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新名词解读(精选6篇)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新名词解读 篇1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新名词解读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宋瑞龙新加坡是一个花园城市,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谐共处的多元民族,干净整洁的街巷道路,快速便捷的交通状况,遍布全国的绿树鲜花以及普遍优秀的国民素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坡作为一个建国历史不长,地域面积不广,资源能源贫乏的国家,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和社会高度文明的国家。研究新加坡发展的奥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新加坡的快速发展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息息相关。
作为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典范,新加坡独特的教育制度、先进的教育理念、严格的教育管理、大量的教育投入以及敏锐的改革意识,在聆听报告、实地参观、交流探讨及考察体验过程中,时时给我们以启发。新加坡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深思和借鉴的地方,而新加坡教育有许多新的名词吸引了我的眼球,引起了我的兴趣与注意,也激起了我的探究欲望。对这些名词作深入的解读,也许可以窥探到一些新加坡教育的成功元素,从而可以引发对我们基础教育改革、对学校管理改善的一些思考,并予以学习和借鉴。
深
广
活
动
名词出处:南洋女中是新加坡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果。在南洋女中,我第一次听到了这样一个学校教育中的新名词----深广活动。
名词描述:为了扩大学习范围,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机会,每年11月间,南洋女中为所有的中三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年终深广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与能力,选择她们想要参加的活动。中三年终深广活动包括以下项目:海外浸濡学习计划:学生可选择到中国、英国、澳洲和纽西兰的顶尖学府浸濡学习;社区服务计划:学生可选择留在国内做社区报务,也可选择到泰国清迈或海南岛去进行社区服务,如建鸡寮、教导乡下孩子基本卫生常识等等;工作实习计划:这个计划让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工作的滋味,体验和学校不一样的生活;其它活动包括企业课程、高级生命科学课程、环境科学课程等等,体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职业和升学指导。
而在中
一、中二,也安排了日常的深广活动课程,包括中、英文口艺训练课程,中、英文戏剧训练课程,中华文化欣赏课程,跨学科专题作业舞蹈课程,青少年哲学,资讯科技课程,马来语和马来文化课程,思维训练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既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对学生而言又是一种选择的导向。
名词解读:新加坡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实施分流,这样的分流将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说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伴随着不断的分流,在考试及升学方面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与我们国内目前的教育状况情形基本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透过上述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深广活动,我们却惊异地发现:新加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全方位的,绝非是单一的学科教育。他们重视的是学生除学业以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而学生的素质及发展也是全面的,他们实施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象是素质教育。这可以从南洋女中的办学宗旨中得到印证。南洋女中的办学宗旨是:在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品尝兼优、堂堂正正的人。南中学生身心健康,有浓厚的艺术修养,掌握先进的资讯科技,富有创意,勇于创新,有团队精神,是卓越的领袖人才。南中学生好学不倦,志在四方,心系祖国,献身社会。
为何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及升学核压力,新加坡还能如此重视并大力开展这样的深广活动呢?深入探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从新加坡的国情看,“以人取胜”意识特别强,只有培养普遍优秀的人才才是国家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关键。虽然新加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但绝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因认清了世界人才培养目标变化革新的趋势。因而他们能够正确妥善处理学业与活动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应该思索和借鉴的。我特别关注的是繁重的学业考试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矛盾,能将两者较好地予以调和,我想是一种理念的作用,更是一种制度的制约。在南洋小学、南洋女中,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制度保障辅助课程、深广活动蓬勃开展的强大作用,使两者能够艰难地予以融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素质会更全面、公民意识会更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强,将来能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成为优秀的国民。
深入、广泛的深广活动,令我们耳目一新,感触良多。看看目前我们的教育状况又是如何?与新加坡相同的是,我们一样十分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业,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我们空有口号,缺少的是一种强烈的意识,更缺少一种制度的保障,教育的真正转轨还有待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加倍努力。
新加坡的教育选择既是一种民族化的选择,又是一种世界性的选择,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普遍性选择,这种选择无疑能激起我们教育工作管理者的思考和创新。
专
题
作
业
名词出处:赵静姣,一名在国内从事12年教学工作,原吉林长春市实验小学的教师,自1999年到新加坡定居以后,一直从事华文教学工作,教过很多中小学。在她所作的《新、中两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制度的比较》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专题作业”这一新名词。
名词描述:专题作业在中学及小学中均有,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的有关单位,学生搜集材料、制作海报、集中展出,专人讲解,老师点评。学生学习主要用电脑,兼以用纸。它已经成为新加坡中小学教学的主题,新加坡还经常举办全国性的学生“专题作业”的评比活动。
名词解读:“专题作业”与国内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推崇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作业”有相似之外。所不同的是,在新加坡每个学科都有专题作业,涉及的面很广泛,而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题。
联想到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有《试论二次大战》这样鸿篇巨作般的论文作业。新加坡十分注意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上世界教育的崭新潮流,以此来推进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新加坡学校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
新加坡学校的考试试题知识面广,涉及范围大,有时几乎不考教材内容,需要学生有较为宽广的阅读面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专题作业”这一形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而目前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因为缺乏必要的纲要、教材、模式及评价等凭借和依据,只凭着一种全新的理念以及课程表上的课时安排,在包括师资、指导等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阵,致使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流于形式,有时甚至有名无实,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实在令人担忧。而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作业,也仅仅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更无从形成教学的主流。因此,新加坡学校“专题作业”的做法,应该值得我们深究及学习,否则,课程改革到头来只能走入理念与实践脱节的死胡同。
学
校
优
秀
模
式
school
excellence
model
名词出处:在新加坡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陈瑞才校长的两场报告,其中他介绍的新加坡学校管理中的“学校优秀模式”(sem)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
名词描述:“学校优秀模式”是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及新加坡的评估经验而整合出来的,可评估学校的全面工作,学校亦可根据此对自己做内部的评估。sem是建立在七项基本的价值观及原则上的,这些价值观与原则考虑到学校成功的各种因素,把sem定义为“使学校获得持续进步并创新的工具”。
学校优秀模式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评估领导者,着重评估三个方面,即人事管理,策略性计划,以及资源的管理;第二部分,评估学校改进过程,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着重听取学校的意见,员工的意见,社区的意见;第三部分评估学校主要成绩表现,表现在学校的德智体美群等几个方面。
名词解读:新加坡一向以严格的管理而著称,其学校的管理当然也有独特的一面,而现行的“学校优秀模式”则是评估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此模式有着其独到的价值观,它把整个学校管理可看成是“人+系统=组织优秀”,“人的”含义丰富,即以学生为第一,教师为钥匙,还包括有目标的领导;“系统”即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包括学校系统的支持,与伙伴的合作,理性的管理;“组织优秀”即是学校及其部门组织持续的改进与创新。以上七个中心价值观突出了至上的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教育过程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学校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领导人的献身及对这七项价值观及原则的接受。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人”是新概念、进步及创新的来源,要达到持恒的好成绩就有赖于学校中的所有“人”。资源与动力系统使教育得到成果。学校的领导层如何管理这些资源,将决定学校取得教育成果的程度。
