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2024-06-02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精选12篇)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1

目前我国正承受着大量劳动力过剩与熟练技术工人匮乏的双重压力,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观念陈旧、教学体系封闭、公平性和效益性低下。针对这一问题, 2005年10月28日,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 担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技工和高级技工人才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更加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也更能彰显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因此, 倡导职业教育广泛应用教育技术, 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教学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益势在必行。

(一) 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 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 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 以技能培养为中心, 通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对劳动者进行专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 使其现在或将来能够顺利获得职业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活动。狭义来讲,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2. 职业教育的特点

(1) 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其相对稳定性较低, 即它随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 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在迅速变化着;

(2)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注重实效性的特点, 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 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

(3) 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在我们国家中各级各类中等专业技术类学校及职业技术培训场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 一般都是以美国AECT’94年的定义为根据:“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 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Fred Percival和Henry Ellington在《教育技术手册》一书中把教育技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硬件, 指技术设备和相应教学系统;二是软件, 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三是潜件, 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这里, 应该把我国传统的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加以区别。前者的着眼点仅仅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中的运用, 它往往只考虑硬件或软件之类传统的“电教设备”。而教育技术则不同, 它以系统方法为核心, 注重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为了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总体效能,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我国从美国引进了“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一般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 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 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所谓现代教育技术, 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首先, 它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运用教育技术,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建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其次, 重视发展性教学, 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 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 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 应用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2. 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 包括音像技术、星广播电视技术、算机多媒体技术、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三)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人力丰富但教育结构却不够完善。一方面, 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总体上看, 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长远大计。

1. 现实可能性

(1) 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转变

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 目前职业学校的实习场地、设备、培训教师还有待完善, 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实习培训途径的重要补充形式。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 很多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从而大大降低了培训的费用。

(2) 教育技术可以促进职业教学方法变革,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象直观的呈现方式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感染力强,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 教育技术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 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跨时空的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4) 教育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工具

以计算机为例, 社会上许多行业, 如维修、装潢等都把计算机用作职业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需要, 学校要专门开设计算机课程, 如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影视编辑制作、网页制作等课程, 旨在让学生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

2. 必要性

(1) 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全球科技以每年20%的速度在更新, 职业种类以20%的速度在淘汰, 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 这要求职校学生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过程较短, 学生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自学和变通能力增强。

(2) 职业教育的观念陈旧性,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

在我国, 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 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 职业学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学生需要的职业课程和大众教育。按照AECT94’定义的划分, 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包括: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 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评价:是对一个事物的价值的确定。

(3) 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增强其操作性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 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拟真的实践机会, 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 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职业教育中的学科很复杂, 凡是社会需求都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因此, 学生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很多, 如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文学艺术知识以及书本以外的各类知识。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 职业教育的课本却相对落后, 如果职业教育的学生们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及时掌握新知识, 了解新学科, 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因此, 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提升信息素养。

(4)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效益

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 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 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制约, 传统职校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 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教学效益, 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5) 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多样化,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我国财力有限, 一方面部分职业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施更新跟不上, 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 少数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所购置的少数高档先进设备, 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 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 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从总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四) 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以教育技术作为支撑来全面解决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利益、办学的实践与理论、工作的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是时代的需要,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这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努力探索新途径, 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54-60.

[2]管德明, 姬玉明.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J].教育与职业, 2002, (9) :8-10.

[3]王哲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国发[2005]35号.

[4]张家祥, 钱景航.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2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理应有比较高的要求。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

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实践中,由于我们对高职的英语教学经验不足,对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了解不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也是差强人意。

一、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在的学生。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比较难找到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在那些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英语教师同时兼任英语专业课程和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二、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职业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学习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毫不夸张地说,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学院教育的声誉和培养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普通专业型人才为主。目前,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实践中有的照搬大学专科计划,有的沿用中专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英语教学的模式(TeachingModel)落后,与英语教学的目标(TeachingAim)相左

我国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硬件(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软件(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表现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而且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

(四)强调手段,忽视基础

现在的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进行高一层次教学有难度,而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可能一开始学生会因为新鲜,产生一定的兴趣(其实这里所谓的兴趣并不是对英语的兴趣,而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只有当学生能基本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时候,才会真正喜欢英语,对英语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而要达到以上所说的“基本”,必须从一开始就艰苦地、踏踏实实地打基础。

三、对策研究

(一)转变办学理念,端正

办学思想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现有条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学校应从长远目标出发,始终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让社会理解、认识和关心高职教育,为高职教育的良

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立足当前条件,以发展专科层次为主,逐步提升教育层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各院校应鼓励英语教师去争取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制定相应教师管理条例,采取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平庸不称职者给予批评、教育、缓聘或低聘,而学校也要提供教师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

