐渐转移英语教学的重点。目前国内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法知识,轻视学生的口语训练,以至于大批的学生都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改变“哑巴英语”势在必行!中国的英语老师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中的“说”这一环节放在首位。只有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自如交流,他们才会逐步获得英语语感,从而有助于其他三个方面的学习。再说,学会一门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日常应用。照现在国内学生的口语水平,是很难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就算他们有再好的语法基础,会再多的句式和时态,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用处。新加坡的大多数人虽然华语写作能力不佳,华语口语也称不上完美,但他们却具备与华人进行交流的水平。当然英语教学的使命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会说,还要说得标准,说得流利,而且听力、写作、阅读等方面也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