从这个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中,可以给我们以下几个印象深刻的启示:一是,新加坡学校的教育理念真正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决非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从新加坡教育部的四个核心办学理念(双语政策与多元社会,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因材施教与分流,教育政策因时制宜)可以看出,教育的全部理念均归于“以人为本”。因而,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其过程中,包括对学校的评估均能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理念的提出,有制度的保障,有教育的过程,“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口号只能永远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或者宣传牌上,只能成为教育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二是,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作用更加凸现,因为学校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学校领导人即校长对模式中的价值观及原则的接受,还取决于校长的献身敬业精神。所以,新加坡的校长压力更大,承担着比我们国内校长更为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们不用像我们国内校长一样要化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办学经费的筹集,但他们面临的考试排名、学校管理、社会家长监督等方面的压力也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更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三是,此模式既是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上级对学校评估的依据,所以学校的管理更加全面,更加规范,更加有效。这样的标准与我们国内现行的常规管理学校、省级实验小学及各类先进的评估标准有类似之处。但我们国内的各项评比类别太多,区别太大,每一类评估都要按照其标准和要求做一套资料,做一次准备,学校常常疲于应付。如果有一套比较统一与集中的评估标准,可以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物力与财力,做好学校应该做好的事情,而不是象现在一样,四处出击,到处创建,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与时间,而真正的意义与效果却并不理想。
sem,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新加坡教育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更有着独到的见地,值得我们去学习、考察及探究,而本人因学习时间短,观察思考不够,缺乏敏锐的分析比较,因此上述见解实在是挂一漏万,甚至错误百出,敬请批评指正。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宋瑞龙
2005年6月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新名词解读 篇2
特殊地理位置的新加坡, 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合作关系, 同时因其在历史、经济上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缘故, 形成了它包容性强、多元的音乐文化特征。根植于中国传统汉文化而又兼容其他种族的多元文化, 正是新加坡音乐文化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一、新加坡官方专业音乐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新加坡政府在经济步入正轨后, 开始重视文化艺术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有的五所专业艺术院校:南洋艺术学院音乐系——唯一的国立大专艺术学院; 国立大学杨修桃音乐学院——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教育学院——唯一的师范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民办政府资助的艺术学院;新加坡艺术学校——第一所艺术中学。以上五所专业艺术院校主要借鉴和采用的是西方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从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而言, 目前, 无论从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团队、教学设备等方面来看, 以上专业艺术院校代表着新加坡官方音乐教育的办学水平, 笔者作了如下总结:
(一) 专业设置系统化
由于新加坡在历史上一直为英国殖民地, 其教育体制是在原英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起来的, 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相通;同时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 所以它的教育又有着浓厚的东方色彩。官方办学开设的专业基本都包括西洋乐 (管弦乐、钢琴) 和作曲, 某些院校增设有民乐与声乐专业。官方办学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在于, 专业设置多元化, 与国际名校的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专业学习上系统发展的可能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开设, 使得学生成为既能独立演奏的表演者, 又能从事某种专业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制四年的音乐学士学位 (Bachelor of Music (Honors) Degree) 课程与学制二年的音乐研究生文凭 (Graduate Diploma in Music Performance) 课程使专业设置成为一个系统、科学的发展整体。
(二) 入学考试严格化和学分制
官办专业艺术院校一年分春、秋两季入学考试, 每季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报考。对于海外学生的报考, 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严格的入学资格审核, 包括专业要求和语言要求。资格审核通过后, 才能获取入学考试资格。入学后采取学分制。
(三) 师资团队国际化
官办艺术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 主课教师均为来自美国比博地音乐学院 (Peabody Institute) 等世界知名音乐学的教授以及在新加坡交响乐团任职的管弦乐各部首席, 也聘请的是来自英国、美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一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师资团队的国际化与政府的积极介入、长远规划是分不开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在1997年提出:“从全世界搜罗人才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特殊国情的新加坡国小民少, 完全依靠本地人才来推动艺术发展是远不够的。政府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来新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了新加坡政府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政策, 依赖优秀的人力资源和知识创新来推动本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 办学规模和教学设备
艺术学院全部设立在新加坡的市区中心, 与滨海艺术中心、维多利亚音乐厅、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等新加坡著名建筑物毗邻。南洋艺术学院的新校区是旧校区的三倍大, 其演奏厅“Lee Foundation Theatre”拥有380余个座位, 供教学使用的40余架钢琴中, 三角钢琴20余架。国立杨秀桃音乐学院占地面积19300平方米, 其中包括拥有600余个座位的演奏厅, 可容纳150余人的室内乐、独奏音乐厅, 能容纳80余人的小演奏厅以及8间可容纳30-40人的讲座课室等。此外, 各学院的图书馆藏书是一大特色和优势, 光国外期刊就达近百种, 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国外学术动态提供了积极、良好的窗口, 同时也为他们毕业后直接赴国外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 政府推出了“环球校园” (Global School House) 计划, 旨在使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首要的教育服务枢纽。政府的这一举措使得一些国外知名大学纷纷开始在新加坡设立分校, 同时一些名校开始与新加坡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其中音乐院校包括中国中央音乐学院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 英国公开大学 (Open University) , 英国威尔斯大学 (University of Wales) 等。与国际名校联合办学, 对提高新加坡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引进世界一流的教育师资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之逐步成为能提供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国际都市。
(五) 授课模式多样化
官办院校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也是其特点之一。各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授课方式分为:专业课、小组课、基础理论课、学术 (专题) 讨论课、排练课以及实习等。专业课 (Professional course) 、小组课 (Group lesson) 、基础理论课 (Fundamental subjects) 、学术 (专题) 讨论课 (Special discuss course) 、排练课 (Class concert) 、实习 (Fieldwork) 。其中小组课是专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曲式等专业基础课而开设的授课形式。基础理论课是针对音乐史学、音乐心理学而设立的授课形式。学术讨论课是一门由教 授选定主题的专题讨论及辩论, 问题极为广泛, 师生围坐一起, 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出发, 老师只是一个主持者。通常一节课拟定一至两个主题, 先由每个学生选择一个主题作三十分钟左右的陈述, 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二、新加坡社会音乐教育