(三)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把学生拉到社会上去(如涉外企业、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革英语教学内容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一个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工艺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及现代设备的操作人员等,到底要学什么内容的英语,只有到有代表性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生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意见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英语教学对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五)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英语教学在整体规划和科学性、系统性方面欠佳,教材、教法有待改进。在教改中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设计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作业的设计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一统天下的闭卷考试为开闭卷相结合。目前就英语教法而言基本达成共识,即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六)做好教材的选择工作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队伍的不断扩大,高职专业英语教材也陆续出版了。这些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特别是选材的先进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选教材方面,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职业英语,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应该在考虑到其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其岗位特点。教材的设计上,可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而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该避免与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突出交际性原则,其设计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虽然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很难做到由任课老有些教材为了使专业英语教材更具实用性,增加了一些与专业无关,但对学生就业有益的内容,如,英文招聘广告、简历和求职信等,而这些内容在高职基础英语教材中就有相应的范文和习题。这样的编排看似是特色,实则削弱了教材的统一性,并且还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外语界,2000.4

[2]连淑能.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3]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4]周燕.英语教师培养亟待加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5]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9)

[6]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7]梁悦.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8]金亚秋.新世纪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成人教育.2004.2

英国终身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篇3

课程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联手进行顶层设计。同时,企业雇主参加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参与制定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参与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评估和开设专业课程的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学习,并安排专门的教员,提供部分教学经费,推荐雇员和其他中小雇主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政府主管办学方针,以及宏观的政策协调、监督、评估办学质量及拨款情况。其他诸如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数量、教学方式都由学校根据企业雇主的要求和市场需要自主决定。学校实行的基本都是模块教学,十分灵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完成一定的模块学习,经评估合格者就可获得相应证书。

下面我谈一下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证书体系。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合,贯穿个体发展始终,并以资格证书体系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资格证书体系以能力为本,兼顾个体知识更新和就业需求,不同级别的资格之间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之间沟通顺畅。2011年10月,英国推出了最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取代了原有的国家学分框架,成为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教育资格的国家学分转换体系,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对接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以达到方便二者接轨和转化,鼓励终身学习的目的。新的框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双维度。过去的框架基本上都是单维度的,即只有难度的区别,而没有更多的学习量的体现。新的框架纳入了对学习量的考核,并且引入了学分的概念,以学生为最小的学习单位,每个学习单元都包含相应的学分和级别,学习者可以根据行业技能委员会的组合规则,积累学分,并获得资格。

第二,全纳。通过学习单元、学分、学习内容和等级,将英国所有的资格体系都纳入这个框架,包括学徒制。过去,学徒制一直都是被放在大体系之外的,这是第一次把学徒制也纳入其中。同时,新框架还延续了原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内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和对应。

第三,资格类别更加丰富,每级资格都分为三种规格,即证明、证书和文凭,用于不同学分值的评估。

第四,首次引入了学员成果记录。每个学员都会得到唯一的学员编号,相当于一个学分银行的户口,学生所取得的学分均记录其中。

英国的第一个职业证书体系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NVQ),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共分为五个等级,涵盖了11个职业领域,每一个职业领域中都包含不同的数量和专业方向。1992年,英国又推出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GNVQ),这是一种兼顾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预科课程,分为三个等级。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了五级国家资格证书框架,试图实现英国职业证书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一体化。在之后的十多年里,英国政府又对其进行了若干次改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学分框架。

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其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资格框架的建立与完善,是英国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成就。中英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是双方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两国也面临着不少共同的挑战,如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等。英国在证书体系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4

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道路坎坷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中断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机构建立、队伍壮大的基础时期

我国专门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机构在1978年以前是没有的,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列入普通教育研究范围。在1978年7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 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 涵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内容。之后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职教科研、壮大职教科研队伍, 成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根据职业教育学科特色, 全国许多行业、部委开始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下设德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3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主要与重要行业。这些专业研究机构的成立, 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扎实的基础, 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2. 理论研究、学科发展时期

许多专家与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活动。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概论》, 是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理论专著。之后许多学者和专家纷纷出版著述, 比如刘鉴农等人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 中华职教社出版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严雪怡主编的《中专教育概论》, 刘春生撰写的《职业技术教育导论》, 纪芝信编著的《职业技术教育探索》等。职业教育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李蔺田编著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职业教育学方面也出了一系列专著, 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原理》等, 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问题研究的内容。还有一些规划课题研究, 如“七五”课题“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八五”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和“九五”课题“关于职业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当代中国职业指导的理论体系研究”等, 全方位、多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 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框架和学科建构,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学习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与经验模式时期

我国真正地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的时间还很短, 所以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职教理念和经验是丰富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 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职业教育著作, 如《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此外, 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的学习与借鉴还体现在一些课题上, 如“八五”期间, 由孟广平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 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该课题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实现了“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本土化”,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有益贡献。“九五”课题“中日韩大型企业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十五”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俄罗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内容。

