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精选9篇)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 篇1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分为大学、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初级学院 (高中) 、中学 (初中) 、小学等6个层次。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属于职业教育中的两个层次, 公立工艺教育学院10所, 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 学制2年, 培养技能型人才;公立理工学院5所, 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学制3年,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目前新加坡中学毕业生中, 25%学习成绩最好的精英进入初级学院学习, 基本上可以直接升入新加坡国内或国外大学;40%学习成绩较好的进入理工学院学习;25%学习成绩较差的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学习;另有部分人 (约5%) 直接参加培训后进入工作阶段。工艺教育学院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理工学院二年级就读, 理工学院的学生60%~70%升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或到国外大学就读本科或研究生。
新加坡职业教育仅仅通过10~20多年时间的发展, 就已跻身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行列,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鉴于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超前规划和设计, 而且实践证明非常成功, 因此今天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可能就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未来。
一、如果有资金, 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应如何建设
我们现在的学生是Y世代 (1981~2000年间出生) , 这一代的学生与婴儿潮 (1946~1965年间出生) 和X世代 (1965~1981年间出生) 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从学习的特点来说, Y世代属于互联网世代, 均拥有手机, 大部分拥有电脑、MP3, 无时无刻处于连线中, 有属于他们专用的语言, 只能适应快速浏览文字信息。
面对Y世代学生的特点, 我们传统的学校建设理念和对学生的要求正在受到挑战, 各个学校都在探索解决对策, 新加坡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
1.建设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相结合的智慧型校园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学校均建有先进的校内互联网系统, 固定网络到所有的办公室、教室、实训场所, 实行全部校内设施门禁管理。整个校园内建有无线移动网络, 便于学生使用笔记本、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
教职员和学生都拥有一张智慧卡, 凭此卡可以进入办公室及工作区、课室、电脑实验室、教职员中心、体育健身场所、停车场以及通过图书馆自助机器或柜台借书。智慧卡的应用使教职员及学生能充分地使用校园内各系统和设施, 促进了校园内的电子通讯、电子资料查询与学习和多媒体与电子会议的有效应用。
遍布全校园的监控系统, 可以监控所有的教室、电梯等公共区域。通过建筑物管理系统控制室内空调、灯光及其他器材设备, 能够了解每个房间的温度, 预约开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网上设施预订和办公文书自动输送服务, 迅速地将文件、书信、资料传递到学院内各行政部门。
所有的电子学习资料、课件全部挂在网上, 除了供学生自主学习外, 也为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使用。教师可以任意下载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料、成果, 并在网上相互进行讨论。工程项目知识库也挂在网上, 供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进行项目实习时参考。课程管理系统 (CMS) , 能够完成电子学习内容的输送和报告, 并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SIMS) 相连, 督查学生学习情况。
2.改变图书馆建设理念
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的图书馆都是学校内最大的学习、休闲、上网、娱乐、活动等聚集中心和场所, 他们的理念是学习是多样化的, 不只是只有看书学习一种模式, 长时间看书苦读可能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习惯, 倡导愉快学习、休闲学习, 图书馆的设施中有60%不是我们习惯的藏书、借阅、阅览设施, 大多是上网、休闲、团队活动场所和设施, 进入图书馆, 空间非常大, 活动的场地多, 学生很多, 有很多电源和上网口方便学生上网学习, 有很舒适的场所提供给学生听音乐看电影, 有很多地毯空间或房间供学生聚会, 借阅手续自动化。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的藏书量均不大, 在10万册左右, 馆藏品种比较多, 尤其是电子读物丰富、正版。
3.借鉴教室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理念
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室和教学实验实训设施标准都很高, 条件非常好, 但相互间的建设风格不尽相同, 各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室和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风格与这所学校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和特色是一致的, 绝对是支持某一种教学模式实施的适宜场所。由于经费充足, 各种教学设施始终保持完备性和先进性, 一些淘汰较快的设备 (如计算机) 3年可以更新一次。
在新加坡, 学生不住校, 没有固定班级教室的概念, 类似我们上课形式的理论课教学大多是在讲堂进行, 相当于中国的阶梯教室或报告厅, 规模在50~240人之间, 配备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没有黑板, 也就没有传统的粉笔板书, 发给学生PPT的纸质材料, 学生上课的笔记也不是传统的记录形式。辅导课一般以小班形式在研讨教室进行, 研讨室相对比较小, 格局多样, 座椅板凳各式各样, 学生对坐, 按照便于讨论组织布置。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依各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不同, 在南洋理工学院, 是按照非常著名的“教学工厂”理念建设的, 不是我们熟悉的实验室建设模式, 也不是国内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 依专业不同没有统一的模式, 更像科技开发项目创新中心, 场地设施、布置和设备是按照适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发设计的, 设备先进, 科技含量高, 适合进行产品研发。实验室之间以透明玻璃隔断, 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 也促进教师兼相互教学观摩。“教学工厂”并不是厂房, 没有生产线, 不成品生产产品, 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样品研发阶段。
二、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清晰、可操作
目前, 我国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比较多, 试图摒弃学科模式, 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职教课程开发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 主要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 (CBE) , 近年来, 提出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课程开发模式 (BAG) 。由于两种模式实践起来比较烦琐, 各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模式流程来操作, 再加上深入研究不够, 出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不出来, 或者凝练出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课程体系构建不统一, 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更是两层皮。
比如说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宽基础、重实践、备专能、求创新”。表述上简单明了, 实施上对应特点突出, 明显反映出了办学特点是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1.“宽基础”
工程基础课知识面宽,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没有统编教材, 教材全部由本校老师自己编写, 课程内容理论性不强, 基本上不进行公式推导, 只给出结论, 突出基本概念, 原理性分析描述较少, 专业课中老师增加了很多自己做过的工程项目中的实例。
2.“重实践”
每个学期都有纯实践类课程 (课程实验、学期项目、企业实习、毕业项目) , 课程实验是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学期项目是在第一二学年每学期的最后两周, 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综合出一个与工程实际相关联、又能体现学期主要教学内容的项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实习项目是到企业实习三个月, 熟悉企业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流程, 一般要进行两到三个岗位的轮岗;毕业项目相当于我国的毕业设计, 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定项目, 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接到的真实项目, 教师根据毕业项目的要求, 把项目分成不同部分安排学生来做, 学生做毕业项目一般都要经过资料查阅、增值知识学习、方案选择、过程设计、实物制作、报告撰写等环节。通过毕业项目, 学生大大增强了知识综合与项目实践能力。
3.“备专能”
第三学年的专项培训课程安排, 与我国职教课程模式中的宽基础、活模块集群式模块课程类似, 多模块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
4.“求创新”
各学期项目是难度递进的, 第二学年的项目已经是难度很大的综合性项目, 创意和题目不是一成不变, 常变常新;第三学年的工程产品开发项目是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研发, 师生一起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项目的开发过程, 既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过程, 也是创新能力的培育过程, 更是学会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企业项目的培养过程。
三、在教与学的有效途径上应适应Y世代
在目前教与学矛盾日益突出的教学组织困境中, 我们更多的是指责学生, 怀念过去, 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新加坡各职业教育学校中比较接受的教学改革理论是体验式学习大师David Kolb的经验学习圈理论 (experiential learning) , 注重研究关注学习者和学习型态, 而不总是强调教授者和行为。
1.新加坡职业教育学校普遍推广的“少教多学”教学理念能给我们启迪
“少教多学”的目标是减少理论讲授的时间并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非项目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加辅导课加实验课模式, 比例为1∶0∶5∶1。辅导课和实验课为小班课, 24人, 辅导课主要针对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业, 由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项目课程在“教学工厂”进行, 有针对性的选项目, 将数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训练, 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学生能力发挥的余地很大。
2.建立新的时代教师权威
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要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教师本人要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有意识地保持与提升这种市场价值。企业认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市场价值高于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价值, 就信任职业教育学校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就能将本单位的项目和技术难题交给职业教育学校, 请求职业教育学校的技术支持。教师有了真实企业项目, 就可以将自己的市场价值展现给学生, 才能获得当代学生的的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1]俞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比较[J].教育与职业, 2009, (10) :149-150.
