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的感悟

2024-12-11

新加坡教育的感悟(共10篇)

新加坡教育的感悟 篇1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自然资源, 人口少的国家, 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奇迹。成功的公民教育是新加坡能够迅速成长壮大的重要原因。如新加坡非常重视对民众道德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因此, 我们国家能否平稳健康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的核心思想观念, 公民的道德伦理水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制度不同, 但是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 主要体现在同处于亚洲国家, 同是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和教育, 有共同的儒家的文化根基。因而新加坡的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然而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和借鉴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要清楚这种教育模式背后的价值理念, 以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启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根本目标是造就良好的、有用的。背后的理念则是“必须使各个民族的后裔及其移民淡化对其民族的归属感, 加强对新加坡本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内容

“公民”从法律意义上仅仅是民主政治制度下赋予其国民的一种身份, 而真正的成为“公民”, 需要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 同时具有相应的公民行动, 最终成为理想的公民。新加坡特别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 它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国家意识的教育、东方价值观的教育、历史和国情的教育。

1.国家意识的教育。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 又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 新加坡政府十分看中对公民认同国家的教育, 因而新加坡政府也特别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 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 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 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 一个新加坡, 并在这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

2.东方价值观的教育。所谓“东方价值观”, 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面对多种族的新家坡, 李光耀倡导的并不是照搬照抄的中国的儒家价值观。而是进行了结合当地国情和特色的改造。李光耀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这个国家公民自信的源泉。用传统的价值观进行公民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自信和爱国精神。他为新加坡确定的治国理念是“八德”, 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是来自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的。新加坡又颁布了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观, 几乎每个民众都能背出这五个共同价值观, 它们吸收了各族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合理价值。总而言之, 新加坡将传统的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现代化的阐释和运用, 并不是直接的拿来主义, 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适合国情, 并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价值观, 也就是现在形成的独特的东方价值观。

3.历史和国情的教育。新加坡独立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血泪史, 也是生动的历史文化教材。公民必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 才能有知“根”的感觉。新加坡非常重视对民众进行历史和国情的教育, 通过历史和国情的教育培养民众的忧患意识。新加坡还出版了《大战前后新马史料汇编》, 这本书旨在用于国民忧患意识教育, 通过真实的国人的历史和经历, 培育其民众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二、新加坡公民教育的途径

1.学校教育。学校开设道德教育的课程, 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的教学之中。除此之外, 还有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2011年, 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曾表示, 要推广“品德与公民教育”的课程, 在公民教育方面, 要做到:“第一, 我们的学生应成为忠心耿耿的公民, 对新加坡有很强烈的归属感, 为国家利益、防卫与安全献身;第二, 他们应关怀别人, 愿意尽己所能改善别人的生活;第三, 在一个多元种族社会里尽力促进社会凝聚力与种族和谐;最后, 对社区、国家及全球课题, 应有能力作出反应, 并作出正确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出, 新加坡的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的品德情感, 决心、责任、爱心, 这些是无法测试的, 但是这些却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唯一检测的标准是如何把这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新加坡的公民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这个途径, “家庭为根政”是政府对家庭功能的总体描述。新加坡竭力维护三代同堂的家庭和大家庭制度。在大家庭制度中, 兄弟姐妹互相扶持与支持, 共同承担家族的事务和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 三代同堂的家庭正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 但是政府在采取措施鼓励大家庭的存在。在大家庭中生活的孩子, 有足够的时间接受长辈教育和家庭规矩的熏陶, 保持大家庭的传统, 可以有效的发挥家庭的教化、宗教、经济和政治的功能。因而, 家庭教育这个途径是新加坡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3.社区教育。新加坡希望通过社区服务计划,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 增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由小到大, 由社区到国家, 一点一点的形成认同。社区服务计划主要采用一些敬老, 助残, 募捐, 睦邻友好等活动实现。社区服务作为升学的参考项,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方式的社区活动。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 李光耀还倡导了一场“文化再生”运动。他在年国庆献辞中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 因为我早年先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世代, 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的价值体系”。

三、新加坡公民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新加坡公民教育中的有益因素, 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其中的新元素, 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借鉴中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 新加坡公民教育给我国有四个方面的启示。

1.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相结合, 完善充实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张岱年先生曾提出了文化观的综合创新论, 方克立先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 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这些都提示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有机的结合, 汲取儒家文化中有益的精神力量, 比如在传统教育的内容上,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求“爱人”和“忠恕”;在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上主导思想是重义轻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讲求生态伦理问题等。

2.利用国家的政策去落实价值观的教育, 重视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撑。道德建设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道德建设的稳定性、可调控力和强制力都很弱, 需要法律的支撑。新加坡的文化人认为“儒家理念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给儒家理念加上制度因素, 就能够把问题解决”也就是说, 新加坡是用东方的理念, 加上西方的手段, 实现了国家价值观的落实。在实际中, 新加坡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其公民教育集宣传说教与防范惩罚于一身, 使得新加坡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楷模。新加坡政府为了推行孝, 政府规定人们在购买房屋的时候, 选择与父母同住会有一定的奖励, 用国家政策推动孝的实行。李光耀认为, 不惜任何代价, 不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孝敬父母的人才可能热爱国家。在一个家庭中, 晚辈可以从长辈那里获得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优良文化传统。

3.重视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在价值观教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新加坡重视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践行价值观。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 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参观禁毒展等。新加坡非常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课程, 组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实践活动和服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使之内化为道德观念, 形成道德素质。我国也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要重视劳动实践的作用。劳动实践可以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劳动的乐趣, 潜移默化的使人们形成热爱劳动, 珍惜劳动成果等美德, 最重要的是, 通过劳动可以培育人们丰厚的情感, 那种对土地、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亲近感。

总之,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家意识的教育、东方价值观的教育、历史和国情的教育。教育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合理成分相结合, 完善充实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利用国家的政策去落实价值观的教育, 重视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撑;重视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在价值观教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摘要:新加坡经济上的腾飞和整个国家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其成功的公民教育, 本文分析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 途径, 特色, 结合中国的国情, 分析其中的有益因素, 探讨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吕元礼.新加坡治贪为什么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7) .

[5]柳建营, 姜越.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传承, 2010, (4) .

[6]杜文玲.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方法比较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 2010, (4) .

[7]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权麟春.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分析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2) .

新加坡教育的感悟 篇2

一、收获与体会南宁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群众的民心工程,企业的信心工程,城市的管理工程,发展的环境工程,干部的作风工程”来抓,所到之处,洁净整齐,秩序井然。城市里,街道干净整洁,市容清新亮丽,乡村里,田野绿色弥望,河流清澈透明。广东中山市小览镇以其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同步发展和高度协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乡镇,小览镇环境优美,规划合理,管理到位,环境保护的系列措施细致扎实,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新加坡更是一个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我们所到的每个地方,都有置身花园的感觉。早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编制全国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总体规划和绿色系统、山水系统以及保护名胜古迹等子规划,做到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相结合,历史和现代整体结合,城市景观和城市功能相结合,充分展示了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山水性、人文性、历史性、生态性。新加坡之所以旅游火爆,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和建设的结果。新加坡共建大小300多个公园,组团之间有大型公园和生态观光带,每个镇区建有 10 公顷的公园,居民住宅每隔 500 米建有1.5 公顷的公园,既有景观的享受,又有小区环境的构造。透过洁净优美的环境,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新加坡建立的那一整套严格、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和软中有硬、不讲情面的执法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必须学习和借鉴的瑰宝。

lfdidWOtvYdCcdk42DDybo8gg7g1Z9LdBMnz5rlPVPba9roanUjBzdFW7W16FNtmc00qQKZBiODmcX7PJ6D5QaEo7qs8pe97lPY9rXjDUHjLAiKaPcmzaow2lBiqiQb3Ev0nZXnLNZa8QTOOFhjcRAXWiWNPESl3wg64imbROBMaeobsNuL0xYb4x452ay6UE7BANJwj。