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是舶来品, 毋庸置疑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相对落后。并且由于职业教育研究, 因此, 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研究的独特性, 不以学科体系为逻辑, 而是以生产过程、活动规律为指导, 尽管目前已有学者意识到了职业教育这一特点, 但是由于思维惯性、社会环境等原因的影响,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研究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是丰富多样的, 但是都可以将其列入理论与实践两大类。

(1) 理论方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对其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把握, 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学科建设的基石, 比如有关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技术教育学中一些基本概念的精确化、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体系、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特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理论逻辑的比较, 以及对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等等, 都属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乐传永、王清强基于200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发现, 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职业教育管理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国际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等领域。由此可见,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者能够很大程度上根据我国社会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变化, 来切实抓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 把握职业教育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整体而言, 理论研究仍然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 而主要是以普通教育的研究范式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 至多是基于学科逻辑的研究, 并且多以感悟性思辨分析方法为主, 忽视了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自身规律, 导致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停留在“文字上的徘徊”, 以至于很难做出实质性的突破。

(2) 实践方面的研究。职业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应用、对策研究。其中理论应用研究主要关乎人才的培养, 其问题集中在课程、教学、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 尤以课程设置与开发为核心;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和管理层面, 比如办学模式选择、体制性制度选择, 以及制度的变革与发展、院校发展等。由于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实践性强, 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必须基于实践, 尤其是职业教育实践研究更应该如此。比如对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职业培训等领域的研究, 仍然以实践摸索为主, 研究成果则以实验总结和哲学性思辨分析居多, 缺乏必要的教改实验研究。

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任何研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它也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根据何文明基于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发现,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占60%) , 定量研究仅占26%, 并且定量研究中不太重视一手数据的收集, 多数使用二手数据 (来源主要是别人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有关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数据库中的间接数据) 。

3. 研究团队

首先, 从成员单位来看, 主要以普通高校、教研机构和师范院校 (含技术师范学院) 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普通高校、教研机构多以思辨性理论研究为主, 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则以定性研究为主, 即以经验总结、个人见解等描述性和解释性的文章居多。

其次, 从成员合作来看,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在集体攻关方面总体来说还很不够, 单打独斗的研究局面依然比较突出。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关键症结所在, 因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要求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往往需要跨学科、多单位、多人员合作,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 不仅校校、校企难以实现在研究上的合作, 而且不同系别、专业也难以进行合作。这样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研究周期过长、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兼职研究人员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等现象也不可避免。

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如何实现科学化转型

1. 研究内容

(1) 理论研究源于实践。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摆脱传统普通教育研究惯性思维的束缚, 基于对职业教育自身理论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 寻求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基于:一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活动实践。对于前人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 要基于当时的职业教育实践;对于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 要基于他们当时的职业教育实践, 能否引入我国, 要基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实践。二是基于文化传统实践。比如, 对于职业教育史的研究, 需要出版比较系统的介绍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职业教育发展史方面的著作, 甚至是世界职业教育通史的研究。但是尤为迫切的是, 必须加强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职业教育史的深入系统研究, 根据历史史料所显现的内在脉络, 追溯其变迁的轨迹, 揭示其特殊的面貌, 真正做到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与“特色化”, 也为东西方之间、国别之间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石。

(2) 实践研究基于理论。实践研究并不是脱离理论的, 而且要获得高质量的实践研究, 理论支撑与指导是必须的。高质量的实践研究并不是盲目地处在实践中, 随意性地对实践进行简单零散的总结, 而是要求在进行实践研究之前要有充分的设计以及相关的理论指导。比如, 在职教课改中项目课程的开发, 总的来说这属于实践研究, 要考虑到譬如职业学校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实际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条件、教师素质等是否允许做出这样的抉择, 根据现实情况如何变革或调整。但是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涉及到技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以指导教学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教学的设计、考核等很多方面的内容, 唯有基于理论的指导, 我们的实践研究才具有长久性、普遍性, 才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之, 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上, 我们不能仅偏颇与某一方面, 而要针对一定的课题, 既有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 也有专门人员深入一线, 做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 进行理论的验证, 同时要做到在同一研究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研究方法