[2]何洪亮.浅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2) :76-77.
[3]赖永辉.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J].职教通讯, 2012, (3) :75-77.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篇2
关键词:新加坡 职业教育 发展 经验及启示
一、新加坡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是由英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发展而来的,既推崇因材施教,又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其目标是成为亚洲的教育之都,所以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新加坡每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新加坡的学校分为政府学校、独立学校、特别辅助计划学校和特殊学校。政府学校是由政府提供财政资助的学校,其中一部分是政府全额资助学校,另一部分由政府给予部分资助。由于得到了政府的资助,新加坡政府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都较好。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
1.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少教”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在传授知识时以知识、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主,重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知识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多学”是指学生借助经验积累与分享系统,在完成课题或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各种知识、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2.模块化课程体系
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双轨制,即把一、二年级同年入学的相同专业的学生分成A、B两个班,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学习不同的模块,并交叉学习。到三年级时,再将A、B班均分成四个小组,进行交叉学习。
3.“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
“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会动手做,然后再慢慢弄懂其所以然。
4.多样化的作业
新加坡学生的作业形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团队作业、项目作业、专题作业,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挖掘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5.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学生所用的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开发的。他们认为,自己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不仅内容广泛、实用性强,而且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6.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优点,可以在国内选择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专业作为实施对象。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启示
1.学习管理理念
在学习新加坡的许多制度时,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应深入思考,对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办学思路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益的。
2. 学习“教学工厂”理念
这里的工厂并不是指成批生产产品的工厂,而是指教学环境、工业项目及经验积累与分享的教学工厂。学生仿佛处于企业的各个部门,既接受了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教育,又接受了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集体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课程结构采用双轨制
每一学年的学科都会分成两个独立的不同学科的组合,每一学年的学生也会被分成两个学习轨道,选读不同的学科组合,两组学生的学习同时进行。一个学期后,两组学生再交换学科组合。
4.注重教师的培训、开发和引进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团体的作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抓住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特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均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2]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李光耀.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教育,思考
1 新加坡的国情与职业教育主导地位的确立
1.1 移民的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公元3世纪的新加坡被中国人称作蒲罗中, 它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18世纪, 英国的史丹福莱佛士爵士以其战略眼光, 将此地开拓成为一个英国在东印度的贸易中转站, 之后大批移民涌入新加坡, 因而形成了新加坡多元的种族文化。回避政治、关注生存和发展成为不同肤色的种族共同的愿望, 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伴随着新加坡人。
1.2 资源的局限引发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 资源谈不上, 于是人成了这里最能引发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当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 精英教育重要, 职业教育更重要, 人是宝贵的。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投入, 以其优越的制造业、服务业优势为产出, 重金投入到国民教育中, 为使每个公民最大限度的在有生之年都能为经济的发展极尽最大所能,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政府、雇主、员工和教育组织的互动机制, 以足够的财政支持职业教育训练, 积极鼓励公民树立终生学习、无货架寿命的概念,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时期, 也能通过政府的干预, 教育部门的培训和努力, 及时的帮助部分员工顺利度过危险期, 重新进行人生定位, 以求社会稳定的持续。而社会的持续稳定, 进而又为投资和融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精英人才的引进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是在这里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1.3 职教模式的确立及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加坡拥有一套超前的、国际化的职教模式。它包含职前教育 (13-18岁) 、在职培训 (19-62岁) 、失业培训 (19-62岁) 三个层面, 由工艺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以多样化的课程设计、灵活的培训系统、组织无界的企业文化、教学工厂的办学手段、经验积累与分享的协作精神、为不同类型的学员量身定制了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 培养学生高度的应变能力和企业化的精神。同时从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防部、经济发展局、劳动力发展局多渠道为办学条件的改善筹措资金、添置设备, 寻求跨国界合作伙伴共同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不易控制的大环境下, 以教育投资的最大化, 建立弹性化的职业教育系统以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 满足中下层人士生存和提升自我的愿望的办学机制, 是睿智的新加坡人审时度势的选择。
2 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引发的思考
2.1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
“在新加坡, 职业教育是梯子、是桥梁, 只要学生努力, 均可以通过桥梁达到另一个境界, 是起点不是终点, 是给子女希望不是绝望。”这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的一席话, 同时也代表了新加坡人对职业教育的看法。究其原因就是新加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新加坡政府每年25%的教育投入以支持教育发展和训练;总理关注职教发展, 2008年, 捐出30万设立基金奖励成功考入工艺教育学院的平凡学生。政府高级领导人多次在正式场合宣传某些成功人士早年曾经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从政策和舆论上影响国人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职业教育能够成为新加坡教育的主体, 成为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与新加坡人务实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在我国, 相当多的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这样的看法:职业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 是为考试中的弱势群体准备的择业前的技能培训。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家庭的教育投入的增长, “海归”的增多, 高校的扩招, 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更多的机会在高学历、名牌院校中物色人选,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受到冲击。加上职业教育的对象90%以上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 一旦就业便很少有机会再继续深造, 所以他们竞争的后劲明显不足。如此看来, 只要是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 作为家长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报考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门庭冷落也不足为奇。
从政府方面看, 由于我们教育投入的有限, 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 从而使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挑战。
早期职业教育的后遗症需要我们来扭转。以动态变革的态度来管理职业院校的生源、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高度的应变能力, 营造提升自我的教育环境机制, 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对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2 弹性化的办学模式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前提
在新加坡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 建立弹性化的职业教育系统以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成为教育机构的己任。政府、雇主、员工和教育组织互动;职业教育、终生教育并驾齐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但也对新加坡众多的职业院校培训提出了一个挑战。
挑战之一就是办学模式。如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需要, 培养岗位适应性和企业化精神, 以职业教育闻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此做出了表率。他们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创造了“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 通过为企业做项目来获取政府、企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从而形成南洋理工学院的职业教育特色。而这一特色与其他院校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办学模式一同组成弹性化的职业教育系统, 成为新加坡特有的职教模式。这一职教模式, 平衡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使教育投资达到了最大化。
我们是大国办教育, 有限的教育投入永远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雇主也就是企业可以参与教育投入, 那我们的职业教育才会双赢。而企业投资教育的前提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能够给企业创造效益, 能达到这个层次还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目前众多职业院校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就是以职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培养,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但这种模式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一是我国传统的学年制对工学结合时间的制约, 二是企业的被动参与对工学结合效果的影响。
结合我们的国情, 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像新加坡一样赢得企业的资金投入, 带来双赢的效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也是弹性化办学模式创建的前提。
2.3 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是校企双赢的关键
新加坡的高职院校, 是教学环境、工业项目及经验积累与分享的教学工厂。它是以学院为本位, 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 在现有的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 的基础上设立的。它的课程安排是企业实习和企业项目的结合;是从模拟到模仿到融合的真实再现过程;是依据国家总体目标及工商业需求也就是市场导向来完设置的。
课程结构是以“宽基础、重实践、备专能、求创新”为导向, 经过对新生进行专业基础培训、深化培训、专向培训以及增益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高度的应变能力, 以应对企业用人多样化的需求和转岗的再深造;同时企业实习和研发项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加坡的高职院校与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联系, 在第三学年, 通过双轨制的课程安排, 同一班级两组学生分别接受的是专向培训和企业实习;而企业实习的学生又被分成企业项目和企业实习两组。这样第三年企业实习的学生是分两学期四批到企业进行项目研究和见习。
这种打破学年限制的教学安排, 合理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灵活的安排课程, 可以保证与工业项目时时结合, 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连续性, 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增强了对学生的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上, 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设备场地;对企业来讲, 学生为他们创造了价值, 尤其是学校新的开发成为企业的生命力。学校与企业真正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学企业。
这个柔性的课程设置及灵活的培训系统, 非常值得我们国内的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但是它打破了学年设课的限制, 会带来学生假期的管理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面革新, 还有一个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必须是真正的“双师”, 他有能力从企业拿到项目并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完成。如果教师没有能力从企业承接到项目, 学生的分批实习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对学校来说, 院系的课程安排打破常态, 小班设课带来的是理论教学的重复和师资的紧张, 如果借鉴的学院不从教学管理上下大力气进行改革, 那么学到的将只是皮毛。我们目前的职业院校缺少的是有真材实料的“双师”, 难办的是重复设课带来的报酬累计问题。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 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制度 借鉴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而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应该是两个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中职和高职却没有形成良性地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衔接目的不明确