新加坡私立音乐学校相对优于专业音乐院校, 发展更为繁荣。早在三、四十年代, 在新加坡已经存在了多间售卖西洋乐器的琴行, 以调律维修钢琴与销售进口乐器为主, 经营者也多为外国人以及南下的中国人。建国后,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 一些私人乐器行开始增设音乐培训课程, 从最初的简陋的几间课室, 仅提供钢琴、小提琴几种单一课程的培训班, 逐步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音乐教育机构, 政府所设的民众俱乐部, 民间各华人会馆也都相继开设各类培训班, 同时也吸引了外国的一些音乐教育机构来新开设教育分校。据笔者了解, 2005年, 新加坡拥有私人音乐学校达107余间2, 至2007年已超过150余间3, 仅2004年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的考生就达21950人4。私立琴行与私立音乐学校的逐年增多, 这种竞争不断加大的情形, 对教学质量、师资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环境设施上的不断翻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新加坡众多的各种私立音乐学校中, 有一些是由民间音乐团体创办的, 但绝大多数是乐器商行的一种联合体, 即各类乐器商行通过办音乐学校来获得一个稳定的乐器销售渠道, 同时也用来提高其商行的社会知名度。这类业余的音乐培训学校除紧邻繁华的商业区开设外, 还常在各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段和政府组屋区开设分校, 以便利于学生的学习。来各类音乐培训学校就学的对象, 除了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其他一族就是年轻人和中年的家庭主妇太太。这些太太们, 在工作和操持家庭事务之余, 选择一门自己喜好的乐器来学习, 以达到充实自己生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根据新加坡人对所学音乐专业 (含声乐、器乐) 的选择做个排序的话, 分别是:钢琴、小提琴、吉他和其他 (包括电子键盘、管弦乐器、声乐等) 。不难看出, 在西洋乐器的选择上, 钢琴的确是占据了首选之位。以新加坡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级 (通常30人计) 为例, 学钢琴的人数约为5-12人, 占到全班人数的15%-40%;学小提琴的人数约为3-5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10%-15%;吉他的在学人数与小提琴基本相近 ;在民族乐器的选择上, 选学古筝的人教多, 其次是琵琶、二胡等, 其他类别乐器的学习人数则不到10%。之所以学钢琴的人数名列前茅,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家庭有能力购买钢琴并开始进行学习;二是因为鉴于钢琴是所有乐器的基础, 在新加坡, 父母们在开启学龄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前都会让孩子先学习1-2年的钢琴, 以打下扎实的基础和理论;三是新加坡开放型的人才策略, 吸引来了本国、亚洲 (中国四川、东北等地区居多) 乃至欧美国家的一些毕业生, 特别是在政府文化强国和钢琴热后, 构成了新加坡的钢琴教师队伍和遍布各岛的琴行和钢琴教学点, 其中, 雅马哈音乐学校 (Yamaha Music School) 和歌德音乐学校是新加坡专业针对各个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钢琴和小提琴教学颇有名气的两大私立音乐培训机构。
(一) 歌德音乐学校 (Cristofori Music School)
歌德音乐学校的前身是新加坡歌德乐器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0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乐器公司之一, 公司下属的歌德音乐学校, 总共有25间音乐教学分校遍布新加坡各岛。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多名, 学生近15000人, 以为建立一个优雅的新加坡社会而努力耕耘为宗旨, 最高宗旨是努力实现亚洲的文艺复兴社会, 成为了新加坡最大的音乐培训学校之一。
1.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
歌德音乐学校强调, 人类的基础, 由“脑” (Mental) 、“心” (Emotion) 、“身” (Physical) 、“灵” (Spiritual) 四个方面的自然原则构成, 亦即成功的因素。在歌德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则提出了全人的教育源于三个方面:学术性技巧 (Academic Skills- Mental) 、学习技巧 (Learning Skills-Emotion) 、对学习过程的认知 (Awareness of How I Learn) , 即全人教育的体现是让学生先掌握音乐的学术知识, 再通过表演及发表会将所学的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学校设置了五大类课程, 分别是:小小莫扎特音乐班、钢琴课程、小提琴课程、吉他课程和其他音乐课程。其中小小莫扎特音乐班是歌德音乐学校采用的由“Dr.E.L.Lancaster”编著的小组音乐课程, 这是个专为3岁至5岁的儿童设计的音乐课程, 旨在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早期启蒙音乐教育;钢琴和小提琴教学面向社会各个年龄阶层, 主要是中小学生及幼、儿童;吉他教学的主要服务人群是成人, 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其他音乐课程则包含了成人钢琴、小组钢琴、流行音乐钢琴、管风琴、休闲吉他及音乐理论等。为了增强在学儿童的音乐感、兴趣性、表演性、愉悦性、创意性及学生相互 之间的交流, 歌德学校从2000年开始特别设置了小组创意音乐课 (GIL- Group Interactive Lesson ) , 实行每学期以一堂附有音乐主题的互动课取代一堂一对一的传统器乐教学方式, 每一学期的互动课学习重点各有特色却又相辅相成, 让在学儿童在互动中建立自信力, 学习创意的思维, 积极的态度, 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及培养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 歌德音乐学校每年还开设了四大音乐盛会, 分别是:歌德钢琴比赛∕歌德钢琴艺术节;歌德创意大擂台;歌德学生演奏会暨颁奖典礼和歌德教师音乐会。
2. 严格的考级制度
新加坡沿袭的是英式教育体制, 所以在各类艺术培训机构中, 均以英国皇家考级制度 (Associated Board Royal School of Music) 作为教学及考核的标准, 简称ABRSM。它起源于英国,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由皇家音乐学院 (Royal Academy of Music) 校长Alexander MacKenzie爵士和皇家音乐学校 (Royal College of Music) 主任George Grove爵士共同创建于1889年, 至今100余年。他们的目标是联合两家院校, 建立一个考试机构, “以音乐教育发展这一无私动机为激励, ……真正刺激人们追求高水准的成就和目标”。这一机构最初仅被命名为“联合委员会”, 目的是为人们提供除了私立考试机构以外的另一种公正权威的选择, 当时的私立考试机构被广泛认为是受利益所驱的机构, 而联合委员会的目标则是为了促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和考试。英皇考级科目设有键盘、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 声乐、应用音乐、器乐合奏、合唱以及乐理。考试包括笔试、演奏、视唱练耳、视奏等多种形式。其中演奏和乐理考试由易到难分为1-8级。乐理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任意级别的考试, 当通过乐理5级后, 考生就有资格报考6级或者以上更高的任何级别的业余演奏考试, 而报考演奏1-5级的考生则无需通过任何乐理考试。联合委员会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音乐考试机构, 全球每年参加考试人数达63万人次, 已成为了历史最悠久、全世界规模最庞大、最具权威性的国际认可的音乐程度鉴定考试之一。
3. 师资队伍专业化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成功保证, 在课程教材的开发,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检验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加坡的艺术培训机构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要求非常高。如本岛两大最有声誉的私立艺术培训学校——歌德音乐学校和雅马哈音乐学校, 均采取在全世界范围内重金聘请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人才策略, 并设有专门的师资招聘、考核制度及每周一次的专业的师资培训课程。根据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 目前, 歌德教师中50% 为外籍教师, 除了西洋乐器的教师有少数是新加坡自己学院培养的毕业生, 其余均为外聘的。而从事民族乐器教学的师资绝大部分则是从我们国内的大专院校和音乐团体聘请来的。此外,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歌德教师音乐会”及教学奖励制度, 通过每学期一次的音乐会, 创造了不同国籍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培养了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水平。虽说这类音乐培训学校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开设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们也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推动了新加坡业余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蓬勃。
4. 特色
在新加坡开始专门学习乐器之前, 开设有一项特殊的音乐基础课程, 我们一般称之为CMC (Children Music Course) 课程。这类课程都是由2-4个年龄相仿的孩子, 以小组方式, 由家长陪同, 有1-2位老师带领着以游戏或互动的方式进行启蒙音乐教育。在新加坡受欢迎的课程有雅马哈音乐学校的儿童音乐课程, 科思达教育集团引用的铃木音乐教学体系课程以及歌德学校采用的Dr.E.L.Lancaster编著的“小小莫扎特”音乐班课程等。这类课程提供了幼、儿童早期接触不同种类音乐及乐器的机会, 同时也增进了与其他同龄学生的互动, 在团队生活中学习读谱及键盘演奏。这类音乐课程大体相似又各有其特色:雅马哈音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科思达教育集团 (Crestar Education Group) 引用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的启蒙课程, 它注重儿童早期教育和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歌德音乐学校的“小小莫扎特“音乐班课程旨在让儿童们跟随课程中的主角贝多芬熊、莫扎特鼠的神奇音乐之旅自然而充满乐趣的学习音乐。此外, 这类课程的开设还解决了父母对于学龄前幼童学习音乐的一些疑虑, 如孩子是否对音乐感兴趣和有天赋?究竟该让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乐器等等, 同时也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借鉴和预备。在CMC课程之后, 孩子就有了音乐的最基础的概念, 父母们就可以开始选择乐器的学习了。这类儿童启蒙音乐课程的目的不是仅培养少数天才, 而是让大批的儿童通过学习音乐丰富生活, 欣赏和喜爱音乐, 提高全民的音乐素养。
三、结论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共存、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的国家。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建立不同音乐文化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新加坡音乐教育考察之旅, 用以对照和思考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 启发与思考作如下总结:
首先, 新加坡政府的积极介入、长远规划和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考量和举措, 对新加坡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其次, 新加坡的音乐教育课程是以多元文化音乐为基础的。从私立音乐学校的早期音乐启蒙教育开始, 他们就把多元文化和音乐的内容传达给孩子, 让孩子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与习俗, 从而从小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同, 为其今后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价值观打下基础。我国同样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 是否也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的文化尊重与认同?文化价值对音乐教育提供一种引导, 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也是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建立的。
再次, 新加坡注重因材施教, 多元文化课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课程以及形式多样化的中英双语音乐教学课堂, 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最后, 新加坡的音乐教育虽然已近普及化发展但仍有若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政府重视发展音乐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 全盘西化的教育体制还缺乏本土根基; 沿用西方基本乐理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体系和音乐教育的课程基础, 这就使得学生们从小接触到的多是西方的音乐, 从而忽略了自己本土的、传统的音乐文化。现今在以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视之际, 新加坡拥有多元种族的优势, 应该尝试着根据各民族的音乐特点, 将音乐教学与本地音乐文化紧密联系。对照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 即: 由于近现代西方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植入, 以中国音乐为主干的教育体系被忽略。中新两国, 类似的音乐文化背景注定了其相互之间学习、借鉴的可能性与必需性。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多元的新加坡音乐传统[P].音乐周报, 2006.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新名词解读 篇3
一、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东南亚国家,其文化层面有着复杂的背景与联系。近代新加坡文化是一种移入的多元文化,它在制度方面主要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的影响,而在文化方面则更多受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法籍教师沙百里所指出:“新加坡人的人生观的形成,受两大主要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英国功利主义与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是承继了移民自广东及福建的先辈们的中国传统道德观。”但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高科技革命的发展的浪潮中,西方价值观的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倾向,人情的淡漠、人性的失落、人文的缺失、信仰的虚无,诸多的机械化、功利化的观念态度行为,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文化问题等。因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拉力战中,亟需找到一个好的支撑点。
1.历史化——儒学化运动倾向
正是由于新加坡自身独具特色的历史发展道路,才成就了今日新加坡教育别具一格的儒家传统的东方价值观。究其民族构成的根源,在新加坡的历史发展的轨迹上,大多数华人的移入,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华人传统文化,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新加坡自1819年开阜后,掀起了两次规模较大、影响较远的儒学运动,分别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对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极具推动作用,尤其体现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塑造等方面。直至今日,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举措中,不乏诸多与儒家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的发展趋向,如:“汉语桥”、“孔子课程”热、华文教育教学的重视,务必要求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要继续保有优秀的东方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及价值观,着重于人的个体的道德情感层面的升华。
除此之外,在新加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政府对国家改革的立场也着力于此。这里,比较鲜明的实例就是:众所周知,新加坡的原总理李光耀是海峡华人后裔,他一直笃信儒家价值观的渗透,不但可以陶冶国民的精神素质、思想素养,还可以促进新加坡乃至东亚的经济发展,因此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2.本土化——重视本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就21世纪的各国发展的前景看,各国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之余,更多重视的是国家本土化的发展,在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地球村的宏观发展中,要坚持自己独立的文化意识、文化传统价值观,才能防止各种文化渗透、文化侵略的不良影响。对此,新加坡前教育部长陈庆炎认为,以英文作为语言的一个缺点是:在长期直接接触西方媒介的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丧失他们的亚洲文化价值观以及与亚洲传统失去联系。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互动工具,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佼佼者,其潜在的文化影响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应当紧扣本土化的特色,从而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情境中,才能保证本土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促进教育在时代发展的前进中的轴心力的作用。
3.时代化——关注主体的人的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21世纪的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既推动了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又造成了社会发展中的诸多负面影响,如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价值危机、情感危机、环境污染、人性的心理问题等。新加坡的教育改革紧随时代发展变革的脉络,在地球村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支配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担负着生命延续、社会进步、人类传承的重任。具体表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应对举措上:基础教育改革更关注于人的主体的生命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身心的全面的发展;提倡以人为本,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潜能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曾经指出的:“发展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
二、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解读
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文化政策既承认每一种民族、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又注重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从教育制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各项内容中,都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文化政策的影响力。
1.双层化——教育制度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有着独特的魅力。不论是科学系统的教育分流制度,还是紧贴本国国情的双语教育制度,都在新加坡的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抹灭的浓重的一笔。这种双层教育制度不仅实现了教育育人的功效,为新加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而且在几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步步趋向完善与稳固的结构化进程。这种灵活性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经过理论的论证与实践检验的双重审核,以其快速形成的发展格局证明了它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基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提供适合于个人生长所需的教育发展机会,提升他们的终身教育的素质,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变革的时代潮流。
⑴教育分流(education streaming)制度
新加坡是一个400多万人口的国家,国土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国土、矿藏等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因此,新加坡制定了契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分流制度,着眼于培养精英化的具有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公民,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教育机会,依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进入不同的个体化的分流阶段,获得自己终身教育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
教育分流制度在新加坡实行的改革政策中几经完善。至1995年,新加坡的三级分流的教育方式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即现在新加坡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部分的分流包括三次:小学教育的小四分流与小六分流,以及中学毕业时的分流。通过教育分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资源的合理运用,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并为社会选拔精英。提高了教育质量与国民素质,从而发展全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二是因材施教,在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设计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与生存能力,习得并提高终身教育的学习技能与技巧,形成学习化社会构建的人力资源生产模式[2]。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是与双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资质的不同,进行多向分流,从而进行不同层次语言流的学习阶段;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个人特长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课程;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未来发展目标进入不同的学校进一步学习。总之,这种教育分流制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并给予充足的资源条件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弹性。