由此可见,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法是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中引申出来的, 由于其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特点, 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方法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加强职业教育的定量与实证研究。定量研究是实证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证研究则是教育科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既需要大量的经验总结和思辨性研究成果, 更需要大量的调查、实验等实证研究成果。只有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 才能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科学水平, 才能提供更多切实可靠的研究成果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2) 重视原始数据的收集。目前,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开始重视“用数字说明问题”, 但更多的是使用别人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有关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数据库中的二手数据。使用二手数据虽然有助于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但引用“现有文献或者他人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原始资料数据进行理论思考的研究从本质上讲是运用了间接他人的经验, 没有超出文本分析法的范畴”。另一方面, 如果不是严密的实证研究得出的数据资料, 也很难保证所引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总之, 职业教育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要结合实际, 除了文献法、访谈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外, 还要运用调查研究法 (一般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 、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一些更加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方法。其中, 叙事研究法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得出较为普遍的规律, 近年来这一方法受到了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青睐, 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为它不仅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论, 更重要的是它使研究者 (包括一线教师) 以一种人文关怀的态度去深入自己的研究活动。所以,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要敢于、善于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如此才能使职业教育立体、全面地发展。

3. 研究团队

(1) 专业型研究团队的扩充。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人员较为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过程和方法较为规范,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普适性也较强, 但是由于规模较小, 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鉴于此, 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 鼓励教学、生产一线能力强的人员加入到这一团队中。

(2) 合作形式多样化。通过一定的课题, 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形式多样化的合作。专题组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一些既需要做实践调查, 又需要较深理论指导的课题, 把普通高校、教研机构和师范院校 (含技术师范学院) 中的研究人员联系起来, 真正地打通校企、校校、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

参考文献

[1]王运涛.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三十年[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5) .

[2]朱学佳, 李东海, 海南, 谢利苹, 刘洪亿.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透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5) .

[3]孙琳.转型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 .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5

关于召开20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的通知

全体会员、有关专家、院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装备委员会)将于年3月16-17日在云南昆明召开2017年装备委员会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 介绍2017年职成司工作重点

2. 装备委员会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

3. 介绍目前专业装备标准制定及贯彻情况

4. 向云南地区及委员会学校会员,推荐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AR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汽车维修、护理、机器人等专业优秀实训解决方案

5. 参观云南有关学校,就实训室建设开展交流合作

二、参会人员

1. 全体会员代表

2. 相关专业行业专家、企业专家

3. 院校会员代表

4. 云南本地中高职院校

三、会议时间

3月15日 14:00-20:00 报 到

3月16日 09:00-12:00 工作会议

13:30-18:00 优秀实训解决方案推荐会

3月17日 云南中高职学校实地考察、交流座谈会

四、会议地点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报告厅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万青路2056号

五、相关费用

1、会务费:600元/人

2、交通住宿费用自理

推荐酒店:昆明南亚风情园毫升大酒店

标准间/单人间:450元/天/间(含早餐)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春融街888号

电话:0871-65918888

六、联系方式

请参会代表填写回执表,于2月25日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回复至装备委员会秘书处

联系人:王瑞红、刘强

电 话:010-59893216/59893213,13911351225,13601336644

传 真:010-59893210

E-mail :wangruihong@moe.edu.cn;

liuqiang@moe.edu.c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

2017年2月22日

附件1:

技术创新教育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篇6

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主题活动,2007年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从开始启动就受到全省职业院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各学校选送的作品涉及的知识面广、类型多,充分展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巨大潜力。评审委员会经过初评、二次复评、现场问辩以及项目查新等多个程序的评选,共评出高职类一等奖12件、二等奖25件、三等奖56件、优秀奖81件;中职类一等奖6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82件、优秀奖191件。各学校选送的作品涉及面广、类型多,充分展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巨大潜力。靖江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中职学校,走在了创新教育的最前沿。

作为中国发明协会单位会员校,靖江职业教育中心专门成立技术创新办公室,组织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活动。在教学中逐步形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6年,在全省学生创新大赛中,学校学生自行设计创造的“船舱工作安全帽”从5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7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等职业素质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组成。

1.1 思想政治素质

是最重要的素质。是从业者在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状况和水平。人生观、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进行怎样的职业生涯设计, 决定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否积极向上和价值高低, 是从业者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我们培养的中职学生应具有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能经受严峻考验的优秀品质。

1.2 职业道德素质

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点, 健全社会信用, 培养从业者的诚信品德, 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能否推进的重大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为学生自己播下成功的种子, 为她们或他们插上高飞的翅膀。

1.3 科学文化素质

是从业者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在现代社会里, 任何人的职业素质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就人的整体素质而言, 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 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职业素质的优劣。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履行应尽得道德责任,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4 专业技能素质

是从事某种职业活动, 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基础的。而专业技能又是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中职学生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实现人生价值。

1.5 身体心理素质

是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况和水平。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一个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能力, 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状况制约着其他职业素质发挥的程度。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种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 同时也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改革方向。除此之外, 职业素质还应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培养民族创新精神, 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素质的几个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是成就事业的支柱。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 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 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胜任相关的职业。专业技能素质是关键, 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才能在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只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其他各种素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是根本,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成功恒久一番事业。

2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

2.1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意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职学校要培养的是应用性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人才, 应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严格按照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 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因而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用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武装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