部分中、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衔接是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部分中、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衔接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或者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之,因为对中高职衔接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目的。
2.衔接模式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是一贯制和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人才培养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但毕竟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数量有限,而且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必须对这部分中职来源的学生和高考考入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加大了办学成本。对口升学模式是由中职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志愿自由报考,参加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但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环节、教学方法重复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
二、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加坡就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新加坡的全民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已逐渐占据了整个教育的主体,而且其主体地位已为新加坡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快速发展所验证。2013年2月18日,我们湖北省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一行22人来到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学习,对当地的教育体制及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1.政府高度重视
为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新加坡专业与技术教育理事会主席一直以来是由贸易与工业部长担任。国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对高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远景、各阶段的目标、策略和方案等都做了详细规划,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整体、有序发展。并且,为保障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新加坡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居国家预算的第二位。通过参观我们发现,由于经费充足,理工学院各种教学和实训设施基本能实现与企业的同步更新,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满足企业需要。
2.实行分流的教育体制
新加坡教育制度颇为复杂,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新加坡教育一般可分三至四个阶段。自2003年以来,六年小学教育对国民是强制性的,再修完四至五年的中学课程,可选读理工学院(三~五年),或初院或高中(两~三年),其后半数能升上大学。中学毕业后想修读非学术型的课程教育(Post-Secondary)有两种选择:理工学院(Polytechnic,类似我国的高职)以及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类似我国的中职)。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不设学位课程,因此,学生在毕业后将得到没有学位的文凭:理工学院毕业生将得文凭(Diploma),而工艺教育学院将得工艺教育证书(ITE Certificate),然后就进入就业市场。而在理工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在新加坡三所大学里继续修读学士学位;在工艺教育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升上理工学院。从小学开始,新加坡就实行了分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更积极、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最终目的是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或潜能充分开发出来。可见,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有利于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因为,新加坡珍惜每一个人力资源的开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新加坡教育体制如下图所示:
(三)强调全面、均衡的教育理念
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义安学院要求各专业为学生安排25%~30%的跨专业领域课程。其中包括占课时总量15%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沟通技巧》《运动健康》《商业》《艺术与人文》《科学与科技等课程》,以及10 %~ 15%的专业选修课。另外,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强制性规定所有小学、初中生必须参加CCA。所谓CCA,是英语 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课外辅助课程”,类似于中国学校的拓展选修课一样。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还是由工艺教育学院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到大学,CCA的成绩都是升学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四)科学的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
一方面,理工学院在招聘教师时,不唯学历、职称,着重看工作能力、企业背景与实践经历,注重引进业界精英来从事高职教育。义安理工学院中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到学校工作后仍然以多种形式与相关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按照企业需要培养学生,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部十分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完成100个小时的培训,并给予300新币的津贴资助。教师们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培训课程。
三、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全盘规划,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都是职业技术能力,但是因为中、高职生源在年龄、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重培养基层的具有扎实技术的技能能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指导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相互兼顾、相互协调。
(二)逐步提高中职升入高职的比例,完善升学的考核方式
伯顿· R·克拉克著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曾说过:“如果一个选择,并不意味着进入死胡同,那么很注意机会平等的人就比较能够接受等级差异。如果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选择机会,有从一个层次调入另一个层次以及从一个学校调入另一个学校的可能性,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减少。” 因此,应尽量避免“一考定终生”的情况发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发挥。另外,由于中职着重培养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升入高职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实践考查,并参考学生在中职学习时核心专业课程的平时成绩。
(三)加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按照不同层次岗位的需要来设置中、高职的专业课程内容,避免重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针对性。并且由企业提供相关岗位的实习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做到无缝对接,以降低企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吸收企业对应岗位中具有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到中、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或讲座,向学生传授企业最实用的技能。同时,为中、高职的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多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新加坡高职教育的这些经验和做法,虽然与新加坡国情和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但也反映出高职教育的一些规律和发展方向,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质,它的成功经验与鲜明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多方面的启示,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国增,张振山,方红彬.基于职教集团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的实践[J].中小企业与科技, 2015(1).
[2]朱涛,吉智,李荣兵.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科技视界, 2015(1).
[3]兰小云.中高职衔接亟须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报, 2015(1).
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启示 篇5
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教育,特征,启示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领域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也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航运业中心。职业教育体系对新加坡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并吸取其经验,以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状况
从教育组织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专门进行职业教育的理工学院、技术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以及在中学阶段的技术、商业、管理、营养等相关职业教育课程组成。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是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学院,成立于1992年,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专注于学生的职业训练。目前,新加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政府局部的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工业教育学院一共有10个分院,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学员超过3万人。因此,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是东南亚乃至世界上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职业院校之一。新加坡政府为工艺教育学院投资建设了一大批与时俱进的职业培训设备,能够为工艺教育学院的全日制学生提供许多全面职业技术培训。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一定考试、达到一定条件还可以通过进入各个理工学院继续学习,从而获得高等教育的学历。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除了通过招收中学毕业生进入各个职业领域进行全日制技术培训之外,也为已经工作过的在职人士提供电子工程、护士、旅游、机械维修等众多专业的相关技术培训课程。这些技术培训课程使在职工作人员可以有计划进修和提升自己工作能力。新加坡共有5所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共同点是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来开办专业,通过课程建设使学习培训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个人发展与产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国家社会繁荣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新加坡理工学院使有志于未来技术技能职业与专业工作的学生能接受更广泛的、具有前瞻性发展的强化职业训练并打下稳固的基础。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的不同点只在于开设专业以及办学特点。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根据市场动态需求不断调整设立多元化的课程,包括机械制作工程、海洋工程幼儿教育、录影与电影制作、大众传播、视力测定等,这使得学生从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时就拥有与最新经济发展动态保持同步的技能和经验。因此,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生成为许多职业领域就业市场的热门人选。此外,理工学院的毕业生符合一定条件后也可以向大学申请继续学习以获得更高的学历。
二、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一)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交融合的招生升学体制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过多层次招生和升学的立交融合实现了职业教育入口与出口的畅通。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招生与升学是通过从小学开始的四次分流实现:第一次分流与第二次分流分别在小学四年级末和小学毕业时进行,决定了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时间和内容;第三次分流在中学四年级(毕业时)进行统考,成绩最优秀的百分之十的学生直接进入初级学院,成绩次优的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或者理工学院,而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考试合格者也可转入理工学院学习;第四次分流在初级学院毕业时,一部分通过GCE“O”级考试的毕业生,可以先进入三年制理工学院或技术学院学习文凭课程。理工学院或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符合一定条件后持文凭可以进入大学深造。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生源来自于中小学分流中学业成绩较低的那部分学生群体,但是经过职业教育之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依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升入大学学习。新加坡职业院校除了为分流入学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之外,还为许多工厂、公司等企业的在职职工提供面向未来发展的职业技术培训。这使得新加坡形成了覆盖整个社会在职职工的职业培训体系。新加坡通过制度设计融通了职业培训证书和学历证书。新加坡的三级职业技工证书、一年或二年的职业训练证书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国家二级职业技工证书、工人技师证书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一级职业技工证书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这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融通的制度设计使职业教育处在与普通教育相同的薪酬和社会认可体系范围内,使得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到社会认可,获得极大的发展机会。新加坡通过中小学分流升学与在职人员培训制度,使职业院校生源渠道畅通,职业院校学员升学与就业空间广阔,从而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交融合的招生升学体制。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包括面向社会的在职培训、普通学校嵌入职业实践课程等方式,从而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新加坡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通过举办和资助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和技术学院搭建了职业院校的组织主体,通过职业教育将许多中学毕业生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者。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覆盖全国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制度,举办了大规模的技能提升全国行动,鼓励和资助企业在职职工进行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协助在职职工提升技术水平。新加坡政府为了开展大规模在职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征收特别的基金以促进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发展。新加坡政府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资助企业在职职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培训,承担了大部分培训费用。这种通过政府征收特别基金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办法,不仅落实了新加坡政府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政策,同时也向社会表明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态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新加坡政府政策引导之下,许多新加坡企业和行业深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职业院校甚至可以依照个别企业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课程。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也来自行业专家,出现了教学工厂等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宜新加坡科技进步与服务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生与家长期望值的上升而提供了多层次的职业培养,使很多公民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专业技能,成为技术型劳动者。新加坡政府努力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在新加坡,高级技术工人收入大体相当于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有很多新加坡企业和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领袖人物出身于高级技工。正是新加坡政府大力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项目引导、营造尊重职业教育及其培养的人才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