⑵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制度
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分别为: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其中英语为通用语。因此,服务于教育的国家本位的终极目的,新加坡实行的是以英语为主导语言、“英语+母语(民族语)”双修、三向分流的双语教育制度。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是学生终身学习、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三种民族语是重要的语言教育课程,是开启传统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在独特的民族性背景中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种教育分流制度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表现,来判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倾向及其潜能发展,并且兼顾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以此决定下一步与之相应的学校课程的选择,这样就确立了如何实施分流的标准,然后逐步实施分流,秉着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新加坡式”的各尽其能的精英化人才[3]。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放弃双语政策,我们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使自己沦落为一个丧失了自己文化特性的民族。我们一旦失去了这种感情上和文化上的稳定因素,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充满自豪的独特社会。相反,我们将成为一个伪西方社会,脱离了我们亚洲人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双语教育制度一方面提供了文化对话的桥梁和平台,可以多少改善由于种族及文化组成造成的纷繁复杂的影响,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在宗教及文化上的沟通交流,避免彼此之间产生隔阂。另一方面,在新加坡的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双语教育制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满足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及融合的需求。
2.民族化——公民道德教育
新加坡自1965年宣布独立起,就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其居民大多为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有少数的欧亚混血人和其他民族。如何更好地融合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成统一的为新加坡民众所共同拥有的、独具新加坡团结特色的民族精神,并通过教育培养每一位公民的国民意识、民族意识,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可缺少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承担了这方面的重任,通过各种形式的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让每一位学生在此阶段的受教育过程中,为逐步培养民族特色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形成厚重务实的新加坡民族性格,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作为东南亚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所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中的民族精神:冒险精神、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节俭勤奋精神、宽容的精神、务实的精神意识,无疑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被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传承与升华。
3.多元化——课程内容
新加坡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亦有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学生可以在吸纳和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又与西方的先进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为新加坡各民族的融合及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中学课程内容中,可以更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英语、母语、数学、科学、人文学科、公民与道德教育、体育及音乐等。在中学的中三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修科目,学校则提供各式各样的辅助课程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喜好和才能.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视觉及表演艺术、信息科技、科学研究等领域尽情挖掘潜能、发挥特长。
4.人本化——课程设置
自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向上都更加关注人的本体的发展,以及人除了作为生产手段外,人作为人本身在个性、潜力等心理方面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的观点,这种极为实用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新加坡的人本化的国民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诸多实践中,深符教育思想的发展规划,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积极营建有效的情境氛围文化,其中在教育制度改革中的分流、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改革中的教学方法的优化等等,无不着重于适合每一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李光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具有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之外,我们并没有任何天然资源。我们唯一的资源是人民。”
三、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文化解读下的启示与借鉴
1.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精神的支柱
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锤炼出来的民族之魂,家本位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炎黄儿女,以其不可动摇的民族塑造力渗透国家发展的支脉,其伦理观同时造就了国民的共同的文化认同性。即使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但儒家的传统文化始终被继承与发扬下来,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众多海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吸引了研究的视线,并广泛地为世界各国的文化所接受。新加坡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适当地借鉴与吸收儒家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下的本国国土特色的民族精神。
2.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课程设置的活力之源
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迅速构架,对于生产高素质人才的“学校”机器,如何才能顺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在愈演愈烈的模式化的“标签”竞争机制下,让“学生之花”在学校的“土壤”中吸取充足的“养料”,获得茁壮成长?而课程作为“养料”的供给库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必然在课程的编制、设计、实施、评价等维度上注意吸收新的时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以及淘汰落后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部分内容,尤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价值等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已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3.时代的脉动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既是“动态的”、“鲜活的”,又是“历史的”、“时代的”。在时代的交替中,不同文化经历着适应、冲突、转化、融合,从而实现趋于稳定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灵魂所指。教育的发展是与时代的发展同向的,而且大致是同步的,各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举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及时协调教育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4.人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永恒话题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因此,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调动出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各种能量,并为之提供“生活通行证”,使其在现在以至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时代与社会的双重需求下必然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的主题而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工作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1-68.
[2] 王学风.新加坡基础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33.
[3] 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116.