2.2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中职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2.2.1 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爱生、勤学、奉献”是教师应具备的崇高的思想品德。

2.2.2 扎扎实实继续推进教师系列达标活动和优质课活动。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 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2.3 建立素质教育导向的新的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 就是片面地用考试分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 评价教师的工作, 形成对基础教育的负面导向作用。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摸索、探讨、建立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从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从教书育人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中职学生主要是学习各种特长、技能, 对于他们的评价主要从多方面进行, 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评价。

2.4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创建新的中等职业技能学校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

中等职业技能学校应积极探索心得教学模式, 现在的办学主要是联合办学, 一书多证制等。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求教师结合社会所需, 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增设并开发一些综合课和新兴课, 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在此基础上, 课试行学分制, 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和“第二学历”的学习, 这样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特长, 更有利于团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五、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环境,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学校应大力投入资金, 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科技、文艺、体育活动, 社会实践及各种能力锻炼活动, 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我校现有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修理车间、烹调基地、美容基地、等场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学习, 心理咨询和毕业就业指导。经常举办各类讲座,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小组, 进行各类竞技比赛:烹调比赛、美容比赛、汽车修理比赛。以上各种形式都能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寓教于乐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厂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8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此, 其教育内容必然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网页制作、声像多媒体信息的编辑等,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中引入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 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出发,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 借助书本、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这些相对单一的媒体, 适合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或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但要透彻讲明一个设备 (或机构) 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过程就有些力不从心, 教师讲解费力, 学生理解困难。因此,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观的形象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辅以大量实物模型和各种挂图。之后, 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投影、幻灯和录像等。这些方法的采用虽比模型和挂图前进了一步。但从实质上说, 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效果还是不理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 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那么“多媒体技术”究竟是什么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通俗理解:“多媒体技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种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概括起来就是: 多媒体技术, 即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 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 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 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根据对多媒体技术定义的理解, 我们可以归结出其三个显著特点:

1.多种技术的集成性 , 并且建立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 。

2.信 息媒体的实时性 , 基本可以说包含了当今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3.处理过程的交互性 , 即实现复合媒体处理的双向性 。

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上所说的三个特征, 所以增加了可操作性和内容更新取舍的灵活性。特别是它所具有的丰富灵活的动态图形功能, 更是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的, 这也使得多媒体技术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场所。这种结合使得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教学二者相得益彰, 必将使传统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三、多媒体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由于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其教育特点与其他高校相比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在: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有差异。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专业设置与市场联系紧密, 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技术意识, 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所有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在教学上既有广泛性, 又有针对性, 在知识理论的阐述上简明扼要, 在实践操作方面加强训练。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理实一体”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课时安排上, 实践部分占据总课时的大部分, 因此会导致理论部分课时不充足, 教学任务繁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大大降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劳动强度, 使教师用较少的课时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除某些章节需要详细叙述外, 其余部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以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演示, 学生听、看、学的同时可以参与演示操作, 如此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直观、更全面, 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以上对职业教育特点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应用多媒 体技术更 新教学方 法和教学 手段。多 媒体技术集成了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 打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 学方式 , 使得教学 效果更优 化 , 教学内容更 生动直观 , 更有利于 学生理解 、掌握 , 有效提高 了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要求的硬件往往以高科技的配套产品为主, 其中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最为广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往往以其明亮的色彩和贴切的音效进行烘托, 在视觉和听觉上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精力容易集中的前提下讲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场景教学引入课堂中。在没有条件或机会参与现场教学时, 可利用影视或实物展示开展课堂场景教学。如在对工厂一些设备进行分析讲解时, 可以通过拍摄好的现场设备的工作情况, 对学生进行实物对照式的讲解, 把抽象的不易于理解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 让教学更接近事实, 克服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4. 应用多媒体 技术进行 教学推动 了高职教 育课程体 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进程。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处于发 展状态 , 很多方面 如课程体 系、教材选 用、课堂教 学方法、实践 培养等各 环节都还 在完善中 。而多媒 体技术以其 教学成果 收效较大 的优越性 , 被广泛应 用于教学 改革中。这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必然要求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 容的更新 , 更有利于 推动高职 教育课程 体系和教 学内容的改革。

总之,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 优势是明显的,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是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让我们以此为契机, 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 使职业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作了论述。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9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而大学毕业生不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令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人才。这种形势下,相对于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加值得关注。

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合作教育于1906年由美国的赫曼·施纳德教授提出,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校企合作,以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发展职业教育能有效培养满足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并能促进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把产学合作教育表述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促进学校的教和学[1]。”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是最有效率和质量的学习。

产学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受益。学生能较早接触社会与实际工作环境,其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并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能深入了解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专业设置调整及课程改革,增强办学主动性;企业能培养和选择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并借助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解决技术问题、进行员工培训,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素质。