(三)产业升级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不断进步
新加坡独立后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社会经济建设,集中国家主要力量完成了工业化、信息化和金融服务等多次产业升级,相应的职业人才需求领域也发生了变化,对职业人才接受教育与技术等级要求有了显著提升。新加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6次产业升级,平均约10年进行1次产业升级。第一次产业升级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利用环境良好的天然港口,加上又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中的转口贸易。当时的发展思路符合新加坡实际,使新加坡成为最重要的世界贸易港口,成为今天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第二次产业升级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取得独立后根据劳动者素质还比较低的国情,大力发展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出口为导向,新加坡开始进行工业化进程。第三次产业升级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通过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起了基于高技术和高技能的产业。第四次产业升级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着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五次产业升级在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进行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新加坡第六次产业升级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使得企业用人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职业人才需求结构随着产业升级持续发生变化。新加坡职业人才从劳动密集型工厂的初级技能工人发展到知识企业的高技术技能的员工。可见,连续不断的产业升级是推动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三、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新加坡经过数十年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能够适应新加坡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新加坡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也面临产业升级等许多社会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从整个体系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对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些启发:
(1)应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需要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教师的工作、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还是整个社会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应该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职业教育体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则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因此,需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总体需要来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则需要发展与之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越太远。职业教育尤其要适应国家产业升级的需求。恰当的职业教育体系进步也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营造尊重职业教育及其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消除社会氛围中对职业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歧视,营造职业教育及其培养人才受尊重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许多企业的基层员工,他们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者,也是千千万万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给予技术技能人才足够的社会尊重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只有营造尊重职业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才能促使职业教育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
(3)鼓励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地采取新的职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来适应市场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应该鼓励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市场职业需求的变化和学生认知特征,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我国从2014年开始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后续还有很多建设任务。新加坡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仅从体系总体的角度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启示,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思考,从而有益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发〔2014〕6号)[Z].2014-06-16
[3]姜大源.提高现代职教体系学科地位[N].中国教育报,2013-10-01.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与启示 篇6
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职前教育, 招收的学生年龄13~18岁;另一类是在职培训, 招生对象年龄19~62岁;还有一类是失业培训, 招生对象年龄也是19~62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工艺教育学院 (ITE) 、理工学院 (Polytech鄄nics) 和大学 (Universities) 三部分构成。
(一) 工艺教育学院。
工艺教育学院 (ITE) 成立于1992年, 在新加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劳动者, 特别专注于学生的职业训练, 理论学习时间占30%, 技能训练时间占70%。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 近20%左右的学生还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 有近25%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入理工学院继续接受深造, 其余的则可选择就业。工艺教育学院除了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全日制的技术培训外, 也为社会上的在职人士提供培训课程, 为他们创造进修和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还提供各类型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和课程进修, 为在岗的员工举办技能水平鉴定考试。
(二) 理工学院。
新加坡有5所理工学院, 分别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这些院校开设的课程以工程、科技及管理课程为主, 各有优势, 错位发展。理工学院的办学突出实用性原则, 办学宗旨是“配合工商业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ITE一样, 理工学院除了完成中学毕业生的全日制教育外, 还担负着终身教育的使命, 利用自身资源与专能为工商界提供人力开发课程及有关服务, 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理工学院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升入大学, 继续学业。
(三) 大学。
新加坡有3所大学, 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这些院校的课程包括商业、工程管理、医药、实用科学及生物化学等。大学学生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为新加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他们的理想和目标。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把提高全体国民劳动力素质和终身受雇能力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 把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则是将配合企业需求, 培养人力资源, 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作为办学宗旨。通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 新加坡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者之间已建立了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如今, 新加坡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明天的技术, 培训今天的人才, 为未来服务”的目标, 旨在使职业教育不是消极地等待经济发展的召唤, 而是以一种超前的眼光, 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 尽可能组织超前性的专业培训, 从而能够主动地为产业结构提升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就是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历程, 职业教育理念紧随经济发展形成转变, 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 大约每10年就进行一次经济战略调整, 每次调整, 职业教育都配合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变化核心理念, 有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让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更新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同步,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详见表1)
(二) 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 各学校董事会董事均包含有企业主, 专业咨询委员会也会聘请相关的企业主担任委员。企业主常常向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实习设备, 并在学院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并熟悉这些设备。学生也可到合作企业实习, 企业主主动给予学生一定补贴, 为学生尽快实现人生角色转换提供重要帮助。同时, 企业也有了充裕的人力资源库和很好的项目开发合作伙伴。
新加坡职业教育创设了一种被各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的, 注重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工厂”模式, 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工厂”并不是实际的工厂而是一种理念, 一种注重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合作的理念, 教学中模拟和模仿企业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各类实训 (科技) 中心承接、完成企业项目实现人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所学内容, 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 设计的课题, 参与的实践常常来自真实的工业项目, 最后能制造出真实的产品。这种教学环境、企业氛围和就业环境的高度统一, 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新加坡职业学校选聘教师的基本条件是有5年企业实践经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每年还必须参加培训, 40%的教师都与企业有合作项目, 专业教师每2~3年就要到企业接受6个月或一年的培训, 通过企业技术应用, 为教师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教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花很大精力用于实践上, 学校所设专业、科目都十分注重实用性, 课程安排以完成项目和生产见习为主, 许多课程直接在车间开设, 实践考核占学生成绩一半以上。每年假期中, 学生还必须有八周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实习, 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最新发展方向。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启示
种子的萌发离不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与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政府的摇摇强劲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 我们的学习借鉴应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 以辩证的态度分析其成功原因, 研究其核心精髓, 将之内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方可产生真正的效用, 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 东施效颦。我认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 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 应结合当地支柱经济发展特征, 确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