赴新加坡考察报告 篇4
到指定集合地点市行政中心西北大门正好三点五十,杨治也到了,热心的工作人员迅速接下我们的行李放到去上海的大巴上。我们直奔市政府1402会议室参加开班典礼,进门一看大家全都到齐了,西装领带一大圈人。市委组织部和市外事办的领导也都到了。于是赶忙签好字,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了下来。
这次同行的共25个人,大都是来自市级机关和县区城建口的负责同志,也有市委党校的一名老师和几个乡镇的一把手镇长。城管这条线除了我,还有市局的邵助理和如东城管局的徐局长。带队团长是我们的老乡——如皋市政府万副市长。就是我们这25个人将要在新加坡共同学习、生活8天时间。大家在自我介绍时都感到很欣慰、很有缘分。
市委组织部范处长、朱副处长和市外事办徐副主任介绍说,这次是市委组织部精心策划的首次境外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新加坡政府公共管理、城市规划与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城市综合治理等课题。时间安排得非常紧,每天上午听讲座,下午拜访新加坡的有关政府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有时晚上还要安排活动,而留给我们的自由活动也只有半天时间。
我想,这也好。早就听说新加坡城市管理世界一流,是最干净的城市国家,能把新加坡的管理理念、经验做法学到手,借鉴到我们海安来,以迅速地提升海安的城市品质和生产、生活环境,是我一直以来的强烈愿望。感谢市委组织部和县委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极好的机会。我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晚上,我们一行下榻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上航假日酒店。酒店的条件很是不错,但就是离机场太近了点,飞机起降的隆隆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虽然会影响入睡,但这样的环境在家是感受不到的,姑且就把它当做是加速我们南通特别是海安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冲锋号吧。
早上七点酒店叫醒电话准时响起,赶忙穿衣、洗漱、收拾行李,一切忙而不乱。可到了餐厅才发现忘了带上早餐券,按照以往的经验,凭房卡是可以就餐的。可这里的餐厅服务员偏偏不买账,无论你怎么说她就是不让我们进入餐厅,最后还是南通的联络员小颜来才救了驾。
由于处于世博会敏感时期,加之是出境,登机手续比平常要繁琐得多。昨晚好多人还在一个劲地抱怨,酒店离机场就刻把钟时间,为什么偏要我们八点钟就出发。现在想想,如果按照惯例恐怕还真来不及登机呢。看来,经验主义真是要不得。
我们乘坐的是东航Mu567航班,飞机的空间比一般的要大双倍,可以容纳近400人。我还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飞机。就是这样的大飞机乘座率也基本是满的,可见去新加坡的旅客之多,新加之间的民间交往之频繁。
经过5个小时一刻钟的空中飞行,一切都很顺利,下午三点四十分我们准时降落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新加坡是一个赤道国家,位于热带雨林地区,四季如夏,没有四季之分,常年气温在26-33摄氏度,走出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我们一下子就从料峭春寒进入了炎热的盛夏。这样快速的季节转换不少人一时都不知所措。
到了出口处,新方联办单位新华管理学院的两名工作人员早已举着牌子在那里等候我们。他们都是华人,女的姓史,是个副总经理,浙江绍兴人,2006年来新加坡,2007年办的绿卡;小伙子姓董,才二十多岁,山西人,在新留学毕业后就进入了这家学院从事培训接待工作。在从机场去酒店的大巴上,他们不停地向我们介绍新加坡的简单情况,在新的注意事项以及学习生活安排等。他们很自豪地告诉我们,新加坡以华人为主,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5%,通用语言除了英语就是华语。晚饭后热情的小董带着我们在酒店附近逛了一圈,大街上到处都有华人,超市的营业员好多也都是华人,皮肤相同,语言相通,就跟在家一样,就是超市的商品太贵了,基本是海安的三四倍,有的甚至五六倍。小董说,新加坡只有空气是自己的,其他的基本都是进口的。
其实,华人又何止在新加坡,华人遍布整个世界,华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创造和撒播着当地文明和世界文明。
华人,永远是好样的;华人,永远是值得骄傲的!
上午的课程是“新加坡政府构架与公务员管理”。我们一早就来到了新加坡管理大学,这是一所很有名气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给我们上课的万老师是英国大学海外研究生奖学金得主,英国威尔士大学工商行政管理博士,现任新中国际贸易与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我们来到308教室时,万老师早已等候在那里,并且做好了上课的一切准备。
这里的教室很有意思,老师的讲台位子最低,学生的坐位呈扇形阶梯状依次摆布,共有50个座位,这与我们国内的教室安排正好相反,老师在下面讲,学生在上面听,既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老师的板书和视频,同时更便于老师和学员的双向交流。我们不得不佩服新加坡对学生的尊重和教与学的人性化安排。
新加坡是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由于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实行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独立的国家体制。国会的地位非常重要,政府要推行什么都必须经国会立法通过;法院独立司法;总统是国家元首,须经全民公选;内阁有一个总理、两个副总理,下设一署14个部,每个部都有政务部长、政务次长和常任秘书、副常任秘书、部门首长等等。总理、副总理、政务部长、政务次长是执政党领袖,不是公务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党的纲领转化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决策,常任秘书以下一直到打字员和杂工等才是公务员。新加坡国会共有84个议席,每五年要大选一次,只有超过半数议席的党才能成为执政党,而公务员却是终身制。新加坡除执政党外目前有25个反对党,但真正有影响的也只有四五个。人民行动党自1965年8月9日国家独立以来一直是执政党,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该党对国家领导得好,而且不断地听取人民的意见,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赢得了人民的信赖。这在下午我们拜访新加坡基层社区服务中心,了解人民行动党国会议员接见民众情况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明证。
新加坡公务员管理体系非常严格,他们按职务把公务员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待遇都不一样。公务员招聘时只搞面试,不搞笔试,试用期1-2年。他们认为学识水平已在文凭和在校成绩单中体现了,再进行笔试就是资源的浪费,而试用期则是对用人单位很好的保障。在新加坡,公务员的待遇是很高的,其确定的原则是至少不低于私人企业的水平,结构上实行的是灵活的工资制度,由底薪和每月不固定工资、不固定常年津贴、不固定花红(奖金)等组成。这样的高薪水平既保证了公务员廉洁从政,也吸引和留住了优秀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新加坡政府有一个非常创新的观点,他们认为政府对公务员的开支就是投资,目的是要打造高效、能干、廉洁的政府。新加坡对公务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每年由直接上级对直接下级考评一次,考评结果只对被考评人公开,不搞上下级双向考评,也不搞同级左右考评,鼓励上级大胆管事,不怕得罪人,同时也避免了同事之间因考评带来的矛盾。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过了中午十二点。万老师只好赶紧打住,但他最后还是提醒我们,搞市场经济有五个不能市场化:一是教育,二是医疗,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国防,五是公共住房。
我相信,作为华人,万老师的心是赤诚的,新加坡所倡导和坚持的理念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员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昨天下午,我们拜访了新加坡基层民间组织——飞跃社区服务中心,中心主任凌展辉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管辖的社区和服务中心及相关机构,介绍了社区服务中心的有关情况。
飞跃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于1991年7月,是非营利性自愿福利团体,社区服务场所由政府提供,开办经费由政府出资50%,自筹50%。主要任务是为有需要的、贫困的或在危急中的人提供全面系统的社区服务,并帮助不幸和有缺陷的人群学习独立,与义工、政府机构、公共和私人机构以及社区配搭,共同为社区居民服务,实现公民终身教育,构建社会和谐。
社区服务中心下设幼儿托管中心、学生关怀中心、家庭教育中心、乐龄活动中心、老人托管中心以及邻里中心等,开展家庭生活教育、儿童计划、青年服务、婚姻生育、就业服务以及乐龄服务教育等,服务内容几乎涉及到人的一生。
在乐龄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墙上的课程表,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命再冲刺、活出生命的智慧、乐龄向前行等,也看到了乐龄人在唱歌的场景,每个乐龄人脸上都荡漾着健康快乐幸福和谐。在学生关怀中心,我们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戏,二十多个孩子在做功课,看到我们在拍照,一个黑人孩子不停地做着手势要我们也给他一个镜头,我问他是哪儿的,他用非常流利的华语说“我是马来人”。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社区和谐关键在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最终是人的和谐。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通过高素质的服务来达到改变生命的目标。
多年来,他们一直倡导“政府服务外包”,飞跃社区服务中心就是典型的“新加坡政府服务外包”理念下的产物。凌先生告诉我们,象他们这样经政府注册的社区服务机构在新加坡有2000多家。所谓服务外包就是政府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移民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不少社会问题,但他们通过社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民族团结、宗教自由、社会和谐。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如何迅速有效地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加坡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虽然通过围海造田使其国土几乎增加了一倍,但依然是弹丸之地,东西43公里,南北23公里,在新加坡开车稍微加一下油门就会开到海里去。当然这是夸张的笑话。而与土地资源相关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及各种生产资料基本依赖进口,甚至喝的水和建房子的黄沙都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加坡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勤奋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
是什么力量助推了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实地考察了新加坡工业园区与南洋理工大学,并与刘济鹏先生进行了探讨。
高水平的市场开放经济
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就确立了市场开放的基本国策。60年代,为了发展多元经济,改变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新加坡以自身环境条件为基础,扬长避短,发展了港口经济和化学工业等。新加坡地下无油,却是世界三大石化工基地;70-80年代,接受联合国专家建议,大兴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改善硬软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规划提供成片工业用地,并组建了裕廊集团。裕廊集团建设了7000公顷的工业园区和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房,目前掌管着39个工业园区和专业园区的建设,其中包括两个芯片园区、两个商业园、一个坐落于裕廊岛的化学工业中心和一个位于大士的生物工业园,实现了新加坡经济的迅速起飞;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新加坡政府清楚地看到,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特别是金融市场及其关联市场,如房地产依然隐藏着潜在危机。为此,他们开始全面的产业转型,大力发展IT产业,使新加坡经济很快走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道路。进入21世纪,新加坡又开始发展赌博业,以此引进大量资金涌入新加坡,第二个赌城也将于本月28日正式开业。据介绍,新加坡的赌博业非常红火,正常爆满为患。
纵观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史,他们通过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型,走过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科研开发与服务密集型的道路。小平同志1979年访问新加坡时看到了新加坡引进外资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回国后就致力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
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特别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力资本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和不竭源泉。新加坡在独立之初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平均教育水平比较低下的国家。但它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义务教育为主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为辅助的普通劳动者的培养体制。新加坡的大学基本都办在西南部工业园区内,而且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培养的学生非常抢手,实习一年后就能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大量引进最优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甚至不惜代价帮助年轻人进入新加坡接受教育。新加坡也采取了十分开放的人口政策,以世界上最优厚的待遇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同时,保证自由的出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这就解决了高层管理人员匮乏的困境,也保证了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均衡的成长。