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

2.1 国内外情况

20世纪50年代起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先后引进美国的合作教育形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取得很大成效。

国内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5年为引入时期;探索阶段以1991年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第三阶段以教育部1997年《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标志,产学合作教育由民间实验纳入教育主管部门教改总体规划中[2]。不少高校开展了不同层次、类型的产学合作教育,但多处于初级的探索实验阶段,其合作深度、广度与校企真正相互渗透的深层次合作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2.2 国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校企合作实践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教育认识深度不足。学校只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途径;企业看不到现实利益,视校企合作为额外负担。企业许多岗位仍属传统性岗位,高校多年扩招使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的发展。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教育缺乏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

(3)高职课程开发未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

(4)职教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政府统筹,教育、劳动、行业部门的配合不够,缺少保障机制。

(5)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弱,难以承担大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6)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较弱,“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校企合作途径不畅且难以达到高水平。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3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

3.1 基本情况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文理兼容的15个主干专业,在校学生3 000余人,实行毕业文凭和技能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学校以工科专业居多,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在当地较有优势,几年来,各专业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机电工程系设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方向、工业设计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在西樵雷特电器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并共建CAD/CAM实训室,合作企业有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天品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怡成灯饰有限公司等,在相关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乃至奖学金设立、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

电子信息系下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方向、网络技术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方向)等专业,新开设的专业居多,现在校学生较少,合作企业有东巨电子(东莞)有限公司等。

工商管理系下设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方向)、电子商务、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合作企业有广州汇利、南海富达电业有限公司、肇庆奥威斯酒店、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藤利食品有限公司、茗艺工艺手袋厂、恒泳汽车配件销售公司等,建立了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丰禾园物流中心实习基地等。与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还包括开展仓储配送培训和管理岗位职务分析等校企合作项目,并达成在学院内建立伊立浦进修学院的意向;与南海富达电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人员技能培训等合作,并提供管理咨询。

财经管理系下设财务管理(金融方向、会计方向)、旅游管理(酒店方向)等专业。合作企业有佛山恒安瑞士大酒店、东莞太子酒店、肇庆奥威斯酒店、东莞康辉国际旅行社、龙泉国际大酒店、广东华南通商贸发展有限公司、佛山用友财务股份有限公司、中鹏会计师事务所、佛山高明荷城街道结算中心、顺德利朗五金塑料有限公司等以及禅之旅、佛山中旅、南之旅等多家旅行社。

工科类专业大多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经管类专业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到与专业对口或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各专业均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等为委员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合作单位中聘请兼职教师,逐步扩大校企合作教育范围。

3.2 存在问题

目前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尚处于浅层次阶段。

(1)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较表面化,学生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临时劳动力,实习岗位与专业内容的衔接、联系有待加强。总的来说,工科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与专业的衔接度较高,工商管理类的顶岗实习要做到与专业方向紧密连接难度较大,工商企业的对口管理岗位相对较少,这是大批量地把学生送到某些企业顶岗实习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顶岗实习工作,从基层工作中锻炼能力,勤于思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踏实工作的态度。基层工作的锻炼是必要的,但更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从管理及专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要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对工学结合中的工作安排,尚未能做到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生产,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

(3)目前校企合作的合作层面以系部为主,缺乏校级整合,尤其是经管类专业,与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实习是相辅相成的,实习企业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源共享的空间与条件,同时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形成,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此外,学校的知名度不够高,专业品牌特色较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太高,实习、合作企业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是靠教师个人的社会关系促成。校企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师资力量的制约也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

4 迁址新校区后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产学合作教育是涉及整体办学过程的系统工程,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把它作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应对策略和战略选择。

4.1 周边地区经济环境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取得进展,珠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产业内部引起劳动要素之间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纵向结构和人才规格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把珠三角建成重要的职教基地。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需与产业发展同步,走内涵集约型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教育与产业互动双赢。

4.2 学校发展的SWOT分析

所有组织都在某些职能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势。运用SWOT分析法确认学校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学校推行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战略思路和框架。

(1)优势指能使组织获得战略领先并进行有效竞争的内部因素或特征。

地域优势: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2010年将搬迁至新校园(三水区乐平镇,占地约881亩,东邻三水工业园区和西二环高速公路,南邻三江公路)。

资金优势:“新校园建设工程”作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之“高校建设工程”被列入2009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充足。

办学历史渊源:现在的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由佛山机电学校(1975年创建)、佛山煤田职工地质学院(1981年创建)合并而成,办学历史较长,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2)劣势指给组织带来不利、导致组织无法实现其目标的消极因素和内部的不可能性。主要有:

校园设施设备:目前校区呈禅城区、南海区地理分隔状态,两校区教学资源统筹利用不足;学校设备陈旧落后,先进教学设备欠缺。

学校规模:办学规模不大,难以体现办学效益,发展不快。

师资与教学:师资力量未能满足发展要求,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训基地不足。

专业设置:因目前办学条件的限制及办学思路的局限,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

(3)机会是指那些有助于组织实现或超过自身目标的外部因素或状况。主要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地方政府的支持;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增长,《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政策导向等,珠三角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界对合作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渐显,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数量渐增。

(4)威胁是指对组织经营不利并导致组织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外部因素。主要有: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乃至倒闭,校企合作选择面受影响,安排学生实习有困难;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招生生源地域不广,生源质量不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周边同类学校的快速发展导致有效资源的竞争性加剧。

表1是佛职院校企合作SWOT分析与策略表。

在分析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把产学合作教育视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工程,根据SWOT分析,宜采用以能力为主的成长策略,以WO战略、SO战略为主,并辅以ST战略实施,借助机会克服劣势,借助优势利用机会,并利用优势战胜威胁,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向深层次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创立办学特色,培养社会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

4.3 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选择产学合作教育的具体模式应遵循因地因校制宜、适用性原则以及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原则,分析学校内外部因素,如生源、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就业机会、学校传统等,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产学合作教育之路。

国外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结合;一类是以美国合作制为代表的,以学校为主的产学结合。各国仿效这两种模式并结合国情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学工交替“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3]、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合作教育”、韩国的“合同制”等。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被概括为9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与校企双向介入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4]。“订单式”模式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单一,影响其深造和发展。“三明治”模式,企业对实习生的培训负担重,受益较少,积极性不高[5]。“2+l”模式指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学工交替”模式指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要求企业全方位介入育人全过程。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双方紧密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主要适用于学生能直接参与生产、销售、管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学校所有专业都实施产学合作,一个专业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合作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产学合作教育各种模式有其存在的特定条件和影响因素,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产学合作形式。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方向与目标、合作方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与企业状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培养模式,注意工学结合中的工作安排要同时有利于教学与生产,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有部分专业已试行“2+1”培养方式,例如商务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另外一些经管类专业例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可采用与多家企业合作的方式,三年中穿插进行实习、实践。对一些工科专业,可根据专业及合作企业的情况选择“学工交替”、“2+1”、“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等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产学多方位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原则,取得多赢的效果,在合作教育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探讨

国内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浅层次合作,企业未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研究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毕业实习等多为形式,未真正起到职前演练作用。部分校企合作已达到中层面合作水平,企业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改革,学生基本能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综合训练。但这些合作仍比较松散且不稳定,其合作深度与广度相距校企真正相互渗透的深层次合作高级阶段相距还甚远。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宜从以下方面展开:

(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同担、互利双赢、互动发展来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行模式;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发展,行业对高职教育缺乏有效指导,校企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政府应参与校企合作的统筹和主导,建立一些依附行业的中介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机制保障。

目前我国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加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企业主要通过增加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而非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低利润,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可吸引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肓,企业可在解决技术难题、员工培训及获得廉价劳动力等方面获益,学校在实习基地建立、“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受益,学生则获得职业能力锻炼的机会,利于成才和就业。

(2)建设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把企业专家请进来,带来行业的新技术、工艺、产品及市场动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培训,以获得实践经验及研究课题开发能力;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增强岗位意识,同时为教师学习先进技术、丰富实践经验、开发研究课题创造有利条件。

(4)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学院应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了解企业,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与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办学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职业教育应有预见性,应使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同时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专业建设动态发展,结合学院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并办出品牌特色。

(5)适应岗位变化,校企合作动态开发课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整合。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分析,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结合,组织筛选教学内容,注重行业标准的导入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引入,开发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类教材,动态开发课程,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技术条件、管理模式等相适应。随着生产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参与职业课程开发有助于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服务社会,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与本科教育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环节和纽带,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发挥学校优势服务社会,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开展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面向企业的培训及技能鉴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服务。

此外,在校企合作资源上,在同一经济区域,可考虑促成校际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应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的结合,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需要,还要满足企业、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0-251.

[2]赵月桃.高职高专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刘常云,王恩玮.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及模式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10

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在新生入学阶段的指导作用

虽然中职生在通往高等院校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们仍然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向往着找到一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工作。但现实中, 随着中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部分学校为了招揽生源, 对专业设置、就业前景报喜不报忧或夸大其词。学生入校就读后, 职业道德教育却跟不上, 弱化了对各个阶层学生的分类引导转化和个性关怀, 导致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融入集体生活, 或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随大流成为问题中职生, 出现如早恋、打架斗殴、嗜烟酒、打扮穿着另类、夜不归宿等现象, 这些不良习气势必影响将来的就业或创业。因此, 学生一踏入校门, 学校就应该根据不同类别学生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关怀、结对子帮扶、专业入门辅导等方式, 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对学校的认同。职业道德的本质是实践, 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发展、成才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社区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观摩人才 (劳动力) 市场、进厂顶岗见习、对毕业生组织跟踪调查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用人单位、社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找准自己职业个性与各类职业要求间的差距, 自我接受教育, 提前进入“角色”。