比照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呈现出的轨迹是:初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他们都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详见表1) 如今, 新加坡企业已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和创新密集的转变,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早已不合时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才能达到他们的理想需求, 为此, 他们现阶段就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说, 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陆地面积, 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域, 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柱产业并不相同, 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就不应该统一。各区域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特色, 确立各自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一些经济落后地区, 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制教育后就直接选择了就业, 他们没有任何技能优势, 只能从事低端劳动, 并不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主要围绕初级技能、特色技能培训展开, 举办在职培训班、特种技能培训班等, 国家和企业承担学费支出, 使当地青年能免费接受培训, 提高生存本领和技能水平, 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也已基本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中职毕业生可能已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些地区可相应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强势提升职业院校的硬件、师资、科研等各方面的实力, 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二) 同一区域的职业院校之间, 应错位发展, 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新加坡职业院校之间很好地实行了错位发展, 各校学历层次错位、同一层次优势专业错位、同一专业技能等级错位, 整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体系, 例如:从新加坡五所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中, 即可见其出色的规划构思, 同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或课程喜好与需求, 自由地选择就读学校, 政府平衡好各校的生源、师资、资金投入等因素, 确保他们均衡发展。 (详见表2)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 篇7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的特点
1.评价理念导向的职业性、创新性。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理念实施的是市场企业实践职业技能与优化创新思维的价值导向, 教师通过“教学工厂”的实践教学理念与“学做一体化”的企业项目教学, 实现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实现“追求卓越”的评价理念,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贡献大小, 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晋职、晋升、奖惩、培训等的重要依据, 积极鼓励教师的理念思维创新和教学开发创新, 十分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团队合作与开拓创新精神, 重点考察教师的工作业绩与贡献。
2.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国际性。新加坡职业教育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包括领导管理才能、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质量评价和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服务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一般考核评价每个教师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分为三个部分:教学工作量 (包括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 、科研工作量 (包括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培训指导) 、管理工作量 (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的指导) 。评价指标体系多元化、系统性。评价体系国际化, 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教师、课程等均使用国际标准, 并寻找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府对其课程及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科研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业著作, 而是侧重于教师的项目教学开发、课程设计开发、教材讲义课件开发、校企合作研究项目与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社会服务也称社区服务, 包括对校内非学术社团和政府机构的服务, 评价的方法是由教师列出从事社会服务的详情报告, 附上证明性文件, 确保真实性, 通过有关的团体或公司来评价[2]。
3.评价方法渠道的多元性、科学性。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为了实现客观、全面、公正的目标, 评价方法渠道采取了多元化的形式与途径, 即多方共同参与, 包括学生意见反馈、外部门教师印象、同行评价、上级领导意见、部门评议考核工作小组意见、企业鉴定、教师本人意见等。为了保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减少和避免评价过程中掺杂的各种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 同性质岗位教师不参加评价过程, 学生也没有综合评价教师的权利, 仅仅是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 尤其是对于不好的学生意见要作进一步的事实调查与认定, 看看是不是坏学生恶意所为。这样既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也使得教师放下了包袱, 没有了后顾之忧, 大胆、负责任地去当好学生的生活与学业导师[3]。例如, 教学评价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因素, 采用系主任、同行、学生三类主体评价, 经过小组、系内、院级三级评价程序, 辅之以课堂教学录像、学生的长期跟踪、校友评价等多个信息来源, 还引入专业团体和局外人参加评价, 及时将各种评估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 使其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课程讲完之后, 学生都要填写一份教师评估表, 表内对课程的各个细节都有评价, 然后由学院统计出该教师的评估表现, 写出书面报告, 交给主讲教师;如果评估结果不佳, 要送一份警告信, 严重者可能被解聘。
4.评价结果等级的客观性、公正性。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评价很少受到教师相互间利益或冲突的影响, 评价结果具有公信力。教学组长、学科专业经理、系主任从下往上评价时要分别组成3人、5人、10人的评议考核工作小组, 小组长一般由资深教师担任。学院每三个月对全体员工做一次工作评估, 将意见反馈表单独、及时送达员工本人, 然后由部门主任亲自找每个员工谈话, 指出评估结果的优劣, 对缺点限期改正, 否则就有可能被解聘。教师对反馈表都很重视, 不仅要仔细备课和讲课, 而且对学生学习中的各个环节都认真对待。每年到了年终, 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师要填写一份工作汇报表, 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所负责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项目课程、专业教学实习与毕业顶岗实习、教学辅助活动、对学生的关爱表现与生活学业指导、社会与企业项目开发、对学校的其他贡献与创新工作等。对每一项都按5分制进行评价, 5分为最好, 1分为最差。一般2年为一个周期, 如果一个教师2年中反馈表的平均评价分不到3分, 那他的合同就不会延续下去了。学院依据所有评价项目的得分情况与综合比较评议结果, 最后把教师分成A、B、C、D四个等级。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员工申诉部门, 员工对评价结果有疑义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反映, 调查取证后给予答复, 出现错误与不公正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发现各级领导有失职行为的要严肃从重处理, 这样就确保了评价结果等级从中间过程到最后结果都是客观与公正的。
5.评价结果应用的激励性、权威性。新加坡职业院校有一套严格的教师评价制度, 院长拥有绝对的权威, 是教师工作评价的最后判定者, 系主任、学科专业经理、教学组长也同样都有很高的权威, 他们是下级对上级逐级负责, 具有优先建议提名权, 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评价与判定决策权力, 教师是很怕自己上级的, 如果犯了什么错误, 就会立刻被叫到办公室接受教育, 新加坡教师把这委婉地称为被请去“喝茶”。各级评价排名结果与学院最终排名结果都不公开, 最后由院长单独给予优秀员工多发放1-5个月的额外奖金红包, 员工之间不允许相互打听。奖金发放完全依据员工贡献大小, 不考虑资历、身份、职务等因素。这样既维护了校园员工之间的和谐稳定, 又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 引入竞争机制, 使评估结果成为教师晋职、晋升、表彰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教学改革。这种灵活机动的教师聘用制和工作评估既为学院节省了大量的薪金开销, 也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必须埋头苦干, 积极向上, 只要工作出色, 晋升就快, 工资也高[4]。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得到的启示
1.我国高职教育教师绩效评价目标价值导向还存在误区, 需要转向重教学、重实践、重开发、重创新、重贡献、重高素能人才培养。正确的教师绩效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方面。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还存在明显偏差, 部分高职院校将绩效考评的价值仅仅定位在分配利益上, 使教师认为考核只不过是一种平衡利益关系的管理形式, 目的就是年终发放奖金。部分高职院校还将“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观念注入绩效评价中, 向许多本科研究型大学学习, 片面强调科研的重要性, 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忽视教师和高职院校的长远利益与发展目标。这种追求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导致大量教师争相寻找科研项目、疲于撰写或抄袭科研论文, 教学投入明显减少, 直接降低了教学质量, 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效益[5]。应通过对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价值导向, 使教师发现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进行调整、改正, 不断地增强自身职业技能, 推动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开发创新能力。同时, 还可以使高职院校管理者全面、准确地认识每位教师的素质、能力、工作状况、工作效果, 强化“双师”师资队伍的科学管理, 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的绩效水平。
2.我国高职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还不够健全, 需要构建完整性、系统性、多层性、合理性、标准性、特色化的指标体系。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适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与较为健全的教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缺乏长期稳定、系统化与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需要考核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但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立评价指标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 不对教师岗位进行分析, 不能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个性差异, 评价内容宽泛, 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指标模糊, 过多重视能够量化的显性指标, 忽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效果等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 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 增加教学成果的考评指标的权重, 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以定量指标为主, 辅以一定描述性的定性指标, 增强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对于一些习惯上进行定性分析的指标, 应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分析方法, 如对定性指标进行分解等, 尽量加强其精确性, 减少模糊度。
3.我国高职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方法手段渠道还较为简单, 需要建立多元化、灵活化、操作化、综合化、精确化、科学化的考核机制。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尽管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但绩效评价的方法缺少科学支撑, 评价方法手段渠道还较为简单, 操作过程较为粗糙, 不够精确与科学, 还停留在形式化、主观化、印象化、模糊化、手工化等水平层面上。在考核时仅仅是将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简单的量化处理, 通过设立考核小组简单地打分得出考核结果, 较少运用更加科学、客观的考评方法, 定性考核所占比例重, 主观色彩浓厚, 影响到绩效考评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6]。应引入全方位的考核主体, 建立以学校领导、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等部门组成的考核小组, 采取系、学院、学校三级考核。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议、评估组评价等方式, 从多方面获得丰富、全面的信息,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采用较为精准的评价方法, 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设计可以借助科学的计算方法。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前提和优缺点, 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 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运用信息系统评价教师的工作效率, 从而获得较精确的评价结果, 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4.我国高职教育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激励还缺乏活力, 需要实现客观性、公正性、公平性、权威性、竞争性、和谐性的激励目的。我国高职院校应建立激励机制, 在结合日常工作考评基础上形成制度化, 每年度考核结论均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作为聘任、续聘、解聘、落实奖励的主要依据, 并与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和奖惩挂钩, 年度考核评优、选拔推优、国内外进修培训学习、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重要学术会议、职称评审、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 选拔评比获得学院模范“双师”和优秀“双师”荣誉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同时, 要加大教师绩效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力度, 制订计划保证考核合格的教师每年工资收入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对于那些岗位业绩突出、取得重大创新项目开发成果、带来了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 为学院的长远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教师, 必须给予大力度津贴奖励, 合理拉开档次, 在学院形成尊重人才与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为他们提供成就事业发展的舞台[7]。但是, 在引进竞争淘汰机制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大多数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要更多地关注教师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 还应成立教师申诉机构, 由工会、纪委、监察、人事、教务部门领导与教师代表参加, 保证沟通渠道畅通, 做好问题教师的政策解释与思想心理疏导工作, 及时化解矛盾, 既维护了政策与评价结果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公平性, 又确保了校园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摘要: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是一项十分严肃与慎重的工作, 直接涉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 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教师绩效评价比较成熟, 与国际水平标准接轨, 在评价理念、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结果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显著的特点, 其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斌.浅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优化[J].中国人才, 2010, (4) :31-32.