二、思考和建议考察的目的是取人之长,力行实践。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宜居城市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体现了决策层的战略眼光。结合实际,我就宜居城镇建设汇报一些思考和建议。

bkPlEyNBUtPKKVlf67HkO0ALwtSNjJz0jdEYiMqVBe07ACTgMjBiVllbK3PaG0haUOrxgmXkHLJAZtbTAB107g5YRteeWffAXPcLbmZqlhA9BLbhSVA4Zg2DJsFM7Insw8DagpIeBAEQGWm5iXm0EaBGMy2IGciDT7Cs800sdmsoBcXN6zualnNlxWnHm0xoi1XyjTXh。

一、科学修订城市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必须在规划上做到前瞻、严肃和透明。注重前瞻性。新加坡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如,新加坡有不少街道是用很宽的绿化带格开的,这个实际上是为以后建设高架桥预留的用地。有了这些超前的规划,就少了以后征地、拆迁的麻烦和浪费。我们在城镇建设中,有时出现规划缺乏前瞻导致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推进宜居城镇建设,我觉得对既定的城镇规划很有必要请高层次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一定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力求大气,追求品位,留有空间,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城市发展的未来空间需求与近阶段工业企业布局之间的关系,避免二次搬迁。坚持严肃性。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思路和计划。由于个人审美和执政理念差异,一些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在新加坡,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决定城市发展成败的决定因素,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他们的概念性规划期限是 45 年,每 10 年调整一次;总体规划期限为 20 年,每 5 年调整一次。借鉴这些做法,我市各镇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严肃性,坚持做到科学规划、长远规划,确保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增强透明性。新加坡政府认为,城市规划应鼓励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在制定开发指导计划时,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对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吸收。这一做法不仅是对公众的尊重,更是对科学性的尊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最近我们平潮镇宝盛苑广场的规划设计,我们在反复征求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要求设计部门数易其稿,并将附有文字说明的设计效果图放大后在小区醒目处展示,征求公众对这一设计的反馈意见。这一小小的举动,也算是对新加坡经验的一次实践。HZese84rKGtTRmyFwUhOApDFPcPRu0lr6azp5SfkiJ2YUNippWux3nHimyD1jdWJl1NHM9zDEWvQnFL2TqrxwOnIsh3wfe15MiDS0BCgnQT7RQVGNA8SLodwE4ev52opUq341S1hObaFUgQCmmJE68jn46eVn6akstcrMQEUzQ4zeyBndC8JiKjM6GZVE6UH1Pdr3pPw。

二、大力推进基础建设立足平潮看通州,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主干道路已经基本建设到位,但是各村通往各组、各户的道路却依然较多存在着狭窄、泥泞、凹凸不平等现象,“行路难”依然是影响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二是绿化面积逐年上升,但是绿化品位和档次有待提高,缺少成片的绿化地带,难以发现能够代表地区形象的高品位、高档次、大气美观的绿化景观地带。三是以宜居城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但是农民集居点的配套硬件、“三清工程”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到位。在我们平潮,还有一项老百姓极为关注的自来水工程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潜伏着很大的危机。鉴于以上情况,下一步我镇在宜居工程建设上要着重突出以下几点:第一,拉框架,打基础。新镇区框架进一步拓展,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镇整体发展,以服务项目建设和大众需求为龙头,大力开展道路、桥梁、码头建设,高效发挥路网建设对重点片区的带动作用;第二,一手抓新镇区建设的推进,一手抓老镇区管理水平的提升。着重抓好城镇绿地系统的建设,认真抓好标志性工程的建设;第三,放大已在全市形成样板的“庭院式”和“公寓式”农民集居点规模效应,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第四,搞好赵坊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建设,全镇各村足量配置垃圾清运所需设施;第五,继续寻求和完善自来水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bakmr6wVErCIsavYXbdSt6Fs4uak9h82MZKcU19ABtGrn1vUAlxKbEW5uRhXWbLmjAWtqi4W1Cg0pd43YgKOKnQ73FI2KcEqHj8N42thgBIznWFhNdYGqWCVJOqKA1bPYQi55hZWMsy9FhJ70rfwdYZKHd3fCJHepSAxDzcwe2TXosfs5jK9MEB0QxnRdJj2LjKMGctq。

三、切实搞好城市管理学习新加坡和两广经验,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速形成全民参与、大众配合的良好局面。要像搞创建一样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教育和引导群众增强“通州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责任意识。二是建立齐抓共管机制。发挥城管、环卫、交管和工商等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议设立中心镇城管编制,提高城管岗位的地位,确保城管人员的待遇。三是多元筹集建管资金。一方面,各镇、各部门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农民筹资筹劳、征收环卫费以及市场

化运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争取各类资金的投入。今年,我们平潮镇还将通过“村企联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鼓励和引导本地和在外企业家支持和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四是严格实行有效奖惩。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奖惩。层层问责,动真碰硬,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管理中的“脏、乱、差”。感悟的价值在于实践。当前,我们将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百日整治,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认真学习和借鉴两广和新加坡经验,科学实施城镇规划,推进小城镇建设,搞好镇区管理,为使我市早日建成宜居城市、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 篇3

[摘 要] 新加坡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由技术教育局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多科技术学院实施。技术教育局在技术人员的培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并继续强化其功能;每个多科技术学院都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新加坡培养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 多科技术学院 技术教育局

新加坡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却完成了起步、发展和起飞的阶段,走过了工业化国家一、两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在其经济发展的诸多推动力中,职业技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作用。

一、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

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新加坡成为独立新兴国家,开始注重技术训练与职业教育,以便促进新加坡的工业发展。在初期,职业训练由学校体系提供,并且受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的技术教育司(Techn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管辖。1937年设置的工业训练局(Industrial Training Board,ITB)成为全国统一集权的协调性机构,以加强工业训练工作。为了更进一步提升与确立职业训练体系,工业训练局于1979年与成人教育局(Adult Education Board)合并成为职业与工业培训局(Vocational and Industrial Training Board,VITB),成为提升、发展并提供职业训练的全国性部门。在1992年4月1日,职业与工业训练局又重新改组,并由技术教育局(Institute ofTechnical Education,ITE)取代,成为中等教育后的训练机构。

目前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技术教育局与多科技术学院来实施。在国民教育体系内,技术教育局的学生年龄在16岁~17岁之间,学制为1~2年;而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生年龄在16岁~19岁之间,学制为3年。我们可以把多科技术学院归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而技术教育局则可以归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

二、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新加坡共有五所多科技术学院,提供专科文凭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

从图1可以看出,新加坡非常注重理工科类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多科技术学院的各个专业领域中,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领域是工程科学(占学生总数的36%)、商业及管理(占学生总数的18%)、信息技术(占学生总数的18%)。具体到每一所学院,都有其擅长的专业教育。

1. 淡马锡理工学院

淡马锡理工学院(Temasek Polytechnic)成立于1990年4月6日,由四个学院组成,提供商业、设计、工程、信息科技与应用科学等课程,所有课程均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符合工商界的需求。学院为工商界提供训练方案、短期课程,而且针对在职成人,提供在职进修的课程,以提升其技能与知识。

2. 新加坡理工学院

新加坡理工学院(Singapore Polytechnic)自1954年成立至今已有45年,一方面已建立优良的科技训练传统,另一方面与产业需求相互结合,配合快速变迁的科技新兴市场,随时监控评估现有课程,应产业需要修改课程。学院目前提供23种文凭课程诸如生物科技、传播工程、商业行政、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等。修习这些课程可以获颁文凭、高级文凭、管理文凭与证书。新加坡科技大学也允许学生选择各种不同的分组课程,并累积必要的分组课程学分,学生除了可以选择全时学习与部分时间学习之外,也可以在一周的数天中在技术学院上课,其他时间则在某一公司工作,经由“双元训练机制”(Dual Training Scheme)获得文凭。

3. 南洋理工学院

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提供广泛的各类课程给完成普通级学校教育并希望寻求高质量的多元技术教育进修人员。南洋理工学院包括商业管理学院、工程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健康科学学院等四个学院,这四个学院提供四大领域课程给学生修习。为了提供卓越的教育、训练及工业服务,南洋理工学院特别强调学校规模的扩展。学校采取六项策略目标:市场导向计划(Market Oriented Planning)、适应性训练体系(Adaptive Training Systems)、能力发展(Capabilities Development)、合作伙伴(Transactional Cooperation Partnerships)、实务应用训练(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riented Training)、区域与国际取向(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以协助学生追求卓越的水平。