刘先生告诉我们,多年来中国在新加坡留学的学生毕业时都会收到新加坡移民局的一封信,希望中国学生能够留在新加坡工作。当然,这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因素。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华人在新加坡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马来人人口数量的增长,新加坡政府不得不考虑华人的新生力量。
高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
新加坡实行的是一级中央政府集权专制政治,所有决策都由中央政府——内阁制定,经人民行动党操纵的国会立法后由各个部组织实施。而且新加坡是个法治国家,凡违反法律处罚都非常严格。专制的政治体制虽然降低了民众享有民主的权利,但保证了新加坡政府强大的执行力和高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实现民主本身所需要的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实现民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特别是对新加坡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国家的稳定比政治上的民主更重要。因为国内一旦发生动荡,资源的匮乏使其没有任何可以回旋的余地,必将短期内将国家置于灭顶之灾之中。如果马来西亚不向新加坡供应淡水,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将新加坡变成“焦渴”的城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加坡人十分明白发生社会动荡的后果。政治上的专制也许就是换取经济上稳定的成本。
与专制政治相配套的是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政治上的专制不可能不引发社会的不满,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新加坡建立了普惠的社会保障体制,使每一个公民享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保障。也就是说,强势政府在剥夺民众民主权利的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社会保障,这就消除了民众希望通过政治斗争谋取更大经济利益的潜在条件。可以说,新加坡建立的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维护民众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制度是维持其政治上专制的必要条件。
专制的政治体制是否一定会导致官僚机构的腐败?这一点在新加坡是不成立的。新加坡政府十分清楚,要保障上述福利制度的实现,必须建立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而这方面新加坡又是全世界的典范。以高薪养廉为基调的公务员体制,使得违规成本巨大,而法规的高度透明使其难有寻租的空间。同时,要素市场的高度开放使每个公务员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必须勤勉工作,不断学习,才能保障自己不被世界各地的优秀竞争者所替代。当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给了许多选择政治民主而愿意放弃新加坡优裕生活条件的精英离开新加坡的自由。这一点也许就是新加坡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要素。
赴新加坡培训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篇5
一、新加坡社会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 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即是每位公民都获得公正平等的对待,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晋升机会。不论是部长或是局长,违反法律都一律平等处理,使人民清楚地认识到,财富和地位只能和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而不是通过关系或特权而得到。这样,就消除了仇富的心理,每个人都努力学习、工作和进修。
(二)完善的民主法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石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法律关系渗透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各个方面。首先是有法可依。大到政治体系、经济管理,小到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如“禁止乱丢垃圾”、“禁止乱过马路”等都有法律加以规定。立法之多、范围之广,世界罕见。其次是违法必究。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再次是执法必严。新加坡推行严刑竣罚,除了死刑和各种徒刑外,还保留了具有肉刑性质的鞭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慑了犯罪的发生。从新加坡井然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国家风气,便可以看到新加坡“以法治国”、“严格执法”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
新加坡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1955年建立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体的。公积金制度的要点是:强制储蓄,多赚多储蓄;鼓励自力更生,失业者不能提取公积金;鼓励国民用公积金买房子、买人寿保险、买医疗保险;公积金储蓄不受破产法令的影响;全国全民就业,政府社会开支少,政府税率低,就业机会增加,等等。中央公积金制度在其50多年的运作过程中日趋成熟、完善,已由最初的退休养老储蓄计划逐渐发展成为集养老、医疗、住房、家庭保障、教育与资产增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被认为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成功运行的典范。
(四)健全的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管理的良好载体 为打造“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良好格局,新加坡政府积极培育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这些组织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实现政府社会管理部门与社会管理组织的关系互动和职能互补。新加坡基层组织网络严密,分工细致,职能到位,各有侧重:新加坡社会发展及青年体育部下属的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作为管辖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开展社会援助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建屋发展局下属的16个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人民协会作为官方的非营利组织,下设83个公民咨询委员会、105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和514个居民委员会,分别负责人民和政府间反馈渠道,计划和领导草根组织的活动,组织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协调邻里关系,促进种族和谐工作。三大体系构成了新加坡基层组织服务体系,服务内 2 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政府信息公开与民间反馈制度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有效渠道
依托和服务于“政务公开”的政策,新加坡政府广泛利用不同层级、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的政务信息。例如:新加坡财政部组织建设的新加坡政府的采购网站“政府电子商务中心”(Gebiz)把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财务系统和采购软件整合在一起进行工作,政府部门的贸易伙伴可以在网上得到政府招标的邀请并购买招标文件,供应商可以在网上索要发票、检查付款、提交产品目录和采与竞标,这些活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根据人民行动党的规定,每个当选为议员的党员,每星期都要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接见选民,目的是了解本选区选民的生活状况和诉求,帮助选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经济支持、法律咨询或向相关部门反映),反对党议员也同样每星期都接见选民。
(六)高效有序精细的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管理十分成功的国家,建国以后从一个“脏乱差”国家变成了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其中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罚款制度、考评制度和城市经营,是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构成了新加坡城市管理方法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还经常性、阶段性地开展城市管理宣传教育、评比活动和全国运动,作为城市管理的辅助手段,以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纵 3 深开展。
(七)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新名词解读 篇6
【考察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察报告 XX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组 二oo五年三月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亟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xx年3月18日,市政府何炜副市长带队,由教育局杨红局长、张跃进副局长参加,包括市党办、政办成员和教育局有关科室人员组成的XX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团一行赴浙江省XX市、我省XX市考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察团一行在当地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听取介绍、参观校园、搜集资料,获得了一份份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受到了心灵启迪,开阔了教育视野。
浙江省XX市有78万人口,是一隶属于XX市的县级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发达,并且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为浙江省“教育强市”。近几年来,该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大胆实践,取得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形成“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园特色。其成功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报》所报道,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XX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验是: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即:全方位区域性整体推进主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补救性心理辅导这两条主线;做好组织落实、计划落实和措施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到团队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和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教育与全体教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XX市实验中学的“以辅导教师、专门渠道为‘精’,以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为‘气’,以课题引领、学术研究为‘神’,以校园文化、关注心灵为‘韵’”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操作要领令人印象深刻。而春晖中学的“学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学校文化引领”的教育思想更让人难以忘怀。
XX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xx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时,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查组、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市各级领导重视,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XX市金山路小学实施的“小学生性格优化教育”实验、铜陵十二中的“一体两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家长为两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十二项举措、铜陵二中的“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学生心理方法”令人颇受启发,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铜陵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夏冰作的个案处理的经验介绍令人深受感动,不能不让人为这位从教才两年的年轻女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水平和敬业精神所折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起一支懂业务、爱钻研、肯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归纳XX市、XX市教育局及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法,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以师资培训为根本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他们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抓干部队伍培训。XX市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XX市共有130名学校领导参加浙江教