[2]文中晴.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3]黄成林.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6) .
[4]徐晓忠, 徐小军, 傅锦彬, 杨潮.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7) .
[5]朱建邦.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0, (5) .
[6]朱先明.浅议高校教师的“行”与“形”[J].文教资料, 2010, (12) .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 篇8
(一) 教学工厂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以下简称NYP) 吸收德、法、荷、日等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方法与思想, 结合该国国情, 提出了教学工厂这一创新理念。教学工厂不是“三明治”, 也不是“双元制”, 不以企业为本位, 而以学院为本位, 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 的基础上而设立的, 明确学校是教育的主体, 承担教书育人之根本。教学工厂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由模拟 (simulation) 到模仿 (emulation) 再到融合 (integration) , 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 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并且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 与时俱进, 是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 促进了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二) 教学双轨制
教学工厂核心元素是项目, 为保障项目实施不中断, NYP实行了双轨制教学。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后各系将学生分成A、B两组, 以学期为单位, 分组教学, 学期结束相互交替 (见图1) 。从示意图纵向来看, 学生从入学第一学年到毕业第三学年, 都有项目可做, 前两年为学期项目, 最后一年为全日制项目 (企业项目或竞赛项目) , 保证了学生项目化培育的延续性。从示意图对角线来看, 双轨制教学保证了学院整年都不中断全日制项目, 时刻都与企业紧密联系。双轨制教学保障项目连续性的同时, 也节约了学院教学资源成本, 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并有利于学生及时重修或插班。
(三) 无界化理念
1. 项目团队无界化
NYP打破了院系、专业的束缚, 更新了管理理念, 以项目为中心, 整合院系优质资源, 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师生可以组成团队联合开发项目。这种无界化的项目团队有利于项目开发的同时, 开阔了师生的眼界, 提升了师生的技能, 培养了师生的兴趣, 改善了同事、同学间关系, 更符合工程实际。
2. 经验分享无界化
依靠NYP经验积累分享系统 (AES系统) , 项目组可以借鉴系统中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 教师可以上传下载授课讲义、教学课件, 学生可以查看知识、检索信息。
3. 校园环境无界化
NYP校园各系各专业建筑都不独门独院, 而是环形设计, 每层都通过室内过道连接在一起, 建筑内实验室都以玻璃为外墙, 这些开放性构造进一步团结了师生, 增加了彼此间交流[1]。
(四) 终身学习
NYP独有的“无货架寿命”认为, 职工年龄评价不应以生理年龄为依据, 而是以事业心、进取心、思想观念为评价标准, 即使年龄超过50岁, 但仍然有事业发展、学习、培训愿望, 则称之为年轻人, 反之为老年人。实际上, NYP倡导的“无货架寿命”即我们所说的终身学习制, 学院通过这种理念引导员工不断学习, 提升技能, 并在工作实际中尽量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培训、升职机会[2]。
(五) 经验积累分享 (AES)
NYP为项目特意建立了局域网数据库, 库内存储了3 000多个精品工业项目, 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案论证、成本核算、系统设计、设计制作经验与反思等[1], 根据各级权限全院分享。师生通过检索数据库很快能找到类似经验, 快速入手, 能力强些的甚至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完成新项目。新项目完成后只要具备典型性, 也可以上传资料入库, 进一步丰富资源库, 学院随着数据库的强大而不断提升整体能力, 更好地服务全院师生。资源库中除了项目资料外, 也包含有教师教学讲义、教学课件、论文、心得体会等资料, 相互分享。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教理念对国内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 拓宽渠道, 丰富项目来源
NYP项目来源主要有拥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学生的实习公司、通过NYP或同事的关系、供应商、NYP毕业生、访客等。对比NYP丰富的项目渠道, 国内各职业院校的项目尤显稀缺, 现有项目也以课程为主, 企业和创新项目缺乏, 与企业的脱节严重束缚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可见拓宽项目渠道, 迫切而意义深远, 仔细分析与学校产生项目的可能性, 加以总结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1. 企业项目
立足本地区, 与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每年招人机会, 多沟通、促合作。学校既要请企业项目、企业人才进校, 也要能走进企业开发项目、参加培训。企业项目初始阶段不应追求难度而要注重广度, 可以是简单设计, 或是直接操作, 设备安装、调试, 故障排除等, 以博取企业信任为目的。
2. 竞赛项目
以江苏为例, 可以以技能操作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为载体, 进行竞赛性项目开发。竞赛项目目的明确, 任务具体, 过程具备阶段性, 师生技能要求高, 项目性特征突出。而目前各项竞赛师生参与面较窄, 可以以具体竞赛项目组成项目团队, 增加师生参与度, 不一定团队中每个人都能代表学校参加最终决赛, 但可以在平时参与团队工作, 感受团队氛围, 体验项目开发过程。
3. 课程项目
以五年制高职为例, 国内职业教育前三年都以基础理论性教学为主, 各门课程相互关联度不大。可以参照NYP第一、二学年学期项目模式, 开发符合各校校情的学期课程综合项目, 让学生学以致用。
4. 课题项目
职校内每年都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课题, 而这些课题目前都是由学校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基础上承担的, 所以教师往往感觉时间有限、精力不够。可以将各级各类课题进行项目化改造, 开放研发团队, 不仅教师间可以跨系组团, 而且可以吸收学生参与项目团队开发, 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 又可以培养学生能力。比如精品课, 可以组成精品课项目, 各系教师组团发挥各自作用, 而学生在网站制作、教案美化、课件制作、资料收集等方面大有可为。
5. 挖掘毕业生潜在项目
充分利用学校毕业生资源, 可以通过班主任、联络员等手段长期和毕业生保持联系, 一方面可以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另一面也可以开发潜在项目。
(二) 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
国内职校实施的课程体系思路基本如图2所示, 一年级以基础文化课为主和初中很好地实现对接, 二年级以专业基础课为主, 有些还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与特选课, 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三年级以专业课为主, 辅以课程设计、基础实训等, 四年级全年进入实习实训, 并培养职业技能, 完成鉴定, 五年级下企业实习, 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在教师辅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课程安排知识连贯, 思路清晰, 学科性体现较为明显。但第三、第四年的课程设计或实习实训以知识验证为主, 与企业真实环境差距较大, 以至于学生到第五年下企业锻炼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也穿插了很多项目, 多门课程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 但这些项目基本以某一门课程展开, 或验证前面所学, 或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项目案例体现出学科性而非实际性, 经常是为课程内容而设计的项目, 并非解决企业 (或竞赛) 实际问题。