4. 义安理工学院

义安理工学院(Ngee Ann Polytechnic)设立于1963年,初创时称为义安学院(Ngee Ann College),提供更多元化的工商业课程以满足社会各界需要。在提供的课程领域,义安理工学院提供二十多种文凭课程,分为科技与非科技两类,前者如生物科技与各种工程学科,后者如会计与幼儿保育等。这些课程大多为全时课程,也有提供给实务人士进修的部分时间课程。在入学政策方面,入学资格依照各专业课程所规定的普通教育证书等级,分科目进行选择录取。

三、新加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技术教育局旨在通过优秀的技术教育训练,促使新加坡人民发挥最佳的潜力,以便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并提升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技术教育局所开设的课程也明显反映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如图2所示,在技术教育局的各专业领域中,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数量最多。具体地说,技术教育局主要提供下述三类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类是提供给毕业生的全时职前培训课程。

全时机构培训是新加坡职业训练制度的主要特征。培训有43种课程,包括工程、企业研究与技术能力等,由技术教育局所属的10所机构来提供。在现有的制度下,基础的职业训练(Basic Vocational Training)与全国第三级技术文凭(National Technical Certificate Grade 3)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初等学校毕业生;工业技术人员证书(Industrial Technician Certificate)与全国第二级技术文凭(National Technical Certificate Grade 2),以及公务部门技术文凭(Certificate in Office Skills)、企业研究文凭(Certificate in Business Studies)课程的主要对象则是中等学校毕业生。前述为初等与中等学校毕业生分别设计的全时课程,在1990年共分别招收9 200名与1.6万名学生。

第二类是提供给在职工作者部分时间制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有相当多的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是提供给在职工作人员的。很多全时制技能课程也按照部分时间制为基础来开设,以满足成人工作者的需求。另外,全国技术文凭(National Technical Certificate)课程是独立的训练方案,成人工作者可在模块技术训练(Modular Skills Training)模式导引下取得就业能力。部分时间制学术性教育方案也提供给想要提高学历资格者。除此之外,技术教育局执行两项全国性工作人员教育方案,它们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教育以及通过中等教育改进工作人员素质,通过培训方案提供未来技术训练所需的基础知识。最近引进的成人雇员训练方案则以超过40岁的人员为对象,维持并提升其工作技术能力。

第三类是学徒制与以工业为基础的训练。

除了全时机构训练外,另一种训练年轻人的方式是通过学徒制(apprenticeship)与以工业为基础的训练(industry-based training)进行。如同德国的双元制度与日本的在职训练一般,这些模式被证明在培养有质量的劳动力上是有效的。

一项新学徒式制度(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在1990年受到提倡,以扩展新加坡学徒式训练的范围,以及提升其质量。在1992年,大约有2 700名学徒在超过300个公司中接受训练。

四、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取向

新加坡向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强调通过其完善的教育与培训体制,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动向主要反映在下述三方面。

1. 技术教育局在全国技术人力的培训上扮演重要角色,并继续强化其功能

生1992年4月1日成立以来,技术教育局已成为新加坡设定技术水准与技能证书的全国性法定机构。其任务如下:通过优秀的技术教育与训练来开发新加坡的人力潜能,以便提高人力素质并增进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技术教育局的角色与功能主要如下:(1)给中等学校毕业生与在职成年人提供技术教育与训练;(2)通过继续教育与训练提升职场人力的技术能力;(3)提升并规范以工业为基础的技术能力训练与教育;(4)规范与发展证书水平与技术能力的训练;(5)提供技术能力训练与教育的咨询服务,并提升服务水平;(6)提升技术能力训练与教育研究水平。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技术教育局在新加坡的技术人力培育与在职人士的继续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将日趋重要。

2. 多科技术学院负责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并积极与海外机构发展合作关系

就推动国际学术交流而言,南洋理工学院设有国际发展的专门机构;新加坡理工学院也有积极的学术交流方案,该校与芬兰、法国、德国、日本、中国、蒙古、瑞士、英国、美国、越南的学术机构均有来往,范围包括学术联络交流、教职员与学生交流,以及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人才等。

3. 多元技术学院提供的“双元训练机制“颇具特色,值得重视

新加坡多元技术学院提供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学习方案,它也是多元技术学院实务训练的一大特色。通过此种机制,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修习多元技术学院的课程。完成中等学校教育后,有一年工作经验,并获得雇主的财力赞助者,均可参加为期四年的“双元训练机制”,在包括建筑科技文凭、商业行政、计算机及通信工程、机械与制造工程等五类课程中选择学习。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东南亚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rochure o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Singapore[EB/OL]. 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ost-secondary/files/post-secondary-brochure.pdf.

[3]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Booklet [EB/OL]. http://www.moe.gov.sg/education/files/edu-booklet/edu-booklet-english.pdf.

[4] 新加坡技术教育局网站. http://www.ite.edu.sg/ite/index_op.html.

(作者单位:吕杰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军,青岛农业大学)

新加坡的小学教育 篇4

一、教育体制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一向让人印象深刻, 也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 但是2002年2月一部新加坡电影的上映让大家看到新加坡教育的另外一面。《小孩不笨》故事是一部社会讽刺喜剧片, 讲述新加坡教育制度弊病, 包括能力分班、新加坡华语问题等, 从他们的日常生活让观众看出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政策如何影响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从本片出来之后, 引起社会舆论广大讨论, 新加坡政府也开始改革教育体制。

在新加坡, 多数学童从六岁开始必须接受六年的小学教育。这六年分为四年的基础阶段 (小一至小四) 及两年的定向阶段 (小五至小六) 。在基础阶段, 学校的主要科目有英文、母语和数学, 其它辅助科目包括音乐、美术、手工艺、体育和公民教育。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科学, 从此年段开始, 正式进入四大主科的学习。原本新加坡教育单位为了能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潜能而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四年级时采取分流教育制度, 分为EM1、EM2、EM3等不同阶段。但由于过早对学生分类, 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等因素, 分班的“标签”方式最终遭到删除。

小学生必须在六年级时通过小学离校考试 (PSLE) 才算完成小学教育。这是由新加坡教育部举办的一项公开考试, 评估新加坡小学六年级学生升读中学课程的能力以及分配学生到合适的中学。

二、主科内容概述

英文、数学和科学等三种科目设有普通和基础水平, 而母语除了此两种水平外, 还有高级母语。学生在不同的科目可以依照能力选择不同层次进行学习。

1.母语:1979年11月李光耀鉴于英文的推广日趋成熟, 转而提倡“说华语”运动, 宣扬儒家思想。1997年, 总理吴作栋谈到保持亚洲传统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到要设定学校的中文标准, 好让一般学生, 尤其是家中使用英语的人, 能透过努力达到目标。教育部也着手研究如何鼓励学生学高级中文, 及让更多学校具备学习中文的环境等。母语 (通常是华文、马来文和泰米尔语, 还有某些南亚地区语言, 比如孟加拉国国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旁遮普语以及乌尔都语) 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就是基础, 第二种是普通, 第三种就是非强制、独立考核的“高级母语”。从2007年起, 小四生的分流是基于学生的科目能力, 所以EM1、EM2和EM3的“标签”就消失了。学生可以选择要在普通或者是基础水平修读不同科目, 还能选择是否修读高级母语。

2.英语:由于新加坡受过英国殖民统治, 因此英语, 特别是英式英语, 被新加坡定为第一官方语言。学童自幼儿开始, 都已接受英语的熏陶, 直到长大成年, 接触都是英语讲授课本。然而, 当初新加坡独立时, 政府强制要求独尊英语, 但专业英语师资不够, 训练也不充分, 在这样的双重影响之下, 产生了闻名遐迩的“新加坡式英语”。在与国际接轨的思维下, 新加坡于1999年开始发起“讲正确英语 运动”。有 学校举办 “Speak English Campaign”, 被抓到说Singlish的人甚至要被罚款。教育部采取的方法有: (1) 纠正发音及加强教授文法; (2) 对八千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六十小时的讲习, 以改进教学技巧; (3) 出版“好英语, 利沟通”的书, 书内列举常用新加坡式英语辞汇的正确英语用法。