【考察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察报告 XX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组 二oo五年三月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亟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xx年3月18日,市政府何炜副市长带队,由教育局杨红局长、张跃进副局长参加,包括市党办、政办成员和教育局有关科室人员组成的XX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团一行赴浙江省XX市、我省XX市考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察团一行在当地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听取介绍、参观校园、搜集资料,获得了一份份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受到了心灵启迪,开阔了教育视野。
浙江省XX市有78万人口,是一隶属于XX市的县级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发达,并且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为浙江省“教育强市”。近几年来,该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大胆实践,取得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形成“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园特色。其成功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报》所报道,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XX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验是: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即:全方位区域性整体推进主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补救性心理辅导这两条主线;做好组织落实、计划落实和措施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到团队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和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教育与全体教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XX市实验中学的“以辅导教师、专门渠道为‘精’,以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为‘气’,以课题引领、学术研究为‘神’,以校园文化、关注心灵为‘韵’”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操作要领令人印象深刻。而春晖中学的“学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学校文化引领”的教育思想更让人难以忘怀。
XX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xx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时,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查组、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市各级领导重视,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XX市金山路小学实施的“小学生性格优化教育”实验、铜陵十二中的“一体两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家长为两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十二项举措、铜陵二中的“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学生心理方法”令人颇受启发,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铜陵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夏冰作的个案处理的经验介绍令人深受感动,不能不让人为这位从教才两年的年轻女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水平和敬业精神所折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起一支懂业务、爱钻研、肯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归纳XX市、XX市教育局及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法,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以师资培训为根本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他们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抓干部队伍培训。XX市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XX市共有130名学校领导参加浙江教
科院组织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研讨会”、省教育厅举办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XX市选派学校领导到XX市学校挂职锻炼,接受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能够率先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抓专业教师培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经XX市教育局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批准XX市为培训教师颁发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及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上岗(试用)证书。在省教科院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XX市教体局于20xx年3月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XX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期间邀请了专家和大学、教科院的教授及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教,培训班分七个专题,总课时为120学时,通过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操作技巧的角色扮演、课堂研讨和论文交流等三方面考核。四百多名教师取得了《XX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XX市部分学校直接从大学选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生任教,市教研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该说,两市均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三是抓教师全员培训。利用节假日和暑期继续教育,不定期请省内外心理学专家给全体中小学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20xx年1月,XX市教体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分管领导、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自学考试,20xx年前完成全体教师的基础知识培训及考核,本项培训及考核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根据要求,全市首批有1470名教师已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全市6000多名教师参加了第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和广泛性。
二、以模式探索为手段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富有实效。近年来,XX市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是创设活动课教育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并对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在研究完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及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教师辅导、学生组织、专家点拨等活动课形式。针对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他们一方面引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培训,通常在课前由教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与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的设计,通过大量的观摩与大讨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创设心育活动载体。选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顺利发展。园区各中小学和试点学校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育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XX市是浙江省首个“校校通”县市。他们积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为充分发挥现有学校风格资源的优
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探索,大胆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育网。“心育”网站共有六大主模块:心育课堂、心育论坛、心海拾贝、心语亭、百宝箱和知心屋。“知心屋”里设有“学生在线”与“家长在线”两个分模块,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它就像一座“心桥”,使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间心心相连。XX市和XX市不少学校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上“qq聊天室”打进学生心灵,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倾向、学生孤独倾向、人际冲突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铜陵一中校长介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夏老师充分施展“真情倾诉”的技巧,挽救了不少心理问题学生,堪称校园的“排雷专家”。
三、以园区示范为龙头
XX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大胆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为XX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总课题,在总课题下各实验学校和成员单位分设32个子课题,同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二是加强合作,纵横联动。园区和各实验学校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园区坚持每月一次在各实验学校轮流召开的实验工作小组例会制度,会上认真交流各校前段工作情况,学习和探求心理学理论知识,共同探讨工作中的客观规律,并实地考察调查该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抓好宣传教育、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观摩活动等环节,形成了充分体现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各校开辟的“心灵桥”广播专栏、“快乐星星索”电视节目等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支持。园区内其他学校积极效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并指导帮助全市其他农村中小学创设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切实提高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借鉴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结合XX市教育现状,我们认为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在思想上,所有的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纠正某些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到足够重视位置的偏向;二,在工作上,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区域推进,促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克服城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性;三,在师资格培训上,在采取骨干教师专业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专门培训与短期学习相结合,正规培训和校本辅导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教育新名词解读】推荐阅读: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12-04
新加坡教育的感悟12-11
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09-08
新加坡的责任意识教育12-09
新加坡的高职教育理念论文05-19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09-20
新加坡智慧国家考察报告11-25
新加坡职业教育之我见09-02
ZZ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10-16
赴新加坡考察学习有感11-16