二、发挥榜样作用力,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中职生是在“上有大学生, 下有进城农民工, 中间有同行”挤压的就业形势下求职立业的, 他们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 而家长受“中职生容易找工作”的误导, 对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很少问及, 助推了他们心理上的孤立无助和理想信念动摇, 继而造成生源的流失。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是中职生顺利走向就业岗位的关键一环。我认为教学中应体现“重在指导、突出应用 (训练) , 务求实效”的宗旨, 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真实感和直观性。比如, 学校可以适时举办报告会或讲座, 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兄弟学校的“创业之星”到校以身说教, 用活生生的事例和正面典型做榜样, 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 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训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优秀创业典型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感受,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动力。

三、在德育教材编写中融入本土元素, 培育特色品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职生个性不断张扬, 价值取向日呈多元化, 而我们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材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需要我们对职业道德课程的改革创新,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加突出本土的元素, 形成地方或本校特色, 防止教学内容中“假、空、远”的现象。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漫画和本校成功人物案例、设计相关的游戏把课程引出来, 通过身边活生生的案例最大限度地把教育的内容贯穿到全过程, 给“死”教材注入活水, 使内容更能贴近生活, 促使他们喜于听、乐于接受、善于思考。由于中职生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 良好的道德理念一旦渗透到学生心灵, 就有明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思想, 这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前提, 也是我们职业道德教育出发点。

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引入辽宁等 篇11

英国职业教育学院与辽宁省翻译学会外国语培训学校目前签署联合办学协议,成立英伦国际教育集团,将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引入辽宁,总部设在沈阳。

英国职业教育学院成立于2 008年,是英国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之一。培训分为语言类和职业资格证书类两种,其中语言类主要针对大学预科、不同学生类型、专业语言(雅思、护士、酒店管理等)开设不同课程,配有JETSET即“捷思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及牛津英语等三种不同教材。职业资格证书类包括:护理、西餐、高级家政、国际物流、地铁专业、酒店管理、美容美发、汽车维修等专业,学生结业后,可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认的中英职业证书合作项目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证书。(石岩)

“乘地铁,看沈阳”沈阳市老归侨举行联谊活动

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沈阳市老归侨联谊会于10月15日举行“重阳节”老归侨联谊活动,组织四十余名老归侨侨眷乘坐新开通的沈阳地铁,亲身体验近年来沈阳城区的巨大变化。

老归侨们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回到祖国的。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贡献了自己独特的技能。联谊会上,老归侨们欢聚一堂,互相祝福,倾心畅谈,感谢市侨联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平台,一个“老侨之家”,一个开心俱乐部。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庆伟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参加了联谊活动。

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 篇12

学校始创于1957年, 1980年在全市率先开办职高班, 曾先后6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2005年和2008年, 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和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分别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近年来, 获得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秀基地学校、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浙江省首批篮球特色学校、宁波市模范集体、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德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环境雅致, 文化内涵丰厚, 携手全球数控业领衔企业DMG (德马吉) 公司, 打造优质实训基地;凭借“文化建设融通、课程设置融通、实训场域融通、校企评价融通”的“融通式”合作办学以及工学交替、项目式实践教学等方式带来校企双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首批国家级示范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 文化广场场馆运营管理是国有企业订单班, 接轨宁波经济, 培养专门化人才。

学校师资优秀。中高级教师比例达到78%;65名专业教师中有高级技师8名, 宁波市“首席工人”2名, 53人拥有高级工和技师证书;近年来有获全国教学比武一等奖教师15名, 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教师6名, 宁波市名教师 (专业首席教师) 2名, 宁波市骨干教师2名, 市优秀“双师型”教师5名, 城区骨干 (“双师型”) 教师8名, 省教坛新秀3名, 市教坛新秀一等奖8名, 市专业技术能手3名, 1位教师成为宁波市首批模范班主任及全国德育先进个人, 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走在前列。

学校注重科研引领, 强化技能, 注重育德, 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师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摘得7金6银1铜, 被授予宁波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校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队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冠军;学校开设瑜伽、机器人、航模等47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开展街舞、轮滑、Cosplay、茶艺等27项学生社团活动, 激发学生潜能;为效实中学等普高开设具有实用性、趣味性、操作性、研究性的8门技能类选修课,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创业街成为创业梦的起飞场;“创意集市”激发学生智慧, 连续两届获浙江省中职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头控鼠标”惊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 “电缆断点查找仪”被企业以高价买断知识产权, 受媒体和社会广泛赞誉。

上一篇:《总目》下一篇:无线呼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