3.数学:去年, 有几家报社以“美国向新加坡学数学”这样的标题陈述了新加坡数学教学法被美国1500多所学校采用的事实。新加坡数学课本内容较少, 虽然有一部分机械学习, 但新加坡的孩子也在学习使用视觉工具来理解抽象概念。课本要求孩子在解题时, 通过画框格和各种图表来使问题图式化, 这个技巧被称为“框格模型”。这种解题策略利用详细的讲解、问答、解题以及利用木块、卡片和图表等视觉及实际动手的教 学辅助器材, 帮助学生彻底了解教学主题, 使孩子更容易学会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及快速心算的能力。

4.科学:新加坡的科学教育在各国间处于领先地位。据1995年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会 (TIMSS) 调查表明, 新加坡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全球名列前10名。其科学教育不流于形式, 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技能, 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从亲自体验寻找答案的过程,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其教学内容是具有综合性与统一性的。新加坡科学课程的五大主题是:多样性、周期性、系统性、能量、相互作用。所涉及的知识有:生物 (生命) 知识、物质 (物理) 知识、地球宇宙知识。其中有许多知识是交叉的, 如“能量”主题下的知识在物理和生物知识中都涉及到了。透过不同主题把各个学科内部的不同分支联系在一起, 体现了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三、保留中华文化的特选学校

宏文学校是新加坡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 其创校时间已超过90年, 为新加坡十几间特选学校之一。所谓特选学校, 指的是被赋予保留中华传统文化所选出来的学校, 其课程与其他学校并无不同, 但特别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与发扬, 并设有“琴、棋、书、画”等社团。校长胡春河本着关爱、尽责、正直、热忱的核心教育理念, 培养有信心、有道德修养, 并热爱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年轻一代。

新加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实施双语教育后, 学生以英语学习为第一优先, 不重视自己的母语, 能精通双语的孩子越来越少。因此, 教育单位开始大力推动“说母语”的活动。一般教学强调与国际接轨, 也同时注重母语的使用, 而宏文身为特选学校, 校长本身就很强调文化认同, 校园内的布置随时可见中华文物的特色。此外, 宏文学校亦十分注重资讯融入教学。上课时除了单枪投影机等基础设备, 几乎每人一台翻译机。

小学四年级阶段结束后, 将会有分流考试, 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就。如果学生某些科目成绩无法达到一般标准, 将进入基础课程教学班。期间家长可以与学校沟通, 变更学生的班级程度, 但多半来说依然是以成绩为最优先的区分方式。

在校内, 依然有体罚的机制存在, 但是实施“鞭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导师必须对这个学生实施了足够的教育帮助和疏导, 确信这个学生已经相当顽劣, 且触犯了足以实施“鞭打”的规定, 并将此情况报告给校长。经校长核查属实之后, 判定是否实施“鞭打”。一旦确定, 即告知家长, 并在鞭打后由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辅导。

而校内师资的部分, 低年级每班都有两位导师, 而一般老师之间也有区分等第:普通教师、专家教师、特级教师。老师如果想要升级, 必须准备教学档案, 而评鉴老师是否升级的项目包括:教学表现、课外活动、亲师合作、教师个人进取态度等等。为了奖励认真负责的老师, 每年度都有工作表现奖金, 依据学校教师表现排名来发放。

四、新加坡小学教育总结

1.落实双语教学与评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扎实, 教育主政单位并把语文 (英语、母语) 与数学科技、人文艺术并列三大基础学科, 于分流考试或小学离校考试时, 做为评鉴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2.演变中的分流制度:新加坡的分流制度为人所诟病的地方, 多半是因为太早将学生依成绩分类, 致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不过亦有学者指出分流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因材施教, 避免学生因学习进度差距过大, 丧失学习动力。此两者之间的拿捏点, 亦是微妙。

3.体罚的必要性:我国实施零体罚已有时日, 不时听见有基层教师甚至家长认为“适当”体罚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了解新加坡的体罚方式后, 可以发现其流程有一套严谨的措施, 体罚并不是单方面地禁止学生再犯同样的过错, 体罚后更有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学生进行辅导与开导。

4.教师专业评鉴:新加坡的教师升级制度使教师必须随时充实新的教育方针与教学方法, 才能获得更好的薪资报酬, 能获得多少与其工作绩效相连结。我国一直想要推动教师专业评鉴制度, 应可从中取得些许灵感。

5.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新加坡的教育强调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认为任何一种有效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因此科学、数学两科目的内容十分强调从做中学的概念,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掘题目背后的涵义。

初见新加坡小学教育制度, 十分讶异于小学四年级的分流制度, 心想怎么会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小孩小小年纪就被贴上标签?后来整体观察新加坡的政治、经济与教育, 发现在地小资源少的新加坡, 人力资源是他们所凭藉的最重要的工具。从小学开始的层层分级挑选, 让少数的人成为所谓的“精英”, 其余被“筛选”掉的学生则进入技职学校或其它专科院校就读。此种方式保证了精英人才能得到最多的教育资源, 却扼杀了其余学生年纪稍长后做出选择的权利。

新加坡教育的感悟 篇5

(一)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1、儒家思想教育。公元三世纪左右,儒学传入日本。由于儒学能满足统治阶级培养其忠诚公民的需要,因而,历代日本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儒学的倡导和利用,曾经一段时期,日本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科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

2、武士精神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武士教育。武士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崇武,更要求武士忠于主君,重恩义轻死生,宁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躯。武士道的目的是把儒学纳入武士道教育体系中,培养武士对上能忠于统治者,对下能统治平民的“素质”,以维护封建制度。

(二)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从19世纪末叶开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诚意识逐渐演化为“忠诚团”的日本民族精神,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化开明”三大方针的指导下,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挟制。50年的时间,日本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50年左右才走完的路程。然而,从20世纪上叶起,日本统治者为了彻底摆脱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为了树立天皇制度的绝对权威和对外征战的需要,开始走上了国家主义的道路--进而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此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国家主义教育演变为军国主义教育。从而给日本人民、亚洲人民及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崩溃而土崩瓦解。因此,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日本社会的重建、恢复和发展而走向了新的历史。

1、美军占领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很大调整,主要是移植美国的民主主义,而战前的封建主义、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则要求铲除。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学校,宣传议会政治、国际和平、个人权威的思想和集会、言论、信仰自由等基本人权思想。这实际上是给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补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战后萧条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2年4月28日,日美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美军对日本的全面占领宣告结束。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经济和军事的双重支持下,日本开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6年,日本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之路。从1956年到1972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次增长高潮,使得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以尊重基本人权为中心的民主主义为重点目标,而是强调体现日本国家特殊性和为日本现代化服务的民族主义与功利主义。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两级格局瓦解,世界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多级化发展趋势。很明显,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军国主义开始泛滥,这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

考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本土思想和理论)——神道教理论、武士道精神,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思想和理论如儒家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民主主义教育、国体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因此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学者在评价日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

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90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现代化

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积累的许多珍贵的经验,值得当代中国去思考和借鉴。具体措施有:引进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充实现代教育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可用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予以佐证。在这方面,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要把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模式中去。我们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世俗化”,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溶入群众,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深入城市,而且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包围”农村。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国际化

一是要充实市场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市场观念,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坚强勇敢的奋斗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胆略,消除人类自身的一些懦弱、消极和安平乐道的人性弱点,尤其是可以冲破中国传统封建保守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世界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充分展示自己,灵活机智地捕捉生存和发展的时机,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发展,从而以广大群众的“合力”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是要充实竞争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人格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实竞争观念,使人们明白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挖掘自身的竞争潜能;使整个民族树立竞争精神,永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三是要充实信息观念。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信息观念,使人们能够顺应社会的需要,树立强烈的信息观念,掌握信息技术,完善信息环境,为建立理想的信息社会奠定牢固的保障,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向前发展。

四是要充实实践和效益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入效益观念,使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既讲速度和数量,又讲质量效益。