在职业教育课改大背景下, “以能力为本位,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简称“三以一化”) [4]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职业学校的课程组织安排更应体现职业性而非学科性, 项目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以各系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专注课程项目化改革, 打破原有学科体系,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在一、二、三年级知识积累阶段, 仿照NYP设计学期项目, 将课程知识在学期项目中综合应用, 教学不以某一门课通过一两次考试而开展, 应以学期项目为核心, 重新筛选知识,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重应用轻理论, 并在学期项目过程中评价学生, 学期项目中穿插一些竞赛项目和课题项目。四年级非常关键, 必须引入能与企业接轨的企业项目或创新项目, 让学生体验到企业氛围, 团队合作, 以便五年级下企业锻炼不脱节, 而技能训练与鉴定可以以技能竞赛项目为核心组织实施, 让技师和参赛选手在团队中发挥辐射作用。五年级需改造毕业设计考核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各自岗位上结合手头实际工作参与企业项目或自发组团申报项目, 评价由论文改为可行性报告、中期实施报告、项目成果、个人总结、毕业答辩等环节综合打分。另外, 课程项目化的内在要求需要教师根据项目要求编写讲义、教案, 进行校本教材开发, 并根据项目不断更新。
(三) 打造团队, 保障项目实施
学校围绕项目来源打造项目团队, 招生就业处与各系实习单位联络员与企业结合最密切, 一旦吸引到项目, 便可以以这些教师为骨干打造企业项目团队。车间负责技能培训的教师或技师, 可以以技能竞赛为目标打造竞赛项目团队, 创新工作室成员则可以以创新项目组成各个团队, 基础文化课教师则可以以文明风采为参赛主题组合成各自不同的团队。而很多省市级或校内的名师工作室本身研究课题较为集中, 可以打造成课题项目团队。负责基础课程授课的教师则既可以选择团队加入, 也可以自发组成课程团队, 专门研究学期项目。各类团队在项目化课程体系下选择、招收相应学生组成项目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说, 项目选择顺序依次是课程项目、学期项目、竞赛项目 (包含技能竞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等) 、课题项目、企业项目和创新项目。为保障项目可持续实施, 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 结合教师自身要求和兴趣, 对各项目团队内教师优先考虑脱产与出国培训, 鼓励教师“充电”积极性。培训还需走出两个误区, 一是只培训专业教师而忽略了基础课尤其是文化课教师, 一旦课程打破学科体系进入项目化, 则基础文化课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所教授学生系别和专业特性、学期项目要求, 能根据项目要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 还要进行专业专项培训, 所以培训要求可能更多更重;二是培训要侧重一线教师和工龄长的教师, 而不应该只面向中高层和新教师, 因为一线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 影响更直接、受益面更广, 而工龄长的教师与新教师相比反而惰性更大。
(四) 完善数据库, 提升项目开发能力
NYP成功因素之一就是经验不断积累分享, 后人的发展可以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 职校在课程改革的同时, 也应注重经验的积累与分享, 仿照NYP建立学校内部资源库, 项目入库。目前国内很多职校在软件建设时, 已经创建了校园网, 建立了精品课数据库, 有些还研发了校内信息联系软件, 有些还与万方、中国知网等检索网站合作, 可以说资源库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充实, 尤其是各级各类项目数据库建设。另外, 校内校园网教师参与度较高但学生几乎没有参与, 我们还需针对学生特性开发学生界面,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与学生分权限共享网络资源库。资源库除校园信息、精品课程外, 还应包含项目资源库、经验交流平台、学生自学平台等。
(五) 一个项目, 四个目的
学校选择、确定每一个项目都应从四方面来权衡, 即通过项目学生是否增加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教师是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学校是否积累了经验、提升了社会影响力;企业是否解决了问题、真实获益。
总之, NYP走在了世界职业教育前面, 我们通过学习希望能扬长避短, 借鉴成功经验加速自身发展, 在今后的实践中大踏步前进, 并不断积累、反思, 各校逐步形成各自特色, 争取早日走出国门, 进入世界职业教育强校之列。
摘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NYP) 职业教育中有不少创新理念, 诸如教学工厂、教学双轨制、无界化理念、终身学习和经验积累分享等。对比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这些理念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国内的职业院校应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改造, 并不断积累和反思, 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加速自身发展。
关键词: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3) 陶秋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启示》, 载于《高职论丛》, 2008年第1期, 第41-46页。
[2]张健:《由NYP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发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载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第118-119页。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 篇9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显有分别: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屋, 内分教室、寝室等, 有各别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屋的地基, 有了地基, 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故职业教育所注重的, 是专门的技能或知识, 有时研究到极精微处, 也许有和日常生活绝不相干的情形。例如研究卫生的, 查考起微生虫来, 分门别类, 精益求精, 有一切另外的事都完全不管的态度。这是从事专门学问的特异点。
可是我们要起盖房子时, 必得先求地基坚实, 若起初不留意, 等到高屋将成, 才发见地基不稳, 才想设法补救, 已经来不及了。我刚才讲过普通教育好像房屋的地基一样, 所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都要特别注意才是。
因此前年我国审查教育会, 把普通教育的宗旨, 定为: (一) 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 发展共和的精神。
所谓健全的人格, 内分四育, 即: (一) 体育, (二) 智育, (三) 德育, (四) 美育。
这四育是一样重要, 不可放松一项的。先讲体育, 在西洋有一句成语, 叫做健全的精神, 宿于健全的身体。足见体育的不可轻忽。不过体育是要发达学生的身体, 振作学生的精神, 并不是只在赌赛跑跳或开运动会博得名誉体面上头, 其所以要比赛或开运动会, 只是要引起研究体育的兴味;因恐平时提不起锻炼身体的精神, 故不妨常和人家较量较量。我们比不过人家时, 便要在平常用功了。其实体育最要紧的, 是合于生理。若只求个人的胜利, 或一校的名誉, 不管生理上有无危险, 这不要说于身体上有妨害, 且成一种机械的作用, 便失却体育的价值了。而且只骛虚名, 在心理上亦易受到恶影响。因为常常争赛的结果, 可使学生的虚荣心旺盛起来;出去服务社会, 一切举动, 便也脱不了虚荣心的气味, 这是贻害社会不浅的。不过开运动会和竞技等, 在平时操练有些呆板乏味时, 偶然举行一下, 倒很可能调剂机械作用。因变化常态而添出兴趣, 是很好的, 只要在心理上使学生彻底明白体育的目的, 是为锻炼自己的身体, 不是在比赛争胜上, 要使他们望正鹄做去。