五是要充实环境观念。环境观念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隐形”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溶入环境观念--当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教育人们一方面重视环境现象,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采取科学、人道的态度积极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提高人们“优化”社会环境的意识,营造一个充满正气和正义、公平和民主的氛围,从而使得社会能够健全、协调地发展。

总而言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当然,这并非说,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尽善尽美,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事实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日本“刀刃上”的文化—武士道精神教育、国家主义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遭到世界各国,尤其亚洲严厉批判的。

浅析外来因素对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内容摘要:韩国作为东方文化圈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韩国随形势的变化,不断加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广泛吸收各种外来积极因素,并使之和韩国国情结合,形成特有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本文从外来因素的内容、韩国如何对待来分析外来因素对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外来因素

一、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应对

(一)古代的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外来因素的作用。古代的外来因素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韩国广泛吸收,为其所用,处理的恰到好处。

在古代,韩国广泛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并结合韩国的国情,形成了现在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时起,中国文化便影响了朝鲜。7世纪纪时新罗时代就仿效汉政制建国,播学在14世纪李朝附期达到鼎盛,那时孔孟也像在中国一样被封予极高的名誉,而汉字被作为官方文字,为贵族所垄断,这一切都使儒家伦理深深植入韩国文化之中。三国时期,高句丽很早就在中央“立太学”教育子弟,“太学”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专门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其时,由儒家学者所创办的私学不断兴起,承担着初等教育任务,李朝时期理学思想成为教育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培养封建官吏和教化民众。教育机关官学、私学并举,官学比较系统,在中央有成军馆和四学,成均馆为国家最高学府,课程为四书五经和诸史以及书法;私学的形式有书院、书堂,它们对普及儒学,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近现代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近现代,外来因素呈现出复杂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包括日本的殖民统治,美苏争霸、冷战格局、全球化等。它们深刻影响了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韩国深受日本的入侵。因此,这一时期,韩国近代教育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主线,这其中体现了儒学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忠孝节义、民族事大的历史传统。韩国把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反日教育。

韩国曾针对日本统治时期长期推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强调废除奴化教育制度,消除其影响;树立民族民主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普遍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时的韩国军政厅学务局聘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一百多名权威人士组成朝鲜教育审议会。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其理由是:

(1)要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遗毒,建设新国家,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和民族的。(2)“弘益人间”既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又与基督教的博爱,儒教的仁义,佛教的慈悲想通,包含着人类共同繁荣的理想,符合民主主义的基本精神。通过“公民课”的开设,韩国进行了反日教育,树立起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批判了日本殖民主义的“民族抹杀”政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1]

50年代到60年代,是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时期。战后,朝鲜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建立了两个对立的政权。韩国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企图把韩国变成冷战时期反共反华的亚洲桥头堡。李承晚政权和朴正熙政权都追随美国,实行了以反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朝鲜战争后,李承晚政权为了达到反共反人民政治目的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大肆进行“反共”教育。同时,也在学校里进行着以儒家道德思想的“三纲五常”演化而来的所谓“道义教育”。60年代朴正熙政权的改革,强化了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经济开始走上了腾飞之路。

但是,从60年代起,韩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不惜损害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样,追求变化的势不可挡的趋势成了韩国社会的主流。由于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这个国家旧有的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一些好传统的中断,给通行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不断调整,特别是《国民教育宪章》的颁布,重新确定了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为了培养出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自律的、富于创造性的韩国人,韩国进行了7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后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以教育课程为中心,以教育需求者(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所追求的培养人才的标准是:(1)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2)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3)以良好的教养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4)在对韩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的人;(5)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共同体发展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创造力”和“为集体作贡献”互为表里,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

二、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十分重视外来因素对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学习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形成独具韩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抵制不良外来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有利的外来因素与本国国情的结合在我看来,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战后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全球化等因素。韩国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能重视有利的外来因素与本国国情的结合,为其所用。韩国是儒学文化圈国家,其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至今仍然是韩国民族精神的内核。他们把儒学渗透于民族文化之中,形成了韩国式的东方文化传统和道德品格。韩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的培养载体。韩国学校德育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伦理,在初中“国民伦理”课中讲授“三纲五常”基础知识。儒学文化成为了韩国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的重要武器。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学习韩国的经验,不断

地使外来的积极因素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我们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的强力推动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显性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强政治倾向性的。在对待外来因素方面,韩国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此其中,韩国政府不断的调整其政策,扶植传统文化,设置机构研究文化走向,加强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

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于1978年由政府创建。其宗旨是“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坚定主体的历史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坐标,弘扬民族振兴的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畅达作出贡献”。而纵观有关政治民主意识表现强烈的青少年教育活动,无不渗透着政府干预的影子。直到1993年金泳三就任民选总统时,仍提出“要重新找到我们社会应有的权威,我们的自由应当是为集体的自由,正如白凡先生所说,不是在公园里折花的自由,而是栽花的自由,要重新36树立被践踏的道德,就此而言,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作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2]可见,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始终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应促其实现的课题,不能回避。”[3]

对于我们而言,政府也需要发挥作用,除了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要积极地推进外来文化与我国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刘自尊孔琳

(北方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4)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摘要]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侧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层次;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结合我国国情,从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7-0074-0

3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而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以开阔的心胸审视别国的相关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亚洲近邻新加坡,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其思想政治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尽管中新两国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击。研究和借鉴新加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新加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通要地,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独立后,新加坡人种复杂,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这样一个人种、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为避免矛盾和纷争,统一国民思想,开展经济建设,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纵观新加坡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但新政府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们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在80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国家意识的机构,在国民中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从1988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政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因此新加坡通过文化再生运动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所谓“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参见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特别是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参见杨松:《新加坡、中国德育的几点比较》,《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新加坡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在此根基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教育规划,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90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

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涉猎了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诸如《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等理论性内容,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新加坡政府注意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新加坡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展等。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睦邻周”、“礼貌周”等各种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保障。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因此,新加坡在建国以来,为了根除恶习和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公民中进行宣传教育。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参见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新加坡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各民族人民为新加坡的文明进步而团结奋斗,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感召力。我国在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要一如既往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树立国家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新加坡倡导国家利益第一和集体利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基于

其社会性质,其所谓的集体原则与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仍有所不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始终倡导集体主义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先,也要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当前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迫切需要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原则,密切团结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2.弘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

我国与新加坡同为亚洲国家,同样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新加坡批判地弘扬儒家文化,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经过广大人民的长期实践,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这其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的精华。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其加以区分,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东方价值观的根在中国,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仍会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它一定会再现夺目的光芒。

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新加坡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大中小学全方位、分层次展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历来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是从小抓起,但是却存在着教育内容分层不明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和纲要。要避免用政治教育代替思想教育,避免提出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道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先从基础层次开始,抓好社会公德的教育,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依学生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层层深入。

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国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部分教师往往只对内容进行简单传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很少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很少告诉学生面对具体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更很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和行为。新加坡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课程,组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实践活动和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素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和挖掘各种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将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与公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宣传说教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新加坡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篇6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 即以人为本、终身教育、教育国际化。今日的新加坡教育不仅建立了完备、合理、科学的教育体系, 并在这个体系的每一环节的运作中充分体现着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

一、分流制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典范

新加坡的分流教育制度有四次考试。第一次是小学四年级GEP考试, 即高才教育考试, 最优秀的学生被选拔到被教育部授权的具有高才教育中心职能小学学习;第二次是小学PSLE的考试, 这次分流中有60%的学生进入快捷课程学习的学校, 有22%和18%的学生进入普通课程即学术及工艺性学科的学校学习, 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参加O-level考试后, 有27%的学生升入初级学院即高中阶段学习, 有38%的学生升入理工学院学习, 还有21%的学生未参加O-level会考, 而参加“N”水准会考, 升入工艺学院学习, 38%升入理工学院学习的学生还会有15%的学生升入综合性大学继续学习。

我认为, 这种分流式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 其核心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使受教育的每一个个体享用公平的教育资源。分流制教育能够客观、合理、科学的对待每一个生命体, 鼓励每一个受教育者敢于面对智商的差异, 并切实满足不同智商差异的受教育者的需求。

只有敢于直面差异教育, 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分流”教育体制,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实事求是, 客观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从而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谋求快乐和幸福。

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与美国提出的“一个不能少”和英国提出的“全纳教育”的理念, 我认为是完全相同的目标追求。然而事实上, 我们“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比比皆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漠视孩子的实际情况, 一味的追求高标准、高速度的发展。众多的学校教育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违背教育规律, 无视学生个性, 进行“无差异”的教育。中考、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况, 正是这种“无差异”教育的直接后果。

也许有人会说, 是当前的中考、高考政策和制度导致了学生家长的“盲从”。真是这样吗?山东潍坊市2008年的中考后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潍坊市升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比2007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一些初中甚至有一半的孩子选择了职业学校。这个数字难道说是潍坊市中学教育质量下滑的结果吗?当然不是, 是潍坊人民敢于面对生命的差异、兴趣的差异及能力的差异, 从而作出明智的人生选择的结果。潍坊市的一位校长深情的说, 2007年潍坊市在全部初中开设了以《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的必修课, 鼓励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幸福、快乐的正确选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真正的素质教育, 是在尊重生命、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差异性的不同需求的教育。新加坡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而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二、“少教多学”———终生教育的成功典范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政府向学校提出的教学方式改革。“少教”中的“教”字由后两个字“多学”而诠释了内涵, “少教”意味着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其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只有在这样的“少教”的基础上, 才可能有学生的“多学”。而“多学”的内涵指的是在前面的教师的“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拓展性学习, 以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 为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国家的课堂教学提倡的是“精讲多练”, 所谓“讲”, 多指以教师为主的传授;其传授的重点与难点是根据评价的要求而定, 以更好的应试, 因此学生仍然囿于被动听讲。再看随之而来的“多练”, 是为了更多的操练, 也就是强化记忆的机械性的练习。可想而知, 这种“精讲多练”的课堂培养出的能力多是模仿性强的思维。而新加坡的“少教多学”, 则更多地观注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双语教育”———国际教育的突出特色

新加坡政府规定英语作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语言, 学校实施双语教育。这一举措, 不仅减少了民族语言间的矛盾, 而且为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的中小学除母语外其他学科教学一律用英文教学。新加坡的分流考试基本上与英国相同, 因此, 新加坡的学生无论是中考、高考成绩, 凡属英联邦的国家都承认。这样,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将西方与东方进行了有机整合, 为新加坡快速崛起培养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即有成功的欣喜, 也有对母语及文化的损伤。原总理李光耀在21世纪初意识到了这一点, 由此出现了华语的特选学校, 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 弥补双语教育给新加坡母语带来的困扰, 其效果是明显的。

我国的双语教育, 在更多的地方称双语教学, 而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双语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双语教育关注的则不仅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还有学科的文化。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是为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国家的崛起。我们的双语教育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双语兼通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 通过双语吸取世界优秀文化, 借助双语将我国文化推向世界, 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华民族的文化。

温家宝总理2008年8月2日看望97岁的季羡林先生时, 季先生关切的问总理英语是否已经普及, 总理说:“小学就开始学了, 小学是记忆最好的时候, 掌握一门语言, 就掌握了一种工具……”上个世纪60年代初, 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过一次外语教育研究工作会议, 总理对国家的外语教育提出了言简意赅的九个字:“多语种, 高质量, 一条龙”, 针对外语教育, 国家几位领导人都高度重视。

反思我校近九年来的双语教育的研究, 我们很欣慰。在2004年全国双语教学的研究会上, 我校郑重提出了:“我们的研究是‘双语教育’研究的观点”, 认为双语教育的研究追求的是多元文化的认同, 是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互为。同时我们还提出, 英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英语课程标准》中早已明确提出:外语课程的目的, 不应只是学习语言知识, 掌握语言技能, 以便掌握一门交际工具。还应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 就是通过一门外语的学习, 来开阔视野, 培养国际主义意识, 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提高人文素养。

陈林教授年初时指出, 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的路子, 这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以英语学科而论, 更多的行为是英语教学, 着力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外语教育则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关注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多元文化互为。

浅谈新加坡的高职教育理念 篇7

为了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我院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工作, 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学管理水平, 在中国职教学会的联系与协助下, 在西安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 2010年2月3日, 由学院党委书记带队、西安市教育局参与的考察组一行6人, 对马来西亚工艺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在这次考察交流中,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新加坡新颖的高职教育理念。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在经历改革, 因此, 我把新加坡的一些高职教育理念介绍给大家, 以便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时参考。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简介

新加坡教育体制主要是小学6年、中学4年至5年, 初级学院2年 (或理工学院3年) , 然后进入大学学习, 小学到中学均为半日制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分流, 中学分为普通课程班和快捷课程班, 快捷课程班的学生, 在中学四年级期末参加O水准会考。普通课程的学生, 则在中学四年级期末参加N水准会考。成绩优异的N水准学生, 可以升读中学五年级, 在中学五年级期末参加O水准会考。根据O水准考试成绩, 学生可以选择报读三年制高级中学、二年制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 通过N水准考试的学生也可报读工艺教育学院 (相当于国内中职) 。理工学院 (相当于国内高职) 学制三年。理工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申请入读新加坡的公立大学, 直接进入大学第二年就读。学生在初级学院或高级中学毕业后参加新加坡剑桥A水准考试。新加坡剑桥A水准考试成绩受到新加坡公立大学以及欧美国家大学的认可, 学生可以凭借A水准考试成绩报读新加坡三所公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 以及欧美国家知名大学。如果学生A水准考试成绩无法达到大学入学标准, 学生还有机会报读新加坡的五所理工学院, 直接进入理工学院第二年就读。

新颖的高职教育理念

1. 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在图书馆的建设中, 建设目的是使图书馆成为一个集学习、信息交流、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以义安理工学院为例, 学生在图书馆可以看书学习做作业 (包括集中的与单独的) ;也可以听音乐、进行下棋等智力游戏;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或使用图书馆配备的电脑上网获取信息。学生到了图书馆, 既能学习交流, 也能休闲放松、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 重视教师学生的“世界观”教育

所谓世界观, 就是要放眼全世界来看待本校的教育, 不要把目光局限于某个范围、或者曾经的成就和辉煌。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当前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成果上, 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 了解当前的热门专业以及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思考自身的优势有哪些, 可以做到何种地步。必要时可以接收国外学员, 与国外院校进行师资、学员以及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等各方面的交流, 使教师与学生的眼光越来越开阔。

3. 重实践、重操作、加强校企合作

作为高职教育在保证学员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外, 还必须重视实践训练与实际操作, 既要掌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适当比例,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实践教学自成体系, 实践教学要与现场操作尽量吻合,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利用学院为企业培养人才以及实习工厂的优势, 吸引企业参与学院实习基地建设,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这方面的典范。

4. 充分发挥个人想象空间, 重创意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注意安排课程设计类的大型实践性作业, 在这类作业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打破常规, 让学生利用所学常规知识设计一些新型具有一定创意的小作品, 并自己生产、组装或合作生产出模型等方式, 加强学生的创意培养, 同时培养学生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 增加学员的自信力。

5. 重专业, 但不局限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高等教育, 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就应该具有高等教育相应的素质,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使学生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重专业, 但不能局限专业。重专业是让学生毕业时有个特长, 有个饭碗, 能够生存。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拓宽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或者说触类旁通能力) 的培养。

6. 教、学、做一体化小班教学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除了基本理论采用标准教室外, 专业课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小班教学, 每班20人左右, 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发现问题, 再向老师请教或者学员相互讨论, 进行再实践、再研究、再解决等方式进行学习;模糊理论与实践的概念,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7. 免费无线互联网遍布校园

无论学生学习、创新、创意甚至实践与探索, 都离不开互联网, 不能因为电脑游戏的存在就让学生少接触网络。事实上, 大学生心智已经基本成熟, 在网络开放的前提下, 教师适当地向学生布置一些需要网络来完成的作业, 在获取知识方面, 网络对学生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副作用。义安理工学院免费无线网遍布校园后, 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 或利用学院图书馆的电脑, 上网探讨学习、完成作业、搜索信息, 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作用。