次讲智育, 案我们教书, 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 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 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 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竟不讲也可以,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 才去帮助他。至于常用口头的讲授, 或恐有失落系统的毛病, 故定出些书本来, 而定书本也要看学生的程度, 高下适宜才对。做学生的, 也不是天天到校把教科书熟读了, 就算完事, 要知道书本是不过给我一个例子, 我要从具体的东西内抽出公例来, 好应用到别处去。譬如从书上学到菊花、看见梅花时, 便矢口也是一种植物;从书上学得道南学校、看见端蒙学校, 便也知道是什么处所;若果能像这样的应用, 就是不能读熟书本, 也可说书上的东西都学得了。
再现在各学校内, 每把学生分为班次, 要知这是不得已的办法, 缘学生的个性不同:有的近文学, 有的喜算术等;所以各人于各科进步的快慢, 也不能一致, 但因经济方面, 或其他的关系, 一时竟没法子想。然亦总须活用为妙。即有特别的天才的, 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在学生方面, 也要自省, 我于哪几科觉得很困难的, 须格外用功些, 哪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 也不妨多学些。总之, 教授求学, 再不可呆板便了。
至于德育, 并不是照前人预定的格言做去就算数。有些人心目中, 以为孔子或孟子所讲的总是不差, 照他们圣人的话实行去, 便是有道德了;其实这种见解, 是不对的。什么叫道德, 并不是由前人已造成的路走去的意义, 乃是在不论何时何地照此做法, 大家都能适宜的一种举措标准。是以万事的条件不同, 原理则一。譬如人不可只爱自己, 于是有些人讲要爱家, 这便偏于家庭;或有些人提倡爱群, 又偏于群的方面了。可是他的原理, 只是爱人一语罢了。故我们要一方考察现时的风俗情形, 一方推求出旧道德所以酿成的缘故, 拿来比较一下。若是某种旧道德成立的缘故, 现在已经没有了, 也不妨把他改去, 不必去死守他。我此刻在中学校看见办有图书馆、童子军等, 这些事物, 于许多人很适宜, 于四周办事人亦无妨害, 这便不是不道德。总之, 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 就可以了事的, 要重在实行。随时随地, 抱着试验的态度, 因为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若说今天这样, 便可永远这样, 这是大误。要随时随地, 看事势的情形, 而改变举措的标准。去批评人家时, 也要考察他人所处的环境怎样而下断语才是。
第四美育, 从前将美育包在德育里的, 为什么审查教育会, 要把他分出来呢?因为挽近人士, 太把美育忽略了, 按我国古时的礼乐二艺, 有严肃优美的好处。西洋教育, 亦很注意美感的。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 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 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美育之在普通学校内, 为图工音乐等课。可是亦须活用, 不可成为机械的作用。从前写字的, 往往描摹古人的法帖, 一点一画, 依样葫芦, 还要说这是赵字哪, 这是柳字哪, 其实已经失却生气, 和机器差不多, 美在哪里?
图画也是如此, 从前学子, 往往临摹范本, 圆的圆, 三角的三角, 丝毫不变, 这亦不可算美。现在新加坡的天气很好, 故到处有自然的美, 要找美育的材料, 很容易。最好叫学生以己意取材, 喜图画的, 教他图画;喜雕刻的, 就教他雕刻;引起他美的兴趣。不然, 学生喜欢的不教, 不喜欢的硬叫他去做, 要求进步, 很难说的。像儿童本喜自由游戏, 有些人却去教他们很繁难的舞蹈, 儿童本喜自由嬉唱, 现在的学校内, 却多照日本式用1234567等, 填了谱, 不管有无意义, 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的天真天籁相反。还有看见西洋教音乐, 要用风琴的, 于是也就买起风琴来, 叫小孩子和着唱。实则我们中国, 也有箫笛等简单的乐器, 何尝不可用?必要事事模仿人家, 终不免带着机械性质, 于美育上, 就不可算是真美。
以上四育, 都宜时时试验演进, 要一无偏枯, 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 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通常学校的教习, 每说我要学生圆就圆, 要学生方就方, 这便大误。最好使学生自学, 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 压到学生身上。不过看各人的个性, 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但寻常一级的学生, 总有二十人左右。一位教员, 断不能知道个个学生的个性, 所以在学生方面, 也应自觉, 教我的先生, 既不能很知道我, 最知我的, 便是我自己了。如此, 则一切均须自助才好。大概受毕普通教育, 至少要获得地平线以上的人格, 使四育平均发展。
又我们人类, 本是进化的动物, 对于现状常觉不满足的。故这里有了小学, 渐觉中学的不可少, 办了普通教育, 又觉职业教育的不可少了。南洋是富于实业的地方, 我们华侨初到这里的, 大多数从工事入手以创造家业。不过发大财成大功的, 都从商务上得来。商业在南洋, 的确很当注意的, 这里的中学, 就应社会的需要, 而先办商科。然若进一步去研究, 商业的发达, 必借原料的充裕, 那原料, 又怎样能充裕呢?不消说, 全在农业的精进了。农业更须种种的农具, 要求器械的供给, 又宜先开矿才行, 这又侧重到工艺上头。按我国制造的幼稚, 实在不容不从速补救。开了铁矿自己不会炼钢, 却将原料卖给别国, 岂不可惜?若精了制造术, 便不怕原料的一时跌价, 因为我们能自己制造应用品出售, 也可不吃大亏啦。
照现在的社会看来, 商务的发达, 可算到极点了, 以后能否保持现状, 或更有所进步, 这都不能有把握。万一退步起来, 那么, 急须从根本上补救。像研究农业和开工厂等, 都足为经商的后盾, 使商务的基础, 十分稳固, 便不愁不能发展。故学生中有天性近农近工的, 不妨分头去研究, 切不可都走一条路。
农商工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了。但在西洋, 这三项都极猛进。而我国自古以农立国, 工业一途, 亦发达极早。何以到了今日都远不如他们呢?这便因他们有科学的缘故。一个小孩子知识未足时, 往往不知事物的源本。所以若去问小孩子, 饭是从哪里来的?他便说“从饭桶里来的”。聪明些的, 或能说“从锅子里来的”。都不能说从田里来的。我国的农夫, 不能使用新法, 且连一亩田能出多少米, 养活多少人, 都不能计算出来, 这岂不是和小孩子差不多么?故现在的学生, 对于某种科学有特别的兴味的, 大可去专门研究。即如性喜音乐的, 将来执业于社会, 能调养他人的精神, 提高社会的文化, 也尽有价值, 尽早自立。做教师的, 不妨去鼓舞他们, 使有成功。总之, 受毕普通教育, 还要力图上进, 不可苟安现状。若愁新洲没有专门学校, 那可设法回国, 或出洋去。
我最后还有几句关于女学校的话要说:这里的学校, 固已不少, 但可惜还没有女子中学。刚才在中学时, 涂先生也曾提及这一层。我想男女都可教育的, 况照现在的世界看来, 凡男子所能做的, 女子也都能做。不过我国男女的界限素严, 今年内地各校要试办男女合校时, 有许多人反对。若果真大众都以为非分校不可, 那就另办一所女子中学也行。若经济问题上, 不能另办时, 我看也可男女合校的。在美国的学校, 大都男女兼收, 虽有几校例外, 也是历来习惯所致。在欧洲还有把一校划分男女二部的, 这也是一种方法。总之, 天下无一定不变的程式, 只有原理是不差的。我们且把胆子放大了, 试试男女合校也好。若家庭中父兄有所怀疑时, 就可另办一所女子中学, 或把男子中学划分二部, 或把讲堂上男女座位分开, 便极易办到了。这女子中学一事, 只要父兄与学生两方面, 多数要求起来, 我想一定可以实现的。我今日所说的, 就是这些了。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推荐阅读:
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09-08
新加坡职业教育之我见09-02
新加坡技术移民申请的条件12-05
新加坡教育的感悟12-11
新加坡的责任意识教育12-09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新名词解读11-30
新加坡的高职教育理念论文05-19
河南职业技术教育01-14
罪犯职业技术教育08-1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