8. 科研要紧贴社会实际与科学前沿, 强调实用, 最好有经济效益

作为高职院校, 比较薄弱的就是科研。所以要把高职院校的科研引导到实用、应用性上来。积极与企业联系,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并不复杂的原理或成熟技术, 发挥教师学生的特长与创意, 从事一些现场急需、具有一定前景的应用性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重点。义安理工学院太阳能监测中心就是研究各种情况下太阳能所产生的能量, 事实上这是一门成熟技术, 他们主要研究其运用, 比如新加坡一年四季都阳光普照, 他们就研究可否在门窗上安装太阳能接收装置, 既能满足绿色能源要求, 又有实用价值。

结束语

从新加坡整体教育体制来看, 首先是其分流机制比较科学, 基本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 他们的休闲式教育方式既体现在中小学, 又体现在高职乃至大学, 充分照顾个体爱好与个人发展空间,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入学条件看, 他们的学生入学起点条件比我们的高职低, 他们接收初中毕业生中的比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但是他们的毕业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他们的培训方式和许多做法值得借鉴, 当然, 出于国情不同, 有些做法也许并不适合我们的教育现状, 但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 去领会。

摘要:文章从新加坡教育体制入手, 介绍了新加坡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便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借鉴。

关键词: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高职教育,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邹瑞睿.新加坡国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D].西南交大2008年硕士论文.

[2]魏海波, 魏晓燕.论新加坡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性[J].东南亚纵横, 2005, 8.

[3]毛才盛.新加坡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4]罗同兵, 邹林珊.新加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和并轨[J].文教资料, 2006, 6.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篇8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新加坡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 强调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为保障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新加坡独立后,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 政府几乎包揽了基础教育的一切决策和规划。如新加坡实行的学生“分流制度”, 就是在政府主导下, 通过多次策划、调研、推动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新加坡的历届政府都一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投资教育的政策, 无论是总理李光耀, 还是后来的吴作栋以及现任总理李显龙, 都始终将教育经费支出置于政府财政性支出的第二位, 仅次于国防支出。据统计, 从1965年到1990年再到2010年, 新加坡教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9%到3.6%再到4.2%, 人均教育经费超过1000美元, 与美国相当, 居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新加坡在基础教育投资决策方面具有稳定性、延续性与坚定性。

二、教育改革配合经济发展

新加坡“教育立国”的一个基本经验, 就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推动教育转型, 建立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新加坡的四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是围绕该主题展开的。

1969年, 新加坡为配合经济发展规划, 提出“向技术教育进军”的教育规划,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过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截然分开的做法, 强调普通中学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 职业技术学校也要加强普通教育, 逐步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发展的格局, 尽快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满足劳动密集型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

20世纪70年代中期, 为配合经济发展, 对基础教育再度进行了改革, 开始实行教育“分流制度”。将过去单一的普通中学制度改为多类型的中等教育制度, 特别强调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 以满足资本密集型经济对高水平专业技能劳动力的新要求。至今, 新加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够有机结合, 并朝着统一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了中等教育具有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国家建设输送后备力量的双重职能。

1990年, 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在“新的起点”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对新加坡教育发展作了展望, 提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为了发展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经济, 新加坡在中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计划, 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与科技素质。

20世纪90年代, 新加坡提出“智慧岛”的概念, 提出将新加坡建成为“知识服务中心”、“脑力服务中心”的构想。为此, 新加坡政府实施了全面优化教育的政策, 在重视教育外延发展的同时, 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教育发展的品质。在2004年国庆大会上, 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教师要教得少一点, 让学生学得多一点, 即“少教多学”, 强调教学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做法, 成功地配合了新加坡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进程, 适应和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三、建立特色教育体系

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小岛国, 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 更需要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新加坡通过“分流制度”, 推行“精英教育”政策, 通过系列改革, 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基础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学生“分流制度”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结束之后, 通过考试, 学生大致按15:75:10的比例分成三类, 分班学习。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毕业时, 通过会考, 成绩优秀的进入特选中学, 良好的进入快捷中学, 其余的进入普通中学 (包括普通学术班和普通工艺班) , 三者比例大体为10:50:40。第三次分流是在中学毕业后, 学生参加普通水准考试, 形成三级分流:一是初级学院和大学预科班, 学制为二年;二是理工学院, 学制为三年;三是工艺教育学院, 学制为三年;三者比例约为30:50:20。

通过“分流制度”, 一方面, 实现“分层培养”, 为“分层就业”打下基础, 避免人才一起涌入市场、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就业的弊端;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地选拔精英,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

四、突出道德教育与双语教学

新加坡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甚至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一起。鉴于此, 新加坡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了道德教育, 注重培养国家意识。把民族的振兴同民族的精神品质紧紧相连, 同时, 也寄希望于通过道德教育来整合新加坡多民族的文化。

双语教学是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基石, 这是国情所迫, 也是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特色。双语教学政策的实施, 不仅解决了语言引起的纠纷和矛盾, 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 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而且由于英语是国际交流通用的语言, 对吸引外国投资和参与国际竞争有很大优势。一大批通晓双语的人才已成为新加坡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

五、良性互动的教育系统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充分考察、论证和研究之后进行的, 新加坡的教育部、教育学院和学校三个部分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良性互动的组织结构。教育部是决策者, 教育学院承担研究、咨询与培训的任务,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教育部、教育学院和学校三者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 共同主导新加坡的基础教育, 建立了“三赢关系”, 实现了决策探讨的全面性、决策落实的效率性和决策反馈的代表性。

新加坡的天才教育政策及其启示 篇9

一、新加坡天才教育政策的背景

新加坡在独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 迅速地崛起, 成为了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而这样的发展正是依靠其人力资源。新加坡人非常明白, 只有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 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才能达到真正的国富民强。秉承着人才才是促使国家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 新加坡特别重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新加坡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实行分流。这无疑改观了新加坡过去的教育面貌,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然而, 这其中仍存在着问题, “智能浪费”就是其中一项。所谓智能浪费, 是指少数在情感和智力发展方面都超出普通学生的天才学生, 在所开设的课程班里得不到充分的教育、其学习潜力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甚至一部分天才学生表现为问题学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在1984年, 新加坡教育部开始实施天才教育政策, 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天才学生进行选拔, 给予他们更高水平的智力引导, 并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培养真正的天才学生。

新加坡的科学家利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结合本国实情, 对天才儿童做出界定, 认为在以下方面超出常人的儿童, 可以被认为是天才儿童:“ (1) 综合智能 (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 ; (2) 特定的学术能力 (Specific Academic Aptitude) ; (3) 创造性思维能力 (Creative or Productive Thinking) ; (4) 领导能力 (Leadership Ability) ; (5) 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的能力 (Ability-in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 (6) 动作技巧能力 (Psychomotor Ability) 。”[1]

根据天才学生的特质, 新加坡确立了以下教育目标:“一是培养天才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天才学生高水平的创造能力;三是提高天才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水平和自学能力;四是促进天才学生自我观念和抱负水平的发展;五是培养天才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六是促进天才学生领导才能的发展。”[2]

二、新加坡天才教育政策的实施

天才教育, 是新加坡借鉴融合了欧美学校选拔和培养天才学生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而确立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制度。

1. 天才学生的选拔

分流教育制度是新加坡天才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呈金字塔式, 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次分流, 不断选拔, 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智力水平、学习兴趣等因素因材施教。这样一来, 在学习成绩上不拔尖的学生, 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的喜悦, 避免了学生的过多流失。这也为天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新加坡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总共要经过三次分流。首先, 在小学三年级期末, 学生们要参加统一的考试, 考试以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 这是第一次分流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前三年每学期期中和期末成绩及平时成绩, 学生被分别编入三种不同程度的班级:普通双语流 (Normal Bilingual, 简称N) 、延长双语流 (Extended Bilingual, 简称E) 和单语流 (Monolingual, 简称M) 。分流为的是让学生能以自己的进度学习, 使其潜质获得充分发挥。从1991年起, 第一次分流考试定在四年级期末进行。

在小学六年级毕业时, 学生们要参加全国毕业会考 (PLSE) , 这是第二次分流考试。根据英语、科学、数学等科目的会考总成绩, 学生们按排名进入不同的中学。中学又分为四年制的特别班、快捷班, 以及五年制的普通班三种。大约10%的优等生接受特别课程教育, 50%的学生接受快捷课程教育, 其余40%则学习普通课程。

在中学毕业时, 学生们要参加英国剑桥“O”水准考试, 这是第三次分流考试。学生按成绩和兴趣进入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三类学校。约25%的学生能够进入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毕业时参加英国剑桥“A”水准考试﹐根据考试的成绩决定进入大学。39%的学生进入三年制的理工学院, 做升学就业两手准备。约21%的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 为就业做准备。另外有约15%的学生选择出国或其他。

2. 天才学生的培养

(1) 天才教育的课程设置

新加坡政府为天才学生编制了专门的教学大纲, 并为他们提供特殊课程。在小学的前四年, 所有学生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在经过分流过后, 在保证天才学生掌握普通学生的课程以外, 新加坡政府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丰富, 课程涉及德、智、体、美等各方面, 体现出难度深、范围大、进度快的特点。同时, 教材更新速度也快。

天才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老师只起辅助和监督的作用。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天才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里开设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同时, 学校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校外体验实地观察和亲自动手的乐趣。对于天才学生来说, 沟通技巧和领导才能也是必需的。

另外, 新加坡政府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东方传统美德要素, 强调道德和情感教育, 让学生身体力行, 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培养社会责任感, 塑造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天才教育也是一种务实的教育。新加坡很多大学与工商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大学的很多课程设置以工商业界需求为标准。学校与公司和企业建立了可供天才学生实践的场所, 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

(2) 天才教育的师资力量

新加坡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方面投入很大。天才学生所配备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 学校对这些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 教师在各方面都应具备相当高的条件。“首先, 在思想上, 他们坚信天才儿童教育计划是必要的, 并愿为此献身;其次, 他们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记录;最后, 他们必须具有与学生交朋友的愿望, 并有能力付诸实施”。[3]新加坡师资充足, 每个天才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照顾机会。如果天才学生学习出现退步, 老师、家长和学生就要一同反思, 找出真正的原因并加以修正, 老师们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新加坡大学在英美等国分别设立了教师招聘处, 以高待遇吸引国际上著名的学者来任教。在新加坡的各大学任教的教授、副教授, 约一半是从国外大学聘请的, 这也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4]

(3) 天才教育的管理机构

新加坡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天才教育研究组, 对天才学生的教育进行管理。天才教育研究组有以下职能:“一是对‘天才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研究;二是负责选拔进入该计划的学生以及负责指导这些学生的教师;三是负责制订、发展和完善天才教育课程, 并指导和评价计划的进展情况。”[2]

为了考察天才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 专家们会定期到学校听课, 与学校领导、教师展开座谈。新加坡教育部还会派专人与天才学生及家长沟通, 了解他们的情况。所有的数据和资料都将被记录下来, 供以后研究所用。专家们在每学年末会对课程进行修订, 每几年会对学校进行审查和评估。专门的管理机构, 加强了对天才教育实际状况的管理力度, 为天才教育政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4) 天才教育的国际合作

新加坡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 主要通过与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大学联合办学或让世界优秀大学在新加坡设立分校,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 使新加坡教育更加国际化。另外, 新加坡从国外聘请优秀学者对考试进行改革, 使得新加坡的考试保持着高标准。

3. 天才教育政策的效果

天才教育政策是新加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策实施后, 产生了很多良好的效果。

天才教育计划中目标明确的课程设置,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激发了天才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积极性, 丰富了知识, 培养了学习技巧, 增强了自信心, 发展了个性。多数人认为, 政府应该把这一政策继续推行下去。

天才教育政策的实施不仅为新加坡这个小国选拔和培养了国家急需、数量有限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了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新加坡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分流制度实施后, 教育的“智能浪费”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教师因材施教, 使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得到了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据调查显示, 分流制度实施后, 小学分流考试进入单语流的学生显著减少, 中学合格率大幅上升。

由以上可以得知, 天才教育政策的实施确实对新加坡教育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可是并不等于说这个政策就完美无缺了。首先, 实施分流制度, 家长和学生人心惶惶, 由于严格的分流制度带来的学习压力, 学生们不得不拼命学习, 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其次, 层层的分流制度剥夺了大多数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的机会, 被指责为背离了教育的民主。总之, 这项政策仍需不断改革与创新。

三、新加坡天才教育政策的评价与思考

通过实行天才教育政策, 新加坡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教育之都”, 为本国的发展培养了很多高端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首先, 在学生培养方面, 教育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其次,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大支柱。不仅要设立严格的制度挑选优秀的教师, 在职前进行指导和培训, 而且在职后要做好监督和评估, 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同时, 经常性地开展教师之间、教师与国内外专家之间的交流会, 也是必不可少的。再次, 在教材编订上, 应根据本国实情和学生需要来编写, 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第四, 在考试制度的改革上, 应该注重综合知识和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不要让学生为考试所累, 成了考试的机器, 泯灭了学生的天性。最后, 应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 如邀请国外专家到国内讲学, 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到国内教学, 等等。总之, 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办教育, 要瞄准国际教育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培养目标、办学形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升学制度等方面也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然而, 要意识到, 天才教育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首先, 分流制度从小学就开始是不能完全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的。一些孩子由于不懂事, 开窍晚, 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比较顽皮, 对学习的投入不够, 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分流考试中失去了优势。其实, 分流制度的教育理念是对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而分开教学。但是有些孩子在后期会发展比较快, 太早地分流让这些孩子的潜力没办法发挥出来。其次, 为了选拔天才学生而实行的分流考试, 往往导致学生以考试为中心, 形成了死读书的现象。为了在分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学生们拼命学习, 在课外还聘请家教老师补习, 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新加坡的小学生中, 有将近80%的小孩每天要花三小时之多来完成家庭作业, 70%的小孩会参加课外补习, 更可怕的是, 33%的小孩对生活绝望。[5]

总之, 新加坡的天才教育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根据学生独特的天赋和兴趣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加坡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启发意义。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这样的大国, 合理地调整与改革天才教育, 给予学生恰当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茧.新加坡天才教育一瞥[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9, (6A) :44-47.

[2]杨燕.新加坡:从基础阶段开始的天才教育[J].上海教育, 2007, (07B) :42-43.

[3]董俊峰.新加坡的“天才教育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4) :51-53.

[4]魏春洋, 杨晓龙.宽容、开发、务实的新加坡教育[J].世界文化, 2007, (8) :6-8.

因材施教的新加坡中学教育 篇10

在新加坡的147所中学里, 大部分学校都备有两种课程的班级。小学生在通过小学毕业考试后, 全国成绩最佳的10%学生可以修读“特别课程”, 大约40%的学生可以修读“快捷课程”, 另有50%的学生将只能修读“普通课程”。

无论是在“特别课程”班级还是在“快捷课程”班级就读, 学生在中学一至二年级必须修读英文、中文 (“特别课程”班研习高级中文) 、数学、普通科学、文学、历史、地理、图工、设计与工艺、家政等考试科目, 此外还有公民与道德、音乐、体育等非考试科目。学生读到中学三至四年级时, 修读的基本科目则包括英文、中文、数学、一门理科课程、一门文科课程和多至4门符合其学习能力和兴趣的选修课程。学生所修读的非考试科目包括公民与道德教育、音乐和体育。

读完“特别课程”及“快捷课程”的中学生, 接着将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的考试, 准备进入初级学院、理工学院等更高级的学府进修。“普通水准”考试的科目有8个, 包括英文、中文、两个人文科目 (或文学或历史或地理) 、两科数学 (初级和高级) , 以及两个科学科目 (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或组合科学) 。而在“普通课程”的班级就读的学生, 中学一至二年级所修读的考试科目则包括英文、中文、数学、普通科学、文学、历史、地理、图工、设计与工艺或家政;非考试科目是公民与道德教育、音乐和体育。中学三至四年级学生修读的基本科目包括英文、中文、数学以及2门至4门选修科目。这些选修科目包括人文、科学及其他实用性科目, 如食物和营养、服装和布料、设计与工艺、会计和商业原理等。

上一篇:运动捕捉下一篇:土建施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